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北宗论的形成,1537-161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北宗是中国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理论自晚明诞生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回溯历史的框架对今人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是,关于这个理论的是与非在很长时间里都争议不休,甚至连其创说者是谁也从上个世纪一直争论到现在。本论文首次通过截取一个时段并建立人物链条的研究方法,对南北宗理论的形成经过进行追溯。这打破了以往仅仅围绕莫是龙或董其昌进行理论创说权进行争议的限制,为重新审视这个重要画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将书籍出版的外部证据和书画题跋、著述及书信等材料所体现出的观念发展的内部证据相结合并进行分析,笔者拈出了董其昌“世近则托形以传,世远则托声以传”的观点在当时乃至现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南北宗是莫是龙时已经提出的观念,但因莫氏英年早逝,所以,该理论到数年之后董其昌、陈继儒为其整理《画说》以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而《画说》的一再刊行和被文人著书反复征引,最终使得南北宗理论成为晚明文人的讨论热点。适逢当时松江、吴门之争愈演愈烈,于是,原本只是相对单纯的一种分类法理论,后来逐渐成为一场画坛运动的旗帜与口号。因为宦海沉浮而声名显赫的董其昌对于该理论的反复运用,终究使得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取代了声名渐黯的布衣文人莫是龙的位置,渐渐成为南北宗理论的代言人。本论文关于1537-1610这个时段的分析旨在揭示南北宗论如何在画坛上从无到有,然后从一种分类法演变成一场运动的旗帜与口号的整个过程。
The theory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scho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y of Chineseart history. It has been almost four hundred years since it emerged in late Ming, andhaving a deep effect on today’s idea and practice. But the arguments about its valuenever stop, and the problem of the man who really first invented it has even beenargu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till now.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traceits process of formation by building the chain of people in a period of time, so as tobreak the old methods focusing on Mo Shilong or Dong Chichang, and then a newsight for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ory comes 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th outer andinner evidence, the publication of boo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a containing in theinscriptions, books and letters, I find that the theory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schoolwas first invented by Mo Shilong. But his early death kept this theory spreading outonly after the work of HuaShuo being compiled by Dong Chichang and Chen Jiru.And the repeatedly republication and quotation finally made the theory of southernand northern school become the hotter and hotter idea. So, a relatively plaint theory ofdichotomy gradually became a kind of slogan of movement with the more and moreintense fight between Songjiang and Wumen. And Dong Chichang of great reputationof politics gradually became the spokesman of the theory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school instead of Mo Shilong who was only a scholar never being in government. Thedissertation about the period of1537-1610aims to reveal the process how the theory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school came into being and changed from a name ofdichotomy to a slogan of movement.
引文
①晚明崇祯年间的《画史会要》在记载当时的日本绘画时就说:“日本国,其国传写风物山水,设色甚重,多用金碧,殊方异域。留意绘事,亦可尚已。至今倭僧多能墨画观音佛像。”见[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
    ②[日]古原宏伸《董其昌书画中的王维观念》,见傅申、[日]古原宏伸编《董其昌の书画》图版篇,东京二玄社,1982年,第5页。
    ③[日]古原宏伸《南北二派论说》,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698页。
    ①[日]青木正儿《南北画派论》,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642页。此文最先发表于日本《文化》杂志,后收入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艺术考》。
    ②滕固《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此文发表在《辅仁大学学志》1931年第2卷第2期上。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79页。
    ③1935年,傅抱石在针对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自顾恺之至荆浩支那山水画史》一书,撰写《从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之文时,坦承“南北宗之研究,为一最难而又最复杂之问题。”
    ④[日]古原宏伸《南北二派论说》,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698页。此文最早是在1984年刊于日本奈良大学《文化财学报》第五集上。
    ①[美]何惠鉴《董其昌的新正统观念及其南宗理论》,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730页。
    ②[美]何惠鉴《董其昌的新正统观念及其南宗理论》,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730页。
    ③[日]田中丰藏《南画新论(节录)》,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620页。
    ①[日]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陈彬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98-199页。
    ②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90-291页。
    ③《画说》全书十七条内容,在《画禅室随笔》中全出现过,在《容台集·画旨》中出现过十六条半,在《画眼》中出现过十六条,在《论画琐言》中出现过十三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籍多为后来所编辑。
    ④汪世清的这篇论证文章1998年首次面世,之后收入其论文集《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中,2006年由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200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再版了该书。
    ⑤汪世清《〈画说〉究为谁著》,见《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①[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国家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页十五。
    ②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69-171页。
    ①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不过,万历十一年为1583,书中误写为1588。
    ②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65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四库全书》,第12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8页。
    ④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
    ⑤[美]何惠鉴,《董其昌的新正统观念及其南宗理论》,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730页。此文最早出现在Christian Murk ed.,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⑥[日]古原宏伸《董其昌书画中的王维观念》,见[日]古原宏伸、傅申编《董其昌の书画》,日本二玄社,1982年,第15页。
    ①[日]古原宏伸《晚明的画评》,见《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851页。
    ②[美]高居翰《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中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再思考》,见[美]彼得·N.格里高瑞编《顿与渐:中国思想中通往觉悟的不同法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
    ③薛永年《纳尔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见《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973页。
    ④《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年。
    ①[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07-708页。
    ①[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①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载《新美术》,1987年,第2期,第50页。
    ①Pietro Corsi interviews Manfredo Tafuri,“For a historical history”, Casabella,619-620(1995), P.151.
    ②[清]金爰《十百斋书画录》子卷,《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21-623页。
    ③[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07-708页。
    ①汪世清《〈画说〉究为谁著》,见《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74页,注释2。
    ③[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尺牍》卷一“与戴悟轩”,《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集部,第66册,第442页。
    ④[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尺牍》卷一“答费无学”,同前书,第442页。
    ⑤李斌《陈眉公著述伪目考》,载《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第147-148页。
    ⑥序后写有“万历乙卯(1615)岁三月褉日甪里李日华君实甫识”,见民国11年(1922)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所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宝颜堂秘笈》。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444、444、449页。
    ②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57页,注释133。
    ③[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104页。
    ④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于汪砢玉所记的李日华诸条尺牍,见[明]汪砢玉《珊瑚网》,《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59-160页。
    ⑤[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十八“汪冈赫蹄名迹”条,同前书,第158页。
    ⑥[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十七“陈眉公冬馀记”条,同前书,第152页。
    ⑦[明]李日华《恬致堂集》卷三十一“柬陈仲醇先生”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5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①同前书,第312-313页。
    ②[清]盛枫《嘉禾徵献录》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史部,第125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393页。
    ③[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尺牍》,《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集部,第66册,第463页。
    ④[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十八“题快雪堂岁寒盟”,《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6册,第292页。
    ⑤[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宝颜堂秘笈·眉公杂著》集五,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1922)。
    ⑥[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40页。
    ⑦[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卷一,《四库全书》,第8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2页。
    ⑧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①[明]莫是龙《画说》,《宝颜堂秘笈·续集》第四,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民国11年(1922)。
    ②[明]陈继儒《偃曝谈余》卷下,见《宝颜堂秘笈·眉公杂著》,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1922)。
    ①[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二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影印,集部,第66册,第357页。
    ②董其昌序撰于丙子(1636)暮春稧日、章台鼎序撰于丙子秋仲。见[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6册,第2-7页。
    ③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70-171页。
    ①考证见张东芳《关于唐志契生平与里籍的研究》,载《美苑》,2008年,第1期,第15-16页。
    ②[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四库全书》,第8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9页。
    ③[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二,《四库全书》,第8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2-453页。
    ④分别参见[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65、165、169页。
    ⑤[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二,同前书,第165页。
    ⑥[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五,《四库全书》,第8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0页。
    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六,《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53页。
    ①[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四库全书》,第8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24-725页。
    ②[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四库全书》,第8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6页。
    ③汪世清《〈画说〉究为谁著》,《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④据王伯敏提到的几个刻本前还有郑元勋(超宗)序,见[明]唐志契《绘事微言》,王伯敏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①[明]陈继儒《绘事微言叙》,见[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七年(1627)刻本。
    ②[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③[美]何惠鉴《董其昌的新正统观念及其南宗理论》,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730页。
    ①[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30页。由于此书现存最早刊本为天启六年(1626)闵氏刊《快书》本,南京图书馆等有藏,所以断定其刊行时间在1626年或之前。
    ②[明]沈颢《画麈》,同前书,第432页。
    ①此《论画册》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图影见刘建龙《中国书法家全集·董其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8-135页(释文见第245-247页)。《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二十六亦曾有载。
    ②[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76页。
    ③[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①[宋]不著撰人《宣和画谱》卷十五,王群栗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62-163页。
    ②[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31页。
    ③[明]沈颢《画麈》,同前书,第431页。
    ④[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70页。
    ⑤[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同前书,第469页。
    ⑦[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⑧[明]文震亨《长物志》,陈剑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①[明]李肇亨《醉鸥墨君题语》,《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②[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黄宾虹、邓实辑《美术丛书》,初集,第八辑,台北艺文印书馆,1947年,第142页。
    ③杨文骢生卒年见关贤柱《杨龙友生卒年考》,载《贵州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第43-44页。
    ④[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黄宾虹、邓实辑《美术丛书》,初集,第八辑,台北艺文印书馆,1947年,第66-67页。
    ⑤[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76页。张丑此书于1616年起撰,成书至少在1637年,此考参见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绘画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第43-44页。
    ⑥这些线性演变说均可见俞剑华《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1-4页。
    ①[英]贡布里希《文艺复兴——时期还是运动?》,见《新美术》1992年,第3期,第58页。
    ②[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30页。
    ①[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71页。
