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社会自20世纪中期以来,农村妇女经历了两次解放历程:第一次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阶级压迫,农村妇女得以摆脱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边缘地位,她们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经济与社会建设中来。但由于这种解放并没有触及到农村最根本的经济结构,农村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并且由于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控制,造成了农村妇女对计划经济严重而深刻的依附。这种依附性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她们缺少从业的自主权,经常处于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习惯于等待和服从上级的指令,从而缺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次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将中国农村全面地推向了市场,也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走出了依附状态。她们开始自主地从事农村经济活动,极力摆脱自身的束缚,并积极地投身于农村的政治改革,并且表现出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经济上,就是逐步拥有了从业的自主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她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增强。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她们逐渐地与男性农民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妇女集中的趋势,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观念与现实发展条件的客观局限,农村妇女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需要继续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国家政策的特别支持,特别是在她们的政治参与方面,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组织中仍处于弱势。在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的这个大背景下,本文作者首先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紧接着考察了新时期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历史进程;正视了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现实;强调了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并就如何促进新时期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对策。
Since the medium term of the 20 century,The Chinese rural women have experienced twice liberation:The first time 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accomplished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 had overthrown class oppression , the rural women managed to shake off the border position in the economy , and spare no effort when they were engaged in the society construction. But this liberation didnot change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rural economic, the rural economy is still the natural economy, so that the rural women had been controlled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 the rural women hadto cling to it deeply. Their nature behaviour was to be short of the decision-making right ,when they got to look for a job, they often were in the position passive and being controlled; they were often show being accustomed to waiting for the instruction by the higher authority and obeying on politics, then they were short of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ereby.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 P. C , The Chinese rural areas has been pushed into marketplace , The Chinese rural women has also stepped off their clings to the planned economy. They have begun to be engaged in the rural economy activity autonomously, have done their's utmost to shake off the fetters of themselves ,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to and the political reform and var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actively , have shown their relative independent character. This independent character is shown on the economy , they have their own decision-making right and get a job step by step; they begin to show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creativeness,and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on politics. Therefore, we can say ,to this degree, they are in the position competing equally with the male sex peasant.
     While the China is being industrialized and modernized, the rural area young adult labour force begin to make a living in the city on a large scale ,the rural area structure of the labour force begins to change ,they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rural women play a large role in the countryside, not only giving birth to a child ,but also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also objective the fact:Fall in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reality developing con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 women is still confronting with a lot of difficulty and obstacle , they are still need the entire society's attention and special policy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the rural women is still in the weak power in the Chinese Villager Autonoy
     Under this b background ,at first,the author has set forth the rationale of the Chinese rural women '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then proceed to inspect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ural women '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Straightened the reality of the new period rural women '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 women '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at last, he given out h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rural women '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引文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页。
    ②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③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④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①以上观点参见周作翰、张英洪:《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参政权》,《政治学研究》2007年2期,第36页。
    ②包心鉴,梁旭光教授:《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③王丽萍:《农村妇女:从经济参与看政治参与》,《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1期。
    
    ①王乐夫:《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109页。
    ②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52页。
    ①周志飞:《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意识》,《中国妇女报》2007年3月13日。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1、6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22页。
    ②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版,第145页。
    ①李小云:《发展中的性别含义》,《中国妇运》2002年第2期,第40页。
    ①李小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5期。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
    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页。
    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④列宁:《在全俄女士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278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10页。
    ①莫文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①李英桃:《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43-63页。
    ②黄育馥:《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23-28页。
    ①康宇:《试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75-179页。
    ①何萍教授访谈:《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10期。
    ②张广利,陈仕中:《后现代女权主义对现代女权主义的理论继承与超越》, 《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第142-146页。
    ①John Pierson, Tackling Social Exclusion, New York : Routledge,2001.
    ①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Background Report: Social Exclusion-Poverty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SEC/B11/93.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Quoted in Janie Percy-Smith (ed.)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inclusion?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p.3.
    ②李景治,熊光清:《政治排斥问题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71-74页。
    ①英国学者泰尼尔?布查德特(Tania Burchardt)等人将社会排斥分为五个层面,即,消费活动、积累活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See Tania Burchardt, Julian Le Grand, David Piachaud,“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1991-1995”,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Sep1999, Vol. 33, Issue 3, pp.227-244.英国学者简妮?珀西-史密斯(Janie Percy–Smith)认为,社会排斥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社区、个人、居住环境、群体等几个层面。她还列出了每一层面的具体指标。例如,社会排斥经济层面的指标就包括:长期失业、无业游民或没有稳定的工作、无工作家庭、收入贫困。See Janie Percy-Smith,“Introduction: the contours of social exclusion”. in Janie Percy-Smith(ed.),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inclusion? Buckingham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pp.1-21.中国学者曾群、魏雁滨认为:社会排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面: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参见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19页。
    ①程世礼:《评罗尔斯的正义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24-26页。
    
