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词体语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词体是中国诗歌发展至唐宋时期,伴随着当时流行的燕乐而产生的一种有着鲜明的外在语言形态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诗歌体裁。本文从词体语言的外在形态和言说方式两个方面来考察词体,尝试着对词体特质以及词体在产生和演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全文除引言外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中国诗体发展的角度将词体概括为“诗体穷变的音乐文学”。第一,诗歌从本源上讲是诗乐结合的产物。近体诗已将诗歌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功能发展到极致,物极必反,近体诗与燕乐结合而产生的词体,从诗歌的音乐方面解构了近体诗整齐刻板的诗行,为诗歌开辟出了新的发展道路,词体有着诗体穷变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词体是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是唐宋时期社会享乐游宴之风盛行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词体的字词、句式、韵律、结构以至于内在的意蕴和特质,无一不是音乐陶冶塑造的结果,吻合表演及歌唱的需要是词体语言的第一要义。第三,从词体外在的句式和体制两方面来讲,词体是中国诗体发展的必然结果。词体以前,中国诗歌句式经历了一个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发展历程,体制经历了一个四言诗、汉乐府、古诗直到以律绝为主的近体诗的齐言演进历程,然后转变为句式参差、体制丰容的词体。纵观这一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体的发展是一个句式逐渐展开、体制渐趋丰容的过程,词体的语言面貌顺应了诗歌表意功能渐次完备丰富的发展趋势。此为全文的概述部分,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从共时的角度将词体概括为一种散文化的诗体。语言和体制近于散文化的书写是词体区别其他诗体的最鲜明的外在表征。这一部分比较集中地从字法、句法以及章法三个方面论述了词体散文化的诸多表征。应该说,词体的字法、句法、章法这三个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当代的学者多从意象和篇章结构方面入手,阐释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且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鉴于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尚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领域,本文特选取最能表现词体散文化倾向的语言形态和言说方式来加以论述。这些内容包括字法中大量领字、虚字的出现;句法中参差错综的句式组合及其表达效果;章法上,在加长的篇幅中,“赋”之手法的引入,这一手法大致体现为细致的描写、具体的叙事和直露的抒情等等。这些散文化的表征,一方面是音乐塑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语言通俗化的发展大势。在中国文学发展由“诗歌时代”向“散文时代”转移兴替的过程中,词体无疑具有着过渡文体的语言特征。
     第三部分是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对词体特质的解说内容。词体有着诸多散文化的表征,也体现了语言通俗化的倾向,然而就在这浅近易晓、通俗明白的言辞语体背后,却深蕴着“要眇幽微”的词体美质。本文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语言的通俗化的直露“发越”趋势与中国诗歌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之间,相互冲突、融合的结果。产生于唐宋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词体,见证了社会由古典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文化由“盛唐气象”向“宋型文化”的嬗变,汉语由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转移,诗歌由意象呈现向散文化抒写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促成了处于变革时期的词体也具有着多重特性的过渡性文体特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的俗化“发越”趋势与诗歌的意象“含蓄”传统矛盾地统一于词体之中,最终形成了在清浅明白的散文化的意象语言中,包孕着丰盈意蕴的词体特质。
     第四部分是从言说方式转型的角度对词体演进规律的考察。词体既包含着诗歌传统含蓄的潜质,又以音乐和市井情调为依托,顺应了语言俗化的“发越”趋势。表现于词体的演进,就是一个诗歌含蓄传统的意象抒情手法的回归和散文式的直言无隐抒写手法的拓展,两种言说方式矛盾冲突共进的发展过程。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温庭筠双片体制的确立到周邦彦长调的规范化、格律化,这段从晚唐五代到北宋末年的词体演进的历程,始终伴随着两种手法的衍生共进,而且都以当时最高成就的词人作为代表,温庭筠与韦庄、冯延巳与李煜、晏欧与张先、苏轼与柳永、秦观与周邦彦,终以周邦彦在“含蓄”的传统与“发越”的笔法、“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之间达成妥协而集其大成。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正是词体这一散文化诗体两种言说质素于词体演进中的体现。
     本文以文体学一般原理为依据和指导,联系当时的文学及语言面貌,并结合当前词学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解释词体特质及其在产生和演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语言现象。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着尝试的意义和直探本源的性质。
Ci is a sort of the Chinese poetry genre, which has a distinct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a unique culture contents along with the Yan-yu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from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the saying way to examine Ci and try to explain the essence and the linguistic phenomena which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i. The full text divides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 term and sums up Ci as a "music literature of changing of poetry genre." Firstly, poetry is the product of combining poetry and music from the origin. New metrics poetry is up to the extreme about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functions, and on the Contrary, Ci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combining poetry and Yan-yue deconstructs the rigid line of the New metrics poetry from the music and opens up a new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i ha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changing. Secondly, C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usic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Ci is a "literature --cultural phenomenon", emerg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easure-seeking societ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words, sentence patterns, rhythm, structure, the implication and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Ci are all the result of music shaping. The need of singing is the first prerequisite in Ci. Thirdly, from the sentence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Ci is a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m. The development of sentence of Chinese poetry before Ci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from four Characters to the Five Characters and Seven Characters,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stitution has gone through a four Characters poetry, musical poetry in Han Dynasty, ancient poetry until New metrics poetry, and then we can see Ci which owns kinds of sentences and the sprea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hroughout this journey, we can clearly see the development of poem which gradually spreads it's capacity from the sentence and institution, complying with the objectiv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function. This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full text,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later discussion.
     The second part sums up Ci as a poetry genre of prose form from the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The outstanding difference of Ci from the other poetries is near to prose form in language and institution. This part discusses mainly on characterization of prose from words, syntaxes and structures of Ci.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words, syntaxes and structures have rich content, many contemporary scholars explain Ci's "implici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esthetic images and structures, and have made many substantial results. In view of the results achieved and having not yet developed or underdeveloped areas, this part specially selects the language's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the saying way to study. These elements include the appearance of "leading characters" and "virtual characters"; the combinations and expressions of intricate and varied sentences, the "Fu" introduction in the longer chapters, which generally reflects detailed descriptions, specific narrative and explicit lyric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prose, on the one hand are the result of music-shaping, on the other hand, reflect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popularization. Ci owns undoubtedly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of the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Poetry time" to "Prose time".
