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层次和类型的制度变迁和发展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因而其过程在本质上只能是连续的、渐进的,而不可能有跳跃的发展。从基本规律上看,世界各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历史也表明,金融发展总是由许多客观因素所决定,而并非单纯由理论本身所推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从制度、史学的角度,以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及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为依托,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民营银行制度的起源、变迁及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研究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问题。
引文
1.黄鉴晖著:《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2.孙天琦著: 《金融组织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3.徐滇庆主编:《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张杰著:《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5.范恒森著:《金融制度学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6.道格拉斯 C 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一版。
    7.王晓芳著:《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8.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的动力》,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9.刘波著:《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10.朱斌:《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模式》,《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2期。
    11.何锦:《从浙江模式看民营银行的兴办》,《经济问题探索》 2002年第5期。
    12.申丽萍:《金融深化与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经济师》2002年第9期。
    13.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14.王硕平等:《存量改革:民营银行准入的现实选择》,《南方金融》 2003年第1期。
    15.孙世重:《发展民营银行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几个关键问题》,《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
    16.冯玲莉:《引进民间资本后对中小银行如何监管》,《浙江金融》2003年第2期。
    17.谢庆健:《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与思考》,《金融参考》2003年第1期。
    18.林波:《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国家模型与效用函数》,《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19.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微观金融制度瓶颈及其创新: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0.吴龙龙:《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应对措施》,《经济师》2002年第12期。
    21.王健生等:《民营经济与民营银行构建》,《浙江金融》2003年第1期。
    22.颜琼:《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调整的思考》,《经济师》2002年第3期。
    23.张延军:《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进阶的战略选择》,《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24.褚伟:《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选择、非正式契约安排与制度变迁》,《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25.曾康霖等:《论县域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26.郭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27.王绍茂:《中小银行面对挑战的发展思路》,《经济师》2002年第6期。
    28.曲红:《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民间金融制度的构建》,《经济师》2002第6期。
    29.武彪等:《对我国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师》2002年第5期。
    30.杨慧声:《对改进和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财贸经济》2002年第7期。
    31.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2.王江帆等:《论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重组,《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
    33.李一翔:《论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4.林乐芬等:《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时期的非正规金融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8期。
    35.毛峥嵘:《加入WTO: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选择》,《经济师》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