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文化艺术生产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文化产业的特点是工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是一个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工业化生产产业链,其实质是经济活动。作为内容产业(英国的提法),文化产业涉及到文化产品以及与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销售活动,在经济学的行业划分中,被归类为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范围。在当今的文化产业背景下,传统的精神创意活动也进入了文化产业的领域:在文化产业链中,文化艺术生产是基础环节,处于文化产业的原发地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艺术生产都能进入到文化产业的行列,只有通过授权行为,人们的文化艺术生产和文化产品才能进入到文化产业的体系之中。
     精神活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文化艺术生产(创作)很早就出现,几千年来缓慢地向前发展。在当今社会,由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理念变革——从传统的个体创造转变为集体的社会生产行为;生产模式——从手工作坊到工业生产;最突出的一点,是文化艺术产品——一直被视为“形而上”的精神产品,借助于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文化艺术生产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其商品属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艺术生产摆脱了传统上的创作思维:不再是为了个人欣赏或“传之后世”,而是为他人消费而存在。因为观念的变化,文化艺术生产也打上了浓厚的商品生产的印迹:重“物”不重精神,强调策划的地位,对大众“注意力”的发掘。在文化艺术生产中过程中,相关的生产要素也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文化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文化艺术生产者从昔日的附属地位中解脱出来,他们作为社会生产者,拥有了与其他生产者一样的自食其力、自我生存的条件,生产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二是一大批“新文化人”参与到文化艺术的生产行为之中,他们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发挥着引导、沟通、传播、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把文化产品推向了消费;三是通过文化艺术生产,文化的“资本”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与此同时,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模式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诸如文化产品品味不高、文化生产者的困难处境以及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冲击等。
     从理论上看,文化艺术生产,从过去的个体独立性行为变成市场中的社会化生产,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生产是人的本性,一直陪伴着人类的在存历程。通过当今的文化艺术生产,文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得到了体现,生产的扩大,交换的繁荣,这是生产的要求;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其价值(包括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等)体现在对人的精神需要满足上,只有通过消费,它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艺术产品尤其是大众文化产品的普及,既是生产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品精神属性的社会归宿。文化艺术产品具有超功利性的性质,而在社会化的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势必又影响到文化产品的精神品性,这种悖论的存在,是长期难以避免的。
     产品是为了消费,文化艺术产品也是如此。因为消费者自身的条件不同,社会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基本上分为三类:文化艺术产品原创者,经营服务者,购买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因各自条件和趣味不同分成不同的群体,群体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异构成了文化消费群体的结构。文化艺术生产与文化消费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影响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影响到文化消费群体的变化,因此,文化消费群体的结构一直是流动的,其中文化群体的雅、俗结构是文化消费中的最一般现象,这一现象会长久存在。文化消费是一种随意、自由式的趣味性消费,只有趣味上的差异,本身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人们喜欢、追捧什么的文化艺术产品,完全因不同人、不同的消费趣味而定,因此,现实中的文化消费不存在等级观念。美国学者甘斯(Herbert J.Gans)关于“品味”文化和“品味”文化群体的理论,从“品味”上解释消费差异,近乎文化及文化消费的实质。文化产品具有准公有(公共)属性,通过社会消费,文化艺术产品进入到广大消费者那里,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使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有益于大众实现其基本的文化权益。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前者是国家提倡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关乎国家利益。文化艺术产品是精神产品,带有思想意识的成份,也具有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文化艺术产品承担意识形态的功能不断弱化。但文化艺术生产毕竟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在当今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顺应大众需要,本着有益无害的原则,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在满足社会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化艺术生产怎么发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商品化无疑是必然的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也是商品,实行商品化,无论是对于社会生产、还是对于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就目前我国的文化艺术生产而言,顺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必然要走商品化的路子。商品化,就离不开市场,市场是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必经之路,文化艺术生产者不能无视市场的作用,要勇于投身市场,在市场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文化生产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职业文化人”制度。商品化、市场化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对于那些难以适应商品化的文化艺术生产,尤其那些关系到国家利益、大众利益的文化艺术生产,必须予以适当的资助与扶持。要通过多方面努力,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与支持体系,促进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对于文化艺术的市场生产,要予以管理与引导。市场是把双刃剑,市场中的问题也很多,依法管理尤为必要,要保护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生产,允许有益无害的,打击有害无益的。同时,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引导、规范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以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an irresistible historical trend in the world of today.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y are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ize, acculturation, are industrialize industry chain with core of the contents produce, it’s an economic activity in fact and is categorized in the third industry or the scope of servicing business.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spirit industry to produce production and service, Be a contents industry (UK method), it involves a cultural products manufacture,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sales activity, and mutually closes to that, therefo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spirit creativity activity also gets into the field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ultural art production is its foundation, which is placed in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ertainly, not all cultural arts produce can get into cultural industry, only through authorization behavior, people's cultural art manufacture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can get into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Spirit activity and the mankind's existence are vitally related. The cultural art manufacture(creation) appears very early and slow moving-forwards in the last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Because of the fast fierc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ultural art manufacture takes a great change: Principle innovation—chan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ividual creation to collective production behavior; Produce model—from handicraft workshop to industry; the most outstanding is a cultural art production—has been seen as "metaphysics" spirit product, its merchandise attribute gets well display,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age means, the cultural art manufacture gets an expansion unprecedentedly in history, also shines its vit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ultural art production gets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No longer exists for the sake of personal appreciate or"hand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but to saved for consumer. Because the change of idea, the cultural art production has been stampd the name of commodity: value "material" not spirit, emphasizes the position of scheme, and the exhumation of the public"attent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related production factor also has new variety: First is to get cultural productivity liberated, the cultural art manufacturer sets free from subsidiary position, as social manufacturers, they owned qualifications to support themselves similarly with other manufacturers; Second is one large quantity "new cultural person" participate a cultural art of product, who are the collective manufacturers of cultural product,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leading, communication, dissemination, management...etc, and push a cultural product to consume; Third is through a cultural industry, the "capital" value of the culture gets a further embodied now.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ustry mode also brings a few new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tasty of product, the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of manufacturer, cultural and the impact to traditional culture…etc.
