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其内在逻辑,并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既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在农村中小学布局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充满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分歧与对立。本研究选择特定区域,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分析学校布局调整背后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有助于发现农村中小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遗留问题,推动农村教育顺利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而言,论文框架共计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苏镇及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经济状况和教育传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点明了其为中国一般农村典型的特点。接下来分析了自新式学堂产生以来,在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结构与学校生源的发展变化,加之国家政策不断地摇摆于公平和效率之间,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规模与布局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利益与地方利益从属于国家利益,缺乏自我表达的意识与空间,农村中小学布局受国家政策和人口因素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主体逐步分化且日益成熟,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依据各自实力,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表达方式和行动策略,使学校布局向着有利于自己所在群体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是实地调研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苏镇学校布局调整的三种类型。第四章选取了苏镇较早建立的几处小学为个案,以他们的发展和命运为主线,分析不同时期政府和村民办学、就学积极性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发展、增减与合并。第五章选取了位于苏镇最北端的一处中学为例,通过该校屡次被撤并仍能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农村初中学校撤并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对抗。第六章以第四中学被撤并,私立学校嵌入为开端,介绍了万隆学校在本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当地教育教学、生源流动和学校规模等造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深化与结论部分,也是论文的难点所在。第七章分析了中央、地方和农民等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教育的目标取向及行动逻辑,阐明了由此导致的各个时期学校布局的特点。在第八章,首先以实证调研为基础,分析比较了苏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各种可能。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各种争议进行了反思。最后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让农村孩子看到成长与发展的希望,让农村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构建城乡和谐的学校生态体系。
With the internal logic, the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hich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cial chan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rural educational reform, is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external factors. The evolution course is checkered with opposition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Based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articular area—the Su Town,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d the game relation amo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villagers, which contributes to discover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and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rural area. Concretely speak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 Section One,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selection caus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n it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u Town and its region,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 history,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which shows that Su Town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rural China. Besides, it analyse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tudent sour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ince the birth of the new-style schools, but also the change in the number,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rural China as the policies change to promote social justice or to improve efficiency.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rural China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entral policies and population because during that period individual and local interests are subject to the state interests. Since entering 1990s, the interest subjects have divided and saddled up. They spoke and took action to make the school distribution benefit their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strength.
     Section Two, the main part of the fiel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which introduces the three types of school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in Su Town. In Chapter Four, by taking some primary schools built earlier as case study, we can focus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analyze not only the change of the government and villagers' enthusiasm in running schools and going to school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but also the increasing,decreasing and merging of schools. In Chapter Five, a middle school in the north of Su Town which has been cancelled and merged for many times is chos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gam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subjec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ancelling and merging rural middle schools. In Chapter Six, starting with the merger of No.4 Middle School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a private school, we can learn that it has grown out of nothing and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how its development has influenced the local education, student source flow and the scale of local schools.
     Section Three, the difficult poin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Chapter Seven not only analyzes target orientation and action logic of different interest subjects, such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villagers but also explains the character of the school distribution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Chapter Eight raise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school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in Su Town.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is rethought historically. At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should be conducted historically and globally to bring the rural students new hope, make rural areas a paradise for students,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chool system.
引文
1石人炳.国外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2范国睿.从教育舆情的历史变迁看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代序)[A]//范国睿.刘涛,王佳佳.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1969-2007年卡潘/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
    1参见: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1):31-38: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1):26-29.
    1葛敬义.实现规模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关于农村一般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05).
    2昌泽斌.超前性合理性效益性有序性——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1995(1):18-19.孙家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7(1):73-75.
    3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学报.2005(4):90-96.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01):26-29.
    1 Sara Heshcovitz. Socio-Spatial Aspects of Change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TelAviv and Jerusalem, 1970-1988[J/OL],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Apr 1991; 11.
    1 Duncombe W, Yinger J. Does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cut costs?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The Maxwell Schoo[J/OL]l, Syracus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33,2001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1).
    3陈惠慈.日本小规模学校的复式教学[J].教育导刊,1994(Z2).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1).胡咏梅,杨素红.学生学业成绩与教育期望关系研究——基于西部五省区农村小学的实证分析[J].天中学刊,2010(06).
    4 Serge Theunynck. School Constructionin Developing Countries:What Do We Know?[EB/OL]. [2009/5/30]http://www.sheltercentre.org/library/School+Construction+Developing+Countries+What+do+we+know
    5 Yeager, R. F.,1979, Rationality and Retrenchment. The Use of a Computer Simulation to Aid Decision Making in School Closing,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1.