    ①杨春贵:《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的统一》,《人民日报》2008年3月31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1页。
    ④《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④《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版,第647页。
    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版,第300页。
    ⑥全国妇联党组:《中国共产党推进妇女解放的八十年》,《中国妇女报》2001年6月28日。
    ⑦《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⑧《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版,第9-11页。
    ①《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11页。
    ②《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版,第253页。
    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⑥黄三生:《邓小平妇女人权思想探析》,《求实》,2006年S1期。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47、25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9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9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9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96页。
    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2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1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10页。
    ①胡锦涛:《不断开创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新局面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半边天”作用》,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日。
    ②赵玉兰:《关于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 《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2期,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1页。
    
    ①陈文联,刘伟:《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两个阶段》,《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出版社1984版,第11页。
    
    ①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1919年8月17日,第35期。
    ②《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640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02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34年1月),《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1册第310页。
    ①孙苹:《抗战时期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3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
    ③毛泽东:《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①全国妇联办公厅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1949-1989),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5页。
    
    ①全国妇联办公厅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1949-1989),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版,第132、134页。
    ②葛彬:《粤港澳妇女参政比较研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77页。
    
    ①王思梅:《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4期,第15-22页。
    ②马慧芳,郝琦:《1950年代国家对农村妇女社会生产动员的启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4期,第51-53页。
    ③葛彬:《粤港澳妇女参政比较研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78页。
    ①王巧玲:《论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党史文苑》,2004年第6期。
    ①董妙玲:《试论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与现状》,《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第82页。
    ①周志飞:《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意识》,《中国妇女报》,2007年3月13日。
    ①《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5),《中国妇女报》2002年6月18日。
    ②新华网,《中国60多万建制村中女性村委会主任占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3/content_4691069.htm,2006年06月13日。
    ③人民网,“调查显示中国超过八成农村妇女对生活充满信心”, http://nc.people.com.cn/GB/61154/5078268.html,2006年11月23日。
    ①杨琳、陈良锋:《近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10月11日。
    ②摘自《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8月24日。
    ③全国妇联组织部、全国妇联信息中心:《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8月。
    ④崔士鑫:《一千五百万女干部顶起“半边天”,《人民日报》,2006年8月25日。
    ⑤李薇薇、崔清新:《全国已有女干部1500多万人科技队伍中女性超过1/3》,《人民日报》,2007年3月8日。
    ⑥《十七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4日。
    ⑦《人民日报》,2008年7月2日第1版。
    ①新华网,卫敏丽、李亚杰:《耕耘在希望的热土上——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走过20年》,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29/content_7521224.htm,2008年1月29日。
    ①《全国已选拔5.4万名大学生到农村服务》,《人民日报》2008年4月22日。
    ②杨晨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中组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解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日第1版。
    ①《女大学生村官高票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青年报》2007年12月4日。
    ①大学生村官网,《安徽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令人担忧》, http://www.dxscg.cn/html/18/n-8418.html, 2009年1月6日。
    ①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②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78页。
    ③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①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56页。
    ②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57页。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第4-12页。
    
