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精神痛苦损害赔偿是英美法中的一个典型制度,主要指加害人故意或过失为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严重精神痛苦时,受害人如何单独就这种精神痛苦请求损害赔偿的制度。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可以是侵权行为的直接受害人,也可以是加害人和遭受实质性损害的受害人以外的第三人。本文从分析精神痛苦的词义入手,通过对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损害赔偿制度基本原理的阐述,分析了故意侵权精神痛苦损害赔偿和过失侵权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通过对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的一般原理及典型案例的研究,厘清了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的制度规则。通过对该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立法基础和司法基础的分析,发现其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可借鉴性,最后提出对我国未来侵权责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立法的具体建议。
“Emotional distress”,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into mental anguish, is related to the mental harm of scare, panic, distress and anger etc. which are caused by intentional torts or neglig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piritual interests have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of damages for mental inju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The institution gives protection to the spiritual interests by compensating the mental injury which shows respects to them. The study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can help us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 about Anglo-American mental compensation, and that is significant to perfect our mental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and draft our future Tort Law.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in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interests. The problem is presented that whether damages for independent mental injury should exist and whether the third party can claim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As the result, the issue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is drawn out.
     ChapterⅠis the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inception point, cor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s of study are discussed. The inception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emotional distress”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e author began with the source of this word and defined it clearly. The definite Chinese translation word is given which is the inception point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core of study is the institutional content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nd its reference to our mental injury institution. The essential points are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and claimants of this kind of damages. The train of thought is that the protection of spiritual interests calls for perfecting our mental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and we could learn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rrelated institution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rough the study in order to perfect our mental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and promote our Tort Law legislation.
     ChapterⅡis about the meaning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The main points include the 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al distress and mental injury, the exact meaning of emotional distress and the nature of it through the basic discussion about 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made a conclusion that emotional distress is related to the mental harm of scare, panic, distress and anger etc. which are caused by intentional torts or negligence. Emotional distress can cause an action.
     ChapterⅢdiscusses the judgement of liability for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 in intentional torts from two aspects of prime victim’s and the third party’s emotional distress. There are thre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for damages for prime victim’s emotional distress, that is, the intent or recklessness of defendant, extreme and outrageous conduct and actual severe distress of plaintiff. In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of third party, there ar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person who suffers substantial harm. Physical harm is required for the third party who is not a relative of the direct victim. While the relatives, especially family members can have compensation because of their presence in the accident scene and defendant’s knowledge of their presence even with no physical harm.
     ChapterⅣis about the judgement of liability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negligence that is also from two aspects of prime victim and the third party. There are thre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for prime victim’s emotional distress compensation, that is, the duty of care and breach, mental suffering of plaintiff and causation. In third party case,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d the bystander in zone of danger rule and reasonable foreseeable rule. The bystander in zone of danger rule requires the presence of bystander in the scene of accident or near the scene and the bystander is the relative of direct victim or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him. Meanwhile the bystander suffers mental distress. Otherwise, the reasonable foreseeable rul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reseeability of defendant for the consequence of his negligence.
     ChapterⅤ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at is given to our Tort Law legislation.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chapter. Part one concer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from the legislation, content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Our 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while there still are disadvantages in it. The focus one is the rule of“no hurt of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 no damages for mental injury”. Part two is about the value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at can be used for our reference. The main value is to balance the justice of individual case with the social justice. Part three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legislation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Germany and France that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he study provides experience of establishing this institution in our country. Part four argues the reasonable basis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social basis, the legislative basis and the judicial basis. In the part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the moral basis and the economic bas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is mainly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bstance and consciousness. The moral basis is mainly about corrective justice and the economic basis is related to Learned Hand Formula.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proves the reasonableness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social basis of this institution is the universal demand of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interests. The legislative basis is about the developing legislative techniques and the judicial basis is mainly depends on the improvement of judges’level. Part five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legislation of 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in our future Tort Law. Several concrete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to our future Tort Law legislation.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made summary of this dissertation about the purpose, the content and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Anglo-American Tort Law, the dissertation tried to connect the two law systems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and make useful suggestions to perfect our mental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引文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8页。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58页。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8页。
    ②Restatement of Torts,2nd,§46.
