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假释犯是指已经在监狱内执行部分刑罚(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剩余刑期在监外执行的“罪犯”。随着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定数量的假释犯对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进入社区接受强制性的教育改造。不过,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前,由于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以及管理上的盲区,假释犯对象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不为外界所了解。而事实上,正是这一特殊的人群,在因为犯罪必须承担法律的权利剥夺和相应地制裁的同时,还必须面临被社会所抛弃的危险。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危险”是指“社会性失权”,包括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面临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如生活居所、合法身份、工作与劳动保护、医疗保障等权利的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假释犯对象重新回归社会必然要面对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接受强制性的教育改造,另一方面必须为摆脱各种困境(找工作、解决户口、住房、婚姻等)而做出不懈努力。这种“两难”的生存境地对于长期在围墙内服刑的假释犯对象来说无疑是一种艰难的挑战。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假释犯对象要想顺利地实现再社会化,摆脱这种两难境地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实现的,对于他们来说,在这段时期内重新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并努力寻求各种支持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不得不为生活世界的变迁而重新设定自己的生活逻辑。为了摆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构和重构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假释犯对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假释犯对象是如何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呢?其行动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情况怎样?犯罪的经历对于他们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如何?文化制度背景对于假释犯对象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有怎样的影响?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本论文需要研究的内容。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分析框架,结合嵌入性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参与观察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假释犯对象群体如何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动态过程。当然,本论文对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网络构建过程都有所提及。
     翻阅已有的文献,目前国内有关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文献很少,基本上是对假释犯对象如何教育感化的制度性、政策性分析。本研究的一个意义就是填补这个空白。一方面使人们了解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假释犯对象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再社会化过程中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探讨建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能性和应用性。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将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动态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并透过这一过程的规律性探析折射社会对假释犯对象群体的社会排斥。本论文在第一章导言部分提出了假释犯对象作为一个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特殊人群在假释出狱之后面临的生活世界的变迁,以及在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而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则是假释犯对象摆脱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理由、主要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研究逻辑、研究方法、过程以及难点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国内外社区矫正对假释犯的处遇回顾和国内外有关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对“入监前”、“入监后至假释前”、“假释后至解矫前”以及“解矫后”这四个阶段的分析,详细地了解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变迁规律。此外,本章还对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形式作了解剖,从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两个视角进行了说明。第四章讨论了假释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行动运作过程。首先分析了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策略及其差异,这是假释犯在面临变迁社会之后对社会支持抱有的主观愿望。当然,假释犯存在的动机仅仅是选择社会支持网络具体内容的前置性条件。因此,笔者还对假释犯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了讨论,认为不同的假释犯对社会支持的获取是不同的。最后,笔者重点介绍了假释犯在面临社会变迁的环境下如何解构和重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当然,笔者需要讨论的是假释犯在具体事件上的类别化倾向,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群体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动逻辑的差异性。第五章从行动的“双重嵌入”出发,研究假释犯对象在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过程中文化制度背景的影响。当然,嵌入的结构环境在本论文中以文化、制度为背景,主要从中国社会伦理场域在现代的内涵以及制度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出发,进行分析。第六章分析了假释犯对象在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网络三方面的排斥,折射出他们趋向于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逻辑事实。
The parolee refers to a criminal who has already finished carryingout the partial penalties in the jail (imprisonment, life imprisonment),and who has to complete the surplus prison term outside prison. With the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our country, a numberof parolees have begun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and accept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reform of the community. However, before thecomplement of the trial community correction work of our country, theparolees nearly become a social group who do not get enough publicatten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erefore are easily forgotten by thepublic. But in fact, because of the crime that they have committed, theparolees have to not only undertake the legal liability and correspondingpunishment, but also face the danger that they might be abandoned by thesociety. It is certain that, this "danger" means social powerlessness,including all sorts of social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powerlessness ofthe right of residence, address, work, labor security, medical service,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at, the parolees have to facethe dilemma after they return to the society,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yneed to accep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reform of the community, on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to make great attempt to free themselves from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This dilemma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for the parolees who serve a sentence in jail for a long time. No doubt,it is by no means very easy to realize the resocialization satisfactorilyand get away from the dilemma for the parolees. On view of this, it isvery important to reconstruct their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and seek, byall means, all kinds of social supports for them.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that,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arolees haveto reestablish their own life logic i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irlife after they have returne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void and tacklethe problems arisen in life, it is essential to deconstruct andreconstruct their social support network for the parolees. Then, how canthe parolees de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ir social support network?What factors do influence their motion process? What i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 the parolees' life course?Will the crime experience influence their social support network? How doesthe cultural system and background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deconstruction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ese issues posed aboveare the major contents studied by this dissertation. And these issues arediscussed by applying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eory and embedmenttheory. The dissertation also adopts some scientific investigatingmethods such as the deep interview, focus team, participating inobservation, etc. Obviously,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dynamic course of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 social supportnetwork of the parolee during the cours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byputting the theory into the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lated study o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the parolees is very few. The considerable study is only concerning thesystematic and political analysis of how the parolees accept the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reform. One important meaning of thisdissertation is to perfect the study in this field, to help peopleunderstand the parolees' motion logic during the period ofresocialization, and besides to make clear that we also can ascertain thepossibili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olees'social support system theoretically.