    ①“女童教育:性别公正的起点”,《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10日。
    ②“女童教育:性别公正的起点”,《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10日。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第4-12页。
    ①刘智、史卫民、吴运浩著:《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374页。
    ②李慧英:《女性参政徘徊在权力边缘》,《中国妇女报》2005年9月6日。
    ③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9页。
    ④资料来源于2004年9月全国妇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性别平等”研讨会论文。
    ①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①张艳红:《女性商品化”之传媒批判》,《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2期。
    ②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斥──以国企下岗女工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107-127页。
    ③《出生性别比失调惹关注》,《香港商报》,http://www.cnwnc.com/20040309/ca815966,2004年2月9日。
    ①Tamara Jacka,Women's Work in Rural China:Change and Continuityin an Era of Refor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LaurelBossen,Chinese Women and Rural Development: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Lu Village,Yunnan(Lanham,MD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2。
    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由来》, http://www.nwccw.gov.cn/html/68/n-139968.html,2008年7月29日。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第4-12页。
    ②曾艺:《我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http://info.feno.cn/2007/110401/c000084714.shtml,2007年9月23日。
    ①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1页。
    ②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①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②章荣君:《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的对策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35页。
    ③朱光磊:《大分化新组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16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78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版,第74页。
    ②杨根乔:《论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第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1993年版,第237页。
    ④陈晓莉:《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探析》,《行政论坛》2005年第6期,第71页。
    ①周志飞:《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意识》,《中国妇女报》2007年3月13日
    ②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第4-12页。
    ③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④新浪网,“调查显示中国超过八成农村妇女对生活充满信心”, http://news.sina.com.cn/,2006年11月23日。
    ①王丽萍:《农村妇女:从经济参与看政治参与》,《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1期。
    ②中国网,丁娟:《中国妇女的参政状况》,http://www.china.com.cn/,2006年3月16日。
    ①中国网,丁娟:《中国妇女的参政状况》,http://www.china.com.cn/,2006年3月16日。
    ②宋美娅:《从掌饭勺到掌帅印: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妇女报》2005年8月9日。
    ①王萍,史东云:《从两性比较的视角透视当代中国妇女参政》,《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肖百灵:《对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问题的探讨——以湖南“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实施为例》, 《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与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②黄兴华:《湖南提高农村妇女参政比例基本实现村村有女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5/content_3400766.htm,2005年8月25日。
    ①杨龙:《80年代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的阶层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②朱光磊《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273页。
    ③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第215-216页。
    ①《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1993年、1994年、1995年,第225、118、116页。
    ②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③张兴杰、吴钢:《迈向理性--中国政治年报(1999年版)》,第291页。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⑦(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②顾协国:《中国农村妇女的非制度政治参与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44-46页。
    ③倪承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①参见《宗教》总第18期,第12-16页。
    ①中国民政网,李旭:《论村民在自治中的非制度化参与》,http://zyzx.mca.gov.cn/article/yjcg/cmzz/200807/20080700018694.shtml, 2008年7月23日。
    ①刘炳君:《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法社会学求证》,《政法论丛》2005年第4期,第20-25页。
    ①天意网,高武平:《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http://www.tecn.cn/,2005年3月15日。
    ①中国网,丁娟:《中国妇女的参政状况》,http://www.china.com.cn/,2006年3月16日。
    ②李慧英:《女性参政徘徊在权力边缘》,《中国妇女报》2005年9月6日。
    
    ①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9页。
    ②中国网,丁娟:《中国妇女的参政状况》,http://www.china.com.cn/,2006年3月16日。
    ①仝雪,屈锡华:《我国基层农村妇女干部现状分析:以河南省南阳市郭滩镇、毕店镇农村妇女干部状况为例》,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②史桂茹:《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妇女的作用》,《农民日报》2007年9月27日。
    ①刘筱红:《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1卷第6期。
    ②张风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
    ②(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翻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向海英:《论我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
    ④中新网,《08年全球男女平等报告:挪威居首中国第57》,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8-11/13/content_14909783.htm,2008年11月13日。
    ⑤师风莲:《农村妇女政治冷漠现象探析》,《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专刊)2008年10月,第342-348页
    
    ①张风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②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所课题组:《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研究》。
    ③张风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④范瑜:《村委会选举:农村妇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五周年研究会》,第273-275页。
    ⑤JudeHowell,“In whose interests elec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6Vol.15,NO.49,PP.603-619.
    ①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①王一鸣,高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因素和改革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9月2日。
    ②中国网,“2007年恩格尔系数爬升,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32∶1”, http://www.china.com.cn,2008年2月29日。
    ③季丽:《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08年2月22日。
    ①《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②数据来源于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
    ③魏宪朝,栾爱峰:《中国农村妇女参政障碍中的文化和传统因素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
    
    ①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②(法)傅蕾丝:《两性的冲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56页。
    
