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朝皇族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重视文学是中古皇室家族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在南朝,“善属文”、“美文辞”已然成为当时评判士人才能的重要标准。自公元420年刘裕废黜司马德文建立刘宋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前后仅170年的时间里,中国南方大陆的版图上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先后有24位帝王登基。在这个乱中有治,杂而求同,旧里追新的时代中,皇室贵族对于文学艺术的喜恶爱尚与自觉追求,都对当时,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探讨南朝皇族文学,对于理解南朝乃至隋唐文学的审美风貌和发展走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南朝皇族文学置于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史学、文献学及文艺学等研究方法,对南朝皇族文学进行整体观照,从时代背景、思想文化、审美风格、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绪论,二是总论,三是专论,四是附录。论文主体共六章,具体情况如下:
     绪论:对以往南朝皇族文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阐述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总论:第一章《南朝皇族文学文献考察》:从宏观角度对南朝皇族文学进行整体观照,全面考察南朝皇族文学的文献存佚情况。第二章《南朝皇族文学的思想文化土壤》:论述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玄学与儒学的消长融合,佛教与道教的繁荣兴盛,对南朝皇族文人活动及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南朝皇族文学的创作风格演进》:阐释在文学革新求变的大环境下,南朝皇族文学也随着当时“形式美学”范式的日渐成熟,由俚俗走向典雅,并最终确立了雅俗共赏的整体审美风格。第四章《南朝皇族与文坛的文学互动》,讨论了南朝皇族与当时文坛的文学交流活动,以及他们对南朝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专论:第五章和第六章:以家族为单位,分别选取了刘宋皇族代表作家——孝武帝刘骏、临川王刘义庆、江夏王刘义恭、南平王刘铄;齐梁萧氏代表作家——齐竟陵王萧子良、齐宁都侯萧子显、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陈氏皇族代表作家——后主陈叔宝等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诗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总结诸人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附录:一《南朝皇族文学要事年表》;二《南朝皇族世系表》。
Pay attention to literature i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edieval royal family,especially in Southern Dynasty,“good at writings&dictions” has become animportant standard to judge. From420A. D, Liu Yu deposed Sima Dewen andestablished Liu Song Regime, to589A.D, Yang Jian, Emperor Suiwen destroyedChen Dynasty, then unified north and south. During the170years, South Chinamainland territory was experienced Song, Qi, Liang, Chen four dynasties, and24Emperors. Moreover, during the hundreds of years, Southern Dynasty royalsflourished many literary talents. In Southern Dynasty, Seemingly random, actuallyorganized, Miscellaneous but seeking common, persuing new from old, the royals’like or dislike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influenced almost the whole ancient Chineseliterature development trend. Discussing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 has certainacademic values. To understanding Southern to Sui Tang dynasties literary aesthetic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t also has much academic significances.
     In view of above, this research put the southern royal literature under the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foundation of wealthy original documentsmaterial,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log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it take a whole survey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 It carries on the furtherresearch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ideology and culture, aesthetic style, literaryachievements and so on.
     This research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is followed by Pandect,then the Monographs, and the Appendix. There are eight chapters, the details are asfollows:Introduction: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Literature in the past, and illustrate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Pandect: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Take a whole observation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 from the macroscopicpoint of view, and carefully investigate the preservation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 Thoughts andCultural Soil. Discuss the ebb and flow of metaphysics and Confucianism, theprosperity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 which impressed Southern Dynasty royals activities, and literary creation a lot.
     The third Chapter: The Evolution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 WritingStyle. Interpretate the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to change innovation, the royal literature ismature day after day with the paradigm " form aesthetics". From vulgar to elegantgradually,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whole aesthetic style—the popular taste.
     The fourth Chapter: The Literatur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thern DynastyRoyals and the literary world.Monograph:
     The fifth to the eighth chapters: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royal family unit,separately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Liu Song Dynasty—Emperor XiaowuLiu Jun, Emperor Linchuan Liu Yiqing, Emperor Jiangxia Liu Yigong, EmperorNanping Liu Shuo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Xiao Family in Qi&LiangDynasties—Emperor Qijingling Xiao Ziliang, Xiao Ziyan, Emperor Liangwu XiaoYan, Emperor Liang Jianwen Xiao Gang. Moreover, it also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writers of Chen Family—Chen Shubao and so on as the key research object.
