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廷玉本《明史》呈现两种九边说法并存的局面。其中《地理志》九边说法继承王鸿绪本《明史稿》而来,而后者又继承万斯同本《明史·地理志》而来,而万斯同本《明史·地理志》继承明代许论《九边图论》九边说法演变脉络。张廷玉本《明史·兵志》九边说法为《明史》各版本所独有,实直接继承明代魏焕《皇明九边考》九边说法演变脉络。《九边图论》与《皇明九边考》两种九边说法,分别遵循地理意义与军事制度意义而书写,成为明代两种影响最大的九边说法,两种说法的共同局限是缺乏对于军镇建置标志的探讨。但此外,明清时期尚流传其他八种九边说法。
    北边大将镇守制度下,将领镇守一方、自主行动、便宜行事、军法从事,并且综治军民,实际上便具有节制都司卫所的权力,形成军政合一的镇守模式,从而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开创了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在继承大将镇守制度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地理格局,从而在北边形成九处核心重地的格局,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奠定了地理格局。而且大将镇守制度因缘于塞王守边制度的到来,逐渐发生转变,开始偏重以中级将领镇守较小区域,基本已演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形式。二者从而构成了九边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与地理基础。
     总兵镇守制度在元代已有萌芽,大将镇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此种形式,但至洪武晚期,开始明确以总兵官作为将领职任,固定镇守一地,从而逐渐形成九边总兵镇守制度。总兵镇守制度节制都司卫所,镇守一方、自主行动、便宜行事、军法从事,并且在军事行动方面具有控制布、按二司的权力,此外,总兵官尚可督理钱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军政合一模式。九边诸镇自东而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陕西镇、宁夏镇与固原镇。若以建置时间排序,分别为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与山西镇。其中蓟州镇于嘉靖时期分出昌平镇、保定镇,陕西镇于万历时期分出临洮镇,但并未对九边格局形成大的影响,故而仍然延续九边旧称。总兵使职体系逐渐呈现地方化、制度化的趋势,相应逐渐渗透、虚化都司卫所制度,两种制度遂呈现逐渐合一的趋势,但终明一代,仍然维持两种制度并存的格局。明前期,明朝主要通过宦官镇守制度制约总兵镇守制度,从而形成内外相制格局。
     洪熙时期,明朝开始于军镇建立参赞制度。宣德以后,鉴于屯田制度逐渐废坏,总兵职任体系与宦官职任体系多有不法,遂逐渐于九边设置巡抚,管理粮饷、监察官员、听理词讼,故而,宣德后期至嘉靖初期,九边遂呈现三节帅格局。巡抚的设置,在增重九边权力的同时,分割了总兵官管理粮饷、听理词讼之权,从而在军镇内部形成军政分离模式,但军镇整体仍为军政合一模式,而且军镇对于腹里文官体制的控制增强。嘉靖中期以后,九边军镇体制进入以文统武格局。总督实为加强各
    
    镇联系、统合一镇之权所设,故而节制多镇,节制巡抚与总兵官,从而一方面集合了分散的军镇权力,另一方面却无法具体管理诸镇,军镇具体事务仍基本由巡抚与总兵官负责,仍然维持军镇内部制约机制,从而成为九边不至坐大的因素之一。
    故而,九边是明朝自洪武至嘉靖年间,为防御蒙古、防卫京师,并随着边防内地化进程的发展而最终完成的,以总兵镇守制度为标志,由巡抚制度、总督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九处军事重镇。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compiled by Zhang Tingyu presented the coexist aspectabout two theories of the Nine Frontier. Among which one theory about the Nine Frontierin Annals of Geography inhened Wang Hongxu’s The Manuscript of Ming History ,the otherinhened Wan Sitong’s The Annals of Ge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WanSitong’s The Annals of Ge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inhened developmentthread of thought in Xu Lun’s The Nine Frontier Tulun.. The theory of the Nine Frontier inZhang Tingyu’s The Annals of Milita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the uniquetheory in every edi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 It inhened the Nine Frontier’sdevelopment thread of thought in Wei Huan’s The Examination of Huangming’s the NineFrontier. The two theoties of the Nine Frontier about The Nine Frontier Tulun and TheExamination of Huangming’s the Nine Frontier followed geography and military systemseparately, and came to be two most famous theories of the Nine Frontier. The commonlimit of the two theories was being short of the inquire of fortifications’. On the other hand,the eight other theories about the Nine Frontier still spreaded in Mingqing Theriod.
