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异化理论与马克思思想的历史目的之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传统异化理论的历史谱系中,异化虽然被赋有各种不同内涵(宗教、政治、哲学或人学),但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思维方式)都表现为“非异化——异化——非异化”的三段式。在此结构中,第三项往往是以历史目的的姿态出现。也就是说,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内在地设定了历史目的。同样,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也遵循此三段式,这就意味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可能保留了历史目的论。尽管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扬弃了异化这个概念,但是异化理论的辩证结构却一直发挥着作用。虽然马克思对历史目的论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异化理论的辩证结构及其所规定的历史目的之维依然存在。从理论的逻辑来看,异化和苦难的消除,社会进步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到来等这些命题,只有在历史目的论的思维框架中才能得到完全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修辞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历史目的之维。历史目的发生作用的方式类似于黑格尔所讲的“理性的狡计”。在马克思那里,这种散落于字里行间的历史目的论与传统的历史目的论是有着重大区别,但思维方式却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历史目的论的在场既是西方目的论传统的显现,也是马克思思想性质的内在要求,本质上表征着思想的价值性。尽管马克思一再声称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但他依然在哲学地考察着历史,形而上学地建构着历史。
Regardless of alienation had been given to what kind of connotations(religious,political,philosophy,humanity) in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of thetraditional theory of alienation,the problematic(way of thinking) of alienationtheories represents “non-alienation—alienation—non-alienation”. In thesyllogism, the third is always with the stance of historical purpose. In otherwords, the problematic of alienation theory inherently sets a historicalpurpose. Similarly, the problematic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lso follows thesyllogism, which means that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may retain historicalteleology. Although Marx in mature period abandons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but the dialectical structure of alienation theory is still playing a role. Doesthis mean that there are still residual traces of historical teleology in someaspects of Marx's thought? From the angle of theoretical logic, thesepropositions, 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suffering and alienation, socialadvancement and achievement of Communism etc, are fully understood in thethinking of historical teleology. Marx’s philosophy rhetoric provides moreconclusive evidences. The type of action of historical teleology in Marx'sthought is just like “Cunning of reason” in Hegel's thought. This indicates thatMarx's thought has a dimension: historical teleology. Historical teleology,scattered somewhere in Marx’s though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historicalteleology, but mode of thinking(historical teleology)comes down in onecontinuous line. The presence of historical teleology is both the mark which isleft by the western teleology tradition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Marx’s thought nature, so it has theoretical legitimacy of and practicallegitimacy. It essentially represents the value nature of thought.Although MarxAlthough Marx has repeatedly claimed tha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science”, but he still reflects the history in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alconstructs history.
引文
①[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①Adam Schaff. 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0: P1.
    ①张奎良.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②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③参阅: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C].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536-588页.
    ①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C].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515页.
    ①[德]约纳斯等著.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②[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王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13页.
    ③[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6页.
    ①Oxford Latin Dictionar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96.
    ①转引自:异化问题(下)[C].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②转引自:异化问题(下)[C].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80-81页.
    ③本文采用国内学界对异化的一般看法。详细参见: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2000,(7);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4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②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C].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268页.
    ①[德]J.B.墨茨等.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M].朱雁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75页.
    ①[美]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第105-106页.
    ②Tronn Overend. Alienation:A Conceptual Analysis[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1975,
    (3).
    ③根据英文《圣经》(King James version),此处“外人”“外邦人”或“外路人”,英文词根皆为“ali”。
    ④诗篇.69:8.
    ⑤申命记.14:21.
    ①新约·以弗所书.2:11.
    ②旧约·出埃及记.3:14.
    ①[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8页.
    ②[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5页.
    ③[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17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序言23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序言第20页.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序言第21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131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42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6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7页.
    ①[德]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M].洪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4页.
    ②[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9页.
    ③[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3页.
    ①[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9-60页.
    ②[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7页.
    ③[德]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M].洪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
    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④由于赫斯前期和后期的思想不是很一致,这里主要围绕《论货币的本质》一文并参考同时期的相关成果展开论述。
    ①[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②[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③[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
    ④[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
    ①[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6页.
    ②[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6页.
    ③[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0页.
    ④[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⑤[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①“问题结构”是西美尔和阿尔都塞经常使用的概念,阿尔都塞将其理解为阅读文本时的一种方法,西美尔侧重于将其理解为历史学家建构历史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今村仁司将其概括为“思维结构”。本文正是在“思维结构”的意义上来加以使用的。
    ①[波]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M].马元德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21页.
