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农户为考察基点,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农户家庭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的互动关系。作为一项相关性研究,农户家庭与国家政权是笔者考察的中心变量,同时构成本文叙述的基本主体。通过此项研究,笔者力图从农户家庭功能变迁的视角揭示政府介入乡村的动力机制和基本途径,并尝试建构不同于以往的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
     农户家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为此,笔者不仅选择赣南龙村作为基本的田野调查区域,同时挑选了8户农民作为本文研究的调查基点(参见第一章)。本文所呈现的几乎所有研究内容最初都源于对这些重点农户的一系列深度访谈。在叙述逻辑上,本文以农户功能的多重性理论为基础,沿着“生育—生产—消费—赡养—教育”的研究逻辑展开。在农户生育层面,笔者重点讨论了农户生育功能变迁中政府介入行为的两面性:一方面,出于完成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性指令,政府强力介入并努力控制农户的生育冲动,促使农户生育功能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另一方面,面对农户家庭提高生育质量的内在需要以及农民保障能力的不足,政府通过“接生革命”、计划免疫等途径适时介入到农户生育过程当中(参见第二章)。在农户生产层面,笔者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重点讨论了农户家庭生产从土地约束型向劳力约束型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土地的集中化还是生产的社会化,都反映了传统家庭生产方式的式微以及农户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公共需求/社会风险的增长。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社会风险,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并没有沉默,而是通过多种生产支持政策逐步介入其中(参见第三章)。在农户消费层面,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正日益进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当中,家庭消费的持续扩张产生了诸如公共性依赖、货币支出压力、消费安全等公共需求/社会风险。这些公共需求/社会风险是以往农民不曾遇到或者很少遇到,但随着农户消费的不断扩张却愈益强烈,从而对政府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参见第四章)。在家庭赡养层面,笔者着重讨论了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的基本境况与现实压力。无论是赡养的阶段性、倒逼式养老抑或子女在赡养老人上的卸责态度,都反映了当下农村孝道的衰弱与家庭养老的困境。伴随家庭赡养功能的持续弱化,作为赡养对象的老人和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均行动起来以应对可能的赡养危机(参见第五章)。在家庭教育层面,由于双系教育结构的弱化、家庭教育价值的消解、教育方式的异化以及代际隔阂的冲击等原因,农户家庭教育功能日趋弱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户家庭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反哺”现象以及国民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更替过程(参见第六章)。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家户主义传统的国家,传统中国农户功能极为完备,农民绝大多数社会需求(生育、生产、消费、赡养、教育等)大体都可以在家庭组织中得到满足,对外部社会的依赖很小,相应对政府介入的需求也很低;然而,伴随新政权的建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户功能呈现出不断弱化的总体趋势,农民个体需求越来越难以在家庭组织中得到满足,对外部社会的依赖相应大幅增加,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更多的公共需求/社会风险,这些公共需求/社会风险的产生促使政府日益深入的介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参见第七章)。
     以农户功能变迁视角下政府介入行为的考察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提出并建构了一种新的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即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或者称为政府介入的适应模式。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遵循农民本位主义的政府介入原则,以农民需求为基本出发点;(2)政府介入过程中个体农民的自主性和自愿性:(3)政府与农民的利益相容性,农民是政府介入的受益人,并对政府报以政治认同。从理论内涵来看,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强制性政府介入模式的新理论模式,它重构了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参见第七章)。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peasant family fun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the basic wa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changes of peasant families, and try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about the government and peasant families'interaction.