    6 Douglas Lehman. Bringing the School to the Children:Shortening the Path to EFA[EB/OL]. August,2003. [2009/5/30]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DUCATION/Resources/Education-Notes/EdNotesRuralAccessInitiativ e.odf
    1杨兆山等.加拿大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2郭清扬,王远伟.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石人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4 Phipps, A. G. and J. Holden,1985, Intended Mobility Response to Innercity School Closure(, Canada)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7.
    5 Sara Heshcovitz, Socio-Spatial Aspects of Change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TelAviv and Jerusalem,1970-1988[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Apr 1991; 2.
    1 Mets, M. H.,1981, The Closing of Andrew Jackson Elementary School:Magnets in School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in B. S. Bachrach (ed.)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Schools and Schools Districts, New York:Praeger.
    2 Christopher R. Berry.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Inequality[EB/OL]. [2009/5/30]http://harrisschool.uchicago.edu/About/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pdf/wp_0702.pdf1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学报.2005(8).90-95.
    4 Douglas Lehman. Bringing the School to the Children:Shortening the Path to EFA[EB/OL]. August,2003. [2009/5/30]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DUCATION/Resources/Education-Notes/EdNotesRuralAccessInitiativ e.pdf
    5 Serge Theunynck (2003). Education for All:Building the Schools[EB/OL].[2009/5/30].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ISABILITY/Resources/280658-1172610312075/EFABuildingSchools.pdf
    1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2B).
    2孙艳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得失[J].人民教育.2004(22).
    3李祥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情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4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1).
    1[英]马林诺夫斯基.《江村经济》序[A].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
    2[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美]许娘光著,王芃 徐隆德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台北:南天书局.2001.
    4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9(6):80-91.
    5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78.
    1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Δ].陈明明.权力、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4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2009年全国政区统计_概览_行政区划网www.xzqh.org[EB/OL]. (2010-10-21)[2011/3/30]. http://www.xzqh.org/html/2010/0802/4857.html.
    1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
    1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
    2刘欣.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4.
    1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
    2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40.
    1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49-150.
    2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15.
    3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99.
    4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02.
    1 1913年公布的《大学规程》规定,大学分为7科,农科为其中之一。农科又分为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4门。农业专门学校为专门学校之一种,主要讲授高等农业技术.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甲种农业学校分农学、森林学、兽医学、蚕学、水产学等科,修业期4年;乙种农业学校分农学、蚕学、水产学等科,修业期3年。后来,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又改为高级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1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2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2.
    3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4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5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5.
    6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1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6.
    2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3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4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7.
    1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2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Z].内部资料.
    1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0.
    2山东省教育厅著.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山东省教育厅著.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5.
    4山东省教育厅著.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0.
    5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985-2008).内部资料.详见附录:历年夏津县小学发展概况(1985-2007)
    1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985-2008).内部资料.详见附录:历年夏津县初中发展概况(1985-2007).
    1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03.
    1贺雪峰.自序[C].什么农村.什么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12.
    2[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0.
    3张新平等著.教育管理实践:实地研究方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58.
    1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
    2吴康宁.学校的社会角色:期待、现实及选择——基于社会学的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4).
    3[英]戴维·布莱克莱吉著,王波等译.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社会学的解释f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78.
    1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96.
    2邬志辉.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12).
    3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75.
    1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19.
    1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02.
    2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19.
    3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36.
    1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银川:宁复人民出版社.1992:19-21.
    2中国新闻网.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镇人口为6.07亿[EB/OL]. (2009-6-15)[2009/6/27].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6-15/1734062.shtml.
    3阎颖.徐鼎亚.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界.2007(02).
    1转引自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5.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1).
    3教育的人口容量,是指教育生态系统在其保持自身相对平衡并能正常运营的条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受教育人口数量。参见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4.
    1山东省夏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津县志[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675.
    2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资料.
    3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985-2008).内部资料.
    4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资料.
    5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985-2008).内部资料.
    1[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84.
    1顾明远.整理教育方案草案[C]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中国基础教育网www.cbe21.com/public/jtzs/article.php?article id=644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25.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24.
    2第一类地区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要求1990年左右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1995年左右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争取在本世纪末大体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4.
    1[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347.
    1周长岭.论政策与实践的关系[J].理论探讨.1992(5):53-56.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2.
    3[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62.
    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196-197.
    3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中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
    5[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3.
    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0.
    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
    3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2.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
    2新教改纲要出台背后网易新闻中心[EB/OL]. (2010-07-24)[2011/3/5]. http://news.163.com/10/0724/16/6CCCEED500014AEE.html.
