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超越事实世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篇论文以探讨知识体系的界限和根据为起点,以揭示“生活世界”这一本源的生存论境域为目标;而“事实世界”指的知识体系的根本特征、本质逻辑。对于马克思、康德和维特根斯坦这三位哲学家文本的对读是本文探讨问题的路径。在探讨过程中,本文贯穿了涉及上述三位哲学家思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如事实和价值的二分,语言图像理论的实质,想像力、时间—图型与纯粹知性范畴的关系,类存在物与感性活动的内涵,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虚无主义的问题,等等。
     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和康德的文本中解读出了让“事实世界的界限”得以消融的契机;而在马克思所阐发的人的社会历史存在中,“事实世界”的意义和“根据”得到了落实。作为“事实世界”之“根据”的本源领域存在于“大地”这一“感性世界”的源初涌现和“社会性”这一源始“构型力量”之间的张力中。“美”和“伦理”寓于这一领域,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因这一本源领域才得以可能。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笔者以上述的生存论视野为基础揭示了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近代读法之不足;本文为真切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提供了起点。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boundry and the basis of knowledge-system,and it's target is to reveal "The World of Real Life"as an original ontological domain."The World of Facts"mean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essencial logic of knowledge-system.The comparative reading of Marx、Kant and Wittgenstein's texts is the approach of our discussion.During this discussion,we can penetrate a series of important problems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these philosophers,like the split of facts and value,the essencial of The Language-Picture Theory,the relation between Imagination,Time-Schema and pure category of intellect,the connotation of Class-existence and Perceptual Activity,the critique about ideology and nihilism,etc.
     From Wittgenstein and Kant's texts,we can find some turning point in which the boundry of "The World of Facts"can be digested.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existence elucidated by Marx,we can find the meaning and basis of "The World of Facts".The original domain as the basis of "The World of Facts" exists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arth and Sociality;the former is the original emergence of perceptual world and the later is a kind of original force which can form configuration.Beauty and ethics are generated from this original domain.This original domain is also the basis of nature-science.
     By the end of this dissertation,I have criticized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my position is the original ontological domain revealed by this dissertation.This dissertation can offer a foothold for us to understand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引文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2)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3)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4)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5)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6)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7)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8)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9)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10)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11)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12)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13)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14)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15)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16)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17) 马克思:《博士论文》,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页
    (18)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页
    (19)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20)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2页
    (21)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2)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3)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4)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25)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页
    (26)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页
    (27)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页
    (28)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页
    (29)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3页
    (30)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3页
    (31)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0页
    (3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0页
    (33)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0页
    (34)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9页
    (35)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9页
    (36)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第87页、第97页
    (37)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5页
    (38)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9页
    (39) 罗素:《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 第3页
    (40)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页
    (41) 维特根斯坦:《战时笔记》,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9页
    (4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9页
    (43)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2页
    (44) 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9页
    (45) 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引自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2页
    (4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71页、第72页
    (47)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4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4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5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5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115页、第116页
    (5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5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5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第23页
    (55)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56) 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57)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58) 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59) 马克思:《致卢格的信》,引自王德峰:《寻觅意义》,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60) 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61) 引自王德峰:《寻觅意义》,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62)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63)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1页
    (6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6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6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106页
    (6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68)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69) 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98年第43页
    (7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
    (7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72)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1页
    (73)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74)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75)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76)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7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0页
    (78)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79)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8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引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1页
    (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8页
    (82)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84页
    (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页、第1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余源培等:《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
    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9.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10.维特根斯坦:《战时笔记》,商务印书馆2005年
    11.《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1984年
    1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4.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5.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6.罗素:《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
    17.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98年
    1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
    19.王德峰:《寻觅意义》,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
    20.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