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规模经济问题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汽车产业是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重点扶持的产业,鉴于其产值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是一国工业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所以它是许多国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此外,汽车产业还具有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因此,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将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在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依据,以规模经济理论为指导,采用利润分析法、生存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计量研究方法,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研究证明多数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未处于规模有效区间,生产经营效率偏低;同时,研究估计出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最优规模区间大约是15~33万辆,在此区间内多数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通过对影响中国和外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最后从技术创新、政府管制、满足市场需求等角度就如何提高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Economies of scale is one of the main study topic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utomobile industry is the heavyly supported one by Chinese government from 50th of 20 centry.Since its big output value,long industry chain,high industrial linkag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 complex reflection of a country's technical level and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many countries' national economy and as well as in China.And since it showes obviously characteristic of scale,both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ake the economies of scale of automobile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study topic.
     Based on former reletive studies,and guided both b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ory of economies of scale,this paper makes a multi-angle positive study on scale economy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by many analytical methods,such as profit analysis method,survivor technique method,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DEA model.The study showes that most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re in diseconomies of scale for poor operation.And the study guesses that optimal scale of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now is between 150000~330000,inside the interval enterprises are supposed to get scale merit.
     Then,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cal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automobile enterprises,and thinks that reletively lower R&D,demand which was not be met and other reasons made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smaller scale.At the end,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study conclusion and gives ou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the poi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government control,demand satisification and others for higher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 scale.
引文
[1]陈清泰、刘世锦、冯飞,迎接中国汽车社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3]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中信出版社,2007,第152页
    [4]沃尔特.亚当斯主编,美国产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5][日]影山僖一,现代汽车产业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6]IMVP,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作为连接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日本等世界各国汽车产业研究人员的国际研究网络,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活动。
    [7][日]关志雄,是日本汽车厂家重新检讨对华战略的时候了——当地生产还是出口整车?RIETI网站2002年6月21日
    [8][日]关志雄,向汽车大国迈进的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大课题,RIETI网站2003年6月20日
    [9]藤本隆宏,结构论出发分析中国汽车产业,汽车工业研讨会——2003RIETI—HOSEI—MIT IMVP联合会议发言稿,RIETI网站2003年9月12日
    [10]Paul Gao,打造中国汽车业的未来,麦肯锡季刊,20049月
    [11]Paul Gao,中国汽车制造商走向全球的路线图,麦肯锡季刊,2008年6月
    [12]刘世锦、冯飞,2003中国产业发展蓝皮书,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3]金剑锋,基于SCP框架下的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8期第55页
    [14]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43页
    [15]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与重要经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16]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1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8]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与重要经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19]J.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3(中译本1989),第42页
    [20]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这也是施蒂格勒在《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第19页中提出的方法的细化)
    [21]藏旭恒、徐向艺、杨惠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7页
    [22]钟卫等,工业行业R&D投入绩效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0期,第77-80页
    [23]纯技术效率表示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下,最小的要素投入成本,由变动规模报酬的BCC模型所求得,可以由此衡量在投入导向下企业的技术无效率有多少是由纯技术无效率所造成。规模效率则表示在最大产出下,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的投入量与最适规规模下的投入量的比值,它是由固定规模报酬下的技术效率值除以变动规模报酬下的纯技术效率值所得到的效率值。据此衡量在投入导向下,任一决策单元是否处于最适合生产规模。若处于递减规模报酬,则应减少生产规模,减少要素投入:反之,若处于递增规模报酬,则应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要素投入。
    [24]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5]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26]约翰·保罗·麦克杜菲,汽车业:面临灾难还是走向复苏?沃顿知识在线,2007-3-1
    [27]马晓诃,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发展,改革,2005年第9期55页
    [28]沃尔特.亚当斯主编,美国产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29]汽车与配件,2005年12月12日,第11页
    [30]艾尔佛雷德·P·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40页
    [31]艾尔佛雷德·P·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32]朱宗文,广本模式:产业链的移植与衍生,21世纪经济报道,2006-7-3
    [33]桑铁柱,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第5期
    [34][日]关志雄,向汽车大国迈进的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大课题,RIETI网站2003年6月20日
    [35]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36]艾尔佛雷德·P·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37]艾尔佛雷德·P·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43页
    [38]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39]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40]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
    [41]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42]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43]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3页
    [44]柳献初,世界汽车产业处于历史拐点,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9期
    [45]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97页
    [46]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97页
    [47]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48]藤本隆宏,结构论出发分析中国汽车产业,汽车工业研讨会——2003RIETI—HOSEI—MIT IMvP联合会议发言稿,,RIETI网站2003年9月12日
    [49]贾永轩,汽车企业竞争地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25-26页
    1.白雪洁、戴小辉,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主要轿车企业生产效率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第10期35-47
    2.陈漓高、沈存,汽车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扩张与我国发展汽车自主技术的对策,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45-48
    3.陈建国、张宇贤,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调整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4.陈建国、张宇贤,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2期26-30(人大复印资料2005.1)
    5.程振彪,中国汽车工业如何面对外企在华投资的新策略,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第3期
    6.陈祖涛,汽车社会 自主开发 农用汽车,汽车快报,2004年第18期
    7.曹建海、林向阳,对北京市振兴和发展汽车工业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7期55-62
    8.段军山,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溢出效应”及对我国政策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八期19-25(人大复印资料2005.10)
    9.房汉庭、金延新、屈宏,中国战略性技术及其产业化的七大问题,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6期5-10
    10.干春晖,国际汽车厂商组织结构变化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11.郭克莎,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影响及应对思路,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22-32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需着力破除根本性障碍,调查研究报告,2006-3-7
    13.胡安生,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成就汽车产业,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10期8-13
    14.胡安生,汽车产业R&D绩效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10期38-40
    15.郝海岗,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解析汽车产业效率,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6期17-19
    16.贺伟,刘明霞,企业R&D商业化能力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66-72
    17.何元贵,创新型产业领袖与产业成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6期.
