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登州在中朝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登州位于山东半岛的顶端,北望辽东半岛,东望朝鲜半岛,是扼守渤海海峡的咽喉,登州所辖的庙岛群岛又为中朝海上交通提供了纽带连接作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中朝海上交通中拥有突出的优势,所以明初和明末的朝鲜使者都是行登州航线进明都朝贡;万历年间“壬辰战争”中大量的粮饷、火药等军需物资都在登州汇集,大批的兵员也在此集结待发,登州不仅是支援朝鲜粮饷、军火物资的主要基地,也是训练、运送赴朝作战士兵的大本营,登州完善的后勤供应保证了壬辰战争的胜利;鉴于登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连接明朝南北方沿海贸易重镇和朝鲜半岛的交汇点上,各地大量的物资在这里集散中转,登州是中朝官方贸易的基地和通道,两国的民间商人也云集于此,同时结合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复原出明代登州与朝鲜贸易的繁忙景象;通过登州这个窗口,朝鲜使节不仅与当地官员和民间百姓进行友好交往,也同登州人民进行诗歌、海神信仰等文化宗教交流,登州在增进中朝人民友谊、增强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登州作为明代东方的门户,在中朝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一、中朝海上交通的重要口岸;二、壬辰战争中抗倭援朝的桥头堡;三、中朝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埠;四、中朝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当今时代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已与当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陆、空自由畅通,电视、网络、媒体等发达繁荣,中韩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宗货物运输方面,海路仍然是最佳途径。面对当今时代的中韩交流,本文回顾明代登州在中朝交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目的是着眼未来,赋予它新发展的使命,继续发挥烟威沿海港口与韩国商贸往来的优势作用,为东亚经济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继续传承中朝之间的传统友谊,为当今的中韩经济文化交流谱写新的篇章。
Deng Zhou located in the top of Shandong Peninsula, north Liaodong Peninsula and eastKorean Peninsula. It is like the throat when guarding the Bohai Straits. Miao Dao archipelago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Deng Zhou. Special geography position, make it has outstandingadvantages and acts as bridge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marine traffic. So the Korea'senvoys enter the capital city of Ming Dynasty in the line of Deng Zhou course to pay tributeto China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Ming Dynasty. During the Imjin War, amass of provisions, funds, gunpowder and troops were being collected in Deng Zhou in theMing Wanli. Deng Zhou is not only the main base of provisions, funds, munitions andimplements to support the Korea, but also the base camp to train and carry soldiers who willfight in Korea. The perfect "logistics" supplying of Deng Zhou ensure the victory of the ImjinWar. As special geography position of Deng Zhou, thousands of goods and materials fromplace to place are transferred and distributed in here, because Deng Zhou is at the intersection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astal trade towns in south and north of China and KoreanPeninsula. Deng Zhou is the base and passageway of the offici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Korea. Folk businessmen are gathered here.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we couldrecover a busy scene of the trade between Deng Zhou and Korea in the Ming Dynasty.Through Deng Zhou, the Korea's envoys not only build up friendly relationship with localofficials and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communicate about poetry, sea god worship andcultures and religions with Deng Zhou people. Deng Zhou had made an importantcontribution to enhance friendship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Chinese and Korean peoples. Deng Zhou as an East door in the Ming Dynasty had played acrucial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is paper had clarified thiscrucial role from four aspects: ⅠThe important port in maritime traffic between China andKorea. Ⅱ The bridge tower in the Imjin War to resist Japanese pirates and assist Korea. ⅢThe important commercial port in marin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Ⅳ The importantwindow for individuals of China and Korea in culture exchange and contact.
     At present, th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ools had underwent a dramatictrans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ast. Land, sea and air transportation are open. Television,Internet and media etc are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ha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decidedly shifted.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maritimetraffic is still the best way in transporting bulk cargo. In face of the communication has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the present er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Deng Zhou take part in the communication ha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during the MingDynasty. It's goal is to focus on the future, to give Deng Zhou a new development mission, tocontinue to play advantage role of the ports in Yan Tai and Wei Hai in the foreign trade withSouth Korea,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boom of East Asia economy, to continue toinherit the traditional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nd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nowadays.
