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资金保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的江南农村金融,主要由传统农村金融与现代农村金融组成,二者在矛盾斗争与相互合作中生存发展,具有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特征。江南农村传统金融包括传统高利贷借贷关系以及典当、钱庄、合会等传统金融组织,江南农村现代金融包括银行在江南农村的农贷活动以及银行农贷的中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仓库等现代金融组织。
     高利贷,是农村传统借贷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层次,在民国时期江南农村得到延续与发展。江南农村高利贷主要有货币借贷、实物借贷及二者衍生的其他借贷形式,是江南农村农民最主要的借款来源。高利贷借贷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十分明显,但能够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说明在江南农村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典当、钱庄和合会是江南农村传统金融组织的代表,民国时期在逐步衰落中发展。典当、钱庄和合会,在组织管理、运作经营上,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江南农村借贷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因此,要复兴江南农村经济,不能忽视传统金融组织的作用,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传统金融组织的功能。
     银行是现代金融组织的典型代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积极规划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筹设现代农村金融网络,以银行的农贷活动为标志的江南农村现代金融逐步建立和发展。银行在江南农村的农贷活动,缓解了江南农村金融危机,促进了江南农村经济复苏和发展,但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仓库是银行农村放款的中介,是江南农村现代金融组织。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相比,具有组织机构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业务经营多样等特点,对传统农村金融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对江南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自身的制度设计上和执行上的缺陷,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农村金融,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江南农村的现状。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发展实际上是从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型,促使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转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国银行侵入的影响,也有江南农村经济嬗变、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宣传和政府积极参与等的共同推动。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呈现出二元金融结构、混合发展模式、政府强制主导与农民被动接受等特征。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转型是近代江南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的转型是不成功的,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与启迪。
The rural finance is a general name of the accommodation of monetary fund and all kinds of correlativ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 It provides fund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asant life. It features prominent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 rural finance of JiangNa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isting mainly of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e and modern rural finance, ha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binary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e of JiangNan included the debtor-creditor relationship of the traditional usurious loan and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uch as Pawn, Native Bank Shop, Hehui etc. The modern rural finance of JiangNan included the agricultural credit activity of the bank in JiangNan rural area and the agricultural credit activities’agent of the bank, such 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gricultural Warehouse and other the moder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Usury, the most basic level of the traditional debtor-creditor relationship in rural area, had been continued and developed in JiangNan rural area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sury in JiangNan rural area had mainly forms of Money Loan, Credit-in-kind and the ramification of both. It is the uppermost origin of loan for peasants in JiangNan rural area. The negativ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Usury was obvious very much. But it could exit and develop for a long-term. This poin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ase of its subsistent existent.
     Pawn, Native Bank Shop and Hehui were delegates of JiangNan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y had been developing on the wane. Pawn, Native Bank Shop and Hehui present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natur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hey had an important place in JiangNan rural debts and functioned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It shouldn’t ignore and be fully aware of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f JiangNan rural economy were undergone.
     Bank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BeiYa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laned moder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wanted to promote modern rural financial net actively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domination. The moder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marked with rural loan of the bank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Activities of the bank of loan in JiangNan rural area had been slightly mitigated, but it couldn’t get to the root of problem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nd Agricultural Warehouse, intermediary agent for a loan of banks, were the modern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the moder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mple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a diverse business operation. It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JiangNan rural economy and peasant life, but it couldn’t change that present situation at its root and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e totally because of its own defects of system design and the execu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s a transiti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e had changing to modern rural finance.There were many facts causing the transition both because of the stimulus of intrusion of the foreign bank, transmutation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propagandists of the masses, together advancing of the leading factor of the government, etc. JiangNan rural financial had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binary financial structure, mixed development model, forcible leading of government and passive accepting of peasants. Modern transition of JiangNan rural financial in Republic of China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JiangNan rural economy in modern tim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is transition of JiangNan rural finan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unsuccessful, but it gave us some importa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引文
①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①李金铮、邹晓昇:《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史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②具体可参见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此外安涛从研究现状、史料来源和特点、研究方法、缺憾和不足、注意问题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近十年来的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进行了综述。(安涛:《近十年来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综述》,《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
    ①吴承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学者王家范、刘石吉、洪焕椿、罗仑、陈忠平、徐新吾、范金民、徐茂明、[美]黄宗智、[日]滨岛敦俊等都对江南做过界定,可参见: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洪焕椿、罗仑:《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陈忠平:《论明清江南农村生产的多样化发展》,《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史林》2002年第3期;[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
    ③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7页。
    ③侯厚培、侯厚吉:《农业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④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2页。
    ⑤朱剑农:《农村经济》,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65页。
    ⑥何文广、李树生:《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⑦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编:《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①刘永钊主编:《新编金融词汇》,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版,第222页
    ②蒋振声主编:《农村金融学》,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④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页。
    ⑤付红:《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中心》,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⑥何文广、李树生:《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⑦刘达:《略论“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8期。
    ①侯厚培、侯厚吉:《农业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吴敬敷、徐渊若:《农业金融制度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日]牧野辉智著,王世颖译:《农业金融概论》,黎明书局1932年版;[日]小平权一著,欧阳瀚存译:《农业金融新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②徐渊若:《德国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吴宝华:《美国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金
    ①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③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姚公振:《中国战后农业金融政策》,中华书局1944年版。
    ④乔启明:《农业金融》,中央训练委员会内政部编印,1943年。
    ⑤汪洪法:《农业金融体系的研究》,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32年印行;陈振华:《农业信用》,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朱若溪:《农业金融流通之设施》,正中书局1933年版;伍玉璋:《中国农业金融机关论》、《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及实施论》,均为北培农村银行1936年印行;欧阳平与张履鸾:《农村金融与合作》,中华书局1939年版;侯哲葊:《农业金融纲要》,黎明书局1940年版;王世颖:《农业金融简论》,金华国民出版社1941年版;李撝谦:《农业金融》,金陵大学农经系1943年版;黄通:《土地金融问题》,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郑林庄:《战后中国农业金融》,西南印书局1945年版。
    ⑥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华通书局1931年版。
    ③施伯珩:《钱庄学》,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
    ④中央储备银行调查处编:《上海钱庄概况》,中央储备银行调查处1944年版。
    ⑤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版。
    ⑥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⑦主要代表著作有:李撝谦:《农业金融与合作》,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陈振骅:《农业信用》,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寿勉成、李士豪:《农村经济与合作》,正中书局1936年版;侯哲葊:《农村合作运动》,黎明书局1931年版;于树德:《信用合作社经营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王慧民:《农村合作》,大华书局1935年版;寿勉成:《抗战以来之合作运动》,中国合作事业协会1936年版;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版;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版;彭莲棠:《中国农业合作化之研究》,中华书局1948年版。
    
