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作为齐长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齐鲁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许多聚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它的形态已遭破坏甚至消失,使这一特殊的聚落类型的研究成为建筑聚落史研究中的缺失环节。对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研究,无论是从一种重要的建筑历史现象的补充、解读,抑或是为长城的整体保护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军事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宏观综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和类比、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借鉴历史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调研及当代考古研究成果,对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然后,通过查阅、收集古籍历史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资料,借助于全国文物普查和考古资料成果,通过网络资源和现场调研,综合运用历史地图、GOOGLE地图等相关地图处理手段和方法,对齐长城沿线的军事重镇、堡寨和关隘等军事聚落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军事聚落的分类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军事聚落的形态和形制进行系统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对齐长城城体本身和沿线军事聚落相关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厘清了东周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和防御设施的具体布局;揭示了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对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弥补其在图文与数据资料方面的不足;深入剖析并总结了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形态和形制特征。
The military settlement along the Qi Great Wall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whole has a wealth of Qilu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ive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Many villages due to histori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also many other reasons havebeen damaged or even disappear, so that the research on this particular type ofsettlements to be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building settlements.Researches on the Military settlement aligned along the Qi Great Wall are animportant supplement and interpret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The researches have larger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necessity for the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will be adopted,the history, geography, archeology, militar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cience,architectur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s are to be combined tocomplete the research. Meanwhil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macro synthesis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research, and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method are all to be integrated. First, this paperclarifies the Qi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 by learning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combinedwith the field research and contemporar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Second,throughconsulting and collecting the ancie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ocal records, by meansof a national survey on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egratedusing of resources over the network and on-site research, historical maps, GoogleMap processing means and methods, all of above will be conducted to systematicallystudy the passes of formation aligned along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settlement of the military along the Great Wall military town and Fortresses,classification the settlement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orm and shape of themilitary settlement, which will align to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itself alongthe military settlement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thedevelopment.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systematic summarizes on the defense constitutes and defense facilities specific layoutof EastZhou Qi system of military; reveals the rul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military settlement along the Qi Great Wall; systematically bring together the GreatWall of military settlement, making up for its lack of graphic and data; depth analysisand summarizes the form and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litary settlements alongthe Qi Great Wall.
引文
1王东星,李文孝.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观察,2005,(第1期):25-26.
    2见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02-03-05/10002867.html。
    3宋丽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第11期):225-227.
    4白全贵,师全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03:9.
    5廉永杰,赵延新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
    6南怀瑾著.亦新亦旧的一代.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见求是理论网>>《求是》>>2012年>>2012/01: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国家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
    4《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第八部分:“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5马平.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5,(第1期):35-39.
    1徐北文.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齐文化与齐长城》序言[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3期).
    2刘振清主编.齐鲁文化东方思想的摇篮.上海市: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8.12.
    3齐鲁文化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9%bd%90%e9%b2%81%e6%96%87%e5%8c%96)》-2010-08-24
    4刘武军,张光明主编;淄博市博物馆编.文物考古与齐文化研究.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5刘武军,张光明主编;淄博市博物馆编.文物考古与齐文化研究.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1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一集.科学出版社,2004.12.
    2刘德春.齐长城综述[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4,(第12期):79-83.
    3罗哲文.长城.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2.
    1罗哲文.长城.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2.
    2罗哲文,杨永生主编.失去的建筑摄影集.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罗哲文编著.万里长城.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0.
    4董耀会著.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4.
    5刘金柱著.万里长城.哈尔滨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华夏子著;秦皇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明长城考实.北京市:档案出版社,1988.
    7王玲.北京的长城.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02.
    8王国良著.中国长城沿革考.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27.
    9成大林著.长城,世界一大奇迹.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10李少文著.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05.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刘镇伟主编.中国古地图精选.北京市: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3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下.西安市: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12.
    4国家文物局编著.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08.
    5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10.11.
    6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艾冲著.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6.
    8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9.
    9南炳文;汤纲著.明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
    10王毓铨著.明代的军屯.北京市:中华书局,2009.08.
    11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07.
    12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1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傅仲侠等执笔.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5.
    1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赵秀昆等执笔.中国军事史第6卷兵垒.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91.
    15赵秀昆等执笔.中国军事史第3卷兵制.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7.
    16张其昀著.中国军事史略.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1956.11.
    1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严文明著.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0.:249-255.
    3彭一刚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
    4汪之力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济南市: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荆其敏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市: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6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J].建筑学报,1996,(第4期).
    7陈志华等著.诸葛村.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9.
    8陈志华撰文;楼庆西摄影.张壁村.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李秋香著.中国村居.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0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一一兼以秦晋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李蕾,晋陕、闽赣地域传统堡寨聚落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1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3石峰,湖北南漳地区堡寨聚落防御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巍,河西走廊地区寨堡建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日)藤井明著,宁晶译:聚落探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日)原广司著;于天祎等译.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何力编著.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北京市: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07.
    8王怀中编.山西关隘大观.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03.
    9边强编著.甘肃关隘史.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01.
    10袁伟,盖生福主编;中国军事博物馆编纂.中国军事史图集上.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沙学浚编著;国立编译馆主编.城市与似城聚落.国立编译馆,1974.07.
    1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2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张玉坤,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J].华中建筑,2005,(02).
    4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J].新建筑,2006,(第1期).
    5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
    6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7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8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9薛原,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董明晋,北京地区明长城戍边聚落形态及其建筑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1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郦道元著.水经注.成都市:巴蜀书社,1985.
    3(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4(西汉)司马迁著.全本史记大全集.北京市: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4.
    5(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汉)郑玄注.周礼郑氏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2董说撰.七国考一至三册.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3(春秋)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03.
    4(晋)皇甫谧等撰.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济南市:齐鲁书社,2010.01.
    5于钦.齐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市:中华书局,2004.06.
    1(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2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市志第六卷科教文卫.西安出版社,2002.6:107.
    3(汉)桓宽著.盐铁论.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冶金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5%86%b6%e9%87%91)》-
    5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37.03.
    6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1:463-466.
    1数据来源于读秀学术搜索。
    2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3张华松著.齐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9.
    4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1.
    5于德普主编.风雨齐长城.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
    1潘海涛主编.走进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2淄博市齐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中华古齐国文化历史文化古国·齐长城·齐国文物.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9.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
    4王国良著.中国长城沿革考.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27.
    1寿鹏飞撰,《历代长城考》,民国三十年(1941)印。
    2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编著,古垣沧桑,北京:北京军区内部刊印,1983.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赵秀昆等执笔.中国军事史第6卷兵垒.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91.
    4景爱著.中国长城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齐子忠,杨殿嘉主编.山东旅游综览.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6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韩喜凯主编;于振声等编写.山东风景名胜词典.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07.
    2王鲁湘著;严钟义,薛玉尧摄.神明之地荒城·关塞·圣殿·宫阙.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2.
