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做一个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回首近十余年的新课程改革不难发现,一个幽灵始终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徘徊,挥之不去,那就是教学内容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史学曾历经深深的时代扭曲和主流烙印,是背着刻骨内伤和众多桎梏与教条进入中学课程的。这使历史教师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必然比其它学科的教师承担更多的义务,甚至远繁于和难于《政治》。
     新课程促进了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鉴于中国近代史课程的重要性,帮助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从实践到理论地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提升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国近代史,培育学生的公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解决上述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问题,有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本研究试图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在分析与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做一名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
     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研究在大量教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了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按其“病因”与教师的关系从近到远逐次考察。依次分为:与教师学养有关的问题;与教材编写有关的问题;与高考试题有关的问题;与课程标准有关的问题。按照上述逻辑顺序进行考察,可能既有利于回答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有利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总结经验,提升认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课程质量。
     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研究视角与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拓展。
     第一,通过考察与教师学养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提升自身学养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读教材要读到它的“背面”去;辩证法的实质是使思想更符合事实;逻辑的正确性靠历史的逻辑来检验;学风比知识更重要。
     第二,通过考察与教材编写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纠正教材编写失误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及时纠正教材的“滞后之意”;正确修订教材的“错达之意”;深入剖析教材的“难达之意”;适当补充教材的“未达之意”。
     第三,通过考察与高考试题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处理高考试题之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读懂试题的文字符号;理解试题的思维逻辑;透视试题的史实、史观;把握试题的测量技术。
     第四,通过考察与课程标准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对待课程标准之不足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补订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的疏漏;补订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疏漏;补订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疏漏。
     以上四部分的探讨,所秉持的是从案例考察到理论归纳的研究路线,由此所归纳出的方法与策略并不能涵盖它们各自领域的全部。不过,由于它们源于教师鲜活的教学实践,确实反映着教师解决与应对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问题的关键“节点”,因之,与之相关的探讨又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与启发意义。
     如果说,以上四方面的考察与研究仅仅是帮助教师解决改革中面临的直接问题和难点,那么,帮助教师有思想、负责任地创造课程则更为重要,也是根本之策。
     考察近百年来中国近代史认识视角的嬗变与发展,探讨自清末民国时期、共和国诞生以来高中中国近代史史观的演变轨迹,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当今时代背景下,聚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以民族复兴的视角审视与创新中国近代史课程,可能更近历史真相,更合时代要求,也更具教育意义。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高中中国近代史课程是个系统改革。这不仅要按照世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选择和整合史实,而且要从课程和学习的角度提出立体的目标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
Reviewing nearly ten years of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eaching content problems always consist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story. Rome is not build in one da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ad been subjected to numerous restrictions in its being absorbed in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course, and this also make history teacher assume more obligations than teachers of other subjects in this era of great change.
     The new curriculum has not only brought a great updating but also a large of problems of teaching content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high school.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se problem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or the majority of history teachers in high schoo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citizen quality.
     There are different angle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the height of the course building, this paper is about being a history teacher with thinking and responsible through the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rom the practice, to practi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has selected typical problems are universal and directional to analysis basing on a lot of teaching investigation. On the basis of cause of these problems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eachers, these problems are divided into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teachers'quality,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textbook compilation,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curriculum standard, which not only help to answe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but also help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practice.
     Firstly,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ers' improving their cultivation by typical teaching case relating to teaching content abou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hich includes:studying materials deeply; the essence of dialectics being more in line with the facts; correctness of logic depending on the logic of history; the style of study being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Secondly,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ers' correcting material failure by typical teaching case relating to teaching content abou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hich includes:timely correcting materials'lagging; correctly revising materials'failure; deeply analyzing materials'expressing difficulty; properly supplying materials'no expression.
     Thirdly,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ers'handling the problem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y typical teaching case relating to teaching content abou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hich includes:spelling over the text symbols of test; understanding the logical thinking of test; comprehend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materialism of test; grasping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of test.
     Fourthly,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ers' handling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standard by typical teaching case relating to teaching content abou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hich includes:revising the omiss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n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revising the omiss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n the "process and method"; revising the omiss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n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The research route from the case study to the theory of inductive is acted in this paper'first four parts, an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summed up are not all of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Owning to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rooting from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ng the key measure of handling problems of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content, the discussion interrelated has a certain representative a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If the study above is merely a help in teachers'solving their direct problem and difficulty, the following study is a fundamental resolving to help teachers to innovate thoughtful and responsible curriculum.
     Having studying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nd having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 find deeply that it is closer to the truth of history and mor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probably if we innovate Chinese history 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vival of nationhood in the present era backg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vival of nationhood, which not only demand to select historical fac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rejuvenation, but also give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from the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 and higher level of challenge for history teacher in high school.
引文
①朱汉国.新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解析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6-4-28(4).
    ②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45.
    ③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划定的必修1模块学习要点为: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包括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抗日战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其中,涉及中国近代史的模块专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包括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与抗日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主题更加精炼与突出。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0.
    ④比如,在初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国近代史模块中设置“近代化的起步”这一主题的基础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1模块中增加了“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道路”的教学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⑤“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主题,也体现在高考测试内容之中。比如,2007年历史高考天津卷引用清末的一首打油诗“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此题要求学生由材料内容联系到教材学习中所讲述的清末社会现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打油诗的内容生活化、趣味性强,但深入思考后却发觉其中蕴含着重大的社会发展主题。参见徐赐成.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及意蕴[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2):58.
    ①罗士祷.(岳版)普通高中新教材历史必修(Ⅰ)中存在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5,(3):75.
    ②何成刚,高思超.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J].历史教学,2006,(2):57.
    ③瞿建湘.人教版“鸦片战争”内容商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5):62.
    ④孙才周.高中新课标教科书使用的调查与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6):49.
    ⑤高思超,苏平.历史教科书中的“甲午陆战”评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7):31.
    ①张丽媛,陈志刚.从教科书的编写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9):51.
    ②陈德运.有关“田凭”几个问题的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5):69.
    ③何成刚,吕准能.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J].历史教学,2005,(8):55.
    ④豆艳荣.这段话中的“他们”指谁[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9):53.
    ⑤聂幼犁.应当规范引用和准确解读史料(一)[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53.
    ⑥聂幼犁.虚拟情景必须以史实为依据[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1):48.
    ①聂幼犁.把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7):43.
    ②聂幼犁.选择题之偏——标准的混茫[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59.
    ③周明.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4题质疑[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8):21.
    ④李林川.多义性古文材料入题的选择题命题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6):48.
    ⑤薛伟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上海“课标”比较[J].历史教学,2006,(7):36.
    ①王黎明,徐金超.绍兴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9):19.
    ②任世江.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6.
    ③此说认为,1956年构建的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是参照苏联体系编写的。该年制定的初中、高中中国史教学大纲构建的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都以社会形态更替为框架,阶级斗争史为核心内容。如果说有不同于苏联体系的“创新”的话,那就是在五种社会形态中,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近代阶级斗争重点讲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但这些“创新”与苏联体系无本质的差异。”参见冯一下.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的演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12):5.
    ④侯建新.侯建新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3,(4):11.
    ①聂幼犁,王德民.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与《历史教学》主编柳文全的谈话[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8):9.
    ②据《羊城晚报》载,“某年度高考历史试卷,让简述李鸿章其人其事。考生们答得洋洋洒洒:答一,李鸿章率我军在甲午海战中一举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答二,李鸿章率我奥运代表团夺取了我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答三,李鸿章率领俄罗斯农民发起了俄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看看,青年们把“伪崇高”发挥得多么淋漓尽致啊!”参见王贵成.对中学历史教材编写问题的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4,(3):75.