     The purpos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dynamiccourse of deconstructing and the reconstructing of their social supportnetwork after their return, and to ascertai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exclusion received by the parolees. The analyzing framework of this paperis following: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 the mainquestion, value, research logic, research designation, research method,process as well as difficulty of the study of the paper and so on.
     Chapter 2: related reference. In this chapter, the treatment of theparolees during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the research of socialsupport network involved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rcle are the twomain questions.
     Chapter 3: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 the parolees' life cours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ur phases about parol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vicissitudes rule of their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 the parolees'life course in detail.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formsof parolees' social support from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formalsupport and the informal support.
     Chapter 4: the parolees' motion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ng of theirsocial support network. On the first place,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strategy to get the social support and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socialsupport for the parolees, which embody the subjective desire of theparolees for the social. Certainly, the motive of the parolees merely isa premise condition to choose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social supportnetwork. Therefore,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parolees' socialinteracting abilities and holds the view that different parolee can get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otion courseof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detail. To put it simply, this part is about the motion categorizationand the difference.
     Chapter 5: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system on parolees'social support network by using the theory of dual embedment. Certainly,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rtition is the Chinese ethics field and today'soci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 6: social exclusion. This refers to the exclusion the paroleeshave to face in the course of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ir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clud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labor market,and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which exactly reflecting the parolees tend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to get their socialsupport.
引文
① 张黎:《<肖申克的救赎>介绍+影评》,载自:http://blog.hexun.com/mov99/1356580_d.html。
    ① 首先,按照目前社区矫正对假释犯的称呼,“对象”更为合适。因此,本论文中大多以“假释犯对象”为主要称呼。其次,一般来说,假释犯对象都在监狱内有过或长或短的服刑经历,因此与社会的隔离容易造成他们在回归社会以后的“陌生感”。不过,与普通人相区别的是,他们仍然是罪犯,他们还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再社会化过程。
    ② 郭建安、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③ 刘万生:《进一步完善监狱减刑假释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载于http://www.chinalawyer.org.cn/user/article/ShowArticle.asp?id=529。
    ④ 社区矫正是指一种在社区中对罪犯执行刑罚的制裁措施,也是一种目前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快速发展的刑罚措施。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经从监禁刑为主的阶段进入到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在许多国家,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美国,有500万人处在矫正控制之下,其中3/4的人并不在监狱或者看守所中,而是处在缓刑、假释或者其他社区矫正计划之中;在法国,2000年公布的监狱犯人总数为52122人,同一天处在社区矫正中的犯罪人总数为135020人,监狱犯人的数量仅为社区矫正犯罪人总数的38.60%;即使是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加拿大等国的监狱犯人数量也少于社区矫正的总数。
    ⑤ 所谓的再社会化同样包括主动性的和被动性的,是指使罪犯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形势需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目标的过程。当然,对假释犯而言,这种再社会化的强度要比一般社会化强烈,而且要求个人放弃一种生活方式而采取另一种不仅与从前不同、而 且完全不相容的生活方式,要求个人与过去一刀两断而且被完全“改造”。
    ① 通过正途获得人生的犯人出狱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会重新遇到挑战。但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服刑的经历往往使人丢掉了希望,丢掉了本该具有的那份勇气。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和“阿瑞”都是韶华已逝的人,过错和失足,当然更有冤狱使他们没能象正常人那样享受美丽的人生。以致于不知道如何适应变化,监狱的“体制化”生活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无法摆脱的烙印,所以善良的老布只有通过自杀来解脱,而阿瑞也失去了正常的工作。
    ② 鲁兰:《中日矫正理念与实务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③ 周湘斌:《社会工作充权视角下的释犯——社区矫正政策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7—439页。
    ② 陈荣灼:《当代社会政治理论对话录》,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238页。
    ③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7—439页。
    ④ 李明堃:《关于社区的社会学思考》,载于夏学銮主编:《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⑤ 李明堃:《关于社区的社会学思考》,载于夏学銮主编:《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① 刘继同:《从身份社区到生活社区:中国社区福利模式的战略转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② 周湘斌:《社会工作充权视角下的释犯——社区矫正政策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 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① 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 侯越:《转型期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③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① 徐琦:《“社会网”理论评述》,社会2000年第8期。