     This paper choose the dragon village as a field research area, and also pick up some peasant families as the focus of investigation (refer to Chapter1.A large extent,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initially derived from the interviews with these peasant famil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family function, The logic of this thesis is "reproduction-production-consumption-Support-education ".In the aspect of reproductive fun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ual natur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on the one hand, government efforts to control the growth of fertility impulse, reproductive function in a long-term weakening of the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face of internal demand of improving Fertility quality,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 delivery of revolution "and immunization timely intervention to peasant families'fertility process (refer to chapter2).In the aspect of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easant family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land constraints to the labor constraint. In this process, whether it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land or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ll reflect the weakening of peasant family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growth of a series of Public demand/social risk. In the face of public demand/social risk, the government through a variety of production support policies involved.(refer to chapter3)In the aspect of consumption function,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asant are increasingly into a true sense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demand, such as The public rely, pressure monetary expenditure and consumption safety etc. with the expansion of rural consumption, These public demand/social risk are more and more intense, thus the government secur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government (refer to Chapter4)In the aspect of family support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essure of rural elderly. At present, China's rural filial piety is weakening, and the family support is in trouble. With the weakening of family support function, the elderly and the government action against possible support crisis(refer to Chapter5).In the aspect of family educa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and the causes of the weakening of the fun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s, N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began to go into the country, and gradually replace the family education function(refer to Chapter6).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traditional Chinese peasant family's function is complete, the vast majority of farmers social needs (reproductive, production, consumption, support, education etc.) basically can be satisfied in the family, dependence on external society is very small,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demand is low; however,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since80's of the last century, Chinese family function takes on a weakening trend, the needs of farmer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be satisfied in the family, dependence on external socia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spawned a series of public demand/social risk, the public demand/social risks have prompted the government to intervene more in-depth to the daily life of farmers.(refer to Chapter7).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a new mode of government and farmer interaction, namely adapt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odel. Adapt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odel has three basic elements:(1) follow the farmers departmentalism principl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farmers' demand as the starting point;(2) autonomic and voluntar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f individual farmers in the process;(3)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compatibility, farmers are the beneficiarie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with a political identity. Adaptabilit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odel i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new theory mode from the traditional mandator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odel, it reconstruct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behavior more comprehensive.
引文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3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 至少在笔者的知识能力范围内费孝通先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
    ②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 对这个概念的翻译并不统一,有学者称之为“世袭主义(君主制)的官僚制”,也有学者称为“世袭官僚制”,还有学者翻译为“世袭科层制”。
    ② [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5页。
    ③ 费孝通: 《费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338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⑤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⑥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①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页。
    ④ 刘伟:《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第132期。
    ⑤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⑥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⑦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②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004年版,241页。
    ③ 即华中师范大学的学者。
    ④ 具体参见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等。
    ⑤ 具体参见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论农产品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0期;《论农民劳动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国家整合视角下农民劳动的变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等。
    ⑥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第25页。
    ⑦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第25页。
    ⑧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第21页。
    ⑨ 王铭铭: 《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①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③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④ 徐勇:《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兼论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东方专制主义》,《学术月刊》,2012年第4期,第6页。
    ⑤ [德]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文版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① [德]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文版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③ [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④ [美]詹姆斯·汤森: 《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⑤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⑥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⑦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⑧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② 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③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60-76.
    ②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382页。
    ③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④ 孙立平等: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47页。
    ①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② Ionathan Unger, 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 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 Pacific Affairs, Vol 58, No.4, Winter 1985, P.587.