    ①魏恤民.对“这样情况下,您会如何对学生解释”教学案例的讨论[J].历史教学,2006,(8):51.
    ①此案例出现于安徽省某中学历史课堂。其他调查地点也出现类似案例。
    ②上述案例可依次参见聂幼犁.以“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3);聂幼犁.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5,(1);聂幼犁.以“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聂幼犁.以“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5);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聂幼犁.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①钟启泉.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②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
    ③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2.
    ④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东华图书有限公司,1991.76.
    ⑤王文科.课程与教学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14.
    ①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0.
    ②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
    ①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0.1-7.
    ②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1-6.
    ③聂幼犁教授认为,初中应侧重考虑国家对公民最基本的素质要求,高中则转向特殊要求,即专业倾向。课程目标上,初中应当以初级的“是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为主,辅之以发展性目标,即“理解与诠释过去”和“我们怎样理解与诠释过去”以及简单明了的解释与评价方法;高中应当以深化初中目标为起点,提出“为什么”即以“解释过去”与“我们怎样解释过去”为主,辅之以发展性目标,即“评价”和“我们怎样评价”的方法,并向学术倾向方面发展。课程内容上,初中应当以最贴近学生的百姓衣食住行、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辅之以为此非说不可的宏观政治、突出人物、重大事件;在各阶段史中,以近现代史为主,了解古代文明;古代以中国史为主,近现代以世界史为主。高中阶段可以近现代史为主,学习主题史,侧重于与现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参见聂幼犁.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执行主编任世江先生的谈话[J].历史教学,2003,(1):22.
    ① 董纯才,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5.
    ② 董纯才,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③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70.
    ④ 根据笔者的调查,教学实践之中,绝大多数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如何弄懂、学通教材内容,高考如何考一个好成绩。至于课程标准,他们似乎并不在意与关心。教师的这种趋向,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学科教育的专业杂志上也不难看出。
    ①必修Ⅰ教科书提到:“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驰。面对西方侵略者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0.
    ②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第1册)[A].陈旭麓.近代史两种·陈旭麓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5.
    ③1811年东印度公司一位大班的报告指出,“从与总督的交谈中,唯一可以认为有点正式的,就是谈及售买与运入鸦片的问题。他说,他收到皇上的特别谕旨,加强禁止这种非法贸易……当我们注意到总督上述关于鸦片的谈话时,我们完全相信,这只不过是形式,而没有一点会采取任何有效的步骤来查禁这一贸易的意思,这一贸易能如此之长久,众所周知是由于政府官吏本身的利益而默许的。”参见(美)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3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159-160.
    ④1842年8月林则徐在回忆双方炮战时称,“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复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只恐供临敌之一哄。”参见杨国桢.林则徐书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72.
    ⑤必修2教科书提到: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2)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0.
    ①必修3教科书提到“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只是习惯地称他们为‘岛夷’,对岛夷的情况却一无所知。”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8.
    ②[美]费正清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译所译.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67.
    ③当时的直隶总督琦善甚至认为,就连外夷的富与强,亦皆受惠于天朝。琦善还以“犬羊之性”形容英国人,在照会中称英国要求通商为“前来乞恩”,只有英方表现恭顺,才会得到皇帝的“恩施”。参见茅海建.天朝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8.
    ④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选录)[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二)[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195.
    ⑤《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382.
    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7.244.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660-661.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575-576.
    ④教师用书“课文注释”为:“海龄镇江抗英殉国”——“海龄(?—1842),满洲镶白旗人。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统。1842年7月,英军7000人在海军配合下,进攻镇江。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守卫城外各山高地。海龄率旗兵1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镇江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英。21日,英军登陆,攻占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他督率部众与侵略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城陷后,海龄自缢殉国。”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
    ⑤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5.442.
    ①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539.
    ②(英)利洛.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A].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66.
    ①人教版教科书对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的叙述为: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0.
    ②6月11日是八国联军遭受义和团狙击的第一天。据联军命令西摩尔称,“昨天下午(6月11日—引者注),我们在廊坊铁路附近发现大批义和拳,并发生了战斗。他们已逃窜,丢下三十五具尸体。我方没有伤亡。”
    “6月13日,义和拳对前进部队发动两次进攻,均被击退,拳民死伤甚众,我方无损失。6月14日,大批义和拳抱有很大决心袭击停在廊坊的火车,但被击败,所受损失大约有一百人毙命。我方损失为五名意大利人阵亡。同日下午,义和拳对保卫落垡车站的英国留守部队发动进攻,我们派回援军,并将敌人击退,杀死一百人,我方有两名水兵负伤。部队向前推进到安定,于6月13日和14日与敌人作战,击毙一百七十五名,我方无伤亡。”参见西摩尔.海军中将西摩爵士致海军部电[A].胡滨译,丁名楠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Z].中华书局,1980.37.56-57.
    ③西摩尔电称,在他离开廊坊之后,“留下来继续后撤两列火车,于6月18日遭到义和拳和来自北京的清朝军队的袭击,他们有四、五百人被击毙。我方伤亡为六人阵亡,四十八人负伤。当天晚上,这些火车同我在杨村会合。……部队缺乏给养,并且因有伤员而行动困难,迫使我们撤回天津。”(参见西摩尔.海军中将西摩爵士致海军部电[A].胡滨译,丁名楠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Z].中华书局,1980.57.)璧阁衔的描述则是,“18日下午,留守廊坊的德国军官犹士敦上校及联邦部队,遭到董福祥师的清军的攻击。估计他们的人数约在7000左右,而且都装备着现代步枪,射击技术优良,因此,我们遭受很大的伤亡。”参见(英)壁阁衔著,许逸凡译.在华—年记[A].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八国联军在天津[Z].济南:齐鲁书社,1980.234.
    ①“聂士成军奉命攻击租界。聂军是当时唯一能战的新式军队,与租界守军恶战十余次,前后相持凡八日。”参见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九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91.
    ②侵华英军准尉吉普斯描述马玉崑部进攻火车站的战况时写道,“他们攻打车站,气势更猛,炮火更烈,摧毁力也更大了……星期二(7月3日—引者注),中国人与俄国人炮战一整天。十二磅炮到车站参加战斗。敌人的两发炮弹正好落在大炮下面,炸碎了炮架,伤了一名炮手。这门大炮没有起什么作用就撤退了。随后,换上了法国的一门大炮,但是立即有三名炮手受伤。”(参见(英)G·吉普斯著,许逸凡译.华北作战记[A].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八国联军在天津[Z].济南:齐鲁书社,1980.50-51.)裕禄在奏折中写道,“马玉崑—军连日在火车站一带进攻,与洋兵日夜鏖战数次,并用炮轰击紫竹林,兵气甚奋。初九日会同武卫前军之队,三面围攻东局…”参见裕禄.直隶总督裕禄折[A].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上)[Z].北京:中华书局,1959,275.
    ③裕禄的奏折也提到,“紫竹林洋兵复分路出战,我军随处堵截,各营炮台,开炮轰击。义和团民亦四处分起助战,合力痛击……洋人因巢穴难保,力战尤猛。我军会合团民与之鏖战,良久,敌势力渐不支。”胡殿甲部则“会同义和团长张德成并团民多人,由马家口进攻紫竹林。”参见裕禄.直隶总督裕禄折[A].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上)[z].北京:中华书局,1959.158.291.
    ①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J].清史研究,1995,(3);77.
    ②徐梁伯.辛亥革命“失败说”献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6,(2):148.
