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失节的影像—“满映”论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31年9月18日,对于东北民众而言是无法挥去的“梦魇”,这一天将他们带入了长达十四年的异族统治,使他们脱离了日常的生活轨道,从此家国分离。与此同时“沦陷区”也就成为东北的另一种“身份”,也正是这种“失节”的身份,使它曾经的“图景”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幸而,近年来研究者们以不同的角度“重回历史”去触摸那些记忆。但略有遗憾的是,仍有些“微弱”的声音尚未进入我们的视野,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为中心的东北沦陷时期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一直游离于我们视野之外。但实际上它毕竟发生在中国语境之下,所以仍需我们重拾这段“遗失的过去”。这里,我们就尝试重考这段“失节”的影像历史,进而厘清日据时期的电影活动,还原这个曾号称“远东最大电影制片厂”,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满映”的多面性。
     本文以“影像”一词贯穿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影像·前尘,主要叙述现有研究对于沦陷区电影特别是“满映”的认知与遮蔽,以及后期的开拓,进而阐述研究“满映”的意义,笔者称之为“前尘”。
     第一章则以政治·影像为题,力求通过对“满映”建立史以及“满映”部分影片的展示,说明东北沦陷时期在政治垄断下影像堕落为日伪集团统治工具的过程。分为两节,在“满映”述中从早期由“满铁”组织的电影活动入手,勾勒了当时“满铁”生产的影片,并由此提出日伪缘何要建立“满映”这样的“国策”电影机构,后通过深入剖析“满映”建立过程以及它的发展,力图还原“满映”作为殖民文化统治机构的原始面貌。而建立之后的“满映”开始实践它的构想,拍摄为日伪统治者服务的影片,那么第二节笔者则从“满映”生产的影片入手,与日伪当时相关政策相结合,细致、深入分析了当时拍摄的“启民影片”和以《壮志烛天》、《黎明曙光》为代表的典型“国策”片,以及《慈母泪》、《迎春花》等部分娱乐片中呈现的政治隐喻。
     然而,作为“本土”语境下产生的电影机构,其内里又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本文的第二章则深入挖掘“满映”中由“本土”影人组成的创作团体,以及通过对于他们作品的个案解读如对爱情片、武侠片的细致分析,试图阐明在深受“本土”影响的话语下,一些影人有意无意的探索实践活动,以及影像中呈现出的本土“暖昧”色彩。
     如果说前两章是围绕内部的探讨,展现着“满映”的多重面貌,那么第三章笔者则希望通过对外部的勾勒,来再现“满映”作为文化传播机构所呈现的特征。作为为日伪服务的文化机构,“满映”非常重视电影的传播功能,所以“满映”在东北电影市场上演着它的宣传攻势,通过各种电影宣传手段来为它的影片“造势”。而后为扩大影片传播区域更好地发挥影片的宣传效果,同时配合日伪的“大陆政策”,“满映”也开始实践它“大陆梦”构想,先后参与了华北、上海沦陷区电影机构的建立,并将影片成功地输入华北、上海电影市场。
     而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结语:影像·今生,则简要概述垄断东北电影八年的殖民文化机构“满映”的解体与在我党接手下“东影”的建立。
     此外,基于当时历史资料的稀珍,同时也使那段记忆更丰富立体,本文还配以一些图片,力求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本原。
The Northeast People departed from normal daily lives on Sep.18,1931,a day like anunavoidable nightmare,and from then they were ruled by alien nation for 14 years.YetNortheast China had another name enemy-occupied area,and this dishonorable identityhid its past stories from view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It is a relief to know that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begun to grope for those memories.Pitifully,some weak voices,like Manchuria Film association ofkabushiki kaisha,(“Man Ying”) have still been beyond oursights.But it occurred in Chinese Context,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collect this“missingpast”.Thus,this thesis will verify this dishonorable image,reconsider the film activity underJapanese Colonization and restore“Man Ying”,once-called“the biggest Film Studio in theFar East”and later the cradle of China Film.
     This thesis,in parallel with the word“image”consists of five parts.The introductionentitled Image.“The Past”gives an account of cognition and veil of current research on thefilms,“Man Ying”in particular,under Japanese Colonization,as well as its latterdevelopment,hence,describ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Man Ying”which theauthor refers to“The Past”.
     The first chapter entitled“Politics.Image”,demonstrates the establishment history of“Man Ying”and part of its films,and illustrates how the films fell into the tools of theJapanese and Puppet Armies when Northeast was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First of all,thispart draws the outline of films produced by The Manchuria Railway Company,and thenaccount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state policy”film organization as“Man Ying”;elaborat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Man Ying”and reconstruct its originalappearance as the organs of Colonial Culture Rule.Then,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oliticalmetaphor of the“enlightening films”,“state policy films”and entertainment films producedthen in depth analysis.
     However,the film organization,produced in the“native”context,is to some extentcomplex inside.Therefore,the second chapter excavates the creation group composed of“native”filmmakers,has a case study of their works,like romantic films and Martial Art films,and clarifies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some filmmaker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nd anindication of native“vaguenes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show up the internal multi-facets of“Man Ying”,if we say so,thethird chapter portraits the external characters of“Man Ying”as an organ of culture spreadorganization.“Man Ying”,as the culture organ service for the Japanese and Puppet Armies,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films' disseminative function,and makes full use of film publicity media to build up the momentum.Afterwards,in order to expand its momentum andsupport“continental policy”of the Japanese and Puppet Armies,it began practicingits“continental dream”.It played a part in establishing film organizations one after another inNorth China and Shanghai under the Rule of the Japanese and Puppet Regimes and succeededin importing films into the film market of North China and Shanghai.
     The forth chapter,entitled“Image.The Present”,summarizes the disintegration of“Man Ying”which monopolized northeast films for eight year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Northwest Film Studio”taken over by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Additionally,considering the rarity and value of historical data and enriching thatmemory,this thesis is fitted with a few pictures in an effort at restoring the historical events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引文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2.
    ②电影园之发达.远东报,1911-10-7.转引自《哈尔滨史志丛刊》增刊[G].1983.5.
    ③新开电灯影戏[N].盛京时报,1907-4-22.
    ④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2.
    ⑤黄爱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洞.香港电影评论学会[DB/OL].http//www.filmcrics.org.
    ①满洲国之电影政策及其进化史[J].弘宣,1937.31号.
    ②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13.
    ③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30.
    ④孙邦.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50.
