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统县政区是指介于高层政区与县级政区之间的行政区划层次。“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省”自元代开始作为高层政区,至今七百余年,纵观历史,省、县两级政区沿革连续性强、变化小,而统县政区往往是各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
     地级政区(新中国的统县政区)是当前行政区划体制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无论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还是从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针对的都是地级政区层次。
     本文围绕统县政区这一研究主题,以省制以来统县政区的沿革、发展脉络为主线,综合运用地理学、历史学、行政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萃取各学科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对省制以来各时期主要的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作全景式的描述,归纳其沿革规律、总结其发展机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级政区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作深入剖析,围绕当前以地级政区为中心的行政区划改革,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系统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未来中国统县政区可能的发展方向,构划地级政区改革路径。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基础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沿革描述与规律机制分析;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探讨。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导论、第1章和第2章。导论,引入本文研究主题——统县政区,对统县政区及相关概念加以界定、比较,指出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概括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章,是省制以来有关统县政区的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从沿革、体制改革、相关理论以及国外相关研究几个方面加以总结与评价;第2章,对统县政区相关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以及与当前地级政区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化、城乡关系等理论加以梳理。
     第二部分,沿革描述与规律机制分析,包括第3章至第6章。第3章,元、明、清三代统县政区沿革,从正式以行省为高层政区的元代切入,分别对各个时期,路、府、直隶州、直隶厅等统县政区做专题性考察。第4章,民国时期统县政区沿革,包括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时期省县间政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描述;此外,还包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党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区体制,并以行署、专署为中心,探索这一特殊时期省县之间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第5章,新中国统县政区沿革,分别对专区、地区以及城市型统县政区(地级市)进行分阶段考察。第6章,探讨统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is hierarchy (or hierarchi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between the top-level-district and the county-level-district. It's from the Yuan Dynasty that the province serves as the top-level-district, and up to now, it has been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year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vince-level and the county-level districts are less changed and more followed, whereas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is the priority needing adjusting in every period.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or the area-level-district in new China is the hotspot and the nodus in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leventh Five-year Plan, we can deduce the imminence of the reformation on the area-level-district.
    Center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on the basis of latest theories and materials of geography, histor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etc.,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from the Yuan Dynasty till the new China. Summing up some law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ongxian-level district,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especially the frequently adjusted area-level-district in PRC. Based on all this analyses and some demonstration researches, the author gives some pieces of advice on the way of the area-level-district and the route of the reform.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main parts or nine chapters: introduction and the basic theory analysis; the evolution describing and the mechanism research; problem searching and reform route probing.
    Part I : Introduction and the basic theory analysis, range from the introduction to Chapter 2.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is presented, then some concepts are analyzed and the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whole thesis are summarized. Chapter 1, explicit review and systematic summary were conducted to go over th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vince system. Chapter 2, influential factors, patterns of structu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theo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of urbanization correlating with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re analyzed.
    Part II: The evolutoin describing and the mechanism research, range from Chapter 3 to Chapter 6. In Chapter 3,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ongxian-level-district is described according to dynastic sequence namely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apter
引文
Beall.J.: Urban governance: why gender matters[J].Urban governance. 1996(3).
    
    Borja And Castells M: Location And Global: Management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London:Earth Publications. 1996.
    Burns. N.: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 Local Government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hristian. L: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A Critical Review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6 (1)
    Church. Andrew. Reid. Peter: Urban Power, International Networks and Competition: The Example of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J].Urban Studies. 1996. 33(8).
    Clark G., Feldman M. & Gertler M: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Oxford and Geography [M]. New York: Oxford Press2000.
    Coleman. James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David C. Saffell: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ies, McGraw-Hill, Inc. 1993.
    David Osborne and Ted C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M].Mass: Addison-Weslc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92.
    Dealcantara. C.H: Uses and Abuses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 (4).
    Dolan. D. A: Local Government Fragmentation: Does It Drive Up The Cost Of Government? [J]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990 (2).
    
    G. MacLeod. M. Goodwin: Space Scale and State Strategy: Rethinking urba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4(4): 112-119.
    Hallt. And Hubbard P: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new urban politics new urban geographies? [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6.20 (2):153-174.
    Harpham T. Boatcngk. A.: Urban governance in relation to the operation of urban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1997.21 (l):65-77.
    
    Harvey D.: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J] Human geography. 1989.71 (Ⅰ):3-17.
    James R. Townsend & Brantly Womack: A Country Study: Politics in China [M]. Ly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6.
    Jon Pierre.: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Urban Politics [J].Urban Affairs Review. 1999.34 (9):36-39.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1.
    Legal: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Europe cit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8.(3).
    Pierre: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urban politics [J].Urban Affairs Review. 1993.34 (3):372-396.
    Rhodes R.A.W: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J].Political studies. 1996.44:656-667.
    Schneider: Fragmentation And the Growth of Local Government [J].Public Choice. 1989.48:225-263.
    Stanley D. Brunn: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N. Y.: Harper & Row, 1974.
