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小说序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代小说序跋始于汉,终于清。清代小说序跋既是古代小说序跋的终结者,同时也是古代小说序跋的高潮,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诸多特点。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以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环境为对象,论述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政治环境宽松与和缓的交替,既给了小说以一定的发展与传播空间,同时又时时警惕小说在色情和暴力的道路上滑行太远。文化的多元既给了小说家言情的免责权,同时也给了序跋者以理来评判和规范小说创作的责权。
     第二章从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关系入手,首先论述了通俗小说传播的路径,序跋者对于刊本价格的关注清楚地说明了通俗小说的消费已成为中上层文人的专利,经济压力使得一般读者只能通过租赁或借阅的方式来完成对通俗小说的阅读;同时,通俗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也对文化精英阶层产生吸引力,叙事的多元化留住了不同的审美体验者。通俗小说序跋关注创作真实和创作手法的“似而不似”、“似谲而正,似则而淫”,体现出鲜明的文人趣味。其次论述了文言小说集的传播与小说序跋的关系。张潮在序言中强调了选材的幽奇和感愤的抒发。郑澍若的序言则首重道统,而黄承增在强调传奇小说题材的“奇”、“真”、‘雅”、“工”的内在审美元素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小说开拓心胸,涤烦祛倦的社会功用。最后,清人小说序跋表现出来较强的宣传意味,借助对小说具体内容的概要性交代、创作主旨的揭橥、创作过程与动机的揭秘、版本源流的勾勒、创作理念的探求以及接受效果的宣扬,进而达到吸引受众,并刺激购买的目的。但也有部分清代小说序跋表现出来的广告意识较弱,具体表现在:部分序跋和小说自身的宣传没有关联;封面或回前的识语在直接或间接地为小说营销造势:序跋明确传达着对小说文本的负面评价;部分小说没有序跋。
     第三章主要考评小说序跋者与作者的关系。文言小说序跋中多次提及其采风俗,资谈塵,拓胸襟,开无限文心的艺术功用,因而文言小说得到文人的广泛接受,达官贵宦参与到文言小说的创作和小说序跋的写作之中,不仅在序跋中有对作者或序跋者身份的介绍,更喋喋不休地述说二人的交往史以及高情厚谊,二者关系大体清楚;而清代通俗小说虽然也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虽然在社会接受土也荻得了较高的认可.但由于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文人,且经济状况堪忧,社会交往面不够宽广,所以序跋者多为作家本人。即使由其他人作序,也多为佚名,有笔名的大多也付之阙如。
     通俗小说中的自序占到了全部序跋的一半比重。作为自序,作者对于自己的创作过程、创作动机自可言之凿凿,取信于读者,而为其他类型的序跋者所无法取代。其他人包括小说作者的师友、朋友,或为校刊者、书坊主。序跋者如果是作者的师友故旧,则多从接受效果来为作者站台呼吁。序跋者如果是小说的校刊者,则多从版本的角度对作品予以介绍或介绍序跋者的小说观。也有的通俗小说的序跋者只是一个读者,和作者毫无关联,则会介绍自己和小说的因缘。文言小说作者和序跋者的关系较通俗小说为单纯,序跋基本上就只是自序和亲朋故旧的序跋两种,像赵起杲这样的序跋者在文言小说中并不多见。
     第四章则从小说序跋入手来透视小说读者的身份。透过对通俗小说序跋者身份的梳理,雄辩地论证了清代通俗小说的读者对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涵盖。文言小说的读者相对较窄,似仅限于文人这一社会阶层,因为文言小说大多故事性不强,且叙事简清洗练,语言古奥,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相当的文学素养,则近乎嚼蜡。即使有些故事性,像《儒林外史》,又由于小说题材和下层读者生活的陌生感,而不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清代读者的不良阅读趣味得到满足,清代小说存在着严重的淫亵问题,类似的叙事要素的添加有迎合读者不良审美趣味的嫌疑,从社会担当的角度来考察,小说作者和书坊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清代小说序跋者多能从正面对读者加以引导,而不完全为了市场的占有度,为了商业的利润。清代小说序跋文人化倾向日益明显,表现出对婉曲叙事风格的偏爱,强调意在言外,追求弦外之音、微言大义,反对径情直叙,一览无余。在叙事上强调人奇、事奇、手法奇。文学精神上表现为对道统的坚守
     第五章则重在讲述清代小说序跋中涉及到的小说理论。清人的小说序跋中提及“奇”的有四十多篇,可见“奇”作为清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所言非虚,如果说明代及清初的小说在追求着事奇,人奇的话,到了清代中后期,“奇而不奇’的理论被推出,使得清代小说理论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虚实之争虽是明代的老话题,但不同于明代对虚构的赞许,清代更偏向于选材真实、言皆有据,虽然赞成虚构的在整个清代也有一定的市场。
Ancient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began in the Han and en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is not only the ancient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erminator, but also the climax,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novel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nvironment as the object,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Qing Dynasty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Loos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lternation and gentle, both to the novel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space, but also constantly on the lookout for novels inpornography and violence on the glide path too far. Cultural multi-both to thedisclaimer novelist romance, but also to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evaluationand standard novels to make.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novels and spread, first discusses the propagation path of popular fiction,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o "price concerns clearly illustrates the popular novel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literati of the patent, the economic pressure makes the general reader can only rent or borrow way to complete the popular fiction rea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opular novel deep thinking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appeal to the cultural elite, narrative multiplication retaindifferent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writing real concernand creative expression "like and not like","like a deceitful and. like her, while"reflects the taste of literati distinct. Second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set propagation and preface and postscript. In the preface Zhang Chao emphasized to express material you Qi and affection. Zheng Shuruo's preface first road system, and Huang Chengzeng emphasized theLegendary Novels "odd","true","Ya","work" the intrinsic aesthetic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do not neglect the novel to broaden the mind, di annoyingand tired of social function. Finally, the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strongpropaganda means,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summary sexgeneration novels, creative ideas. reveals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themotivation of the secret, edition, outline of the creation concept search as well asto accept the effect of the spread. so as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nd stimulate the purchase for the purpose of. But there are also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show advertisement consciousness is weak,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no