     Under the General-Guarding system, Generals defensed theirs areas, controlling guardsand citizens, and therefore hat the power to contain Dusi Weisuo. Thus, the defense systemwhich combined the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on had been conformed. And this came to be thesystem origin of the Nine Frontier Zongbing defense system. Under the foundation ofGeneral-Guarding system, Saiwang defense system developed geography pattern, andaccomplished the pattern of nine important bases in the north., and laid a geography patternfor the Nine Frontier Zongbing defense system.. Because of the appearance of Saiwangdefense system, General-Guarding system gradually changed into the Nine FrontierZongbing defense system, and began to let the middle-level general-guards to defense smallareas. Both composed the system origin and the geography foundation of the Nine FrontierZongbing defense system.
     Zongbing system appeared in Yuan Dynasty. General-Guarding system was the rudimentof Zongbing system. However, in late period of Hongwu, Zongbing system began to regardthe Zongbing affacials as genenals to defense bases. Thus the Nine Frontier Zongbingdefense system formed gradually. Defensing one base freely, Zongbing system hat the powerof Dusi Weisuo and had the power to control Buzheng and Ancha department. In addition,Zongbing affacials can charge money and food.,thus formed the pattern which combined the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fortifications in the Nine
    
    Frontier was the following: Liaodong Town, Jizhou Town, Xuanfu Town, Datong Town,shanxi Town, Yansui Town, Shanxi Town, Ningxia Town and Guyuan Town. The establishingorder was the following: Gansu Town, Ningxia Town, Xuanfu Town, Datong Town, LiaodongTown, Jizhou Town, Yansui Town, Shanxi Town and shanxi Town.. In Jiajing, Jizhou Townseparated into Changping Town, Baoding Town and Shanxi Town. In Wanli, Jizhou Townseparated into Lintao Town, but these inflused the Nine Frontier pattern not greatly. theNine Frontier continued its old names. Zongbing system assumed a trend of locality andsystem,and avianized Dusi Weisuo system gradually. The two system combined into onesystem gradually, but throughout Ming Dynasty the two system existed side by side. In earlyMing, Ming Dynasty restricted Zongbing defense system by court-eunuch defense system,formed the pattern of the inside restricting the outside.
     In Hongxi, Ming Dynasty began to form Canzan system at fortifications. After Xuande,as Tuntian system ceased to be binding, Zongbing system and court-eunuch system began tobreak the law. Thus Ming Dynasty set up Xunfu in the Nine Frontier, charging food , money,officials and lawsuits. From late Xuande to early Jiajing, the Nine Frontier presented thepattern of three-grade afficials. The setting up of the Xuanfu, separated Zongbing’s power ofmoney, food and laws
引文
1.(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礼部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版。
     2.(明)朱元璋:《明太祖集》,合肥:黄山书社 1991 年版。
     3.(明)朱元璋:《明朝开国文献》,中国史学丛书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66 年版。
     4.(明)霍善等:《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5.(明)姚广孝等:《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6.(明)杨士奇等:《明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7.(明)杨士奇等:《明仁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8.(明)杨士奇等:《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9.(明)陈文等:《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0.(明)刘吉等:《明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1.(明)李东阳等:《明孝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2.(明)费宏等:《明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研 1962 年版。
     13.(明)张居正等:《明世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4.(明)张居正等:《明穆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5.(明)叶向高等:《明神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6.(明)叶向高等:《明光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7.(明)温体仁等:《明熹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8.(清)汤斌:《崇祯长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2 年版。
     19.(明)佚名:《国朝典章(明洪武至正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济南: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20.(明)佚名:《皇明诏令》,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影印明嘉靖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4 年版。
