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耀州瓷艺术图像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十里窑场”为中心,以发掘出土及存世的耀州瓷实物为研究对象,以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为依据参照,结合实地考察,运用了比较美术的研究方法作为这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时也结合了考古类型学的有关方法以及图像学等其他研究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对耀州窑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制品进行了艺术发展状况与风格特征演变的分析研究;并专题对古代金银器、玻璃器、绘画等三种艺术形式对耀州瓷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耀州瓷造型与纹样装饰的稿样来源与使用等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归纳。作者认为,耀州窑延烧时间跨越千年,瓷器产品的艺术风格转变多样,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艺术面貌。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和其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艺术形式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如唐宋时期精致的金银器对耀州瓷造型与纹饰装饰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对耀州瓷生产观念的转变及装饰技法的改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从而促使耀州瓷达到了“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高级品质。而耀州瓷釉的生产方向一直是朝着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质感的色釉系列发展,这极有可能是受到古代珍贵的西方玻璃器的影响,并且在瓷器造型与装饰技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借鉴关系,这是作者通过大量分析研究得出的研究观点。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影响到耀州瓷的装饰纹样,使其更具艺术性和丰富性,多姿多彩的纹样又折射出不同时期纷繁多样的民俗文化信息。稿样的使用是耀州瓷对绘画艺术及其它工艺美术进行吸收与借鉴的结果,在耀州瓷纹饰装饰研究中发现存在着一稿多用,以及同一经典题材式样的多处使用等情况,本文首次对此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论述。耀州瓷艺术的发展受到过多种文化艺术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地区的瓷器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诸多的耀州瓷艺术遗存已成为人类艺术中重要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研究价值。
Based 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aking the YaoZhou Miles‘kilns’which lies in HuangBu town of TongChua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core with the excavated and surviving YaoZhou porcelain objec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mparative art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ntegrating some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like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iconology as supplemental means, it analyses the ar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eramic product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is paper has a special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some art forms like ancient gold and silver, glass and painting on the art of YaoZhou porcelai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and concludes some relevant academic problems as the origin and using of shapes and designing adornment powder of YaoZhou kil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YaoZhou kilns has leaped over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nd the artistic style changed variedly, presents a complicated and challenging artistic feature.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fluence of other contemporary outstanding art forms like the delicate gold and silver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delicate gold and silver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ve a effect for the shaping and designing adornment of YaoZhou kiln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ts decorative techniques making the YaoZhou kilns have a high quality of artful as cast the gold and silver, precision than carve the jade. Based on a large quantity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 that the products of YaoZhou kilns have been develop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transparent or semi-transparent glass textures of Colored Glaze. This is very likely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precious western glasses, and it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tial relation on the modeling and decorating.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art of paintings in Song dynasty effect the decoration pattern of YaoZhou kilns, making it more artistic and rich, and the colorful pattern on the other hand reflects the diverse folk culture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firstly has an initial systemic discussion that the use of sketch fruit the conclusion that YaoZhou kilns have drew lessons from art of painting and other arts and crafts. There are multipurpose of one sketch and one classic theme during the research of sculpture and ornament of YaoZhou kil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YaoZhou kiln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various artistic culture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other regional porcelain art. The numerous remains of YaoZhou kilns art have become the precious heritag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art.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引文
1图1-1,采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前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2页。
    2“按:同(今铜川),亦百里提封也。稽其物力,不足当沃腴之九一,何哉?改山高土瘠,强半不毛,瘠地徒多,校田殊少。所称幅员百里者,宁言壤耳?夫沃野千里,关中所以称雄也。而同得措壤其间,得无同类而称之耶。”此言铜川虽地广百里,然山地为多,因其天然地理使然。这种条件却为耀州制瓷业的兴盛提供了瓷土等原料基础。明·寇慎撰:《同官县志》卷一《地理》,北京图书馆提供资料,铜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
    3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8月第一版,第1页。
    4漆河流程为64.2公里,流域面积为808平方公里。漆水河为耀州窑制瓷陶练坯泥提高了水源条件,故众多瓷窑遗址皆建于漆水河岸边。现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唐代三彩窑遗址就建在毗邻漆水河的西岸河边。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8月第一版,第2页。
    5铜川旧称同官,宋属耀州治,耀瓷由此得名。耀窑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并著。沿黄堡镇漆水两岸层叠密布唐、宋、金、元等时代瓷窑和作坊,世称“十里窑场”。参见铜川市文化局编:《铜川文物胜迹志》,1989年11月,第1页。又:黄堡镇是耀州窑系的中心场地。有一千多年烧造瓷器的历史。漆水两岸小盆地上密布着唐、宋等五个时代的瓷窑和作坊,是古代陕西一座大型手工业城镇。宋时,从镇北之磑子河经小河沟至新村沟,形成“十里窑场”的规模。参见铜川市文化局编:《铜川文物胜迹志》,1989年11月,第43页。
    6图1-2,采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5页。
    7参见禚振西:《宋代耀州窑及其青釉瓷》,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陶瓷全集·宋代(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24页。
    8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2006年12月第5次印刷,第251页。
    9明·寇慎撰:《同官县志》卷八,北京图书馆提供资料,铜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
    10《德应侯碑》为大宋元丰七年九月十八日宋耀州太守、尚书郎阎公为奏土山神之灵应,上表朝廷所立之碑石。1954年陈万里先生赴黄堡镇实地考察时,在原黄堡镇的东岳庙遗址,后改为小学的厨房前空地上所发现。此碑原系宋时黄堡镇耀州窑的窑神庙碑,碑身通高165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座高15厘米,长80厘米,宽36厘米。圆首,方额,通体略有收分。碑额题楷书《德应侯碑》,两侧线刻瑞草纹图案,碑文为楷书。该碑是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记载古代陶瓷工艺实况的实物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现藏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碑文内容祥见论文附录。
    11陈万里:《谈耀瓷》(代序),陕西省博物馆编:《耀瓷图录》,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6月第一版。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第1页。另,《铜川文物誌》中记,“1954年以来,经过历次大面积考古发掘和出土的大量窑炉、作坊、器物研究考证,耀州窑兴于唐,历五代,宋鼎盛,金继烧,元趋衰,明停烧。”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铜川文物誌》,1996年8月第一版,第58页。
    13本文所谓艺术主要是指造型艺术(plastic arts),即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造型艺术也通称为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造型艺术主要诉诸于视觉,从其存在方式、展开方式、感知方式来看,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以静态的形式反映动态过程。本文所论之陶瓷、金银器、玻璃器及绘画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
    14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序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第2页。
    15宋·陶榖《清异录》卷下“酒浆”,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16南宋·周辉撰:《清波杂志》卷五,中华书局,1994年9月第1版,第213页。
    17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序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第2页。
    18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第1页。
    19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序言”。
    20李辉柄:《在首届耀州窑学术讨论会总结会上的讲话》,《文博》1996年第3期。
    21扬之水著:《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522页。
    22宋治清:《耀州窑初探》,耀州窑博物馆编:《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第117页。
