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山东地区人口迁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战祸,加上自然灾害的破坏,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山东地区由于战前人口密度大,加上沦陷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其人口迁移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山东作为日本占领较早的区域,为躲避日军的烧杀淫掳,大批难民自发性地举家迁移。山东难民的自发迁移因受战局演变的影响又呈现出时段性,即主要发生在战火纷飞时期以及日军进行频繁“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期间。由于没有专门的组织,其迁移流向和地域分布都较为广泛。在省内主要是随着战争的进程而在临近的市县以及城乡之间相互躲避,这样就使一些大城市,如济南、青岛等人口变动特别剧烈。除省内各县市互避外,迁往省外者也不少,其中迁往东北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迁往西南、西北大后方者,另有部分难民流落南方各省。
     抗战时期,山东又是日伪劳工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以劳工为主体的强制迁移的人数也相当惊人。日伪通过骗招、抓捕、强征以及使用“特殊工人”等手段大量掳掠山东劳工。被掠劳工的去向,也随着日本所谓“产业开发计划”的调整而变化。战争初期,基于日本对满洲国的“开发建设”,劳工主要是被掠往东北地区;1939年初日本在蒙疆实施了“产业开发三年计划”,大批廉价的强制劳工被运往蒙疆地区;后来,随着日本战时经济的需要,日本政府和大企业又把大量山东劳工运到日本充当苦工。
     由于抗战时期山东地区的人口迁移数目巨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首先,人口迁移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军的侵略势力,支援了抗日战争;第三,推动了迁入地经济的开发。同时,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社会问题:导致了许多“无人区”的出现,影响了各地的正常生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加剧了疾病的流行等。
In twentieth Century thirty and forty times, the invasive war launched by Japan has broughtvery grave disaster to the Chinese nation. The war, couple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disasters, led to large-scale population migrations. Due to the large population density before thewar, the earlier and longer lasting time fall to enemy occupation,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Shandong area is more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Shando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areas which territory earlier fallen to enemy occupation. Alarge group of refugees spontaneously migrated with their families to avoid being burned, killed,raped and looted by the Japanese army.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war, Spontaneous migration ofrefugees in Shandong displayed period of time, which main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war, the Japanese large-scale "mopping up" and the time of public security strengthen movement.As there is no special organization, the direction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igration aremore widely. In the province, the refugees mainly shirked in the neighboring cities and countiesor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ourse of the war, thus demographic changes are verystrenuous in some big cities, such as Ji'nan, Qingdao and so on. In addition to mutual avoidancein the province, there are many refugees moved to the other provinces, in which northeast areashave the largest number, and second is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and another part ofthe refugees drifted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handong is one of the main supplies of laborsfor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erefore, labor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forced migration of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that is also quite breathtaking. Japanese puppet regime looted a lot ofShandong labors by many means, for example, cheat, arrest, force, the use of "special workers".Whereabouts of the labors adjusted and changed with Japan's so-called "industry developmentpla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wa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ria country byJapanese, the labors are mainly pillaged to the northeast region; At the beginning of1939, Japancarried ou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ee-year plan" in Mengjiang, so a large number of cheapforced labor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Mengjiang region. Later, with the need of Japan's wartimeeconom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big enterprises shipped many labors of Shandong toJapan as drudges.
     Due to the huge number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war, theimpact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First of all, population migration greatly improved thepeople's awareness of people and nation; secondly, it weakened the invading forces of Japanesearmy and supported the anti-Japanes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rdly, the migration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settlement areas. At the same time, population migration alsobrought some negative influences and social problems: leaving a number of "unmanned areas"appeared, affecting the normal production around, exacerbating people's economic burden,making people's lives harder, exacerbating the diseases epidemic and so on.