    ①柳晓燕.殖民主义思想文化的畸形儿[J].兰台内外,2002.3.
    ②陈春萍.垄断东北电影事业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J].电影文学,2008.8.
    ③(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M].王众一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78.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54.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序言.
    ②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3.
    ③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62.
    ①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序二.
    ①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7.
    ②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9.
    ③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年——1945年),纳粹德国战犯,曾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过新闻记者,是希特勒控制宣传舆论的最得力助手。
    ④《意志的胜利》影片导演是里芬斯塔尔,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电影界一位著名的元老级人物,在电影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颇高,但因为她与德国纳粹合作的经历,所以又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而影片《意志的胜利》则曾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此片虽然是纳粹宣传影片,但是由于它的艺术性至今仍被研讨。
    ①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24.
    ②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3.
    ③此处资料参见周希奋.试析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J].暨南学报,1995.10.
    ①张兴成.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J].东方丛刊,2001.1.
    ②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http://www.dushu.com/book/10724613/.
    ③段兵.殖民奴化教育的建国精神[J].青海大学学报,2005.6.
    ④江华岛事件是指1875年8月21日,日本军舰侵入朝鲜领海,在江华岛测量海口。炮台开炮示警,日舰便攻毁炮台,日军登陆。并于1876年2月2日,日本强迫朝鲜缔结了《江华条约》。
    ⑤日俄战争后,双方签订了“朴资茅斯条约”,条约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与关联租借权”及组成的“一切特权”,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财产”,“长春、旅顺间之铁路及一切支线无条件让与日本”。
    ①姜念东.伊文成等.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6-7
    ②姜念东.伊文成等.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9.
    ③张澍.关东军策划和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过程[J].青海大学学报,2005.6.
    ①周希奋.试论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J].暨南学报,1995.10.“万宝山事件”,是日本蓄意挑起中朝两个民族间的事端。发生在长春附近的万宝山地区,在日本人支持下的汉奸郝永德在万宝山区租用土地500垧(每垧相当于7亩),为期10年,契约应经长春县政府批准后生效。但他却在契约尚未批准的情况下,将土地擅自租用给了在此居住的朝鲜农民,朝鲜农民为引导伊通河水入田,在马家哨口处筑坝截流,并强行在中国农民的土地上挖渠,严重损害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呈请当地政府制止,政府出面劝告后,朝鲜农民称是日本人指使的,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借机扩大事端,教唆朝鲜农民继续施工,并派武装日警来“保护”。7月1日,数百名受害的中国农民自发填平引水渠一段。第二天,中国农民继续平渠,日警竟公然开枪,打死中国农民数人,伤数十人,被捕受刑者10余人。但日本却歪曲事实,大肆进行欺骗宣传,谎称在万宝山有很多朝鲜人受伤,以此煽动仇华情绪。所以此后在朝鲜平壤、汉城等地掀起排华暴行,从7月3日至9日,朝鲜国内发生杀害华侨的流血事件,据统计杀害华侨109人,伤160多人。而日本却利用此事件,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
    ③“中村大尉事件”,是指在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间谍村震太郎大尉和井杉延太郎隐瞒军人身份,在兴安岭、索伦一带探查军事情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第三团士兵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处决了间谍中村震太郎。日本却藉机宣称东北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蓄意挑起战争。
    ④此处资料参见姜念东.伊文成等.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34-41.
    ⑤(日)本庄繁.本庄日记.原书房,1967.349
    ①该资料参见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93-194.
    ②姜念东.伊文成等.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35-136.
    ③陈觉.九·一八后国难痛史(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705.
    ④溥仪.我的前半生[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82.
    ⑤“内部指导”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所谓“总务厅中心主义”,即伪满政权的实际操作,不是实行“总理或部长责任制”,而是由属下的总务厅掌握实权。二是“日系官吏要职制”。与“总务厅中心主义”相配合伪满政权中的重要职务均由日系官吏担任。参见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05.
    ①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24.
    ②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5.
    ③此段资料参见孙邦,于海鹰.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4.
    ①此处资料参见王向远.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在华通信报刊[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3.
    ②孙邦,于海鹰.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6.
    ③此处相关资料参见冯为群.日本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文艺统治[J].社会科学战线,1990.5
    ④孙邦,于海鹰.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7.
    ①详细内容参见附录1伪满洲国《文艺指导要纲》.
    ②(日)冈田英树.伪满洲国文学[M].靳丛林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61
    ①山田清三郎满洲文艺家协会的设立[J].新满洲,1942年.4.转引自刘晓丽.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
    ②孙邦,于海鹰.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8-9.
    ③李彬.战争背景下东北沦陷区文学与外来文学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中文系,2008.
    ①于春洋.意识形态的在场与缺席:以电影中的暴力和美学为例[J].DVD电影评介,2007.16.
    ②黄欣婷.谁的满洲国.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研究中心,http://politics.soc.ntu.edu.tw/raec/act04.php.
    ③岩崎昶.日本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150-151.
    ①当时“满铁”将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沿线地区称作“附属地”。“满铁”最初“附属地”的范围是在日俄战争中所获得的,而在1907年以后,“满铁”更是积极地在扩大附属范围。据载,从1907年始,每十年“满铁”“附属地”的范围差不多扩大一倍,到1931年增加到482.9平方公里,而到了1936年则更增至524.3平方公里。“满铁”在其“附属地”内强行建立独立的行政、司法体系,非法行驶行政管理权、警察权、司法权以及课税权、教育权。并在“附属地”内派兵驻扎。
    ②房忠婧.满铁与东北殖民地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历史系,2006.
    ①陈威利.伪“满铁”和“满映”都干了些什么?[J].长春宣传,2001.2.
    ②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6-17.
    ③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7-18.
    ①(法)让·米特里.影像作为符号,参见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283.
    ①该片笔者查找很久,发现在威信出的《末代皇帝》套装,在第三、四张花絮碟上辑入了珍贵的伪满时代纪录片共计四部,即《王道灿烂》(1942,时长39分16秒)、《建国之春》(1932,无声,时长17分16秒)、《满洲国旷古大典》(1934,时长18分38秒)和《跃进国都》(1937,时长22分58秒)。该图即来源于此。
    ②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9.
    ③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13.
    ④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是一个包括工矿、农牧、交通和移民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的计划。
    ①“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于1933年成立,名义是日满合办,实际上是由日本人包办,它垄断了东北四省所有有线、无线电气通信设施。
    ②忠灵塔.盛京时报[N].1938-4-29.