    ①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②徐渊若:《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③侯哲葊:《农业仓库经营论》,正中书局1946年版。
    ④杨捷之:《中国农业仓库的兴起及其评价》,《中国经济》第3卷第9、10期。1935年9、10月。
    ⑤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版;《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⑥俞庆棠:《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上海申报馆1937年版。
    ⑦[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资料》,大东书局1934年版。
    ⑧[美]戴乐仁等著,李锡周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版。
    ⑨范苑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
    ⑩古楳:《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
    11朱剑农:《农村经济》,中华书局1948年版。
    12 [苏联]马扎亚尔著,陈代青、彭桂秋合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
    13詹玉荣:《中国农村金融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①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③于永:《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金融救济之考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版。
    ④付红:《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中心》,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⑤李撝谦:《旧中国农村金融概况》,《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李撝谦:《解放前后的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史》1984年4期。
    ⑥李金铮:《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网络的形成考略——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李金铮:《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比较》,《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白越平、于永:《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量”的考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于永:《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活动的启示》,《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于汉民:《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农村金融状况》,《民国档案》1992年第2期。
    ②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③包爱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乡村金融枯竭的原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④薛念文:《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式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4期。
    ⑤程春晖:《1927~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农村金融政策述评》,《沧桑》2007年第4期。
    ⑥易棉阳、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⑦曾耀荣、许小苍:《试论南京政府时期我国农村金融的二元结构性特征及其成因》,《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⑧程霖、韩丽娟:《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⑨李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927—1937)》,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⑩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06期。
    ①徐华:《农村借贷的历史透析与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②单强:《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③小田:《近代江南乡镇社会的金融格局和功能》,《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院》1995年第4期。
    ④赵林凤:《民国时期江苏农村金融变动的探析》,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⑤韩德章、詹玉荣:《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郑利平:《中国近代高利贷资本及其对农民的剥削》,《经济问题探索》1986年第4期;李三谋、李震、刘德雄:《近代农村传统的资金借贷》,《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李三谋、方配贤:《民国农村高利贷与土地兼并》,《农业考古》1998年第3期。
    ⑥徐畅:《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高利贷特点简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以长江中下游乡村为中心》,《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第5期。
    ⑦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5期、第6期。
    ①郭爱民:《民国前期长江三角洲农村高利贷问题与土地的流转》,《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②刘秋根:《中国典当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
    ③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④曲彦斌:《典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⑤常梦渠、钱椿涛:《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⑥杨勇:《近代江南典业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⑦李国俊:《近代苏南典当业资本经营分析》,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⑧杨现华:《民国时期杭州典当业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⑨鲍正熙:《二十世纪上半叶苏州典当业述论》,苏州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⑩常红萍、王亚军:《明清江南农村典当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
    11钱浩、蒋映铁:《民国时期的浙江典当业》,《浙江学刊》1997年第2期。
    12李国俊:《从<申报>看辛亥革命后苏沪等地典当业的经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陈金勇:《20世纪30年代前后无锡典当业述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徐玲:《清末民初苏州典当业分布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陈德平:《旧上海的典当与押店》,《上海档案》1993年第2期;傅为群:《晚清上海典当忆旧》,《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
    13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14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①徐畅:《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②易继苍:《钱庄业研究综述》,《学术界》2008年第1期。
    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孙继亮:《民国时期杭州钱庄业述论(1912—1936)》,《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张福运:《1927—1937年南京钱庄业的兴衰》,《民国档案》2000年第1期;张峥嵘:《浅析近代镇江钱庄业的兴衰》,《金融经济》2009年第8期。
    ⑤何益忠:《变革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系》,《复旦学院》1998年第3期。
    ⑥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⑦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资本经营及其特点——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⑧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77页;[美]马孟若:《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第125页;[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159页;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194页;[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1页;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6—528页。
    ①张尔核:《合会概说》,《农村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赵子云:《旧时南京的标会》,《江苏地方志》2000年第5期;徐畅:《“合会”述论》,《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单强、昝金生:《论近代江南农村的“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吕利:《清末民初民间经济集会的形态和功能研究》,《中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张介纯:《浙江地区的民间金融组织——钱会》,《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②王琳:《试论我国习惯的地位及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合会”为中心的考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吕利、曹云飞:《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合会(1918~1948)——法制史的角度》,《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郑永福:《近代中国民事习惯中的合会与互助会》,《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官正艳:《中国近现代合会研究——以法文化的视角》,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刘巍巍:《合会契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宋春妍:《论合会的法律规制》,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王静:《民间标会的法律规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叶海平《金融安全视角下合会法律规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王琳:《论我国习惯的地位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合会”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江李星:《中国合会法律制度的完善》,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罗建平:《中国合会立法研究》,华侨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③周苗苗、赵凡繁、吴冲锋:《民间金融的独特形式——合会》,《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5期;李庚寅、曾林阳:《民间金融组织——合会的变迁及其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2期。
    ④[日]弁纳才一:《1931—1936年间中国商业银行对农业的投资》,《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兰日旭:《20世纪20、30年代商业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对农村放款的效应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刘永祥:《20世纪30年代商业银行“资金归农”活动评述》,《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3期;王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商业银行“资金归农”评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岳谦厚、许永锋:《193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商资归农”问题》,《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刘纪荣:《论近代合作运动中的“商资归农”——以20世纪30年代华北农村为中心》,《中国农史》2007年第2期。
    ⑤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王专、吕晓玲:《陈光甫与20世纪30年代商业银行的农村放款》,《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⑥徐畅:《抗战前江苏省农民银行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①曾耀荣:《博弈与选择:政府、银行和农民与传统农业金融组织的关系———以南京政府农业贷款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②刘志英、张朝晖:《抗战时期的浙江地方银行》,《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张朝晖、刘志英:《近代浙江地方银行与政府之关系研究》,《财经论丛》2006年第6期;刘志英、张朝晖:《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周玮:《浙江地方银行研究(1923—1949)》,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④颜维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省农民银行农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⑤范崇山、周为号:《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1992年第2期;刘椿:《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赵泉民:《进化与异动:合作社对乡村借贷关系影响分析——以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乡村信用社为中心》,《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肖东华、姚会元:《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肖东华、姚会元:《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演变的制度变迁》,《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⑥蔡勤禹、侯德彤:《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的信用合作试验》,《中国农史》2005年第1期;熊霞:《华洋义赈会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⑦雷芳:《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河南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李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以农村金融合作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孙少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谷秀青:《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周铁军:《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合作社发展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闵帅:《近代两种农业合作社之比较》,湘潭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李玉敏:《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社经济政策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①张红安:《论1928—1937年江苏的农村合作运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赵泉民、忻平:《乡村社会整合中的“异趣”——以20世纪30年代江浙两省乡村合作运动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②王科:《体系与效果的辨证——民国时期江宁实验县乡村合作运动运作效果考析》,《中国农史》2007年第2期、《经济复兴与政治控制的互动——论民国时期江宁实验县合作运动的引入动机》,《天府新论》2007年第4期、《主动的政府与被动的民众——民国时期江宁实验县乡村合作运动“有限性”初探》,《历史教学》2008年第2期。
    ③姚兆余:《农村合作运动与农业技术的植入——以民国时期江苏省为例(1927-1937)》,《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
    ④昝金生:《20世纪二三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⑤杨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仓储与农业仓库建设》,《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⑥姚顺东:《试论1920—30年代的江苏省农业仓库建设》,《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⑦姚顺东、肖传林:《论国民政府农业仓库建设》,《求索》2008年第7期。
    ⑧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⑨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农业仓库述论》,《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
    ②秦孝仪:《革命文献》,台北中央文供应社1981年版。
    ③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辑,[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李若虚:《江苏省地政局实习日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版;缪启愉:《镇江市县实习调查日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④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⑥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⑦[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①王苶敏:《中国第一家银行》,《浙江金融》1987年第3期。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第24页。
    ③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170页。
    ①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177页。
    ②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177—178页。
    ③《新震泽》1925年4月16日。
    ①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108页。
    ②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181页。
    ③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481—482页。
    ④侯哲庵:《农村合作运动》,上海黎明书局1931年版,第106页。
    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58·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9页。
    ⑥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264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8页。
    ②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③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④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⑤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8页。
    ②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4、206页。
    ③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④武进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页。
    ⑤丹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7页。
    ⑥《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兰溪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2页;《定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页;《普陀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6页;《苍南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页。
    
