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现代诗潮转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台湾现代诗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其中历史断裂的事实,文化锻接的真相,尤其是因为历史的波谲云诡与文化的多元杂陈所呈现的现代诗潮的螺旋型转向之发展型态。其中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影响源的缠绕,导引、规约了现代诗的发展路向。以至于各种文化、思潮、主义交融汇通,“现代”、“传统”和“乡土”彼此冲突又并行互动,共筑起台湾现代诗多元融合又特立独行的艺术格局。所以,本文以“转向”为切入点,以“断裂”与“共构”为关键词,探讨台湾现代诗转向的事实、动态、原因、内容与转向后的特色等问题。通过梳理现象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细读史料中的诗歌文本,摸索其诗学延展的足迹,从而剖析台湾现代诗转向的外在因素与内里逻辑,以期为台湾现代诗的研究锻造出一把入门的钥匙。
     绪论部分,首先追溯台湾新诗的发生及其时代特色,钩沉台湾日据时期新诗发展积留的诗学问题,廓清台湾现代诗发展的逻辑起点。其次,依据“现代”、“乡土”、“传统”三种诗潮的变动轨迹,提出一个理论模型——台湾现代诗潮的螺旋型发展形态,力图从整体上勾勒台湾现代诗转向的动态过程。最后,综述目前有关台湾现代诗研究的论著,尝试把文化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等研究方法融入论文架构,以期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第一章着重从历史的纵向视角出发,梳理20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现代诗潮在各个时代的重要表征:1950年代政治压抑下的自我救赎,此时期因为历史的缘故,台湾现代诗发展面临着诗学传统的双重断裂,在政治强权规划的“战斗文艺”下,现代诗却因缘际会地嫁接了西方“恶之花”,现代诗的西化风潮至此展开;1960年代表现为现代主义诗潮的狂飙突进,各擅胜场的三大诗社不仅左右了台湾现代诗的“现代化”之路,更在美学思维层面上使台湾现代诗重生于一片荒芜;1970年代汹涌的是强调现实关怀与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洪流,此时本省诗人已浮出历史地表,新世代诗人群也频频发声,“民族”、“现实”、“乡土”取代“超现实”成为时代关键词。
     第二章围绕台湾现代诗的论战,剖析现代诗潮转向的动态过程及其内里逻辑。现代诗论战是现代诗社团、诗人间不同诗学主张间协调融合的必然过程。其中不仅包涵着对自身合法性地位的辩护,还有对诗坛权力的争夺,甚至还掺杂着诗人间的意气之争。所以通过对几次重大论战的分析,能从另一个维度观照台湾现代诗潮的转变因由,而从中分拨出的三个文化解释群体——现代主义解释群体、本土写实解释群体、古典抒情解释群体,则恰好印证了本论文中提出的台湾现代诗“螺旋型”转向模型。
     第三章着眼于对台湾现代诗源流之“两个根球”的阐述,探讨历史、政治、诗学传承对台湾现代诗潮转向的影响与制约。以笠诗社为首的台湾本省诗人对多重质素影响下的台湾新诗精神的接续,渡海诗人对大陆诗学传统的延传与新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台湾现代诗转向的轨迹,而其内在的承嬗离合以及如何以此为基础导引出了三大诗潮是本章考量的着重点。
     第四章主要讨论“中国情结”与“台湾意识”在三个诗人群体间差异的精神指认。渡海诗人因为被迫放逐,无法抹去对大陆的乡愁,但又不能割舍足下的土地而灵魂无处安放;跨越语言的本省诗人面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压迫,群策群力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执着于对台湾的歌哭;新世代诗人群在对父辈心中“故乡”魂牵梦绕的同时,又时刻倾心于台湾动荡的当下现实。“中国情结”与“台湾意识”在台湾现代诗发展脉络中此消彼长,成为台湾现代诗转向的内在因素。
     第五章回到诗作的内部研究,把握台湾现代潮诗转向过程中的美学图景。其中,现代、现实与古典之间并非是完全的彼此对立,而是相互影响、共构交叠:或者现代与古典嫁接,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幻游于儒释道的入世情结与出世情怀;或者现实与现代同构,在现代的诗形里内嵌着面向周遭现实并心系芸芸众生的社会意识;或者浪漫、古典与现代杂糅并存,于悠扬的节奏、典雅的词句中追索对生命、情感、灵魂的终极诠释。
     可以说,对台湾现代诗潮转向的解读是触摸台湾现代诗脉动的关键点,明白诗潮间或对立或交融的动态过程,厘清其断裂分流与共构重生的内外逻辑,是论文的论述主线。当然,“转向”并没有终结于1970年代,19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诗在政治、经济、现代资讯、后现代文化等因素的冲击下,各种题材与技巧的实验鳞次栉比,而诗人诗作也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台湾现代诗潮的转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Throughou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aiwan modern poem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fact of history breaking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especially the spiral advance in modern poetry as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history、polity、nation and culture affect the road of modern poetry that all kinds of culture, thought, doctrine blend together, and "modern","tradition" and "local" confli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which make the fusion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 patter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So, this essay starts with "turning",and "break" and "structure" as keywords in order to discuss some problems about Taiwan modern poetry, including the fact, dynamic, reason,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By comb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mplex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ading poems in historical poetics, we will explore the footprint of Taiwan poems extensively, and then analyze the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logic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history.
     The introduction part, first review the occurrence of Taiwan's new poetry,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entere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kinds of poetic trajectory--"modern","local" and "traditional", puts forward a theoretical model, tries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as a whole dynamic process. Finally,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 on Taiwan modern poetry works; try to put compare cultures, psychology,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integrated into the paper.
     In Chapter One, we focus on a historical angle, analysis it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in1950to1970s. Such as,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repression, the period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development faced with double fracture of the poetic tradition in1950s, but the poet carry out self-salvation and grafted to the west "flowers of evil", modern poetry of westernization trend since then; In the1960s show the modernism poem tide surged, three poetry club is not only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more on the aesthetic thinking of rebirth in a deserted; Surge in the1970s is to emphasize real concern with social critical, the province poet has come into the surface right now, the new generation poets also frequently uttered his voice,"nation","reality","local" to replace "surreal" as the age keywords.
     Chapter Two observes around the battles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analysis its dynamic process and its inner logic. Modern poem controversy is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oetic,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in defending their legal status, and power of poetry, even mixed with the spirit of struggle between poet, s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major controversy, can look from another dimensio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tide change reason, and get the distribution to three cultural explanation----modernism explanation groups, local realistic interpretation, classical lyric interpretation group.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origin of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the two root ball", explore history, politics, poetic traditio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tide to the influence and restriction."The two root ball"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poet of Taiwan and the poet from China, and influence Taiwan modern poetry's rurn track. So, this chapter's focus is "the two root ball" how to guide out of three poetry tide.