     The third part explains the essence of Ci. Ci has a lot of characterizations of prose, reflec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language, but it owns the "implici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pular language In this part, the text attributes the phenomenon to the result of the conflict and union between the popular and explicit trend of the language and Chinese poetry's implicit aesthetic tradition. The genre of Ci being born in the period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witnessed the society transit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culture evolution from "Tang" to "Song", Chinese from classic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 poetry saying way from image presented to Characterization of prose .All of these had Ci had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language's secularization trend and the poetry implicit tradition in Ci, and shaping eventually up the easy understood prose with imagery language to have the rich connotation.
     The fourth part explains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Ci. Ci both includes traditional implicit potential, and conforms to the popularization trend of language on base of music and street style. The performance in the evolution of Ci is returning to the implicit tradition of poetic imagery and expansion of explicit pros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i. One intriguing phenomenon is, from the Wen-Tingyun's double system established to Zhou-Bangyan long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 from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always accompanied by two methods, and all at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ahthors as the representative,such as Wen-Tingyun and Wei-Zhuang, Feng-Yansi and Li-Yu, Yan-Shu, Ouyang-Xiu and Zhang-Xian, Su-Shi and Liu-Yong, Qin-Guan and Zhou-Bangyan, eventually Zhou-Bangyan is comprehensive author. This phenomenon is not a accidental things,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wo saying way in the evolution of Ci.
     This paper regard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genre as the basis and guidance, then contacting the fact of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tudying results of Ci, to explain the many language's phenomena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i. Such research has undoubtedly the trying significance and the nature of origin-seeking of Ci.
引文
[1]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86
    [2](美)刘若愚 中国诗学 杜国清译 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147
    [3](美)刘若愚 中国诗学 杜国清译 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149
    [1](美)高友工,梅祖麟 唐诗的魅力 李世耀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1
    [2]方珊编译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9
    [3](美)雷·韦勒克,奥·沃伦 文学理论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47
    [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 文学理论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88
    [1]鲍恒 清代词体学论稿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
    [2]谢桃坊 中国词学史·引论 成都:巴蜀书社,2002:9
    [3]龙榆生 研究词学之商榷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9-100
    [4]参见胡明 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 文学遗产 1998第2期
    [1]龙榆生 谈谈词的艺术特征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3
    [2]参见胡明 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 文学遗产 1998第2期
    [3]杨仲义,梁葆莉 汉语诗体学·自序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2
    [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 文学理论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89
    [1]童庆炳 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
    [2]鲍恒 清代词体学论稿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1
    [3]鲍恒 清代词体学论稿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2
    [4]崔海正 中国词学研究体系建构稿 济南:齐鲁书社,2007:26-29
    [5]见: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3-154
    [6]见: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38
    [7]见:木斋 走出古典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
    [8]鲍恒 清代词体学论稿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2
    [1]清 李佳 左庵词话卷上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103
    [2]清 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6
    [1]王晓骊 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5
    [2]沈家庄 宋词文化定位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2
    [1]清 王士祯 花草蒙拾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86
    [2]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19
    [3]清 李渔 窥词管见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549
    [4]清 沈雄 古今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26
    [1]清 杜文澜 憩园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859
    [2]王国维 人间词话删稿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8
    [3]吴梅 词学通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4]缪钺 诗词散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60
    [1]缪钺 诗词散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4
    [1]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3
    [1]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见:闻一多选集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365
    [1]陶东风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4
    [1](美)高友工 律诗的美学 见:乐黛云,陈珏编选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87-88
    [1]缪钺 诗词散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
    [1]这里“自然的艺术”和下文“人为的艺术”的提法,是朱光潜先生在《试论》中所说的诗歌的两种创作模式。一种是指民间的口头歌唱和文人没有外在格律约束的自由“纯朴”的抒写,一种是指文人依诗歌的外在格律“精妍”的案头创作。见: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5
    [2]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 见: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269-270
    [3]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 见: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1536
    [1]汉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6
    [2]汉 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58
    [3]明 陆时雍 诗境总论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415
    [4]朱自清 经典常谈·诗经 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25-626
    [5]赵敏俐等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1
    [1]李纯一 先秦音乐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11
    [2]闻一多 论古代的音乐与诗 见: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31
    [3]汉 班固 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1982:1045
    [4]陆侃如,冯沅君 中国诗史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86
    [1]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1-172
    [2](日)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 见: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 卢盛江校考 北京:中华书局,2006:1394
    [3]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178
    [1]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3-154
    [2]秦惠民 中国古代诗体通论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62
    [3]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见:朱子全书第十八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322
    [4]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96
    [1]梁 沈约 宋书卷六十七 北京:中华书局,1974:1779
    [2]梁 刘勰 文心雕龙 见: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4
    [1](日)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见: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 卢盛江校考 北京:中华书局,2006:156-157
    [2]明 陆时雍 诗境总论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406
    [3]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3
    [1]宋 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四 见:梦溪笔谈校证 胡道静校证 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492
    [2](俄)扬·姆卡洛夫斯基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 见:赵毅衡编选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7
    [3](美)高友工,梅祖麟 唐诗的魅力 李世耀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3-37
    [4]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1-95
    [5]易闻晓 中国诗句法论 济南:齐鲁书社,2006:181-221
    [1]葛兆光 汉字的魔方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6
    [2]参见: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六 北京:中华书局,1959:143
    [1]宋 范温 潜溪诗眼 见: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0:318
    [2]清 冒春荣 葚原诗说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80
    [3]明 王世贞 徐汝思诗集序 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五,世经堂刻本
    [1]冯沅君、陆侃如 中国诗史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26
    [2]刘尧民 词与音乐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08
    [3]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20
    [4]宋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北京:中华书局,1975:473
    [1]唐 杜佑 通典·乐二·一百四十二卷 王文锦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4册 3614-3617
    [2]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23
    [3]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7
    [4]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86
    [1]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8
    [2]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7-78
    [3]龙榆生 词体之演进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
    [4]宋 沈括 梦溪笔谈卷五 见:梦溪笔谈校证 胡道静校证 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232
    [5]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见:朱子全书第十八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332
    [1]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70
    [2]清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13
    [3]清 冯金伯 词苑萃编卷之一引古今词话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772
    [1]清 方成培 香研居词尘卷一 丛书集成初编本
    [2]转引自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14
    [1]全唐诗八百八十九卷·附词十二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1
    [2]宋 张炎 词源卷上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4
    [3](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71
    [1]任半塘 唐声诗上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6-147
    [2]任半塘 唐声诗上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01-402
    [3]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
