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性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浪潮方兴未艾。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通过理论探讨和现实分析发现,适度密集的紧凑城市所创造的节能、高效、充满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应对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高密度城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适度密集的高层建筑是在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紧张的特殊国情下做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紧凑城市实践。随着时代的进步,以高层建筑为代表的合理的垂直性集聚、高密度开发所指向的多元混合、紧凑高效的、低碳节能的城市建造模式,逐渐被视为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而建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十分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发现具有社会凝聚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好的生产方式和合理的现有资源分配方式。”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必须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体现。在这种整体性的考量之下,文章分析研究了基于和谐共生的建筑与环境关系、功能混合的立体城市、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和绿色低碳的生态设计四个方面的现代高层建筑可持续设计方法。同时香港和纽约高密度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可持续高层建筑设计的卓越实践,也为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案例。
Urbanization wave in China is in the ascendant with the worldwide spread of concerns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ace of the pressures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by rapid urbanization, a compact, energy-saving, efficient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created by moderately dense city could help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through aft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High-density cities have different forms, and high-rise buildings in moderate density are compact urban practi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pecial conditions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multivariately mixed, compact, low-carbon and energy-efficient urban construction model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high-rises with rational vertical concentration and high density is increasingly seen as a high degree of sustainability, so sustainable high-rise buildings 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abl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overall concept, related to soci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found a method of social cohesion, economic and efficient, ecological good production mode and reasonable existing resources distribu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must also be reflected in these aspects. Under consideration in such a holistic,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ustainable design methods of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s through the harmoniou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three-dimensional cities of mixed functions, vibrant public space and green low-carbon eco-desig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high density city and excellent 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high-rise buildings in both Hong Kong and New York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cases for our constru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s and cities.
引文
1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35.
    1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 J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4.
    2安丰雪.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247.
    3叶笃正.全球变化中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及大气中CO2作用问题[A].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科技与社会面临的挑战会议文集[C].2009.1.
    1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37.
    2佟新华,孙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0,(6):61.
    3 Garnaut,Ross.The Gamaut Climate Change Review:Final Repor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2011-4-28].http://www.stats.gov.cn/.
    5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China's Urban Billion[Z]. New Delhi: 4th Annual Conference, 2008.
    1李京文.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回顾与前瞻[J].中国城市经济,2010,(9):11.
    2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37.
    3同2.
    1大卫?尼科尔森-科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层建筑设计——以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高层建筑设计教育为例[J].城市建筑, 2009,(10):38.
    2梁呐.绿色生态高层建筑评估要点探析[J].江西科学,2004,22(3):212.
    3侯兆铭,梅洪元.技术创新与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研究[J].建筑学报,2008,(10):88.
    1 [英]迈克?詹克斯等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4-25.
    2同1.5-6.
    3 [英]理查德?罗杰斯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3.
    1洪平亮.城市设计历程[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0.
    1苗苗.“链接”空间——建筑综合体动线空间城市性表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2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
    3 [英]理查德?罗杰斯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1石铁矛,李志明.约翰·波特曼[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16.
    2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1999:200. 2
    毕波,吴晓雷.城市楼宇经济空间布局的研究与思考[J].规划师,2006,(2):60-62.
    2徐玄芳.企业社会责任铸造浦东新区责任竞争力[O].第三届企业社会责任论坛,2006.
    2徐卫国.“立体胡同”及“空中合院”——北京“天和人家”住宅设计构想[J].新建筑,2003,(2):43.
    3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2.
    1 [美]戴维?纪森著,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13.
    1 [美]戴维?纪森著,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16.
    1冯丹丹. 2 0 2 0天津将成“超级城市”人口大于800万[EB/OL].http://www.enorth.com.cn,2011-09-18.
    2朱沛坤,黄伟兴.对香港可持续发展楼宇设计的回顾[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157.
    1 [英]理查德?罗杰斯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8.
    1 [英]理查德?罗杰斯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8.
    1 [英]理查德?罗杰斯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8.
    1 [英]迈克?詹克斯等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34.
    1姚润明,昆?斯蒂摩司,李百战.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67.
    2黄一如,陈秉钊等著.城市住宅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1朱沛坤,黄伟兴.对香港可持续发展楼宇设计的回顾[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
    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157.
    1韦湘民,罗小未.椰风海韵——热带滨海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郑韵莹.永续城市的设计——香港的经验分享[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21.
    1梅洪元,朱莹.高层建筑创作新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40.
