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平书是上海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知名人物。他生活在衰败的清朝与动荡的民国时期,其时中西碰撞、外患内忧、新旧递嬗。李平书是许多历史事件参与者,甚至是代表性人物,包括参与遂溪界务、领导上海地方自治、参加上海辛亥光复。他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主要活动在上海,涉足官界、商界、学界。通过对李平书生平活动、思想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经历的那段中国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上海社会,深入理解一个亦官、亦商、亦儒的社会转型时期士绅的复杂生活。
     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龙门书院时期的李平书,简述李平书作为龙门书院弟子所学、所行以及家庭背景等内容,勾勒出其传统士绅的形象。
     第二章广东十年,通过李平书在广东担任过陆丰、新宁、遂溪三任县令时留下的一百多个文牍,解读其活动。在这个阶段,他秉持原则,实现了早年的一些想法,加上周致、慎密、圆融的办事作风,与官、绅、民各方的关系都算融洽,初步展现出“办事才”的特点,其行政成绩得到多方肯定。
     第三章地方自治时期的李平书,通过阐述李平书与地方自治的关系,肯定其开创性的功绩。地方自治运动是上海这个特殊城市的时代产物,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各项条件,李平书是这一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07年,李平书创办自治机关报——《上海周报》,他的发刊词《论过去之上海、论今日之上海、论未来之上海》绘制出一幅自治的蓝图,十年期满,实现者十之八九。1923至1927年是上海地方自治的恢复时期,李平书于1924年2月接任市公所总董,直至去世。除了规划自治进程,他的知人善任、统筹协调,且于市政工程、中医药行业等,均显成绩。其间,他参与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上海光复是同盟会与地方势力之间一次成功的合作,同盟会追求的革命目标和地方势力追求的地方平稳过渡,两者获得均衡发展。在这次合作中,李平书以地方自治机构总董、商团武装会长、预备立宪公会会董等身份成为地方势力的首席代表,成为中部同盟会“沟通士绅,联络商团”光复方针的关键。革命派与地方势力的联合是时势使然,但是,在反清目标推进的过程中,两派始终有各自的利益和立场需要坚守。上海建立沪军都督府后,陈其美出任都督时,对都督职责作了公开的自我限定,这是两派合作与博弈的内在张力的体现,也反衬出地方势力强势的一面。李平书出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江苏省民政司司长,同时被陈其美委任为江南制造总局总理,约经半年,淡出各项政务。1913年,李平书仍旧支持革命党反击袁世凯,后因革命失败避走日本。就革命目标而言,在辛亥革命的合作中,革命派起着主导作用。地方势力在1913年显现出保守地方利益而抛弃革命的一面,然而就保守地方利益,追求社会稳定的目标而言,他们的立场是1911年的延续。
     第四章书画鉴藏,李平书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鉴藏家,本章论述李平书在组织书画鉴赏活动、弘扬国粹等方面的贡献。他曾会同书画界友人联合倡议反对鉴藏者秘而不宣,组织展览、集会与交流。出于同样的目的,1913年赴日本参加东京书画赛会,还多次请柯罗版技师印刷字画,以饗同好。他晚年构筑的昆山梅园成为延续书画交流的极好载体,每当梅花盛开,友朋雅集,他们既共赏美景,还可以欣赏李平书的收藏。鉴藏与筑园,两者在精神、思维、情感等方面具有同构性,反映出李平书不凡的审美修养、生活情趣与道德追求。
     最后是结语,通过比较来综述作为上海地方士绅的李平书的特点。
Li Pingshu w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in Shanghai modern history, and also well-known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He liv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at time there is full of collision, conflict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sino-foreign in China. Li PingShu participated in many historical events, even could be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and key character in those events. He participated in the boundary demarcation event of SuiXi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leading Shanghai local autonomy and involved in the Shanghai Xinhai Revolution. He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Shanghai. His main activities were also in Shanghai. He stepped into the officialdom, the business circles and the academi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 PingShu's thought and activitie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times he lived in, and make deep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hanghai society and a gentry's complex life in thi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wa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on "Li PingShu in Longmen Academy". Longmen Academy was a college for classical learning, which was founded in 1862 by Ding Richang, who was a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 at that time. Li Pingshu had been a student in this famous academy in 1874-1885. This experience in Longmen Academy had deeply effect on his life. This chapter also elaborated his family background to outline the image of a traditional gentry.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the ten yea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1894-1896, Li Pingshu had been the magistrate of Lufeng and Xinning counti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1899-1900, he was recommend to the head of Suixi county. In Lufeng county, he had been rewarded by the emperor for his diligent work, and in the time in Guangdong province he earned his reputation as an able person. But he was dismissed the magistrate in SuiXi county in 1900, for he had tried to protect the local villages from being attacked by French invaders, which called the boundary demarcation event of SuiXi.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Li Pingshu in the local autonomy period". While Li Pingshu returned to shanghai in 1903, he started the local autonomy movement which was a era outcomes in such a special city of Shanghai supported and gathered by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good opportunity, favorabl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upported from local people. Li pingshu was a key leader in this movement. Through expou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utonomy and Li pingshu, this chapter affirms his pioneering achievements in the movement. Shanghai weekly, a mouthpiece of local autonomy, was established by Li PingShu in 1907.In foreword to the periodical, "about the past of Shanghai, today's Shanghai, and the future of Shanghai", Li pingshu mapped out a figure of blueprint, which were achieved about 90 percents in next ten years. When Shanghai recovered local autonomy in 1923-1927, Li PingShu returned as a leader of the city administration from February 1924 to December 1927 till his death. Generally, beside his master plan on local autonomy, he was also good at discovering able people and selecting them at suitable position. He had good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as well. All of above helped him made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municipal facilit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an officer in famous Jiangnan General Manufacturing Bureau. T'ung-meng Hui was a Bourgeois Revolutionary Party founded by Sun Yatsen in Tokyo in August of 1905. Chen Qimei was a key leader of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ung-meng Hui. After the Wuchang Uprising on 10th October in 1911, Chen successful persuaded Li Pingshu to be his copartners. Shanghai recovery was quite successful because of the good cooperation between shanghai local authorities represented by Li pingshu and revolutionary parties represented by Chen Qimei. The alliance of both was drived by the condition and the times, although both of them had own position and interest. T'ung-meng Hui pursued objective of revolutionary and local authorities pursued local smooth transi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After Shanghai recovery, Chen Qimei, as the governor of shanghai temporary military government, released a statement that his duties was limited in military and the local autonomy institution as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local civil affair. This was the result of cooperation and game playing between local authorities and revolutionary party, which also revealed revolutionary party respected the strength of the local influence. Li Pingshu was nominated as the chief officer of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in Shanghai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the premier of Jiangnan General Manufacturing Bureau by ChenQimei. He was also selected as the chief officer of Secretary for Civil Affairs in JiangSu province. He dropped out these duties in half a year. In 1913, Li PingShu still supported Chen Qimei's revolutionary party to counterattack Yuan Shikai. Because of the defeat of the revolution, Li Pingshu refuged in Japan in 1913-1916.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ary goals, revolutionary party obviously act as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operation in 1911. Although local authorities displayed their conservatived interests and abandoned revolution to some extent in 1913, as the goal of protecting the local interests for social stability was concerned, their choice was succession as in 1911. After 1917 Li Pingshu lived in Wintersweet Garden in Kunshan county, which was designed by himself.
     The fourth chapter is on "Collec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 Li PingShu was famous for his collec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chapter discussed his contribution to organize activities in appreci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Li Pingshu objected to keep secret of the work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e promoted to organize exhibi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work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conjunction with his artist friends. For the same purpose, he went to Tokyo to attend the exhibition for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1913. He also invited technicians to prin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Miro style for several times. He spent his last years in plum garden he built himself in Kun Shan to continue to communication the work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hen plum blooming, many artist friends gathered in plum garden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lum and his collection. Both of them revealed his extraordinary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life interest and moral pursuit.
     Final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nghai gentry, Li pingshu.
