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清以来庐山开发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庐山由传统渐进式的山地开发到近现代跨越式的避暑地开发,并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漫长历程,对考察我国文化名山开发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汉末以来,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庐山因此进入人们的开发视野。元末战乱,当地人口被迫进入庐山结寨自保,明初王朝的修养生息政策以及卫所制的推行,均促进了庐山地区的开发。清代赋税制度改革,庐山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们开发庐山的力度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庐山在被渐进式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寺庙、书院和旅游活动的展开。
     明清时期,庐山的渐进式被开发,既层累了其文化意蕴,但也因此破坏了山区自然环境。晚清西方列强入侵庐山,以山上牯岭为中心开发避暑地,使庐山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成为驰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军政力量一度进驻牯岭一带,庐山开发的城市化进程愈益明显。
     明清以来,庐山开发范式的转换,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由盛转衰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大变局中呈现的。在此过程中,庐山从一座传统文化名山转变为驰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并由此划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The development of Lushan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revealed the long process of Lushan develop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gressive stage to the modern leap stage of summer resort and gradually towards urbanization. The case has typical reference value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Mountains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large-scale North population migrations had made Lushan into the people's development vision. The war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had forced some local people to establish cottages in Lushan. In early Ming dynasty, the country's rehabilitation policy and the military garrison system ha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ushan. The tax system reform of the Qing Dynasty had stimulated the region's population growth rapidly, thus people expanded into Lushan in depths. At the same time, the activities of temples, academies and tourism were also extensively involved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Lusha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had both cumulate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damaged the environment of Lusan.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had led Lushan entering into the stage of the summer resort development, which center was Kuling. So Lushan entered into the leap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a famous summer resor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Officials had once stationed in Kuling, the urbanization trends had beening more obvious in the period.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ode conversion of Lushan development had been present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ioety from flourishing to decline and the Western invasion. The result was the Lushan Mountain evolved into a famous summer resort from a historical mountain, and thus identified its future direction.
引文
①傅衣凌:《谈史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术素养》,《文史哲》,1987年第2期。
    ①严瑞珍、王征国、罗丹编著:《山区的综合发展——理论分析和太行山区经验证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一些学者对我国山区的早期开发已有所研究,代表性成果有: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65年第2期;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王永厚:《我国历史上的山区开发利用》,《古今农业》,1988年第2期;曾雄生:《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2005年第4期。
    ③傅衣凌:《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手工业形态及其历史意义》,《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175页。
    ①傅衣凌:《晚明清初闽赣毗邻山区的社会经济与佃农抗租风潮》,《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第338-380页。
    ②傅衣凌:《清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一个探索——江西新城“大荒公禁栽烟约”一篇史料的分析》,《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第145-153页。
    ③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65年第2期。
    ④方国瑜、缪鸾和:《清代云南各族劳动人民对山区的开发》,《思想战线》,1976年第1期。
    ⑤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⑥吕锡生:《明清时期畲族对浙南山区的开发》,《民族团结》,1983年第7期。
    ⑦参见傅衣凌、杨国桢:《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②[荷]爱德华·B·费梅尔:《清代大巴山区山地开发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③施宇华:《明代云南的山区开发》,《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④张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垦殖及其影响》,《古今农业》,1995年第4期。
    ⑤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⑥王一军:《明代外来流民对郧阳的开发》,《江汉论坛》,1998年第5期。
    ⑦杨国安:《明清鄂西山区农业开发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度。
    ①以上均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②钟建安:《明清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③肖文评:《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载《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
    ④周伟华、黄志繁:《明清时期流民与粤东北山区开发》,《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⑤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①黄志繁:《清代赣南的生态与生计—兼析山区商品生产发展之限制》,《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②黄志繁、廖声丰:《清代赣南商品经济研究:山区经济典型个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③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1期,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办,2003年4月出版。
    ①主要研究成果有:姚公骞:《匡庐之得名与慧远<庐山记>辨》,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周銮书:《庐山史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江西省历史学会、庐山地方史研究会:《庐山史论文集》(内部资料),1984年编印。
    ③李才栋关于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规模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白鹿“洞”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白鹿洞书院考略》,《江西教育学院学刊·专刊》,1985年4月;《白鹿洞书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历史问题刍议》,《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白鹿洞书院志考述》,《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④张国宏:《宗教与庐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008年再版。
    ⑤主要成果有:《庐山金石考》,中国政协星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1985年版;同治《星子县志》,中国政协星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1989年版;康熙版点校本《庐山志》,中国政协九江市庐山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星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1991年版;《庐山名胜石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⑥方立天:《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文史哲》,1996年第5期;华方田:《出入于有无之际——简析庐山慧远法身观的理论矛盾》,《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谢路军:《庐山慧远信仰西方净土的原因探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梁民政:《庐山慧远的佛教发展策略》,《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3期;曹虹:《慧远与庐山》,《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①彭开福等:《中国近代建筑公览·庐山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罗时叙:《庐山别墅大观》,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张敏龙、罗奇:《从“三大公建”看庐山近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华中建筑》,2003年第5期。
    ②陈朝晖、陈蕴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夏都庐山的建设》,《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③郭代习:《西方文化与庐山社会及其旅游资源开发》,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龚志强:《近现代(1895-1937)庐山开发及其社会变迁》,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祝顺宝:《庐山旅游近代化研究(1895-1949)》,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黄细嘉:《试论庐山抗战的精神文化价值》,《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1995年;田勇:《“庐山谈话会”与蒋介石讲话评析》,《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夏蓉:《宋美龄与抗战初期庐山妇女谈话会》,《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①[晋]慧远:《庐山略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4页中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山纪》,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嘉靖四十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第27-28页。
    ①参见[清]吴炜:《庐山志》卷1《舆地》,载石觉明、董光和、杨光辉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2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第28页下。
    ②李烨:《庐山地区资源开发的环境评价及对策分析》,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同济大学、庐山管理局:《关于<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1982年版本),1991年3月21日。
    ③参照国家测绘局、建设部2007年4月27日联合公布的我国第一批19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数据。
    ④《大清一统志》卷243《南康府》,《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4册,第101页上。