    3佚名.新教改方案出台始末:各方利益主体明暗博弈[EB/OL].21世纪经济报道.http://news.sohu.com/20100717/n273565772.shtml.
    1林天伦,陈国香.基于博弈论的师生冲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2祈型雨.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关于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8.
    1朱奎保.利益论[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1:9.
    1范先佐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4.
    2王培刚.当前农地征用中的利益主体博弈路径分析[J].衣业经济问题.2007(10).
    1刘欣.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7.
    2张强等.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
    1万明钢,白亮.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反思——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重新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1董海军.塘镇: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与协调[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48.
    1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92.
    1王永红,黄志鹏.基础教育改革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4).
    1王永红,黄志鹏.基础教育改革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4).
    1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旅游观光 夏津政务公众网[EB/OL]. (2008-08-11)[2011/11/7]. http://www.xiajin.gov.cn/xj/E_ReadNews.asp?NewsID=1156.
    1《庄农杂字》是乡村私塾的识字教育通俗读本,内容涵盖面广,教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识字,供庄户人家子弟了解基本的乡土知识和生产技能,对童生利考用处不大。
    1《视察泰安县教育报告》,见: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5.
    1根据2010年6月6日王L老师的录音访谈资料整理
    1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资料.
    2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4.
    1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5.
    2袁希涛.义务教育之商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38-39.转引自: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3-14.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83-784.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6.
    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82-683.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28.
    5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8.
    1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985-2008).内部资料.57.
    12010年6月6口,访谈记录。
    2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资料.100.
    1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苏镇1992年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统计表
    2 2010年6月8日,访谈记录。
    1 2010年6月8日,访谈记录,其中所提人名皆为匿名。
    1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资料.]70
    1 2010年6月8日,访谈资料。
    2 2010年6月8日,访谈资料。
    1李桂庚,龙群.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EB/OL].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5-12-10)[2010-10-01].http://www.jiujiang.gov.cn/jrjj/200810/t20081027_70469.htm.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1994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
    2根据2010年6月4日访谈资料整理而成。
    1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1990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1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各年级学生统计表.1991年
    1尹宏玲、詹水芳.浅谈乡镇合并[J].小城镇建设.2003(03):73-76.
    1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苏镇2008年人事编制统计样表.
    2平原师范学校成立于1931年,是山东省最早的8所乡村师范之一,始称山东省立第五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位于平原县城中心,2000年挂靠德州学院,称德州学院平原师范专科部。现设师范、初中两个教学部。师范部以举办“三二”连读大专教育为主。
    1 2009年8月31日,访谈资料。
    1当时名为苏镇中学,是建国后夏津县第二处国办中学。
    1在毛村村南300米处有一条人工河,向西与六五河相连,向东通向雷安镇。在这条河的北部分布着毛村、魏村、常征村、琴村、前梅村、后梅村和管村等7个村庄,共有8000左右人口,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5%。
    1另据1995年夏津县苏镇义务教育档案资料记载:当年苏镇各中学在校生为976人(不含第四中学学生数),刚好为20个标准班的规模,跟推算数据比较吻合。
    1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国防事业,培养空军后备力量,我国一些省市相继创办了滑翔学校,专门为航校培养输送飞行学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员大多来自农村的初中或者高中,享受一定程度的供给制,对于学员、特别是出生在农村的学员来说,具有很高的诱惑力。文革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第四中学曾经向国家输送了几名滑翔生。
    1百度贴吧.关于夏津四中[EB/OL].http://tieba.baidu.com/f?z=175825434&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 %CF%C4%BD%F2&pn=0
    1 2009年8月31日,访谈记录。
    1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26.
    2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45.
    3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70-81.
    1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2-55.
    2 120个:首批留学美国的中国幼童[EB/OL].http://www.univs.cn/newweb/channels/bbs/2006-08-30/658451.html
    1政协夏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夏津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6.内部资料.169-179.
    1郝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33.
    2《视察泰安县教育报告》,见: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5.
    3郝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5.
    1 1951年8月27日-9月11日,教育部合并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讨论制定发展、建设新中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会议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以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培训相结合,五年内培养百万小学教师。
    2毛泽东为《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的题词。
    1金一鸣等主编.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68.
    2第一类地区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要求1990年左右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1995年左右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争取在本世纪末大体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人会义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42.转引自:杨小云.近期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1).
    4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J].中国社会科学.2004(02).
    1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J].社会学研究.2005(04).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25.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25-126.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26.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0.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44-46.
    1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07)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75-278.
    1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J].中国社会科学.2004(02)
    1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J].社会学研究,2005(04).