     21.(明)刘惟谦等:《大明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范永銮刻本,济南: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22.(明)劳堪:《宪章类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六年自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
     23.(明)张卤:《皇明制书》,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七年张卤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
     24.(明)申时行:《大明会典》(万历),明万历刊本,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 1984 年版。
     2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一年曹时聘等刻本,济南: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26.(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明清史料丛编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北京:北京大学 1993 年版。
     27.(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28.(清)乾隆官修:《钦定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1.(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明)胡松增补《广舆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2.(明)魏焕:《皇明九边考》,中华文史丛书影印明嘉靖刻本,台北:(台湾)华文书局 1969年版。
     3.(明)张天复:《皇舆考》,中华文史丛书据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嘉靖刻本影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7 年版。
     4.(明)张雨:《边政考》,中华文史丛书影印明嘉靖刻本,台北:华文书局 1969 年版。
     5.(明)兵部编《九边图说》,玄览堂丛书影印明隆庆三年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 1981年印行。
     6.(明)何镗:《修攘通考》,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第三辑影印明万历七年自刻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7 年版。
     7.(明)郭造卿:《卢龙塞略》,中国史学丛书第三编第三辑影印(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 万历庚戌新城王象干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7 年版。
    
     8.(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玄览堂丛书影印明万历癸卯刻本,台北:正中书局 1981年版。
     9.(明)章潢:《图书编》,影印湖南图书馆藏明刊本,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8 年版。
     10.(明)茅元仪:《武备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年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
     11.(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末朗润堂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
     12.(明)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13.(明)陈祖绶:《皇明职方地图》,明崇祯本,玄览堂丛书三编。
     14.(明)郑大郁:《经国雄略·边塞考》,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末三槐堂刻本摄制,1993 年。
     15.(明)陆应阳辑,(清)蔡方炳增辑《广舆记》,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
     1.(明)陈循等:《寰宇通志》,玄览堂丛书续集影印明景泰间内府刊初印本,台北:正中书局1985 年印行。
     2.(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影印天顺五年内府刻本,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 年版。
     3.(明)汪崇献:(正德)《宣府镇志》,据明正德年间刻嘉靖年间增修本拍摄,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1992 年发行。
     4.(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 年版。
     5.(明)毕恭:《辽东志》,辽海丛书第二集影印明嘉靖十六年重修传钞本,沈阳:辽沈书社 1985年版。
     6.(明)李辅修、(明)陈绛纂《全辽志》,辽海丛书第二集影印明嘉靖四十年修传钞本,沈阳:辽沈书社 1985 年版。
     7.(明)熊相:(嘉靖)《蓟州志》,据明嘉靖年间刻本摄制,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1992 年发行。
     8.(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中国文献珍本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
     9.(清)于成龙修,郭芬纂(康熙)《畿辅通志》,清康熙二十一年修,同治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10.(清)唐执玉、(清)立卫修,陈仪纂(雍正)《畿辅通志》,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11.(明)尹耕:《两镇三关志》,缩微制品,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12.明)李侃修,胡谧纂(成化)《山西通志》,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1992 年摄制。
     13.(明)杨宗气修,(明)周斯盛纂(嘉靖)《山西通志》,据嘉靖四十三年刻本摄制,北京: 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1992 年摄制。
    
     14.(明)李维桢:(万历)《山西通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据明万历刻后印本排印,北京:中国书店 2002 年版。
     15.(明)廖希颜:《三关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16.(明)卢承业原编,(清)马振文等增修、民国王有宗校订:《偏关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道光年间刊民国四年铅印本,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 1968 年版。
     17.(明)胡汝砺:(弘治)《宁夏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明抄本,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年版。
     18.(明)胡汝砺编,(明)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19.(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宁夏史料丛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20.(明)张钦:(正德)《大同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湖南图书馆藏明正德十年刻嘉靖增刻本,济南: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21.(清)胡文华:(顺治)《云中郡志》,清顺治九年刻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22.(清)吴辅宏修,(清)王飞藻纂(乾隆)《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七年重校四十一年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23.(明)赵廷瑞修,(明)马理纂:(嘉靖)《陕西通志》,缩微制品,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1992 年发行。
     24.(明)汪道亨、(明)冯从吾:(万历)《陕西通志》,缩微制品,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摄制,1992 年。