    ② 聂幼犁.从民族复兴看辛亥革命——与《历史教学》执行主编柳文全的谈话[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4):16.
    ①人教版教科书只提到,“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②上政治舞台。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5.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上)[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71.
    ③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电文称:“至学生爱国,起与卖国贼为难,正合全国民意。因此被捕,商民等全体义愤。应请政府重念学生无罪,即行释放,一面劝谕照常上课。”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40.
    ④[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1.186.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06.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72.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72.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61.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635.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6.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上)[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33.
    ①黄慰慈,许肖生.为有源头活水来-—本世纪初海外同胞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党史纵横,1992,(1):31.
    ②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376.
    ③梁柱.北京大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北京党史研究,1998,(3):21.
    ①王德民,赵玉洁.能否以“魔鬼的化身”作为太平天国的综合评价——兼与尤克光老师商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8):38-41.
    ①尤克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分析太平天国运动[J].历史教学,2010,(11):30,
    ②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A].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
    ③马克思.欧洲的金融危机[A].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15.
    ①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4.
    ②马克思所说的东方社会的“停滞性”,主要是指东方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转引自杨耕.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6.
    ③马克思.鸦片贸易史[A].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④马克思.鸦片贸易史[A].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⑤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A].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A].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8.
    ①可参见吴永青.也谈历史课堂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0):13-15.等。根据笔者在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调查,类似教学现象也时有发生。
    ②中国历史研究社.东行三录·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213.
    ①其旨为:“李鸿章勋绩久著,熟悉中外交涉,为外洋各国所共倾服。今日本来文隐有所指,朝廷深维至计。此时全权大臣之任更无出该臣之右者。李鸿章著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并告诫,“既受逾格之恩,宜尽匪躬之义,谅不至别存顾虑,稍涉迟回也。”参见吴汝纶.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79[A].沈云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46.
    ②吴汝纶.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79[A].沈云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48.
    ③李鸿章.二月初一日午刻李鸿章致张荫桓电甲(4)[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26电报6[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25.
    ④军机处王大臣庆邸等公奏折(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七日)[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26电报6[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1.
    ①中国历史研究社.东行三录·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211.
    ②《译署来电》(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午刻到)[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26 电报6[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7.
    ③戚其章.中日战争(四)[z].上海:中华书局,1994.106-107.
    ④谈判初期,日本就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即必须以日军占据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为代价。对此,李鸿章严词拒绝,“所议停战之款,实难照办。”关于割地问题,李鸿章也据理力辞,作了最大努力。谈判过程中,为尽量争取谈判有利条件,李鸿章或以“中日系兄弟之邦”,两国唇齿相依,为维护黄种人利益,“毋令西国攮渔人之利”等言语打动日方代表;或幻想凭借与伊藤之间的私人友谊,打消日本贪婪的欲望,甚至有时苦苦央求比他小近二十岁的伊藤,如同乞丐,可怜巴巴地向对方乞商。虽然不乏卑躬屈膝,但情势难为,力图尽责而已。参见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16奏议十六[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5-39.
    ①聂幼犁.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208.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爱国运动(上)[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53.
    ② 当时晨报的记者指出,“学生欲通过交民巷,往东而行,该处警察竟然不许通过,学生颇受刺激,不得已转而往北,出王府井大街,经东单牌楼,向赵堂子胡同入赵家楼曹汝霖之住宅。”参与游行的周予同回忆说,“当游行队伍几经力争也不被外国卫队通过使馆区以后,就是素来温和的同学,也压抑不住受帝国主义欺侮的悲愤感情了,对卖国贼更切齿不已。因此,在队伍被迫退出东交民巷巷口之后,我们一些同学便忽然高呼到赵家楼曹汝霖宅去,马上得到群众一片赞同的响应。”见周予同.火烧赵家楼[A].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35.
    ①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477.
    ②“袁殁以后,冯、段、王都是比肩事主之昆季,曹、吴、孙、张之对吴、段、王,等于疏远之宗族,赏罚稍有偏私,怨望形于诟谇。‘纲纪’二字,已不复为军人所重,此倾彼压,尔诈我虞,遂酿成三个溃灭的方式:其一是‘倒戈’。……凡位至师长者,即希冀督军,欲得督军,必以倒戈为捷径……其二,是‘暗杀’……故冯氏鸠杀陕督阎相文,吴氏鸠杀鄂督萧耀南……其三,是‘专政’。民五以降,军人政欲顿织,总揽军政大权,遂成通例。各省督军,必兼师长、省长,前者意在拥兵自卫,后者意在剥民敛财。”参见吴虬.北洋派起源及其崩溃[A].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6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84.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选修(1)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7.
    ②相关的教学案例也可参见支玉良,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3):31-34;高树山.也谈谭嗣同之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9):56-57.
    ①他认为,“夫不能自振而恃援于人,亦己萎矣。”“中国自有中国之盛衰,不因外国而后有治乱,而猥曰以夷攻夷,此魏氏所以允为策士。”参见谭嗣同.思篇[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115-116.
    ②正如他所说的,“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参见谭嗣同.仁学二[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343.
    ③“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参见谭嗣同.仁学一[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337.
    ④谭嗣同.仁学二[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361.
    ⑤谭嗣同.仁学一[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337.
    ①段景莲.谭嗣同与佛教[A].田伏隆,朱汉民.谭嗣同与戊戌维新[C].长沙:岳麓书社,1999.187.
    ②比如,佛教主张“一切众生,并而为我,我不加大;我遍而为一切众生,我不减小。”世事皆因“有我”而造成麻痹不通,要达到平等,必须“破我”。破除“有我”主要在于佛家所说的“心力”。“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盖心力之实体,莫大于慈悲。”佛家所说的慈悲即“仁”。“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参见谭嗣同.仁学一[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315.357.292.
    ③人体是由天地固有之,“身为不死之物”。他深信“灵魂不灭”,“知则出于以太,不生不灭同焉。灵魂者,既其不生不灭之知也”。参见谭嗣同.仁学一[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313.
    ④谭嗣同.思篇[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260.
    ⑤谭嗣同.致李闰一[A].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530.
    ⑥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4178.
    ⑦恽毓鼎.崇陵传信录[A].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十三册)[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491.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4.108-109.
    ①由于新文化运动发表了许多评孔批孔的文章,1921年,胡适在为《吴虞文集》作序时称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能用最严厉、最平允的方法扫除那迷漫扑人的孔渣孔滓的尘土。”由此而起,许多研究者将“打倒孔家店”与新文化运动密切联系起来。萧超然所著《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称,陈独秀“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倒退逆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参见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1;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40-1949》称,“《新青年》同人放的第一把火,是‘打倒孔家店’。”参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1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64;蔡尚思称,“《新青年》的作者们,很快把思想革命的对象集中到孔子学说及其危害性上,进而发展成为‘打倒孔家店’的群众运动,就是势所必至的了。”参见蔡尚思.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实践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473;当时的陈独秀在1937年的《孔子与中国》一文中也称,“孔子影响至深至大,每一封建王朝,都把孔子当作神圣供奉,信奉孔子是假,维护统治是真。农民起义之时,孔子就一时倒楣,新的王朝得胜,即刻又把孔子抬得天高。五四运动之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就是这个道理。”转引自李殿元.“打(倒)孔家店”的历史误会[J].中华文化论坛,2006,(3):150.
    ②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A].李大钊文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4.
    ③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A].赵清,郑城.吴虞集[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5.
    ①陈独秀.再答常乃德[A].独秀文存[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649.
