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竞合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当前制度环境的变化中,利益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利益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竞争与合作现象越来越突出,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形成了静态意义上的纵横关系。但这种静态上的纵横关系结构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角色、职能的转变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上作为国家分地域治理的代表者,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在纵向上表现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对中央政府和上级地方政府只是服从和执行,而在地方政府的横向关系上则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但是,中国的行政分权和财税改革,释放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和地方利益。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纵向关系中出现博弈行为,而在横向关系上则表现出了竞争与合作的现象。而且,各地实施的绩效考核制度更加剧了这一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本质上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作为竞争与合作的主体与其它地方政府之间在自身利益、地方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上的博弈关系。
     竞争出于人类生存的本能,而合作则是人类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走出“霍布斯丛林”的必然选择。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而完善的制度约束,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社会负面效应。与此相伴随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合作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尽管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优越性在相当程度上已有展现。
     因此,如何通过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建设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越性,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并以此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
In China, with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position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are highlighted, and their consciousness related to interests is enhanced.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violen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m is also developing fast. These phenomena in the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s are catching ey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China adopts the unitary system in the form of state structure, which underli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such static relations are transforming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Tradition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stood only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power, and had to bow to the command of the superior local governments 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In this situa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were not admitted and their active attitude was not showed up as much as that they have today. At the angle of horizontal relationship, the local governments were situated in a closed state, and interacted in a dormant way. Since China reformed his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adopted performance-assessing systems, the local governments of China are acting as a relatively-independent interest body to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So,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are becoming dynamic.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essence, manifests itself as a game playing, in which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ir jurisdictions are redistributed.
     Generally speaking, a human being would compete to live on, which is a kind of human instinctive behavior. Objectively, the competitive behavior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have dramatical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in these areas over the past years. Meanwhile, negative effects of excessive competition in the absence of the restraint have been conspicuous. In order to avoid the extinction of the human kinds in the Hobbes Jungle, people cooperate on the base of identification of each other. In reality, cooperation has also its own limits.
     Competition-cooperation theory has shown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a system which can integrate the two into an organic unity. Based on the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and tries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a robust system, with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unity, the social stability can be realized harmoniously and coordinately.
引文
① 戴维·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第1期。
    ②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①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①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① Deil S. Wright,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 In Jay M. Shafritz, Albert C. Hyder(eds.), Classics of Pubic Administrati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 pp.578-594.
    ② [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刘瑞祥等译:《美国宪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4页。
    ① 转引自杨宏山:《府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版,第21页。
    ② 谭融:《比较政治与比较公共行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94页。
    ③ 转引自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64页。
    ① 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载《公共行政》(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12期。
    ①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354-355页。
    ② 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43-57页。
    ③ 郑娟、李刚:“国内近年来对府际关系研究综述”,载《宁夏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39页。
    ④ 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6267页。
    ① 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载《学海》,2007年第1期,第80页。
    ① 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载《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页。
    ② 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的制约因素”,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7页。
    ①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08页。
    ① 参见Breton, Albert. 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②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何梦笔序)。
    ③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何梦笔序)。
    ① 参见樊纲、张曙光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95-235页。
    ②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③ 汪伟全:《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基于消极竞争行为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④ 汪伟全:《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基于消极竞争行为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⑤ 程臻宇:《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⑥ 张焕英、王德新:“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的影响及其战略伙伴关系构建”,载《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1年31期。
    ① 江凌:“‘西三角’经济圈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构建”,载《特区经济》,2011年9月。
    ② 杨龙、郑春勇:“地方合作对政府间关系的拓展”,载《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③ 杨海锋、谢淦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述评”,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 欧军明、张爱苹:“泛北部湾环境下广西地方政府间关系分析”,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2期。
    ② 毕瑞峰:“论合作治理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重建”,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2卷第1期。
    ③ 安川:“区域合作与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载《黑龙江史志》,2010年17期。
    ④ 王小增、李永苍等:“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成熟度的模型构建研究”,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① 周望:“协作性公共服务: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策略”,载《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5期。
    ② 钱轶群、黄顺康:“我国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模式探析: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③ 高轩:“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理论与现实分析”,载《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5月。