    18.何元贵,“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特征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1期
    19.何元贵,中国汽车产业贸易保护壁垒:回顾与展望,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2期
    20.何元贵,家电、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分析与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中国经济评论,2004年第6期
    21.何元贵,中国汽车产业投入要素贡献度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1期
    22.何元贵,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
    23.胡绍玲,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于中国轿车行业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01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版。
    24.洪银兴,关于企业家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4期60-63
    25.韩永进、彭举,汽车生产企业的制度变迁,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3期68-70
    26.焦国华、江飞涛等,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效率,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0期37-44
    27.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6期5-12
    28.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与重要经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1-9
    29.柳献初,世界汽车产业处于历史拐点,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9期16-20
    30.刘新英,李清,FDI对我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25-29
    31.李京文,姚蔚,发展我国自主汽车工业的战略选择,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32.李平、于雷,我国制造业产业进入壁垒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43-48
    33.雷松林,全球价值链下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08第2期22-28
    34.李晓华,对加入WTO后“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4期21-26
    35.李影,张先锋,汽车产业R&D绩效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10期38-40
    36.吕毅、宗钢,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9期
    37.联宏,孙学玉:中国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问题探讨,财经研究,2000年第1期
    38.金剑锋,基于SCP框架下的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8期54-56
    39.马晓河,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发展,改革,2005年第9期5-12
    40.孟秀惠,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研究,技术经济,2007年第10期29-34.
    41.倪海、陈湛匀,跨国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效应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9期2-10
    42.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一个基于汽车产品的实例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1期
    43.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44.潘建亮,我国汽车产品试制产业分析,汽车与配件,2007-12-17
    45.秦远建、方壮新,改善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6期2-5
    46.社科院课题组,中国产业组织若干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4期51-58
    47.史自力,战后日本汽车业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2002年第10期28-32
    48.时间,数据包络分析在我国汽车工业经济规模研究中的应用,汽车工业研究,2003第2期28-32
    49.桑铁柱,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第5期11-14
    50.王涛、张友芹,国际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和重组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7期38-42
    51.汪伟、史晋川,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80-94
    52.徐长明,李伟利,2007-2008年我国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4期2-14
    53.夏茵,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行为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54-58
    54.闫立,吴贵生,世界汽车业强国地位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41-49
    55.叶生洪,规模经济新论,当代财经,2007年第2期10-15
    56.殷醒民,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的变动趋势研究,管理世界,1997年第3期
    57.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比较,汽车工业研究,2006(11)18-22
    58.赵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18-24
    59.张纪康,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市场效应——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4期77-80
    60.张捷,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日本学刊,2007年第2期
    61.钟卫等,工业行业R&D投入绩效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第20期77-80
    62.张占斌,国际汽车产业模式比较与中国发展路径选择,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63.邹龙泉、袁国勇,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效益实证分析,经济工作,2002年第4期34-36
    1.陈清泰、刘世锦、冯飞,迎接中国汽车社会:前景、问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2.陈楠,基于DEA方法的一汽—大众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道格拉斯.C.诺恩,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
    5.杜蕾,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傅家骥、雷家肃、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著),2004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汽车制造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需着力破除根本性障碍(内部资料),调查研究报告(总2543号),2006年3月7日
    9.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力钢等,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世锦、冯飞,2003中国产业发展蓝皮书,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刘志迎等,中国轿车产业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柳旭,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D]国防科技大学,2006
    15.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16.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7.贾永轩,汽车企业竞争地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8.钱振为,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克劳斯,车王传奇——世界十大汽车巨人奋斗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孙年益,世界汽车浪潮,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版
    22.武康平,费淳璐,WTO框架下中国汽车经济的增长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杨惠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5.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6.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私人轿车与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8.张仁琪、高汉初,世界汽车工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
    30.张宇贤、冠兰,点击中国汽车业,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版