    ②陈独秀.阴阳家[A].独秀文存[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553.
    ③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A].李大钊文集(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4.
    ④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A].李大钊文集(1)[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6.
    ⑤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252-253.
    ① 王德民,赵玉洁.说课的凝意与升华——从“说教材”到“说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2):35-38.
    ①聂幼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7):10-13.
    ①王长芬.初中七年级《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与说明[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7):13-15.
    ①转引自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M].北京:三联书店.332.
    ①戚其章.北洋舰队覆没的历史反思[J].百年潮,2009,(7):67.
    ①人教版教科书的叙述为:“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
    ①瞿建湘.人教版“鸦片战争”内容商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5):60-63.
    ②广东的战前防御主要有:“购置洋炮,加强火力,计先后购得西洋各国大炮200多门,增排珠江两岸、官涌和各炮台;整顿水师,调整兵力部署,先后增调水陆兵丁8000名扼要布防;募练水勇乡团,号召兵民联合抗敌;以守为战,手订《剿夷兵勇约法七章》,对攻击敌船战术做了具体布置:夷炮安设两旁,向敌船进攻,我船要乘顺风,攻敌船头尾;驶近夷船头尾,则我船俱须分左右翼,斜向船头扑拢,船尾摆开,方能聚多船,且火器不能误掷自己;炮火能及之处,即先开炮,至鸟枪可及,便兼开枪,迨喷筒火罐能及,则随便用之,多多益善。火攻船上装干草、松明等物,一经拢近夷船,无论头尾两旁,皆可贴紧敲钉,将火船钉在夷船木上,将火点着燃起,其人即泅水走开。”参见陈锡祺.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Z].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63-96.
    ③英方的相关档案材料主要有:英国外相巴麦尊在1839年11月给义律的训令中早就指明,“第一步行动是封锁珠江。当两广总督问及封锁的原因时,便把准备送到北京去的那封信件副本交给他,要他转呈其政府。下一步是占领舟山群岛,拦截沿海船只。最后一步是海军出现在渤海湾和白河河口。”(英国外交部档案.巴麦尊致商务监督义律的信[A].炎明.浙江鸦片战争史料[Z].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47.);1840年2月巴麦尊在致海军部函中进一步告诫说,“从中国事态发展的情况看,远征军离开新加坡后首先驶赴珠江口是可取的,以便有效封锁那个地区,捕捉、扣押附近容易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但切忌在那个地区试图在岸上进行任何军事行动,除非为了封锁目的或控制扣押的船只而必须采用的军事行动。广州离北京太远,在那里不宜采取决定性行动;这种打击行动若想有效,就该靠近首都近处进行。”(英国外交部档案.巴麦尊子爵致海军部勋爵大臣的公函[A].炎明.浙江鸦片战争史料[Z].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47.);负责侵华军事行动的英国印度总督在1840年7月的一份备忘录里更明确指出,“女王陛下政府明确地表示重点应放在尽早占领舟山岛,故确实希望司令官应率领大部分队伍直趋舟山,仅留部分舰只封锁广州。封锁珠江后随即占领舟山,我们估计此举会大大增强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对我们的印象。”(英国外交部档案.(印度)总督备忘录[A].炎明.浙江鸦片战争史料[Z].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62.)。
    ①邓廷桢的奏折称:“六月初四日(即7月2日),有英夷兵船一只,由清屿洋阑入屿仔尾海面。……该船悬挂白旗,并无动静……初五目,夷船开放杉板船一只,内载三十余人,冲过对岸,船头一人,口操官音,称欲求和,语多狂悖。该文武等(指驻守厦门官员)并力斥阻,不许上岸。”(参见邓廷桢.邓廷桢奏来厦英船被击退情形折[A].齐思和.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1[Z].北京:中华书局,1964.340.);罗伯聃称:“七月二日,星期四,上午九点钟,在奉命与皇家‘布朗底’号船长鲍俎一道乘船谒见海军总司令之后,他交给我们一封据说极为重要的急件,指示我们将它交给该地中国水师提督。如果他不在,则把它交给厦门的最高官员,以保证将它切实交到水师提督手中。……为了执行总司令的命令,‘布朗底’号于中午时分在厦门港外抛锚。”(参见《中国丛报》(第9卷第4期)(1840年8月)[A].广东省文史馆.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90-191.)。
    ①如,人教版选修1教科书“维新运动的兴起”一课的叙述为: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称这次活动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选修(1)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9.
    ②康有为在其《自编年谱》中称,“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两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参见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A].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4[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30.
    ③康有为在《汗漫舫诗集》里有“抗章伏阙公车多,连名三千毂相摩”,后附有文字说明:“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见康有为.南海先生诗集(选录)[A].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4[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37-338.
    ①梁启超在其《三十自述》中称,“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见梁启超.三十自述[A].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4[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45.
    ②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有为当中日战役后,纠合青年学子数千人上书言时事,所谓‘公车上书’者是也。”见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67.
    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43.
    ①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43.
    ②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J].近代史研究,2005,(4):85-147.
    ①人教版必修1教科书“辛亥革命”一课“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一目却提到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
    修(1)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5.)。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提到:袁世凯篡果实条件:势强、奸诈加上列强的大力支持,资产阶级的软弱;袁世凯篡权过程:对革命党,军事威逼、政治欺骗、迫孙中山让位;对清政府,逼供恫吓、待遇利诱、迫宣统帝退位;袁自身,首鼠两端、乱中取利、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9.)。
    ②据袁世凯同乡兼幕僚王锡彤回忆,“汉口战胜,北洋二、四两镇作战最近力,皆袁公亲督训练之师也。主战派锐欲渡江,袁公亲以长途电话勒止之。”②而对坚持进攻武昌的冯国璋,不久即“内调禁卫军总统,兼察哈尔都统,而以段祺瑞继督鄂师,并兼湖广总督。”参见冯耿光.谈冯国璋二三事[A].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3.456.
    ③南北双方在上海开谈,双方于12月20日达成5条秘密条约,其中前2条为:(1)立共和政体,(2)先推翻清室者为大总统。参见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记[A].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八)[Z].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57.105.
    ①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即致电袁世凯:“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参见孙中山.致袁世凯电(1911年12月29日)[A].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孙中山全集(第1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1.576.
    ②时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总司令”的黄兴在《复汪精卫电》中称,“项城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参见黄兴.复汪精卫电(1911年12月9日)[A].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94.
    ③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惟前使伍代表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君宣布政见赞成共和,即当推让,提议于贵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参见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咨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文(1912年2月20日)[A].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辛亥革命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61.132-133. 1921年的50余万枚,但1925-1927年三年内就增加到68万余枚。丝织工业的丝车在大战期间及战后几年增加不多,1921年只比1914年增加一千余台,但在1925-1927年的三年再发展期间,却增加四千余台。”参见黄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破产问题[J].学术月刊,1982,(2):21-27.
    ①龚骏.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78-180.另外,这一时期上海卷烟业发展更突出。上海华商烟厂在1919年时还只有9家,到1928年时增为101家。从职工人数看,1920年为5568人,到1929年增加为17427人,增长213%之多。转引自黄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破产问题[J].学术月刊,1982,(2):21-27.
    ②大生系统企业史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52-152.
    ③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5.
    ② 陈德运.有关“田凭”几个问题的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5):68-71.