    3陈先运主编.章丘历史与文化.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09.
    4张光明著.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济南市:齐鲁书社,2004.07.
    5于海广主编.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济南市:齐鲁书社,2003.
    6魏树海主编.秀美灵毓看沂水.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11.
    7杨兆勤等著.沂蒙建筑文化.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12.
    8王勇编著.齐鲁文化.北京市:时事出版社,2008.
    9《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译.长城史话中英文双语版.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牛国栋,白晋元编著.齐鲁揽胜.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2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6.
    3王志民主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济南市:齐鲁书社,2008.12.
    4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任会斌,齐长城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张莹,齐长城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1付伟安,山东淄博孟姜女传说的传承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2王静,上王庄村孟姜女故事调查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王献唐.山东周代的齐国长城[J].社会科学战线,1979,(第4期).
    4鲁海,鲁军.齐长城考略[J].管子学刊,1990,(第3期).
    5刘德春.齐长城综述[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4,(第12期).
    6华松.齐长城起始区巨防及诸地望考[J].管子学刊,1991,(第2期).
    7景爱.关于长城附属设施调查的有关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第3期).
    8李居发.齐长城的边陲军事重镇安陵城探考[J].文博,2009,(第4期).
    9刘镇宗.从沂山地区齐长城遗存看古齐国的战略防御[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4期[C].2010.
    10华松.齐长城是如何借助泰山地区地利的[J].管子学刊,1988,(第4期).
    11国光红.齐长城肇建原因再探[J].历史研究,2000,(第1期).
    12张华松.齐长城与晚清御捻战争[J].齐鲁文化研究,2005,(第0期).
    1朱晓梅,安志伟.论齐长城研究在齐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J].泰山学院学报,2005,(第4期).
    2张华松.从兵学的角度看齐长城[J].泰山学院学报,2005,(第4期).
    3孙敬明.齐长城在齐国军事防御战略中的地位[J].泰山学院学报,2005,(第4期).
    4安作璋.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俯瞰齐长城[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第6期).
    5刘艳.浅析齐长城的价值[J].才智,2009,(第20期).
    6张华松.齐长城旅游资源述略[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3期).
    7张华松.济南境内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及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2期).
    8孔繁刚.谈齐长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2005.
    9李继生.齐长城的保护与破坏[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1期[C].2009.
    10康建军.齐长城沿线旅游资源“龙头凤尾”开发模式浅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02):39-41.
    1国家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第八部分:“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鲁文扬.又是一年风光好[N].中国文物报,2012-03-21.004.
    1山东将启动10段齐长城抢救性保护和展示工程-政府采购信息网
    2来源: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
    1(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市:中国书店,1989.01.
    2(战国)墨翟著.墨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3.
    3(汉)班固.汉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62.06.
    4(清)张焘纂;汪介人著.津门杂记中州杂俎上.广陵书社,2003.05.
    5(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3.
    6(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01.
    7(西汉)刘安编;陈惟直译注.淮南子.重庆市:重庆出版社,2007.08.
    8孟子著,朱熹注,张茂泽整理,《孟子》:三秦出版社:2005.03.
    9(梁)沉约注,《竹书纪年》: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1
    1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11(春秋)管仲撰;吴文涛,张善良编著.管子.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柳思维.论城市内涵、起源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第一个高峰期[J].求索,2003,(第3期):4-7.
    2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史论丛.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42-52.
    3卢可可:中国史前城址的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4"The urban revolution",The Town Planning,Review;Vol.XXI,no.1,PP3-17,1950.
    1C.C.Lamberg-Karlovsky and J.Sabloff,AncientCivilizations:The Near East and Mesoamerica.MenloPark,California:The Benjamin/cummings,1979,P.145.
    2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3Hsiao一t'ung Fei, China's Centr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3,P.95.
    4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76-79.即:“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市。古国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90.
    2摘自杨毅,《我国古代聚落若干类型的探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2006年2月
    3孔令铜:《关于长城的战略思考》,《军事历史》,1997年第7期。
    4于元编著.历代长城.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01:2-6.
    5安京.试论先秦国家边界的形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第3期)。
    1安京.试论先秦国家边界的形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第3期)。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3《国语》卷十六《郑语》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腾、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4《尚书大传》中记述:“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5《周礼》卷十二《封人》疏曰:“为畿封而树之,谓王之国外,四面五百里各置畿限。畿上皆为沟堑,其土在外而为封,又树木而阻固。故云畿封而树之”。
    6安京.试论先秦国家边界的形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第3期):23-24.
    7安京.试论先秦国家边界的形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第3期):23-24.
    1(清)魏源.魏源全集第17册皇朝经世文编卷70至卷89兵政.岳麓书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48页。
    2景爱著.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页。
    3此句中,关于“方城”正义括地志云:“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可见方城因山得名,“缘之以方城”中的方城可能只是于边界要塞处的城堡之一,与列城无甚大异。
    4肖华锟.中国最早的长城:南阳楚方城[J].河南社会科学,1997,(第4期):65-66.
    5肖华锟,艾廷和.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J].江汉考古,2003(4):69.
    6寿鹏飞撰,《历代长城考》,民国三十年(1941)印。
    7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兵垒:第六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70.
    1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4.指出:“要保卫大片的国土,只靠分散的城邑显然是有困难的,于是,人们在城的基础上想出了新办法,即将封闭性的城墙打开,改做连续性、单向性的城墙,……这种连续性的城墙都很长,可以长到数百里数千里以上,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长城’。顾名思义,长城就是长长的城墙,这个名字既表明了它的特点和功用,又表明它来源于‘城’,……是城的扩大和延长,由‘城’演变而来”。
    2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21页。
    3老雷.拭去尘埃:找寻真实的长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80.
    4张玉坤,李哲,李严.“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4期).
    1参照张玉坤,李哲,李严.“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4期).
    2齐长城-【书画天下】-中国经济网经济博客-Powered by X-Space-《网络(http://blog.ce.cn/index.php/uid-102445-action-viewspace-itemid-2155)》-2012-06-06
    3《史记楚世家》引《齐记》。
    1齐长城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9%bd%90%e9%95%bf%e5%9f%8e)》-
    2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小序:“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卫之术,愈工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矣。原夫长城之设,既可以为界,亦可以为防,对于当时各国疆域分合之形势,甚有关系。”
    4罗勋章:《齐长城考略》,《城子崖发掘六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1991年。文中指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人或从防的御敌功能得到启示,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产生。”
    5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21.
    1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21.
    2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22.
    3《战国策齐策》孙子曰:“一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莼,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一张维华先生对此解释为:“天,大也,唐,防也。”
    4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21.
    5任相宏:《齐长城源头建置考》,齐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
    1张华松.从兵学的角度看齐长城[J].泰山学院学报,2005,04:18-21.