    ③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58页。
    ①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②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0页。
    ③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④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⑤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0页。
    ⑥董超格:《对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法理分析》,载于《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22页。
    ①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②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③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页。
    ④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①Mark Lunney and Ken Oliphant, Tort Law Text and Materi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273.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③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2页。
    ①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2页。
    ②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3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②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2页。
    ③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①胡玉鸿主编:《法律原理与技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②[德]阿·迈纳著:《方法论导论》,王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页。
    ③胡玉鸿:《法律原理与技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①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刘建军、许文昌:《精神权益与精神损害探析》,载于《行政与法》2006年第2期,第66页。
    ④周念军、郭晓彤:《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载于《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①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①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295页。
    ②柳洪强、陈向军、雷桂森:《精神损害概念探析》,载于《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第70页。
    ③李新天、许玉祥:《侵权行为法上的损害概念研究》,载于《时代法学》2005年第1期,第22页。
    ①[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著:《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佟柔主编:《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页。
    ③江平、王家福:《民商法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8页。
    ④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①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③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①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③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39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571页。
    ②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③《现代实用民法词典》,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315页。
    ④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参见[美]文森特·R·约翰逊著:《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参见董超格:《第三人惊吓损害的认定》,载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0卷第6期,第72页。
    ③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①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页。
    ②[美]文森特·R·约翰逊著:《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③参见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①Stuart v. Western Union Tel. Co., 66 Tex. 580, 18 S.W. 351 (1885).
    ②Wilkinson v. Downton, [1897] 2 Q.B. 57.
    ③John W. Wade, Victor E. Schwartz, Kathryn Kelly, David F. Partlett,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ninth edition, Westbury, New York ,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1994, p.50.
    ④参见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502页。
    ①参见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②State Rubbish Collectors Association v. Siliznoff, Supreme Court of California, 1952, 38 Cal. 2d 330, 240 P.2d 282.
    ①参见[美]文森特·R·约翰逊著:《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5页。
    ①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Rest. 2d,§47.
    ②Steven Emanuel, Torts, fourth edition, emanuel law outlines, inc., 1991, pp.20-21.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6页。
    ②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③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参见[美]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石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Blakeley v. Shortal’s Estate, 20 N.W. 2d 28 (Iowa 1945).
    ③Meyer v. Nottger, 241 N.W. 2d 911 (Iowa 1976).
    
    ①[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Slocum v. Food Fair Stores of Florida, Supreme Court of Florida, 1958. 100 So. 2d 396.
    
    ①[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②[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③Johnson v. Hale, 940 F.2d 1129 (9th Cir. 1991).
    ①Rest. 2d,§46, Comment d.
    ②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石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石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④Engle v. Simmons, 148 Ala. 92, 41 So. 1023 (1906).
    ①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石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See Rest. 2d.§46, Comment j.
    ①Marc A. Franklin, Gilbert Law Summaries, Torts, twenty-first edition, Harcourt Brace 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7, pp.14-15.
    ②Harris v. Jones, Court of Appeals of Maryland, 1977. 281 Md. 560, 380 A.2d 611.
    ①John W. Wade, Victor E. Schwartz, Kathryn Kelly, David F. Partlett,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ninth edition, Westbury,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1994, pp.55-57.
    
    ①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②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③See Steven Emanuel, Torts, fourth edition, emanuel law outlines, inc., 1991, p.23.
    ①See Steven Emanuel, Torts, fourth edition, emanuel law outlines, inc., 1991, p.22.
    ②See Steven Emanuel, Torts, fourth edition, emanuel law outlines, inc., 1991, p.22.
    ③Restatement of Torts,2nd,§46,Comment k.
    
    ①参见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4页。
    ②[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See Rest. 2d,§46, Comment l.