    ①“忠王李为……”表示“忠王李”“为……事”格式。“忠王李”即忠王李秀成,“为”表示因为什么,表示事情的缘起之意,与后面的“事”连起来,可断句为:“忠王奎为发给田凭,以安恒业而利民生事”。罗尔纲先生对此也作过分析,相关内容为:“案现存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忠王李秀成给金匮县黄祠墓祭田凭和发给陈金荣田凭上,都印有‘忠王奎为发给田凭,以安恒业而利民生事’十七字”。(参见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1.803.)相类同的“田凭”格式,也可参见天津图书馆收藏的田凭。见李国庆.太平天国田凭一件[J].文献,1991,(2):113.
    ②《太平天国文物图集》、《南京文物志》等也都明确指明这一点。参见罗尔纲.太平天国文物图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12.
    ③祠墓,是指宗族的墓地和祠堂,均是祭祖的地方。所谓祭田,其收入主要用于祭祖。祭祖因地点的不同,有墓祭与祠祭之别。故祭田可包括祠祭田和墓祭田。参见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14.
    ④田凭是太平天国颁发的土地证。太平天国后期在苏、浙凡设立乡官之区,为查清登记田亩,收取钱粮,对土地所有者或耕种者,按统一格式,发给凭证,承认其土地所有权。领凭者有地主,也有农民。田凭除记有发给时间、地点、发凭主管人、领户姓名、田亩数外,并载明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银米,不得违误。所有自份田产,并无假冒隐匿等弊。给凭之后,如有争论霸占一切情事,准该花户禀请究治。参见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中国近代史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165.
    ⑤朱熹曾明确指出祭田的土地来源,“初立祠堂,则计现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后凡正位袝者皆仿此。宗子主之,以给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⑤由此可见祭田的共有性质。参见冯尔康.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7.
    ①陈支平.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1.58.
    ②陈支平.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1.70.
    ③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1.803.
    ①人教版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提到:“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4.
    ②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5.
    ③比如,有的提到:“该文为李大钊所著,发表在1918年7月1日出版的《言治》季刊第三册上。”参见王安东,胡家强.中国革命史文献简介[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50.
    ④参见李侃.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497;另外,刘大椿主编的《百年学术精品提要政治学与法学卷》也称:“1918年7月,李大钊在《言治》杂志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关于十月革命性质及意义的另两篇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学界一般将这3篇文章视为李大钊思想由前期民主主义转向后期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参见刘大椿.百年学术精品提要·政治学与法学卷[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0.
    ①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49.
    ②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33,
    ③相关材料称:“(修颐和园之款)出于海军经费的应为二千万两。其时正当中法战争失败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名义上作为建设海军之用的购船经费,大半都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因此,自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册第277页。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0.
    ①马建忠评价近代海军建设为“然则曰不能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202.);姜鸣认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规定南北洋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撇开全局不论,把海军扩充停滞完全归咎于慈禧太后个人纵欲奢侈,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姜鸣.北洋海军经费初探[J].浙江学刊,1986,(5):136-142.);戚其章认为,北洋海军添购新舰不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慈禧重用李鸿章,貌似信任,实则时时施展手段将其控制在手。清廷颇忌李鸿章权重,对发展北洋海军并不积极。1891年,户部上体慈禧之意,以“部库空虚,海疆无事”为由,奏明停购船械两年,这就彻底否决了北洋海军添购新舰之议。(戚其章.北洋舰队覆没的历史反思[J].百年潮,2009,(7):67.)。
    ②史学界的相关研究表明,慈禧修建颐和园工程虽有挪用海军经费之实,但挪用数目有夸大、不实之处。况且,挪用数目也断不致于影响海军“未添一舰”。参见戚其章.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J].社会科学战线,1989,(4):191-197;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2.198-216.
    ③具体内容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0.
    ④比如,人教版必修1教科书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1)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5.)
    ①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695-701.
    ②城市民众亦缺乏“共和国民”常识。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叫“反正”,什么叫“共和”。参见张羽屏.扬州光复之回忆[A].近代史资料[J].1958,(2):60-63.
    ③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22.
    ④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J].社会科学研究,2001,(6):115-121.
    ①人教版教科书的叙述为:“《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Ⅰ)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
    ① 相关论述亦可参见苑书义.洪秀全与《资政新篇》[J].历史教学,1981,(9):13-16;王开玺.中西文化的扭结、冲突与疏离: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J].河北学刊,2003,(3):168-174.
    ② 《资政新篇》出笼之际,恰值“天京事变”后天朝由盛转衰的剧变时期,太平天国内外形势危急,而朝中内部“结盟联党”、“事权不一”。洪仁开认为“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困之术,私有倚恃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是藏弱本强末之弊”。并批评地方实力派“为兵者行此而为将之军法推行,为臣者行此而为君之权谋下夺。”洪仁歼作《资政新篇》的目的,恰恰是为顶起“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年也”。参见洪仁玕.资政新篇[A].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二)[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523-524.
    ①比如,辞海对经济结构的解释是:①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经济结构。②从各种角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构成,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等;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如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能源结构等。(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309.)经济结构并不仅指生产关系,它更侧重对生产力的考察。一般经济学著作中的论述也恰恰能够印证这一点。如,《中国经济结构概论》中的相关解释是,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诸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陈文辉.中国经济结构概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2-6.
    ②具体内容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2)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1-43.
    ①比如,进口棉纱方面,1868年进口棉纱为54212担,到1893年进口达981823担,增长了近20倍。而纺织品的不断输入改变了进口货物的结构,到1890年,在进口货物的构成中,鸦片的比重下降为21%,而棉纺织品的比重上升为32%。参见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77.
    ②参见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7.
    ③转引自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1.
    ④如果将外国在华资本视为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无疑是在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使用机械和动力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到1894年,各国在华相继建立的工厂已超过100余家,主要包括船舶修造厂、机器缫丝厂、制糖厂等。(由许涤新、吴承明率先提出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为多数经济史学者所采纳)。
    ⑤洋务运动时期,产生了中国近代自身的官办和民办工业。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等二十多所军工企业,分布于沪、皖、鄂、津、直隶等省市,主要生产新式枪炮、火药和轮船等军事装备。与军事工业相联系,洋务派又创办了汉阳铁厂、天津开平煤矿等以钢铁、采掘为主的近代重工业企业,此外,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交通运输业,以及湖北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到甲午战前主要有30多家。
    ⑥吴承明.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和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产植的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4):23-26.
    ①刘佛丁.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95.
    ②刘佛丁.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281.
    ①引自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①聂幼犁.选择题之偏——标准的混茫[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58.
    ①引自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卷(1)。
    ①周谷城,叶世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735.
    ②另外,从选项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之意看,“倚重”有依靠、器重的意思。1885-1992年(乃至整个晚清)晚清财政收入所倚重的仍然是田赋,尽管田赋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数额是不断增加的,它仍是政府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参见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1):84-90.
    ①引自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文综卷。
    ①王昕.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5.
    ②参见李林川.以多义性古文材料入题的选择题命题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47-48.
    ①引自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①聂幼犁.命题切忌“想当然”[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0):48-51.
    ①引自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②胡适.胡适全集(第2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58.
    ③聂幼犁.应当规范引用和准确解读史料(一)[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52-54.
    ①引自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文综卷。
    ① 隗瀛涛,周勇.重庆开埠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136.
    ①当时的《重庆商会公报》有文章称:“近数年以来,我国人士怵于民生之日蹙,国计之日拙,深见夫商务窳败,殊难立国于商战之世也。遂力变向者贱商之积习,速谋振兴之策,创商部于京师,分遣大臣于内地,以考察商务事宜。而商会之设,几遍行省,凡所以整顿商务与保护商人者,其用意固不谓不远矣。”参见陆大铖.近代以来重庆100件大事要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86.