    ③据笔者查证大同公园地理位置应为现长春的儿童公园附近。
    ④该图来源于,威信出的《末代皇帝》中的花絮碟,《跃进国都》(1937,时长22分58秒)。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20-21.
    ②西北研究所.抗战中的绥远[J7.延安:西北研究社,1941.79转引自,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D]:[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2006.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
    ②宣抚月报.第4卷,转引自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26.
    ① 1934年,影片由孙瑜导演,主要讲述的是在以主人公金哥为代表的工人为了抗日,志愿去修筑军用铁路的故事。
    ② 1935年,影片描写的是三十年代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知识分子辛白华走上抗日前线的历程,它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③《盛京时报》是由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在沈阳创办的,是行销东北的头号大报,是日本殖民文化统治的主要阵地。
    ①满洲映画协会法[N].盛京时报,1937-8-14.
    ①满洲映画协会法[N].盛京时报,1937-8-14.
    ①满洲映画协会案内[N].1938.12.15,转引自孙邦.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50.
    ②满洲国之电影政策及其进化史[J].弘宣,1937.31号.
    ③甘粕正彦.战事和申影[J].申影画报,1942.3.
    ①《映画法》详细内容参见附录2。
    ②孙邦.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③《映画法施行令》内容详见附录2.
    ④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9.
    ①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69
    ②满洲映画协会招募演员[N].盛京时报,1937-9-22.
    ③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12.
    ①男学员是:王宇培、索维民、王文涛、郭绍仪、王福春、张奕、孙晶、崔德厚、戴剑秋、宋来、高翮、侯志昂、李林、刘恩甲、杜撰、呼玉麟、何奇人、曹敏、董波、曲传英、姚文秀、赵成巽。女学员是:张敏、郑晓君、林丽侯飞燕、孙季星、于琦、季燕芬、夏佩杰、孟虹、王影英、曹佩箴、梁影仙、邱影侠、璐璇、吕静珍、吕露霞、杨慕秋、刘春荣、李惠娟、王丹、赵爱苹。
    ②满洲映画协会招募男女演员矣[N].盛京时报,1937-9-21.
    ③满洲映画协会二次招募演员[N].盛京时报,1938-4-23.
    ④女学员有:王丽君、叶苓、刘婉淑、王瑛、赵书琴、李燕、侯丽华、新施、兰萍、王美云、王琳、张晓敏、孙蓉娟等人。男学员有:薛海梁、于鲲、萧大昌、王兆义、芦荫廷、张书达、陈镇中、季友梅、王恩、陈超、郭奋阳、杨军、刘钧、张荔、那英、郑留范、华愚、王则等。
    ①男学员31人:马骏、高歌、王安、高英、浦克、隋尹辅、孙幼飞、岳存秀、郭范、江运逵、于延海、徐幼斌、王道高、吴云起、周凋、李福临、谭玉武、路政林、李映、萧忠令、何寿浓、刘声、李肇华、贾作光、杜寒星、刘潮、周路人、刘志人、果玉忱、安琪。女学员18人:高秋、牛凤来、林波汶、宫丽影、姚棣欣、文雯、王丽英、李鹤、刘凤池、韩曼娜、刘杰、肖云萍、谭筠志、王静轩、陈素娥、朱蕴蕴、杨全福。
    ②该资料参见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76-81.
    ③仑桂.半新不旧的摄影场记[J].满洲映画,1939.5.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②关于甘粕正彦的资料为整理而成,参见关东军人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0f09a0100095h.html .
    ①哈尔滨炸弹事件是指: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甘粕窜到吉林市,伙同日本驻吉林市特务机关长,秘密炸毁日本侨民的住宅,然后贼喊捉贼,诬蔑是中国人所为。9月21日上午8时,日本在哈尔滨的朝鲜银行分行被投掷炸弹,9时20分,日本驻哈总领事馆也被投掷了炸弹。直到9月25日的几天里,哈尔滨市一直不断发生炸弹事件,日方借机叫嚷“哈尔滨4000名日侨突然濒临危机”,其实这一系列炸弹事件均是关东军急于向哈尔滨出兵所制造的,而执行者正是甘粕正彦勾结日本驻哈尔滨特务机关干的,据说甘粕乘坐无牌号汽车,在夜晚出没于哈尔滨街头投掷炸弹,有时用手枪乱射。炸弹事件刚过不久,甘粕便领着5名宪兵下士官,借用哈尔滨市内的红叶馆设立了特务机关,用他的母亲内藤的旧姓,称作“内藤机关”。
    ①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68.
    ②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78.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65.
    ②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66
    ①孙邦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53.
    ②满映分配文化映画[N].盛京时报,1937-8-21.
    ①宣抚月报,第4卷第7期,转引自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56-57.
    ②满映文化电影的回顾[J]满洲映画,1940.2
    ①方艳华论抗战时期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及原因[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①赵民.文化身份的生成与再造[J].新闻大学,2007.1.
    ①《壮志烛天》推荐书[N].盛京时报,1938-4-10.
    ② 1938年2月“满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①影片《大陆长虹》拍摄于1938年,编导:上砂泰藏,主要演员:王福春、郑晓君、季燕芬,文中图片来源:《大
    陆长虹》之一幕[N].盛京时报,1938-8-20.
    ②陶家俊.思想认同的焦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0.
    ①影片《国法无私》拍摄于1938年,编剧:杨正仁,导演:水江龙一,主要演员:郭绍仪、李明、张敏等,文中图
    片来源:《国法无私》之一幕[N].盛京时报,1938-11-27
    ①《黎明曙光》已投入拍摄[N].盛京时报,1938-10-15.
    ②影片《黎明曙光》拍摄于1940年,编剧:荒牧芳郎,导演:山内英三,主要演员:周凋、李显廷、西村青儿等,文中图片来源:《黎明曙光》一个镜头[N].盛京时报,1939-10-15.