    ①江苏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课题组:《江苏史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2—393页。
    ②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③参见詹玉荣:《中国农村金融史》,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④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⑤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65页。
    ⑥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21页。
    ⑦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①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①《民国法规集成》(55),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②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③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史志》1988年第1期,第44页。
    ④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①吴承禧:《中国的农业银行》。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82—184页。
    
    ①范苑声:《努力国民经济建设声中的农村合作事业》。《中国经济》第3卷第8期,1935年。
    ②侯哲庵:《农村合作运动》,上海黎明书局1931年版,第119页。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5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377页。
    ②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38—39页。
    ①吕利:《中国近代民间合会述略》,复旦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②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出版社1935年版,第1页。
    ①王恭敏:《浙江钱庄业的兴衰》,《浙江文史资料选编》第46辑:《浙江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家》,第159—160页。
    ②苏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8页。
    ③常熟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熟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6页。
    ④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⑤《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25),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0页。
    ⑥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页。
    ⑦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288页
    ⑧单丽蓉主编:《嘉兴金融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①苏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3页。
    ②参见马俊亚:《抗战时期江南农村经济的衰变》,《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58·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④苏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3页。
    ⑤杭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杭州金融志(1912—1985)》(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68页。
    ①《杭州历史丛编》之六:《民国时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②苏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3页。
    ③江苏省农村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农村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④《镇江钱庄业兴衰录》。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⑤《浅说苏州钱庄》。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⑥杭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杭州金融志(1912—1985)》(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69页。
    ①江苏省农村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农村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②中国农业分行浙江省分行编:《浙江省农村金融志(1912—1990)》,第12—13页。
    ①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②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民国行局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20页。
    ③杭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杭州金融志(1912—1985)》(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83页。
    ④杭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杭州金融志(1912—1985)》(内部资料),1990年版,第84页。
    ⑤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12卷:综合经济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58·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5、671页。
    ②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51页。
    ③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问题》,《经济研究》1984年第4期。
    ④张忠民:《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⑤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⑥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第5期。
    ①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李金铮根据借贷方式及利率的不同,把高利贷分为六类:加大利、先扣利、借多付少、多算日期、粮钱互折、粮食与粮食及其他实物的互折。(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第5期。)徐畅按资本的活动形式分为单纯高利贷、押当高利贷、商业高利贷及各种形式交叉混杂的高利贷等。(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7—72页。)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2—3页。
    ④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6期。
    ⑤徐正学:《农村问题》,农村复兴委员会1936年版,第13页。
    ⑥萧国藩:《中国农业金融与农民经济》,《银行周报》第16卷第8号,1932年3月。
    ①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6期。
    ②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536页。
    ③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辑,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46038页。
    