    1匿名.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FEB/OL]新浪网新闻中心.[2010-12-22].http://news.sina.com.en/c/2008-05-06/115915486581.shtml
    2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新闻周刊》: 读书无用在农村再抬头-搜狐新闻[EB/OL]. (2007-01-14)[2011/3/271. http://news.sohu.com/20070114/n247600875.shtml.
    1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88-789.
    2黄龙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合理布局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3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2010(4).
    1笔者在设计问卷时,用了当地群众比较常用的“里”作为距离计量单位,为了便于比较,可以按照“1公里=2里”进行换算。
    1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
    1袁牧,张晓光和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04).
    1开展合村并建工作,是德州市委、市政府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2010年5月10日,夏津县举行合村并建社区集中开工奠基仪式,此次首批共有12个合村并建社区,涉及村庄82个。与此同时,相邻各县都有较大动作,武城县在行政村总数由393个减少为189个社区的基础上,又将189个社区规划为144个并居点。平原县已完成94个农村社区并居点的规划设计,恩城镇按照“农民向镇驻地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镇创业园区集中、土地向种地大户和合作组织集中”的合村并建原则,在镇驻地规划了4个大型并居点,可容纳3万名农民。为此,全镇将23个社区整合为7个并居点,整合率达到565%。资料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1 2010年苏镇人口为5.1万人。
    1胡俊生,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3).
    1 2009年,夏津县成为山东省20个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县(市)之一
    2关于平平原县的初中生进城,大众日报、新浪网、网易新闻中心都有报导,被称赞为推进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并有学者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文章称其为农村初中县城化、非农化的示范。亦可参见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02).胡俊生和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3).
    1黄龙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合理布局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1王海英.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选择——兼谈农村学校“撤存”之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3.
    1张源源,邬志辉.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7).
    2 David Strang. The administrativ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1938-1980[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7, (3):352-366.
    3张源源,邬志辉.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7).
    4李钰.“越小越好”——透视美国小型学校运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3(04).
    5毛明东.当前美国中小学“小型化”改革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6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2010(04).
    1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5-106.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1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9.
    2钱理群.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
    1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
    2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02).
    3李期,吕达.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可行性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4-118.
    4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02).
    1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02).
    2张泽科.一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创新模型[J].四川教育.2007(4).记者郑玮娜.海南在8个贫困县实施“教育移民”[N].中国教育报.2008-2-21(1).走出大山去读书:北京房山区“教育移民”工程纪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08/content 5065502.htm苗武军,任秀萍,张海峰.昔阳县政府资助农村初中生进城读书[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6/074216500110s.shtml.
    3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2010(04).
    1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开放导报,2000(05).
    1[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著,单中惠,马晓斌译.学校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67.
    2[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著,单中惠,马晓斌译.学校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70.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9-70.
    2郭福昌,农科教结合的阶段、层次、基础和关键[J].教育研究.1994(05)
    1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
    2谭春芳.徐湘荷.理性地看待农村教育“为农服务”[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
    3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1钞秋玲,汪萍.城市与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04).
    2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1).
    3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01).
    1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3.
    2 2010年6月10日,访谈记录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
    1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
    1龚海.“大”中学之困[N].齐鲁晚报.2010-09-25(B01)http://sjb.qlwb.com.cn/images/2010-09/25/B01/qb0125.pdf
    1王伟健.三问“最美乡村学校”[N].人民日报.2010-04-13(12).
    1扬子晚报石小磊.江苏拟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6年--人民网教育频道[EB/OL]. (2010-02-23)[2011/3/151. http://edu.people.com.cn/GB/11004842.html.
    2粱杰.滨州市滨城区城乡学校“捆绑”结盟[N].中国教育报.2009-08-31(01).
    1. [爱尔兰]瑞雪·莫非著,黄涛,王静译.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加]迈克·富兰著,赵中建等译.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 [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美]《教育周刊》编,范国睿主译.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 [美]H·钱纳里、[以]M·赛尔昆著,李新华等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8. [美]阿瑟·奥肯,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9.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0.[美]戴维·B·秦亚克著,赵立玮译.一种最佳体制:美国城市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2.[美]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周玲等译.掌控公立学校教育:地方主义与公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周玉军,苑龙,陈少英译.美国教育史(2)——建国初期的历程(1783-187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著,单中惠,马晓斌译.学校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5.[美]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6.[美]罗杰B.迈尔森著,于寅、费剑平译.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7.[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8.[美]苏黛瑞著,王春光单丽卿译.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9.[美]许娘光著,王芃 徐隆德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台北:南天书局.2001.