    ① 宋林霖、马玥等:“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视闽下的地方政府间关系”,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② 朱秀娟:“论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关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
    ① 付承伟:《大都市经济区内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48页。
    ① 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 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载《公共行政》(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12期,第94页。
    ② [美]尼古拉斯·亨利著,项龙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①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 计亚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①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14页。
    ②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68页。
    ③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70-71页。
    ① 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5页。
    ①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26-27页。
    ② 参见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府际关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版,第6、25、442页。
    ① 杨宏山:《府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版,第2页。
    ②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44-145页。
    ③ 参见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5-106页。
    ① [英]基斯·福克斯(Keith Faulks)著,陈崎、耿喜梅、肖咏梅译:《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 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③ 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2页。
    ① [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① 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5页。
    ① 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146页。
    ② 杨爱平:“区域合作中的府际契约:概念与分类”,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6期。
    ① 保罗·R.多梅尔:《政府间的关系》,载理查德·宾厄姆主编:《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59页。
    ② 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③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 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页。下图“美国政府间关系的各个阶段”同样引自该书第374页。
    ① 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75页。
    ① 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② “噶厦”,藏语,意为地方政府。清乾隆十六年(1751)设立,由噶伦四人组成,在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领导下办理西藏事务,1959年西藏叛乱后解散。
    ③ 艾晓金:“从国家权力看我国国家结构形式”,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① 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白皮书。
    ②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① 参见任建新:《竞合论》,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① 模型图参考波特所著《竞争论》一书绘制。高登第、李明轩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② Tiebout, Charles M. A: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 64:416-424.
    ① 参见黄纯纯、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局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② 参见黄纯纯、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局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③ [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8-62页。
    ①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379页。
    ② 程又中:“国际合作研究丛书总序”,参见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④ 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9-102页。
    ①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4页。
    ②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③ 参见:[美]怀特:《行政学概论》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1-82页。
    ①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49页。
    ② 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文版序言。
    ③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④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① 参见:[美]拜瑞·内勒巴夫,亚当·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 [美]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56页。
    ① 胡锦涛同志2005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5/27/content_3012700_6.htm.
    ② 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载《求是》,2010年第24期。
    ① 参见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共十八大报告)。
    ① 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6页。
    ① 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② 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① 周振华:“地方政府行为方式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②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 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与地方”,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3期。
    ① 程臻宇:《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② 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③ 卓越主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329页。
    ①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321页。
    ②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090页。
    ① 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6页。
    ② 彭未名、邵任薇等编著:《新公共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7页。
    ① 刘华涛:“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需求”,载《求是》,2012年第1期。
    ②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47页。
    ①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② Buchanan J. M., A Contract 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es Review, No.5, 1975. (4).
    ① 参见涂晓芳:《政府利益论: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 黄甫生、刘凤健:《政治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③ 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9页。
    ④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应书馆1980年版,第82-83页。
    ⑤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页。
    ①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3-8页。
    ①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序言第3页。
    ② 黄纯纯、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局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602页。
    ④ 参见“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169030.html。
    ① 冯兴元著:《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 冯兴元著:《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 [美]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①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②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52页。
    ③ 参见汪伟全:《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基于消极竞争行为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 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0-134页。
    ① 乔治·施蒂格勒:《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7页。
    ② 参见曾伟、罗辉主编:《地方政府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121页。
    ① 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载《新视野》,1999年第1期。
    ② 金太军:“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③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1页。
    ① 数据引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① 数据引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② 数据引自云南省昆明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①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① 参见广西新闻网:“百色市和云南省文山州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协议》”,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710/newgx4ffbdb8d-5626866.shtml。
    ① 参见姚洋: “诸侯经济:中国财政联邦化”,载《南风窗》,2003年2月1日刊。
    ② 参见“2006年民族八省区经济运行概况”一文,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7887-1.htm.下文两个数据表格同引于该文。
    ①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②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4-65页。
    ② 引自程臻宇:《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① 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①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 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2011年新一版,第1页。
    ② 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2011年新一版,第1页。
    ① 参见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 何精华:“府际合作治理的理论涵义”,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① 参见百度百科“外部性”一词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Q2-wU3gjoOyWPfGbyoF4dgex22.sKOeVwOxtJtzpAlmyytnXWCntOnP5G Y8。
    ② 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① 参见:Hardin, Garrett.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1243-48.