    ①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②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③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6期。
    
    ①钱兆雄:《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无锡蚕桑》,《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
    ②俞飞:《剧变中的故乡》,《东方杂志》第33卷第6期,1936年3月。
    ③朱章淦:《常熟农村经济状况》,《苏农》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31日。
    ④倪松年:《吴江农民借贷概况》,《苏农》第1卷第5期,1930年5月31日。
    ⑤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77页。
    ②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①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5期。
    ②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编辑:《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版,第38—46页。
    ③《上海市中心区106户农家生活状况调查录》,《社会月刊》第2卷第12期,1931年6月,第1—11页。
    ④余霖:《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新创造》第2卷第1、2期合刊,1932年7月。
    ⑤徐洪奎:《宜兴农村信用之概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辑,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46374、46375页。
    ⑥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600页。
    ⑦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5期。
    ⑧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530页。
    ①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533页。
    ①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534—535页。
    
    ①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第二年第4期,1934年。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602页。
    ②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45970页。
    ③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年版,第426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3年,第51页。
    ①对此,徐畅做过具体的分析,参见其论文:《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皖三省农村为中心》,《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②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③徐洛:《黄渡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第1期,1933年11月。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⑤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196页。
    ⑥利息是通过利息率来实现的,利息率简称利率,指利息额占本金的比例,其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等,分别按本金的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万分之几表示。习惯上称利率为几分、几厘、几毫,譬如年利率2分表示为20%,2厘表示为2%,2毫表示为0.2%。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3年,第54—58页。
    ②李珩:《无锡的抢米风潮》,《新创造》第二卷第1—2期合刊,1932年7月。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307页。
    ④吴辰仲:《浙江义乌县农村概况》,1935年3月9日天津《益世报》。
    ⑤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页。
    ⑥归廷铨:《农村经济没落之原因及其救济方案》,《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
    ⑦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第五年第7期,1937年
    ⑧龚骏:《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武进),《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8月。
    ⑨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395页。
    ⑩江苏农村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农村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11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196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3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
    ③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266页。
    ⑤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79页。
    ⑥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62页。
    ①参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51—467页。
    
    ①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①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与平湖县政府编印:《平湖之土地经济》,第177页。
    ②朱羲农、侯厚培:《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2年,第1213—1215页。
    ③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1页。
    ①《苏州典当业的兴衰》,常梦渠、钱椿涛:《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73页。
    ②《无锡典当业简介》,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①《常州典当》,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②《无锡典当业简介》,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③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杭州市经济调查》,1932版,第546页。
    ④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51—52页。
    ①《“江南之冠”的苏州典当》,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5页。
    ①陆国香:《江苏典业之衰落及问题》,《农行月刊》第3卷第6期,1936年6月。
    ②《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江苏省),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52辑,文海出版社影印,第268—315页。
    ③上海:《沪款清理处广告》,《申报》,1913年11月18日。
    ④李国俊:《近代苏南典当资本经营分析》,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32页。
    ⑤程勉中:《近代无锡的“银钱码头”》,《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6期。
    ⑥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7页。
    ⑦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编《苏州中国银行志》(油印本)。
    
    ①《常州典当》,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②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36页。
    
    ①《无锡典当业简介》,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②《常州典当》,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7页。
    ①《无锡典当业简介》,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②宓公干:《典当论》,马寅初序。
    ③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印:《陈光甫先生言论集》,1949年版,第122页。
    ④吕思勉:《燕石续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⑤陈金勇、李国俊:《20世纪30年代前后无锡典当业述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宓君伏:《我国典当业与农村关系之分析》,《民族》第3卷第9期,1935年9月1日,第1559页。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420页。
    ③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第428页。
    ①转引自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②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第42页。
    ③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46069页。
    ①严格:《中国农村金融流通方式的检讨》,《农行月刊》第2卷第10期,1935年10月,第10页。
    ②王志苹、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4页。
    ①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②王宗培:《农村典当的崩溃及其对策》,《申报》1934年5月14日。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55页。
    ②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③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1页。
    ④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①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②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③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①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②参见《杭州市钱业公会章程》(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6页);参见《无锡县钱业公会章程》、《无锡县钱业同业规则》、《无锡县钱业营业规则》(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104页)。
    ③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页。
    ④孙继亮:《民国时期杭州钱庄业述论(1912—1936)》,《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②《镇江钱庄业兴衰录》,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③《南京钱庄业始末》,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①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②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③杭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金融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④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①《无锡钱庄业务活动》,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页。
    ②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③《镇江钱庄兴衰录》,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④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①《无锡钱庄业务活动》,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②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③可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8—151页。
    ④张峥嵘:《浅析近代镇江钱庄业的兴衰》,《金融经济》2009年第8期。
    ①《镇江钱庄兴衰录》,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
    ②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③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④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⑤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⑥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
    ①参见单强、昝金生:《论近代江南农村的“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②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版,第1页。
    ③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绪言”。
    ④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6页。
    ⑤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62页。
    ⑥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85—388页。
    ⑦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9—271页。
    ⑧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94页。
    ⑨黄孝先:《海门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16号,1927年。
    ⑩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4页。
    11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32年。
    ①施福康:《上海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7页。
    ②[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①苏州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下编,附录,1952年7月。
    ①无锡档案馆藏资料:《无锡区汇览》,“商业”,1936年。
    ②《全国银行年鉴》(1936年)。
    ③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第二年第十一期,1934年
    ④单强:《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⑤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出版社1935年版,第267页。
    ⑥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①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出版社1935年版,第119—124页。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845页。
    ③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32年。
    