    ②聂幼犁.盯住试题的关键词:何时(五)[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9):60-64.
    ①引自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①转引自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J].学术研究,1985,(4):84-90.
    ②聂幼犁.虚拟情景必须以史实为依据[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1):47-49.
    ③刘潇.格老秀斯与自然法——简评《战争与和平法[J].现代法学,2003,(1):141-144.
    ①聂幼犁.虚拟情景必须以史实为依据[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1):47-49.
    ①引自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②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意识,所以,传统观念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意识。日本人佐原笃介辑《拳事杂记》一书,收录有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代拟的‘和约’一件,保留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资料。”参见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一卷)·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4-345.
    ③牟安世认为:“如果说它反映了义和团的‘灭洋’的要求的话,那么他们的要求也无非是屈于自卫的性质,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罢了。”参见牟安世.义和团反抗列强瓜分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359.
    ④陈振江,程啸.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52.
    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一)[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59-260.
    ②参见1900年11月10日《字林西报》,上海市徐家汇藏书楼馆藏本。具体内容参见赵玉洁,吴红英.这份“和约”是一位团民所拟的吗[J].历史教学,2010,(11):57-61.
    ③湖南巡抚俞廉三于1900年12月7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六日)上奏朝廷:“北边战事方殷,湘省讹言流播”,“当(衡州)痞匪哄闹之际……而该府民间更有伪造上谕、条约刊刷流传。”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下)[Z].北京:中华书局,1959.809.
    ④陈振江,程啸在《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中亦冠名为:衡州会党拟“上谕”“和约”(湖南衡州)。参见陈振江,程啸,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52.
    ⑤具体可参见《衡阳市志》“衡州教案”条如下:“清同治至光绪年间,衡阳先后发生两起大规模的反‘洋教事件’,史称‘衡州教案’。《湖南省志》1959年、1980年、1999年各版本对此案都有详细记载,与《衡阳市志》基本一致,1999年版里增加一个更为确定的结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进入京、津,声势浩大。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衡州群众于七月三日捣毁英国基督教堂。”参见湖南省地方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370;《湖南通史》更清晰地阐述了衡州教案与义和团运动之关系:“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从反对帝国主义宗教侵略发端。其中在湖南的第一个回响,便是引发了规模巨大的衡州教案。……衡州教案是在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见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衡州教案[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514-522.
    ①引自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①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Z].中华书局,1980.262.
    ② 比利时公使7月25日致驻天津领事密信中说:“直至本月16号,华兵尽力攻击,我等竭力抵敌。”美国公使致驻津领事密信中说:“华兵奋击共26日……约计施放炮弹四千有奇,枪弹数万……中国兵死约二千余名。”参见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9.450-449.
    ③义和团的袭击分别为:6月23日,“数拳匪冲入德国使馆附近的房屋打算放火,被德兵尽执而杀之”。(参见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261-262.);6月27日,“美国特遣部队报告说:200名义和拳在中国军队的逼迫下发动进攻,攻击了街道上的工事,但被迫退却”。(参见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Z].中华书局,1980.275.);7月初,一名“15岁之童子……直对日本防线而来,手中并无兵器,只拿引火之物及油一瓶”,意欲放火焚烧洋人房屋,途中被打死”。(参见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01.)。
    ④ 清朝官方的记载:6月30日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说:“今官军围攻使馆,数日不解……臣愚以为战事不可不备而使臣不可不保。”(参见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9.213.);7月5日御史郑炳麟奏:“连夜虽枪炮并施而东交民巷洋兵盘踞如故,以待外援。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克期迅奏肤功,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参见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9.244-245.)。
    ①引自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②转引自何成刚,吕准能.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J].历史教学,2005,(8):53-56.
    ①聂幼犁.应当规范运用和准确解读史料(二)[J].历史教学,2007,(3):53-56.
    ①引自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①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125.
    ①史学界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立宪派研究视角的改变,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大量事实证明,资产阶级立宪派当时对民族、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宪派重视宣传、教育、出版工作,起了动员群众、启迪民智的作用;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理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动和领导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等等。参见黄俊军.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91-195.
    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7)[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74.
    ①有学者通过考察北洋政府时期所颁布的40多项经济法规,认为这些法规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政府经济管理法制化和经济化;第二,企业和企业家法人化;第三,竞争的自由化和正规化;第四,融资渠道的社会化和国有化。参见虞和平.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J].近代史研究.1992(4):39-57.
    ②孙强.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萌发的民主[J].兰台世界,2011,(7):41-42.
    ③比如,在新闻出版方面,北洋政府内务部1916年明令各省为以前被停邮和查禁的《少年中国晨报》《党民日报》等21家报纸解禁,以体现新闻言论自由的政策。
    ①这一时期,不仅新闻出版业有了极大发展,而且该时期的图书馆事业也发展迅速。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组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手前清学部图书馆一京师图书馆。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先后公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并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以供民众阅览。
    ①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认为,“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提出这些问题需要渐进解决,
    并提倡“多研究问题,少一些纸上的主义”。李大钊对此作了回应,指出“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解决问题就离不开主义,而有了主义,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他说:“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然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强调“主义”与“社会运动”相结合。并认为需要以“阶级竞争”为工具。参见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
    ②“问题与主义”之争还触及到一个时代焦点,就是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这一问题。“争论各方都承认中西社会的歧异,并从世界角度思考中国问题的解决,而胡适关于输入外来“主义”应该考虑适合中国国情的观念在中共党人探索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问题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呼应。”参见罗志田.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98-110.
    ③陈独秀在《敬告广州青年》一文指出:“我希望诸君切切实实研究社会实际问题底解决方法,勿藏在空空的什么主义什么理想里面”。参见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三联书店,1984.21.
    ④罗志田.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98-110.
    ④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自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那时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故“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但“先生老是侵略学生这一事实却“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直到苏俄十月革命之后,
    ①王德民.高中历史必修模块专题的关联分析及教学建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116-120.
    ①“庚子以后,风气弥开,男女皆尚高领窄袖,往时袖宽至尺三四寸,或至尺有六寸,至是裁及数寸。凡西洋服饰若花边细钮绒毛衣之属皆为常御之品,而往时之阑干挽袖均捐废矣。”男子穿西服,女子为礼服,下为裙。参见曾宝荪,曾纪芬.曾宝荪回忆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6.57.
    ②服装方面,内陆广大乡村仍然长期保持穿土布的习惯,致使外国人称,“在内地很难见到我们的棉纺品,
    ①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91.
    ②根据笔者在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调查,也发现很多学生对此问题有“左倾”偏向,相当部分学生认
    ① 有学者评论林则徐“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供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参见蒋廷黼.中国近代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
    ② 至北京失陷前二天,“义和团外乡之人,连夜逃遁,在京之人,改装易服。一日一夜之间,数十万团民踪迹全无,比来时尤觉迅速也。”参见陈旭麓.近代史两种·陈旭麓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3.
    ③ 陈旭麓.近代史两种·陈旭麓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4.
    ④ 在德军所驻守的顺治门外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丰厚’、‘德长胜’等。甚至不相联属之字,而亦强以德之冠其首。种种媚外之名词,指不胜屈。而英、美、日、义诸界亦莫不皆然。”记录其事者愤慨地评论说:“彼外人能解此华文为歌颂之义,而丧心亡耻一至于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义和团史料(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67.
    ⑤ 陈旭麓.近代史两种·陈旭麓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5.
    ①陈旭麓.近代史两种·陈旭麓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5.
    ①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后论[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Z].神州国光社,1954.137.
    ①夏燮.中西纪事·后叙·次叙[A].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清代史部序跋选[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583-584.
