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将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置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之中进行经济社会学考察,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视角。
     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始于农村的中国经济改革,必将深化于下一步的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中。农地产权制度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将有助于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和下一步的农村改革。而现有的理论困境是:经济学和法学的“产权是一束权利”命题好似一种真空中的“理想类型”,在农地产权制度问题上解释乏力。运用经济社会学“产权是一束关系”命题对农地产权制度在真实世界中的配置进行研究是改革实践对理论创新的一种迫切要求。本研究始终围绕“市场进程中社会结构性要素如何界定农地产权”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尝试提出了“关系地权”、“谋利型乡村精英”、小农的“钟摆式理性区间”和“培育社会型政府”(针对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等新概念,以期对经济学和法学的“权利产权”理论在农地产权问题上进行补充甚或是替代解释。从结构上讲,本研究共有导论、结论和六章内容: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并交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来源,并简单介绍了实地调查的个案村落——鲁、鄂四村及其所在县、镇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为理论分析,主要对以往关于产权制度的经济学视角和法学视角的研究文献做了综述并指出其不足,然后梳理了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观点,明确了本研究的学术起点为周雪光的“关系产权”命题,提出本研究“关系地权”的核心概念,区分了“关系地权”的四种类型和四种原则,并给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命题、四个分命题和另一核心概念“谋利型乡村精英”;
     第二章是历史分析,对晚清以降的中国农地制度从思想小史和制度小史的层面进行了历时意义上的追溯,从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一直到当代中国《物权法》的颁布;
     第三到六章为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就笔者的实地调查资料分臧村、金村、朴村和桥村四章整理分析了18个具体的农地事件案例,针对前面的理论命题进行经验验证;其中,在对核心概念“谋利型乡村精英”的分析中,四个案例村材料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由第三章臧村案例引出“谋利型乡村精英”,由第四章金村的材料探讨“谋利型乡村精英”群体的分化由来,由第五章朴村案例重点分析“谋利型乡村精英”群体谋利的高明手段,由第六章桥村案例与第五章朴村案例比较分析影响其谋利程度的因素等。最后指出“谋利型乡村精英”群体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的扭曲和变形作用。
     最后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简短地对个案研究进行了理论总结,梳理了“谋利型乡村精英”概念的两条理论线索:第一条是共时意义上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如国家“政府集权和行政分权”(托克维尔)、“地方政府公司化”(戴慕珍和华尔德)、“乡村精英谋利化”、“小农的理性”(斯科特和波普金、舒尔茨);第二条是历时意义上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精英群体功能进行概括的“士绅理论”(吴晗、费孝通、张仲礼)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地方精英理论”(黄宗智、杜赞奇)。本研究就是从这两条线索上进行了理论补充和延伸,提出新时期“谋利型乡村精英”的概念,进而探讨了本个案研究的典型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以后进一步研究的着力点,最后就农地产权的制度设计为政府决策提出“削弱行政村农地权力”的政策建议。
The basic idea and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are putting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analyzing it using an Economic Sociological visual Angle.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d started from rural area and made progresses in the phrasal sense i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t will be deepened without doubt in the rural areas again. For the farmland property rights is the core of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So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next economic reform in rural China. And yet, there are many predicaments in the academic fields: the economic and legal proposition that“property rights are a bundle of rights”is just like a sort of ideal type existing in the vacuum. And it can’t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real life relating to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o the reality asks us to make a theory innovation to using the Economic Sociological proposition that“property rights are a bundle of relationships”to study it. This dissertation focus the key problem that“how the social structural elements define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during the market proces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creates four new concept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as a bundle of relationships, Profit-based Rural Elites, Pendulum-type Rational Interval, and Community-fostering Government (contrast with Olson’s 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
     Structurally speaking,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eight parts. They are Introduction, Chapter1-6,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key academic problem which he will work over. And the author brings forth the value, the angle of view, the method and the material sourc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y and the town which the four villages belong to of his field research.