    ①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吴县民间习俗》,1991年版,第110页。
    ②施福康:《上海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③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版,第152—153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6页。
    ②江阴市青阳镇委员会、人民政府:《青阳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429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1页。
    ⑤江阴市青阳镇委员会、人民政府:《青阳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227页。
    
    ①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县民间习俗》,1991年版,第111页
    ①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32年。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6页。
    ③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北平社会调查所:《社会科学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32年。
    
    ①施福康:《上海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②[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①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63页。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4页。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附录,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4页。
    ①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②《中国经济年鉴》(E),1935年续编,第181—182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1页。
    ⑤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63页。
    ①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出版社1935年版,第267页。
    ②参见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12—213页。
    ①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0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③江阴市青阳镇委员会、人民政府:《青阳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①卜愈之:《合会之评价》,《申报》1936年5月26日。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429页。
    ③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0页。
    ④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67页。
    ⑤参见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9—131页。
    ⑥江阴市青阳镇委员会、人民政府:《青阳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
    ⑦崔晓立:《浙江鄞县农村中的“会”组织》,《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1936年3月。
    
    ①朱章淦:《常熟农村经济状况》,《苏农》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31日。
    ②颜大可:《农村信用合作对于目前农村金融之作用》,《农村经济》第2卷第8期,1935年6月1日。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94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31页。
    ①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印行,第187页。
    ②秦培铭:《江苏省农民银行简史》,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地方官办银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①中央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页。
    ②王敏:《江苏省农民银行概况》,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地方官办银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①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②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257页。
    ③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编:《浙江省农村金融志(1912—1990)》,1994年版,第5页。
    ④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印行,第197页。
    ①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②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供应社1981年版,第501页。
    
    ①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印行,第189页。
    ①以上加引号处均引自:姜宏业主编:《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②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1932年版,第15—18页。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业务报告》,《银行周报》第19卷17期,1935年5月7日。
    ②苏远瑗:《农业仓库与农仓金融》,《农行月刊》第4卷4期,1937年4月。
    ③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印行,第193页。
    ④王敏:《江苏省农民银行概况》,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地方官办银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编印:《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第3页。
    ②江苏省档案馆藏:《江苏省农民银行档案》第13卷第6页,全宗号1039。
    ③王敏:《江苏省农民银行概况》,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地方官办银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00页。
    ④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4页。
    
    ①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5页。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5页。
    ③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7页。
    ①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267页。
    ①《复兴农村消息》,《社会经济月报》第4卷第3期,1937年3月。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79页。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77页。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报告》(1932年度),1933年版,第28页。
    ③张公权:《内地与上海》,《银行周报》第18卷第14期,1934年4月17日。
    ④章乃器:《金融业之惩前毖后》,《银行周报》第16卷第19号,1932年5月24日。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9页。
    ②参见于永:《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金融救济之考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84页。
    ③参见王专、吕晓玲:《陈光甫与20世纪30年代商业银行的农村放款》,《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①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报告》(1932年度),1933年版,第14页。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报告》(1933年度),1934年版,第1页。
    ③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度),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62页。
    ④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二十四年度营业报告》,《银行周报》第20卷第11期。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报告》(1935年度),1936年版,第10—11页。
    ③《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二十五年度营业报告》,《银行周报》第21卷第15期,1937年4月。
    
    ①《中国银行董事长致股东大会报告书》(1936年),《银行周报》第21卷第14期,1937年4月。
    ②繤杰:《新币制策动之下银行投资农村》,《统计月报》第31号,1937年5月。
    
    ①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8—249页。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0页。
    ③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45—246页。(由表格中的数据统计而来)
    ①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2页。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51—525页。(由表格中的数据统计而来)
    ③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5页。
    ④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58页。(由表格中的数据统计而来)
    
    ①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三年营业报告》,1934年。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14页。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三年营业报告》,1934年。
    ④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14页。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5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385—386页。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14页。
    ③参见刘志英、张朝晖:《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浙江地方银行:《本行农业贷款概况》,《浙光》1936年第12期。
    ⑤浙江地方银行:《本行农业贷款概况》,《浙光》1936年第12期。
    ⑥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①浙江地方银行:《本行农业贷款概况》,《浙光》1936年第12期。
    ②浙江地方银行:《本行农业贷款概况》,《浙光》1936年第12期。
    ③详见刘志英、张朝晖:《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慕杰:《农本局之设立及其现状》,《商专月刊》第1卷第6期,1937年6月。
    ⑤农本局:《农本局业务报告》(1938年度),第29—31页。
    ①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85—288页。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7页。
    ③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4页。
    ④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7—478页。
    ⑤丹阳分行:《丹阳合作事业与农民银行》,《农行月刊》第3卷第11期,1936年11月。
    ①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印行,第192页。
    ②《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农民放款第二期报告》1934年,第31页。
    ③吴承禧:《中国的农业银行》,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87—190页。
    ④吴承禧:《中国的农业银行》,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88页。
    ⑤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0—233页。
    ⑥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
    ①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3期,1935年9月。
    ②《农行月刊》1卷7期。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46页。
    ③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3期,1935年9月。
    ④《江苏省合作事业讨论会纪要》,《农行月刊》第2卷第7期,1935年7月。
    ⑤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第21页,1933年。
    
