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调解制度构建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中国司法体制而言,调解是一个高频词汇,无论是对司法制度建构具有决定性推动力的公权主体如立法、司法、行政部门而言,还是作为制度利用者的私权主体而言,调解似乎为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提供了可资利用并借以实现其主体价值目标的资源和机会。但就规范论意义而言,一种具有迎合多重主体价值追求的泛社会化概念及其制度设计,其法律实效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调解作为一种被赋予重要的司法功能的产物,如果仅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的先验的经验性和传统“优势”,仅仅因为它恰恰暗合了现行司法体制改革脱困的应急之需,就认为当下就调解展开的热烈讨论和积极立法活动可以直接与建设性或有效性划等号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一种新的制度或该制度背后价值体系的稳妥建构往往依赖的是理论建构与实践目标的恰当平衡。
     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以为,调解要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制度规范功能,必须对现有的调解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检讨,重构调解的制度内涵。为此本文主要从调解概念重塑与定位;调解主体构成的反思与检讨;调解程序与规则研究;调解效力刍议等四大方面对调解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构想,以期建设规范论意义上的调解制度,实现从传统混杂的道德性调解向新式、简便、规范的法律性调解制度建构的转变,在保留调解制度多样、灵活、简便优点的同时,提升调解制度的规范性和司法功能,实现诉讼、仲裁之外第三条建设性司法路径的建构。
“Mediation”is a frequently seen wor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judicial system. Mediation seems to be able to provide the kind of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very interested party or subject, be it a legislative. judicial o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or a private party that is supposed to derive benefits from the system, to realize its subjective value goals. In terms of regulatory meaningfulness, however, a pan-social concept and the systemic design thereunder that accommodate the value pursuits of multiple subjects should be viewed with doubts. Active discussions and legislative activities surrounding mediation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equivalent to constructiveness simply because mediation, a product that has been endowed with important judicial functions, possesse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features and traditional“advantages”and tends to help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with the current judicial system reform efforts. In fact, the proper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or of the value system behind it often relies on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theory constructions and realization of instrumental objectives.
     The author believes on the basis of this presumption that, in order for mediation to becom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to the multi-facet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nd to make use of its normalized systemic regulatory functions, we need to re-visit and inspect the current basic theories for mediation and to reconstruct its systemic content. For this purpose, this article aims to advance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the legisl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medi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erspectives: re-shaping and re-positioning the concept of mediation, re-visit and inspe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mediation moderators, procedures and rules for med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mediation. On the premises of the forego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normalization-oriented medi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and complex morality-based mediation approach to the new, convenient and normalized legal medi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normalization and judicial functionality of the mediation system without losing its advantages of diversity, flexibility and convenience, so that a third constructive judicial method may be realized in addition to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引文
①唐俊:《调解:去魅与重塑——以概念的讨论为中心》,《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五辑,厦门大学出版社,第244-265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第114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第124页。
    ③邬昆如主编:《哲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41页。
    ④邬昆如主编:《哲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41页。
    ⑤邬昆如主编:《哲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42页。
    ⑥在非严格界定的前提下,没有经过严谨的内涵外延式雕琢的“调解”一词本身是很容易表现出“贴近实际”的面相的,那么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当我们在给那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活词给予学术界定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看来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谨慎改造过程,如果不小心,则即使是有意识的理论构建者也难免落入俗套,而忘记了概念界定的边界。
    ①邬昆如主编:《哲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42页。
    ②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二版,第8页。
    ②〖美〗欧文·M·柯匹(Irving M. Copi)、卡尔·科恩(Carl Cohen)著:《逻辑学导论》(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121页。
    ③〖美〗欧文·M·柯匹(Irving M. Copi)、卡尔·科恩(Carl Cohen)著:《逻辑学导论》(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123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23页。
    ①徐时仪著:《语言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40-41页。
    ②如前缀后缀辅助实现的词形、词性或词意的变化。
    ③齐沪扬主编:《汉语通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5页。
    ④《老子》第一章。
    ①相关内容参见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2页。
    ②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2页。
    ①相关论述参见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月第1版,第33-71页。
    ②相关论述参见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月第1版,第41-43页。
    ①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34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76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2页。
    ②〖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76页。
    ①相关论述参见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月第1版,第48-50页。
    ①张晓光主编:《法律专业逻辑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①陈嘉映主编主译:《维特根斯坦读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版,导言Ⅶ。
    ②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6版,第14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70页。
    ③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70页。
    ④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71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70页。
    ②必须考虑巡回审理形式,故采用此说法似更妥当。
    ③方金刚:《创新调解机制的比较与选择》(上),载2009年2月11日《人民法院报》。该作者时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这一表态实际上成为法院调解多元生态的直接佐证。
    ①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2页。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92页。
    ③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④〖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4页。
    ⑤〖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4页。
    ②〖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5页。
    ③〖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5页。
    ④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Press,2004, p.1207.
