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平妖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遂平妖传》又可简称《平妖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它取材于历史上北宋仁宗年间的王则起义,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以及前人的话本、小说,整理编撰成的一部书。书成于明初,共二十回;后经过明代后期的增补,形成四十回本,并取代二十回本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这部小说作为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的开创者,对之后产生的《西游记》等一系列神魔小说作品,起到了先锋作用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后,也对这些国家的神魔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平妖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已有的关于《平妖传》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平妖传》版本和作者的讨论,对作品进行全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对《平妖传》进行全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平妖传》版本、作者、两种韩译本、作品的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本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平妖传》现有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成果尤其是版本和作者方面成果已经较多,而且研究者们意见不一,因此我们专门用了一章来介绍研究现状。
     论文第一章,对《平妖传》的版本进行了讨论。我们从整体上分为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明刻二十回本现在所见有两种,都属同一版式,大致在明万历年间刻成。明刻四十回本现存也有两种,我们认为,天许斋本是冯梦龙增补后的初刻本原本,嘉会堂本是初刻遭火后冯梦龙重刻的原本。清代仅有四十回本,都属嘉会堂本一系。
     论文第二章,对《平妖传》的作者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二十回本的作者署名为“罗贯中”只是托名,真正的作者并不是他;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我们现在还不能肯定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四十回本一般认为确为冯梦龙所增补,我们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从四十回本编撰时间来看,这可能是冯梦龙一生编撰整理通俗小说的开始。
     第三章对《平妖传》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讨论,主要进行了作品人物及其活动空间的分析,以及讨论了二十回本与四十回本各自的主题。为方便讨论,我们根据活动空间,将人物划分为天界人物、妖界人物和人界人物,不仅分析了他们各自的形象和特征,还对各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和分析。关于二十回本和四十回本的主题,我们认为彼此很不相同。二十回本主要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而四十回本则主要表现出宿命论的思想。
     论文的最后一章,我对两种韩译本的《平妖传》进行了研究。通过详细的对比、描写和分析,确定了这两种韩译本《平妖传》所依据的中文版本、主要的翻译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纠正了前人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对《平妖传》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神魔小说或明清小说的全貌,以及研究中国小说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周边国家尤其是韩国神魔小说的创作,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Sansui Pingyao zhuan which is also called Pingyao zhuan (Taming Devils) is the first novel on spirits and devi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was drawn from the uprising of Wang Ze during Song Dynasty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Ren. So this novel was written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combining folk myths, legends, as well as the predecessors of this novel. It was complet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consisting of 20 chapters. With later addition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was expanded to 40 chapters and gradually replaced the previous version of 20 chapters.
     As the pioneer of chapter-novel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with captions for each chapt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pingyao zhuan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series of later novels on spirits and devils such as Journey to the West. Meanwhile, after being transmitted to other neighboring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and Korea, it also exercised a positive impact on novel creations of this type in these countries. So in this sens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a thorough study of this novel. At the same time, previous studies only confined themselves to discussions of different versions and the author of this novel. To this day, there is no complete and thorough study concerning this novel. Therefor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Given the afore-mentioned situations,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carry out a thorough study concerning the versions, the author,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two different Korean versions of pingyao zhuan.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previous studies. There are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the versions and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and researchers have no consensus of opinion concerning these two questions thus far. Therefore, a special section is allocated to introduce the status quo.
     ChapterⅠmainly discusses the version of this novel. In order to clearly analyze this issue,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divides two periods which are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re are altogether two versions of the type consisting of 20 chapters in Ming Dynasty. These two versions belonged to the same format and were complied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As to the type consisting of 40 chapters, there were also two versions in Ming Dynasty. While in Qing Dynasty, there only existed the version which consisted of 40 chapters.
     ChapterⅡexamines the issue of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Although we are not really sure who is the author in the end for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evidence, we believe that the signature which reads "Luo Guanzhong" in the 20-chapter version does not suggest that Luo is the real author. Concerning the 40-chapter version,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it is Feng Menglong who supplemented and compiled the original version.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grees to this opinion. From the compiled time one can tell that this novel indicated the start of Feng Menglong's life of novel compilation.