引文
1 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97、198页。
    1 应宝时等修:《上海县志》,同治11年版,卷九,学校。以下简称同治《上海县志》。
    2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学校。
    3 参见李纪祥:《宋明理学与东亚儒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4 《上海县续志》,卷九,学校上。
    5 《陆丰县到任关防示》,《圭山存牍》,光绪21年刻本。
    6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86-87页。
    7 《上海梅溪、龙门、求志三书院史料》,《档案与历史》1989年04期。
    1 唐上意:《中法战争期间的广东防务》,《学术研究》1986年06期。关于张之洞的外交思想,中法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张之洞主张与海权国家结盟,产生与英日结盟的观念。他认为海权国家重商利,对华无领土野心。参见《张之洞传记资料(六)》,天一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第93页。李平书在《字林沪报》时期的外交观点与张之洞此期的外交思想相似,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张之洞与黄体芳、陈宝琛、张佩纶被誉为“清流派四君子”,在对外政策上,都以强硬著称。
    2 《明清档案》,光绪二十四年六份电报档,转自《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3 李平书:《自叙》,第405页。
    4 李平书:《自叙》,第410页。
    5 黎仁凯:《张之洞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64-66页。
    1 李平书:《自叙》,第417-418页。蒋楷的诗歌《偕平书同年、骥方大令登阅兵台二首》、《同平书、枕梅、子申三童年,季方、子观两大令游琴台》,也可佐证。参见陈广珍、张国梁主编的《蒋楷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第160、161页。
    2 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72页、第2页。
    3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29页。
    4 此处“绅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绅、商、新型绅商和亦绅亦商。
    5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3页。
    1 黎智波、郑增发:《李钟珏与“团练”质疑》,《学术研究》1979年02期。
    2 阮应祺:《李钟珏是投降派吗?》,《学术研究》1979年03期。
    3 杜黎:《浅论李平书》,《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续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
    1 冯绍霆:《李平书略论》,《上海研究论丛》(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2 唐振常:《辛亥上海光复再认识》,《上海研究论丛》(8)。
    3 朱杰勤:《<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4 史洛:《李平书其人其事》,《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5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03期。
    6 蔡捷恩:《近代医家李钟珏传略》,《江苏中医》1990年09期。
    7 陆明、杨杏林:《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1期。
    8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05期。
    9 施宣圆主编:《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574-551页。
    10 汤伟康、朱大路、杜黎的编著《上海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182页。
    11 梦远:《中国官商》,黄河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全章分六个小节叙述,没有注解。
    1 史美俊的文学传记《上海电业巨星李平书》,载赵云声主编:《中国大资本家传》第8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此书1998年在台湾出版,书名是《李平书传》。
    2 阮应祺:《湛江遂溪抗法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 曾国富:《遂溪人民抗法斗争述略》,《广东史志》1999年02期。
    4 李钟珏:《圭山存牍》,清光绪21年刻本。
    5 李钟珏:《宁阳存牍》,清光绪24年刻本。
    6 苏宪章、阮应祺主编:《湛江遂溪人民抗法斗争史料专辑(1898-1899)》,《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1 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编:《1898-1899年广东遂溪人民抗法帝国主义侵略广州湾地区的斗争(资料)》,《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第1辑。另,《学术研究》1958年,第1、2期连载。
    2 左秉隆:《勤勉堂诗钞》,南洋历史研究会出版1959年6月。
    3 陈广珍、张国梁主编:《蒋楷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12月。
    4 《宁阳骊唱録》,清光绪刻本。
    5 吴桂龙:《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近代史研究》1982年03期。
    6 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7 吴桂龙:《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及思潮的形成》,《史林》2000年04期。
    8 周松青:《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第17-20页。
    3 周松青:《自治、政治与革命——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中心化及其消亡》,《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4 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二十一世纪》1992年11期。
    5 熊月之、周武、吴桂龙:《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449页。
    1 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 沈怀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09期。
    3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51-53页、第60页。
    4 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史林》1999年02期。
    5 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 李浩贤:《地方自治的主张与实践——晚清上海和天津的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指导教师:戴鞍钢。
    2 张利民:《上海与天津清末地方自治的比较——从城市管理机构建立角度》,《史林》2009年01期。
    3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
    4 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5 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1 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郭豫明:《辛亥革命期间的上海群众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3 丁日初:《上海资本家在辛亥起义及胜利后的积极表现》,《近代史研究》1982年02期。
    4 沈渭滨、杨立强:《上海商团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03期。
    5 陈三井:《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辛亥革命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南港,1983年6月。
    6 沈云龙:《陈英士、李平书与上海光复——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专稿之四》,《传记文学》37卷,1980年06期。
    7 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资本家》,《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8 石彦陶:《重评“二次革命”败因》,《史学月刊》1988年04期。
    9 刘学照:《上海舆论、话语转换与辛亥革命》,《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2期。
    10 邵雍:《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帮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1 郭绪印:《辛亥革命与上海革命派报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2 赵立彬、李瑾:《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女子军事团体源流考》,《史林》2006年01期。
    13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史林》2002年02期。
    1 杨逸纂:《上海市自治志》全五册,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2 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丛刊五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2月至1986年1月。
    3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全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4 陆坚心 完颜绍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全1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
    5 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6 上海救火联合会辑:《上海救火联合会报告》,民国13年铅印本。
    7 上海图书馆古籍部馆藏。
    8 上海图书馆古籍部馆藏。
    9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2月。
    10 《辛亥革命回忆录》(四),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8月。
    11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方法,被认为是社会调查领域最充分的资料收集方法,可以做出“民族志”那样全面、统一的文化呈现。原则上它要求调查者以共同生活者的形象出现在被调查者群体中,用相同语言、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并获得信息。在完成资料收集后,又能以客位研究的角度作比较研究。
    12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上——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
    13 张仲礼,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4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15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
    1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05期。
    2 张焕纶(1840—1905),字经甫,号经堂。1868年入龙门书院,还在书院学习时,上海道台冯焌光创办求志书院,延请他主讲舆地之学。1878年集龙门书院同窗等创办正蒙书院,书院还吸收女生,男女分班授课,为中国学堂建设的先驱,是近代著名教育家。
    3 姚文栋(1853-1929),字子梁,1881-1887年任驻日公使馆随员,1887-1892年任驻德公使馆随员,是近代外交家。其弟姚文枏。兄弟俩都是龙门书院高材生。姚文枏(1857—1934),也作姚文楠,1882年获选优贡,后来考中举人。他和李平书都是地方自治的首创者。李平书去世后,他不仅为李平书纪念铜像奔走,还受丧葬筹备委员会委托撰写《通敏先生形状》,此篇文章至今还被众多研究者使用。
    4 易惠莉:《中日知识界交流实录_冈千仞与上海书院士子的笔话》,《档案与史学》2002年06期。
    5 熊月之、张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第八章,新型知识分子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6 《陆丰县到任关防示》,《圭山存牍》,光绪21年刻本。
    1 【澳】伊懋可:《1905-1914年上海的市政管理》,黄乃慧译,刘海岩校,《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第220-221页。
    2 李钟珏辑:《古文义法汇钞》,新宁明善社刊。
    3 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4 黄体芳撰:《江左校士录》,申报馆仿袖珍板印。
    5 《字林沪报》,出版地上海,创刊时间1882年8月10日,停刊时间1899年12月31日,共摄制31卷。字林沪报第一页有时论一篇,作者不署名。一份报总约10-12页。1883年与1884年的时论,对应的是上海图书馆《字林沪报》微缩胶卷2823-2826号。
    1 冯绍霆、徐天亮选编:《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此十二篇摘自《唾余录》,《唾余录》现藏上海历史博物馆。
    2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7月。
    3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全五册,中华书局1993年10月。
    4 中国通商银行著:《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1982。
    5 郑振铎主编:《晚清文选》,上海生活书店印行1937年。
    6 李平书:《自叙》,第390-391页。
    7 李平书:《自叙》,第414-415页。
    8 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序,《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9 李钟珏:《鼠疫抉微》序,《中国医学大成》(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732页。
    10 张逸槎:《一文钱》,人文印书馆1926年。
    11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民国十一年中华书局聚珍版。
    12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台湾近代史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文海出版社1974年。
    13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5月。
    14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序。
    1 周启杰:《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9页。
    2 周启杰:《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第26页。
    3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110页。此版本,以下简称《自叙》。