    ①(法)傅蕾丝:《两性的冲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56页。
    ②刘筱红:《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公共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①中国妇女网,李薇薇:“我国妇女享有六大法定权利”,2003年8月20日,http://women9da.people.com.cn/GB/29137/2027402.html。
    ①中国改革论坛:“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调研报告”, http://www.cird.org.cn/,2002年2月28日
    ①“农村妇女面临八大婚姻问题”,《中国妇女报》2001年2月14日。
    ②莫文秀:《关注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相关经济权益的实现》,《人权》2006年第6期。
    ①《安徽日报》,2008年3月9日。
    ②杨根乔:《安徽农村妇女发展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理论建设》2005年第2期。
    ①刘筱红:《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公共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36页。
    ②[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宋海春:《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①王一鸣,高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因素和改革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9月2日。
    ②任保平:《加快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6期。
    ①谢涛、崔仑、吕灿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①童芍素:《双重角色冲突中的中国妇女发展问题》,《浙江学刊》1994年第1期。
    ①杨根乔:《论培育新型女农民》,《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杨根乔:《论培育新型女农民》,《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李慧英:《社会性别的界定及其意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152页。
    ②梁华林:《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①列宁:《在全俄女士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2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10.《毛泽东选集》第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版。
    12.《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978年版。
    13.《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人民出版1988版。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8.《江泽民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胡锦涛:《不断开创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新局面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半边天”作用》,《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日。
    22.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1919年8月17日,第35期。
    23.《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版。
    24.《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出版社1984版。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版。
    2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30.《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2.《改革开放二十年年大事记》(1978.12---1998.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中国改革全书》(农村改革卷),大连出版社1992年9月版。
    34.《中国中央文件选集》(1-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2008年2月22日。
    36.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 2005年8月24日。
    37.全国妇联、全国妇联信息中心:《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8月。
    38.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5),《中国妇女报》,2002年6月18日。
    39.蒋永萍主编:《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40.《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2.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43.全国妇联办公厅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1949-1989),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44.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45.《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46.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朱光磊《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0.《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1993年、1994年、1995年。
    51.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景天魁等著:《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3.姚锐敏、汪青松等著:《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徐勇著:《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徐勇文集》(1999-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6.徐勇:《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57.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9.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0.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61.何包钢,朗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63.谭琳、姜秀花主编:《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4.谭琳、丁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探索》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65.李秋芳主编:《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中国妇女五十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66.丁娟著:《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版。
    67.全国妇联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68.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肖唐镖、邱新有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谢子平:《村民自治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71.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包心鉴,梁旭光教授:《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73.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5.[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76.[法]傅蕾丝:《两性的冲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版。
    77.[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8.[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9.[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0.[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翻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82.[美]布坎南、康格尔顿著,张定淮等译:《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周作翰、张英洪:《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参政权》,[J].政治学研究2007(02).
    2.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02).
    3.李培林:《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研究》,[J].哲学动态1995(02).
    4.李小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J].妇女研究论丛2000(05).
    5.李小云:《发展中的性别含义》,[J].中国妇运2002(02).
    6.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2).
    7.丁娟:《试论毛泽东关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思想》,[J].妇女研究论丛1993(04).
    8.黄三生:《邓小平妇女人权思想探析》,[J].求实2006(S01).
    9.徐斐:《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改革与发展观》,[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02).
    10.周志飞:《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意识》,[N].《中国妇女报》2007年3月13日。
    11.李英桃:《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J].美国研究2001(04).
    12.康宇:《试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J].学术论坛2007(04).
    13.黄育馥:《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J].国外社会科学1991(03).
    14.何萍教授访谈:《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5(10).
    15.张广利,陈仕中:《后现代女权主义对现代女权主义的理论继承与超越》,[J].人文杂志2003(03).
    16.李元书、刘昌雄:《新中国推进政治参与的经验和教训分析》[J].探索1997(06).
    17.王思梅:《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J].妇女研究论丛2001(04).
    18.陈静:《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困境及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07(06).
    19.葛彬:《粤港澳妇女参政比较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2).
    20.王巧玲:《论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J].党史文苑2004(06).
    21.杨静勤:《当前制度框架下我国农民的非制度政治参与》,[J].前沿2006(10).
    22.童芍素:《双重角色冲突中的中国妇女发展问题》,[J].浙江学刊1994(01).
    23.李景治,熊光清:《政治排斥问题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6(04).
    24.程世礼:《评罗尔斯的正义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5.杨春贵:《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的统一》,[N].人民日报》2008年3月31日。
    26.董妙玲:《试论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与现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04).
