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政策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也由原来统计式的现象描述转向对问题根源的分析。形形色色的教育公平问题与教育政策有着或远或近的渊源,教育政策应作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出发点。不但教育公平问题可从政策上寻找原因,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也必须依赖教育政策的调节。教育政策公平与否是问题的关键。“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应当从伦理的视角。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政策,进而探寻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是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的立足点。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的缘起。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这些教育不公平现象,实质上源于教育政策。
     第二部分,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的政策理路。本部分对教育政策内涵、公平内涵作了分析,并对公平的类型作了划分。公平的两种划分类型,不但为通过教育政策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指出了一条理论思路,而且为分析教育政策公平性提供了一条分析思路。
     第三部分,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根源。轻视教育政策的“公平性”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政策根源。一项合法的教育政策具有多种特征和属性,其中,公平和效率是任何政策都必须考虑的。就教育政策来说,公平性是其基本的、首要的价值。但是,在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二者关系上,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过分重视教育政策的效率性,轻视、甚至忽略公平性,这是我国教育政策公平问题的政策根源。
     第四部分,教育政策公平性影响因素。影响教育政策公平性,首先是公平的标准,不同公平标准就有不同政策目标。其次是教育政策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教育政策制定依据和原则,决定了教育政策在利益调节中的不同方向。第三是教育政策制定程序,程序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第五部分,教育政策公平性提升策略。主要的策略有:第一,“公平”的标准是历史的、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第二,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合理运用政策分析模型以提高其公平性;第三,将公平作为教育政策价值标准,化解各种利益冲突;第四,保证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公平,做到程序公开和程序参与。
The research to education policy fair attribute in this paper is for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he reality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The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are the hot topic in our life and education field. The education policy is acting the strong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education fairness. The research to education fairness is changing from the original statistics -like phenomenon description to the essential analysis. All kinds of education fairness problems have either far or the near origin to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education policy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solving the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Not only the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come from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solving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also depend on the policy adjustment. So fairness in education policy is the key issue. Fairness belongs to ethics category, the research to education policy should from the ethics angle. Analyz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from ethics angle, then inquiring about the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mechanism, is the standpoint of solving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This paper may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irst part:The reason of researching on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attributes. Our country is being in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period. The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are paid more attention arouses the hole society. Its manifestation mainly is the education area disparity,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isparity and the interscholastic disparity.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come from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refore, this paper commences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Second part: The policy way on the solution of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This part makes the analysis to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and fairness , and makes the division to the fairness type. The two kinds of division in fairness type, have pointed out an academic way on the solu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issues.
     Third part:The contempt in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attribute is the policy reason which the education fairness issues produce. A legitimate education policy has many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ttribute, among, fairness and the efficiency must be considered in any policy. On the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is its basic and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But, in the relations of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attribute and efficiency attribute, our country always put the efficiency attribute on first status, despising, even neglecting fairness, is the reason of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issues.
     Fourth part: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first is the fair standard: different fair standard has the different policy goal; next is the value standard of education policy, which is the basis principle in the producing of education policy, decided the different direction of benefit adjustment in education policy. Third, the education policy produces procedure. The unfair procedure will cause the unfair result.
     Fifth part:The strategies of how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policy fairness attribute. The main strategy includes: First, the fairness standard i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econd, utilizing the policy analysis model reasonably; Third, look the fairness as the value standard of education policy; Fourth, guarantying procedure fairness of education policy.
引文
① 周济: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10/16/content_6891011.htm
    ② 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 2006 年 12 月 01 日.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
    ② 参见:(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③ 参见:(英)布莱恩·巴利著,曹海军译.社会正义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④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70.
    ① Robert A.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in Jay M. Shafritz & Albert C. Hyde(eds.),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or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Oak Park: Illiois, 1978.124.
    ② (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
    ③ Rosemarie Tong, Ethics in Policy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6), 12-38.
    ④ Martin Wachs, “Introduction,” in Ethics in Planning, ed. Martin Wach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85),13-15.
    ① (美)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9-140.
    ② Gunnar Myrdal, An American Dilenna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44), 1033.
    ③ Theodore H. Poister,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9-15.
     ① (以)英博(1nbar,D.E.)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3-104.
    