     Appendix:Chronicler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 Literature Activities;Chronological Table of Southern Dynasty Royals
引文
①[西汉]刘安撰,赵宗乙译注:《淮南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0页。
    ②郑航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9页。
    ④[西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页。
    ⑤[晋]郭璞:《尔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1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③[明]张溥:《汉魏南朝百三家集题辞魏武帝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3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卷2,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2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卷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页。
    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8页。
    ⑧[唐]姚思廉:《梁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页。
    ⑨郭绍虞、富国荪编:《清诗话续编·诗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72《文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版,第1762页。
    ②[唐]姚思廉:《陈书》卷28《文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53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30《经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①左健:《四萧研究启新声》,引自株洲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2,书评《<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笔谈》。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页。
    ①按:后废帝刘昱卒时年仅15岁,考其生平行迹,这些文章当为他人代笔之作。
    ②按:顺帝刘准卒时仅13岁,同后废帝刘昱情况相似,其名下所作诏书皆应为他人代笔。
    ①按:刘义庆生父为长沙王刘道怜,因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因而过继为临川王嗣子。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另,《隋书·经籍志》载《徐州先贤传》为9卷。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6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1页。
    ⑧[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9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鱼复侯萧子响列传》载,武帝第四子巴东王萧子响,永明七年,叛乱失败,被武帝赐死,贬为鱼复侯。又,萧子响作二文:《临死启》和《藏妃裙带中启》。
    ②按:萧子隆作有《山居序》文1篇,《经刘瓛墓下诗》1首。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97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9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04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0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0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2、1073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4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4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4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7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3,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0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2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6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78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2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6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6页。
    ①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9-120页。
    ③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741-74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238页。
    ③按:语见《晋书·桓温传》,《世说新语·轻诋篇》亦载此事。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3版,第533页。。
    ①秦跃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4月版,第363页。
    ②[西晋]郭象:《庄子注·内篇·齐物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3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34页。
    ④秦跃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4月第1版,第356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544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0,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616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280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58页。按,《艺文类聚》卷38以此文为傅亮所作。严可均《全宋文》据此将其载于傅亮名下,题为《立学诏》。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293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冬十月《嘉奖师儒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94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孝武帝纪》载孝建元年十月《建仲尼庙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5-116页。
    ⑧[南朝梁]沈约:《宋书·孝武帝纪》载孝建五年八月《兴学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53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载永明三年正月《兴学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0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08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77页。
    ⑥[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26页。
    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16页。
    ⑧[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9,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8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61-662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7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3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5页。
    ⑧[唐]姚思廉:《陈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9页。
    ⑨[唐]姚思廉:《陈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1页。
    ⑩[唐]姚思廉:《陈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33-434页。
    1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9,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87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9页。按,严可均《全梁文》题为《选录寒儒诏》。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43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9,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81页。
    ⑥[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1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22-523页。
    ⑧[唐]姚思廉:《梁书》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78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8页。
    ⑩[唐]姚思廉:《陈书》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43页。
    11[唐]姚思廉:《陈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42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6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4页。
    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8《勉学篇》,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版,第95-96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281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1,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844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71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文帝纪》元嘉十九年正月《劝学诏》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89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635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640、1649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423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5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48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477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436页。
    ⑧[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858页。
    ⑨[南朝梁]沈约:《宋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70页。
    ⑩[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860页。
    11[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4页。
    12[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38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715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399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622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624-625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693、694页。
    ⑥[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710页。
    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710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9-5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5、166、167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5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31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5页。
    ⑧[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6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8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0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61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15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15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17页。
    ⑧[唐]姚思廉:《陈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页。
    ①[唐]姚思廉:《陈书》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07页。
    ②[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58-359页。
    ③[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64页。
    ④[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68页。
    ⑤[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69页。
    ⑥[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69页。
    ⑦[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70页。
    ⑧[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71页。
    ⑨[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485页。据载自正始以来,即有皇太子讲《论语》、《孝经》的惯例,南朝各代此举皆是承袭前制。
    ⑩[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41页。
    1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399页。
    12[唐]姚思廉:《梁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5页。
    13[唐]姚思廉:《陈书》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0页。
    14[唐]姚思廉:《陈书》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2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7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07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1685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291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294-2295页。