     Chapter Three delves into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pingyao zhuan, focusing on the protagonists, the living spac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mes of the 20-chapter and 40-chapter ver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we classify the protagonists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Characters of the Heaven, Characters of the Devil, and Characters of the Mortal based on their corresponding living space. This chapter not only analyzes the im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haracters but also expounds on their interrelations. As to the theme of thes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they have different inclinations. The 20-chapter version mainly depicts or displays the dissatisfaction and criticism toward the reality, while the 40-chapter version mainly manifests deterministic thoughts.
     ChapterⅣexamines two different Korean versions. Through detailed comparisons and analysis, it finds the Chinese originals, mai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vers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study is pioneering in the sense that it rectifies previous incorrect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s.
     Through this study, people can firstly gain a comparatively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pingyao zhuan. It can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understanding novels about spirits and devils and in grasping the panorama of novel creatio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astly, it can cast light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novels on novel creations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引文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2]《三遂平妖传》“中华古典小说名著普及文库”版《引首》,中华书局,2004年
    [1]欧阳健,《〈三遂平妖传〉原本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9-165页;
    欧阳健,《〈平妖传〉的原本与补本——版本研究例案之二》,《古代小说版本漫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6-112页。
    [2]徐朔方,《〈平妖传〉的版本以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说辩正》,《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2-150页。
    [1]陆树仑,《〈平妖传〉版本初探》,《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0-230页。
    [2][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3-214页。
    [3]段春旭,《〈平妖传〉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二期,第161-174页。
    [4][韩国]朴明真,《〈平妖传〉二十回本与四时回本的先后问题》,《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4期,第192-203页。
    [1]程毅中,《再谈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宋元小说研究》订补之三》,《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第111-116页。
    [2]林嵩,《〈平妖传〉版本考》,《文献天地》,2005年2月,第25-33页。
    [3]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3页。
    [1]陆树仑,《〈平妖传〉版本初探》,《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0-221页。
    [2]欧阳健著,《《平妖传》的原本与补本——版本研究例案之二》,《古代小说版本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8-112页。
    [3]林嵩,《〈平妖传〉版本考》,《文献天地》,2005年2月,第31-33页。
    [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1-95页。
    [2]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57-59页。
    [3]陆树仑,《〈平妖传〉版本初探》,《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0-221页。
    [4]林嵩,《〈平妖传〉版本考》,《文献天地》,2005年2月,第33页。
    [5]徐朔方,《再论〈水浒传〉和〈金瓶梅〉不是个人创作——兼及〈平妖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成书的一个侧面》,《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6]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8-84页。
    [7]陈辽,《罗贯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28-39页。
    [1][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3-214页。
    [2]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4-172页。
    [3]魏子云,《三遂平妖传是不是罗贯中编著的问题?》,《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五卷第四期,第47页。
    [4]#12
    [1]#12
    [2]冯梦龙作、[日本]太田辰夫译,《平妖传》,《中国古典文学大系36》,日本:平凡社,1967年。
    [3][日本]横山弘,《三遂平妖传》,日本:天理大,1981年,第3-59页。
    [4]冯梦龙作、[日本]太田辰夫译,《平妖传》,《中国古典文学大系36》,日本:平凡社,1967年,第397-425页。
    [1][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3-214页。
    [2]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
    [3]苏铁戈,《平妖传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段春旭,《(平妖传)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二期,第161-174页。
    [1]李绍先、王晓琳著,《<平妖传>究竟平了什么“妖”?》,《明清小说话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徐贞姬,《两种(三遂平妖传)比较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77年。
    [3]李寿菊,《三遂平妖传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77年。
    [4][韩国]李延敬,《『新平妖传』研究》,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中语中文学科硕士论文,2000年。
    [1]欧阳健,《(三遂平妖传)原本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9-165页;欧阳健,《(平妖传)的原本与补本——版本研究例案之二》,《古代小说版本漫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6-112页。
    [2][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3-214页;段春旭,《(平妖传)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二期,《(平妖传)散论》,第151-174页;[韩国]朴明真,《(平妖传)二十回本与四时回本的先后问题》,《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4期,第192-203页;程毅中,《再谈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宋元小说研究》订补之三》,《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第111-116页;林嵩,《(平妖传)版本考》,《文献天地》,2005年2月,第25-33页。
    [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第64页。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第216页。