    ③ David Zweig, Freeing China's Farmers: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M. E. Sharpe, 1997. PP12-19.
    ②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182页。
    ⑤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60-76.
    ③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④ 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 对这一模式提出并进行了较充分论证的学者是张厚安等学者,具体参见张厚安等: 《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张厚安:《乡政村治——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模式》, 《政策》,1996年第8期,第26页。
    ③ 吴毅:《村民自治的成长:国家进入与社区内生》, 《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④ 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 《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⑤ 吴毅:《村民自治的成长:国家进入与社区内生》,《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⑥ 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 《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7-9页。
    ⑦ 金太军、董磊明:《近年来的中国农村政治研究》,《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38页。
    ⑧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第12页。
    ⑨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第17页。
    ① [美]詹姆斯·斯科特: 《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② Kevin O'Brien and Li Lianjiang.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②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③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 《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④ 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 《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⑤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社会》,2008年第4期。
    ⑥ 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2010年第2期。
    ⑦ 许听:《为权利而自杀: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 《乡村中国评论》,2008年第2期。
    ①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 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6期。
    ③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和当家人》, 《二十一世纪》,1997年第8期。
    ④ 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 《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① Oi, Jean C,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② 荣敬本等: 《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③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④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② 孙立平、郭于华: 《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 《清华社会学评论》,厦门:鹭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特别是对于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的评价更为积极正面。
    ① 例如,国家对于农村贫困人员的帮扶、对于农业生产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以及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等等。
    ② 截止2012年已经连续9年。
    ③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学简明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2-393页。
    ④ [美]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⑤ 丁文:《家庭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⑥ 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①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②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③龙冠海: 《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73-274页。
    ④ 邓伟志、许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⑤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⑥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⑦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⑧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174页。
    ① [美]J.罗斯·埃什尔曼: 《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 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述评》, 《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213页。
    ④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 《欧洲家庭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⑤ 邓伟志、徐榕: 《家庭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⑥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年版,第486-487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③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④ 张永健:《“家庭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2年6月。
    ⑤ 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①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
    ②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
    ③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④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⑤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255页。
    ⑥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
    ①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0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② 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③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 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⑤ 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迁——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 《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
    ⑥ 李京文:《2000年中国社会全景》,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① 徐勇: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2页。
    ①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5页。
    ②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7页。
    ③ 徐勇: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7页。
    ④ 参见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从“以业为商”到“以农为市”——社会化小农的市场维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等。
    ⑤ 刘金海: 《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 吴晓燕:《社会化小农:货币压力与理性消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有关“社会化小农”的系列研究论文,可参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2007年第4期、2009年第1期的组稿文章。
    ③ 参见郝亚光:《生产社会化:农户的社会风险与政府服务》,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贺青梅:《小农生活社会化与民生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④ 黄振华: 《中国农村研究的两条进路——“社会化小农”与“国家建构农村”分析框架述评》,载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论丛》(2011年秋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125页。
    ⑤ 陈国权、徐露辉: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⑥ 郝燕:《浅议政府的公共性与私利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① 黄克瀛:《服务型政府理论溯源》,《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第42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45页。
    ④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⑤ 陈国权、徐露辉: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第39页。
    ⑥ [英]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⑦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⑧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⑨ 郝燕:《浅议政府的公共性与私利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① 有关公共选择理论,可参见[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②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③ 徐勇、邓大才:《政治学研究:从殿堂到田野》,载邓正来、郝雨凡(主编):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第86页。
    ⑤ 费孝通: 《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①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刊》,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③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参见[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⑥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徐勇、项继权:《回到原点,关注变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徐勇教授在多次谈话中提到这一观点。
    ③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页。
    ④ 根据学术研究的惯例,本文对部分人名和地名进行了技术处理。