    [4]清 朱孝减 云谣集杂曲子·跋 见:强村丛书影印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
    [5]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165-167
    [6]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9
    [7]此一内容施议对先生论述甚详,参见: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8-29
    [1]唐 刘禹锡 刘梦得外集卷四 四部丛刊本
    [2]龙榆生 词体之演进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0
    [3]陶东风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7
    [1]夏承焘 唐宋词论丛 见:夏承焘集第二册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52、53
    [2]见 清 万树 词律·目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任半塘 唐声诗上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83-384
    [1]叶嘉莹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7
    [2]宋 晏几道 小山词自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
    [1]元 脱脱 宋史卷一百四二·乐志 北京:中华书局,1977:3345、3351
    [2]清 宋翔凤 乐府余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99
    [3]清 沈曾植 菌阁琐谈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607
    [1]参见:梁丽芳 柳永所用词牌之特色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2第4期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三·赋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6
    [1]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三 徐时仪校点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28
    [2]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19
    [3]清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卷三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47
    [4]参见 梁丽芳 柳永所用词牌之特色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2第4期
    [1]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5
    [2]王国维 人间词话附录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72
    [3]夏承焘 唐宋词论丛 见:夏承焘集第二册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63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7
    [2]如张炎评美成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刘熙载亦云:“只是当不得个‘贞'字”
    [3]宋 陈郁 藏一话腴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865册
    [4](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71
    [1]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9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6
    [2](法)丹纳 艺术哲学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76
    [3]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后晋 刘昫 旧唐书卷十六·穆宗纪 北京:中华书局,1975:485-486
    [2]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二六 北京:中华书局,1996:803
    [3]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97
    [1]宋 鲖阳居士 复雅歌词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64
    [2]王昆吾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96:200
    [3]宋 陈世修 阳春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8
    [4]宋 李之仪 跋戚氏 见:张惠民编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196
    [1]宋 周密 癸辛杂志·续集下 北京:中华书局,1988:209
    [2]唐圭璋编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1570
    [3]唐圭璋编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720
    [4]唐圭璋编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1805
    [5]唐圭璋编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1564
    [1]沈松勤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02
    [2](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74
    [1]清 沈雄 古今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56
    [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1
    [1]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21
    [1]清 陈锐 褒碧斋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197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8
    [3]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三十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21
    [4]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北京:中华书局,1983:63
    [5]宋 陈郁 藏一话腴外编卷上 四库全书本865册
    [1]宋 晏几道 小山词自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
    [2]夏敬观 映庵评词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21
    [3]宋 姜夔 长亭怨慢·序见:唐圭璋编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2181
    [1]吴梅 中国戏曲概论·卷中·明总论 见:吴梅词曲论著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2
    [2]夏承焘 四声绎说 见:夏承焘集第二册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27
    [3](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5
    [4](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4
    [1](美)伦纳德·迈尔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89
    [2]孔子 论语·泰伯第八 见:论语疏证 杨树达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1-192
    [3]荀况 荀子卷二十·乐论 见:荀子简释 梁启雄著 北京:中华书局,1983:279
    [4](法)茨维坦·托多罗夫编选 节奏与句法见:方珊编译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2
    [1]词学界一般认为“领字”起于慢词,由柳永大量使用而始。然在小令中已多有领字性质的语词,为折衷起见,此处用谭德晶先生“串字”的说法 见:谭德晶 唐诗宋词的艺术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27
    [2]梁启超 饮冰室评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309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93
    [2](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71
    [1]宋 沈义父 乐府指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81
    [2]元 刘将孙 新城饶克明集词序 见:养吾斋集卷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19
    [4]清 俞彦 爰园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9
    [1](美)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 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
    [2](美)雷·韦勒克,奥·沃伦 文学理论引贝特森语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86
    [1]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 见: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1545
    [2]叶嘉莹 中国诗体之演进 见:迦陵论诗丛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
    [3]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3
    [4]叶嘉莹 汉魏六朝诗讲录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0
    [5]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2
    [1]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 见:王国维遗书第三册 上海:上海书店,1983:638
    [2]程毅中先生认为:“从诗歌发展的源流说,楚辞是另一个系统,不能插在四言和五言之间的。”见:程毅中 中国诗体流变·引言 北京:中华书局,1992:6
    [3](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66-267
    [1](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68
    [2]叶嘉莹 中国诗体之演进 见:迦陵论诗丛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
    [3]南朝·梁 钟嵘 诗品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3
    [4]参见 清 冒春容 葚原诗说卷一、卷二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79-1580、1591
    [1]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286
    [2]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1
    [3]明 陆时雍 诗境总论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402
    [4]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2
    [5]明 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十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46
    [6]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1
    [7]清 钱良择 唐音审体 见:清诗话下 丁福宝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783
    [1]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1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二·诗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0-72
    [1]王易 词曲史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3
    [1]清 沈谦 填词杂说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32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5-116
    [3]清 沈谦 填词杂说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30
    [4]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06
    [1]明 沈际飞 草堂诗余四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99
    [2]明 何良俊 草堂诗余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93
    [3]清 谢章铤 眠琴小筑词序 见:赌棋山庄全集 续修四库全书 第1545册
    [4]胡适 词乃诗之进化 见: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 北京;中华书局,1993:328
    [1]林语堂 欧化语体 见:任重编 文言、白话、大众话论战集·白话 上海:上海书店,1934:8
    [2]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
    [3]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
    [1]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3-154
    [1]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5
    [2]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8
    [1]南朝·梁 钟嵘 诗品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4、9、15
    [2]清 黄子云 野鸿诗的 见:清诗话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63:852
    [3]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7
    [4]梁 刘勰 文心雕龙 见: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6、479
    [5]童庆炳 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41
    [1]陈洵 海绡说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870
    [2]梁启超 饮冰室评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307
    [3]清 王又华 古今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01
    [1]明 俞彦 爰园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0
    [2]刘毓盘 词史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23
    [1]清 邹祗谟 远志斋词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51
    [2]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2
    [3](俄)什克洛夫斯基 作为技巧的艺术 转引自张隆溪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北京:三联书店,1986:77
    [1]清 田同之 西圃词话引袁箨庵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465
    [2]杨海明 唐宋词美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02
    [1]宋 沈义父 乐府指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81-282
    [2]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1]蒋哲伦 词别是一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1
    [2]宋 陆九渊 与朱元晦 见:陆九渊集卷二 北京:中华书局,1980:28
    [3]吕叔湘 文言虚词·附录 见:开明文言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31
    [1]清 王又华 古今词论引沈天羽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597
    [2]清 毛先舒 填词图谱·凡例 见:清 赖以邠 填词图谱 收于词学全书 查培继辑 广文书局,1971
    [3]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21
    [4]清 杜文澜 憩园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862
    [1]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5
    [2]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2
    [1]蔡嵩云 乐府指迷笺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4
    [1]蒋哲伦 词别是一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3-24
    [2]朱承平 诗词格律教程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376
    [1]蒋哲伦 词别是一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4-25
    [2]清 万树 词律·发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5
