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左翼十年”在茅盾的文学历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这十年间种种芜杂的论争未曾止息,这些论争遮蔽了茅盾的“左翼文学”构建理念,论文参照茅盾参与的几次重大论争,重点探讨1928-1937年“左翼文学”建构过程中茅盾的境遇和姿态。
     第一章,在“革命文学”论争中,作为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革命工作者,茅盾努力促成“革命文学”地盘的扩大。同时,身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和文学创作者,茅盾关于“革命文学”的认识又独出己见,在“论争”及“创作”并行的特殊境遇中,他灵活地将“申述”和“答辩”相结合,创立了较为成熟的“自述性”批评文体。
     第二章,“左联”成立后,茅盾清醒地认识到,左翼文人既面临着纠正“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偏弊的任务,也担负着发展壮大“左翼文学”的使命,他自觉地肩起历史赋予的职责,努力规避左翼内部错综矛盾的绑缚,客观回望“左翼文学”的历史,积极展望“左翼文学”的未来,竭力缔造崭新的“左翼文学”。
     第三章,“文艺大众化”讨论同左翼文人的革命目的和变革新文学的意图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态度的同一性”,但不同个体对“大众”其实怀有不同的政治想象。茅盾等人认识和建构的“大众”迥异于“左翼话语”,在提倡“无产阶级艺术”(1925)伊始就有所显现,并继续影响他的左翼文艺观。
     第四章,“文艺自由论辩”引发了当时人关于“第三种人”、“自由人”等论争,茅盾表面上未曾介入,而实际上他采用“文学的方法”策略性地参与论争,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茅盾灵活的应对,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当时左翼文人在“政治立场”与“艺术自由”之间难以抉择的迷茫。
     第五章,“两个口号”论争貌似夹杂着浓厚宗派恩怨的“政治路线”之争,但在茅盾和《文学》同人看来,实为关于“文学”的论争,核心在如何处理“创作与批评”、“理论与实践”等关系。茅盾此时发表在《文学》月刊“文学论坛”上的文论,表明了茅盾作为“作家而同时又是理论家”的形象建构及身份认同,也显露了茅盾个人内在视景的丰富多样。
     第六章,面对左翼文坛的偏弊,茅盾身为“一个作家”,他主张用“文学的方法”和“小说的形象”来予以纠正,可谓是对症施治,意义自不待言。但茅盾设定的个体在现实处境中难以游刃有余,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池也影响着茅盾关于“左翼文学”的想象和“左翼文学”的建构。
In Mao Dun's literary career, the decade from 1928 to 1937 shows prominence of hi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ideas of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However, his literary ideas were not given enough credit at that time, which was partly caused by the contemporary theorists' unfavorable treatments of him. Therefor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major debates in which Mao Dun joined,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concerns his literary stances and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s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Judging from the facts that Mao Dun was long affiliated with the Literary Association and served as a veteran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t is safely assumed that he was an active adher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first major novelist and literary theorist and translator, he demonstrated his unique grasp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his indigenous "self-descriptive" mode of literary criticism. He integrated the "defensive" practice which was in response to leftist writers' criticism with the "descriptive" strategy which was employed to reflect on his own works.
     The following chapter is designed to pinpoint the difficulties which Mao Dun had confronte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leftist writers had great difficulties in amending the lin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and in fostering and developing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In conjunction with that, Mao Dun consciously dissociated himself from the internal rivalry and the dissensions among the revolutionary camps, and managed to envision a new future for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that the propaganda of "Popularization of the Masses'Literature and Art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to leftist writers' revolutionary agenda of reforming literature. Despite the diverse political imaginations of "the masses", the Left-wing League reached to some degree a similar recognition of "the masses". Mao Dun's definition of "masses" nonetheless differed from the mainstream "leftist discour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advocacy of "Proletarian art" in 1925, and continuously influenced his leftist literary viewpoint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heated discourses raised from the "Debate on Literary Liberty". Mao Dun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trategically adopting "literary method" to maintain his stance. His flexible responses, on the other hand, manifested the leftist writers' dilemma in maintaining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in pursuing artistic freedom.
     The fifth chapter tackles the complexity between the "Two Slogans," i.e. Literature for National Defense and Mass Literature for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nd War. Whatever the debates of the "Two Slogans" were imbued with, in the eyes of Mao Dun and his cohort of the Literature Monthly, they were de facto debates over "literature" per se with primary concerns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and lite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at sense, examinations of the Mao Dun's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Monthly provide a wider scope of his multiple identities such as a creative writer, a critical theorist in various perspectives, etc.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with Mao Dun's endeavors to confront the drawbacks of the leftist literary world. He proposed "literary method" and "the image of novels" to minimize the degeneration within the literary arena.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fictionists were excessively ridden by the leftist attitudes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individual distinction, betraying Mao Dun's strenuous efforts. Such discrepancy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he witnessed also affected his conceptu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引文
1吴组缃:《子夜》,《文艺月报》第1卷创作号,1933年6月1日。
    6周扬:《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文学理论集一·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7参见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8横(茅盾):《有原则的论争是需要的》,《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53页。
    10茅盾:《批评家的神通》,《文学》第1卷第2号,1933年8月1日。
    17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18茅盾:《文学的新生》,《新生》第1卷第36期,1934年10月13日。
    19蕙(茅盾):《新,老?》,《文学》第2卷第4号,1934年4月1日。
    20依照冯友兰的解释,“损益底日新”指“新类的出现”:“在实际底事物中,如有代表某类之事物出现,此类在以前并无代表;此亦是日新,此日新亦是进步底”。冯友兰:《新理学》,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678页。
    21如茅盾曾说:“我们要奋然一脚踢开我们所有过去的号称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作品以及那些浅薄疏漏的分析,单调薄弱的题材,以及闭门造车的描写!”施华洛(茅盾):《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文学导报》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
    22茅盾:《西洋文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23沈雁冰、刘贞晦:《中国文学变迁史》,上海新文化书店,1921年。
    24沈雁冰:《(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期,1921年1月10日。
    25沈雁冰:《独创与因袭》,《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22年1月4日。
    26沈雁冰:《“文学批评”管见一》,《小说月报》第13卷第8期,1922年8月10日。
    27伯元(茅盾):《天才与勇气》,《申报》副刊《自由谈》,1933年11月20日。
    28蕙(茅盾):《新,老?》,《文学》第2卷第4号,1934年4月1日。
    2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97页。
    30曹清华将现代书局的《现代》、《申报》副刊《自由谈》及生活书店办《文学》定为“编辑权没有掌握在左翼人事手中的商业性文学刊物”。这类刊物持兼容并包的方针,接受不同倾向的稿件,左翼作家往往能在版面上占一席之地,有时甚至成为支柱。这类刊物因为不易冒犯政治忌讳,拥有一定抗政治干扰的能力,因而能维持较长的期刊。参见曹清华:《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139页。
    3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40页。
    36赵新顺:《太阳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37茅盾:《<地泉)读后感》,《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332页。
    38陈红旗:《左翼文学的发难:贫弱的实绩与历史的光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15页。
    3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95-396页。
    4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94-395页。
    41参见柳泳夏:《“革命文学”论争(1929年至1930年)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文学组博士论文,1995年:参见李志:《论太阳社》,《文学评论丛刊》(第2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2华希理(蒋光慈):《论新旧作家与革命文学——读(文学周报)的(欢迎太阳>以后》,《太阳月刊》4月号,1928年4月1日。
    47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2000年,第93页。
    48李初梨:《一封公开信的回答》,《文化批判》第3号,1928年3月15日。
    45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太阳月刊》(创刊号),1928年1月。
    4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95页。
    47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考察》,《创造月刊》第1卷第19期,1928年3月。
    48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15日。
    49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曾谈到:“记得去年春初,《太阳月刊》和《文化批判》(创造社)还有些互相攻讦的文字,很不能讳饰地在互争‘革命文学’的正统,或是‘发言权”。
    50 1924年11月15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载有一则《春雷文学社小启事》,称要改变现代文学界“靡靡之音”的潮流,预备每星期在《觉悟》上出文学专号。启事的发起人就是光赤、秋心、泽民、环心等人,不过该刊物只出两期就停刊了。李初梨嘲讽此事鲜为人知。
    51杨邨人:《太阳社与蒋光慈》,《现代》(影印本)第3卷第4期,第473页。
    52这与蒋光慈质疑的“方璧”的误会即“只承认描写第四阶级生活的文学”不无关系。
    53《编后》,《太阳月刊》3月号,1928年3月。