    23禚振西:《耀州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9~13页。
    24禚振西:《宋代耀州窑及其青釉瓷》,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李辉柄主编:《中国陶瓷全集·宋代(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24页。
    25禚振西:《耀州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13页。
    26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2~3页。
    27李自力:《瓷国瑰宝耀州窑》,耀州窑博物馆编:《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第114页。
    28李辉柄:《耀州窑及其有关问题》,耀州窑博物馆编:《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第17、19页。原载《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创刊号。
    29宋治清:《耀州窑初探》,耀州窑博物馆编:《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第118页。
    30李辉柄:《耀州窑及其有关问题》,耀州窑博物馆编:《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1993年,第19页。原载《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创刊号。
    31参见禚振西:《耀州窑外销陶瓷初析》,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6~33页。
    33李辉柄:《在首届耀州窑学术讨论会总结会上的讲话》,《文博》1996年第3期“首届耀州窑学术讨论会专号”,第7页。
    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第1页。
    35王长启:《金元时期耀州瓷器》,《文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二期。
    36王仁波:《日本的千年古都——平安京》,《文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三期。
    37参见曾肃良:《宋代耀州青瓷研究》,三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26~27页。
    38参见曾肃良:《宋代耀州青瓷研究》,三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26~27页。
    39石兴邦:《铜川市文物志》序,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第一版。
    40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第一版,第14-32页。
    41卢建国:《吕家崖新石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1期。
    42图2-1,采自陈双全主编:《这方山水—可爱的铜川文物精品集》,第58页。
    43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第一版,第158页。
    44图2-2,采自陈双全主编:《这方山水—可爱的铜川文物精品集》第59页。
    45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58页。
    46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12月第一版,第24-34页。
    47图2-3,采自陈双全主编:《这方山水—可爱的铜川文物精品集》第76页。
    48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60页。
    49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4~34页。
    50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61页。
    5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14页。
    52参见铜川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川市文物志》,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61页。
    53参见耀州窑遗址出土《德应侯碑》碑文,现藏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54杨东晨著:《耀州窑与铜川》,香港新天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第86-92页。
    55吴镇烽著:《陕西地理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53页。
    56杨东晨著:《耀州窑与铜川》,香港新天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第86-92页。
    57“铜川黄堡窑的所有遗迹,均出自唐代文化层,绝大多数遗物亦出在唐代文化层内,并且有些器物本身带有纪年”。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一版,第512页。
    58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一版,第512-524页。
    59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一版,第524-525页。
    60陆游著:《老学庵笔记》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1版,2007年4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23页。
    61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242页。
    62图2-4,王锐拍摄。
    63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273页。
    64图2-5,王锐拍摄。
    65图2-6,王锐拍摄。
    66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242-244页。
    67参见禚振西:《耀州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9-13页;《耀州窑唐五代陶瓷概论》,《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薛东星:《耀州窑青瓷的发展及延续》,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1页。
    6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1965年1月第1版。
    6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1页。
    7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3页。
    71《同官县志》第二册卷十二《工商志》“陶瓷业”条,民国三十三年五月版。
    72图2-7,王锐拍摄。
    73参见禚振西:《耀州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2页。
    74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51页。
    75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53页。
    76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4页。
    77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5页。
    78参见《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第2146页。
    79作者认为提梁壶是宋代耀州窑始创的壶式。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6页。
    80作者认为葫芦式壶是宋代耀州窑和定窑等窑创烧的一种壶式。器身为葫芦形,短直的流贴附在下截圆腹上侧,另一侧则束有带形曲柄。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5~36页。
    81作者认为这种青釉荷叶盘口径10.9厘米,高6.8厘米。在束腰的底座上,几个力士奋力地托着荷叶形盘,精巧别致。灰白色胎,施青釉。是宋代耀州瓷中的精品。参见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6页。
    82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6-547页。
    8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31页。
    84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325页。
    85图2-8,王锐拍摄。
    86王长启:《金元时期的耀州瓷器》,《文博》1988年2期,第62页。
    87王长启:《金元时期的耀州瓷器》,《文博》1988年2期,第63页。
    88参见王长启:《金元时期的耀州瓷器》,《文博》1988年2期,第63页。
    89图2-9,王锐拍摄。
    90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325页。
    91参见王芬著:《耀州窑陶瓷》,第152~153页。
    92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7页。
    93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7-548页。
    94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编:《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23页。
    95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编:《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53页。
    96杨伯达:《宋代工艺美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55页。
    97参见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编:《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20页。
    98“陈炉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住民八百余户,星布于半山间,为邑巨镇,镇民俱业陶,而以农为副业。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为同官八景之一。”见《同官县志》,民国三十三年五月版。
    100黄卫平:《关于耀州金代贡瓷》,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
    101以上参见季如迅编著:《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56~157页。
    102图2-11,王锐拍摄。
    10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303页。
    10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303页。
    10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304页。
    10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305页。
    107禚振西先生在文中说道:“值得重视的是,在耀州窑出土的五代青瓷中,发现了两片划龙纹青瓷标本。两件标本均出土在1985年7号探方中。一件为碗口,饰有划花龙纹的部分龙的躯身上刻划有明显的鳞片装饰。另一件靠碗底部位,刻划有流动的行云和龙爪。两件标本均饰青釉,釉色青中泛灰,比宋代橄榄色耀瓷略偏青兰,裹足,胎为深灰色。这种带有龙纹划花装饰的五代青瓷标本的出现,应该说和五代的皇室有关。”禚振西先生还就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中对柴窑瓷特点的记载与耀州出土瓷片标本进行了比对,认为基本一致。见禚振西:《汝窑、柴窑与耀州窑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
    10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7年8月第一版,第305页。
    109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1~22页。
    1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682-685页。
    111《元丰九域志》卷三,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第112页。
    112《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陕西”,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第2146页。
    11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54-255页。
    114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83~384页。
    115图2-12,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113页。
    1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685页。
    117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54页。
    118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28页。
    11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683页。
    12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〇“哲宗”,中华书局,1992年3月第1版,第11418页。
    121季如迅编著:《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84~185页。
    12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28页。
    123 (美)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117~118页。
    124引自黄卫平:《关于耀州窑金代贡瓷》,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5页。
    125黄卫平:《关于耀州窑金代贡瓷》,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5-36页。
