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比兴与当代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比是比喻或类比,暗示言外之意。兴有时候兼有比喻的功能,但是重点在发端起头,引起下文。不管是以此物比喻彼物,还是以此物引起彼物,都是所言在此,所指在彼。言此及彼,正是比兴的话语模式。长期以来,大到社会言论空间的构建,小到文本的经营,中国文人都无法摆脱比兴的话语模式。这一点,在中国当代诗歌中,表现非常明显。
     本文共有四章:
     第一章,梳理传统的比兴诗学,从社会批评和审美表达两个方面,介绍比兴。比兴观念深入人心,和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相关。刺不斥言,谏不直谏,中国文人在发表社会言论时,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这是修辞的需要,更是君父之道、礼教要求。通过比兴,中国文人托物言志,在鸟兽草木的自然景观之上,建构了儒家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但是,当鸟兽草木、日常生活成为符号,被绑架在价值观念系统中时,就必定意味着另外一种诗学的出现。这时候,比兴成为人们耽于审美、咏叹生命的方式。一方面,诗人们通过比兴开发了语言的言外之致,在雕章琢句的艺术创造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一方面,言此及彼的话语模式应和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所言在景、在物,所咏在情、在我,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人获得了生命的启示。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比兴研究。从社会话语空间来看,“十七年”时期,国家完成了“理”的统一与“礼”的规范,各种现实际遇,都让知识分子不自觉地回归历史,重新捡起传统的话语方式。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美刺讽谏,成为文人发表社会言论的主要方式,鸟兽草木,成为诗人发表社会言论的语言屏障。对流沙河、艾青等人的批判,反映出国家对“鸟兽草木”的警惕;而“百花齐放”结束之后,郭沫若写作《百花齐放》,则是知识分子驯服“鸟兽草木”,建立安全的诗歌话语的体现。从审美层面来看,“十七年”时期,从改造民歌开始,比兴被绾结到新时代的诗教建设中,这意味着比兴在审美层面的内涵,将日益消失,本文从语言、意境以及自然、自然人性等方面,探讨了比兴缺席的原因。
     第三章,朦胧诗与比兴研究。文革结束后,诗人们纷纷以诗为谏,延续美刺讽谏的话语方式。但是,这注定是最后的“诗谏”,从社会层面来看,国家逐渐告别了频繁的政治运动,走上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朦胧诗”的兴起,表明诗人主动地摆脱了“谏者”的角色,以个体的立场介入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委婉表达,不再是讽谏的需要,而是艺术的需要。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正式终结,新的美学原则逐步确立。与此相应,比兴也从“比喻”和“发端”的修辞中破茧而出,和通感等现代修辞结合融通,成为诗人酿造诗意、感应自然的方式。
     第四章,第三代诗歌与比兴研究。比兴诗学的发展,和中国“诗言志”的传统紧密相关。从意象构成来看,“象”是鸟兽草木,“意”则是“志”的家族成员;从诗人的人格结构来看,日常生活是此岸,精神信仰是彼岸,言此及彼,正是中国诗人用诗歌建构精神家园的方式。虽然所言之“志”截然不同,但是,“十七年”诗歌和“朦胧诗”共享了托物言志的诗歌遗产。“朦胧诗”之后,“彼岸”建筑颓然倒塌,诗人们陷入到无“志”可言的尴尬境地,在此情况下,“第三代”诗人开始经营“此岸”的诗歌。在微观层面,第三代诗人去意存象、靠近能指,在意象和语言的构成上,颠覆传统的写作方式;在宏观层面,第三代诗人背离了他们的前代人、以及同代人面对彼岸、面向远方的创作姿态,倡导回归肉身、回归生活现场的诗歌观念。
     通过以上内容,本文超越修辞,从话语模式、思想演变的角度,探讨了比兴诗学在当代诗歌中的发展,呈现了当代诗歌在比兴影响下的焦虑,也揭示了上个世纪末期以来,诗歌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Bi is metaphor or analogy, referring to implications. Xing combines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 but focuses on introducing the beginning and the following. No matter it is of comparing this to the other or arousing the other with this, it is of saying this but referring to the other, which is just the discourse mode of Bi Xing. In terms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speech space to the most and building the text to the least, Chinese men of letters have long been in the grips of the discourse mode of Bi Xing, which is very noticeabl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arranges the traditional Bi Xing poetics systematically and introduc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Being deeply rooted among people, Bi X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Satirizing without using denouncing words and remonstrating without frank speech, Chinese men of letters express social comments by using Bi Xing rather than speaking directly, which is more of satisfying the need of the ruler and father's guidanc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feudal ethics than meeting the purpose of rhetoric. Chinese men of letters use objects to express ideas through Bi Xing, and in this way build a discourse system of Confucian ide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However, when birds, animals, plants and daily life become symbols and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values, another poetics is bound to appear. Then Bi Xing becomes a way of chanting life and indulging in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poets develop the 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by using Bi Xing, attaining aesthetic pleas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of polishing their writ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course mode of saying this but referring to the other conforms 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at is said by the poets is the scene and thing, but what is implied is the poets'mood and ideas. The feeling and setting are happily blended, and the object and one-self unite into one. The poets get the revelation of life from the dialogue with nature.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Bi Xing study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iscourse space,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the unifica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thics were completed. A variety of realities made intellectuals return to the history unconsciously and picked up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discourse again. Using Bi Xing instead of speaking directly and satirizing without using denouncing words became the major way of expressing social comments for men of letters, while 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the language screen. The criticism against Liu Sha He and Ai Qing reflected the nations' being alert to 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Guo Moruo's writing of The Blossoms of a Hundred Flowers reflected intellectuals' being obedient to "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afe poetic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beginning from transforming folk songs, Bi Xing had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ry enlightenment, which means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Bi X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connotation.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absence of Bi Xing in terms of language, artistic conception, nature and natural humanity, etc.
     Chapter three is about misty poems and Bi Xing study.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ets resorted to remonstrating through poems and followed the discourse mode of satirizing without using denouncing words, which was, however, the last "poetry remonstrance". In terms of society, the nation gradually finished the frequent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stepped onto the way o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poetry development, the rising of misty poetry reflected that the poets took the initiative to get rid of the role of "remonstrator" and stepped into reality as an individual.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poets' euphemistic expression is no longer to meet the need of satirizing and remonstrating but to meet the artistic need.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gentleness and honesty formally ended and the new one was gradually being established. Correspondingly, Bi Xing broke the shackles of "metaphor" and "introduction" an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rn rhetoric together with synaesthesia, becoming the way of brewing poetic and sensing nature for poets.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Bi Xing study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try. The development of Bi Xing poet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tradition of "poems expressing ideas". As far as the construction of images are concerned,"Xiang" refers to 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while "Yi" refers to ideas; as to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poets, the daily life is this side, while the spiritual belief is the other. Saying this but referring to the other is exactly the way for Chinese poets to constructing spiritual home through poetry. Although the "ideas" largely differ from each other,"the seventeen years' poetry" and "the misty poetry" share the poetic heritage of expressing ideas through objects. After "misty poetry","the other side" collapsed and the poets fell into an embarrassing condition of having no ideas to express. In this case,"the third generation" poets began to construct poetry of "this side". At the micro level,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ts discarded Yi but kept Xiang, nearing the signifiers. In ter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mages and language, they undermin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writing. At the macro level,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ts took a departure from their previous as well as their contemporary poets'creative attitude of facing the other side and facing the distant and advocated the poetic concept of returning to the body and life reality.