    54如1928年1月10日,叶圣陶也介绍《太阳月刊》,他匿名写了《介绍<太阳>月刊》一文,见《小说月报》第19卷第1号补白,其中说到:“《太阳》是今年新产生的文艺刊物,一班作者抱着热情的心情,愿意向光明走,所以他们的刊物取了‘太阳’这个名字。”参见商金林撰著:《叶圣陶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3页。
    55华希理(蒋光慈):《论新旧作家‘与革命文学——读(文学周报>的(欢迎太阳>以后》,《太阳月刊》4月号,1928年4月1日。
    56程凯:《“革命文学”历史谱系的构造与争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第50页。
    57一般般只知道蒋光慈与创造社同人往来较多,而不大知道蒋光慈也是创造社成员。他参加创造社的时间约在1925年11月、12月间。1925年12月15日宋若瑜给蒋光慈的信中曾提及这事:“你现在加入创造社,我很赞成。你时常和他们谈谈或者可以得到许多安慰。”蒋光慈自1926年1月1日出版的《洪水》第8期开始发表杂感文《共产不可不反对》。以后一直在创造社的刊物发表小说和论文,《创造月刊》自1926年4月出版的第1卷第2期到1928年1月的第1卷第8期止,连载了他的《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中篇小说《野祭》和后来《俄罗斯文学》的单行本也归创造社出版部出版。郭沫若在《创造十年续编》中曾回忆起光慈参加《洪水》的经过,他说他自己于《洪水》第3号或第4号开始做文章,“除了我而外,我又把漆南薰和蒋光次也拉来参加了。他们的参加,不用说,是使《洪水》,否,不仅《洪水》,是使整个创造社改涂了一番面貌。”在回忆中郭沫若非常推崇蒋光慈:“他为人直率、平坦、不假虚饰,有北方式的体魄与南方式的神经。这种人,我觉得,是很可亲爱的。可惜太死早了一点。假如再多活几年,以他那开朗的素质,加以艺术的洗练,‘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作品’的呼声怕是不会被人喊出来的吧?……但我却要佩服光慈,他在‘浪漫’受着围骂的时候,却敢于对我们说:‘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他所说的‘浪漫’,大概就并不是所说‘吊儿郎当’。但也很恳切,他怕我们还不能理解,又曾这样为我们解释几句:‘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什么的,这种精神便是浪漫主义。具有这种精神的,便是浪漫派’。……光慈确是这样的一种人;可惜实在太死早了一点。”瞿光熙:《现代文学史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99100页。
    58唐金海、刘长鼎主编:《茅盾年谱》(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5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05页。
    6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94页。
    116林伟民:《中国左翼文艺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11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日。
    118克生:《茅盾与(动摇)》,《海风周报》,1929年17期。
    69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谬误》,《创造月刊》第2卷第5期。
    70钱杏邨:《从东京回到武汉》,《文艺批评集》,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5月。
    71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
    72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日。
    73杨邨人在《太阳社与蒋光慈》中谈到:“茅盾于小说月报发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对于革命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颇有非难,太阳社与创造社,也联合战线施以攻击”。《现代》(影印本),第3卷第4期, 第475页。
    74如“茅盾的《鲁迅论》作于1927年10月30日,该文开头便说:‘近年来,常在各种杂志报章上,看到鲁迅的 文章。我和他没甚关系,从不曾见过面,然而很喜欢看他的文章,并且赞美他。’事实上,他们不仅曾经见过面,并且还有着比较密切的友谊。那么,在《鲁迅论》中茅盾为何那样叙说呢?这里面是有一些原因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是国民党南京政府下令通缉的人物。他于1927年8月中旬从牯岭回到上海,隐藏在景云里自己的家中,‘足不出门,整整十个月’。他的小说《幻灭》发表时,‘原来用的笔名如玄珠、郎损等,这时候不能用了’,因而署名‘茅盾’。由此可以推测,《鲁迅论》有意掩去作者与鲁迅的关系,大概也是不让人‘容易猜到’作者的真名实姓罢?”参见王中忱:《鲁迅与与茅盾的第一次会面及其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年第2期。
    75茅盾:《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茅盾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7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88—389页。
    77钱杏邨:《(幻灭)(书评)》,《太阳月刊》3月号,1928年3月1日。
    78钱杏邨:《(动摇)(评论)》,《太阳月刊》7月号,1928年7月1日。
    79这两篇后收在《茅盾与现实》中,《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泰东图书局,1930年3月。赵璕的研究表明,《茅盾与现实》乃是钱杏邨在《从牯岭到东京》发表后,迫于各种压力对原刊于《太阳月刊》的文章进行了大量增删修改的结果。参见赵璕:《文学与阶级意识:“革命文学”论争中阶级问题的研究》,北大博士论文,2005年。
    80钱杏邨:《茅盾与现实·序引》,《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泰东图书局,1930年3月。
    81钱杏邨:《<动摇)(评论)》,《太阳月刊》7月号,1928年7月1日。
    82钱杏邮:《茅盾与现实》,《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泰东图书局,1930年3月。
    83李初梨:《对于所谓“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底抬头,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应该怎样防卫自己——文学运动底新阶段》,《创造月刊》第2卷第6期,1929年1月10日。
    84《茅盾与现实》的合成时间大概在1930年2月至该书出版的1930年3月之间。
    85钱杏邮:《茅盾与现实·序引》,《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泰东图书局,1930年3月。
    86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2000年,第96页。
    87《停刊宣言》,《太阳月刊》(停刊号),1928年7月1日。
    88画室(冯雪峰):《革命与知识阶级》,《无轨列车》(创刊号),1928年9月25日。
    89维素(蒋光慈):《卷头语》,《时代文艺》(创刊号),1928年10月1日。
    90冯乃超口述:《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1986年3期。
    91阳翰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经过》,《阳翰笙选集——革命回忆录》(5),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46、148、149页。
    9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09页。
    91冯润璋:《我记忆中的左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94甘人:《拉杂一篇答李初梨君》,《北新》半月刊第2卷第13期,1928年5月6日。
    95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9-110页。
    9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7页。
    9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日。
    98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99钱杏邨:《中国新文学中的几个具体的问题》,《拓荒者》创刊号,1930年1月10日。
    100 1927年12月3日《时事新报》刊登以鲁迅领衔、郭沫若居第二、蒋光慈居第三的《创造周报启事》;1928年1月1日《创造周报》1卷8期,载有鲁迅领衔、蒋光慈居第二的《复活预告》。而后来留日归来的创造社的新秀们反对与鲁迅合作,这批激进的年轻人准备加强创造社的革命色彩,以政论性、理论性很强的《文化批判》代替《创造周报》,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时,蒋光慈脱离创造社而另办了一个以革命文学创作为主的《太阳月刊》。就蒋光慈而言,“早在1924年12月,他在《春雷文学社启事》中就向读者许诺:俟将来有机会时,本社另出他种文学刊物。终于机会来了!”参见马德俊:《蒋光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9-310页。
    101赵璕:《文学与阶级意识:“革命文学”论争中阶级问题的研究》,北大博上论文,2005年,第16-17页。
    102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读茅盾君底(从牯岭到东京)》,《创造月刊》第2卷第5期,1928年12月10日。
    103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104鲁迅:《我们要批评家》,《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这里说的钱杏邮“和茅盾扭结”,指钱杏邨“在《拓荒者》第一期《中国新兴文学中的几个具体的间题》中,反复引证藏原惟人的《再论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普罗列塔利亚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文,来评论茅盾的作品和反对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的见解。
    105“钱杏邨虽然也以当时流行的阶级观点阐释鲁迅,但他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抓住作品让‘文本’说话,全文直接引用鲁迅原文多达60多处(还不计字词和短句的引用),并且将‘原文’加以巧妙组合,逐点批判,最后推出总的论点。”参黄修己、刘卫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106(美)陈幼石著、雨寒译:《茅盾与(野蔷薇>:革命责任的心理研究》,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10页。
    107茅盾:《需要脚踏实地的批评家》,《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14号,1936年9月6日。
    108茅盾:《读(倪焕之)》,《文学周报》第8卷第20号,1929年5月。
    109冯乃超口述:《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1986年3期,第31-32页。
    110朱自清:《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献》,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60、62期,1929年3月4日,3月18日。
    111茅盾自述:“《幻灭》是在1927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写的,《动摇》是11月初至12月初写的,《追求》在1928年的4月至6月间”。参见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日。
    11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2页。
    11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3页。
    114钱杏邨:《(幻灭)(书评)》,《太阳月刊》3月号,1928年3月1日。
    115钱杏邨:《(动摇)(评论)》,《太阳月刊》7月号,1928年7月1日。
    116鲁迅说:“批评是‘精神底冒险’,批评家的精神总比作者会先一步的”。鲁迅:《并非闲话(三)》,《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117朱自清:《近来的几篇小说》,《清华周刊》第29卷第2、5、8期,1928年2月17日至3月30日。
    118钱杏邨:《茅盾与现实》,《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泰东图书局,1930年3月。
    119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日。
    12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8页。
    12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8页。
    12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5页。
    123许志安:《取精用宏推陈出新——试论茅盾长篇小说对中外小说结构艺术的继承与革新》,参见全国茅盾研究学会编:《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7页。
    124参见王嘉良:《文学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对茅盾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检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第84-85页。
    125沈雁冰:《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1921年2月。
    126沈雁冰:《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第1期,1920年1月。
    127黄修己、刘卫国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128(法)保罗·利科儿、陶远华等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1页。
    129 A·C·布拉德雷:《诗就是诗》,参见H·G·布洛克著、滕守尧译:《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0页。
    13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13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5页。
    132茅盾:《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茅盾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3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8页。
    134叶圣陶:《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载庄仲庆编《茅盾纪实》,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135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序》(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05-406页。
    137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7页。
    141钱杏邨:《批评与分析》,参见伏志英编:《茅盾评传》,现代书局,1931年12月。
    142茅盾在《读(倪焕之)》里认为“时代性”,除了表现时代空气以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其一是时代给予人们以怎样的影响,其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的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这里所说的文学的‘时代 性’,无非就是此前讨论过的‘出路’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是要求作家的想象和表达限定在历史进步的话语框架中。很显然,茅盾又回到了他1925年《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基本思路,而与他小说《蚀》的写作实践相互‘矛盾’。”参曹清华:《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8-79页。