    ①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蒙军几十万人,在此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此战双方调用了除海军以外的所有兵种和现役装备,尽出主力,结果日军以全方位惨败而告终。
    ②赵京华.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①影片叙述主人公李丽萍曾经是漂亮的戏子,在与情人曹凤阁私自订婚后并生了儿子兆鹏,但曹的父亲反对儿子与一个戏子相爱,从中阻挠而逼儿子同爱茹结婚,还要从丽萍的手中抢回孩子,丽萍不忍与儿子分离,于是带着孩子离开曹家。后来在生活所迫下丽萍去吉林找曾经的姐妹玉花。不巧玉花搬了家,丽萍昏倒在街头,幸被高家夫妇所救,收养了他的孩子。为了儿子以后的教育费,丽萍离开吉林去外地打工,八年过后,丽萍做工为儿子挣得了教养费,满心欢喜地回来见儿子,可儿子认为高家夫妇才是他的父母,最后母亲只好忍痛离开亲生儿子,到另一个小镇去生活。当时《满洲映画》杂志上评价此片是:影片“凄艳曲折、风趣动人、缠绵悱恻、余音依依。
    ②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
    ③“满洲国”史编撰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国史分论(下)[M].1990.730.
    ①据统计,到1943年为止,日伪当局表彰的已经超过2500人,包括节妇2510人、烈女28人、贞女2人,见满洲日报社编《满洲年鉴》,第273页。
    ②此段言论是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的夫人在1938年10月代表伪满洲国妇女访问日本后,通过《盛京时报》发表的言论。参见盛京时报.1938-10-27.转引自陈春萍.伪满时期东北的社会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历史系,2008.
    ③影片《慈母泪》拍摄于1939年,导演:水江龙一,主要演员:李明、张敏、李鹤等,文中图片来源:李明在《慈母泪》中的一幕[N].盛京时报,1939-04-02.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58.
    ②以上资料参见山口淑子所写的回忆录,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③这里需排除“满映”与日本协拍片《大陆三部曲》。
    ①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14.
    ②“三大国策”于1939年4月8日发表,“三大国策”的内容是:北边振兴计划;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百万户移民计划,参见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102.
    ③铃木则子是日本战后残留中国的妇女,她于1943年,14岁的时候,作为开拓团的一员全家迁往满洲,在日本战败后一直留在中国直至1978年,才回到日本。回日本后在1982年,成立“中国归国者协会”,并于2001年,发起要求日本国家赔偿的诉讼。而文章《我们被“开拓满蒙”的国策所欺骗》则是她的访谈记录。
    ①赵民文化身份的生成与再造[J].新闻大学,2007.1.
    ②在陶家俊的《思想认同的焦虑》一书中,曾提出此观点,在书中分析了欧洲语言殖民策略,笔者在此处借用分析当时日本的语言同化政策。参见陶家俊.思想认同的焦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16.
    ①影片《迎春花》拍摄于1942年,编剧:清水宏,被称为日本的“导演奇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导演:佐佐木康,主要演员:李香兰、浦克、近卫敏明等。图片来源: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人将“满映”时代大部分纪录电影和剧情片都做成DVD并发行,共分为《满铁记录映画集》(全12卷)、《满洲新闻映画》(全10卷)、《满映作品集之望乡篇》(全5卷)以及《满映作品集之映画篇》。而《迎春花》即是《满映作品集之映画篇》之一,笔者有幸找到。
    ①该情节参见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102
    ②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9.
    ③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91.
    ①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103.
    ②大东亚宣言的真相.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M].新京:建国印书馆,1942.2.
    ③影片《支那之夜》拍摄于1940年,导演:伏水修,主要演员:李香兰,长谷川一夫。
    ④王艳华.“满映”与电影的国策思想宣传[J].东北师大学报,2008.2.
    ①纪一新.大陆电影中的台湾[J].中外文学,2006.4.
    ②武强.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1辑[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25.
    ③东亚和平之路制片目标[N].盛京时报,1938-6-26.
    ①饭岛正.对于大陆影片的希望及其它[N].盛京时报,1938-5-15.
    ②影片《东亚和平之路》拍摄于1938年,导演:饭岛正,主要演员:白光、徐聪。影片完成后,制成了法语版、德语版、英语版、意大利语版,输出到世界各地放映。文中图片来源:《东亚和平之路》中的徐聪与白光[N].盛京时报,1938-6-26.
    ③孙邦.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①李道新.沦陷时期的上海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2.
    ②对于满洲电影的意见和期待特辑[J].满洲映画,1940.2.
    ①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102.
    ②周晓波,1916年生,辽宁西丰县人。1938年加入“满映”,先后在“国策”片《大陆长虹》、《黎明曙光》中担任助理导演。自1940年始开始独立拍摄影片,亦成为“满映”中最早独立拍片的导演之一。曾拍摄影片《风潮》、《都市的洪流》、《富贵之家》等,也曾拍摄典型的“国策”片《黄河》、《大地逢春》。因此在胡昶的《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一书中认为,“周晓波深受日本人的信任,他虽也拍摄了一些反映城市生活和婚姻生活为题材的影片,但国策片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黄河》和《大地逢春》,完全颠倒黑白,极力美化日军和伪满国军,丧失了正直中国人的艺术良心。”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91.
    ③后改名张辛实,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张英华。1916年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古典文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东北抗日青年大同盟。1933年,他考入—所教会学校文会书院学习,曾发表小说,诗歌,杂文等。1935年10月他自费留学去日本,攻读电影剧作专业。期间,与别人创办刊物《影艺之友》。1938年回国,1939年他加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文艺科任编剧,还参加了文艺团体“艺文志”,他创作了话剧《春秋》等,长篇小说《荒火》及数十篇杂文和短篇小说,编辑出版了《新现实文艺从书》。1945年,“满映”解体后,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护厂运动。1946年成为东北电影公司副总经理。1954年起他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曾执导了《花木兰》、《关不住》等四部戏曲片和《锡城的故事》、《羌笛颂》两部故事片。
    ④1943年9月18日日伪当局颁布了《保安矫正法》和《思想矫正法》,法令规定对被日伪当局“认为有犯罪危险的人”将送进矫正辅导院。予以“矫正思想”,对可能犯有政治罪者,定为“预防犯罪”,实行“预防拘禁”。当时“满系”影人都在密切的监视之下,摄影师王福春、演员白玫夫妇就因两人在马路上散步靠的近而被抓,而文中的张英华就是根据此项法令被捕入狱一年备受折磨。
    ⑤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67.
    ①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山东大学中文系,2007.
    ①梅娘.《满洲映画》的王则[J].新文学史料,2007.5.
    ②刘素英.寒凝大地发春华[J].党史纵横,2005.9.
    ①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78.
    ②梅娘.《满洲映画》的王则[J].新文学史料,2007.5.