    [3]吴梅 词学通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10
    [4]吴梅 词学通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5]龙榆生 词学概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72
    [6]龙榆生 词学概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79
    [7]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6
    [1](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8
    [2](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8
    [3]刘永济 词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
    [4](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7
    [1]蒋哲伦 词别是一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8
    [1]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51
    [1](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
    [1]参见清 王鸣昌 辨字诀,清 课虚斋主人 虚字注释 见:郑奠,麦梅翘编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1964:98-99
    [2]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 北京:中华书局,1962:339
    [3]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卷九 北京:中华书局,1959:117
    [4]明 谢臻 四溟诗话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147
    [5](美)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 见:中国诗学(增订版)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8
    [6](美)叶维廉 语法与表现: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美学的汇通 见: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6
    [1]清 赵翼 瓯北诗话卷二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52
    [2]清 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51
    [3]清 贺贻孙 诗筏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40
    [4]清 冒春荣 葚原诗说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82
    [1]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5
    [3]清 王筠 说文释例 清刻本
    [4]清 袁仁林 虚字说 丰县熊氏校刊本:38
    [1]清 刘大櫆 论文偶记 舒芜校点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9
    [2]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0
    [3]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0
    [1]蔡嵩云 柯亭词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910
    [2]蔡嵩云 柯亭词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910
    [3]宋 碧鸡漫志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8
    [1]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2
    [2]清 张宗橚 词林纪事 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2:74
    [3]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6
    [4]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2
    [1]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3
    [2]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2
    [1]清 先著,程洪 词洁辑评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371
    [2]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7
    [3]清 蒋敦复 芬陀利室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627
    [4]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1]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2]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3]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7
    [4]清 刘淇 助字辨略·序 章锡琛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54:1
    [1]葛兆光 汉字的魔方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70
    [2]张杰,唐铁惠 写作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2
    [3]姚建国主编 基础写作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14
    [1]明 曾异 与赵十五书 见:纺授堂集二十七卷,明崇祯刻本
    [2]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9
    [3]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2
    [4]清 周祥钰 大成曲谱论例 见:蔡毅编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济南:齐鲁书社,1989:132
    [1]宋 惠洪 天厨禁脔卷上 四部丛刊影明径山寺刊本
    [1]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
    [2]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
    [3]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2
    [4]梁 刘勰 文心雕龙 见: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5
    [5]唐 杜牧 答庄充书 见:樊川文集卷十三 四部丛刊本
    [6]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
    [7]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
    [1]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71
    [2]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9
    [3]刘尧民 词与音乐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53
    [4]任半塘 唐声诗上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81
    [5]任半塘 唐声诗上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85-286
    [6]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00-201
    [1]清 先著,程洪 词洁·序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327
    [2]清 王又华 古今词话引毛稚黄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10
    [3]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8
    [4]参见詹安泰《论章句》见:詹安泰文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1-112和 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02-208
    [1]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78
    [2]清 李渔 窥词管见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558-559
    [1]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8
    [1]清 李佳 左庵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144
    [2]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53
    [1]清 贺贻孙 诗筏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77
    [2]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26
    [3]宋 尹觉 题坦庵词 见 张惠民编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30
    [1]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89
    [2]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5
    [3]清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08
    [1]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87
    [2]清 蒋敦复 芬陀利室词话序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627
    [3]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自序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50
    [4]有关兼语句与连谓句的内容可参见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19-121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4
    [2]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15
    [1]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7
    [2]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7
    [3]清 王又华 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08
    [4]清 贺裳 皱水轩词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02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9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6
    [3]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4
    [4]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5-116
    [1](美)M·H·阿伯拉姆 简明外国文学词典 曾忠禄,郑子红,邓建标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风格”条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卷三,127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2
    [2]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3
    [1]叶嘉莹 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 见:人文杂志 2007,第5期:106
    [1]清 沈曾植 菌阁琐谈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617
    [2]清 先著、程洪 词洁辑评卷四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361
    [3]清 冯金伯 词苑萃编卷二引词衷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799
    [1]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8
    [2]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一 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世经堂刻本
    [3]清 江顺贻 词学集成引词综序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218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二·诗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1
    [2]明 沈际飞 草堂诗余四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99
    [3]清 谭献 复堂词话序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87
    [4]蔡松云 乐府指迷笺释 见: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 夏承焘校注,蔡嵩云笺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5
    [1]来裕恂 汉文典·文法·句法篇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版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93
    [1]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8
    [2]金兆梓 实用国文修辞学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0:119
    [1]宋 晏几道 小山词自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
    [1]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1
    [2]清 沈雄 古今词话词品上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40-841
    [3]清 沈雄 古今词话词品上卷引周雪客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41
    [1]清 李佳 左庵词话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177-3178
    [2]明 俞彦 爰园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0
    [3]龙榆生 词学概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56
    [4]龙榆生 词学概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57
    [5]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 见:书史会要卷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叶嘉莹师 论苏轼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45
    [2]王国维 人间词话附录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72
    [3]清 江顺诒 词学集成卷六引张砥中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276
    [1](美)高友工 律诗的美学 见:北美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学文选 乐黛云,陈珏编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87
    [1](美)高友工 律诗的美学 见:北美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学文选 乐黛云,陈珏编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87
    [2](美)高友工 律诗的美学 见:北美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学文选 乐黛云,陈珏编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87-88
    [1](美)高友工 律诗的美学 见:北美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学文选 乐黛云,陈珏编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89
    [2](美)高友工 律诗的美学 见:北美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学文选 乐黛云,陈珏编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87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7
    [2]施议对 宋词正体 澳门:澳门大学出版社,1996:147
    [3]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3
    [1]梁 刘勰 文心雕龙 见: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0
    [2]施蛰存 宋元词话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479
    [3]吴梅 词学通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3
    [1]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1
    [2]叶嘉莹师 论柳永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93
    [1]夏敬观 映庵评词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19