    ⑤[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43《记序·草堂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第157页中。
    ⑥[明]王祎:《王忠文集》卷9《记·作南康六老堂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8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60页下。
    ⑦[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16《律诗·大林寺桃花》,《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第60页上。
    ①刘美松、张友于:《庐山的得名及其与越族活动的关系》,载江西省历史学会、庐山地方史研究会编:《庐山史论文集》(内部资料),第39页。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三《山南至隘口东南行至张公岭》,第210页。
    ③[唐]陆德明、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5《夏书·禹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8册,第42页中。
    ④参见[民国]吴宗慈:《庐山志》纲之一《地域》目之二《释名》,第2—6页。
    ⑤[清]李滢:《敷浅原辩》,载[清]吴炜:《庐山志》卷1《舆地》,第28页上。
    ⑥参见姚公骞:《匡庐之得名与慧远<庐山记>辨》,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关于庐山的异名主要有南障山、天子都、辅山、靖庐山、匡庐、匡山(宋代因避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康山)等。
    ⑦[战国]《竹书纪年》卷下《康王》,《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04册,第9页中。
    ①参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第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5页。
    ③[晋]慧远:《庐山略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4页中。
    ④[南朝]谢颢:《广福观碑》,载[民国]吴宗慈编:《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碑铭镌刻类》,1934年铅印本。
    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9《庐江水》,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07页。
    ⑥同治《九江府志》卷4《山川》,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同治十三年刊本影印,1975年版,第53页。
    ⑦东晋慧远为佛教信徒,姚公骞考证后认为:《庐山略记》系伪作,进行假托或篡改的人是与庐山有关的道教徒,假托和篡改的时间,约当在宋、齐之间,距慧远死后不甚久,而道教徒所以要假托或篡改,则是为了要夺取庐山作为道教发祥的“福地”之一。具体参见姚公骞:《庐山之得名与慧远<庐山记>辨》,《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9《庐江水》,第107页。
    ②王岳尘认为:庐山的得名系因庐江郡立,而其山名之曰庐山,名称之得当在汉高帝十一年后或汉文帝十六年之间。参见王岳尘:《读《庐山之得名与慧远<庐山记>辨一文后也谈庐山得名》,载江西省历史学会、庐山地方史研究会:《庐山史论文集》,第26页。
    ③[清]方以智:《通雅》卷13《地舆方域》,《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3册,第324页上。
    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9《庐江水》,第107页。
    ①[东晋]慧远:《庐山略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4页中。
    ②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9-10页。
    ③参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卷6《义解三》,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同治《星子县志》卷1《沿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第77页。
    ⑤[宋]陈舜俞:《庐山记》卷1《叙山水篇第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6页上。
    ⑥康熙《南康府志》卷1《封域志·沿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康熙六十年补刊本影印,1989年版,第54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77页。
    ②[清]廖文英:《南康府志序》,载康熙《南康府志》卷首,第1页。
    ③康熙《南康府志》卷1《封域志·风俗》,第99页。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34页。
    ①雍正《江西通志》卷12《山川六》,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雍正十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第266页下。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一下《省行政及建设》,胡迎建、宗九奇注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③参见:[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下,第425-427页;《庐山续志稿》卷2《山川胜迹》,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影印,第266-267页。
    ①[明]宋濂:《元史》卷194《列传第八十一·李黼》,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93页。
    ①[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4《忠烈》,武克忠、尹贵友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84-185页。
    ②[明]宋濂:《元史》卷194《列传第八十一·李黼》,第4393、4394页。
    ③乾隆《德化县志》卷2《选举表一》,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第142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1《本纪第一·太祖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页。
    ②[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卷5《序·庐山游记序》,载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8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上。
    ③星子县《孝友堂张氏宗谱》卷首《谱牒序论》,2008年本,第81页。
    ④[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3《名贤》,载白鹿洞书院古志整理委员会:《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77页。
    ⑤星子县《孝友堂张氏宗谱》卷首《史记鸿漠·墓志》,2008年本,第284页。
    ①嘉靖《九江府志》卷16《艺文·文》,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影印,1962年版。
    ②[明]宋濂:《元史》卷95《食货三·岁赐》,第2417页。
    ③嘉靖《九江府志》卷4《食货志·户口》,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本影印,1982年版。
    ④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⑤[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66页。
    ⑥[明]桑乔:《庐山纪事》卷4《山南自张公岭东北行至七尖山》,第268页。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8《山南自五老峰东北行至吴章山》,第484页。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3《山南自隘口东北行至张公岭》,第222页。
    ③[清]吴炜:《庐山志》卷2《山川分纪二》,第94页上。
    ④[清]毛德琦:《庐山志》卷10《山川分纪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0册,第63页下。
    ⑤[明]王祎:《开先寺观瀑布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60-61页。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5《山南自七尖山东北行至含鄱口》,第296页。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8《山南自五老峰东北行至吴障山》,第485页。
    ③[清]吴炜:《庐山志》卷1《灾祥》,第51页上。
    ①正德《南康府志》卷6《职官·名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刻本影印,1964年版。
    ②乾隆《德化县志》卷9《名循》,第705页。
    ③嘉靖《九江府志》卷8《职官志·恤政》。
    ①星子县《孝友堂张氏宗谱》卷首《史记鸿漠·墓志》,2008年本,第284页。
    ②星子县《孝友堂张氏宗谱》卷首《谱牒序论》,2008年本,第81页。
    ③[明]陶尚德:《栗里长岗支谱原序》,载陶维屏:《陶氏史记》(上册),赣出内浔壹字(1995)第25号,第18页。
    ①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②九江县《吴氏宗谱》卷首《浔阳吴氏谱序》,1989年本。
    ③星子县《周氏宗谱》卷1《统系》,嘉庆十八年刻本,第7页。
    ④笔者2010年2月5日在星子县白鹿镇周家湾村的采访记录。
    ⑤星子县《蔡氏宗谱》卷1《序》,1988年本。
    ⑥正德《南康府志》卷6《职官·名宦》。
    ①载星子县《康氏宗谱》卷首《重修宗谱序》,1997年本。
    ②九江县《紫阳堂朱氏宗谱》卷9《然端公户支源序》,1989年本。
    ③九江县《华林堂胡氏宗谱》卷首《序》,1989年本。
    ④何炳棣将移民分为官府强制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参见[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0—198页。
    ⑤《明实录·太宗实录》卷48,永乐三年十一月乙巳,第733页。
    ①正德《南康府志》卷6《职官·名宦》。
    ①[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②[清]廖文英:《南康府志序》,载康熙《南康府志》卷首,第1页。
    ③嘉靖《九江府志》卷8《职官志·城池》。
    ④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1997年3月,第2-3页。
    ⑤于志嘉:《明代江西兵制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1995年12月,第997页。
    ①[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35《治国平天下之要·制国用·屯营之田》,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②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
    ③乾隆《德化县志》卷4《建置志》,第416页。
    ④嘉靖《九江府志》卷8《职官志·军政》。于志嘉根据嘉靖《江西通志》的统计显示,嘉靖年间九江卫旗军舍余数达到9864人,参见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第3页。
    ⑤同治《九江府志》卷17《食货·漕运》,第171页。
    ⑥[清]文德翼:《太守江公蠲免两卫屯粮碑记》,载康熙《九江府志》卷15《艺文》,第1821页。
    ⑦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1996年9月,第666页。
    ①乾隆《德化县志》卷4《建置志》,第416页。
    ②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第668页。
    ③乾隆《德化县志》卷2《选举表一》,第142页。
    ④乾隆《德化县志》卷4《建制志》,第433页。
    ⑤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①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10页。
    ②《中华胡姓通谱·星子分册》卷1《珰公支下齐政世家》,2006年本。
    ①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14页。
    ②正德《南康府志》卷5《户口》。
    ③[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第4页。
    ④梁方仲:《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201页。
    ①九江县《吴氏宗谱》卷首《浔阳吴氏谱序》,1989年本。
    ②星子县《甘德堂魏氏宗谱》卷4《雁行》,1989年本。
    ③[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①[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第14页。
    ②乾隆《德化县志》卷9《邦贤·劳堪》,第740页。
    ③乾隆《德化县志》卷9《名循·俞汝为》,第707页。
    ①乾隆《德化县志》卷12《文绿》,第976-979页。
    ②[明]葛寅亮:《筑封郭洲堤并修闸记》,载雍正《江西通志》卷133《艺文》,第2561页下。
    ①雍正《江西通志》卷16《水利三·九江府》,第341页下。
    ②九江县《紫阳堂朱氏宗谱》卷9《然端公户支源序》,1989年本。
    ③九江县《紫阳堂朱氏宗谱》卷9《用魁公世系》,1989年本。
    ①嘉靖《九江府志》卷8《职官志·城池》。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289《列传第一七七·孙燧》,第7427页。
    ③[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第13页。
    ④康熙《南康府志》卷2《建置·城池》,第114页。
    ⑤嘉靖《九江府志》卷8《职官志·关隘》。
    ⑥[明]马文升:《端肃奏议》卷10《因灾变思患豫防以保固南都》,《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6册,第643页中。
    ①[明]胡松:《为请设江防守备以重上流疏》,载雍正《江西通志》卷117《艺文·奏疏三》,第2175页上。
    ②嘉靖《九江府志》卷8《职官志·民兵》。
    ③[明]童潮:弘治《九江府志序》,载同治《九江府志》卷首,第8页。
    ④[明]章潢:《图书编》卷39《江西图叙》,《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22册,第288页上
    ⑤[明]葛寅亮:《筑封郭洲堤并修闸记》,载雍正《江西通志》卷133《艺文》,第2561页下。
    ①[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一·梯田》,参见缪启愉:《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9-600页。
    ②[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54页。