    [3]马廉(1893-1935),字隅卿,浙江鄞县人,曾在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小说、戏曲收藏家。马氏得到此书后,曾把自己的书室提名为“平妖堂”,自署为“平妖堂主人”。马廉逝世后,他所收藏的小说、戏曲书籍,全都让归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中也包括这一部明刻四卷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
    [4]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第163页;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4页;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4-5页,均持此观点。
    [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第163页;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5页:程毅中,《再谈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宋元小说研究》订补之三》,《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第112页,均持此观点。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84-185页。
    [1][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4页。
    [1]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3页。
    [2]陆树仑,《(平妖传)版本初探》,《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0-221页。
    [3]欧阳健著,《《平妖传》的原本与补本——版本研究例案之二》,《古代小说版本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8-112页。
    [4]袁行云,《冯梦龙(三言)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第163-164页。
    [2]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57-59页。
    [1]冯梦龙作、[日本]太田辰夫译,《平妖传》,《中国古典文学大系36》,日本:平凡社,1967年,第405页。
    [2]#12
    [1]冯梦龙作、[日本]太田辰夫译,《平妖传》,《中国古典文学大系36》,日本:平凡社,1967年,第405页。
    [2]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12页。
    [3]#12
    [1]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239-260页。
    [1]钟嗣成、贾仲明著,《新校录鬼薄正续编》,巴国书社,1996年,第160页。
    [2]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于《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1]《古今小说》序文中又说:“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中,畀为一刻。”序作者绿天馆主人即序文中所提到的“茂苑野史氏”,也即冯梦龙自己。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0-81页。
    [2]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3]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1页。
    [1]田同旭,《论罗贯中与农民起义》,载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2004年,第63-69页。
    [2]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8-84页。
    [3]陈辽,《罗贯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28-39页。
    [4]魏子云,《三遂平妖传是不是罗贯中编著的问题?》,《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五卷第四期,第47页。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2]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8-156页。
    [3]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199页。
    [1]户熊,《苏州府志》,成文出版社,1983年。
    [2][明]冯梦龙著、陈煜奎校点,《寿宁诗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1页。
    [3]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27页。
    [4]苏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54页。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2]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17页。
    [1]马书田著,《中国俗神》,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2]#12
    [3]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1030页。
    [4]李昉,《太平御览》,载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九九类书类,8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91页。
    [1][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五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2538-2540页。
    [2]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61-369页。
    [1]胡万川先生认为冯梦龙四十回本增补时,可能是得自旧本所提“玄女法”的启示,安排玄女的神话故事。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102页。
    [2]赵晔、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第241-24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5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2页。
    [1]#12
    [2]#12
    [3]《文选》,载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六八总集类,13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7-88页。
    [4]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125页。
    [1]苏庵主人编次,《归莲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第1-11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3页。
    [3]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淮南子集释》下,中华书局,1998年,第1138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6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7页。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8-9页。
    [4]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9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67页。
    [2]鲁直主编,《阅微草堂笔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
    [1]#12
    [2]#12
    [3]赵晔、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第161-162页。
    [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06页。
    [5]《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云;“集解苏林曰:‘狐鸣祠中则是也。'瓒曰:‘假话鬼神以威众也,故胜、广曰‘此教我威众也'。'……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司马迁,《史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1950页。
    [6]谈狐狸精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人物是商纣的妃子妲己,她就算是狐狸精的典范了。关于妲已的故事,将在胡永儿条再较为细谈。
    [1]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58页。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88页。
    [3]《朝野佥载》,载于《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四十七狐类《狐神》条。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58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3页。
