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曹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安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更是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建安时期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而曹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现存诗歌有90余首,赋50余篇,文章表书信等散文120余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曹之翘楚。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且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先秦《诗》、《骚》的优秀文学传统,又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兼收并蓄,从内容与形式上两个方面丰富了诗赋,从而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建国以来,虽然对于曹植的研究有了许多方面的突破性拓展,但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依然还是体现在文本校注、作家作品研究,资料汇编上,且都以单篇论文为主,而研究曹植专著作则相对较少。
     作为一个乱世,建安既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伤痛,同时也卸掉了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人的觉醒”,人们纷纷寻找着自己的思想皈依。作为“群才之英”的曹植,其思想具有开放性、相济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他一生既执着于儒家追求“三不朽”,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又带有道家文化中全素葆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倾向,其次,还有侠文化中尚义、尚勇的个性特征。曹植的思想与人格特征是其不朽文学成就的基点,也是本文开篇之所在。
     汉魏汉魏六朝是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而曹植作为汉魏六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游仙诗、女性题材的诗歌与宴游诗是当时出现的三大题材,本文就以曹植的游仙诗与女性题材的诗歌为主,对其诗歌追源溯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曹植现存较为完整的辞赋共50余篇,其中歌功纪行一类赋作一方面说明汉大赋的题材内容在建安延续了它的影响的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是为建安赋作者的肺腑之言,而不能简单视为阿谀溢美之辞。娱宾游宴类是作为贵公子的曹植在“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的良好精神状态下创作的赋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感时咏物类作品占曹植赋作的1/2,都含一定的寄托于其中,是曹植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志的反映。再有曹植的怀思言志的辞赋之作,亦是其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读者理解其终其一生的功业思想与坎坷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与桥梁。以《洛神赋》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辞赋之作是曹植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空前绝后的“千古美文”,古今中外为之驻足观赏,赞叹不已。总之,曹植的辞赋整体成就高,它题材广泛,用辞赋来表现日常生活,感情生动,言辞优美,音韵和谐。
     曹植的散文是研究其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其儒道互补之思想,政治理想与不凡的军事见地在其散文中都有体现,尤其还是我们研究其文学思想与艺术理念的重要资料。曹植文学思想已经达到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水平,虽然他没有曹丕《典论·论文》那样的文学批评专著问世,但文学思想却相当丰富和成体系。因此,对曹植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必将使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Caozhi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His works incloud90poems,60pieces of F u,120pages of prose in the short forty years.0n the poetry and C ifu of this time,the academia has achieved a lot.0f his life. His achievement in many aspecpts are brilliant. T he researchers of past time have gotten great record in C aozhi study. We can find out that C aozhi's works embody the openness,multivariatness and compatibility of the cultures by studying his whole works'text one by one.and the enthusiasm of Confucianism culture toward merits and virtues and the emphasis on ethics and clan relations. They also embody the life attitude of keeping nature in T aoism culture and his pursing greatness and the ture,meanwhile,his works embody the character of keeping justice and bravery of swordman culture Chuci also has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C aozhi's life conciousness formation and literature writing.
     As a troubled times,the era of ian'an not only Brings people endless calamity and misery, but also removal of the sleeve head in people spiritual shackles.With the awakening of the people,people have to find their ideal conversion. As an elite of this time, C aozhi's thought is open,complementary and diversity. The thought of C onfucian is caozhi's pursuit of life,h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t the same time, T aoist C ulture also is his pursit of his life. S econdly,as the thought of the chivalrous culture, C aozhi also advocate moral, advocate brave. In short, Caozhi's thought and personality is the basics of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
     C aozhi is an important poets in the six dynasties,and h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changing time of the poetryrevolution,the mainly two points are:one,the expressing of individual emotion;two,a beautiful and elegant style of poetry. With both of these, C aozhi's poetry has achieved the perfect union in this two aspects. In Cao Zhi's female topic of writing, his perspective is changed from male to female in accordance of his experience change in the before and after period of his life, namely, from focusing on social reality and expressing his ambition on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to concentrating on inner feelings, expressing life emotion and unique life experience. Finally build up his own feature of "As a male writer spoke for women"
     By its emotion and contents,we can classified Caozhi's fu with many parts,that are strolling in gardens with his friends,singing the praises of his father, describing love and marriage and so on. S inging the praises of his father, some kind of fu described the travels when he was young. O ne kinds of these fu intoned something,inclouding animals,plants and implements.with it we can pry into. T he other fu about love andmarriage, which is admired by people who ar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I n a word, C aozhi's fu incloud multifaceted whole-accomplishments:extensive subjects,especially the daily life and vivid feelings of love story.