     In conclusion, this thesis goes beyond the rhetoric 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Bi Xing rhetoric in contemporary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mode and ideological evolution. It displays the anxiety of contemporary poet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i Xing, and reveals the embarrassing condition of poetry since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引文
①《周礼·春官宗伯·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本,第796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页。
    ③朱自清:《比兴》,《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65页。
    ④朱自清认为比、兴皆为乐歌,比是变旧调唱新词,兴是合乐开始的新歌。(朱自清:《比兴》,《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也有学者从乐教的角度研究比兴(王昆吾《诗六义原始》,《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张震泽《<诗经>赋比兴本义新探》,《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章必功《“六诗”探故》,《文史》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1984年);还有学者从风俗、巫术、原始祭礼等角度研究比兴(赵沛霖《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月;刘怀荣《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①唐代,孔颖达注“六义”,提出“三体三用”:“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止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2-13页)到了宋代,朱熹提出“三经三纬”:“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无诗不有,才无则不成诗。盖不是赋,便是比:不是比,便是兴。如《风》《雅》《颂》却是里面横弗底都有赋比兴,故谓之三纬。”(《朱子语类》卷八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740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页。
    ③朱熹:《诗集传》,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402页。
    ④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740页。
    ⑤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84页。
    ①[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3页。
    ②[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3页。
    ③[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83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689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689页。
    ③《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页。
    ④[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2页。
    ⑤[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8页。
    ①(明]徐渭:《奉师季先生书》:《徐渭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458页。
    ②《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封信》:《诗刊》1978年1月号,第4页。
    ①《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诗刊》1978年1月号,第4页。
    ②《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
    ③《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
    ①周伦佑:《第三代诗与第三代诗人》,周伦佑选编:《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第三代诗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第5页。
    ②周伦佑:《第三代诗与第三代诗人》,周伦佑选编:《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第三代诗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第5页。
    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②朱熹:《四书集注》,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21页。
    ③《论语·阳货》“诗可以兴”,何晏引用孔安国的解释:“兴,引譬连类。”[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④[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泰伯》《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4页。
    ③[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页。
    ④[魏]何晏注,[宋]邢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页。
    ⑤[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泰伯》《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4页。
    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泰伯》《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2页、33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泰伯》《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2页、33页。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90页。
    ④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⑤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贞。
    ⑥孟子:《万章·上》,[东汉]赵岐注:《孟子》,中华书局,1998年6月,第79页。
    ①孟子:《万章下》,[东汉]赵岐注:《孟子》,中华书局,1998年6月,第87页。
    ②孟子:《离娄下》,[东汉]赵岐注:《孟子》,中华书局,1998年6月,第66页。
    ③孟子:《滕文公下》,[东汉)赵岐注:《孟子》,中华书局1998年6月,第53页。
    ①[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22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22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65页。
    ④[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02页。
    ⑤[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55页。
    ⑥朱自清:《比兴》,《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63页。
    ①《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
    ①《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本,第796页。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690页。
    ③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65页。
    ④[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页。
    ⑤[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页。
    ⑥[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页。
    ⑦[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页。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②[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③[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2页。
    ④[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2页。
    ①[唐]陈子昂:《修竹篇并序》,《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3月,第15页。
    ②[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全集》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648页。
    ③[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之二,《白居易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28页。
    ④[唐]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白居易全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2页。
    ①(唐]白居易:《新乐府序》,《自居易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35页。
    ②[清)张惠言:《词选序》,唐圭璋:《词话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5年10月,第1617页。
    ③魏源:《诗比兴笺序》,[清)陈沉:《诗比兴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页。
    ④黄遵楷:《先兄公度先生事实述略》,黄遵宪:《人境庐集外诗辑》,中华书局,1960年12月,第133页。
    ①黄遵楷:《先兄公度先生事实述略》,黄遵宪:《人境庐集外诗辑》,中华书局,1960年12月,第133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4页。
    ③[汉]班固:《白虎通·谏诤》,[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235,236页。
    ④[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11页。
    ⑤《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r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
    ⑥《礼记·经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第1609页。
    ⑦《礼记·经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第1609页。
    ⑧[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1页。
    ⑨[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933页。
    ①[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6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5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页。
    ④[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4页。
    ⑤[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4页。
    ①[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第18页。
    ②《颜氏家训》,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237页。
    ③[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933,1934页。
    ①[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选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70页。
    ②《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
    ①[宋]杨万里:《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第六册,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2842页、2842页。
    ②挚虞:《文章别流论》,(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018页。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95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页、13页。
    ③《朱子语类》卷八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740页。
    ①朱自清:《比兴》,《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2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4页。
    ③[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④(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4页。
    ⑤刘毓庆、郭万金:《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434页,第435页。
    ⑥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如果就此为止的话,泾渭分明、毫不含糊。问题出现在刘勰对兴的补充上:“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 也大”,这时候,兴也是比了(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遵从了郑司农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2页)
    ①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740页。
    ②朱熹:《诗集传》卷一,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417页。
    ③顾颉刚:《起兴》,《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74页。
    ④顾颉刚:《起兴》,《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77页。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1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2页。
    ④[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2页。