    [2]该故事载于《酉阳杂俎》卷十五和《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四狐类《刘元鼎》条。其内容是:“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狐以死人的髑髅顶盖于头上,而变人形的故事,在钱希言所著的《狯园志异》、曾宴通所写的《剪灯余话》中《狐媚娘传》条等里也有记载。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8页。
    [2][清]王士祯撰,《古夫于亭杂录》,中华书局,1997年,第73页。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5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38-39页。
    [2]其内容是:“原来这老狐精多曾与天狐往还,果然能辨识天书,说普贤菩萨乃是鬼话。”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44页。
    [1]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十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85-3686页。
    [2]该故事又载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七狐类。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60页。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85页。
    [4]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39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6-47页。
    [2]胡万川先生说,在《太平广记》神仙类中《嵩山叟》、《阴阳客》、《崔炜》等篇里多有这样的故事。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50页。
    [3]罗尔纲先生为了证明《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都是罗贯中手下产生的作品,对两本的赞词进行校勘过程中提到这样的内容。罗尔纲著,《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4]施耐庵、罗关中著,《水浒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65页。
    [1]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65页。
    [2]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69页。
    [3]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571页。
    [4]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8页。
    [1]该故事又载于《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狐类《唐参军》条。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十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678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3页。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页。
    [2]《国语》,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25页。
    [3]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114页。
    [4]司马迁,《史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105页。
    [1]张涛,《列女传译注》,1990年,第257页。
    [2][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202-205页。
    [1]该故事又载于《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画工》条。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2283页。
    [2]韩南先生认为永儿的名字,可能是来自“永朗”之“永”,而胡员外家被烧了后,他家人搬到的地方是“不厮求院”里,在《花灯轿》叫做“百厮求院”,这也可能从《花灯轿》取材而成的。[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205页。
    [3]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1][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周楞珈笺注,《绿窗新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页。
    [2]胡万川先生认为,作品里胡永儿所做的法术,大多从前人的作品,取材而成的内容。如旧本第三回中胡永儿以一文钱变无数前的变钱法,和《夷坚志》补第十二卷《梁野人》中描写的故事有所关系:就本第四回中描写的胡永儿剪草为马,撒豆成兵的法术,与《搜神记》卷三、《太平广记》幻术类《李慈德》和《侯元》条中描述的故事有关系。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45-47页。韩南先生也提出了剪纸卫兵见於《广记》卷二八七《功德山》一条,撒豆成兵之法见《五代史平话》《周史平话》卷上,又说《平妖传》也可能受有唐人小说《聂隐娘》一篇的影响,因为该篇有老尼授隐娘豆人纸马的故事。[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205、212页。
    [1][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华书局,2006年,第14-15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6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4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4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5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42页。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42页。
    [4]如在二十回本第十四回里所描写着,王则看见了左黜的模样,“也不动身,心里道:‘不知是甚人?'”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5页。
    [1]胡万川先生提出,这段描写显然是有《太平广记》幻术类的《张和》一条而来的。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53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9-110页。
    [3]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0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2]二十回本里,以下残失一叶,所以以后的内容参见于四十回本。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49页。
    [2][晋]张华,《博物志》,载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三五三小说家类,10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99页。
    [3]#12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页。
    [2]司马迁,《史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9l页。
    [3]司马迁,《史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111页。
    [1]中国文献中所记载的高朱蒙神话与韩国文献不同。前面六者是将朱蒙的名字改为东明,将朱蒙所建国的国家名改为夫余,而且将朱蒙的卵生诞生改为一般胎生诞生。后面四者是书里各分为“高句丽(或高丽)”与“夫余”条,在高句丽条中写着朱蒙之卵生诞生故事,而在夫余条中写着东明之胎生诞生故事。
    [2]#12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53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53-54页。
    [3]胡万川先生认为,要以巫术咒人死,被咒者不死,咒人者反而自死的这段故事是从《风俗通》和《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五幻术类《胡僧》条采取的。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71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92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92页。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09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79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55页。
    [3]张无咎,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序,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二八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9770-9771页。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0页。
    [1]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37页。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下册,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39页。