    ③[明]张寰:《游庐山日记》,载[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11上《匡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7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1页上。
    ④嘉靖《九江府志》卷1《方与志·风俗》。
    ⑤乾隆《德化县志》卷3《风俗》,第325页。
    ⑥[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第10页。
    ①《明实录·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秋七月辛卯,第1060页。
    ②[明]章潢:《图书编》卷39《江西图叙》,《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22册,第289页中。
    ①[明]李梦阳:《游庐山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抄》卷上,第71页。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50页。
    ③[明]朱寔昌:《南康府新创察院记》,载正德《南康府志》卷8《艺文》。
    ④[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51页。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2《山北由乌龙潭西南行至隘口》,第696、728页。
    ②[明]祁顺:《游白鹿洞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载白鹿洞书院古志整理委员会:《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9页。
    ③[明]罗钦顺:《整庵存稿》卷18《七言律诗·游白鹿洞三首》,载《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上。
    ④[明]桑乔:《庐山纪事》卷3《山南自隘口东北行至张公岭》,第220页。
    ⑤[明]沈沈:《酒概》卷3《十一之评》,《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427页上。按:沈沈的生平不详,但其书《酒概》有明万历刻本存世,据此推断他大约生活于明中晚期。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60页。
    ②[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6页下。
    ③[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60页。
    ④嘉靖《九江府志》卷15《诗文志·诗》。
    ⑤[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44-45页。
    ⑥[明]桑乔:《庐山纪事》卷8《山南自张公岭东北行至七尖岭》,第482页。
    ⑦[明]陈沂:《游匡庐山记》,载[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11上《匡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736册,第685页下-686页上。
    ①载[清]毛德琦:《庐山志》卷9《山川分纪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0册,第55页上。
    ②[明]史继志: 《报李惟寅游庐山》,载[明]沈佳胤《翰海》卷9《卧游》,北京:北京出版社据明末刻本影印,1998年版。
    ③[明]曹学佺:《石仓文稿》卷3《游匡庐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890页上。
    ④[明]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卷4《记·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8册,第180页下-181页上。
    ⑤嘉靖《九江府志》卷4《食货志·田赋》。
    ⑥[明]《江西赋役全书》,载屈万里:《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2535页。原记录为232,850亩,为方便比较,参考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确立的统计标准折算为顷,小数点后忽略不计。
    ①[明]王宗沐纂修、陆万垓增修:《江西省大志》卷1《赋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89年版,第79页。
    ②康熙《南康府志》卷2《建置·堤圩附堰》,第156页。
    ③ Robert Marks, Tigers, Rices, Silk & Silt:Enviro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43.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41-42页。
    ②[明]姜辂:《游东林寺》,载[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11上《匡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736册,第692页下。
    ③[明]刘孟:《复庾楼记》,载嘉靖《九江府志》卷16《诗文志·文》。
    ④嘉靖《九江府志》卷1《方舆志·祥异》,第17页。
    ⑤[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84页。
    ⑥同治《德化县志》卷15《古事记·祥异》,第1173页。
    ⑦[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42页。
    ①嘉靖《九江府志》卷4《食货志·职贡》。
    ②[明]王世懋:《游五老三叠开先瀑布记》,《庐山秀峰寺志》卷1《形胜上》,第125页。
    ③[明]汪玄锡:《夜宿天池寺》,载毛德琦:《庐山志》卷2《山川分纪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609页上。
    ④[明]袁宏道:《潇碧堂集》卷13《记·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425页下。
    ⑤[明]汤宾尹:《睡庵稿》卷13《记·游庐山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第197页下—198页上。
    ⑥[明]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卷4《记·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8册,第179页下。
    ①嘉靖《九江府志》卷1《方舆志·祥异》。
    ①[清]戴名世:《南山集》卷7《王养正传》,《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654页上。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273《列传第一六一·左良玉》,第6998页。
    ③乾隆《德化县志》卷9《邦贤·王时聘》,第747页。
    ④乾隆《德化县志》卷15《古事记》,第1174页。
    ⑤乾隆《德化县志》卷5《食货》,第458页。
    ⑥乾隆《德化县志》卷9《邦贤·王时聘传》,第747-748页。
    ⑦同治《九江府志》卷首《旧志序六》,第10页。
    ⑧康熙《九江府志》卷3《户口》,第224-226页。
    ⑨天启三年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参见本文表2.1。
    ①[清]李长春:《重兴白鹿书院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载白鹿洞书院古志整理委员会:《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58页。
    ②正德《南康府志》卷5《户口》。
    ③康熙《南康府志》卷3《赋役·户口》,第198页。
    ④康熙《南康府志》卷6《名宦》,第464页。
    ⑤[清]文德翼:《太守江公蠲免两卫屯粮碑记》,载康熙《九江府志》卷15《艺文》,第1821-1822页。
    ①乾隆《德化县志》卷5《食货》,第457-459。
    ①《江西巡抚裴(彳率)度奏陈封禁山情形折》,载《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3辑,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1978年版,第898页。
    ②[清]陈宏谋:《请开广信封禁山并玉山铅矿疏》,载[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34《户政九·屯垦》,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1250页。
    ③[清]廖文英:《南康府志序》,载康熙《南康府志》卷首。
    ④乾隆《德化县志》卷3《疆域》,第266页。
    ①康熙《南康府志》卷1《封域志·风俗》,第99页。
    ②康熙《南康府志》卷3《赋役志》,第189页。
    ③[清]毛德琦:《庐山志》卷7《山川分纪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771页上。
    ④[清]黄宗羲:《匡庐游录》,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抄》卷下,第5-6页。
    ⑤[明]王艮:《鸿逸堂稿》卷4《序·庐山游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3册,第349页下。
    ①[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50-51页。
    ②[清]吴阐思:《匡庐纪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第12页下。
    ③[清]李绂:《穆堂别稿》卷4《入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1422册,第216页上。
    ④[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50页。
    ⑤[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43《记序·游大林寺》,《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第159页上。
    ⑥[清]陆奎勋:《青玉峡用范文正观瀑韵》,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373页。
    ⑦[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72页。
    ①《鸡笼山审语》,载星子县《中华胡姓通谱·星子分册》,2006年重修本,第175页。
    ②[清]戴策元:《次前韵》,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384页。
    ①[清]曹龙树:《庐山居》,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405页。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一《山北第二路》,第133页。
    ③[清]陈用光:《太乙舟诗集》卷2《游东林寺望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第60页下。
    ④参见[清]张维屏《庐秀录》,载石光明等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2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455页。
    ⑤[清]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集》今体诗钞卷8《九峰杂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32页下。
    ⑥同治《南康府志》卷4《地理·物产》,第92、94页。
    ⑦[清]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25《幽邃山见野人家偶作》,《续修四库全书》第1527册,第33页上。
    ⑧同治《南康府志》卷4《地理·物产》,第92页。
    ①九江县《紫阳堂朱氏宗谱》卷9《告示》,1989年本。
    ①《中华胡姓通谱·星子分册》,2006年本,第174页。
    ②同治《九江府志》卷9《物产》,第117页。
    ③[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16《律诗·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第60页中。
    ④[宋]周必大:《庐山录》,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14页。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通志》,第56页。
    ②嘉靖《九江府志》卷9《物产》。
    ③参见黄长椿:《庐山云雾茶历史述略》,《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④[清]刘源长撰,余怀补:《茶史》,《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313页下-314页上。
    ⑤雍正《江西通志》卷27《土产》,第599页下。
    ⑥[清]吴炜:《庐山志》卷1《物产·草之品》,第44页下。
    ⑦[清]黄宗羲:《匡庐游录》,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抄》卷下,第8页。
    ⑧[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15《云雾窟集·从万寿寺经百花园》,第59页上。
    ⑨[清]吴炜:《庐山志》卷6《山川分纪五》,第154页下。
    ⑩[明]桑乔:《庐山纪事》卷5《山南自七尖山东北行至含鄱口》,第290页。
    ①[清]江皋:《江州竹枝词》,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352页。
    ②[清]李绂:《六过庐山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96页。
    ③[清]钱澄之:《田间诗集》卷11《客隐集·庐山杂纪口号》,《续修四库全书》第1401册,第420页上。
    ④光绪《江西通志》卷49《土贡》,光绪六年刻本,第33页。
    ⑤[清]文德翼: 《求是堂文集》卷14《庐山免给茶引碑记》,清初刻本。
    ①[清]陈大章:《玉照亭诗钞》卷10《巢云集上·庐山茶》,《四库未收书辑刊》八辑第18册,第746页下。
    ②[清]吴炜:《庐山志》卷1《物产·草之品》,第44页下。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下册)纲之七《杂识》目之三十《内篇》,第607页。
    ④[清]陈大章:《玉照亭诗钞》卷10《巢云集上·弥勒庵》,《四库未收书辑刊》八辑第1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44页上。
    ⑤[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15《云雾窟集·出白鹿洞经罗汉岭下至王杨坂》,《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59页下。
    ①[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4,第2-3页。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一《山北第二路》,第128页。
    ③[清]洪亮吉:《更生斋集》卷3《文乙集·游庐山记》,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增修本,第83-84页。
    ④据周必大《庐山后录》记载,南宋时庐山石门涧内三座庵院“激水碓茶,资其利。”民国时,吴宗慈按曰:“清嘉庆后即
    改为碓香末用,至今犹未改其习焉。”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21-22页。
    ⑤[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一《山北第二路》,第126页。
    ①笔者2010年2月5日在星子县白鹿镇周家湾村的采访记录.