    ⑤[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2页。
    ⑥[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3页。
    ①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84页。
    ②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86页。
    ①[清]乔亿:《剑溪说诗又编》,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130页。
    ②[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574页。
    ③[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上,《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第6页。
    ④[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34页。
    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85页。
    ②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238页。
    ③[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8页。
    ④李梦阳:《诗集自序》,《李空同全集》卷五十,明刻本。
    ①[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4页。
    ①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289页。
    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3页。
    ④[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3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409页。
    ①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6年1月30日,第1版。
    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393页。
    ③薄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第621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月,第393页。
    ②绿原:《试叩命运之门——关于“三十万言”的回忆与思考》,《胡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2页。
    ③绿原:《试叩命运之门——关于“三十万言”的回忆与思考》,《胡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页。
    ④绿原:《试叩命运之门——关于“三十万言”的回忆与思考》,《胡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页。
    ①《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
    ②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95、96页。
    ③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第2版。
    ④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人民日报》 1956年6月13日第2版。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409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①孔安国释“兴”为“引譬连类”。见《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②流沙河:《兴象》,《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23页。
    ①范琰:《流沙河谈“草木篇”》,《文汇报》1957年5月16日,“访问记”栏目。
    ①范琰:《流沙河谈“草木篇”》,《文汇报》1957年5月16日,“访问记”栏目。
    ②范琰:《流沙河谈“草木篇”》,《文汇报》1957年5月16日,“访问记”栏目。
    ③范琰:《流沙河谈“草木篇”》,《文汇报》1957年5月16日,“访问记”栏目。
    ④黎之,《反对诗歌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及反党逆流》,《诗刊》1957年9月号,第107页。
    ⑤黎之,《反对诗歌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及反党逆流》,《诗刊》1957年9月号,第107页。
    ①《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人民出版社,1955年6月,第89页。
    ②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86页。
    ①沙鸥,《“草木篇”批判》,《诗刊》1957年8月号,41页。
    ②流沙河:《笔的故事——献给党》,《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1957年5月,第72页。
    ③沙鸥:《“草木篇”批判》,《诗刊》1957年8月号,第41页。
    ①流沙河:《笔的故事——献给党》,《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1957年5月,第72、73页。
    ②流沙河:《流沙河自传》,《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3页。
    ①《流沙河自传》,《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3页。
    ②公刘:《刺猬的哲学》、《乌鸦和猪》,《文汇报》1956年11月2日:《公正的狐狸》,《文汇报》1956
    年12月3日:《驴子的反抗》,《文汇报》1956年12月7日。
    ③公刘:《刺猬的哲学》,《文汇报》1956年11月2日。
    ④何施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诗人”——记总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室对右派分子公刘的斗争》,《文
    艺报》1957第27号。由此文可见,公刘被揭为右派的原因:是肃反运动中组织对他进行的审
    查,引起公刘不满,在“大鸣大放”期间散布言论,如“政治运动都是毁人”、“共产党对敌人的
    警惕则已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向党呼吁“从上到下多一点人道主义”;二是与“吴祖光反动集
    团骨干分子田庄等人过从甚密”。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诗歌:1956年第22期《新观察》
    两首《怀古》,被认为是“借古喻今”、“借以自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1956年年底《文
    汇报》发表的四首寓言诗。
    ⑤何施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诗人”——记总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室对右派分子公刘的斗争》,《文艺报》1957第27号。
    ①王澍,易莎:《庸俗的感情,阴暗的心灵——谈丁芒同志的诗》,1960年1月号《诗刊》,第81、82页。
    ②丁芒:《动物园随笔·豪猪》,《丁芒文集》第三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69页。
    ③王澍,易莎:《庸俗的感情,阴暗的心灵——谈丁芒同志的诗》,《诗刊》1960年1月号,第81、82页。
    ①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的报告》,《文艺报》1956年第5、6号合刊。
    ①艾青:《画鸟的猎人》,《艾青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132页。
    ②艾青:《养花人的梦》,《艾青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135页。
    ③艾青:《养花人的梦》,《艾青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135页。
    ①艾青:《养花人的梦》,《艾青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135,136页。
    ②艾青:《养花人的梦》,《艾青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第135,136页。
    ③《文艺报》1956年第5、6号合刊。
    ①臧克家:《艾青的近作表现了什么?》,《文艺学习》1957年第10期,第22页;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1957年《诗刊》九月号,第22、24页。
    ②艾青:《蝉之歌》,《艾青全集》第五卷,1991年7月,花山文艺出版社,第138页。
    ③艾青:《蝉之歌》,《艾青全集》第五卷,1991年7月,花山文艺出版社,第139页。
    ④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诗刊》1957年9月号,第22页。
    ⑤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诗刊》1957年9月号,第23页。
    ⑥沙鸥:《艾青近作批判》,《诗刊》1957年10月号,第89页。
    ①臧克家:《艾青的近作表现了什么?》,《文艺学习》1957年第10期,第24页。
    ②艾青:《在海岬上》,《艾青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870页、871页。
    ①艾青:《礁石》,《艾青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865页。
    ②[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784页。
    ③[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784页。
    ①艾青:《黄鸟》,《艾青诗全编》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97、998页。
    ②艾青:《黄鸟》,《艾青诗全编》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97、998页。
    ③艾青:《黄鸟》,《艾青诗全编》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98页。
    ①艾青:《鸽哨》,《艾青诗全编》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99页。
    ①转引自沙鸥:《艾青近作批判》,《诗刊》1957年10月号,第86页。
    ②胡海珠:《艾青是怎样“检讨”的?》,《文艺报》1957年第24号。
    ①郭沫若:《就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人民日报》1959年2月13日;《坐地、巡天及其他》,《人民日报》1959年3月4日。
    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②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49页。
    ③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91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09页。
    ②郭沫若:《百花齐放·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05页。
    ③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7页。
    ④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7页。
    ⑤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35页。
    ⑥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03页。
    ⑦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85页。
    ⑧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9页。
    ①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19页。
    ②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7页。
    ③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55页。
    ④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9页。
    ⑤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63页。
    ⑥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97页。
    ⑦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41、43、45页。
    ⑧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47页。
    ⑨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81页。
    ⑩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59页。
    11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81页。
    12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95页。
    ①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3页。
    ②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3页。
    ③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69页。
    ④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31页。
    ⑤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79页。
    ⑥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73页。
    ⑦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29页。
    ⑧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93页。
    ⑨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93页。
    ⑩郭沫若:《百花齐放·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04页。
    ①郭沫若:《百花齐放·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04页。
    ①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99页。
    ②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01页。
    ①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133页。
    ①[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页。
    ②马东霞:《红色土地上的陕北民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5月,第2页。
    ①马东霞:《红色土地上的队北民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5月,第2页。
    ②贺国丰:《<东方红>改编自陕北民歌<谁都不要实良心>》,http://user.qzone.qq.com/611994216/blog/1231776073
    ③马东霞:《红色土地上的陕北民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5月,第2页。
    ④马东霞:《红色土地上的队北民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5月,第2页。
    ⑤鲁迅艺术文学院:《陕北民歌选》,新华书店,1950年3月,第241页。