     C aozhi's pages of prose are very important factor to study his complemented thinking and political ideal,and his idea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s.Most of his prose full of Confucianism which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the social work,and splendi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were long writings and full of pretty phrases manifested C aozhi's master artifices,with an wide and pround impact on the laster generations.
引文
①孙明君:《建国以来曹植研究综述》,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④(清)丁晏:《曹植诠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
    ⑤钟优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版。
    ⑥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⑦王巍:《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⑧裴登峰:《曹植诗新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⑨崔积宝:《曹植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⑩河北师院中文系编写:《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陈延杰:《魏晋诗研究》,《小说月报》,1926年,第17卷号外。
    ②刃尔:《谈三曹的诗》,《读书月报》,1957年,第6期。
    ③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贾斯荣:《关于<论曹植>》,《文史哲》,1995年,第6期上。
    ②徐公持:《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③徐公持:《略论曹植极其创作的特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1984年第12期。
    ④郑孟彤:《建安风流人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⑤虞德懋:《曹植诗歌艺术影响摭论》,《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5期。
    ⑥张晶:《论曹植诗歌的抒情性》,《辽宁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
    ⑦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西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⑧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西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⑨裴登峰:《曹植诗歌意境美探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①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②陈飞之:《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
    ①陈飞之:《再论曹植的游仙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②顾农:《从游侠到游仙——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③欧阳竹:《论前代文学对曹植女性题材作品的影响》,《大众文艺》,2009年第2期。
    ①张蕾:《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②汤力伟:《曹植女性题材作品前后期之比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③裴登峰、张音:《曹植作品中女性美的象征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④封如楼:《曹植妇女题材诗歌评析》,《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⑤李伯齐、王琳《曹植赋简论》载《建安文学新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⑥黄季耕:《曹植赋略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⑦钟优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版。
    ⑧周建忠:《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⑨崔积宝:《论曹植的表》,《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⑩周玉华:《曹植表文情感内蕴探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11王启才:《“抱利器而无所施”——曹植后期表文指瑕》,《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②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4年版。
    ③曹融南、傅刚:《论曹丕曹植文学价值观的一致性及其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1辑。
    ④陈飞之:《论曹植的诗学思想》,《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⑤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3页。
    ⑥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①张亚新:《曹植文学思想概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②钟优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版,第105页。
    ③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④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1、52页。
    ⑤王巍:《论曹植的文艺思想》,《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⑥裴登峰、张廷银:《略说曹植的文艺观》,《青海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①陈飞之:《论曹植的诗学思想》,《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②梅运生:《评曹植、曹丕的文学批评论》,《文史哲》,1994年,第6期。
    ③王昌猷:《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77-1088页。
    ①陈寿:《三国志·魏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7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300页。
    ①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4页。
    ②丁晏:《曹植诠评·魏陈思王年谱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页。
    ③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76页。
    ④钟优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第63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79页。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93页。
    ①赵有声等著:《生死·享乐·自由——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及人生理想》,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1页。
    ①陈寿:《三国志·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7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86页。
    ②同上,第177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68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页。
    ②同上,第396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2页。
    ①吴重庆:《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页。
    ②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66页。
    ③孙明君:《走向儒道互补—对曹植人格建构的动态考察》,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①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廊坊: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n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②傅正义:《一代诗宗“曹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1期。
    ③胡国瑞:《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见《诗词赋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411页。
    ①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4页。
    ②同上,第400页。
    ①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8页。
    ②张戒:《岁寒堂诗话》,见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1页。
    ①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3,118页。
    ②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1页。
    ①吴怡:《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转引自程伟礼《<老子>与中国‘女性哲学’》[J].《复旦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①陈一百:《曹子建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第43页。
    ①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10章,见《四部备要》经部。
    ①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154页。
    ①傅正义:《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见《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胡国瑞:《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见《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1986年。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②河北师范学院中文学:《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2页。
    ①谢榛:《四溟诗话》,见《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9页。
    ①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见《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2页。
    ②严羽:《沧浪诗话·诗法篇》,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
    ①唐圭璋先生编:《词话丛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9页。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1页。
    ③同上,第32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①黄节:《曹子建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84页。
    ②朱乾:《乐府正义》,见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01页。
    ①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104页。
    ②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0页。
    ③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11页。
    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0页。
    ③宗白华:《美学漫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7页。
    ①周建忠:《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②司马迁《史记·屈贾列传》转引刘安《离骚传》的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482页。