    2张华松著.齐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9:2-10.
    3齐长城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9%bd%90%e9%95%bf%e5%9f%8e)》-
    1齐长城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9%bd%90%e9%95%bf%e5%9f%8e)》-
    2瓯燕.略论东周齐长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607.
    3《史记封禅书》
    1据《史记》,晚于齐长城的战国长城有:燕长城:前334—301年之间;赵长城:前333年;秦昭王长城:前306—251年之间;魏长城:前361年;中山长城:前369年。早于齐长城的是楚“方城”,应筑于前656年之前。前656年,齐桓公统八国之师伐楚,楚王遣大夫屈完与诸侯之师议合,桓公与屈完同乘而观诸侯之师,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诸侯乃与屈完盟而还。
    2瓯燕.略论东周齐长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607-609.
    1张华松著.齐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9:11-23.(一)齐灵公修筑泰山西侧夯土长城;(二)泰沂山区关隘夯土长城兴建于春秋后期;(三)东段夯土长城兴建子齐宣公中叶以前的春秋战国之际;(四)齐威王“筑防以为长城”;(五)“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2山东美术出版社.山东风物志.济南市: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12-13.
    1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2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4《长清县志》十六卷,首四卷末二卷,附东灵岩志略二卷,(清)舒化民修,徐德成纂,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5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6《泰安县志》:(道光)十二卷本,首一卷末一卷,(清)徐宗干修,蒋大庆纂,道光八年(1829)刻,同治六年(1867)补刻本。
    7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8《长清县志》:十六卷,首四卷末二卷,附东灵岩志略二卷,(清)舒化民售,徐德成纂,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1《山东通志》:清光绪年间张动果、杨文敬修,孙佩南纂,共四十四卷。
    2《博山县志》:(乾隆)十卷本,(清)富申修,田士麟纂,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11915年《山东通志》卷十二《疆域志》第三青州府博山县下载:“本淄川县之颜神镇地,元初尝置行淄川县于此,至元二年,县废,以镇隶益都,明嘉靖十七年,设通判驻此,本朝雍正十二年,始以益都之孝妇怀德二乡三十四社及淄川之大峪等二十一庄、莱芜之乐疃等七庄,置县,属青州”。
    2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4《临朐县志》:4卷本,(清)屠寿征修,尹所遴纂,康熙11年(1672)刻本。
    5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1文中所言之淄川县界,在今天属于博山县地界,古代属淄川管辖,见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2《安丘县志》:(万历)二十八卷本。(明)熊元修,马文炜纂,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民国三年萃华石印局石印本。
    3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1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2《胶州志》卷十:“山在州南七十五里,俗亦名黄山,西南末北,屹然两峰,古齐城联之”。
    3张华松著.齐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9:24-48.
    1罗哲文.长城.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2:14-15.
    2山东省出版总社淄博办事处编.淄博风物志.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38-39.
    3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潍坊风物.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40-41.
    4罗哲文.长城.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2:14-15.
    5山东省出版总社淄博办事处编.淄博风物志.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38-39.
    6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潍坊风物.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40-41.
    1赵万民等著.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3:6.
    2徐建春.浙江聚落:起源、发展与遗存[J].浙江社会科学,2001,(第1期):32-38.
    3人居环境_百度百科-《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422531.htm?func=retitle)》-
    4徐建春著.浙江通史第2卷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184.
    5(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全本上.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9.09.
    1(东汉)班固著;(南朝宋)范晔著.汉书.延吉市: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娟妙主编.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0:91-92
    3金其铭董新陆玉麒.中国人文地理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01月第1版:134.
    1聚落-搜一族-《网络(http://search.souezu.cn/s_%be%db%c2%e4.html)》-
    2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07月第1版:671.
    3赵兵主编.农村美化设计新农村绿化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05:12.
    41993年颁布的《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1993)。
    1张娟妙主编.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0:92-93.
    2冯彬主编.中国房地产实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07:915.
    3吴传钧主编.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176.
    4沙学浚编著国立编译馆主编.城市与似城聚落.国立编译馆,1974年07月第1版:291.
    1沙学浚编著国立编译馆主编.城市与似城聚落.国立编译馆,1974年07月第1版:291-296.
    1夏忠敏.“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09,(第4期):15-16.
    1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3:2917.
    2崔恒升编著.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黄山书社,2003年06月第1版:110-111.
    3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3:3154.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148530.htm
    5乔匀主编.中国古建筑大系10城池防御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第181页。
    1王绵厚著.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226-227页。
    2《汉书》卷六武帝纪。
    3《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2期。
    4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旅游文化卷三.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第78页。
    1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3.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165.
    2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赵云旗著.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3:192-193.
    4安介生编著.走近中国名关.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07.04.
    5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98。
    6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98。
    1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罗哲文刘文渊.世界奇迹——长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50页。
    1梁磊.先秦时期的齐地及其疆域沿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8-22.
    1梁磊.先秦时期的齐地及其疆域沿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8-22.
    2(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2.《史记齐太公世家》曰:“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史记周本纪》则载:“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郑诗谱曰,周武王伐纣,封太师吕望于齐,地方百里,都营邱。”
    3(春秋)左丘明.左传[Z].北京:中华书局,2007.《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谓楚使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即古黄河,约经今河北武强,宁晋、巨鹿、魏县及河南的滑县一带)。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东南大砚山上)。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南宣惠河一带)。”
    4钱林书.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疆域及政区[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1《国语齐语》曰:“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荀子仲尼篇》载:“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韩非子有度》也有类似记载:“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
    2(春秋)管仲.管子[Z].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钱林书.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疆域及政区[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4(宋)李昉.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160《州郡部》青州,苏秦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
    1(汉)刘向.战国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钱林书.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疆域及政区[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3见刘向.《战国策序》。
    1翦伯赞著.先秦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02:328.
    2此“五伯”见于载于《墨子所染》和《旬子王霸》,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先秦旧说,可以信据。
    3参照陈恩林著.中国春秋战国军事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4.01.1-17页。
    4见《公羊传隐公五年》何休注。
    5李学勤主编.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068.
    6《国语齐语》说:“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鼓是军中指挥号令系统,三鼓即说桓公与国子,高子各统帅一军。
    1见《国语吴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见江永.《群经补义春秋》。
    2《左传》僖公十五年。
    3见惠栋.《春秋左传补注》。
    1张传玺,杨济安编绘.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见杨宽《春秋战国间封建军事组织和战争的变化》.《历史教学》1954年4期
    1见《孟子离娄上》。
    2《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3《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4陈章,邹旭光.兵农合一全民皆兵——越国军事制度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93-98.
    5《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的军事制度时,首先讲村社居民组织,说:“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它的军队组织则建筑在居民组织之上,是“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之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干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师,故万人为一军。”
    1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上.北京市:中华书局,2004.06:413.