     The fourth chapter is researching on "China complex"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n the spiri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poets group. Across the sea poet because of forced exile, cannot erase the nostalgia, but not give up the land of Taiwan and the soul is laid;"Crossing language generation" poet in the face of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effort to restore historical truth, cling to the song and crying over Taiwan; New generation poets group with China in their heart, meanwhile fall in love the present reality of unrest in Taiwan. Therefore,"China complex"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turn tide.
     Chapter Five back to poem's internal research, try to grasp the aesthetic from the process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turn tide. Among the modern, reality and classical are not completely opposite to each other, but influence each other:Modern and classical combination can make thinking swim i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modern combine with reality can put the surrounding reality in the modern poetic form; Or together romantic, classical and modern, use elegant words interpretation the ultimate of the life.
     We could say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is the key point to touch the pulsation of Taiwan modern poetry, and the main point i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opposition or blend in modern poetry, als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gic of breaking or new-borb of it.Of course,"steering" does not end in the1970's.Taiwan moderb poetry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odern information, postmodern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impact of experimental, row upon row of various themes and techniques, leading the poet presents the situation which all flowers blooms together since the1980's. To modern poetry, Taiwan has entered a new era.
引文
② 钟肇政、叶石涛主编:《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总序,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版。
    ③ 《台湾青年》创刊号,1920年7月16日,中文载于《台湾民报》六十七号,1925年8月26日。
    ④ 李南衡主编:《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5·文献资料选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① 参见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①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文学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②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序,高雄:春晖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③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序,高雄:春晖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 刘餐翰、庄明萱主编:《台湾文学史》(第一册),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 廖毓文:《台湾文字改革运动史略》,李南衡编:《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5》,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版,第488-489页。
    ②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① 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页。
    ② 1970年,发生“钓鱼岛”事件;1971年,“中华民国”被迫退出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并发表《上海公报》。
    ① 向阳:《70年代现代诗风潮试论》,载林燿德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2》,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327—373页。
    ② 《台湾诗学季刊》于1992年12月创刊,紧跟其《发刊词》即为“大陆的台湾诗学”专题,其中有萧萧的《隔着海峡搔痒——以<台湾现代诗歌赏析>谈大陆学者对台湾诗坛的有心与无识》,白灵的《隔海选诗——小评<台港百家诗选>》,向明的《不朦胧,也朦胧——评古远清的<台港朦胧诗赏析>》,游唤的《有问
    ③ 参见古继堂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新诗大辞典》,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年版。
    ① 洛夫:《简政珍诗学小探》,台北:创世纪,1996年第108期。
    ① 陈鸣钟、陈兴唐主编:《台湾光复和光复后五年省情》上册,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第58页。
    ① 非英:《台变我观》,《江声报》,1947年3月17日。
    ② 林骝:《五十年来的灾难,台湾现象记》,载李祖基编:《“二二·八事件报刊资料汇编”》,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10页。
    ③ 汪彝定:《二二八以前的台湾》,载魏永竹、李宣峰主编:《二二八事件文献补录》,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版,第638-646页。
    ① 雪牧:《一个台胞的话!》,香港:《华商报》副刊《热风》,1947年3月6日,第310期。
    ① “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1950年3月1日成立至1957年7月结束,简称“文奖会”。由九位委员组成——张道藩、程天放、陈雪屏、狄膺、罗家伦、张其昀、胡建中、陈纪滢、李曼瑰,多为国名党高官和政要。每年分两次,即5月4日及11月12日对外公开征稿。征稿范围包括诗歌、曲谱、小说、话剧、平剧、文艺理论、宣传画等,征求办法写明:“本会征求之各类文艺创作,以能应用多方面技巧发扬国家民族意识及蓄有反共抗俄之意义者为原则。”该会七年内投稿作家有三千余人,作品余万件,获奖及稿费作家约一千人以上。参见应凤凰:《光复后台湾地区文坛大事纪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5年版,第30-31页。
    ② 《文协十年》,台北:中国文艺协会编印,1960年版,第201页。
    ③ 麦穗:《细数台湾早期的一些诗选——从光复后第一个诗奖谈起》,《诗空的云烟——台湾新诗备忘录》,新店:诗艺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3页。
    ④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7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86页。
    ① 郭枫:《40年来台湾文学的环境与生态》,《新地文学》,1990年,第2期。
    ② 据统计,在1950至1953年当中,从事“战斗文艺”写作的作家多达1500至2000人,并出版有长篇小说10余种,中篇小说20余种,短篇小说近30种,诗集约20种,剧本约20种,漫画与歌曲10余种,合计有一百二三十种之多。参见张道藩:《论当前自由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创作》,1953年,第21期。
    ③ 白先勇:《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白先勇自选集》,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④ 以“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诗歌类奖为例:1950年,纪弦《怒吼吧台湾》获稿费酬金;1952年纪弦《乡愁》获短诗类第二奖:1953年,纪弦《革命、革命》获短诗第三奖;1954年,纪弦《饮酒诗》获短诗第二奖;1956年,痖弦《冬天的愤怒》获长诗第二奖:1957年,“文奖会”到此年结束,7月国防部颁发军中文艺奖金,痖弦《血花曲》获诗歌类第一奖。
    ① 《现代诗创刊号宣言》,《现代诗》,1953年,第1期。
    ② 纪弦:《向史达林宣战》,《现代诗》,1953年,第1期。
    ③ 张道藩:《论当前自由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创作》,1953年,第21期。
    ① 1971年,李敖通过国际特赦协会秘书长马丁·埃纳公之于世的“国防部泰源监狱政治犯”名单了解到,在511名政治犯中,台湾人占42.6%,外省人占57.4%。当时(1965年),外省人仅占全台人口的13.6%。参见戚嘉林:《台湾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396页。
    ② 吕正惠:《现代主义在台湾》,《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9页。
    ③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范书店,1976年版,第153页。
    ③ 《现代诗创刊宣言》,《现代诗》,1953年,第1期。
    ④ 《现代诗第四期社论》,《现代诗》,1953年,第4期。
