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湖库水质评价及水质模拟预测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水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迫切需要相应理论及技术的支持。研究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准确评价水环境状况,预测水环境变化趋势,对于经济有效地防治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京蒙沙源区植被建设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山湾水库水环境质量预测模型与水环境改善对策研究”为依托,结合浑善达克沙地京蒙沙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需水的实际,将环境科学、水利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就模糊集理论、灰色系统理论、自适应神经网络算法(A-BP)、加速遗传算法(AGA)以及各种算法的结合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就神经网络在水质模拟预测及水库富营养化预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基于A-BP和AGA的水质评价、模拟预测模型,旨在寻求一种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评价过程简单而有效的评价预测方法。
     (1)在采集分析西山湾水库大量实测水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GA的模糊贴近度水质评价模型、基于AGA的LOG曲线水质评价模型和A-BP水质评价模型,采用上述模型以及模糊数学法、灰色关联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综合评价,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2)将A-BP模型用于串联水库水质的时空模拟与预测。根据水质在一维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建立了模拟水质一维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的A-BP串联模型,并建立了二维A-BP模型。
     (3)采用A-BP模型和AGA模型对水库的富营养化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基于A-BP的富营养化指标预测模型,并对水库富营养化指标进行了预测。
     (4)推算了水库水环境容量,对入库污染源进行了分析预测,根据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理论,制定了水库水污染防治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较之其它方法,采用基于AGA的模糊贴近度模型和A-BP模型进行水质评价可信度较高;采用A-BP模型各项水质指标模拟效果均较好,并且体现出可同时模拟多个变量和模拟过程大为简化等优点;采用AGA-LOG和A-BP进行水库富营养化评价,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水库富营养化预测的几种方法中,A-BP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其它方法;水环境容量推算结果表明,西山湾水库已无TN、TP和CODMn的环境容量; BOD_5、COD_(cr)仍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While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n the economy, the problem of Water environment is been protruded gradually. Studing on transporting and transforming rules of the pollutant, assessing accurately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and predicting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are scientifically valuable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water environment contamination.
     Supported by a key project of state natural scientific fund and Inner mongolia natural scientific fund,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Hunshandake sandlot, intercross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ydraulic science, the dissertation studied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sets theory,grey systems theory,Adaptive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A-BP),Acceleration Genetic Algorithm (AGA)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researched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A-BP in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 indexes, established the models of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based on AGA and A-BP, It aimed at exploring a objective, exact,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assess and predict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1) Based on a vast amount of monitoring data for the Xishanwan reservoir, fuzzy nearness water quality assessing model based on AGA and LOG curve model based on AGA and A-BP model were established, these modles and fuzzy sets theory and grey stratified strategy were employed to asseee water quality , and various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sed.
     (2) A-BP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water quality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According to one dimension space and time sequence, the series connected A-BP models are proposed to predict one dimension water quality space distribution and time distribution. Also, two dimension A-BP water quality was established.
     (3) The AGA model and A-BP model are employed to assess eutrophic grade of reservoir; the prediction modle based on A-BP of eutrophication indexes was proposed, and eutrophic grade was predicted.
     (4)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was caculated and polluted raw of reservoir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ory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y restoring,water pollution controlling countermeasures of reservoir are propo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BP model and fuzzy nearness model based on AGA are convincible and effectual to assess water quality while comparing with other methods; Simulating precision of A -BP model for prediction water quality indexs is higher, also it can simulate simultaneously more indexes and simplify simulation process; Both AGA and A-BP models have unanimous assessing results, which indicates the models are valid;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A-BP model for eutrophication prediction is higher than others; Result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caculated show that Xishanwan reservoir has not already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P, TN and CODMn , and has still som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BOD5 and CODcr
引文
1 高廷耀,陈洪斌,夏四清,周增炎. 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J].给水排水,2005(5):9-12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2 年,2003 年)
    3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28-31,1-3
    4 阎平凡,张长水. 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1
    5 蒋宗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何玉彬,李新忠著.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陈祥光,裴旭东编著.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8 苑希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水科学领域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9 王洪元,史国栋.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10 沈世镒.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1 杨建刚.人工神经网络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2 Bin Zhang. Prediction of Water Runoff Using Bayesian Concepts and Modular Neural Network, Water Resource Research,2000.Vol.36(3):753-761
    13 王李管,贾明涛. 水质评价及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J]. 环境工程,1998.16(2)
    14 胡明星,郭达志. 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J]. 环境科学研究, 1998(4):40-42
    15 郭劲松.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水质评价与水质模拟研究〔D〕.2002.4
    16 蔡煜东,汪列,姚林声,等.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2):123-127.