    ③[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四库全书》,第8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7页。
    ①[明]方以智《画概》,见饶宗颐《方以智与画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1期,第114页。
    ②[明]汪建功《画学南宗》,上海图书馆藏明彩绘本。
    ②图见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182页。
    ③凌利中《张宏研究补遗》,《上海文博论丛》,2007年,第4期,第36-39页。
    ①凌利中《张宏研究补遗》,同前书,第39页。
    ②[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明沈子居山水长卷》,《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11页。
    ③陈继儒信曰:“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见[清]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一百首》,上海图书馆藏清道光四年(1842)刻本。
    ④[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明沈子居山水长卷》,《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11页。
    ②陈继儒子为其编写年谱时,于万历四年(1576)条下写到:“是年馆于范长白家,凡得糈,悉进大父母,以赡菽水。”见[明]陈梦莲《眉公府君年谱》,《陈眉公先生全集》六十卷,明末刻本。
    ③[明]范允临《输寥馆集》卷四“贞孝妇屠氏小传”,《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集部,第101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04页。不过,在这次考试中,董其昌以二甲第一名登第,范允临则名落孙山。所以,范允临虽较董其昌早三年中举,但成进士要晚六年。到他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时已经三十八岁。
    ④[明]范允临《输寥馆集》卷八“与董玄宰”,《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84-385页。
    ⑤[明]董其昌《容台诗集》卷四“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第637-638页。
    ⑥[明]董其昌《容台诗集》卷一“壬子九月八日同范长倩、朱君采、董遐周西湖泛舟,次遐周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第584-585页。董其昌记录此游的著名书法作品《西湖泛舟诗轴》留存至今,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见Wai-kam Ho eds.,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Vol. II,The Nelson-AtkinsMuseum of Ar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p.325。
    ①[明]董其昌《容台诗集》卷四“寿范长倩学宪七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第631-632页。
    ②[明]范允临《输寥馆集》卷三“赵若曾墨浪斋画册序”,《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77页。
    ③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75页。
    ①[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684页。
    ②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年,第213页。
    ③[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卷二,薛维源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52页。
    ④[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续修四库全书》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宣统2年(1910)李氏瓯钵罗室刻本影印,子部,第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①Wai-kam Ho eds.,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Vol. II,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The Universityof Washington Press,1992,p.110-112;图见Vol. I,p.310-313。
    ①[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1894页。
    ②[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③[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31页。
    ④[民国]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卷五《画类三》“董文敏对题山水巨册”,顾荣木、汪葆楫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⑤[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三联书店,2009年,第138页。
    ⑥《云间据目抄序》说范濂“生于嘉靖庚子(1540)”,见[明]范濂《云间据目抄》,上海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
    ①[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上海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页十五。
    ②[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
    ①徐渭辑有这样一封:“谪况。柬李中麓。杨慎。得佳词,喜慰无极,去天万里,坐蛮烟瘴雨中,空谷足音不可得,况大君子之好音下坠耶。”见[明]徐渭辑《古今振雅云笺》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末刻本,集部,第18册,第134页。
    ②杨慎序见[清]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卷八“艺术第九”,载于《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四,清代卷第八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350页。
    ③谢巍曾指出:“《皕宋楼藏书志》载嘉靖本有杨慎跋,此本今在日本”,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75页。
    ④[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时艺坊刻”条,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1982年版),第334页。
    ⑤[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倭房公赋”条,同前书,第334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1页。
    ②[明]董其昌《容台文集》卷四,《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585-587页。
    ③“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主要活跃于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
    ④[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卜键笺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853页。
    ①《南词叙录》的作者一直存有争议,但多数时候仍据清抄本而认作是徐渭(1521-1593)。此书原有明抄本存世,但在1932年沪上事变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被炸时遭毁,仅于傅惜华《中国戏曲小说之浩劫》中留下记载。其现存清抄本最完整的有两种:一是上海图书馆藏黄丕烈士礼居藏抄本,一是南京图书馆藏鲁氏壶隐居抄本。前者序言署为:“嘉靖乙未(1535)夏六月望,天池道人志。”后者为现存最早抄本,序言则署为:“嘉靖己未(1559)夏六月望,天池道人志。”(刻本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六,明代卷第三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633页)之前多有学者进行考辨,见骆玉明、董如龙《〈南词叙录〉非徐渭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郑志良《关于〈南词叙录〉的版本问题》,《戏曲研究》,2010年,第1期;张婷婷《浅析〈南词叙录〉作者争议问题》,《文学界》,2010年,第11期。此处不作进一步考辨,仅借此书出现于嘉靖年间进行论证。
    ②[明](传)徐渭《南词叙录》,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六,明代卷第三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633页。
    ③[明](传)徐渭《南词叙录》,同前书,第634页。
    ④范景中《贡布里希与中国文化》,《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纪念贡布里希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337页。当然,他也表达了其一定程度的忧虑:“近日多尚海盐南曲,士夫禀心房之精,从婉娈之习者,风靡如一。甚者北土亦移而耽之。更数世后,北曲亦失传矣。”参见[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同前书,第336-337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七,《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7页。
    ③[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陈剑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④[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740页。
    ⑤潘运告编著《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①[明]李开先《中麓画品》,《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子部,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②[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④叶澄,字原静,《无声诗史》作元静,《明画录》遂以叶澄为叶元静。
    ⑤[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①[明]《图绘宝鉴续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48页。
    ②[清]徐沁《明画录》卷三,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③[明]何景明《大复集》卷十四,《四库全书》,第12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8-119页。
    ④[明]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第12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0页。
    ⑤[明]李开先《中麓画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①《续编》卷端题署为“玉泉韩昂孟顒续纂”,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何庆先先生曾于1998年对作者韩昂的籍贯、字号、生卒、科第和仕途等进行考证,确认其为山东济宁州人,原籍云南,明成化七年举人,十四年进士,仕至钦天监副,完成《续编》时己年逾花甲。“玉泉韩昂”之“玉泉”是他的号,并非籍贯,沿袭数百年之误解由此驳正。见何庆先《“玉泉韩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②天启六年(1626)卓尔昌又改名重刻为卓氏雪堂刊《画髓玄诠》。崇祯年间(1628-1644),常熟刻书名家毛晋(1599-1659)根据正德本再次翻刻,出其汲古阁刊本。此书自正德年间翻刻并续撰补遗之后,晚明时不断翻刻,以至于清初顺治九年(1652)时日本亦出现此书刻本。诸本情况可见谢魏《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263页。
    ③[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六十二“题戴文进竹雪书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58页。[明]杨荣《文敏集》卷五“竹雪书房为画士戴文进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0页。
    ④李若晴《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30-31页。
    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八,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347页。
    ①[明]杜琼《东原先生遗集》下《影沈氏书卷》,道光刊本,转见[日]铃木敬《明代“浙派”绘画研究》注释40,《新美术》,1989年,第4期,第52页。
    ②[明]刘溥《草窗集》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十六年(1480)刘氏刻本影印,集部,第3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352页。
    ③[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五“春风堂随笔”,《四库全书》,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①[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子部,11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他在另一处还说到:“永乐末,钱塘画士戴进从父景祥征至京师,笔虽不凡,有父而名未显也。”
    ②李诩的生卒年可由李如一序中所说“历世八十有八”和“癸巳(1593)岁夏五不幸背弃”推知。魏连科点校此书时将生年推为1505年,疑是未考虑到虚岁之故。见[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1982年版)第1页。
    ③[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戴文进不遇”条,同前书,第18页。其后也提到了陆深所述故事:“上海陆子渊司业亦云,戴曾画山水进呈,宣宗称善,令谢视之。谢指擿其失。曰:‘好固好,但舟中岂有穿红袍钓鱼之理?’遂弃去弗用。”
    ④[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5页。
    ②[清]徐沁《明画录》卷二,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③[明]孙鑛《书画跋跋》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戴文进七景图”,《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0页。
    ⑤此说源于罗浩[H. Rogers]对文献的考证,见李维琨《美术史方法的差异与对象的差异——〈班宗华、高居翰、罗浩通信集〉读后》,《新美术》,1989年,第4期,第60页。
    ⑥[明]孙鑛《书画跋跋》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①[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二,张增泰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戴文进山水平远”,《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1页。
    ④封治国《与古为徒——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博士论文,2011年,第126-127页。
    ⑤[明]李开先《中麓画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⑥俞剑华曾说:“是书在画品中既属独创一格,亦可谓独具只眼。不沿袭神妙能逸与上中下等名目,而又右浙派而左吴派,对于戴、吴辈,崇奉甚至,对于沈、唐则贬抑。其议论每谓失之偏,偏因不免;然斥其偏者,又何尝不偏哉?”见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潘运告先生也指出:“在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初刻本自序,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5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同前书,第255页。
    ③[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何良俊元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④[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卷七“余得赵松雪小楷大洞玉经,珎爱殊绝。汤生自姑苏来为余装池完整,书二绝为谢”,《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67页。
    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45页。
    ⑥[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元赵孟頫书大洞玉经”,《四库全书》,第8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8-419页。
    ⑦王世贞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著《艺苑卮言》六卷,欲“成一家言”,见郦波《王世贞作品年表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5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十二“九友斋十歌”,《四库全书》,第12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0页。王世贞甚至还有一首极其诙谐的“戏作反九友斋歌”再次表达他对九友之爱,其中说到:“……新年欲来旧年去,九友愈妍我愈丑……我恨九友轻相弃,九友笑余不晓事……”见[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四库全书》,第12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③转见翟勇《何良俊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4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9页。
    ⑤[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卷二“春日思归用白傅体简旧游诸君”诗小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何氏香严精舍刻本,集部,第14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27页。
    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一《史七》,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92页。
    ⑦翟勇曾统计何良俊藏印十四枚。一是根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所载有十枚,包括“东海何元朗”、“何氏元朗”、“紫谿真逸”、“柘湖居士”、“橘里清赏”、“何良俊印”、“陆沈金马门”、“何元朗氏”、“两山”、“清森阁书画印”。二是根据《石渠宝笈》得知“南史氏”、“清森阁书画记”、“元朗鉴定”印三枚。三是根据国家图书馆藏《伊阙佛龛碑》拓本得知“元朗”印一枚。参见翟勇《何良俊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59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画一》,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55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26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3页。
    ④[明]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四“赠翰林孔目何元朗之南都序”,转引自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百家出版社,1998年,第622页。
    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六《诗三》,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37-238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同前书,第268页。
    ②[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③[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222页。
    ②[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卷二“寿近谿项翁八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31页。
    ③此画曾出现在上海鸿海商品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见雅昌艺术拍卖网http://auction.artron.net/showpic.php?ArtCode=art59520452。
    ④[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487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六《史十二》,同前书,第134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六《史十二》,同前书,第136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同前书,第251页。