    ⑤ 《现代诗第三期社论》,《现代诗》,1953年,第3期。
    ① 《现代诗第二期社论》,《现代诗》,1953年,第2期。
    ② 《现代诗第四期社论》,《现代诗》,1953年,第4期。
    ③ 《把热情放到冰箱里去吧!》(第六期社论),《现代诗》,1954年,第6期。
    ④ 三木大直:《悲情之歌:林亨泰的中华民国》,《笠》,1997年,第197期。
    ① 克莱夫·汉密斯顿:《东亚“四小虎”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南洋译丛》,1984年第2期。
    ② 刘登翰、庄明萱:《台湾文学史》第二册,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① 纪弦:《现代派信条释义》,《现代诗》,1956年,第13期。
    ② 纪弦在《不跟他们争一日之短长》中说道:“旧诗之仅仅存在于少数达官贵人之唱和赠答与提倡”。参见《现代诗》1956年,第15期。这句话是纪弦为新诗打气,故意夸大新诗的力量和贬低旧诗的势力,其实,当时知识分子写旧诗的人数大大超过写新诗的人数。参见奚密:《在我们贫瘠的餐桌上——50年代的<现代诗>季刊》,载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99页。
    ③ 《捧与骂·做诗与做人(社论二)》,《现代诗》,1957年,第18期。
    ① 在第23期之后,直到1960年6月,才出版了第24、26、26三期的合刊本。随后,1960年11月才出版第27至32期的合刊本,页数也减少为20页。到了1964年2月出版第45期之后,正式走入历史之中。
    ② 杨牧:《关于纪弦的现代诗社与现代派》,《现代文学》,1972年,第46期。
    ③ 关于蓝星诗社的成立,余光中回顾到:“我是在一九五四年年初,几乎同时认识钟鼎文,覃子豪,和夏菁的。那时正值纪弦初组现代诗社,口号很响,从者甚众,几乎三分诗坛有其二。一时子豪沉不住气,便和鼎文去厦门街看我,透露另组诗社之意。结果是一个初春(好像是三月)的晚上,我们三个人和邓禹平在郑州路夏菁的寓所,有一次餐聚。蓝星诗社就在那张餐桌上诞生。……大致上,我们的结合是针对纪弦的一个‘反动’。”参见余光中:《第十七个诞辰》,《余光中集》第五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142页。
    ④ 吕正惠:《五十年代的现代诗运动》,《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3页。
    ⑤ 麦穗:《诗空的云烟:台湾新诗备忘录》,台北:诗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5页。
    ① 覃子豪:《介绍几个新作者》,《自立晚报·“新诗”周刊》,1952年10月26日,第51期。
    ② 麦穗:《诗空的云烟:台湾新诗备忘录》,台北:诗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③ 向阳:《五○年代台湾现代诗风潮试论》,《静宜人文学报》,1999年7月,第11期。
    ④ 余光中:《第十七个诞辰》,《余光中集》第五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⑤ 向明:《五十年代现代诗的回顾与省思》,《蓝星》,1988年4月,第15期。
    ① 陈千武:《台湾新诗的演变》,《月出的风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② 向明:《五十年代现代诗的回顾与省思》,《蓝星》,1988年4月,第15期。
    ① 袁可嘉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第9-10页。
    ① 洛夫:《诗人之镜》,《洛夫自选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36页。
    ② 简政珍:《语言与文学空间》,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25页。
    ③ 简政珍:《语言与文学空间》,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27页。
    ① 向阳:《七○年代现代诗风潮试论》,载林燿德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2》,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327-373页。
    ② 陈义芝:《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析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论文,2005年,第100页。
    ③ 参见张默编撰:《台湾现代诗编目(1949-1991)》,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116页。
    ① 王金城:《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② 南方朔:《中国自由主义的最后堡垒》,台北:四季出版社,1979年,第12页。
    ①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下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478页。
    ① 许世旭:《延伸与反拨——重估台湾五。年代的新诗》,《新诗论》,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26页。
    ② 笠诗社成立于1964年3月,当时吴浊流为创办《台湾文艺》召集本省籍20余位作家座谈。出席会议的诗人吴瀛涛、陈千武、白萩、赵天仪认为《台湾文艺》是综合性刊物,台湾还需要一个自己人的诗刊,所以,会后又联合了詹冰、林亨泰、锦连、黄荷生、薛柏谷、杜国清、王宪阳、古贝等共12人,发起成立笠诗社。诗社成立后,受到台湾省籍诗人热烈响应,先后有80多位诗人加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繁荣局面。
    ③ 陈千武:《谈<笠>的创刊》,《台湾文艺》,1986年9月,第102期。
    ④ 李敏勇:《台湾在诗中觉醒》,载赵天仪等编选:《混声合唱》,高雄:春晖出版社,1992,第12-13页。
    ① 郑钦仁:《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保钓之后的种种危机看国家再造运动》,《生死存亡年代的台湾》,台北:稻乡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页。
    ① 原文为,"l like discussions, and when I am asked questions, I try to answer them. It's true that I don't like to get involved in polemics".其余参见Michel Foucault, "Polemics, Politics, and Problemizations: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The Foucault, ed. by Paul Rabinow, New York:Pantheon,1984, P.381-382.
    ② 解释群体一词由费什(Stanley Fish)提出,他认为,透过读者反应的方式,比较具有权威的专业读者或“理想”读者,不但可以借由其解释和论证过程,形成具有说服力的阅读策略,也同时可以在学院殿堂与课堂中,使某些文学作品经由阅读和选择性的策略,在社群中蔚为一种经典与规范。而这种典范的形成与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自我巩固性和排他性的,“解释群体”因而随之生成。在“解释群体”中,观念和理论通过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团体,以一种相互认定的方式来巩固其原始假设,并进一步推展其知识权力与影响力,因此,对于局外人而言,“解释群体”经常无异于主流性的解释霸权。所以,要想在已然的经典建构中找寻空间和颠覆策略,就必须另外形成也同样具有影响力的“解释群体”,来对主流解释所形成的话语和假设方式进行挑战。参见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① 压抑性的国家机制: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制”之外,提出国家通过军队、警察与审查等常设而又具有威吓作用的机制进行统治,以强化国民的的同质化及其就范倾向,进而压抑、抹除异端、差异、抗拒势力及其理论实践。相较于意识形态机制如教会、学校、工会、媒体之柔性说服,压抑性的国家机制往往更加具暴力性、阳刚、短视、干练,且与国家的法律刑罚、政治迫害、商业垄断机制密切配合。参见’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② 向阳:《五○年代台湾现代诗风潮试论》,《静宜人文学报》,1999年7月,第11期。
    ③ 台湾战后的现代诗论战大概有十四次之多,分别为:一、文学杂志新诗论战(1956-1957);二、现代派论战(1956-1958);三、象征主义论战(1959):四、新诗闲话论战(1959-1960);五、天狼星论战(1961);六、麦坚利堡论战(1972);七、招魂祭论战(1971-1972):八、台风季论战(1972-1973);九、关唐事件论战(1972-1974);十、这样的诗人余光中论战(1977);十一、席慕容现象论战(1981);十二、诗坛春秋三十年论战(1982);十三、一九八三台湾诗选论战(1984-1985);十四、大陆的台湾诗学论战(1992-1997)等。参见陈政彦:《战后台湾现代诗论战史研究》,国立中央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页。
    ① 白少帆、王玉斌、张恒春等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页。
    ② 吕正惠、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③ 黄重添、徐学、朱双一著:《台湾新文学概观》下册,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④ 林亨泰就曾针对“横的移植”表达过异议,“‘横的移植’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议论余地的,当时,我就曾提出与之相异的意见。比如,就原则上来说,我虽赞同其大幅接纳西洋现代文学思潮的主张,但是,若只是将之作为单纯移植的话,总觉得还是不够充分。”参见林亨泰:《台湾诗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前期)———九五○年后半期的台湾诗坛》,文讯杂志社编,《台湾现代诗史论:台湾现代诗史研讨会实录》,台北:文讯杂志社,1996年版,第100页。
    ① 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载张汉良、萧萧编选:《现代诗导读·理论、史料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① 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载张汉良、萧萧编选:《现代诗导读·理论、史料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79年版,第5-12页。
    ② 纪弦:《从现代主义到新现代主义——对于覃子豪先生<新诗向何处去>一文之答复·上》,《现代诗》,1957年8月,第19期。
    ③ 林亨泰:《中国诗的传统》,《现代诗》,1957年12月,第20期。
    ④ 纪弦:《从现代主义到新现代主义——对于覃子豪先生<新诗向何处去>一文之答复·上》,《现代诗》,1957年8月,第19期。
    ⑤ 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载张汉良、萧萧编选:《现代诗导读·理论、史料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① 纪弦:《现代派信条释义》,《现代诗》,1956年2月,第13期。