     In Chapter1, the author mainly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conomic and Legal literature on property rights pointing out their shortcomings. Then he elaborates on the Economic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After this groundwork,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new concept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as a bundle of relationships and Profit-based Rural Elite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his analyzing frame and his fundamental proposition with four sub-propositions.
     In Chapter2, the author mainly makes a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ascends to a former century o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land tenure of China from the idealistic and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From Chapter3 to Chapter6, it is mostly the case study and the positivistic analysis. Through tidying up the material of his field research from the Zang Village, the Jin Village, the Pu Village and the Qiao Village, the author recites 18 cases on the rural land tenure. Encircling the core concept to describe the new group Profit-based rural Elites, the cases from the Zang Village fetch it out, the cases from the Jin Village testify its origin, the cases from the Pu Village unfurl its profit-seeking means, and the cases from the Qiao Village disclose the factors which will affect the extent of their profit-seeking. At last, the author makes a conclusion: The new group of Profit-based rural Elites is one of the social structural elements. It distor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land whose dominant form is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and bring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Moreover, in order to look for the academic roots of the concept Profit-based rural Elites, the author outlines two theoretical clues. One clue is synchronic analysis, from Tocqueville’s theory of Governmental Unitarianism and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to Jean Oi and Andew Walder’theory of Local State Corpratism, even to James Scott’s Moral Economy and Popkin’s Rational Peasant theory. And the other is diachronic analysis, from Fei Hsiao-T'Ung and Chang Chung-li’s Chinese Gentry to Huang Philip and Prasenjit Duara’s Rural Elites theory. Just based on these two theoretical clu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Profit-based rural Elites trying to perfect the clues. Additionally, the author figures out the shortage of this study. Finally, the author gives some policy proposals. One most urgent suggestion is to weaken the pow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on the rural land.
引文
[澳]德沃斯(De Vaus,D.),2008,《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德]马克思(Marx,K.),1975,《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马克思(Marx,K.)、恩格斯(Engels,F.),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俄]恰亚诺夫(Chayanov, A.V.),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法]布洛赫(Bloch,M.),1991,《法国农村史》,余中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法]孟德拉斯(Mendras, H.),2005/1984,《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法]涂尔干(Durkhem,E.),2000/1902,《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法]托克维尔(Tocqueville,C.A.),2003/1951,《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荷兰]何·皮特(Ho,P.),2008,《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林韵然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美]埃里克森(Erickson,L.),2008,《关于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化的辩论》,《国外理论动态》第8期。
    [美]艾恺(Alitto,G.S.),1996,《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中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奥尔森(Olson,M.),1995/1980,《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奥尔森(Olson,M.),2005/2000,《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奥尔森(Olson,M.),2007/1982,《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奥斯特罗姆(Ostrom, E.),2000/1990,《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美]巴比(Babbie,E.),2005,《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戴慕珍(Oi,Jean C.),1997,《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基础》,载甘阳、崔之元编,《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美]道宾(Dobbin,F.),2008,《经济社会学》,冯秋石、王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杜赞奇(Duara,P.), 1994/1988,《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凡勃伦(Veblen,T.),1964,《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
    [美]格尔茨(Geertz,C.),1999a,《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美]格尔兹(Geertz,C.),1999b,《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华尔德(Walder,A.G.),1996/198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美]黄宗智(Philip ,C.H.),1986,《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美]黄宗智(Philip,C.H.),1992,《中国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美]黄宗智(Philip,C.H.),2000/199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美]黄宗智(Philip,C.H.),2003,《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美]吉尔兹(Geertz,C.),2000,《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纪廉(Guillen, F. M.)、科林斯(Collins, R.)等,2006,《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姚伟译,社科文献出版社。