    ①[清]刘岳云:《格物中法》卷2《水部》记载:“云母,庐山尤多。欲用之,须拣成块者,勿击碎,皆可用之。仍须先下云母,以众石盖其上,深数尺,防云母屑入水中,饮之有害故也。每日汲水饮,或供烹茶、酿酒、作羹饮皆用之,久极益人。”清代,庐山还出产绿青石,参见孔廷璋:《中华地理全志》,北京:中华书局,1914年版,第194页。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六《山南第三路》,第282页。
    ③刘新园、白馄:《高岭土史考》,《中国陶瓷·古陶瓷研究专辑》,1982年第7期。
    ①同治《南康府志》卷4《地理·物产》,第89、90、91、94页。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六《山南第三路》,第282页。
    ①[荷兰]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②[清]郎廷极:《秀峰寺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73页。
    ③[宋]晁补之:《望庐山诗》,载[清]毛德琦:《庐山志》卷15《艺文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218页上。
    ④[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南篇第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4页上、中。
    ①[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2,《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51册,第25页下。
    ②[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北篇第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7页中。
    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6《义解三·晋庐山释慧远》,第211、212、218页。
    ④[荷兰]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第342页。
    ⑤[清]毛德琦:《庐山志》卷1《祀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583—584页。
    ⑥曹虹:《慧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⑦任宜敏:《白莲宗的兴衰及其与白莲教的区别》,《人文杂志》,2005年第2期。
    ⑧此碑立于唐开元十年(722),现存东林寺中。
    ①[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中文版代序》,何朝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北篇第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7页中。
    ③[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第5页
    ④[宋]曾巩:《隆平集》卷1《圣绪》,《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27册,第757页中。
    ⑤[宋]陆游:《游庐山东林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42-43页。
    ⑥[元]揭傒斯:《文安集》卷1《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3册,第596页下。
    ⑦关于东林寺与白莲教的内在关联,前人已有较多研究。参见闵丽:《正统宗教向民间秘密宗教演变的原因和路径——以元代白莲教信仰嬗变为例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任宜敏:《白莲宗的兴衰及其与白莲教的区别》,《人文杂志》,2005年第2期。
    ⑧[元]普度:《庐山莲宗宝鉴·序》,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1973页。
    ⑨[元]虞集:《重建东林寺碑》,载《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513页。
    ①何孝荣:《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1《山北自分水岭西行至岭末》,第637页。
    ③[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北篇第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8页下。
    ④[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47页。
    ⑤[明]王世贞:《游东林天池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72页。
    ⑥[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1《山北自分水岭西行至岭末》,第645页。
    ⑦[元]果满:《庐山白莲正宗昙华集》,载杨讷编:《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7页。
    ⑧[明]朱元璋:《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续修四库全书》第862册,第331页下。
    ①《大明律》卷11《礼律·祭祀》,载[明]李东阳:《大明会典》,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影印本,第2306页。
    ②[清]郑熊佳:《东林寺》,载[民国]徐世昌编: 《晚晴簃诗汇》卷89,退耕堂刻本。
    ③[明]宋濂:《匡庐结社图记跋》,载康熙《九江府志》卷15《艺文》,第1879-1880页。
    ④[明]陈昂:《夏日东林寺》,载[明]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丁集第十,清宣统庚戌年重刻本,第33页。
    ①[明]朱元璋:《御制周颠仙人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1页。
    ②康熙《建昌县志》卷8《方伎》,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本,第599页。
    ①嘉靖《九江府志》卷14《外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本,第866页。
    ②[明]朱元璋:《祀天眼尊者周颠仙徐道人赤脚僧文》,载雍正《江西通志》卷144《艺文》,第2805页上下。
    ③[明]袁帙:《世纬》卷下《汰异》,《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8册,第299页上。
    ④[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53页。
    ⑤[元]李洞:《庐山游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48-49页。
    ①[明]朱元璋:《纪梦》,载钱伯城编:《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②[明]林时对:《荷牐丛谈》卷2《图谶童谣灾祥占验皆确有可凭》,载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六集第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第98-99页。
    ③[明]朱元璋:《三教论》,载《明太祖御制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347页。
    ④[明]王世贞:《游东林天池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75页。
    ⑤《明实录·太祖实录》卷229,洪武二十六年秋七月辛未,第3348页。
    ⑥嘉靖《九江府志》卷14《外志》。
    ①[明]徐纮:《明名臣琬琰録》卷9《翰林学士刘三吾传》,《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4册,第528页下。
    ②[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54页。
    ③[清]毛德琦:《庐山志》卷6《山川分纪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712页上。
    ④[清]查慎行,《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55页。
    ⑤[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22页。
    ⑥[明]曹学佺:《石仓文稿》卷3《游匡庐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890页上。
    ⑦[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13页。
    ①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②赵轶峰:《明朝宗教政策合论》,《古代文明》,2007年第2期。
    ③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④[明]黎元宽:《重修万杉寺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52页。
    ⑤正德《南康府志》卷7《寺观》。
    ①[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18《大梆和尚塔铭并序》。
    ②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第246页。
    ③[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58页。
    ④[清]吴炜:《庐山志》卷11《山川分纪十》,第272页下。
    ⑤[明]王祎:《自建昌州还经行庐山下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57页。
    ⑥[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1《开创古迹考第二》,载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6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3页。
    ⑦[明]释德清:《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27页。
    ①[明]释德清:《归宗复生松记》,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杂志机缘考第四》,第142页。
    ②[明]李日华:《紫柏大师集序》,载达观:《紫柏老人集》卷首。
    ③[明]释德清:《达观真可禅师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29页。
    ④乾隆《黄梅县志》卷1《选举表》,载《故宫珍本丛刊》第137册《湖北府州县志》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7页。
    ⑤[明]释德清:《庐山归宗寺释迦文佛舍利塔记》,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59-160页。
    ⑥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⑦[明]吴应宾:《重复归宗寺引》,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50页。
    ①[明]管志道:《复归宗寺册》,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53页。
    ②[明]吴应宾:《归宗寺庄严佛刹缘引》,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54页。
    ③[明]释德清:《庐山归宗寺释迦文佛舍利塔记》,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60页。
    ④[明]朱翊钧: 《皇帝敕谕庐山归宗寺住及僧众人等》,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 《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31-132页。⑤[清]释戒显:《归宗寺中兴蠡云正禅师传》,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1《续传灯人物考》,第82页。
    ⑥[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⑦[明]福善、福征:《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下,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①[明]释智明:《七佛楼记》,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3《梵刹》,第273页。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64页。
    ③[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3《梵刹》,第268页。
    ④[明]福善、福征:《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下,第73页。
    ⑤[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64页。
    ①[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卷11《墓志铭·祭陈思冈》,《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1册,第858页中。
    ②[明]黎遂球:《莲须阁集》卷22《缘疏·募修庐山最深处谷帘泉精舍缘疏》,载[清]伍元薇:《粤十三家集》,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③[明]曹学佺:《石仓文稿》卷4《题庐山化藏疏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922页上。
    ④[明]方拱乾:《重修西林寺碑铭》,载[清]毛德琦《庐山志》卷12下《艺文》,点校本,第403页。
    ⑤[明]祁逢吉:《重建庐山东林寺神运殿碑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48-149页。
    ⑥[明]宋之盛:《善山寺碑》,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51-152页。
    ⑦[清]吴炜:《庐山志》卷3《山川分纪二》,第86页上。
    ⑧[明]释德清:《庐山千佛寺恭乾敬公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32-133页。
    ⑨[明]冯梦祯:《黄龙寺开山第一世徹空禅师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18-119页。
    ⑩[明]释德清:《庐山云中寺敬堂忠公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34-135页。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一《山北第二路》,第138页。
    ②[清]吴炜:《庐山志》卷3《山川分纪二》,第88页下-89页上。
    ③[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④[明]释德清:《庐山云中寺敬堂忠公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34-135页。
    ⑤[清]吴炜:《庐山志》卷3《山川分纪二》,第89页下—93页上。
    ⑥[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第26-27页。
    ①[明]汤宾尹:《游庐山记》,载《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第198页下。
    ②[清]郎廷极:《开先寺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72页。
    ③[清]吴允嘉:《游开先记》,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26年。
    ④[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18《庐山西林开法第一世玄禅师塔铭》。
    ⑤[清]黄宗羲:《匡庐游录》,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下,第18页。
    ⑥[清]刘荫枢:《复秀峰心壁禅师》,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76页。
    ⑦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第345页。
    ⑧[清]蔡士英:《抚江集》卷15《建甘露庵记》,《四库未收书辑刊》7辑第21册,第435页下。
    ①参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75-1076页。
    ②[清]蔡士英:《大士庵法像记》,康熙《宁远州志》卷8《艺文》,《丛书集成续编》第48册,第277页下
    ③[清]吴炜:《庐山志》卷1《物产》,第42页。
    ①[清]黎元宽:《重修万杉寺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52页。
    ②华方田:《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居士佛教的兴起》,《佛教文化》,2004年第4期;崔玉卿:《试谈清代的佛教与政治》,《理论探索》,2007年第4期。
    ③[清]郎廷极:《庐山秀峰寺修造碑记》,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首,第63页。
    ④[清]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卷32《超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8页上。按:《清诗别裁集》中的超远即指超渊,可能是编者笔误所致。
    ⑤[清]宋荦:《重修开先寺碑记》,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3《梵刹》,第232页。
    ⑥[清]宋荦:《与秀峰心壁禅师》,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70页。
    ⑦[清]高其佩:《作画赠壁公还山并题有引》,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6《艺文下》,第399页。
    ⑧[清]阚福兆:《送心壁上人还庐山序》,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35页。
    ①[清]刘荫枢:《开先寺记》,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3《梵刹》,第228页。
    ②[清]张志栋:《开先寺重修山门前殿记》,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首,第56页。
    ③[清]李王雩:《两儿见龙事实》,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8《逸事》,第468页。
