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社会矛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在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发展理念严重拷问着社会的公平秩序。教育作为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以消除外部条件影响的工具,原本是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样在加大,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
     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境界。在我国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以及在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范围内彰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和消弭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危害,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上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全文除第一章绪论外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论述了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公平理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需要通过社会公平来体现。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选题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剖析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中国基础教育不公的现状及危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差距历程、状况及其危害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选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社会分层因素、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三方面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不公现象进行内在的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政策性弊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衍生。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使得城乡教育不公持续扩大。以此为中心,对各个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选题的解决方案初探,通过国外实现教育公平经验的借鉴,结合弱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措施,以及当前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对目前我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单纯通过教育制度政策的改革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只有通过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削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终达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及良性发展,同时,结合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实行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
China societ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fter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ome brand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occurred. Wealth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growing, andin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and results is spreading in the whole society. Social fair order is sufferingtort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tool to improve inner human quality and eliminate theexternal effects, education was supposed to be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duce the social gap. However,the reality is that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increases in the urban-rural dualstructure system. And it will directly cause increasing gap of knowledge, economic status and income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side residents.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its end to resolve Chinese contemporaryproblem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taken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 new levelbecause the idea that it stresses is in harmony with the centre id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greatly promoted by China, faireducation and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ave become top issues in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 Thu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alize education fair on the base of weakening of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manifest its value in the range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policy and eliminatethe imperilment caused by unfair education.In this paper, the issues of fair basic education under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were discussed while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served as the platform.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except thefirst chapter.
     The first section includes chapter2. In this section,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me was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fair education on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society was discussed. As a core concep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social justice idea has beendeveloped and formed dur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gist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need to be realized through social justice. Just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stability and socialconstruc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rejuvenation, and fai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social justice. There is an interactionbetween fair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The second section includes chapters3-4. Background and reality of the theme were analyzed, an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unfai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harm caused by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werediscussed. As an evitable economic phenomenon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not only appears as economic structure between modern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lso appears as social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society andrural society which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comparedthe education status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analyzedthe jeopardy of the gap.
     The third section includes chapters5-7. Fundamental reasons of the theme wereanalyzed. Unfair education phenomena in China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were analyzedfrom three aspects: social stratification, politics and policy, 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were discussed.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systematic obstacles in education are thesources of urban-rural unfair education, the drawbacks of education policies result in urban-rural unfaireduc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fair education continuously promotes unfaireducation. The subproblem s were deeply discussed around the theme.
     The4th section includes chapters8.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theme. Based on the practicaloverseas experiences of fair education, concrete measures of weaken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China and present government function changes in educational, realization of fair basic education inun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wa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urban-rural dualstructure is the root cause for unfair education, and fair education can not be realized only by educationpolicy reform. Fundamentally, fair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following measures: reformingmacroeconomic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pushing China's urban-ruralintegration strategy to weaken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aking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reform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education policies.
引文
①曹永国.教育公平:当代政治哲学之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①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②何善平.教育正义论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5.
    ③周雄飞.教育公平的全方位阐释[J].商业时代,200(23).
    ④林涛涛.促进初等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J].重庆社会科学,200(4).
    ⑤张婷.论我国教育公平机制的实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
    ①刘复兴.教育改革的制度伦理:教育公平与政府[J].人民教育,2007(11).
    ②何会宁,沈晓.教育公平的伦理审视与制度保障[J].道德与文明,2006(3).
    ③张冬毛.关于教育公平的伦理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④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⑤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2004(5).
    ⑥李瑞平.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原因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⑦李静.影响教育公平因素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7(4).
    ⑧孙文学.我国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5(3).
    ①陈敬朴.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②郭建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③包宁.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异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5.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9,171.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9,214-215.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9,171.
    ⑥特里尔.毛泽东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97.
    ⑦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7.
    ⑧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7,373.
    ②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7,49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495.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1.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17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90,10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7.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420,539-54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1994[Z].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88-30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4,57,28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②《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0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70,49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1-33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330.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90.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4-20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6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4.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4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0.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6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4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46,215.
    ①二元反差系数为非农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其值越小,经济的二元性越不明显
    ②本节数据来源:王积业,王建主编;我国二元结构矛盾与工业化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①王积业,王建主编;我国二元结构矛盾与工业化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34
    ①②数据来源:王积业,王建主编;我国二元结构矛盾与工业化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①《论语·雍也》[M].中华书局,2006
    ②《论语·先进》[M].中华书局,2006
    ③《论语·雍也》[M].中华书局,2006
    ④《论语·公冶长》[M].中华书局,2006
    ①《论语·学而》[M].中华书局,2006
    ②《论语·阳货》[M].中华书局,2006
    ①转引自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①钱扑.冲突论及其教育目的功能观---对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剖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9(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9—16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P9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
    ①②数据来源: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出版社,1998
    ①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②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③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④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2287.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2567.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2113-2114.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2001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1-152.