    [美]科斯(Coase,R.)等, 1994/1990,《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美]马若孟(Myers,Ramon H.),1999/1970,《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纽曼(Neuman, W. L.),2007/2003,《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诺思(North,D.C.),1992,《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诺思(North,D.C.),2008,《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韦森审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帕金斯(Perkins,D.),1984/1969,《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普鲁斯特曼(Prosterman, R.)等,1998,《法制化是中国农村土地权利保障的根本出路: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调查及建议》,北京: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
    [美]普罗斯特曼(Prosterman, R.)、李平、朱可亮,2009,《中国农地法规政策体系研究》,载韩俊主编,2009,《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美]普罗斯特曼(Prosterman, R.)等,1996,《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美]舒尔茨(Schultz,T.W.),1999,《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斯科特(Scott,J. C.),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美]斯科特(Scott,J.C.),2004,《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美]斯科特(Scott,J.C.),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美]斯梅尔瑟(Smelser,N.J.)、[瑞典]斯威德伯格(Swedberg,R.)主编,2009,《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罗教讲、张永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瑞典]斯威德伯格(Swedberg,R.),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范围的重新界定: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对话》,安佳译,商务印书馆。
    [瑞典]斯威德伯格(Swedberg,R.),2005,《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匈]科尔内(Kornal, J.),1986/1980,《短缺经济学》(上、下),张晓光、李振宁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英]波兰尼(Polanyi, K.),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英]弗里德曼(Freedman,M.),2000/1958,《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马凌诺斯基(Malinowski,B.),2002/192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高丙中校,北京:华夏出版社。
    边燕杰,1998,《找回强关系》,《国外社会学》第2期。
    薄一波,1991,《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薄一波,1993,《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蔡昉、王德文、都阳著,2008,《中国农村变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昉、王德文等,2006,《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曹锦清,2000,《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曹锦清,2006,《我很反感有人要把土地私有化》,《上海国资》第5期。
    曹锦清,2009,《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土地私有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
    曹正汉,2005,《伶仃洋畔的村庄公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曹正汉,2008,《产权的社会建构逻辑——从博弈论的观点评中国社会学家的产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陈海秋,2002,《台湾50余年来土地政策三次重大变革刍议》,《台湾研究》第3期。
    陈翰笙,1984,《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冯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翰笙,1999,《陈翰笙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1985,《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1987,《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1989,《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陈吉元,1993,《中国农村社会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陈佩华、赵文词、安戈,1996,《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杨敏如、韩建中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陈锡文,1995,《中国农村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陈锡文,2003,《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陈锡文,2008,《陈锡文改革论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陈锡文、赵阳、罗丹,2008,《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程汉臣,1994,《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程浩,2009,《小产权房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第2期。
    迟福林,1999,《中国农民的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北京:外文出版社。
    迟福林,2000,《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迟福林,2002,《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崔之元,1999,《“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党国英,2005a,《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中国改革》第7期。
    党国英,2005b,《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5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邓春玲,2005,《经济学中的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199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邓正来、亚历山大编,1999,《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丁关良,2002,《论农用物权制度的选择——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名称的存废》,《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丁昭,2003,《明清宁阳县志汇释》,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董国礼,2000,《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1949-1998》,《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总第31期。
    杜润生,2003,《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杜润生,2004,《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读书》第4期。
    杜润生,2005,《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
    杜润生,2008,《杜润生改革论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费孝通,1998/1947,《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第九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1939,《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2006,《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费孝通、张之毅,2006,《云南三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甘阳、崔之元编,1997,《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高圣平、刘守英,2007a,《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现实与法律困境》,《管理世界》第3期。
    高圣平、刘守英,2007b,《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研究》,《中国土地科学》第2期。