    ① 陈奇娟:《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页。
    ② 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介》,法治论丛2002年第6期。
    ③ 冯卫国:《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④ 郭建安:《略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法治论丛2003年第3期。
    ⑤ 王顺安:《社区矫正的几个法律问题》,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⑥ 王利荣:《从司法预防视角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法治论丛2004年第2期。
    ⑦ 张昱、费梅萍:《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⑧ 孙竽、宋立军:《社区矫正行刑方式观探微》,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②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美]杰夫瑞.C.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①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①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邓正来译,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③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①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① 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② 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何雪松的本意是提出一个可能的理论整合方向,即结构、文化与能动性,但笔者认为,作者实质是在一个更为规范、更为宽泛的“行动与结构”的解释路径上寻找更为合理的理论说明。参考何雪松:《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1页。
    ① 何雪松:《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 与结构的刚性特点相比,环境的柔性特点更加明显。当然,本论文的环境具有“情境”的功能,在时空向度上对行动和结构起着限制或促进作用.
    ② 何雪松:《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③ 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 克里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 孟宪范:《学术自闭与“弱嵌入性”》,载于《光明日报》2004年11月23日。
    ① 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② 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③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 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② 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③ 载于: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2-12-18-11813.htm。
    ①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 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 陈奇娟:《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②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考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③ 俞弘强:《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之比较研究——以布劳和科尔曼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① 陈奇娟:《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② 刘洪沛:《适应行为研究的新理论——社会性能力理论》,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1期。
    ① 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② 肖鸿:《试论当代社会网研究的新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③ 徐琦:《“社会网“理论评述》,社会2000年第8期.
    ① 林南、沃尔特.M.恩赛尔、约翰.C.沃恩:《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② 林南:《社会网络和地位获得》,俞弘强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①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②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③ 边燕杰、洪询:《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网和职业流动》,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另见Bian-Yanj ie and Soon Ang, 1997, 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Social Forces75: 981—1006.
    ① [加]韦尔曼:《网络分析的某些基本原则》,载于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 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4页。
    ① 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4页。
    ① 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① 阮曾嫒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 熊瑞梅:《性别、个人网络与社会资本》,边燕杰等编,《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 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⑤ 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社会学研究 1998年第2期.
    ① 杨雄、程福财:《政府扶助与社会支持——以闸北区为例:上海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青年研究2002第9期。
    ② 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4期。
    ③ 陈国华、许传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2期.
    ④ 阮丹青、周路、布劳、魏昂德:《天津城市社会网初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中国农村的微观社会网与宏观社会结构》,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张文宏:《从农村微观社会网的变化看宏观社会结构的变迁》,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张文宏、李沛良、阮丹青:《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① 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② 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社会生活——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③ 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13期.
    ① 韦耀阳:《高中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 左占伟、邹泓、马存燕:《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19期。
    ③ 聂春雷、童星:《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护士群体个案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④ 周倩、钱丽菊、姜乾金、王俐:《不同职业人群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比较及两者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6期。
    ① 翟敏、岳喜同、宋爱芹、陆代莉:《环卫工人心理状况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第4期.