    ① 据“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相关报导整理,参见: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node_4520.htm。
    ① 参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http://www.gov.cn/gzdt/2011-07/01/content_1897797.htm.
    ①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263页。
    ② 参见[美]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旺铺区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① 参见“上海市长宁区与云南省两对口县签订2008年帮扶协议”一文,http://sh.xinmin.cn/shizheng/2008/05/20/1160234.html.
    ② 参见“昆明市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签署对口帮扶协议”一文,http://www.tibet.cn/news/szxw/201307/t20130704_1904692.ht,。
    ① 综合“云南宁蒗县领导来海安洽谈两地深化教育合作事宜”http://zjj.nantong.gov.cn/art/2013/3/12/art_24785_1108661.html,及“海安县与云南宁蒗县签订第八轮教育合作协议”,http://www.nant.ong.gov.cn/art/2013/7/10/art_27-1189822.html。
    ① 崔运武主编:《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3页。
    ② 图表引自桑助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5页。
    ① 参见“珠三角实现‘四年大发展’”一文,http://www.sdpc.gov.cn/dqjj/qyzc/t20130530_543252.htm。
    ② 参见“云南与西北五省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文,http://www.zgsxzs.com/a/20130913/510940.html。
    ① 参见“广佛警方签署警务协作框架协议形成区域治安联动”,http://www.southen.com/news/gdnews/sd/200701180664.htm。
    ② 参见“社会管理,边界协作共铸‘平安中原’”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5/22/1470351_0.shtml。
    ① 参见“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一文,http://www.hebmzt.gov.cn/nationDetailed.aspx?articleid=119.
    ① 综合相关报道,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0/11/content_592935.htm及 http://www.yn.xinhuanet.com/gov/2006-09/18/content_8065546.htm.
    ① 综合《都市时报》,2013年9月27日,A27版的相关报道及“陆良呈贡合作共建蔬菜示范园”一文,http://www.hhlxagri.gov.cn/news16/20130808/4159761.shtml.
    ② 杨龙:“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① 参见百度百科“乌昌一体化”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PI9FWJK3va9JU3Vc9xDdElmxElmxBllzAAR3FOr_dSOxTymxwJSAibT2hrC7xtGjl tebIsTUIvDy5f13dm3dtlwZ_。
    ② 参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11046.htm.
    ③ 参见《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版,第297-308页。
    ① 参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版,第315—318页。
    ② 参见:“沧源县支援缅甸勐冒县、农业科技助推桥头堡建设”,http://www.yunast.cn/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79.aspx?contentid=4106。
    ① 参见“携手合作保平安——文山州公安局创新边境管理纪实”,http://www.ynfzb.cn/fzyn/ZhengFaGongZuo/186142.shtml.
    ② 参见高力克:“哈耶克的道德进化论与中国当代道德转型问题”,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① 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Enduring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fifth edition), eds. Robert J. Art and Robert Jervi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00), P.71.
    ① 费广胜、杨龙:“推动地方政府合作的组织文化途径”,载《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7期,第50页。
    ① 参见秦亚青主编:《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 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① 《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② 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3页。
    ③ 参见侯万峰:“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② 参见:百度百科“民族”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2907.htm。
    ③ 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①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10页。
    ① 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92--496页。
    ② 以上相关数据综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 徐晓林、田穗生编著:《行政学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2页。
    ① 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页。
    ② 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①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265页。
    ② Kenneth A. Oye, "The Condition for Cooperation in World Politics", in Robert J. Art and Robert Jervis,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s:Enduring Concept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5"'edition),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00), pp.94.