    ①[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第674-675页。这条跋文曾收录在明末刊行的《莫廷韩集》中,惜此书现已佚失,只能转见于《佩文斋书画谱》。
    ②陈洁《重宋轻元、吾松前辈——明代画家金铉与明代画风的转变》,《荣宝斋》,2012年,第7期,第98页。
    ③此册原为苏州大藏家顾文彬的过云楼所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顾家后人将连同此画在内的
    393件书画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2页。
    ①[明]董其昌《容台集》,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图书馆藏二十卷本。
    ②倪瓒《林石小景轴》见载于《石渠宝笈初编》卷八,董其昌在此图右边幅跋云:“云林画以荆蛮民为第一,前人品题有据,盖学董北苑唯见于此,他幅无印款,此尤异云。董其昌题于戏鸿堂。庚子(1600)四月之望。”董其昌跋赵孟頫《洗马图》则载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七年(1609)条,见[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77页。
    ①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575页。
    ②[日]古原宏伸《南北二派论说》,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696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3页。
    ①当然,后来董其昌也说到:“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此数公评画,必以高彦敬配赵文敏,恐非耦也。”他似乎是在针对何良俊并列赵孟頫、高克恭发表不同看法,但又未细说原因,不知何故。见[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678页。
    ②滕固《滕固艺术文集》·《唐宋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17-118页。《唐宋绘画史》可谓滕固最重要的一部中国美术史著作,此书在其博士论文(他在1932年以《中国唐代和宋代的绘画艺术理论》获得柏林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的基础上予以撰写,最早在1933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艺苑卮言附录一》,《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4页。
    ②关于《艺苑卮言》撰写时间的考证,见郦波《王世贞作品年表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而其版本的各种情况,可见李燕青《〈艺苑卮言〉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明]屠隆《考槃余事·画笺》,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1页。
    ②[明]谈迁《国榷》卷一,清抄本,第3310页,转见李燕青《〈艺苑卮言〉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3页。
    ③[明](传)项元汴《蕉窗九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85册,第321页。
    ④[明]高濂《燕闲清赏笺》,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48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5页。
    ②[明]唐顺之《荆川集》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73页。
    ③[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见[日]近藤秀实、何庆先编著《〈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画一》,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56-257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同前书,第265页。
    ③[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7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5页。
    ④[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戴文进不遇”条,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1982年版),第18页。
    ①[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8页。
    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79页。
    ④[明]王穉登《国朝吴郡丹青志》,《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①[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跋文湖州盘古图卷”,《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第386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5页。
    ①[元]饶自然《山水家法》,1960年黄苗子抄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资料室藏影本,转见启功《戾家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2000年(1999年版),161-162页。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4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同前书,第266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七《书》,同前书,第251页。
    ①[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上“杂剧十二科”,《续修四库全书》据民国九年(1920)影印清影抄明洪武本影印,集部,第17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89-490页。
    ②[明]曹昭撰,舒敏辑,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卷五《古画论》“士夫画”,《续修四库全书》据辽宁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子部,第11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曹昭《格古要论》原先分为上、中、下三卷,凡十三门,最早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序刊本今已不存,只见载于明刊本中。景泰七年至天顺三年(1456-1459),吉水王佐进行校增,将十三门改为十三卷重刊。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时,胡文焕序刊本又重订十三卷本为十四门,虽无增补,但删节甚多。
    ③[美]方闻《董其昌与正统画论》,郭建平译,《艺术探索》,2007年,第3期,第73页,注50。
    ①[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17页。
    ②钱选《兰亭观鹅图卷》世传有二本,一本在台北,一本在美国大读会博物馆。此处董跋按台北藏本录出。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文集》卷三“卧游册题词”,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257-258页。
    ④[明]张丑《真迹日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47页。
    ②[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42页。
    ③[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2页。
    ④[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21-467页。
    ⑤[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7-268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89页。
    ②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修订,第9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92页。张丑亦引此段,见[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10页。
    ①[明]杜琼《东原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张习钞本,集部,第78册,第604页。
    ②[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九,《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10-711页。
    ③[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六,《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80-181页。
    ④[明]刘溥《草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十六年(1480)刘氏刻本影印,集部,第3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353页。
    ⑤[明]杜琼《东原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张习钞本,集部,第78册,第601页。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14页。
    ②[明]顾炳辑,[明]徐叔回校刊《历代名公画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675页。
    ④[明]董其昌《容台集》,同前书,第708页。
    ①[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②[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卷一,薛维源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46页。
    ③[宋]苏辙《王维吴道子画》,李福顺编著《苏轼与书画文献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第176-177页。
    ④[宋]苏轼《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同前书,第12-13页。
    ①[明]刘珏《重刻完庵刘先生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刘玉成重刻本影印,集部,第34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256页。
    ②[明]杜琼《东原集》王鏊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张习钞本影印,集部,第7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5页。
    ③刘九庵《吴门画家之别号图及鉴别举例》,《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期。
    ①[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五,《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②[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八,同前书,第209页。
    ③都卬,字维明,号豫轩。今已有学者就其名被误记为“印”或“卭(邛)”,其号被误记为“豫庵”做过详细论述,并对其生卒年进行考证,以纠正《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之误,见王珍珠《都穆考论》,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8页。
    ④[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三余赘笔》(下列著者为“穆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7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428页。
    ⑤[明]罗玘《圭峰集》卷十七,《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9册,第227页。
    ⑥[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十九,《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5册,第767页。
    ①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09页。
    ②[明]孙鑛《书画跋跋》,《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③[明]孙鑛《书画跋跋》,同前书,第94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337页。
    ⑤[明](传)徐渭《南词叙录》,《续修四库全书》据民国六年董氏刻读曲丛刊本影印,集部,第17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①[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乔龙溪词序”,卜键笺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436-437页。
    ②[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集五“海岱诗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至隆庆刻本影印,集部,第9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521页。
    ③[明]陈继儒《岩栖幽事》,《宝颜堂秘笈·眉公杂著》集第四,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11年(1922),第26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艺苑卮言附录一》,《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9页。
    ⑤出自臧懋循《负苞堂文选》(明天启臧尔炳刻本)和王骥德《古本西厢记》(明万历四十一年香雪居刻本),见李燕青《〈艺苑卮言〉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4-195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天启五年(1625)毛以遂刻本影印,集部,17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24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72页。
    ①[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卷八“知唐元征、董玄宰俱下第志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云间二韩诗本影印,集部,第18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473页。
    ②[明]莫是龙《小雅堂集》“陈继儒叙”,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第291页。
    ①张子宁《董其昌与〈唐宋元画册〉》,见《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582-584页。
    ②[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16-217页。清人安岐《墨缘汇观》亦有记载,但只略言画面情形,并稍带提及“后纸有莫是龙、叶昆二跋”,未详录跋文,见[清]安岐《墨缘汇观》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02页。
    ③[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17页。
    ①周履靖,字逸之,其生卒年目前主要存二说,但都是按照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引述《檇李诗系》、《静志居诗话》、《嘉禾微献录》等文献后得出的“卒年九十一岁”结论来计算的。其一,依据周履靖“己卯(1579)除夕”所作诗句“忽惊三十载”进行推测,见张军德《周履靖的生卒年及其他》,载《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这里笔者按照古人的虚岁计数法稍做更正,记为1550-1640年;其二,依据周履靖外侄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万历三十九年(1611)八月二十九日条所记“梅墟周表叔七旬诞日”推测为1542-1633年,见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二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②[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题周山人画”,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七,《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6页。
    ④[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四库全书》,第10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0页。
    ①[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卷上,张增泰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312页。
    ②[明]沈德符《飞凫语略》,《“考盘余事”及其他三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页。
    ③[清]毛大伦、蓝瑛、谢彬等撰《图绘宝鉴续纂》卷一,见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二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④[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31页。
    ⑤李若晴《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①杨士奇《东里别集》,《四库全书》,第12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页。金铉生卒年即见于杨士奇为其撰写的墓志,见陈洁《重宋轻元、吾松前辈——明代画家金铉与明代画风的转变》,《荣宝斋》,2012年,第7期,第95页。
    ②[明]刘溥《草窗集》“寄金文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十六年(1480)刘氏刻本影印,集部,第3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329页。
    ①[明]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二十“胜国十二名家”,《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9页。
    ②陈洁《重宋轻元、吾松前辈——明代画家金铉与明代画风的转变》,《荣宝斋》,2012年,第7期,第102页。
    ③尹吉男《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艺术史研究》,第九辑,2007年,第101-126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3页。
    ⑤高濂约生于1537-1541,逝于1602-1604,其《遵生八笺》早在嘉庆年间就已有刊本问世,今多见其万历十九年(1591)序刊本《雅尚斋遵生八笺》,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44页。
    ①[明]高濂《燕闲清赏笺》中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48页。
    ②同前。
    ③[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陈剑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①[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同前书,第238页。
    ②[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同前书,第239页。
    ③同前。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九《画二》,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第269页。
    ⑤[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50页。
    ⑥[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卷五“海岱诗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至隆庆刻本影印,集部,第92-93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178页。
    ①转见蒋寅《论诗分南北宗》,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20页。
    ③[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十七“题册”,《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集部,第66册,第278页。
    ①[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印晓峰点校(据上海图书馆藏观妙斋原刻为底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②此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跋文亦可见《石渠宝笈续编》(第二十七册)和《大观录》(卷十二)的记载。
    ③张子宁《董其昌画山水的历程》,《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年,第174页。