    ①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11页。
    ①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12页。
    ②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12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3页。
    ②〖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3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8页。
    ②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26页。
    ①姜霞:《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法探析》,参见: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2020,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3月20日。
    ①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⑤方金刚:《创新调解机制的比较与选择》(上),载2009年2月11日《人民法院报》。
    ①穆子砺:《论中国商事调解之构建》(博士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第29页。
    ①穆子砺:《论中国商事调解之构建》(博士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第29页。
    ③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④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③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45页。
    ④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26页。
    ⑥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26页。
    ①扈纪华、陈俊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②扈纪华、陈俊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③扈纪华、陈俊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④参见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扈纪华、陈俊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73页。
    ②扈纪华、陈俊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74-175页。
    ③中文版转引自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5页。
    ①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②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①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60页。
    ①邵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②邵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③邵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①参见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8-13页。
    ②邵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穆子砺:《论中国商事调解之构建》(博士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第112页。
    ②穆子砺:《论中国商事调解之构建》(博士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第112页。
    ①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②〖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7页。
    ③A special method or course of action.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Press,2004, p.1241.
    ①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②〖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7页。
    ③A special method or course of action.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Press,2004, p.1241.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70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③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8-309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③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④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⑤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8页。
    ②〖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16页。
    ③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2007年。
    ②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第26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60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③参见http://ec.europa.eu/civiljustice/adr/adr_ec_code_conduct_en.pdf,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3月20日。
    ④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45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8页。
    ①〖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74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5-310页。
    ④参见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12-313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8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55页。
    ③相关资料可参考〖美〗亨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孙涤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
    ④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⑤The parties may withdraw from the mediation at any time without giving any justification,参见http://ec.europa.eu/civiljustice/adr/adr_ec_code_conduct_en.pdf,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3月20日。
    ⑥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47页。
    ⑦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7页。
    ②〖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1页。
    ③〖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1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6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③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8-299页。
    ①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242-243页。
    ①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119-120页。
    ②转引自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119-120页。
    ③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44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10页。
    ③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53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10页。
    ②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10页。
    ①《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②《合同法》第十一条。
    ①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②〖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7页。
    ③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④参见陈宗荣著:《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第680页。转引自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⑤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4页。
    ①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4页。
    ②关于这一点,将在调解的事实效力中进行讨论,此处不赘。
    ③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4-335页。
    ④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6页。
    ①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09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6-117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31页。
    ①〖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3页。
    ②〖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3页。
    ③〖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3页。
    [1]杨荣馨主编:《强制执行立法的探索与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江伟,杨荣馨主编:《人民调解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3]江伟,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2版;