    ⑥[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928页。
    ⑦[唐]姚思廉:《陈书》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37页。
    ⑧[唐]姚思廉:《陈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43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52页。
    ⑩[唐]李延寿:《南史》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4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87-788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7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8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53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53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63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4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6页。
    ②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736-741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42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4、1880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6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1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835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835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2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00,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第2445页。
    ⑥[唐]李延寿:《南史》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2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946页。
    ③《太平御览》卷679。按,南宋太后王氏有二人:一为孝武帝皇后王宪嫄,前废帝登基(464)尊为皇太后;一为明帝皇后王贞风,后废帝登基(472)尊为皇太后。此处是二者中何人,未可详考。
    ④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01页。按,此句转引自《事相》卷1《仙观品》。许长史,即许灵真,南梁道士。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42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43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43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6页。
    ⑨按,徐师子,字德威,南朝道士。
    ①汤用彤:《儒学·佛学·玄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版,第11-13页。
    ③[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1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46页。
    ③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页。
    ①[唐]法琳:《辩正论》卷3《十代奉佛上篇第二》。
    ②按,本事见《佛祖统纪》卷36宋孝武帝大明六年条载:“四月八日,帝于内殿灌佛斋僧”。又《南史·张融传》载:“王母殷淑仪薨,后四月八日建斋并灌佛,僚佐儭者多至一万,少不减五千,融独注儭百钱。”
    ③[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81-282页。
    ④[唐]法琳:《辩正论》卷3《十代奉佛上篇第二》。
    ①[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9,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60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401页。
    ③[唐]法琳:《辩正论》卷3《十代奉佛上篇第二》。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700页。
    ⑤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44-61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6页。
    ⑧[唐]释法琳:《辩正论》卷3《十代奉佛上篇第二》。
    ⑨[唐]释法琳:《辩正论》卷3《十代奉佛上篇第二》。
    ⑩[唐]释法琳:《辩正论》卷3《十代奉佛上篇第二》。
    ①刘鹿鸣译注:《金光明经·四天王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8页。
    ②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7页。
    ①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64页。
    ③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①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魏]刘劭撰,马骏骐、朱建华译注:《人物志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8页。
    ①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7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8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36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09-1610页。
    ⑥[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2页。
    ①[战国]荀况、张觉校注:《荀子校注》(非十二子第六),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93-1195页。
    ③[魏]刘劭撰,马骏骐、朱建华译注:《人物志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①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5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5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6页。
    ④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2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4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5页。
    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29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2页。
    ⑨[唐]李延寿:《南史》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3页。
    ⑩[唐]李延寿:《南史》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96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5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72页。
    ③[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7页。
    ①[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页。
    ②[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19页。
    ③[南朝梁]钟嵘,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④张斌、许威汉主编:《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编》(音韵学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⑤[唐]封演著,张耕注评:《封氏闻见记》卷2,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⑥[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3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95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7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5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98页。
    ⑥[西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4页。
    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31页。
    ①[唐]刘知几撰,[清]蒲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88-589页。
    ③[清]严可均:《全宋文》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93页。
    ④[清]严可均:《全后周文》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932页。
    ⑤[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38页。
    ⑥[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41页。
    ⑦[清]严可均:《全梁文》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131页。
    ⑧[清]严可均:《全梁文》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163页。
    ①[清]严可均:《全后周文》卷8,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931页。
    ②[清]严可均:《全陈文》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93页。
    ③[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59页。
    ④[清]严可均:《全梁文》卷59,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06页。
    ⑤[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14页。
    ⑥[唐]李延寿:《南史》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3-1214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3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16页。
    ②[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7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3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5-1376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3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64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7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06页。
    ④[清]严可均:《全陈文》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20页。
    ⑤[清]严可均:《全宋文》卷8,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85页。
    ⑥[清]严可均:《全梁文》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84页。
    ⑦[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49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48页。
    ②[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47-3048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45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0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1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3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1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23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20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8,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11、2013-2014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35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页。
    ⑧[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8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3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7,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104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622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624-625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2版,第630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9页。
    ⑦[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9页。
    ⑧按,基本统计为783首,其中有部分残诗断句依诗题不同各算篇目。
    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4,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87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7页。按,原文为书中引《古今乐录》:“《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4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5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6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0-1521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7页。
    ③[战国]荀况著,安继民注译:《荀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4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5页。按,史载:“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⑤[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⑥[清]严可均:《全梁文》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64页。
    ⑦[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0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36页。
    ②[春秋]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65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2页。
    ④[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4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03页。
    ①[唐]崔令钦著,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8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72页。