    ④[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六《画旨》,见《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2191页。
    ⑤[明]陈继儒《陈眉公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史兆斗刻本影印,集部,第13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⑥[明]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四,《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⑦此书现有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十八年(1753)清抄本一部,已是孤本。我们可据书前撰于万历辛亥年(1611)的李绍文自序和王圻序,推知此书刊行的大致时间。
    ⑧[明]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四,《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①[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一,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596页。
    ②[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云间二韩诗本影印,集部18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452页。
    ③[明]李绍文《云间杂识》,上海黄氏家藏旧本,上海瑞华印务局印行,1935年,第34页下。
    ④李绍箕、李绍文兄弟与李延昰的远房叔侄关系,见宁稼雨《〈南吴旧话录〉考》,《南开学报》,1996年,第2期,第79-80页。
    ⑤[清]李延昰《南吴旧话录》卷十八,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⑥[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第572页。
    ⑦[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文集》卷四,《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585-587页。
    ⑧[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⑨[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第580页。
    ①[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第720页。《佩文斋书画谱》注明其摘自《莫廷韩集》,此书不存,但其内容与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莫廷韩遗稿》稍有出入。
    ②画上有顾正谊自题:“顾正谊写于宝云居,丙申(1596)冬日。”
    ③[美]李铸晋《王时敏与董其昌》,《清初四王画派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458-459页。
    ①[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文集》卷四,《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585-587页。
    ②[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第124条。
    ①[明]陈继儒《晚香堂集·眉公诗钞》卷二,转引自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②[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0页。
    ③见[美]吴纳孙《董其昌与明末清初之山水画》,载《朵云》,第24期。
    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人物》,上海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页十四。
    ⑤[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风俗》,上海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第十页。
    ①黄惇《再论云间书派》,《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年,第196页。
    ②[明]孙鑛《书画跋跋》,《中国书画全书》(第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④[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此句亦可见于《陈眉公先生集》卷六。
    ①[明]孙鑛《书画跋跋》续卷三“萧翼赚兰亭图”条,《中国书画全书》(第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②比如“莫子良方伯以花朝自感诗见贻率尔奉答”、“莫方伯子良与子云卿追饯松江道中留赠”、“寿莫方伯先生子良七十时诞辰为四月七日也”,分别参见[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四库全书》,第12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4、175、183页。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第291页。
    ④[明]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浙江图书馆藏本,集部,第30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172页。
    ⑤[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转引自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5页。
    ⑥《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三,转见张连、郑威《莫是龙年谱》,载张连《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①[明]莫是龙《小雅堂集》“莫远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明]孙鑛《书画跋跋》卷三“真定武兰亭”,《中国书画全书》(第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④转见张连、郑威《莫是龙年谱》,张连《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202-203页。
    ⑤[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卷二《家传》,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页四十五甲。
    ⑥据书前高进孝撰于此年孟春的序可知范濂的成书时间,见[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国家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
    ①[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第十五页。需要注意的是,《笔记小说大观》(全35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所收《云间据目抄》中竟将“古名人字画数千幅”误抄为“古名人字画数十幅”,若以此为据,无疑会为我们考察莫是龙的藏画状况带来巨大的误解。
    ②[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5-466页。
    ③[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卷八“董文敏仿《浮岚暖翠图卷》”,《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388页。
    ④[明]张丑《真迹日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清]顾复《平生壮观》,林虞生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58-259页。
    ②顾复曾记:“先君云:与思翁交游二十年,未尝见其作画”,参见同前书,第390页。
    ③[清]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④[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第590、614、674-675、709、718、719、720、720、723页。
    ⑤[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8页。
    ①《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三,转引自张连《莫是龙年谱》,见《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②[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冯梦祯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明]莫是龙《小雅堂集》莫远序,同前书。
    ④参见《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三十八《仿米芾云山图卷》四幅之三,此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张连、郑威在《莫是龙年谱》中误将“陈徵君”当成了“陈继儒”,但陈继儒在莫是龙题跋时才十六岁,不太可能先于他已经为此画题跋。
    ⑤[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明顾正谊山水小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第720页。
    ①此画现藏上海博物馆,上有文伯仁跋显示此幅图卷为其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十五岁时作,此处所记为题跋全文。不全的跋文亦曾载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16-217页。
    ②张连《南北宗论刍议》,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587页。
    ③张连《南北宗论刍议》,同前书,第586页。
    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3页。
    ⑤笔者曾对杨补编辑出版《画禅室随笔》的各个情况(包括辑书的粗疏与失误,书籍的出版时间等)进行过考证,可参见附录诸文。
    ①张连《南北宗论刍议》,参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581页。
    ②[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明顾正谊山水小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0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莫廷韩遗稿》卷十四《题跋》亦记载此条,名为“题顾仲方小幅”。
    ③[明]詹景凤《詹氏性理小辨》卷四十二《画旨》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571-572页。
    ①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94页。
    ②[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711-712页。
    ③[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75-176页。
    ④[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700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8页。
    ②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③[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991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3页。
    ②[清]章有谟《景船斋杂记》,上海图书馆藏申报馆铅印本,据其所言:“是书墨迹在从弟有豫处。”
    ③徐复观《环绕南北宗的诸问题》,见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381页。
    ④[明]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四,《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①滕固《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83页。此文最早是1931年发表在《辅仁大学学志》上。
    ②郑秉珊《山水画“南北宗”的创说及其影响》,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225页。
    ③参见[日]古原宏伸《董其昌书画中的王维观念》,载于[日]古原宏伸、傅申编《董其昌の书画》,日本二玄社,1982年,第15页。古原宏伸同时期的《晚明的画评》在讨论完董其昌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四十一岁时借观王维《江山雪霁图》,以及次年见到王维《雪溪图》(别名《钓鱼图》)之后亦说:“可以认为,著名的‘南北二宗论’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参见[日]古原宏伸《晚明的画评》,《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851页。
    ④此画跋书影参见黄惇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54卷)·明代编·董其昌卷》,荣宝斋,1992年,第251-252页。
    ①俞剑华引康熙年间《松江府志》说:“陆万言……兄陆万里,字君羽,善书,时莫云卿早逝,董其昌后起,故陆万里称独步。董其昌少贫,尝作陆万里书法市之,人以赝弗售。”见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80页。陆万言,字君策。董其昌《容台集》中的《祭陆君策孝廉文》、《赠陆君策畸墅诗》、《题画小赤壁图》、《陆君策畸墅问水二首》充分记录了他们的交游唱和与友谊。《画禅室随笔》中亦有董其昌为陆万言畸墅作诗后补《庐山读书图》的题语,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87页。
    ②[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六,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吴震元刻本。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393页。后人常称其为“董华亭”,清代甚至还有一本《董华亭书画录》,均是由此而来。
    ④清人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和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四)均有著录,不过,前者所记款识为四月一日,后者所记款识则为四月二日。
    ①[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一,《宝颜堂秘笈》,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眉公杂著集第五》,第二页。
    ②[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③[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一,《宝颜堂秘笈》,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眉公杂著集第五》,第一页。
    ④[明]董其昌《行书论书画法卷》,见Wai-kam Ho eds.,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Vol. II,The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p.5。
    ⑤[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六,《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2155-2156页。
    ⑥[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五,同前书,第1997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1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同前书,第420-421页。
    ③[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五,《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1998-1999页。
    ①[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七《题李龙眠雅集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12页。
    ②韦宾《“辋川”意象与熙宁后的文化转向——王维绘画作品作伪现象与江南文化的崛起》,《宋元画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211页。事实上,宋代提到的《辋川图》基本都是临本。比如,《宣和画谱》在李公麟传(卷七)中提到《辋川图》,在王维传(卷十)中却未提及。黄庭坚《题辋川图》(《山谷集》卷二十七)中提到的世传矮纸、高纸两本也均是临本。参见同前书,第191页。
    ③[宋]黄庭坚《山谷集》卷十四,参见同前书,第186页。
    ①[明]陈继儒《妮古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②[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
    ③[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同前书,第427页。[元]汤垕《古今画鉴》,《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9页。
    ④见韦宾《李公麟的佛教信仰与画禅》,《宋元画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527页。
    ⑤[清]胡敬《西清札记》卷三“李公麟蜀川图”,转见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73页。
    ⑥此图自二战后归日本所藏至今,见[日]宫崎法子《〈潇湘卧游图卷〉与赵孟頫绘画艺术》,《上海文博论丛》,2010年,第4期,第54-55页。不过,其识读为“信阳王里逅将军”有误。
    ⑦[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38页。亦为《石渠宝笈初编》卷四十四《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一卷》著录。
    ⑧[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20页。
    ②这段跋语可见于董其昌自己的《容台别集》卷六,后亦被多次载录——《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五)、吴其贞《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九)、《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三),以及今人古原宏伸、傅申编辑的《董其昌の书画》(no.40)。
    ①[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676页。《画禅室随笔》收入时文字略有不同,但容易误导人认为董其昌将赵、周、李、顾这四位大名头画家的作品都视作“酒肆壁上物”,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44页。
    ②[明]张丑《真迹日录》卷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③[明]陈继儒《妮古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④[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90页。
    ①[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
    ②陈中浙《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22页。
    ③[明]陈继儒《太平清话》,见《宝颜堂秘籍》,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眉公杂著集第五》卷一,第八页甲。
    ④此图记见于米芾《宝晋英光集》,卞永誉后有著录,见[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九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368页。
    ⑤[美]梁庄爱论《理想还是现实——“西园雅集”和〈西园雅集〉考》,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212-213页。
    ①图版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董其昌法书特展研究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1993年,第130-131页。
    ②Wai-kam Ho eds.,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Vol. II,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The Universityof Washington Press,1992,p.3-6。
    ③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董其昌法书特展研究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1993年,第130-131页图版。
    ④《寓意录》卷四,转见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3-94页。
    ①[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97年,第740页。
    ②见保利艺术博物馆电子刊物《宝五堂藏中国古代书画·纪念王己千先生》。
    ③余辉《董其昌书画鉴定得失考》,澳门艺术博物馆编辑《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249页。
    ④此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跋文亦可见《石渠宝笈续编》(第二十七册)和《大观录》(卷十二)的记载。