    ①小松,原名赵孟原,笔名小松、梦园等。1912年生于河北唐山,后到东北。历任《明月》、《满洲映画》、《艺文志》编辑。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蝙蝠》、《人和人们》、《苦瓜集》,中篇小说集《野葡萄》,中篇小说《铁槛》,长篇小说《无花的普筱》。
    ②李民,原名王度,1918年12月14日生于吉林省,伪满文艺家之一,1935年中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以笔名杜白雨进行文学活动。1937年,组织“影艺之友”会社,并主办杂志《影艺之友》,代表作品诗集《新鲜的情感》。他分别就职“满映”宣传科与文艺科,为“满映”编剧电影《龙争虎斗》、《娘娘庙》、《黑脸贼》等。
    ③疑迟,原名刘玉璋,现名刘迟,笔名疑迟、迟疑、夷驰等,1913年生,辽宁铁岭人。曾先后主编杂志《麒麟》、《电影画报》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花月集》、《风雪集》、《天云集》,长篇小说《同心结》。
    ④古丁,原名徐长吉,沦陷时期艺文志派领军人物,著有短篇小说集《奋飞》,散文诗集《浮沉》,长篇小说《平沙》、 《新生》,短篇小说集《竹林》。
    ⑤爵青,本名刘佩,曾用笔名爵青、刘爵青、辽丁、刘宁等,1917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伪满洲文艺家,曾是“满日文化协会”职员。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群像》、《归乡》;中篇小说集《欧阳家的人们》;长篇小说《黄金的窄门》、《麦》、《青服的民族》。
    ⑥王秋萤,笔名秋萤、谷实、黄玄等,1931年生,辽宁抚顺人。曾任《民生晚报》、《大同报》记者,《盛京时报》文艺栏主笔。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去故集》、《小工车》,长篇小说《河流的底层》。
    ⑦梁山丁,原名梁梦庚,笔名山丁、邓立、小青、梁冰时等。1941年生,辽宁开原县人。曾任《大同报》副刊“夜哨”编辑。著有短篇小说集《山风》、《乡愁》,新诗集《季季草》,散文集《东边道纪行》,他的创作以长篇小说《绿色的谷》为代表。
    ⑧疑迟影片制作者的责任[J].满洲映画,1940.3.
    ⑨对于满洲电影的意见和期待特辑[J].满洲映画,1940.2.
    ①对于满洲电影的意见和期待特辑[J].满洲映画,1940.2.
    ②满日华影星座谈会[J].满洲映画,1939.3.
    ③满日华影星座谈会[J].满洲映画,1939.3.
    ①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山东大学中文系,2007.
    ②熙野是张我权、八木宽、长畑博司的合作化名。
    ①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8.
    ①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5.
    ②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4
    ①当代中国乡村的爱情叙事.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186016&PostID=10766846.
    ②影片《龙争虎斗》拍摄于1941年,编剧是李民,即是姜衍,导演:水江龙一,主演演员:徐聪、白玫、隋尹辅等。文中图片来源:满人导演作品三题[J].满洲映画,1940.3.
    ③李春燕.东北文学文化新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305.
    ①包学菊.何以为家——东北沦陷区文学中的家族家庭视界与叙事[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
    ②民新影片公司是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前身是1921年由黎民伟、黎海山、黎北海筹组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192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由黎海山任经理,黎民伟任副经理,以拍摄新闻片为主。
    ③据笔者查阅,于鸳寿曾在伪满吉林铁路局任职。博学多才,善牌填词,当时词牌大家均与之喝酬,为近代东北著名词人书画大家。
    ④大谷俊夫《胭脂》杂谈[J].满洲映画,1942.3.
    ①陈建宪.神祗与英雄[M].北京:三联书店,1994.18.
    ①满人导演作品三题[J].满洲映画,1940.3.
    ②影片故事情节是:“梅雪音和程大鹏真挚相爱,因程家境贫寒,梅的父亲拆散了这桩婚事,而是要把女儿嫁给村长的儿子,程大鹏在父亲死后生活就更加困难,想念书而交不起学费。这时,早就对程有爱慕之情的歌手宋丹馥,愿拿出学费相助并向程求婚,程因怀恋着梅而未能同意,梅知道后带着儿子销声匿迹,程和宋丹馥最终结婚,而梅则是开办了一家西装裁缝店,单身生活,二十年后程梅再次邂逅,旧情复燃,雪音的儿子怀昔也改性程是一个很精明的小伙子正同周家的小姐热恋着,由于周家知道了程梅的关系而解除婚约。怀昔不知道雪音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破口大骂,在洞房花烛夜雪音已陷入病危状态,怀昔得悉雪音病危的消息和父亲赶到雪音的床前第一声叫了‘母亲’,雪音最后在幸福中死去。”参见胡昶 : 《“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第105页。
    ①满人导演作品三题[J].满洲映画,1940.3.
    ①影片《歌女恨》拍摄于1942年,原作是梁山丁,导演:朱文顺,主要演员:白玫、浦克、赵爱萍等。图片来源:歌女恨[J].电影画报,1942.6.
    ②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
    ①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3.
    ②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0.
    ①文湘.大侠“甘凤池”[J].中国电影杂志,1928.13.
    ②图片来源于胡昶,朱晶:《朱文顺的电影人生》。
    ①张天赐(1909-1992年)1938年,台北市人张天赐因为醉心中国电影,从日本到东北投效“满映”。他在“满映”从学徒做起,后到东京日活公司学导演一年,回到“满映”后担任副导演,同时也写剧本,当时“满映”正需要能将中国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剧本的人才。张天赐获得重用,1941年到1943年,张天赐在“满映”编导了《荒唐英雄》、《雪夜》、《夜未明》、《黑脸贼》、《白马将军》、《燕青与李师师》等故事片。1944年张天赐导演了取材《三国志》的 《百花亭》后,被派到上海“华影”工作一年。1946年抗战胜利,张天赐编导东北人民的抗日电影《哈尔滨之夜》,又利用新闻片,剪辑成介绍东北风光的纪录片《看东北》。1992年病逝上海。
    ①陈林侠.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J].文艺争鸣,2006.6.
    ②影片《娘娘庙》拍摄于1942年,编剧:姜衍,导演:水江龙一,主要演员:戴剑秋、白玫、张静等。文中图片来源:娘娘庙[J].电影画报,1942.4.
    ①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3.
    ②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3.
    ①参见附录2《映画法》全文。
    ②“满洲五大杂志”是指:《兴亚》、《青年文化》、《新满洲》、《新潮》、《满洲映画》。
    ①陈承瀚.映画协会与建国精神之关系[J].满洲映画,1938.6.