    12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列传》卷一一六,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0月第1版,第3560页。
    128清·袁文观纂修:《同官县志》“琉璃厂”条,乾隆三十年抄本影印。
    129向达:《唐代的长安文明》“开元前后长安之胡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4月第1版,第41~55页。
    130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9-110页。
    132图3-2,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98页。
    136付春玲:《唐代黑釉塔式罐浅议》,《文博》1999年第4期,第46~49页。
    137李知宴、朱捷元:《唐白釉贴花钵、白瓷唾盂和黑釉罐》,《文物》1979年第1期,第89页。
    138尚刚著:《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37页。
    140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一版,第330页。
    141尚刚著:《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37页。
    144参见陈润民、杨静荣:《谈茶叶末釉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第112页。
    145清·陈浏撰:《陶雅》,桑行之等编:《说陶》,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410页。
    146清·陈浏著:《古瓷汇考(陶雅)》,桑行之等编:《说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410页。
    147清·陈浏撰:《陶雅》,桑行之等编:《说陶》,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410页。
    152朱裕平著:《中国唐三彩》,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0页。
    153参见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22页。
    154赵丽:《耀州窑唐代瓷塑》,《文博》,1996年第3期,第66页。
    155付春玲:《耀州窑唐代器盖》,《文博》,1996年第3期,第72页。
    156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上),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58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93页。
    159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8174页。
    160冯先铭等:《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文物》1988年第10期。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E:卷
    438,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朱伯谦:《古瓷中的瑰宝——秘色瓷》,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6月第1版,第250~253页。韩金科主编:《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寺学》,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4月第一版,第466~478页。
    16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以“千峰翠色”比喻越窑青瓷的釉色之优美。唐·陆龟蒙:《秘色越器》,《全唐诗》卷六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7246页。
    162“碗,越州上,鼎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见李勇、李艳华注:《茶经》,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5页。
    163 (清)陈浏著:《古瓷汇考(陶雅)》,桑行之等编:《说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83页。
    164禚振西:《耀州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0页。
    165禚振西:《汝窑、柴窑与耀州窑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周晓陆:《秘色瓷·耀瓷和汝窑——思考与手记》,《文博》,1995年第6期,第39~43页。薛东星、杨瑞余:《五代耀州青瓷与柴窑》,《收藏家》,2001年第6期。王小蒙:《五代黄堡窑青瓷与柴窑》,《收藏家》,2001年第6期。禚振西:《柴窑探微》,《收藏家》,2001年第8期。
    166参见《营造法式》卷十二“雕作制度”,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250~252页。
    167参见《营造法式》卷十二“雕作制度”,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252~254页。
    169图3-15,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赏与鉴定》,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71页。
    17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图版一〇三。
    17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图版一〇三。
    172《中国古陶瓷图典》编辑委员会编,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38页。
    173参见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出版,1985年1月第1版,227~230页。
    174叶坦、蒋松岩著:《宋辽夏金元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第1版,第38页。
    175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1版,第257页。
    176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29页。
    177《临川文集》卷七十七《上人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178 Dieter Kuhn,Decoding Tombs of the Song Elite,Burial in Song China,pp11-146.转引自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0页
    179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0页。
    180《砚史》载:“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文锦之美方暑则不先于表出之綌,楮叶虽工而无补于宋人之用。”参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234页。欧阳修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二《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181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88页。
    182宋徽宗著:《大观茶论》,引自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2007年7月第1版,第187页。
    183参见季如迅编著:《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92~193页。
    184宋·陶毂撰:《清异录》卷下“器具”,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185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59页。
    187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5-546页。
    18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第753页。
    18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第753页。
    192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10月第一版,第546页。
    193司马光:“上仁宗论理财三事乞置总计使”,《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二,转自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176页。
    194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37页。
    195《武林旧事》卷三“乞巧”,西湖书社,1981年1月第1版,第43页。
    196宋·袁褧撰:《枫窗小牍》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197宋·陈舜俞撰:《都官集》卷二,“敦化”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198王兰芳:《耀瓷装饰纹样浅析》,《文博》1996年第3期,第43~50页;王兰芳:《耀瓷装饰纹样构图简述》,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4~58页。
    199卢建国:《耀瓷装饰艺术》,《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创刊号,第123~130页。
    200苏立群著:《雕塑技法》,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74~75页。
    20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29-231页。
    20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31页。
    203“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见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1版,第23页。
    204参见毛小东:《千峰翠色旷世奇珍——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鉴赏》,法门寺博物馆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46页。
    205冯先铭先生为耀州窑博物馆的题词。
    206《同官县志》第二册卷十二《工商志》“陶瓷业”条,民国三十三年五月版。
    207《同官县志》第二册卷十二《工商志》“陶瓷业”条,民国三十三年五月版。
    208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1版,第227~228页。
    209 (日)白石和也著;王传杰译:《平面造型与错觉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63页。
    210 (日)白石和也著;王传杰译:《平面造型与错觉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89~91页。
    213苏立群著:《雕塑技法》,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5页。
    214图3-21,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海外遗珍·陶瓷》(二),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89年第1版,第76页。
    215参见冯永谦:《金代陶瓷简议》,冯永谦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42页。
    216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324页。
    217冯永谦:《金代陶瓷简议》,冯永谦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42页。
    218《通制条格》卷30,造作。见季如迅编著:《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91页。
    219季如迅编著:《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91页。
    220参见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1王长启:《金元时期的耀州瓷器》,《文博》1988年2期,第62页。
    222参见王长启:《金元时期的耀州瓷器》,《文博》1988年2期,第63页。
    22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326页。
    224禚振西:《黑釉耀瓷》,《景德镇陶瓷》第一辑,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出版。
    225《同官县志》卷十二“工商志”,民国三十三年本。
    226王长启:《金元时期的耀州瓷器》,载于《文博》1988年第2期,第64页。
    227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编:《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53页。
    228陈晓捷:《耀瓷仿金属器简论》,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76~81页。
    229王民:《论金银器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影响》,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87~90页。
    230韩伟编著:《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第1-18页。韩建武、贺达:《巧夺天工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作坊》,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20页。
    231郭逸、郭曼林标点:《史记》之《孝武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315页。
    232《太平御览》载:“《唐书》曰:武德中,方术人师市奴合金银并成,上(唐高祖李渊)异之,以示侍臣。封德彝进曰:‘汉代方士及刘安等皆学术,唯苦黄白不成,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见《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11月台一版第一次印刷,第3739页。
    233《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4518页。.