    ③王立增:《<乌夜啼>本事考》,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第66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9页。
    ⑤[唐]杜佑:《通典》卷14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03-3704页。
    ⑥[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3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9页。
    ⑧[唐]杜佑:《通典》卷14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02-3703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59页。
    ②按:此处依逯钦立先生统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5录为5首,令有一首作者题为王金珠。
    ③[唐]杜佑:《通典》卷14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04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9页。
    ⑤[唐]魏征等:《隋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05页。
    ⑥[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8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6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4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09页。
    ④[唐]魏征等:《隋书》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37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7页。
    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2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7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7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6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2-553页。《乐志一》引《乐表》语:“若谓钟舞已谐,不欲废罢,别立哥钟,以调羽佾,止于别宴,不关朝享,四县所奏,谨依雅则,斯则旧乐前典,不坠于地。”
    ⑤[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第253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8页。
    ②孙梅著,李金松校点:《四六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2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4页。语见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82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1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80页。
    ④[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第145页。
    ①[南朝梁]钟嵘:《诗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86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20,北京:中华书局,第550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10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8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32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2页。
    ②[南朝梁]释慧皎,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4-265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8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67-2168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3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73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03页。
    ②[清]严可均:《全梁文》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262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⑥按: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和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均持此论。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1775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3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41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页。
    ⑥按:《梁书·儒林传》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94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22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23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0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1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2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96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62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97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4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0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1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8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5-686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62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04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86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31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56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5页。
    ②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8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0-641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⑤按:《梁书·刘孝绰传》记载:“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邪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⑧按:《梁书》昭明太子本传写作《文章英华》,两书实为一部。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78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6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05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④按:萧统的文学观念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一文中论及最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6页。
    ⑥[唐]魏征等:《隋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①[唐]姚思廉:《陈书》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53页。
    ②[唐]姚思廉:《陈书》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9页。
    ③[唐]姚思廉:《陈书》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47页。
    ④[清]严可均:《全陈文》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23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页。
    ②[唐]虞世南撰,陈虎译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5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71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5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8,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0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3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8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63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7页。
    ⑥[北齐]魏收著:《魏书》卷97,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0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3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3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8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63页。按:《宋书·始平王刘子鸾传》载《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序》。
    ②[清]严可均:《全宋文》卷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65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2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3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4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9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0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29,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9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6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1-1222页。
    ①[北齐]魏收著:《魏书》卷97,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0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8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36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44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1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1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1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4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2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3页。
    ⑦[南朝梁]沈约:《宋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0页。
    ③[清]严可均:《全宋文》卷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65页。
    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9《宋纪十一》。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3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2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0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5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②按:《隋书经籍志》记为9卷。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页。
    ④按:因古时帝王诏书虽划归帝王名下,却多为朝臣草拟代做,故而本文所论及文学创作如不特殊提出,均略去诏令制一类文章。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②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
    ③鲁迅:《鲁迅讲国学·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④[宋]汪藻:《世说叙录》之考异录《尤悔》4引敬胤语。
    ⑤吴功正、许伯卿:《六朝文学》,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318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①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3-474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页。
    ④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5页。
    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6页。
    ⑥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0页。
    ⑤[唐]杜佑撰:《通典》卷145,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58页。
    ⑥[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0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2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2页。
    ②[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7页。
    ③[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6页。
    ④[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7页。
    ①[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7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5页。
    ③[汉]郑玄:《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页。
    ④[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7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0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8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1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6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4页。
    ⑤[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9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0页。