    1 [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 [美]戴维?纪森著,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173.
    2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28.
    1 [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著,邹红燕,邢晓春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9.
    1黄伟民.香港地区改善计划和行人环境规划[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28.
    1 [美]亨利?考伯著,赵仲贵译.市民摩天楼——私有建筑于公众生活的反思[J].世界建筑,2004,(6):8-16.
    2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0.
    1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向[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44.
    1 [美]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著,丁力扬译.北京银泰中心[J].城市建筑,2008,(10):58.
    1黎孔清,陈银蓉.一座垂直的天空城市——香港的城市土地多元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9,(12):43.
    1黄锦星.香港高密度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风雨10年[J].世界建筑,2007,(10):27.
    
    1田海东.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黄锦星.香港高密度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风雨10年[J].世界建筑,2007,(10):27.
    1王桢栋.沉积过去,连接未来——香港旺角朗豪坊城市建筑综合体剖析[J].建筑学报,2006,(12):17.
    1王桢栋.沉积过去,连接未来——香港旺角朗豪坊城市建筑综合体剖析[J].建筑学报,2006,(12):18.
    1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1.
    1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4.
    2同1.167.
    [1][英]理查德·罗杰斯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英]迈克·詹克斯等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梅洪元,梁静.高层建筑与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梅洪元,朱莹高层建筑创作新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黄一如,陈秉钊等著.城市住宅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著,邹红燕,邢晓春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美]戴维·纪森著,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8]姚润明,昆·斯蒂摩司,李百战.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0]覃力.日本高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35.
    [12]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4.
    [13]叶笃正.全球变化中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及大气中CO2作用问题[A].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科技与社会面临的挑战会议文集[C].2009.1.
    [14]佟新华,孙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0,(6):61.
    [15]Garnaut , Ross . The Gamaut Climate Change Review : Final Repor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2011-4-28].http://www.stats.gov.cn/.
    [17]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China's Urban Billion[Z]. New Delhi: 4th Annual Conference, 2008.
    [18]李京文.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回顾与前瞻[J].中国城市经济,2010,(9):11.
    [19][英]大卫·尼科尔森-科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层建筑设计——以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高层建筑设计教育为例[J].城市建筑,2009,(10):38-41.
    [20]洪平亮.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0.
    [21]苗苗.“链接”空间——建筑综合体动线空间城市性表述[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22]石铁矛,李志明.约翰·波特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16.
    [23]Ken Yeang. The Green Skycraper: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s. Prestel Verlag, 1999:200.
    [24]毕波,吴晓雷.城市楼宇经济空间布局的研究与思考[J].规划师,2006(S2):60-62.
    [25]徐玄芳.企业社会责任铸造浦东新区责任竞争力[O].第三届企业社会责任论坛,2006.
    [26]徐卫国.“立体胡同”及“空中合院”——北京“天和人家”住宅设计构想[J].新建筑,2003,(2):43.
    [27]戴复东,戴维平.欲与天公试比高——高层建筑的现状及未来[J].世界建筑,1997,(2):12-16.
    [28]冯丹丹. 2020天津将成“超级城市”人口大于800万[EB/OL].http://www.enorth.com.cn,2011-09-18.
    [29]朱沛坤,黄伟兴.对香港可持续发展楼宇设计的回顾[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157.
    [30]郑韵莹.永续城市的设计——香港的经验分享[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21.
    [31]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
    [32][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3]黄伟民.香港地区改善计划和行人环境规划[A].王竹,刘少瑜,朱宇恒等编.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杭州及香港实例[C].北京:2008.28.
    [34]田海东.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5]杜娟.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6]石华.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37]张毅.高层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和谐共生[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6.
    [38]李振荣,肖文纾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关系[J].四川建筑,2006,23(6):12-13.
    [39]戴志中.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J].城市建筑,2006,(8):20-24.
    [40]韦湘民,罗小未.椰风海韵——热带滨海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1]涂君辉.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手法——解读杨经文生态摩天楼的建筑实践[J].华中建筑,2006,24(3):91-94.
    [42]徐维平.源于地域文化的建筑创作——“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工程建筑形态扫描[J].建筑学报,2002,(12):10-13.
    [43]单霁翔.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J].建筑与文化,2007,(8):10-11.
    [44][英]安托尼·伍德,菲利浦·欧德菲尔德著.李靳译.高层建筑设计的全球趋势研究[J].城市建筑,2008,(10):14-16.