    龚启圣、刘守英,1998a,《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应》,《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龚启圣、刘守英,1998b,《农户的制度偏好》,中国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1998年。
    龚启圣、周飞舟,1999,《当前中国农村土地调整制度个案的分析》,《二十一世纪》1999年10月号。
    郭金华、林海、孙立平,2001,《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皇权》,载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
    2001,《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p59-94。
    郭于华,2002a,《“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第05期。
    郭于华,2002b,《“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第07期。
    郭于华,2007,《再读斯科特:关于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中国图书评论》第8期。
    郭于华、史云桐,200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开放时代》第3期。
    韩俊,2005,《中国农村政策调查报告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韩俊,2008a,《中国经济改革30年:1978-2008,农村经济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韩俊,2008b,《中国农村政策调查报告Ⅱ》,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韩俊,2008c,《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韩俊,2009a,《调查中国农村》(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韩俊,2009b,《破解三农难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韩俊,2009c,《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何高潮,1997,《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何清涟,1998,《现代化的陷阱——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何清涟、张祥平,2000,《“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战略与管理》第4期。
    贺飞、郭于华,2007,《国家和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农民——20世纪下半期西方关于国家和农民关系的研究综述》,《浙江学刊》第6期。
    蒋省三、刘守英,2003a,《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解读南海模式》,《政策》第7期。
    蒋省三、刘守英,2003b,《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管理世界》第11期。
    蒋省三、刘守英,2007a,《防止村庄建设中侵害农民宅基地权利的倾向》,《中国发展观察》第3期。
    蒋省三、刘守英,2007b,《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管理世界》第9期。
    金雁、秦晖,2002,《经济转轨与社会公平》,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瞿同祖,2003/198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
    蓝宇蕴,2005,《都市里的村庄》,北京:三联书店。
    李昌平,2002,《我的困惑——“三农”寻思路之一》,《读书》第7期。
    李成贵,2000,《国家干预下的农地有限私有化——一种有选择的激进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总第31期。
    李猛,1995,《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
    李培林,1992,《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李培林,1994a,《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学研究》第1期。
    李培林,1994b,《中国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基础配置单位》,《中国农村经济》第11期。
    李培林,1995,《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2001,《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社会学研究》第6期。
    李培林,2002,《巨变——村落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李培林,2003,《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2004a,《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培林,2004b,《透视城中村——我研究“城中村”的方法》,《思想战线》第1期。
    李培林,2005,《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2008,《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
    李培林,2009,《李培林论文选》,北京:中华书局。
    李培林,张翼2007,《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李强、马戎,2008,《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2009,《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下),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01,《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李善峰,2004,《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民俗研究》第3期。
    梁漱溟,1989,《乡村建设大意》,载《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P599-720。
    梁漱溟,1990a,《乡村建设理论》,载《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P141-573。
    梁漱溟,1990b,《中国文化要义》,载《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林耀华,2008/1947,《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林毅夫,1990,《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载林毅夫,2008,《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凤芹,200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经济研究参考》第19期。
    刘广栋、程久苗,2007,《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刘建华、孙立平,2001,《乡土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特征》,载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01,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p95-125。
    刘倩,2004,《南街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
    刘世定,1996,《占有制度的三个维度及占有认定机制———以乡镇企业为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刘世定,1998,《科斯悖论和当事者对产权的认知》,《社会学研究》第2期。
    刘世定,1999,《嵌入性与关系合同》,《社会学研究》第4期。
    刘世定,2003,《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北京:华夏出版社。
    刘守英,1997,《中国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结构与变迁:来自农村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
    刘守英,2000,《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中国土地科学》第3期。
    刘守英,2005,《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真的一本万利吗》,《中国改革》第7期。
    刘守英,2008a,《土地制度改革思路与地方试点建议》,《体制改革》第6期。
    刘守英,2008b,《中国的二元土地权利制度与土地市场残缺——对现行政策、法律与地方创新的回顾与评论》,《经济研究参考》,第31期。
    刘守英,2010,《土地问题“政治化”》,《中国改革》第1、2期合刊。
    陆学艺,1999,《20年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市长参考》第1期。
    陆学艺,2000,《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状的几点思考》,载《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2001a,《农民真苦,农村真穷》,《读书》第1期。
    陆学艺,2001b,《内发的村庄:行仁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2002a,《“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2002b,《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200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先行土地制度》,《东南学术》第3期。