    [1]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三 徐时仪校点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28
    [2]宋 杨湜 古今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
    [3]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8
    [4]赵仁珪 论宋六家词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
    [5]周曾锦 卧庐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648
    [1]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5
    [1]宋 沈义父 乐府指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79
    [2]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28
    [3]参见 赵仁珪 论宋六家词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8-101
    [1]童庆炳 文艺理论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7
    [2]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169
    [3]朱孝减 云谣集杂曲子·跋 见:彊村从书影印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
    [1]龙榆生 词体之演进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2
    [2]夏承焘先生持“令词出于酒令”之依据,以及王昆吾先生质疑其说之理由,均见: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228-229
    [1]王昆吾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96:228
    [2]任半塘 唐声诗上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3、103
    [1]詹安泰 李煜和他的词 见:詹安泰文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24
    [2]蒋哲伦 词别是一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21
    [1]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24
    [1]陈洵 海绡说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848
    [2]清 陈廷焯 云韶集 转引自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6
    [3]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9
    [1]蒋兆兰 词说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634
    [1](德)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
    [1]参见 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绪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2]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吕叔湘 近代汉语读本·序 见:刘坚 近代汉语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1]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绪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2]饶宗颐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83
    [1]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5
    [1]姜伯勤在《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一书首次指出:隋吉藏的《中观论疏》就提到南朝的法朗“变文易体,方言为多”见:姜伯勤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98
    [1]清 宋凤翔 乐府余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99
    [2](日)铃木虎雄 运用口语的填词 鲁迅译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707
    [3]见旧版《辞海》黎锦熙序
    [4]明 王世贞 曲藻 见:郭绍虞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9
    [1]王国维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见:王国维遗书第三册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617-618
    [2]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19
    [3]孙克强 清初词坛的诗词之辨 见:陈洪,张洪明主编 文学与语言的界面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1
    [1](德)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
    [2]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2
    [1]宋 陆游 花间集跋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40
    [2]明 陈子龙 王介人诗余序 见:施蛰存主编 词籍序跋萃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06
    [1](德)恩斯特·卡西尔 语言与艺术 见:语言与神话 于晓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134
    [2]骆小所 艺术语言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6
    [1]骆小所 艺术语言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02
    [2]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3
    [3]钟文 诗美艺术 转引自吴晓 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
    [4]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9
    [5]杨安岑 美学初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03
    [1]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 见: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4
    [2]李东宾 试论叶嘉莹诗词学中德比兴观 见: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第3期:54
    [3]宋 洪兴祖 楚辞补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2
    [4]叶嘉莹 我的诗词道路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9
    [5]叶嘉莹 我的诗词道路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0-31
    [1]明 王廷相 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 见:陈良运主编 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652-653
    [2]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 见:王弼集校注 楼宇列校注 中华书局,1999:609
    [3]周易·系辞上 见 唐孔颖达 周易正义 见: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82
    [1](德)恩斯特·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 于晓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102
    [2](德)恩斯特·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 于晓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114
    [3](瑞士)荣格 潜意识心理学 转引自 骆小所 艺术语言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14
    [1]唐 王昌龄 诗格 见:郭绍虞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9
    [2]朱光潜 诗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0-41
    [3]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88
    [4]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96
    [1]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7
    [2]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38
    [3]宋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80
    [4]叶嘉莹 论柳永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8
    [1]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48
    [2]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267
    [1]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372
    [2](德)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5
    [3]木斋 走出古典·前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木斋 走出古典·前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8
    [1]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
    [2]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
    [3]周宪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7-278
    [1](德)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7-228
    [2]甘阳 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代序)见:(德)恩斯特·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 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4-25
    [3]甘阳 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代序)见:(德)恩斯特·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 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5
    [1]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8
    [2]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见:闻一多选集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365
    [1]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14
    [2](韩)金学主 中国古代上的“古代”与“近代”复旦大学学报2002第3期:22
    [3]木斋 走出古典·前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1]杨海明 唐宋词美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94-195
    [1]叶嘉莹 我的诗词道路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0-31
    [1]参见:(美)高友工,梅祖麟 唐诗的魅力 李世耀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6
    [1]清 谭献 复堂词话序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87
    [2]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464
    [1]清 王弈清等撰 历代词话卷一引王士源 襄阳集序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094
    [1]清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北京:中华书局,1979:2051
    [2]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19
    [1]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7:99
    [2]王锳 诗词曲语汇例释 北京:中华书局,1980:121
    [3]宋 欧阳修等 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5735
    [4]胡适 白话文学史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25
    [1]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十六引诗史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358
    [2]宋 释惠洪 冷斋夜话卷一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72
    [3]宋 吴可 藏海诗话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329
    [1]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焯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265
    [2]宋 刘克庄 韩隐君诗序 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六 四部丛刊本
    [3]明 沈际飞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聚瑰堂藏本
    [4]宋 吴可 藏海诗话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331
    [5]明 汤显祖 玉茗堂集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99
    [1]清 张祥龄 词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11
    [2]清 况周颐 惠风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24
    [3]宋 张侃 拙轩集卷五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5]转引自梁启勋 词学 北京:中国书店,1985:22
    [1]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57
    [2]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58
    [3]清 王士祯 花草蒙拾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74
    [1]清 邹祗谟 梅村词序 见:清名家词卷一 陈乃乾辑 上海书店1982影印本
    [2]孙克强 清初词坛的诗词之辨 见:陈洪,张洪明主编 文学与语言的界面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8
    [1]叶嘉莹 温庭筠词概说 见:迦陵论词丛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7
    [2]叶嘉莹 论温庭筠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7
    [3](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31
    [4](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
    [5]叶嘉莹 温庭筠词概说 见:迦陵论词丛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8
    [6]叶嘉莹 温庭筠词概说 见:迦陵论词丛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8
    [1]叶嘉莹 旧诗新演 见:迦陵论诗丛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79
    [2]后晋 刘昫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温庭筠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5:5079
    [3]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1
    [4](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
    [5]清 张惠言 论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09
    [6]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78
    [1](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
    [1]参见:(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79
    [2]叶嘉莹 论韦庄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9
    [3]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79
    [4]叶嘉莹 论韦庄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0-31
    [5]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2