    ③ 参见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212页。
    ① 参见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74-82页。
    ① 参见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② 费广胜、杨龙:“推动地方政府合作的组织文化途径”,载《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7期,第50页。
    [1]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拜瑞·内勒巴夫,亚当·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4]保罗·R.多梅尔.政府间的关系.理查德·宾厄姆.主编.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6]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9]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0]怀特.行政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
    [11]霍布斯.黎思复、黎延弼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基斯·福克斯.陈崎、耿喜梅、肖咏梅译.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3]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刘瑞祥等译.美国宪法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理查德·D·宾厄姆著.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九州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应书馆,1980.
    [18]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马克斯·韦伯.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韦伯政治著作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迈克尔·波特.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12.
    [23]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4]曼瑟尔·奥尔森.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25]尼古拉斯·亨利.项龙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26]尼斯坎南.旺铺区等译.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7]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8]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9]乔治·施蒂格勒.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0]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3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2]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车维汉主编.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路芳,徐方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民族和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陈明明,何俊志主编.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程臻宇.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9]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崔运武.公共组织绩效评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1]戴小明.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12]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4]段尔煜主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研究——以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为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15]樊纲、张曙光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7]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
    [18]付承伟.大都市经济区内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研究:以京津冀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19]复旦政治学评论.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0]高韫芳.中国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贯彻实施十六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4]洪兵.国家利益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5]黄甫生、刘凤健.政治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6]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7]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8]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9]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0]李俊清.自治区政府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2]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3]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4]龙朝双,谢昕主编.地方政府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35]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7]马立三.平等与发展:论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38]马裕兴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39]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0]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1]彭未名、邵任薇等.新公共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2]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3]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44]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5]任建新.竞合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2.
    [46]桑助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47]沈荣华编著.中国地方政府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8]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49]宋才发.中国民族地方政府自治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0]谭融.比较政治与比较公共行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1]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52]童吉渝主编.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53]涂晓芳.政府利益论: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54]汪伟全.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基于消极竞争行为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5]王长文.西部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6]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7]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8]王绍光.分权的底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59]王寿林.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60]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1]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6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3]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4]吴仕民主编.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法制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5]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6]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67]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68]谢本书主编.云南省不同类型民族地区分类指导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69]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7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1]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72]熊文钊主编.大国地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
    [73]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4]徐晓林、田穗生.行政学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75]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6]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7]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8]杨宏山.府际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9]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80]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1]袁峰.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82]曾伟、罗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4]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5]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6]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7]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88]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9]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府际关系[M].台北: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9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93]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94]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5]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6]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9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98]朱丘祥.分税与宪政——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价值与逻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99]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Breton, Albert. 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Buchanan J. M.. A Contract 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es Review, No.5,1975. (4).
    [3]Deil S. Wright.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 In Jay M. Shafritz, Albert C. Hyder(eds.), Classics of Pubic Administrati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
    [4]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Enduring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fifth edition), eds. Robert J. Art and Robert Jervis (New York: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00).
    [5]Kenneth A. Oye. The Condition for Cooperation in World Politics, in Robert J. Art and Robert Jervis,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s:Enduring Concept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5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00).
    [6]Tiebout, Charles 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
    [1]艾晓金.从国家权力看我国国家结构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2]安川.区域合作与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17)
    [3]毕瑞峰.论合作治理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重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常士阎.国家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J].理论与现代化,2006(2)
    [5]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J].世界民族, 2005(4).
    [6]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
    [7]陈瑞莲,谢宝剑.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J].政治学研究,2009(1)
    [8]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2)
    [9]戴维·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1)
    [10]丁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1]费广胜,杨龙.推动地方政府合作的组织文化途径[J].公共行政,2011(7)
    [12]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7(2).
    [13]高力克.哈耶克的道德进化论与中国当代道德转型问题[J].学术月刊,2004(8)
    [14]高轩.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理论与现实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0(5)
    [15]郭宝亮.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上级地方政府建构规范的协调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J].北方经济,2005(12)
    [16]何精华.府际合作治理的理论涵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7]侯万峰.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7(4).