    20.[美]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中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
    23.[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4.[英]戴维·布莱克莱吉著,王波等译.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社会学的解释[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5.《义务教育法释义》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6.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7.陈辉.古村不古-浙江衢州古村调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8.陈庆云.公共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9.董海军.塘镇: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与协调[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30.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3.范先佐.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4.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银川:宁复人民出版社,1992.
    35.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6.龚孝华.变:学校教育评价观探索之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中国教育绿皮书一一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8.郝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0.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1.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2.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3.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44.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5.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6.李向平,魏杨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7.李允杰,邱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陶凤娟、何立婴编译.教育计划和管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
    49.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0.廖泰初.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汶上县教育研究[M].汶上县个人刊.
    51.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2.刘欣.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4.钱理群.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5.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56.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7.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8.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6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3.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4.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5.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6.吴遵民.基础教育决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7.谢维和,李乐夫,孙风等.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8.谢维和等著.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9.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0.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2.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73.张强等.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4.张新平等.教育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方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5.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76.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7.朱奎保.利益论[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1.
    78.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 埃格尔斯顿,范国睿.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对象[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11).
    2.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 昌泽斌.超前性合理性效益性有序性_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1995(1).
    4. 钞秋玲,汪萍.城市与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04).
    5. 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6. 陈建华. “为教育招兵,为民主募马”——论抗战胜利前后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0(05).
    7. 陈建华.英国、澳大利亚、丹麦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
    8. 陈静漪,袁桂林.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9. 陈平水,刘惠瑾.山西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10.陈颖.中国农民社会资本的耗损表现、原因及启示——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状况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11.谌启标.尼尔·波兹曼学校批判与学校重构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5(04).
    12.褚宏启.历史上英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渐进式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13.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9(6).
    14.杜屏,赵汝英.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3).
    15.范国睿.“教育竞争”理论研究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06).
    16.范国睿.“文化生态与教育发展”论纲[J].教育探索,2001(04).
    17.范国睿.当代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18.范国睿.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19.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05).
    20.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7(06).
    21.范国睿.教育资源分布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8(03).
    22.范国睿.试论教育资源浪费及其对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1998(02).
    23.范国睿.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24.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2).
    25.范国睿.校本管理与学校发展计划[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26.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1).
    27.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28.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1).
    29.方展画.农村教育发展亟待三大突破[J].中国农村教育,2010(03).
    30.冯建军.走向优质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主题的转换[J].江苏教育研究,2010(22).
    31.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32.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4(5).
    33.郭福昌.农科教结合的阶段、层次、基础和关键[J].教育研究,1994(05).
    34.郭清扬,王远伟.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5.郭清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36.杭永宝,王荣.农村教育:矛盾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5(6).
    37.何卓.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38.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39.胡俊生,李期.农村教育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
    40.胡俊生,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3).
    41.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02).
    42.黄龙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合理布局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43.霍震,赵文嘉.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44.贾勇宏.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村民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J].教育科学,2008(4).
    45.贾勇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预期和动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A).
    46.贾勇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障碍与方式选择[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7.课题组.在税费改革中前行的农村教育——安徽省农村教育专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5(6).
    48.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08).
    49.李涛.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治理:农民视角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和成都若干乡镇调研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50.李祥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情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51.李祥云.税费改革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52.李钰.“越小越好”——透视美国小型学校运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3(04).
    53.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J].社会学研究,2005(04).
    54.林岚.一所农村薄弱初中的崛起——“洋思奇迹”的诞生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6(03).
    55.林天伦,陈国香.基于博弈论的师生冲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56.刘凤桐,王旭,李海南.财教联手全面推进天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J].财政,1996(6).
    57.刘金玉,曹伟林,吴长华,等.洋思: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J].上海教育科研,2008(01).
    58.刘乐山.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59.刘荣勤秦庆武.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山东莱芜农科教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1994(02).
    60.刘世清.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05(3).
    61.鲁风.山东省制订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J].山东教育,2001(23).
    62.罗刚,范国睿.新加坡的校际均衡与质量保障[J].全球教育展望,2009(05).
    63.罗兴才,伍稠.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1(10).
    64.马佳宏,王贤.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探讨——以桂林市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65.毛明东.当前美国中小学“小型化”改革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66.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学报,2005(8).
    67.冉芸芳,王一涛.教学点:何去何从——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一项质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7(9).
    68.中美云,张秀琴.教育成本、规模效益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69.石人炳.国外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70.石人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71.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J].中国社会科学,2004(02).
    72.孙家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7(1).
    73.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2).
    74.孙艳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得失[J].人民教育,2004(22).