    ①董其昌《致眉公书》,见刘建龙《中国书法家全集·董其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②根据《太平清话》中陈继儒作于万历乙未(1595)冬至日的序,可知此书约成于1595年。参见[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宝颜堂秘籍》,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眉公杂著集第五》卷一。
    ③傅申《董其昌的收藏与〈画说〉及“南北宗论”之形成年代》,载于澳门艺术博物馆编辑,《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237-238页。
    ①[明]汪显节辑《绘林题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页。亦可见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②周履靖辑《夷门广牍》,既有上海图书馆藏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也有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藏万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书林刊本,可见其出版时间时间大致在此前后。
    ③[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页。
    ①《南宗北斗——董其昌诞生四百五十周年书画特集》中卷,澳门艺术博物馆出版,2005年,第331页。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馆。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好事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654页。与韩世能子韩逢禧(号朝延)关系交好的张丑还专门编撰过《南阳法书表》和《南阳名画表》来记录韩世能收藏,但仅一百多件。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六,《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2113页。
    ④董其昌跋曰:“展子虔笔,世所罕见。曾从馆师韩宗伯所一寓目。岁在庚午,再见之韩朝延世兄虎丘山楼,敬识岁月。董其昌。”见[清]安岐《墨缘汇观》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79-680页。
    ①[清]震钧《天咫偶闻》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7页。
    ②[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③[明]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676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47页。
    ②同前。
    ③[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3页。
    ④[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25页。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如今所藏詹景凤《东图全集》三十卷明抄本前有万历辛卯(1591)沔阳陈文烛序,这难免让我们想像此书或许曾经打算刊行。民国36年(1947)北平故宫博物院曾抽其中的玄览四卷与题跋附录印行。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0页。
    ③[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同前书,第412页。
    ④万历二年(1574)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万历四年(1576)冬,改南京大理寺卿,被劾还里。谢巍先生据此考证出台北“中央图书馆”藏郧阳刊本的刊刻时间,推知其为原刊本,纠正了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所作的推测。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765页。
    ①[明]王世贞辑、詹景凤补辑《王氏画苑十卷、画苑补益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八年(1590)王元贞刻本,子部,第71册,山东:齐鲁书社,1995年。
    ②书中有万历十八年(1590)十一月朔日詹氏自序,见[明]詹景凤《詹氏性理小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③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④[元]饶自然《山水家法》,1960年黄苗子抄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资料室藏影本,转见启功《戾家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2000年(1999年版),161-162页。
    ①[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61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4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5页。
    ③[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④[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43页。
    ⑤[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61页。
    ①[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六,《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①[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三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黄汝亨、朱之蕃刻本影印,集部,第165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7页。丁小明曾在《真实居士的真实言》一文中据冯梦祯《快雪堂集》中的跋文,确定其得王维《江山雪霁图》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从而将徐邦达先前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所推测的万历二十三年(1595)向前推进。见[明]冯梦祯撰《快雪堂日记》,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8页。
    ②[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三十,同前书,第18页。晚辈张丑曾将此段记作“冯梦祯题王右丞《江山雪霁卷》云”,见[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596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旧画款识”条,中华书局,1959年,第659页。
    ①[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五,孙宝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第542页。
    ②[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冯梦祯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51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同前书,第426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第430页。
    ③[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同前书,第231页。
    ④[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七,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①此信影印见傅申、[日]古原宏伸编《董其昌の书画》图版篇,东京二玄社,1982年,第68-71页;释文《初致冯开之书》(借王右丞雪山卷札),见第253-254页,另可见董其昌《初致冯开之书》,黄惇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54卷)·明代编·董其昌卷》,荣宝斋,1992年,第250-251页,但需注意的是,两书的释文都误将“米海岳《画史》”录为了“米海岳《书史》”。
    ②[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七,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89页。(注:《快雪堂日记》为《快雪堂集》第五十三卷《日记》。)
    ①需要指出的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董其昌还未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之前有学者依据《明史》将此事件的发生时间锁定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但石守谦先生据顾秉谦等撰《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2年,第6031页)指出,此事实际发生在万历二十二年(1598),见石守谦《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第309页,注释6。在此时间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还有任道斌及李慧闻,可见[美]李慧闻《董其昌政治交游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813页。事实上,当年在会试中录取董其昌为进士的主考官许国(字维祯,1527-1596)——他后来一直被董氏视为自己取得功名的提挈人,正是在充任“日讲官”之后,得以在皇帝身边讲经论政,而后青云直上,成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内阁重臣,直至万历十二年(1584)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仅次于首辅申时行(1535-1614)的次辅。董其昌后来于1598年担任皇长子讲官,无疑也是仕途晋升的一个重要阶梯,可惜他于次年就请病归里了。
    ②[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快雪堂集》卷六十四“与董玄宰太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4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632页。
    ③傅申、[日]古原宏伸编《董其昌の书画》图版篇,东京二玄社,1982年,第280页。
    ①[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05页。
    ②[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同前书,第106页。
    ③[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同前书,第107页。
    ④傅申、[日]古原宏伸编《董其昌の书画》图版篇,东京二玄社,1982年,第268页,no.43。
    ⑤[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卷六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4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324页。
    ⑥傅申、[日]古原宏伸编《董其昌の书画》图版篇,东京二玄社,1982年,第68-71页。
    ⑦高濂,字深甫,号瑞南。董其昌信中写为“杭州高萃南”,他之后还专门绕道他家重新看了这幅画。后来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也记载过高濂家藏《辋川图》。
    ①[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57-258页;[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一)第16条,《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2年,第88-90页。之后所引皆以日本学者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为参照。
    ②[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一)第17条,同前书,第90-95页。
    ③[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一)第18条,同前书,第95-98页。
    ④[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四)第73条,《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3年,第14-19页。
    ⑤[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四)第92条,同前书,第78-79页。
    ⑥[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五)第142条,《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4年,第198-200页。
    ①[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五)第143条,同前书,第201-204页。
    ②[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五)第152条,同前书,第216-225页。
    ③[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五)第159条,同前书,第249页。
    ④[宋]米芾《书史》,《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43页。
    ⑤[宋]米芾《书史》,《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67页。米芾《画史》第45条也有说:“徐熙大小《折枝》,吾家亦有,士人之家往往见只。”
    ①[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54页。
    ②潘运告编著《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①[明]汪砢玉《珊瑚网》,《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另外,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也有记载。
    ②陆深《题文徵明画》说:“阿明此艺称独步,前身绝妙元姓顾”,见[明]陆深《俨山外集》,《四库全书》,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明]陆深《俨山集》,《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清]顾嗣立辑《元诗选》,《四库全书》第二集卷十四,第14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7、321页。黄公望《王维〈雪渡图〉》收在《大痴道人集附题画词》中:“摩诘仙游五百年,画称雪渡未能传。只因曾入宣和府,珍重令人缀短篇。”吴镇《王右丞〈雪溪图〉》收在《梅花庵稿》中,分别为:“晓径沾衣湿,登台试屐危。乾坤增壮观,江海得深期。历乱瑶华吐,纷披玉树枝。精微谁与并,顾陆颇相宜。”“碧树拥江扉,朱帘卷翠微。崇朝无客过,傍晩有渔归。岭耀梅重白,堤萦絮正飞。若留清夜赏,铅粉更光辉。”其后还有题王维《辋川图》诗二首。
    ⑤[明]陈继儒《妮古录》卷四,《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324页。
    ⑥[明]汪砢玉《珊瑚网》,同前书,第288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沈周、王鏊的画跋亦可见于[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17页。
    ①[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17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旧画款识》条,中华书局,1959年,第659页。
    ①跋文参见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
    ②[清]顾复《平生壮观》卷六,林虞生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7-228页。
    ③[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卷六,《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30页。其记有御府之印、内合同印(江南李主所有)、文渊阁印(明代内府之印)、泰华堂印(高宗妃刘氏之印)、揭徯斯印(元代著名收藏家),说为项子京天籁阁中物也。
    ④[元]赵孟頫《松雪斋集》,黄天美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第316页。
    ①[明]张泰阶《宝绘录》卷十三“赵松雪重江叠嶂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影印,子部,第7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第251页。
    ②[清]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一百首》,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③事实上,徐小虎也曾经谈到过需要重新看待此书的历史价值的问题,见徐小虎《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④[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二,《宝颜堂秘笈·眉公杂著第三》,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
    ⑤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跋文载于《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四,转见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68-169页。
    ①见黄惇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54卷)·明代编·董其昌卷》,荣宝斋,1992年,第251-252页。此图原图已毁于冯梦祯儿子冯权奇之手,但他伙同朱肖海作伪并割裂题跋重装的摹本留存下来,现藏于日本东京小川广巳氏家很可能即为此本。其跋文内容可与董其昌《容台别集》参校比对,都有其他著录所没有的一句话:“老子云:‘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②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14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同前书,第417页。亨之究为何人,詹景凤在记《文会图》时有过交代,他说:“西蜀郭民部亨之……亨之,名衢阶,为人豪宕疏爽不羁,颇有精识,所收物多佳,亦蜀中希有人物也。”见[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同前书,第416页。
    ③[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同前书,第418页。
    ⑤[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同前书,第420页。
    ⑥[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同前书,第421页。
    ⑦[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同前书,第423页。
    ⑧[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同前书,第425页。
    ①[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同前书,第426页。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同前书,第426页。
    ③[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同前书,第433页。
    ④[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同前书,第436页。
    ⑥[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同前书,第444页。
    ⑧[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四,同前书,第450页。
    ⑨[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三,《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⑩[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同前书,第450页。
    11[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三,同前书,第451页。
    12[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同前书,第430页。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16页。
    ②次年,他从江右归来时再次绕道高濂家,二跋此画,见[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17页。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页。
    ②[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551页。
    ①张丑为此书撰写序言是在1616年,但据书中条目来看,至少写至1637年后;而张丑卒年又在崇祯十六年(1643),明代即将结束,由此可见,此书为张丑晚年终作,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仍属于晚明之书。
    ②[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③[明]莫是龙《画说》,《宝颜堂秘笈·续集第四》,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民国11年(1922)。
    ④此《论画册》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图影可见刘建龙《中国书法家全集·董其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8-135页(释文见第245-247页)。另,《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二十六亦曾有载。