     From the theories, it is inevitability that the cultural art produce becomes market production from the past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behavior. The production is the natural character, which has been keep company with the mankind's existence process. Nowadays its merchandise attribute gets well display through the cultural art produced, the extension of produce, the prosperity for exchange, which is the request of production; The cultural product is a spirit product, its value(include spirit value, social value etc.) is embodied by person's spirit demand now, only from consumption, it can develop the function that it should have, therefore,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cultural product, particularly the popular cultural product ,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production but also social end-result of the spirit attribute of the cultural product. The cultural art product has a super and utility property, but under condi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because the production pursues economic performance, it will influence the spirit character of cultural product again, the existence of this kind of contrary theory is hard to avoi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Producing is for the sake of the consumption, a cultural art product is also such.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a kind consume with optional, free and taste. Because the condition of consumer oneself is different, the consumer basically is divided into 3 types: The original creater, manager, consumer. The constitution of consumer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lateral distribution and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cultural art are a kind of interaction relation, which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 but also the variety of the consume community,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of culture consume community is always flowing, among them, the refined structure and the vulgar structure are the most general phenomenon, because of consume, which will exist for long time. There is no social stratum for cultural consumer because consume itself h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teresting, different person, different consumption interest. American scholar Herbert J. Gans, whose theory about "tasty" culture and "tasty" cultural community, explains consumption difference on the "tasty", just lik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 and culture consume. The cultural product has a quasi-public owned (public) attribute, though consumption, the cultural art product gets into common consumer to satisfy the social people's spirit cultural, which not only to make the spirit value of cultural product achieve, but more important, to be good for carrying out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reality, commercializ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rt prod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since the culture production is commodity, it is beneficial to carry out commercializing both for social produ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rt. As for the current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art of our country, to comply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t is essential to lead to the way of commercializ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commercialize without the market, market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culture art commercializati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art shouldn’t ignore the role of the market played, it should take full use of the market and develop in the market.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art need suppor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it is even much more essential to support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art, particularly for those which beneficial to commercialization or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art of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 and public. We need to make all efforts to initially establish a relatively perfect protection and support system
     However, commercialization will also bring ab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is impossible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ithout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The cultural policy is the guidebook which guides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rt, it also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guidance. The market is a double blade sword.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market, so lawful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 essential, we have to protect the healthy and good culture production, encouraging the production which benefit the society while crack down on the production which give bad effect to the society. Meanwhile, we should guide and regulate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of the culture art by economical and administrative meas. Both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non-mainstream ideology exist in any society, the former is advocated by the state and the later is formed spontaneousl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s critical to the state interest. The culture art production is a sort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which contains the idea conception component while has the function of delivering mainstream ideology too. In current society, the function to bear ideology of the culture art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ly weaken, it has not been the main delivery channel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ut after all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e art is a sort of produce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so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n one hand we should hold high banner of the main theme, 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to comply to the need of the public,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enefiting all, we should produce diversiform products, so as to play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mainstream ideology while satisfy the spiritual need of the society.
引文
①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6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①参阅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第5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
    ②参阅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第67-7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
    