    陆学艺,2010,《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吕文江,2008,《理性与文化之间——一桩土地纠纷之分析》,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28,《井冈山的斗争》,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30,《反对本本主义》,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33,《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34a,《我们的经济政策》,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34b,《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38,《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0a,《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0b,《论政策》,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1,《〈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3,《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5a,《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5b,《论联合政府》,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8a,《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8b,《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1991/1948c,《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8d,《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1948e,《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宁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2007,《宁阳县志:1985-2002》,北京:方志出版社。
    钱穆,1988,《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六年五版。
    秦晖,1998,《“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第5期。
    秦晖,1999a,《“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学研究》,第3期。
    秦晖,1999b,《“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下)》,《社会学研究》,第4期。
    秦晖,1999c,《耕耘者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秦晖,2001,《优化配置?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新财经》第9期。
    秦晖,2003,《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秦晖,2004,《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经济观察报》2004年11月15日。
    秦晖,2006a,《地权问题的症结何在》,《经济观察报》,2006年8月27日
    秦晖,2006b,《农民反对地权归己吗?》,《经济观察报》2006年9月4日。
    秦晖,2007a,《农民地权六论》,《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第5期。
    秦晖,2007b,《土地与保障以及“土地换保障”》,《经济观察报》2007年11月26日。
    秦晖,2007c,《历史与现实中的农民土地问题》,7月27日“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五期”。
    秦晖,2008,《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上、下),《南方都市报》10月7-8日。
    秦晖、苏文,1996,《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申静、王汉生,2005,《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社会学研究》第1期。
    沈原,2007a,《社会的生产》,《社会》第2期。另见沈原,2007b。
    沈原,2007b,《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盛洪,2003a,《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盛洪,2003b,《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盛洪,2004,《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苏力,1996,《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苏力,1998,《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2月创刊号。
    苏力,1999,《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苏力,2000,《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苏力,2003,《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比较法研究》第2期。
    苏力,2004,《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苏力,2006,《“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孙立平,1996,《“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第05期。
    孙立平,1997,《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战略与管理》第05期。
    孙立平,2000,《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
    孙立平,2002,《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5期。
    孙立平,2005,《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第1期。
    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
    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
    孙立平、王汉生,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孙中山,1981,《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5a,《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5b,《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6a,《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6b,《孙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
    万国鼎,1933,《复兴农村之路·农村凋敝之原因》,《地政月刊》第1卷第12期。
    万国鼎,1934,《中国田制史》,南京:正中书局,民国23年。
    王春光,1996,《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道勇,2008,《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代性变迁:以失地农民为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沪宁,1991,《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铭铭, 1997a,《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南三村五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铭铭, 1997b,《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铭铭,2004,《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社区的历程》增补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王绍光,1999,《分权的底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王小强,1996,《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王小映,2000,《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权物权化》,《中国农村经济》第1期。
    王小映,2002,《论我国农地制度的法制建设》,《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王小映,2004,《解析农村土地市场》,《科学决策》第6期。
    王小映,2008,《农地改革“半渡待济”》,《瞭望》第28期。
    王小映,2009,《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制度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中国经贸导刊》第5期。
    王晓毅,2002,《尊重地方知识》,《浙江学刊》第3期;
    王晓毅,2004,《小岗村的悖论》,《读书》第6期
    王晓毅,2005a,《公地的悲剧?》,中国社会学网2005-10-10。
    王晓毅,2005b,《夹缝中的表达》,中国社会学网2005-04-12,本文初稿曾在2004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讨论会宣读。