    ①[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①事实上,二幅《论画卷》之间的极度重合,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十百斋书画录》中所记的那幅早于《画说》出版时间的《论画卷》有极大程度的作伪成分,很可能是从《吴越所见书画录》中所记的那幅恰稍晚于《画说》问世的《论画卷》略微改动而来。
    ①此文曾载《新美术》,2010年,第5期,第34-37页。
    ②[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第50条。[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周远斌点校纂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③刘建龙《中国书法家全集·董其昌》“致眉公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①黄惇《关于董其昌书论资料来源的审定》,载《艺苑》,1989年,第2期;后亦收入《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331-340页。黄朋,《关于〈画禅室随笔〉编者的考订》,载《东南文化》,2001年,第9期,第54-57页;后亦收入澳门艺术博物馆编辑,《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242-247页。
    ②黄惇《关于董其昌书论资料来源的审定》,《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③孙小力、王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溯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8期,第264-265页。该文以康熙十七年(1678)汪汝禄序刊本的《画禅室随笔》早于乾隆后期的《容台集》遭禁事件为由,指出《画禅室随笔》的编刊并非因禁毁《容台集》所致,纠正了黄惇和黄朋之前的说法。但该文误将汝禄序刊本当作《画禅室随笔》的初刊本也是不够准确的,该刊本只能说是现存可见的最早刊本而已。
    ①[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三,见《宝颜堂秘笈·眉公杂著》集第五,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1年,第八页乙。
    ①傅申《董其昌的收藏与〈画说〉及“南北宗论”之形成年代》,见澳门艺术博物馆编辑《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237-238页。
    ②此文曾载《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第122-129页。
    ③[明]董其昌《莫廷韩集选序》,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后文不注出处者,均引自此书。笔者读解《小雅堂集》序言得到张如元先生、马邦乐同学悉心指点,特此致谢。
    ④张连《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140-205页。
    ②莫后昌跋文所称“家弟远”,莫远序言自称“远生晚”,以及“莫远私印”,都说明“莫远”为其名。《莫是龙年谱》记为“莫远百”,恐是对莫远序言之落款“壬申仲夏姪远百叩敬题于臣雅堂”误读所致。
    ③[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④[清]厉鄂《南宋院画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57-558页。
    ⑤分别见[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9册,第249-250页,第334-335页;以及第822册,第590页,第614页,第674-675页,第709页,第718页,第719页,第720页,第720页,第723页。
    ①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437页。
    ③莫后昌跋文落款为“壬申夏日姪男后昌百拜谨识”,与莫远序的落款“壬申仲夏姪远百叩敬题于臣雅堂”一致,这表明《小雅堂集》始刻于壬申年(1632)仲夏。而书中的陈子龙(1608-1647)序落款为:“崇祯癸酉(1633)中秋同郡后学陈子龙题于大略堂”,这可能是《小雅堂集》最后刊行时所添。国家图书馆记其所藏《小雅堂集》为崇祯五年刻本,汪世清先生却曾提到“《小雅堂集》8卷(崇祯癸酉刊)”。参见汪世清《艺苑疑年丛谈》,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这两种说法中间存在一年的时间差,原因或在于此。
    ④[明]莫后昌《跋》,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
    ①[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页四十四乙。
    ②关于冯梦祯记述时间的推断,这里需稍作交待。冯氏《莫廷韩集序》结尾处说:“乙巳冬仲过云间,泊舟谷水,忆得曩时此地与廷韩手谈联和,历历在目,俯仰增欷,遂书此以补集所未备。”而冯氏卒年自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书中纠正姜亮夫《历代名人生卒年表》的说法以来,基本已定在万历乙巳。参见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7-118页,注释1。可惜徐先生将“万历三十三年乙巳”笔误为“万历三十二年乙巳”,此点已由颜晓军指出。参见颜晓军《董其昌杭州诸问题综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09年硕士论文,第20-21页。因此,根据冯氏卒年与冯序所谈及的年份之间的重合来看,冯序应就写于乙巳年(1605)无疑。这里还需补充指出的是,冯氏卒月在不同文献中出现了偏差。钱谦益《南京国子监祭酒冯公墓志铭》曾记:“公卒于乙巳十月廿二日,享年五十有八。”参见[清]钱谦益《牧学斋初学集》,[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02页。如照此说的话,冯氏十月廿二日已经去世,那他如何能如冯序所说,在冬仲(十一月)路过云间呢?实际上,古人的生卒时间在不同文献中出现月、日上的抵牾实非罕见的情形。例如,董其昌的卒月至今仍存三种说法,却难有最终裁定。见郑威《董其昌的字号、卒月和墓地散考》,《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829-831页。这种精度上的误差,其实是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所致,当时的速度决不可与今日的速度相提并论。所以,各种文献在卒月问题上的矛盾,尚不至于使我们因一说而指责另一说失实。
    ③[明]冯梦祯《莫廷韩集序》,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
    ④[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5页。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再次出现了卒月不符的问题。冯梦祯说莫是龙“七月中旬弃人间”,但据西安莫盘度先生所藏《敦仁堂莫氏宗谱》记载,莫是龙“卒万历丁亥年(1587)六月二十五日”。这里再次出现卒月不符问题。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古代文献中的时间偏差时,应给予一定的宽容度,不能因为“时代误置”而妄意作出错误的判断。
    ①笔者另有专文讨论“潘光禄”的身份问题,见王安莉《“潘光禄”究为何人——兼论董其昌对莫是龙藏画的继承》,载《新美术》,2012年,第3期,第46-52页。
    ②[明]何三畏《芝园集》卷十六《莫廷韩传》,转引自汪世清《〈画说〉究为谁著》,《董其昌研究文集》,第58页。上海图书馆仅有此书残本,无此卷;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藏本笔者尚未得见,故转引之。
    ③[明]莫是龙《石秀斋集》,《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
    ④[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页四十五甲。
    ⑤《云间据目抄序》中说范濂“生于嘉靖庚子(1540)”,见[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国家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
    ⑥[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页十五。需要注意的是,《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所收《云间据目抄》,误将“古名人字画数千幅”抄为“古名人字画数十幅”,若以此为据,会为我们考察莫是龙的藏画状况带来巨大的误解。
    ⑦莫秉清曾言:“五川公名仪,官宪副,多蓄异书古玩,暮年得子且不慧,故悉以付公。”见莫秉清《傍秋庵文集》,页四十五甲。黄丕烈也曾作诗论此事云:“七桧山房万卷楼,杨家书籍莫家收。”见[清]黄丕烈《士礼居士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①[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页四十五甲。
    ②[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页四十五甲。
    ③[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页四十五乙。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
    ①[明]袁之熊《叙莫廷韩遗稿》,见[明]莫是龙《莫廷韩遗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②[明]陈继儒《刻莫廷韩遗稿题词》,见同前书。
    ③[明]唐之屏《题》,见同前书。
    ①徐琳是徐阶少弟徐陟二子(因徐阶三弟徐陈无子而转嗣之),徐尔遂是徐琳二子,见姜德成《徐阶家世源流考》,《徐阶与嘉隆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6页。
    ②[明]陈继儒《莫廷韩集选叙》,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
    ③[明]高进孝《云间据目抄序》,见[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页十四。
    ①[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页四十一乙。
    ①[明]莫远《序》,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
    ②[明]陈继儒《莫廷韩集选叙》,见同前书。
    ③[明]冯时可《廷韩先生集序》,见同前书。
    ①此文曾载《新美术》,2012年,第3期,第46-52页。
    ②许国是在会试中录取董其昌为进士的主考官,一直被董视为提挈有恩之人。《容台集》中所收《太傅许文穆公墓祠记》专门提及此事,故宫博物院现还藏有董撰写此墓祠的稿本《许文穆公墓祠记卷》。《容台集》中不仅收有董其昌为徐国生日所写的祝贺诗,还有许国去世后,董为“吾师太傅许文穆公”家人撰写的《许配汪太孺人传》、《许伯上配鲍太孺人墓志铭》等文,见[明]董其昌《容台集》,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许国当年正是在任日讲官后,得以在未来皇帝身边讲经论政,而后青云直上,成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内阁重臣。到万历十二年(1584)获封武英殿大学士时,他已成为仅次于首辅申时行(1535-1614)的次辅。
    ③神宗皇帝因宠郑妃而偏爱她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不喜欢长子,久久不立接班人,于是遭到群臣的反对。董其昌亦曾记:“庙社戊戌(1598)春,首倡伏阙之议,请立东宫。天子虽下诏切责,以此知中外心率奉,宸断成羽翼功。”见[明]董其昌《容台文集》卷一《青藜馆诗集序》,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133-134页。
    ④[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卷八《知唐元征、董玄宰俱下第志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73页。
    ⑤此跋文照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溪山秋霁图》录出,如图。需要指出的是,“是日前一宿梦廷韩,及晓起题”一句补于题款之后。但清人著录时却保留了题款放在最后的传统做法,将此句前置,如后文表格中自吴升《大观录》摘录的跋文。
    ①文嘉题曰:“右郭熙《溪山秋霁图》,乃真笔也。原有倪云林签题并柯九思印章。今签题已失,而柯印犹存,盖倪、柯二君所藏也。旧在予友杜君处,尝求先太史题而未果。今二十年矣,其子于始持来求跋。按熙之出,稍后于营丘,故当时以李成、郭熙并称,则固已崇重之矣。当时山谷诗云‘玉堂坐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端’,又云‘郭熙官画但荒远,短渚曲折开秋晚’,而石田先生论营丘云‘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数浓’。今观此图,脱去笔墨畦径,而专趋于平淡古雅。虽层峦迭嶂,萦滩曲濑,略无痕迹。信乎,非熙不能,而真足为营丘之亚也。万历己卯(1579)秋九月三日,茂苑文嘉。”王穉登题曰:“李成、郭熙并宋名手,一时画院诸人争效其法,遂往往鱼目混淆。大抵二君能以丹青水墨合为一体,不少露痕迹。信乎绘家三昧也!此图为《溪山秋霁》,长岩曲岭,远树平芜,与浮岚暮霭相映带。森沈茂润,无纤微不惬。以此视营丘,真当并驱争先矣。太原王穉登书。”见《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十一卷,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九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685-686页。但是,谢稚柳先生1957年的《唐五代宋元名迹》一书更定此画作者为王诜,1982年的《鉴余杂稿》一书再次以王诜的圆笔尖峰、郭熙的圆笔中锋作为风格特征之辨,断言其为王诜手笔。见谢稚柳《郭熙、王诜合集序》,《书画鉴赏》(《鉴余杂稿》再版书名),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86-196页。近年来,余辉又著《藏匿于宋画中的金代山水画》一文,提出此图作者的生活时代不仅晚于郭熙,而且晚于王诜,此图大约绘于北宋末年至金代初期。见王耀庭主编《开创典范:北宋的艺术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主办,2007年。本文因不涉及绘画风格与作者归属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为避免问题复杂化,暂且沿用古人之说,后文一律写为“(传)郭熙《溪山秋霁图》”。
    ①这些经历可见于董其昌在《婉娈草堂图》上的跋文:“《婉娈草堂图》。丁酉十月,余自江右还,访仲醇于昆山读书台,写此为别。董其昌。”“是岁长至日,仲醇携过斋头设色,适得李营丘青绿《烟峦萧寺图》及郭河阳《溪山秋霁》卷,互相咄咄,叹赏永日。其昌记。”双跋题于《婉娈草堂图轴》上部,此轴现为私人藏。
    ②[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三〈名画大观〉第四幅,《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九册,第539页。另外,《墨缘汇观》卷四〈五代宋元集册〉第二幅亦载此跋(相比之下,“此帧乃潘光禄家藏”句前缺一“余”字),但明言“经《汇考》所载”(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四册,第717页),因而,此处据《式古堂书画汇考》摘出。
    ③[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三,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50页。
    ④[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九,《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第454页。
    ①《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页。此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吴升《大观录》卷十二亦有载此跋,但缺纪年与款识,参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第731页。
    二所记跋文共两段。参见[民国]裴景福编撰《壮陶阁书画录》,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59-60页。而《虚斋名画录》卷一所记跋文共三段,较《壮陶阁书画录》所记多出最后一段丙子年(1636)跋文。参见[民国]庞莱臣《虚斋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七册,第551页。刘晞仪先生曾在为《夏山图卷》作注曰“按:此长跋与其后之再跋即《大观》所载董大行楷书《论画卷》,光丽笺本,或为董其昌日后重书旧跋,或为后人伪作,待考。”见刘晞仪《董其昌书画鉴藏题跋年表》,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Ⅱ,ed. Wai-Kam Ho,Kansas City: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1992,p.535。董其昌《论画卷》,可见[清]吴升《大观录》卷九下,《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第657-658页。鉴于真伪尚无定论,此处暂将含“潘光禄”一段根据段末“乙亥(1635)中秋书”附于表中。
    ②郑威编著《董其昌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③刘晞仪《董其昌书画鉴藏题跋年表》,见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Ⅱ,ed. Wai-Kam Ho,Kansas City: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1992,p.494。
    ④潘允端、潘恩的生卒年分别见“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第775、778页。
    ⑤《龙宿郊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与莫是龙同龄的著名鉴赏家詹景凤(1537-1600),当年曾在成国公朱希忠(1516-1572)家得见此画,他在著《詹东图玄览编》一书时曾详细描绘过该画的画面细节,然后指出:“此图无款识,亦无前代明贤题字,相传为董源龙绣交鸣图,图名亦不知所谓。用二大绢。悦阔四尺五六寸,高五尺二三寸。在成国公家。”见[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第411-412页。如今我们已难以考证此图是如何从朱希忠手转入莫是龙手,但至少可知这是詹氏著录之后的事情。而詹景凤及其门人丁云鹏都与莫是龙有交,他们或许在其中发挥过作用。
    ①董其昌题曰:“天启二年,岁在壬戌二月十日,予与米参知仲诏同观于晋陵舟次。昔白香山守杭,[《墨缘汇观》多“元”字]微之以守越州过杭,都人士聚而观者如堵墙,曰:‘非欲观相公,欲观世所谓元白者耳!’余与仲诏皆有烟霞之癖,世有‘南董北米’之称,或不愧元白故事。收藏者新安程季白,亦以雅道,为东南顾阿瑛、曹云西辈人也。董其昌题。”见[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九册,第539页。
    ②关于张丑撰写《清河书画舫》一书时间的考证,见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绘画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第43-45页。
    ③张丑曾记:“陆生携示郭熙《江山秋霁》画卷,绢本,水墨极佳,后有文嘉、王穉登、董其昌三跋。乃莫云卿故物也。是日又见文征仲《瓶山图卷》,绢本,浅绛色,秀润可喜,后有黄省曾、王谷祥、文彭、文嘉、王宠、徐缙等十跋,亦奇迹。”见[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七上,《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第674页。从张丑口中的文、王、董三跋来看,他所说的郭熙《江山秋霁》正是之前董其昌所拥有的那幅《溪山秋霁图》。
    ④[明]何三畏《芝园集》卷十六《莫廷韩传》,转引自汪世清《〈画说〉究为谁著》,《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58页。上海图书馆仅有《芝园集》残本,无卷十六;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藏本笔者尚未得见,故转引之。
    ⑤汪世清《〈画说〉究为谁著》,《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75页,注释20。
    ⑥[明]莫是龙《石秀斋集》,《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第6页。另外,现较常见的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云间二韩诗本《石秀斋集》亦有此传,但因添有钱谦益撰《莫廷韩小传》,所以,张所敬传更名为《原传》载入,见[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⑦《莫廷韩先生小传》前有“社友张所敬长舆撰”,而且,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云间二韩诗本《石秀斋集》中所收钱谦益《莫廷韩小传》,曾称莫是龙为“青溪社中之白眉也”。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明代结社风气尤甚,莫是龙曾经参与过的就不止一个。除了这里所说的“青溪社”,还有“殳山社”(《嘉兴府志》曾记宋旭与莫是龙入殳山社,参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七),以及“鹫峰诗社”(莫是龙在《石秀斋集》卷三《怀友七首》曾作序交代:“丁卯(1567)秋,余游白下。与四方文学同志诸君结社于鹫峰禅寺。”见[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23页)。另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莫廷韩遗稿》(1602)中,袁之熊《叙莫廷韩遗稿》曾言:“廷韩,余社长也。”所指或亦为青溪社。
    ①《石秀斋集》中所收莫是龙《题画赠张长舆》、《为张长舆题画》七言诗二首可为证明,见[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第500页。
    ②《云间据目抄序》中有说,范濂“生于嘉靖庚子(1540)”。参见[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国家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
    ③[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页十五。需要注意的是,《笔记小说大观》(全35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所收《云间据目抄》中竟将“古名人字画数千幅”误抄为“古名人字画数十幅”,若以此为据,无疑会为我们考察莫是龙的藏画状况带来巨大的误解。