    ② 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载张汉良、萧萧编选:《现代诗导读·理论、史料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③ 林亨泰:《谈主知与抒情》,《现代诗》,1958年3月,第21期。
    ① 覃子豪:《关于“新现代主义”》,《论现代诗》,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年版,第153页。
    ② 纪弦:《多余的困惑及其他》,《现代诗》,1958年3月,第21期。
    ③ 余光中:《第十七个诞辰》,《余光中集》第五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④ “把覃苏之间关于象征派的论战视为覃纪之间现代主义论战的余绪,也未尝不可。”向阳:《五○年代台湾现代诗风潮试论》,《静宜人文学报》,1999年7月,第11期。
    ⑤ “如果说上述的论争(覃苏论战)只是一个小小的序幕,那么下面便有了真刀的闪光,进入正规战。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① 苏雪林:《新诗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自由青年》,1959年7月,第22卷1期。
    ② 苏雪林:《新诗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自由青年》,1959年7月,第22卷1期。
    ① 覃子豪:《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兼致苏雪林》,《自由青年》,1959年8月,第22卷3期。
    ② 苏雪林:《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自由青年》,1959年8月,第22卷4期。
    ③ 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④ 苏雪林:《新诗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自由青年》,1959年7月,第22卷1期。
    ⑤ 覃子豪:《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兼致苏雪林》,《自由青年》,1959年8月,第22卷3期。
    ① 门外汉:《也谈目前台湾新诗》,《自由青年》,1959年9月,第22卷6期。
    ①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
    ① 这种权力体现在,现代诗人汲汲于现代诗创作、发表、诗集出版以及创组诗社、发行诗刊,当现代诗作为一种相对“新”的事物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资本的累积带来合法性和被认同,这时现代诗人就掌控了一定话语权.并对自己的“权力”进行维护,所以“偶尔遇上圈外人写出质疑新诗的文章,诗人即刻群起而攻,使得诗坛曾有‘火药库’之称,予人‘惹不起’的印象。”参见应凤凰:《台湾五十年代诗坛与现代诗运动》,《现代中文文学学报》,2000年7月,第4卷1期。
    ①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对于言曦先生“新诗闲话”的商榷》,《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② 言曦:《歌与诵——新诗闲话之一》,《中央日报》,1959年11月20日。
    ③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对于言曦先生“新诗闲话”的商榷》,《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④ 言曦:《隔与露——新诗闲话之二》,《中央日报》,1959年11月21日。
    ⑤ 言曦:《辨去从——新诗闲话之四》,《中央日报》,1959年11月23日。
    ①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对于言曦先生“新诗闲话”的商榷》,《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②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对于言曦先生“新诗闲话”的商榷》,《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80、86、89页。
    ③ 言曦:《辨去从——新诗闲话之四》,《中央门报》,1959年11月23日。
    ① 黄用:《论新诗的难懂》,《文星》,1960年1月,第5卷3期。
    ② 邵析文:《从新诗闲话到新诗余谈》,《创世纪诗刊》,1960年2月,第14期。
    ③ 纪弦:《本刊的再出发,新诗的保卫战》,《现代诗》,1960年6月,新一号。
    ① 余光中:《再见,虚无!》,《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② 比如余光中就另有《论明朗》、《从古典诗到现代诗》等文章继续剖析论战中的内容,1970年代陈芳明亦有文章《回头的浪子》、《回望<天狼星>》等回溯还原论战。
    ③ 《天狼星》,除却首尾《天狼星户籍》、《附注》,解说天狼星及各章节的意义之外,共分《鼎湖的神话》、《圆通寺》、《四方城》、《多峰驼上》、《海军上尉》、《孤独国》、《大武山》、《浮士德》、《表弟们》、《天狼星变奏曲》等十个章节。
    ④ 洛夫:《论余光中的天狼星》,《现代文学》,1961年7月,第9期。
    ① 洛夫:《论余光中的天狼星》,《现代文学》,1961年7月,第9期。
    ② 余光中:《再见,虚无!》,《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③ 洛夫:《论余光中的天狼星》,《现代文学》,1961年7月,第9期。
    ① 陈芳明与余光中的访谈如是说,“陈:你在《从古典诗到现代诗》这篇文章说,写完了《天狼星》后,你己生完现代诗的麻疹。请问,如果没有洛夫的这篇批评,你自己足不是会觉悟到,不受现代主义的影响?余:会慢得多。陈:那么说,这是一个触媒。余:是的。我觉得他对我的批评,对我来说是一个拯救。而我的反应是,你认为我不好的地方,我就强调,这是出于一种激将法。”参见陈芳明:《诗与现实》,台北:洪范书店,1983年版,第22页。
    ② 余光中:《再见,虚无!》,《余光中全集》第七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① 文晓村:《葡萄园创刊词》,《葡萄园》,1962年7月,创刊号。
    ② 文晓村:《葡萄园创刊词》,《葡萄园》,1962年7月,创刊号。
    ① 古丁:《谈诗的明朗化》,《葡萄园》,1962年10月,第2期。
    ② 蓉子:《溜冰者》,《葡萄园》,1962年7月,创刊号。
    ① 詹冰:《水牛图》,载赵天仪、李魁贤等编选:《混声合唱——“笠”诗选》,高雄:春晖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 向阳:《五○年代台湾现代诗风潮试论》,《静宜人文学报》,1999年7月,第11期。
    ① “面对美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强势的倾销经济与文化的消费生活,中国大陆的文革在实际的社会改造上以及理论基础上,呈现出一套完整的运动理论及行动体系。因此包含着美国的反越战、日本的大学斗争、法国一九六八年学生大革命、西德学生运动,将毛语录、文革中的红卫兵精神、知青下乡等成了各国反体制运动最受欢迎的学习对象。”参见郭纪舟:《七○年代台湾左翼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 郭纪舟:《七○年代台湾左翼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① 向阳:《微弱但是有力的坚持——七○年代台湾现代诗坛本土论述初探》,载文讯杂志社编:《台湾现代诗史论》,台北:文讯杂志社,1996年版,第365页。
    ① 此诗是罗门参观麦坚利堡后写就的批判战争的诗作,“麦坚利堡是纪念第二次大战期间七万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战亡:美国人在马尼拉城郊,以七万座大理石十字架,分别刻着死去者的出生地与名字,非常壮观也非常凄惨地排列在空旷的绿坡上,展览着太平洋悲壮的战况,以及人类悲惨的命运。”参见罗门:《麦坚利堡》特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② 中部合评会发言有桓夫、锦连、詹冰、岩上、陈明台、傅敏(记录)、林亨泰,南部合评会有白萩、林宗源、陈鸿森、凯若、郑炯明(记录)。参见《作品合评:罗门<麦坚利堡>》,《笠》1970年10月,第39期。
    ③ 阮美慧:《台湾精神的回归:六、七○年代台湾现代诗风的转折》,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① 傅敏:《招魂祭——从所谓的<一九七○诗选>谈洛夫的诗之认识》,《笠》,1971年6月,第43期。
    ② 洛夫:《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序言》,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版,第7页。
    ③ 例如1967年《笠》第21期“诗的问答”中《对“难懂的诗”的看法》的讨论,陈明台与郑炯明的通信《关于诗的语言》,桓夫翻译村野四郎的《现代诗应该难懂吗》,27期吴瀛涛《现代诗的困扰》等文章都在探讨现代诗的语言特质及反省当时台湾诗坛现代诗语言晦涩的弊病。
    ④ 洛夫:《<一九七○诗选>序》,《幼狮文艺》,1971年3月,第207期。
    ① 傅敏:《招魂祭——从所谓的<一九七○诗选>谈洛夫的诗之认识》,《笠》,1971年6月,第43期。
    ② 洛夫:《<一九七○诗选>序》,《幼狮文艺》,1971年3月,第207期。
    ③ 傅敏:《招魂祭——从所谓的<一九七○诗选>谈洛夫的诗之认识》,《笠》,1971年6月,第43期。
    ④ 《编辑后记》,《笠》,1971年10月,第45期。
    ① 《疾风知劲草——代编后记》,《笠》,1971年12月,第46期。
    ① 高上秦:《探索与回顾——写在<龙族评论专号>》,《龙族·评论专号》,1973年7月,第9号。
    ② 奚密:《台湾现代诗论战——再论“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国文天地》,1998年3月,第13卷10期。
    ③ 关杰明:《中国现代诗的幻境·上》,《中国时报》,1972年9月10日。
    ① 陈芳明:《检讨诗的晦涩性与时空性》,《镜子与影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24页。
    ② 1973年七月到九月期间,唐文标先后在《龙族·评论专号》、《文季》、《中外文学》等杂志发表四篇文章——《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论传统诗与现代诗》、《诗的没落——香港台湾新诗的历史批判》、《僵毙的现代诗》、《日之夕矣——献给青年朋友的自我批评》等。
    ③ 唐文标:《诗的没落》,《天国不是我们的》,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第154、158页。
    ④ 唐文标:《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论传统诗与现代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第226页。
    ① 奚密:《台湾现代诗论战——再论“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国文天地》,1998年3月,第13卷10期。
    ① 简政珍:《诗和现实》,《诗的瞬间狂喜》,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7页。
    ② 林淑贞:《覃子豪在台诗论及其实践活动探究》,《台湾文学观察杂志》,1991年11月,第4期。