    ① 参见: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② 参见: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③ 参见:陈燕.公平与效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④ 参见: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① 参见:安晓敏等.我国义务教育经费配置公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东北师大(哲社版),2007(4).
    ② 参见: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③ 参见:王雪梅等.法与教育公平[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④ 参见: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⑤ 参见:魏向赤,王小明.促进教育公平:体制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
    ⑥ 参见: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5.
    ⑦ (以)英博(1nbar,D.E.)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总序Ⅰ.
    
    ① 参见: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② 参见: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③ 参见: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 参见: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①参见: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②参见: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③参见: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④参见: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⑤参见:吴仁林.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抉择的重要取向[J].教育探索,2006(2).
    ⑥参见:李孔珍、洪成文.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①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② 孙光.政策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14.
    ③ 江畅.从当代哲学及其应用看应用伦理学的性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① 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3.
    
    ① (美)路德·宾克莱.二十世纪伦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214.
    ②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66.
    ① (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1990.445-446.
    ②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 15 卷)[M].第二版,375.
    ②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①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38.
    
    ①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②(美)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③ 张国庆.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9.
    
    ① 郑传坤.公共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60.52.
    ③ 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286.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② (日)小林直树.现代公共性の考察[J].公法研究.1989. 51.
     ① 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1.
     ① 杨东平.《探索和谐、公平的教育》。见:(美)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周玲、杨旻译.掌控公立学校教育:地方主义与公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Ⅰ(总序).
     ① 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12-01.
     ①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②周满生.教育发展:区域差异与宏观政策调整[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472305.html
    ①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②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③教育部 2006 年第 4 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4)[DB/OL].http://www.edu.cn/article/20060509/3188956.shtml
    ④ 陈珍国.重构教育公平形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6.(7A).
    ① 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
    ②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③ 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N.Y.:Knopf,1953.129.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84.
    ② (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③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5.
    ④ 戴文礼.公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3.
    ①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3.
    ②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0.
    ③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版,1991. 1286.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813.
     ① 卢乃桂,柯政.教育政策研究的类别、特征和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7.(2)
    ① (美)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与社会[M].转引自台湾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8.
    ② (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1-32.
    ③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
    ④ (美)卡尔·J·弗雷德里奇.人和政府[M].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63.79.
    ⑤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华夏出版社,1990.4
    ⑥ 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N.Y.:Knopf,1953.129.
    ⑦ (台湾)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
    ⑧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20.
    ⑨ 郑立新.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5.
    ① 郑传坤.公共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② 冯静.公共政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③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0.
    ④ 胡平仁.在权力与权利之间:公共政策学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40.
    ⑤ 张毅,曹海军.对立与统一: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张力关系[J].行政与法,2002(12).
    ⑥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⑦ 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2002.7-8.
    ⑧ 张毅,曹海军.对立与统一: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张力关系[J].行政与法,2002(12).
     ①成有信.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42.
    