    ①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①车辉.两会观察:基础教育不能成教育不公“重灾区”[N],工人日报2008-03-06
    ①寻找教育公平的良方-直击义务教育之教育公平[N].工人日报200,03
    ②转引自杨锴,《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①朱光烈.人文主义:未来教育基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
    ①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②孙兵,孟庆肴.教育的公正与利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0.
    ①县级政府难扛义务教育大旗[N]中国经济时报,2003-1-9
    ②中国每县赤字约一亿县级财政等于吃饭财政[N]星岛环球网,2008-04-04http://www.stnn.cc/china/200804/t20080404_757665.html
    ③崔晓农.全省县级财政赤字实现“双下降”,[N]山西新闻网2011-04-08http://www.daynews.com.cn/sxjjrb/yiban/1146049.html
    ④2004—06—18国家审计署2004年第1号(总第02号):“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
    ①李静波,张婕.“以县为主”变革中求进一对全国254位地(市)县教育局长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4-11-22
    ①史静寰,延建林.聚焦农村中小学教师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01)
    ②数据来源:顾明远.教育学: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③转引自楚一民.农村大学生下降一半背后的城乡不公[N].新浪网,2009-01-24
    ④数据来源:顾明远;教育学: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①劳凯声.教育体制改革的公益性诉求[J].理论视野,2008(7).
    ①马思援.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要适应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9-04-28.
    ②张璐晶.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4%目标18年未兑现[N].科学网2010-03-08
    ①国家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新华网,2007-12-29.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67.
    ②曾天山:《我国择校问题的背景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①张晓晶、赵华、刘书云:《教育不公追问政策调整》[J].嘹望新闻周刊,2005(50).
    ①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①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①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试行)》[N]2008-4-18http://www.chengdu.gov.cn/GovInfoOpens2/detail_allpurpose.jsp?id=6UHEJrgUbouqmv9hAQQo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09.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167-168.
    ①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
    ①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②张建新.高等教育公平的历史轨迹——云南大学近五十年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①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
    ②刘精明.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J]浙江学刊,2000(4)
    ①贺晓珍.试论家庭背景对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②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社会科学,2006(5).
    ①贺晓珍.试论家庭背景对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②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9.
    ①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①Deng Zhong and Donald J.Treima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lology,1997,103
    ①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①着力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8-16.
    ①转引自楚一民.农村大学生下降一半背后的城乡不公[N].新浪网,2009-01-24
    ②转引自楚一民.农村大学生下降一半背后的城乡不公[N].新浪网,2009-01-24
    ①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57.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③张锡恩,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法制化[J],东岳论从1996(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①该部分内容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课题报告组研究成果.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①余雅风.《重构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法律保障》;《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2004:11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统计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3-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6
    [12]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4
    [14]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5]教育部组织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7]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18]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9]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统计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0]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2]王积业,王建主编.我国二元结构矛盾与工业化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23]李彬.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4]孙兵,孟庆肴.教育的公正与利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5]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6]赵勇.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7]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8]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9]郭剑雄.二元经济与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0]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2]李徽.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3]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4]李炜光.中国财政史述论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5]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6]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7]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8]陈南岳.中国过剩二元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9]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0]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1]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43]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4]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5]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6]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47]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8]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9]杜育红.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0]沈百福.地方教育投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1]李子彪等.教育财政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2]徐国祥等.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3]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4]鲜祖德.中国农村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5]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6]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7]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编.中国教育热点问题透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59]赵家骥,谢家训.2l世纪中国农村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0]张大玲,陶明瑞.2007中国教育年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61]张辉,刘丽,李星.环境物理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2]谈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3]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4]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5]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
    [66]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7]杜成宪,丁刚.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8]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9]张强.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0]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1]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72]傅康生,钱再见,杨文兵等.重大政策剖析与反思[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3]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4]柏岳.中国教育现状沉思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75]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6]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7]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8]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9]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0]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肇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1]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2]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3]中央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7]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88]杜放.支付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9]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0]陈元.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1]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2]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3]陆士祯.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4]魏津生,盛朗,陶鹰生.中国流动人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5]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6]闵维方.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7]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98]秦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99]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0]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1]张曙光.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2]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3]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写组.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6]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7]宋恩荣,吕达主编.当代中国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8]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9]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0]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3]朱永新.沟通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4]朱永新.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5]朱永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16]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7]李锐,赵茂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外文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列宁全集.第1,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6]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7]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华夏出版社,1989.
    [28]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中心馆,1987
    [29]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0]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3]罗伯特丹尼.教育投入与结果的不公平-对纽约州的分析[M].科温出版公司,1994.