     25.(清)贾汉复修,李楷纂(康熙)《陕西通志》,清康熙六年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26.(明)杨经、刘敏宽:《嘉靖万历固原州志》,宁夏史料丛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7.(明)郑汝璧等修,(明)刘余泽等纂(万历)《延绥镇志》,明万历三十五年修,同年延绥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28.(清)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乾隆增补本,济南: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29.(清)高弥高、(清)李德魁:(顺治)《肃镇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顺治十四年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年版。
     30.(清)钟赓起:(乾隆)《甘州府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1.(唐)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3.(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4.(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5.(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6.(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54 年版。
     7.(南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8.(南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9.(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10.(北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11.(金)佚名:《大金吊伐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2.(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13.(元)脱脱等:《辽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14.(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1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16.(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17.(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18.(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侯官李氏藏明正德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
     19.(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6 年版。
     20.(明)佚名:《仁庙圣政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1992年摄制。
     21.(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22.(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23.(明)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正德年间马金等刻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据 1992 年摄制。
     24.(明)杨一清:《杨一清集》,北京: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25.(明)焦竑:《玉堂丛语》,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2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中国史学丛书本影印明万历四十年徐象木云曼山刻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4 年再版。
     27.(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28.(明)翁万达:《翁万达集》,潮汕历史文献丛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29.(明)严从简:《殊域周知录》,中外交通史丛刊,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30.(明)高岱:《鸿猷录》,明清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31.(明)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年版。
     32.(明)李默:《群玉楼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浙江图书馆藏万历元年李培刻本,济南:齐鲁书社 1996 年版。
     33.(明)郑晓:《吾学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隆庆元年郑履淳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34.(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35.(明)陈建撰,岳元声订《皇明资治通纪》,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 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
    
     36.(明)程敏政:《皇明文衡》,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9 年版。
     37.(明)邓球:《皇明泳化类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隆庆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年版。
     38.(明)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39.(明)陈九德:《皇明名臣经济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
     40.(明)佚名:《昭代纂考》,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朱丝欗抄本,北京:线装书局 2003 年版。
     41.(明)邓士龙编《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42.(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国史学丛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65 年版。
     43.(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44.(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45.(明)于慎行:《毂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46.(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4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48.(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49.(明)张鼐:《宝日堂杂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1988年摄制。
     50.(明)尹守衡:《明史窃》,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
     51.(明)何乔远:《名山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明清史料丛编,北京:北京大学 1993年版。
     52.(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民国排印本,元明史料丛编第二辑,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 1984 年版。