    ① 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6-99.
    ② 戴文礼.公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P41.
    ③ 李风圣.论公平[J].哲学研究,1995(11).
    ①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J]. 探索,2001,(1).
    ② 梁军.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公平感现象透析[J]. 社会科学家,2000,(5)).
    ③ 张晓明.公平和效率:一个历史和理论的分析[J].哲学研究,1995(7).
    ④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学习邓小平社会公平的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⑤ 夏文斌.走向正义之路:社会公平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37.
    ⑥ 黄静宜,傅琼.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1).
    ⑦ 陶万辉.公平观与公平的概念界定[J].哲学研究,1996(4).
    ⑧ 朱静.教育公平的界定及其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
    ⑨ 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4.
    ⑩ 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 郭志鹏.公平与效率新论[M]. 北京:解放军山版社,2001.8.
    ① 转引自:(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77.
    ② 转引自:(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77.
    ③ 转引自:(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78.
    ④ 转引自:(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67.
    ⑤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6,2118.
    ⑥ 陈瑛,许启贤.中国伦理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67.
    ① (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107.
    ② 陈燕.公平与效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7.
    ③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6.
    ④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63.
    ⑤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89.
     ① 戴文礼.公平论[M].北京:中同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3,6.
     ① 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③ 此划分法参考了徐梦秋的观点.见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1).
     ① 关于操作的公平,参见: (美)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005 年重印).85-87.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22.
     ① 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15.
     ①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导论1,188.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① 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 Y.:Knopf, 1953.129.
    ②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③ 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
    ④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40.
     ①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7.
    
    ①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8.
    ② 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5-115.
    ③ 樊纲. 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3.
     ① 宋锦洲.公共政策:概念、模型与应用[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46-49.
    ①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25-226.
    ②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思想研究室.调整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6(12).
    
    ① 瞿葆奎.教育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3.
    ②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
    ③ (日)小林直树.现代公共性の考察[J].公法研究.1989.(51).
    
    ① 王海民.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1.
    ② 王海民.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9-240.
    ③ 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15.
    
    ①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思想研究室.调整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6(12).
    ②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① 徐凌,张继.公共政策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8-12.
    ② Woodrow Wi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in Jay M. Shafriaz & Albert C. Hyde(eds.),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Oak Park,ILLionois:Moore Publishing Company,Inc.,P.3.
    ③ Robert A.Dahl.“The Science of Puh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i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op.cit.,P.123.
    ① H.George Frederickson,“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Jay M.Shafritz & Albert C. Hyde,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oore Publishing Company,Inc.,Oak Park,Illinois,1978.392.
    ② (美)安德鲁·J.杜布林.组织行为基础——应用前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199.
    ③ 王春福.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J].求实,2005. 2
    ④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
     ①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153.
    ① 1897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了一个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简称为“帕累托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否则,就不是帕累托标准,而是帕累托改进。例如,一辆有 30 个座位的客车,有序地一次性安排满载运行,即是帕累托安排。在没有满载之前,每增加一个乘客,即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车辆达到 30 位乘客满载运行,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标准、帕累托安排是理想环境和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制度安排,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帕累托改进则是达到“理想王国”的路径和方法。
    ②高清海,胡海波.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53-354.
     ① 傅禄建.应当办好重点中学[J].教育参考,1996(1).
     ①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6-1427.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63.
    ②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58.
     ①人大代表之忧:农村孩子无奈的“择城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3/07/content_5812443.htm
     ①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13.
     ① (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4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310.
    ② 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74.
    ③ Ramon Flecha:Modern and Postmodern Racism in Europe:Dialogic Approach and Anti-Racist Pedagogies;Harvard Education Review,Vol.69, No.2,1999.
    ④ 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76-177.
    ① 学者们对近代西方政治伦理学的公平理论划分的名称表述有多种,这里参照威尔·金里卡的表述。参见:(加)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② (加)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0.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5.
    ① (加)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1-92.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3.
     ①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303.
    
    ① 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5-86.
    ② 郭彩琴.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84.
     ①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① 郭彩琴.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58.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0-101.
    ①林达.科尔曼报告改变美国公共教育[EB/OL].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5-04/10/content_210422.htm
     ① 安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取消市县村 3 类别[N].中国教育报,2008-1-4(1).
    ①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86.
    ②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70.
    ③ Robert A. Dahl.“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ree Problems”,in Jay M. Shafritz & Albert C. Hyde(eds.),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oore Publishing Company,Inc.,Oak Park:Illiois,1978.124.
    ④ (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
    
    ① 这三种价值观的划分见:桑新民.当代教育哲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119-120.
    ② (英)摩尔.哲学研究[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公司,1922.260.
    ③ (美)舒利克.伦理学[M].纽约: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39.10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9,326.
    ③ 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34.
    ④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3.
    ⑤ 薛小荣.对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评价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6(4).
    ⑥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1.
    