    143参见[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144朱佩弦(朱自清):《(子夜>》,《文学季刊》第2期,1934年4月1日。
    146与此相关,可以参考利科儿(Ricoeur)与莱维纳斯(Levinas)的见解。通过自己所设定的约束规范(如伦理、价值、责任等),利科儿能够主张自身性承担着一种与他者性的辩证关系。正如他所说的:“某人的自身性在如此本质的程度上隐含了他者性,以至于其中之一若没有另一个则无法被思考。”利科儿因而提出了一个长时间作为莱维纳斯思考中心的问题。莱维纳斯提出的论证之一在于,我正是通过被他人呼喊和指责而成为了一个主体。当他人对我作出一个不可辩驳的控诉时,我才承担起一个不可替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它给与我真正的自身同一性和个体性。因而,在莱维纳斯看来,主体性根本上是一个受制于责任的问题。参见[丹]丹·托哈维著、蔡文菁译:《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脚注①。
    146郑超麟:《回忆沈雁冰》,《怀旧集》,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81-182页。
    117茅盾:《茅盾小传》,《茅盾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79页。
    118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54页。
    119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
    120冯雪峰:《雪峰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33页。
    121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152《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153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第19页。
    154许雪雪:《走访郁达夫》,杭州《文学新闻》第3期,1933年5月。
    155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新闻》第20、21期,1931年7月27日、8月3日。
    156何大百(郑伯奇):《中国新兴文学的意义》,《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157何大百(郑伯奇):《中国新兴文学的意义》,《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158潘汉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拓荒者》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10日。
    159参见沙洛:《过去文化运动的缺点和今后的任务》,《列宁青年》第2卷第6期,1930年1月1日;潘汉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拓荒者》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10日。这两篇文章都谈及“勇于自我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必要”。
    160刚果伦(钱杏邨):《一九二九年中国文坛的回顾》,《现代小说》第3卷第3期,1929年12月15日。
    161“林伯修(1889-1961),原名杜国庠,广东澄海莲阳乡兰苑村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07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师从口本著名社会主义思想家河上肇研习政治经济学。1919年归国,经李大钊介绍应聘到北京大学执教。1925年回家乡任金山中学校长等职。1928年1月辗转到上海,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进步文化宣传工作,30年代任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文教厅厅长、华南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广东社联主席及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参见杜运通、杜兴梅:《我们社:一个独立而富有特色的文学社团》,《新文学史料》2007年1期,第202页。
    162林伯修(杜国庠):《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问题》,《海风周报》第12号,1929年3月23日。
    163林伯修(杜国庠):《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十文艺问题》,《海风周报》第12号,1929年3月23日。
    173华汉:《(地泉)重版自序》,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文艺理论一集》(周扬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81-882页。
    174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22-523页。
    175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89页。
    176冯雪峰:《冯雪峰选集一论文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48-149页。
    177茅盾:《也是漫谈而已》,《文联》第1卷第4期,1946年2月25日。
    178姚辛:《左联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0页;另可参见陈早春编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文件选编》,《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17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43页。
    180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2000年,第140页。
    18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75页。
    1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76-477页。
    18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41页。
    184左联”内有党团,是党的组织,相当于现在的党组。据冯雪峰回忆,“左联”的党团书记,1930年是冯乃超、31年是冯雪峰、32年是阳翰笙和丁玲、33年以后是周扬。参见张大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况》,《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185冯雪峰:《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年的鲁迅·冯雪峰回忆鲁迅全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186左联秘书处消息:《关十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1932年3月15日。
    187茅盾:《(地泉)读后感》,载于1932年7月上海湖风书局重版的《地泉》。
    188茅盾:《我们这文坛》,《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1933年1月1日。
    189何大白(郑伯奇):《中国新兴文学的意义》,《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190茅盾:《给西方的被压迫大众》,《茅盾全集》(第二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556页。
    191王宏志:《鲁迅与“左联”》,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192“1930年9月下旬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在瞿秋白同志参与主持下召开,结束了‘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会议采取了‘调和主义’的态度,‘左’的错误并没有彻底结束。1931年1月7日,王明等人在共产国际米夫等人的支持下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瞿秋白被解除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于是,以正明为代表的比李立三更‘左’的路线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瞿秋白被排除出中央以后,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文艺界,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结识了左联的领导人冯雪峰、鲁迅、茅盾等,与他们一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从他进入文艺界到1934年1月初他离开文坛进入江西苏区,在这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直接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委员会(即文委,是文总——包括左联在内的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核心)作为一个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身体力行,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翻译了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论文艺的经典著作,也翻译了一些苏联作家的作品。同时他起草了《苏维埃的文化革命》等具有指示性的文件。”参见陈铁健:《瞿秋白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19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59页。
    194在创办《北斗》之前,“左联”已经开办过《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等重点刊物,但都被国民党一一查封。1931年初夏,冯雪峰通知丁玲,中央宣传部经研究,决定要她创办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丁玲曾在《我与雪峰的交往》中说:“叫我来编辑《北斗》不是因为能干,而是因为‘左联’里的有些人太红了,就叫我这样还不算太红的人来编辑《北斗》。这一时期我是属冯雪峰领导的。《北斗》的编辑方针,也是他跟我谈的,尽量地要把《北斗》办得像是个中立的刊物。因为你一红,马上就会被国民党查封。如左联的《萌芽》等好几个刊物,都封了。于是我就去找沈从文,当时沈从文是‘新月派’的,我也找谢冰心、凌叔华、陈衡哲这样一些著名的女作家。这在当时谁也不会相信她们是左派。所以《北斗》开始几期,人家是莫不清的。撰稿人当中有的化名,外人一时也猜不着是谁。瞿秋白在这里发表不少文章就是用的化名。我编《北斗》有没有受到过左的干扰呢?有,我记得有些时候,有的文章,一发出去同我们原来想的好像有抵触。这不是又暴露了呢?我们原来小想暴露《北斗》是左联办的,但这种文章一发出去,就暴露了。结果,原来给我们写文章的一些人就不再给我写文章了。像郑振铎、洪深这一些老作家,本来是参加左联的:郁达夫,第一次左联开会有他,在这个时候,都不晓得到哪里去了。这时候,雪峰提出:还要想办法把这些人的文章找来。于是,我们想出个题目:请你们谈一谈对现在创作的意见——征文,这样有些人的名字又在《北斗》上出现了,显得我们这个刊物还是和很多著名作家有联系。”丁玲:《我与雪峰的交往》,《丁玲全集》(第六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195茅盾:《“五四”运动的检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报告》,《文学导报》第1卷第5期,1931年8月5日。
    196珠璟(茅盾):《关于“创作”》,《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
    197施华洛(茅盾):《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文学导报》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口。
    19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69页。
    199程凯:《寻找“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历史规定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 期,2006年1月,第76页。
    200石山(茅盾):《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文学》第3卷第4号,1934年10月1日。
    201唐金海、刘长鼎主编:《茅盾年谱》(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405页。
    202参见刘禾:《跨语际实践》(修订译本),三联书店,2008年,第318-319页。
    203鲁迅:《(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204柄谷行人:《现代日本的话语空间》,董之林译、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6页。
    205伊赛克(H.R.Isaacs,1910-1986)中文名伊罗生,鲁迅日记里又作伊、伊君、罗生、伊洛生,美国人。1930年到上海,任上海《大美晚报》记者,1932年时为上海出版的《中国论坛》(《China Forum》)编辑。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1934年约鲁迅和茅盾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草鞋脚》,随即往北平翻译。1935年7月回国。参见《鲁迅全集》(第十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206茅盾:《编辑人的私愿》,《文学》第4卷第4号,1935年4月1日。
    207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655页。
    208《茅盾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221郁达夫:《(大众文艺)释名》,《郁达夫全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88-489页。
    222黎夫(夏征农):《不要污蔑了“大众文学”》,《春光》第1卷第3号,1934年5月。
    223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1925年5月2日、17日、31日,10月24日。
    224早期茅盾对当时广泛被新文化阵营所接受的进化论也是欣然接受的。不过,在他用进化论思想观察思考 宇宙、社会和一切人事时,他也有所选择。如他在用进化论探索人类社会的时候,既不赞同完全搬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不赞同尼采的体现了超人思想的进化论。他信奉的是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论’。他希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而达到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化。这一‘互助进化论’,将茅盾早期的人道主义与进化论相贯通。茅盾早期进化论思想的鼎盛期,约在1918年至1922年间。此后,进化论渐渐谈得少r。但我们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中仍可感觉到进化论思想的余绪。”参见李继凯:《全人视境中的关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225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18页。
    226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
    227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
    228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