    27.周志飞:《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意识》,[N].《中国妇女报》2007年3月13日。
    28.杨琳、陈良锋:《近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N].《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10月11日。
    29.崔士鑫:《一千五百万女干部顶起“半边天”,[N].《人民日报》2006年8月25日。
    30.李慧英:《女性参政徘徊在权力边缘》,[N].《中国妇女报》2005年9月6日。
    31.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03).
    32.张艳红:《女性商品化”之传媒批判》,[J].新闻爱好者2008(12).
    33.潘萍:《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农村妇女参与》,[J].妇女研究论丛2008(01).
    34.倪承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1(06).
    35.仝雪,屈锡华:《我国基层农村妇女干部现状分析:以河南省南阳市郭滩镇、毕店镇农村妇女干部状况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
    36.史桂茹:《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妇女的作用》,[N].《《农民日报》2007年9月27日。
    37.刘筱红:《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
    38.黄艳娥:《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3).
    39.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4).
    40.季丽:《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11).
    41.王一鸣,高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因素和改革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9月2日。
    42.张互桂:《传统性别文化视角下的妇女参政》,[J].船山学刊2008(02).
    43.程同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一个政治学的分析》,[J].江海学刊1995(01).
    44.王乐夫:《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J].江海学刊2002年(03).
    45.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J].社会学研究2003(03).
    46.宋维强:《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长白学刊2001(06).
    47.程同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一个政治学的分析》,[J].江海学刊1995(01).
    48.彭将霞、雷洪:《农村女性参与基层选举的心态——对湖北省长阳县662名农村女性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03).
    49.俊拴:《论我国政治参与范式的转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2).
    50.彭光芒:《综合性中文门户网站,女性频道与青年女性发展》——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例,[J].妇女研究2005(2).
    51.李锐:《我国社会转型期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05(12).
    52.陶岳潮、徐礼明:《我国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的新特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4(04)
    53.郭慧敏:《社会性别与妇女人权问题——兼论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J].妇女研究论丛2005(2).
    54.李飞:《试论大众传媒的异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8).
    55.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集体维权行动》,[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9卷,春/夏季2001。
    56.周晓虹:《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毛泽东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比较》,[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7卷,秋季2000.
    57.王立梅、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计军恒:《当前我国农民理论导刊2006(01).
    58.刘术泉:《政策失效、制度创新与性别平等——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理论观察2007(02).
    59.李慧英、田晓红:《制约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相关因素的分析--村委会直选与妇女参政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02).
    60.李元书、刘昌雄,新中国推进政治参与的经验和教训分析,[J].探索1997(06).
    61.刘中一:《对一次民主选举的考察--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妇女参政的难点及制约因素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1(z1).
    62.向常春:《民主与自主:农村妇女民主参与制的因素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3(04).
    63.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
    64.杨翠萍:《村委会选举:农村妇女参与缺失的原因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3(04)
    65.刘筱红、吴治平:《论乡村治理中的妇女参与与村级党组织的社会性别意识》[J].江汉论坛2006(01).
    66.刘筱红:《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
    67.白艳,李璠:《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8(04).
    68.陈耀:《中国共产党妇女参政思想及其发展历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04).
    69.张旭霞、范春松:《妇女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及理性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01).
    70.傅金珍:《我国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1).
    71.陈苇、王泽利:《促进妇女参政构建和谐社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
    72.陈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性别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73.课题组:《妇女参政的状况及问题:对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吉林、江苏两省妇女参政状况的分析》,[J].理论学刊2001(05).
    74.蒋永萍:《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02).
    75.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
    76.吴菁:《国际妇女参政的政策与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01(z1).
    77.俞歌春:《村民自治:中国乡村女性民主政治参与的转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3(03).
    78.向海英:《论我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2007(03).
    79.陈文联,刘伟:《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两个阶段》,[J].中008(02).
    80.章荣君:《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的对策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4(01).
    81.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1).
    82.刘筱红:《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公共政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报(哲社版)2005(02).
    83.杨根乔:《论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02).
    84.陈晓莉:《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探析》,[J].行政论坛2005(06).
    85.“农村妇女面临八大婚姻问题”,[N].《中国妇女报》2001年2月14日。
    86.莫文秀:《关注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相关经济权益的实现》,[J].人权2006(06).
    87.杨根乔:《安徽农村妇女发展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J].理论建设2005(02).
    88.刘筱红:《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公共政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2).
    89.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与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5(05).
    90.杨龙:《80年代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的阶层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04).
    91.王一鸣,高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因素和改革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9月2日。
    92.谢涛,崔仑,吕灿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2003(01).
    [1]Kelliher,Daniel,“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In The China Journal,January. 997.
    [2]JeanC,Economic Development,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nance .Maurice Brosseau,Suzanne Pepper,Tsang Shu-ki(eds.),Chinew,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6.
    [3]Jean C&Scott Rozel,"Elections and Power:The Locus of Decision 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 "TheChina Quarterly,Special Issue. 2000.
    [4]Brien,Kevin J.&Li,Lian jiang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China,Vol.22No.1.Shi,Tianjian1999,"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August. 1996.
    [5]John P.Bur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6]John Pierson,Tackling Social Exclusion,New York : Routledge,200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Background Report: Social Exclusion-Poverty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SEC/B11/93.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Quoted in Janie Percy-Smith (ed.)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towards inclusion?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7]JudeHowell,“In whose interests elec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6.Vol.15,NO.49,PP.603-6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