    Vincent Ostrom、Robert Bish、Elinor Ostrom: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Yingyi Qian and Barry R. Weingast: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 1996 (1).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Differ—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J].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993 (1).
    爱德华 W 苏贾著,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6.
    安树伟:行政区边缘经济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班固[汉]:汉书[Z].
    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薄贵利:近现代地方政府比较[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5.
    陈潮,陈洪玲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1949-1999)[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陈潮,王锡光编:中国县市政区沿革手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陈为邦:城乡划分与行政区划[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陈湘满(著)、刘君德(指导):中国流域开发治理的管理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4.
    陈湘满、刘君德:论流域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及其优化[J].人文地理.2001(4).
    陈秀山、胡铁成:WTO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9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3.
    陈瑛、汤建中:市县同城:从分治到合并—以常州和武进为例[J].城市问题 2001(5).
    陈占彪: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R].华东师大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7.
    成凤皋:试论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 1990(2).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1.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戴均良、刘君德、汪宇明:市辖市—中国城市型政区设制的法律挑战与出路选择[J].中国方域.2000.(3).
    戴均良:省直接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J].中国改革.2004.(6).
    戴均良:中国市制[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政府[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多吉才让:应积极研究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问题[J].中国民政,2002年第11期.
    范晔、司马彪[汉]:后汉书[Z].
    方觉:城乡分立还是城乡合一?——对“市管县”和“县改市”做法的商榷[J].中国行政管理.1989(8).
    冯春萍(著)、刘君德(指导):外国行政区划模式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6.
    冯春萍:过渡时期俄罗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特点[J].世界地理研究.2002.(2).
    付长良:试论理顺地区行政公署的行政区划体制[J].政治学研究.1997.(2).
    葛剑雄:历史的启示:中央集权下的中央与地方[J],现代与传统,1994(5).
    宫桂芝:地级市管县:问题、实质及出路[J].理论探讨.1999.(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问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
    顾朝林: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1(5).
    顾朝林:市领导县体制刍议[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顾朝林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C].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4.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商务印书馆.1999.11.顾炎武[清]:知录·卷八·府[Z].
    郭济: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9).
    郭亮:关于市管县体制的几点理论思考[J].城市问题.1986(3).
    郭林、张宏志、姬乃军:肤甘宁边区行政区划沿革述略[J].地名知识.1985(3).
    海南省民政厅、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海南省设市预测与规划(内部资料)[R].1993.9.
    韩延龙、常兆懦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文献选编[Z].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郝时远:元代监察机构设置辑考[A].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一辑[C].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何伟:组织扁平化理论与行政体制创新[J].探索 2003.(2).
    何晓星:论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河北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Z],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胡焕庸、丁金宏:关于市带县的合理范围—地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依据和方法[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胡焕庸:我国行政区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
    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6).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
    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加快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合理调整“三泰”地区行政区划(内部资料)[R].1991.10.
    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建立新的城市型行政区划模式,促进苏锡常地区经济新的腾飞——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改革综合报告[R].1992年2月.
    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研究专题报告(内部资料)[R].1992.2.
    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课题组:常州市行政区划战略研究[R].2004.12.
    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课题组:海南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R].2005.6.
    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R].2004.6.
    华林甫:政区研究应打破古今界限[J].江汉论坛.2005.(1).
    华林甫:中国政区通名改革研究.华东师大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R].2002.5.华伟: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J].战略与管理.1998.(3).
    黄明华(著),刘君德(指导):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D].华东师大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吉尔伯·特罗兹曼[美]: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科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
    贾康: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
    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之比较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
    江荣海、刘奇:行署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1.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柯武刚、史漫飞[美]: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劳动人事部编制局编:机构编制体制文件选编(上)[Z].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李和中、陈广胜:西方国家行政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行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10月.
    李军鹏: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区竞争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李梁:浙江“强县扩权”独家披露[N].广州:南方周术,第1023期.2003-9-18.
    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李小建: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级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3).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李裕民:唐代州制是如何演变为明代府制的[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
    理查德·A·波斯纳[美]:法律的经济分析(下卷)[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理查德 D.宾厄姆等[美]: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林涓:清代统县政区的改革—以直隶州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
    林汀水: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M].福建地图出版社.1986.7.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1999.9.刘君德、舒庆:论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1993(1).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5).
    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
    刘君德、张俊芳、马祖琦:大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区级政区功能定位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刘君德:安徽省皖南行政区划体制的调查与思考[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刘君德:关于我国行政区划问题的初步探讨[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刘君德:理性认识和推进“强县扩权”[J].决策咨询.2004.(7).
    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
    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刘昫等[后晋]:旧唐书[Z].
    刘岩:论地市合并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方域.1997.(4).
    卢毅:从“市领导县”到“强县扩权”——对浙江省“市管县”体制兴衰原因的逻辑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6).
    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科学出版社.2003.4.
    马春笋: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J].中国行政管理.1996(8).
    马春笋: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设想[J].中国方域.1996(5).
    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
    麦克尔·麦金尼斯著,毛寿龙、李梅译: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 2000.6.
    毛寿龙、李竹田:省政府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8.