    75.谭春芳,徐湘荷.理性地看待农村教育“为农服务”[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
    76.田正平,叶哲铭.现代新式学校与乡村民众生活——以佳村震东小学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77.田正平,于潇.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国民政府初期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78.涂艳国.促进教育公平 建设和谐社会——新世纪中国教育政策的重要转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4).
    79.万明钢,白亮.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反思——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重新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5).
    80.万明钢,白亮.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2010(04).
    81.王海英.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选择——兼谈农村学校“撤存”之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82.王加强,范国睿.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9).
    83.王坤庆.当代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84.王培刚.当前农地征用中的利益主体博弈路径分析[J].衣业经济问题,2007(10).
    85.王续坤.环境文化与环境文化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
    86.王逸群.帕夫雷什中学:农科教结合的光辉典范[J].中国农村教育,2005(3).
    87.王莹,黄亚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教学点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88.王颖,杨润勇.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负面效应:调查反思与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89.王永红,黄志鹏.基础教育改革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4).
    90.王勇鹏.我们需要怎样的城乡教育公平?——兼谈对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性的一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5).
    91.王玉明.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1999(7).
    92.王玉琼.利益集团与政策决策[J].探索,2001(02).
    93.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94.魏向赤.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5(3).
    95.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J].开放导报,2000(05).
    96.文新华,王红.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97.文新华,鲁莉,张洪华,李锐利.关于“教育券”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01).
    98.邬志辉.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12).
    99.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100.吴洪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01.吴康宁.学校的社会角色:期待、现实及选择——基于社会学的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4).
    102.熊春文.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5).
    103.熊向明.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_河南中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调查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2).
    104.许林.农民教育观念的变化与更新——基于四川、山东、甘肃、内蒙古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105.阎颖,徐鼎亚.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界,2007(02)
    106.杨平.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关于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1998(4).
    107.杨启亮.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弱势群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0(Z2).
    108.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109.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1).
    110.杨小云.近期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1).
    111.杨兆山等.加拿大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112.姚继军,张新平.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113.叶平.人与自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11).
    114.尹宏玲、詹水芳.浅谈乡镇合并[J].小城镇建设,2003(03).
    115.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J].求是,2009(16).
    116.余艳琴.黄尚海.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117.袁牧,张晓光,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04).
    118.张伯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
    119.张国.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及市场合理性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05).
    120.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
    121.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
    122.张乐天.对新中国“前十七年”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0(03).
    123.张新平.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0(06).
    124.张源源,邬志辉.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7).
    125.张志勇.教育的区域差距与政策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26.赵丹,王一涛.教学点在农村学校布局中的地位探析[J].教育科学,2008(2).
    127.赵瑞情,范国睿.多元文化价值导引健康教育生态[J].教育科学研究,2008(06).
    128.郅庭瑾.论定量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有限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129.郅庭瑾.论科学主义对教育研究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0(04).
    130.周芬芬.地方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执行策略[J].教育与经济,2006(3).
    131.周芬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及补偿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9).
    132.周国雄.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政府利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133.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辩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05).
    134.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03).
    135.周长岭.论政策与实践的关系[J].理论探讨,1992(5).
    136.朱庆芳.城乡差别与农村社会问题[J].社会学研究,1989(02).
    137.朱涛.生存逻辑:城市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机制[J].社科纵横,2009(2).
    1.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黄丽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3. 亢霞.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祈型雨.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关于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 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 于伟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研究(1927-194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 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 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1902-8-15.
    2. 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1903-1-13.
    3. 中华民国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1914-12.
    4. 南京国民政府.小学法.1932-12.
    5. 南京国民政府.改良私塾办法.1937-6-1.
    6. 教育部.小学暂行规程(草案).1952-3-18.
    7. 政务院.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1953-11-26.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12-3.
    9. 教育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1983-8-16.
    10.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六配套暂行标准.1985.
    1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12号).1985-5-27.
    12.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国发[1986]50号).1986-4-28.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7-1,2006-6-29.
    14.山东省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试行).1988-3-26.
    15.夏津县教育局.1992年教育工作计划要点.1992-1.
    1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3-2-31.
    17.德州地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标准及说明》的通知(德地教字(1995)7号).1995.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3-18.
    19.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试行)(建标[1996]640号).1996-12-20.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2000-6-24.
    2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5-29.
    2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13号).2001-2-27.
    2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4号).2001-6-4.
    2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2001-10-11.
    25.财政部.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1]39号).2001-6-19.
    26.山东省政府办公室.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1]31号).2001-4-20.
    27.山东省政府办公室.省府办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坚决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省府办[2001]31号).2001-4-23.