    [5]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6]江伟主编:《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7]黄进,宋连斌,徐前权著:《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
    [8]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9]宋朝武,杨秀清,邱星美等著:《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10]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六版;
    [12]陈桂明著:《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13]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4]范愉著:《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范愉主编:《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范愉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
    [19]王生长著:《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0]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1]胡泽君主编:《人民调解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蒋月著:《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
    [2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
    [2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高其才著:《中国习惯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26]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黄宗智著:《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29]林端著:《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梁治平著:《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毛国权著:《宗法结构与中国古代民事争议解决机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3]徐时仪著:《语言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34]齐沪扬主编:《汉语通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5]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6]陈计男著:《民事诉讼法论》,三民书局,2005年9月版;
    [37]张卫平著:《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8]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
    [40]张晓光主编:《法律专业逻辑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41]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43]徐昕著:《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扈纪华,陈俊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
    [46]邵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7]陈宗荣著:《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
    [48]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
    [49]王甲乙,杨建华,郑建才:《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1;
    [50]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1]陈嘉映主编主译:《维特根斯坦读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版;
    [52]邬昆如主编:《哲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5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民事法律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
    [5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中国商事调解理论与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5]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编:《诉讼调解实例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56]【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57]【英】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第二版),刘坤轮、叶传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58]【美】亨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孙涤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
    [59]【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60]【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1]【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2]【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3]【日】高桥宏志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4]【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5]【日】小岛武司、伊藤真编:《诉讼外纠纷解决法》,丁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著:《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蔡彦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8]【美】米尔伊安?R.达马什卡著:《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法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美】萨利?安格尔?梅丽著:《诉讼的话语——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人的法律意识》,郭星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英】阿德里安?A.S.朱克曼主编:《危机中的民事司法》,傅郁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
    [71]【美】欧文?M?柯匹(Irving M. Copi)、卡尔?科恩(Carl Cohen)著:《逻辑学导论》(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72]【德】茨威格特、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3]【美】D·J·布莱克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4]【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肖建华、李志丰:《从辨论主义到协同主义》,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22卷第3期;
    [2]王红松:《仲裁行政化的危害及应对之策》,《北京仲裁》(第6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王亚新:《纠纷,秩序,法治——探寻研究纠纷处理与规范形成的理论框架》,《清华法律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期;
    [4]赵晓力:《基层司法的反司法理论?——评苏力〈送法下乡〉》,《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性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7]宋连斌:《理念走向规则:仲裁法修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8]陶建国、朴明姬译:《韩国民事调解法》,《诉讼法学研究》(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9]齐树洁:《ADR的发展与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0]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建立诉前和解工作模式的调研报告》,《诉讼调解实例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
    [11]谭秋桂:《民事执行权定位问题探析》,《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12]方金刚:《创新调解机制的比较与选择》(上),《人民法院报》,2009年2月11日;
    [13]方金刚:《创新调解机制的比较与选择》(下),《人民法院报》, 2009年2月18日;
    [14]穆子砺:《论中国商事调解之构建》(博士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5]穆子砺:《试论商事调解当事人》,《仲裁与法律》,2001年第五期;
    [16]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
    [17]乔钢梁:《美国法律的调解与仲裁制度》,《政法论坛》,1995第3期;
    [18]王红岩:《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调审分离》,《法学评论》,1999第3期;
    [19]刘辉:《民事检察监督视角下的强势诉讼调解》,参见: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1914;
    [20]姜霞:《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法探析》,参见: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2020;
    [21]【德】克劳斯.F.勒尔:《程序正义:导论与纲要》,陈林林译,参见http://justice.fyfz.cn/art/217245.htm;
    [22]冯磊:《当前人民调解制度研究的缺陷》,参见:http://www.chinalawedu.com/new/16900_23301/2009_8_12_ma785335412189002801.shtml。
    [1]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 Press,2004.
    [2]Crowley, Thomas E.,Settle It Out of Court—How to Resolve Business and Personal Disputes Using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Negotiation,John Wiley & Sons, INC.1994.
    [3]Cheng Dejun, Moser, Wang She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mentary, Cases and Aaterials, second Edition, Butterworths, 2000.
    [4]Christian Buehring-Uhle, Co-Med-Arb Technique holds promise Best of Both worlds, from BNA , World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Report, Vol.2 No.1, January 1992.