    31.张纪康,奔驰世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张占斌,比较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模式、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郑也夫,轿车大论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朱耀明,产业经济研究,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藏旭恒、徐向艺、杨惠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80(中译本1997)
    37.[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85(中译本1997)
    38.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法]雅克.沃根辛格,汽车世纪——安德烈.雪铁龙传,傅荣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0.[日]丰田英二,汽车巨子丰田英二,杨国兵、陈冬梅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1.[日]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许经明、李兆华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42.[日]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中译本1988)
    43.[日]影山僖一,现代汽车产业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44.[日]植草益,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中译本1988)
    45.[日]针木康雄,实在而执著的经营者——丰田英二,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46.[美]艾尔佛雷德·P·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
    47.[美]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9.[美]乔治.罗德曼,汽车之父福特,蚌珠等编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50.[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与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51.[美]J.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商务印书馆,1956(中译本1988)
    52.[美]J.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3(中译本1989)
    53.[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89(中译本1996)
    54.[美]沃尔特.亚当斯主编,美国产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6.[美]小艾尔弗雷德.A.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英]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J.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Baker R.D.,Estimating Most Productive Scale Size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4,(17)
    2.Baker R.D.and Thrall R.M.,Estimating of Returns to Scale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2,(62)
    3.Christos Papahristodoulou.,A DEA Model to Evaluate Car Efficiency,Applied Economics,1997,29:1493-1508;
    4.Lanssel,D.,Montet,C.and Peguin-Feissolle,A.(1988) 'Optimal Trade Policy under Oligopoly:A Calibrated Model of the Europe—Japan Rivalry in the EEC Car marke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Dixit,A.(1988) 'Optim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Oligopoly'in R.Feenstra:(1988),Empiricel Metho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MT:MIT Press,pp.141-169 Maxine Berg;
    6.Dasgupta,P.,Stiglitz,J.,(1980),'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Nature of Innovative Activity',The Economic Journal 90,266-293;
    7.Inha Oh,Jeong-Dong Lee,Seogwon Hwang,Almas Heshrnati."Analysis of Product Efficiency in the Korean Automobile Market from a Consumer's Perspective".The North American Productivity Workshop,Toronto,Canada,June 22-25,2004;
    8.Ivo Zander.(1999) "Whereto the multinational—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the multinational netw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8(1999) 261-291;
    9.Fransman M."Information,knowledge,vision and theories of the firm".In Dosi G,D J Teece and J Chytry(eds.) Technology,Organization,and Competitiveness.Perspectives 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0.Manson,R.H.,(1973),'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by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55(3),pp349-355
    11.Maxine Berg.(2002) "From imitation to invention—creating commodit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Economic History Review,Lv,1(2002),pp.1-30;
    12.Paul Gao,中国汽车产业再出发,麦肯锡季刊,2002年第1季
    13.Paul Gao,打造中国汽车业的未来,麦肯锡季刊,2004年9月
    14.Paul Gao,中国汽车制造商走向全球的路线图,麦肯锡季刊,2008年6月
    15.Phys Qwen Jenkins,Dependent Industri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7
    16.Reddy,A.S.P and Sigurdson.J.(1994)'Emerging patterns of globalisation of corporate R&D and scope for innovaion capablity build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vol.21,pp.283-99
    17.Rumy Husan,The continuing importance of economies of scale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European Business Review,1997 Volume:97 Issue:1 pp.38-42
    18.Stephen Redding.(2002) "Path Dependence,Endogenous Innovation,and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43,No.4,November 2002;
    19.William G Shepherd,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alysis,Markets,Policies,4th edition.Prentice-Hall,Inc.1997.
    20.World Bank..China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Case Study:The Automotive Sector,ReportNo.1213 4-CHA,1993
    21.Kazuyuki Motohashi,Yuan Yuan(2009),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Multinationals to Local Firms:Evidence from Automobile and Electronics Firms in China,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9-E-005
    22.[日]津上俊哉,进入新阶段的日中企业合作——铸造发挥各自强项的强强联盟,《日经telecon21》数字专栏、2002年6月27日
    23.藤本隆宏,有关中国国有企业产品开发体系的考察/以第一汽车和东风汽车的事例研究为中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转让》(丸山惠也编),柘植书房新社,2001年2月
    24.World Bank:"China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Case Study:The Automotive Sector" Report No.12134-CHA,December 31,1993.
    1.[日]若杉隆平,创新的实现与制度上的诸课题,RIETI网站
    2.[日]关志雄,面临生产过剩的中国汽车产业,RIETI网站2004年6月30日
    3.[日]关志雄,是日本汽车厂家重新检讨对华战略的时候了——当地生产还是出口整车?RIETI网站2002年6月21日
    4.[日]关志雄,向汽车大国迈进的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大课题,RIETI网站2003年6月20日
    5.谁是谋杀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的“元凶”,http://www.sina.com.cn,2001年10月19日
    6.藤本隆宏,结构论出发分析中国汽车产业,汽车工业研讨会——2003RIETI—HOSEI —MIT IMVP联合会议发言稿,RIETI网站2003年9月12日
    7.约翰·保罗·麦克杜菲,汽车业:面临灾难还是走向复苏?沃顿知识在线,2007年3月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