    2列国志,华夏历史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历史,世纪文学--http://www.2100book.com/-《网络(http://read.2200book)》-2011-03-19
    3《后汉书百官公卿表》引刘劭的《爵论》:“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营则以战”。
    4(宋)叶时.礼经会元节要等五种.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5列国志,华夏历史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历史,世纪文学--http://www.2100book.com/-《网络(http://read.2200book)》-2011-03-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362页。
    7《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1列国志,华夏历史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历史,世纪文学--http://www.2100book.com/-《网络(http://read.2200book)》-2011-03-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3: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3:32页。
    4列国志,华夏历史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历史,世纪文学--http://www.2100book.com/-《网络(http://read.2200book)》-2011-03-19
    1陈章,邹旭光.兵农合一全民皆兵——越国军事制度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93-98.
    2见《汉书食货志》。
    3见《史记商君列传》。
    1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春秋文武不分职及文武分职之萌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见《尉缭子攻权》。
    1(宋)郑樵著.《通志略》.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39页。
    2《盐铁论险固》.《诸子集成》第七册《盐铁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52页。
    3孙秀英.试论齐国建立发展的地理环境[J].戏剧丛刊,2002,(第1期).
    1《史记齐太公世家》。
    3本章节主要参考:王志民主篇《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宣兆琦、李金海主篇《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王志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文史知识》,1989年3期。
    4《尉缭子分塞令》,《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55页。
    2见《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卷9“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中华书局,1993年。第995、996页。
    4《尉缭子守权》.《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盐铁论险固》.《诸子集成》第七册《盐铁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52页。
    2《战国策》卷19《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38页。
    3《战国策》卷26《韩一苏秦为楚合纵说韩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30页。
    4《史记》卷44《魏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52页。
    5《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20页。
    6《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20页。
    1《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2《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3《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1《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2参见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3《晏子春秋》.《诸子集成》第四册《晏子春秋校注》,中华书局,1954年,第129页。
    4《管子轻重丁》.《诸子集成》第五册《管子校正》,中华书局,1954年,第410页.
    5《左传》襄公十八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5页.
    6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第29页
    1华松.齐长城起始区巨防及诸地望考[J].管子学刊,1991,(第2期).
    1孙敬明著.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市:齐鲁书社,2006.02:齐境武库战略格局与孙子攻守之法——从考古所见战国兵器铭文和银雀山汉简谈起。
    1参见张华松著.齐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9:76-81.
    2哈密概况--乌鲁木齐在线--新疆乌鲁木齐新闻门户-《网络(http://www.wlmqwb.com/3229/2009dbh/2009dbhdzzs/200911/t20091125_941609.shtml)》-
    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4李剑平编著.中国古建筑名词解辞典.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1:359.
    5郭秋娟.战国军事驻防研究[D].苏州大学,2009:55-56.
    1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55页。
    1钱林书.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疆域及政区[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1梁磊.先秦时期的齐地及其疆域沿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8-22.
    2梁磊.先秦时期的齐地及其疆域沿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8-22.
    3(春秋)左丘明.国语[Z]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4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古籍出版社,1958年。
    1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
    2《墨子备城门》.《诸子集成》第四册《墨子问诂》,中华书局,1954年,第300页。
    3《墨子备梯》.《诸子集成》第四册《墨子问诂》,中华书局,1954年,第323页。
    1《墨子备城门》.《诸子集成》第四册《墨子问诂》,中华书局,1954年,第312、311页。
    1《史记齐太公世家》。
    2见《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傅仲侠等执笔.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5.
    1参照《春秋左传》、《史记》、《中国全史》等。
    2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两卷本.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08.第47-48页。
    1《史记》卷四《周本纪》。
    2《史记》卷四《周本纪》。
    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4《荀子儒效》。
    1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两卷本.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08.第49-67页。
    1[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据《左传》、《史记》、《山东古国与姓氏》、《路史》、《山东通史》等。
    1临淄区_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4%B8%B4%E6%B7%84%E5%8C%BA?prd=citiao_right_xiangguancitiao
    1参见临淄区志办公室编.临淄区概况.1.
    1临淄区志办公室编.临淄区概况.7-11.
    1《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2《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1《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2《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据考古勘测资料,大城内已发现道路九条。东部南北向大道自南垣东门通向大城东北方向,在河崖头村而南与北部东而向大道相接,全长3300余米,路宽
    1《尔雅》卷五释宫第五。
    1(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2《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1《三齐记》,南燕晏谟著,原书已轶。所引见《读史方舆纪要》,《太平寰宇记》。
    1[转载]2011年04月17日莒国(1)_龙的传人-《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826b60100qq1h.html)》-
    2所著《中国史稿》中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
    1莒国(1)04月17日_白泽-《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3afbc10100q1yd.html)》-
    1莒县我热爱的家乡_liuruijun1973-《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be403b0102dw0v.html)》-
    2张从军,王书德.山东大遗址之:莒国故城[J].走向世界,2007,(17):94.
    1(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释.说苑今注今译.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05:139-140
    1朱熹注本:《孟子》,古籍出版社,1987年:97页。载:“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赵岐注:“盖,齐下邑也。”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1:235.卷三十五山东青州府沂水县,盖城条下:“县西北七十里,齐邑也。陈仲子兄戴,盖禄万锤,又王驩为盖大夫,即此。汉置盖县,属泰山郡。”
    3清叶圭缓著,王汝涛、丁余善、唐敏校点:《续山.东考古录》,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沂水县条目载:“后汉末(……或建安初立也)于盖县地置东安郡。魏因之”。
    4孔颖达、许敬宗等撰:《隋书志二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载:“沂水旧置南青州及东安郡,后周改州为营州。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东安。十六年又改曰沂水。大业初州废。东安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松山,苔旧置东莞郡。后齐废,后置义唐郡。开皇初废。”
    1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记载:“春秋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杜预曰:“浮来纪邑,东莞县北那乡,那乡西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
    2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1984年:184页。记载:“东莞有郸亭,有那乡,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
    3(清)叶圭缓著,王汝涛、唐敏、丁善余点注:《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沂水县》,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载:“”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28-30页。
    2朱晓琳.沂源东安故城调查与浮来、盖邑考略[D].山东大学,2010.
    1郑孝燮.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以礼为本的整体性.《城乡建设》,2004.1:49.
    1李轶华.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规划师.2002,18(5):8.
    2吕京庆,代朋.齐国故都临淄形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221-224.
    3见《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4见俞伟超:《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二)第四部分》,载《文物》1981年第6期。
    1见《后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
    2见杨守敬在《秦郡县图序》。
    3见《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4见《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载《考古》1980年第2期。
    5见《山西夏县禹王城调查》,载《考古》1963年第9期。
    6《孟子公孙丑下》。
    7《战国策赵策》。
    1李海霞.齐国都邑营建考略[D].华侨大学,2006.
