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世界范围看,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团队作为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增加训练中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训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本国的竞技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国内来看,多学科联合攻关作为训练团队的雏形,被证明是我国备战大型比赛的有效形式,但训练与科研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为实现科学训练,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任务。
     合作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基本方式,是团队的基本特征之一,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合作水平,复合型训练团队提出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实现科学训练。因此,如何促进团队合作是个非常重要又不能回避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如下:
     1、分析复合型训练团队产生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本质;概括世界体育强国训练团队的组织特点、结构特征,从现实角度认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基本特征。通过上述研究使人们深刻认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本质及特征。
     2、探讨科学训练的一般思路,概括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模式及特点,分析、总结团队合作的形式、范围、影响因素等。通过上述研究使人们把握团队合作的实践特点。
     3、探讨合作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分析复合型训练团队合作的动力机制以及提高团队合作的方法、途径。通过上述研究使人们深刻把握团队合作的本质与条件,深化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复合型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双重推动下的必然产物,它与存在于其他国家的训练团队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其概念可表述为:在竞技体育中,综合有关人才,以科学训练为目标,致力于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探索竞技项目发展规律的团队。
     2、具有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特点的团队合作模式比较适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性与合理性较好,教练员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践科学训练的关键是借助模型构建一个使训练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不断减小的反馈回路。目前,教练员与研究人员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主要工作方法包括跟队、定点检测和课题三种。
     3、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是教练员与研究人员合作的共同主导动机,但在强度方面,教练员大于研究人员。行政压力对促进教练员与研究人员的合作具有一定作用,该因素更多影响了教练员。教练员的需求体现出层次性特征,研究人员的工作侧重点与教练员的需要有一定偏差。
     4、保持和优化团队合作动力是提高团队合作水平、促进团队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互惠是保证团队合作不断发展的本质因素。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raining and accelerate the progress of sport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As an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raining, team train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technology content of training, achieving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in sport.
     From domestic point of view, a joint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 as embryonic form of training team,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form of preparing large-scale competitions in our country. But the situation of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claspt is long-term existence, and it has in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sport. In order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port in our country,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proposed the mission to build compound training team.
     Cooperation is basic way to achieve team goals, and it’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m. The ultimate purpose to build a team is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of team, the compound training team is too. We aim at achieving scientific training by cooperation of team members. So, how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n training team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and unavoidable questi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believe people cannot play an effective initiative unless he ha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laws of things. In view of thi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By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factors and era background of compound training , people can understand its na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y development. By generalyzing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raining team in other sports power, people can known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compound training tea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ope people can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compound training team.
     2、To discuss the general approach achieving scientific training; To generalyze coopera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mpound training team; To summarize the form, scope, influence factors, etc. We hope people can hold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m cooperation.
     3、To study the law of cooperation arising and progress; To discuss the motor driving cooperation and the ways improving team cooperation. We hope people can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oper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cooperation.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case studies, questionnaire, data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were used. By study, we have got the main conclusions as follow:
     1、It was inevitable that the compound training team arisen. It was driven by the two factors. One is the training developed in sports, and another is technology drived in sports. The compound training team share the nature with those training teams which exist in other countries . The concept can be expressed as: It was a team in sport which integrate all professionals from relational fields, in order to achieve scientific training, improve athletic ability and game score,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sports.
     2、The cooperation mod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separ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fit in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t has higher scientific and rationality and coaches at a dominant position in it. The key of practising scientific training is to build a feedback which can continually reduce the gap between the training results and target in virtue of model. At present, the dooperation forms between coaches and researchers mostly have five type, it’s working include following athletes, supervise in fixed place and investigation.
     3、Coaches and researchers share a common viewpoint improving the athletic ability, but the coaches’will be stronger than rearchers’. Administration pressure on coaches to promote cooperation with the researchers has a certain role, but the factor affected the coaches more. The coaches reflect the level of demand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the job deviating from the demand of coaches.
     4、To maintain and optimize the power of cooperation is the guarantee improving the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team development. Reciprocity is intrinsic factor to ensure continuous developing of team cooperation.
引文
①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64
    ②肖霞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1):57-61
    ③段世杰.新形势下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
    ④http://www.gov.cn/jrzg/2005-11/22/content_106216.htm
    ①段世杰.新形势下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
    ②http://www.gov.cn/jrzg/2005-11/22/content_106216.htm
    ③周瑜,张世林.构建我国CBA球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5-28
    ④http://keji.sportbl.com/kejihyzt/kjztjhfy/2005-08/25/19231.shtml; http://info.sport.hc360.com/2005/12/20134514739-2.shtml
    ⑤石岩.我国备战与征战奥运会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26-30
    ⑥徐永生,黄波.在试论现代运动训练知识分工、团队协作[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①郑明,何志林.对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团队特征和团队合作管理方法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谢景春.论冰壶运动员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3(2)等
    ②贾丽娜,张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心理意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
    ③陈爱霞,董国永.体育师资培养的团队合作模式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
    ④张忠宇.现代企业团队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16; Merrill Anderson. Fast Cycl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1999;肖余春.现代企业创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6
    ⑤肖余春.现代企业创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6,7,9
    ⑥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例[D].浙江大学,2006;管文颖.团队决策中共享心理模型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
    ⑦郑磊.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团队管理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⑧马德森.体育团队凝聚力及其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
    ①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393
    ②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例[D].浙江大学,2006:7;(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③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④杰克.D.奥斯本,琳达.默兰著.李松玉,赵辉译.自我管理型团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⑤Don Hellriegel,et al. Organizational Begavior (9 edi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2000;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约翰·R.卡曾巴赫等.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⑦邵俊霞.团队薪酬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5:5-7
    ⑧吕晓俊,俞文钊.团队研究的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1(1):51-54
    ①左智娟.团队有效性评价结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16
    ②左智娟.团队有效性评价结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15
    ③李海云.团队人格特质组合对团队效能的影响——以团队过程为中介变量[D].武汉大学,2005:8
    ④周志成.团队领导行为对团队效能影响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10-12
    ⑤陈玲.团队激励策略与绩效关系研究——以新疆寿险营销团队为例[D].石河子大学,2006:14-15
    