    4 李平书:《自叙》,第107页。
    5 李平书:《自叙》,第110-111页。
    6 李平书:《自叙》,第111-112页。
    1 李平书:《自叙》,第111页。
    2 李平书:《自叙》,第112页。
    3 李平书:《自叙》,第112页。
    4 《清史稿》卷480《儒林传》品评刘熙载:“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二语自励。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表里浑然,夷险一节。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十四年,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引自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05期。
    5 《宋史》卷432《儒林二》记胡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引自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05期。
    1 《邑绅李平书逝世》,《申报》1927年12月15日。
    2 《通敏先生行状》的节录,见《李平书与上海光复》,《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
    3 李平书:《自叙》,第97-98页。
    4 李平书的岳父与父亲是中表兄弟,李平书和他妻子是指腹婚,从小订亲。参见《自叙》第101页。
    5 李平书:《自叙》,第82-83页。
    6 李平书:《自叙》,第124-125页。
    1 《李平书传》,《传纪文学》第45卷03期,第135页。
    2 《为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会长李平书先生致悼》,《如皋医学报五周汇选》1930年12月,第332-333页。
    3 李平书:《自叙》,第81页。“李春江从事沙船业,李平书的祖父芗琳、父少琳均改习儒医,转向以医为业,这是一个很具意义的现象。在鸦片战争前,沙船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部门之一,近代上海资产阶级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从这个部门延续形成。但是,李春江的子孙辈在沙船业尚未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害的直接威胁时,已经不再沿着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化的途径前进,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没有得到延续发展,资本积累的进程中断了。一部分人在从事沙船航运起家后,改行转业,将资金投向其他方面。这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特点。”参见杜黎《浅论李平书》,《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续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386页。
    4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2627页。
    5 同治《上海县志》卷七,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591页。
    6 李平书:《自叙》,第83页。
    7 梁蒲贵等修,朱延射等纂:《宝山县志》,光绪八年版,卷十,人物。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028页。
    8 周启杰:《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第26页。
    1 李平书:《自叙》,第109-110页。
    2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42页。
    1 熊月之:《近代进步教育家张焕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学校。
    3 《上海县续志》卷九,学校上。
    4 《上海县续志》卷九,学校上。
    5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学校。
    6 翰林院与唐代创办科举制度相关联,它逐渐发展成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而且,一甲进士直接入翰林,二甲三甲通过选拔成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考试合格者才得入翰林,此制当以明代为典型。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均出自翰林。大学士与丞相相类。明代的翰林院是培养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清代延续此制,同时仿宋朝,实行制科征士,大批汉族士人直接进入翰林院,因此有人提出清代的科举是四级制,即秀才、举人、进士、翰林。
    1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第5期。
    2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第34页。
    3 李平书:《自叙》,第106-107页。
    4 李平书:《自叙》,第107、115页。
    5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753-754页。
    6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学校。
    1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学校。
    2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学校。
    3 柴萼:《梵天庐丛录》卷十七,中华书局民国25年,第12页。
    4 同治《上海县志》卷九,第692-699页。
    5 问增飞把龙门书院划分四个阶段:第一,创始期(1865-1867)。同治四年,时任上海道台的丁日昌就蕊珠书院之湛华堂,倡议创设龙门书院,继任道台应宝时踵成之。后因湛华堂空间狭小,于同治六年在李氏吾园故址上,另建新院。第二,发展和成熟期(1867-1885)。这一时期,龙门书院在规制上愈加完备,理学氛围和实学氛围浓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各地学子竞相来学,社会名士慕名而至,使书院成为士子名流交流的中心。第三,转型期(1885-1898)。这一时期,龙门书院受到西学的影响加深,并大量购置西学书籍,师生主动学习英文,龙门的西学氛围趋于浓厚。同时,龙门士子更加关切时事,忧世忧民。第四,改制期(1898-1904)。戊戌变法时期,龙门曾议该书院为学堂,后因变法失败,遂终止。清末新政时期,朝旨明令各地书院改制学堂,龙门书院亦于1904年改为道立龙门师范学堂。参见问增飞硕士学位论文《上海龙门书院文化空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指导教师:方平。
    6 参见周振鹤:《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家教育的进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熊月之、张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7 熊月之:《万川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132、133页。
    8 朱杰勤:《<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9 李钟珏辑:《古文义法汇钞》,新宁明善社刊,光绪二十六年秋。
    1 《上海梅溪、龙门、求志三书院史料》,《档案与历史》1989年04期。
    2 文中述及的“燕生”即宋恕(1862—1910),初名存礼,字燕生,改名恕,又更名衡,字平子,号六斋,浙江平阳人。1887年到上海,在龙门书院襄阅课卷。1891年撰《六斋卑议》,宣传变法维新,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汉文总教习。1895年重返上海,在求志书院襄阅课卷,与汪康年、孙宝瑄、章太炎等过从甚密。1898年参加钟天纬等人发起的申江雅集,讨论改良教育问题。戊戌政变后,在沪作诗痛悼维新六君子。1901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汉文教习。1903年游日本,次年回国。1905年任山东巡抚杨士骧幕僚。1909年回故里。
    3 《上海梅溪、龙门、求志三书院史料》,《档案与历史》1989年04期。
    1 李平书:《自叙》,第117页。
    2 《沪报》后改名《字林沪报》,创刊日期1882年5月18日,停刊于1899年12月31日。《字林沪报》第一页有一篇时论,作者不署名,一份报总约10-12页。
    3 郑逸梅:《光复上海有功的李平书》,《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7月,第50页。
    4 《沪报》日后在与《申报》竞争中,主笔蔡尔康采用贿赂等手法,盗取《申报》电讯稿,声誉大跌。从1886年开始,报纸重点转至非新闻方面,出副刊《玉管镌新》,1887年增出《花团锦簇楼诗稿》一页,随报赠送。1888年6月又增出《词林画报》(周刊)。先后有黄晓秋、张久余等人主持笔政。1899年出让给日本在上海开设的东亚同文书会,改名《同文沪报》。1908年3月仍易名《沪报》出版,同年冬天停刊。
    5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86-87页。“《沪报》的身手不凡,还在于它有《字林西报》做靠山。它的新闻,特别是外电外讯,直接来自《字林西报》原稿,这样见报要比《申报》译载外报早一天发表。1882年7月底,朝鲜发生“壬午政变”,中日两国的分别卷入,成了牵动人心的国际纠葛,《沪报》这早一天见报的译报新闻,就真正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沪报》法刊后,《新报》因旨停刊,《沪报》与《申报》形成两报竞争的局面。1883年8月,中法战争正式爆发,《申报》特辟“越南军情”专栏,派人赴越赴榕,广泛进行采访活动。但也遇到不少困难,如去越南采访被法方所阻等,不如《字林沪报》借助《字林西报》和路透社原稿,把中法之争得内幕和国外方方面面的反响都一一报道完备。但《字林西报》和路透社稿都是以英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事变,并不符合中国人的观念和口味,蔡尔康、李平书就借评论来补救。在中法之战,特别是刘永福黑旗抗法一段,《字林沪报》的主战态度比《申报》要积极和鲜明得多。《申报》在和战问题上一篇进一篇退,说是反映各界舆论,实际上就是态度游移。以致后来刘永福“内附趋朝”路过上海时,特邀《字林沪报》蔡尔康参加宴请,“优礼有加”,而《申报》主笔,未见得获此殊荣。”参见第87-88页。
    6 冯绍霆、杨天亮编选:《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1 李平书:《中日固交以拒俄论》,见《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2 李平书:《御外策》,见《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3 冈千仞(1832-1914),幕府末期明治时期活跃于日本文坛的一位汉学家。当时“似乎有多种原因致李平书1884年未与冈千仞会面,双方的书面交流也迟至冈千仞游历京津回到上海后才发生”。冈千仞的《观光纪游》12月14日记载:“李钟珏寄示《兴亚策》五篇,谓方今策不如付琉球于日本,与之协力以当欧米。”详细交谈笔录参见易慧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晚清上海书院士子的笔话》,《档案与史学》2002年06期。此“兴亚论五篇”与《自叙》所述“三篇”有出入,可能是《观光纪游》的笔误。
    4 李平书:《自叙》,第527页。
    5 李平书:《洋务首在得人论》,见《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1 李平书:《中西法制异同说》,见《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2 《上海梅溪、龙门、求志三书院史料》,《档案与历史》1989年04期。
    3 叶佳棠等:《李平书先生六十寿序》,见李平书《自叙》,第500-501页。
    4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9月,第495-496页。
    1 李平书:《自叙》,第121、126页。黄体芳与陈宝琛、张之洞、张佩纶被誉为“清流派四君子”,参见王天根:《严复与晚清幕府》,《史学月刊》2006年08期。
    2 顾廷龙主编:《清代殊卷集成》,成文出版社,第371册,294页。
    3 拟作全文如下:海西国臣安敦稽首、顿首,谨奉表大汉皇帝陛下。臣闻百川有朝宗之势,四裔有享王之义,臣僻处四海,立国数百年矣,侧闻大汉德应炎火,祥徵开金,除暴秦之苛政,启天下之文明。臣先世数思修贡,辄闻龙堆葱岭之险、身热头痛治之陀。又自高皇帝六年,臣国贡献缺如,孝成皇帝建始三年,臣先王奥古士都始销兵罢战,亲闭仍纳庙门,其时世值隆平,非不思遣一介以通于汉,而臣国东境安息人辄遮隔不得达往者。孝和皇帝永元九年,闻西域都护遣掾来通,臣国又止于安息人之诞说。臣之嗣位在孝顺皇帝永和二年,臣数闻孝武皇帝时通西域三十六国,又南建珠崖七郡,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又闻天子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诚盛举也。臣在位三十余载,未尝一日忘汉。徒以东阻安息,北为匈奴别部所隔,计可以通汉者惟南路耳。然从陆路,则天竺以西仍属安息国境,且自天竺至日南,中历数十番部,使币往来,安知无遮隔如安息者。故臣某泛西海至南海,以达于口南徼外,敬献象牙、犀角、玳瑁各数件,庶少慰下邦积年之悃忱,幸大国鉴其诚而纳之,谨拜表以闻。参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殊卷集成》,第371册,299-301页:李平书:《自叙》,第121-124页。
    4 朱杰勤:《<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5 顾廷龙主编:《清代殊卷集成》371册,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01页。
    1 顾廷龙主编:《清代殊卷集成》371册,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06页。
    2 郑逸梅:《逸梅杂札》,齐鲁书社1985年,第170页。
    3 朱杰勤:《<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
    4 李平书:《自叙》,第133页。
    5 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灵鹣,喜字画,曾任湖南学政使,颇负才名。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至1937年出版。《新加坡风土记》见《灵鶼阁丛书》第158-162页。
    6 余定邦:《中国古籍与东南亚研究》,《社会科学家》2000年06期。
    1 朱杰勤:《<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
    2 陈育崧:《左子兴领事对新加坡华侨的贡献》,载左秉隆:《勤勉堂诗钞》,南洋历史研究会出版1959年6月,第1页。
    3 郑子瑜:《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7页。
    4 熊月之《论李平书》一文即持此观点,该文见《史林》2005年03期。
    5 参见李平书:《自叙》。
    1 李平书:《自叙》,第172页。
    2 李钟珏:《择要申禁示》,《圭山存牍》,光绪二十一年刻本。拜会,指结拜兄弟。
    3 “鸡鸣而起,孶孶为善者”语出《孟子·尽心章句上》。这段话完整的句子是:“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4 李钟珏:《观风示》、《到任地方情形禀》,《圭山存牍》。
    5 李钟珏:《设局开办保甲乡约示谕》,《圭山存牍》。
    6 李钟珏:《义学开馆示》,《圭山存牍》。
    7 李钟珏:《密禀臬宪额》,《圭山存牍》。
    1 李钟珏:《卓郑两姓斗案禀一》、《卓郑两姓斗案禀二》、《禁约不准帮斗谕》、《谕卓郑两姓乡老》、《卓郑斗案议结禀》,《圭山存牍》。
    2 李钟珏:《致方子安参戎书一》,《圭山存牍》。
    3 李钟珏:《元山寺重整庙规禀》,《圭山存牍》。
    4 关志昌:《李平书(1854-1927)》,刘绍唐主编《传记文学》第45卷03期。
    5 李平书:《自叙》,第253-254页。
    6 李钟珏:《请立案永禁娼寮及演戏禀》,《宁阳存牍》,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7 李钟珏:《覆陈抚宪许谘访地方情形附禀》,《宁阳存牍》。
    8 李钟珏:《编查保甲示》,《宁阳存牍》。
    1 李钟珏:《举办团防谕示》,《宁阳存牍》。
    2 李钟珏:《会同白进击查办大窿洞匪禀》,《宁阳存牍》。
    3 李平书:《自叙》,第321、322页。
    4 加上诸绅和作,缉成《宁阳骊唱绿》,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存清光绪刻本。