    234申秦雁:《重见天日的遗宝》,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6页。
    235周祖谟校译:《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
    236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一五“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237参见唐·姚汝能撰,曾贻芬校点:《安禄山事迹》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78页、第81~82页。
    238《旧唐书》载:“大和元年(827年)五月,(王播)自淮南入觐,进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绫绢二十万匹”。《旧唐书》卷一六四《王播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4277页。
    239 (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7页。
    240 (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4页。
    241见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5-78页。
    242唐·贺知章:《答朝士》,《全唐诗》卷一一二,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1147页。
    243唐·白居易:《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全唐诗》卷四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5004页。
    244杨伯达:《金银器统一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杨伯达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1页。
    245韩伟编著:《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5~6页。
    246《新唐书》卷《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1383页。
    247《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少府”,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1268页。
    248法门寺地宫出土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上有:“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款识。
    249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250《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少府监”,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第3918页。
    251杨伯达:《金银器统一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杨伯达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2金银器(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5页。
    25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1版,第208页。
    253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1版,第210页。
    254《宋会要辑稿》第七十五册,“职官”二九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
    255《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四、五,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
    256《燕翼诒谋录》中载:“八年三月庚子,又诏自中宫以下,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应销金、贴金、缕金、间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撚金、陷金、明金、泥金、榜金、背金、影金、阑金、盘金、织金、金线,皆不许造。然上之所好,终不可得而绝也。”按,此点校本中“织金金线”未予点断。王栐撰,诚刚点?骸堆嘁?诒谋录》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第18页。
    257《历代职官表》卷十四“工部表”,光绪二十二年,广雅书局校刊本。转自卢兆荫:《法门寺地宫金银器与文思院》,卢兆荫著:《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62页。
    258王裕巽:《隋唐五代货币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发展》,陈源、姚世铎、蒋其详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3隋唐五代十国货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第1版,第536页。
    259《旧唐书》卷六八《秦叔宝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2502页。
    260《旧唐书》卷一〇六《王琚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3250页。
    261王裕巽:《隋唐五代货币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发展》,陈源、姚世铎、蒋其详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3隋唐五代十国货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第1版,第536页。
    262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2页。
    263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4~5页。其注中云:关于此一问题可参见冯承钧《唐代华化蕃胡考》,《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刘盻遂《李唐为蕃姓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纪念论文集》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诸篇。
    264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41页。
    265朱铭:《设计学与设计史论纲(续)》,张道一主编:《艺术学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72页。
    266爱德华·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311页。
    267朱铭:《设计学与设计史论纲(续)》,张道一主编:《艺术学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72页。
    268朱铭:《设计学与设计史论纲(续)》,张道一主编:《艺术学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72~172页
    269朱铭:《设计学与设计史论纲(续)》,张道一主编:《艺术学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73页。
    270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1版,第222-223页
    271朱伯谦:《古瓷中的瑰宝——秘色瓷》,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52~253页。
    272秦大树:《中国古代瓷器镶嵌工艺与高丽镶嵌青瓷》,《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338页。
    273《唐律疏义》卷二十六《杂律》,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274王大业:《金银器文物制造工艺及防蚀保护概要》,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08页。
    276卢建国:《铜川市陈炉出土唐代银器》,《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277铜川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编:《铜川文物志》,1996年8月第1版,第157页。
    278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29页,“图版说明”第20页。
    279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30页,“图版说明”第21页。
    280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31页,“图版说明”第21页。
    281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32页,“图版说明”第22页。
    282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32页,“图版说明”第22页。
    283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32页,“图版说明”第22页。
    284陈晓捷:《耀瓷仿金属器简论》,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瓷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76页。
    285禚振西:《柴窑探微》,《收藏家》2001年第8期,第7页。
    28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56页。
    287齐东方:《彭州窖藏与宋代金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宋韵——四川窖藏文物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76页。
    288杨小林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8月第一版,第15页。
    289陈晓捷:《耀瓷仿金属器简论》,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79页。
    290参见卢兆荫:《试论唐代的金花银盘》,卢兆荫著:《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37~243页。
    291王民:《论金银器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影响》,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88~89页。
    292参见王民:《论金银器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影响》,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89页。
    293唐·王建:《宫词一百首》,《全唐诗》卷三〇二,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3443页。
    294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第81~82页。
    295杨维娟:《素面“大粒光明砂”银盒》,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152页。
    296韩建武:《鎏金线刻飞廉纹银盒》,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127页。
    297韩金科编著:《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寺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66页。
    299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176~177页。
    300图4-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70页。
    301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152~154页。
    302图4-4,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88页。
    303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第187~192页。
    304图4-5,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185页。
    305图4-6,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108页。
    306图4-7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109页。
    307参见朱捷元、秦波:《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74年第2期,第126~132页。
    30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1版,第126~127页。
    313图4-12,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42页。
    315图4-14,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45页
    316杨伯达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2金银器(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45页,“图版说明”第30页。
    317图4-15,韩伟编著:《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36页。
    31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1版,第52~54页。
    3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9月第1版,第52~54页。
    323参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47页。
    324参见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66页。
    327图4-21,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彩版第50。
    328参见保全:《西安东郊出土唐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329图4-22,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175页。
    330图4-23,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34参见戴叶君:《中晚唐瓷器花口风格试探》,《荣宝斋》2008年03期,第198页。
    335图4-27,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22页。
    336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第一版,第134~141页。
    337图4-2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图版二四。
    338图4-29,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器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65页。
    339韩金科编著:《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寺学》,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4月第一版,第446页。
    340图4-30,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陕西》,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11页。
    341王民:《论金银器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影响》,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89页。
    345卢建国:《耀瓷装饰艺术》,《考古》1980年第1期创刊号。王兰芳:《耀瓷装饰纹样浅析》,《文博》1996年第3期,第43~50页。王兰芳:《耀瓷装饰纹样构图简述》,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4~58页。
    346齐东方:《彭州窖藏与宋代金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宋韵——四川文物窖藏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版,第277页。
    347齐东方:《彭州窖藏与宋代金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宋韵——四川文物窖藏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80页。
    348参见《德应侯碑》碑文。
    349唐·王建:《宫词一百首》,《全唐诗》卷七一〇,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3442页。