    [34]布卢姆.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5] W F康纳尔.二十世纪教育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7]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译林出版社,2001.
    [38]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译林出版社,2002.
    [39]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0] S. 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华夏出版社,1987.
    [41]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2]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
    [43]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华夏出版社,1987.
    [44]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45]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6]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7]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M].新星出版社,2006.
    [48]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粹[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9]查德D范斯科德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于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张守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探析—以安徽省为例[J].教育研究,2005,(4).
    [2]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3]陶西平,袁振国.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10,(7).
    [4]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5]王善迈.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2008,(3).
    [6]许庆豫.组间平等:美国教育平等历程述论[J].教育研究,2010,(5).
    [7]辛涛,黄宁.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结果公平的重新定义[J].教育研究,2009,(8).
    [8]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J].教育研究.2003,(11).
    [9]薛二勇.美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体系-基于法律演化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10]张杰.对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想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1]李家坦.农村教育费附加收、支、管情况剖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0,(3).
    [12]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0,(10).
    [13]胡祖才.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2010,(9).
    [14]沈海驯,李丽.义务教育公平与民众的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2010,(12).
    [15]郭戈.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7,(8).
    [16]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12).
    [17]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18]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
    [19]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平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0]黄斌,钟宇平.教育财政充足的探讨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
    [21]赵力涛.中国义乌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变化与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22]刘精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23]郭蓓.关于社会保障问题[J].学术月刊,2007,(1).
    [24]文军.农民市民化[J].开放时代,2009,(8).
    [25]林聚任,苏海玲.城乡一元观[J].开放时代,2009,(8).
    [26]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1,(11).
    [27]宋洪远.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8,(12).
    [28]孔祥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缩小城乡差距[J].教学与研究,2008,(12).
    [29]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8,(12).
    [30]习聂盛.关于城乡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05,(4).
    [31]王岗峰,黄雯.新农村建设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32]李洪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33]刘美平.论中国特色城乡协同发展理论—兼评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34]郭彩琴.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
    [35]刘书明.统一城乡税制与调整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新论[J].经济研究,2001,(2).
    [36]韩长斌.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J].经济研究,2006,(12).
    [37]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2009,(12).
    [38]戴素芳.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
    [39]江玉安.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州学刊,2007,(5).
    [40]祝小宁,李茵莱.论毛泽东、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6).
    [41]门献敏.论毛泽东对和谐社会的积极探索及其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4).
    [42]李庆丰.论毛泽东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J].教育探索,2005,(11).
    [43]董建萍.论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3).
    [44]吴宏洛,练晓荣.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5]周荣.毛泽东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4).
    [46]李桂荣.毛泽东的社会公平思想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7]张莺.毛泽东公平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2).
    [48]王槐生.毛泽东公平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
    [49]李君.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50]范湘涛,范贤超.毛泽东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心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8,(1).
    [51]魏世雄.试论公平理论与社会实施[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52]周兴中.中国近代社会的公平思想管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3]崔炜,周悦.服务型政府构建:交易费用与“大部制”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08,(12).
    [54]黄明哲.服务型政府与人民满意度的契合及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6).
    [55]吴燕霞.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
    [56]周佑勇,尹建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法治理念、原则与机制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1).
    [57]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58]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J].江汉论坛,2002,(9).
    [59]潘繁生.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江苏高教,2006,(5).
    [60]李瑜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分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4).
    [61]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62]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J].学术论坛,2003,(2).
    [63]李学.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制度分析与对策反思[J].公共管理学报,2006,(4).
    [64]孙立平等.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65]吴忠民.关于公正研究的进程[J].东岳论丛,2001,(2).
    [66]陆学艺.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
    [67]李路路.社会分层结构:制度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68]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69]王春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
    [70]仇立平.职业分层:社会分层的指示器[J].社会学研究,2001,(3).
    [71]吴忠民.怎样看待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如何分析阶层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11).
    [72]张宛丽.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73]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74]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5]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
    [76]余源培.破解社会生活中的“斯芬克斯之谜”[J].东南学术,2001,(3).
    [77]雷万鹏,钟宇平.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78]许昆鹏,贾驰.转型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7,(4).
    [79]连建华.论基础教育阶段政府的教育责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80]林建材,杨义芹.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及其现代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2005,(9).
    [81]李雪勤.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5,(9).
    [82]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83]马和民.当前中国城乡人口社会流动与教育之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7,(4).
    [84]鲁洁.论学校的选择功能[J].教育研究,1986,(10).
    [85]陆学艺.协调好社会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4).
    [86]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87]龙书芹.论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88]张军果.试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与转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6).
    [89]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90]孙荣,朱梦佳.社会公平与政府责任-公共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91]李骏,罗忆源.转型中国的高等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92]庞守兴.农村教育到底为了谁-对当前发展农村教育两个误区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93]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4]袁怡琴.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与社会流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95]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国教育政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3).