    17 楼文高. 湖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J]. 水产学报,2001.25(5):474-478
    18 郭劲松,霍国友,龙腾锐. BOD-DO 耦合人工神经网络水质模拟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0-143
    19 郭劲松,王红,龙腾锐. 水环境质量的隶属度 BP 网络决策模型[J]. 中国给水排水,2000(3):9-11
    20 郭劲松,王海霞,龙腾锐. 人工神经网络在水质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重庆环境科学,2002(4):69-72
    21 郭 宗 楼 , 刘 肇 .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在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J]. 武 汉 水 利 电 力 大 学 学报,1997,30(2):24-26.
    22 郝 明 亮 , 徐 建 英 , 左 玉 辉 .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在 环 境 科 学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上 海 环 境 科学,1999,18(11):510-512.
    23 陈安,罗亚田.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科学领域应用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9):65-70.
    24 郭劲松,王红,龙腾锐.水资源水质评价方法分析与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6),1-3
    25 任黎,董增川,李少华.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太湖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J]. 河海大学学报,2004(2):147-149
    26 刘首文,冯尚友. 人工神经网络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6(1):11-14
    27 杨琴,谢淑云. BP 神经网络在洞庭湖氨氮浓度预测中的应用[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1):65-70
    28 玄光男,程润伟著,于歆杰,周根贵译.遗传算法与工程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9 李敏强.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0 周明,孙树栋编著.遗传算法原理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31 金菊良,丁晶著.遗传算法及其在水科学中的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32 金菊良,丁晶.水资源系统工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3 陆金桂.遗传算法原理及其工程应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7.
    34 云庆夏.遗传算法和遗传规划一种搜索寻优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5 刘勇.非数值并行算法 第二册 遗传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6 金菊良,杨晓华.基因算法的应用及改进[J].河海大学学报,1998(2):75-79
    37 付强,金菊良,梁川.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在水稻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2(10):39-45
    38 丰土根,刘汉龙,高玉峰.加速遗传算法在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2(9):89-93
    39 金菊良,张欣莉,丁晶.用加速遗传算法计算梯形明渠的临界水深[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1(1):12-15
    40 付强,王立坤,门宝辉等.推求水稻非充分灌溉下优化灌溉制度的新方法———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多维动态规划法[J].水利学报,2003(1):123-128
    41 金菊良,魏一鸣,丁晶.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海洋冰情[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4):367-370
    42 汪明武,金菊良,李丽.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在砂土液化势评价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4):631-634
    43 高瑞忠,朝伦巴根,朱仲元等.确定潜水含水层系统参数的 Boulton-RAGA 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4(6):23-26
    44 付强,付红,王立坤. 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地理科学,2003(2):236-239
    45 金菊良,丁晶,魏一鸣,付强. 水质综合评价的插值模型[J]. 水利学报,2002(12):91-94
    46 金菊良,杨晓华. 加速遗传算法及其在环境模型参数估计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 1998(4):7-9
    47 金菊良. 遗传算法用于水科学优化问题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1999(3):77-80
    48 金保明,杨晓华,金菊良,丁晶. 确定河流横向扩散系数的实码遗传算法[J]. 水电能源 科学,2000(1):9-12
    49 曾光明,洪亚雄,秦肖生,万玉玲,刘鸿亮. 改进的遗传算法在水环境模型参数估值中的应用研究[J].水 电 能 源 科 学,2002.3
    50 李畅游,于瑞宏,高瑞忠,张伟林. 基于遗传算法的乌梁素海水环境的投影寻踪评价[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6
    51 王宗志,金菊良,张玲玲,张 愉.改进的 AGA 在河流水质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1515-1519
    52 缪海洋,周希才. 改进遗传算法在 S-P BOD-DO 水质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6(1):67-69
    53 王建平,程声通,贾海峰. 水质模型参数优化的遗传算法实现及控制参数分析[J]. 环境科学,2005(3):61-64
    54 徐敏,曾光明等. 基于实码遗传算法的河流水质模型的参数估计[J].湖南大学学报,2004(5):41-45
    55 李广源. 基于遗传算法的洞庭湖富营养化指标预测模型[J]. 水资源保护,2004(5):23-27
    56 金菊良,杨晓华,金保明,丁晶.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新模型[J]. 中国环境监测,2000(4):42-47
    57 李海英,秦肖生. 综合性遗传算法用于水质模型参数估值[J]. 中国给水排水,2002(5):28-30