    ⑤ 这与毛泽东的《兴国调查》非常类似。毛泽东的《兴国调查》是通过访谈8户农民而写成,但是内容除了8户农民之外,还涵盖了永丰区的其他大多数内容。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②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③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⑥ 本文选择的8户农民均为龙村村民,与之前我研究的《兴国调查》中8户农民后人并不相同。
    ⑦ 黄振华: 《八户八十年:农户社会化的过程与动力——毛泽东《兴国调查》8户农家再访》,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赣闽粤边区”是学界较为通用的说法,虽然名为“边区”,但在地理空间上实际处于我国中部腹地,历来为中国传统农耕区。
    ② 在具体的区域上,赣东南主要指寻乌、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于都、安远、赣县、信丰、龙南、全南、定南等十余市县;福建省闽西包括长汀、上杭、武平、永定、龙岩、连城、宁化等数市县;广东省粤东北则包括平远、蕉岭、梅县、兴宁、丰顺、大埔等市县。
    ③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西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其内部各有种姓。
    ② 第一次南迁,发生在两晋之交至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大批汉人因避战乱,从中原迁到江淮流域;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至两宋之交,这一时期的南迁汉人据称超过两晋;第三次南迁,发生在两宋之交至明代中叶(公元1127-1522年),大批汉人为躲避元兵而迁入边区。
    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几经起伏,直至明朝中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极低水平。
    ④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 罗勇:《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寻根》,2007年第5期。
    ⑥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 温锐、游海华: 《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谢重光: 《客家与族群文化》, 《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第217页。
    ② 我国南海地区未标识出来,特此说明。
    ① 大致涵盖由崇贤、方太、城岗、良村、兴莲、樟木、古龙岗、兴江、梅窖等乡镇构成的区域。
    ① 兴国县地名办公室编:《兴国县地名志》,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②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版。
    ③ 五跑岽、善塘窝、仙子岽、青山下均为音译的小地名,其中“岽”指的是高耸的山峰。
    ① 萧占芳也是龙村人,也是笔者访谈的一户农民(萧文枫)的父亲。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页
    ①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
    ②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134页。
    ③ 纠“肖”复“萧”甚至一度成为龙村萧氏的一项重要倡议加以宣传和推广。参见萧明鹤:《读<千年古村——曲山>一书有感》、 《接待吉安曲山世德堂宗亲来回龙探访招待会上的发言稿》等。
    ④ 汉公迁徙港泉,四世鲁公迁徙柘径,六世承志公迁方太桑坝头,十二世圣明公迁崇贤严滩,十四世宠俨公迁至龙村。
    ⑤ 小地名,现在兴国县崇贤乡境内。
    ①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第66页。
    ② 一种风水的说法,每座祠堂都背靠后龙山,其形势往往预示了宗族的繁衍发展。
    ③ “岽”即指高耸的山峰。
    ④ 胡玉春:《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回龙村农民萧文枫的百年家史》,打印稿。
    ① 萧明鹤:《接待去吉安曲山世德堂宗亲来回龙探访招待会上的发言稿》,印刷稿。
    ② 萧明鹤:《接待去吉安曲山世德堂宗亲来回龙探访招待会上的发言稿》,印刷稿。
    ③ 村名,与龙村相邻。
    ④ 《孝睦堂七修族谱》,内部印刷,1997年,第188页。在此,“石”(dan)为面积单位,大体上6石为1亩。
    ①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族人家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② 吕进贵:《明代的巡检司制度》,《明史研究业刊》,第1页。
    ③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第92页。
    ④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族人家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⑤ 在与兴国地方史学者胡玉春的交流中,他就判断回龙巡检司的旧址在龙村中部的社背岭之上。
    ⑥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 《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第36页。
    ① 张尚瑗辑撰:《涟水志林》,兴国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校注重刊,第10页。
    ②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第61页。
    ③ 张尚瑗辑撰:《潋水志林》,兴国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校注重刊,第127页。
    ④ 王阳明:《南赣乡约》,载《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00页。
    ①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族人家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 解放前夕,兴国县共分为25个乡。
    ④ 张厚安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张厚安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我曾经全程参与了当地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期间“国家意志”的体现极为明显。
    ③ 兴国县委农工部: 《兴国县回龙村第一季度情况汇报》,1988年2月23日
    ① 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美]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② 可见参见本章第二节“宗族源流与聚落形成”中的部分内容。
    ③ 龙村14个村名小组之一,也是龙村最为偏僻的村名小组
    ④ 在当地又名油茶、木油、清油,是兴国主要的木本食用油脂之一。在兴国县的栽培历史悠久。
    ①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第163页。
    ②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中共兴国县委农工部:《兴国县回龙村第一季度情况汇报》,印刷版,1988年2月23日。
    ② 中共兴国县委农工部:《兴国县回龙村第一季度情况汇报》,印刷版,1988年2月23日。
    ③ 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① 即杀猪的屠夫。
    ② 即杀鸭的屠夫。
    ③ 其中有一户(钟瑞优)是我的重点访谈户。
    ④ [美]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 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①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②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16页。
    ③ 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 《客家研究辑刊》,2003年第2期,第44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第167页。
    ① 主要指在县乡各单位工作的公职人员、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的(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萧氏族人。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③ 罗勇、邬开荷: 《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34页。
    ① 李星: 《真君崇拜与江南农业生产》, 《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第184页。
    ② 罗勇、邬开荷: 《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34页。
    ③ 李星:《真君崇拜与江南农业生产》, 《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第184页。
    ③ 胡玉春:《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回龙村农民萧文枫的百年家史》,打印稿。
    ④ “赶山”即用赶山鞭把其它地方的山赶过来,带有神话色彩。
    ④ 胡玉春: 《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回龙村农民萧文枫的百年家史》,打印稿。
    ① 民国《中国民事习惯大全》第六编《杂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转引自周建新: 《江西客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 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①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即缺水的田。
    ① 是指国家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区域支持政策,具体参见《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2012年6月28日。
    ① 木枯是农户榨山茶油时的附产品,将山茶籽倒入到油槽当中,用木杵用力撞击榨出茶油,剩下的山茶籽残渣就会形成一块一块的木枯。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0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② 即残疾或者遗传疾病等身体缺陷。
    ① 龙村小地名。
    ② 李银河: 《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② [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苏]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常建华:《明代溺婴问题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②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第79页。
    ③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第79页。
    ④ 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①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城岗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第18号。
    ②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城岗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第18号。
    ③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关于当前计划生育工作和有关补发生育证问题的通知》,城岗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第29号。
    ④ 1974年,龙村新出生人口40人,总人口为1342人;1975年,龙村新出生人口53人,总人口为1385人。
    ⑤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关于打好八零年计划生育第一个战役(三、四月大会战)的几项规定》,中共城岗公社委员会。
    ①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公社管理委员会通告》,中共城岗公社委员会,1980年第9号。
    ① 姚远:《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养老关系的再思考》, 《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① [美]加里·贝克尔: 《家庭经济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②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③ 李银河: 《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④ [美]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①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③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①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陈达:《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63-164页。