    5 “宁人好讼,余到任后,新案随审随结,不致积压,而旧案未结者尚多。”《自叙》,第331页。
    6 “盗风极炽,民不安居,去秋拿获冬瓜仔、余二女等,解办后一冬稍靖。春间又复披娼,而下方尤甚,因募潮勇五十名,会同赤溪右营陈寄梧都阃、县丞董德栽二尹,先从海晏都按乡查办,获匪不少,次及矬峒都,于上下方适中之冲蒌墟谕绅设异平局,联乡防盗,略有头绪。而上方文章、德行、平康三都积匪甚多,不及查办。”《自叙》,第332页
    7 “宁阳书院建城东连珠山上。”《自叙》,第332页。
    8 “本年每月加课经史、性理、事务、词章,所作颇有可观。”《自叙》,第332页。
    9 “院长一席向章就本邑举人每年轮一人掌教,今年值赵峄山孝廉宗壇教法最善,曾与诸绅商留二年,以资就造。”《自叙》,第332页。
    1 “峄山为前广雅掌教,朱蓉生侍御入室弟子,其教人一禀师法,尤留心时务。”
    2 “余尝以白沙阳春台赋题观风,陈生伯周,乡贤交甫先生六世孙也。学有本原,赋笔超俗,本届县试拔置第一,以为笃学者劝。”《自叙》,第332-333页。
    3 李平书:《自叙》,第333页。
    4 李平书:《自叙》,第79页。
    5 李平书:《自叙》,第374-375页。另件《遂良存牍》:“是缺著名瘠苦,重以交涉事难,同人均为之危,相劝勿去。窃思平日立志,雅不欲以官致富,尤不肯畏难图易。上台以为能而用之,吾以其瘠且难而辞之,得非平日之志乎!”,《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30页。
    6 《总署奏法国请租广州湾并建造滇越铁路谨拟办法摺》,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五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31,王彦威、王亮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汇刊三十种》,(台湾)文海出版社。
    7 1895年“干涉还辽”以后,俄国宣称为“中国的救星”,于1897年底派军舰占领了旅顺、大连,并提出中东铁路自哈尔滨至旅大支线的修筑权,1898年初照会清政府“限三月初六日订约”。法国支持俄国的侵略,同时搬用俄国的外交谈判方式,威胁清政府接受上述无理要求。当时在中国境内存在着以俄、德、日为一方和以英、日为一方的两大国际侵略势力,俄、日的争夺重点在北方,英、法争夺重点在南方。法国提出四项要求在这场大争夺的斗争中是一个重大的侵略步骤,有着一箭三雕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在中国南方建立侵略基地和扩大“势力范围”,使云南、两广同已经成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联成一片,以便进一步入侵中国腹地,夺取更大权益。其次,是为了排挤英国势力。三省不得租与他国和修筑越南至昆明铁路二 项,既可打击英国势力,又可进而窥视长江流域;在南省海面取得“屯船之所”一项,目的在于同英国租借地香港相抗衡;邮政总管由法人充当一项,明显地是企图夺取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权力。第三,是为了支持俄国对中国北方的侵略,并以此换取俄国的支持。日本舆论界指出“法国更不俟俄国之落着,复向清廷多端要索”,“欲使中国腹背受敌,草草了结,可以唾手而得也。”(《清季外交史料》卷131)中日甲午之战后,沙俄采取同法国、德国结盟的策略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怂恿和支持法国在中国南方挑起事端以增加清政府的压力。俄、法两国南北互通声息,协调行动,“交相济恶”。
    1 故宫明清档案:《总署奏为法国请租广州湾及建造滇越铁路各节谨将办理情形缕陈折》,《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2 《中国舆地全图》,清宣统元年广东参谋处测绘刊本。
    3 廖廷臣等纂:《广东舆地图说》,宣统元年十月重印本。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07页。
    4 《粤督抚谭钟麟鹿传霖奏法人恃强越占情势迫切请旨速饬定界以弭衅端折》,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37。
    5 阮应祺:《湛江遂溪抗法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8页。
    6 曾国富:《遂溪人民抗法斗争述略》,《广东史志》1999年02期。
    1 《申报》,1899年11月30日。
    2 廖廷臣等纂:《广东舆地图说》,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07页。
    3 《中国舆地全图》,清宣统元年广东参谋处测绘刊本。
    4 《法国外交部外交文件(中国:1898-1899)》第一三号。引自阮应祺《湛江地区的抗法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页。
    5 陈沂:《满清两百年来失地记》下卷第四节。引自阮应祺《湛江地区的抗法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页。
    1 《申报》,1899年11月15日。
    2 《粤督谭钟麟致总署法人在高雷两属伤毙人命建造兵房电》,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36。
    3 “九月初七日,有安南兵十余名,由南柳下村经过。见村中妇女,任意追逐。乡民忿怒,鸣锣集众。”见《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18页。
    4 中国史学会广州分会编:《1898-1899年广东遂溪人民抗法帝国主义侵略广州湾地区的斗争(资料)》,《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69页。该书一下简称“《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
    5 《第一次访问抗法老人谈话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0-71页。
    1 《平石乡抗法老人座谈会》,《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78页。
    2 《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86页。
    3 《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84页。
    4 《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5页。
    5 《申报》,1899年11月15日。
    6 《申报》,1899年11月28日。
    1 李钟珏:《禀陈地方情形》,《遂良存牍》,《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2 《第一次访问抗法老人谈话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68页。
    3 《第二次访问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1页。
    4 《平石乡抗法老人座谈会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9页。
    5 《华封圩抗法老人座谈会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80、81页。
    1 《石盤乡访问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83页。
    2 《赤坎访问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84页。也有人回忆:抗法20年后有三点会组织,再过十年后才有“妃肥”(注:“妃”是“阿”的意思,当地土话,“妃肥”是阿肥之意)的组织,见同页《皋东村访问纪录》。
    3 《粤督抚谭钟麟鹿传霖奏法人恃强越占情势迫切请旨速饬定界以弭衅端折》,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37。
    4 《明清档案》,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份电报档,《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5 李平书:《自叙》,第389页。
    1 李平书:《自叙》,第378页。
    2 《第一次访问抗法老人谈话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68页。
    3 李平书:《自叙》,第378页。
    4 阮应祺:《遂溪抗法知县李钟珏》,《遂溪文史》第2辑,第40页。
    5 李钟珏:《县城开团练丁示》,《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86页。
    6 阮应祺:《遂溪抗法知县李钟珏》,《遂溪文史》第2辑,第39-40页。另一说见《遂良存牍》之《计开简明章程四条》:练勇每五人为一行,每八行计四十人为一队,每队派什长四人。
    7 《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82页。
    8 《黄略村抗法老人座谈会》,《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74-75页。
    9 李钟珏:《遴选绅士办理团练保甲谕》,《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83-84页。
    1 阮应祺:《遂溪抗法知县李钟珏》,《遂溪文史》第2辑,第40页。
    2 《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69页。
    3 阮应祺:《湛江遂溪抗法斗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4 《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75页。
    5 《第一次访问抗法老人谈话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69页。
    6 《第二次访问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4、75页。“有钱有势的人”出自口述史的原文,应该是当地的乡绅。
    7 《平石乡抗法老人座谈会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9页。
    8 《第一次访问抗法老人谈话纪录》,《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69-70页。
    1 《黄略村抗法老人座谈会》,《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76页。另见《遂溪文史》第2辑,第37-38页。
    2 《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75页。
    3 阮应祺、曾国富的研究都认为,自举办团练共进行了四次战斗,第三次是1899年11月12日的“平石之战”,参见阮应祺《湛江遂溪抗法斗争》;曾国富《遂溪人民抗法斗争述略》,《广东史志》1999年02期。据李平书《自叙》第382页:“今早渡海来平石村者实只二人,练勇见即鸣锣集众,当将二人击毙,一为一画,一为二画,均下级军官”,李平书申饬团练:“法兵若大队来攻,不得不抵御,今止来二人,杀之不足云武。须知目前界务未了,视为仇雠。日后事定,办理交涉,尔村受大害矣。……练目方悟,深悔鲁莽。笔者认为称之“平石事件”比较合适。这样,团练的自卫反击战实际上是“三次”。
    4 李钟珏:《复法四画官龙基书》,《遂良存牍》,《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1 李钟珏:《致法四画官龙基书》,《遂良存牍》,《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2 李钟珏:《致法四画官书》,《遂良存牍》,《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
    3 李钟珏:《遂溪剩稿》,《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51页。
    4 李平书:《自叙》,第382页。
    5 《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1),第78页。
    6 李钟珏:《遂溪剩稿》,《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56页。这个说法应该流传很广,如:“十一月九日,法人越界开炮,并派军在进溪县石平村登陆,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法军头目两人,法国侵略者就借此大作文章,出动军舰三艘,将署雷琼道周炳勋、参将陈良杰等扣留,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十一月二十三日,法国驻华公使毕盛乘机向总理衙门提出立即批准广州湾勘定租界、枪毙遂溪知县及团丁‘凶首’等无理要 求。”见杨遵道编著:《十九世纪末英俄争霸中国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275页。
    1 《粤督谭钟麟致总署法人越界开炮被人砍毙案已商结电》,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41。
    2 阮应祺:《遂溪抗法知县李钟珏》,《遂溪文史》第2辑,第38页。
    3 《粤督谭钟麟致总署法人越界开炮被人砍毙案已商结电》,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41。
    4 《广东历史资料》1959(1),第78页。
    5 《照录十月十二日法国使臣毕盛致臣衙门照会》,《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20页。
    6 《照录十月二十六日法国使臣毕盛致臣衙门照会》,《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22页。
    1 《照录十一月初三日法国使臣毕盛致臣衙门照会》,《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23页。
    2 《总署奏法人借案要求情势迫切谨陈现办情形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清季外交史料》卷141。
    3 李平书:《自叙》,第387、388页。
    4 阮应祺:《湛江遂溪抗法斗争》,第74页。
    1 李平书:《自叙》,第405页。
    2 李平书:《自叙》,第395、396页。
    3 李显谟、王宗毅等:《李平书先生六十寿序》,李平书《自叙》,第504页。
    4 李平书:《自叙》,第394页。
    5 左秉隆:《勤勉堂诗钞》,南洋历史研究会出版1959年6月。录全诗如下:“大江流不返,志士欲何为?明月怅空掷,太阿嗟倒转。同怀千古恨,独此两心知。归隐桑田里,养*且自怡。际遇追千古,何人似子雅?直思交大局,遑恤弃微官。恩感民心热,威加敌胆寒。甘策*荫在,碧映遂溪澜。”有个别字不能识别,用*代替。
    6 李平书:《自叙》,第412页,记作“云”。蒋楷的《闻李平书同年钟珏谈宰遂溪时事,纪之以诗》记作“去”,参见陈广珍、张国梁主编《蒋楷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59页。
    1 李平书:《自叙》,第411-413页,记述完整。《蒋楷文集》第159页,有多处脱字。
    2 《广养生论》,《字林沪报》1883年8月7日。此篇编入《唾余录》。
    3 李钟珏:《古文义法汇钞》,新宁明善社刊,光绪二十六年秋。
    1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3页。
    2 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3 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55-156页;汪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出版社1998年8月,第52页。
    1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第258、275、243页。
    2 袁树勋(1847~1915年),字海观,湖南湘潭人,历任江苏高淳、铜山、上海知县。1895年以后,历任江西景德镇知府、天津知府、湖北荆宜施道。1901年,调任上海道台。1906年后,历任江苏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东巡抚。1909年,任两广总督。1910年辞官寓居上海。因为英国陪审官大闹会审公廨案,他与领袖领事及英国领事提出交涉,与驻沪领事团订立《会审公廨追加章程》。为支持上海地方自治运动,他撤销善后工程局,把所有老城厢马路、电灯事宜均划归总工程局。1909年,还呼吁开国会、消祸萌。由此可见,袁树勋的官场作风与李平书很相似。
    3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03期。
    4 李平书:《自叙》,第504页。
    5 李达嘉:《上海商人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1905-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2期,上册,1993年6月。
    1 唐振常:《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唐振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26页。