    ④长子潘允哲(字伯明,号衡斋),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进士;次子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进士;三子潘允亮(字寅叔,号樗庵),有“潘允亮自摹宋拓本刻石”的《潘氏淳化阁帖十卷》。参见[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页二十四;[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五《门祚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5-126页;“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明人传记资料索引》,第775、778页。可惜的是,如今并无家谱可查。上海图书馆所藏承志堂《上海潘氏家谱》虽然是记潘奎(第一世)、潘恩(第二世)这系,但记潘恩只有一子潘志承(第三世),这与明清文献所录事实并不相符。
    ⑤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档案工作室”所提供的潘恩关连资料为:“潘添二(五世祖);潘静庵(四世祖);潘麟(曾祖);潘庆(祖);潘奎(父);潘惠(弟);潘忠(弟);潘恕(弟);郭朴(门生);潘允哲(子);潘允哲(子);潘允端(子);潘允亮(子);瞿讲(女婿);潘云骥(孙);潘云枢(孙);潘云龙(孙);潘云夔(孙);潘云凤(孙);潘云献(孙);潘云柯(孙);潘云楚(孙);陆彦祯(孙女婿);王士骕(孙女婿);顾晋(曾孙女婿)。”(见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其中,潘允哲之名连续出现两次,不知何故。
    ⑥《石秀斋集》初刊本现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后收入《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初版。
    ①[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页十四、十五。
    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纪人物》,页二十四、二十五。
    ③[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五《门祚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①莫秉清曾记:“崇祯己卯(1639)时,余年二十八岁。”由此可知,其生年为万历四十年(1612)。见[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卷二《家传》,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页四十六甲。
    ②见莫秉清《傍秋庵文集》卷二《家传》,页四十五甲。
    ④见王安莉《莫是龙〈小雅堂集〉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2012年,第02期,第124-126页。
    ⑤[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卷八《董文敏仿〈浮岚暖翠图卷〉》,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六册,第388页。任道斌亦曾引此条,但记为“戊午元日”(见任道斌《董其昌系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国家图书馆藏本(《历代书画录辑刊》有收录)尚且无法细考,暂记于此。
    ⑥分别参见[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90、614、674-675、709、718、719、720、720、723页。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8页。
    ②董其昌题《婉娈草堂图》时说“李营丘青绿《烟峦萧寺图》”。傅申先生曾谓“大青绿《晴峦萧寺》(可能与《烟峦萧寺》为同一图)”。见傅申《董其昌的收藏与〈画说〉及“南北宗论”之形成年代》,《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年,第229页。关于李成《晴峦萧寺图》,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九曾记其为《唐宋元宝绘册》第二幅,并记此图上有董其昌题跋:“宋时有无李论,米元章仅见真迹二本,着色者尤绝望。此图为内府所收,宜元章画史未之及也。右角有臣李等字,余藏之二十年,未曾寓目。兹以汤生重装潢而得之。本出自文寿承,归项子京。自余复易于程季白。季白力能守此为传世珍,令营丘不朽,则画苑中一段奇事。戊午(1618)夏五之望,玄宰题。”但汪氏之后又录陈继儒《妮古录》:“李成《晴峦萧寺》,文三桥售之项子京,大青绿,全法王维,今归董玄宰。余细视之,其名董羽也。”然后指出:“此录刻已久,岂玄宰未之见耶,乃玉林裱时,在戊午春矣。何又有此一番新話?”但董其昌之后的《容台别集·画旨》中又收有此条:“李成《晴峦萧寺》,文三桥售之项子京,全法王维,今归余处,细视之,其名董羽也。”古代文献中都记李成《晴峦萧寺图》为大青绿,但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的李成《晴峦萧寺图》却并非如此,也并无董跋,不知何故,暂记于此。
    ③董其昌在《戏鸿堂稿自序》中曾说:“仆于举子业,本无深解,徒以曩时读书于莫中江先生家塾。……荏苒十五年,业亦屡变,至岁丙戌,读曹洞语录,……”见[明]董其昌《容台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第291页。
    ④[明]陈继儒《莫廷韩集选叙》,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⑤《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三,转引自张连《莫是龙年谱》,《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⑥[明]冯梦祯《莫廷韩集序》,见[明]莫是龙《小雅堂集》。
    ⑦莫远《序》,见《小雅堂集》。
    ①陈继儒《绘事微言叙》,见[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明崇祯十一年(1638)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卷二十四,《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天启刻本,史部,第8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664-665页。
    ③[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二》,第214页。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五《门祚一》,第118页。
    ⑤《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95-7397页。
    ⑥此文曾载《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第115-122页。
    ①杨补的生卒年,可由明遗民徐枋《杨隐君曰补六十寿序》、《杨伯雨(杨补父)传》、《杨无补传》(见徐枋《居易堂集》,黄曙辉、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明确考知,但前人黄朋等曾据《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误将卒年记为1658年。
    ②孙小力、王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溯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8期。
    ③[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图书馆藏汪汝禄辑刻本。
    ⑤[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图书馆藏大魁堂刻本。
    ①陈三弟《民遗民画家杨补传略》,载《艺苑·美术版》,1997年,第1期,第36页。
    ③[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图书馆藏大魁堂刻本。
    ④[清]李长祥《天问阁文集》卷二《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①陈美华《方拱乾研究》,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1年硕士论文,第87页。
    ②清初,周茂源致书方拱乾长子方孝标时,称赏他们“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相业先传韦孟诗,史材世擅班彪笔。”见[清]周茂源《鹤静堂集》卷二《寄怀方楼冈学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2页。
    ③杨炤生卒年可由罗振玉《徐俟斋先生年谱》、《徐俟斋年谱补校》(见徐枋《居易堂集》)推得,前书中的康熙十五年、二十五年条,分别记杨炤年六十、七十,后书中的康熙三十二年条记杨炤卒。
    ④[清]杨补《怀古堂诗选》,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杨补、杨炤合卷)。
    ②[清]徐沁《明画录》,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③杨补《怀古堂诗选》刊行不久即遭禁毁,之后罕为人知。上世纪80年代,学者江村就苏州大学图书馆新入藏的二卷手钞本进行考证,才拈出此书。他在指出其内容与苏州博物馆藏杨补、杨炤父子合集的五百经幢馆手钞本中的杨补部分相同,以强调手钞本存世的重要性时,断言杨补《怀古堂诗选》已无刻本存世(见江村《〈怀古堂诗选〉考》,载《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第88-90页)。9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有清康熙怀古堂刻本,为杨炤著诗十二卷、杨补著诗二卷、《游黄山记》一卷合刊本(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950页)。本世纪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则另记载,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藏有此书刻本(见天津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齐鲁书社,2003年)。今笔者查上图所藏康熙年间合刊刻本(首页钤有“燕韶堂孙氏家藏”朱印),观杨补诗集前的序、传记、像赞,及其后的游记,疑此刻正是晚清叶昌炽五百经幢馆手钞本的抄写来源。
    ④[清]杨补《怀古堂诗选》,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杨补、杨炤合卷)。
    ①胡西林《剑合延津,画苑传奇——〈四贤山水合卷〉创作及传承经过》,载《收藏界》,2007年,第07期,第138-139页。
    ②[清]杨补《怀古堂诗选》,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杨补、杨炤合卷)。
    ③[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④[清]杨补《怀古堂诗选》,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杨补、杨炤合卷)。
    ⑤杨文骢的生卒年,见关贤柱《杨龙友生卒年考》,载《贵州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第43-44页。我们可从杨补的存世诗集中略窥其与杨文骢的交游情况。其在崇祯年间著有《杨龙友于烛下拾残纸作画》、《雨后登轻顺阁望华盖诸山(阁为龙友新构,东瓯远近峰峦悉列几案)》、《龙友偕游玉甑峰》、《龙友、孟贞同游江心寺》、《夜同龙友、孟贞登江心寺,时余将归》、《龙友、孟贞送别至括苍》等诗(见杨补《怀古堂诗选》卷一,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页十乙至页十五甲)。另外,陈三弟曾述及这样一些史实:崇祯九年(1636),杨补与高淳邢昉、顾梦游交游结社;崇祯十年(1637),邢昉入杨文骢幕;崇祯十三年(1640),杨补客杨文骢永嘉官署,小住半年,是秋离去;以及杨文骢著有《邀同邢孟贞、杨无补避暑江心寺,各赋五言古五章》(见陈三弟《民遗民画家杨补传略》,第38-39页)。
    ⑥此亲属关系的考证,见陈昌繁《杨文骢与马士英亲眷关系的新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期,第80-82页。
    ⑦[清]杨补《怀古堂诗选》,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杨补、杨炤合卷)。
    ④清人姚觐元在光绪九年(1883)刊行《咫进斋丛书》为清代禁毁书编目时,其《禁书总目》中即含《杨日补选》(“日补”疑为杨补字“曰补”之误)。
    ⑤顾梦游《序》,见杨炤《怀古堂诗选》,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
    ⑥上海图书馆藏《画禅室随笔》掞藻堂刻本与大魁堂刻本一样,不仅收有方拱乾、梁穆敬序;扉页顶部也写着“梁改亭先生鉴定”。不过,大魁堂刻本中的“董思白先生著”,在掞藻堂刻本中写为“华亭董玄宰先生著”。
    ①董邦达序曰:“顾是编虽流播海内,而见者绝少,今五世孙若容得诸坊间,……亟谋剞劂。”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图书馆藏董绍敏刻本。
    ②[清]周亮工《读画录》卷三,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十二年(1673)烟云过眼堂刻本,第十一页,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10页。
    ③这些画分别出现于北京诚轩2007春季拍卖、上海崇源2003春季拍卖,见雅昌艺术网拍卖收藏。
    ④此画册曾出现在中贸圣佳2011年秋季拍卖中。徐邦达有鉴定跋曰:“余生平酷嗜王太常烟客画,此册十帧得之港岛,为近日赏心乐事,册作于清顺治四年,太常年五十又六,后杨无补跋语云‘为端老家宝’则知经其第二子端士(按:王时敏次子王揆,字端士)留藏,询是上品。太常山水最获董思翁遗则,在此册中可以见之,读古农跋,已道出精旨,余何多言。戊寅二月廿二日闲坐蠖室识之,东海徐邦达。”
    ⑤他们二人均留下诗篇为证,杨补有《宿王逊之太常西田别业》,王时敏则有《庚寅十月既望,杨曰补见访,余适有虞山之行,儿辈留止独修堂累日,归集菊下,喜得佳什,次韵和之》。
    ①陈三弟《民遗民画家杨补传略》,载《艺苑·美术版》1997年,第1期,第37页。
    ②李延昰的生卒年,可据二十四卷本《南吴旧话录》中朱彝尊《高士李君塔铭》推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附录所收《庸闲斋笔记》言其“生于明崇祯十年”,疑为“崇祯元年”之误。
    ③[清]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二十四卷本,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②宁稼雨《〈南吴旧话录〉考》,载《南开学报》,1996年,第2期,第79-80页。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宋]不著撰人:《宣和画谱》,王群栗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汤垕:《古今画鉴》,《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元]赵孟頫:《松雪斋集》,黄天美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明]杨士奇:《东里全集、别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12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杨荣:《杨文敏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何景明:《大复集》,《四库全书》,第12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李梦阳:《空同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何景明:《大复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唐顺之:《荆川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江苏省宝应县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年(1602)陈汝元函三馆刻本影印,史部,第277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杜琼:《东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张习钞本影印,集部,第7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刘珏:《重刻完庵刘先生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刘玉成重刻本影印,集部,第34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都穆:《寓意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都穆:《南濠居士文跋》,《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第6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郎瑛:《七修类稿》,《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子部,11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骥德:《曲律》,《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天启五年(1625)毛以遂刻本影印,集部,17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曹昭:《格古要论》,《四库全书》,第8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陆深:《俨山外集》,《四库全书》,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刘溥:《草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十六年(1480)刘氏刻本影印,集部,第3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徐渭辑:《古今振雅云笺》,《四库禁毁书丛刊》据明末刻本影印,第18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传)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六,明代卷第三册,中华书局,2006年。
    [明]李开先:《中麓画品》,《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影印,子部,第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至隆庆刻本影印,集部,第92-93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卜键笺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孙宝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续修四库全书》据民国九年(1920)影印清影抄明洪武本影印,集部,第17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2007年(1959年版)。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影印,集部,第14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1982年版)。
    [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四库全书》,第10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四库全书》,第1279-12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四库全书》,第1282-12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图书馆藏樵云书舍万历十七年(1589)刻十六卷本影印,集部,第1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王世贞辑,詹景凤补辑:《王氏画苑十卷、画苑补益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八年(1590)王元贞刻本影印,子部,第71册,山东:齐鲁书社,1995年。
    [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詹景凤:《詹氏性理小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子部,第11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顾正谊:《顾仲方百咏图谱、咏物新词图》,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冯梦祯:《快雪堂日记》,丁小明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
    [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黄汝亨、朱之蕃刻本影印,集部,第164、165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编》,《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王穉登:《国朝吴郡丹青志》,《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四库禁毁书丛刊》据明天启刻本影印,史部,第8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莫是龙:《画说》,《宝颜堂秘籍·续集》,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
    [明]莫是龙:《画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绣水沈氏刻宝颜堂秘籍本影印,子部,第7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莫是龙:《小雅堂集》,明崇祯五年(1632)莫后昌、莫远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明]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云间二韩诗本影印,集部,第18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莫是龙:《莫廷韩遗稿》,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明]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浙江图书馆藏本影印,集部,第30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王骥德《曲律》,《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天启五年(1625)毛以遂刻本影印,集部,17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董其昌:《容台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1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董其昌:《容台集》,《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68年。
    [明]董其昌:《容台集》,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图书馆藏二十卷本。