    ①[德]约纳斯等著.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①[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3页.
    ②[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3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3页.
    ④参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06-107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9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09-310页.
    ③[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①参阅:[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6页.
    ①参阅:[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7-38页.
    ①[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②[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③[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4页.
    ①[德]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②[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导论第17页.
    ①[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导论第18页.
    ②[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下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61页.
    ③[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下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11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页.
    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绪论第19页.
    ③[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①[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①[德]于尔根·莫尔特曼.来临中的上帝[M].曾念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25页.
    ①转引自:[德]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22页.
    ②[法]卢梭.爱弥儿(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94-395页.
    ③[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④[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绪论第25页.
    ①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93页.
    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阅:[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伍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这些成果对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一般认为宗教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②参阅:本章第二节.
    ①马克思:《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822-823页.
    ②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页.
    ①[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M].赵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5-6页.
    ②转引自[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0页.
    ③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77页.
    ④[德]约纳斯等著.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⑤参阅:恩格斯:《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3页.
    ①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5页.
    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①[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伍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16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148页.
    ④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①马克思:《论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5页.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
    ②参阅: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②近来,学界开始逐步重视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集中表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文章和手稿中。参阅:[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代译序.
    ③[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刘丕坤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62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5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576页.
    ①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
    ④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①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5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55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539页.
    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6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页.
    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谈到只有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现实的手段来达到解放时,在旁边作了边注:“哲学的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页.
    ④恩格斯在晚年致康拉德·施密特的信(1890年10月27日)也以与马克思相类似的态度否定了哲学。在信中,他说:“至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即宗教、哲学等等,它们都有一种被历史时期所发现和接受的史前的东西,这种东西我们今天不免要称之为愚昧。”恩格斯这里强调了科学对哲学的消解作用,但是认为科学消除愚昧的同时也能驱逐哲学,这是令人怀疑的。参阅:恩格斯:《恩格斯致康拉德·施密特的信(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③[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在另一处,马克思在批判“哲学家”们用理想的“人”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一般化的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5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9页.
    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60页.
    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98页.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异化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6页.“这个保存价值和创造新价值的力量,是资本的力量,这个过程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过程,并且相反地表现为工人贫困化的过程,因为工人同时把他所创造的价值作为与自身相异化的价值来创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47页.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6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126页.
    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③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7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②[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
    1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556页.
    ④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⑤[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①[美]詹姆逊.詹姆逊文集新马克思主义(第1卷)[C].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8页.
    ②张奎良.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7-138页.
    ①[德]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①关于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历史目的论踪迹,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中给予详细论证。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6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5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页.
    ①这里并不解释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目的,下面章节对历史目的论踪迹的分析和梳理便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因为很难脱离开历史过程来单独论述历史目的。这里之所以如此做,一方面是出于理论逻辑上的考虑,另一方面是保证思路的清晰性。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
    ①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1892年12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0.
    ②马克思:《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③[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
    ②在这里,我们打算单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历史目的论踪迹进行分析。做如此计划,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手稿》作为青年马克思的重要文本,里面残留着比较强烈的历史目的论,这与后来成熟时期马克思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手稿》和成熟时期马克思著作的话语体系尽管不是截然不同,但依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手稿基本上来说遵循的是人本主义逻辑,而成熟时期的著作则依赖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这两个方面迫使我们在探讨问题的时候必须采取不同的叙述和论证方式。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
    ①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④[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6页.
    ①[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0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致齐格弗里德迈耶尔(1867年4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
    ①马克思:《马克思致劳拉拉法格和保尔拉法格(1870年3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②马克思:《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2页.
    ②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8页.
    ③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无独有偶,恩格斯在晚年致弗·维森的信中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在恩格斯看来,俄国的发展“只能通过可怕的痛苦和动荡来实现。但历史可以说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她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驾着凯旋车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骋。而不幸的是,我们人类却如此愚蠢,如果不是在几乎无法忍受的痛苦逼迫之下,怎么也不能鼓起勇气去实现真正的进步。”恩格斯:《恩格斯致弗·维
    森(1893年3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50-651页.