    ①孙健敏,李原.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2、257-258
    ②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97-407
    ③李海云.团队人格特质组合对团队效能的影响——以团队过程为中介变量[D].武汉大学,2005:8
    ④左智娟.团队有效性评价结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13
    ①肖余春.团队行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8
    ②[美]迈克尔·麦金著,王成译.团队合作24策略.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2
    ③李海云.团队人格特质组合对团队效能的影响——以团队过程为中介变量[D].武汉大学,2005:8-9
    ④陈其安,刘星.基于过度自信和外部监督的团队合作均衡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6):60-67
    ⑤KandelE,LazearEP.Peer Pressure and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801-817
    ⑥魏光兴,覃燕红.基于公平偏好的同事压力及团队合作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⑦闫峰,刘瑞元.团队合作的激励因素[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⑧程晓红.环境教育中的教师团队合作模式初探[J].环境教育.2003(3):21-23
    ①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18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
    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③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0-11
    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
    ③Weidner,T.G.[1991].Athletic training:time for a name change?[M]Athletic training,JNATA,26,252-254.
    ④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7
    ⑤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2
    ⑥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7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8.转引自[匈牙利]拉斯洛·孔《体育运动全史》[M],莫斯科,体育运动出版社1982年俄译本:181
    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8-40
    ③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7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9
    ①刘绮红.从刘翔的成功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71-74
    ②陈小平.当前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构想[J].体育科研,2006(6):47-54
    ③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
    ④司虎克.论体育科学技术成果在竞技体育中的转化[D],上海体育学院,2003:19,22
    ⑤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3
    ⑥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7
    ①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68
    ②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3
    ③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5
    ④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89
    ①[法]瓦诺耶克著,徐家顺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0
    ②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7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9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
    ②马铁.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3):17-21
    ③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J].体育信息报道.北京体育大学2005(4)
    ④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21
    ⑤李建臣,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竞技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13,19
    ①高健.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若干热点问题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3):96-99
    ②马铁.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3):17~21
    ③http://www.jiss nassh go jp.日本国立体育科学中心网站;转引自:丛宁丽等.日本竞技游泳崛起的原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58
    ④赵黎,李桂华.日本“国立体育科学中心”情况简报.竞技体育信息.2007(07期)
    ⑤张正民.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再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4-25
    ⑥吴寿章等.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C].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6-14
    ⑦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C].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0-81
    ①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C].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9
    ②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6
    ③新词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59
    ④语言大典.海南:三环出版社.1990:1107
    ⑤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第3卷,1035
    
