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女性导演眼中的女性困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2001年至2008年中国大陆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反映我国转型期女性困境的女性主义电影《生死劫》、《今年夏天》、《红颜》、《苹果》和《我们俩》作为研究对象,对文本进行符号学分析,内容分析以及文化分析,通过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介绍与比较,论述女性交往,女性自由,女性意识等女性主义问题。本文打破以导演、类型或年代来分析女性形象变迁的传统方法,立足于社会现实,以近期中国大陆涌现出的狭义女性主义电影为文本,归纳出新世纪以来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影符号进行解读,以此分析女性意识在新世纪女性电影中的建构和呈现,解析造就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从符号学,传播学的角度阐释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女性困境。探讨当今女性自身独立意识已然觉醒,同时社会传统女性观念依然存在的中国社会,女性该如何处理好自身与社会,家庭与事业,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如何重塑自身定位的重要社会问题。同时揭示女性自我的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同性间的相互救赎是女性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
Taking the feminine movies directed by female directors and produced in China mainland as subjects, e.g. Life and death Plunder, Fish and Elephant, Dam Street, Lost in Beijing and You and Me which reflected the femal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a, the thesis ga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meiology, content and culture respectively,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the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and discussed the female problems such as association, freedom, thought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ocial actuality, we extracted the female figures, investigated detailedly the representative movie signs, thus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furthermore concluded the divers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which induced the female figures in Chinese feminine movies of the New Century. Our method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which compared different directors, types or dates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female figures. In the perspectives of semeiology and communication, we expounded the difficulties of women liv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a. Last but not least, we discussed the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in current China that for women how to trea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own reality and social reality, family and career, and of male-female, how to find their own social roles and social positions.
引文
1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7
    2戴锦华.电影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53
    
    3姜华,古代女性传播:从至尊到极卑,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03
    4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5-1,68
    5雷进,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6-11-10
    6周文娟,观《天足运动》后有感,课程建设结题材料,
    7困惑与冲突:当代中韩女性小说之比较,[韩]陈铉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12
    8伊·安·卡普兰.女性主义批评与电视[A].转引自重组话语频道[C].[美]罗伯特·C·艾伦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45.
    9赖宁,中国性别期待调查:四成女性认同干好不如嫁好[N],新京报,2004-11-10
    
    10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EB/OL],中国妇女网
    11知识女性成才障碍及其对策思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2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5).
    13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11-1,序言
    14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391
    15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基译,序言
    16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91
    17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95
    18 15部电影分别为:《嗨,弗兰克》(2001)《芬尼的微笑》(2003)《恋爱中的宝贝》(2004)《生死劫》(2005)《今年夏天》(2001)《红颜》(2005)《苹果》(2006)《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2)《我们俩》(2005)《假装没感觉》(2001)《美丽上海》(2003)《上海伦巴》(2005)《暖春》(2003)《我和爸爸》(2003)《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
    19《苹果》导演李玉现身师大——阐释后现代语境下的两性命运,2007年12月26日,人民网-教育频道
    20《符号帝国》,〔法〕罗兰·巴特著,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02月第一版
    21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2
    22龚频,从《苔丝》中的女性形象的外貌描写看哈代的父权意识,《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3性别歧视的历史文化背景考析,张抗私,《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
    24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女性家庭角色的近代变迁——从“男外女内”到“男女并立”,2005-10-28,近代中国研究
    25关于中国转型期社会稳定与政府对策的思考,姜国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6中国女性价值观念的变化,陈方,《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27新浪娱乐,《红颜》入围威尼斯
    28女性视角下的世俗言说——李玉访谈,电影艺术,2006(1)
    29 [英]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序言
    30《冲突·和解·升华——〈我们俩〉与〈时尚女魔头〉两部电影中的女性世界》,电影文学杂志,08年01月刊
    31女性问题思考,王虹,《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
    