    ① 计璧瑞:《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② 计璧瑞:《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① 计璧瑞:《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① 杨炽昌:《土人的嘴唇》,《风车》,1934年3月,第3号。参见叶笛:《日据时期台湾诗坛的超现实主义运动——风车诗社的诗运动》,载文讯杂志社编:《台湾现代诗史论》,台北:文讯杂志社,1996年版,第27-28页。
    ①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上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248-249页。
    ① 刘纪蕙:《前卫的推离与净化——论林亨泰与杨炽昌的前卫诗论及其被遮盖的际遇》,载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45页。
    ② 刘纪慧:《前卫的推离与净化——论林亨泰与杨炽昌的前卫诗论及其被遮盖的际遇》,载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48页。
    ① 张香华:《一个台湾新诗人的成长——在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提出的报告》,参见古继堂:《台湾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
    ② 朱双一、张羽著:《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 陈映真:《关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答陈芳明先生》,《联合文学》,2000年9月号。
    ① 奚密:《我有我的歌——纪弦早期作品浅析》,《现当代诗文录》,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35页。
    ②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主义》,《现代文学》,1981年6月,第14期。
    ③ 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926年3月,第1卷1期。
    ① 纪弦主编:《把热情放到冰箱里去吧!》(第六期社论),《现代诗》,1954年,第6期。
    ② 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926年3月,第1卷1期。
    ③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1933年11月,第4卷1期。
    ④ 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6页。
    ① 纪弦主编:《现代诗第二期社论》,《现代诗》,1953年,第2期。
    ② 戴望舒:《望舒诗论》,《现代》,1932年11月,第2卷1期。
    ③ 洛夫:《洛夫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页。
    ④ 叶维廉:《叶维廉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页。
    ① 叶维廉:《秩序生长的过程》,《秩序的生长》,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6页
    ② 覃子豪:《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兼致苏雪林》,《自由青年》,1959年8月,第22卷3期。
    ① 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
    ① 罗青:《理论与态度》,《痖弦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238页。
    ①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产生庞大的放逐社会,其中尤以国府在台建制最大,最兴隆,最重要——这是现代史上一个离开原先土地的核心,而又能以放逐政府的形态存活,且建立权威的少数个例之一。”Paul Tabori,The Anatomy of Exile, London:George G. Harrap & Co. Ltd.,1972, p.228参见简政珍:《放逐诗学——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页。
    ② Paul Tabori, The Anatomy of Exile, London:George G. Harrap & Co. Ltd.,1972, p.37参见简政珍:《放逐诗学一 —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页。
    ① 林语堂:《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林语堂选集》第四卷,台北:读者出版社,1969年,第53页。
    ① 洛夫:《诗人之镜》,《洛夫自选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17页。
    ② 余光中:《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总序,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第1页。
    ① 简政珍:《放逐诗学——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页。
    ② 简政珍:《放逐诗学——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页。
    ① 叶维廉:《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② 叶维廉:《赋格》,载余光中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第二辑),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第196页。
    ① 叶维廉:《愁渡》,载余光中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第二辑),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第199页。
    ② 简政珍:《放逐诗学——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9页。
    ① 洛夫:《诗人之镜》,《洛夫自选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19、235页。
    ② 洛夫:《诗人之镜》,《洛夫自选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31页。
    ③ 洛夫:《石室之死亡》,《洛夫自选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55页。
    ① 参见季仲主编:《台湾乡愁散文选萃》序言,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② 简政珍:《放逐诗学——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5页。
    ③ 简政珍:《放逐诗学——台湾放逐文学初探》,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5页。
    ④ 余光中:《放风筝》,《与永恒拔河》,台北:洪范书店,1979年版,第124页。
    ① 余光中:《五行无阻·后记》,《余光中集》第三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428页。
    ① 陈千武:《台湾新诗的演变》,《月出的风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①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②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9-20页。
    ③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83页。
    ① 姚莹:《答李信齐论台湾治事书》,《中復堂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十三种),台北:台湾银行,1960年版,第2页。
    ② 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14页。
    ③ 吴进安:《清领时期台湾书院教育的儒学思想》,载张羽主编:《社团、思潮、媒体: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① 徐复观:《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学生书局,1980年版,第72页。
    ② “反日”、“反西化”依据其时的主要矛盾断代概括得出,动态来看并不是截然如此,很难说在战后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就不存在“反日”情绪。而“反西化”在1970年代的乡土文学大论战中达到高潮,同时这场论战也是一个转捩点,把“乡土”带转到“本土”进而出现“反中国”的“台独意识”。“反中国”的“台独意识”,在时间上超出本论文的时间,且过多牵涉政治远离文学,所以此处不做深入论述。
    ③ 陈绍英:《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赵遐秋主编,《文学“台独”批判》上卷,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① 陈绍英:《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载赵遐秋主编:《文学“台独”批判》上卷,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②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上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45页。
    ① 薛化元:《战后台湾历史阅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1-67页。
    ② 钟鼎文:《关于新诗》,原载于《中央日报》1965年1月8日,后收入幼狮文艺丛书《文艺论丛》,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6年版,第154-155页。
    ③ 吴浊流:《台湾文艺的产生》,《台湾文艺》,1964年4月,第1期。
    ① 李魁贤:《笠的历程》,《笠》,1980年12月,第100期。
    ② 陈千武:《台湾新诗的演变》,《月出的风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③ 陈千武:《台湾新诗的演变》,《月出的风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④ 石湫:《诗与诗人的限度:经验》,《笠》,1965年2月,第6期。
    ① 陈千武:《台湾新诗的演变》,《月出的风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② 巫永福:《泥士》,载赵天仪、李魁贤、李敏勇等编选:《混声合唱——<笠>诗选》,高雄:春晖出版社, 2001年版,第7页。
    ① 陈千武:《雨中行》,载赵天仪、李魁贤、李敏勇等编选:《混声合唱——<笠>诗选》,高雄:春晖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① 向阳:《七○年代现代诗风潮试论》,载林燿德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2》,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327-373页。
