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思与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言说”,然而,“语言”却无力“言说”出思想。这是困绕思想家的难题。庄子指出了语言无力“言说”思想的尴尬处境。然而,却努力于招唤语言言说的生机。言说的生机从何而来,来自语言自身言说思想的艺术。当以人为辖制的“言说”被丢开,即“忘言”后,“道”之“道说”将因此而被打开,被打开的“道”之“道说”,因此言说出“思想”。文章循此思路,就“言说”的尴尬处,寻找对此尴尬之处境的突破,领受到了《庄子》在此问题上的独特之处。语言能够言说,语言具有言说思想的能力。语言言说的本质就是要将所欲言说的思想带向显露。语言在自身的言说中将所意欲言说的那个存在带向显露,本质上就是语言的“道说”。此道说已经脱出了人对言说的统辖,而自行道出、自行显露。人以此成为了此道说自行显露的聆听者。语言言说,而非人在言说,本质上就是在招唤人作为被言说者聆听于语言诗意的“道说”。从人之言说格局的打破,到走向聆听诗意的言说——“道说”,恰恰就是《庄子》通过自身独特的言说方式,对“道”之“道说”敞开的一条“诗意”的道路。
     语言的本性在于言说。作为能够言说的语言,本质来自于对那个所说的道出,此道出就是将所思之物带向显露。这种带向显露的过程,就是让存在自然而然显现的过程。而让存在自然而然地显出,正是存在之本真的显露,这种本真的显露,就是“美”,就是《庄子》在言说的带动中向我们显露出来的“美之境”。所谓“美之境”的敞开,就是语言被丢开后,语言所欲言说的那个“世界”的自行敞开。但“美之境”的敞开,本质上来自于语言之言说的调动,也就是说当语言之言说从为人辖制的言说局限中脱出而呈现其为“道”之“道说”后,“美之境”就会在“道”之“道说”中敞出。“道”之“道说”如何可能?“道”之道说在其道说中向人“暗示”出其“言说”,而此暗示,就是语言在成全自身本性时所绽出的艺术,即隐喻的言说。《庄子》文独特的言说方式,本质上就是对道之道说所承应到的“隐喻”的言说。这种言说本质上就是诗,就是“道”之“道说”自行显露时向聆听者传达出的存在的指引和“暗示”,它指示着“道”之“道说”的倾听者,在诗意的伴随中,往“美之境”的敞出中踏入。
Thinking through the "language" to "a statement said", However, "language" but can not afford "a statement said" that the thinking. This is the plague of problems thinkers. Zhuangzi pointed out that language can not "statement to say" thinking of the embarrassment of the situation. However, efforts are made to the calling that the vitality of language. Statement of the vitality that comes from, from speaking their own language of artistic thinking. When man-made system of jurisdiction, "a statement said", was put aside, that is, "forget the words", the "Tao "and "Tao said" will be open, open the "Tao" and "Tao said ", so a statement saying that "the thinking" .Articles in this line of thought, on the "statement that" the embarrassment, the embarrassment of this situation to find a breakthrough and lead by the "Zhuangzi" on this issue is unique. Language can be made that the language that has made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Statement that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to say that the idea of the would be said to a show. Language in its statement that will be made by the desire to say to a show that there is, in essence, is the language of the "Tao said ". the "Tao said "has made people get out of the rule that, while out on their own, self-revealing. People to become exposed to this problem that the listener. Language statement said that instead of people saying, in essence, is to be made by calling that person as a person to listen to poetry in the language of the "Tao said". Words from the people that break the pattern, to the poetic words to listen to that "Tao said", is precisely the "Zhuangzi" through its own unique way of saying the "Tao" and "Tao said "open a "poetic"way.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s speaking. As can be made that the language is, in essence, from out of that said, this is to think out of the thing into the show. This process brought to the show is to show the Bing of a natural process. Allow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ly show is really to show the Bing, which really shows this is the "beauty", that is, "Zhuang Zi" said in the statement of the lead revealed to us the "World of beauty" .The so-called the "World of beauty " the open, that is, language has been put aside, the language would be said that "the world"to open. However, the "World of beauty" the open, in essence, made from the language that the mobilization, that is when the language of the statement that the system of exemptions from the people saying get out and show the limitations in their "Tao" and "Tao said " after, the "World of beauty" will be in the "Tao" and "Tao said "out in the open. "Tao" and "Tao said ", how could that be? "Tao" of the " Tao said " that in its " Tao" to the person "hinted" that its "speech", and this implies that in the sake of their own language when forth out nature of art, that is, the statement said allegory. "Zhuangzi" The unique way of saying, in essence, is the way that the "Tao" should be invited to a "allegory" the statement said. This is essentially saying is that poetry is the "Tao" and "Tao said ", when exposed to convey to the listener the existence of the guidelines and the "implied", which instructed the "Tao" and "Tao said ", the listener, in the accompanied by in poetic, to the "World of beauty" "Tao" and "Tao said " in the open out into there.