    [18]黄纯纯,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19]黄强,郑力.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瓶颈及思考[J].民主与科学,2005(6)
    [20]计亚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1]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J].求是,2010(24).
    [22]江凌.“西三角”经济圈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1(9).
    [23]金太军.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9(7)
    [24]金太军.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J].江海学刊,2002(2)
    [25]雷振扬.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与实践效果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27)
    [26]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27]李敏,叶盛楠.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影响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6(5)
    [28]李晓昀.浅析政策执行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J].百色学院学报,2007(4)
    [29]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4(6)
    [30]林耀华.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J].
    [31]刘畅.从利益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2]刘光大,莫勇波.论我国政府间纵向职权划分模式的战略选择——从行政性分权模式向法治性分权模式的转型[J].改革与战略,2006(11)
    [33]刘汉屏,刘锡田.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J].改革,2003(6)
    [34]刘虹.对欠发达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税收优惠政策的几点建议[J].新疆社科论坛,2000(1)
    [35]刘华涛.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需求[J].求是,2012(1)
    [36]刘亚平,罗蔚.转型期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约束与激励:大众退出选择[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
    [37]刘亚平.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理念反思[J].人文杂志,2006(2):81-82.
    [38]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1)
    [39]龙朝双,王小增.准公共经济组织角色下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关系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10)
    [40]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证[J].民族研究,1995(3).
    [41]欧军明,张爱苹.泛北部湾环境下广西地方政府间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2]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4 (3)
    [43]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的制约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44]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7,(3)
    [45]庞明川.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4(12)
    [46]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视野,1999(1)
    [47]钱轶群,黄顺康.我国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模式探析: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48]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地方政府间竞争视野下的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49]任维德.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及其重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4)
    [50]任勇.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J].人文杂志,2005(3)
    [51]任宗哲,宫欣旺.“组织化:区域地方政府协调发展的一种路径——以乌昌经济一体化与西咸经济一体化比较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
    [52]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53]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7(6)
    [54]宋才发.自治区的立法自治权及自治条例问题研究[J].民族研究,2007(4)
    [55]宋林霖,马玥等.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的地方政府间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5)
    [56]唐莹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5)
    [57]田发,周琛影.重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基于政府财政层级变革的分析[J].改革,2004(2)
    [58]田孟清,李建华.试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2005(4)
    [59]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60]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J].南京社会科学,2005(9)
    [61]汪伟全.论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公共管理学报第2卷,2005,8(3)
    [62]王传发.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63]王海娟,张旭.“竞合式”: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新走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
    [64]王沪宁.集分平衡:中央与地方协同关系[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35.
    [65]王胜章.当代中国地区政府间关系研究[J].学术探索,2000(4)
    [66]王胜章.当前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67]王小增,李永苍等.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成熟度的模型构建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
    [68]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69]谢炜,蒋云根.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J].浙江社会科学,2007(5)
    [70]谢玉华.论地方保护主义的本质及其遏制策略[J].政治学研究,2005(4)
    [71]许力心,冉景福.论中华民族研究[J].天府新论,1998(6).
    [72]薛刚凌.论府际关系的法律调整[J].中国法学,2005(5)
    [73]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08(12)
    [74]杨爱平.区域合作中的府际契约:概念与分类[J].中国行政管理,2011(6)
    [75]杨海锋,谢淦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述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6]杨龙,郑春勇.地方合作对政府间关系的拓展[J].探索与争鸣,2011(1)
    [77]杨龙.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8(7)
    [78]姚洋.诸侯经济:中国财政联邦化[J].南风窗,2003(2)
    [79]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2)
    [80]张焕英,王德新.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的影响及其战略伙伴关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1(3)
    [81]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与地方[J].战略与管理,2000(3)
    [82]赵瑞春.分税制财政体制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消极影响[J].前沿,2007(11)
    [83]郑娟,李刚.国内近年来对府际关系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7(5)
    [84]周望.协作性公共服务: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策略[J].理论与现代化,2010(5)
    [85]周振华.地方政府行为方式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J].学习与探索,1999(3)
    [86]朱秀娟.论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关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4)
    [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5/27/content_301 2700_6.htm,2005-05-27.