    ①鲁迅艺术文学院:《队北民歌选》,新华书店,1950年3月,第253页。另外,也有人认为这首的词是李增正的叔叔李有源写的,见《红太阳颂》,延安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8月,第1页。
    ②鲁迅艺术文学院:《陕北民歌选》,新华书店,1950年3月,第253页。
    ①鲁迅艺术文学院:《陕北民歌选》,新华书店,1950年3月,第17页。
    ①武自力唱,彭肃非整理:《阿细的歌》,中国作家协会编:《诗选1953.9-1955.1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2月,第41页。
    ②《编者的话》,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页。
    ③《好不过人民当了家》,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3页。
    ①《没有好马走不了千里路》,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30页。
    ②贺敬之:《回延安》,周良沛编《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240页。
    ③鲁迅艺术文学院:《队北民歌选》,新华书店,1950年3月,第13页。
    ①《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诗刊》1978年1月号,第4页。
    ①《形象思维资料汇编·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第1页。
    ②《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封信》:《诗刊》1978年1月号,第4页。
    ①[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3页。
    ②[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第475页。
    ③[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第930页。
    ①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编辑部编:《新诗歌发展的问题》第1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1月,第39页。
    ②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诗刊》1957年9月号,第22页。
    ③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诗刊》1957年9月号,第25页。
    ④穆旦:《葬歌》,《穆旦诗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302页。
    ①穆旦:《我的叔父死了》,《穆旦诗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304页。
    ②穆旦:《葬歌》,《穆旦诗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99页。
    ①李树尔:《穆旦的<葬歌>埋葬了什么》,《诗刊》1958年8月号,第96页。
    ①沈澄:《草木篇事件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文艺学习》,1957年第8期,第6页。
    ②沈澄:《草木篇事件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文艺学习》,1957年第8期,第6、7页。
    ③[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
    ④[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54页。
    ①[清]力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85页。
    ②[魏]乔亿:《剑溪说诗又编》,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 1130页。
    ①[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第931页。
    ②[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85页。
    ③臧克家:《艾青的近作表现了什么?》,《文艺学习》1957年第10期,第24页。
    ①臧克家:《艾青的近作表现了什么?》,《文艺学习》1957年第10期,第22页。
    ①艾青:《下雪的早晨》,《艾青诗全编》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005页、1006页。
    ②毛泽东:《愚公移山》,《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5月,第1050页。
    ③《列子·汤问》,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61页。
    ①《我来了》,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59页。
    ①《明天要去闹天宫》,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99、100页。
    ②《惊动天上太白星》,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16页。
    ①《惊动火上太白星》,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16页。
    ②《一挖挖到水品殿》,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76页。
    ①《月宫装上电话机》,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21页。
    ①[明]李梦阳《诗集自序》,《李空同全集》卷五十,明刻本。
    ②“思无邪”,包咸注曰:“归于正”,即“《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归于正,故此句可当也。”[魏]何晏注,[东]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4、15页。
    ③朱熹:《诗集传·郑风》,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480页。
    ①顾颉刚:《传说中的诗人与诗本事》,《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312页。
    ②顾颉刚:《起兴》,《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77页。
    ③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一卷,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7年5月,第63页。
    ④顾颉刚:《野有死麕》,《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440页。
    ⑤胡适:《论<野有死麕>书》,《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442页。
    ①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8月,第206页。
    ②闻捷:《种瓜姑娘》,《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第38页。
    ③闻捷:《种瓜姑娘》,《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第38页。
    ①闻捷:《种瓜姑娘》,《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第38、39页。
    ②闻捷:《种瓜姑娘》,《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第39页。
    ③闻捷:《种瓜姑娘》,《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第39页。
    ④《口弦吹得再响也无用》,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32页。
    ⑤闻捷:《金色的麦田》,《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第35页。
    ①《问姑娘》,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34页。
    ②[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8、9页。
    ③《白云看见不想走》,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210页。
    ①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1958年4月号,第8页。
    ②丁芒:《傣村夜曲·会见》,《欢乐的阳光》,新文艺出版社(上海),1957年9月,第33页。
    ③丁芒:《傣村夜曲·舞罢》,《欢乐的阳光》,新文艺出版社(上海),1957年9月,第33页。
    ①丁芒:《傣村夜曲·舞罢》,《欢乐的阳光》,新文艺出版社(上海),1957年9月,第34页。
    ②王澍、易莎:《庸俗的感情,阴暗的心灵——谈丁芒同志的诗》,《诗刊》1960年1月号,第80页。
    ①王澍、易莎:《庸俗的感情,阴暗的心灵——谈丁芒同志的诗》,《诗刊》1960年1月号,第80页。
    ②王澍、易莎:《庸俗的感情,阴暗的心灵——谈丁芒同志的诗》,《诗刊》1960年1月号,第80页。
    ①《人人说她脏》,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42页。
    ②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0页。
    ③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1页。
    ①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1页。
    ②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24页。
    ①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25页。
    ②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25页。
    ①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0页。
    ②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1页。
    ③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1页。
    ④殷晋培:《唱什么样的赞歌?——评<白雪的赞歌>中于植的形象》,《诗刊》1960年第1期,第87页。
    ⑤殷晋培:《唱什么样的赞歌?——评<白雪的赞歌>中于植的形象》,《诗刊》1960年第1期,第88页。
    ①臧克家:《郭小川同志的两篇长诗》,《人民文学》1958年第3期,第117页。
    ①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4页。
    ①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诗刊》,1957年12月号,第31页。
    ②李白凤:《写给诗人们底公开信》,《人民文学》1957年7月号,第68页。
    ①蔡其矫:《泪洒大地》,《诗刊》1979年2月号,第34页。
    ②蔡其矫:《泪洒大地》,《诗刊》1979年2月号,第34页。
    ①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30页。
    ②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209页。
    ①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26页。
    ②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353、354页。
    ③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253页。
    ④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97页。
    ①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49页。
    ②陈烈:《江青和她的(王老五)》,《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6月,第132页。
    ③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45页。
    ④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262页。
    ①《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
    ②傅颐:《北京市委与天安门事件的平反(上)》,《百年潮》,2003年第9期,第13页。
    ③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消息。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登了这个消息,强调:“对于1976年清明节,因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再此肯定了这一观点,并给天安门事件以巨大的历史意义。详见:《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6日;傅颐:《北京市委与天安门事件的平反(下)》,《百年潮》,2003年第10期,第28-36页;朱幼棣,蔚建民:《<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消息是怎样发出来的》,《中国记者》1999年第2期,第32页;余焕春:《人民日报与1976年天安门事件》,《百年潮》1998年第2期,第48页。
    ①匡汉、匡满:《艾青还是艾青——读艾青近作》,《长春》1979年第6期,第73页。
    ②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第9页。
    ③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第5页。
    ①匡汉、匡满:《艾青还是艾青——读艾青近作》,《长春》1979年第6期,第73页。
    ②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第8页。
    ③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第8页。
    ①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第8页、9页。
    ②艾青:《在浪尖上》,《诗刊》1978年第12月号,第19页。
    ③雷抒雁:《小草在歌唱》:《诗刊》1979年8月号,第23页。
    ④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诗刊》1978年第12月号,第28页。
    ⑤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诗刊》1978年第12月号,第33页。
    ⑥艾青:《光的赞歌》,《艾青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37页。
    ①北岛:《断章》,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第48页:陈丹青:《幸亏年轻》,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第73页;刘洪彬:《北岛访谈录》,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333页。
    ②曲有源:《我歌颂西单民主墙》,《长春》1979年4月号,第30页。
    ①曲有源:《我歌颂西单民主墙》,《长春》1979年4月号,第31页。
    ②《长春》1982年1月号,第64页。编者按:“过去,由于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本刊发表了曲有源同志《为了明天的回想》、《我歌颂西单民主墙》两首有严重错误倾向的诗,并未能及时开展批评,有负于读者的期望。为了改正错误,本期发农两篇批评文章。
    ③张骥河:《评(为了明天的回想>及其他》,《长春》1982年1月号,第68页。
    ①杨荫隆:《评曲有源同志两首诗的错误倾向》,1982年1月号《长春》,第69页。
    ②曲有源:《我歌颂西单民主墙》,《长春》,1979年4月号,第31页。
    ①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诗刊》,1979年8月号,第50页。
    ②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诗刊》,1979年8月号,第50页。
    ③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诗刊》1979年8月号,第55页。