    ①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6页。
    ②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6—67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242页。
    ①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45页。
    ①胡大雷:《文选诗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②陈寿:《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1、592页。
    ①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尤悔篇》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09页。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94页。
    ①王玫:《(人物志)评注》,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106页。
    ②壮游:《国民新灵魂》第一卷下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574页。
    ③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108页。
    ①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0页
    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03页。
    ③李善:《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06页。
    ④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19页。
    ①朱熹:《楚辞集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6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00页。
    ②同上,第397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33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16页。
    ①孙明君:《三曹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9页。
    ②王运熙:《文史》,1980年,第九辑。
    ③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104页。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4页。
    ②同上,第229页。
    ③司马迁《史记·屈贾列传》转引刘安的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482页。
    ④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3页。
    ①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三,见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73页。
    ②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109页。
    ①蔡守湘:《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②张宏:《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③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他》,《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④王瑶:《小说与方术》,《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07页。
    ⑤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页。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04页。
    ①曹操:《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页。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70页。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页。
    ②班固《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640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931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93页。
    ③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94页。
    ②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①元稹:《元稹集·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90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5页。
    ①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77页。
    ②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49页。
    ③转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96页。
    ①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5页。
    ①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69页。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4页。
    ③傅正以:《“三曹”诗义比较论》,《求索》,2003年,第4期。
    ①蒋立甫:《论曹植赋的继承与创新》,《安徽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
    ②陈恩维:《论曹植的拟赋及其创作历程》,《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693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2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71页。
    ②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89页。
    ①丁晏:《曹植诠评》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8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7页。
    ②同上,第100页。
    ①钟优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第199页。
    ①魏耕原:《飞鸟意象穿翔魏晋诗赋的衍变历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徐公持:《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③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40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79页。
    ①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卷),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18。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②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①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7页。
    ①林庚:《唐诗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②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资料概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3页。
    ①刘师培:《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6、117页。
    ②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18页。
    ①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53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44页。
    ②董家平:《曹植章表“独冠群才”的精彩与悲哀》,《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卷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1999年,第428—429页。
    ①邢培顺:《曹植与吴质交恶考辨》,《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②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09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2页。
    ②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80页。
    ①敏则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69页。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④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729页。
    ①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6页
    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44页。
    ①陈寿:《三国志·王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03页。
    ①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91页、294、374页。
    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6、1756页。
    ②陈飞之:《论曹植的诗学思想》,《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①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论诗歌史的三大分野》,《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②黄节:《曹子建诗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③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4、187页。
    ①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②顾易生《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
    ①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引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6页。
    ③《全三国文》卷八,见严可均: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98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赋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24页。
    ③余冠英:《三曹诗选·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页。
    ①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页。
    ②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8页。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36页。
    ④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①曹操:《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页。
    ①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7页。
    ②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59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82页。
    ②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57页。
    ②同上,第557页。
    ③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67页。
    ④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5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明诗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7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97页。