    ① 林燿德:《台湾新世代小说家》,《台湾香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② 1945年,时任台湾行政长官的陈仪曾强调说:“心理建设在发扬民族精神,而语言、文字与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要素。台湾既然复归中华民国,台湾同胞必须通中华民国的语言文字,懂中华民国的历史。明年度的心理建设工作,我以为要注重于文史教育的实行与普及。……现在各级学校,暂时应一律以国语、国文、三民主义、历史四者为主要科目,增加时间,加紧教学。”参见黄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麦田出版,2007年版,第35页。
    ①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页。
    ② 王金城:《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③ 黄凡、林燿德主编:《新世代小说大系》,台北:希代书局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4页。
    ① 张默编撰:《台湾现代诗编目(1949-1991)》,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45-149页。
    ② 刘登翰、庄明萱:《台湾文学史》第二册,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34页。
    ③ 刘登翰、庄明萱:《台湾文学史》第二册,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35页。
    ④ 阳光小集编辑部:《在阳光下挺进——诗坛需要“不纯”的诗刊》,《阳光小集》,1982年第10期。
    ① 存汉:《我们需要怎样的诗·之六》,《龙族》,1975年4月,第14期。
    ② 《社论·几句直话》,《主流》,1971年7月,第1号。
    ③ 《主流的话》,《主流》,1972年4月,第四号。
    ④ 《编辑室的话》,《主流》,1971年10月,第二号。
    ⑤ 杨杰美:《从清醒的自觉出发》,《主流》,1972年4月,第四号。
    ⑥ 洛夫:《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第一辑序),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① 简政珍:《序:由这一代的诗论诗的本体》,载简政珍、林燿德主编:《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上册,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页。
    ② 陈芳明:《“龙族”命名缘起》,《诗与现实》,台北:洪范书店,1977年,第200页。
    ③ 《草根宣言》,《草根》,1975年5月,创刊号。
    ① 周浩中:《诗,我们所需求的是什么》,《龙族》1973年7月,第9期。
    ① 《草根宣言》,《草根》,1975年5月,创刊号。
    ② 詹澈曾言道:“一九七三年开始的诗向乡土回归的论述,使我和少数青年诗人的创作,从比较个人的、晦涩的,转变为关怀历史和乡土,较明朗的写实路线。在那时就已开始创作乡土诗的经典‘吾乡印象’的吴晟,也给了我一定的示范和启示。”参见詹澈:《两个十年——乡土文学论战前后台湾现代诗的浅介及浅思》,载陈映真等主编:《清理与批判》,台北:人间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③ 余光中:《从天真到自觉》,《青青边愁》,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5页。
    ① 德亮:《电影院内》,《主流》,1971年7月,第1号。
    ② 简政珍、林燿德主编:《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84页。
    ① [美]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温凤龙译,昆明:云南人民山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② [美]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温凤龙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① 陈仲义:《青衫不管露痕湿直入乱花深处来——台湾现代诗艺术巡礼》,《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 简政珍:《诗和现实》,《诗的瞬间狂喜》,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6-37页。
    ① 简政珍:《意象思维》,《诗的瞬间狂喜》,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01页。
    ① 陈仲义:《智力的结构与智能的诗想》,《扇形的展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② 钱宁:《诗即隐喻》,《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
    ① 陈仲义:《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② 刘纪蕙:《孤儿·女神·负面书写》,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77页。
    ③ 奚密:《边缘,前卫,超现实——对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反思》,《现当代诗文录》,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60页。
    ① 奚密:《边缘,前卫,超现实——对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反思》,《现当代诗文录》,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61-162页。
    ②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风车——访杨炽昌先生》,《文讯杂志》,1984年3月,第9期。
    ③ 洛夫:《超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69页。
    ① 陈仲义:《青衫不管露痕湿直入乱花深处来——台湾现代诗艺术巡礼》,《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 洛夫:《超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271页。
    ① 程晓岚:《超现实主义述评》,载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页。
    ① 萧萧:《台湾新诗美学》,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89页。
    ① 林燿德:《前卫精神与草根意识——与白萩对话》,《观念对话》,台北:汉光文化公司,1989年版,第43页。
    ② 赵天仪:《现代诗的暗礁》,《笠》,1964年10月,第3期。
    ① 许达然:《论介入文学》,《新地文学》,2007年9月,第1期。
    ① 林盛彬:《笠诗社的现实主义诗学》,载陈鸿森编:《笠诗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② 许俊雅:《现实与现代的融合》,载陈鸿森编:《笠诗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版,第324页。
    ③ 叶笛:《论<笠>前行代的诗人们》,载郑炯明编:《笠诗社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4年版,第36页。
    ① 吕兴昌:《走向自主性的时代》,载吕兴昌编:《林亨泰研究资料汇编》下,彰化: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版,第266页。
    ① 《笠下影·林亨泰》,《笠》,1964年12月,第4期。
    ② 阮美慧:《郑炯明“现实诗学”的转折与建构》,载林明德、黄惠娟编:《台湾新诗研究——中生代诗家论》,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7年版,第172页。
    《春风》编辑部:《“诗史”自许·写出“史诗”》(发刊词),《春风》,1984年4月,第一期。
    ① 郑慧如:《现实与想象——以简政珍为主,兼论台湾中生代诗人之作》,《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99页。
    ① 林耀德:《不安海域——台湾地区80年代前叶现代诗风潮诗论》,《文讯》,1986年8月,第25期。
    ② 卢桢:《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天津:南开大学博士生论文,2009年4月,第61页。
    ① 参见向阳:《七○年代现代诗风潮试论》,载林耀德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2》,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327-373页。
    ① 朱双一、张羽著:《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②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导言,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 叶维廉:《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④ 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① 萧萧:《现代诗纵横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第359页。
    ② 洛夫、张默、痖弦主编:《中国现代诗论选》,高雄:大业书店,1969年,第208、250页。
    ① 任洪渊:《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超越》,载痖弦、简政珍主编:《创世纪四十年评论选》,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第109页。
    ① 洛夫:《超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第279页。
    ② 王金城:《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34页。
    ② 洛夫:《关于<石室之死亡>——跋》,载侯吉谅编:《洛夫石室之死亡及其相关评论》,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200页。
    ① 陈仲义:《打通“古典”与“现代”的一个奇妙出入口:禅思诗学》,《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② 杨匡汉:《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① 潘丽珠:《中国“禅”的美学思维对现代诗的影响》,《现代诗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4页。
    ② 叶嘉莹:《还魂草·序》,载周梦蝶:《还魂草》,台北:领导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③ 黄国彬:《庄子的蝴蝶起飞后——文学再定位·代序》,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0页。