    32陈骏涛,郭素平,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关于性别的一次对话[EB/OL],(2005-01-14)[200M-03-20],
    33新浪娱乐,《生死劫》六月首映李少红对隐私绝对着迷[EB/OL].,(2005 -05 -2M) [200M -03 -20].,
    34张慧瑜,女性主义/性别研究与文化研究[EB/OL],(2003-12-11)[200M-03-20]
    35王志敏,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30H
    [1] Abbott,Pamela & W Allace,Claire.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M].1996年5月第1版,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110.
    [2] Foucauit,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y,ewsandotherwrltings1972一1977.ed.CGardonBrlghton:Harvest,1980
    [3] LanaF.Rakow womenMaklngMeaning Publlshedin1992byRoutledge
    [4] Laura,Stempel Mumford :Feminist Theory and Television Studies,C.Geraghty and D.Lusted (eds),The Television Studies Book ,London;Arnold. 1998.pp. 114-130.
    [5] Mariaanne Hirseh.The mother/daughter plot:narratives,psychoanalysis,feminism[D].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70.
    [6] Maggie Humm,Feminist Criticism:Women as Cotemporary Critics, The HavesterPress,and Londen.1986
    [7] Susan Seller,Feminist Criticism: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8] [英]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9] [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等译,《激情的疏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第一版
    [10] [美]菲利斯·切斯勒著,汪洪友译,《女性的负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1]李英桃著,《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2] [荷]祖伦著,曹晋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2007年第一版
    [13]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14]郭小概《电影理论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基译
    [18]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9]伊·安·卡普兰.女性主义批评与电视[A].转引自重组话语频道[C].[美]罗伯特·C·艾伦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45.
    [20]吴琼(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1]李台芳《女性电影理论》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发行1996年版
    [22] [美]珍妮特·海德,约翰德·拉马特《人类的性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3] [美]克瑞斯汀.斯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余潇枫潘一禾郭夏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杜芳琴.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王政,杜芳琴."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辩异[C].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6]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王章维.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8]李国华.人类性别意识的演变及趋势[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3).
    [29]吴素萍,当女性主义遭遇大众文化—论当代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困境,2008年3月第16卷第二期
    [30]强国民,女性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1]鲍海波,女性在传媒中的“在场”与话语困境,新闻知识,2003年3月刊
    [32]杨丽红,困境中的获得与失去—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就业女性,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一期
    [33]张静敏,浅谈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第78期
    [34]苏英.在苏苏女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J〕.女子世界,第12期,1905 .
    [35]杨慈,中国电影与世界女性主义语境接轨的尝试,电影艺术,2006年第四期
    [36]戈小燕,女性历史的个人话语,当代电影2005年第二期
    [37]杨洲,中国电影与世界女性主义语境接轨的尝试,电影艺术2006年第四期
    [38]周宪.审美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变异[J].文学评论,1995,(1):18.
    [39]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2):44.
    [40] [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和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1]陈龙.在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电视文化论[M].学林出版社,2001.250.
    [42]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
    [43]董新宇.沉默或独语新近中国电影中的女性[J].当代电影,1996,(5).
    [44]屈雅君.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J].当代电影,1998,(2).
    [45]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6]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A].胡克等.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7]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8]伍国.女性主义神话的建构与颠覆:从第五代到第六代电影[J].电影艺术,2004,(6).
    [49]魏红霞.新时期中国电影女性形象[J].妇女研究论从,1994,(1).
    [50]万勤.当代美国女性电影一瞥[J].当代文坛,1995,(5).
    [51]凌燕.电影的另一种定义:伊朗电影《女人花》[J].当代电影,2005,(3).
    [52]李显杰,修倜.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J].当代电影,1994,(6).
    [53]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J].浙江大学学报,1998,(9).
    [54]李奕明.电影中的女权主义:一种立场,一种方法--对劳拉·穆尔维文章的介绍[A].影视文化(1)[C].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55]丘静美.西方女权电影理论与批评:介绍与分析[J].当代电影,1988,(6).
    [56]宋美华.经验论与理念论--女权主义批评的修辞两极[J].当代电影,1988,(6).
    [57]特雷莎·德·劳拉蒂斯[美].从梦中女谈起[J].当代电影,1988,(6).
    [58]郭培筠.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59]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A].胡克等.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60]范志忠.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J].当代电影,1994,(6).
    [61]风笑天.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J].社会学研究,1998,(2):104-110.
    [62]蔡禾,赵巍.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辨析[J].社会学研究,1994,(3):8-12.
    [63]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4]侯均生.社会学方法论概念的结构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4,(4):26-30.
    [65]中国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的维护妇女人权法律体系[EB/OL]新华网,2006-11-22.
    [66]孙秀艳.解读市场经济与当代妇女家庭地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2).
    [67]杨慧."男女平等"的不同认识及其成因剖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5).
    [68]黄艳娥.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