    ③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53页。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53页。
    ①王巍:《三曹评传》,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②王巍:《三曹评传》,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③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第67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4页。
    ⑤(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文艺理论译丛》,1985年,第1期。
    ⑥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6页,117页。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714页。
    ①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5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7页。
    ④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三册)卷五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6年,第2640页。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67页。
    ②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略论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5页。
    ③僧佑:《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07页。
    ④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2页。
    ⑤同上,第95页。
    ①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554页。
    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全集》(第八卷),南京:山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23页。
    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553页。
    ⑤同上,第561页。
    ①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页、134页。
    [1]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黄节: 《曹子建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钟优民: 《曹植新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李宝钧: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朱熹注、李庆甲校点: 《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马积高: 《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王夫之: 《古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张玉毅著,许逸民点校, 《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马茂元: 《古诗十九首初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钱钟书: 《管锥篇》,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1]班固: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范晔: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逯钦立: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6]詹福瑞: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黄金明: 《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俞绍初: 《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王巍: 《建安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顾农: 《建安文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李景华: 《建安文学述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郑孟彤: 《建安风流人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张可礼: 《建安文学论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7]王玫: 《建安文学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何文焕: 《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鲁迅: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峰屹: 《两汉文学思想史》,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费振刚等, 《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张可礼: 《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2]王巍: 《三曹评传》,辽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余冠英: 《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孙明君: 《三曹与中国诗歌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陈延杰: 《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陈寿: 《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沈约: 《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0]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钱钟书: 《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萧统编,李善注: 《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郁沅,张明高,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4]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李建中: 《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程章灿: 《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张少康,卢永磷:《先秦两汉文论选》,北京:人民出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魏耕原: 《谢朓诗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萧涤非: 《萧涤非说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顾易生,蒋凡: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郭茂倩: 《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穆克宏: 《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郭庆藩: 《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3]侯外庐等: 《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王瑶: 《中国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胡大雷: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9]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王钟陵: 《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2]陆侃如、冯阮君: 《中国诗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6]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00年版。
    [1]陈飞之:《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文学评论》,1983年1月。
    [2]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他》,《文学评论》,1987年6月。
    [3]周建忠:《曹植对屈赋的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4]徐公持:《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5]虞德懋:《曹植诗歌艺术影响摭论》,《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5期。
    [6]陈飞之:《论曹植的诗学思想》,《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7]张亚新:《曹植文学思想概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8]王昌猷:《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孙明君:《建国以来曹植研究综述》,《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2]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西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3]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西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裴登峰:《曹植诗歌意境美探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5]张晶:《论曹植诗歌的抒情性》,《辽宁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
    [6]陈飞之:《再论曹植的游仙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7]顾农:《从游仙到游侠——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8]张蕾:《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9]汤力伟:《曹植女性题材作品前后期之比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0]裴登峰、张音:《曹植作品中女性美的象征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1]封如楼:《曹植妇女题材诗歌评析》,《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2]黄季耕:《曹植赋略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3]裴登峰、张廷银:《略说曹植的文艺观》,《青海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14]邹树德: 《汉赋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 《求索》,1995年第3期。
    [15]江艳华: 《三曹诗歌中生命主题》,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6]杨万仁、杨明珍: 《曹植五言诗之通变》,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7]汪大白: 《曹植与屈原:历史性距离》, 《九江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1]崔积宝:《论曹植的表》,《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2]傅正义:《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求索》,2002年第6期。
    [3]王巍:《论曹植的文艺思想》,《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傅正义:《三曹游仙诗比较论》,《求索》,2004年第5期。
    [5]吴思增:《三曹对文人乐府诗的发展》,《前沿》,2004年第4期。
    [6]王巍:《论曹植的文艺思想》,《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徐柏青:《论建安诗歌在创作上的特点》,《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傅正义:《论曹丕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发展性贡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10月。
    [9]周玉华:《曹植表文情感内蕴探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10]王启才:《“抱利器而无所施”——曹植后期表文指瑕》,《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1
    [11]欧阳竹: 《论前代文学对曹植女性题材作品的影响》, 《大众文艺》,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