    229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周报》第172、173、175、196期。
    230林伯修(杜国库):《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问题》,《海风周报》第12号,1929年3月23日。
    231《一九三一年的回顾》,《文艺新闻》第41号,1931年12月21日。
    232姚辛著:《左联史》,光明日1报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233《一九三一年的回顾》,《文艺新闻》第41号,1931年12月28日。
    234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45页。
    235包忠文主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29页。
    236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
    237陶晶孙:《大众化文艺》,《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
    238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第2卷第4期,1930年4月。
    239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第2卷第4期,1930年4月。
    240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241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242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243[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补.2001年.第28页。
    245沈端先:《文学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拓荒者》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10日。
    246麦克昂(郭沫若):《普罗文艺的大众化》,《艺术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3月14日。
    247瞿秋白:《“我们”是谁》,《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878页。
    247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45-546页。
    248(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前言》,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249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32年10月15日。
    250宋阳(瞿秋白):《再论大众文艺答止敬》,《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32年10月15日。
    25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53页。
    252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32年10月15日。
    253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22年10月15日。
    254张均:《左翼文学“读者”概念的演变》,《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第2页。
    255横(茅盾)在《有原则的论争是需要的》里赞之为:“每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可喜的现象,即展开了多方面的意见,而使读者得理解每一问题的多方面性”。参见《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256茅盾本人曾使用过“读众”这个术语。见方(茅盾):《一点小声明》,《文学》第5卷第1号,1935年7月1日。
    257当时瞿秋白在精心地发掘和维护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历史价值并批评“革命文学”对鲁迅的否定攻击、在充分肯定鲁迅的历史与时代价值的同时,对以鲁迅创作为滥觞的五四新文学的整体价值却没有予以肯定。或者说,把鲁迅的价值与五四新文学的价值割裂和分离起来,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肯定个体的鲁迅而否定整体的五四新文学。茅盾时任“左联”行政书记而表现了如此的倾向,但在论争的特殊氛围之中——“如果做‘应声虫’或是‘注释家’,换汤不换地也来那么几句,未免糟塌纸张,哄骗读者。既然推托不开编辑先生的要求,我一定得提出些不同的意见来让大家参考”——维护五四新文学的立场,不无“有意为之”的味道。
    258止敬(茅盾):《问题中的人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32年10月15日。
    259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32年10月15日。
    260舫(茅盾):《文艺与社会的需要》,《文学》第5卷第1号,1935年7月1日。
    261方(茅盾):《一点小声明》,《文学》第5卷第1号,1935年7月1日。
    262茅盾:《文艺大众化问题》,广州《救亡日报》第154、155号,1938年3月9日、10日。
    263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3期,1932年10月15日。
    264茅盾:《通俗化,大众化与中国化》,《反帝战线》第3卷第5号,1940年3月1日。
    269易嘉(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现代》第1卷第6期,1932年10月1日。
    270横(茅盾):《有原则的论争是需要的》,《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271余慕陶:《一九三二年文艺论战之总评》,《读书杂志》第3卷第2期,1933年2月。
    272茅盾:《批评家的神通》,《文学》第1卷第2号,1933年8月1日。未署名。
    273横(茅盾):《有原则的论争是需要的》,《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274芸生:《汉奸的供状》,《文学月报》第4号,1932年11月。
    275鲁迅:《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文学月报》第5、6期合刊,1932年12月15日。
    276鲁迅:《论“第三种人”》,《现代》第2卷第1期,1932年11月1日。
    277张闻天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最初以歌特的笔名发表在1932年11月3日《北斗》第30期上,后经作者略作删改,以科德的笔名转载十1933年11月15日《世界文化》第2期。
    278苏汶(杜衡):《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现代》第1卷第3期,1932年7月。
    279苏汶:《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现代》第2卷第1期,1932年11月。
    280丹仁(冯雪峰):《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和理论》,《现代》第2卷第3期,1933年1月。
    281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论作家的不自由并答复易嘉先生》,《现代》第1卷第6期,1932年10月。
    282苏汶:《一九三二年的文艺论辩之清算》,《现代》第2卷第3期,1933年1月。
    283参见周兴华:《茅盾观照文学的三种态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1期,第102-103页。
    284施蛰存:《我和现代书局》,《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3-64页。
    285施蛰存:《(现代>杂忆》,《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286施蛰存:《(现代)杂忆》,《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287余慕陶:《一九三二年文艺论战之总评》,《读书杂志》第3卷第2期,1933年2月。
    288茅盾:《批评家的神通》,《文学》第1卷第2号,1933年8月1日,未署名。
    289茅盾:《批评家种种》,《文学》第1卷第3期,1933年9月1日,未署名。
    290胡秋原:《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拥护》,《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30日。
    291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1-282页。
    292钱杏邮:《现代中国文学论·题记》,《阿英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24页。
    293钱杏邨:《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0日。
    294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69页。
    295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39-540页。
    296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80页。
    297傅东华:《十年来的中国文艺》,《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文学理论集一》(周扬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66页。
    298茅盾:《作家和批评家》,《申报月刊》第2卷第5期,1933年5月15日。
    299朱晓进:《政治文化语境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5期,第94页。
    299茅盾:《创作的准备》,《茅盾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1-22页。
    301止敬(茅盾):《致文学青年》,《中学生》第15期,1931年5月11日。
    302茅盾:《批评家的神通》,《文学》第1卷第2号,1933年8月1日。
    303茅盾:《需要脚踏实的批评家》,《生活期刊》第1卷第14号,1936年9月6日。
    304冯雪峰:《冯雪峰选集·论文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305陈晓明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误区与困境归结为:(一)“道德化的立场依然盛行”、(二)“独断论的思维方式”、(三)“标准的困难”、(四)“艺术感觉的迟滞”、(五)“知识的陈旧”之中说:“社会文化在整体上依然存在‘合法性危机’,个人表述就只有急迫地建立(自以为是的)真理性。这是当今中国文化内在矛盾的直接表现。……因为整体的合法性危机,故而道德理想主义会成为当代批评的主要思想基石,并且被神圣化,这是真理性在场的逻各斯中心的方式。内里是个体无法真正完成自我表达,其论述逻辑和意义,只能乞灵于道德上的正确。故而独断论的思维与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当代表达的主导性模式,因为道德理想主义的无可置疑或先验性正确,它可自行生产出推论关系。一切都被事先决定了,发出声音的主体本来就是真理在场的逻各斯。”参见陈晓明:《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第31-32页。
    306南帆:《批评如何判断?》,《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第13页。
    307鲁迅:《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7日。
    308洵美:《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7日。
    309魏金枝:《过去对于“创作”的一般缪见》,《北斗》第2卷第3期。
    310郑伯奇:《伟大的作品底要求》,《春光》月刊创刊号,1934年3月1日。
    311郜元宝:《从“启蒙”到“后启蒙”——“中国批评”之转变》,《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第70页。
    312方光焘:《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7日。
    313《一九三二年中国文坛鸟瞰》,杜衡、施蛰存主编:《中国文艺年鉴》,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 泰,H·詹姆斯和易卜生甚至左拉,它就常常能超越其理论的限制:它创造出了想象的世界。现实主义的理论是极为拙劣的美学,因为所有的艺术都是‘制作’(making),并且本身是一个由幻想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R·韦勒克,丁涨、余徵译:《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43页。
    322横(茅盾):《有原则的论争是需要的》,《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323茅盾:《“创作自由”不应曲解》,《中流》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5日。
    324《迎一九三六年》,《文学》第6卷第1号,1936年新年号。
    325马克·爱德蒙森著,王伯华、马晓东译:《文学对抗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326周立波:《关于“国防文学”》,《时事新报·每周文学》,1935年12月21日。
    327蔡震:《在“两个口号”论争中被茅盾遗忘了的一些史实》,《新文学史料》2007年2期,第127页。
    328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329《迎一九三六年》,《文学》第6卷第1号,1936年新年号。
    330徐懋庸:《中国文艺的前途》,《社会日报》,1936年2月23日。
    331横(茅盾):《论奴隶文学》,《文学》第6卷第4号,1936年4月1日。
    332横(茅盾):《悲观与乐观》,《文学》第6卷第4号,1936年4月1日。
    333[德]阿多尔诺著、蒋芒译:《谈谈抒情诗与社会的关系》,刘小枫选编《德语诗学文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4页。
    334茅盾:《冰心论》,《文学》第3卷第2期,1934年8月1日。
    335吴福辉:《沙汀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62页。
    336周扬:《现阶段的文学》,《光明》第1卷第2号,1936年6月25日。
    337茅盾:《谈<赛金花)》,《中流》第1卷第8期,1936年12月30日。
    338茅盾:《杜衡的(怀乡集)》,《文学》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1日。
    339[德]阿多尔诺著、蒋芒译:《谈谈抒情诗与社会的关系》,刘小枫选编《德语诗学文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4-425页。
    340田刚:《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重新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第16-17页。
    341梅雨:《所谓非常时期文学》,《大晚报》1936年3月8日。
    34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34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3-54页。
    344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345[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2004年,第454页。
    346屈轶:《从走私问题说起》,《光明》第1卷第3号,1936年7月10日。
    347徐北辰:《新文学建设诸问题》,《文艺月刊》第10卷第1期,1937年1月1日。转引自黄晓武:《“两个口号”论争与民族主义话语》,《文艺研究》2005年10期,第159-160页。
    348周健强:《夏衍谈“左联”后期》,《新文学史料》1991年4期。