    [2]顾自安.经济转轨、政府管制与权力资本化:中国案例[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6415.html,2005-04-12.
    [3]百度知道.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169030.html,2008-01-22.
    [4]李榕桂.百色市和云南省文山州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协议》[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710/newgx4ffbdb8d 一5626866.shtml,2012-07-10.
    [5]罗莉,史学楠.2006年民族八省区经济运行概况[EB/OL].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7887-1.htm,2008-02-22.
    [6]百度百科.外部性[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Q2-wU3gjoOyWPfGbyoF4dgcx22_sKOeVwOxtJtzpANyaAlmyvtnXWCntOnP5GY8.
    [7]云南网.阳宗海砷污染事件[EB/OL]. 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node_4520.htm.
    [8]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EB/OL]. http://www.gov.cn/gzdt/2011-07/01/content_1897797.htm, 2011-07-01.
    [9]王馨漪.上海市长宁区与云南省两对口县签订2008年帮扶协议[EB/OL]. http://sh.xinmin.cn/shizheng/2008/05/20/1160234.html, 2008-05-20.
    [10]赵希.昆明市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签署对口帮扶协议[EB/OL].http://www.tibet.cn/news/szxw/201307/t20130704_1904692.htm ,2013-07-04.
    [11]海安县民宗局.云南宁蒗县领导来海安洽谈两地深化教育合作事宜[EB/OL]. http://zjj.nantong.gov.cn/art/2013/3/12/art_24785_1108661. html,2013-03-1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三角实现“四年大发”[EB/OL]. http://www.sdpc.gov.cn/dqjj/qyzc/t20130530_543252.htm, 2013-05-30.
    [13]中国市县招商网.云南与西北五省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EB/OL].http://www.zgsxzs.com/a/20130913/510940.html, 2013-09-13.
    [14]谭礼剑.广佛警方签署警务协作框架协议形成区域治安联动[EB/OL].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sd/200701180664.htm, 2007-01-18.
    [15]高向明,张宝华,赵保卫.社会管理,边界协作共铸“平安中原”[EB/OL].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5/22/14703510_0 . shtml,2012-05-22.
    [16]河北民族宗教.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EB/OL].http://www.hebmzt.gov.cn/nationDetailed.aspx?articleid=119 ,2009-4-9.
    [17]段永华.上海对口帮扶思茅十年共投入资金1.7亿[EB/OL]. http://www.yn.xinhuanet.com/gov/2006-09/18/content_8065546 .htm,2006-09-18.
    [18]罗亚芬.陆良呈贡合作共建蔬菜示范园[EB/OL].http://www.hhlxagri.gov.cn/news16/20130808/4159761.shtml, 2013-8-8.
    [19]百度百科.乌昌一体化[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PI9FWJK3va9JU3Vc9xDdElmxB IIzAAR3FOr_dSOxTymxwJSAibT2hrC7xtGjltebIsTUIvDy5f13dm3dtlwZ_
    [20]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整昌吉回族自治州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的批复[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11046.htm.
    [21]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沧源县支援缅甸勐冒县、农业科技助推桥头堡建设[EB/OL]. http://www.yunast.cn/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79.aspx?c ontentid=4106,2012-08-02.
    [22]李联芬,李吉波,朱光清,李洁波,万朝生.携手合作保平安——文山州公安局创新边境管理纪实[EB/OL]. http://www.ynfzb.cn/fzyn/ZhengFaGongZuo/186142.shtml, 2013-07-29.
    [1]匡自明.多民族国家和谐政府关系构建——关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2]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地方政府间关系与区域主义改革[D].厦门:厦门大学,2005.
    [3]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以浙江省、市、县政府间关系为研究案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田发.重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基于政府财政层级变革的分析[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
    [5]文政.基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财政支出事权划分模式研究[D].重庆:重 庆大学,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9]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10]云南省昆明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