association of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and novelself promotion; cover or back to the general language i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or the novel marketing campaign; and clearly communicated with the text of the novel negative evaluation; part of the novel no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ppraisal and the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repeatedly referred to thecustoms, information about the dust, extension of mind, art function on infinite in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so widely accepted literati, rich official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nd the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writing, the author or the identity of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introduced not only in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more chatter without stop about two peoplehistory and your highly esteemed kindness and invaluable friend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lly clear; and the popular novels in Qing Dynasty and has achieved very high literary achievements, although in the socialacceptance can get a high recognition, but because the author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literati, and economic condition, social contact surface is not wide enough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o more for the writer. Even if the otherperson is preface, anonymous, a pseudonym mostly vif.
     In the popular novels in the preface accounted for half the proportion of all the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As the preface, the author for his creative process,creative motivation since them do, to win the trust of the readers, and for other types of preface and postscript can not be replaced. Others include the author of the novel's friends, friends, or for the school paper, owner of the book workshop.And if is the author's friends friends, many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appeal tothe platform. And if those are novel magazine, mostly from version angle to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e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r view. Some popular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is only a reader, and a writer without association,will introduce their karma and nove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nd more popular novels was simple, and basicallyjust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wo friends and relatives, such as Zhao Qigao anddoes not see more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The fourth chapter from the novel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reader identityperspectiv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identity carding.eloquently demonstrates the popular novels of the whole social classes covering.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reader is relatively narrow, like only literati's social class. becaus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most stories is not strong, and thenarrative is concise. language is archaic. if there is no certain language skills and considerable literary attainments. almost chewed wax. Even some of the stories,like "the scholars", and the strangeness of novels and the lower the reader lives,but not by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Bad reading interest readerssatisfied in the Q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novel exist serious problems ofnarrative elements of obscene, similar with bad taste to meet readers' suspicion,from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spective,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and the bookshopowners can not shirk responsibility. Qing Dynasty Novel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who can lead from the front to the reader to be, not completely in order to occupy the market, in order to commercial profit. Novel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iterati tendency was obvious day by day, showing theeuphemism narrative style preferences, emphasize the pursuit of The meaning is implied., overtones,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feeling against the size of people, take in everything in a glance. In the narrative that odd, odd, odd thingstechnique. The spirit of literature is to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novel theory relates to the Qing Dynasty Novels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dd" mentioned in thearticle has more than40, visible "Qi" a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features of novels in the Qing Dynasty said non trivial, if the description generation and early Qingnovels in the pursuit of something odd, odd things to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trange but not strange" theory was pushed the Qing Dynasty novel theory, makes a qualitative leap in the M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Although the actual argument is an old topic in Ming Dynasty, but different from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fiction approval, tend to be more true, words areaccording to material, although in favor of fic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also has the certain market.