    350参见孙机著:《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44~154页。
    351图4-32a,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101页。
    352图4-32b,王锐拍摄。
    353图4-32c,王锐拍摄。
    354图4-32d,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46页。
    355图4-32e,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74页
    356图4-33a,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30页。
    357图4-33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48页。
    358图4-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35页。
    359图4-35,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73、175页。
    360参见穆青编著:《定瓷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52~57页。
    361图4-36,穆青编著:《定瓷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57页。
    362图4-37,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54页。
    363图4-38,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98页。
    364图4-39,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98页。
    365图4-4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下册),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图版六〇。
    366图4-4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下册),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图版三二。
    370图4-45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图版一〇一。
    371图4-45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65页。
    372图4-46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图版一〇一。
    373图4-46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67页。
    374图4-47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图版一〇一。
    375图4-47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67页。
    376图4-4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图版一〇一。
    380图4-,陕西省咸阳市文物局编:《咸阳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31页。
    381图4-,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41页。
    384参见杨伯达:《西周玻璃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2期。
    385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第413页。安家瑶先生认为,考古报告中常常根据透明度的不同,把古玻璃分别定名为“玻璃”、“琉璃”和“料器”三种。一般把透明度较好,与现代玻璃相似的称为玻璃,把透明度较差的称为琉璃,把色彩鲜艳的小件器物称为料器。目前还不能将出土的器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的名称完全统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采用玻璃这一现代名称较为合适。
    386“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厥贡惟璆琳琅轩”。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之《禹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61页。
    387《楚辞·离骚》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林家骊译注:《楚辞》之《离骚》,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12页。《楚辞·九歌·大司命》曰:“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林家骊译注:《楚辞》之《九歌》,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57页。
    388颜师古注引《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引自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8页。
    389 (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6页。
    390参见上官碧:《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第45页。程朱海:《试探我国古代玻璃的发展》,《硅酸盐学报》第九卷第一期,1981年3月,第96页。
    391“波斯出金瑜石、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多大珍珠、颇黎、琉璃。”《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第22页。
    392《旧唐书》曰:“(波斯国)出□及大驴、师子、白象、珊瑚树高一二尺、琥珀、车渠、玛瑙、火珠、玻瓈、琉璃。”《旧唐书》卷《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5312页。
    393参见程朱海:《试探我国古代玻璃的发展》,《硅酸盐学报》第九卷第一期,1981年3月,第96页。
    394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高祖斩蛇剑”,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9页。
    395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昭阳殿”,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6页。
    396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高祖斩蛇剑”,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6页。
    397《晋书》卷四十五《崔洪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1288页。
    398晋·张隐:《文士传》,五朝本,引自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研究组编:《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52页。
    399《琉璃碗赋》,[清]陈元龙编:《历代赋汇》卷九十八《玉帛》,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406页。
    400曲建文、陈桦译注:《世说新语》卷下《排调》第二十五,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574页。
    401曲建文、陈桦译注:《世说新语》卷下《俭啬》第二十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637页。
    402曲建文、陈桦译注:《世说新语》卷下《纰漏》第三十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668页。
    403《论衡》载:“《禹贡》曰:‘璆琳琅玕者,此则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然而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教至,知巧之意加也。”《论衡》卷二《率性第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第26页。
    404唐·韦应物:《咏琉璃》,《全唐诗》卷一九三,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1985页。
    405唐·李白:《上清宝鼎诗》,《全唐诗》卷一八五,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1892页。
    406唐·张继:《安公房问法》,《全唐诗》卷二四二,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2721页。
    407参见李素桢、田育诚:《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玻璃史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第71页。
    408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全唐诗》卷五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6152页。
    409宋·乐史撰:《李翰林别集序》,引自李素桢、田育诚:《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玻璃史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第71页。
    410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全唐诗》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1780页。
    411《夷坚志》载:“置金于中,当用铁葭熨烙之,乃妥帖。而是器颈窄不能容,又脆薄不堪手触……取金锻冶,薄如纸,举而裹瓶外。……俄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澒挏之。良久,金附著满中,了无罅隙。徐以爪甲匀其上而已。众始愕眙相视。其人奏言:‘琉璃为器,岂复容坚物掁触,独水银柔而重,徐入而不伤。虽其性必蚀金,然非目所睹处,无害也。’”南宋·洪迈撰:《夷坚志》卷十七,十万卷楼本,引自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研究组编:《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57页。
    412《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西湖书社,1981年1月第1版,第149页。
    413《宋史》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第14103页。
    414《宋史》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第14106页
    415《宋史》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第14110页。
    416《宋史》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第14118页。
    417《宋史》卷四九〇,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第14119页
    418宋·毛滂:《点降唇·家人生日》,唐圭璋编:《全宋词》卷八二,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第683页。
    419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14页。
    420元·张翥:《题李白观泉图》,引自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研究组编:《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57页
    421明·顾瑛:《碧梧翠竹堂炎雨既霁凉阴如秋与客醉赋得星字》,《玉山璞稿》卷十,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1版,第96页。
    422明·顾起元:《说略》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E:卷328,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423《诸子集成》第八册《抱朴子》之《内篇·论仙卷第二》,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第7页。
    424《魏书·西域传》卷一〇二,中华书局,1997年6月第1版,第2275页。
    425宋·高似孙撰:《纬略》卷八“十种琉璃”,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426《隋书》卷六八《何稠传》,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第1596页。
    427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428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下,中华书局,2000年4月第1版,第201页。
    429宋·程大昌撰:《演繁露》,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430南宋·戴埴:《鼠璞》,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431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第414~415页。
    432罗马玻璃一般指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广大罗马帝国领域中的玻璃产品。
    433萨珊玻璃指萨珊王朝(公元226~651年)时期伊朗高原生产的玻璃器。
    434伊斯兰玻璃指公元七世纪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兴起后所产的玻璃器。早期伊斯兰玻璃的工艺与器型直接继承罗马与萨珊玻璃传统,到九世纪始形成独特面貌。
    435参见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第414~432页。
    436参照李青会:《中国古代玻璃出土文物简编》,干福熹等著:《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52~280页。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附录一。
    437安家瑶:《魏晋南北朝玻璃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581~582页。
    438图5-1,王锐拍摄。
    439韩金科编著:《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59页。
    440范世民,周宝中:《网纹玻璃杯考略》,《文物》1982年第8期,第67~69页。
    441范世民,周宝中:《网纹玻璃杯考略》,《文物》1982年第8期,第67~69页。
    442参见冯先铭:《我国陶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中国出土文物展览陶瓷展品谈起》,《文物》1973年7月,第21页。
    443参见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第433页。
    444参见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84~186页。
    445宋·苏轼:《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明日望夜月庭佳景不可失作诗招之》,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416页。
    446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第434页,《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44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57页。
    448沈冬梅编著:《茶经》,中华书局,2010年9月第1版,第65页。
    449唐·陆龟蒙:《题秘色瓷》,《全唐诗》卷六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7216页。
    450五代·徐夤:《贡余秘色茶盏》,《全唐诗》卷七一〇,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8174页。
    451唐·许浑:《晨起二首》,《全唐诗》卷五二八,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6038页。
    452唐·杜甫:《渼陂行》,《全唐诗》卷二一六,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2216页。
    453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全唐诗》卷四四五,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4993页。
    454唐·韦应物:《咏琉璃》,《全唐诗》卷一九三,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1985页。
    455参见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附表二”,《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第446~447页。