    
    ①运动训练学[M].体院通用教材.2000:12
    ②段世杰.新形势下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
    ①http://www.sport.gov.cn/show_info.php?n_id=22553
    ②中国皮划艇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2003年世界皮划艇锦标赛总结报告(2003年9月):117
    ③中国皮划艇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关于一个落后项目短期内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思考(2004年10月):11
    ①http://sports.sohu.com/66/81/sports_news164408166.shtml
    ②吴寿章等.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
    ③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C].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5
    ①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C].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4
    ②赵宇澄.美国体育科研概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1(04):73-77
    ③孙汉超等.“亚洲三强”与“世界三强”竞技体育管理主要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1):9-14
    ④赵宇澄.美国体育科研概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1(04):73-77
    
    ①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7
    ②肖霞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1):57-61
    ③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45
    ④肖霞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1):57-61
    ⑤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9
    ⑥常利华.俄罗斯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新动态.竞技体育信息. 2007(07)
    ①王庆伟,王庆锋.西方职业体育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1):42-43.
    ②王宏江,刘青.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7-11
    ③王宏江,刘青.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7-11
    ④潘志深.对英、法、德、澳四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考察与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4(06):1-4,21
    ⑤赵黎,李桂华.日本“国立体育科学中心”情况简报.竞技体育信息.2007(07期)
    ①张信春.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04)
    ②赵黎,李桂华.日本“国立体育科学中心”情况简报.竞技体育信息.2007(07期)
    ③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C].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5
    ④熊斗寅.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8(04):82-85
    ⑤姚颂平译.民主德国的奥运训练体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7-9
    ⑥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7
    ⑦潘志深.对英、法、德、澳四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考察与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4(06):1-4,21
    ⑧姚颂平译.民主德国的奥运训练体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7-9
    ①潘志深.对英、法、德、澳四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考察与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4(06):1-4,21
    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法国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8-69
    ③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法国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50
    
    
    ①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58-66
    ②史康成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体育工作信息.2005(19):18
    
    
    ①于学田.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努力为国家体育事业多做贡献[J].体育工作信息.2005(10):9-15
    ①李大正.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备战的关键环节[J].竞技体育信息.2007(05):3-5
    
    
    ①罗超毅.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9-10
    ②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7
    ③李宗浩.科学训练及其模式初探[J].体育与科学.1987(04):26-28,7
    
    ①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86
    ②陈宝祥,邹顺和.模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上)[J]:1990(3)1-9
    ①陈宝祥,邹顺和.模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J].体育科研.1990(3):1-9;1990(4):23-32;1991(1):30-35
    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43
    ③赵国雄.试论模式训练成就与不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8(01):60-65,50
    ④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湘潭: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38
    ①李以章等.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哲学思想与社会分析[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8-129
    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43-150
    ③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法国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6
    ④国家体育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研修班赴俄罗斯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30
    ⑤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湘潭: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31
    ①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湘潭: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60
    ②李以章等.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哲学思想与社会分析[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0
    ③罗森布吕特,维纳,毕格罗.行为、目的和目的论.控制论哲学问题译文集(第一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
    ①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湘潭: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49
    ①资料来源:游泳铁三项攻关组07年科研医务工作总结和08年工作计划.2007.12
    ②资料来源:高原训练科研总结和分析——对2366m高原训练的总体和个体回顾
    