    ①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 《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633页。
    ②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 《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633页。
    ③ “仙仙”是一种赞誉的说法,表明其医术高明。
    ④ 《舒兰县新旧法接生调查》,《中国妇幼保健》,1991年第1期。
    ① 萧明鹤: 《萧母王氏美清悼词》,手写版。
    ① 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627页。
    ① 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627页。
    ①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访谈-20120603-1
    ② 访谈-20120103—1
    ① 徐勇:《中国发展道路:从“以农立国”到“统筹城乡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 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① [美]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①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美]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 当然,这里要排除一种情况,即单人家庭。
    ③ 陈翰笙: 《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153页。
    ② 即指春耕时需分别犁田和耙田各三次。
    ③ 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① [美]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1页。
    ② 张乐天:《告别理想:农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① 张乐天: 《告别理想:农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② 参见《简编》第36、51页。
    ③ 党史编写永丰公社工作组编: 《中国兴国县永丰人民公社党史》(手抄本),第35页。
    ① 参见《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8号:《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②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
    ① 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室编: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484页
    ①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① 丁龙嘉: 《改革从这里起步》,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② 刘勇、高化民主编:《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下),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①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美]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①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① 访谈—201206038—1
    ② [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③ [苏]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②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①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2页。
    ② 龙村当地的一种传统农具,用于稻谷的脱粒作业。
    ①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
    ②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164页。
    ① 根据2010年龙村固定观察户问卷整理得到。
    ②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5页。
    ① 黄振华:《要素继替:“社会化小农”概念的延伸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9页。
    ②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页。
    ③ [美]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页。
    ① 黄振华:《高通胀时代:粮农减产与政策调整》, 《调研世界》,2008年第9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③ 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16-25页。
    ①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 [美]裴宜理: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①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234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④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饲养家禽,但是家禽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生产性的,真正自食的比例很低。
    ①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227页。
    ①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张乐天: 《告别理想:农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夏收预分方案》,城岗人民公社。
    ②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362页。
    ①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363页。
    ①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关于实现全民食堂化的决议(草)》。
    ②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关于办好公共食堂的几点体会》,10-12页
    ①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②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③ 当时属于永丰县管辖。
    ④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 《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第35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江西省民政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20日。
    ① 黄振华:《“三下乡”政策:反响、绩效及其比较——基于全国20省(区、市)68村1942户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② 黄振华:《“三下乡”政策:反响、绩效及其比较——基于全国20省(区、市)68村1942户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① 这实际上是一种公然的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行为,与下乡政策本身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①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例如, 《唐律》中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再如, 《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
    ② 访谈-20120902-1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③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④ 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载《中国人的心理》,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年版。
    ⑤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郑晓江:《孝的伦理内涵与现代归位》,《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② 萧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③ 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④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第40页。
    ⑤ 兴国县志编撰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
    ⑥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① 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②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第215页。
    ③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第215页。
    ① [美]E.A.罗斯: 《社会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② [美]E.A.罗斯: 《社会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① 吴理财: 《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剧》,《人民论坛》,2012年第10期。
    ① 贺聪志、叶敬忠: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 访谈—20120104—2
    ②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①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①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金一虹: 《父权的式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 “百村观察”课题组:《“新农保”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建议》,2010年4月。
    ① 访谈—20120603—1
    ② 即收入大于支出是农民参保的前提条件,但不必然导致农民参保,因为还有其他原因会影响农民参保的决策。
    ③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潘光旦: 《论老人问题》,天津《益世报》副刊《社会研究》第五期,1947年。
    ② 潘光旦: 《论老人问题》,天津《益世报》副刊《社会研究》第五期,1947年。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 《家庭史》(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15页
    ③ [美]许娘光: 《宗族、种姓、俱乐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④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
    ①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第162页。
    ② 访谈-20120323-1
    ③ 均为初中以下儿童,因为初中以后儿童大多要到圩镇读书,均为住校,因此未纳入研究范围。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孙嘉明:《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1991—1994)》,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② [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③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①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② [美]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85页。
    ③ [美]米德: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86页。
    ④ 周晓虹: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65页。
    ① 周晓虹: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①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② 王铭铭:《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③ Parsons. T,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Harvand Unviersity Press.