    ①Taylor v. Vallelunga, District Court of Appeal of California, 1959. 171 Cal. App. 2d 107, 339 P. 2d 910.
    ②Siliznoff case, supra page 50.
    
    ①[美]文森特·R·约翰逊著:《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②Knierim v. Izzo, 22Ill. 2d 73, 174 N.E. 2d 157 (1961).
    ①Vincent R. Johnson:《英美侵权法》,赵秀文、杨智杰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72页。
    ②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182页。
    ③See Michael A. Jones, Textbook on Tor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31.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55页。
    ②Donoghue v. Stevenson, [1932] AC 562.
    ③转引自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6页。
    
    ①Anns v. Merton London Borough Council, [1978] AC 728.
    ②转引自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1页。
    ③See John Murphy, Street on Tor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81.
    ④转引自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7页。
    ②Muphy v. Brentwood District Council, [1990] 2 All ER 908.
    ③参见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4页。
    ①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②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③Alcock and others v. Chief Constable of the South Yorkshire police, [1991] 4 All ER 907.
    ①参见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8页。
    ①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6页。
    ②参见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5-106页。
    ③Alcock and others v. Chief Constable of the South Yorkshire police,http://en.wikipedia.org/wiki/Alcock_v._Chief_Constable_of_South_Yorkshire_Police.
    ①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①Daley v. LaCroix, 384 Mich. 4, 179 N.W. 2d 390 (1970).
    ②Victorian Railways Commissioners v. Coultas,(1888), 13 AC 222.
    ①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6页。
    ②Mitchell v. Rochester Railway, 151 N.Y. 107, 45 N.E. 354 (1896).
    ①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7页。
    ①转引自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②McDermott v. Ramadanovic Estate, (1988) BCLR (2d)45. at 53.
    ③McDermott v. Ramadanovic Estate,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HC-r7-9_JTUC&pg=PA509&l pg=PA509&dq=McDermott+v.+Ramadanovic+Estate&source=web&ots=CIkmZaUmhb&sig=cswMJay9LKH6afm CBbw8HIxktew&hl=en&sa=X&oi=book_result&resnum=1&ct=result#PPA509,M1 .
    ①Robb v. Pennsylvania R.R., 210 A.2d 709 (Del.1965).
    ①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①参见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
    ②Rest. 2d.§432.
    ①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石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页。
    ②参见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③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2页。
    ①In re Polemis & Furness, Withy & Co., 3 K.B. 560.
    ②[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123页。
    ③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69页。
    ④Overseas Tankship (UK) Ltd. v. Morts Dock & Engineering Co. (Wagon Mound No.1), [1961] AC 388.
    ⑤[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①See Marc A. Franklin, Gilbert Law Summaries, Torts, twenty-first edition, Harcourt Brace 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7, pp. 64-75.
    ②McLoughlin v. O’Brian, [1982] 2 All ER 298.
    ③McKew v. Holland & Hannan & Cubitts, [1969] 3 All ER 1621.
    ①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6-57页。
    ②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③Wagner v. International Railway Company, 133 N.E. 437.
    ④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1页。
    ①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①Bourhill v.Young,[1942] SC(HL) 78.
    ②Boardman v. Sanderson, [1964] 1 WLR 1317.
    ③Marshall v Lionel Enterprises Inc., [1972] 2 OR 177.
    ④Benson v. Lee, [1972] VR 880.
    ⑤Chadwick v. British Railways Board, [1967] 2 All ER 945.
    
    ①Barnhill v. Davis, 300 NW2d 104 (Iowa 1981).
    ②Asaro v. Cardinal Glennon Mem'l Hosp., 799 SW2d 595, 599-600 (Mo 1990).
    ③Gates v. Richardson, 719 P2d 193 (Wyo 1986).
    ①Whetham v. Bismarck Hosp., 197 NW2d 678, 684 (ND 1972).
    ②Stadler v. Cross, 295 NW2d 552 (Minn 1980); James v. Harris, 729 P2d 986 (ColoApp 1986).
