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对外贸易与江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1895—193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1895—1936年期间江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为理论指导,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
    分析研究了江苏省近代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过程、结果、特征及变动的
    趋势。
     论文从贸易结构、贸易数量、贸易条件和海关征税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江
    苏省近代对外贸易的性质、变动趋势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规模
    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动,诱致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使农业最重要的投
    入,亦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农业劳动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同其他物质资源
    结合起来,在农业领域,发展土地节约型的经济作物;在非农业领域,发展劳
    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机制品进口也促进了江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
    进口替代工业产生与发展。
     江苏近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
    调整和产业序列结构的形成等三个方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内容主要表现为:减
    少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增加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生产结构
    调整的主要内容为:主要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独立和专业生产部门,而不再是农
    业生产过程中的附属产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分工和专业化。
    副业生产的专业化及新型的农村产业的兴起,构成了农村产业的有机序列结
    构:农业——第一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业——第二产业:农村金融、商
    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作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初,江苏己形成农工
    商结合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形态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态。
     中国正加快加入WTO组织的步伐。中国农业必将以世界市场为背景,按
    照比较优势原则,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研究
    江苏近代农村产业结构,将对政府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积极有益的
    借鉴。
Taking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ngsu as research object during
    
     1895?936, the present paper analyses and studies altenations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modern Jiangsu Province as well as its reason, course,
     result and trend.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the altenation trend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effect to agricultural economies as well from four aspects
     about structure of trade, quantities of trade, terms of trade and customs taxation.
     The present paper holds that the expanding in trade scale and altenat ion in structure
     induced the possible curv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elapse out, which made
     the important invest or the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棗
     Agricultural labour, combine with the other substance resourses in depth and width.
     That is, to develop the economic plants of the economical桳anded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of the denselylaboured
     in the fieLd of nonagri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mport machine梡rocessed products
     also made import substitution form and develop in Jiangsu.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modern Jiangsu mainly included three
     aspects, namely adjustment in plant struc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array structure. The adjustment in plantation
     strructure included such contents as decrease grain production of the densely
     landed and increase industrial crop production of densely laboured. The adjust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mainly included: all kinds of the rural
     sideline production had been developed into the independent and special plantation
     branch, no longer subsidiary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brought
     abou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course. Both
     specialication of subsidiary production and the prosperity brought to the rural
     industry of new kind formed an organic array of the rural industry: agriculture
    
     棗the first industry; the rural by梡roduct.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梩he second industry; the rural finance, commerce, communications and
    
     147
    
    
    
    
    
    
    
    
    
     transportation and so on梩he third industry. Thus, the formation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d been shaped in the late 1920s
     and the early 1930s.
    
     The Chinese are speeding up its step to accede to WTO.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must accomplish the most
     super disposition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overall promotion in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 market. Hence, to probe into the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undoubtedly afford positive and instructive use
     for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policy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引文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3.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4.中华民国海关进口税则(1934),上海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45年印行。
    5.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7.汗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
    8.陈真、姚洛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
    9.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
    10.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11.南京图书馆特藏部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
    12.洪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箱出版社1988年。
    13.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3卷人口志;第12卷综合经济志;第14卷农业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第46卷粮食志;第48卷对外经贸志;第51卷,海关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4.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
    1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3年,中华书局,1962年。
    16.杨端六:最近六十五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931年。
    17.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8.(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19.(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
    20.(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21.(美)阿瑟·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84年。
    22.(美)詹姆斯P.豪克,农产品贸易政策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3.(美)A.J雷纳,D 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24.(美)约翰.威廉逊,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5.(美)道格拉斯.C.诺恩,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26.(英)A.P.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7.(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8.(日)早见雄次郎,(美)费农.拉坦,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年。
    29.(日)田岛俊雄,中国农业的结构与变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
    30.(印度)苏布拉塔.加塔克等,农业与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7年。
    31.刘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3.王贵宸,中国农村与产业结构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
    34.王贵宸,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9年。
    35.王贵宸,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山版社,1993年。
    36.史清华,农产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37.朱道华,农村工业化问题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38.卢文等,中国农村:开放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39.陈湘舸,集镇经济学,农业出版社,1986年。
    40.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1.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42.朱颂华,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年.
    43.陈宗德等,改造传统农业的国际经验,中国人大出版社,1992年。
    44.陈健,农业:现实与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
    45.郑有贵等,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46.李宗正等,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年。
    47.宣杏云,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48.桑润生等,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
    49.张学恕,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50.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51.韩俊等,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52.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53.(美)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4.叶依能,历代盛世农政史,东南人学出版社,1991年。
    55.叶依能,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考古,85年第1期。
    56.叶显思,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57.洪焕椿、罗仑,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58.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59.南大历史系,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60.江苏文史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编印。
    6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62.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63.全汉升,中国棉纺织史稿,鸦片战争前江苏的棉纺织业。
    64.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中国社科出版社,1981年。
    65.李文治等,明清时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科出版社,1981年。
    66.人大历史系,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7.穆素沽(美),商品性农业及其变化的限度:1644-1834年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社会科学。
    68.罗仑,论明末清初嘉湖地区经营式农场高产的主要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
    69.张永健,明清松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其经济性质,烟台师范学报,1987年。
    