    ④[清]王翰:《庐山秀峰寺志》卷首《序》,第5页。
    ⑤[清]郎廷极:《庐山秀峰寺修造碑记》,载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首,第61页。
    ⑥[清]宋荦:《与秀峰心壁禅师》,载[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68页。
    ⑦[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卷3《梵刹》,第211页。
    ⑧[清]白潢:《重修秀峰寺大殿并置御书楼香火田碑记》,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首,第67页。
    ⑨《江西巡抚佟国勷奏请赏赐御书宸翰折》,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5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471—472页。
    ⑩[清]王起埥:《御书楼重修记》,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首,第83页。
    ①[法]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耿异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②[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86页。
    ③黄夏年主编:《汤用彤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是,1995年版,第2页。
    ①[清]吴名凤:《能仁寺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97页。
    ②[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15《云雾窟集·天池寺》,第58页上。
    ③[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3页上。
    ④[明]释智明:《七佛楼记》,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3《梵刹》,第271-271页。
    ⑤同治《德化县志》卷13《建置·寺观》,第221页上。
    ⑥同治《九江府志》卷13《建置·寺观》,第139页。
    ⑦[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1,第6页。
    ①[民国]胡文辉:《由天花井游九峰寺游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二《山北第三路》,第167页。
    ②杨建:《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151页。
    ③黄夏年主编:《汤用彤集》,第2页。
    ④[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2,第1、10页。
    ⑤[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1,第2、3页。
    ⑥夏春涛:《太平天国毁灭偶像政策的由来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10-117页。
    ⑦九江县《刘氏宗谱》卷首《第八届重修谱序》,2008年本。
    ①[民国]张佚凡:《新编庐山导游》,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4页。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一《山北第二路》,第142、146页。
    ③[民国]胡文辉:《游天花井游九峰寺游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二《山北第三路》,第167页。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15页。
    ①吴永猛:《台湾寺庙募款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 金会,1996年。吴永猛,《民间宗教资源运用之探讨》,《宗教教育及宗教资源分配运用:宗教论述专辑》第4辑,2000年。
    ①[明]释德清:《庐山云中寺敬堂忠公塔铭》,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35页。
    ②[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3页上。
    ③[明]汤宾尹:《游庐山记》,载《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第198页下。
    ④[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清规执事考第七》,第199-200页。
    ⑤同治《星子县志》卷4《建置志下·寺》,第453页。
    ⑥[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北篇第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0页上
    ⑦[明]桑乔:《庐山纪事》卷12《山北由乌龙潭西南行至隘口》,第696页。
    ①[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2《钦録集》,《续修四库全书》第718册,第460页下。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77《食货一·户口·田制》,第1878页。
    ③[明]王成位:《净妙院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卷上,第124-125页。
    ④[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14《庐山圆通寺僧户碑记》。
    ⑤[清]蠡云:《香花田产碑》,载《庐山归宗寺志》卷2《山场田地考第六》,第192页。
    ⑥[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7《法产》,第464页。
    ①[美]魏明杰:《佛教寺院中土地、功德及其交换的可能》,载[美]胡素馨:《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②[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18《大梆和尚塔铭并序》。
    ③[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8《重修九江府儒学序》。
    ④[美]魏明杰:《佛教寺院中土地、功德及其交换的可能》,载[美]胡素馨:《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第117页。
    ⑤[明]释德清纂、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山场田地考第六》,第184-186页。
    ⑥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上海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87页。
    ①同治《星子县志》卷4《建置志下·寺》,第434-435页。
    ②[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7《法产》,第463页、465页。
    ③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47-62页。
    ④傅衣凌在其研究中指出,明清时期福建建阳附城各乡岁收最丰者,田主可得七成半至八成,佃户则得二成至二成半。具体参见傅衣凌:《晚明清初闽赣毗邻山区的社会经济与佃农抗租风潮》,《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0页。
    ①[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7《法产》,第447、448、449、451、459、463页。
    ②笔者分别于2010年2月5日在星子县白鹿镇栖贤村,访问张仁伟先生;2月6日在庐山区赛阳镇桥下村(原属德化县)访问胡德明先生。
    ③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④[明]王祖嫡:《师竹堂集》卷37《纪行·报庆纪行》,《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第23册,第399页下。
    ①[清]李绂:《六过庐山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96页。
    ②[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重兴因缘考第五》,第134-135页。
    ①[清]蠡云:《香花田产碑》,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续山场田地考》,第190页。
    ②[清]蠡云:《香花田产碑》,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续山场田地考》,第191-192页。
    ③[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续山场田地考》,第188页。
    ①[清]修梅:《芒谷照纳光谷碑》,载[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山场田地考第六》,第193-194页。
    ②[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1《开创古迹考第二》,第12-13页。
    ③[明]王祖嫡:《师竹堂集》卷37《纪行·报庆纪行》,《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第23册,第398页上。
    ④[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3,第8页。
    ①[明]释德清纂、[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2《续山场田地考》,第189页。
    ②查正贤:《论制举与唐代隐逸风尚的关系》,《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王学会:《唐代隐士与终南捷径》,《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43《记序·代书》,《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1册,第159页中。
    ②[宋]陈舜俞:《庐山记》卷3《叙山南篇第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2页下。
    ③[明]桑乔:《庐山纪事》卷7《五老峰东南至罗汉岭》,第396页。
    ④[宋]陈舜俞:《庐山记》卷3《叙山南篇第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82页下。
    ⑤李才栋:《白鹿洞书院能称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吗?》,《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4年第1期。
    ⑥[元]《宋史全文》卷3《宋太宗一》,李之亮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⑦[元]虞集:《白鹿洞书院新田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89页。
    ⑧南宋学者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曰:“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这是有关四大书院的最早记载。参见[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88-89页。
    ①[宋]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13《学七·力行》,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6页。
    ②[明]解缙:《文毅集》卷9《记·庐阳书屋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13册,第233中。
    ③[明]王祎:《游白鹿洞记》,载[清]吴炜:《庐山志》卷8《山川分纪七》,第226页下。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69《选举》,第1675页。
    ⑤[明]解缙:《文毅集》卷9《记·庐阳书屋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13册,第233页下。
    ⑥[明]胡俨:《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2页。
    ⑦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7页。
    ①[明]彭时:《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4页。
    ②[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5《文志二第九》,第76页。
    ③[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8《文志·侍郎张元祯重建书院记》,载白鹿洞书院古志整理委员会:《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26页。
    ①邓洪波:《王湛之学与明代书院的辉煌》,《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②[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4《沿革·国朝兴复书院始末》,载白鹿洞书院古志整理委员会:《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24页。
    ③李才栋:《白鹿洞书院考略》,《江西教育学院学刊·专刊》,1985年版,第38页。
    ④[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序》,第149页。
    ①[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4《沿革·主洞推官李应升申议洞学科举详文》,第824页。
    ②[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2《沿革志》,第485页。
    ③[明]葛寅亮:《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9《文翰·记》,第900页。
    ④[明]王在晋:《白鹿较艺序》,载[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11《文翰》,第931页。
    ⑤《钦定皇朝通志》卷74《选举略三·考绩》,《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15册,第338页中。
    ⑥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174页。
    ⑦[清]蔡士英:《抚江集》卷15《规则》,第420页下。
    ①[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4《先献》,第1137页。
    ②[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1《艺文》,第1238页。
    ③[清]冀霖:《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第1263页。
    ④[清]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卷首《序》,第1036页。
    ⑤[清]毛德琦:《庐山志》卷8《山川分纪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0册,第37页上。
    ⑥[清]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卷首《序》,第1029页。
    ①《清实录》第9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0,乾隆元年六月甲子,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第488页上。
    ②《清实录》第54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58,光绪九年正月甲辰,第228页下。
    ③《清实录》第54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69,光绪九年八月辛未,第362页下。
    ①具体统计情况参见李才栋:《白鹿洞书院考略》,《江西教育学院学刊·专刊》,1985年,第58-75页。
    ②[宋]朱熹:《乞赐白鹿洞书院敕额》,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4《文志一第八》,第49页。
    ③[明]胡俨:《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2页。
    ④[明]陈敏政:《重修贯道桥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7页。
    ①[明]周伟:《白鹿书院志》卷8《文志·侍郎张元祯重建书院记》,第626页。
    ②[明]胡俨:《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2页。
    ③[明]胡居仁:《奉祁参政、钟副使、庄佥事》,载[明]周伟:《白鹿书院志》卷7《文志》,第608页。
    ④[明]李贤:《重建白鹿洞书院》,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5页。
    ⑤[明]何乔新:《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0页。
    ⑥[明]周伟:《白鹿书院志》卷8《文志·侍郎张元祯重建书院记》,第626页。
    ⑦[明]何乔新:《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0页。
    ①[明]娄性:《白鹿洞学田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1页。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49《江西布政司·名宦》,《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1册,第438页中。
    ③[明]娄性:《白鹿洞学田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1页。
    ④[明]唐龙:《大意亭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4页。
    ⑤[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10《文翰二·主洞教谕郑守道重修白鹿洞书院记》,第297页。
    ①[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8《文志·知府潘志尹复洞重修记》,第632页。
    ②[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8《文志·大学士张位复修庙宇记》,第632页。
    ③[明]葛寅亮:《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9《文翰·记》,第900页.