    2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参见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v10537.htm
    2路宗元,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1参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47
    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47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339
    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339
    3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315
    4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47
    5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47
    1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17页。
    2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2页。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726
    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47
    3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17页。
    4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1页。
    5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3页。
    1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6页。
    2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6页。
    3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6页。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上下.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12:667。“流芳百世碑”为青石质,方座。碑高1.7米,宽0.71米,厚0.2米。碑文记述修建石寨抵抗太平军。捻军的经过。
    1山东省淄博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淄博市地名志.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05:364页
    2王承典.淄博文物与考古.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12.:141页。
    3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3-24页。
    1老残长清杜庄有个神秘古城堡: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7c38010003um.html
    1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李南晖编注.左传精萃.广州市:花城出版社,2006.05.:125页。
    1孙敬明山东五莲盘古城发现战国齐兵器和玺印《文物》1986年第3期第31页。
    1马鞍山探秘齐兵营,人民网,2001年7月22日,邹青山史德建翟海
    1山东友谊书社编.长清名胜集粹.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06.:33页。
    2张曜.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43山东军兴纪略一、二.台湾:文海出版社:1167-1183
    3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669.htm
    1张宏彦.2003.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90页。
    2(美)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01:21-23.
    3王鲁民,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J].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2期).
    1《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孙立华2004年7月发表于长城小站。
    1李乡状主编.世界文化遗产.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第37页。
    2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1.第216-217页。
    3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1.第:217页。
    1参见张文明《齐鲁古隘—铜陵关》,政协沂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沂源文史资料第5辑钟灵毓秀沂河源.1991.
    1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1.第213页。
    2参见《齐长城莱芜段遗址》宋继荣赵亮。
    1(清)叶先登修;(清)冯文显纂.颜神镇志.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07。
    2乾隆《博山县志》卷三,本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4。
    3(清)张梅亭、王希曾纂修.〔光绪〕莱芜县志四十二卷。
    1(明)杜思、冯惟讷纂修.〔嘉靖〕青州府志十八卷。
    1青石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81f130102dv05.html
    2旅游背景]齐长城莱芜段的关-《网络(http://www.zqxxg.cn/html/200611/28/123601799.htm)》-
    1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1.第213-215页。
    1《山东通志》:四十四卷本,(清)张动果、杨文敬修,孙佩南纂。
    1参见刘世松《穆陵关》2002年10月26日发表于长城小站。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郎丰刚.齐之要隘穆陵关.《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2期.
    1发现青州三千年古道遗址1_李守力-《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178b40100h8ns.html)》-
    1穆陵关——世界雄关!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23276.html
    2发现青州三千年古道遗址1_李守力-《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178b40100h8ns.html)》-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临朐县委员会《临朐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1989:第182页。
    1沭水道中《蒙阴文史资料第3辑公鼐诗文选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第
    48页。
    2(明)杜思、冯惟讷纂修.〔嘉靖〕青州府志十八卷.
    3郎丰刚.齐之要隘穆陵关.《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2期.
    1[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
    2[民国]《临朐县志》卷八。
    1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超然台记》中云:“西望穆陵,隐然如城廓,而尚父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2刘世松.齐长城:沂水穆陵关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85584901011me1.html
    1(西晋)张华编纂.博物志中国古代第一博物学奇书.重庆市:重庆出版社,2007.10.
    1(战国)晏婴著;王思平注释.晏子春秋全文注释本.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2.
    2章丘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章丘市地名志.济南市:黄河出版社,1999.
    1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3.
    2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
    1彭书正,青龙县境内长城与关口概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2边强编著.甘肃关隘史.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01:3-11.
    1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1胡大浚:《陇文化丛书序》,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页。
    2边强编著.甘肃关隘史.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01:32
    1边强编著.甘肃关隘史.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01:26
    1路宗元主编:《齐长城》,孙立华《齐长城概述》,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
    1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张华松.齐长城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几个问题.人文自然网。
    2来源:人文自然网。孔繁刚:谈齐长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李继生:实施齐长城保护与管理的十条建议;宫德杰:简析齐长城的保护与利用;迟昭厚:关于齐长城保护利用的思考;张华松:齐长城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几个问题;唐士文:浅论有效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
    3参见百度百科: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4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16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1实施齐长城保护与管理的十条建议_泰山学者李继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c9a5a01000ai3.html
    1参见2013年1月11日《大众日报》:苏媛、许鑫,保留一个“真实的”齐长城。
    1参见李严张玉坤李哲《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性保护》。
    1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_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http://paper.dic123.com/lunwen_43166272/)》-
    1吕京庆,代朋.齐国故都临淄形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第5期):221-224.
    1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5.
    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傅仲侠等执笔.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5.
    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傅仲侠等执笔.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5.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90.
    [2](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全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9.09.
    [3](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4](春秋)左丘明著.国语.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5.
    [5](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03.
    [6]汉兰台令史班固.汉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62.06.
    [7](清)王先谦著.后汉书集解.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02.
    [8](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市:中国书店,1989.01.
    [9](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汉)桓宽著.盐铁论.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1](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12](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13](春秋)管仲撰;吴文涛,张善良编著.管子.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4](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3.
    [15]唐杜佑撰,通典,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2.1.
    [16](元)于钦.齐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晋)皇甫谧等撰.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济南市:齐鲁书社,2010.01.
    [18](宋)樂史著,王文楚等校,太平寰宇记,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11.
    [19]朱熹、方玉润、朱杰人,诗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6.
    [20](西汉)刘向撰;卢元骏注释.说苑今注今译.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05:139-140.
    [21]陈涛(注译),晏子春秋,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第1版,2007.12.
    [22](战国)墨翟著.墨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3.
    [23](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01.
    [2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2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76.
    [26]孟子著,朱熹注,张茂泽整理,孟子,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5.03.
    [27](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06.
    [28](汉)刘向撰,新序,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06.
    [2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11.
    [3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6.
    [31](东汉)刘珍,东观汉记校注,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11.
    [32]顾颉刚,谭其骧主编,禹贡,石家庄市: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33](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12.
    [34]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孙膑兵法》注释组注释.《孙膑兵法》注释.沈阳市: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
    [35](春秋)孙武撰.孙子今译.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01.
    [36](梁)沉约注.竹书纪年.上海市: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1.
    [37]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市:中华书局,1957.
    [38](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7.
    [39](战国)韩非子著,(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市:中华书局,1998.7.
    [40](清)张焘纂;汪介人著.津门杂记中州杂俎.广陵书社,2003.05.
    [41](西汉)刘安编;陈惟直译注.淮南子.重庆市:重庆出版社,2007.08.
    [42](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
    [43]伏胜撰,尚书大传,上海市: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12.