     53.(明)张岱:《石匮书》,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南京图书馆藏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54.(明)朱长祚:《玉镜新谭》,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55.(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56.(清)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57.(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5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59.(清)顾炎武:《皇明修文备史》,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
     60.(清)谈迁:《枣林杂俎》,笔记小说大观,杭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 年版。
     61.(清)万斯同:《明史》,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62.(清)王鸿绪:《明史稿》,元明史料丛编第二辑影印敬慎堂刊本,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 年版。
     63.(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64.(清)杨椿:《孟邻堂文钞》,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四年杨鲁生刻本。
     65.(清)纪昀等:《历代职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66.(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67.(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68.(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1937 年版。
     69.(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70.(清)毛奇龄:《经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71.(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1.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
     2.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金陵学报》1931 年第 1 卷第 2 期。
     3.李晋华:《明史纂修考》,民国丛书第四编影印哈佛燕京学社 1933 年版,上海:上海书店 1992年版。
     4.张维华:《明辽东“卫”、“都卫”、“都司”建置年代考略》,《禹贡半月刊》1934 年第 1 卷第4 期。
     5.张维华:《明代辽东卫所建置考略》,《禹贡》1934 年第 1 卷第 7 期。
     6.伊志:《明代“弃套”始末》,《禹贡半月刊》1934 年第 2 卷第 7 期。
     7.朱庆永:《明代九边军饷》,《大公报经济周刊》1935 年 6 月 8 日,第 130 期。
     8.梁愈:《明初控制东北考》,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系硕士毕业论文,1935 年。
     9.杨寔:《明代察哈尔部沿革考》,《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4 卷第 4 期。
     10.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考》,《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9 期。
     11.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10 期。
     12.李素英:《明成祖北征纪行初编》,《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8 期。
     13.李素英:《明成祖北征纪行初编(续)》,《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9 期。
     14.李素英:《明成祖北征纪行初编(续)》,《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12 期。
     15.李素英:《明成祖北征纪行二编(续)》,《禹贡半月刊》1936 年第 4 卷第 10 期。
     16.邵循正《有明初叶与帖木儿帝国之关系》,《社会科学》1936 年 2 月。
     17.李漱芳:《明代边墙沿革考略》,《禹贡半月刊》1936 年第 5 卷第 1 期。
     18.朱士嘉:《明代四裔书目》,《禹贡半月刊》1936 年第 5 卷第 3、4 合期。
     19.李晋华:《方舆胜略提要》,《禹贡半月刊》1936 年第 5 卷第 3、4 合期。
    
     20.林树惠:《明之北边备御》,《史学年报》1940 年 12 月。
     21.解毓才:《明代卫所制度兴衰考》(附表)》,《说文月刊》1940 年,1941 年第 2 卷第 9—12期。
     22.王之屏:《明代的辽东》,《边政公论》1945 年第 4 卷第 2、3 期。
     23.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民国丛书第一编影印正中书局 1946 年版,上海:上海书店 1992年版。
     24.《明弃河套(国防长城观之谬说)》,《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 18 期,1946 年 12 月 13 日。
     25.王崇武:《明代的疆域与明代的国防》,《现代学报》1947 年第 1 卷第 2、3 期。
     26.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民国丛书第四编影印商务印书馆 1948 年版,上海:上海书店 1992 年版。
     27.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影印开明书店 1949 年版,上海:上海书店 1992 年版。
     28.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民国丛书影印开明书店 1949 年版,上海:上海书店 1992 年版。
     29.向达:《试说郑和》,《天津进步日报》1951 年 11 月 3 日。
     30.赖家度、李光璧:《明朝对瓦剌的战争》,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
     31.(台湾)黄彰健:《明外史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3 年版。
     32.尚钺:《中国历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
     33.(台湾)钱公来:《东北史话(明代国防)》,《中国一周》1957 年 5 月,第 369 期。
     34.陈生玺《明初帖木儿帝国和中国的关系》,《史学月刊》1957 年 7 月号。
     35.赖家度:《明代初期西北七卫的设置》,《历史教学》1957 年 8 月号。
     36.(台湾)黄彰健:《明史纂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0 年版。
     37.(台湾)吴辑华:《明代延绥镇的地域及其军事地位》,《亚洲历史学家会议纪录》1960 年10 月。
     38.(台湾)黄彰健:《论皇明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1 年版。
     39.(台湾)吴缉华:《明初东胜的设防与弃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下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3 年版。
     40.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41.(台湾)陈文石:《明代前期(洪武四年—正统十四年)辽东的边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七本上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7 年版。
     42.(台湾)吴辑华:《论明代封藩与军事职权之转移(上)》,《大陆杂志》1967 年第 34 卷第 7 期。
     43.(台湾)吴辑华:《论明代封藩与军事职权之转移(下)》,《大陆杂志》1967 年第 34 卷第 8 期。
     44.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 1969 年版。
     45.全汉昇:《明代北边米粮价格的变动》,《新亚学报》1970 年第 9 卷第 2 期。
    