    ①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3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②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2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③参阅《文化要览》P34,文化部办公厅编,1997年第4期
    ④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27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①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30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②张晓明等主编:《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25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③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①施惟达、樊华:《论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②徐岱:《崇高之后——论传媒时代的艺术生产》,《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③转自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④陶东风:《新文化媒介人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①周宪:《当前的文化困境与艺术家的角色认同危机》(《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6期)、李艳丰《论艺术生产时代的艺术家》(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8月)等
    ②李青春:《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①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66页,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②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93页,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P?鲍尔,转自(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第28-29页,陈一筠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年1月
    
    ①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13-1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引自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3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③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第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④张晓明等主编:《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337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
    ⑤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321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⑥张晓明等主编:《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26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⑦转自孟晓驷:《高科技、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创新》,《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6日
    
    ①张晓明等主编:《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25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②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4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①张晓明等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1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化与人类全面发展》第2页,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①孟晓驷:《文化产业发展机理解析》,《中国文化报》2004年6月4日②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77页,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①(加)阿兰?桑赛尔尼,引自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参阅文选德等:《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概论》第30页,湖南出版社,1991年3月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第12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8月
    ②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以盎格鲁——萨克逊方式解读文化产业》,引自向勇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184-191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①参见李向民:《文化产业:信息时代的文化革命》,中国文化报2003年12月6日
    ②(日本)日下公人:《为什么称其为文化产业》,选自《新文化产业论》,范作申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版
    ①(英)贾斯廷?奥康纳,参见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1-1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英)约翰·辛克莱,参见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第11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①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77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②陈少峰,引自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78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①《以盎格鲁——萨克逊方式解读文化产业》,引自向勇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188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102页,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②《山东统计信息》2004第141期
    ③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第111-1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
    ④陆机《文赋》
    
    ①转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3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②施惟达、樊华:《论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①引自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293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1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③(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第103页,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282页,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
    ②转自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第1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
    ①转自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第101-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
    
    ①转自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第10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
    ②(英)希·萨·柏拉威尔:《马克思与世界文学》第383页,梅绍武译,三联书店,1980年
    ③(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第80页,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参阅杨春时:《艺术经济学》第19-62页,长春出版社,1990年12月。杨春时先生把文化分为原始文化、现实文化、艺术文化三种种形式。本文从“生产”角度,鉴于人类社会早期、中期和当今的文化生产特点,作出以上三种类型的分类。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是交叉存在的,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时存在,只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大众文化生产更为明显、更带有时代特征。
    ②转自陆梅林辑:《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第2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
    
    ①《文心雕龙?物色》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48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第222-2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③刘士林:《阐释与批判》第277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④信立祥:《汉代画像故事石综合研究》第183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8月
    
    ①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②刘士林:《阐释与批判》第279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33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
    ②刘士林:《阐释与批判》第291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③刘士林:《阐释与批判》第2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①《汉书?礼乐志》
    