    ①[清]蔡士英:《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第1258页。
    ②[清]仑品卓:《重修白鹿书院碑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第1261-1262页。
    ③[清]冀霖:《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第1263页。
    ④[民国]胡适:《胡适全集》卷31《日记》,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明]李龄:《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7页。
    ②[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序》,《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第149页。
    ①[明]李龄:《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6页。
    ②[明]张元祯:《重建书院记》,载[明]周伟:《白鹿书院志》卷8《文志》,第626页。
    ③[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1《建造志第三》,第23页。
    ④[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7-108页。
    ①[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2《书院沿革》,第167页。
    ②[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9《文翰一·参议冯谦重修白鹿书院郎中王畿撰记》,第277页。
    ③[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2《沿革》,第785页。
    ④[明]葛寅亮:《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9《文翰·记》,第900页。
    ①[宋]朱熹:《晦庵集》卷79《记·卧龙庵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2册,第708页上。
    ②[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12《外志·主洞贡安国卧龙庵记》,第770页。
    ③[明]葛寅亮:《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9《文翰·记》,第900页。
    ④[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3《沿革》,第1095页。
    ①[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4《艺文·邵延龄建邵康节祠记》,第1295页。
    ②雍正《江西通志》卷58《名宦二》,第1163页上。
    ①参见[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4《文志一第八》,第55-58页。
    ②参见[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5《文志》,第534-536页。
    ③参见[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0《艺文》,第1206-1207页。
    ④[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3《沿革》,第1092-1093.
    ⑤《明实录·世宗实录》卷176,嘉靖十四年六月甲寅,第3809页。
    ⑥[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8《文志》,第631页。
    ①[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4《艺文·张象文紫阳祠记》,第1296页。
    ①[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明]桑乔:《庐山纪事》卷7《五老峰东南至罗汉岭》,第400页。
    ③[明]彭时:《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93页。
    ④[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9《文翰一·祭酒吕楠新辟白鹿洞记》,第274页。
    ①[明]邵宝:《独对亭记》,载[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2页。
    ②[明]李梦阳:《独对亭铭并序》,《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5页。
    ③崇祯年间,南康知府王养正将思贤亭改为云章阁。
    ①[明]吕楠:《新辟白鹿洞记》,载[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9《文翰一》,第273、274页。
    ②[明]刘世扬:《新辟白鹿洞文》,载[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13《文翰五》,第336页。
    ③[明]何岩:《石鹿记》,载[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9《文翰一》,第274页。
    ④[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1《山川》,第162页。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7《白鹿洞书院》,第407-408页。
    ②[明]葛寅亮:《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第1254页。
    ③[明]李应升:《白鹿书院志》卷2《沿革》,第786页。
    ④[明]葛寅亮:《重修白鹿书院记》,载[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12《艺文》,第1254页。
    ⑤[明]李梦阳:《六合亭记》,《白鹿洞书院新志》卷6《文志三第十》,第105-106页。
    ⑥[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2《形胜志》,第495-496页。
    ①[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首《凡例》,第152页。
    ②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中心讨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第87页。
    ③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热初探》,《北方论丛》,1997年第3期。
    ④[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卷18《歌诗三十六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55册,第428页上。
    ①载[明]单宇:《菊坡丛话》卷2《地理类》,《续修四库全书》第1695册,第29页上。
    ②[明]王世懋:《名山游记·游匡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737册,第5页上。
    ③[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1页上。
    ④[清]李绂:《六过庐山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97页。
    ⑤转引自陈建勤:《议景观: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⑥[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卷4《金焦集序》,载《邵青门全集》,清光绪丁酉年刻本。
    ⑦[清]李明睿:《序》,载[清]吴炜:《庐山志》卷首,第1页下。
    ⑧[明]王世贞:《宝墨亭记》,载雍正《江西通志》卷132《艺文》,2542页上。
    ①[宋]陈舜俞:《庐山记》卷3《叙山南篇第三》,第382页中。
    ②《慧山志》卷2《寺》,转引自陈建勤:《议景观: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清]赵翼:《庐山纪游》,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388-389页。
    ④[清]张景良:《秀峰寺记》,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5《艺文上》,第349页。
    ⑤[明]黎遂球:《莲须阁集》卷22《缘疏·募修庐山最深处谷帘泉精舍缘疏》,载[清]伍元薇:《粤十三家集》第十八册,清道光二十年刻本,第3—4页。
    ⑥[明]王念:《游天池寺记》,载[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11上《匡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736册,第689页下。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4《山南自张公岭东北行至七尖山》,第247页。
    ②[清]黎元宽:《进贤堂稿》卷28《募疏·募修圆通崇胜寺缘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6册,第703页上。
    ③参考徐效钢:《庐山典籍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56—77页。
    ①慧远的《庐山略记》作为陈舜俞《庐山记》的附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清代《守山阁丛书》本及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本流传;《四库全书》收录的陈舜俞《庐山记》为三卷本,另有宋、明、清、民国各代五卷刻本传世,江西省图书藏有影钞明正德五卷刻本,及民国六年罗振玉据宋本影印的五卷本一册等。祥参徐效刚《庐山典籍史》,第67页。
    ②这部《庐山志》的实际修纂者为李滢,吴炜对之进行重订刊刻。
    ③[宋]陈舜俞:《庐山记》(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5页上、中。
    ④[元]脱脱:《宋史》卷331《列传第九十·陈舜俞》,第10663-10664页。
    ①康熙《江西通志》卷40《流寓》,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第4373页。
    ②[清]李滢:《序》,载[清]吴炜:《庐山志》卷首《序》,第4页下。
    ③[清]李绂:《六过庐山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95页。
    ④[清]毛德琦:《重订庐山志序》,载[清]毛德琦:《庐山志》卷首《序》,第550页下。
    ⑤[清]龚嵘:《庐山志序》,载[清]毛德琦:《庐山志》卷首《序》,第548页下。
    ⑥[清]石文焯:《庐山志序》,载[清]毛德琦:《庐山志》卷首《序》,第545下-546上。
    ①[清]毛德琦:《庐山志》卷首《序》,第549页下-550页下。
    ②[清]蔡瀛:《庐山小志》卷首《序》,《故宫珍本丛刊》第26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据道光四年刻本影印,2000年版,第113页上—113页下。
    ③[清]蔡瀛:《庐山小志》卷首《凡例》,第116页下。
    ④[民国]胡适:《胡适全集》卷31《日记》,第28页。
    ①主要有Albert H.stone和J.Hammond Reed的((Historic Lusha-the Kuling Mountainss)(汉口The Arthington出版社,1921
    年);徐珂的《庐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中国旅行指南·庐山》(增订)(上海商务
    印书馆,1924年);戴昌藻:《庐山导游》(上海文明书局,1929年);陈云章、陈夏常的《庐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朱偰的《庐山新导游》(牯岭庐山管理局,1935年);张佚凡的《新编庐山导游》(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萧
    欣之、萧阑康的《庐山指掌》(萍寄庐,1937年)、中国旅行社的《庐山游程》(中英文对照)和吴子羽的《庐山卧游集》等十余种。
    ②[民国]朱偰:《庐山新导游》,第479页下。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卧游集>序》,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49页。
    ④[唐]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抄》卷上,第11页。
    ⑤[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北篇第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9页上、中。
    ①[明]桑乔:《庐山纪事》卷2《通志》,第113页。
    ②[明]李梦阳:《游庐山记》,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抄》卷上,第68页。
    ③[清]吴炜:《庐山志》卷2《山川分纪一·总论登山道路》,第53页上
    ④[宋]陈舜俞:《庐山记》卷2《叙山北篇第二》,《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第379页中。
    ①[清]吴炜:《庐山志》卷2《山川分纪一·总论登山道路》,第53页下。
    ②[明]袁宏道:《潇碧堂集》卷13《记·由天池踰含鄱岭至三峡涧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423页上。
    ③袁宏道在游记中写下游庐山的时间是万历“庚子六月朔”,但这一时间与其行谊明显不符。因此,钱伯城在《袁宏道集笺校》中认为是万历二十八年九月,任访秋在《袁中郎研究·年谱》一书推断为万历二十九年。孙虹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考证,认为其游记中的“庚子六月”系“辛丑六月”之误,即袁宏道游庐山的时间为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参见孙虹:《袁宏道诗文编年补正》,《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72—76页。
    ①[明]曹学佺:《曹大理集》卷2《豫章游稿·游匡庐诗(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729页上。
    ②[民国]张佚凡:《新编庐山导游》,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2页。
    ③[清]毛德琦:《庐山志》卷2《山川分纪一·总论登山道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602页下。
    ④[明]释行远:《游三叠泉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卷上,第142页。
    ⑤[明]释德清撰、[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卷1《续传灯人物考》,第84页。
    ⑥[清]毛德琦:《庐山志》卷4《山川分纪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9册,第654页下。
    ①[清]赵尔巽:《清史稿》卷486《张维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胡海胜:《庐山旅游文学变迁及其价值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③[明]袁宏道:《潇碧堂集》卷16《疏·庐山募缘小引》,《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448页上。
    ④[明]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卷4《记·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68册,第179页下。
    ⑤[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7《赠新安刘毅可山人序》。
    ①[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第27页上。
    ②张旗:《西风东渐:论晚清旅游风尚》,《华夏文化》,2004年第4期。
    ③转引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216页。
    ④[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1,第4、5页。
    ⑤[宋]黄庭坚:《开先禅院修造记》,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下册)纲之六《艺文》,第186页。
    ①[清]阎尔梅:《白耷山人诗集》卷8《七言绝·铁船峰》,《续修四库全书》第1394册,第439页下。
    ②[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6页下。