    ① 纪弦:《新诗论集》,高雄:大业书店,1956年版,第59页。
    ① 罗振亚:《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② 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① 向阳:《80年代台湾现代诗风潮试论》,彰化:彰化师范大学“第二届现代诗学研讨会”,1997年。
    ① 张默与罗门的观点,出自1984年6月《文讯》月刊举行的“中国现代诗谈话会”的发言,参见《中国现代诗谈话会》,《文讯》,1984年6月,第12期
    《新诗周刊》
    《现代诗》
    《蓝星诗页》
    《创世纪》
    《葡萄园》
    《笠》
    《龙族》
    《主流》
    《大地》
    《诗潮》
    《诗脉》
    《诗人季刊》
    《后浪》
    《阳光小集》
    余光中总主编,洛夫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卷(1950-1970)》(一、二),巨人出版社,1972年版。
    余光中总主编,张默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诗卷(1970-1989)》(一、二),九歌出版社,1989年版。
    余光中总主编,白灵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诗卷(1989-2003)》(一、二),九歌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诗学季刊》,台湾诗学季刊杂志社,第1-37期(1992年至2001年)。
    《台湾诗学学刊》,台湾诗学季刊杂志社,第8-18期(2006年至2012年)。
    洛夫:《洛夫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
    叶维廉:《叶维廉白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版。
    痖弦:《痖弦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
    蓉子:《蓉子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纪弦:《纪弦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羊令野:《羊令野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
    上官予:《上官予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文晓村编:《葡萄园诗选》,自强出版社,1982年版。
    郑愁予:《郑愁予诗选》,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版。
    刘登翰编选:《台湾现代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张我军:《乱都之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耕之编:《台湾爱情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唐晓渡编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版。
    李丽中选评:《骚动的诗神》,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雁翼编:《台湾<创世纪>诗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梁以墀编:《水仙的心情:台湾女性抒情诗》,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古远清主编:《台港朦胧诗赏析》,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简政珍、林耀德主编:《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上、下),书林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
    张默编:《台湾青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天仪等编:《笠诗选:混声合唱》,春晖出版社,1992年版。
    罗门:《罗门诗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赵天仪:《脚步的声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黎:《阴影的河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千武:《月出的风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向阳:《在宽阔的土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魁贤:《秋与死之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默:《张默精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谢冕、杨匡汉主编:《中国新诗萃·台港澳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赵天仪、李魁贤、李敏勇等编选,《混声合唱——<笠>诗选》,春晖出版社,2001年版。
    罗门:《罗门精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奚密编选:《二十世纪台湾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洪子诚、程光炜编:《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余光中:《余光中集》(一至九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洛夫:《雨想说的》,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洪子诚、程光炜编:《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百灵主编:《新诗30家》,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版。
    简政珍:《放逐与口水的年代》,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余光中:《乡愁四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思敬、简政珍、傅天虹主编:《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谢冕总主编:《中国新诗总系(1917-2000)》(全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汉良、萧萧编:《现代诗导读·理论、史料篇》,故乡出版社,1979年版。
    白少帆等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芳明编:《二二八事件学术论文集》,前卫出版社,1988年版。
    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简政珍:《诗的瞬间狂喜》,时报文学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
    简政珍:《语言与文学空间》,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张默编撰:《台湾现代诗编目(1949-1991)》,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
    孟樊:《台湾文学轻批评》,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李秀珊:《台湾新诗与东西方文化精神》,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痖弦、简政珍主编:《创世纪四十年评论选·一九五四—一九九四·台湾》,创世纪诗杂志社,1994年版。
    古继堂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新诗大辞典》,沈阳出版社,1994年版。
    古继堂:《台湾青年诗人论》,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刘登翰、朱双一:《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文讯杂志社编:《台湾现代诗史论:台湾现代诗史研讨会实录》,文讯杂志社,1996年版。
    老高放:《超现实主义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向明:《新诗50问》,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文晓村主编:《葡萄园诗论(1962-1997)》,诗艺文出版社,1997年版。
    孟樊:《当代台湾新诗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李元贞:《女性诗学:台湾现代女诗人集体研究(1951-2000)》,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陈君华:《余光中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林文宝、林素玟等著:《台湾文学》,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杨匡汉:《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吕正惠、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杨宗翰:《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版。
    朱双一:《战后台湾新世代文学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古继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古继堂:《台湾文学的母体依恋》,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孟樊:《台湾后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黎湘萍:《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卫民:《新诗启蒙》,业强出版社,2003年版。
    郑炯明编,《笠诗社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4年版。
    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一六五二—一九四九)》,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萧萧:《台湾新诗美学》,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
    朱光潜:《诗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沈奇:《沈奇诗学论集》(全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正伟:《覃子豪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版。