    58 曾光明,洪亚雄,秦肖生. 改进的遗传算法在水环境模型参数估值中的应用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2002(1):38-40
    59 高瑞忠. 加速遗传算法和自适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下水系统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D〕.2006.4
    60 马太玲,朝伦巴跟,高瑞忠,于婵. 水质模糊贴近度模型中权值的遗传算法解[J].环境工程,2006(5):77-79
    61 陈晓宏,江涛,陈俊合. 水环境评价与保护〔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9
    62 龙腾锐,郭劲松,霍国友. 水质综合评价的 Hopfield 网络模型[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57-60
    63 郭劲松.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水质评价与水质模拟研究〔D〕.2002.4
    64 龙腾锐,郭劲松,霍国友. DBD 演算法 BP 神经网络水质综合模拟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4):38-43
    65 杨国栋,王肖娟,尹向辉. 人工神经网络在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中的应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6):10-14
    66 陈守煜,李亚伟.基于模糊人工神经网络识别的水质评价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5(1):88-91
    67 张先起,梁川,刘慧卿.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在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3):28-31
    68 金菊良,丁晶,魏一鸣.水质综合评价的插值模型[J].水利学报,2002(12):91-94
    69 金菊良,魏一鸣,丁晶.水质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4):431-434
    70 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 水质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J]. 环境工程 2004(3): 69-71
    71 李祚泳,丁晶,彭荔红. 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72 王晓玲.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的水质综合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06(11):45-48
    73 李祚泳,郭丽婷,欧阳洁.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J]. 环境科学研究,2001(3):56-58
    74 潘峰,付强,梁川. 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工程,2002(2):58-62
    75 杨士建,李军. 用趋势权重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的环境质量[J]. 环境工程,2005(1):65-68
    76 叶浩,钱家忠,黄夕川.投影寻踪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5):9-12
    77 孙涛,潘世兵,李永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分类中的应用[J].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 2004(3):58-61
    78 陈守煜,郭瑜. 水质综合评价的模糊可变集合方法[J]. 水资源保护,2005(6):19-22
    79 郑成德.环境质量评价模糊集理论与模式研究[J].四川环境,1997(4):64-68
    80 孙蕾.模糊数学评价河流水质的模型探讨[J].贵州环保科技,2000(4):24-28
    81 蒋火华、梁德华、吴贞丽. 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 干旱环境监测,2000(3):
    82 马太玲,朝伦巴根,高瑞忠,于婵.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 与环境,2006(4):138-142
    83 郝伟罡,李畅游,高瑞忠. 乌梁素海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环境科学技术,2005(增刊):86-88
    84 顾勇国. 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发展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2003(6):411-414
    85 郭劲松,龙腾锐,霍国友. 四种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4):6-12
    86 杨志峰,张玉先. 水源水质模糊评价中的综合赋权和折减系数赋权[J]. 给水排水,2004(4):37-40
    87 郭劲松,王红,龙腾锐. 水资源水质评价方法分析与进展[J]. 重庆环境科学,1999(6):1-4
    88 徐祖信. 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2005(4):482-488
    89 Wang Shun-jiu, Yang Zhi-feng, Ding Jing. 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water quality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6):994-995
    90 徐祖信,廖振良. 水质数学模型研究的发展阶段与空间层次[J]. 上海环境科学,2003(2):79-86
    91 雒文生,宋星原. 水环境分析及预测〔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12
    92 郭劲松,李胜海,龙腾锐. 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107-113
    93 李继选,王军. 水环境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 水资源保护,2006(1):9-14
    94 李云生,刘伟江,吴悦颖,王东. 美国水质模型研究进展综述[J]. 水利水电技术,2006(2):68-73
    95 廖振良,林卫青,徐祖信.WASP5 系统及其述评[J].上海环境科学,2001(1):3-6
    96 张智,李灿,曾晓岚,张艳. QUAL2E 模型在长江重庆段水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1-4
    97 陈家军,于艳新,李森. QUAL2E 模型在呼和浩特市水质模拟中的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4(3):1-6
    98 彭勤文. 随机扩散水质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6(1):113-115