    ③[清]钱澄之:《田间诗集》卷11《客隐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01册,第420页上。
    ④[清]吴炜:《庐山志》卷6《山川分纪五》,第154页上。
    ⑤[明]袁宏道:《潇碧堂集》卷16《疏·庐山募缘小引》,《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448页上。
    ⑥[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1页上。
    ⑦[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第14页。
    ①嘉靖《九江府志》卷9《职官志·公署》。
    ②乾隆《德化县志》卷6《学校》,第530、531页。
    ③[明]郑廷鹄:《白鹿洞志》卷12《文翰四》,第329页
    ④康熙《南康府志》卷6《名宦》,第468页。
    ①[清]董榕:乾隆《德化县志·续辑跋语》,第10页。
    ②[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5《游庐山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第641页上。
    ③[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15《云雾窟集·游庐山道中寄恒斋太守》,第57页上。
    ④[清]廖文英:《序》,康熙《南康府志》卷首,第7-9页。
    ⑤[清]张映辰:《南康试院》,载[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第376页。
    ①黄忠恕:《长江流域区域气候若干基本特征》,《人民长江》,1990年第8期。
    ②[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清江三孔集》卷7《今体诗·山间三首》,孙永选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③[明]张寰:《游庐山日记》,载[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11上《匡庐山》,《续修四库全书》第736册,第690页下。
    ④[清]范昌治:《秀峰寺杂咏四首》,载[清]范昌志:《庐山秀峰寺志》卷6《艺文下》,第429页。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3页。
    ②[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文南斗译,牯岭:庐山眠石书屋,1932年版,第9页。
    ③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47页。
    ⑤王中茂:《晚清天主教会在内地的置产权论述》,《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⑥《总署致上海通商大臣函》,载张贵永主编:《教务教案档》第一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52、54页。
    ①《严禁卖地》,《申报》,1895年5月9日。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二《山川胜迹》目之十二《山北第三路》,第167页。
    ③[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9页。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一《地域》目之三《地质志略》,第14页。
    ①[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18页。
    ②江西通志馆编纂部:《牯岭租借地始末记》,《江西文物》,1942年第2期,第24页。
    ③[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18页。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1页。
    ⑤[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9、23页。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1页。
    ②[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33-34页。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1、404页。
    ④[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16页。
    ⑤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京报(邸报)》第98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315页。
    ⑥《浔阳纪事》,《申报》,1895年6月12日。
    ⑦《新闻》,《申报》,1895年7月22日。
    ①《教案问答》,《申报》,1895年8月23日。
    ②《新闻》,《申报》,1895年10月9日。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0页。
    ④《新闻》,《申报》,1895年10月14日。
    ⑤《新闻》,《申报》,1895年11月30日。
    ⑥[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0、401页。
    ⑦《琵琶韵语》,《申报》,1896年1月20日。
    ①[英]马根:《光绪二十三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6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②[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55页。
    ③ Albert H. Stone and J. Hammond Reed:Historic Lushan:the Kuling mountains. Hankow:Arthington Press,1921:Introduction.
    ③[英]李明良:《光绪三十三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26册),第279页。
    ①[英]李明良:《宣统元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第307页。
    ②参见罗时叙:《庐山别墅大观》,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7、414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75页。
    ⑤[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62-63页。
    ①参考龚志强、江小蓉:《近代庐山避暑地开发及其影响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19页。
    ③引自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曲圩亭旁清代碑文。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22页。
    ⑤《牯牛岭》,《申报》,1914年4月9日。
    ①该书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文南斗翻译,庐山石眠书屋出版,中文题名《牯岭开辟记》。
    ②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324页。
    ③[民国]赵君豪:《莫干山导游》,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1年版,第3页。
    ④[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
    ①[民国]高鹤年:《名山游访记》,载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册,2006年版,第543页。
    ②[民国]黄炎培、吕颐寿:《中国名胜第二种<庐山·弁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62、473页。
    ④[清]李明良:《宣统元年九江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46册),第307页。
    ① Albert H. Stone and J. Hammond Reed. Historic Lushan:the Kuling mountains [M]. Hankow:Arthington Press,1921:1.
    ②[民国]戴昌藻:《庐山导游》,上海:文明书局,1928年版,第4、5、10—13页。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62页。
    ④[民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国旅行指南》(增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页。
    ①[民国]良辅:《牯岭租借地的收回》,《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17号。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首《绪论》,第53页。
    ③[民国]《不胜今昔话庐山》,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50页。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45页。
    ⑤龚志强:《近现代(1895-1937)庐山开发及其社会变迁》,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1《地域》,第209、220页。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411、593页。
    ③陈朝晖、陈蕴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夏都庐山的建设》,《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首《绪论》,第52页。
    ⑤转引自徐效钢:《庐山典籍史》,第41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1999年2月1日发布。
    ⑦[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31页。
    ①[民国]朱偰:《庐山新导游》,第478页上。
    ②[民国]严品藻:《炎夏时的庐山》,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91页。
    ③[民国]朱偰:《庐山新导游》,第478页上。
    ④《中国旅行社主办牯岭联运客票》,《申报》,1934年5月22日。
    ⑤[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17页。
    ⑥[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55页。
    ⑦[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85、586、588页。
    ①[民国]徐珂:《庐山指南》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第6页下。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56页。
    ③[民国]《不胜今昔话庐山》,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50-951页。
    ④[民国]《避暑胜地唯庐山》,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55页。
    ⑤[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85-586页。
    ⑥[民国]《不胜今昔话庐山》,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53页。
    ⑦[民国]章炳麟:《<庐山志>题辞》,载[民国]吴宗慈:《庐山志》卷首,第2页。
    ⑧[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57页。
    ⑨[民国]秦仁昌:《保护庐山森林意见》,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20页。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四《物产》目之二十三《植物》,第475页。
    ②[民国]秦仁昌:《保护庐山森林意见》,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18、921页。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纲之一《地域》目之九《气候》,第66页。
    ④[民国]朱馔:《庐山新导游》,载石觉明、董光和、杨光辉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25册,北京:线装书局据民国二十四年初铅印本影印,2004年版,第476页上。舒梦兰,字香叔,又字白香,晚号天香居士,原文参见[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卷1,第7页。
    ⑤参见龚志强、江小蓉:《明清时期庐山虎患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⑥Albert H. Stone and J. Hammond Reed.Historic Lushan:the Kuling mountains[M].Hankow:Arthington Press,1921.
    ①[民国]朱楔:《庐山新导游》,第477页下。
    ②[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68页。
    ③[民国]孙福熙:《庐山避暑》,载彭国梁主编:《悠闲生活絮语》,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④[民国]秦仁昌:《保护庐山森林意见》,载[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5下《艺文》,第922页。
    ⑤[民国]徐珂:《庐山指南》卷中,第5页上。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51-452页。
    ②张树年:《随父亲张元济上庐山》,《世纪》,1997年第3期。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57、559页。
    ④所谓空间殖民主义,实际是对过去殖民主义概念只注重军事、主权、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补充,强调空间为列强从事侵略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基础。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殖民者以空间为权力意志的表征,在他人之乡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文化偏爱去构建一个为自己所喜闻乐见的空间环境。以殖民空间的移植为媒介来满足并宣扬自己的生活方式,去
    表现自己的文化优越感,无视他人、他乡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从视觉到物质感受上嘲弄地方文化。参见
    吴家骅:《论“空间殖民主义”》,《建筑学报》,1995年第1期。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 Albert H. Stone and J. Hammond Reed.Historic Lushan:the Kuling mountains[M].Hankow:Arthington Press,1921:Introduction.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77页。
    ②方绍龙:《解放前庐山工人运动》,《庐山志通讯》,1996年第10期,第7页。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577页。
    ④[民国]朱偰:《庐山新导游》,第485页上。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53、462-473页。
    ②[英]李德立:《牯岭开辟记》,第53页。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一上《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第405页。
    ④[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30、446、447、448、449页。
    ①[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卷3《山政》,第402-403页。
    ② Albert H. Stone and J. Hammond Reed:Historic Lushan:the Kuling mountains. Hankow:Arthington Press,1921:32.