    ①《中国文化报》1993年9月3日②
    ②《文艺报》1993年9月2日
    ①参阅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第1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2月
    ①David???N?Hyman,转自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3月
    ①转自冯亦代、郑之岱编译:《出版人的故事》第55页,书海出版社(太原),1988年8月
    ②马宏敏:《文学,别在炒作中迷失方面》,《中国文化报》2002年9月25日②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第159-160页,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①黄团元:《如今影视“十三怪”》,《中国文化报》2002、5、8⑧
    ②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第8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③潘知常:《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第4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④引自陈新丽:《明星制度研究》,《法国研究》2006年第1期
    ①《齐鲁晚报》2005年12月8日B3版
    
    ①赵敏俐:《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②《大美百科全书》第2册第246页,外文出版社、光复书局联合出版,1994年1月
    ③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①此为洪武二年禁优人应试的公告,见《松下杂抄》卷下《卧碑》,清代未名氏
    
    ①《润格》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55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67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
    ①(美)罗吉·贝林格姆《书的诞生》,选自冯亦代、郑之岱编译:《出版人的故事》第30页,书海出版社(太原),1988年8月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67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
    ③陶东风:《新文化媒介人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3年第6期
    ④陶东风:《新文化媒介人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3年第6期
    ⑤王岳川:《发现东方》第200页,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现代主义》第154-155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2000年5月
    ①李向民:《精神经济》第163-164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
    ①(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第51页,左晓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①《论全球化和文化》,选自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第109-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冯氏”贺岁片缘何全线飘红》,《中国文化报》2002、1、6①
    ③王岳川:《发现东方》P206,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
    
    ①洪天富:《西方作家为改变日益低下的社会地位而努力》,《文艺报》1991年1月11日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55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与政治》第2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②转自《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方兴未艾》,《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日
    ③《中国文化报》2002、8、20①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与政治》第25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23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
    ②(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48页,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①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第1页,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②麦格鲁(McGrew):转自(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第2页,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①(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第51页,左晓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104页,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③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第9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
    ④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第97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
    ⑤(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178页,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①徐经泽:《社会学概论》第191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43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③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第2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①(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第10-11页,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①(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第37页,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48页,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Herbert J.Gans: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第73页, New York,1974
    
    ①(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第27页,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②吴迪:《文化工业、品味文化与文化阶层》,《电影艺术》1995年6期
    
    ①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第67-7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
    ②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第3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
    ①Herbert J.Gans: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第70页,New York,1974年
    ①《文心雕龙?知音》
    ②(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第171页,于沛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③参阅(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86-187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④(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第43页,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162页,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34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访谈录》第142页,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②鲍得里亚,转自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第11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
    ③周毅:《传播文化及其过程》,《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第85页,黄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第65-66页,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①费斯克《大众经济》,载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第133页,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
    ①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228页,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②(法)马?马尔丹《法国的电影消费社会学》,转引自花建、于沛:《文艺消费学》第14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
    
    ①张濑石《梦中缘传奇?序》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第25页,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①(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80页,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②(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85页,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③(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86页,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①《中华读书报》,转自www.aotoo.com
    ①(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第102页,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51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一部分第一条第一款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50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③文选德等:《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概论》第10-11页,湖南出版社,1991年3月
    
    ①参阅《傅立叶选集》第P69-70页,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②转自张文:《列宁“文化革命”思想试控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2月
    ③转自陆梅林辑:《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与艺术》第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8-9页,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化与人类全面发展》第57页,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249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②(法)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第52页,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4月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第24-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第1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③潘一禾:《大众文化的三种理解》,《浙江学刊》,1991第1期
    
    ①《毛诗序》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第1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①(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第2页,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①王岳川:《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第3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1年7月
    
    ①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第129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②王夫之《薑斋诗话?诗绎》
    ③《文心雕龙?辩骚》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第185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②《礼记·乐记》
    ③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序》
    ④《毛诗序》
    ⑤《周扬文集》第5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姆、特奥多?威?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第135页,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
    ②(美)米切尔·J·沃而夫:《娱乐经济》第15页,黄光伟、邓盛华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
    ③(美)米切尔·J·沃而夫:《娱乐经济》第14页,黄光伟、邓盛华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
    