    99 罗定贵,王学军,孙莉宁.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与流域管理模型 WARMF 评述[J].水科学进展,2005(2):290-294
    100 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 水环境模型参数识别的一种新方法[J]. 水科学进展,2003(5):
    554-557
    101 王薇,曾光明,秦肖生. GSA 法在水质模型参数估值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 , 2003(9):619-623
    102 王薇,曾光明,何理. 用模拟退火算法估计水质模型参数[J]. 水利学报,2004(6):61-67
    103 窦明,谢平,李重荣,王陶. 综合水质模型参数识别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6):70-73
    104 黄国如,芮孝芳. 官厅水库水质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1999(1):20-24
    105 王祥三,陈小江. 三峡库湾二维随机水质预测模型的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2001(3):55-58
    106 雒文生,谈戈.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质预测[J]. 水电能源科学,2000(4):46-48
    107 李本纲,陶澍,曹军. 水环境模型与水环境模型库管理[J]. 水科学进展,2002(1):14-19
    108 李锦秀,廖文根,黄真理. 三峡水库整体一维水质数学模拟研究.[J]. 水利学报,2002(12):7-11
    109 贾海峰,程声通,杜文涛. GIS 与地表水水质模型 WASP5 的集成[J]. 清华大学学报,2001(8):125-128
    110 赵玉华,傅金祥,孙凤海. 白石水库水源水质动态模拟预测研究[J]. 给水排水,2003(8):26-30
    111 赵棣华,李来,陆家驹. 长江江苏段二维水流-水质模拟[J]. 水利学报,2003(6):72-77
    112 孙颖,陈肇和,范晓娜. 河流及水库水质模型与通用软件综述[J]. 水资源保护,2001(2):7-12
    113 徐祖信,尹海龙. 黄浦江二维水质数学模型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3(3):261-265
    114 许其功,刘鸿亮,曾光明. 三峡水库二维随机水质模拟预测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4(5):23-26
    115 龙腾锐,郭劲松,冯裕钊,霍国友. 二维水质模型横向扩散系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J]. 重庆环境科学,2002(2):25-28
    116 赵玉华,傅金祥,孙凤海. 白石水库水源水质动态模拟预测研究[J]. 给水排水,2003(8):26-30
    117 罗定贵,王学军,孙莉宁.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与流域管理模型 WARMF 评述[J]. 水科学进展,2005(2):289-294
    118 李如忠. 水质预测理论模式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26-30
    119 Kennedy Matthew G, Ahlfeld David P, Schmidt David P, Tobiason John 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for Estimation of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in a Reservoi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6(9):976-984
    120 Suh Seung-Won, Kim Jung-Hoon, Hwang In-Tae, Lee Hye-Keun.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on an artificial estuarine lake Shiwhaho, Korea[J].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004(3/4):143-146
    121 Barnwell Jr., Thomas O., Brown Linfield C., Whittemore Raymond C. Importance of Field Data in Stream Water Quality Modeling Using QUAL2E-UNCA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4(6):643-647,
    122 Zheng Yi Wu. Optimal Calibration Method for Water Distribution Water Quality Mode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2006(7):1363-1378
    123 Peter Shanahan, Donald R.F Harleman. Transport in lake Water Quality Model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984(1):42-57
    124 Zou Rui, Carter Stephen, Shoemaker Leslie, Parker Andrew, Henry Thomas. Integrated Hydrodynamic and Wate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 to Support Nutrient Total Maximum Daily Load Development for Wissahickon Creek, Pennsylvani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6(4):555-566
    125 叶守泽,夏军,郭生练,陈小红. 水库水环境模拟预测与评价〔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5
    126 傅国伟.河流水质数学模型及其模拟计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127 胡振鹏,傅春,金腊华. 水资源环境工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10
    128 张征,沈珍瑶,韩海荣,邵景力. 环境评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129 张从. 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0
    130 程声通. 环境系统分析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131 郑彤,陈春云.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
    132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2002.4
    133 彭勤文. 随机扩散水质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6(1):113-115
    134 付春平,钟成华,邓春光.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1):128-131
    135 李锦秀. 富营养化综合防治调控指标探讨[J]. 水资源保护,2002(2):4-6