引文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417
    ① 陈大康《<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未见”条目之补遗》,《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期,第166页。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3页,
    ① 严迪昌《往事惊心叫断鸿—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与雍、乾之际广陵文学集群》,《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第105页。
    ② 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6册《圣祖实录》卷25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2页。
    ① [清]魏礼《答张一衡书》,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学术·广论”,第9页上。
    ② 秦修容整理《会评会校本金瓶梅》,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506—1507页
    ③ 张竹坡《客虎阜遣兴》,吴敢《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④ 吴敢《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
    ⑤ 《世宗宪宁帝圣训》卷26《厚风俗》,文渊阁四库本。
    ① 《清实录·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6,乾隆元年5月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5页。
    ② 右汾山人《劝毁淫书征信集》,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③ 清·魏晋锡纂修《学政全书》卷7《书坊禁例》,清屹隆刻本。
    ④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6页。
    ①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② [清]爱新觉罗·永忠《延芬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① 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31册《仁宗容皇帝实录》(四)卷276“嘉庆十八年十月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9顷
    ② 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29册《仁宗容皇帝实录》(二)卷104“嘉庆十年十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③ 余治《得一录》卷十一之一,同治11年刻本,第768页
    ④ 余治《得一录》卷十一之一,同治11年刻本,第774—775页。
    ① 谭嘉定《中国小说发达史》,见《中国小说研究资料汇编》.天一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版,第376
    ① 唐甄《潜书》上篇上《法王》,转引自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② 唐甄《潜书》下篇下《室语》,转引自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③ 唐甄《潜书》下篇下《全学》,转引自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卷二,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十八日辛亥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02页。
    ⑤ 姚莹《东溟文外集》卷一,《复黄又园书》。
    ⑥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⑦ 姚念慈《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清史论从》(2009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
    ① 鄂尔泰、张廷玉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70页。
    ② 鄂尔泰、张廷玉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61页
    ③ 鄂尔泰、张廷玉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60页。
    ④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47页。
    ⑤ 范希哲《<偷甲记>序》,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
    ① 清·钱大听著陈文和点校《潜研堂文集》卷17《正俗》,《嘉定钱大听全集》(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② 昭梿《啸亭续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2页。
    ① 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1997版,第1页。
    ② [清]许宝善《娱目醒心编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6页
    ③ [清]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页。
    ④ [清]芙蓉主人《痴婆子传自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4页。
    ① [清]绿园老人《歧路灯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3页
    ② [清]王昙《古本金瓶梅考证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4页
    ③ [明何心隐《何心隐集》卷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
    ④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5--206页。
    ⑤ 安建清《论晚明士人的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第59页。
    ① 弗洛伊德《精冲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6页。
    ① 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09页。
    ②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① 王军明《乾隆时期扬州剧坛与戏曲禁令关系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88页。
    ① 转引自[韩]崔济澈《中国禁毁小说在韩国》,见《东方从刊》1998年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程伟元《红楼梦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0页。
    ③ 逍遥子《后红楼梦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5页
    ④ 尤夙真《瑶华传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1页。
    ⑤ 袁枚著 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补遗》卷八,《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70页。
    ① 王芑孙《渊雅堂编年诗稿》卷一,《渊雅堂全集》本。
    ② 《宜兴南臧储氏分支谱》卷四。
    ③ 清·魏晋锡《学政全书》卷七《书坊禁例》。
    ④ 《清实录》第31册《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四)卷281,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7-838页。
    ⑤ 转引自阿英《小说二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① 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九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40页
    ② 段雪亭《聊斋志异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牛版,第148页。
    ① 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贝。
    ③ 闲斋老人《孺林外史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页。
    ① 刘向著 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三《建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1页。
    昭梿《啸亭续录》卷二“小说”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7页。
    ①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② 赵毅衡《演示叙述:一个符号学分析》,《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第139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8页。
    ① [美]何古理《明清白话文学的读者层辨识—一个案研究》,《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1页
    ② 德国·曼弗烈德·纳乌曼《从历史、社会角度看文学接受》,收入引张廷琛编《接受理论》一书,四川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③ 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见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 佩蘅子《吴江雪》,《古本小说集成》影北图分馆藏本,第128页。
    ② 欧阳健《古代小说版本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版,第14-15页。
    ① 荻岸散人《玉娇梨》,《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初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3页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4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4页
    ④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9页
    ⑤ 水箬散人《驻春园小史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6页。
    ⑥ 古吴了《人间乐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4页
    ⑦ 拚饮潜夫《春柳莺序》,《春柳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淡江钓徒《玉觉禅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1页。
    ① 吴航野客《驻春园》,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 荑秋散人《玉娇梨》,《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① 云间嗤嗤道人《五凤吟》,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14页
    ② 云间嗤嗤道人《五凤吟》,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16页
    ③ 云间嗤嗤道人《五凤吟》,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34-35页。
    ④ 无名氏《金石缘》,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54页。
    ⑤ 无名氏《金石缘》,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55页。
    李春荣《水石缘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4页。
    ① 天花才子《快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 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历朝小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7页。
    ③ 曹雪芹《红楼梦》第54、1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 三江钓叟《铁花仙史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2页