    [44]《尉缭子》.《四库全书》(子部)第726册《尉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5](宋)李昉.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
    [46](宋)郑樵著.《通志略》.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39页。
    [47](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卷9“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95、996页。
    [48](清)魏源.魏源全集第17册皇朝经世文编卷70至卷89兵政.岳麓书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48页。
    [49](西晋)张华编纂.博物志中国古代第一博物学奇书.重庆市:重庆出版社,2007.10.
    [50](战国)晏婴著;王思平注释.晏子春秋全文注释本.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2.
    [51]金沛霖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下册).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06月第1版.
    [52](汉)刘熙撰.释名.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53](宋)叶时.礼经会元节要等五种.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54](清)张动果、杨文敬修,孙佩南纂,《山东通志》:四十四卷本。
    [55](清)舒化民修,徐德成纂,《长清县志》:十六卷本,首四卷末二卷,附东灵岩志略二卷,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56](清)王赠芳等修,成璀等纂,《济南府志》:七十二卷本,首一卷,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57](清)胡德琳修,李文藻等纂,《历城县志》:五十卷本,首一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民国续修五十四卷本,毛承霖修。赵文运等纂,民国十五年济南大公印务公司。
    [58](清)曾冠英、李基熙纂,《肥城县志》:(嘉庆)十八卷本,六册,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肥城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肥城县志(下册)(光绪十七年版本光绪三十四年版本)》,第124页。
    [59](清)邓性修,李焕章纂,《临淄县志》:(康熙)十六卷本,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民国)三十五卷本,舒孝先修,民国九年石印本。
    [60](明)杜思、冯惟讷纂修,《青州府志》:(嘉靖)十八卷本。
    [61](清)喻春林修,朱续孜纂,《平阴县志》:(嘉庆)四卷本,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光绪)八卷本,(清)李敬修纂,光绪二十一年(1895)云门书院刻本。
    [62](明)陈甘雨纂修,《莱芜县志》:(嘉靖)八卷本,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清)张梅亭、王希曾纂修.〔光绪〕莱芜县志四十二卷。
    [63](清)黄钤修,萧儒林纂,《泰安县志》:(乾隆)十二卷本,首一卷末一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清)徐宗干修,蒋大庆纂,《泰安县志》:(道光)十二卷本,首一卷末一卷,道光八年(1829)刻,同治六年(1867)补刻本。
    [64](清)张万青纂修,《章丘县志》:(乾隆)十三卷本,首一卷,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道光)十六卷本,首一卷末一卷,(清)吴璋修,曹懋坚纂,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65](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博山县志》:(乾隆)十卷本,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乾隆《博山县志》卷三,本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4.
    [66](清)王康修,硪岳纂,《淄川县志》:(乾隆)八卷本,民国九年艺林石印局石印本。
    [67]沂源县史志办公室,《沂源县志》:1996年。
    [68](清)屠寿征修,尹所遴纂,《临朐县志》:四卷本,康熙11年(1672)刻本。
    [69]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1997年。
    [70](明)熊元修,马文炜纂,《安丘县志》:(万历)二十八卷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民国三年萃华石印局石印本。
    [71]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编,《诸城县志》:中华书局,2003年。
    [72]孙韬修,高国裰纂,《胶州志》:(康熙)6册8卷本,木刻本;(乾隆)8册8卷本,周于智、寒文铺修,刘恬纂。
    [73]方作霖修,《三续淄川志》: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74]现存清康熙《莒州志》,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知州张文范主修;雍正十一年(1733)《莒州志》,刻印于乾隆七年(1742),知州李方膺主修;嘉庆元年(1796)《莒州志》,知州许绍锦纂修;民国26年(1937)《重修莒志》,清末翰林庄陔兰总纂。
    [75](清)叶先登修;(清)冯文显纂.颜神镇志.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07.
    [76]长清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山东长清县地名志》。
    [77]章丘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章丘市地名志》:黄河出版社,1999.11.
    [78]海州杨学渊编辑,《章丘县乡土志》:清.光绪石印本。
    [79]《肥城县新志》:清.嘉庆卷十八。
    [80]刘兴慧著《山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
    [81]《肥城县志黄崖纪事略》,光绪十七年刻本。
    [82]山东省淄博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淄博市地名志》,364页。
    [83]淄博市公路管理局《淄博公路志》,第118页。
    [84]沭水道中,《蒙阴文史资料第3辑公鼐诗文选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第48页。
    [85]吕调元、刘承思、张仲忻等。民国湖北通志,民国十年(1921)刻本:74.
    [86](清)叶圭缓著,王汝涛、丁余善、唐敏校点:《续山东考古录》,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
    [87]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撩喜辰、斯维至、扬钊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8]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古籍出版社,1958年。
    [8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临朐县委员会,《临朐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1989:第182页。
    [90]张文明,《齐鲁古隘—铜陵关》政协沂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沂源文史资料第5辑钟灵毓秀沂河源.1991.
    [91]南怀瑾著.亦新亦旧的一代.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92]白全贵,师全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03:9.
    [93]廉永杰,赵延新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
    [94]刘振清主编.齐鲁文化东方思想的摇篮.上海市:上海远东出版社;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8.12.
    [95]张光明:《齐文化考古资料研究概论》,《文物考古与齐文化研究》,张光明、刘武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96]罗哲文.长城[M].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97]董耀会著.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4.
    [98]刘金柱著.万里长城.哈尔滨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9]华夏子著;秦皇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明长城考实.北京市:档案出版社,1988.
    [100]王玲.北京的长城.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02.
    [101]王国良著.中国长城沿革考.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27.
    [102]成大林著.长城,世界一大奇迹.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103]李少文著.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05.
    [104]刘镇伟主编.中国古地图精选.北京市: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10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06]国家文物局编著.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08.
    [10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下.西安市: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12.
    [108]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10.11.
    [109]南炳文;汤纲著.明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
    [110]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11]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9.
    [112]王毓铨著.明代的军屯.北京市:中华书局,2009.08.
    [113]艾冲著.明代陕西四镇长城[M].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6.
    [114]罗哲文,杨永生主编.失去的建筑摄影集.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5]罗哲文编著.万里长城.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0.
    [116]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07.
    [117]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118]《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傅仲侠等执笔.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5.
    [119]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兵垒:第六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120]赵秀昆等执笔.中国军事史第3卷兵制.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7.
    [121]张其昀著.中国军事史略.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1956.11.
    [122]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3]严文明著.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0:249-255.
    [124]汪之力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济南市: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5]荆其敏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市: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126]彭一刚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
    [127]陈志华撰文;楼庆西摄影.张壁村.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8]李秋香著.中国村居.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29]陈志华等著.诸葛村.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9.
    [130](日)藤井明著,宁晶译:聚落探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1](日)原广司著;于天祎等译.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2]何力编著.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道古关隘.北京市: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07.
    [133]王怀中编.山西关隘大观.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03.