    ①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71-272.
    ②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6.
    ③ 楼慧心.知识·制度·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影响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5.
    ① 楼慧心.知识·制度·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影响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9.
    ②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8.
    ③ 樊钉.公共政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23.
    ④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0.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37.
    
    ① 胡伟.政府过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7.
    ②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
     ① 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4.
     ①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1.
    ① 王慧军.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政府利益及其约束[J]. 理论探讨,2007(2).
    ② 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
    ③ 所谓“外部性”,就是指当事人在没有参与一项交易或决策或其他活动的情况下,在没有预付任何成本或得到任何补偿的前提下,享受了利益或承担了危害。见:(英)詹姆斯·E·米德著,施仁译.效率·公平与产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302.
    ④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96.
    ⑤ (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0.
    
    ①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108.
    ②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96.
    ③ 周小虎,王玲.论教育政策制定的利益指向一一利益集团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 2006(1).
    ①(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9.
    ②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8.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3,3.
    ② (美)列奥·施特劳斯主编,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657.
    ③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5.
    ①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2.
    ② 陈奎元.宪法和宪法修正案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204 .
    ③ 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 浙江学刊,2005(1).
    ④ 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 浙江学刊,2005(1).
    ⑤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3.
    ① (英)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6.
    ② 余宏俊. 试论“人性”认识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趋势[J]. 学术论坛,2002(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④ (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33.
    ⑤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① (美)丹尼斯 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3.
    ② 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0-111.
    
    ① (美)丹尼斯 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
    ②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21.
    ③(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22.
     ①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19.
    ① Earl Latham.“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in Political Behavior, ed. Heinz Eulau,Samuel J. Eldersveld,and Morris Janowitz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 239.
    ② (加)迈克尔·豪利特等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1-62.
    ③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19.
    
    ①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23.
    ② (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47.
    ③ (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8.
    ①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2.
    ② 贺卫,王浣尘.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0(1).
     ① 关于博弈论数学模型,本文参照了黄涛的《博弈论教程》。见: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0-16.
    ② 贺卫,王浣尘.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0(1).
     ① (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46.
    ①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8.
    ②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35.
    ③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5.
    ④ Theodore H. Poister,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9-15.
    ⑤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3.
     ① 曾天山.教育政策研究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① (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政治过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2.
    ②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0.
    ③ (德)舍勒.论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M]. 英译本,1973.89.转引自: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M].教育科学,2003(2).
    ① 严强.论公共政策的价值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
    ② 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2003(3).
    ③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一门正在发展的教育新学科[J].上海高教研究,1996(1).
     ① (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38.
    ② 参见: (美)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005年重印).85-87.
     ①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75.
    
    ① 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②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77.
    ③ (韩)朴贞子,金炯烈.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2.
    ④ 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38-142.
    
    ① 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129.
    ② 刘雪明.政策运行过程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71-81.
    ③ 沈承刚.政策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272-279.
     ①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12.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49.
     ① 汪全胜.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1.
     ①(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① (美)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4-85.
    ② Tom R.Tales.“What is procedural Justice”[A].《Law & Society Review》,Volume 22,Number 1998(1).
    ③ R.S.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 Process Values",in Cornell law Review,Vol.60,November 1974,No.1,1-52.
    ④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28-230.
    ⑤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8.
    ① 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27-128.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10.
    ① 中 国 共 产党 第 十六 次 全国 代 表大 会 在北 京 隆重 开 幕, 江 泽 民作 报 告 [EB/OL]. 中 国网 : http ://www.china.com.cn/chinese/2002/Nov/229855.htm
    ②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9.
    ③ 高庆蓬,曲正伟.义务教育实施中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缺失及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①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0.
    ① 彭冰.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 40% [N].中国青年报,2004-06-14.
    ② 沈路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N].中国教育报,2004-4-20-(1).
    ③ 陈弘仁.农村辍学率反弹拉响教育警报[N]. 中国改革报,2005-01-18(4).
    ④ 彭冰.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 40% [N].中国青年报,2004-06-14.
    