    ①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致老苏区人民》,《长江文艺》1980年1月号,第4—7页。
    ②闻洁、张旭、尹良荣:《一篇有严重缺点错误的作品——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长江文艺》,1980年11月号。
    ③匡满:《为人民鼓与呼——读<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文艺报》1980年第6期,第53页。
    ④张骥河:《评<为了明天的回想>及其他》,《长春》1982年1月号,第68页。
    ⑤曲有源:《我歌颂西单民主墙》,《长春》,1979年4月号,第31页。
    ①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诗刊》,1979年8月号,第55页。
    ②王介贤:《心声·心律》,《长江文艺》1980年第4期,第78页。
    ①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致老苏区人民》,《长江文艺》,1980年1月号,第7页。
    ②邹贤敏:《大胆的揭露,悲愤的控告》,《长江文艺》1980年第11期,第74页。
    ①白桦:《五点和诗有关的感想》,1979年第3月号《诗刊》,第19页。
    ②《诗刊》,读者来信,1997年第7期,第80页。
    ③1978年12月底《今天》创刊,“朦胧诗”的命名,是在对以《今天》为代表的新诗的论争中形成的。第一,这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带有审美、政治偏见的“命名”。第二,“朦胧诗”的作者群在构成上很驳杂,在诗歌风格上存在差异,相对统一的是《今天》的作者群。第三,在当时的论争与以后的文学史写作中,逐渐形成的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朦胧诗群,这意味着对其前身的忽视。比如,就《今天》的作者群而言,食指、以及白洋淀诗群的诗人,大多数处于“朦 胧诗”的边缘。但是,一个概念一旦形成,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脱离了它,总会造成指称的困难。本文采取折中的办法:鉴于“《今天》派”的提法尚未达成共识,本人在论述中仍然沿用“朦胧诗”的说法,但是在涉及的诗人方面,主要以《今天》杂志的作者群为参照,把食指、白洋淀诗群纳入到论述范围之内。在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的《朦胧诗新编》中,“朦胧诗”也仅仅成为一个“提法”,他们在作者与作品的选择上,以《今天》为核心,采取了“前松后紧”的办法,尽量纳入了文革地下诗潮中表现出新的诗学追求的诗人,这里面不仅有食指、白洋淀诗群,也有贵州的黄翔等诗人;而对朦胧诗论争中大量涉及到的的诗人,则保持谨慎:把那些与文革地下诗潮、与《今天》没有精神联系、美学联系的诗人排除在外。
    ①王介贤:《心声·心律》,《长江文艺》1980年第4期,第78页。
    ②刘洪彬整理:《北岛访谈录》,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338页。
    ①北岛:《结局或开始》,北岛:《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页。
    ②舒婷:《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2号钻井船遇难》,《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9月,第36页。
    ③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0页。
    ④江河《没有写完的诗》,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53页。
    ⑤傅维:《美丽如译个智慧——忆枣哥》,宋琳、柏桦选编:《亲爱的张枣》,2010年9月,第100 页。
    ①1976年8月18日,赵振开致史保嘉书信。徐晓主编:《民间书信——中国民间思想实录1966-1977》,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411页。
    ②北岛:《断章》,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第45页。
    ③北岛:《结局或开始》,《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页。
    ①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1月,第25页。
    ①萧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一期。在批评《望星空》之前,萧三追本溯源、回顾郭小川建国初的创作,“他诗里的‘我’字用得很多,比如说‘我号召’等等。……‘我号召’你们如何如何,已经是将自我凌驾与集体、阶级之上了。
    ②《我来了》,郭沫若、周扬主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59页。
    ①北岛:《雨夜》,《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页、16页。
    ②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1月,第25页。
    ①张爱玲:《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张爱玲、胡兰成《张爱胡说》,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9月,第228页。
    ②余斌:《张爱玲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22页。
    ③刘洪彬整理:《北岛访谈录》,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339页。
    ④刘洪彬整理:《北岛访谈录》,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339页。
    ①郭小川:《秋歌》,《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325页。
    ①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323页。
    ②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322页。
    ③郭小川:《秋歌》,《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325页。
    ①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第12页。
    ②曾卓:《感激》《诗刊》,1979年9月号,第59页。
    ①曾卓:《春的跃动》《诗刊》,1979年9月号,第59页。
    ②昌耀:《致友人》,《诗刊》1979年10月号,第60页。
    ①食指:《相信未来》,《食指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9页、30页。
    ②郭小川:“但愿我的心,还象入伍时候那样年轻。”(《秋歌》):曾卓:“我唱起了年轻时唱过的歌”(《感激》);昌耀:“我的心,才像我们初见时/那般热烈……/我的爱,/才保持了我们年青时/那般的明净/净如清流。(《致友人》)
    ①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56页。
    ②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90页。
    ①北岛:《回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5页。
    ②徐晓:《(今天>与我》,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393页;齐简:《诗的往事》,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页。
    ③徐晓:《(今天>与我》,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393页;齐简:《诗的往事》,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页。
    ①1972年2月18日赵振开致金波书信,徐晓主编:《民间书信——中国民间思想实录1966-1977》,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62页。
    ①齐简:《诗的往事》,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页。
    ①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星星》1979年10月复刊号,第89页。
    ②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诗刊》,1980年第10期,第50页。
    ③顾工:《两代入——从诗的“不懂”谈起》,《诗刊》,1980年第10期,第50页。
    ④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诗刊》,1980年第10期,第50页。
    ①吴尚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转型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4页。
    ②流沙河:《贝壳》,《诗刊》1979年第4月号,第63页。
    ③公刘:《诗与政治及其它——答诗刊社问》,《诗刊》1980年1月号,第56页。
    ①流沙河:《又写贝壳》,谢冕、唐晓渡主编:《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归来者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19页。
    ②鲁黎《贝壳》,谢冕、唐晓渡主编:《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归来者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7页。
    ③梁南《贝壳》,1980年2月号《诗刊》,第40页。
    ④梁南:《树》1980年2月号《诗刊》,第40页。
    ⑤梁南《我》,1980年2月号《诗刊》,第40贞。
    ①[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8页、9页。
    ②《礼记正义·经解》,《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9月,第1609页。
    ③《礼记正义·经解》,《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9月,第1610页。
    ①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1页。
    ②《礼记正义·经解》,《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9月,第1610页。
    ③《周礼·春官·大师》,《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第796页。
    ④[清)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58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页。
    ⑥杨惊注:“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清]王先谦:《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1页)
    ①钱钟书:《毛诗正义六十则·诗谱序》,《管锥编(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8月,第99页、100页。
    ②[清]王夫之:《薑斋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第18页。
    ①流沙河:《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37页。
    ②梁南:《我不怨恨》,《诗刊》1980年7月号,第46页。
    ①“诱惑人的黎明,/以玫瑰色的手/向草地赶来剽悍的马群。/草叶刊看戴了自己的死亡,/亲昵地仍伸向马的嘴唇。”梁南:《我不怨恨》,《诗刊》1980年7月号,第46页。
    ②梁南:《我不怨恨》,《诗刊》1980年7月号,第46页。
    ①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36页。
    ②黄翔:《野兽》。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第101页。
    ③林莽:《食指生平断代(1964-1979)》、《并未被埋葬的诗人》,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4月,第97、123页。
    ④食指:《疯狗》,《食指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88页。
    ①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37页。
    ②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94页。
    ③黄翔:《野兽》,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第101页。
    ①根子:《三月与末日》,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86页。
    ②根子:《三月与末日》,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86页。
    ③根子:《三月与末日》,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87页。
    ①根子:《三月与末日》,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87页。
    ①根子:《三月与末日》,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87页。
    ②多多:《19701978北京的地下诗坛》,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89页。
    ①北岛:《履历》,《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43页。
    ①北岛:《履历》,《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43页。
    ②北岛:《履历》,《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43页。
    ③梁南:《我》:“我愿做你爱的奴隶。”《诗刊》1980年2月号,第40页。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页。
    ①《礼记正义·经解》,《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9月,第1610页。
    ②[清]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58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2页。
    ④《诗经·卫风·淇奥》,[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19页。
    ⑤《诗经·大雅·卷阿》,[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32页。
    ⑥《诗经·大雅·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159页。
    ⑦[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2页。
    ①[汉]王逸:《离骚经序》,[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2、3页。
    ②所引意象来自:北岛,《生活》;顾城,《远与近》;杨炼,《大雁塔》;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①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朦胧诗新编》,2004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70页。
    ②北岛:《生活》,《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6页。
    ③顾城:《远和近》,《顾城诗全集》上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283页。
    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74页。
    ①顾城:《我不应当去爱太阳》,《顾城诗全集》上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744页。
    ②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84页。