    [2][宋]王銍撰、朱杰人点校·[宋]王栐、诚刚点校,《默记·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2007,第31-32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0页。;元脱脱等撰,《宋史》,第28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9770页。
    [1]胡万川先生认为,“张德”的名字是由“张得一”谐音转化而来的。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35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0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0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36-238页。
    [1]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34页。
    [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页。
    [3]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三八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13480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278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302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0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2-53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13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135-140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18页。
    [3]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74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7页。
    [3]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52页。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0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二八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二八册,第9770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1页。
    [3][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206页。
    [4]岳娟娟、顾迎新著,《鬼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1][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209页。
    [2]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9页。
    [3]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二八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二八册,第9771页。
    [4]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5]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61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1页。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903-3907页。
    [1]李攸,《宋朝事实》,载于《文淵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六六政书类,6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86-187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115页。
    [2][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第201页: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40页。胡万川先生又认为小说中讲明镐改为曹伟,而且强调他是曹彬的子孙,大概因为曹彬的名气不只在历史上,而且在民间文学上也很风光的关系。而明镐之名在民间文学上一个陌生的名字。
    [3]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39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67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278页。
    [3]司马迁,《史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1375-1376页。
    [4]吴承恩著,《西游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5]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2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5页。
    [3][元]《异文总录》,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二编,第二册,新兴书局,民国67年,第1198-1199页。
    [4]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3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23页。
    [2]元脱脱等撰,《宋史》,第三八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1312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907-3908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31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8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301页。
    [3]李攸,《宋朝事实》,载于《文淵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六六政书类,6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88页。
    [1]冯梦龙作、[日本]太田辰夫译,《平妖传》,《中国古典文学大系36》,日本:平凡社,第400页;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41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3页。
    [3]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第41-42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26-127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9-280页。
    [1]《论语·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72页。
    [2]谢肇浙,《五杂俎》,新兴书局,1971年,第1287页。
    [3]谢肇浙,《五杂俎》,新兴书局,1971年,第1287页。
    [4]谢肇浙,《五杂俎》,新兴书局,1971年,第1287页。
    [1]冯梦龙,《警世通言》叙,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
    [2]张无咎,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序,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2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7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2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3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55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4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278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9-110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
    [3]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6页。
    [1]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2]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7页。
    [3]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1-52页。
    [1]《三遂平妖传》引首,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278页。
    [2]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2页。
    [1][韩国]金台俊,《增补朝鲜小说史》,学艺社,1939年,第97页。