    2 杨逸:《上海自治志·章程甲编》,“苏松太道袁照会”。
    3 杨逸:《上海自治志·章程甲编》,“苏松太道袁照会”。
    4 王尔敏:《袁氏家藏近代名人手书》,中研院出版社2001年。
    5 姚文枏:《李平书与上海光复》,《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
    6 瑞澂(1864—1912)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贡生。1906年2月25日调上海道。他是满人中很想有作为的官员,在上海道任内,大力支持地方自治事业,接收商办闸北工程总局,先后改名北市马路工巡总局、上海巡警总局,自任督办。1907年奉命禁绝烟馆,10月卸任。次年授江西按察使,官至湖广总督兼会办盐政大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弃城而逃。后病死于上海。
    1 杨逸:《上海自治志·章程甲编》,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6页。
    2 《署江督张之洞奏严阻租界以外洋人任意侵占以收地权而维政权诉》,《清季外交史料》卷125。
    3 冯天瑜、陈锋:《武汉近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4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
    5 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史林》1999年02期。
    6 吴桂龙:《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及思潮的形成》,《史林》2000年04期。
    7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第30、41页。
    8 吴桂龙:《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及思潮的形成》,《史林》2000年04期。
    1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20页。
    2 【澳】伊懋可:《1905-1914年上海的市政管理》,黄乃慧译,刘海岩校,《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第236-237页。此篇英文本原载伊懋可、施坚雅主编:《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The Chinese Cities Between Two Worlds),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4年。国内有不同译本。
    3 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张利民:《上海与天津清末地方自治的比较——从城市管理机构建立角度》,《史林》2009年01期。
    1 郝秉键:《试论绅权》,《清史研究》,1997年02期。
    2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23页。
    3 《总董辞差不获》,《新闻报》1906年3月3日。
    4 《房捐》,《新闻报》1906年3月21日。
    5 《加派月捐》、《房捐加收定章》,《新闻报》1906年10月12日、13日。
    6 《董事集议填银》,《新闻报》1906年3月7日。
    1 《贤令遗爱之一斑》,《新闻报》1909年4月5日;《上海士绅上督抚电(为李故令乞恩免追亏欠)》,《新闻报》1909年4月7日;《苏藩瑞方伯致李绅平书函(为上海县故令亏欠公款事)》,《新闻报》1909年4月12日;《故令亏欠细账》,《新闻报》1909年4月16日;《故上海县令李大令追悼会纪》,《新闻报》1909年4月30日。
    2 《南亭笔记》卷六,李伯元《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4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李紫璈,自称陕西才子,作元和令,爱才若渴。某年院试,有一考生冒籍以试,李爱其才,言于学宪杨蓉圃,希望保全。因李斤斤争不已,学宪厌其多事,置之不理。李紫璈出来,便与另一表现不好的王某奋力打架。后被人抱之入轿,方悻悻而回。
    3 “沪事谈屑”,《新闻报》1910年4月26日。
    4 周松青:《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15-121页。
    1 朱文炳撰:《海上竹枝词》一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年版。
    2 张春华、秦荣光、杨光辅:《沪城岁事衢歌 上海县竹枝词 凇南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66页。
    3 《环求豁免灯捐》,《新闻报》1906年2月25日。
    4 《总董辞差不获》,《新闻报》1906年3月3日。
    5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乙编》,“请借公债案”:《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丙编》,“呈县知事洪奉文停办自治呈送市政厅各项清册文·附丙册一”。
    6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章程甲编》,“总工程局违警章程”。
    1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丙编》。
    2 《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700-701页。
    3 叶佳棠等:《李平书先生六十寿序》,《自叙》第504页。
    4 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第42页。
    5 《中外商团会操》,《新闻报》1908年3月2日。
    6 《备送免捐车照》,《新闻报》1909年5月21日。
    7 《巡警不力》,《新闻报》1905年6月10日。
    8 《警察捐暂缓开办》,《新闻报》1905年7月24日。
    9 《整顿警察》,《新闻报》1905年7月10日;《设警察讲习所》,《新闻报》1906年8月31日。
    1 《字林沪报》1883年5月31日、6月15日、7月28日、7月31日、10月15日、10月23日、12月1日、1884年1月19日。
    2 李平书:《自叙》,第443页。
    3 杨逸:《上海自治志·历届选举董事会职员表》。
    4 吴桂龙:《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
    5 《上海报》,创刊于1907年5月12日,李平书创办,对开一张,日报,是上海第一份地方报纸,提倡城市建设。初期聘张伯贤伟主笔,并请孙玉声主持报务。四个月后,版面更新,除阁抄、论说、国闻纪要等外,增辟沪滨风土专栏,专登载本地消息,每逢星期日分段绘印城厢内外地图,并附印小说《新缀白裘》,随报附送。1908年,袁世凯派蔡乃煌接任上海道台,加强舆论控制,不久停刊。
    1 李平书:《廿年一瞥:论过去、现在、将来之上海》,上海档案馆档案,档案号Y15-1-63-1:此篇也以《绿邑人李钟珏论上海》为题,录入《上海县续志》卷三十。此篇也被称为《上海三论》,见毛饮石主编《高桥乡志》1988年7月,第242页;熊月之《李平书传》。
    2 《廿年一瞥:姚文柟乙丑夏至后一日文》,1925年,上海档案馆档案号Y15-1-63-3。
    3 《廿年一瞥:杨逸乙丑端午后二日文》,1925年,上海档案馆档案号Y15-1-63-4。
    1 李平书:《廿年一瞥:论过去、现在、将来之上海》,上海档案馆档案,档案号Y15-1-63-1
    2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警政案》。
    3 李维青:《上海乡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4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图表·上海警务成绩表”。
    5 杨逸:《上海自治志》。
    1 杨浩、叶览主编:《旧上海风云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80页。
    2 施宣圆主编:《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547-551页。
    3 朱英:《商界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30页。
    1 【澳】伊懋可:《1905-1914年上海的市政管理》,黄乃慧译,刘海岩校,《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第220页。
    2 《明府赴粤》,《新闻报》1906年8月18日。
    3 《提调回沪》,《新闻报》1908年8月24日。
    4 《官事》,《新闻报》1907年1月21日。
    5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8)市政交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5-58页。
    6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440页。
    7 《江督批(为李绅钟珏禀辞经理自来水公司事)》,《新闻报》1908年7月17日。
    8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8)市政交通,第55-58页。
    9 《自来水公司移归官督商办》,《新闻报》1909年3月7日。
    10 《沪道照会上海各业董事文(劝认内地自来水股分)》,《新闻报》1909年5月8日;《内地自来水公司集议招股情》,1909年5月11日。
    11 《续筹自来水股本》,《新闻报》1909年7月7日。
    12 龚思:《上海最早的华商水厂——记内地自来水公司》,《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8)》,第57页。资料还记载,财政部收回后,该公司实际只值40余万元,又决定招商承办。陆伯鸿、姚幕莲竞争激烈,姚以集款80万元,先行呈交30万元购得公司。公司更名“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陆伯鸿被聘为名誉董事。
    1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8)市政交通,第62页。
    2 《旧上海公用事业机构发展概况资料(二)》,《档案与史学》2003年02期。
    3 “自来水老厂原设闸北谭子湾,水源取于苏州河,河水污浊,出水不洁,居民纷起责难。商办公司成立后,乃另在军工路剪淞桥择定厂址。新址位于黄埔江畔,并建进水间于江中浚浦线上,距离滩岸一百余公尺,水源清洁,与老厂不可同日而语。”参见《旧上海公用事业机构发展概况资料(二)》,《档案与史学》2003年02期。
    4 《上海县续志》,卷二水电,第242页。
    5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8)市政交通,第62页。
    6 《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6页。
    7 闸电办:《李平书和闸北水电公司的创立》,《20上海文史资料文库》(9),第213页。
    8 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十一水电。以下简称“民国《上海县志》”。
    9 张焕斗 曾辅助 李平书 建造湖北武备学堂校舍。1926年写成小说《一文钱》,李平书为之作序,序文见附录。
    1 《旧上海公用事业机构发展概况资料(二)》,《档案与史学》2003年02期。
    2 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一,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771-773页:《上海县续志》卷二,水电,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241-242页。
    3 清光绪三十三年《上海内地电灯有限公司丁未年年结》、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内地电灯有限公司戊申年年结》。馆藏地:上海图书馆。
    4 李平书:《自叙》,第463-464页。
    5 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一,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771-773页:《上海县续志》卷二,水电,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241-242页。
    6 《上海县续志》卷二,水电,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244页。
    7 汤伟康等:《上海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第180-181页。
    1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丙编》,“南市华商电车案”。
    2 《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7页。
    3 华商电汽公司,在沪杭甬南车站之南,望道桥之北,二十四保方十二图。1918年,“定股本总额为一百万元。十年(即1921年),改用一千六百基劳伏脱交流机。十年,添置三千二百基劳伏脱推平机,时灯数已达七万,电力又虞不足。十二年,添招股本一百万元,购德国六千四百基劳伏脱之大推平机两座,时股本共二百万元。统计先后所置基地五十五亩五分六厘四毫,小武当旧厂部合用,售与青年普益社,建造车厂机房、锅炉房、打水房、钳车房、打铁间、电池打样间三十余间,洋式办事楼房十幢,栈房十八幢,住宅楼房十二幢,洋楼房十幢。机器锅炉计:电机五部、马达二部、交流机二部、磅浦四部、打水马达四部、发电厂用大小方脉九双、锅炉九座、烟囱一座、打风机一座、大小水池三座。电灯杆线计:水门汀二百七十五,木杆三千七百零七,方铁柱六十五,圆铁柱四十四,地线。方脉间计:江南造船所十六铺、福佑路、紫霞路、大码头、安澜路、拱辰路、上海医院、登云桥、江边码头等十处,大小方脉二十九双,??不等平方线八千四百余丈。车轨计:七千一百八十八丈,以单轨计,脱而林电线二根、大小铁杆六百零四、水门汀柱七十八。车辆计:马达车新旧四十二、拖车八、修线马达车二、汽车一乘,电灯用费初以盏数计,今改以度数计,每度纳费二角三分,旋减为二角一分。电车购票最低价由铜元一枚增至三枚,余载交通志。”参见民国《上海县志》卷十一。
    4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丙编》,“南市华商电车案”。
    5 《南市电车将次公竣》,《新闻报》1913年6月9日。
    6 《南市电车擅筑双轨制质问》,《新闻报》1913年6月7日。
    7 《新闻报》,1913年6月7日、6月10日。
    1 周松青:《自治、政治与革命——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中心化及其消亡》,《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2 《商办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上海档案馆档案号:Q403-1-2。
    3 冯绍霆、杨天亮编选:《李平书时事论十二篇》,《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4 李钟珏:《禀陈地方情形》,《遂良存牍》,《湛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32页。
    5 李平书:《自叙》,第416-417页。另见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03期。
    6 李平书:《自叙》,第414页。
    1 《上海卫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页。
    2 徐江雁:《擅述医理,治法圆机,用药轻灵》,《北京中医》2005年01期。
    3 李平书:《自叙》,第416-417页。
    4 《上海卫生志》,第490页。
    5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875、878、1030页。
    6 蔡捷恩:《近代医家李钟珏传略》,《江苏中医》1990年09期。
    7 李平书:《自叙》,第440-441页。
    1 陆丹林:《广东女志士张竹君医师》,《广东文史资料》第24辑,第163-166页。
    2 李平书:《自叙》,第441页。
    3 李平书:《自叙》,第439-440页。
    4 朱有谳:《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633-637页。
    5 李平书:《自叙》,第441页。《上海卫生志》所载时间有误。
    6 图片来源: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7 《上海卫生志》,第360页。
    8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医院案”,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69-370页。
    1 《督批禀请彩票加价充捐之道批》,《新闻报》1907年7月10日;《彩票认捐新章》,《新闻报》1908年10月26日。
    2 李平书:《自叙》,第447-448页。
