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美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自1981年正式招生以来,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但由于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又面临着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富有创造性、能站在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前沿的人才将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承担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生教育倍受社会重视。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在其能力方面,有着比本科生更高的要求。培养的各个环节也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标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首要标准。在各项能力中学术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国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克拉克大学。现代意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起始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新型大学,并广泛地影响到欧洲和亚洲等众多国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效仿的成功范例。本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美两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能力培养。通过文献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对中美两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的培养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的分析没有脱离中美两国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与传统。在详细分析中美两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现状的同时,根据两国的国情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比较,找出我国在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为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Since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and importance to acquiring higher-level education,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tremendous progress.From 1981,when student registrations started,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had rapid development,and since then,formed our country’s uniqu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attern.But since this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coupled with the society diverse high demand for intellectuals and ye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 of our postgraduate training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a waiting urgent solutions.In the process of grobalization, higher requests to the talents are about to be met, with the growing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day by day. Those who are creative and capable of pioneer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definitly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competition of the new century.So, our graduate education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 Graduat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is responsible of training outstanding talents.Graduate education demand of the high ability of graduates, especially the academic ability of graduates.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USA date back since 19th century from Clark University, while the modern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raced back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in USA, then widely spread to many Europe and Asian countries, it has become today’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nd imitated success model.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e training pattern of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oth China and USA.adopt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comparing, this paper compare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graduate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of causing these differences.This is to serve as a functional model for reform of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引文
① 赵长林,董泉增.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12.
    ① 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②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92.
    ③ 王笛.任教美国大学手记.开放时代[J].2002 (2).
    ④ 任兵.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①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26.
    ② 王洪才.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J].江苏高教,1979(2).
    ③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东方出版社,2003.39.
     ① 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26.
    ① 赵蒙成.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92.
    ② 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7-118.
    ③ 闰明涛,郝艳萍.从就业谈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生教育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48.
    ④ 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79.
    ⑤ 李敏.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对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50.
    ① 金玲.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0(2):63.
    ② 毕晓玉.中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比较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3(4):52
    ③ 文学与人生编辑部.美国斯坦福大学[J].文学与人生,2006,(5).
    ④ 周淼泉,农克良.卢奔芳等.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J].广西教育,2004,(4):77
    ① 刘德华.教育学课程改革与案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6):49.
    ②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9.
    ③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9.
    ④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70.
    [1]德里克·伯克著.乔佳义编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杨逢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对[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定华著.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蒋宗尧.创新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3]陈英和,吴家国.21 世纪研究生教育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1994.
    [15]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6]卫道治,赵首富.英汉教育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17]沈红,余海林.研究生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美、中研究生教育比较[J].高等教育(人大教育资料),1996(3).
    [18]赵春晖,安应民.美国研究生教育近 50 年的发展变化[J].中国研究生,2004(2).
    [19]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
    [20]段作章,张祖民.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与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21]辛英.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8).
    [22]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23]周立伟.笃学诚行 惟恒创新—谈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24]张菊.国际科研合作—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25]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0(2).
    [26]傅立民,孙中华.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27]茅锐,张文青,范文.美国历史协会打击学术不道德行为的传统及新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28]候淑波.法学研究生教学中知识拓展、知识链接与能力提升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
    [29]王莉芳. 研究生链式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及构建障碍解决方法[J].高教管理研究,2004(11).
    [30]赵文平.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31]李八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特征和控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
    [32]林伟连.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途径探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
    [33]黄飞跃.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34]王鹏.书院教学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
    [35]赵伶俐.强力提高研究生的认知加工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
    [36]夏泉.史学沙龙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37]马千里.论研究生教学中的“课题学习”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38]刘润进.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做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39]黄飞跃,黄松平.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理科教育,2004(6).
    [40]杨树锋.谈博士生学术格局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
    [41]范洪义.我从博士生教育中获得的收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1).
    [42]冯仲科.论年轻博士生导师素质的全面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1).
    [43]刘龙.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认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1).
    [44]侯光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应重视并处理好的四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
    [45]赵伟.对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1).
    [46]王则温.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探讨博士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
    [47]李仙飞.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经验[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48]伍一军.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
    [49]许克毅.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
    [50]倪静安,张墨英.论大学生、研究生非学术能力及其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1 卷第 3 期.
    [51]许迈进,叶林. 迈向 21 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当前世界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52]谢静.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的学习 —我所见到的美国研究生教学与研究[J].新闻大学(2003.春)
    [53]赵炬明. 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54]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组织与管理[J].现代大学教育, 2001(11).
    [55]张彤.当前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2).
    [56]冯俊.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10).
    [57]李敏.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12).
    [58]彭国华.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1).
    [59]纪光欣,张荣华.美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教育, 2004 (5).
    [60]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4(6).
    [61]李少先,梁兴文.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与改革[J].科技与管理, 2001(1).
    [62]王小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的步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63]王笛.学术环境与学术发展:再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J].开放时代,2002(2).
    [64]杨成平.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65]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66]武晓维,李勇.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
    [67]李婷.满足社会需要 适应时代发展——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J].教育与现代化,1998(3).
    [68]赵长林,董泉增.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69]闰明涛,郝艳萍.从就业谈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生教育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
    [70]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71]李敏.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对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究,2003(3).
    [72]金玲.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0,(2).
    [73]毕晓玉.中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比较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3,(4).
    [74]Sylvia T Brown, Mary K Kirkpatrick, Dana Mangum, Jeanette Avery. A Review of Narrative Pedagogy Strategies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Nursing Education[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8,47(6):283-287.
    [75]John Boehner, Chairman. Graduate Programs Provide a Valuable National Resource, Improve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say Witnesses[J]. For immediate release, 2003,9(1):12.
    [76]Donovan R Walling.Professionalizing Graduate Education: The Master's Degree in the Marketplace [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7, 30(3):337)-339.
    [77]Graduate Education—Responses to Criticisms. http://www.aau.edu/sheets/Criticisms.html
    [78]Graeme D. Buchan, Ian F. Spellerberg, Winfried E.H. Blum.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Developing a postgraduate-level subject wi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7,8(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