    ②金刚.战斗的电影[J].电影画报,1943.3.
    ③“七巧图”是什么?[J].满洲映画,1939.5.
    ①黄河[J].电影画报,1942.3.
    ①黄河外景座谈会[J].电影画报,1942.8.
    ②高原富次郎.启民电影和观客[J].满洲映画,1940.3.
    ①满映文化电影的回顾[J].满洲映画,1940.2.
    ②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4.
    ①明星之诞生[N].盛京时报,1938-4-29.
    ②黑脸贼[J].电影画报,1942.6.
    ①东游记[N].盛京时报,1939-10-2.
    ②国法无私[N].盛京时报,1939-3-5.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63.
    ②据资料记载,后来中国商人出资赎买,更名金城电影院。长春解放后,市政府进行维修,更名儿童电影院,是当时中小学义务教育基地之一。
    ③据资料记载,1945年李荫轩接手国都电影院,改称“中国大戏院”。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市总工会在此设立工人俱乐部。1958年交长春市文化局,经市财政投资改修舞台和观众厅,座席增为1200个,扩建观众休息室、剧团办公室、演员化妆室、布景仓库,为长春市评剧团办公和固定演出场所,兼放映电影。
    ④1936年伪新京商会会长王荆山独资新建“国泰国民会馆”,当时为二层楼房,内部设有仿天津法租界内的舞台款式,两侧有较宽的辅台,舞台设有人力推动的转台。有坐席1000个。1937年建成营业,挂牌“国泰电影院”。1948年解放后改名大众艺园。50年代更名大众剧场,是市京剧团团址和演出场所。
    ①大连电影编年记事[DB/OL].http://www.daliandaily.com.cn/static_pages.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56-157.
    ①候文翔.“法西斯美学”与纳粹电影宣传[DB/OL].http://www.genders.zsu.edu.cn.
    ②兴亚院于1938年12月成立,由日本内阁提议成立,它负责办理有关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事务。在北平、张家口、上海及厦门等地,分别设置联络部。兴亚院的总裁由首相担任,1942年11月废除。
    ①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46.
    ②汪朝光.早期上海电影业与上海的现代进程[J].档案与史学,2004.6.
    ①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4.
    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汪伪政权[C].中华书局,2004.543.
    ③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140.
    ①李道新.沦陷时期的上海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2.
    ②高原富次郎.上海新生电影界访问[J].电影画报,1942.4.
    ③1943年5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上海电影事业的控制,汪伪政权公布了所谓“电影事业统筹办法”,把“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影院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并于1943年5月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使制片、发行、放映一元化,实施三位一体之电影“国策”。由林柏生任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陈公博、周佛海、褚民谊三人任名誉董事长,张善琨、石川俊重任副总经理。
    ①佐藤忠男.尴尬的妥协与艰难的抗争[J].社会观察,2005.6.
    ②《克鲁格叔叔》拍摄于1941年,据记载,此片的投资高达5, 477, 000帝国马克,当时的宣传部给予《克鲁格叔叔》评价是:政治上和艺术上均颇有价值;文化上较有价值;对国民性的刻画有一定价值;有教育意义.对年轻人有教育意义。
    ③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3.
    ①鸦片战争[N].电影画报,1942.8.
    ①蒋山.论历史观点对林则徐与鸦片之战役[N].中报,1943.5.
    ②佐藤忠男.尴尬的妥协与艰难的抗争[J].社会观察,2005.6
    ③图片来源于王勇.李拉夜来香飘白兰歌长——李香兰[J].音乐爱好者,2007.9.
    ④冯清贵.梁建华.强化意识形态与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3.
    ①草野心平.寄语电影工作者[J].东亚解放,1941.9.
    ①胡昶.东影日本人[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8-9
    ①图片来源于刘守华:《接收伪“满映”前后》,《百年潮》 2006年第7期,文中的插图。
    ②在我党接手“东影”后,当时国民党军队正向北大举进攻,长春无法久留,于是“东影”下撤后方。从5月13日到23日,历经10天时间,大部分人员撤出长春,25个车皮的物资运往后方。6月1日,到达了黑龙江兴山,也就是今天的鹤岗市。
    ①该资料由博文整理而成。参见博文:《前尘影痕——细数“满映”出身的新中国电影人》。
    1.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2.爱德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徐贲.走向后现代的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7.(意)安东尼奥尼·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英)厄内斯特一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巫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12.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日)依田憙家.日本帝国主义研究[M].卞立强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4.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
    15.陶家俊.思想认同的焦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6.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7.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9.(英)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0.(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3.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5.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6.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日)岩崎昶.日本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28.胡濒.郑亚玲.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9.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0.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M].彭姝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05.
    34.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5.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
    36.(日)山口淑子.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M].藤原作弥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37.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
    38.胡昶.东影日本人[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
    39.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0.(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M].王众一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41.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2.(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3.郑亚玲.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4.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5.(英)凯文·杰克逊.施拉德论施拉德[M].黄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6.(美)霍华德·苏伯.电影的力量[M].李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7.胡昶.长春市志文化艺术电影[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8.峻冰.电影的论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9.(日)佐藤忠男.中国电影百年[M].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50.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1.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2.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53.孙邦.伪满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54.王向远.日本侵华史研究[C].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5.溥仪.我的前半生[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56.姜念东.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57.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8.李春燕.东北文学文化新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59.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一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0.大东亚宣言的真相.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M].新京:建国印书馆,1942.
    61.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汗 伪政权[C].中华书局,2004.
    62.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1931—1945)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63.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北京:三联书店,1979.
    64.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纲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65.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6.王希亮.东北沦陷区殖民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7.王胜今.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8.张志强.伪满洲国的“照片内参”[M].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4.
    69.苏崇民.满铁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0.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71.黄万华.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72.冯为群.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73.孙中田.逄增玉.黄万华等.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74.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史论[M].辽宁:沈阳出版社,1996.
    75.肖军.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图谱1920-1945台湾小说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6.(日)冈部牧夫.伪满洲国[M].靳丛林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77.(日)草柳大藏.满铁调查内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78.(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M].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内部资料),1990.
    79.陈威利.伪“满铁”和“满映”都干了些什么?[J].长春宣传,2001.2.
    80.西北研究所.抗战中的绥远[J].延安:西北研究社,1941.79.转引自,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D].[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2006.
    81.满洲映画协会法[J].盛京时报,1937.8.