    3 《上海县续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236页。
    4 《请拨医院经费》,《新闻报》1909年5月17日。
    5 李平书:《自叙》,第448-449页。
    6 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10.上海医院中西医师姓氏”。
    7 李平书:《自叙》,第449页。
    8 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13.上海第一周年门诊人数”,“14.上海医院第一周年留治人数”。
    9 图片来源: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
    10 《上海卫生志》,第90页。
    1 《贺上海医院落成歌》,《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
    2 李钟珏:《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序,《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
    3 《上海医院董事会选出正副会长》,《申报》1925年2月7日。
    1 陆明、杨杏林:《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1期。
    2 《上海卫生志》,第490页。
    3 《上海卫生志》,第491页。
    4 《医会归并研究所》,《新闻报》1909年2月17日。
    5 《医学研究所落成》,《新闻报》1907年3月28日。
    6 《通告卫生》,《新闻报》1908年6月3日。
    7 《上海医学研究所卫生处通告》,《新闻报》1908年6月1日。
    8 《上海卫生志》,第22页。
    1 陆明、杨杏林:《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
    2 《上海卫生志》,第492页。
    3 《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1922年8月12日。
    4 《上海卫生志》,第497页。另见陆明、杨杏林:《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
    5 陆明、杨杏林:《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
    6 《为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会长李平书先生致悼》,《如皋医学报五周汇选》1930年12月,第332-333页。
    7 《上海医药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第798页。
    8 《上海医药志》,第14页。
    1 《上海医药志》,第798页。
    2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
    3 楼绍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近代中医教育》,《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1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03期。
    2 熊月之、周武、吴桂龙:《上海通史·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82-184页。
    3 上海救火联合会辑:《上海救火联合会报告》第二册“李序”。
    1 《定期会议救火章程》,《新闻报》1906年11月29日。
    2 《救火联合会举定职员》,《新闻报》1907年9月30日。
    3 《记救火联合会演说》,《新闻报》1907年10月13日。
    4 《救火联合会记事》,《新闻报》1908年4月10日。
    5 上海救火联合会辑:《上海救火联合会报告·公牍乙编》,申请取缔危险案,民国13年铅印本。
    6 《记救火联合会演说》,《新闻报》1907年10月13日。
    7 吴馨等修,姚文相等纂:《上海县志》卷十,救火会。
    8 《记救火联合会演说》,《新闻报》1910年10月13日。
    9 《救火联合会记事》,《新闻报》1908年4月10日;《城厢内外救火联合会会长李钟珏等禀上海县文(为澈查公地被估事)》,《新闻报》1908年8月6日。
    10 《救火联合会记事》,《新闻报》1908年4月10日。
    1 《劝捐建造钟楼》,《新闻报》1909年2月24日。
    2 《演讲救火义务》,《新闻报》1909年3月1日。
    3 《上海内地城厢内外救火联合会公启(为募捐建设救火会钟楼事)》,《新闻报》1909年3月3日。
    4 《记救火联合会筹建钟楼事》,《新闻报》1909年3月14日。
    5 上海救火联合会辑:《救火联合会报告·公牍丙编》,“拨助产业案”。
    6 《上海县续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232页。
    7 上海救火联合会辑:《救火联合会报告·公牍丙编》,“拨助产业案”。
    8 顾启良:《上海老城厢风情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9 大东门内起至西门内止,以肇家浜南至城墙止,钟鸣一;大东门内起至西门内止,以肇家浜北至城河止,钟鸣二;十六铺侨起至董家渡止,东至黄浦西至城墙止,钟鸣三;董家渡街起至火车站止,东至黄浦西至放生局,钟鸣四;放生局起至法租界为止,西门外西区界内为止,钟鸣五。参见《上海县志》卷十,救火会 。
    10 《救火联合会添设消防体育部简章》,《新闻报》1908年4月16日。
    11 《巡士操演消防》,《新闻报》1909年5月23日。
    1 《20上海文史资料文库》(9),第223-228页。
    2 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3 《上海县续志》卷十一下,中等以上学堂。
    4 《浦东中学杂志》,1908年01期,第5页。
    5 《上海县续志》卷十一下,中等以上学堂。
    6 图片来源:《新闻报》1909年5月17日
    1 《浦东中学杂志》,1908年01期,第5页。
    2 《上海县续志》卷十一下,女学堂暨幼稚舍。江南制造局的兵工中学堂,原名广方言馆,在城南制造局西北隅1863年李鸿章创办。1905年总督周馥以各省已设学堂兼习外国文字,足备译才,而工商各业尚无进步,改广方言馆为工业学堂,创办于1899年,造就制造人才的工艺学堂亦并入。11月,陆军部定名兵工专门学堂,及中学堂分专门、普通二科。专门科分机器、化学两班,系高等学校程度。机器班长于绘图,化学班长于造药、炼钢,均到厂实习。普通科系中学程度。李平书他们创办的学校被列为高等小学的预备科,高等小学兵工小学堂是中学堂之预备科。以兵工小学堂为例,他们注重国文、英文、算学、绘图和理化的学习。
    3 陈祖恩、李华兴著:《王一亭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48页。另见廖良梅:《近代中国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求索》2004年12期。
    4 曾志忞等编辑:《上海贫儿院第一次报告》,第13页。
    5 曾志忞等编辑:《上海贫儿院第一次报告》,第13页。
    6 图片来源: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
    1 《上海民政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240页。
    2 浦东同人会,1928年7月改名浦左同人会,1939年8月改称浦东旅沪同乡会。见《上海研究论丛》(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20-128页。
    3 郭绪印:《从比较中看浦东同乡会》,《上海研究论丛》(1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5页。
    4 郭绪印:《从比较中看浦东同乡会》,第245页。
    5 郭绪印:《从比较中看浦东同乡会》,第245页。
    6 《邑绅发起建筑沪金铁路之详情》,《新闻报》1910年1月11日。
    7 《调查沪金路线之报告》,《新闻报》1910年1月17日。
    8 顾炳权:《试论浦东同乡会的浦东开发工作》,《上海研究论丛》(9),第124页。
    9 顾炳权:《试论浦东同乡会的浦东开发工作》,《上海研究论丛》(9),第120页。
    1 金吴澜等修、汪堃等纂:《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3页。
    2 《时报》,1910年11月15日。
    3 《邑绅注重蚕业》,《新闻报》1909年1月3日。
    4 金达:《相识贵相知——辛亥老人李平书在昆记闻》,《昆山文史》第5辑。
    5 《李平书(1854-1927)》,《传记文学》第45卷03期。
    6 金达:《相识贵相知——辛亥老人李平书在昆记闻》。
    7 《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78页“李平书”。
    8 丁日初:《上海资本家在辛亥起义及胜利后的积极表现》,《近代史研究》1982年02期。
    1 唐振常:《辛亥上海光复再认识》,《上海研究论丛》(8),第214页。
    2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03期。
    3 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820页。“进人民国以后,江南制造局改称上海制造局,由原任提调的李钟珏以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兼理局务。1912年,该局直辖于北洋政府陆军部。1914年二次革命期间,北洋政府驻兵局中,生产停顿,至1915年才复工。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1924年因江浙军阀混战,该厂又告停顿。在停顿期间,上海总商会曾募集保卫团看护该厂”,参见许涤新、吴新民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801页。
    4 《上海县续志》卷十三,商团。
    5 朱尧卿:《上海商团史料辑录》,《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第190页;《上海县续志》卷十三, 商团。
    1 《商余学会体操员毕业给凭记》,《新闻报》1907年12月30日,其中有“会董李平书君请道宪与各操会合摄一影”;《商余体操会定期旅行》,《新闻报》1908年1月14日,其中有“南市商业体操会……由会长李平书君先时函请苏锡商团,届时招待会操。”
    2 《上海县续志》卷十三,商团。
    3 《上海县续志》卷十三,商团。
    4 《上海商团公会总董曾铸李钟珏禀沪道文》,《新闻报》1907年10月26日。
    5 《中外商团会操》,《新闻报》1908年3月2日。
    6 “沪事谈屑”,《新闻报》1909年3月13日。
    1 《商团会员争选举权》,《新闻报》1909年3月13日。
    2 《民立报》,1911年10月26日。
    3 毛饮石主编:《高桥乡志》,1988年7月,第241-242页,“李钟珏”条。另见李宗武:《辛亥革命上海光复纪要》,《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当时上海内地城厢各区正举行地方自治,因而商团亦崛起于一时,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陆续组织起来,至1913年二次革命时期被解散,阅时八年,组织的团体,多至27个,人数达2700多人,理念保卫地方治安,获益匪浅,而其对于响应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之役,厥攻尤伟,实为当时人民群众极有价值的组织。”参见方椒伯《上海商团史略》,《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69页。
    4 《论鄂省之变》,《新闻报》1911年10月13日。
    5 《武汉乱事杂感》,《新闻报》1911年10月13日。
    6 《申报》1911年10月19日,第二版《评论》。
    1 朱尧卿:《上海商团史料辑录》,《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2 《宣告中立之佳音》,《新闻报》1911年10月19日。
    3 《新闻报》,1911年10月25日。
    4 《新闻报》,1911年10月25日。
    5 李平书:《自叙》,第465页。
    1 李宗武:《辛亥上海光复纪要》,《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2 周大春:《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记》,《世纪行》,2001年10月。
    3 李平书:《自叙》,第468-469页。
    4 李宗武:《辛亥革命上海光复纪要》,《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5 李宗武:《辛亥革命上海光复纪要》。
    6 《本埠官场之防范忙》,《新闻报》1911年10月15日。另见《民立报》1911年10月15日。
    7 李平书:《自叙》,第467页。
    1 朱尧卿:《上海商团史料辑录》,《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2 李平书:《自叙》,第466页。
    3 郭豫明:《辛亥革命期间的上海群众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朱尧卿:《上海商团史料辑录》。
    4 此伤亡人数,参见李平书《自叙》,第468页。另据《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实录》:敢死队仅死数人、伤数人、被捕数人。具体数目不详。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87页。5 杨镇毅遗稿:《光复军攻克上海江南制造局及陈其美篡取沪军都督之真相》,《辛亥革命会议录》(四),第32页。
    1 李平书:《自叙》,第467—469页。
    2 李宗武:《辛亥上海光复纪要》,《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3 《南洋中学校友会会刊》,1934年4(3)
    4 李宗武:《辛亥上海光复纪要》,《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5 杨镇毅遗稿:《光复军攻克上海江南制造局及陈其美篡取沪军都督之真相》,《辛亥革命会议录》(四),第32页。
    6 朱尧卿:《上海商团史料辑录》,《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7 陈三井:《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辛亥革命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南港,1983年6月,第80页。
    8 姚文枏:《李平书与上海光复》,《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
    1 《上海县续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306页。
    2 《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2月,第971页。
    3 李平书:《自叙》,第471页。
    4 《李平书与辛亥上海光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20),文海出版社,第112-113页。
    5 梅豫根:《李平书先生六十寿序》,《自叙》,第524页。
    1 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46页。
    2 杨逸:《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丙编》,“市政厅改组接班案”。
    3 《李平书就职布告》,《民立报》1911年11月9日。
    4 《时报》,1911年11月22日。
    5 《浦东加兵防守》,《新闻报》1911年11月20日。
    1 《申报》,1912年2月29日。
    2 《组织华洋裁判所之手续》,《申报》1912年3月2日。《组织华洋裁判所之理由》,《申报》1912年3月3日。《布告华洋裁判所之章程》,《申报》1912年3月4日。
    3 姚公鹤:《上海闲话》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7月,第21-22页。
    4 参见范隐深:《上海祀孔谱》,民国十四年刻本。姚文枏作序,内容记录贤哲牌位在殿内的位置,祭祀的乐器名称及摆放位置,祭祀程序,贡品的名称及摆放位置,舞蹈的样式等。作者范隐深是上海孔子庙乐舞主任。
    5 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指导教师:崔大庸。
    6 《丁祭除去跪拜》,《申报》1912年3月5日。
    1 《制造局防务之严密》,《新闻报》1911年11月14日。
    2 《挑选新募卫兵》,《新闻报》1911年11月17日。
    3 《制造局戒严》,《新闻报》1911年11月16日。
    4 《新闻报》,1911年11月17日、11月18日。
    5 《申报》,1912年2月28日。
    6 《陈本端关于不宜免去李钟珏总理职务致陆军部呈》,《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二),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12月,第413页。