    王晓毅,2005c,《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是化解农村矛盾的关键》,中国社会学网2005-08-09
    王颖,1996,《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再组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琢、许浜,1996,《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韦森,2006,《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温铁军,1999,《“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第12期。
    温铁军,2000,《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温铁军,2005,《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温铁军,2009,《“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文贯中,2006,《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地私有化》,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吴国光、郑永年,1995,《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吴国光编,1994,《国家、市场与社会:中国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年至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吴晗、费孝通等,1948,《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
    吴理财,2001,《支配、冲突与合作——试论乡村关系》,《中国农村研究》。
    吴思,2001,《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象,2001,《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吴毅,2002,《“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中国农村研究网。
    吴毅,200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肖耿,1997,《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勇,2009,《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许卓云,2005,《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与特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薛暮桥,1984/1934,《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原载1934年《中国农村》月刊第1卷第1期,现载《薛暮桥经济论文选》,P1-10,北京:人民出版社。
    薛暮桥、冯和法,1983,《〈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杨春学,1998,《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经伦,1987,《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杨懋春,2001/1945,《一个中国的农村:山东台头》,张雄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念群,2003,《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杨念群,2004,《“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
    杨小凯,2002,《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战略与管理》第5期。
    杨小凯,2004,《土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载《杨小凯文集》,互联网网友整理版。
    杨学城、罗伊·普罗斯特曼,徐孝白,2001,《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中国农村经济》第1期。
    杨一介,2003,《中国农地权基本问题——中国集体农地权利体系的形成与扩展》,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姚洋,1998,《中国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姚洋,1999,《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姚洋,2000a,《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姚洋,2000b,《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总第31期。
    姚洋,2003,《地域、制度与李约瑟之谜》,《读书》第1期。
    姚洋,2004,《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华,1998,《农地承包权具有所有权性质》,《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叶剑平、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丰雷、李平,2006,《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
    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第7期。
    叶剑平、罗伊·普罗斯特曼、徐孝白、况伟大,2000,《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应星、晋军,2000,《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
    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于建嵘,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于建嵘,2006,《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对湖南衡阳县的实证研究》,载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臧得顺,2009a,《从波兰尼到格兰诺维特:“社会人”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拨与超越——兼议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该文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之《社会学》2010年第4期、《理论经济学》2010年第4期同时全文转载。
    臧得顺,2009b,《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探索——以农地流转的“宁阳模式”为例》,《新西部》理论版第12期。
    臧得顺,2010,《农地产权资本化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以“徐庄模式”为例》,《农村经济》第4期。
    翟学伟,1999,《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翟学伟,2004,《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第5期。
    翟学伟,2007,《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
    翟学伟,2009a,《从社会资本向“关系”的转化》,《开放时代》第6期。
    翟学伟,2009b,《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第1期。
    翟学伟,2009c,《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张继焦,1999,《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北京:文物出版社。
    张静,2003,《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张静,2005,《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3期。
    张乐天,2005/199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五常,2000a,《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易宪容、张卫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五常,2000b/1969,《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易宪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小军,1998,《理解中国乡村的内卷化机制》,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月号。
    张小军,2004,《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第3期。
    张小军,2007,《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张晓山,2006,《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学习与探索》第5期。
    张晓山、党国印,1999,《论土地承包长期化改革的配套政策》,载迟福林,1999,《中国农民的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北京:外文出版社,P323-331。
    张孝直,2000,《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战略与管理》第5期。
    张宇燕,1992,《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宇燕,2005,《强化市场型政府乃经济发展之根本》,载曼瑟·奥尔森,苏长和、嵇飞译.