    [134]边强编著.甘肃关隘史.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01.
    [135]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天津大学,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编.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天津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09.
    [136]袁伟,盖生福主编;中国军事博物馆编纂.中国军事史图集上.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7]沙学浚编著;国立编译馆主编.城市与似城聚落.国立编译馆,1974.07.
    [138]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139]张华松著.齐长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09.
    [140]张华松著.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1.
    [141]于德普主编.风雨齐长城.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
    [142]潘海涛主编.走进齐长城.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143]淄博市齐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中华古齐国文化历史文化古国·齐长城·齐国文物.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9.
    [144]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内部发行.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02.
    [145]寿鹏飞撰,《历代长城考》,民国三十年(1941)印。
    [146]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编著,古垣沧桑,北京:北京军区内部刊印,1983.
    [147]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8]齐子忠,杨殿嘉主编.山东旅游综览.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149]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50]韩喜凯主编;于振声等编写.山东风景名胜词典.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07.
    [151]王鲁湘著;严钟义,薛玉尧摄.神明之地荒城·关塞·圣殿·宫阙.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2.
    [152]陈先运主编.章丘历史与文化.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09.
    [153]罗哲文,张龙新著.画说长城.北京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2.
    [154]于海广主编.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济南市:齐鲁书社,2003.
    [155]魏树海主编.秀美灵毓看沂水.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11.
    [156]杨兆勤等著.沂蒙建筑文化.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12.
    [157]王勇编著.齐鲁文化.北京市:时事出版社,2008.
    [158]《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译.长城史话中英文双语版.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59]牛国栋,白晋元编著.齐鲁揽胜.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160]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6.
    [161]王志民主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济南市:齐鲁书社,2008.12.
    [162]陈恩林.中国春秋战国军事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1-17.
    [163]李学勤主编.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68.
    [1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63:362.
    [1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63:32.
    [166]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春秋文武不分职及文武分职之萌芽》,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7]杨胜勇著.中国远古暨三代军事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4.01:119-223.
    [168]翦伯赞著.先秦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02:328.
    [169]王志民主编《齐文化概论》,北京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170]张传玺,杨济安编绘.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71]徐勇著;张秉伦,戴吾三主编,《齐国科技史》,济南市:齐鲁书社.1997年。
    [172]孙敬明著.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市:齐鲁书社,2006.02:齐境武库战略格局与孙子攻守之法——从考古所见战国兵器铭文和银雀山汉简谈起。
    [173]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55页。
    [174]马世之:《楚城试探》,《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武汉市:荆楚书社,1987年,第260页。
    [175]石永士:《燕下都、邯郸、灵寿故城的比较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1995),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8年。
    [176]于元编著.历代长城.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01.第2-6页。
    [17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54年。
    [178]老雷.拭去尘埃:找寻真实的长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80.
    [179]洪华著.北京旅游景点与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05.第134-135页。
    [180]王勇编著.京味文化.北京市:时事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89-90页。
    [181]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室编.先秦军事研究.北京市:金盾出版社,1990.05.蒋至静:《先秦长城简考》。
    [182]黎翔凰撰,《管子校注》,北京市:中华书局,2006年4月:1062-1063.
    [183]赵启林主编.中国盐文化史.郑州市:大象出版社,2009.07:120页:《第九节》齐长城与食盐官营。
    [184]陈国生,李运祥,周松秀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43页
    [185]金其铭董新陆玉麒.中国人文地理概论.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01月第1版。134页。
    [186]张娟妙主编.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0:91-93.
    [187]冯彬主编.中国房地产实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07:915.
    [188]吴传钧主编.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176.
    [189]沙学浚编著国立编译馆主编.城市与似城聚落.台北市:国立编译馆,1974年07月第1版:291.
    [190]张宏彦.2003.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90页。
    [191]栾丰实.东夷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192]张学海.城子崖与中国文明.见: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193]佟佩华.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里程碑——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城址.见: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9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见:海岱考古(第1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219-224.
    [195]临淄市田旺龙山文化城址.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北京:文物出版社.163-164.
    [19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8—1988).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62-175.
    [19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见: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83.
    [198]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99]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6-12.
    [200]佟佩华.山东后李文化聚落形态初探.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76.
    [201]王献唐著.山东古国考.济南市:齐鲁书社,1983.
    [202]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0-23.
    [20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71.
    [204]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3-17.
    [205]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30-139.
    [20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见海岱考古(第1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207]魏成敏.临淄市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63-164.
    [20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等.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见:考古学集刊(第5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9-119.
    [209]张学海.黄河下游史前聚落再议.见:张学海考古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73-89.
    [210]郭墨兰主编;于孔宝等编撰.齐鲁文化.北京市:华艺出版社,1997.第381页。
    [211]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两卷本.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08.
    [212]王阁森,唐致卿:《齐国史》,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213]北京大学历史系等:《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三联书店,1982年,第42-52页。
    [214]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215]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05月第1版.115-119.
    [216]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
    [217]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18]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3.
    [219]崔恒升编著.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黄山书社,2003年06月第1版:110-111.
    [220]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9.
    [221]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222]刘岱主编,吾土与吾民,上海:三联书店,1992:232.
    [223]乔匀主编.中国古建筑大系10城池防御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第181页。
    [224]王绵厚著.秦汉东北史.沈阳市: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226-227页。
    [225]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旅游文化卷三.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第78页。
    [226]董耀会著.长城.北京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43-45.
    [227]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李南晖编注.左传精萃.广州市:花城出版社,2006.05:125.
    [228]山东友谊书社编.长清名胜集粹.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06:33.
    [229]张曜.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43山东军兴纪略一、二.台湾:文海出版社:1167-1183.
    [230]山东省淄博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淄博市地名志.济南市: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05:364.
    [231]王承典.淄博文物与考古.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12:141.
    [232]安介生编著,走近中国名关,长春出版社,2007.4:95.
    [233]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98.
    [2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5页。
    [235]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236]胡大浚:《陇文化丛书序》,兰州市: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页。
    [237]李乡状主编.世界文化遗产.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第37页。
    [238]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6.第652页。
    [239]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旅游文化卷三.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第77页。
    [240]赵兵主编.农村美化设计新农村绿化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05:12.
    [241]雷虹霁.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11.
    [242]雷虹霁.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11.
    [243]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16集,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44]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1集.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4.
    [245]《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7页。
    [246] C.C.Lamberg-Karlovsky and J.Sabloff,AncientCivilizations:The Near East andMesoamerica.Menlo Park,California:The Benjamin/cummings,1979,P.145.
    [247] Hsiao一t'ung Fei, China's Centr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3,P.95.
    [248]马平.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5,(第1期).
    [249]王东星,李文孝.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观察,2005,(第1期):25-26.
    [250]宋丽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第11期):225-227.