    28.山东省政府办公室.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1]6号文件积极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省政府[2001]43号).2001-6-1.
    29.山东省政府办公室.省府办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省府办[2001]63号).2001-7-9.
    3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1]21号文件精神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1]86号).2001-8-28.
    31.德州市人民政府.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德政发[2001]44号).2001-7-6.
    32.德州市人民政府.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德政发[2001]65号).2001-9-26.
    33.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教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 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德政办发[2001]33号).2001-5-26.
    34.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德政办发[2001]112号).2001-9-26.
    35.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德政办发[2001]113号).2001-9-26.
    3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撤乡设镇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40号)2002-8-11.
    37.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人才柔性流动若干规定》的通知(鲁政发[2002]60号).2002-8-30.
    38.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第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建议(鲁政办发[2002]44号).2002-8-13.
    39.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项目建设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德政办发[2002]30号).2002-11-19.
    4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2003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59号).2003-6-24.
    4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2003-9-17.
    4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85号).2003-10-8.
    43.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办发[2003]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通知(鲁政办发[2003]24号).2003-5-9.
    44.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2003年度教育综合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3]72号).2003-8-19.
    45.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通知(鲁政办发[2003]95号).2003-11-4.
    46.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3]96号).2003-11-4.
    4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1号).2004-7-21.
    4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8号).2004-1-17.
    4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9号).2004-1-20.
    50.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夏津县2003年第十批次城镇建设用地的批复(鲁政字[2004]219号).2004-3-30.
    51.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教育厅山东省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鲁政发[2004]43号).2004-6-9.
    5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65号).2004-7-30.
    5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对2004年度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103号).2004-12-20.
    54.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德政办字[2004]53号).2004-7-26.
    55.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办发[2004]65号文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的通知(德政办发[2004]13号).2004-9-9.
    56.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德州市户籍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政办发[2004]21号).2004-12-2.
    57.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申验检查情况的通报(德政办发[2004]80号).2004-12-31.
    5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2005-7-11.
    5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修改《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48号).2005-9-20.
    60.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2005-12-24.
    6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2005-5-25.
    62.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鲁政发 [2005]137号).2005-9-29.
    6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政办发[2005]6号).2005-1-21.
    64.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苦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5]49号).2005-7-15.
    65.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2004年度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办发[2005]63号).2005-9-12.
    66.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2006-5-15.
    6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号).2006-6-9.
    68.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鲁政发[2006]97号).2006-9-26.
    69.德州市人民政府.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德政发[2006]29号).2006-11-20.
    70.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德政办发[2006]2号).2006-1-22.
    71.国务院.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2007-5-18.
    7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70号).2007-12-19.
    7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杂费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65号).2007-9-5.
    74.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及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德政办发[2007]32号).2007-9-22.
    7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109-2008).2008-12-1.
    76.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 号).2008-1-15.
    77.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18号).2008-4-1.
    78.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8]15号).2008-5-7.
    79.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的通知(德政办字[2008]34号).2008-5-13.
    80.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一[2010)1号).2010-1-4.
    81.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鲁教法字[2010]1号).2010-1-1.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4. 德州地区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写.德州地区教育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5. 德州地区统计局.德州地区统计年鉴(1986年)
    6. 皇甫东玉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7. 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8.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9. 孟昭贵主编.夏津县志(古本集注)[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0.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1941.12-1942.8)[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1.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1949.1-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12.山东省教育厅著.山东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3.山东省夏津县统计局.夏津统计年鉴(2005).
    14.山东省夏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津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5.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1990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16.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1994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
    17.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各年级学生统计表.1991年.
    18.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苏镇1992年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统计表.
    19.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苏镇2008年人事编制统计样表.
    20.苏镇学校管理委员会档案室.夏津县苏镇九五年义务教育档案.
    21.夏津县档案局.1960年夏津县各公社小学教师统计.1960.
    22.夏津县档案局.1961年各初中学校报表-学生、班级、教师等数据.1961.
    23.夏津县档案局.1961年苏镇公社国民经济情况.1961.
    24.夏津县档案局.1965年各类学校分布清册.1965.
    25.夏津县档案局.1973年各中小学综合报表.1973.
    26.夏津县档案局.1976年各级各类学校报表.1976.
    27.夏津县档案局.1980年各级各类学校情况报表.1980.
    28.夏津县档案局.县文教局有关中小学教育调整等工作的计划、意见、总结报告等.1961.
    29.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840-1985).内部资料.
    30.夏津县教育志编辑组.夏津县教育志(1985-2008).内部文稿.