    ①转自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第12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②参阅刘光裕、郭术兵:《论传播方式的变迁对唐宋词的影响》,《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
    ③摘自《中国文化报》2005、1、31
    ①转自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第16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5—25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众、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①(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145页,高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2月
    ②(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第25页,陈一筠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年1月
    ③(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51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52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②(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06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①《邓小平论文艺》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②《邓小平论文艺》第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①《邓小平论文艺》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①康式昭主编:《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1978-1991》第150页,大连出版社,1992年9月
    ①王岳川:《发现东方》第272页,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
    ①在“瓦子”之前或同时,在一些寺庙、集市上也有文化活动,相比而言,“瓦子”则是专门的文化场所。
    ②参阅文选德等著:《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概论》第11页,湖南出版社,1991年3月
    ③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上)第4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4月
    
    ①刘光裕:《文化市场推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戏剧丛刊》1993年第5期
    ②刘光裕:《文化市场推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戏剧丛刊》1993年第5期
    ①《齐鲁周刊》2006年第45期第9页
    ②《光明日报》2006年11月8日②
    ①魏鹏举:《文化事业的财政资助研究》,《当代财经》2005、7
    
    ①参阅孙冰:《艺术资助与文化保护》,《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4期
    ②《社会资助与文化事业》,《文艺报》1998年11月9日
    
    ①金元浦:《论当代文化艺术保护》,《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②参阅牟薇:《论欧洲一体化中的欧盟文化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①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2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②参阅《艺术和文化私营部门的最新趋势:国际前景》,选自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③参阅王能宪:《英、法、意、德四国文化政策考察报告》,《文化要览》1997年第4期
    ④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26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①胡惠林:《文化政策学》第4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年1月
    ②康熙语,引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转自余福智:《唐太宗的文艺政策》,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②参阅张鸣《好歹都是读书种》,《读书文摘》2007年2期
    ③参阅徐振贵:《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史》第9-10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1999年
    ②《文艺的大众化》,转自《“鸳鸯蝴蝶派”与大众接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3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176页,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②《元史?刑法志三》
    ③《元典章》卷十五十七《刑部十九杂禁》
    ①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213,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
    《200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
    《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向勇主编,群言出版社2004年7月
    《阐释与批判》,刘士林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2月
    《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
    《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夏之放、李衍柱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文?托夫勒,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抵抗的文化政治学》,(加)谢少波著,陈永国、汪永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冯子标、焦斌龙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出版
    《发展社会学》,(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年1月
    《发展社会学》,胡格韦尔特著,白桦、丁一凡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发现东方》,王岳川著,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
    《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陈炎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
    《技术帝国》,(法)R?舍普著,刘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合法化危机》,(德)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2月
    《精神经济》,李向民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
    《快感与政治》,(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
    《历史与文化论集》,刘光裕著,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潘知常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
    《《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蒋原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
    《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德)马克斯?霍克海姆、特奥多?威?阿尔多诺著,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
    《全球化与文化》,(英)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人类史》,(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李申、储光明、陈茅、郭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概论》,文选德等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3月
    《思想的碎片》,周宪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10月
    《社会学概论》,徐经泽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社会分工论》,刘佑成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世界文化产业前沿报告》,林拓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意识形态论》,俞吾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8月
    《艺术经济学》,杨春时著,长春出版社1990年12月
    《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谢名家等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英)戴维·钱尼,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文化社会学方法论》,(法)吕西安·戈德曼著,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3月
    《文化转向》,(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
    《文学社会学引论》,(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著,魏育表、于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1月
    《文化人类学,》马广海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文化政策学》,胡惠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文化市场概论》,赵玉忠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文化多样化与人类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谢名家等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英)戴维·钱尼,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文化社会学方法论》,(法)吕西安·戈德曼著,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3月
    《文化转向》,(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
    《文学社会学引论》,(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著,魏育表、于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1月
    《文化人类学,》马广海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文化政策学》,胡惠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文化市场概论》,赵玉忠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现代文艺社会学》,姚文放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国文化产业》,天海翔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2月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
    《作为“意识”意识的技术与科学》,(德)哈贝马斯著,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版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Art》,Janet·Wolff ,New York,1981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Herbert J.Gans New York,1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