    456参见河北省文化局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5期,第252~259页。
    457图5-2,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57页。
    458图5-3,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67页。
    459图5-4,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99页。
    460图5-5,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98页。
    463参见河北省文化局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5期,第252~259页。
    464禚振西:《柴窑探微》,《收藏家》2001年第8期,第3页。
    465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朝阳姑营子辽耿氏墓发掘报告》,《考古集刊》1983年4期,第187页。
    466图5-8,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76页。
    470图5-11,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149页。
    474图5-14a,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3月第1版,第68页。
    475图5-14b,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132页。
    476图5-14c,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3月第1版,第79页。
    477图5-14d,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169页。
    478图5-15,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33页。
    479参见安家瑶:《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玻璃器皿及有关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80页,图版6。
    480图5-16,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91页。
    481参见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等编:《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425~426页。
    482参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37~138页。
    485图5-18b,陕西省咸阳市文物局编:《咸阳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32页。
    486图5-18c,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66页。
    487图5-18d,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67页。
    488图5-18e,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瓷鉴赏与鉴定》,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53页。
    489图5-18f,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瓷鉴赏与鉴定》,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81页。
    492图5-19,参见关善明著:《中国古代玻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1年3月初版,第19页
    493参见关善明著:《中国古代玻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1年3月初版,第18页。
    494图5-20,干福熹主编:《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彩页。
    495参见干福熹主编:《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41~142页。
    499图5-22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彩版三六。
    501图5-22c,刘遵义,贾琪主编:《耀州窑》,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底1版,彩版。
    502图5-22d,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图版四四。
    503图5-22e,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图版六三。
    505李家治、吴隽、吴瑞:《中国瓷釉的形成和发展(简介)》,干福熹主编:《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64页。
    506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第416页。
    507引自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表二中国历代名窑陶瓷釉的化学组成和分子式,《考古学报》1960年1期。
    508参见王芬著:《耀州窑陶瓷》,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02~104页。
    509参见王芬著:《耀州窑陶瓷》,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04页。
    510范世民,周宝中:《网纹玻璃杯考略》,《文物》1982年第8期,第67~69页。
    511图5-23,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109页。
    512韩金科编著:《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59页。
    513“釉料彩绘是玻璃装饰工艺的一种,一般采用易熔的玻璃配上适量的矿物颜料,研磨成细颗粒,加上粘合剂(松节油、松香、动物胶等)和填充料混合后,涂绘在玻璃制品的表面;绘上釉料的玻璃还需放入特定温度的窑室里加热,其温度既要保持颜料层的熔点温度又要低于被加工制品的软化点。绘制图案中的颜料与玻璃制品表面起结合和粘附作用,因此不易脱落。”参见安家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61页。“也有学者认为,法门寺出土的罂粟纹(亦称石榴纹)黄色琉璃盘属于拉斯特彩玻璃。拉斯特彩一般认为8
    519参见安家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1992年6月第1版,第260页。
    520图5-2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彩版一四。
    521安家瑶:《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玻璃器皿及有关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58页。
    522参见安家瑶:《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玻璃器皿及有关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80页。
    523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第421页。
    524图5-26,王锐拍摄。
    525图5-27,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99页。
    526图5-28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图版一〇二。
    527图5-28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图版四二。
    528图5-29,沈从文著:《玻璃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97页。
    529安家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1992年6月第1版,第259页。
    530 Marilyn Jenkins,Islamic Glass,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Fall 1986,PP12~13.韩金科先生也认为:“盘口细颈贴花瓶上的贴花特点,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一件产品十分相似,与世界其他地区所藏同类器物比较,大约是8、9世纪地中海东岸所产。”韩金科编著:《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62页。
    531参见安家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1992年6月第1版,第259页
    538安家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1992年6月第1版,第261页。
    540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0页。
    541《图画见闻志》中载:“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7页。。
    542宋·董逌撰:《广川画跋》,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43页。
    543参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94页。
    544唐·李白:《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转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951页。
    545参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94页。
    546杜甫:《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全唐诗》卷七一〇,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2318页。
    547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67页。。
    548元·汤垕撰:《画鉴》,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95页。
    549参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95页。
    550参见叶坦、蒋松岩著:《宋辽夏金元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第162~163页。
    551宋·耐得翁撰:《都城纪胜·三教之地》,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552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58页。
    553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60页。
    554参见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67页。
    555“周昉,字仲朗,京兆人也。节制之后,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游卿相间,贵公子也。”参见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64页。
    556宋·文同撰:《丹渊集》卷二十二《彭州张氏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复印本。
    557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59页。
    558俞剑华注释:《宣和画谱》卷八“宫室叙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86页。
    559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57页。
    560《赵清献集》卷4《奏状论陕西官员占留禁军有妨教阅》,转自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362~363页
    561《宋会要·刑法》2之97,转自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362~363页
    562参见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364页。
    563常志诚、张光溥主编:《耀州历代书画名人传略》“前言”,2006年6月第1版。
    565常志诚、张光溥主编:《耀州历代书画名人传略》“前言”,2006年6月第1版。
    566参见常志诚、张光溥主编:《耀州历代书画名人传略》“前言”,2006年6月第1版。
    567宋·刘道醇撰:《圣朝名画评》卷二,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53页。
    568宋·刘道醇撰:《圣朝名画评》卷一,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2月第1版,第446页。
    569参见常志诚、张光溥主编:《耀州历代书画名人传略》,2006年6月第1版,第48~62页。
    570“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古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所论的“六法”是品评画作好坏优劣的六个标准,成为后来国画创作的六个方法论的依据和标准。并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说明卫协以前的绘画创作,基本上是以风格粗犷的线描形式存在,至卫协时,这种粗率的线描风格得以改观,开始有了较为精细的刻画。而卫协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卫协师于曹不兴,与张墨并称画圣。其白描细如蛛网,而有笔力,连顾恺之也自以为不及。曹不兴,据史记载,是中亚曹国人,中国的古代绘画艺术和西域的交流中,曹不兴是史料记载较早较明确的一位西域画家。参见南齐·谢赫撰:《古画品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672页。
    571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17~218页。
    572付春玲:《耀州窑唐代器盖》,《文博》1996年第3期,第72页。
    573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409页。
    574仲高著:《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116页。
    575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576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下,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版,第257页。
    577元·汤垕撰:《古今画鉴》,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394页。
    578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10月第1版,第686页。
    579宋·董逌撰:《广川画跋》卷六,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43页。
    580宋·米芾撰:《画史》,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197页。
    581方闻:《敦煌的凹凸画》,《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582参见王子云著:《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年8月第1版,第497页。
    583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67页。
    584引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95页。
    585参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95页。
    586宋·赵希鹄撰:《洞天清禄集》“古画辨”,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565页。
    590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39页。
    591俞剑华注释:《宣和画谱》卷十七,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66~367页。
    592郑岩:《装堂花新拾》,《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21日。
    593李清泉:《“装堂花”的身前身后——兼论徐熙画格在北宋前期一度受阻的原因》,《美术学报》,2003年第3期,
    594图6-4,邓嘉德主编:《宋代工笔花鸟画·续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595图6-5,邓嘉德主编:《宋代工笔花鸟画·续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596宋·李廌撰:《德隅斋画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93页。