引文
[1]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6.
    [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宋)程颐.《程氏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宋)王安石《临川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宋)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发题》[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清)纪昀 陆锡熊 孙士毅等.《钦定四库人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之《命运(巴门尼德残篇第八,第34-41行)》,孙周兴译,265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
    2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页27。
    4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40-41。
    5 亚里士多德《解释篇》,转引自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定译本)。
    6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41-42。
    7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42。
    8 Bad witnesses are eyes and ears to people,when they have souls that do not speak the right language.The fools hear but are as though deaf;as the saying has it,they are absent though present.They do not know how to listen nor to speak.见《赫拉克利特残篇》(英文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9[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82页。
    10[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82页。
    11[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83页。
    12[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84页。
    13[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109-110页。
    14[古希腊]柏拉图《国家篇》,《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82页。
    16 见附注(二)
    17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37-38。
    18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37-38。
    19[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 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页405。
    20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37-38。
    24 古代盛酒器。《礼记·内则》:“敦牟巵工(?)。”郑玄 注:“巵(?),酒浆器。”
    25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4。
    26 海德格尔《语言》见《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2004年9月(修订译本),商务印书馆。)页21-22。
    27 海德格尔《语言》见《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2004年9月(修订译本),商务印书馆。)页23。
    29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李超杰译,14页。
    30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李超杰译,15-16页。
    31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李超杰译,页9。
    33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23。
    34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24。
    35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之《命运(巴门尼德残篇第八,第34-41行)》,孙周兴译263 265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
    36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7。
    37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的本质》,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163。
    38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的本质》,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163。
    39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1。
    40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之《语言》,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页4。
    41 方东美《方东美卷》之《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3页。
    42[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之《命运(巴门尼德残篇第八,第34-41行)》,孙周兴译258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
    43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页27。
    45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页33。
    46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 王庆节 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页3。
    47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页56。
    48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页56-57。
    49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44。
    50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之《命运(巴门尼德残篇第八,第34-41行)》,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页258。
    5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 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页407。
    52 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本,页5。
    53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2。
    54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3。
    55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4。
    56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5。
    57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5。
    58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5。
    59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8。
    60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8。
    61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9。
    62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页56。
    1.黄正雨编著 《自然的箫声——<庄子>》 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1999年6月第1版
    2.胡远濬撰 吴光龙点校 《庄子诠诂》 黄山书社(合肥)1996年11月第1版
    3.[清]钱澄之撰 殷呈祥校点 《钱澄之全集.庄屈合诂》 黄山书社(合肥)1998年8月第1版本
    4.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995年11月第1版