    ④ Parsons, T,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Harvand Unviersity Press.
    ③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⑥ 《兴国县教育志》,内部发行,1989年版。
    ① 毛礼锐、沈灌群: 《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① [德]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 孙中山:《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9页。
    ②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也有学者称之为民族国家建构或者国家政权建设。
    ④ 刘伟:《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第132期。
    ⑤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⑥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中文版序言,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⑦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5页。
    ② [美]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166页。
    ③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⑤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58页。
    ⑥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60页
    ⑦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41页。
    ①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②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③ 张乐天:《告别理想:农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382页
    ⑤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⑥ 吴毅: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①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 Kevin 0'Brien and Li Lianjiang,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p.
    ②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4页。
    ②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③ 徐勇: 《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 《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第57页。
    ① [美]吉尔茨: 《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岛的剧场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美]布坎南、塔洛克: 《同意的计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访谈—20110727-1:萧晓明(龙村村支书)。村庄概况;农村水利;机耕道问题。
    访谈—20110728-1:萧文枫。个人情况:萧氏开基祖:萧占芳;龙光堂;“四房八脉”;家庭历史;宗族仪式和习俗。
    访谈—20110828-1:萧明鹤。父母私奔的故事;土改;土地编仗的经历;被收“浮财”;宗族活动;“三献礼”;“赶龙”;清明“挂纸”;争夺罗田塅地基的传说;“四房八脉”;筹建金龙寺;老年人协会;农村养老的问题;文革大革命;被打成“黑帮份子”。
    访谈-20110828-2:萧明鹤。集体化时期的农民流动;开采萤石矿;农民房屋受损事件;“添丁茶”习俗;发现古董;辍学事件;萧欣欣的理发事件。