    349茅盾:《需要一个中心点》,《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5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351茅盾:《再说几句——关于目前文学运动的两个问题》,《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12期,1936年8月23日。
    352茅盾:《关于引起纠纷的两个口号》,《文学界》第1卷第3号,1936年8月10日。
    353胡风:《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文学从报》第3期,1936年6月1日。
    354茅盾:《现阶段下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火星》半月刊第1卷第6期,1936年6月1日。
    355波(茅盾):《需要一个中心点》,《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56惕(茅盾):《进一解》,《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357波(茅盾):《需要一个中心点》,《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58就“道德指向”与“叙述自由”的关系,笔者参考了高小康的见解:“宋元以后的通俗叙事中有很多故事的内容按照当时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不道德的,最突出的典型自然是作为诲淫之代表的《金瓶梅》和作为强盗教科书的《水浒传》。然而这种反道德问题并没有给叙述人造成困扰,就是因为在诲淫诲盗的故事内容背后存在着深层叙述结构的道德指向:无论多么坏的事,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是符合道德的。这听上去很有点像《左传》中关于吴楚祸福的观点一如果不义者占了上风,那也是暂时的;历史逻辑归根到底是道德的。这种道德意义实际上也就保证了小说叙述人的叙述自由: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讲述任何听众感兴趣的故事,而又保证了这个故事最终的道德性。明代以来的文人为通俗小说正名、抬高其价值的根据也就在这里”。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34页。
    359惕(茅盾):《进一解》,《文学》第6卷第6号,1936年6月1日。
    360茅盾:《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光明》第1卷第5期,1936年8月10日。
    361茅盾:《“左联”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第14页。
    362茅盾:《“左联”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第15-16页。
    363茅盾:《“左联”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第15页。
    364茅盾:《“左联”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第16页。
    365冯雪峰:《有关一九三六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雪峰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10-511页。
    366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88-89页。
    367这最初发表于1936年7月5日《生活知识》第2卷第4期。由茅盾起草,同年6月7日在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大会上通过。
    368茅盾:《再说几句——关于目前文学运动的两个问题》,《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12期,1936年8月23日。
    369周扬:《与茅盾先生论国防文学的口号》,《文学界》第1卷第3号,1936年8月10日。
    370明(茅盾):《关于“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71茅盾:《技巧问题偶感》,《中流》第1卷第3期,1936年9月20日。
    372茅盾:《技巧问题偶感》,《中流》第1卷第3期,1936年9月20 日。
    373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第88页。
    374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第88-89页。
    375王富仁:《关十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第28页。
    376指1935年12月《文学》第5卷第6期发表周文(何谷天)的短篇小说《山坡上》,主编傅东华未经作者的同意,删去其中描写一个战士负伤后露出肠子仍继续战斗的情节而引起了作者的抗议。
    377《经验理论和实践》,《文学》第6卷第1号,1936年新年号。
    378水(茅盾):《“盘肠大战”的反响》,《文学》第6卷第2号,1936年2月1日。
    379邵洵美:《盘肠大战——读文学杂志新年号》,《人言周刊》第2卷第43期,1936年。
    380这篇文章未收入《茅盾全集》,当是茅盾的佚文。1934年,在《文学》“文学论坛”上,茅盾发表《说<歪曲》时曾使用过“水”这个笔名,故孙中田、查国华认为署名“水”的《“盘肠大战”的反响》当为茅盾的文章。参见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881页。
    381水(茅盾):《“盘肠大战”的反响》,《文学》第6卷第2号,1936年2月1日。
    382《经验理论和实践》,《文学》第6卷第1号,1936年新年号。
    383茅盾:《技巧问题偶感》,《中流》第1卷第3期,1936年9月20日。
    384明(茅盾):《关十“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85茅盾:《一年的回顾》,《文学》第3卷第6期,1934年12月1日。
    386茅盾:《需要脚踏实地的批评家》,《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14期,1936年9月6日。
    387沈雁冰:《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1921年8月10日。
    388茅盾:《需要脚踏实地的批评家》,《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14期,1936年9月6日。
    389茅盾:《作家和批评家》,《申报月刊》第2期第5期,1933年5月15日。
    390《经验理论和实践》,《文学》第6卷第1号,1936年新年号。
    391明(茅盾):《关十“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92丙(茅盾):《一年的回顾》,《文学》第3卷第6号,1934年12月1日。
    393[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394茅盾: 《(窑场)及其它》, 《文学》第9卷第1期,1937年7月1 日。
    395明(茅盾):《关于“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96明(茅盾):《关于“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97明(茅盾):《关于“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39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40页。
    39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40页。
    400笔者以为,茅盾在30年代“论争”中的文学实践与埃蒂安·巴利巴尔对马克思的阐释有可比性:“马克思在写作中比他人更加注重结合现实,这既不排斥黑格尔说的‘概念的耐心’,也不排斥结果的严格性。这与与结论的稳定性必然不相容:马克思是永恒重新开始的哲学家,在身后留下了多处未竣工程……他的思想内涵与与他的活动不可分割。因而,在研究他的理论时不能只是抽象地重新恢复他的体系,还要重新回顾它的演变过程中的中断与分化。”[法]埃蒂安·巴利巴尔(Etienne Balibar): 《马克思的哲学》,王吉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
    40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44页。
    402 M.D(茅盾):《宿莽·弁言》,《宿莽》,上海大江书铺,1931年5月初版。
    40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45页。
    404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16页。
    405张平:《评几篇历史小说》,《现代文学评论》第1卷第3期,1931年6月10日。
    406茅盾:《茅盾文集(七)·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80页。
    407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51页。
    408茅盾:《茅盾文集(七)·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81页。
    409如瑞民说:“茅盾始终捉住了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渐进的着笔”,和以往的作品目标“熟练、生动”,并以为,正现在的社会下,这样的作品对于大众的要求是不够的。“我以为描写大众生活苦痛的情状和斗争(如丁玲的《水》)及描写在这社会下的小资产阶级而近乎无产阶级的生活的苦痛缩影(如冰莹的《抛弃》)的作品,是比较更迫切着的”。瑞民:《茅盾底(路)》,《读书月刊》第3卷第5期,1932年2月20日。
    410易嘉(瞿秋白):《谈谈(三人行>》,《现代》创刊号,1932年5月1日。
    411茅盾:《(路)改版后记》,《路》,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0月。
    412苏珊娜·贝尔纳:《走访茅盾》,《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3期。
    413朱自清:《茅盾的近作(《三人行》、《路》)》,《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64期,1933年1月23日。
    414本文最初收入1952年开明书店初版的《茅盾选集》。
    415茅盾:《(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文学周报》第1卷第5、6期合刊,1932年12月5 日。
    41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56页。
    417华汉(阳翰笙):《普罗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拓荒者》第1卷第4、5期合刊,1930年5月。
    418玄珠(茅盾):《现成的希望》,《文学周报》第164期,1925年3月16日。
    419玄珠(茅盾):《现成的希望》,《文学周报》第164期,1925年3月16日。
    420茅盾:《思想与经验》,《文学》第2卷第4号,1934年4月1日。
    421茅盾:《思想与经验》,《文学》第2卷第4号,1934年4月1日。
    42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423茅盾:《茅盾自选集·代序》,《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
    424方璧(茅盾):《欢迎<太阳>》,《文学周报》第289期,1928年1月8日。
    425方壁(茅盾):《欢迎<太阳>》,《文学周报》第289期,1928年1月8日。
    426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激>序言》,1933年7月青光书局。
    427沈从文:《再谈差不多》,《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1日。
    428“从前和鲁迅一道在上海的时候,我曾对史沫特莱女士说过一句话'I am not a fighter, but only a wri ter'。"郁达夫:《我对你们却没有失望》,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1939年1月25日。郁达夫于1930年11月被“左联”开除了,他后来追述了:“左翼作家大同盟,不错,我是发起人中之一个。可是共产党方面对我很不满意,说我的作品是个人主义的。这话,我是承认的,因为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当然免不了。可是社会这样的东西,究竟是不是由无数‘个人’组织而成的?假定确实也是这么一回事,那我相信暴露个人的生活,也说是代表暴露这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生活……后来,共产党方面要派我去做实际工作,我对他们说,分传单这一类的事我是不能做的,于是他们对我更不满意起来了。所以左翼作家联盟中,最近我已经自动地把‘郁达大’这名字除掉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要去做实际工作,是很不容易,倘若勉强的被逼了去,反而只会害了大众,我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小资产阶级者,似乎只有当教员,当公务人员,这条路可走……”许雪雪:《走访郁达夫》,杭州《文学新闻》第3期,1933年5月;昔日投身“革命文学”的蒋光慈,命运也是坎坷乖蹇,1930年10月20日,《红旗日报》刊登《蒋光慈被共产党开除党籍》一文, 其中说道:“他因出卖小说,每月收入甚丰,生活完全是资产阶级化的。对于工农群众生活,因未接近,丝毫不了解。他并没文学天才,手法很拙劣。政治观念更多不正确,靠了懂几句俄文,便东抄西袭,装出一个饱学的样子,而实际他所写小说,非常浮泛空洞,无实际意义。其动摇畏缩,绝非偶然的事。他虽然仍假名做‘革命群众一分子’,这完全是一种无耻的诡辩解嘲,他已经是成了一个没落的小资产阶级,显然已流入反革命的道路云。”
    429茅盾:《创作的准备》,《茅盾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5页。
    430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15一116页。
    431颜雄:《丁玲说(北斗)》,《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第20页。
    43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昭明出版社,1982年,第258-259页。
    433郑振铎:《新文坛的昨日今日与明日》,《佝偻集》,1934年12月。
    434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日。
    435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1928年10月10 日。
    43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81页。
    437茅盾:《谈我的研究》,《印象·感想·回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0月初版。
    438茅盾:《我的回顾》,《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408页。
    439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新疆时报·绿洲》,1939年6月1日。
    440茅盾:《我的回顾》,《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409页。
    441炯之(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大公报·文艺》,1936年10月25日。
    44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学者。80年代前后,理论界与批评界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探讨,代之而起的是‘平行论’——文学与政治之间不是谁从属于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这一说法曾为饱受‘从属论’之苦的学界所广泛接受,认为以此就可彻底解决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但最近又有学人指出:‘文学的政治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文学作品与独特的历史语境和特定解释体系的结合生成的,只要历史语境或解释体系改变,文学作品的政治意义就会相应改变,它是一种结构性生成物,一种在特定的结构关系中被赋予或解除的功能。用从属论和平行论都无法完满地解释这种结构性功能关系。’并由此提出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型表达模式,即‘文学与政治双向互动互渗的召唤一答应关系’。这是否就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确切诠释,还有待于历史的进一步检验。”参见张开焱:《召唤一答应: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文艺报》1999年12月9日。