    [明]董其昌:《容台集》,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汪汝禄辑刻本、大魁堂刻本、董绍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屠友祥校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明]陈继儒:《晚香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6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陈继儒:《妮古录》,《宝颜堂秘籍·眉公杂著》,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
    [明]陈继儒:《偃曝谈余》,《宝颜堂秘籍·眉公杂著》,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宝颜堂秘籍·眉公杂著》,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
    [明]陈继儒:《岩栖幽事》,《宝颜堂秘籍·眉公杂著》,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
    [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四库禁毁书丛刊》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影印,集部,第66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陈继儒:《陈眉公集》,《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史兆斗刻本影印,集部,第13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陈继儒:《陈眉公全集》,上海中央书店印行,1936年。
    [明]陈梦莲:《眉公府君年谱》,《陈眉公先生全集》,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吴震元刻本。
    [明]黄瑜:《双槐岁钞》,中华书局,1999年。
    [明]李绍文:《云间杂识》,上海瑞华印务局印行,上海黄氏家藏旧本,1935年。
    [明]屠隆:《考盘余事》,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屠隆:《考盘余事》,陈剑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明]屠隆:《考盘余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范允临:《输寥馆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集部,第101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高濂:《燕闲清赏笺》,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四库全书》,第8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二笔、三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又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8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紫桃轩杂缀》,郁震宏、李保阳、薛维源点校,凤凰出版社,2010年。
    [明]李日华:《恬致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4、65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李日华、李肇亨:《墨君题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清乾隆三十三年曹秉钧修补李竹嫩先生说部全书本影印,子部,第7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张增泰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
    [明]方以智:《通雅》,《四库全书》,第8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库全书》,第8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传)朱谋垔:《画史会要》,《四库全书》,第8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孙鑛:《书画跋跋》,《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顾炳辑,[明]徐叔回校刊:《历代名公画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明]汪建功:《画学南宗》,上海图书馆藏明彩绘本。
    [明](传)项元汴:《蕉窗九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85册。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七年(1627)刻本。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王伯敏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明]文震亨:《长物志》,陈剑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明]汪显节辑:《绘林题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涵芬楼影印明万历刻夷门广牍本影印,子部,第7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明]周履靖辑:《夷门广牍》,上海图书馆藏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
    [明]曹昭撰,[明]舒敏、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续修四库全书》,据辽宁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子部,第11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沈德符:《飞凫语略》,《“考盘余事”及其它三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四库全书》,第8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李绍文:《云间人物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国家图书馆藏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明]姜绍书:《无声诗史、韵石斋笔谈》,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张丑:《真迹日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明]汪砢玉:《珊瑚网》,《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续修四库全书》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宣统2年(1910)李氏瓯钵罗室刻本影印,子部,第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杨补、杨照:《怀古堂诗选》,康熙年间合刊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复:《平生壮观》,林虞生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八、九、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金爰:《十百斋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吴升:《大观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缪日藻:《寓意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安岐:《墨缘汇观》,《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2版),第十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清]徐沁:《明画录》,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明]张泰阶:《宝绘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六年刻本影印,子部,第72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清]赵宏恩等修:《江南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7-51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孙岳颁、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8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孔尚任:《享金簿》,黄宾虹、邓实辑《美术丛书》,著录旧抄本,初集,第七辑,神州国光社,1947年(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重印)。
    [清]徐枋:《居易堂集》,黄曙辉、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清]厉鹗辑:《南宋院画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顾嗣立辑:《元诗选》,《四库全书》,第1468-14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盛枫:《嘉禾徵献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影印,史部,第125册,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
    [清]莫秉清:《傍秋庵文集》,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清]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二十四卷本,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士礼居士题跋记》,周少川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牧学斋初学集》,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毛大伦、蓝瑛、谢彬等:《图绘宝鉴续纂》,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二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四,清代卷第八册,中华书局,2006年。
    [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黄宾虹、邓实辑《美术丛书》,初集,第八辑,台北艺文印书馆,1947年。
    [清]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一百首》,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程庭鹭:《箬庵画尘、补遗》,紫庾香馆民国16年(1927)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顾文彬、[民国]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续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周亮工:《读画录》,《续修四库全书》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十二年(1673)烟云过眼堂刻本影印,子部,第10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敦仁堂莫氏宗谱》,西安莫盘度先生私人收藏。
    [日]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陈彬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日]近藤秀实、何庆先编著:《〈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日]冯慧芬:《浙江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三联书店,2009年。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彼得·N.格里高瑞编:《顿与渐:中国思想中通往觉悟的不同法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傅申、[日]古原宏伸编:《董其昌の书画》,东京二玄社,1982年。
    张连、[日]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俞剑华:《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965年初版)。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任道斌:《董其昌系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
    郑威:《董其昌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黄惇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54卷)·明代编·董其昌卷》,荣宝斋,1992年。
    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朵云》编辑部编:《清初四王画派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王耀庭编:《董其昌法书特展研究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年。
    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1997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出版社,1997年。
    周道振、张月尊:《文征明年谱》,百家出版社,1998年。
    《朵云》编辑部编:《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2000年(1999年版)。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1986-2001年。
    张连:《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潘运告编著:《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汪世清:《艺苑疑年丛谈》,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陈中浙:《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
    刘建龙:《中国书法家全集·董其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
    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严善錞:《文人与画——正史与小说中的画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南宗北斗——董其昌诞生四百五十周年书画特集》,澳门艺术博物馆出版,2005年。
    汪世清:《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河北教育出版社(据台湾石头出版社2006年初版),2009年。
    王耀庭主编:《开创典范:北宋的艺术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主办,2007年。
    谢稚柳:《书画鉴赏》(《鉴余杂稿》的再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李福顺编著:《苏轼与书画文献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南宗北斗: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年。
    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范景中:《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纪念贡布里希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
    韦宾:《宋元画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滕固:《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徐小虎:《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李若晴:《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
    浙江省博物馆编:《明代浙派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电子刊物《宝五堂藏中国古代书画·纪念王己千先生》。
    Wai-kam Ho eds.,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Th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
    [日]铃木敬:《明代“浙派”绘画研究》,《新美术》,1989年,第4期。
    [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札记》,《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四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1997年。
    [日]古原宏伸:《米芾〈画史〉集注》,《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2-2005年。
    [日]宫崎法子:《〈潇湘卧游图卷〉与赵孟頫绘画艺术》,《上海文博论丛》,2010年,第4期。
    [美]方闻:《董其昌与正统画论》,郭建平译,《艺术探索》,2007年,第3期。
    [英]贡布里希:《文艺复兴——时期还是运动?》,《新美术》,1992年,第3期。
    徐邦达:《所谓王维〈江山霁雪图〉原底、后摹本合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关贤柱:《杨龙友生卒年考》,载于《贵州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
    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新美术》,1987年,第2期。
    骆玉明、董如龙:《〈南词叙录〉非徐渭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张军德:《周履靖的生卒年及其它》,《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
    李维琨:《美术史方法的差异与对象的差异——〈班宗华、高居翰、罗浩通信集〉读后》,《新美术》,1989年,第4期。
    刘九庵:《吴门画家之别号图及鉴别举例》,《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期。
    石守谦:《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
    宁稼雨:《〈南吴旧话录〉考》,《南开学报》,1996年,第2期。
    陈三弟:《民遗民画家杨补传略》,《艺苑·美术版》,1997年,第1期。
    何庆先:《“玉泉韩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蒋寅:《论诗分南北宗》,《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凌利中:《詹景凤生平系年》,《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9期。
    李斌:《陈眉公著述伪目考》,《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凌利中:《张宏研究补遗》,《上海文博论丛》,2007年,第4期。
    尹吉男:《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艺术史研究》,第九辑,2007年。
    胡西林:《剑合延津,画苑传奇——〈四贤山水合卷〉创作及传承经过》,《收藏界》,2007年,第07期。
    黄惇:《关于董其昌书论资料来源的审定》,《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
    张东芳:《关于唐志契生平与里籍的研究》,《美苑》,2008年,第1期。
    郦波:《王世贞作品年表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孙小力、王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溯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8期。
    郑志良:《关于〈南词叙录〉的版本问题》,《戏曲研究》,2010年,第1期。
    张婷婷:《浅析〈南词叙录〉作者争议问题》,《文学界》,2010年,第11期。
    陈洁:《重宋轻元、吾松前辈——明代画家金铉与明代画风的转变》,《荣宝斋》,2012年,第7期。
    王珍珠:《都穆考论》,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陈美华:《方拱干研究》,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绘画史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
    李燕青:《〈艺苑卮言〉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翟勇:《何良俊研究》,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2011年。
    封治国:《与古为徒——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博士论文,2011年。
    Susan E. Nelson,‘Late Ming Views of Yüan Painting’,Artibus Asiae,Vol.44,2/3(1983),pp.200-212.
    Pietro Corsi interviews Manfredo Tafuri,“For a historical history”, Casabella,619-620(1995).
    Wen Fong,“Rivers and Mountains After Snow”, Archives of Asian Art, xxx(1996-1997), pp.6-33.
    Katharine P. Burnett,“A Discourse of Originality in Late Ming Chinese Painting Criticism”, ArtHistory, Vol.23(2000).
    Celia Carrington Riely, Tung Chi-Chang’s life(1555-1636):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Art,Harvard University,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