    访谈—20110829-1:钟瑞坚。集体化;龙村解放;土地编仗员;梅窖钢铁厂。
    访谈-20110829-2:萧文枫。金龙寺;兴隆寺;九厅十八井;新屋围;刘渝状元;集体化;家庭成分;“闹鱼子”;偷谷子。
    访谈—20110829-3:钟瑞柏。建房经过;土砖房;青砖房;建房材料。
    访谈-20110829-4:钟瑞优。弹棉花;钟瑞柏婚事;集体化;收购破烂;金融危机;“户”;“开灶”;
    访谈—20110830-1:萧文枫。九厅十八井;伟丰堂;塘寨。
    访谈-20110830-2:萧桂生(龙村村委会主任)。儿子和媳妇;小学教师;工作调动;社会关系。
    访谈-20110831-1:萧晓明。建房纠纷;风水观念;违规建房。
    访谈—20110901-1:钟瑞昇(龙村老支书)。家庭情况;独居老人;龙村概况。
    访谈—20110903-1:萧新桂(龙村老支书)。村支书:买卖农资;收粮;过继:
    访谈—20110904-1:钟瑞昇。个人情况;村支书;行政区划;大集体;农机站。
    访谈-20110904-2:萧明鹤。保甲制度;保长职责;宠俨公开基情况;宗族源流情况;家 史情况:萧氏过年的习俗和传说;公堂的职能和作用。
    访谈-20110905—1:萧文枫。开办幼儿园;老人名单;张屠夫卖肉;熟人社会
    访谈-20110906-1:萧文琅。百岁老人;苏区革命:城岗解放;生活待遇。
    访谈—20110907-1:萧文枫。萧嗣楚家庭概况。
    访谈-20110907-2:萧文枫侄子。打工经历;婚姻情况;家庭概况。
    访谈-20110907-3:萧嗣楚。家庭情况;收入情况;生产情况。
    访谈-20111012—1:李文涛(岗乡党委书记)、郭德鑫(岗乡乡长)、陈启斌(岗乡党委副书记)。村级小学撤并;小学教师待遇;专项项目建设;制能力,农民处于历史上最自由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只管住了公职人员,对农民的控制能力极弱。
    访谈—20111012-2:钟瑞优。农村副业越来越少,不好找事做;农产品涨价对农民没有好处,生活成本增加;提高用工价钱对农民益处最大,但是却长期没有变化。
    访谈-20111012-3:钟瑞柏。是否参加新农保主要看付出和收入上是否划算;捆绑缴费;新农保评价;留守儿童很多,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并不好,在家同样不被重视。
    访谈-20111013—1:萧明鹤。山茶种植;分山到户后争抢上山摘山茶籽;山茶籽提前采摘导致含油量低;山茶油价格昂贵;村民食用山茶油的量越来越少;因为争摘山茶油导致村民受伤住院。
    访谈-20111013-2:萧明鹤。80年代婚姻更加自由;婚姻需要子女同意,家长不能完全决定;子女打工后萧明鹤夫妻长期留守。
    访谈-20111014-1:萧正源(县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萧伟明、萧晓明、萧桂生。龙村水利建设;
    访谈-20111015—1:萧明鹤、萧文枫、萧明亮。新农保政策;捆绑缴费。
    访谈-20111015-2:萧晓明。新农保政策;共产党;“三提五统”;征兵工作;征兵待遇。
    访谈—20111015-3:林青秀。娘家情况;小学辍学;家庭情况;承担家务劳动;患精神病;嫁入钟家。
    访谈-20111016-1:萧文枫。家庭收支;收入来源;支出项目;收支明细。
    访谈-20111219—1:钟瑞优。收鸭毛;鸭毛价格;收鸭毛时间;买卖鸭毛收益;饲养鸡鸭;消费鸡鸭。
    访谈—20111220—1:萧明鹤。萧氏宗族;村委会选举;村干部;家庭消费;电视机;买电视票;文化生活;看电影;马戏团;打牌;麻将;“三犁三耙”;儿女养老。
    访谈—20111221—1:萧新桂。收稻谷;稻谷价格;买卖稻谷收益;农民出卖稻谷的原因和时间;买卖稻谷的风险;水稻种植。
    访谈-20111221-2:萧文枫。萧佑生入党;村委会选举;近三年收支账;萧佑生结婚;“三朝酒”的礼金谱。
    访谈-20111222-1:萧明曦。料理丧事。
    访谈—20111223-1:萧明鸿(萧明鹤弟弟)。龙兴小组;退耕还林;迁移回龙村;过继;制作竹篾器具;买卖竹篾器具。
    访谈-20111223-2:萧明鹤。集体化;划分成分;打为“黑帮”。
    访谈-20111224-1:钟瑞昇。土改;大集体。
    访谈-20111224-2:钟瑞柏。宗族;民国抓壮丁:姓氏冲突;小偷偷牛。
    访谈—20111225-1:萧新材。村庄概况;家庭生产;农业税费。
    访谈-20111226-1:萧文枫。祭拜灶神;宗族;龙村地理。
    访谈-20111227-1:萧明曦。家庭;村民小组长
    访谈—20111228-1:萧文涞。宗族理事会;城岗初中;教书;退休。
    访谈-20111228-2:钟瑞柏。男女关系;通奸;道德。
    访谈-20111230-1:钟瑞柏。做“小姐”;道德;灶。