    ①苏州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第535—536页。
    ②吴承禧:《银行界与中国农村》,《申报月刊》第3卷第7号,第4—5页,1934年。
    
    ①参见拙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②赖建成:《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台湾正中书局1990年版,第38页。
    ①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345—346页。
    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42—143页。
    ③1927年,苏南武进、吴县、太仓、松江四县雇农占总农户的比例,分别为11%、9%、10%和10%。1933年武进县雇农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1.27%,据抽查无锡3个村和常熟7个村,贫农户口占总户口的55.4%和65.58%。浙江崇德在30年代初,受蚕业衰落、税捐繁重等影响,许多中农沦为贫雇农,贫雇农激剧地增加,中农有6.17%沦为贫农,雇农则增加了2.47%。(《东方杂志》24卷16号,第16页,1927年;苏州市档案馆藏:《土地改革前苏南农村的土地占有与使用情况》;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27页。)
    ④念飞:《剧变中的故乡——武进农村》,《东方杂志》33卷6号,第115—116页,1936年3月。
    ⑤曹幸穗:《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版,第209页。
    ⑥张履鸾:《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1933年版,第20页。
    ②冯静远:《中国农村信用制度与农村信用合作》,《农行月刊》第1卷第3期,1934年7月。
    ③骆耕漠:《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
    ①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第1卷第8期,1935年5月。
    ②钱俊瑞:《目前恐慌中中国农民的生活》,《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58·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9页。
    ④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金融志》,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187页。
    ①王世颖、冯静远:《农村经济及合作》,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83—284页。
    ②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94页。
    ③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94页。
    
    ①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97页。
    ②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37页。
    ③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3—176页。
    ④浙江省政府建设厅:《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调查统计表》,1930年刊行,第10—11页。
    ⑤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⑥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59页。
    ⑦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66页。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40页。
    ②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42页。
    ③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70页。
    ④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2页。
    ⑤王世颖、冯静远:《农村经济及合作》,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91页。
    ⑥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2、142页。
    ⑦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0、175页。
    ①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②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3—176页。
    ③1930年3月9日召开社员大会,尊章改选理事与监事。计理事中应改选府岩云,范伯康二人,监事中应改选惠子美一人,结果理事范伯康连任,周义增继任,监事以倪耀祥继任。(《革命文献》第86辑,第139页。)
    ④苏州吴江档案馆藏:《吴江松陵镇信用合作社会议记录》。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3—176页。
    ②苏州吴江档案馆藏:《吴江松陵镇合作社登记表》。
    ③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40—141页。
    ④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42页。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43页。
    ②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46页。
    ③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印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1932年版,第13—14页。
    ①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3页。
    
    ①中国农村合作出版部编印:《农村合作日报》,1936年1月9期。
    ②中国农村合作出版部编印:《农村合作日报》,1936年1月9期。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69—170页。
    ②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
    ①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第1卷第8期,1935年。
    ②王世颖:《农村经济与合作》,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94页。
    ③骆耕谟:《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
    ④《申报月刊》第3卷第9期,第53页,1934年。
    ⑤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535页。
    ⑥参见拙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农业仓库述论》,《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85—386页。
    ②杨捷之:《中国农业仓库之兴起及评价》,《中国经济》第3卷第9期,1935年。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印:《江苏省农民银行五年来之回顾》,第8页。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94页。
    ③《论农业仓库与农村经济》,《申报经济专刊》第99期。转引《近代江南农村》第550页。
    ④中央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5页。
    
    ①徐若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91—192页。
    ②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版,第125页。
    ③劳远瑗:《农业仓库与农业金融》,《农行月刊》第4卷第4期,1937年4月。
    ④参见杨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仓储与农业仓库建设》,《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⑤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5页。
    
    ①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58页。(由表格中的数据统计而来)
    ②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③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58页。(由表格中的数据统计而来)
    ④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00页。
    ⑤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第582页。
    ①徐若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第17—18页。
    ②徐若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第19页。
    ③徐若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第22页。
    ①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00页。
    ②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第193页。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第85页。
    ④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10—214页。
    ⑤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版,第125页。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版,第126页。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11页。
    ③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版,第126页。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版,第132页。
    ②徐若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91—192页。
    
    ①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14页。
    ②徐若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第23页。
    ①徐若渊:《苏浙皖农农仓考察记》,《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2期,1934年。
    ②符致逵:《商业银行对于农村放款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22号,1935年。
    ③洁人:《农业仓库与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第3卷第4期,1937年。
    ①杨捷之:《中国农业仓库之兴起及评价》,《中国经济》第3卷第10期,第2页,1935年。
    ②陈仓:《没落过程中的武进卜戈桥农村》,《农村周刊》第138期,1936年10月31日《天津益世报》。
    ③洁人:《农业仓库与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第3卷4期,1937年4月1日出版。
    