    ②王韬.园文录外编(卷2)[M].中华书局,1959.40.
    ③王韬.园文录外编(卷11)[M].中华书局,1959.322.
    ①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Z].北京:中华书局,1989.7-11.
    ②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A].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九[Z].北京:中华书局,1989.42.
    ③梁启超的社会变革分三个时期的观点,台湾学术界把晚清现代化分为三个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讲,梁启超是20世纪从现代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的缘起。“现代化理论是乐观的社会进化论思潮的产物。”见张朋园.中国现代化初期的助力与阻力[A].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4.
    ①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A].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九[Z].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46-47.
    ②胡适.答陈独秀先生[A].胡适文存(二集)[M],黄山书社,1996.160.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A].胡适文存(一集)[M].黄山书社,1996.533.
    ④胡适.这一周[A].胡适文存(二集)[M].黄山书社,1996.367.
    ⑤胡适.我们走哪能条路[A].胡适文存(四集)[M].黄山书社,1996.314.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80.
    ②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3):154-314.
    ①蒋廷黼.中国近代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7.11.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A].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632.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A].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④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A].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
    ① 沈渭滨.蒋廷黼《中国近代史》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4.
    ②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19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变化的根本内容和动力,就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和中国对冲击的反应,此种理论即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冲击—反应”理论。中国学者借鉴了其中的观点,提出了近代中国转型中的内生因素。
    ①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J].历史研究,1980,(1):31-41.
    ②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J].历史研究,1988,(3):65-75.
    ③此观点可参见荣孟源.谈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J].历史教学,1984,(7):8-13;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J].历史研究,1984,(4):7-23;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J].近代史研究,1984,(2):126-318.等。
    ④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1990-10-17(6).
    ①此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史:1840-1949(第一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②董正华.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繁荣[J].史学理论研究,2003,(3):8-11.
    ③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参见江泽民.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 southcn. com/news/china/bestlist05. html.
    ④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参见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 china. com. cn/xhgm/2011-10/09/content. html.
    ①选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4-197.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0.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0.
    ③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3.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9-235.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6-257.
    ①中山大学大批判组.是阶级斗争史,还是儒法斗争史一批判“四人帮”在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反动历史观[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2):15-21.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4-345.
    ③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03.
    ④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41-74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②聂幼犁,王德民.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J].历史教学,2012,(8):8-15.
    ①即低工资,须靠超课时赚取比钟点工还低之报酬的被领导、专家、学生及其家长批评的“孙子”。
    《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女子世界》、《中国女报》、《新潮》、《科学》、《北京晨报》、《妇女杂志》、《歌谣周刊》、《民国日报》、《民众生活周刊》、《东方杂志》、《The History Teacher》、《History and Theory》
    1.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陈独秀.独秀文存[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3.陈锡祺.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Z].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4.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中国近代史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5.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史教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
    8.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文集(第1卷)[Z].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9.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鸦片战争史料选译[Z].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孙中山全集(第1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广东省文史馆.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12.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上)[Z].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16)[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26)[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5.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Z].北京:中华书局,1993.
    18.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Z].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Z].中华书局,1980.
    20.胡绳.胡绳全书(第五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
    22.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3.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编[Z].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1.
    24.蒋廷黻.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道光朝第3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5.金德群.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6.教育大辞典编委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7.(清)贾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8.康有为.康有为文选[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29.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0.刘大鹏.退想斋日记[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1.刘建雄.胡适杂文集[Z].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32.刘大年.刘大年集[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九[Z].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34.刘世南.黄遵宪诗选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5.李大钊.李大钊文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6.李华兴.梁启超选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7.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8.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39.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一)[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0.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Z].北京:中华书局,1993.
    41.林则徐.林则徐日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4.
    42.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清代史部序跋选[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4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Z].北京:三联书店,1957.
    44.齐思和.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5)[Z].北京:中华书局,1964.
    45.齐思和.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1)[Z].北京:中华书局,1964.
    46.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47.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三十二辑)[Z].台湾:文海出版社.
    48.沈云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49.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50.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八国联军在天津[Z].济南:齐鲁书社,1980.
    5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2.
    52.汪叔子.文廷式集(下)[Z].北京:中华书局,1993.
    53.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4.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5.王锡彤.抑斋自述[Z].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56.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57.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8.夏鼐.夏鼐文集[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2000.
    59.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60.徐珂.清稗类钞(卷91)[Z].北京:中华书局,1986.
    6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2.
    62.杨立强.张謇存稿[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3.杨国桢.林则徐书简[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64.严复.严复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6.
    65.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66.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7.曾宝荪,曾纪芬.曾宝荪回忆录[Z].长沙:岳麓书社,1986.
    6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Z].北京:三联书店,1981.
    6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Z].北京:三联书店,1981.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V)[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7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73.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Z].上海: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
    74.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75.中国史学.中日战争[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6.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7.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
    7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2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2.
    80.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文集(第3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爱国运动[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8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5.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员会.毛泽东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6.中共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7.招商局史研究会.招商局印谱[Z].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88.政协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革命首义录[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89.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珠海人物传[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90.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卷四)[Z].台湾:文海出版社,2006.
    91.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9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陈旭麓.近代史两种·陈旭麓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6.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陈文辉.中国经济结构概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8.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9.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1.曹汝霖.一生之回忆[M].香港:南澳出版社,1966.
    12.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1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杜维运.赵翼传[M].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3.
    16.杜芳.特级教师历史教学纵横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戴逸,吴士英.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18.范文澜.范文澜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九卷)·中国近代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0.[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1.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2.(英)M.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4.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5.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6.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东华图书有限公司,1991.
    27.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学程(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8.黄彰健.戊戌变法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9.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30.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1.胡晓玮.公元1919往事回首: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M].中国华侨出版 社,2009.
    3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7.
    33.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4.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5.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36.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2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7.姜义华.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38..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9.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0.姬秉新.历史教育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1.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2.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43.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5.林华国.义和团史事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6.李稚勇.社会科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7.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8.李侃.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0.李喜所.中国留学史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2.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3.刘佛丁.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54.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5.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57.黎仁凯.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8.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59.(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60.(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6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5.
    62.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3.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5.
    64.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5.南炳文,白新良.清史纪事本末(第八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66.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7.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68.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9.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0.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1.齐思和.中国史探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2.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M].北京:三联书店,1959.
    73.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4.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75.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7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1-5)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选修(1-5)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8.任英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79.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足迹与心迹[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8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2.沈智.妇女解放史问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83.汤志钧.戊戌变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4.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
    85.王文科.课程与教学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86.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87.王少非.在经验与反思中成长:案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88.王树民.二十二史割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9.王世杰,钱瑞开.比较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0.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91.王晓秋,尚小明.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2.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3.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M].长沙:岳麓书社,2000.
    94.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5.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96.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97.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8.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6.
    99.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0.萧致治.鸦片战争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101.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1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2.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4.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5.薛君度,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6.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7.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08.杨念群.中层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9.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0.姚锦祥.历史教育考试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111.炎明.浙江与鸦片战争新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112.易惠莉,陈吉龙.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13.杨金鑫.青年毛泽东与近代湖湘文化[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8.
    114.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15.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6.曾业英.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1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8.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9.(美)张馨保著,徐梅芬等译.林钦差与鸦片战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120.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3.
    121.章开沅.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22.章开沅.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23.(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M].北京:世界书局1962.
    124.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5.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6.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27.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8.(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29.(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30.朱庆葆,牛力.邹容——陈天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3.步平.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J].近代史研究,2011,(4):18-22.