    ①[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6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关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下面一节将会有更加详细的分析。
    ③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④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
    ①[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②[俄]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③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四章第一节中集中论述,为避免重复,此处略去。
    ①恩格斯:《恩格斯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1892年6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2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④[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页.
    ①参阅:马天俊.论马克思修辞学的实践[J].人文杂志,2005,(5).
    ②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1-712页.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页.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9页.
    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6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页.
    ③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1页.
    ④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9页.
    ①恩格斯:《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79年12月16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3页.
    ①[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60页.
    ②马天俊指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隐喻还预设了两种力学关系,其一,基础支撑着上层,上层受基础支撑或者说依赖于基础,其二,基础变动了,上层就要变动,这样才能谈到“决定”。但是,恰恰在这个方面,该隐喻却是不够用的。在第一种力学关系中,上层对基础除了压在上面而外并不存在什么有意义的“反作用”。在第二种关系中,上层的变动对基础的影响如果不说不存在的话,也是很难确定的,更不用说“引导”基础的变动了。在这个意义上,隐喻带来了新的问题。它可能使‘本体’‘原有’的各种问题更加难以澄清。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如果只用这个机械的模型来隐喻,大概引发的疑难会比解决的问题还严重。”参阅:马天俊.论马克思修辞学的实践[J],人文杂志,2005,(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1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⑤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页.
    ③[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导论第17页.
    ①由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隐喻与其社会进步观密切相关,所以此处的论述可参照“社会进步与历史目的”一节,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隐喻中显示出来的目的论。
    ②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绪论第25页.
    ①[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绪论第30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4-395页.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③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125页.
    ①恩格斯:《恩格斯致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1885年4月23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3页.
    ①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3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26页.
    ②转引自:约纳斯等著.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③[苏]格列茨基,别吉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成问题[J].哲学译丛,1981,(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①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②西美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从历史可能的终极动机或起因的范围内,做出这项挑选或选择”。参阅:
    ①[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①[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18页.
    ②马天俊.论马克思修辞学的实践[J],人文杂志,2005,(5).
    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①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3页.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
    ③[法]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C].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页.
    ①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①恩格斯:《美国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3页.
    ②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①[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3页.
    ①转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4页.
    ①[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C].张文杰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①[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蜂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99页.
    
    ①[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3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①[德]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②转引自[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7页.
    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讲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尽管这句话是写在注脚里的,而且已被删除,但从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种种论断可推断出,这句话表达的内容是真实的。马克思称唯物史观为“实证科学”,恩格斯不止一次地称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③[德]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邓晓芒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①[德]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①关于这种科学传统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参阅:[英]W.H.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鲁克俭.马克思实证方法与孔德实证主义关系初探[J].社会科学,1999,(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英]帕金森等.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M].冯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修订标准版).
    [6][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7][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8][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9][德]约纳斯等.灵知主义与现代性[C].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德]墨茨等.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M].朱雁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11][美]保罗蒂里希.蒂里希选集[M].何光沪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2][德]莫尔特曼.来临中的上帝[M].曾念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3][法]卢梭.忏悔录[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4][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5][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7][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8][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杨祖陶等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20][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2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2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集[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25][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6][德]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8][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德]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0][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31][英]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M].杜汝揖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2][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3][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4][英]格内鲁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M].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37][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8][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涂继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39][德]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M].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40][美]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41][俄]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42][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C].张文杰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3][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4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45][法]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M].杨大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46][美]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C].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8][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M].彭曦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9][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王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50]异化问题[C].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6年.
    [51][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M].衣俊卿等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54][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M].沈耕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55][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王南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56][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57][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8][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59][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60][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61][奥]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62][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63][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4][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5][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李其庆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66][匈]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7]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68][加]罗伯特韦尔等编.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C].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美]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0][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1][英]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2][英]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73][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74][加]弗莱彻.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M].刘森林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5][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伍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6][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7][法]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C].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78][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9][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阮仁慧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80][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81][波]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M].马元德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82][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83][德]施密特.历史和结构[M].赵培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
    [84][美]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田世锭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5][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6][英]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87][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M].刘丕坤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
    [88][英]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89][美]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90][英]史蒂文森.人性七论[M].赵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91][德]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91][美]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哲学[M].吴勇立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2]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1993年.