    ①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不出版社,2002.2.
    ②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34.
    ①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84.
    ② (美)托马斯·戴依.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
    ③ (美)托马斯·戴依.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25.
     ① (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5.
     ①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7.
    
    ①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 北京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②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90.
     ① (加)迈克尔·豪利特等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1-62.
    ②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3.
    
    ① (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3.
    ② (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
    ① 胡象明.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J].政治学研究,2000(2).
    ②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竺乾威,胡君芳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6,28.
    ③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
    ④ 陈新民.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M].台湾:三民书局,1992.134.
    ⑤ 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6-58.
    
    ① 孙丽岩. 公共利益服从的博奕分析[J].法学,2004(10).
    ② 陈奎元等.宪法和宪法修正案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04 .
    ③ 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 浙江学刊,2005(1).
    ④ 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 浙江学刊,2005(1).
    
    ① (英)亚当·斯威夫特著,萧韶译.政治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4-126.
    ②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① 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2002.239.
    
    ① (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5-148.
    ② 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版 [M].人民出版社,1995.697.
    ② 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① 青岛教育收费实行“听证制”[N].中国教育报,2000-8-15(1).
     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70.
    [2](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
    [3](美)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9-140.
    [4](以)英博(1nbar,D.E.)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3-104,2003.总序Ⅰ.
    [5]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6]周济: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10/16/content_6891011.htm
    [7]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 2006 年 12 月 01 日
    [8]孙光.政策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14.
    [9]江畅.从当代哲学及其应用看应用伦理学的性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10]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3.
    [11] (美)路德·宾克莱.二十世纪伦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214.
    [1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66-590.
    [13](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45-446.
    [14]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36-40.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 15 卷)[M].第二版,375.
    [16]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33-38.
    [1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18]张国庆.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9-50,234.
    [19]郑传坤.公共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20]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60.52.
    [21]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6.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4]小林直树.现代公共性の考察[J].公法研究.1989. 51.
    [25]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1.
    [26]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12-01.
    [27]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8]周满生.教育发展:区域差异与宏观政策调整[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472305.html
    [29]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0]教育部 2006 年第 4 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4)[DB/OL].http://www.edu.cn/article/20060509/3188956.shtml
    [31]陈珍国.重构教育公平形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
    [32]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84.
    [34](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35](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5.
    [36]戴文礼.公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1,113,123,6.
    [37]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005 年重印).302-303.
    [38]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0.
    [39]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版,1991. 1286.
    [40]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813.
    [41]卢乃桂,柯政.教育政策研究的类别、特征和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7.(2)
    [42](美)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与社会[M].转引自台湾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8.
    [43](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1-32.)
    [44](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
    [45](美)卡尔·J·弗雷德里奇.人和政府[M].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63.79.
    [46](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华夏出版社,1990.4
    [47](台湾)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
    [48]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20.
    [49]郑立新.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5.
    [50]郑传坤.公共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51]冯静.公共政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5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0.
    [53]胡平仁.在权力与权利之间:公共政策学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40.
    [54]张毅,曹海军.对立与统一: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张力关系[J].行政与法,2002(12).
    [5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56]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2002.7-8.
    [57]成有信.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42.
    [58]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6-99.
    [59]李风圣.论公平[J].哲学研究,1995(11).
    [60]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J]. 探索,2001,(1).
    [61]梁军.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公平感现象透析[J]. 社会科学家,2000,(5)).
    [62]张晓明.公平和效率:一个历史和理论的分析[J].哲学研究,1995(7).
    [63]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学习邓小平社会公平的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64]夏文斌.走向正义之路:社会公平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37.
    [65]黄静宜,傅琼.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剖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1).