    《权力与繁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序言,P1-7。
    张仲礼,1991,《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赵冈,2006,《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
    赵冈、陈钟毅,2006,《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赵磊,2004,《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危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第3期。
    赵树凯,1999,《村民与土地——一些地方土地承包操作问题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信息
    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doc_id=137699。
    赵树凯,2000,《土地村民村干部:家庭承包政策的操作问题》,《经济研究参考》第22期。
    赵树凯,2006,《农村发展与“基层政府公司化”》,《中国发展观察》第10期。
    赵树凯,2008,《“底层研究”在中国的应用意义》,《东南学术》第3期。
    赵树凯,2009,《农民的政治:路在何方?》,《人民论坛》第16期。
    赵阳,2007,《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赵震江编,1988,《分权制度和分权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折晓叶,1996,《村庄边界的多元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折晓叶,1997,《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折晓叶,2008,《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第3期。
    折晓叶、陈婴婴,2000a,《产权制度选择中的“结构—主体”关系》,《社会学研究》第05期。
    折晓叶、陈婴婴,2000b,《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折晓叶、陈婴婴,2004,《资本怎样运作——对“改制”中资本能动性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04期。
    折晓叶、陈婴婴,2005,《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社会学研究》第04期。
    郑萍,2005,《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读书》第7期。
    郑永年,2008,《捍卫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发展30年论坛会议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12月16日-17日。原文为英文论文:Zheng Yongnian,“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Reform, Openness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2006,《中国社会学》(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2008,《中国社会学》(第6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2009,《中国社会学》(第7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钟祥财,1995,《中国土地思想史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周飞舟,2006a,《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飞舟,2006b,《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周飞舟,2007,《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第1期。
    周飞舟、赵阳,2003,《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周其仁,1993a,《农村变革与中国的发展》,(1979—1989),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其仁,1993b,《农村改变区域调查报告》,(1981—1989),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其仁,1994a,《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1978-1989》(上、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其仁,1994b,《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夏季卷)。后载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周其仁,1997,《产权改革和新商业组织——中国和俄罗斯农业改革的比较》,《国际经济评论》Z3期。
    周其仁,2002,《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周其仁,2004a,《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其仁,2004b,《农地制度以俄为师》,载《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周其仁,2004c,《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载《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周其仁、刘守英,1988,《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发展研究报告》,第7号,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
    周庆智,2004,《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周天勇,2003,《中国土地制度的困境及改革的框架性安排》,《学习月刊》第12期。
    周天勇,2004,《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及其改革的框架性设计》,《经济研究参考》第68期。
    周天勇,2009,《向土地法修改进言》,《经济参考报》8月4日第8版。
    周晓虹,1998,《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
    周星,2003,《研究农村土地问题意义重大(序)》,载朱冬亮,2003,《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周雪光,1999,《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第4期。
    周雪光,2001,《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读书》第4期。
    周雪光,2005a,《“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第2期。
    周雪光,2005b,《“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周雪光,2008,《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第6期。
    
    周雪光,2009,《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社会》第3期。
    周雪光,2009,《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周怡,2006,《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朱冬亮,2003,《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庄孔韶,1999,《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
    邹谠,1994,《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陈天宝,2005,《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胡亮,2007,《产权抑或其它——赣中雨山村的土地实践》,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姜锋,2008,《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蒋文华,2004,《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蓝宇蕴,2003,《都市里的村庄——关于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牛喜霞,2005,《农村土地交易中社会资本运作运作研究——以宁夏T县杨村为个案》,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论文。
    秦琴,2005,《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以鄂西北X村为例》,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谭同学,2007,《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唐文静,2004,《建国以来中国农地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金柱,2003,《双产权制度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王能应,2008,《中国经济史上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吴玲,2005,《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杨红伟,2007,《分散与重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红宇,2001,《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继焦,1997,《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琼市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张林江,2003,《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不确定产权的一种经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Brandt, Loren, Jikun Huang, Guo li, and Scott Rezelle, 2002,“Land Rights in China: Facts, Fitions, and Issues“, The China Journal, No.47, January.
    Chayanov, A.V. 1986/1925,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Demsetz, H. 1967,“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 May. Dong, X. 1996,“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Vol 24, 5.
    Douglas, Mary. 1986, How Institutions Thin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73,“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Basic Books, Inc.
    Groves, Robert. M. and Fowler, Floyd. J. 2004, Survey Method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Publication.
    Guillen, F. Mauro. & Collins, Randall. 2002,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 Field. Russell Sage Foundotion. New York.
    Ho,P. & Max Spoor, 2006,“Whose 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nd titling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Land Use Policy, Volume 23, Issue 4, October, Pages 580-587
    Ho.P., 2000,“China’s Rangelands under Str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sture Commons in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ume 31 Issue 2 March, Pages 385 -412
    Ho.P., 2006,“Credibility of institutions: Forestry, social conflict and titling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Volume 23, Issue 4, October, Pages 588-603
    Jianquan Cheng, Jan Turkstra, Mingjun Peng, Ningrui Du, Peter,Ho.2006,“Urban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 in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spatial data models”. Land Use Policy, Volume 23, Issue 4, October, Pages 604-616
    Kornai,János. 1990, The Road to a Free Economy: Shifting from a Socialist System : the Example of Hungary, New York : Norton.