    82.王艳华.“满映”与电影的国策思想宣传[J].东北师大学报,2008.2.
    83.纪一新.大陆电影中的台湾[J].中外文学,2006.4.
    84.赵民.文化身份的生成与再造[J].新闻大学,2007.1.
    85.李道新.沦陷时期的上海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2.
    86.梅娘.《满洲映画》的王则[J].新文学史料,2007.5.
    87.逄增玉.伪满洲国时期东北萨满教状况概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88.佐藤忠男.尴尬的妥协与艰难的抗争[J].社会观察,2005.6.
    89.草野心平.寄语电影工作者[J].东亚解放,1941.9.
    90.王劲松.殖民异化文学演进[D][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中文系,2007.
    91.疑迟.影片制作者的责任[J].满洲映画,1940.3.
    92.满映分配文化映画[N].盛京时报,1937-8-21.
    93.满洲映画协会招募演员[N].盛京时报,1937-9-22.
    94.满洲映画协会二次招募演员[N].盛京时报,1938-4-23.
    95.满映文化电影的回顾[J].满洲映画,1940.2.
    96.甘粕正彦.战事和电影[J].电影画报,1942.3.
    97.《黎明曙光》已投入拍摄[N].盛京时报,1938-10-15.
    98.对于满洲电影的意见和期待特辑[J].满洲映画,1940.2.
    99.满人导演作品三题[J].满洲映画,1940.3.
    100.满日华影星座谈会[J].满洲映画,1939.3.
    101.大谷俊夫.《胭脂》杂谈[J].满洲映画,1940.3.
    102.汪朝光.早期上海电影业与上海的现代进程[J].档案与史学,2004.6.
    103.高原富次郎.上海新生电影界访问[J].电影画报,1942.4.
    104.陈承瀚.映画协会与建国精神之关系[J].满洲映画,1938.6.
    105.文湘.大侠“甘凤池”[J].中国电影杂志,1928.13.
    106.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山东大学中文系,2007.
    107.蒋蕾.“满映”作家群落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8.5.
    108.杨选华.日据台湾时期“皇民化运动”之嬗变研究(1895-1945) [D]:[硕十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109.刘晓丽.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
    110.杨艳梅.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因果业报”模式简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6.
    111.满洲国之电影政策及其进化史[J].弘宣,1937.31号.
    112.柳晓燕.殖民主义思想文化的畸形儿[J].兰台内外,2002.3.
    113.陈春萍.垄断东北电影事业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J].电影文学,2008.8.
    114.刘素英.寒凝大地发春华[J].党史纵横,2005.9.
    115.孙建伟.黑龙江电影史话[J].黑龙江史志,2006.2.
    116.鲁艺.接收伪“满映”的全程记录[J].山西档案,2006.1.
    117.李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从《迎春花》试论“满洲映画”的复杂性[J].电影艺术,2008.5.
    118.何兰.日本对伪满洲国新闻业的垄断[J].现代传播,2005.3.
    119.李道新.沦陷时期的上海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2.
    120.王宝民.电影史上的“失踪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2.
    121.顾育豹.李香兰逮捕记[N].中国档案报,2006-7-7.
    122.李轶.抗战期间沦陷区的电影[J].民国春秋,1991.3.
    123.邸富生.日本侵略者在南京[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8.5.
    124.纪一新.大陆电影中的台湾[J].中外文学,2006.4.
    125.丁珊珊.从《皆大欢喜》看“满映”的创作观念[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3.
    126.张学智.满映——日本对华侵略的铁证[J].电影艺术,2003.1.
    127.毕克伟.《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J].文艺研究,2007.1.
    128.高晓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J].博士论文,2006.4.
    129.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J].中国比较文学,2002.4.
    130.郦苏元.关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J].当代电影,2004.4.
    131.李道新.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J].当代电影,2005.5.
    132.方敬东.早期电影期刊[N].中国商报,2002-12-26
    133.胡昶.“满映”:文化侵略桥头堡[N].吉林日报,2001-8-3 (8).
    134.王兆祥.《大公报》“电影”广告与中国第一家影院[N].文汇读书周报,2002-6-7 (5).
    135.刘春英.“大东亚战争”时期日本殖民主义政策面面观[J].日本学论坛,2008.1.
    136.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7-1945) [D]:[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2006.
    137.于雁宾.浦克的电影人生[N].吉林日报,2007-3-15 (009).
    138.胡昶.朱晶.朱文顺的电影人生[J].电影艺术,2007.1.
    139.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J].历史研究,2003.1.
    140.郦苏元.关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J].当代电影,1994.4.
    14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源流论[J].电影艺术,1993.2.
    142.唐思.二战前夜纳粹德国报纸政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
    143.峻冰.电影的形成时期(1895-1927)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144.刘晓丽.家园沦陷文学何为[J].中文自学指导,2006.1.
    145.焦润明.《盛京时报》广告所见日本对东北的奴化与掠夺[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146.冯清贵.强化意识形态与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47.孙继英.东北沦陷历史研究回顾[J].社会科学战线,2003.1.
    148.徐志成.日本人的“中国观”[J].东疆学刊,2008.1.
    149.马琳.东北电影——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阐释[J].文化研究,2006.2.
    150.汤彦.抗战初期的成都电影文化(1937年7月—1938年10月)[J].电影艺术,2007.5.
    151.(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
    15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68.
    153.陈建宪.神祗与英雄[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54.(日)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日本中国学文萃[M].赵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5.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56.郝建.硬座狂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57.刘小萌.萨满教与东北民族[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58.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59.崔新京.李坚.日本法西斯思想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0.山口猛.哀愁の満州映画[M].东京:三天书房,2004.
    161.迁久一.中华电影史话:一兵卒の日中映画回想记(1939-1945) [M].东京:凯风社,1998.
    162.佐藤忠男.キネマと炮声:日中映画前史[M].东京:岩波书店,2004.
    163.黄爱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洞.香港电影评论学会[DB/OL].http//www.filmcrics.org
    164.大连电影编年记事[DB/OL].http://www.daliandaily.com.cn/static_pages.
    165.关东军人物[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0f09a0100095h.htm].
    166.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博物馆[DB/OL].http: //blog-sina.com.cn/xuechengzhongxin.
    167.当代中国乡村的爱情叙事[DB/OL].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
    168.前尘影痕[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fc7e30100ag7p.