    [1]叶嘉莹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1
    [1]清 李渔 窥词管见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549
    [1]毛晋 跋小山词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6
    [1]强焕 片玉词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8
    [2]毛晋 竹山词跋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04
    [3]李慈铭 南宋四名臣词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43
    [4]尹觉 题坦庵词 见:张惠民编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30
    [5]清 彭孙遹 金粟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23
    [1]清 王又华 古今词话引贺黄公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00
    [2]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89
    [3]清 黄氏 蓼园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095
    [4]清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23
    [1]清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17
    [2]清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39
    [3]清 沈谦 填词杂说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34
    [4]清 贺裳 邹水轩词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700
    [1]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548-549
    [2]宋 李之仪 跋吴思道小词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6
    [3]明 孟称舜 古今诗统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03
    [4]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85
    [1]清 沈雄 古今词话引王岱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26
    [2]清 邹祗谟 远志斋词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51
    [3]清 贺贻孙 诗筏 见:郭绍虞,富寿荪编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3
    [1]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 北京:中华书局,1985:81
    [2]宋 晁谦之 花间集跋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39
    [3]梁 刘勰 文心雕龙 见: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
    [4]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95
    [1]宋 严羽 沧浪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695
    [2]宋 陆游 花间集跋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40
    [3]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4
    [4]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8
    [1]清 邹祗谟 远志斋词衷引王士祯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56
    [2]清 李佳 左庵词话卷上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104
    [3]清 王士祯 花草蒙拾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79
    [1]明 陆时雍 诗境总论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421
    [2]明 陆时雍 诗境总论 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宝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3:1419
    [3]清 王又华 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词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08
    [1]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王根林校点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993
    [2]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7
    [3]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二十一 北京:中华书局,1959:476
    [4]苏轼《与章质夫书》云:“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见:苏轼文集卷五十五尺牍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8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9
    [2]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1
    [1]清 先著,程洪 词洁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350
    [2]清 先著,程洪 词洁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348
    [3]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4
    [4]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68
    [5]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6
    [1]沈家庄 宋词的文化定位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2
    [2]周宪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英)伊丽莎白·朱 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 李力等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3
    [1]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3
    [2]肖驰 论中国古典诗歌律化过程的概念背景 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36
    [3]明 汤显祖 玉茗堂评花间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41
    [4]宋 陈世修 阳春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8
    [1]宋 李之仪 跋吴思道小词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6
    [2]宋 张耒 东山词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59
    [3](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80
    [4](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80
    [1](美)高友工 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 见: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281
    [1]叶嘉莹 古典诗词讲演集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91
    [1]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1
    [2]明 陈子龙 王介人诗余序 见:施蛰存主编 词籍序跋萃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06
    [3]清 张惠言 词选序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17
    [1]叶嘉莹 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 见:多面折射的光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97
    [2]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1
    [3]叶嘉莹,缪钺 论温庭筠词 见:灵溪词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9-40
    [4]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5
    [1]叶嘉莹 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 见:多面折射的光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01
    [2]明 陈子龙 王介人诗余序 见:施蛰存主编 词籍序跋萃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06
    [1]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7
    [1]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87
    [2]清 谭献 复堂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90
    [3]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
    [4]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36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2
    [2]赵小兰 宋人雅词原论 成都:巴蜀书社,1999:190
    [1]木斋 走出古典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06-207
    [1]龙榆生 词体之演进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2
    [2](美)孙康宜 词与文类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3]清 成肇(?) 阳春集序 见:唐五代词选叙 四印斋刻本
    [4]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3
    [5]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2
    [6]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0
    [1]清 张惠言 张惠言论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12
    [2]清 冯煦 阳春集序 见:唐五代词选叙 四印斋刻本
    [3]蔡嵩云 柯亭词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910
    [4]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7
    [5]叶嘉莹 论李煜词 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1
    [1]吴梅 词学通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2
    [2]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2
    [3]清 陈锐 褒碧斋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01
    [1]王闽运 湘绮楼评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85
    [2]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3
    [3]清 田同之 西圃词话引顾璟芳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467
    [4]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0
    [1]龙榆生 中国韵文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6
    [2]叶嘉莹,李东宾 试论小山词滕胧深美的意境追求 见: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第3期:16
    [3]宋 黄庭坚 小山词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
    [4]宋 晏几道 小山词自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
    [1]夏敬观 映庵词评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21
    [2]叶嘉莹 论晏几道词在词史中之地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4
    [3]梁启超 饮冰室评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305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2
    [1]薛砺若 宋词通论 上海:上海书店,1985:82
    [2]龙榆生 中国韵文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7
    [1]清 宋翔凤 乐府余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99
    [2]孙克强 雅俗之辨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113-114
    [3]宋 张舜民 画墁录卷一 丁如明校点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53
    [1]叶嘉莹 论晏殊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6
    [1]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16
    [2]清 沈雄 古今词话·词评卷上引柳塘词话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983
    [3]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19
    [1]宋 赵令畴 侯鲭录卷七 傅成校点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91
    [2]叶嘉莹 论柳永词 见:唐宋词名家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9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04
    [2]马克思恩格斯 论文学与艺术(一) 陆梅林辑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92
    [3]梁丽芳 柳永及其词之研究 香港:三联书店,1985:113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3
    [2]木斋 走出古典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7
    [3]龙榆生 词曲概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8
    [1]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20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2
    [1]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1
    [2]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53
    [3]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52
    [1]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卷上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焯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308
    [2]宋 曾慥 高斋诗话 见: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0:492
    [3]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28
    [1]夏敬观 映庵词评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18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921
    [2]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314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7
    [4]夏敬观 映庵词评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18
    [5]宋 杨湜 古今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
    [1]夏敬观 映庵词评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18
    [1]清 冯金伯 词苑萃编卷之一体制引沈际飞语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773
    [2]胡适 词选·自序 见:胡适全集第三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22
    [1]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2
    [1]宋 苏轼 与鲜于子骏书 见:苏轼文集卷五十三尺牍 北京:中华书局,1986:1560
    [2]宋 苏轼 题张子野诗集后 见:苏轼文集卷六十八题跋诗词 北京:中华书局,1986:2146
    [3]宋 苏轼 祭祀张子野文 见: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祭文 北京:中华书局,1986:1943