    [66]陶万辉.公平观与公平的概念界定[J].哲学研究,1996(4).
    [67]朱静.教育公平的界定及其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
    [68]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4,58-84.
    [69]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70]郭志鹏.公平与效率新论[M]. 北京:解放军山版社,2001.8.
    [7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6,2118.
    [72]陈瑛,许启贤.中国伦理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67.
    [73](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107.
    [74]陈燕.公平与效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7.
    [75]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6.
    [76]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9,163.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79]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8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22.
    [81]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15.
    [82](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导论 1,188.
    [8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84]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85]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
    [8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87]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7.
    [88](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8.
    [89]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4-27,105-115.
    [90]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3.
    [91]宋锦洲.公共政策:概念、模型与应用[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46-49.
    [9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25-226.
    [9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思想研究室.调整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6(12),15.
    [94]瞿葆奎.教育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3.
    [95](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96](日)小林直树.现代公共性の考察[J].公法研究.1989. ( 51).
    [97]王海民.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1,239-240.
    [98]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99]徐凌,张继.公共政策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8-12.
    [100](美)安德鲁·J.杜布林.组织行为基础——应用前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199.
    [101]王春福.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J].求实,2005. 2
    [10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
    [10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153.
    [104]高清海,胡海波.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53,354.
    [105]傅禄建.应当办好重点中学[J].教育参考,1996(1).
    [106]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6-1427.
    [10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63, 1658-1813.
    [108]人大代表之忧:农村孩子无奈的“择城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3/07/content_5812443.htm
    [109]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310 页.
    [111]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74,176,177.
    [112](加)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0-41,92.
    [113] 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1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版[M].人民出版社,1995.697.
    [115]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5-86.
    [116](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1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0-101.
    [118]林达.科尔曼报告改变美国公共教育[EB/OL]. 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5-04/10/content_210422.htm
    [119]安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取消市县村 3 类别[N].中国教育报,2008-1-4(1).
    [120]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86.
    [12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70.
    [122](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
    [123]桑新民.当代教育哲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119-120.
    [124](英)摩尔.哲学研究[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公司,1922.260.
    [125](美)舒利克.伦理学[M].纽约: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39.100.
    [1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1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9,326.
    [128]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34.
    [129]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3.
    [130]薛小荣.对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评价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6(4).
    [13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1.
    [132]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71-272.
    [133]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6.
    [134]楼慧心.知识·制度·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影响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5,8-9.
    [135](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8-23,222.
    [136]樊钉.公共政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23.
    [137]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37.
    [138]胡伟.政府过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7.
    [139]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
    [140](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1.
    [141]王慧军.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政府利益及其约束[J]. 理论探讨,2007(2).
    [142](英)詹姆斯·E·米德著,施仁译.效率·公平与产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302.
    [143](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96.
    [144](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0.
    [145]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108.
    [146](美)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周玲,杨旻译.掌控公立学校教育:地方主义与公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Ⅰ(总序).
    [147]周小虎,王玲.论教育政策制定的利益指向一一利益集团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 2006,(1).
    [14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9.
    [149](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8.
    [15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33,3.
    [151](美)列奥·施特劳斯主编,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657.
    [15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5.
    [153]陈奎元.宪法和宪法修正案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04 .
    [154]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 浙江学刊,2005(1).
    [155]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3.
    [156](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6.
    [157]余宏俊. 试论“人性”认识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趋势[J].学术论坛,2002(5).
    [158](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33.