    [7]马天俊.真理的境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8]丁立群.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9]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10]李楠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及其现实意义[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2]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13]孙伯鍨.青年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杨魁森.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1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
    [1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蔡英田.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编.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22]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23]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一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4]邓晓芒.思辨的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5]赵敦华.基督教150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李秋零.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7]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8]莫伟民.主体的命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9]陈树林.危机与拯救一蒂利希文化神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韩震,孟鸣歧.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3]赵家祥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4]赵家祥.历史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35]陈立新.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36]王南湜.社会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7]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40]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与尺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刘福森,张维久.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42]孙麾等主编.唯物史观与历史评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9年.
    [43]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张嘉同、沈小峰.规律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45]夏凡.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8).
    [2]张奎良.哲学革命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J],现代哲学,2004,(1期).
    [3]张奎良.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与俞吾金先生切磋[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4]张奎良.异化概念的动态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1982,(4).
    [5]张奎良.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历史地位[J].学习与探索,1980,(1).
    [6]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开放时代,1995,(6).
    [7]马天俊.历史意识新探--也谈历史终极完满性的公设性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8]马天俊.论马克思修辞学的实践[J],人文杂志.2005,(5).
    [9]郭艳君.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J].学习与探索,2010,(3).
    [10]隽鸿飞.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新阐释[J].学术交流,2005,(7).
    [11]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2000,(7).
    [12]陈先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J],中国社会科学,1982,(2).
    [13]陈先达.一个值得商榷的哲学命题——关于“合规律与合目的”问题质疑[J],学术研究,2009,(8).
    [14]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J].哲学研究,2001,(1).
    [15]俞吾金.“自然历史过程”与主体性的界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7).
    [16]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7]孙伯鍨、张一兵、杨建平.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1).
    [18]张一兵.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2).
    [19]郭中华.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创造历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20]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1]王南湜.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历史目的论批判[J].社会科学,2008,(12).
    [22]王南湜.马克思的历史概念[J].哲学研究,2007,(10).
    [23]张盾.“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24]张盾.从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J].人文杂志,2004,(5).
    [25]张文喜.对历史目的论之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向的批判[J].浙江社会科学,2010,(6).
    [26]张文喜.自然主义与基督教神意信仰之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误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3,(2).
    [27]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历史目的论[J].河北学刊2009,(6).
    [28]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29]刘怀玉.“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哲学观念批判[J].史学月刊,1999,(4).
    [30]米歇尔勒维.马克思的两种历史进步观:封闭的与开放的[J].国外理论动态,2001,(4).
    [31]唐正东.再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J].社会科学,1995,(4).
    [32]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3).
    [33]韩震.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的沟通与融合[J].扬州大学学报,2003,(3).
    [34]段忠桥.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再思考[J].人民大学学报,1995,(2).
    [35]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J].哲学研究,2002,(1).
    [36]杨耕.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再思考[J].河北学刊,2003,(6).
    [37]张立波.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法[J].现代哲学,2003,(3).
    [38]王新生.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J].哲学研究,2007,(8).
    [39]乔瑞金.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主导意识[J].哲学研究,2005,(2).
    [40]刘福森.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J].人文杂志,2003,(6).
    [41]万斌.历史历史事实历史学[J].浙江大学学报,1992,(3).
    [42]王晓朝.宗教伦理与当代社会一兼答万俊人教授(普世伦理如何可能)[J].现代哲学,2003,(2).
    [1]Amy E. Wendling. Karl Marx on Technology and Alienation [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2]Justin Jolt.Karl Marx’s Philosophy of Nature, Action and Society: A NewAnalysis[M].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ly Press,2009.
    [3]István Mészáros.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M].London: Merlin Press,1970.
    [4]Thomas Carl Patterson.Karl Marx, Anthropologist [M]. London/New York:Berg,2009.
    [5]Anderson, Perry.The Ends of History, in A Zone of Engagement [M].London/NewYork: Verso,1992.
    [6]Aviezer Tucker: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Historiography.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9.
    [7]Andrew Chitty and Martin McIvor.Karl Marx and ContemporaryPhilosophy[C].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9
    [8]Schaff A. 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M].New York: PergamonPress,1980.
    [9]Sean Sayers.Progess and Social Criticism[J].The European Legacy, TowardsNewParadigms,1997,(2).
    [10]Richard Schacht.Hegel, Marx, Nietzsche, and the Future ofSelf-Alienation[J].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91,(2).
    [12]Tronn Overend.Aliena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Philosophy and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1975,(3).
    [13]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RCK CyberServic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