    [1]宋 汤衡 张紫微雅词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64
    [2]宋 黄庭坚 小山词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
    [3]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4
    [4]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黄庭坚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68
    [1]清 张惠言 词选序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17
    [1](美)高友工,梅祖麟 唐诗的魅力 李世耀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3
    [1](美)林顺夫 中国抒情诗的转变 张宏生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5
    [1]赵小兰 宋人雅词原论 成都:巴蜀书社,1999:275
    [1]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见: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1:309
    [2]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词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54
    [3]宋 赵令畴 侯鲭录卷八 丁如明校点 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99
    [1]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晁补之评本朝乐章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龙榆生 两宋词风转变论 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40
    [3]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6
    [4]清 冯煦 东坡乐府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1
    [1]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85
    [1]参见:王兆鹏 唐宋词史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0
    [2]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7
    [3]宋 曾慥 高斋诗话 见: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0:497
    [4]夏敬观 映庵词评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续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19
    [1]宋 严有翼 艺苑雌黄 见: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0:577
    [2]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25
    [3]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52
    [4]清 沈详龙 论词随笔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3
    [1]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26-4427
    [1]清 贺裳 皱水轩词筌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96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9
    [3]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晁无咎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53
    [4]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21
    [1]清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19-620
    [2]清 沈雄 填词杂说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629
    [3]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7
    [1]王国维 人间词话附录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70-4271
    [2]蒋兆兰 词说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632
    [3]王国维 人间词话附录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71
    [4]杨海明 唐宋词风格论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92
    [1]陈洵 海绡说词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864
    [1]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7
    [1]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2
    [2]清 陈廷焯 词坛丛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23
    [3]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6
    [1]王国维 人间词话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7
    [2]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3787
    [1]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7
    [2]宋 刘肃 片玉集序 见: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9
    [3]宋 沈义父 乐府指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77
    [4]梁启超 艺蘅馆评词乙卷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4307
    [1]宋 张炎 词源卷下 见:唐圭璋 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266
    [2]清 刘熙载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9-110
    [1]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见:闻一多选集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365
    [1]查礼 榕巢词话 见:张璋等编 历代词话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1190
    [1]王晓骊 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6
    [1]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
    [3](美)刘若愚.中国诗学.杜国清译.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
    [4](美)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李世耀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方珊编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7](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8](美)布隆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9]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四部丛刊本
    [10]鲍恒.清代词体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1]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
    [12]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刘崇德,龙建国.姜夔与宋代词乐.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1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5]杨仲义,梁葆莉.汉语诗体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16]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7]崔海正.中国词学研究体系建构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
    [18]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0]孙克强.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1]木斋.走出古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2]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3]李佳.左庵词话.词话丛编本
    [24]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5]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
    [26]木斋.唐宋词流变.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27]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8]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9]黄雅莉.宋词雅化的发展与嬗变-以柳、周、姜、吴为探究中心.台北:文津出版 社.2002
    [30]王晓骊.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沈家庄.宋词文化定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2]张廷杰.宋词艺术论.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33]王士祯.花草蒙拾.词话丛编本
    [34]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话丛编本
    [35]李渔.窥词管见.词话丛编本
    [36]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丛编本
    [37]杜文澜.憩园词话.词话丛编本
    [38]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本
    [39]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0]邓乔彬.唐宋词美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
    [41]钱鸿瑛.词的艺术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2]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3]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4]孙立.词的审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45]杨海明.唐宋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6]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7]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8]闻一多.闻一多选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49]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50]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51]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2]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53]孔颖达.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5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55]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56]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57]陆时雍.诗境总论.历代诗话续编本
    [58]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9]赵敏俐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0]李纯一.先秦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61]闻一多.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6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6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4]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5](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卢盛江校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
    [66]谢榛.四溟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
    [67]秦惠民.中国古代诗体通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68]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9]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70]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1]沈括.梦溪笔谈校证.胡道静校证.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
    [72]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73]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4]易闻晓.中国诗句法论.济南:齐鲁书社,2006
    [75]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6]魏庆之.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1959
    [77]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
    [78]范温.潜溪诗眼.宋诗话辑佚本
    [79]郭绍虞,富寿荪编.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0]冒春荣.葚原诗说.清诗话续编本
    [81]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世经堂刻本
    [82]刘尧民.词与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8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8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85]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86]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7]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
    [88]王世贞.艺苑卮言.词话丛编本
    [89]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0]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词话丛编本
    [91]冯金伯.词苑萃编.词话丛编本
    [92]方成培.香研居词尘.丛书集成初编本
    [93]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4]张炎.词源.词话丛编本
    [95]任半塘.唐声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6]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7]朱孝臧.疆村丛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8]刘禹锡.刘梦得外集.四部丛刊本
    [99]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0]夏承焘.夏承焘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101]万树.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2]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3]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104]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05]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6]宋翔凤.乐府余论.词话丛编本
    [107]沈曾植.菌阁琐谈.词话丛编本
    [108]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9]叶梦得.避暑录话.徐时仪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110]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本
    [111]陈郁.藏一话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2](美)高友工.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113]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本