    7 李平书:《自叙》,第482-483页。
    8 《申报》,1912年3月6日、3月8日、3月16日、3月24日。
    1 周松青:《自治、政治与革命——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中心化及其消亡》,《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2 虞和平:《近代中国商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9-140页。
    3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22页。
    4 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5页。
    5 《通告保护地方》,《新闻报》1913年7月19日。陈其美后来调整了对李平书任职的安排,由汪逊甫代理警察厅长,参见《汪硕代理警察长》,《新闻报》1913年7月21日。
    6 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资本家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1 冯绍霆:《李平书略论》,《上海研究论丛》(8),1993年。
    2 莫永明:《黄陈之交与辛亥癸丑之役》,《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李平书:《自叙》,第530页。
    4 上海总商会,起源于1902年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当时出于官方对外商战的需要而成立,1904年,该公所改称上海商务总会,网罗沪上绅商巨贾,1912年2月上海商务总会改名为上海总商会。参见《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5 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资本家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6 《新闻报》,1913年7月22日。
    1 《新闻报》,1913年7月1日。
    2 《旅京姚文柟等不赞成独立》,《新闻报》1913年7月21日。
    3 《新闻报》,1913年7月22日。
    4 《新闻报》,1913年7月22日。
    5 《新闻报》,1913年7月24日。
    1 《新闻报》,1913年7月24日。
    2 《新闻报》,1913年7月25日。
    3 《散兵四出滋扰》,《新闻报》1913年7月28日;《严防败兵滋扰》、《匪徒持枪图抢》,《新闻报》1913年
    7月31日。这些报道都对陈其美不利,内容有:“战败散兵纷纷抛弃军装脱逃,流为匪类,成群结队,到处劫掠”;“淞沪警察厅长穆杼斋君自复任视事之后,查得败兵匪类大半逗迁城厢内外扰害居民”;“前晚九时,四牌楼地方忽有败兵三人各持手枪在途,徘徊意图纵火抢劫”。
    4 《沪民浩劫中之生机》,《新闻报》1913年7月26日。
    5 《新闻报》,1913年7月27日。
    6 《商团收拾残局》,《新闻报》1913年7月27日。
    7 《两造果有悔祸之念乎》,《新闻报》1913年7月27日。
    1 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资本家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2 《时报》,1913年7月28日。
    3 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资本家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4 《沪南又开战祸》,《新闻报》1913年7月29日。
    5 《新闻报》,1913年8月3日。
    1 何仲萧:《陈英士先生年谱》,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第61页。
    2 李平书:《自叙》,第530页。
    3 李平书:《自叙》,第555页。
    4 李平书:《自叙》,第557页。
    5 《李平书进退维谷》,《新闻报》1913年7月29日。
    6 赵廷斌、刘转玲:《沈缦云与二次革命》,《沧桑》2007年01期。
    1 学界的争论有,吴乾兑《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历史研究》1981年05期;江边《辛亥革命时期上海之役与督军之选》,《上海档案》1986年04期;胡国枢《辛亥革命上海都督究应谁属?——简论陈英士的历史》,《浙江学刊》2000年03期;张学继《再论辛亥上海光复与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的是非问题》,《浙江学刊》2004年02期。
    2 《上海春秋》上编,香港中国图书编译馆1968年10月,第47页。
    1 《保卫地方事宜归民政总长办理告示》,《民立报》1912年2月11日。
    2 《李平书汽车肇祸》,《新闻报》1913年7月8日。
    3 李平书:《自叙》,第591-592页。
    1 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67页。
    1 梁蒲贵等修,朱延射等纂:《宝山县志》,光绪八年版,卷十,人物。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028页。
    2 李平书:《自叙》,第83页。
    3 图片来源: 顾亚龙:《近现代名人手札赏析》,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2页。
    4 图片来源:虞山平衡:《名家书简》,万象图书馆1949年2月,第14页。
    1 李国钧主编:《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405页。
    2 毛饮石主编:《高桥乡志》,1988年7月,第242页。
    3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7月,第48-49页。《自叙》中印有“顾亭林六十五岁小像”。本节使用了《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两个不同的版本,图片使用原始版本,即中华书局民国十一年聚珍版,因为其插图清晰;文字内容仍如前文,使用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史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收录的版本。
    1 姚鹓雏主编:《春声》月刊,1916年01、02、03期。该杂志创刊于1916年2月3日,共出六期。
    2 长江:《李平书的古玩经营之道》,载杨一心、王金海主编:《古玩宝斋300期选》,文汇出版社2003年,第530页。
    3 王中秀、茅子良、陈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附录,清末花苑纪事补白,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4 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5 陈祖恩、李华兴:《王一亭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9月,第85页。
    1 《史料》,《美术年鉴》(1947年),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1948年10月,第1页。
    2 《艺苑清音》,《申报》1925年2月8日。
    3 柴志光:《上海浦东民间收藏》,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7月,第134页。
    4 柴志光:《上海浦东民间收藏》,134页。
    5 陈祖恩、李华兴:《王一亭传》,第58、145-148、41页。
    6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
    7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杨白民(1874~1924)近代艺术教育家。创办城东女学,于校中特开设国画专修科,礼聘名师分门授课,聘有吴梦非、李叔同、张聿光等任教素描、木炭、石膏、静物水彩、油画写生、图案画,造就甚多。一生崇尚艺术,献身于校务三十余年。有女六人皆聪慧,秉承父训,终成良才。杨雪玖(1902-1986),字静远,杨白民次女。余雪扬之妻。王一亭弟子,工山水、人物,间写花卉。曾任城东女校校长。中国女子书画会发起人。
    1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晚年寓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为嵩山草堂,江苏常州人。
    2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题襟馆,原是由吴昌硕领衔的沪上书画组织题襟馆书屋的名称。后,吴昌硕位于杭州西湖的创作别墅使用此名,位于西泠印社的最高处,面积约70平方米,砖木结构。
    3 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翁绶琪,江苏吴江人,字印若,光绪十七年举人,后官广西梧州、平安等县,酷嗜金石,书画尤精鉴古,善画山水,印摹秦汉,著《汉铜印范考》。
    1 何惠明、王健民主编:《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6页。
    2 《海派画家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2月,第51页。
    3 张秀章、郭英连、孙云天(国家一级美术师)编:《古今书画价格指南》,大连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4 李光德:《中国古今女美术家传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0月,第99页。
    5 东台吴心毅:《历代画史汇传补编》,香港博雅斋出版社1977年,第159页。
    6 袁韶莹、杨瑰珍编:《中国妇女名人辞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7月,第189页。
    7 黄华、商承祚编:《中国列代书画篆刻家字联索引》上册,香港中国书画研究会1968年,第434页。
    8 李国钧主编:《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434页。
    9 李平书:《自叙》,第571-576页。
    10 李平书:《自叙》,第528页。
    11 李平书:《自叙》,第535页。
    12 李平书:《自叙》,第537-540页。
    1 李平书:《自叙》,第547-549页。
    2 平泉书屋:《平泉书屋珂罗版印古画第一册》,1914年11月。笔者在上海辞书出版社检索到此目录,但没有看到影印本真面目。图片来自网络,并附文字说明:“……收录平泉书屋藏品20件,画集用铜版纸精印,还注明了画的原大尺寸。大约是为了兼顾外国读者,目录及原大尺寸(换算成英制)均译成了英文。当时定价实洋十元整。”
    3 李平书:《自叙》,第561-566页。
    4 李平书:《自叙》,第604-605页。
    5 平泉书屋藏:《王梦楼颜氏寿序》影印本,上海中华书局,民国30年。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存。
    6 李平书:《自叙》,第165页。
    1 李平书:《自叙》,第409-410页。
    2 贝润生(1862-1935),字仁元,浙江湖州人。贝氏家族中,贝康侯为清道光年间的浙江官员,曾在苏投资办“留余义庄”。瞻顾族人,布发施米,助学救济。贝润生自幼家贫,受义庄救济。清光绪二年(1876),贝润生14岁到上海当学徒,满师后,集资在上海开办第一家华人所办“谦和”颜料行。民国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贝与师傅奚鹤鸣两人合作买下上海德人“谦信”洋行无法运走的2船颜料,以每瓶两角银元的低价收进,后以每瓶3-5元的高价售出,从中牟取高利,成为当时上海颜料商中的爆发户,闻名沪宁一带。
    3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第51页。
    4 苏州市平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江区志》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511页。
    5 昆山市政协编著:《昆山文史选辑》上册,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6月,第239页。
    1 参见岳毅平:《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三泰出版社2004年10月。
    1 唐力行:《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序,载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4页。
    2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20页。
    3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47页。
    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56-60页。
    2 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3 熊月之:《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2月。
    4 【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3页。另见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20页。
    1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05期。
    1 李平书:《自叙》,第116页。
    2 沈寂:《上海:1911攻打制造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3页。
    1 《关于拟迁城隍庙荷花池上李平书铜像的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号:B172-5-87-1。
    2 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一),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67页。
    3 熊月之:《论李平书》,《史林》2005年03期。
    4 《邑绅李平书逝世》,《申报》1927年12月15日。
    5 《李平书铜像模告成(附照)》,《申报》1929年5月4日。
    1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百家出版社2005年6月,第253-255页。
    2 《申报》,1931年1月2日。
    3 《呈请市政府指拨斜桥隙地为李通敏公立像基地由呈稿》,上海档案馆馆藏号:Q215-1-8267。
    4 《呈请市政府指拨斜桥隙地为李通敏公立像基地由呈稿》,上海档案馆馆藏号:Q215-1-8267。
    5 《呈请市政府指拨斜桥隙地为李通敏公立像基地由呈稿》,上海档案馆馆藏号:Q215-1-8267。
    1 毛饮石主编:《高桥乡志》,第242页。
    2 王克生:《辛亥上海光复轶闻》,《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
    3 李平书:《自叙》,第130页。
    4 李平书:《自叙》,第133页。
    1 《上海文化艺术志》第五篇美术、摄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滑田友(1901-1986)是江小鹣的助手,后来也是著名的雕刻家。一般认为是江小鹣的作品。
    2 《申报》,1946年10月26日。
    3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逸事》,第52页。
    4 朱鸿伯、顾炳权:《川沙乡土志》,上海市川沙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印,1986年,第65页。
    5 施海根:《众望所归立豫园》,载唐国良主编:《民政总长李平书》,内刊,2005年1月,第93-94页。
    1 《申报》,1946年10月26日。
    2 1906年,李平书组织浦东同人会,黄炎培是继李平书之后第二任浦东同人会会长,以年龄和资历论,李平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3 高南乡人民政府编:《高南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页。
    4 图片来源: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中华书局聚珍版1922年,插图。
    1 王克生:《辛亥上海光复轶闻》。
    2 《拟将城隍庙荷花池中立有李平书铜像迁往蓬莱公区文庙》,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B172-5-86-14。其中字词和标点都依照原文,譬如“立象”。
    3 《拟将城隍庙荷花池中立有李平书铜像迁往蓬莱公区文庙》,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B172-5-86-13。