    ①山东省体育局2007年全年科技医务保障工作总结会议材料汇编.P51
    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法国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8-69
    ①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初步探索.2002,12
    ①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初步探索.2002,12
    ①资料来源:山东省体育局2007年全年科技医务保障工作总结会议材料汇编:221-223
    ①饭野春树著,王利平等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2
     ①韦迪.水上项目第28届奥运会训练组织工作总结.体育工作情况,2004(18、19):21
    ①韦迪.水上项目第28届奥运会训练组织工作总结.体育工作情况,2004(18、19):23
     ①资料来源:综合组07年科研工作总结和08年工作计划(机能监测室).2007.12
    ①资料来源:综合组机能监测室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综合组07年科研工作总结和08年工作计划(机能监测室).2007.12
    ②山东省体育局2007全年科技医务保障工作总结会议材料汇编.P205
    ③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科技专家组2007年工作总结.2007.10
    ④资料来源:国家赛艇队07高原训练工作小结
    
    ①资料来源:目前我国皮划艇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2001.12:2-3
    ②资料来源:青岛基地攻关组07年科研医务工作总结和08年工作计划.2007.12
    ③资料来源:国家赛艇队07高原训练工作小结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
    ②国家赛艇队07年高原训练工作小结.P47
    ①水上项目管理中心.关于一个落后项目短期内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思考.2004.10.P11
    ①张辉,金晓平.我国高层次教练员赴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学习[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01):24
    ①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02,105,128
    ②M.A.Wahba and L.G.Bridwell,”Maslow Reconsidere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April 1976,pp.212-40
    ③C.P.Schneide and C.P.Alderfer,”Three Studies of Measures of Need Satisfaction in Organiz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December 1973,pp.489-505;and I.Borg and M.Braun,”Work Values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Different Weights,But Identical Structure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17,special issue,1996,pp.541-55
    ①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01
    ①段世杰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体育工作信息.2005(19):6-15
    ②史康成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体育工作信息.2005(19):18
    ①赵宇澄.美国体育科研概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1(04):73-77
    
    
    ①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体育信息报导.2005(04):22-23
    ②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备战策略.竞技体育信息.2007(09)2-8
    
    ①资料来源:游泳铁三项攻关组上半年科研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
    ②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科技专家组2007年工作总结.2007.10
    
    ①资料来源:综合组机能检测室、技术分析室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
    ②资料来源:体操攻关组、威海基地攻关组上半年科研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
    
    ①盖勇.组织行为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 309
    ②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05
    ①举摔柔攻关组上半年科研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2
    ①盖勇.组织行为学[M].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2002:315
    ②倪东生.打造能赢的团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3
    ③陈玲.团队激励策略与绩效关系研究——以新疆寿险营销团队为例[D].石河子大学,2006:14-15
    
    ①盖勇.组织行为学[M].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2002:315-316
    ②赵慧军.动力与绩效——知识工作者的资源开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6-49
    ①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06
    
    ①国家赛艇队07年高原训练工作小结.P47
    ②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初步探索.2002.12:7
    
    
    ①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57
    ②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③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④参见《合作的进化》. 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①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1
    ②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53;赵岱昌.影响教练员信任科研人员的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6:6
    ③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5
    ④Niklas Luhman. Trust and Power.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York.1984:20
    
    ①ν(S)是指博弈中联盟S的最大效用
    ②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09
    ③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10
    
    
    ①杨士尧.系统科学导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30
    ②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28
    
    ①资料来源:国家队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②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2003:23
    ③资料来源:北京工作站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
    
    ①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07
    ②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③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5
    ①资料来源:目前我国皮划艇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2001.12:3
    