    ④ 章学诚《跋<湖北通志>检存稿》,《之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引1993年版,第884页
    ① 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138页
    ② 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年版,第1页。
    ③ 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年版,第3页
    ④ 熊大木《新刊人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引自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⑤ 凌濛初《拍案惊奇序》.见《拍案惊奇》,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页
    ① 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② 李贽《忠义水浒传》评语,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③ 李贽《忠义水浒传》评语,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人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④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① 昭梿《啸亭续录》卷二“小说”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7页。
    ① 鲁讯《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② 陈美林 冯保善 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 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劝戒四录》,台北“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同治九年刊本,卷4,第12-13页
    ① 尤侗《题板桥杂记》,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1
    黄岩柏《公案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水培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76页。
    ① 旷敏本《鹿州公案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41辑.文海出版社,第1-16页。
    ① 佚名《施公案》附录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3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了部·小说家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① 永培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一”,中华书局965年版,第1190页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了部·小说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94页
    ③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子部·小说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2页
    ④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了部·小说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3页。
    ⑤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卷一四三“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17页
    ⑥ 水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三“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19页。
    ① 陈寅恪《柳如足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5页。
    ① 盛时彦《姑妄听之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351页
    ② 易宗夔《新世说》,见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卷9“乾隆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30页。
    ③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68-669页。
    ④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69页。
    ①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69页。
    ② 邱炜薆《五百石洞天挥塵》,见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卷9“乾隆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30页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⑤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
    ① 张潮《虞初新志·凡咧十则》.《说海》第2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① 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①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732页。
    ② 复翁《开元天宝遗事明刻本跋》,丁锡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7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了部·小说家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① [清]蒲松龄《募请水陆神像序》,《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② 王平《古典小说与古典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① 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125—146页。
    ① 风月又玄了《浪史》.见《思无邪汇宝》第四册.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37页。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① 马廉《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6页。
    ① 观弈道人《阅微草堂笔记题辞》,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② 紫宙轩主人《春灯闹·识语》,转引自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春灯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③ 烟水散人《桃花影跋》,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桃花影》,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页
    ④ 佚名《闹花从·自跋》,转引自石吕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闹花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① 郑振铎《明清两代的平话集》,见《中国文学论集》,开明书店1947年版。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3页。
    ① 李之果《纲鉴通俗演义序》,丁锡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页。
    袁行霈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① 黄润华《满文翻译小说述略》,《文献》1983年第16辑,第20-23页。
    ② 黄润华《略论满文译本<金瓶梅>》,徐朔方刘辉《金瓶梅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21页。
    ③ 罗振玉《天聪朝臣工奏议》,潘喆 孙方明 李鸿彬《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④ 《世祖科跣召词臣》,《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版,第6页。
    ⑤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四三。
    ①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从刊》第2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②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从刊》第2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③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从刊》第2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④ 鄂尔泰《八.旗通志》,东北帅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39页。
    大本康《关于明末白话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第206页。
    王友亮《柳崖外编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① 冯振峦《读<聊斋>杂说》,蒲松龄撰,任笃行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483页。
    ① 袁世硕《聊斋志异序》,《<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 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三“郁氏东啸轩藏 ”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页。
    ① [清]叶昌炽撰,王锷伏亚鹏点校《藏书纪事诗》卷五,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页。
    ② 蒲松龄撰,任笃行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480—2481页
    蒲松龄撰,任笃行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475—2476页。
    ① 施耐庵撰,金圣叹评,张国光校订《金圣叹评改本<水浒>》,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② 蒲松龄撰,陈伯图校点《聊斋志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③ 蒲松龄撰,张友鹤校《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93页:
    ① 刘迁玑《在园杂志》卷二“历朝小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7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i981年版,第58页。
    ① [清]陈确《陈确集·大学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2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③ 董含《三吴风俗六则》,《三冈识略》卷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④ 姚世锡《前徽录》,《笔记小说大观》第18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340—34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① 法·罗丹《罗丹艺术论》。
    ①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脱窠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① 三江钓史《铁花仙史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② 天花才子《快心编·凡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③ 小和山樵《红楼复梦·凡例》,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7页。
    ① 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汲古书院1987年版,第64页.