    ②[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1页。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1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1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7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7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7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9页。
    ④[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7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7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6页。
    ①[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8页。
    ①[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8页。
    ②[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02-2503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0页。
    ②[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03页。
    ①[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99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9页。
    ③[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04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56页。
    ①[南朝梁]沈约:《宋书》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8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5页。
    ②[南朝梁]萧绎:《金楼子·说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54页。按,《水仙赋》今已失传。
    ③[晋]陆云:《陆云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2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4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5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5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4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9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5页。
    ①陈庆元:《三曹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5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9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49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7-798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4页。
    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0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3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6页。
    ①按:刘铄《歌诗》曰:“昊(安学记作‘旻’)天晴且(《太平御览》作‘旦’)高,秋气发初凉。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凝烟汎城阙,凄风入轩房。朱华先零落,绿草就芸黄。纤罗还笥箧,轻纨改衣裳。”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215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5页。
    ①[清]严可均:《全宋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07页。
    ②[南朝梁]萧绎:《金楼子·说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54页。
    ①按:古萧国即今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地处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春秋时附属于宋国,秦时始置萧县。
    ②[宋]欧阳询、宋祁撰:《新唐书》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7页。
    ③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唐之世家,自以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兰陵萧氏、博陵崔氏六族为最。”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8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1页。
    ②按,旧时陈国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③[唐]姚思廉:《陈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94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93页。
    ④[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94页。
    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6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01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01页。
    ①[清]严可均:《全齐文》卷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29页。
    ②[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0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00页。
    ①[清]严可均:《全齐文》卷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2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3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3页。
    ②[清]严可均:《全齐文》卷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24页。
    ①[清]严可均:《全齐文》卷7,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29页。
    ②[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00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1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3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2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4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1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9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0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2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2-1073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1-2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1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76页。
    ④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4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6-1517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7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7-1518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8页。
    ⑤[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1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9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1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7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7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6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3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8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1-1532页。
    ②[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2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84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49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48-2949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96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79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6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43页。
    ①按:萧纲笔下的主要审美对象指貌美的女子,也有部分诗作涉及娈童等。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39-194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8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2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3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41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1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8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04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5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3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3页。
    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64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6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46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7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57页。
    ⑥按:参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钟惺、谭元春《诗归》,陆时雍《古诗镜》。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33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94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4页。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1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8,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94页。
    ②[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页。
    ③[清]严可均:《全晋文》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80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8,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97-2998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8,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95页。
    ②莫道才主编:《骈文观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③[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0页。
    ④[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0页。
    ①[清]许槤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②[清]许槤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7页。
    ③王文濡选编:《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④王文濡选编:《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⑤[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25页。
    ⑥[清]严可均:《全后周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941页。
    ①[清]严可均:《全梁文》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30-3031页。
    ②[清]许槤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4页。
    ③[清]许槤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109页。
    ⑤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
    ①[唐]姚思廉:《陈书》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9页。
    ②[唐]姚思廉:《陈书》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9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0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09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1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1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7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9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2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1页。
    ⑦[唐]姚思廉:《陈书》卷7,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32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0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2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3页。
    ④[唐]姚思廉:《陈书》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9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6页。
    ⑥[唐]姚思廉:《陈书》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49页。