    [251]徐北文: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齐文化与齐长城》序言,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52]任相宏:《齐长城源头建置考》,齐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
    [253]刘德春.齐长城综述[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4,(第12期).
    [254]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J].建筑学报,1996,(第4期)。
    [255]张玉坤,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J].华中建筑,2005,(02).
    [256]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J].新建筑,2006,(第1期).
    [257]杨宽《春秋战国间封建军事组织和战争的变化》.《历史教学》1954年4期。
    [258]梁磊.先秦时期的齐地及其疆域沿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8-22.
    [259]钱林书.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疆域及政区[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6期。
    [260]孙秀英.试论齐国建立发展的地理环境[J].戏剧丛刊,2002,(第1期)。
    [261]王志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文史知识》,1989年3期。
    [262]华松:《齐长城起始区巨防及诸地望考》,《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
    [263]张华松:《齐长城是为防止盐走私而修筑的吗》,《中原文物报》,2004年4月30日。
    [264]安京.试论先秦国家边界的形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第3期)。
    [265]孔令铜:《关于长城的战略思考》,《军事历史》,1997年第7期。
    [266]贺金峰.“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J].开封大学学报,2002(3):1.
    [267]肖华锟,艾廷和.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J].江汉考古,2003(4):69.
    [268]张玉坤,李哲,李严.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4期)。
    [269]刘德春.齐长城综述[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4,(第12期).
    [270]叶小燕:《中国早期长城的探索与存疑》,载《文物》1987年第7期。
    [271]《陕西华阴、大荔魏长城勘查记》,载《考古》1980年第6期。
    [272]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载《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2期。
    [273]甘肃省定西地区文化局长城考察组:《定西地区战国秦长城遗迹考察记》,载《文物》1987年第7期。
    [274]史念海:《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秦长城探索记》,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275]宁夏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276]陆思贤:《阴山南麓的赵长城》,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277]项春松:《昭乌达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278]罗勋章:《齐长城考略》,《城子崖发掘六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1991年。
    [279]李力.“史前城址与聚落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物,1996,(第11期).
    [28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07-26.城子崖遗址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
    [28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9.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5):391-398.
    [28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2.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6):496-504.
    [283]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3.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4):295-299.
    [28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1990.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7):587-594.
    [285]齐天.田旺龙山文化城址面世.大众日报;魏成敏.1995.
    [286]杜在忠1988-07-15.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
    [287]山东省博物馆.1963.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7):347-350.
    [2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1985.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3):313-351.
    [289]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
    [290]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11):987.996.
    [291]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2):97-112.
    [29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2000.(10):15-28.
    [29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6.(2):1.
    [294]逢振镐.东夷史前住屋建筑及其演变.考古与文物,1995.(3).
    [29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7):587-594.
    [296]李季,何德亮.山东济宁程子崖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7):28-47.
    [297]李德渠.山东济宁市程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99.(7):557-583.
    [298]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4):303-321.
    [299]杜在忠.1988-07-15.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
    [300]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92-01-12.邹平丁公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
    [301]栾丰实.丁公龙山城址和龙山文字的发现及其意义.文史哲,1994.(3):85-89.
    [3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3):313-351.
    [303]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考古,2000.(7):633.
    [304]高广仁、胡秉华:《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305]王志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文史知识》1989年3期。
    [306]柳思维.论城市内涵、起源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第一个高峰期[J].求索,2003,(第3期)。
    [307]许宏.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文物报,1997,(第26期).
    [308]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309]杨毅,《我国古代聚落若干类型的探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2006年2月。
    [310]吕京庆,代朋.齐国故都临淄形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221-224.
    [311]《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312]俞伟超:《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二)第四部分》,载《文物》,1981年第6期。
    [313]《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314]《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载《考古》,1980年第2期。
    [315]《山西夏县禹王城调查》,载《考古》,1963年第9期。
    [316]陈章,邹旭光.兵农合一全民皆兵——越国军事制度初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93-98.
    [317]夏忠敏.“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09,(第4期):15-16.
    [318]董并生,“城”字考源,文物季刊,1989(2):53.
    [319]马鞍山探秘齐兵营,人民网,2001年7月22日,邹青山史德建翟海。
    [320]孙敬明,山东五莲盘古城发现战国齐兵器和玺印,《文物》,1986年第3期,第31页。
    [321]王鲁民,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J].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2期)。
    [322]选自董耀会著剑南春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活动宣传册《长城》。
    [323]彭书正,青龙县境内长城与关口概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324]任相宏:《齐长城源头建置考》,齐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
    [325]2013年1月11日《大众日报》:苏媛、许鑫,保留一个“真实的”齐长城。
    [326]罗勋章:《齐长城考略》,《城子崖发掘六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1991年。
    [327]《齐长城莱芜段遗址》宋继荣赵亮。
    [328]"The urban revolution",The Town Planning,Review;Vol.XXI,no.1,PP3-17,1950。
    [329]王绚,山西传统堡寨式防御性聚落解析,[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1.
    [330]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一一兼以秦晋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331]李蕾,晋陕、闽赣地域传统堡寨聚落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332]谭立峰,山东传统堡寨式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333]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334]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335]石峰,湖北南漳地区堡寨聚落防御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336]王巍,河西走廊地区寨堡建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337]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338]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339]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340]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341]薛原,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
    [342]董明晋,北京地区明长城戍边聚落形态及其建筑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43]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344]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5]任会斌,齐长城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46]张莹,齐长城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347]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348]付伟安,山东淄博孟姜女传说的传承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349]王静,上王庄村孟姜女故事调查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350]卢可可,中国史前城址的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351]李海霞,齐国都邑营建考略,[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352]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02-03-05/10002867.html.
    [35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354]百度百科:齐长城遗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68609.htm.
    [355]长城小站: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356] http://baike.baidu.com/view/368640.htm#sub368640.
    [357]临淄区志:http://www.linzi.gov.cn/lz/zjlz/lzqz/qz07/wwgj07/n27478.html.
    [358] http://www.gwculture.net/guanai/home.htm.
    [35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9063.htm.
    [360]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148530.htm.
    [36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669.htm.
    [362]齐鲁文化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9%bd%90%e9%b2%81%e6%96%87%e5%8c%96)》-
    [363]见求是理论网>>《求是》>>2012年>>2012/01: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64]冶金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5%86%b6%e9%87%91)》
    [365]齐长城-【书画天下】-中国经济网经济博客-Powered by X-Space-《网络(http://blog.ce.cn/index.php/uid-102445-action-viewspace-itemid-2155)》-2012-06-06
    [366]齐长城_互动百科-《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9%bd%90%e9%95%bf%e5%9f%8e)》-
    [367]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08/29/content_15932330.htm.
    [368]人居环境_百度百科《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422531.htm?func=retitle)》
    [369]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70]国家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7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
    [372]《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第八部分:“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73]国家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74]《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
    [375]《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第八部分:“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