     46.黄云眉:《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47.商务印书馆编《辞源》(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48.赵希鼎:《清代各省的政治制度》,《历史研究》1980 年第 2 期。
     49.(台湾)黄文沁:《明成祖时代辽东的经略》,《明史研究专刊》第 4 期,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 年版。
     50.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疆域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51.邓锐龄:《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历史地理》1982 年第二辑。
     52.徐健竹:《再论明代必里卫》,《文史》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53.罗哲文:《长城》,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 年版。
     54.吴廷燮:《明督抚年表》,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55.南炳文:《明初军制初探》,《南开史学》1983 年第 1 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56.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57.蔡志纯:《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西北史地》1985 年第三期。
     5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
     59.许振兴:《论明成祖对北边蒙古民族的备御政策》,《西北史地》1986 年第 2 期。
     6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
     61.王跃生:《关于明清督抚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87 年第 9 期。
     62.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博士论丛,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63.景荣华:《明代弘治年间的北部边防》,《求是学刊》1988 年第 1 期。
     64.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 年第 2 期。
     65.方志远:《明代的巡抚制度》,《中国史研究》1988 年第 3 期。
     66.罗冬阳:《明代的督抚制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4 期。
     67.吴晗:《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吴晗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68.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69.杨栚:《明代辽东都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70.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 2 期。
     71.关文发:《试论明代督抚》,《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 6 期。
     72.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73.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期明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74.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75.杨绍猷:《明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得失》,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76.余同元:《明太祖北部边防政策与明代北边的形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 1 期。
     77.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 年第 2 期。
    
     78.杨绍猷:《析明朝治理边疆和民族的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集》(1990 年),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79.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边疆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80.邵如林:《甘肃明肃王初探》,《西北史地》1992 年第 4 期。
     81.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82.李治安:《元代的宗王出镇》,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从》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版。
     83.张伟国:《关陇功臣集团与西魏至隋初政治之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 年。
     84.何俊哲:《耶律倍与东丹国诸事考》,《北方文物》1993 年第 3 期。
     85.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3 年版。
     86.罗冬阳:《明代兵备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1 期。
     87.张士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1 期。
     88.张士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续)》,《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
     89.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2 期。
     90.赵铭铭:《中国宋辽金夏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91.方志远:《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文史》第四十辑,北京:中华书局 1994 年版。
     92.罗冬阳:《明代军事镇守体制初探》,《东师史学》第 1 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93.李建国:《总督、巡抚的地方化与清代地方吏治的腐败》,《唐都学刊》1995 年第 1 期。
     94.范中义:《明代九边的形成》,《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 年第 4 期。
     95.李洵:《论明朝的全辽政策》,《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96.李三谋:《明代辽东都司卫所的农经活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1 期。
     97.张鹤泉:《孙吴军镇都督论略》,《史学集刊》1996 年第 2 期。
     98.赵中男:《明代巡抚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6 年第 2 期。
     99.陈表义、谭式玫:《明代军制建设原则及军事的衰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第 2 期。
     100.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01.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102.刘仲华:《试析分权制衡和以文制武思想对明代九边防务体制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1996 年第 6 期。
     103.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104.《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编纂编委会:《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105.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06.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 年第 3 期。