    ③Nielson v. AT&T Corp., 597 N.W.2d 434.
    ①Dillon v. Legg, 68 Cal. 2d 728 (1968).
    ②Amaya v. Home Ice, Fuel & Supply Co., 59 Cal. 2d 295, 379 P.2d 513, 29 Cal. Rptr. 33 (1963).
    ①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①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2008年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①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520页。
    ①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8页。
    ①参见刘建军、许文昌:《精神权益与精神损害探析》,载于《行政与法》2006年第2期,第66页。
    ②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③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1页。
    ④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页。
    ①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参见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①崔林林:《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间——英美司法风格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①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②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注释[587]。
    ③[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④[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5-86页。
    ⑤[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页。
    ②胡伟强:《第三人休克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载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5月,第78页。
    ③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注释[390]。
    ⑤转引自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①转引自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页。
    ③《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2页。
    ④《法国民法典》(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3页。
    ①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②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③施茂林、刘清景主编:《最新实用六法全书》,台湾世一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46版,第204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徐爱国:《侵权行为法基础》序,载于索尔·莱夫莫尔《侵权行为法基础》(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页。
    ②[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页。
    ①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62-263页。
    ②徐爱国:《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载于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71209/n253886349.shtml.
    ③张铁薇:《侵权法价值目标的变迁》,载于法天下网,http://www.fatianxia.com/paper_list.asp?id= 22586.
    ④[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5页。
    ②United States v. Carroll Towing Co., 159 F. 2d 169 (2d Cir. 1947).
    ①[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②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深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③吴玉章:《对法律移植问题的初步思考》,载于《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2期,第42页。
    ④王常青:《遇车祸同伴惨死受刺激精神失常》,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0879&k_title=精神失常&k_content=精神失常&k_author=.
    ①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①参见吴秋菊:《我们应该怎样立法?——立法技术概念及价值分析》,载于中国律师网,http://www.acla.org.cn/program/article.jsp?CID=511422470&ID=8798.
    ①参见徐景和编著:《中国判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参见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②韩大元:《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③转引自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75页。
    ④转引自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75页。
    ⑤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75页。
    ①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八编侵权责任法,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 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8.
    ①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第二稿)》,载于中国私法网,http://www.private law.com.cn/new2004/shtml/20071201-105046.htm.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的法典化程度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第112-113页。
    ①具体内容参见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 版,第1-132页。
    ①张新宝:《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12页。
    1.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3.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第3版。
    4.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版。
    5.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6.张新宝:《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张民安:《侵权法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10.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2.杨佳元:《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以过失责任为重心》,出版者杨佳元,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总经销,2007年版。
    13.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江平:《侵权行为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5.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
    16.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王军:《侵权法上严格责任的原理和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8.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潘维大、刘文琦:《英美法导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潘维大:《英美侵权行为法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王利明(项目主持人):《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修订本。
    24.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权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5.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曾二秀:《侵权法律选择的理论、方法与规则——欧美侵权冲突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7.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胡雪梅:《“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刘士国主编:《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4.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陈卫佐:《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6.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徐国栋:《民法典与民法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9.徐国栋编:《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何勤华:《法律移植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渠涛编译:《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3.陈界融:《中国民法学·债法学源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44.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2006年增订5版。