    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2).
    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3.
    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民政部、国家测绘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Z].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
    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M].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M].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6.
    欧阳修、宋祁[宋]:新唐书[Z].潘小娟:中法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比较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庞森权:刍议地级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J].中国方域 2002(3).
    庞森权:略述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的法制意义[J].中国方域.2002(2).
    浦善新、陈德或、周艺:中国行政区划概论[M].知识出版社,1995.
    浦善新:城市化反思及其再认识[J].中国方域.2000(1).
    浦善新:对市领导县体制的反思[J].中国方域.1995(5).
    浦善新:中国市县分等问题探讨[J].中国方域.1996(5).
    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浅议[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奇秀:中华古典行政机构设置体制[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1.8.
    钱其智:改革地级体制、撤销地区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0 (7).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下册)[M].中华书局,1984.
    钱颖一[美]: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全伟(著),汪宇明(指导):中国市领导县(市)体制的创新研究[D].华东师大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全伟、李金勇: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行政区划研究述评[J].中国方域.2002(1).
    山东省设市预测与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设市预测与规划(内部资料)[R].1990.6.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辑[Z].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
    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1.
    沈荣华:从体制改革到WTO游戏规则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转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石忆邵、章仁彪: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4).
    史为乐:我国地方政区制度史的研究与当前政区改革的设想[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1.
    史卫东:现代科技发展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J].理论与现代化.2005(2).
    史卫民:元朝前期的宣慰司与宣抚司[A].元史论丛(第五辑) [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J].战略与管理,1994(5).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J].战略与管理.1994(6).
    舒庆、周克瑜: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6.
    斯蒂芬 P 罗宾斯著,孙建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
    宋濂[明]:元史[Z].
    孙关龙:分分合合三千年——论中国行政区划及其改革总体构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5.
    孙关龙:试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的规律及启示[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孙开: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
    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
    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4年(1).
    谭桔华:政府行政成本简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4.
    谭其骧: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Z].地图出版社,1982.10.
    陶希东(著),刘君德(指导):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大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陶希东、刘君德: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田穗生、罗辉、曾伟:中国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汪宇明: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创新[J].城市规划.2002(6).
    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6).
    汪宇明:中国市管县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 2000(3).
    王德忠:企业扩张——理论研究及其对中国行政区经济问题的应用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王佃利:市管县实践的反思—“复合行政”的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王峰:我国地区行政机构的沿革[J].中国行政管理.1988(8).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王浦劬、徐湘林: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C].新华出版社.2000.1.
    王伟毅(著),汪宇明(指导):省直管县市体制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大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M].商务印书馆.2004.10.
    魏礼群、李金早:市场经济中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C].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9.
    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 2004(2).
    吴越:谈计划单列市的行政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 1988(12).
    吴志华.美国的政府企业化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1999,(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伍装:权力经济的发展逻辑[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肖捷主编:2003中国财政发展报告[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
    肖金成:发挥地级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J].决策咨询.2003(10).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1.
    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8.
    谢忠厚、居之芬、李铁虎: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熊俊:正确认识政府职能[N].人民日报.2003年12月09日,第九版.
    许峰:取消地级市入视野省管县将有试点[N].南方周末.2005-09-1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薛凯:论分权的四种形式[J].中国行政管理.1998(2).
    薛王良: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看市管县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1988(5).
    阎林:政府组织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
    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杨开忠、权晓红、窦文章: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思路的再探讨[J]中国方域.1998(2).
    杨龙、宁守波: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9.
    杨龙: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J].学术界,2003(1).
    杨小云:近期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杨雪冬: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叶达夫:市管县体制弊端刍议[J].中国行政管理.1989(3).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12月。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詹姆斯 N.罗西瑙(James N.Rosnau)编,张胜军、刘小林译: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詹姆斯 R 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美]著,顾苏、董方译:中国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张德: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张金铣著: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5.3.
    张廷玉[清]:明史[Z].
    张文范:浅论行政区划战略研究[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张银喜: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张永斌:世界主要国家与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考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2).
    赵尔撰等:清史稿[Z].
    赵剑、罗雄飞:士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其历史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真水康树[日]:雍正年间的直隶州政策[J].历史档案.1995(3).
    甄峰: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M].商务印书馆.2004.12.
    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0.
    郑连虎:行政区经济大战·城市区域竞合·城市区域一体化——试析中国城市经营的三个阶段[J].城市.200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1997)[Z].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8.
    周宏仁: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A].载中国信息年鉴[Z]2002.
    周克瑜:都市圈建设模式与中国空间经济组织创新[J].战略与管理.2000(2).
    周克瑜:反思我国“市管县”体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0(5).
    周克瑜: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J].战略与管理.1994(4).
    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
    周天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9.
    周一星、胡大鹏:市代县体制对辖县经济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J].经济地理.1992(2).
    周一星: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2).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M].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0.
    周振鹤: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A].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版社.1995.5.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朱舜:县域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朱舜: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
    朱小双、朱大双:吸收城市辐射能量、促进地县经济发展[J].江汉论坛.198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