    ②[民国]朱偰:《庐山新导游》,第480页上。
    ③[民国]胡适:《胡适全集》卷31《日记》,第36页。
    ①[民国]太虚:《庐山学》,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版,第53页。
    ②据吴宗慈统计,1933年庐山外国教会组织有圣公会、内地会、苏格兰会、信义会、尊道会、路德会、复初会、美以美会、信义会、天主教安息会、循道会、伦敦会、雅礼会、外国人女传道会、兄弟会、长老会等16个,具体参见吴宗慈编撰,胡迎建、宗九奇注释:《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61页。
    ③[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上册)纲之三《山政》目之二十二《行政》,第459、462页。
    ①明清时期庐山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参见:龚志强、江小蓉:《明清时期庐山虎患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龚志强、刘正刚:《明清时期庐山开发及其生态环境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舜俞:《庐山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宋]范成大:《吴船绿》,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董嗣杲:《庐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武克忠、尹贵友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载《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李东阳:《大明会典》,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9年版。
    《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
    [明]佚名:《江西赋役全书》,载屈万里主编:《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学生书局影印本1970年版。
    [明]王宗沐纂修、陆万垓增修:《江西省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89年版。
    正德《南康府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刻本影印,1964年版;
    嘉靖《九江府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刻本影印,1964年版。
    [明]桑乔:《庐山纪事》,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嘉靖四十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
    [明]释德清撰、[清]周宗建增补:《庐山归宗寺志》,载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6册,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本,2006年版。
    [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明]解缙:《文毅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梦阳:《空同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世懋:《名山游记》,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何镗:《古今名山游访记》,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袁宏道:《潇碧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李应升:《落英斋遗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明]黎遂球:《莲须阁文钞》,丛书集成续编本。
    [明]邢防:《石臼前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明]曹学佺:《曹大理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曹学佺:《石仓文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汤宾尹:《睡庵稿》,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明]王祖嫡: 《师竹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5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198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5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3辑,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1978年版。
    [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
    康熙《九江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影印,1989年版。
    康熙《江西通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
    康熙《南康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康熙六十年补刊本影印,1989年版。
    雍正《江西通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雍正十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
    乾隆《德化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
    同治《星子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1989年版。
    同治《南康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1970年版。
    同治《德化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1970年版。
    同治《九江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影印,1975年版。
    光绪《江西通志》,光绪六年刻本。
    [清]王仁圃:《江西考古绿》,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文行远:《浔阳蹠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吴炜:《庐山志》,载石觉明、董光和、杨光辉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25册,北京:线装书局影印本,2004年版。
    [清]毛德琦:《庐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范昌治:《庐山秀峰寺志》,载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6册,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本,2006年版。
    [清]蔡瀛:《庐山小志》,载《故宫珍本丛刊》第26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清]张维屏:《庐秀錄》,载石觉明、董光和、杨光辉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25册,北京:线装书局影印本,2004年版。
    [清]文德翼:《求是堂文集》,清初刻本。
    [清]蔡士英:《抚江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黄宗羲:《匡庐游錄》,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潘耒:《遂初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吴阐思:《匡庐纪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吴秋仕:《天下名山记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王其淦:《鄱阳湖棹歌》,《中国风土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本,2003版。
    [清]舒梦兰:《游山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34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民国]吴宗慈:《庐山志》,胡迎建、宗九奇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民国]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影印,1975年版。
    [民国]徐珂:《庐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民国]黄炎培、吕颐寿:《中国名胜第二种<庐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民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国旅行指南》(增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民国]戴昌藻:《庐山导游》,上海:文明书局,1929年版;
    [英]李德立:《牯牛岭开辟记》,文南斗译,九江:庐山眠石书屋,1932年版;
    [民国]陈云章、陈夏常:《庐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民国]吴宗慈:《庐山小乘》,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
    [民国]朱偰:《庐山新导游》,载石觉明、董光和、杨光辉编:《中华山水志丛刊》第25册,北京:线装书局影印本,2004年版。
    [民国]高鹤年:《名山游访记》,吴雨香点校,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民国]朱偰:《匡庐纪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民国]胡适:《胡适全集》,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民国]张佚凡:《新编庐山导游》,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民国]吴子羽:《庐山卧游集》,南昌:鼎记印刷厂,1947年版;
    [民国]吴宗慈:《庐山古今游记丛钞》,牯岭:重修庐山志总办事处,1932年铅印本。
    [民国]吴宗慈:《庐山金石汇考》,上海:1934年铅印本。
    [民国]吴宗慈:《庐山诗文金石广存》,胡迎建、宗九奇校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旧海关史料编辑委员会:《中国旧海关史料·九江海关》,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张贵永:《教务教案档》第一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
    沈云龙:《明清史料汇编》六集第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
    白鹿洞书院古志整理委员会:《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京报(邸报)》第98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李宁宁、高峰:《白鹿洞书院艺文新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徐新杰:《庐山名胜石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星子县《周氏宗谱》,嘉庆十八年刻本。
    星子县《蔡氏宗谱》,1988年本。
    星子县《甘德堂魏氏宗谱》,1989年本。
    星子县《邱氏大成宗谱》,1989年本。
    九江县《吴氏宗谱》卷首《浔阳吴氏谱序》,1989年本。
    九江县《紫阳堂朱氏宗谱》,1989年本。
    九江县《华林堂胡氏宗谱》,1989年本。
    陶维屏:《陶氏史记》,赣出内浔壹字(1995)第25号。
    星子县《康氏宗谱》,1997年本。
    星子县《胡氏族谱》,2006年本。
    《中华胡姓通谱·星子分册》,2006年本。
    星子县《易氏宗谱》,2007年本。
    星子县《孝友堂张氏宗谱》,2008年本。
    九江县《刘氏宗谱》,2008年本。
    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春声:《市场机制和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的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朝晖、陈蕴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夏都庐山的建设》,《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陈建勤:《议景观: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陈小鸣:《中心与边缘:九江近代转型的双重变奏(1858-1938)》,号海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清代中期的江西人口》,《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曹虹:《慧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中古庐山隐风与后代遗民诗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崔玉卿:《试谈清代的佛教与政治》,《理论探索》,2007年第4期。
    邓洪波:《王湛之学与明代书院的辉煌》,《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傅衣凌、杨国桢:《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浙江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龚志强:《近现代(1895-1937)庐山开发及其社会变迁》,南昌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江绍源:《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版。
    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清代赣南商品经济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黄长椿:《庐山云雾茶历史述略》,《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胡素馨:《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胡海胜:《庐山旅游文学变迁及其价值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何平立:《崇山理念与中国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何孝荣:《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罗香林:《客家人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梁方仲:《粱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梁洪生:《江西公藏谱牒目录提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杜,1997年。
    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刘新园、白馄:《高岭土史考》,《中国陶瓷·古陶瓷研究专辑》,1982年第7期。
    刘生文:《近代九江海关及其商品流通(1861-1911)》,南昌大学,2005届硕士毕业论文。
    罗时叙:《人类文化的交响乐—庐山别墅大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李世僳:《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年版。
    李才栋:《白鹿洞书院考略》,《江西教育学院学刊·专刊》,1985年版。《白鹿洞书院能称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吗?》,《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4年第1期。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烨:《庐山地区资源开发的环境评价及对策分析》,中国地质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上海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彭开福等:《中国近代建筑公览·庐山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任宜敏:《白莲宗的兴衰及其与白莲教的区别》,《人文杂志》,2005年第2期。
    施由明:《明清江西社会经济》,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汤用彤:《汤用彤集: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必虎:《中国景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王岳尘:《读《庐山之得名与慧远<庐山记>辨一文后也谈庐山得名》,载江西省历史学会、庐山地方史研究会:《庐山史论文集》,1984年编印。
    王德华:《东晋文学的主题变迁与地域分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智兰:《古代庐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厦门大学,2002届硕士毕业论文。
    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中心讨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
    谢忠志:《明代兵备道制度:以文驭武的国策与文人知兵的实练》,台北:乐学书局,2002年版。
    徐效钢:《庐山典籍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
    夏春涛:《太平天国毁灭偶像政策的由来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姚公骞:《匡庐之得名与慧远<庐山记>辨》,《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游琪、刘锡诚:《山岳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1997年3月。《明代江西兵制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1995年12月。《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1996年9月。
    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嘉昕:《明人的旅游生活》,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
    张国宏:《宗教与庐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周銮书:《庐山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郑永廷、张艳新:《宗教经济与经济宗教简论——基于宗教意识形态与经济的关系的视域》,《学术交流》,2009年第4期。
    郑焱、管国泉:《九江开埠和庐山近代旅游业的繁荣》,《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郑艳萍:《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
    Albert H. Stone and J. Hammond Reed:Historic Lushan:the Kuling mountains, Hankow:Arthington Press,1921.
    James W. Tong:Disorder Under Heaven Collective Violence in the Ming Dynasty: Stanford, 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Maik Elvin:The 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The Cause of the Declin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in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Maik Elvin:The P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Robert Marks:Tigers, Rices, Silk,& Silt, Enviro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荷]爱德华·B·费梅尔:《清代大巴山区山地开发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译、施康强校,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城市》,王旭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法]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耿异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社会史》,耿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荷兰]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何朝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