    45.黄茂荣:《债法各论》(第一册增订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2006年版。
    46.黄茂荣:《债法总论》(第一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2003年修订版。
    47.施茂林、刘清景主编:《最新实用六法全书》,台湾世一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46版。
    48.姚辉:《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9.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0.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2版。
    51.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3.詹森林、冯震宇、林诚二、陈荣传、林秀雄:《民法概要》,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增订4版。
    5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
    5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5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7.陈朝璧:《罗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0.谢哲胜主编:《法律经济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61.简资修:《经济推理与法律》,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62.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郑玉波主编:《民法总则论文选辑》(上),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64.郑玉波主编:《民法总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6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鄢一美:《俄罗斯当代民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王慕华发行1998年版。
    69.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二册),王慕华发行2006年版。
    7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王泽鉴:《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3.麻昌华:《侵权行为法地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曾隆兴:《详解损害赔偿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7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6.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李显冬主编:《侵权责任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9.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0.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王文杰:《月旦民商法研究:侵权行为法之立法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孟祥沛:《中日民法近代化比较研究——以近代民法典编纂为视野》,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3.王启富、刘金国主编:《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85.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6.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于兆波:《立法决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9.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刘星:《一种历史实践——近现代中西法概念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1.崔林林:《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间——英美司法风格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王在魁:《法官自由裁量权研究——以刑事司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3.徐景和:《中国判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94.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5.胡玉鸿主编:《法律原理与技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96.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
    1.申卫星:《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4期。
    2.覃有土、雷涌泉:《人身损害赔偿若干疑难问题研究》,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3期。
    3.程啸:《侵权行为法中的过错与违法性问题之梳理》,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
    4.黄军、李琛:《损失填补原则探微》,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5.张民安:《侵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6.张民安:《可予赔偿损害在侵权法中的地位》,载于《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年12月。
    7.覃有土、晏宇桥:《论侵权的间接损失认定》,载于《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8.王利明:《我国侵权行为法有七大发展趋势》(上、下),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10期。
    9.杜景林、卢谌:《德国新损害赔偿法的亮点》,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10期。
    10.姜战军:《侵权构成的非限定性与限定性及其价值》,载于《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1.许明月:《侵权救济、救济成本与法律制度的性质——兼论民法与经济法在控制侵权现象方面的功能分工》,载于《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12.许明月:《普遍性侵权、机会主义与侵权现象的法律控制——对传统侵权法的反思》,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11期。
    13.杨立新:《中国侵权行为法理论体系的重新构造》,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11期。
    14.张新宝、明俊:《侵权法上的原因力理论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15.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6.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的法典化程度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17.郝磊:《论罗马法形成过程的开放性及其灵活性——兼谈其对我国编纂民法典的启示》,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4期。
    18.徐晓:《侵权行为主观过错的归责原理》,载于《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
    19.龙卫球:《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起点》,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20.王建平:《民法法典化研究》,载于《侵权法评论》2003年第1辑。
    21.王泽鉴:《财产上损害赔偿——人身损害》(一),载于《月旦法学》2006年2月。
    22.董超格:《第三人惊吓损害的认定》,载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3.李哲:《试论精神损害与精神损伤》,载于《法医学杂志》2001年第17卷第4期。
    24.王晓平、柳波:《侵权法上精神损害及其赔偿之再探》(上),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6卷第3期。
    25.李永新、王建锁:《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理论浅析》,载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5卷第2期。
    26.郝胜林:《精神损害赔偿功能分析》,载于《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6月第2期。
    27.詹森林:《中国大陆民法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规定之研究——两岸民法之比较》,载于《月旦民商法研究》2006年12月。
    28.关今华:《海峡两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解释》,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5期。
    29.王福友:《我国侵权行为法现实命运的判断》,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12期。
    30.许传玺:《美国的侵权法研究:概括与分析》,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6年第6期。
    31.杨淑文:《损害赔偿法上之求偿关系》,载于《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6月。
    32.徐建昌:《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和范围探析》,载于《民主与法制》2006年6月。
    33.杨晓红:《大陆法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演进》,载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34.刘长河、雷桂森:《精神损害赔偿概念再探讨》,载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1期。
    35.祁雪瑞:《精神损害的发生机理及表现形式探讨》,载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第1卷第3期。
    36.刘建军、许文昌:《精神权益与精神损害探析》,载于《行政与法探索与争鸣》2006年2月。
    37.杨连专:《论精神损害赔偿中的痛苦》,载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4卷第1期。
    38.郭莉莉:《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期。