    ①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
    ②[俄]瓦·利·师泰因巴赫著,纪联华张永全译.奥运会通史[M].济南:山东省报出版社.2007:9
    ①熊晓正,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体育科学,2007(10):3-17
    ②孙汉超等.“亚洲三强”与“世界三强”竞技体育管理主要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1):9-14
    ①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9
    ①资料来源:综合组机能检测室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7.7:3
    ②资料来源:山东省体育局2007年上半年科技医务保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2007.7
    ①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3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颜绍泸,主编.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俄]瓦·利·师泰因巴赫著,纪联华张永全译.奥运会通史[M].济南:山东省报出版社,2007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法]瓦诺耶克著,徐家顺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7]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8]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9] Merrill Anderson. Fast Cycl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M].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1999
    [10]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1]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垒编著,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4]杰克.D.奥斯本,琳达.默兰著,李松玉,赵辉译.自我管理型团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5] Don Hellriegel,et al. Organizational Begavior (9 edi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2000
    [16]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约翰·R.卡曾巴赫等.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8]肖余春.团队行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9]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0]理查德·威廉姆斯著.赵政斌译.业绩管理[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1]Murphy G..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6thed[M].1991
    [22]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3]关培兰编著.组织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4]盖勇.组织行为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5]倪东生主编.打造能赢的团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6][美]迈克尔·麦金著,王成译.团队合作24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7]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8]Weidner,T.G..Athletic training:time for a name change?[M]Athletic training, JNATA 1991
    [29][匈牙利]拉斯洛·孔《体育运动全史》[M].莫斯科,体育运动出版社.1982
    [30]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2][法]瓦诺耶克著,徐家顺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3]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4]国家体育局干部培训中心.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德国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5]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6]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法国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7]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湘潭: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38]李以章等.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哲学思想与社会分析[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8-129
    [39]国家体育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研修班赴俄罗斯学习考察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0]罗森布吕特,维纳,毕格罗.行为、目的和目的论.控制论哲学问题译文集(第一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1]饭野春树著,王利平等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2]赵慧军.动力与绩效——知识工作者的资源开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3]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 Axelrod)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4]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5]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6]康罗·洛仑兹.攻击与人性[M].作家出版社.1987
    [47]R.L.Trivers.Social Evolution[M],Menlospark,Calif:Benjamin/Cummings.1985
    [48]威尔逊.人类的本性[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49]Niklas Luhman. Trust and Power[M].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York.1984
    [50]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1]杨士尧.系统科学导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5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3]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55]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6]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7]张彩珍.奥运战略思考[M].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58]吴增基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9]体育院校函授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0](美)罗伯特·F·德威利斯著,魏勇刚等译.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二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61]陈建国.博弈论与不完全信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2](美)艾里克·拉斯缪森著,王晖等译.博弈与信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3]吴贻刚.科学训练中介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王静.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司虎克.论体育科学技术成果在竞技体育中的转化[D].上海体育学院.2003
    [3]罗超毅.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4]赵岱昌.影响教练员信任科研人员的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6
    [5]刘武锋.如何建立高效团队的研究与探索[D].广西大学.2005
    [6]李海云.团队人格特质组合对团队效能的影响——以团队过程为中介变量[D].武汉大学.2005
    [7]常华.团队合作水平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8
    [8]冷钦.知识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9]陈玲.团队激励策略与绩效关系研究——以新疆寿险营销团队为例[D].石河子大学.2006
    [10]张忠宇.现代企业团队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11]肖余春.现代企业创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2]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例[D].浙江大学.2006