    443茅盾:《文学者的新使命》,《文学周报》第190期,1925年9月13日。
    444茅盾:《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北斗》第2卷第2期,1932年5月20日。
    445茅盾:《创作与题材》,《中学生》第32期,1933年2月1日。
    446“左翼文学在总体上的确存在着‘审美政治化’的致命缺陷,即‘以意识形态总体性要求压抑了文学的自律性要求,文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就赤裸裸地退化为意识形态的附属物’。但是,对于左翼文学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笼统地宣判为‘实在只能算是一种宣传习作’,他们实际上是一部革命和审美的变奏曲。首先,作为一个文学意义上的宽泛的思想艺术派别的‘左翼文学’,和政治理论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以及文学政治组织意义上的‘左联’有很大区别:后者作为理论、口号、组织,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政治化的特征十分鲜明;而前者作为具体的作家和作品的构成,其间的情形则是非常复杂的。实际的情形:‘大多数左翼作家以个人的名义发表作品,创办刊物和编辑丛书,其文化行为并不受左联组织的控制。而左联组织的领导权却掌握在不再从事创作的中共年轻人手中,他们从当时左倾的中共政治理念出发对左翼作家身份提出要求和期待。’……因此今天我们不应当将作为‘文学’的左翼与作为‘社会运动’的左翼混为一谈,对于文学史上归属于‘左翼文学’的作家作品,应该从理论宣传与创作实践,作家的政治身分、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价值,早期作品与与后期作品等方面加以区别,从特定的时代出发,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出发,去挖掘、阐释左翼文学的思想和美学价值,建构属于它自己的经典。”黄书泉:《重构百年经典——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3-164页。
    447炯之(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大公报·文艺》,1936年10月25日。
    448炯之(沈从文):《一封信》,《大公报·文艺》,1937年2月21日。
    449茅盾:《新文学前途有危机么》,《文学》第9卷第1号,1937年7月1日。
    450茅盾:《关于“差不多”》,《中流》第2卷第8期,1937年7月5日。
    451茅盾:《创作与题材》,《中学生》第32期,1933年2月1日。
    452茅盾:《创作与题材》,《中学生》第32期,1933年2月1日。
    453方璧(茅盾):《欢迎(太阳)》,《文学周报》第289期,1928年1月8日。
    454茅盾:《创作与题材》,《中学生》第32期,1933年2月1日。
    455涣(茅盾):《“究竟应该怎样地反映或表现”》,《文学》第5卷第4期,1935年10月1日。
    456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457参见朱晓进:《政治化角度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458炯之(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大公报·文艺》,1936年10月25日。
    459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460唐弢先生在《茅盾杂文集·序言》里比较鲁迅与茅盾的杂文风格时说:“冯雪峰曾称鲁迅的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如果说政论可以广义到包括社会杂感与文明批评在内,而诗又是指艺术意蕴而言,那么,我觉得这个定义可以概括鲁迅先生绝大部分的杂文。他的许多杂文的确是一首首含义深远的诗,凝练浓缩,动人感情。茅盾先生有些篇什也和鲁迅先生一样……但更多和更常见的那些谈文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短文,却不是这样的写法。茅盾先生的杂文知识面宽,说理性强,写法比较随便,松散,在艺术意蕴上,更近乎近代兴起的随笔。倘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诗似的杂文,那么茅盾先生的杂文就不妨叫做随笔式的杂文了。”(韦韬、陈小曼编:《茅盾杂文集》,三联书店,1996年。)
    461《一年的回顾》,《文学》第3卷第6号,1934年12月1日。未署名。
    462《茅盾自选集·自序》,《文学杂志》第3、4期合刊,1933年7月31日。
    463《北斗》开始时力图以“中间”面貌出现,而到第1卷第4期,不再有新月派作家的作品;到第2卷第2期(总第6期),不再有叶圣陶、郑振铎等老作家的作品。该刊第2卷第2期终于被国民党查禁。查禁令下来,该刊第2卷第3、4期合刊已出版。《北斗》就这样共出版了8期。出版《北斗》的湖风书店也因此而封闭。
    464陈天助:《探问左翼文艺刊物的短期行为——以丁玲主编的(北斗>为例》,《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4期,第202页。
    465这与《北斗》的情况形成对比。沈从文在《记丁玲女士》回忆说:《北斗》的产生与它此后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这刊物若在北平出版,则将如最初计划的形式,可以逼出一些女作家的好作品来。“但这刊物却在上海出版,距离她所需要合作的几个人那么远。并且我不久又离开了北京。故这个刊物开始几期,虽然还登了一些北方的文章,到后自然就全以上海方面作者为根据,把这刊物支持下去了。”沈从文虽然从空间距离入手,不同不痛不痒地谈论《北斗》停刊的委原,但从中也暗示了左翼文艺运动中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参见陈天助:《探问左翼文艺刊物的短期行为——以丁玲主编的(北斗)为例》,《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4期,第202-203页。
    466《鲁迅全集》(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467选自商金林撰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95页。
    468参见黄源:《左联与(文学)》,《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469傅东华和生活书店的徐伯听得到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的通知,《文学》从第2卷起,每期稿子要经过他们特派的审察员的检查通过,才能排印:版权页上不能署‘文学社’,要署主编人姓名。于是《文学》编委会决定:版权页上改署傅东华、郑振铎名字,从第2卷起,主编就由傅实际负责,茅盾则退入幕后,暂不露面”(茅盾:《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回忆录(十七)》,《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第2页。)
    470《新作家与“处女作”》,《文学》第1卷第1号,1933年7月1日。
    471郑伯奇:《左联回忆散记》,《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第22页。
    472孔海珠辑录:《近半个世纪前的访谈—忆“左联”谈茅盾》,《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0期,第27页。
    473茅盾:《文学的新生》,《新生》周刊第1卷第36期,1934年10月13日。
    474胡耀邦:《在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文艺报》1981年第8期。
    475履霜(茅盾):《批评家辩》,《申报·自由谈》1933年12月13日。
    476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3页。
    477陈白尘:《中国作家的导师—敬悼茅盾同志》,《忆茅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第113页。
    478臧克家:《往事忆来多》,《忆茅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第91-92页。
    479《<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文学月报》第1卷第5、6号合刊,1932年12月15日。
    480沙汀:《一个“左联”盟员的回忆琐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2期,第25页。
    481茅盾:《(雪地)的尾巴》,《文学》第1卷第3号,1933年9月1日,未署名。
    482茅盾:《关于(禾场上)》,《文学》第1卷第2号,1933年8月1日,未署名。
    483茅盾:《不要太性急》,《文学》第1卷第4号,1933年10月1日,未署名。
    484明(茅盾):《再多些!》,《文学》第3卷第6号,1934年2月1日。
    485惕若(茅盾):《西柳集》,《文学》第3卷第5号,1934年11月1日。
    486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487王富仁:《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3页。
    488茅盾:《文学的新生》,《新生》周刊第1卷第36期,1934年10月13日。
    489丙(茅盾):《一年的川顾》,《文学》第3卷第6号,1934年12月1日。
    490黄书泉:《重构百年经典——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3-164页。
    491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参考(一)丁尔纲:《从经验到理论——茅盾作品自序和跋学习札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二)程光炜:《茅盾:两方面都没法专心》,《粤海风》2004年第3期;(三)程光炜:《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月。
    492王嘉良:《文学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对茅盾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检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第82页。
    493刘纳:《从五四走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494明(茅盾):《关于“出题目”》,《文学》第6卷第5号,1936年5月1日。
    495“在这种恢复到自己之中,概念是无穷的否定;不是对另一体的否定,而是自确定,在这自确定之中,概念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的统一。所以概念就是真正的单一体,就是在它的特殊存在之中自己仅与自己结合在一起的那种普遍性。”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39页。
    499王尧:《关于“底层写作”的若十质疑》,《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第14页。
    500李陀、李静:《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上海文学》2001年第3月,第7页。
    1.《北斗》
    2.《创造月刊》
    3.《海风周报》
    4.《申报·自由谈》
    5.《时代文艺》
    6.《太阳月刊》
    7.《拓荒者》
    8.《文化批判》
    9.《文学》
    10.《文学周报》
    11.《现代》
    12.《小说月报》
    1.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鲁迅书信注释组:《“围剿”鲁迅资料选编1927-1936》,1977年7月。
    3.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4.查国华:《茅盾年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5.陈福康:《郑振铎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6.陈鸣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1930-196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7.陈思广编者:《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2-1949.9)》,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8.陈瘦竹主编:《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1980年。
    9.陈铁健:《瞿秋自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
    10.陈望道:《陈望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1.陈早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文件选编》,《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12.丁玲:《丁玲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冯乃超口述:《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3期。
    14.冯夏熊:《冯雪峰谈左联》,《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15.冯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6.冯雪峰:《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年的鲁迅·冯雪峰回忆鲁迅全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17.伏志英编:《茅盾评传》,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18.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资料选编》(全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贺昌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与批评著译辑要(1912-1949)》,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黄人影编:《茅盾论》,上海:光华书局印行,1933年。
    21.黄源:《左联与(文学)》,《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22.黄源:《黄源回忆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胡风:《胡风回忆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24.贾植芳、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25.蒋光慈:《蒋光慈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26.吉明学、孙露茜编:《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27.孔海珠辑录:《近半个世纪前的访谈——忆“左联”谈茅盾》,《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0期。
    28.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9.李健吾:《咀华集·咀华集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李频:《编辑家茅盾评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1.刘小中、丁言模编:《瞿秋白年谱详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32.黎之:《文坛风云续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33.刘心皇:《现代中国文学史话》,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
    34.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5.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增订版)》(全四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