    [1][韩国]文化财管理局 藏书阁,《藏书阁图书韩国版总目录》集部小说类,探究堂,1972年。
    [2][韩国]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古小说解题》,1999年,第514页。
    [3][韩国]郑炳昱,《乐善斋文库目录及解题》,载于《国语国文学》第44-45号,韩国:国语国文学会,1979年,第54页。
    [1][韩国]郑炳昱,《乐善斋文库目录及解题》,载于《国语国文学》第44-45号,韩国:国语国文学会,1979年,第54页。
    [2][日本]横山弘,《三遂平妖传》,日本:天理大,1981年,第3-59页。
    [1]#12
    [1]#12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3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91-9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96-303页。
    [1][韩国]《罗孙文库目录》,韩国:檀大出版部,1991年。
    [2]#12
    [1]#12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91-9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00-101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10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82-283页。
    [1]#12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91-92页。
    [1]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第235-236页。
    [1]#12
    [2]#12
    鲍涛先,《妖道与妖术》,《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
    陈辽,《罗贯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程毅中,《再谈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宋元小说研究》订补之三》,《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韩国]丁圭福,《『平妖传』韩译本之诸问题》,《中国学论丛》,韩国:高丽大学出版社,1991年。
    杜贵晨,《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文学遗产》,1997年第一期。
    段春旭,《(平妖传)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二期。
    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文学遗产》,1998年第一期。
    [美国]韩南,《平妖传著作问题之研究》,《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
    胡胜,《神魔小说的初兴》,《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李寿菊,《三遂平妖传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77年。
    李绍先、王晓琳著,《<平妖传>究竟平了什么“妖”?》,《明清小说话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林嵩,《<平妖传>版本考》,《文献天地》,2005年2月。
    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载于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刘书成,《道教文化向古代小说渗透的三个指向》,《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
    陆树仑,《<平妖传>版本初探》,《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欧阳健,《<三遂平妖传>原本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欧阳健,《<平妖传>的原本与补本——版本研究例案之二》,《古代小说版本漫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韩国]朴明真,《(平妖传)二十回本与四时回本的先后问题》,《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4期。
    孙逊,《释道转世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文学遗产》,1997年第四期。
    田同旭,《论罗贯中与农民起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2004年。
    魏子云,《三遂平妖传是不是罗贯中编著的问题?》,《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五卷第四期。
    徐朔方,《再论(水浒传)和(金瓶梅)不是个人创作——兼及(平妖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成书的一个侧面》,《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朔方,《(平妖传)的版本以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说辩正》,《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贞姬,《两种(三遂平妖传)比较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77年。
    冀运鲁,《明中后期女性意识透视:(平妖传)解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8卷第3期,2006年。
    袁行云,《冯梦龙(三言)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堀诚,《(平妖传)に见ぇる(水浒传)の影》,《中国文学研究》第八期,1982年。
    堀诚,《(平妖传)四十回本にぉける妖狐の形象》,《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一期,1985年。
    #12
    朴在淵,《对(平妖传)翻译本研究》,《中国学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1年。
    #12
    #12
    李延敬,《『新平妖传』研究》,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中语中文学科硕士论文,2000年。
    #12
    郑炳昱,《乐善斋文库目录及解题》,《国语国文学》第44-45号,国语国文学会,1979年。
    #12
    曾巩撰,《隆平集》,文海出版社,1967年。
    晁琛撰,《晃氏宝文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陈建根主编,《中国文言小说精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崇仁等选注,《中国话本小说精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程俊英、蒋见元撰,《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
    段成式撰、杜聪校点,《酉阳杂俎》,齐鲁书社,2007年。
    冯梦龙撰、陈煜奎校点,《寿宁诗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冯梦龙撰,《古今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冯梦龙撰,《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冯梦龙撰,《情史》,沈阳出版社,1992年。
    冯梦龙撰,《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冯梦龙增定,《绣像平妖全传》,韩国奎章阁所藏本。
    干宝撰,《搜神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皇都风月主人编、周楞珈笺注,《绿窗新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
    户熊撰,《苏州府志》,成文出版社,1983年。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李国庆撰,《明代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攸撰,《宋朝事实》,《文淵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六六政书类,6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李助等编,《太平御览》,《文淵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九九类书类,8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李助等编,《太平广记》,第九册,中华书局,1981年。
    柳存仁撰,《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三遂平妖传》,《古本小说丛刊》第三三辑,中
    华书局,1987年,木衙藏本和天许斋批点本影印本。
    鲁迅撰,《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
    鲁直主编,《阅微草堂笔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
    罗贯中撰,《三国演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罗贯中撰,《三遂平妖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罗贯中编次、冯梦龙补改,《三遂平妖传》,中华书局,2004年。
    吕熊、杨仲肾撰,《女仙外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
    明洪编,《清平山堂话本》,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宁稼雨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