    [11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16]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7]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18]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9]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书店,1983
    [120]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1]钟嵘.诗品.历代诗话本
    [122]曾季狸.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
    [12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24]丁福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25]钱良择.唐音审体.清诗话本
    [126]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7]沈谦.填词杂说.词话丛编本
    [128]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本
    [129]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30]胡适.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131]任重编.文言、白话、大众话论战集.上海:上海书店,1934
    [132]黄子云.野鸿诗的.清诗话本
    [133]陈洵.海绡说词.词话丛编本
    [134]梁启超.饮冰室评词.词话丛编本
    [135]王又华.古今词话.词话丛编本
    [136]俞彦.爰园词话.词话丛编本
    [137]刘毓盘.词史.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
    [138]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本
    [139]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北京:三联书店,1986
    [140](法)丹纳.艺术哲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141]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2]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3]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4]李肇.唐国史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
    [145]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6]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47]周密.癸辛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8]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9]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5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151]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话丛编本
    [152]陈锐.亵碧斋词话.词话丛编本
    [153]蔡绦.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4]张璋等编.历代词话续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55]夏敬观.映庵评词.历代词话续编本
    [156]吴梅.吴梅词曲论著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7](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58]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9]荀况.荀子简释.梁启雄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0]谭德晶.唐诗宋词的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61]沈义父.乐府指迷.词话丛编本
    [162]刘将孙.养吾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3]田同之.西圃词话.词话丛编本
    [164]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5]蒋哲伦.词别是一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66]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7]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168]查培继辑.词学全书.查培继辑.广文书局,1971
    [169]毛先舒.填词图谱.词学全书本
    [170]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本
    [171]沈祥龙.论词随笔.词话丛编本
    [172]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73]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74]龙榆生.词学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75](美)孙康宜.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6]刘永济.词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7]郑奠,麦梅翘编.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4
    [178]陶宗仪.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9](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增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80](美)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81]赵翼.瓯北诗话.清诗话续编本
    [182]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清诗话续编本
    [183]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本
    [184]王筠.说文释例.清刻本
    [185]袁仁林.虚字说.丰县熊氏校刊本
    [186]刘大櫆.论文偶记.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87]蔡嵩云.柯亭词论.词话丛编本
    [188]张宗橚.词林纪事.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2
    [189]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0]先著,程洪.词洁辑评.词话丛编本
    [191]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词话丛编本
    [19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93]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
    [194]张杰,唐铁惠.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95]姚建国主编.基础写作.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196]曾异.纺授堂集.明崇祯刻本
    [197]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8]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
    [199]惠洪.天厨禁脔.四部丛刊影明径山寺刊本
    [200]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01]杜牧.樊川文集.四部丛刊本
    [202]贺裳.皱水轩词筌.词话丛编本
    [203](美)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曾忠禄,郑子红,邓建标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0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05]江顺贻.词学集成.词话丛编本
    [206]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本
    [207]来裕恂.汉文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208]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0
    [209]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丛编本
    [210]陈绎曾.翰林要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1]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12]施议对.宋词正体.澳门:澳门大学出版社,1996
    [213]施蛰存.宋元词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14]杨浞.古今词话.词话丛编本
    [215]赵仁珪.论宋六家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6]周曾锦.卧庐词话.词话丛编本
    [217]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18]詹安泰.詹安泰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19]蒋兆兰.词说.词话丛编本
    [220](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223]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24]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25]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2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27]陈洪,张洪明主编.文学与语言的界面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28]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29](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230]骆小所.艺术语言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3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32]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3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4]杨安岑.美学初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35]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6]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37]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238]王弼.王弼集校注.楼宇列校注.中华书局,1999
    [239]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历代诗话本
    [240]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本
    [241]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
    [242]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
    [2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4]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45]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246](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47]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9]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成都:巴蜀书社,2004
    [250](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251](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52](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53]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4]章炳麟.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55]张戒.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
    [256]王弈清等.历代词话.词话丛编本
    [257]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258]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
    [259]王镁.诗词曲语汇例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260]释惠洪.冷斋夜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261]吴可.藏海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
    [262]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263]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聚瑰堂藏本
    [264]张祥龄.词论.词话丛编本
    [265]张侃.拙轩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6]梁启勋.词学.北京:中国书店,1985
    [267]陈乃乾辑.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影印本
    [268]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69]张惠言.论词.词话丛编本
    [270]彭孙通.金粟词话.词话丛编本
    [271]黄氏.蓼园词话.词话丛编本
    [272]吴处厚.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3]朱弁.曲洧旧闻.王根林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274]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5](英)伊丽莎白·朱.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李力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76]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77]叶嘉莹.多面折射的光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78]叶嘉莹,缪钺.灵溪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79]赵小兰.宋人雅词原论.成都:巴蜀书社,1999
    [280]王闽运.湘绮楼评词.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1]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上海书店,1985
    [282]孙克强.雅俗之辨.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283]张舜民.画墁录.丁如明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28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85]赵令畴.侯鲭录.傅成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28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陆梅林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87]梁丽芳.柳永及其词之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85
    [288]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本
    [289]曾慥.高斋诗话.宋诗话辑佚本
    [29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1]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92](美)林顺夫.中国抒情诗的转变.张宏生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93]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94]严有翼.艺苑雌黄.宋诗话辑佚本
    [295]张璋等编.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296]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文学遗产.1998(2):16-29
    [297]梁丽芳.柳永所用词牌之特色.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4):37-42
    [298]叶嘉莹.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人文杂志.2007(5):100-106
    [299]李东宾.试论叶嘉莹诗词学中的比兴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3):53-58
    [300]金学主.中国古代上的“古代”与“近代”.复旦大学学报2002(3):22-26
    [301]肖驰.论中国古典诗歌律化过程的概念背景.中国文哲研究集刊(9):109-137
    [302]叶嘉莹,李东宾.试论小山词朦胧深美的意境追求.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13-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