    36.鲁迅、茅盾选编:《草鞋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37.马德俊:《蒋光慈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39.茅盾:《茅盾全集·补遗》(全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40.茅盾:《话匣子》,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
    41.茅盾:《创作的准备》,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
    42.茅盾:《茅盾创作集》,上海:上海永生书店,1936年。
    43.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44.茅盾:《茅盾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45.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46.倪墨炎:《现代文坛灾祸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47.彭燕郊:《那代人——彭燕郊回忆录》,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
    48.瞿秋白:《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49.瞿秋白:《多余的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50.荣太之:《左联资料索引》,《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51.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争鸣辑要》(全二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52.商金林撰著:《叶圣陶年谱长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53.沙汀:《一个“左联”盟员的回忆散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2期。
    54.沈卫威:《艰辛的人生:茅盾传》,台湾:业强出版社,1991年。
    55.沈卫威:《茅盾:1896-1981》,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
    56.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57.苏汶编:《文艺自由论辩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
    58.唐金海、刘长鼎主编:《茅盾年谱》(全二册),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59.万树玉:《茅盾年谱》,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
    60.文化艺术出版社编:《忆茅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
    61.吴福辉:《沙汀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
    62.吴泰昌:《阿英忆左联》,《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63.吴中杰编著:《吴中杰评点鲁迅书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64.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65.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66.阳翰笙:《风雨五十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67.阳翰笙:《阳翰笙选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68.颜雄:《丁玲说(北斗)》,《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
    69.姚辛:《左联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70.叶圣陶:《叶圣陶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71.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72.应国靖:《现代文学期刊漫话》,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
    73.郁达夫:《郁达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74.赵家璧:《编辑忆旧》,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5.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6.赵家璧:《书比人长寿——编辑忆旧集外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7.赵景深:《文坛回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
    78.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三十年代文艺参考资料》,杭州: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
    79.郑伯奇:《左联回忆散记》,《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
    80.郑超麟:《怀旧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8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8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全二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8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全二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84.《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85.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编:《左联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
    86.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编:《左联纪念集》,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年。
    87.周良沛:《丁玲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
    88.周立波:《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评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89.钟桂松:《人间茅盾:茅盾和同时代的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90.庄仲庆编:《茅盾纪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91.庄仲庆、孙立川:《丁玲同志答问录》,《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3期。
    92.朱宝梁:《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全二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
    9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94.[日)尾崎秀树:《三十年代上海》,赖育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年。
    1.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陈福康:《民国文坛探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4.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陈红旗:《1923-1933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6.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8.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李恭忠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陈占彪:《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10.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1.陈敬之:《三十年代文坛与左翼作家联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12.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5.方锡德:《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郜元宝:《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三卷论争·文类),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郭国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19.郭志刚、李岫主编:《中国三十年代文学发展史(1930-193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21.黄修己、刘卫国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全二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黄曼君、马光裕编:《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3.会林、陈坚、绍武编:《夏衍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24.姜穆:《三十年代作家论》(全二册),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6年。
    25.姜文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6.贾振勇:《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7.贾植芳编:《文学研究会资料》,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8.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29.孔海珠:《左翼·上海1934-1936)),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30.乐黛云:《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
    31.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年。
    32.李继凯:《全人视镜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3.林伟民:《中国左翼文艺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刘小中:《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7.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刘增杰、赵福生、杜运通:《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9.刘增人编:《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40.刘震:《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上海新书业(1928-193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
    41.刘忠:《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
    42.李岫编:《茅盾研究在国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3.李永东:《租界与30年代文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44.李继凯:《新文学的心理分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5.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46.李秀萍:《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47.罗宗义:《文学批评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8.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9.南开大学中文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资料索引》,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
    50.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治——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1.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3.钱中文、刘方喜、吴子林:《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秦艳华:《现代出版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55.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全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6.全国茅盾研究学会编:《茅盾研究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7.饶鸿竞编:《创造社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58.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冯雪峰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59.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60.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回望雪峰:第三届冯雪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61.邵伯周:《茅盾的文学道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79年。