    39.曹艳春、董超格:《受害人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研究》,载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第4期。
    40.曹艳春、董超格:《论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载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4期。
    41.史玉成、王英霞:《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42.韩赤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7期。
    43.韩赤风:《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排除——以中德法律及司法实践为视角》,载于《法学》2006年第10期。
    44.黄金桥:《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障碍及其克服》,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9期。
    45.董超格:《对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法理分析》,载于《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20卷第4期。
    46.胡伟强:《第三人休克损害赔偿制度探究》,载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5月。
    47.王利明:《论侵权行为法的独立成编》,载于《侵权法评论》2003年第1辑。
    48.麻昌华:《论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载于《民商法论丛》(总第24卷)2002年第3号。
    49.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7卷第1期。
    50.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立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8年7月。
    51.徐爱国:《侵权法的历史散论》,载于《法学》2006年第1期。
    52.李新天、许玉祥:《侵权行为法上的损害概念研究》,载于《时代法学》2005年第1期。
    53.宋年涛、石振刚:《论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泰山学院学报》2006第28卷第2期。
    54.王泉:《精神损害赔偿法定性的突破和扩张》,载于《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55.陈鑫:《“第三人休克损害”法律问题研究》,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6.邵世星:《试论惊吓损害的民事责任》,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2卷第5期。
    57.张民安:《法国侵权责任根据研究》(上),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5709.
    58.张民安:《法国侵权责任根据研究》(下),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5695.
    59.张民安:《法定义务在过错侵权责任中的地位》,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7980.
    60.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第二稿),http://www.peichang.cn/2860w.html.
    61.杨立新:《新版<侵权责任法建议稿>的特色与进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4138.
    62.杨立新:《侵权责任形态研究》,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1319.
    63.杨立新:《论埃塞俄比亚侵权行为法对中国侵权行为法的借鉴意义》(上),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347.
    64.杨立新:《论埃塞俄比亚侵权行为法对中国侵权行为法的借鉴意义》(下),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348.
    65.杨立新:《确定赔偿责任应区分过错与无过错》,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163.
    66.杨立新:《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侵权责任法立法抉择》,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9188.
    67.杨立新:《论侵权责任的补充责任》,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4038.
    68.杨立新:《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7983.
    69.王利明:《我国侵权法起草中的主要疑难问题——在第二届中欧侵权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4476.
    70.张铁薇:《侵权法价值目标的变迁》,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0291.
    71.郭明瑞:《关于侵权责任的几个问题》,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927.
    72.詹森林:《中国侵权责任法草案评论——“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299期》,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633.
    73.章正璋:《中德一般侵权行为立法之比较》,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9800.
    74.程啸:《论侵权行为法中受害人的同意》,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1500.
    1.[德]巴尔等主编:《欧洲合同法与侵权法及财产法的互动》,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德]马克西米利安:《侵权行为法》2004年第5版,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德]弗朗茨·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上),陈爱娥、黄建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德]《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张丽娟、石佳友、杨燕妮、谢汉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日]藤仓皓一、木下毅、高桥一修、樋口范雄:《英美判例百选》,段匡、杨永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日]我妻荣:《中国民法债编总则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日]富井政章:《民法原论》(第一卷),陈海瀛、陈海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日]《日本民法典》,王书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5.[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高翔、刘智慧、马呈元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7.[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9.[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菲尔德:《纽约州民法典草案》,田甜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21.[美]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石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文森特·R·詹森:《英美侵权法》,赵秀文、杨智杰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23.[美]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萃》,徐爱国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4.[美]兰德斯·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0.[美]庞德:《法律与道德——历史法学派与哲理法学派的视角》,邓正来译,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31.[意]恺撒·米拉拜利:《人身损害赔偿:从收益能力到人格尊严》,丁玫、李静译,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5期。
    32.[意]《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日]星野英一等编:《民法典の百年》,個别的觀察(2)债權編,有斐閣 1998年版。
    2.[英]马里斯:《侵权法》(第二版)(麦克米伦法学精要丛书·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英]约翰·库克:《侵权行为法(第五版)》,朗文培生法学基础系列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美]索尔·莱夫莫尔《侵权行为法基础》(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R.芒泽编《财产的法律和政治理论新作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埃弗里·卡茨:《法律的经济分析基础》(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美]理查德·A·爱泼斯坦:《侵权法》,法律概论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8.[美]贾菲·迪克森:《侵权法》(案例举要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美]贾尼丝·孔茨:《侵权法》(案例举要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理查德·A.:《侵权法:案例与资料》(案例教程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史蒂文·L·伊曼纽尔:《侵权法》(伊曼纽尔法律精要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亨德森:《侵权程序法》(案例教程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腓特烈·G·坎平:《盎格鲁-美利坚法律史》(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二版英文影印)》(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Gerald J. Postema Editor, Philosophy and the Law of Tor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David G. Owen Editor,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Tort Law,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5.