    ①刘立平:《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①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201页。
    ②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0、63页。
    ③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3页。
    ①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9—110页。
    ②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6页。
    ③《申报》,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①张丽:《江苏省近代植棉业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②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5页。
    ③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④熊龙华:《我国蚕丝业之回顾与前瞻》,《农村经济》第1卷第12期,1934年。
    ⑤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9—230页。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0—341页。
    ②《大生系统企业史》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③黄孝先:《海门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24卷16号,第25页,1927年8月版。
    ④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及改良佃农问题之建议》,1926年版,第43页。
    ⑤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0—44页。
    ⑥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2—143页。
    ①《战后的江南》,《东方杂志》第21卷23号,第5页,1924年11月。
    ②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晨露》,《中国经济》第1卷1期,第14页,1933年4月。
    ③许涤新:《抗战第一阶段中中国经济的动态》,《理论与现实》创刊号,1939年4月15日。
    ④田秋烈:《中国地租的形式和性质》,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第92页。
    ⑤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240—241页。
    ⑥苏州档案馆:《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7月,第564页。
    ⑦吴江档案馆: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吴江田业联谊会呈文》。
    ⑧吴江档案馆:民国三十六年十月《芦墟区田业联谊会纪录》。
    ①吴江档案馆:民国三十六年《江苏省政府训令》。
    ②《上海物价月报》,第13卷6号,第3页,1937年6月。
    ③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第1卷第1期,第27页,1933年4月。
    ④张履鸾:《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1933年版,第20页。
    ①羊冀成等:《浙江农村经济概观》,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74页。
    ②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版,第38—46页。
    ③《上海市中心区106户农家生活状况调查录》,《社会月刊》第2卷12期,第1—11页,1931年6月。
    ④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631页。
    ⑤念飞:《剧变中的故乡——武进农村》,《东方杂志》第33卷6号,第115—116页,1936年3月。
    ⑥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第345页。
    
    ①朱进之:《促国民自设平民银行》,《东方杂志》第16卷第8号,1919年8月。
    
    ①伍玉璋:《中国合作文献目录》,中国合作学社1936年版。
    ①参见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2页。
    ②参见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53页。
    ③《农矿部农政会议汇编》,决议案第十四号《关于农业贷款各案之决议案》,1930年版,第77页。
    
    ①详见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23—432页。
    ②《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第24页。
    
    ①参见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13—116页。
    
    ①姜宏业主编:《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农业仓库概况》,《农行周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20日出版,第41—42页。
    ②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③王宗培:《农村典当的崩溃及其对策》,《申报》1934年5月14日。
    ④参见程霖、韩丽娟:《国民政府时期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②参见杜恂诚:《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新式金融》,《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①易棉阳、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特点》,《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
    ②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印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1932年版,第6页。
    ③罗虔英:《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步骤》,《浙江合作半月刊》第32—33期,1934年11月。
    ④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⑤赖建成:《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台湾正中书局1990年版,第89页。
    ①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第二年第11期,1934年。
    ②中华年鉴社编:《中华年鉴》,1948年版,第1258页。
    ③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45970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602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③宓君伏:《我国典当业与农村关系之分析》,《民族》第3卷第9期,1935年9月1日,第1559页。
    ④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0页。
    ⑤参见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⑥《江苏省农民银行农业仓库概况》,《农行周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20日出版,第41—42页。
    ⑦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⑧王宗培:《农村典当的崩溃及其对策》,《申报》1934年5月14日。
    ②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农业金融基层机构之配合与联系问题》,《中农月刊》第9卷第8期,1948年。
    ③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3期,1935年9月。
    ①《江苏省合作事业讨论会纪要》,《农行月刊》第2卷第7期,1935年7月。
    ②《申报月刊》第3卷第9期,第53页,1934年。
    ③苏州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第535—536页。
    ①杜恂诚:《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金融》,《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①易棉阳、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
    ②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张贵乐、于左:《合作金融论》前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参见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2页。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杭州市经济调查》,1932版。
    江苏省档案馆藏:《江苏省农民银行档案》第13卷,全宗号1039。
    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地方官办银钱业》,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民国行局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人民革命金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江苏私营银钱业》,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1932年版
    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印:《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四年业务报告》,1936年版。
    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印:《江苏省农民银行五年来之回顾》,无出版时间地点。
    李范:《武进县乡村信用之现状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辑,[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供应社1981年版。
    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5辑,台北中央文供应社1981年版。
    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6辑,台北中央文供应社1981年版。
    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7辑,台北中央文供应社1981年版。
    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版。
    [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资料》,大东书局1934年版。
    吴江档案馆藏:民国三十六年《江苏省政府训令》。
    吴江档案馆藏:民国三十六年十月《芦墟区田业联谊会纪录》。
    吴江档案馆藏: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吴江田业联谊会呈文》。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徐洪奎:《宜兴农村信用之概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辑,[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
    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辑,[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
    浙江地方银行总行编:《浙江经济统计》,1941年版。
    浙江省政府建设厅:《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调查统计表》,1930年刊行。
    浙江省政府建设厅编:《浙江省合作社统计表(1930—1931)》,无出版时间地点。
    浙江省政府建设厅编:《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调查统计表(1930—1931)》,无出版时间地点。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二年营业报告》,1933年版。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三年营业报告》,1934年版。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四年营业报告》,1936年版。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中国银行民国二十一年营业报告》,1933年版。
    常熟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熟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丹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定海县志编纂委员会:《定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杭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杭州金融志(1912—1985)》,1990年版。
    嘉兴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嘉兴金融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58?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12卷:综合经济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江苏省农村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农村金融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省农村金融志(1912——1990)》,1994年版。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件史资料集粹·经济卷》,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版。
    江阴市青阳镇委员会、人民政府:《青阳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金融志》,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
    普陀县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21·经济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22·经济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上海市松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市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3年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1933年版。
    实业部中国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苏州市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吴县民间习俗》,1991年版。
    武进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义乌县志编纂委员会:《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家》,浙江省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
    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华年鉴社编:《中华年鉴》,中华年鉴社1948年版。
    舟山金融志编纂委员会:《舟山金融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东方杂志》、《农情报告》、《农村经济》、《中国农村》、《中农月刊》、《农行月刊》、《新生命》、《苏农》、《江苏研究》、《中国经济》、《银行周报》、《社会科学杂志》、《浙光》、《社会月刊》、《新创造》、《申报》、《申报月刊》、《统计月报》、《江苏合作》等。
    