    ①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686页。
    ②[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3页。
    ③北岛:《迷途》,《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29页。
    ①李小雨:《夜》,《人民日报》1980年2月22日。
    ②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第54页。
    ③顾城:《远和近》,《顾城诗全集》上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430页。
    ①波特莱尔:《感应》,钱春绮译,《恶之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5、16页。
    ②波特莱尔:《感应》,钱春绮译,《恶之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6页。
    ①本节的部分内容曾经发表。
    ②郭沫若:《天狗》,《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55页。
    ①郭沫若:《天狗》,《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52页。
    ②郭沫若:《天狗》,《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52页。
    ③郭沫若:《天狗》,《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52页。
    ④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个轮廓》,《臧克家全集》第10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18页—248页。
    ⑤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编辑部编:《新诗歌发展的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1月,第15页。
    ①殷夫:《血字》,《中国现代名家名作文库·殷夫》,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33页。
    ②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199页。
    ③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187页。
    ④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200页。
    ①郭沫若:《天狗》,《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55页。
    ②食指:《疯狗》,《食指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88页。
    ③多多:《鲤鱼市场》,《多多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46页。
    ④多多:《鲤鱼市场》,《多多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46页。
    ①岳重:《致生活》,洪子诚、程光炜选编《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100页。
    ②岳重:《致生活》,洪子诚、程光炜选编《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100页。
    ③郭沫若:《天狗》,《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55页。
    ④邹羽:《批判与抒情》,王晓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4月,第382页。
    ⑤江河:《纪念碑》,洪子诚、程光纬选编《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41页。
    ①雷抒雁:《我是你的良心》,姜耕玉选编:《20世纪汉语诗选》第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6页。
    ②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乡编:《顾城诗全集》上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674页。
    ③北岛:《宣告》,《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22页。
    ④北岛:《结局与开始》,《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25页。
    ⑤北岛:《一切》,《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10页。
    ⑥北岛:《白日梦》,《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81页。
    ⑦食指:《相信未来》,《食指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9页。
    ①食指:《热爱生命》,《食指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90页。
    ②根子:《三月与末日》,洪子诚、程光炜选编:《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87页。
    ③多多:《教诲》,《多多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42页。
    ①海子:《远方》,《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409贞。)
    ②顾城:《醒》,顾乡编:《顾城诗全集》下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775页。
    ③戈麦:《天鹅》,西渡编《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1月,第286页。
    ④海子:《给伦敦》,《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321页。
    ①昌耀:《广板:暮》,《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378页。
    ②海子:《八月之杯》,《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367页。
    ③戈麦:《我们背上的污点》,西渡编《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1月,第234页。
    ①燎原:《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0页。
    ②昌耀:《慈航》,《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23页。
    ①昌耀:《仁者》,《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471页。
    ②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378页。
    ③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378页。
    ④帕斯捷尔纳克:《哈姆莱特》,北岛:《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05页。
    ①类似的命名还有:“后崛起”,徐敬亚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后朦胧诗”,万夏、潇潇编:《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实验诗”,唐晓渡、王家新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新生代”,《中国》(北京),1986年第6期“编者的话”;“后新诗潮”,谢冕《美丽的遁逸——论中国后新诗潮》,《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第28页。
    ②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34页。
    ③1985年5月,四川省青年诗人协会编印《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在“第三代人笔会”栏目中提出这个观点。参见周伦佑:《第三代诗与第三代诗人》,《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第2页。
    ①周伦佑:《第三代诗与第三代诗人》,《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之花》,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第3页。
    ②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73页。
    ③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73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2页。
    ②[汉]王逸:《离骚经序》,[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2页、第3页。
    ①魏慧:《论第三代诗的语言策略》,《诗探索》1995年第2期,第102页。
    ②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6页。
    ①韩东,《大雁塔》,《爸爸在天上看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0页。
    ①[五代]王定保:《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80页。
    ②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0页。
    ①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1页。
    ②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1页。
    ③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1页。
    ④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1页。
    ⑤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2页。
    ①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3页。
    ②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4页。
    ①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4页、285页。
    ②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0页。
    ③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5页。
    ①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0页。
    ②杨炼:《大雁塔》,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287页。
    ③韩东,《大雁塔》,《爸爸在天上看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0页。
    ④韩东,《大雁塔》,《爸爸在天上看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0页。
    ①伊沙:《车过黄河》,周伦佑选编:《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第340页。
    ①杨黎:《怪客》,洪子诚、程光炜选编:《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72页。
    ②杨黎:《街景》,《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52页。
    ①杨黎:《街景》,《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54页,155页。
    ②杨黎:《街景》,《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60页。
    ③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95页。
    ①杨黎:《鸟之二》,《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86页、87页。
    ①周伦佑:《对石头的语义学研究》,《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3页。
    ②周伦佑:《对石头的语义学研究》,《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3页。
    ①周伦佑:《对石头的语义学研究》,《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3页。
    ②周伦佑:《对石头的语义学研究》,《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3页,第54页。
    ①周伦佑:《对石头的语义学研究》,《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4页。
    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101页。
    ①于坚:《杨黎和他的诗歌》,《诗探索》1995年第3期,第144页。
    ②于坚:《杨黎和他的诗歌》,《诗探索》1995年第3期,第145页。
    ③于坚:《杨黎和他的诗歌》,《诗探索》1995年第3期,第147页。
    ①杨黎,《A之三》,《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208页、209页。
    ①杨黎,《A之三》,《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212页、213页。
    ①杨黎:《第十九个名词与上下》,《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205页。
    ①于坚:《棕皮手记·1982-1989》,《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9页。
    ②在诗教系统中,比、兴皆比——把喻义明显的称为“比”,把喻义隐晦的称为“兴”“《诗》可以兴”,孔安国释“兴”为“引譬连类”。((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笠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37页):毛诗郑笺,都以“比”释“兴”。《毛传》标兴116篇,“凡标兴之处,《毛传》都认为兴象与所兴之事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这意义就在一个‘喻’字中。故《郑笺》解释‘兴’的一个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就是:‘兴者,喻’云云。”(刘毓庆、郭万金著:《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434页);刘勰认为比兴的区别仅仅在于“比显而兴隐”(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602页)。
    ③李青春:《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352页。
    ④“子曰:兴于《诗》”,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4页。)
    ⑤[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3页。
    ①鲁迅:《野草·题辞》,《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63页。
    ②[魏]何晏注,[东]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4页。
    ①金敬迈:《欧阳海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4月,第438页。
    ②金敬迈:《欧阳海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4月,第439页。
    ③金敬迈: 《欧阳海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4月,第439页。
    ④西川:《怀念》,《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2月,第9页。