    62.石曙萍:《知识分子的岗位与追求:文学研究会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63.宋彬玉、张傲卉:《创造社16家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64.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5.孙中田:《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66.孙中田、查国华:《茅盾研究资料》(全三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67.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68.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9.王富仁:《王富仁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0.王嘉良:《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71.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72.王宏志:《鲁迅与“左联”》,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73.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74.王韦编:《徐懋庸研究资料》,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75.王晓明:《王晓明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6.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77.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8.魏朝勇:《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79.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0.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1.温儒敏、陈晓明等:《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2.温儒敏、贺桂梅、李宪瑜、姜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3.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4.吴福辉:《多棱镜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85.吴福辉、李频编:《茅盾研究与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86.吴立昌主编:《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中国现代文学派别论争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87.吴晓东:《文学的诗性之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88.咸立强:《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89.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90.谢冕:《回望百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91.许豪炯:《五卅时期文学史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92.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93.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4.杨茂林、李文田:《艺术辩证法漫谈》,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
    95.杨健民:《论茅盾早期文学思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96.杨健民:《批评的批评——中国现代作家论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
    97.杨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98.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99.杨扬:《转折时期的文学思想: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全三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0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修订本),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102.叶子铭;《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103.叶子铭:《叶子铭文学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4.伊藤虎丸、刘柏青、金训敏:《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5.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6.张大明:《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
    107.赵新顺:《太阳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8.钟桂松:《茅盾: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109.钟桂松:《茅盾散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0.钟桂松:《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1.中国茅盾研究会编:《茅盾与二十世纪》,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11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 料研究卷》(全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3.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4.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5.庄锡华:《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116.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17.庄钟庆:《茅盾的文论历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18.朱德发等:《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9.朱德发、贾振勇:《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0.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21.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122.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3.朱正:《鲁迅的人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124.左文:《非常传媒——左联期刊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
    125.“左联”成立会址恢复办公室编:《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126.[英]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尼古拉·罗伊尔(Nicholas Royle):《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7.[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8.[英]奥斯汀·哈灵顿(Austin Harrington):《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9.[丹]丹·扎哈维(Dan Zahavi):《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蔡文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30.[法]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1.[法]埃蒂安·巴利巴尔(Etienne Balibar):《马克思的哲学》,王吉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2.[法]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社会学与哲学》,梁栋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4.[美]费约翰(John Fitzgerald):《唤醒中国——民国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3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36.[美]马克·爱德蒙森(Mark Edmundson):《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王柏华、马晓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37.(美]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8.[法]保罗·利科尔(Paul Ricoeur):《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9.[英]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0.[法)罗杰·加洛蒂(Rcger Garatldy):《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141.[美)雷纳·韦勒克(Rene Wellek):《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
    142.[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理论之后》,南正译、欣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43.[法)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批评的批评——教育小说》,王东亮、王晨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44. Amitendra nath Tagore, Literary Debates in Modern China 1918—1937, The centre for Asian cultural studies Tokyo,1967.
    145. Terry Eagleton,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6.
    146. Richard Rorty,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Cambridge University,1989.
    147. Yi-tsi Feuerwerker, Ideology, Power, Text:Self-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asant Oth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曹清华:《发表左翼作品的四类刊物》,《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4期。
    2.程凯:《国民革命与“左翼文学思潮”发生的历史考察(1925-1929)》,北京大学博十论文,2004年。
    3.程光炜:《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程鸿彬:《左翼文学资源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5.陈方竞:《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一~六)》,《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3期、2006年第4期、2006年第7期、2007年第9期、2008年第3期、2008年第6期。
    6.陈思广:《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7.高利克:《茅盾先生笔名考》,《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2期。
    8.郭志刚:《略论我国三十年代的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5期。
    9.郜元宝:《从“启蒙”到“后启蒙”——“中国批评”之转变》,《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10.蒋心焕:《茅盾文学思想结构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1.贾振勇:《审美再阐释与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12.旷新年、冯奇、萨支山、王富仁、张大明、李今等:《“左翼文学与现代中国”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
    13.旷新年:《新左翼文学与历史的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6期。
    14.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5.柳泳夏:《“革命文学”论争(1929至1930年)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文学组博士论文,1995年。
    16.刘增人:《试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考察报告之一》,《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17.马睿:《左翼文学的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关于1930年前后上海的文学景观》,《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6期。
    18.齐晓红:《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论1930年代的大众化运动》,清华大学博十论文,2010年。
    19.商金林:《几代人的“五四”(1919-1949)》,《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3期。
    20.田刚:《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重新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21.王宏志:《文学与政治之间——“左联”研究的几个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6期。
    22.王嘉良:《文学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对茅盾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检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23.吴福辉:《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4.吴述桥:《“第三种人”论争与“左联”组织理论的转向——从“左联”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问题谈起》,《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5.吴晓东:《在经验与理念的张力之间——以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为中心》,《茅盾研究——第七届年会论文集》,中国茅盾研究会,2003年。
    26.张大伟:《“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7.张均:《左翼文学“读者”概念的演变》,《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
    28.赵璕:《文学与阶级意识:“革命文学”论争中阶级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9.庄钟庆:《茅盾建国前现实主义时代理论的演化及其价值》,《新文学论丛》1984年第4期。
    30.朱晓进:《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1.[韩]沈泰植:《Essays:MaoDun's Literary Advocacy in the Early 1920s》,《中国学论丛》(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2010年第27号。
    32.[韩]沈泰植:《Essays:A Study of Mao Dun's Proletarian Literature》,《中国学论丛》(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2010年第28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