    17.Saul Levmore, Foundations of Tort Law, Foundation Press Thomson West, 1994.
    18.Richard L. Blatt, Robert W. Hammesfahr, Punitive Damages, A State by State Guide to Law and Practice, West Publishing Co. 1991.
    19.Peter Cane, Tort Law and Economic Interests,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1.
    20.John J. Kircher, the Four Faces of Tort Law:Liability for EmotionalHarm, Marquette Law Review, Summer, 2007, 90 Marq. L. Rev. 789.
    21.David F.Partlett, Tort Liability and the American Way: Reflections on Liability for Emotional Distres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Winter, 1997, 45 Am.J.Comp.L.171.
    22.Nicole Seeto, Shock Rebounds:Tort Reform and Negligently Inflicted Psychiatric Injury, the Sydney Law Review, June, 2004, 26 Sydney L.Rev.293.
    23.M .Lee Huffaker, Recovery for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 A Comment on the Mental Anguish Accompanying Such a Claim in Alabama, Alabama Law Review, Spring, 2001, 52 Ala.L.Rev.1003.
    24.John Cooke, 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Nervous Shock and the Hillsborough Disaster, the Liverpool Law Review Vol.XIII(2)[1991]201.
    25.Rt. hon. Professor, Sir Geoffrey Palmer, the Ninth Monsanto Lecture: the Design of Compensation Systems: Tort Principle-Es Rule, O.K? 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Summer, 1995 ,29 Val.U.L.Rev.1115.
    26.David F. Partlett, Tort Liability and the American Way:Reflections on Liability for Emotional Distres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Winter, 1997, 45 Am.J.Comp.L.171.
    27.Martha Chamallas, Linda K.Kerber, Women, Mothers, and the Law of Fright, Michigan Law Review, February, 1990, 88 Mich.L.Rev.814.
    28.Andrew L.Merritt, Damages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Fraud Litigation: Dignitary Torts in a Commercial Socie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January, 1999, 42 Vand.L.Rev.1.
    29.Symeon C. Symeonides, RomeⅡand Tort Conflicts: A Missed Opportun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Winter, 2008, VOLUME LVI.
    30.Mark Lunney, Ken Oliphant, Tort Law Text and Materials, OXFORD, 2000.
    31.Donald Harris, David Campbell, Roger Halson, Remedies in Contract and Tort, Butterworths, 2002.
    32.J.Spier, Unification of Tort Law: Caus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33.Foreword by Warren J. Samuels, Margaret Oppenheimer and Nicholas Mercuro, Alternative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egal and Regulatory Issues, M.E.Sharpe, 2005.
    34.John Cooke, Law of Tort (Fourth Edition), 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1999.
    35.Marc A. Franklin , Gilbert Law Summaries Torts, Barbri Group, 1997.
    36.John A. Bauman, Kenneth H.York, John H. Bauman, Gilbert Law Summaries Remedies, Barbri Group, 2003.
    37.John W. Wade, Victor E. Schwartz,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Ninth Edition),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1994.
    38.Steven Emanuel, Emanuel Law Outlines TORTS, emanuel law outlines, inc., 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