    597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卷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39页。
    598清·乾隆题赵昌《岁朝图》诗中句,表现出皇家历代对这种富丽堂皇的画风的喜爱。
    599图6-6,王锐拍摄。
    600图6-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宋代耀州窑遗址》287页。
    601图6-8,《文博》1996年第3期,第45页。
    603参见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文物》1995年第11期,第46~53页。
    604参见李清泉:《“装堂花”的身前身后——兼论徐熙画格在北宋前期一度受阻的原因》,《美术学报》,2003年第3期。
    605图6-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彩版”一六。
    606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四,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11页。
    607薄松年:《宋代绘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58页。
    608图6-11,《中国绘画全集》第4卷,第96页。
    609图6-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彩版”一六。
    613宋伯胤先生认为:“还应特别提出的是1972年在窑址出土的一件印有‘鹊竹图’的残盘片。虽然画面残缺,但其笔法笔意和画面的布置仍像是一幅宋画。尤其是那只喜鹊和崔白的《寒鹊图》相似,那片竹叶的画法也很像文同。这样的画面,在宋元瓷绘器物上我还未看到过,可惜它还不曾引起我国美术史研究专家的注意。”宋伯胤:《耀州窑陶瓷艺术》,《收藏界》2008年第10期,第40页。
    614《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徐黄异体”,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第112页。
    615俞剑华注释:《宣和画谱》卷十八,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84页。
    616俞剑华注释:《宣和画谱》卷十八,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85页。
    617孙机:《中国墨竹》,《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5期,第4页。
    618曲建文、陈桦译注:《世说新语》“任诞”第23,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619苏轼:《于潜僧绿筠轩》,[清]王文诰辑注:《东坡诗集》卷九,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第448页。
    620元·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卷四,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78页。。
    621参见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83-104页。
    622(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41~142页。
    623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注释》卷二《释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1版,第123页。
    624《唐朝名画录》载:“又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参见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010页。
    625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九,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20页。
    626韩偓诗《商山道中》:“云横峭壁水平铺,渡口人家日欲晡匆渫昕捶郾荆贾泄Ψ颉!薄度剖?卷六八二,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7826~7827页。
    627张朋川:《晋唐粉本宋人妆——四议《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41页。
    628《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85页。
    629参见郑立君著:《剔图刻像——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227~252页。
    630于安澜:《画论丛刊》下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437页。
    631 (清)方薰:《山静居丛稿》卷上,见于安澜:《画论丛刊》下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437页。
    632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84页。
    633胡懿勳著:《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上?笱С霭嫔纾?008年12月第1版,第29页。
    634米芾:《画史》“唐画”,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196~1197页。
    635《益州名画记》卷上,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2页。
    636《图绘宝鉴》卷一,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848页。
    637薄松年《珍稀的陕西民间画工粉本》,《中国书画》2004年4期
    638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卷五,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16页。
    639黄苗子:《古画稿》,黄苗子著:《艺林一技——古美术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北京,第1版,第361页。
    640郑立君:《从汉代画像石图像论其“粉本”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第49页。
    641胡懿勳著:《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上?笱С霭嫔纾?008年12月第1版,第28页。
    642沙武田著:《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0页。
    643张道一注译:《考工记注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8页。
    644“知者:有智慧、才能的人。”“巧者:有技巧者,技艺高超者。”“圣:无事不通曰圣。《书·洪范》:‘聪作谋,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精通一事,有绝技者也称圣。《抱朴子·辩问》:‘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故张衡、马钧于今有木圣之名焉。’《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转自张道一注译:《考工记注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8页。
    645沙武田著:《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1页。
    646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定稿”条,见于安澜:《画论丛刊》下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796页。
    647朱铭:《设计学与设计史论纲(续)》,张道一编:《艺术学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72页。
    648朱铭:《设计学与设计史论纲(续)》,张道一编:《艺术学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72页。
    649《宋史》职官五“少府监”,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第3917页。
    65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中华书局,1957年4月第1版。
    65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中华书局,1957年4月第1版。
    652张鹏:《“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美苑》2005年第1期,第56页。
    653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48~49页。
    65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华书局,1957年4月第1版。
    65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中华书局,1957年4月第1版。
    65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中华书局,1957年4月第1版
    657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篇》上卷,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第5页。
    658参见秦大树:《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和生产机构》,《文物》2005年第5期。
    659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1版,第23页。
    660王光尧:《从故宫藏清代制瓷官样看中国古代官样制度》(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故宫博物院编:郭兴宽、王光尧主编:《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7页。
    661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57页。
    662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大唐故朝散大夫行少府监中尚署令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886页。
    663《唐六典》卷二二《少府监》。“中尚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四人,从八品下;监作四人,从九品下。中尚署令掌供郊祀之圭璧,及岁时乘舆器玩,中宫服饰,雕文错彩,珍丽之质,皆供焉。丞为之贰。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寒食,进毯,兼杂彩鸡子;五月五日,进百索绶带;夏至,进雷车;七月七日,进七孔金细针;十五日,进盂兰盆;腊日,进口脂、衣香囊。每月进笔及捣衣杵。琴、瑟、琵琶弦,金·银纸,须则进之,不恒其数也。其所用金木、齿革、羽毛之属,任所出州土以时而供送焉。其紫檀、榈木、檀香、象牙、翡翠毛、黄婴毛、青虫珍珠、紫矿、水银出广州及安南,赤麖皮、瑟瑟、赤圭、琥珀、白玉、碧玉、金刚钻、盆灌、鍮石、胡桐律、大鹏砂出波斯及凉州,麝香出兰州,铜缽铜出代州,赤生铜出铜源监也。”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1版,第572~573页。
    664郑欣淼:《序一》;王光尧:《从故宫藏清代制瓷官样看中国古代官样制度》(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故宫博物院编:郭兴宽、王光尧主编:《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4页。
    665郑欣淼:《序一》;王光尧:《从故宫藏清代制瓷官样看中国古代官样制度》(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故宫博物院编:郭兴宽、王光尧主编:《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31页。
    666张鹏:《“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美苑》2005年第1期,第57页
    667《韩非子集解》卷八《说林下第二十三》,《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第137页。
    668《五代名画补遗》之《塑作门第六》,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63页。
    669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第1版,第4~5页。
    670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第1版,第68页。
    671郑立君著:《剔图刻像——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237页。
    672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64页。
    673参见宋·李诫撰:《营造法式》卷十二,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250~254页。
    674参见宋·李诫撰:《营造法式》卷三十二,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842~891页。
    675参见宋·李诫撰:《营造法式》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892~1075页。
    676参见李清泉:《粉本——从宣化辽墓壁画看古代画工的工作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7~38页。
    677李清泉:《粉本——从宣化辽墓壁画看古代画工的工作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9页。
    678张鹏:《“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美苑》2005年第1期,第57页。
    679张朋川:《晋唐粉本宋人妆——四议《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43页。
    680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六“相国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第149~150页。
    681张鹏:《“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美苑》2005年第1期,第58页。
    682张朋川:《晋唐粉本宋人妆——四议《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52页。
    683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4页。
    684高德祥:《敦煌壁画中的童子伎》,《中国音乐》1991年第2期,第36页。
    686图7-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35~636页
    687图7-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40页。
    688图7-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40页。
    689图7-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25~699页。
    690图7-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55页。
    691图7-7,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36页。
    692图7-8,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宋韵——四川文物窖藏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06年10月第1版,第41页。
    693王抒:《耀州窑青釉篦划花水波纹盘》,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宋韵——四川窖藏文物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41页。
    697图7-12,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74页。
    700图7-15,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76页。
    702图7-17a,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68页
    703图7-17b,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31页。
    705图7-17d,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35页。
    706图7-17e,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114页。
    707图7-17f,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35页。
    708图7-1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66~268页。
    709图7-1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67~268页。
    710图7-2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67页。