    [13]马可一.民营企业高管团队信任模式演变与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4]管文颖.团队决策中共享心理模型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5]郑磊.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团队管理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6]方重生.乡镇基层组织中高绩效团队建设问题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17]陈素平.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学校教研组织建设与探索——以W市小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8]邵俊霞.团队薪酬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5
    [19]左智娟.团队有效性评价结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
    [20]周志成.团队领导行为对团队效能影响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1]祝捷.我国运动心理学家奥运心理服务模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22]李春荣.团队合作视野下的中学教师年级管理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3]荣俊南.知识团队的激励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24]李兴琨.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
    [25]何贵兵.群体动态决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内隐学习机制[D].浙江大学.2002
    [26]赵阳.国家队教练员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
    [27]杨琼.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8]李明.虚拟科研团队运作研究[D].湖南大学.2005
    [29]郭阳.基于团队的薪酬政策对团队公平、团队承诺和团队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5
    [30]叱瑛.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31]刘武锋.如何建立高效团队的研究与探索[D].广西大学.2005
    [32]赵前.团队组织的全面知识共享[D].山东大学.2005
    [33]张忠宇.现代企业团队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34]吴平.知识团队的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1]段世杰.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总结大会上的报告[J].田径,2004(12):27~29
    [2]段世杰.新形势下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
    [3]熊晓正,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体育科学,2007(10):3-17
    [4]孙汉超等.“亚洲三强”与“世界三强”竞技体育管理主要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1):9-14
    [5]张辉,金晓平.我国高层次教练员赴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学习[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01):24
    [6]陈宝祥,邹顺和.模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上)[J].体育科研,1990(3):1-9
    [7]陈宝祥,邹顺和.模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中)[J].体育科研,1990(4):23-32
    [8]陈宝祥,邹顺和.模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下)[J].体育科研,1991(1):30-35
    [9]赵国雄.试论模式训练成就与不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8(01):60-65,50
    [10]李宗浩.科学训练及其模式初探[J].体育与科学,1987(04):26-28,7
    [11]熊斗寅.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8(04):82-85
    [12]姚颂平译.民主德国的奥运训练体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7-9
    [13]潘志深.对英、法、德、澳四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考察与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4(06):1-4,21
    [14]赵宇澄.美国体育科研概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1(04):73-77
    [15]肖霞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1):57-61
    [16]王庆伟,王庆锋.西方职业体育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1):42-43.
    [17]王宏江,刘青.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7-11
    [18]张正民.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再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4-25
    [19]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6
    [20]马铁.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3):17-21
    [21]李建臣,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竞技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13,19
    [22]高健.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若干热点问题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3):96-99
    [23]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7
    [24]赵岱昌,李广俭.对运动训练科学化实践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3):34-35
    [25]刘绮红.从刘翔的成功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71-74
    [26]陈小平.当前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构想[J].体育科研,2006(6):47-54
    [27]李龙.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功利性特征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9~10,16
    [28]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5
    [29]周瑜,张世林.构建我国CBA球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5-28
    [30]徐永生,黄波.试论现代运动训练知识分工、团队协作[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31]石岩.我国备战与征战奥运会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26-30
    [32]吕晓俊,俞文钊.团队研究的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1(1):51~54
    [33]陈其安,刘星.基于过度自信和外部监督的团队合作均衡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6):60-67
    [34]KandelE,LazearEP.Peer Pressure and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801-817
    [35]魏光兴,覃燕红.基于公平偏好的同事压力及团队合作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36]闫峰,刘瑞元.团队合作的激励因素[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7]程晓红.环境教育中的教师团队合作模式初探[J].环境教育.2003(3):21-23
    [38]M.A.Wahba and L.G.Bridwell,”Maslow Reconsidere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April 1976,pp.212-40
    [39]C.P.Schneide and C.P.Alderfer,“Three Studies of Measures of Need Satisfaction in Organiz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December 1973,pp.489-505;
    [40]I.Borg and M.Braun,“Work Values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Different Weights,But Identical Structure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17,special issue,1996,pp.541-55
    [41]丛宁丽等.日本竞技游泳崛起的原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58
    [42]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C].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0-81
    [43]吴寿章等.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C].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6-14
    [44]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J].体育信息报道.北京体育大学2005(4)
    [45]石岩等.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理论分析[J].体育科学,2006(1)
    [46]尹军等.教练员素质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97-399