    [159]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l 安徽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160]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0-111.
    [161](美)丹尼斯 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
    [162]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21.
    [163](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19,21-22.
    [164](加)迈克尔·豪利特等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1,62.
    [165](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47.
    [166](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8.
    [167]贺卫,王浣尘.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0(1).
    [168]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0-16.
    [169](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46.
    [170]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35,284.
    [17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5.
    [172]曾天山.教育政策研究刍议[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173](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政治过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2.
    [174](德)舍勒.论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M]. 英译本,1973. 89.转引自: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M]. 教育科学,2003(2).
    [175]严强.论公共政策的价值 [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
    [176]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 教育科学,2003(2).
    [177]袁振国.教育政策学——门正在发展的教育新学科[J].上海高教研究,1996(1).
    [178](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38.
    [180]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75-177,212.
    [181]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182](韩)朴贞子,金炯烈.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2.
    [183]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38-142.
    [184]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129.
    [185]刘雪明.政策运行过程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71-81.
    [186]沈承刚.政策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272-279.
    [18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49.
    [188]汪全胜.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1.
    [189](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5-148.
    [19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8.
    [191]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27-128.
    [19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10.
    [19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作报告[EB/OL]. 中国网: http ://www.china.com.cn/chinese/2002/Nov/229855.htm
    [19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9.
    [195]高庆蓬,曲正伟.义务教育实施中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缺失及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96](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5-20.
    [197] 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 教育研究,2002(10).
    [198]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西方学者的视角及其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2005(7).
    [199]彭冰.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 40% [N].中国青年报,2004-06-14.
    [200]沈路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N].中国教育报,2004-4-20-(1).
    [201]陈弘仁.农村辍学率反弹拉响教育警报[N]. 中国改革报,2005-01-18(4).
    [202](美)托马斯·戴依.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25.
    [203]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 北京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04](加)迈克尔·豪利特等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1,62.
    [205](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3,223.
    [206](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
    [207]胡象明.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J]. 政治学研究,2000(2).
    [208](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竺乾威,胡君芳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6,28.
    [209](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5.
    [210]陈新民.宪法基 本权利之基本理论[M].台湾:三民书局,1992.134.
    [211]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6-58.
    [212]孙丽岩. 公共利益服从的博奕分析[J].法学,2004(10).
    [213]陈奎元等宪法和宪法修正案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04 .
    [214]杨建顺.公共利益辨析与行政法政策学[J]. 浙江学刊,2005(1).
    [215] 青岛教育收费实行“听证制”[N].中国教育报,2000-8-15(1).
    [216](英)亚当·斯威夫特著,萧韶译.政治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4-126.
    [21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21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10.
    [219] Tom R.Tales.What is procedural Justice [A]. Law & Society Review,Volume 22,Number 1998(1).
    [220] Robert A. Dahl,“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in Jay M. Shafritz & Albert C. Hyde(eds.),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oor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Oak Park:Illiois,1978.p. 124.
    [221]Rosemarie Tong, Ethics in Policy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6), pp. 12-38.
    [222]Martin Wachs, “Introduction,” in Ethics in Planning, ed. Martin Wach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85), p.xiii-xiv.
    [223]Gunnar Myrdal, An American Dilenna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44), p.1033.
    [224]Theodore H. Poister,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p.9-15.
    [225]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 Y. :Knopf, 1953.P.129.
    [226]Woodrow Wi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in Jay M. Shafriaz & Albert C. Hyde(eds.),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Oak Park,ILLionois:Moore Publishing Company,Inc.,P.3.
    [227]Robert A. Dahl. “The Science of Puh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i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p. cit.,P.123.
    [228]H. George Frederickson,“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Jay M. Shafritz & Albert C. Hyde,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ore Publishing Company,Inc., Oak Park, Illinois, 1978. p.392.
    [229]Ramon Flecha:Modern and Postmodern Racism in Europe:Dialogic Approach and Anti-Racist Pedagogies;Harvard Education Review,Vol.69, No.2,1999.
    [230]Earl Latham,“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in Political Behavior,ed. Heinz Eulau,Samuel J. Eldersveld,and Morris Janowitz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 p. 239.
    [231]Theodore H. Poister,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p.9-15.
    [232]R.S.Summers,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Process Values,”in Cornell law Review,Vol.60,November 1974, No. 1,p.1-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