    Kung, James K. S. 1994,“Egalitarianism, Subsistence Provision, and Work Incentiv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Collectives”, World Development, Vol.22, No.2: 175-187.
    Kung, James K. S. 2000,“Common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 Realloctions in Rural China: Evidence from a Village Survey”. World Development 28, 4:710-719, April 2000.
    Kung, James S. & Liu, Shouying 1997,“Farmers’Preferences Regarding Ownership and Land Tenure in Post-Mao China: Unexpected Evidence from Eight Counties”. The China Journal 38: 34-63, July 1997.
    Naughton, Barry, 1994,“Chines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ivatization from Below”,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Oi, Jean C. & Walder, Anderew G.. (eds). 1999,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Oi, Jean C.,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i, Jean C., 1990a,“The Fate of the Collective After the Commune”.In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edited by Deborah Davis and Ezra F. Vogel. Havard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 No. 7.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Oi, Jean C., 1990b,“Economic Management and Rural Government: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hip in Local Economies.”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Meetings of the Asian Studies, Chicago.
    Oi, Jean C., 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 45, No. 1 (Oct.), pp. 99-126
    Oi, Jean C., 1995,“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China Quarterly, 0(144), 1132-1149.
    Oi, Jean C., 1999,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Olson, M. 1971/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 1982.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 2000.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New York: Basic Books.
    Ostrom, Elinor,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linor, 1994,“Neither Market Nor State: Governance of Common-Pool Resourc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Lecture Series no. 2. Washington, DC: IFPRI.
    Polanyi, K. 1958,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Popkin, S. 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rosterman, Roy. ,Tim Hanstad & Ping Li, 1996,“Can China Feed Itself?”Scientific American, November, Vol. 275, No. 5.
    Prosterman, Roy. 2006,“Focus: Rur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chapter in de Soto and Cheneval, eds., Realizing Property Rights. (Swiss Human Rights Book 1, Ruffer & Rub Publishers).
    Prosterman, Roy. et al., 2000,”Implementation of 30- Year Land Use Rights for Farmers Under China's 1998 Land Management Law: An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a 17-Province Survey”, 9 Pac Rim Law & Policy J. 507
    Redfield, Robert. 1960,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ultz, T. W. 1964,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ames. C. 1976,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the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ames.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ames. C. 1990,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wedberg, Richard. 1987,“Economic Sociology: Past and Present,”Current Sociology 35 (Spring): 1-221.
    Swedberg, Richard. 1990,Economics and Sociology (Redefining Their Boundaries: Conversations with economists and sociolog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wedberg, Richard. 1997,“New Economic Sociology: What Has Been Accomplished, What Is Ahead?”Acta Sociologica 40: 161-182.
    Swedberg, Richard. 2003,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wedberg, Richard. 2005a“,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Capitalism: An Introduction and Agenda”, In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Capitalism. Edited by Nee, Victor. & Swedberg, Richar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3-40
    Swedberg, Richard. 2005b,“Can There Be a Sociological Concept of Interest?”Theory and Society, Vol. 34, No. 4 (Aug., 2005), pp. 359-390
    Walder, A.G. 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s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lder, A.G. 1994,“Corporate Organiz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in Vedat Milor (ed.).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ies: Privatization in Post-Communist States, Boulder: Lynne Rienner.
    Walder, A.G. 1995,“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1, No. 2 (Sep., 1995), pp. 263-30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lder, A.G. 1996,“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 Towards a Testable Theo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1, No. 4 (Jan., 1996), pp. 1060-107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lder, A.G. 2002,“Marke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Political Advantage in an Expanding Econom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7, No. 2 (Apr., 2002), pp. 231-253.
    Walder, A.G. 2003,“Elite Opportun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8, No. 6 (Dec., 2003), pp. 899-916,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