     107.张宝钗:《明绘本〈边镇地图〉考》,《东南文化》1997 年第 4 期。
    
     108.宝音德力根:《十五世记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年。
     109.高敏:《十六国时期的军镇制度》,《史学月刊》1998 年第 1 期。
     110.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2 期。
     111.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4 期。
     112.刘国防:《明朝的备边政策与哈密卫的设置》,《西域研究》1998 年第 4 期。
     113.赵冬梅:《北宋的武选官及其选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年。
     114.冯季昌:《明代辽东都司及其卫所建置考辨》,《历史地理》1998 年第 14 辑。
     115.胡凡:《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年。
     116.刘仲华:《明蒙关系的产物——九边制度研究》,兰州大学民族学硕士论文,1998 年。
     117.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8 年版。
     118.刘仲华:《明代嘉隆两朝九边消极的防守策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 1 期。
     119.蒋祖缘:《明代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的设置及其历史地位》,《广东社会科学》1999 年第 2 期。
     120.梁志胜:《洪武二十六年以前的陕西行都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 年第 3 期。
     121.邓沛:《明代九边考述》,《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 年第 4 期。
     122.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
     123.郭红:《明代陕西都司移民》,《军事历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124.王玉祥:《浅说明朝的关外卫》,《甘肃社会科学》2000 年第 4 期。
     125.郭红:《明代大宁都司沿革考实》,《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26.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论文,2001 年。
     127.王德金:《浅析明代的督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4 期。
     128.董倩:《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析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4 期。
     129.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30.张德信:《明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 年版。
     131.肖立军:《明成祖的亲王守边政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132.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 1 期。
     133.胡凡:《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3 期。
     134.张士尊:《明代辽东都司军政管理体制及其变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5 期。
     135.张士尊:《明代辽东边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色和 2002 年版。
     136.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年第 2 期。
     137.郭红:《别具特色的地理单元的体现——明清卫所方志》,《中国地方志》2003 年第 2 期。
    
     138.刘金祥:《明代卫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谈明代军队的贪污腐败》,《北方论丛》2003年第 5 期。
     139.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版。
     140.刘融:《明朝巡抚与巡按辨略》,《广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
     1.浅井虎夫:《总督巡抚兼御史考》,《史学杂志》1904 年第 15 期。
     2.栗林宣夫:《论明代巡抚の设立》,《史潮》1942 年第 11 期。
     4.清水泰次:《明代の辽东经营》,《东亚卷》一号,1935。
     5.山崎清一:《明代兵制の研究》,《历史学研究》九十三、九十四号,1940,1941。
     6.和田清:《蒙古の达延汗に就》,《史学杂志》五十三编六号,1942。
     7.布目潮沨:《明朝の政策とㄋの影响(上)(中)(下)》,《史学杂志》五十五编三、四、五号,1944—1945。
     8.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东洋文库 1955 年版。
     9.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东洋文库 1958 年版。
     10.田村实造:《明代の九边镇》,《石滨显示古稀纪念东洋学论丛》,1958。
     11.萩原淳平:《明初の北边しーついつ》,《东洋史研究》,1960 年 10 月。
     12.田村实造:《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 1963 版。
     13.萩原淳平:《明代蒙古史研究》,同朋舍 1980 年版,东洋史研究丛刊三十二。
     14.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15.河内良弘著,杨旸、梁志忠译、程革校《关于明代辽阳的东宁卫(续)》,《黑河学刊》1998年第 3 期。
     16.若松宽著,袁林译、马曼丽校《明末内蒙古土默特人之进入青海——火落赤诺颜的事迹》,《西北史地》1986 年第 1 期。
     17.山根幸夫著,顾铭学译《日本关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第 6 期。
     18.松本隆晴:《明代北边防卫体制の研究》,汲古书院 2001 年版。
     1.Wade F. Wilkison:Newly discovered Ming Dynatsy guard registers,MING STUDIES(Fail,1976).
     2.Romeyn Taylor:Ming T’ai-Tsu and Nobility of merit,MING STUDIES(Spring 1978).
     3 . Henry Serruys,c.i.c.m.:Towers in the northern frontedr defenses of the Ming,MING STUDIES(Spring 1982).
     4.Edwardl.Dreyer:Early Ming China-A Political History 1355-1435,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Arthur N. Waldron:The Problem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3,No.2(Dec,1983)
     6.Charles O. Hucker: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1985.
     7.(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纳社 1992 年版。
    
     8.Arthur Waldr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History to Myth,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
     9.Thomas P.Massey:The Lan Yu case and early-Ming military and society as revealed in the YUZHINICHIEN LU(imperial record of rebellious minsters) of 1393 ,MING STUDIES(Fall 1998).
     (法)让·德·米里拜尔:《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