引文
①刘凤鸣:《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②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卷113,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78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8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2页。
    ②郑麟趾:《高丽史》卷4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版,“恭愍王十八年四月壬辰”条。
    ③《太祖实录》卷68,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1279页。
    ④郑麟趾:《高丽史》卷4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版,“恭愍王二十年十一月乙亥”条。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4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版,“恭愍王二十年十一月乙亥”条。
    ②《明太祖实录》卷75,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1393-1394页。
    ③郑麟趾:《高丽史》卷4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版,“恭愍王二十二年七月壬子”条。
    ④《明太祖实录》卷89,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1656页。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4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版,“恭愍王二十三年六月壬子”条。
    ②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③金渭显:《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食货出版社1983年版,第834页。
    ④郑道传:《三峰集·五言律诗》卷2,韩国景仁文化社1990年版。
    ⑤权近:《奉使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56页。
    ①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页。
    ②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页。
    ③陈尚胜:《中朝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77页。
    ④白新良:《中朝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⑤陈尚胜:《中朝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①张廷玉:《明史·刘鸿训传》卷25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322页。
    ②张廷玉:《明史·朝鲜传》卷32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559页。
    ①郑经世:《愚伏先生文集·请复登州旧路奏文》卷3。
    ①《礼部尚书黄汝良等为俯察情恳朝鲜及期进贡事题本崇祯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12册979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②《明朝鲜国王李倧奏表二》,《明清史料》甲编第7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版,第602页。
    ①汪瑞采等:《蓬莱县续志》卷12,光绪八年(1882)刊本,第21页。
    ②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③刘菁华等:《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④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
    ①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②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③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页。
    ④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⑤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①张廷玉:《明史·志第六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2页。
    ②孙文良:《明代“援朝逐倭”探微》,《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
    ③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80页。
    ④张廷玉:《明史·志第五十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59页。
    ①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②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51页。
    ③《明朝鲜国王李倧奏表二》,《明清史料》甲编第7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版,第602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08,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5763一5764页。
    ⑤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①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②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③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①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7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5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87,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4页。
    ③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张廷玉:《明史·志第六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2页。
    ⑤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4-1985页。
    ①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5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4-1985页。
    ①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①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
    ③转引自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明朝鲜国王李倧奏表二》,《明清史料》甲编第7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版,第602页。
    ⑤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78页。
    ①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9页。
    ②转引自徐娜娜:《庙岛群岛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
    ②张廷玉:《明史》卷8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0页。
    ③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页。
    ④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8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24页。
    ①张廷玉:《明史·朝鲜列传》卷32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556页。
    ②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8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35页。
    ③张维:《溪谷集·登州军门移咨》卷22,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2年版。
    ④张廷玉:《明史·朝鲜列传》卷32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544页。
    ⑤沈象圭:《万机要览·财用编五·燕行八包》,韩国景仁文化社1972年版。
    ②《明朝鲜国王李倧奏表二》,《明清史料》甲编第7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版,第602页。
    ③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34-155页。
    ④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李民宬:《癸亥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4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323-324页。
    ③《明实录·崇祯长编》第95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3187-3188页。
    ④李国详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
    ①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43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76,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第3667-3670页。
    ③计六奇:《明季北略·袁崇焕谋杀毛文龙》卷5,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5页。
    ④朱亚非:《论明清时期山东半岛与朝鲜的交往》,《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
    ⑤《兵部为登莱海防厅报查获船只夹带绸缎参烟等海禁货物事行稿崇祯十二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3册2474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81页。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蓬莱古船》,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3-84页。
    ②安璥:《驾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245-246页。
    ④安璥:《驾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247页。
    ①安璥:《驾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250页。
    ②安璥:《驾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253页。
    ③安璥:《驾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340页。
    ⑥安璥:《驾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4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339页。
    ①陈长文:《登州与明末中朝海上丝路的复航——以朝鲜贡使安璥<驾海朝天录>为文本》,耿昇等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②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35-136页。
    ③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37页。
    ④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37、142、145、148页。
    ⑤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46页。
    ①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55页。
    ②洪翼汉:《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49页。
    ③转引自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④崔有海:《东槎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7册,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640页。
    ①高用厚:《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6册,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147页。
    ③高用厚:《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6册,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143页。
    ④王苧萱:《妈祖文化在环渤海地区的历史传播与地理分布》,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郑梦周:《圃隐先生文集》,[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册,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90页。
    ②李崇仁:《陶隐先生诗集》,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年版。
    ③权近:《奉使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册,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205页。
    ④权近:《奉使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册,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208页。
    ①李詹:《观光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1册,韩国尚书院2008年版,第16页。
    ②朴现圭:《浅析高丽、朝鲜使臣关于明代登州的文学作品》,陈尚胜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①林基中:《17世纪的水路〈燕行录〉与登州》,陈尚胜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1]刘凤鸣.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郑麟趾.高丽史[M].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
    [5]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李国详.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7]金渭显.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
    [8]郑道传.三峰集[M].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
    [9]张维.溪谷集[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2.
    [10]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11]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陈尚胜.中朝关系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白新良.中朝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4]沈象圭.万机要览[M].首尔:景仁文化社1972.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明清史料·明朝鲜国王李倧奏表二[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
    [17]汪瑞采.蓬莱县续志[M].光绪八年(1882)刊本.
    [18]刘菁华等.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M].成都:巴蜀书社,2005.
    [19]孙文良.明代“援朝逐倭”探微[J].社会科学辑刊.1994,(3).
    [20]明神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1]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2]陈长文.筚路蓝缕:登州与明末中朝海上丝路的复航——以天启元年朝鲜贡使安璥《驾海朝天录》为文本[EB/OL].http://www.jiaodong.net/wenhua/system/2010/11/01/010994464.shtml.
    [23]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4]陈长文.雄关漫路:明末朝鲜贡使的山东之行[EB/OL].http://www.jiaodong.net/wenhua/system/2010/11/01/010994506.shtml.
    [25]明实录·崇祯长编[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6]明熹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7]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8]朱亚非.论明清时期山东半岛与朝鲜的交往[J].山东师范大学报.2004.(5).
    [2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蓬莱古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0]陈长文.登州与明末中朝海上丝路的复航——以朝鲜贡使安璥《驾海朝天录》为文本[A].耿昇.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林基中.燕行录续集[M].首尔:韩国尚书院,2008.
    [32]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3]王苧萱.妈祖文化在环渤海地区的历史传播与地理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4]徐娜娜.庙岛群岛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5]李崇仁.陶隐先生诗集[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8.
    [36]朴现圭.浅析高丽、朝鲜使臣关于明代登州的文学作品[A].陈尚胜.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7]林基中.17世纪的水路《燕行录》与登州[A].陈尚胜.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