    朱双一、张羽著:《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大为、钟怡雯编:《20世纪台湾文学专题·Ⅰ——文学思潮与论战》,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刘登翰、庄明萱主编:《台湾文学史》(全三册),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春晖出版社,2007年版。
    赵遐秋主编:《文学“台独”批判》(上下卷),台海出版社,2007年版。
    萧萧:《现代新诗美学》,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
    李翠瑛:《雪的声音——台湾新诗理论》,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潘晋明主编:《大陆地区台湾研究论著目录》,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金城:《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连横:《台湾通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罗振亚:《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默主编:《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创世纪诗杂志社,2008年版。
    陈映真:《陈映真文选》,三联书店,2009年版。
    丁旭辉:《现代诗的风景与路径》,春晖出版社,2009年版。
    薛化元:《战后台湾历史阅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陈义芝:《现代诗人结构》,联合文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朱双一:《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刘小新:《阐释的焦虑——当代台湾理论思潮解读(1987-2007)》,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10年版。
    吕正惠:《战后台湾文学经验》,三联书店,2010年版。
    章亚昕:《二十世纪台湾诗歌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戚嘉林:《台湾史》,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
    古继堂:《台湾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夏济安:《夏济安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彦杰主编:《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与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张羽主编:《社团、思潮、媒体: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12年版。
    [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弗·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三联书店,1989年版。
    [英]威廉·燕卜荪著,周邦宪等译:《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全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奚密:《现当代诗文录》,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杨哨刚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3年版。
    [俄]鲍·安·乌斯宾斯基著,彭甄译:《结构诗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克罗·兰色姆著,王腊宝等译:《新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2007年版。
    [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克林斯·布鲁克斯著,郭乙瑶等译:《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美]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陈重仁译:《博尔赫斯谈诗论艺》,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8年版。
    [英]Robert J. C. Young著,容新芳译:《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加]琳达·哈琴著,李杨、李峰译:《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法]布瓦洛著,任典译:《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朱迪思·瑞安著,谢江南、何加红译:《里尔克,现代主义与诗歌传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廖雪兰:《台湾诗史》,文化大学,1984年。
    郑慧如:《现代诗的古典观照——九四五—一九八九·台湾》,国立政治大学,1995年。
    陈全得:《台湾<现代诗>研究》,国立政治大学,1999年。
    陈大为:《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1980-199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0年。
    刘正忠:《军旅诗人的异端性格——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痖弦为主》,国立台湾大学,2001年。
    林于弘:《解严后台湾新诗现象析论(1987-2000)》,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1年。
    李癸云:《朦胧、清明与流动——论台湾现代女性诗人作品中的女性主体》,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1年。
    阮美慧:《台湾精神的回归: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风的转折》,国立成功大学,2002年。
    陈义芝:《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析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5年。
    王慧玲:《丘逢甲“诗界革命”及其日治时期台湾传统诗界的关系》,东海大学,2006年。
    王正良:《战后台湾现代诗论研究》,中兴大学,2007年。
    陈政彦:《战后台湾现代诗论战史研究》,国立中央大学,2007年。
    解昆桦:《传统、国族、公众领域——台湾一九七十年代新兴诗社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8年。
    蔡明谚:《1950年代台湾现代诗的渊源与发展》,国立清华大学,2008年。
    刘志宏:《一九五十、六十年代台湾军旅诗歌的空间书写——以洛夫、痖弦、商禽为考察对象》,佛光大学,2010年。
    陈文成:《台湾现代诗的政治书写》,佛光大学,2010年。
    顾蕙倩:《台湾现代诗的浪漫特质》,佛光大学,2010年。
    何雅文:《孤独诗学:蓝星诗人群的自我书写》,台湾大学,2010年。
    闵秋英:《台湾放逐诗歌与诗学1985—1987》,国立彰化师范大学,2010年。
    刘益州:《意识的表述——杨牧诗作中的生命时间意涵》,逢甲大学,2011年。
    刘维瑛:《80年代以降台湾女诗人的书写策略》,国立成功大学,2000年。
    林孟萱:《洛夫诗的用字及句式特点》,国立清华大学,2000年。
    吴夙珍:《陈克华新诗研究》,国立中正大学,2000年。
    简文志:《杨牧诗研究》,东吴大学,2001年。
    陈政彦:《萧萧诗学研究》,国立中央大学,2002年。
    王文仁:《光与火——林燿德诗论》,南华大学2002年。
    林怡翠:《诗与身体的政治版图——台湾现代诗女诗人情欲书写与权力分析》,南华大学,2002年。
    夏圣芳:《蓉子诗研究》,南华大学,2002年。
    陈静玉:《陈千武及其现代诗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2年。
    蔡明谚:《龙族诗刊研究——兼论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论战》国立清华大学,2002年。
    邱一帆:《台湾客籍作家吴浊流在诗歌表现上的困境》,国立新竹教育大学,2005年。
    黄琬瑜:《梦想的文明:罗智成新诗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年。
    王秀珠:《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作析论——以吴新荣、郭水潭、王登山为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5年。
    廖悦琳:《语言·意象·诗美学——简政珍现代诗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2005年。
    罗任玲:《台湾现代诗自然美学——以杨牧、郑愁予、周梦蝶为中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年。
    苏培颖:《白萩诗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
    林美玉:《赵天仪儿童诗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2006年。
    陈建宏:《刘克襄新诗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
    钟姿雯:《杨唤诗歌研究》,国立台中教育大学,2006年。
    陈健珍:《日据时期台湾诗中的反抗与耽美意识》,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6年。
    陈璃轩:《席慕容诗歌研究——以主题、语言、通俗性为观察核心》,国立中正大学,2006 年。
    徐培黄:《杨牧诗风的逆变过程》,逢甲大学,2006年。
    陈怡瑾:《李魁贤的诗与诗论》,静宜大学,2006年。
    陈素华:《赵天仪现代诗创作与评论的研究》,静宜大学,2006年。
    郭依霖:《现代诗音乐性及其与声请关系之美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6年。
    黄如莹:《台湾现代诗与佛——以周梦蝶、复虹、萧萧为线索考察》,国立台南大学,2006年。
    高宜君:《郑愁予晚近诗作研究(1993年迄今)》,国立屏东教育大学,2007年。
    虞慧贞:《向明诗的现实关怀研究》,高雄师范大学,2008年。
    刘惠娟:《论陈义芝现代诗的古典风格——从词汇角度分析》,高雄师范大学,2008年。
    吕淑端:《罗门与蓉子怀乡诗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2008年。
    陈应祥:《杨唤诗语言风格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2008年。
    陈依文:《郑愁予诗的“流浪”基调研究——从1951-1968年》,台湾大学,2008年。
    王为萱:《台湾战后第一代诗人(1945-1955)之古典倾向研究》,国立中央大学,2009年。
    林佩菁:《林泠诗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