    5.张石 《庄子与现代主义》 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 1989年8月第1版
    6.王厚琛 朱宝昌疏解 《庄子三篇疏解》 华文出版社(北京) 1991年7月第1版
    7.束景南著 《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 2003年7月第1版
    8.曹慕樊著 《庄子新义》 重庆人民出版社(重庆) 2005年4月第1版
    9.钟泰著 《庄子发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2002年4月新1版
    10.王孝鱼 《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证》 岳麓书社(长沙) 1983年10月第1版
    11.王夫之著 王孝鱼点校 《老子衍、庄子通》 中华书局(北京) 1962年11月第1版
    12.[美]爱莲心著 周炽成译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 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04年7月第1版
    13.包兆会著 《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2004年4月第1版
    14.孙以昭 常森著 《庄子散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合肥) 1997年7月第1版
    15.刘凌 孔繁荣编校 《章太炎学术论著——检论、齐物论释、庄子解故》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 1998年6月第1版
    16.王力著 《老子研究》 郎擎宵著 《庄子学案》 蒋锡昌著 《庄子哲学》(民国丛书·第四编·6·哲学·宗教类) 上海书店 据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影印
    17.[清]王先谦撰 陈凡整理 《庄子集解》 三秦出版社(西安) 1998年9月第1版
    18.孙以楷 甑长松著 《庄子通论》 东方出版社(北京) 1995年10月第1版
    19.司马彪 撰孙冯翼辑 《司马彪庄子注》 中华书局(北京) 丛书集成初编杨慎撰 《庄子阕误》 中华书局(北京) 丛书集成初编
    20.孙冯翼辑 《庄子注考逸》 中华书局(北京) 丛书集成初编
    21.陈少明著 《<齐物论>及其影响》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4年2月第1版
    22.李定凯编校 《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 巴蜀书社(成都)2003年1月第1版
    23.张松辉著 《庄子考辨》 岳麓书社(长沙) 1997年5月第1版
    24.朱季海著 《庄子故言》 中华书局(北京) 1987年4月第1版
    25.《庄子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1986年5月第1版
    26.王夫之著 《庄子解》 中华书局(北京)1964年10月第1版
    27.张默生编著 《庄子内篇新释》 成都古籍书店(成都)1990年8月第1版
    28.关锋著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 中华书局(北京)1961年6月第1版
    29.[清]郭庆藩撰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北京) 1961年7月第1版
    30.[清]王先谦撰 刘武撰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中华书局(北京)1987年10月第1版
    31.吴怡著 《逍遥的庄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 2006年1月第1版
    32.陈鼓应著 《老庄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992年8月第1版
    33.朱哲著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
    34.韩林合著 《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1版
    35.徐克谦著 《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 中华书局(北京)2005年8月第1版
    36.陈引弛著 《庄子精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5年9月第1版
    37.张立文著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年1月第1版
    38.曹础基著 《庄子浅注》 中华书局(北京) 2000年6月第1版
    39.[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 《南华真经注疏》 中华书局(北京) 1998年7月第1版
    40.崔宜明著 《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6年12月第1版
    41.方勇著 《庄子讲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5年9月第1版
    42.王博著 《庄子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4年3月第1版
    43.李双注译 《庄子白话今译》 中国书店(北京) 1994年12月第1版
    44.陈故应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北京) 1983年4月第1版
    45.胡道静主编 《十家论庄》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2004年4月第1版
    46.[宋]林希逸著 周启成校注《庄子庐斋口义校注》 中华书局(北京)1997年3月第1版
    47.张默生原注 张翰勋校补 《庄子新释》 齐鲁书社(济南) 1993年12月第1版
    47.马恒君 《庄子正宗》 华夏出版社(北京) 2005年1月第1版
    48.周乾渶译注 《庄子探骊》 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 2004年2月第1版
    49.见君著 《大道与优游——再看庄子的人文情愫》 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02年4月第1版
    50.王德有著《庄子神游》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1999年2月第1版
    51.叶舒宪著《庄子的文化解析》 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2005年5月第1版
    52.杨柳桥撰 《庄子译诂》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991年12月第1版
    53.张恒寿《庄子新探》 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 1983年9月第1版
    54.刘文典著 《庄子补正》 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1980年12月第1版
    55.陆钦著 《庄子通义》 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 1994年7月第1版
    56.崔大华著 《庄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北京) 1992年7月第1版
    57.[明]陆长庚撰 《南华真经副墨》(《藏外道书》第二册) 巴蜀书社
    南华真经注疏(《藏外道书》第二册) 巴蜀书社
    [明]归有光批阅文震孟订正 《南华真经评注》(《藏外道书》第二册) 巴蜀书社
    [明]方以智 《药地炮庄》(《藏外道书》第二册) 巴蜀书社
    58.叶国庆著 《庄子研究》 商务印书馆(上海)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版
    59.止庵著 《樗下读庄——关于庄子哲学体系的文本研究》东方出版社(北京)1999年1月第1版
    60.《庄子哲学讨论集》 中华书局(北京) 1962年8月第1版
    61.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撰 《庄子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
    62.方向东校注《庄子今解》 广陵书社(扬州) 2004年5月第1版
    63.钱穆著 《庄老通辩》三联书店(北京) 2002年9月第1半版
    64.杨义主编陆永品选注评议 《庄子选评》 岳麓书社(长沙) 2006年5月第1版
    65.黄华珍撰 《庄子音义研究》 中华书局(北京) 1999年4月第1版
    66.方东美《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
    67.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
    68.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69.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70.郭沫若 《十批判书》 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71.冯契著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版
    72.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73.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史》 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版