    ⑦[唐]姚思廉:《陈书》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71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5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8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0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5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8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8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0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0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0页。
    ①[清]严可均:《全陈文》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20页。
    ②[清]严可均:《全陈文》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20页。
    ①[清]严可均:《全陈文》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23页。
    ②[清]许槤评选,黎京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页。
    ③[唐]虞世南撰,陈虎译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5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0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3页。
    [晋]杜预撰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焦循撰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晋]皇普谧著,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姚察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许嵩撰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张清常等笺注战国策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南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
    [吴]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唐]虞世南撰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释,王熙华整理
    [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2
    [宋]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北京:中华书局2012
    [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
    [唐]欧阳询等编撰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唐]虞世南等编撰北堂书钞(影清刻本)北京:中国书店1989
    [东汉]王充撰,黄晖集释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
    [西汉]扬雄撰,韩敬注法言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西汉]刘安撰,张双棣校释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2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郭庆藩撰,梁连华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栾保群、吕宗力校点
    [魏]刘劭撰,马骏骐等译注人物志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唐]徐坚等编撰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
    [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清]严可均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北京:中华书局1958文
    [南朝梁]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清]许槤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南朝宋]鲍照撰,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许逸民校点
    [明]胡之驥注,李长路、赵威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点校
    [南朝梁]徐陵撰,[清]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注
    [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晋]嵇康撰,夏明钊译注嵇康集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晋]阮籍撰,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清]李兆洛撰骈体文钞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南朝齐]谢眺撰,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南朝梁]沈约撰,陈庆元校注沈约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清]高步瀛撰南北朝文举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
    [南朝宋]谢灵运撰,李运富编谢灵运集长沙:岳麓书社1999注
    [南朝梁]萧统撰,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清]王文濡撰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长沙:岳麓书社2001
    [晋]潘岳撰,董志广校注潘岳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南朝梁]徐陵撰,许逸民校笺徐陵集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8
    [清]孙梅撰四六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闻一多天问疏证北京:三联书店1980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江建明、何毓玲韵文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许伯卿、吴功正六朝文学南京:南京出版社1987
    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88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张涛中国古代婚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张承宗六朝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陈良运文与质·艺与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姜书阁骈文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严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卜宪群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傅道彬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
    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胡德怀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修海林古乐的沉浮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97
    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刘振东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朱大渭六朝史论北京:中华书局1998
    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琳六朝辞赋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0
    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0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程章灿六朝辞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周建江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周建江南北朝隋诗文纪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詹福瑞、李金善士族的挽歌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蒋长栋中国韵文学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2
    成复旺文境与哲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
    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成都:巴蜀书社2003
    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北京:中华书局2003
    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干春松制度化儒学及其解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钱穆中国学术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余敦康中国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蓝旭东汉士风与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刘志伟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闫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辛刚国六朝文采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研究
    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李申儒学与儒教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韩格平等魏晋全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钟仕伦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万勇西方形式主义溯源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
    汪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赵宪章、张辉等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谭家健六朝文章新论北京:燕京出版社2008
    陈柱中国散文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蒋长栋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史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8
    周淑舫南朝家族文化探微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柏俊才梁武帝萧衍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张仁青中国古代骈文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晋南朝文化变迁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张明华等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陈鹏六朝骈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陈大柔美的张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9
    刘文忠正变、通变、新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颜翔林后形而上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
    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渠晓云六朝文学与越地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罗国威六朝文学与六朝文献成都:巴蜀书社2010
    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
    德缪勒利尔家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日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日松浦友久节奏的美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日冈村繁冈村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日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法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高云四萧文艺思想研究辽宁大学2010
    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四川师范大学2010
    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论华中师范大学2008
    毛振华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研究浙江大学2008
    钱汝平萧衍研究四川大学2007
    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7
    王允亮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复旦大学2007
    刘涛南朝散文研究苏州大学2007
    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3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河北大学2003
    钟仕伦《金楼子》研究四川大学2002
    朱劼南朝刘宋文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10
    李春艳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
    李敏萧统诗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
    李平萧衍诗歌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0
    彭婷婷论萧统文学理论及其文学实践的相谐和相异四川师范大学2010
    曾海美萧统文学集团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0
    严绘陈叔宝及其诗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0
    林华鹏宋孝武帝刘骏文学研究厦门大学2009
    李艳萍南朝艳情诗研究漳州师范学院2009
    汪璜兰陵萧氏与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2008
    赵忠富萧氏父子文艺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胡红娟梁武帝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陈礼兰陵萧氏入北文人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
    焦博南朝梁萧氏家族全文编年考西北大学2008
    王玉军四萧赋研究四川大学2007
    周海霞刘宋骈文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7
    孙士现梁代“四萧”与文人关系及对梁朝文学之影响苏州大学2007
    邓丽晖萧氏父子女性题材诗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刘静萧子良与“竟陵八友”华东师范大学2007
    陈红梁朝萧氏三兄弟文学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
    刘俐俐萧纲宫体诗研究延边大学2007
    常爽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延边大学2007
    何月萧纲咏物诗研究贵州大学2006
    丁国祥论南朝文人集团辽宁师范大学2006
    独孤婵觉萧统萧纲兄弟文学活动差异成因之探讨华东师范大学2006
    曾睿萧氏父子的文学思想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6
    张蓓蓓梁元帝与《金楼子》研究山东大学2006
    烟晓红梁武帝文学观研究兰州大学2006
    吕建军试论萧氏父子的文学创作内蒙古大学2005
    强中华萧梁帝王文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
    杨旭伟萧衍与齐梁文学华中师范大学2005
    王洪伟萧衍和梁代《清商曲辞》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5
    赵理直论萧梁皇族的文学观华南师范大学2004
    何仁杰南朝皇权政治与王谢家族武汉大学2004
    于英丽萧衍文学活动及其诗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
    唐春亮刘勰与萧统诗歌观之异同及其成因扬州大学2003
    杜志强萧绎及其《金楼子》论稿西北师范大学2002
    耿云峰萧氏父子与梁代文学西北大学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