    [47]陈国权等.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5-23
    [48]薛立等.日德英教练员培训模式管窥[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3):16-18
    [49]尹军等.对我国部分项目优秀教练员能力结构德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0):45-46
    [50]孙汉超.21世纪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几个主要问题德研究[A].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1(5):159-171
    [51]资润.新时期教练员工作的法宝----建立高效团队[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1):21-22
    [52]忻鼎亮.科学训练与科技服务[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4):12-13
    [53]加拿大、美国教练员培训体制及其特点[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3):17-20
    [54]张霞.试论我国运动队科研团队建设[J].中国体育与教练员,2006(3):24-26
    [55]蒋志学.必须重视2008年奥运会的科技保障工作[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4):4-5
    [56]论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模式及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7]吉嘉.竞技体育的关键要素[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1):4-5
    [58]周瑜,张世林.构建我国CBA球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5-28
    [59]刘爱杰.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
    [60]刘国涛,张志.第9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的制胜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74-78
    [61]田野等.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J].体育科学,2008(9):3-11
    [62]成惜今等.论培养和强化球队团队精神[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86-92
    [63]于少勇等.集体球类项目国家集训队团队快速信任特征及形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64-67
    [64]张朝孝,蒲勇健.团队合作与激励结构的关系及博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4)
    [65]张朝孝,蒲勇健.团队合作的博弈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66]孙锐等.团队合作激励博弈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
    [67]郑明,何志林.对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团队特征和团队合作管理方法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8]王云红.团队合作的理性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69]陈爱霞,董国永.体育师资培养的团队合作模式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
    [70]罗瑞荣.促进高绩效团队合作的几点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3)
    [71]王润平等.国家乒乓球教练员团队管理行为特征的心理学探究[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1):47-50
    [72]任婧,王二平.互依性与团队协作[J].心理科学进展,2007(1):146-153
    [73]魏光兴等.基于协同效应的团队合作激励因素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1):1-9
    [74]陈尚义,吴秋明.论团队建设[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25
    [75]施杨,李南.团队有效沟通与共享心智模式的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07(1):102-105
    [76]于海波等.组织学习整合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46-255
    [77]王杰.从管理角度对科学训练进行的系统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78-79,83
    [78]杨树安,张晓蓬.对中国乒乓球队科学训练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0(2):30-33
    [79]詹建国.俄罗斯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运动训练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840-842
    [80]吴贻刚.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研究探索[J].中国体育科技,2000(9):3-5,21
    [81]袁勤等.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1(2):4-5
    [82]徐本力.训练过程的科学调控理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1-7
    [83]徐本力.早期训练科学化的提出及系统化训练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1-6
    [84]张信春.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04)
    [1]关于深化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意见(体科字[2002]39号)[Z].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2002
    [2]赵黎,李桂华.日本“国立体育科学中心”情况简报.竞技体育信息.2007(07期)
    [3]常利华.俄罗斯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新动态.竞技体育信息. 2007(07)
    [4]中国《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5]段世杰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体育工作信息.2005(19)
    [6]史康成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体育工作信息.2005(19)
    [7]于学田.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努力为国家体育事业多做贡献.体育工作信息.2005(10)
    [8]李大正.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备战的关键环节.竞技体育信息.2007(05)
    [9]日本奥运军团雅典重新崛起探析.体育信息报导.2005(04)
    [10]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备战策略.竞技体育信息.2007(09)
    [11]韦迪.水上项目第28届奥运会训练组织工作总结.体育工作情况,2004(18、19)
    [12]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家队科研团队建设的有关情况
    [13]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高原训练阶段性总结专题会交流材料.2007,10
    [14]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家队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15]水上项目管理中心.中国皮划艇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
    [16]山东省体育局2007上半年科技医务保障工作总结会议材料汇编
    [17]山东省体育局2007全年科技医务保障工作总结会议材料汇编
    [18]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体科字(2002)173号)2002,12
    [19]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体政字(2000)079号)2000,12
    [20]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竞字(2002)160号)2002,11
    [21]李桦.集中全国智慧,发挥各地优势,实现游泳突破,再创跳水佳绩.体育工作情况.2004(6,7,8)
    [22]张松林.在“两运办”工作例会上的讲话.2008,3
    [23]山东省两运办.关于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24]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田径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集训学习材料
    [25]http://www.sport.gov.cn/show_info.php?n_id=22553
    [26]http://info.sport.hc360.com/2005/12/20134514739-2.shtml
    [27]http://keji.sportbl.com/kejihyzt/kjztjhfy/2005-08/25/19231.shtml
    [28]http://www.gov.cn/jrzg/2005-11/22/content_106216.htm
    [29]http://info.sport.hc360.com/2005/12/20134514739-2.shtml
    [30]http://www.cwa.org.cn/home/yntt/2006-01-04/78067.html
    [31]http://sports.sohu.com/66/81/sports_news164408166.shtml
    [32]http://www.jiss nassh go jp
    [33]http://www.00781.com/200703/o9109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