    ② 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汲古书院1987年版,第64页,
    ① 郑振铎《相谛书话》,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页
    ② [清]笔炼阁主人《五色石》,《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435页。
    ③ [清]笔炼阁主人《五色石》,《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503页。
    ① 鸳湖烟水散人《珍珠舶》,《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① 张潮《虞初新志·凡例》,《说海》第二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① 张潮《虞初新志》卷一,《说海》第二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张潮《虞初新志》卷十,《说海》第二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500页。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日》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3页。
    ③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日》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9页。
    ④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子部·小说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0页。
    ⑤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子部·小说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3页。
    ⑥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子部·小说家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弟1204页。
    ① 张潮《虞初新志》,《说海》第二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页。
    ②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汁1993年版,第193页。
    ①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5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期支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1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81页。
    ② 蔡尚思《前言》,李贽《焚书续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8虬
    ③ 叶梦珠:《阅世编》卷8,中华书局,2007年,第210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1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81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1册,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81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9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③ 《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22,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9负。
    ④ 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於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1版,第137页。
    ① 张潮《虞初新志·凡例十则》,《说海》第二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②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版,第13-14页。
    ① 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董氏武陵集纪》,四部从刊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② 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与极浦书》
    ③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① 李贽《忠义水浒传》评语,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② 李贽《忠义水浒传》评语,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① 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② 凌濛初《拍案惊奇序》.见《拍案惊奇》,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页。
    ①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② 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序》,陈钟曦等《三国演义会评本》,第1页
    ③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读法》,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2页。
    ① 笑痴子《隋场帝艳史凡例》,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3页。
    《北史演义凡例》,《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 金丰《说岳全传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7-988页。
    ② 安建清《论晚明士人的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第59页。
    ① 曹雪芹 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1页。
    ② 罗贯中著,毛宗岗批计《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26页。
    ① 王蒙《风格散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② 笑痴子《隋炀帝艳史凡例》,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3
    ① 天花才子《快心编凡例》,黄霖等《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② 娴水散人《珍珠舶自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9页。
    ③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凡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
    ④ 金埴《不下带编》,中华书局1982版,第15页。
    ⑦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分类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⑧ 竹溪山人《粉妆楼全传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页。
    如连居士《反唐演义序》,丁锡根《中国历代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8页。
    ①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古今小说集成》影卧闲草堂本,卷首。
    ② 李梦生《禁毁小说百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① 无名氏《金石缘》,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54页。
    ② 无名氏《金石缘》,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版,第55页
    ③ 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历朝小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7页
    ① 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①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① 水塔等《四厍全书总目》卷一四○“了部·小说家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② 宋莉华《清代笔记小说与乾嘉学派》,《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第109页
    ① [匈牙利]特凯伊·费伦茨《匈牙利文<聊斋志异选>译后记和目录》,《蒲松龄研究·纪念专号》2000年3、4合刊。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杜云《明清小说序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王先霈《古代小说序跋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朱一玄《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朱一玄编,朱天吉校《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四人民出版社1982.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1981.
    黄霖、万君宝《古代小说评点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欧阳健《古代小说版本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戴不凡《小说闻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
    钱静芳《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思无邪汇宝》,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
    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i993。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江苏社科院主编《中图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齐鲁书社1993.
    叶树声、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谢水顺《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胡学彦编次,沈荣枚校订《浙江历代版刻书目》,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
    萧相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稗海访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韩锡铎、牟仁隆、王清原《小说书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清·叶昌炽撰,王锷、伏亚鹏点校《藏书记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黄裳《笔祸史谈丛》,北京出版社2004.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传誉《历代禁毁小说史料》,天一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
    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书店1986.
    欧阳健《古代小说禁书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程毅中《古代小说史料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王海明、彭卫国《古代小说书目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何满子《古代小说艺术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欧阳健《古代小说作家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王平《聊斋志异心理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赵兴勤《明清小说论稿》,南京出版社1995.
    赵兴勤《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林辰《古代小说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
    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张锦池《中国古典小说心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陈洪《浅俗之下的厚重——小说·宗教·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孙逊《明清小说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周钧韬《中国通俗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
    乐黛云、陈珏《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黄人《小说小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鲁迅《中图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
    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马幼垣《中国小说史集稿》,台湾时代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7.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
    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余英时《道统与政统》,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2.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维昭《带血的挽歌-—-清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郑云波、吴敢《中国古代小说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高教出版社2007.
    朱萍《明清之际通俗小说作家心态研究》,北师大2001博士论文。
    张平仁《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博士论文。
    沙日娜《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9博士论文。
    姬中勋《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博士论文。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博士论文。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四川大学2006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