    ①卡夫卡:《起程》,叶廷芳主编,洪天富等译:《卡夫卡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2贞。
    ②鲁迅《过客》, 《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97页。
    ③卡夫卡:《起程》,叶廷芳主编,洪天富等译:《卡夫卡全集》第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2页。
    ④海子:《太阳·弑》,《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2月,第712页。
    ⑤海子:《太阳·弑》,《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2月,第744页。
    ①杨黎:《大声》,《小杨和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14页。
    ①杨黎:《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与生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95页。
    ②周伦佑:《第三代诗与第三代诗人》,周伦佑选编:《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第三代诗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第5页。
    ①李颉,于坚:《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南力文坛》,1998年第5期,第36页。
    ②李颉,于坚:《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第36页。
    ①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30页。
    ②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页。
    ③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页。
    ①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页。
    ②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页。
    ①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30页。
    ②于坚:《棕皮手记·1992—1993》,《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页。
    ①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37页。
    ②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37、38页。
    ①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38页。
    ①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诗全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第676页。
    ②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38页。
    ③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38页。
    ①杨黎:《答朵鱼十二问》,《小杨和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235页。
    ②于坚:《棕皮手记·1982-1989》,《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3页。
    ③于坚:《棕皮手记·1982-1989》,《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页。
    ①李颉、于坚:《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第35页。
    ①伊沙:《饿死诗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3月,第3、4页。
    ②李劫、于坚:《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第35页。
    ①于坚:《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5页。
    ②于坚:《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5页。
    ③于坚:《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5页,46页。
    ①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9页。
    1《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汉]韩婴撰,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5[汉]班固,(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6[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7[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
    8[东汉]赵岐注:《孟子》,中华书局,1998年
    9[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
    10(梁]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1(梁]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五代]王定保,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14(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5[唐]《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
    16[唐]《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18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
    19[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20[明]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
    21[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2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23[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
    24[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5[清]陈沆:《诗比兴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6[清]黄遵宪:《入境庐集外诗辑》,中华书局,1960年。
    27《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28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0[清]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1[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
    3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33[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34[清]刘熙载:《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09年
    35[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
    36[清]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中华书局,1954年。
    37[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38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39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40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41唐圭璋:《词话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
    42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3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5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6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7年。
    4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
    48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49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5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0年。
    5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53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袁可嘉《论新诗的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年。
    55流沙河:《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
    56王昆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57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8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9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6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
    62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63《诗刊》编辑部编:《新诗歌发展的问题》,作家出版社,1959年。
    64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4年。
    65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6年。
    66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形象思维资料编辑组:《形象思维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67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8吴尚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转型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69耿占春:《隐喻》,东方出版社1995年。
    70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1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4年
    72李青春:《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3马东霞:《红色上地上的陕北民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
    74刘毓庆、郭万金:《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5林耀潾:《先秦儒家诗教研究》,台湾天工书局,1990年
    76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
    77徐中玉、陈谦豫主编:《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意境·典型·比兴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78赵沛霖:《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79彭锋:《诗可以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80李健:《比兴思维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81陈丽虹:《赋比兴的现代阐释》,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82刘怀荣:《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83于坚:《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8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年。
    85[美]韦勒克、沃伦著,刘向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
    86[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87[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杰等译:《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8[法]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89(法]波特莱尔著,钱春绮译:《恶之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90(奥]卡夫卡著:洪天富等译:《卡夫卡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1[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
    92[德)恩斯特·卡西尔,于晓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88年。
    93[德)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
    94[英]克里斯托弗·胡德著,彭勃、邵春霞译:《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2004年。
    95[美]约翰·巴勒斯著,杨向荣译:《鸟与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96[荷]杜威·德拉埃斯马著,乔修峰译:《记忆的隐喻:心灵的观念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
    97[美]韦恩·C.布斯著,穆雷等译:《修辞的复兴》,译林出版社,2009年。
    98[德]胡戈·弗里德里希著,李双志译:《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译林出版社,2010年。
    99[美]奚密著,宋炳辉译:《现代汉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00[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101(英]戴维·E·库珀著,郭贵春、安军译:《隐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2[法)保罗·利科著,汪堂家译:《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03[法]让·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年
    104[美)狄百瑞著,黄水婴译:《儒家的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年。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7年。
    3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5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人民出版社,1955年。