引文
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建置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建置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141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④胡焕庸、严正元:《人口发展和生存环境》,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
    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801页。
    ①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页。
    ②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52页。
    ③杜守东:《人口学原理与中国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①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②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③申报,1939年9月2日。
    ④山东省聊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87页。
    ⑤申报,28年10月20日。
    ⑥《全国各省一般灾难概况》(1941年1月~12月),二档,一一六,269。
    ⑦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①杨云彦:《解放前的山东人口迁移及其对东北人口发展的影响》。见胡焕庸主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水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③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续)》,《东方杂志》第34卷第22—24号,第95页。
    ④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⑤泰安市泰山区、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安市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79页。
    ⑥山东省滨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滨州市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94页。
    ⑦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续)》,《东方杂志》第34卷第22—24号,第100页。
    ①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
    ②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
    ③(日)浅田乔二:《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袁愈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④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页。
    ⑤《枣庄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①(日)浅田乔二:《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袁愈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②朱玉湘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文史哲》1982年第6期。
    ③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7页。
    ④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军事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274—1281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8页。
    ②刘铮:《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9页。
    ①孙艳魁:《苦难的人流一一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②程朝云:《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③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④《山东省善后救济调查报告》第一集,序言,二档,廿一,198。
    ⑤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②申报,27年4月16日。
    ③王同起:《抗战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④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页。
    ⑤申报,29年8月23日。
    ①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页。
    ③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④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页。
    ⑤《大众日报》,1941年10月16日。
    ①《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无人区》,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03页。
    ②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著:《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第252—254页。
    ①《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无人区》,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05页。
    ②泰安市泰山区、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安市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497—498页。
    ①《山东省善后救济调查报告》第三册(青岛市),二档,廿一2,200。
    ②《山东省善后救济调查报告》第三册(青岛市),二档,廿一2,200。
    ③山东省日照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④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83页。
    ①《山东省善后救济调查报告》第一集,第三章,二档,廿一,198。
    ②刘大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沦陷区农村经济》,《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③刘大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沦陷区农村经济》,《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0卷第6期。
    ①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8页。
    ②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①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②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①申报,32年6月8日。
    ②申报,32年6月15日。
    ③申报,32年7月4日。
    ④居之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使用中国强制劳工人数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据民主德国P.A.施泰尼格尔编:《纽伦堡审判》(下卷),第335—339、508—513、582—599页。
    ①崔维志、唐秀娥编著:《山东抗日战争纪实》,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页。
    ②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③崔维志、唐秀娥编著:《山东抗日战争纪实》,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77页。
    ①吕伟俊、宋振春:《山东沦陷区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1期。
    ②该数字出自满洲劳工协会调查,载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中外经济统计月报》1941年9月第4卷第3期、1942年9月第6卷第3期。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页。
    ④《劳工血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①《劳工血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9页。
    ①崔维志、唐秀娥编著:《山东抗日战争纪实》,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页。
    ②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3页。
    ③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35页。
    ①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页。
    ②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97页。
    ③居之芬:《1933.9-1945.8日本对华北劳工统治掠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④居之芬:《1933.9-1945.8日本对华北劳工统治掠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①居之芬:《1933.9-1945.8日本对华北劳工统治掠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②乔甦:《日特残害中国人民的魔窟——济南“新华院”》,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南日特机关罪行录》,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③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①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②居之芬:《1933.9-1945.8日本对华北劳工统治掠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③居之芬:《1933.9-1945.8日本对华北劳工统治掠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①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59页。
    ①莒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莒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7页。
    ②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7页。
    ③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④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①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②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16页。
    ③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①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41页。
    ①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82页。
    ②青岛市档案馆:B23—1—2798,第36页。
    ③青岛市档案馆,B23—1—2657,第86页。
    ④李侃:《抗日战争与知识分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
    ①宫炳成:《略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2期。
    ②重庆档案馆档案.档号:市府(补全宗)112号,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转引自刘凤凌:《论抗战时期人口迁移与重庆城市化进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3期。
    ③张恨水:《重庆回忆录》,新民报,1947-5-8。
    ④袁秋白、杨瑰珍编译:《罪恶的自贡状——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历史审判》,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无人区》,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01页。
    ①《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无人区》,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05页。
    ②《解放日报》,1944年11月19日。
    ③苏智良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细菌战与毒气战》,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4页。
    ⑤苏智良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天津档案馆部分馆藏档案。
    山东各县市地方志,《山东省志》建置志、军事志。
    《申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东方杂志》等报刊杂志。
    [1]《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2]胡焕庸、严正元:《人口发展和生存环境》,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4]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杜守东:《人口学原理与中国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7月版。
    [7]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版。
    [8]胡焕庸主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刘大可:《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日)浅田乔二:《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袁愈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版。
    [11]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枣庄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刘铮:《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孙艳魁:《苦难的人流一一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18]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无人区》,河北人民出版社。
    [20]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著:《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
    [21]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2]崔维志、唐秀娥编著:《山东抗日战争纪实》,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3]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劳工血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5]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居之芬著:《1933.9-1945.8日本对华北劳工统治掠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27]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南日特机关罪行录》,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28]居之芬、庄建平主编:《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9]《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细菌战与毒气战》,中华书局1989年版。
    [30]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苏智良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2]朱玉湘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文史哲》1982年第6期。
    [3]程朝云:《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4]王同起:《抗战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5]刘大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沦陷区农村经济》,《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0卷第6期。
    [6]吕伟俊、宋振春:《山东沦陷区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1期。
    [7]宫炳成:《略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2期。
    [8]李侃:《抗日战争与知识分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
    [9]刘凤凌:《论抗战时期人口迁移与重庆城市化进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3期。
    [10]居之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使用中国强制劳工人数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