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开放条件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理论论证和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方法探讨了“入世”后,面临新情况中国宏观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通过对国际贸易政策与理论的分析研究,我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是必要的和正当的;二,通过分析WTO的国际贸易政策机制、各种贸易理论及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因素对中国宏观外贸政策取向的影响,我认为,中国的外贸政策应该渐进开放、渐进自由,但是贸易保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经济新格局,提出中国在加入WTO后的很长时期内只能采取过渡性的贸易政策——开放条件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并提出了一些保证该政策顺利实施的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本文的分析角度打破传统,借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体系,提出了中国宏观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即开放条件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而传统的对发展中国家外贸政策的研究大多仅局限于进口替代政策、出口导向政策和工业化政策等;二是结合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国这种新情况,深入分析了WTO规则后,提出了更贴近现实、更具操作性的保证开放条件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如坚持不断升级的关税结构、实施新的幼稚产业扶持政策等,对中国的外贸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The basic methods of theory argumentation and system theory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rend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policy.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thesis. In the first part, after having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to my way of thinking,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should practice moderate trade protection and it is proper. 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end of foreign trade policy, such as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trade theories and the foreign trade's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increase, etc. Then I conclude that Chinese foreign trade policy should be gradually open, but trade protec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n a long period. The last part, I bring forward the idea that China should adopt moderate trade protectionism in open terms, and I also advance a few advices, which will guarantee the implement of moderate trade protectionism in exoteric terms. There are two innovations in my thesis. One is tha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thesis is new. It use for referenc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oreign trade policies and system info and break traditional view. The other is that after having gone deep into the rules of WTO, I put forward some useful advices which are important to both ensuring the smoothly implement of moderate trade protectionism in exoteric terms and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novatioa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25、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野尻武敏等、《经济政策学》、魏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周宝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薛荣久、《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概论》、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9]、张二震、《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以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30页。
    [1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徐兆宏、《世界贸易组织机制运行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李善同、王直等、《WTO:中国与世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5]、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姚志勇、《国际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7]、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李荣林、《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9]、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2]、任烈、《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23]、张幼文、《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24]、李欣广、《理性思维: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5]、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27]、张建华、《入世后再论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28]、邹东涛等、《“入世”: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王福民、《世贸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谢百三、《中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殷醒民、《论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
    [32]、林毅夫、李周等、《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3]、彭福伟、《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1期。
    [34]、曹昱、《动态贸易增长路径和中国的贸易动力转换》、《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10期。
    [35]、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36]、张国平、《略论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及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10期。
    [37]、吉庆华、《绿色贸易壁垒及我国外贸企业的对策》、《企业研究》、2001年、第3期。
    [38]、杨世辉、《反倾销规则的博弈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39]、张华、《我国政府在促进服务贸易中应发挥的作用》、《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8期。
    [40]、张小蒂、《技术创新、政府干预与竞争优势》、《世界经济》、2001年、第7期。
    [41]、胡倩、《我国的外贸现实与理论调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42]、王家新、《论管理贸易及其制度创新》、《经贸导报》、2001年、第11期。
    [43]、全毅、《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政策调整》、《发展研究》、2001年、第9期。
    [44]、冯佩蓉、《试析中国贸易制度改革的目标》、《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