    136 全为民,沈新强,韩金娣,陈亚瞿.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评价与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2005(8):13-16
    137 王孟,邬红娟,马经安. 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9):77-81
    138 余先旭,孙石,朱宝平,胡永康. 磷与湖泊富营养化[J]. 云南环境科学,2005(增刊):36-38
    139 刘华祥,李永华. 东湖富营养化的模糊评价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6(3):28-30
    140 庞清江,李白英. 东平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J]. 水资源保护,2003(5):42-44
    141 年跃刚,宋英伟,李英杰,孙艳妮,聂志丹.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67-70
    142 李祚泳,刘国东,丁 晶,张欣莉.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 S 型曲线通用表示式[J]. 中国 环境监测,2001(6):14-17
    143 马登军,张凤娥,高云霞,陈 浩,张艳敏. 官厅水库富营养化的评价[J]. 中国环境监测, 2002(1):41-44
    144 黄钰铃,惠二青,刘德富. 河道型水库库湾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及防治初探[J].人民长江,2006(4):16-18( 富营养化 3 个条件)
    145 王明翠,刘雪芹,张建辉.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J]. 中国环境监测,2002(5):47-49
    146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2001,090 号
    147 黄文钰,舒金华,吴延根. 中国主要水库富营养化评价[J].贵州环保科技,1997(2):12-16
    148 郑丙辉,张远,富国,刘鸿亮. 三峡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标准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6(6):1022-1030
    149 金相灿,刘鸿亮,屠清瑛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4
    150 毛战坡,彭文启,王世岩,周怀东.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及控制措施评价[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2):135-142
    151 梁婕,曾光明,郭生练,苏小康,黄国和.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6):24-30
    152 卢小燕,徐福留,詹巍,赵臻彦,陶 澍.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水科学进展,2003(6):792-798
    153 韩菲,陈永灿,刘昭伟. 湖泊及水库富营养化模型研究综述[J]. 水科学进展,2003(6):785-791
    154 金相灿,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控制和管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0
    155 李振亮.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 Euclid 贴近度评价法[J]. 干旱环境监测,1996(1):16-19
    156 夏军,窦明. 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水质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上海环境研究,2000(7):302-305
    157 刘洋,杨立中. 河道型水库总磷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5):653-655
    158 姜波,杨士建,赵秀兰. 骆马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富营养化评价[J]. 干旱环境监测,2005(4):224-229
    159 徐清,杨天行,刘晓端,葛晓立. 河道型水库库湾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及防治初探[J]. 吉林大学学报,2003(3):315-318
    160 陈云波. 完全均匀混合质量平衡水质模型在滇池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1999(5):53-55
    161 李畅游,高瑞忠,刘廷玺,任春涛. 乌梁素海水质富营养化评价及其年季动态变化特征[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2):11-14
    162 叶雪梅,郝吉明,段雷,周中平. 中国主要湖泊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1):54-58
    163 李家科. 博斯腾湖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D].2004.3
    164 杜丹丹. 滦河大河口西山湾串联水库优化调度模型研究〔D〕.2004.5
    165 杨文龙,杨常亮. 滇池水环境容量模型研究及容量计算结果[J]. 云南环境科学,2002(3):20-23
    166 黄真理,李玉粱,李锦秀,陈永灿. 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J]. 水利学报,2004(3):7-14
    167 丁训静,姚琪,阮晓红.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3(2):189-192
    168 程声通. 河流环境容量与允许排放量 [J].水资源保护,2003(2):8-10
    169 曹刚. 河流水环境容量价值研究 [D].1999.12
    170 刘凌,崔广柏. 湖泊水库水体氮、磷允许纳污量定量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4(6):1053-1058
    171 李锦秀,杜斌,孙以三. 水动力条件对富营养化影响规律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2005(5):15-18
    172 丁训静,姚琪,阮晓红.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3(2):189-192
    173 谈戈. 湖库水环境变化预测及综合治理研究〔D〕.2001.4
    174 贾海峰,程声通,丁建华,李京峰. 水库调度和营养物消减关系的探讨[J]. 环境科学,2001(4):104-107
    175 李重荣. 流域污染负荷与水质变化预测研究[D] 2003.4
    176 李春艳,华德尊,张莉. 二龙山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及削减规划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2(3):7-10
    177 朝伦巴根,高新科.计算机数值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78 马太玲,朝伦巴根、高瑞忠. 水污染控制系统非线性规划优化求解方法的简化[C].中国水论坛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