    4 施海根:《众望所归立豫园》,载唐国良主编:《民政总长李平书》,内刊,2005年1月。
    5 2009年末,浦东文史协会的唐国良先生告诉笔者这个消息。2007年,他写了《应为“近代浦东第一人”李平书重塑雕像》一文,刊登在《浦东文史》第2期。就重新塑立李平书铜像提出过讨论的还有唐振常先生,他说:“李平书一生主要事业主要在南市区,南市区应该充分估价李平书。而且在南市区,原有李平书之真古董在。九曲桥原有李平书铜像,后来给破坏了。如果李平书有后人在海外或港澳,捐一笔巨资回来,恐怕李平书铜像早已恢复,如同有人做过的那样”,这段文字的记录时间是1991年8月19日。参见《唐振常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475、477页。
    [1]【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刘源、许丹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陈广珍、张国梁主编.蒋楷文集[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5]【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高萍主校.中国医学大成(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9]顾亚龙.近现代名人手札赏析[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10]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近代化[M].台湾: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8.
    [12]黄华、商承祚编.中国列代书画篆刻家字联索引[M].香港:香港中国书画研究会,1968.
    [13]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A].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文化与个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5]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自叙[M].民国十一年中华书局聚珍版.
    [16]黎仁凯.张之洞幕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7]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8]李纪祥.宋明理学与东亚儒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1]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2]【德】马可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3]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4]梦远.中国官商[M].山东:黄河出版社,1998.
    [25]阮应祺.湛江遂溪抗法斗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26]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
    [27]【美】芮玛丽.同治中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8]沈寂.上海:1911攻打制造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9]唐德刚.晚清七十年[M].湖南:岳麓书社,1999.
    [30]唐振常主编.上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1]吴心毅.历代画史汇传补编[M].香港:香港博雅斋出版社,1977.
    [32]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4]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5]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全1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6]熊月之.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7]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38]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9]杨遵道.十九世纪末英俄争霸中国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0]杨浩、叶览主编.旧上海风云人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1]杨一心、王金海主编.古玩宝斋300期选[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43]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4]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5]张秀章、郭英连、孙云天编.古今书画价格指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46]周启杰.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7]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1905-1927)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8]郑逸梅.逸梅杂札[M].山东:齐鲁书社,1985.
    [49]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0]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1]朱英.商界旧踪[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2]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1]蔡捷恩.近代医家李钟珏传略[J].江苏中医,1990,9.
    [2]陈三井.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A].见:辛亥革命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南港,1983年6月
    [3]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资本家[J].近代史研究,1985,6.
    [4]杜黎.浅论李平书[A].见: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续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7.
    [5]冯绍霆.李平书略论[A].见:上海研究论丛(8)[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6]顾炳权.试论浦东同乡会的浦东开发工作[A].见:上海研究论丛(9)[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7]郭绪印.从比较中看浦东同乡会[A].见:上海研究论丛(17)[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郭绪印.辛亥革命与上海革命派报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9]李浩贤.地方自治的主张与实践——晚清上海和天津的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10]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
    [11]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J].史林,2002,2.
    [12]刘学照.上海舆论、话语转换与辛亥革命[J].历史教学问题,2002,2.
    [13]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陆明、杨杏林.上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J].中医文献杂志,2004,1.
    [15]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J].历史研究,2001,2.
    [16]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17]倪进.中国书画鉴藏史考[J].艺术百家,2008,1.
    [18]阮应祺.清末广州湾地理位置考[J].学术研究,1982,5.
    [19]沈怀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J].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9.
    [20]沈渭滨、杨立强.上海商团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1980,3.
    [21]沈云龙.陈英士、李平书与上海光复——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专稿之四[J].传记文学,1980,37(6).
    [22]石彦陶.重评“二次革命”败因[J].史学月刊,1988,4.
    [23]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J].二十一世纪,1992,11.
    [24]唐振常.辛亥上海光复再认识[A].见:上海研究论丛(8)[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25]问增飞.上海龙门书院文化空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6]吴桂龙.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J].近代史研究,1982,3.
    [27]吴桂龙.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及思潮的形成[J].史林,2000,4.
    [28]吴乾兑.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J].历史研究,1981,5.
    [29]熊月之.近代进步教育家张焕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30]熊月之.论李平书[J].史林,2005,3.
    [31]熊月之.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上海外滩公园歧视华人社会反应的历史解读[J].中国近代史,2008,3.
    [32]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J].史林,2006,5.
    [33]杨抱朴.刘熙载年谱(二)[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34]易慧莉.中日知识界交流实录_冈千仞与上海书院士子的笔话[J].档案与史学,2002,5、6.
    [35]【澳】伊懋可.1905-1914年上海的市政管理[J].城市史研究,23.
    [36]余定邦.中国古籍与东南亚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6.
    [37]张利民.上海与天津清末地方自治的比较——从城市管理机构建立角度[J].史林,2009,1.
    [38]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J].史林,1999,2.
    [39]赵立彬、李瑾.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女子军事团体源流考[J].史林,2006,1.
    [40]赵廷斌、刘转玲.沈缦云与二次革命[J].沧桑,2007,1.
    [41]朱杰勤.《新加坡风土记》的作者李钟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6,3.
    [42]周秋光、曾桂林.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43]周松青.自治、政治与革命——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中心化及其消亡[J].学术月刊,2009,9.
    新闻报,1899-1900、1903-1913.
    字林沪报,1882-1884.
    申报,1899-1900、1911-1949.
    民立报,1911-1913.
    上海报,1907-1908.
    应宝时等修.上海县志[G].同治11年版.
    梁蒲贵等修,朱延射等纂.宝山县志[G].光绪8年版.
    清毛昌善修,陈蘭彬纂.吴川县志[G].清光绪14年刊本.
    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续志[G].民国7年版.
    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上海县志[G].民国24年铅印本.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上海医药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上海卫生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上海公用事业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上海民政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上海文化艺术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中国舆地全图[G].宣统元年广东参谋处测绘刊本.
    廖廷臣等纂.广东舆地图说[G].宣统元年重印本.
    [1]杨逸纂.上海市自治志[G].民国四年刊本.
    [2]李平书.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G].台湾近代史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
    [3]李钟珏.圭山存牍[G].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4]李钟珏.宁阳存牍[G].粤东省城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5]李钟珏辑.古文义法汇钞[G].新宁明善社刊,光绪二十六年秋.
    [6]顾廷龙主编.清代殊卷集成[G].成文出版社.
    [7]黄体芳撰.江左校士录[G].申报馆仿袖珍板印.
    [8]湛江遂溪人民抗法斗争史料选专辑[G].湛江文史资料,3.
    [9]清季外交史料[G].见:王彦威、王亮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汇刊三十种.
    [10]左秉隆.勤勉堂诗钞[G].南洋历史研究会,1959.
    [11]李钟珏辑.上海医院第一征信书[G].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12]上海救火联合会辑.上海救火联合会报告[G].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13]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86.
    [14]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全12卷[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陆坚心 完颜绍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全10册[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6]上海内地电灯有限公司丁未年年结[G].
    [17]上海内地电灯有限公司戊申年年结[G].
    [1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1981.
    [19]辛亥革命回忆录(四)[G].上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20]张之洞传记资料[G].天一出版社,1985年.
    [21]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季(1872-1922)[G].
    [22]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全五册[G].北京:中华书局,1993.
    [24]宁阳骊唱绿[G].清光绪刻本.
    [25]范隐深.上海祀孔谱[G].民国十四年刻本.
    [26]姚公鹤.上海闲话[G].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