    ② 邹中正、秦伟:《政府、企业和家庭在成都市下岗女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③ 王东:《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一个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④ 张文霞、朱东亮、邓鑫:《外来打工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深圳市宝安区外来打工青年为例》,《城市流动青年状况研究》2004年第9期。
    ① 王毅杰、重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唐钧:《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上海市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③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④ 聂春雷:《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⑤ 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吕冰怡:《论社区矫正社会力量的协助义务》,载于:http://www.law-star.com/cac/1375.htm.
    ② 应培礼、姚建龙:《论轻刑犯非监禁刑矫正措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轻刑犯的非监禁矫治措施中英研会》交流材料汇编(2004)。
    ③ 周湘斌:《社会工作充权视角下的释犯——社区矫正政策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② 钟林、杨娜:《从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看社区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于:http://www.ccthinker.com/show.aspx?id=149&cid=14.
    ③ 龚晓洁:《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网模式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④ 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张文宏:《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② 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张文宏:《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①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孙顺霖:《中国人的网》,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158页.
    ② 朱源:《社会结构分析方法新论:以结构单元为起点》,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5期。
    ③ 刘建娥:《浅析对社会结构理论的认识》,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④ 朱源:《社会结构分析方法新论:以结构单元为起点》,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5期。
    ① 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①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3页.
    ① 郭毅、朱扬帆、朱熹:《人际关系互动与社会结构网络化——社会资本理论的建构基础》,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② 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载涂肇庆、林益民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① 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① 阮曾嫒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 阮曾嫒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① 阮曾嫒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4页。
    ① 《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简介》,载于:http://www.xhang.com/xinhang/index.htm.
    ①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② 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③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3页.
    ④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 我们似乎只记住了滕尼斯那部流传久远的《社区与社会》,却忽视了滕尼斯在行动与结构立场上的方法论 取向,以至于在后人所书写的文字中,行动范式的确立压根就看不到滕尼斯的贡献.载于张兆曙、蔡志海:《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贯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回顾与再思考》,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
    ① 王小章:《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社会2003年第4期.
    ②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③ 黄陵东:《人类行为解读: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福建论坛2003年第4期.
    ④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①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载于:http://www.cnky.net/bbs/dispbbs 409 125140 4/.
    ②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0页.
    ①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5页。
    ②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9页.
    ③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①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②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
    ① 许慧:《公民社会交往能力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 苏春燕:《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 董根洪:《交往力—人类社会基本的发展力》,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在理论上,交往量的底限就是零,而这一底限也就意味着主体与外界停止了一切交往而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就意味着主体停止了一切发展而完全处于停滞或死亡状态。
    ② 董根洪:《交往力—人类社会基本的发展力》,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 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 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① 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② 郭劲光:《嵌入差异与嵌入绩效》,载于:http//: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cyzz008.doc.
    ① 参见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克里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 孟宪范:《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载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 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① 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②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康、李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① 王建民:《嵌入性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场域》,晋阳学刊2006年第1期。
    ② 卢作孚对中国人际关系的这种特点早就作过剖析: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人每责备中国人只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家庭生活的依赖关系这样强有力,有了它常常可以破坏其他社会关系,至少是中间一层障壁。
    ① 王晓霞:《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
    ① 王建民:《嵌入性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场域》,晋阳学刊2006年第1期.
    ② 对友情缘的重视.在本论文中有11位假释犯对象利用了朋友的社会资源,或找到工作,或开办公司。
    ① Granovetter, M.,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 and Carrers,Chicag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②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2期.
    ① 《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局部改革进程表》,载于: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200/6201!/20010824/543452.html.
    ① 徐竞:《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思路》,载于:http://www.sjzjgbx.gov.cn/art/2006/12/12/art_6644_147626.html.
    ②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1998年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公报》,1999年。
    ① 郭建安、邦霞泽:《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① 陈树强:《社会捧斥:对社会弱势群体重新概念化》,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② 乌德亚.瓦尔格:《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2003年第1期。
    ③ 乌德亚.瓦尔格:《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2003年第1期。
    ① Giddens,A(2001).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
    ② Burchardt, T., Le Grand, J, &Piachand, D.(1999).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1991-1995.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33(3).
    ③ Kabeer(2000). Social Exclusion, 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DS Bulletin Vol.31, No.4 .Briv. Jiton: IDS.