    6朱正:《1957年的夏天: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8[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9(荷]佛克马著,季进、聂友军译:《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1956—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黄秋耘:《刺在哪里》,花城出版社,1999年
    1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2茅盾:《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3周扬:《周扬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臧克家:《臧克家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
    15胡风:《胡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董之林:《热风时代——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18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新星出版社,2007年。
    19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徐晓主编:《民间书信——中国民间思想实录1966-1977》,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21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
    22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
    23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25陈烈:《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26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27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花城出版社,2007年。
    28苇岸:《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花城出版社,2009年。
    29宋琳、柏桦选编:《亲爱的张枣》,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30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1钟鸣:《旁观者》,海南出版社,1998年。
    32彭金山主编:《1949—2000年中国诗歌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
    33鲁迅艺术文学院:《陕北民歌选》,新华书店,1950年
    34闻捷:《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
    35流沙河:《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1957年
    36丁芒:《欢乐的阳光》,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37郭沫若:《百花齐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38延安大学中文系编:《红太阳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39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40郭沫若、周扬编:《红旗歌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1艾青:《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42艾青:《艾青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43艾青:《艾青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44胡风:《胡风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5胡风:《胡风的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46郭小川:《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47周良沛编:《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48流沙河:《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49丁芒:《丁芒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
    50穆旦:《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1谢冕、唐晓渡主编:《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归来者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52洪子诚、程光炜编选:《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53食指:《食指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54多多:《多多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
    55北岛:《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
    56北岛:《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57舒婷:《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
    58顾乡编:《顾城诗全集》上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59洪子诚、程光炜选编:《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60徐敬亚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
    61万夏、潇潇编:《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62唐晓渡、王家新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63姜耕玉选编:《20世纪汉语诗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64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65西渡编:《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66昌耀:《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67周伦佑编:《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第三代诗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
    68韩东:《爸爸在天上看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9杨黎:《小杨与马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0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1周伦佑:《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
    72于坚:《零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6年1月30日。
    2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3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人民日报》1957年3月24日。
    4翦伯赞:《为什么会有“早春”之感?》《人民日报》1957年4月20日。
    5范琰:《流沙河谈“草木篇”》,《文汇报》1957年5月16日。
    6《大胆开展批评,热烈进行争论——统战部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继续座谈》,《人民日报》1957年5月22日。
    7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的报告》,《文艺报》1956年第5、6号合刊。
    8李白凤:《写给诗人们底公开信》,《人民文学》1957年7月号。
    9沈澄:《草木篇事件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文艺学习》1957年第8期。
    10沙鸥:《“草木篇”批判》,《诗刊》1957年8月号
    11黎之:《反对诗歌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及反党逆流》,《诗刊》1957年9月号。
    12徐迟:《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1957年《诗刊》9月号。
    13臧克家:《艾青的近作表现了什么?》,《文艺学习》1957年第10期。
    14沙鸥:《艾青近作批判》,《诗刊》1957年10月号。
    15胡海珠:《艾青是怎样“检讨”的?》,《文艺报》1957年第24号。
    16何施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诗人”——记总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室对右派分子公刘的斗争》,《文艺报》1957第27号。
    17臧克家:《郭小川同志的两篇长诗》,《人民文学》1958年第3期。
    18李树尔:《穆旦的<葬歌>埋葬了什么》,《诗刊》1958年8月号。
    19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编辑部编:《新诗歌发展的问题》第1集, 作家出版社1959年1月。
    20郭沫若:《就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人民日报》1959年2月13日。
    21郭沫若:《坐地、巡天及其他》,《人民日报》1959年3月4日。
    22王澍,易莎:《庸俗的感情,阴暗的心灵——谈丁芒同志的诗》,1960年1月号《诗刊》。
    23殷晋培:《唱什么样的赞歌?——评<白雪的赞歌>中于植的形象》,《诗刊》1960年第1期。
    24萧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
    25《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
    26《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诗刊》1978年1月号。
    27《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6日。
    28白桦:《五点和诗有关的感想》,1979年第3月号《诗刊》。
    29艾青:《诗必须说真话》,《南方日报》1979年3月11日。
    30匡汉、匡满:《艾青还是艾青——读艾青近作》,《长春》1979年第6期。
    31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星星》1979年10月复刊号。
    32叶文福:《到底写的谁——<将军,不能这样做>是怎样写出来的》,《鸭绿江》,1979年第11期。
    33柯岩:《为新诗和文艺队伍说几句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诗刊》1979年12月号。
    34张学梦等:《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诗探索》1980年第1期
    35公刘:《诗与政治及其它——答诗刊社问》,《诗刊》1980年1月号。
    36余之:《比兴与民歌——兼谈习久兰的(爱情诗>》,《布谷鸟》1980年第 3期。
    37王介贤:《心声·心律》,《长江文艺》1980年第4期。
    38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39匡满:《为人民鼓与呼——读<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文艺报》1980年第6期。
    40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
    41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诗刊》1980年第10期。
    42鲁扬:《从朦胧到晦涩》,《诗刊》1980年第10期。
    43闻洁、张旭、尹良荣:《一篇有严重缺点错误的作品——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长江文艺》1980年11月号。
    44邹贤敏:《大胆的揭露,悲愤的控告》,《长江文艺》1980年第11期。
    45丁芒:《谈晦涩》,《诗刊》1980年第12期。
    46臧克家:《关于朦胧诗》,《河北师范学报》1981年第1期。
    47丁力:《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河北师范学报》1981年第2期。
    48艾青:《从朦胧诗谈起》,《文汇报》1981年5月12日。
    49张骥河:《评<为了明天的回想)及其他》,《长春》1982年1月号。
    50杨荫隆:《评曲有源同志两首诗的错误倾向》,《长春》1982年1月号。
    51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52张震泽:《<诗经)赋比兴本义新探》,《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53章必功:《“六诗”探故》,《文史》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1984年
    54周伦佑:《“第三浪潮”与第三代诗人》,《诗刊》1988年第2期。
    55徐敬亚:《朦胧诗后:圭臬已死》,《文艺争鸣》1988年第6期。
    56韩东:《(他们)略说》,《诗探索》1994年第1期。
    57郑敏:《我们的新诗遇到了什么问题》,《诗探索》1994年第1期。
    58于坚:《传统、隐喻与其他》,《诗探索》1995年第2期。
    59魏慧:《论第三代诗的语言策略》,《诗探索》1995年第2期。
    60于坚:《杨黎和他的诗歌》,《诗探索》1995年第3期。
    61李亚伟:《英雄与泼皮》,《诗探索》1996年第2期。
    62于坚:《从隐喻后退——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作家》1997年第3期。
    64孙基林:《非非主义与西方语言哲学》,《诗探索》1997年第4期。
    65于坚:《诗歌之舌的软与硬——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种语言向度》,《诗探索》1998年第1期。
    66余焕春:《人民日报与1976年天安门事件》,《百年潮》1998年第2期。
    67孙基林:《“第三代”诗学的思想形态》,《诗探索》1998年第3期。
    67李劫,于坚:《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
    68朱幼棣,蔚建民:《<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消息是怎样发出来的》,《中国记者》1999年第2期
    69傅颐:《北京市委与天安门事件的平反(上)》,《百年潮》2003年第9期。
    70傅颐:《北京市委与天安门事件的平反(下)》,《百年潮》2003年第10期。
    71罗振亚:《近二十年先锋诗歌的历史流程与艺术取向》,《诗探索》,2005年第1期。
    72柏桦:《从主体到身体——关于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性》,《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73李少君:《从莽汉到撒娇》,《读书》2005年第6期。
    74杨黎:《莽汉派诗歌及其代表诗人》,《延安文学》2006年第3期。
    75沈奇:《从“先锋”到“常态”——先锋诗歌20年反思与前瞻》,《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76徐敬亚:《‘86’<诗歌大展>20年后说》,《诗歌月刊》2006年11期。
    77徐敬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78周伦佑:《非非主义:不可抗拒的先锋》,《诗林》2009年第1期。
    79徐敬亚:《燃烧的中国诗歌版图》,《天南》2011年第3期。
    80韩东:《(他们>和他们》,《天南》201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