    牛僧孺、李後言、程毅中撰,《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华书局,2006年。
    沈俶撰,《谐史》,中华书局,1991年。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施耐庵、罗贯中撰,《水浒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司马光撰,《涑水纪闻》,上海书店,1990年。
    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50页。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
    苏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苏庵主人编次,《归莲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凤凰出版社,民国63年。
    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辟、欧阳修著,《渑水燕谈录: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
    王偶撰,《东都事略》,《二十五别史》,齐鲁书社,2000年。
    王士祯撰,《古夫于亭杂录》,中华书局,1997年。
    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华书局,2006年。
    王銍撰,《默记·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2007年。
    吴承恩撰,《西游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谢肇浙撰,《五杂俎》,新兴书局,1971年。
    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淮南子集释》下,中华书局,1998年。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异文总录》,载于《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二编,新兴书局,民国67年。
    《映旭斋增订北宋绣像平妖全传》,韩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本。
    袁珂编,《中国神话大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97年。
    赵晔、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
    张华、范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
    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
    张涛译注,《列女传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钟嗣成、贾仲明撰,《新校录鬼薄正续编》,巴国书社,1996年。
    《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六八总集类,13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张华撰,《博物志》,《文淵阁四库全书》,子部三五三小说家类,10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文学出版社,2002年。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傅承洲著,《冯梦龙与侯慧卿》,中华书局,2004年。
    辜美高、黄霖主编,《明代小说面面观》,学林出版社,2002年。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韩南,《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68年。
    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何满子,《古代小说艺术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万川,《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际》,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胡万川,《平妖传研究》,华正书局,1985年。
    胡胜著,《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胡士莹著,《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黄霖、杨红彬著,《明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黄霖等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吉野裕子著、井上聪等译,《神秘的狐狸——阴阳五行与狐狸崇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中华书局,民国54年。
    李厚基、韩海明,《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
    李剑国,《狐狸精的故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剑国著,《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梁一儒、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辰著,《神怪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文书局,1973年。
    陆树仑著,《冯梦龙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陆树仑著,《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陆林森编著,《道教人物故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马书田著,《中国俗神》,团结出版社,2007年。
    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茅盾撰,《茅盾说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梅新林著,《仙话》,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祁连林、冯志华编,《道教传说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山民著,《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宋莉华著,《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苏铁戈,《平妖传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孙逊著,《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谭邦和著,《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谭正壁,《中国小说发展史》,台湾:启业书局,民国62年。
    王成军,《记实与记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吴功正,《小说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吴言生编著,《道教故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2006年。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4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岳娟娟、顾迎新著,《鬼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朱传眷,《神话、传说与文学》,天一出版社,1982年。
    冯梦龙撰、太田辰夫译,《平妖传》,《中国古典文学大系369,平凡社,1967年。
    横山弘,《三遂平妖传》,天理大,1981年。
    大塬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汲古书院,1987年。
    木木康,《明末の法ぐれ知识人》,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95年。
    #12
    《罗孙文库目录》,檀大出版部,1991年。
    文化财管理局藏书阁,《藏书阁图书韩国版总目录》集部小说类,探究堂,1972年。
    #12
    #12
    《(?)》,乐善斋本,文化财管理局藏书阁,1972年影印本。
    《(?)》,《(罗孙本)笔写本古小说资料丛书》,75册,保景文化社,1993年。
    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古小说解题》,1999年。
    金台俊,《增补朝鲜小说史》,学艺社,1939年。
    金一烈,《朝鲜朝小说的结构和意味》,萤雪出版社,1984年。
    #12
    #12
    Birrell,Anne,Chinese Mythology,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年.
    Campell,Joseph,The Sere with a Thousand Face,NewYork,1956年.
    Mauss,Marcel,A General Thoory of Magic,New York:The Norton Library,1975Muir,Edwin,The Structure of the Novel,London,1979年.
    Picketing,James H & Jeffery D,Hoeper,Concis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New York,1981年.
    Rania,Ann,Huntington,Foxes and Ming-Qing
    Fiction,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Harvard,1996年.
    Rolston,Dabid L,Traditi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iton Commentary:Reading and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