    ④ 乌德亚.瓦尔格:《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2003年第1期。
    ⑤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捧斥》,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⑥ 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⑦ 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王思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⑧ 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捧斥:一个分析枢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⑨ 周林刚:《论社会捧斥》,社会2004年第3期。
    ① 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 景晓芳:《“社会捧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③ 克莱尔.肖特:《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2000年版。
    ① 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 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
    ① 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斥——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① 贝塔朗菲:《生命问题》,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4页。
    ②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① 顾东辉:《合众法整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原理、架构和案例》,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一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6年版,第130页。
    1、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阮曾嫒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李培林:《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6、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夏学銮主编:《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9、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编:《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1、李慧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皮艺军主编:《越轨社会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石彤:《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斥——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7、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迈克儿.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8、李培林、张翼、赵延东:《就业与制度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克里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0、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32、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练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张岱年、汤一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吴士余:《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5、张其仔:《社会资本论一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6、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37、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9、孙立平:《断裂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0、李路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1、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2、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3、陆学艺、李培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4、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46、莫荣:《就业: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与决策》,汝信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4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9、杨宜勇等:《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5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刘志伟、周国良、候书栋、杨静:《刑法规范总整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2、《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北京规则)。
    53、廖斌、何显兵:《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4、徐景峰:《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韦司法领域活动与文献纵览》,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55、刘强主编:《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王顺安:《中国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与立法呼唤》,2004年12月3日全国人大法上委刑法室、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主办的“对轻型犯的非监禁矫治措施中英研讨会”交流材料(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编)。
    57、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张昱:《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2005年版。
    59、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0、何显兵:《社区刑罚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阮丹青、周路、布劳、魏昂德:《天津城市社会网初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2、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中国农村的微观社会网与宏观社会结构》,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4、张文宏:《从农村微观社会网的变化看宏观社会结构的变迁》,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5、张文宏、李沛良、阮丹青:《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6、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7、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8、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9、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0、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11、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2、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清华社会学评论》第2期。
    13、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4、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5、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6、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人类工效学2003年第1期。
    17、聂春雷、童星:《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护士群体个案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18、张洪英:《社会支持网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应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9、金双秋:《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0、聂春雷:《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21、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22、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探索1993年第1期。
    23、方壮志:《社会网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4、程国萍、熊云生、吴敏:《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研讨》,决策探索2005年第7期。
    25、陈丽云:《社会网络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2003年第3期。
    26、桂勇、陆德梅、朱国宏:《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嵌入问题》,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7、何雪松:《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8、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9、李久鑫、郑绍濂:《管理的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6期。
    30、郑思明、程利国:《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译,《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社会学研究1998第2期。
    32、蔡禾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3、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特辑(1)。
    34、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35、崔丽娟、李虹:《城市来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第2期。
    3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7、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年第2期。
    38、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9、胡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年探索1996年第5期。
    40、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第1期。
    41、李强、吕勇:《社会支持与青年下岗职工心理健康》,青年研究2001年第7期。
    42、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第3期。
    43、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第3期。
    44、[荷]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国外社会学1994年第4期。
    45、孟庆良、马力、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5期。
    46、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47、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8、宋爱芹、李芳、翟敏:《不育妇女个性特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医学与社会1998年第3期。
    49、宋尚桂:《低收入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3期。
    50、孙彦芬、丛梅:《天津老年社会网络研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51、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1期。
    52、田华:《论转型期社会新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3、王汉中:《浙江农村社会老年支持模式的比较分析》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54、王济民、巫琳:《入世后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