    [5]C. buhring-Uhle, Arbitiation and Mediation in Internatioal Business, Kluwer,1996
    [6]Carpenter,Susan,and W.J.D.Kennedy,Managing Public Disputes,Jossey-Bass,1988.
    [7]DIRECTIVE 2008/52/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1 May 2008 on certain aspects of mediation in civil and commercialmatters,See: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08:136:0003:0008:EN:PDF.
    [8]Dauer,Edward,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nd Practice,Juris. Publishers,2000.
    [9]EUROPEAN CODE OF CONDUCT FOR MEDIATORS, See: http://ec.europa.eu/civiljustice/adr/adr_ec_code_conduct_en.pdf .
    [10]Eileen Carroll and Karl Mackie: International Mediation——The Art of Business Diplomac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11]Erika S .Fine, Elizabeth S. Plapinger: ADR and the Court: A manual for Judges and Lawyers——CPR Legal Program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Case management,Early Settlement and Dispute Resolution, Butterworth Legal Publishers, 1987.
    [12]Fine,Erika S.,ed,ADR and the Courts:A Manual for Judges and Lawyers,Butterworth,1987.
    [13]Fisher,Roger,William Ury,and Bruce Patton,Getting to Yes: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2d ed.),Penguin,1991.
    [14]GREEN PAPER o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See: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52002DC0196:EN:NOT.
    [15]Gulliver,P.,Disputes and Negotiation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cademic press 1979.
    [16]Goldberg, Stephen B.,Sander, Frank E.A., Rogers,Nancy H., 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Mediation,and Other Processes, Second Ed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2.
    [17]Galton,Eric,Representing Clients in Mediation,Texas Lawyer Press,1994.
    [18]Ingleby, R., In the Ball Park: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nd the Courts,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incorporated,1991
    [19]Kovach,Kimberly Ic,Medi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West,2000.
    [20]Lind,E. Allen,and Tom R. Tyler,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eturat Justice, Plenum,1988.
    [21]Lax,David A.,and James Ic Sebenius,The Manager as Negotiatoz.,Free Press,1986.
    [22]Meyerson,Bruce E.,& Cooper, Corinne ed.,A Drafter`s Guide To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merican Bar Associtation,1991
    [23]Malinowski,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Basil Blackwell Ltd.1995.
    [24]Nancy N. Dubler & Carol B. Liebman,Bioethics Mediation, A Guide to Shaping Shared Solutions ,United Hospital Fund, 2004.
    [25]Nader,Laura,and Harry Todd,The Disputing Process: Law in Ten Societ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26]Neale,Margaret A.,and Max H.BAZERMAN, Cognition and Rationality in Negotiation, Free Press,1991.
    [27]Nolan-Haley,Jacqueline M.,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West Publishing Co.,1992.
    [28]Olson,Walter K.,The Litigation Explosion-What Happened When American Unleashed The Lawsuit,Truman Talley Books., Dutton.,1991.
    [29]Rau,Alan,Edward E.Sherman,and Scott R. Peppet,Processes of Dispute Resolution:The Role of Lawyers(3d ed.).Foundation Press.2002.
    [30]Rothman,Jay,Resolving Identity-Based Conflict in Nations,Organizations,and Communities,Jossey-Bass,1997.
    [31]Stone,Katherine V.W.,Private Justice:The Law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Foundation Press.2000.
    [32]Schelling,Thomas C.,Choice and Consequ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3]Singer,Linda R.,Settling Disputes,Conflict Resolution in Business,Families,and the Legal System, 2nd ed., Westview Press,1994.
    [34]Singer,Linda R.,Settling Disputes(2d ed.),Westview Press,1994.
    [35]Susskind,Lawrence,and Jeffrey Cruikshank,Breaking the Impasse,Basic Books,1987.
    [36]Ware,Stephen J.,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West,2001.
    [37]Walline,Megan J.,&Gould,Lance ed.,Dispute Resolution Today-The State of the Art, 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