    31.中共夏津县委组织部,中共夏津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夏津地方史[M]山东:山东地图出版社,2009.
    3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夏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夏津文史资料[Z].内部发行.1988.
    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 耿庆海.乡镇撤并600个减负6亿元(山东2001年)[N].中国建设报,2001-04-10(001).
    2. 杨占苍,马贵明.布局调整让农村教育第二次腾飞[N].中国教育报.2004-04-24(1).
    3. 刘峰,常国梁.“洋思”进城仍然面向大众[N].泰州日报,2005-09-02(3).
    4. 于洪光王学文.乡财县管山东乡镇机构“瘦身”[N].中国改革报,2006-02-20(001).
    5. 程娇.读书郎回流增多,老师教学更用心[N].海南日报,2007-04-03(003).
    6. 孙亚斐.寄宿学校让家长省心又省钱[N].兰州日报,2007-12-17.
    7. 郑玮娜.海南在8个贫困县实施“教育移民”[N].中国教育报.2008-2-21(1).
    8. 卫韦华.小饭桌变“托儿所”:“另类托管”生意很火很隐患[N].经理日报,2008-03-22(A02).
    9. 梁杰.滨州市滨城区城乡学校“捆绑”结盟[N].中国教育报,2009-08-31(01).
    10.徐永.“小饭桌”不能成监管真空[N].南京日报,2009-09-13(A02).
    11.王伟健.三问“最美乡村学校”[N].人民日报.2010-04-13(12).
    12.韩俊杰,梁斌.农民工自学18年拿到硕士学位求职仍屡遭碰壁[N].中国青年报.2010-08-18(6).
    1. 安玉,周江.农村娃返乡就学的背后——朔州市平鲁区推进城乡教…-搜狐新闻[EB/OL]. (2009-01-09)[2010/5/21]. http://news.sohu.com/20090109/n261652883.shtml.
    2. 中国教育年鉴[EB/OL]. [2010/3/29]. http://www.edu.cn/nianjian_542/.
    3. 王宏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_深度报道_新闻_腾讯网[EB/OL]. (2009-04-01)[2010/9/29]. http://news.qq.com/a/20090401/001634.htm.
    4. 《中国新闻周刊》:读书无用在农村再抬头-搜狐新闻[EB/OL]. (2007-01-14)[2011/1/27]. http://news.sohu.com/20070114/n247600875.shtml.
    5. 石小磊.江苏拟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6年--人民网教育频道[EB/OL]. (2010-02-23)[2011/3/15]. http://edu.people.com.cn/GB/11004842.html.
    6. 张宇鸿.山东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近尾声减负6亿元[EB/OL]. (2001-04-03)[2011/3/29]. http://news.sina.com.cn/c/222216.html.
    1. Christopher R. Berry.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Inequality[EB/OL]. http://harrisschool.uchicago.edu/About/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pdf/wp_07_02.pdf
    2. David Strang. The administrativ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1938-1980[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7, (3):352-366.
    3. Dennis P.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What challenges may a new round of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s have on the safety,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environmentof rural communities?[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37418.html.
    4. Douglas Lehman. Bringing the School to the Children:Shortening the Path to EFA[EB/OL]. August,2003.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DUCATION/Resources/Education-Notes/EdNotesRuralAcce ssInitiative.pdf
    5. Duncombe W, Yinger J. Does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cut costs?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The Maxwell School, Syracus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33,2001
    6. Joe Bard, Clark Gardener, Regi Wieland.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 Report:History, Research Summary,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EB/OL]. http://upstate.colgate.edu/pdf/Abt_merger/NREA_RuralSchoolConsoldationReport.pdf.
    7. Mets, M. H.,1981, The Closing of Andrew Jackson Elementary School:Magnets in School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in B. S. Bachrach (ed.)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Schools and Schools Districts, New York:Praeger.
    8. Phipps,A.G.and J.Holden,1985,Intended Mobility Response to Innercity School Closure(,Canad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7.
    9. Sara Heshcovitz, Socio-Spatial Aspects of Change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TelAviv and Jerusalem,1970-1988,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Apr 1991; 11.
    10. Serge Theunynck (2003). Education for All:Building the Schools.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ISABILITY/Resources/280658-1172610312075/EFABuildin gSchools.pdf
    11. Serge Theunynck, School Constructionin Developing Countries:What Do We Know?[EB/OL]. http://www.sheltercentre.org/library/School+Construction+Developing+Countries+What+do+we +know
    12. Yeager, R. F.,1979, Rationality and Retrenchment. The Use of a Computer Simulation to Aid Decision Making in School Closing,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