    55、王梅、夏传龄:《中国老年社会支持负担现状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4期。
    56、吴清平等:《肢体残疾成年人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配对状况的研究》,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57、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第4期。
    58、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第2期。
    59、张敏洁:《中外老年社会支持方式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
    60、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14期。
    61、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15期。
    62、张卫东、林喜红:《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研究》,心理科学1997年第5期。
    63、杜立捷:《社会支持网络与村落经济生活》,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4、张海东、杨隽:《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5、蔡禾、叶保强、卓慧兴:《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补求社会动摇支援的社会关系愈向比较》,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66、巴里·书尔曼:《网络分析:从方法和隐喻到理论和实质》,国外社会学1994年第4期。
    67、曹子玮:《农民下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68、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3期。
    69、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70、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5期。
    71、牛振宇、蒋若薇:《行刑权运行模式的理性选择》,中国监狱学刊2003年第3期。
    72、宇文洲:《假释的功能与适用现状分析》,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11期。
    73、陈一敏:《对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几点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4期。
    74、陈志新:《完善我国假释制度和社区矫正的思考》,司法信息深圳市司法局2003年。
    75、陈雨军:《中国过渡经济中的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76、卢汉龙:《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就业渠道的转变:从求职过程看中国市场化变化的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2期。
    77、渠敬东:《制度规范行为》,《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78、顾听:《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制度性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4期。
    79、周其仁:《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3期。
    80、梁雪姬:《市场转型、社会关系与职业获得》,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1、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岭南学刊2003年第1期。
    82、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83、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中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4、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85、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86、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87、石智刚、周莉:《政府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角色定位》,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
    88、林南:《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国外社会学1994年第4期。
    89、韦尔曼:《网络分析:从方法和隐喻到理论和实质》,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90、郑杭生、赵文龙:《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1、赵延东、风笑天:《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上的再就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92、赵延东:《求职者的社会网络与就业保留工资》,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93、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4、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第3期。
    95、张翼:《不同身份下岗职上的再就业》,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1期。
    96、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97、刘少杰:《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社会选择方式的变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98、范斌:《关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缺失问题的若干思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9、郭毅等:《人际关系互动与社会结构网络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100、桂勇、张广利:《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101、桂勇等:《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嵌入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02、黄勇、苏莹荣:《社会情景中的个人及个人行动》,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03、顾东辉:《下岗职上的再就业服务和求职行为》,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04、车海波:《社区结构变迁中社会支持的重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5、管健:《第三部门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受歧视和污名人群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106、陆相欣:《转型期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探析——以郑州、济南、西安市为个案》,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07、蒋永萍:《重建妇女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108、黄淑瑶:《从社会支持网角度看流动人口犯罪》,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09、单婷婷:《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0、查婧:《浅析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对上海市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 Coleman, James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6-11.
    2、 Cross, Malcolm, "Multicutural policies and the state, a British para-dox", "Multicutural policies and the state, a comparison of two European societies", edited by Marco Martiniello, Oxford: Oxford Publishing Services, 1998,92-231.
    3、 Graves, Nancy. B. and Theodore. D. Graves, "Understanding New Zealand's Mutil-Cultural Workforce," Report to the Polynesian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b Council of New Zealand, Wellington, Vocational Council, 1977,87-88.
    4、 Hargreaves, Alec. G. "Immigrati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contemporary France", Routledge, 1995, 66-79.
    5、 Marco, Martiniello (edited), "Multicultural policiesand the state: a comparison two European societies", Oxford: Oxford Publishing Services, 1998,1-12.
    6、 Mustafa, Emirbayer and. leff. Goodwin,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99 Number 6:98-103.
    7、 Lin, Nan,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edited by Peter V Marsden and Nan Lin, Sage Publications, 1982,1-97.
    8 Lin, Na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1999,22:28-51.
    9 Putnam, Robert,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65-78.
    10 Portes, Alejandro,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8, 22: 1-24.
    11 Ruan, Danching; Freeman, Linton C. etc, "On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China," Social Network, 1997:19, 75-89.
    12 Ruan, Dangqing, "The Content of the GSS Discussion Networks: An Exploration of GSS Discussion Name Generator in a Chinese Context.", Social Networks, 1998,20: 247-264.
    13 Schnapper, Dominique, "Community of Citizens", Gallimard, Paris: 1994,23-61.
    14 Taylor M, "Structure, culture and Action in the Expiation of social change", Politics and Society1989, Vol.17: 2.
    15 Wellman, Barry, & Wortley, Seott. 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 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 558-588,1990.
    16 Emirbayer. M. ,&Goodwin, J.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1411-54,1994.
    17 Wellman, Barry, Chen, Wenhong, Dong, Weuzhen. Networking Guanxi. In T. Gold, D. Guthrie, Doug, &D. Wank (Eds.),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Instituteons, Culture, amt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 Cambridg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21-242.
    18 Cook, K. & Whitmeyer, J. M. Two Approaches to Social Structure: Exchange Theory and Network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109-127,1992.
    19 Granovetter, M. The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bor Market Analysis: A Social Structural View, in Industries. Firms and Jobs: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8:12-16.
    20 Lin N., Social Support,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Illness: a Model and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79:108-1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