    [45]黎孔清,陈银蓉.一座垂直的天空城市——香港的城市土地多元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9,(12):43.
    [46]林师师,江华健.天空城市——高层建筑设计学习实录[J].城市建筑,2009,(10):42-44.
    [47]卢泳.高层建筑楼层空间的内容聚合——有关高层建筑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环境设计,2006,(2):64-69.
    [48]党杰,尹尼.超高层建筑设计—上海环球金融中心[J].建筑学报,2009,(7):41.
    [49][美]大卫·马洛特.天地之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J].时代建筑,2009,(6):116-123.
    [50][美]亨利·考伯著,赵仲贵译.市民摩天楼——私有建筑于公众生活的反思[J].世界建筑,2004,(6):8-16.
    [51]陈向蕾.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的城市关联[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2][美]亨利·考伯.市民摩天楼——私有建筑于公众生活的反思[J].世界建筑,2004,(6).
    [53]刘杰,王乐文,陈珊.北京新保利大厦设计[J].建筑学报,2009,(7):49.
    [54]王乐文,刘杰,徐原平等.建筑创意与技术创新:新保利大厦建筑设计[J].建筑创作,2008,(1):58-77.
    [55][美]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丁力扬译.北京银泰中心[J].城市建筑,2008,(10):58-60.
    [56]陈柏.世界级高端建筑与卓越生活:北京银泰中心[J].建筑创作,2008,(1):97-105.
    [57]史建.中国元素的“原型”与“编辑”——银泰中心语境中的裙楼屋顶花园酒吧设计解析[J].建筑学报,2009,(11):29-31.
    [58]张鸿武.创新·融合·动态场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J].建筑学报,2005,(9):42-44.
    [59]张鸿武.空间布局与营造技术的结合——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J].时代建筑,2007,(3):107-111.
    [60]日建设计.上海信息大楼[J].建筑创作,2002,(11):14-17.
    [61]夏武.原广司的新梅田城与浮游领域理论[J].华中建筑,1996,14(3):50-54.
    [62]尹楠.基于生态准则的高层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3]张凌云,宋晔皓.托马斯·赫尔佐格的建筑技术[J].建筑创作,2004,(1):41-47.
    [64]高育红.把发电站建在高楼大厦中间[J].太阳能,2009,(2):64.
    [65]李真.180m的生态——环境摩天楼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J].时代建筑,2005,(4):75-81.
    [66][美]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玛丽斧大街30——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J].城市环境设计,2005,(5):102-103.
    [67][美]KPF建筑师事务所.尖塔,伦敦,英国[J].世界建筑,2008,(5):54-59.
    [68][美]KPF建筑师事务所.英国伦敦尖塔[J].城市建筑,2008,(10):66-68.
    [69][美]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赫斯特大厦,美国纽约[J].城市建筑,2007,(10):70-73.
    [70][美]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赫斯特大厦[J].建筑技艺,2010,(4):58-61.
    [71][美]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德国[J].世界建筑,1997,(2):36-38.
    [72]谢浩,刘晓帆.绿意盎然的办公楼——走马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J].广东建筑装饰,2002,(5):36.
    [73]陈茜.低碳城市发展下的高层建筑设计趋势初探——解读广州珠江大厦的节能创作[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2):107-110.
    [74]吴胜.珠江大厦:全球最节能的摩天大楼[J].发明与创新,2009,(12):40.
    [75]董春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建筑学报,2010,(4):20-23.
    [76]潘国城.香港的高密度发展[J].城市规划,1996,(6):11-12.
    [77]黄锦星.香港高密度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风雨10年[J].世界建筑,2007,(10):27-29.
    [78]吴恩融.香港的高密度和环境可持续性——一个关于未来的个人设想[J].世界建筑,2007,(10):127-128.
    [79]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添马舰政府总部,香港,中国[J].世界建筑,2007,(10):102-103.
    [80]王桢栋.沉积过去,连接未来——香港旺角朗豪坊城市建筑综合体剖析[J].建筑学报,2006,(12):17.
    [81]戴叶子.朗豪坊购物中心的几点设计启示[J].新建筑,2009,(4):71-75.
    [82]捷得合伙人事务所.朗豪坊,香港,中国[J].世界建筑,2007,(10):90-91.
    [83]傅刚.时报广场:世界交叉路口[J].建筑学报,1998,(8):61-64.
    [84]黄文菁.时报广场的兴衰[J].世界建筑,2003,(4):92-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