    711图7-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63页。
    712图7-2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63页。
    713图7-2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63页。
    714图7-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56~257页。
    715张朋川:《晋唐粉本宋人妆——四议《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46页。
    716图7-2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76页。
    717图7-2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76页。
    718张朋川:《晋唐粉本宋人妆——四议《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44页。
    719图7-27,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34页。
    720图7-28,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图版”第46页。
    721图7-29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7页。
    722图7-29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07页。
    723图7-29c,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85页。
    7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03页。
    725刘静敏:《北宋耀州窑炉形器之研究——兼论宋代用香文化》,耀州窑博物馆编:《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726图7-30,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63页。
    727图7-31,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65页。
    728图7-32,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82页。
    729图7-33,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编:《「-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朝日新聞社,第83页。
    [1]《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2《尚书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史记》.司马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西京杂记》.周天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5]《楚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说文解字》.徐铉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论衡》.王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8]《魏书》.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9]《世说新语》.刘义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10]《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
    [11]《建康实录》.许嵩.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酉阳杂俎》.段成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3]《隋书》.魏征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4]《安禄山事迹》.姚汝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旧唐书》.刘昫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6]《新唐书》.欧阳修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7]《洛阳伽蓝记》.杨衒之.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8]《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19]《太平御览》.李昉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
    [20]《营造法式》.李诫.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
    [21]《武林旧事》.周密.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
    [22]《诸蕃志校释》.杨博文.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3]《老学庵笔记》.陆游.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4]《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5]《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6]《宋史》.脱脱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7]《益州名画记》,黄休复,
    [28]《图画见闻志》,郭若虚撰,
    [29]《宣和画谱》.俞剑华.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30]《宋会要辑稿》.徐松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1]《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2]《同官县志》.寇慎.铜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
    [33]《同官县志》.清乾隆本.
    [34]《历代赋汇》.陈元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1987年.
    [35]《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7年.
    [36]《耀瓷图录》.陕西省博物馆.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37]《画论丛刊》.于安澜.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38]《陕西地理沿革》.吴镇烽.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9]《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
    [40]《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41]《中国书画全书》.卢辅圣.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42]《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43]《美术丛书》.黄宾虹,邓实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44]《中国绘画史》.潘天寿.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45]《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郑学檬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6]《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47]《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韩伟.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
    [48]《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49]《铜川文物胜迹志》.铜川市文化局.铜川,1989年.
    [50]《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1]《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52]《中国历代货币大系·3隋唐五代十国货币》.陈源,姚世铎,蒋其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
    [53]《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等.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54]《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张岂之,韩金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55]《唐代黄堡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56]《耀州窑研究资料汇编》.耀州窑博物馆.铜川,1993年.
    [57]《辽陈国公主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58]《说陶》.桑行之.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3年.
    [59]《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杭间.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60]《艺术学研究》.张道一.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61]《铜川文物志》.铜川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铜川,1996年.
    [62]《寻常的精致》.杨泓,孙机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
    [63]《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孙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64]《五代黄堡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65]《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6]《耀州窑与铜川》.杨东晨.香港:香港新天出版社,1997年.
    [67]《中国古陶瓷图典》.冯先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68]《中国手工业简史》.季如迅.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69]《宋代耀州窑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70]《唐代金银器研究》.齐东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71]《雕塑技法》.苏立群.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
    [72]《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73]《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禚振西、杜文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74]《耀州窑陶瓷》.王芬.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75]《中国古代玻璃》.关善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1年.
    [76]《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寺学》.韩金科.西安: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
    [77]《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8]《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79]《定瓷艺术》.穆青.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0]《艺林一技——古美术文编》.黄苗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81]《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82]《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83]《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84]《考工记注译》.张道一.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85]《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市考古研究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86]《周秦汉唐文明特集·法门寺卷》.陕西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87]《古诗文名物新证》.扬之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88]《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2卷.杨伯达.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89]《宋代耀州青瓷研究》.曾肃良.台北:三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
    [90]《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91]《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干福熹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92]《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尚刚.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93]《中国耀州瓷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耀州窑博物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94]《中国唐三彩》.朱裕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
    [95]《耀州历代书画名人传略》.常志诚、张光溥.铜川,2006年.
    [96]《敦煌画稿研究》.沙武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97]《宋韵——四川窖藏文物辑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8]《宋辽夏金元文化史》.叶坦,蒋松岩.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99]《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干福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0]《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卢兆荫.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1]《两宋物质文化引论》.徐飚.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102]《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杨小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年.
    [103]《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胡懿勳.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4]《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仲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5]《剔图刻像——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郑立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1]《平面造型与错觉艺术》.〔日〕白石和也著.王传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唐代的外来文明》.〔美〕爱德华·谢弗.吴玉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4]《「-中国中原に華ひらいた名窯-耀州窯展」图録》.〔日〕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日新聞社,1997年.
    [1]《故宫博物院院刊》
    [2]《考古》
    [3]《文物》
    [4]《文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