    [美]戴乐仁等著,李锡周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版。
    范苑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
    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黎明书局1934年版。
    古楳:《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
    侯厚培、侯厚吉:《农业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侯哲葊:《农村合作运动》,黎明书局1931年版。
    侯哲葊:《农业仓库经营论》,正中书局1946年版。
    侯哲葊:《农业金融纲要》,黎明书局1940年版。
    李撝谦:《农业金融》,金陵大学农经系1943年版。
    李撝谦:《农业金融与合作》,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年版。
    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版。
    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华通书局1931年版。
    彭莲棠:《中国农业合作化之研究》,中华书局1948年版。
    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乔启明:《农业金融》,中央训练委员会内政部编印,1943年。
    施伯珩:《钱庄学》,商业珠算学社1931年版。
    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版。
    寿勉成:《抗战以来之合作运动》,中国合作事业协会1936年版。
    王世颖:《农业金融简论》,金华国民出版社1941年版。
    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版。
    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吴敬敷、徐渊若:《农业金融制度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伍玉璋:《中国合作文献目录》,中国合作学社1936年版。
    徐渊若:《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徐正学:《农村问题》,农村复兴委员会1936年版。
    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
    姚公振:《中国战后农业金融政策》,中华书局1944年版。
    俞庆棠:《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上海申报馆1937年版。
    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编辑:《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版。
    中央储备银行调查处编:《上海钱庄概况》,中央储备银行调查处1944年版。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朱剑农:《农村经济》,中华书局1948年版。
    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版。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常梦渠、钱椿涛:《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陈国强主编:《浙江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
    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付红:《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中心》,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洪葭管:《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国民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江苏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课题组:《江苏史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赖建成:《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台湾正中书局1990年版。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立平:《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美]马孟若:《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曲彦斌:《典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施福康:《上海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于永:《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金融救济之考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版。
    詹玉荣:《中国农村金融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包爱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乡村金融枯竭的原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鲍正熙:《二十世纪上半叶苏州典当业述论》,苏州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陈德平:《旧上海的典当与押店》,《上海档案》1993年第2期。
    陈金勇:《20世纪30年代前后无锡典当业述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程春晖:《1927~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农村金融政策述评》,《沧桑》2007年第4期。
    程霖、韩丽娟:《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单强、昝金生:《论近代江南农村的“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单强:《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杜恂诚:《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新式金融》,《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二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浙江农村高利贷》,《浙江金融》1987年第5期、第6期。
    范崇山、周为号:《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1992年第2期。
    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谷秀青:《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郭爱民:《民国前期长江三角洲农村高利贷问题与土地的流转》,《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何益忠:《变革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系》,《复旦学院》1998年第3期。
    兰日旭:《20世纪20、30年代商业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对农村放款的效应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李国俊:《从<申报>看辛亥革命后苏沪等地典当业的经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国俊:《近代苏南典当业资本经营分析》,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李撝谦:《解放前后的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史》1984年4期。
    李撝谦:《旧中国农村金融概况》,《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以长江中下游乡村为中心》,《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李金铮:《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比较》,《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李金铮:《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网络的形成考略——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第5期。
    李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927—1937)》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李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以农村金融合作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刘椿:《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刘纪荣:《论近代合作运动中的“商资归农”——以20世纪30年代华北农村为中心》,《中国农史》2007年第2期。
    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资本经营及其特点——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刘永祥:《20世纪30年代商业银行“资金归农”活动评述》,《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3期。
    刘志英、张朝晖:《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钱浩、蒋映铁:《民国时期的浙江典当业》,《浙江学刊》1997年第2期。
    孙继亮:《民国时期杭州钱庄业述论(1912—1936)》,《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商业银行“资金归农”评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专、吕晓玲:《陈光甫与20世纪30年代商业银行的农村放款》,《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小田:《近代江南乡镇社会的金融格局和功能》,《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院》1995年第4期。
    肖东华、姚会元:《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徐畅:《“合会”述论》,《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徐畅:《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高利贷特点简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徐畅:《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徐畅:《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典当三题》,《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徐畅:《抗战前江苏省农民银行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薛念文:《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式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4期。
    颜维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省农民银行农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杨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仓储与农业仓库建设》,《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杨现华:《民国时期杭州典当业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杨勇:《近代江南典业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姚顺东:《试论1920—30年代的江苏省农业仓库建设》,《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易棉阳、姚会元:《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于汉民:《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农村金融状况》,《民国档案》1992年第2期。
    于永:《20世纪30年代农村金融救济活动的启示》,《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岳谦厚、许永锋:《193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商资归农”问题》,《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昝金生:《20世纪二三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农业仓库述论》,《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昝金生:《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组织述论》,《福建论坛》2010年第8期。
    昝金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地区农民银行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曾耀荣、许小苍:《试论南京政府时期我国农村金融的二元结构性特征及其成因》,《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曾耀荣:《博弈与选择:政府、银行和农民与传统农业金融组织的关系——以南京政府农业贷款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张尔核:《合会概说》,《农村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张福运:《1927—1937年南京钱庄业的兴衰》,《民国档案》2000年第1期。
    张红安:《论1928——1937年江苏的农村合作运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张峥嵘:《浅析近代镇江钱庄业的兴衰》,《金融经济》2009年第8期。
    赵林凤:《民国时期江苏农村金融变动的探析》,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赵泉民、忻平:《乡村社会整合中的“异趣”——以20世纪30年代江浙两省乡村合作运动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赵泉民:《进化与异动:合作社对乡村借贷关系影响分析——以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乡村信用社为中心》,《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赵子云:《旧时南京的标会》,《江苏地方志》2000年第5期。
    周铁军:《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合作社发展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