    
    70.杨国桢、黄福才,道光前期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7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
    72.郑吕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73.史志宏,清化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品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
    74.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75.张学恕,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76.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齐鲁出版社,1981年。
    77.段本洛,论明末清初苏松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
    78.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
    79.萧国亮,关十清前期松江府土布产量和商品量问题,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
    80.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
    81.张忠民,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棉布的国内贸易,上海经济研究,1986年.
    82.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
    83.蒋兆成,明清时期杭嘉地区乡镇经济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
    84.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科出版社,1992年。
    85.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86.李刚、徐文华,十六世纪以末中外贸易通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
    87.丁口初,对外贸易同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87年。
    88.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科出版社,1984年。
    89.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清史研究,1986年。
    90.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
    91.刘秀生,清代商品与商业资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
    92.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
    93.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
    94.方志物产,江苏、浙江卷(285—392)。
    95.方志分类资料,农产品加工等(4)。
    96.方志分类资料,田赋及田制、贸易、粮食作物,(8-11)。
    97.方志分类资料,棉、麻类(15)。
    98.农史资料续编,棉、麻、葛(5)。
    99.郭文韬,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0.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101.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
    102.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03.王新李,吐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04.侯晓吕,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出版社,1999年。
    105.易法海,农业贸易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106.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107.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译,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1957—1965年。
    108.徐雪筠等译编,上海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09.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南开指数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出版社,1958年。
    110.顾焕章等: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1998年。
    111.顾焕章等: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9月。
    112.李岳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江苏农业的影响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5月。
    113.叶依广,区域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114.刘建中,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92—96页。
    115.王翔,十九世纪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160—186页。
    116.刘建中,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历史教学,1992年,22-26页。
    117.史全生,辛亥前江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早期资产阶级运动,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129—134页。
    118.王水,中国近代国内贸易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147—152页。
    119.丁长清,试论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南开学报,1984年,72—79页。
    120.张国辉,早午战后四十年间中国现代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92—125。
    121.郑庆平,旧中国农产商品化发展的案件和特点,中国农史,1984年,13—29页。
    122.樊卫国,近代上海的市场特点与口岸经济的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94年,33-41页。
    123.李岳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江苏农业的影响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3—7页。
    124.冯海发,论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经济研究,1997年,45—54页。
    125.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126.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
    127.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杜,1985年。
    128.陆仰渊等,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
    129.刘朝明,中外农村产业结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30.张振国,中国农业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131.林毅大,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132.(台湾)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989年。
    133.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4.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135.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2年。
    136.王绍熙等,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7.林百举,近代南通土布史,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
    138.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9.汪同三等,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40.周叔莲等,中国产业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
    141.陈争平,1895—1936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的修正及贸易平衡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
    142.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43.巫宝山,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及地位趋势及变迁之原因,1934年。
    
    
    144.王敬亭,农业经济组织及劳动力的分配,农业经济研究,第19卷第2期,1943年9月,
    145.茅家琦等,无镐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
    146.赵如珩,江苏省鉴,1934年。
    147.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48.曹贯一,中国农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49.娄向哲,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之关系,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64-70页。
    150.沈嘉荣,江苏史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151.王懋功,江苏省政府政情述要·建设,台湾1990年。
    152.段木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3.江苏省农林厅,江苏农业发展史纲,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年。
    154.董磊明,上海开埠与江苏南部经济状况的嬗变,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
    155.吴承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文史哲,1991年。
    156.夏林根,论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
    157.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
    158.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
    159.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
    160.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
    161.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2.(日本)满铁,上海满铁调查资料,33编《嘉定县》,34编《常熟县》、35编《太仓县》、48编《松江县》,50编《尤锡县》、51编《南通县》。
    163.汪小勤,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述评,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期。
    164.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二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
    165.Boserup, Ester: The condition of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Economies of AgratianChange Under Population Pressure. Chicago: Aldine Press. 1965.
    166.Boserup, Ester: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 Study of Long Term Trends.
    167.David, Paul: Technical Choic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168.Hartwell, R.M.: The Industrial Revolt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London: Methuen. 1971.
    169.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The Task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eptember), 19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