    ①转引自刘晓丽.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
    ①该政策连载于1937年10月15日——17日的《盛京时报》上,此内容充分体现了日伪政府的电影政策,故笔者将其列出。
    ①此影片目录为转引,转引自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对于整理篇目的著者,特此感谢。
    ①满洲映画协会会法已经公布[N].盛京时报,1937-8-14.
    ①参见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博物馆[DB/OL].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zhongxin.
    ①满洲帝国映画大观[N].盛京时报,1939-9-24.
    ①文化映画康德七年年度计划[N].盛京时报,1940-1-28.
    ①甘粕正彦.战事和电影[J].电影画报,1942.3.
    ①遗书的大概内容是:我作为理事长,深深地感到任务已经完成,应该去了。我不能为民族昌盛与繁荣而努力,感到惭愧,我的感情决定不允许再延长我的死期,然而我是很冷静的,我不忠不孝,不配用学染日本刀,而自焚。落款是: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八日,甘粕正彦。此图片来源: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②王则,代表作品《家》、《巾帼男儿》、《满庭芳》、《小放牛》等6部,详细内容参见论文第二章第一节,第60页。
    ①导演张天赐,张天赐在“满映”编导了《荒唐英雄》、《雪夜》、《夜未明》、《黑脸贼》、《白马将军》、《燕青与李师师》、《百花亭》等。详细内容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二节,第76页。
    ②导演朱文顺,朱文顺在“满映”拍摄了影片《谁知她的心》、《她的秘密》、《劫后鸳鸯》、《白雪芳踪》等等,详细内容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二节,第70页。
    ③导演宋绍宗,宋绍宗在“满映”曾拍摄影片《篱畔花香》主要是对下层妇女命运的关注,详细内客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二节,第72页。
    ④导演周晓波,周晓波在“满映“拍摄了影片《风潮》、《都市的洪流》、《幻梦曲》,也拍摄过典型的“国策”片《黄河》,详细内容参见本论文第59页,注释部分。
    ①李映,辽阳人,“满映”第三期学员,在当时沈阳农科高级中学毕业后,因热爱艺术,而加入“满映”,代表影片《雁南飞》等。图片为《盛京时报》上面刊登的李映近照。李映近照[N].盛京时报,1938-5-22.
    ②浦克,1916年生,辽宁本溪人,1938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三期学员。在“满映”期间,参演了大量影片,如《夜未明》、《黑痣美人》、《花和尚鲁智深》、《歌女恨》等。建国后,他仍从事电影活动,曾出演《甲午风云》《英雄儿女》等。此图片来源: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③张奕,1920年生,吉林省长岭县人,1937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在“满映”期间,参演影片 《黑脸贼》、《白马剑客》、《燕青与李师师》、《天上人间》等影片,是“满映”的多产演员。图片来源:张奕.满映始末[M].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
    ④周凋,1908年生,辽宁省昌图县人,1938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三期学员。在“满映”期间,参演影片 《现代日本》、《患难交响曲》、《家》、《王麻子的膏药》等等。图片为《盛京时报》上面刊登的周凋近照。周凋近照[N].盛京时报,1938-1-21.
    ①杜寒星,1914年生,原籍北京,1938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三期学员。在“满映”期间,参演影片《篱畔花香》、《天上人间》等等。图片为《盛京时报》上面刊登的杜寒星近照。杜寒星善皮簧[N].盛京时报,1938-7-24.
    ②王宇培,1889年生,河北省燕山人,1937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因他在“满映”中年龄最大,而被尊称为“老大哥”,参演影片《壮志烛天》、《七巧图》、《月弄花影》等。图片为《盛京时报》刊登的,他参演影片《七巧图》的剧照。王宇培在《七巧图》中个一个镜头[N].盛京时报,1938-4-2.
    ③王福春,1921年生,辽宁人,1937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参演影片《壮志烛天》、《大陆长虹》、 《爱焰》等,1940年学习摄影,后成为“满映”最早独立拍片的摄影师。建国后,仍从事电影活动,曾任“长影”总摄影师。图片来源于“满洲映画——隐匿在历史中的光影”,http://group.zbox.com.cn/Forum/.
    ④杜撰,1916年生,辽宁人,1937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参演影片《知心曲》、《有朋自远方来》、 《幻梦曲》、《胭脂》、《篱畔花香》等。
    ⑤隋尹辅,1916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38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三期学员。参演影片《如花美眷》、《现代日本》、《胭脂》、《龙争虎斗》等。
    ①群星在笑[N].盛京时报,1938-5-29.
    ②灿烂“繁星”——“满映”第二期女学员合影[N].盛京时报,1938-6-26.
    ③“满映”第三期训练所成员合影[J].满洲映画,1938.6.
    ①李香兰的介绍,详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二节,第49页。图片来源:李香兰[J].满洲映画,1938.6.
    ②白玫,1921年生,北京人,于1939年7月从华北电影公司转入“满映”,被称为“妖艳美人”,她的丈夫是“满映”影人王福春,她曾参演影片《如花美眷》、《艺苑情侣》、《歌女恨》、《富贵之家》等。图片来源:白玫.我的自述传[J].满洲映画,1940.3.
    ③孟虹,1922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37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曾参演影片《明星的诞生》、《冤魂复仇》、《篱畔花香》、《青春进行曲》等。图片来源:孟虹在笑[N].盛京时报,1938-12-25.
    ④郑晓君,1921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37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郑晓君是“满映”当时红星之一,有“满洲之花”、“古典美人”之称。曾参演影片《真假姐妹》、《都市的洪流》、《花瓶探案》、《胭脂》等。图片来源:满洲映画封面[J].满洲映画,1939.3.
    ①张敏,1917年生,吉林省永吉县人,中学毕业后曾学医,后因热爱艺术,1937年投考“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曾参演影片《慈母泪》、《国法无私》、《真假姐妹》、《家》等。建国后,仍然从事电影活动,现名凌元。图片来源:张敏近照[N].盛京时报,1938-12-11.
    ②王丽君,1919年生,沈阳人,曾经做过护士,1938年考入“满映”,是“满映”第二期学员。曾参演影片《国境之花》、《银翼恋歌》、《今朝带露归》等。图片来源:王丽君近照[N].盛京时报,1938-11-27.
    ③季燕芬,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37年投考“满映”,是“满映”第一期学员。曾参演影片《七巧图》、《真假姐妹》《烟鬼》、《黎明曙光》、《运转时来》等。图片来源:初试新装[J].电影画报,1942.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