    74.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75.李泽厚 《中国思想史论》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76.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著 《中国思想通史》 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
    77.常乃悳撰 《中国思想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版
    78.葛兆光著 《中国思想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79.徐复观著 《中国人性论史》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
    80.罗根泽撰 《罗根泽说诸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81.刘毓璜著 《先秦诸子初探》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版
    82.李养正著 《道教概况》 中华书局 1989年2月版
    83.涂又光著 《楚国哲学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版
    84.曹道衡 刘跃进著 《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 中华书局2005年2月版
    85.钱穆著 《先秦诸子系年》 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版
    86.钱穆著 《国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1997年7月版
    87.锰培元著 《心灵超越与境界》 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88.屠友祥著 《言境释四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1.陈少明 “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2.严海舟 “吾丧我”——庄子的自由精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3月第21卷第2期
    3.孙雪霞、何光顺 “以庄解庄”方法论浅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2卷第1期
    4.伏爱华 “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
    5.商原李刚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
    6.许兴宝 《逍遥游》重议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2卷2000年第4期(总第91期)
    7.朱路昕 《庄子》超越精神的层次分析 宿州学院学报 第19卷第4期2004年10月
    8.林振湘 《庄子》大木意象探源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
    9.杨国强 《庄子》鲲鹏原型新探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3期2000年6月
    10.熊宪光、陈劲 《庄子》命名艺术试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1.刘韶军 《庄子》内篇的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6期2001年11月
    12.高长山 《庄子》注释失误举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13.杨黛 《庄子口义》的注庄特色 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4.姜超 禅和庄子哲学 广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
    15.曹智频 超越与回归:庄子自由思想探讨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4期2002年11月
    16.张静从“小大之辩”析《逍遥游》的双重主旨 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17.张红运从“自然”到“自由”——老庄的生命意识 天中学刊第20卷第6期2005年12月
    18.周炽成 从爱莲心的研究看以西评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2月第1期
    19.储晓军 从逍遥游看小大之辩 皖西学院学报 2004年8月第20卷第4期
    20.王永豪 从庄子“小大之辩”论达到逍遥游的前提 青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2期2006年4月
    21.包兆会 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文艺理论研究 2003年第2期
    22.张石川 解读《庄子》中大鹏形象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第14卷第2期1999年6月
    23.李满 老庄、禅学审美感悟的思维理路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8月第26卷第4期
    24.张松 论“无待”与“因是”的存在论—形而上学基础 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25.贾宗普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6.何江南 论庄子的齐物和逍遥 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7.陆建华 论庄子逍遥的本质 江淮论坛1998年第5期
    28.李壮鹰 谈谈庄子的“道进乎技” 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29.徐宇宏 忘生死而顺自然——庄子的养生之道 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
    30.郭智勇 逍遥的三个层次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总第128期)
    31.谢扬举 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 哲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32.黄承贵 游:庄子生命境界的自由超越 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
    33.孙以楷 主客消融与人生自由——庄子人生哲学探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28卷第4期
    35.梁徐宁 庄子的“物化”自由论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200434.年3月
    36.罗彬彬、朱丽晓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成为道教源流的简要阐释 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7.张闰洙 庄子的自由理念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
    38.李霞 庄子研究四十五年 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
    39.贤·霍希曼 庄子与伽达默尔:忘己与体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期2002年9月
    40.赵东栓 庄子与卢梭的浪漫主义自然观2001年5月(总第169期)
    41.李大华 自由、自然与境界——论成玄英的《庄子疏》 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小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英文版),[英]本杰明。乔伊特(Benjamin Jowett)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版。
    4.[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英文版),ALBERTHOFSTADTER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月12月版。
    5.[德]海德格尔《思的经验》,陈春文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6.[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7.[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 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 孙周兴 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10月版。
    10.[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修订译本),
    11.[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1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 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
    13.[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1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