    134.陈其.遵循学科规律,反映教师心声——课程标准高中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说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Z1):44-46.
    135.陈祖怀.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的三点反思[J].史林,2000,(2):88-93.
    136.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J].历史研究,1988,(3):65-74.
    137.陈自芳.中国近代官僚资本的比较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3):65-90.
    138.董正华.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繁荣[J].史学理论研究,2003,(3):8-11.
    139.樊学庆.变与不变的交织共存:清末中国社会转变的常态图景[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8):35-39.
    140.耿云志.应该怎样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J].东岳论丛,1999,(2):24-25.
    141.郭元祥.论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1-16.
    142.郭卫东.视角转换:清朝覆亡原因再研究[[J].史学月刊,2002,(1):53-60.
    143.郭汉民.太平天国与晚清政治[J].历史研究,1993,(3):42-54.
    144.何成刚,高思超.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J].历史教学,2006,(2):57-58.
    145.侯旭东,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4):112-113.
    146.侯宜杰.关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三个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91,(5):64-72.
    147.黄牧航.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65-70.
    148.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3-13.
    149.姬秉新.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J].历史教学,2005,(7):53-57.
    150.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1):69-74.
    151.李稚勇,周仕德.美国历史教师标准论析:基于伊利诺伊州教师标准之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10-15.
    152.李伟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概述[J].陕西教育科研,2002,(3):31-35.
    153.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J].历史研究,1980,(1):31-41.
    154.李华兴.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52.
    155.李振宏.从国家政体的角度判断社会属性[J].史学月刊,2011,(3):18-21.
    156.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J].历史研究,1998,(5):150-172.
    157.林华国.攻打使馆的是清军不是义和团[J].历史教学,2003,(3):42-44.
    158.刘军.高中生历史课程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分析[J].历史教学,2002,(12):41-44.
    159.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J].近代史研究,1998,(4):158-181.
    160.罗福惠.解读谭嗣同[J].近代史研究,1999,(1):127-148.
    161.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3):1-43.
    162.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J].近代史研究,2005,(4):85-147.
    163.聂幼犁.以“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3):56-60.
    164.聂幼犁.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5,(1):38-43.
    165.聂幼犁.以“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58-60.
    166.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44-50.
    167.聂幼犁.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36-41.
    168.聂幼犁,王德民.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J].历史教学,2012,(8):8-15.
    169.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J].近代史研究,2002,(2):111-150.
    170.欧阳跃峰.“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J].历史教学,2002,(10):60-62.
    171.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为例[J].史学理论研究,2003,(3):130-140.
    172.戚其章.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J].社会科学战线,1989,(4):191-197.
    173.戚其章.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86-199.
    174.瞿建湘.人教版“鸦片战争”内容商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5):60-63.
    175.任世江.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细节[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0):68-72.
    176.苏全有.从自是到崇洋:近代国人社会文化心态的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7-120.
    177.孙才周.高中新课标教科书使用的调查与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6):49-52.
    178.田苹,孟凡明.有关“五四运动”的教学资料研究[J].历史教学,2011,(7):58-63.
    179.苑书义.洪秀全与资政新篇[J].历史教学,1981,(9):13-16.
    180.汪叔子,王凡.“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说辩伪——戊戌变法史考论之一[J].安徽史学,1987,(3):11-22.
    181.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3):154-179.
    182.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1,(2):258-280.
    183.吴义雄.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海关税则谈判[J].历史研究,2005,(1):54-74.
    184.魏恤民.对“这样情况下,您会如何对学生解释”教学案例的讨论[J].历史教学,2006,(8):51-56.
    185.王开玺.中西文化的扭结、冲突与疏离: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J].河北学刊,2003,(3):168-174.
    186.王开玺.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论[J].近代史研 究,1995,(6):1-14.
    187.王庆成.儒学在太平天国[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3):86-96.
    188.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J].学术研究,2010,(9):84-91.
    189.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J].史学月刊,2001,(3):13-24.
    190.王玉茹.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经济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2):97-111.
    191.王桂泉.论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1,(5):10-14.
    192.王德民.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4):63-67.
    193.王德民.故事开发: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56-57.
    194.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J].历史教学,2009,(5):31-33.
    195.王德民.透视历史课堂中的假对话现象[J].历史教学,2008,(1):44-46.
    196.王德民.能否以“魔鬼的化身”作为太平天国的综合评价一兼与尤克光老师商榷[J].历史教学,2011,(8):38-41.
    197.王德民.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的关联分析与教学建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116-120.
    198.王德民.说课的凝意与升华——从“说教材”到“说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2013,(2):35-38.
    199.夏明方.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2,(2):211-251.
    200.徐建生.近代中国婚姻家庭变革思潮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1,(3):139-168.
    201.徐爽.钦定宪法大纲与清王朝的命运[J].政法论坛,2009,(5):45-53.
    202.杨耕.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1-8.
    203.杨鹏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J].历史教学,2001,(10):53-55.
    204.杨生祥.对近代中国买办资本的再认识[J].历史教学,1999,(5):10-14.
    205.姚锦祥.近代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与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5):28-30.
    206.叶小兵.整合设计:中学历史课程新走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2,(11):11-15.
    207.袁从秀.历史教学论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0):92-94.
    208.张丽媛,陈志刚.从教科书的编写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9):48-52.
    209.张宏伟,蔡中坚.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J].历史教学,2003,(12):68.
    210.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J].历史研究,1984,(4):7-23.
    211.郑师渠.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J].河北学刊,2009,(1):64-67.
    212.郑林.论中学探究式历史学习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编排[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70-75.
    213.赵冬,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62-69.
    214.赵亚夫.二十年来历史教师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学历史教学,2012,(11):13-17.
    215.周巩固.关于中国高校史学理论教学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1,(1):72-75.
    216.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3-12.
    217.朱英.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J].近代史研究,1995,(2):76-95.
    218.朱汉国.五四时期国人向往社会主义的两点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1996,(6):21.
    l.Brnner,J.S(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Brnner,J.S(1967).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Cuban,L.(1984).How Teachers Taught:Constancy and Change in American Classroom:1890-1980.New York:Longman.
    4.Chris Husbands(1999).What is History Teaching——Language, Ideas and Meaning in Learning about the Past,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5.Dickinson,A.K, Lee,P.J(ed)(1978).History Teacher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London:Heinemann.
    6.Dickinson,A.K, Lee,P.J(ed)(1978).and Rogers,PJ.(ed.)(1984).Learning History,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7.Hilary Bourdillon(ed)(1994).Teaching History:a Reader,London:Routledge.
    8.Linda,Symcox(2002).Whose History?: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classroom,New York and London: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9. Alex Scott. Essay writing for Everyone.Teaching History,2006,123:26-33.
    10. Amy Wilson and George Hollis. How do we get better at going on trips? Teaching History,2007,5:126-129.
    11.David Stockley.Empathetic Reconstruction in Hist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History and Theory, Vol.22, No.4, Beiheft 22: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eaching.(Dec.1983), pp.50-65.
    12.Gayle Y. Thian an. Crossing Borders Building Bridges. Social Education,2008,72(1).
    13. Ian Coles, Daniel Ferguson, Stuart Bennett. Ralph Sadleir:Hackney's Local Hero or Villain? Teaching History,2007,126:38-43.
    14.Kieran Egan. Accumulating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Vol.22, No.4, Beiheft 22: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eaching.(Dec.l983),pp.66-80.
    15. Matt Glendinning. Digging Into History:Authentic Learning through Archeology, The History Teacher,2005,3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