    [96]张玉林.通向城市的阶梯[J].南京大学学报,2004,(4).
    [97]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98]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6).
    [99]张玲玲.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发展独立学院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100]周新城.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科学阐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101]吴成军.中国教育政策若干问题浅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4,(3).
    [102]曹淑江.教育财政中性到教育的充分性-美国教育财政诉讼及其教育财政改革的促进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103]肖更生.俄罗斯教育的市场经济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6,(6).
    [104]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105]柳海民,段丽华.教育公平:教育发展质与量的双重度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06]俞宪忠.关于利益集团分析的若干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07]严军.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108]高建民.美国近年联邦教育资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109]陶红.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制度、偿还机制及违约处理[J].教育与经济,2005,(1).
    [110]谢志萍.由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111]周佳.农民工义务教育:从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112]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J].改革,2004,(3).
    [113]陈玉云.对“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反思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114]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115]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5,(3).
    [116]蓝建.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0,(8).
    [117]潘天舒.我国县级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4).
    [118]潘学峰,王阳亮.浅析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配的不公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119]孙晓峰,高全明.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1).
    [120]王东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5,(4).
    [121]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6).
    [122]吴开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1,(1).
    [123]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124]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125]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26]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127]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4,(7).
    [128]蔡拔平,左晓荣.简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断裂及弥合对策[J].当代经济论坛,2006,(4).
    [129]蔡防,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130]曹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劳动流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学术论坛,2005,(1).
    [131]陈闻君.人力资本、就业机会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J].经济与管理,2004,(8).
    [132]陈永正,陈家泽.论中国乡级财政[J].中国农村观察,2004,(5).
    [133]成德宁.论城市偏向与农村贫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34]程伟.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J].人口与经济,2006,(3).
    [135]楚成亚,刘祥军.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政治根源[J].当代世界会主义问题,2002,(4).
    [136]段成荣,梁宏.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
    [137]樊华强.从教育平等反思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138]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139]高如峰.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4,(7).
    [140]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141]高如峰.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水平和效益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2,(6).
    [142]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4,(5).
    [143]葛乃旭.重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想[J].财贸经济,2005,(1).
    [144]郭建如.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制度分析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145]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46]郭耀邦,盛阳荣.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来自浙江的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147]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24).
    [148]韩洪文.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变迁轨迹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149]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及续)[J].青年研究,2001,(8)~(9).
    [150]胡士华.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5,(10).
    [151]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52]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
    [15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
    [154]江文涛.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J].财经科学,2006,(3).
    [155]蒋鸣和.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基本格局和政策讨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1,(2).
    [156]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比较与我国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5,(3).
    [157]李爱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困境与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158]李华.城乡公共品供给均等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J].财政研究,2005,(11).
    [1]丁妍.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价值省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样荣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政治稳定研究[D].四川大学,2006.
    [3]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转型期农村教育的根本性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邓晓臻.社会分层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6.
    [5]刘海燕.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乔菲.我国社会分层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张华.中国高考与社会分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8]孟小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戢志森.转型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研究——以社会分层为分析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高洋.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
    [11]陈燕燕.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2]卜秋.论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苏州市沧浪区为例[D].苏州大学,2007.
    [13]张颖.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中的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2008.
    [14]高勤.论迁移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5]陈一远.论受教育权的保障-和谐社会的视野与政府法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06.
    [16]卿孟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湖南省零陵区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7]李泽楼.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
    [18]王媛媛.县域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温江区、叙永县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5.
    [19]何劭强.从社会公平视角看中国农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0]海洁.促进教育公平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6.
    [21]邱伟华.公共教育与收入差异-基于公平视角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2]李纯.公平理想的诉求-解读美国《高等教育法》的资助效力[D].吉林大学,2006.
    [23]张冬毛.关于教育公平的伦理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4]牛佳牧.关于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5]孙东旭.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6]焦红艳.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
    [27]彭芳芳.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对策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8]檀秀侠.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社会管制模式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7.
    [29]周珊珊.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0]王永平.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探析[D].山西大学,2006.
    [31]张红伟.弘扬“和谐理念”:全面探索基础教育公平实现的新路径[D].南昌大学,2008.
    [32]詹曙.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3]余桥.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教育公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4]徐卫.基础教育政策的抉择与教育公平的现实[D].苏州大学,2007.
    [35]易佳.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南大学,2007.
    [36]王翔.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现状初探[D].安徽大学,2007.
    [37]谌英.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入政策公平性研究-以江西农村为例[D].南昌大学,2008.
    [38]李兵.以经济学的视野审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D].西南大学,2006.
    [39]张晓云.中、美教育公平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
    [40]朱磊.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