    访谈—20111231-1:萧明曦。家庭收支;家庭账簿。
    访谈—20120101-1:钟瑞优。收鸭毛;腊鸭子;鸭毛价钱;经历收益;风险分担。
    访谈—20120101-2:萧益林、萧桂生。维修水管;家庭情况;
    访谈—-20120102-1:萧文枫。家庭收支;生产;带小孩;金龙寺筹建
    访谈—20120103-1:钟瑞柏。粮食生产;本地非农生产;工资性收入;婚姻道德观念;家庭伦理;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
    访谈-20120104-1:萧益林。家庭情况;分家;经济状况;打工。
    访谈—20120104-2:林青秀。超市;辞工;养猪;照顾小孩;赡养老人
    访谈-20120105-1:钟瑞柏。光棍;家庭养老;过继的困难;兄弟“共妻”;小叔子强奸嫂子。
    访谈—20120111-1:李赣兴(埠头乡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保全中央牺牲基层;惠农政策:计划生育;违规建房;项目直接到村;一卡通;乡镇层级的政策支持。
    访谈-20120112-1:林青秀。农村“闪婚”;钟招娣;订婚;婚嫁仪式;说媒;番薯糕点;南瓜糕访谈点;超市辞工;货品出售;收营;积分卡;女儿读书费用;经济压力。
    访谈-20120112-2:钟瑞柏。工钱纠纷;兄弟打架。
    访变-20120118-1:钟瑞优。钟招娣;相亲;“闪婚”;“亲家座”;婚嫁习俗。
    访谈-20120118-2:林青秀。番薯米果;过年;南瓜米果;超市工作;超市经营额;家庭经济压力;教育支出。
    访谈—20120119-1:萧明鹤。照相机;电脑;孙子萧欣欣受伤;
    访谈-20120119-2:萧益林。儿子打工;修车厂;深圳打工;工程承包;大学生就业;建筑工程层层转包;购买汽车;孩子深圳上学;落叶归根;金龙寺捐款八千。
    访谈-20120120-1:萧文枫。萧观音;萧佑生;钟芳;过年;康王庙祭祀;溺女婴;农村光棍;乡村医生统一管理;药品“零差价”;医生收入
    访谈-20120121—1:萧文枫。过“晚年”;萧文枫表哥;拜神;过年难团圆。
    访谈-20120131—1:萧晓明。打工收入;谁来种地;农业机械。
    访谈-20120131-2:钟瑞柏。福建挖煤;工资;风险;开餐馆。
    访谈-20120131-3:钟能峰。用水协会;外出打工。
    访谈-20120203—1:萧明曦。新房装修;打工;用工方式;饲养鸡鸭遇到瘟疫。
    访谈-20120204-1:钟瑞优、钟招娣。走亲戚;“走头道”;红包。
    访谈-20120204-2:钟瑞柏、林青秀。老板娘;辞工找新工作;钟能明;照顾老人;打工;钟淑娇;种植山茶。
    访谈-20120204-3:萧明鹤。儿女返回广东;六兄弟;萧山;三月初三明清祭祖。
    访谈-20120205-1:萧明鹤、萧明鸾。过元宵节;婚嫁习俗;带养小孩。
    访谈-20120207-1:萧明鹤。添丁茶;擂茶;童养媳;招郎入赘;过继;收养;农村光棍;日记;萧嗣柏;萧文樽;前妻;离婚。
    访谈-20120208-1:钟祥瑞、。四兄弟;过继;保长;抓壮丁;被父母遗弃;收养;钟瑞德;钟冬根;钟瑞团;钟瑞峰;分家后的关系;家庭矛盾。
    访谈-20120209-1:萧新标:家庭收支;萧辉源;萧福源;针织行业;弹棉被;串蓑衣;分家;建新房;土地调整;分田到户;大集体时期外出搞副业;参加空军飞行员;天花;村民小组长。
    访谈-20120210-1:钟瑞柏。钟祥瑞;打工;带小孩;不能外出的原因。
    访谈—20120210-2:钟淑娇。城岗初中;毕业“分流”;读书费用。
    访谈-20120211—1:钟祥瑞。水利设施;陂会组织。
    访谈-20120212-1:萧新标。再婚的难度;老人不愿于孩子同住的原因;家庭情况。
    访谈—20120213—1:李文涛(岗乡党委书记)。社会管理创新;家庭组织;家庭压制人性;农村妇女;子女教育问题;14岁少女杀人案件;国家惠农政策;国家忽视乡村公益事业;农民对政府感恩;基层政府拉关系、跑项目;乡镇政府的尴尬地位;乡镇政府权力小责任大;
    访谈-20120217—1:钟瑞团。难以兼顾打工和孩子教育。
    访谈—20120218—1:萧新标。开采萤石矿;村民上访;乡贤出力支持村庄建设;海公圳的维修;农田引水工程;“小农水”工程;农村固定观察点;萧明亮;筹建金龙寺;政府农业技术服务;假冒农资产品。
    访谈—20120219—1:萧明鹤。家庭供水;农村垃圾;安装电表;开采萤石矿;萧新桂;村民纠纷;萧欣欣;萧梅梅。
    访谈—20120220-1:萧文枫。开办幼儿园;分田到户;家庭副业;养猪业的兴起;娶亲建 房。
    访谈—20120221-1:钟瑞柏、钟瑞优。共用耕牛;教牛犁田。
    访谈-20120223-1:萧嗣柏。家庭情况;村内小组;上庙小组;孟云公房。
    访谈-20120223-2:林青秀。手机遗失;夫妻吵架;超市店员。
    访谈-20120224-1:钟祥英(萧益林母亲)。钟祥瑞;“等郎女”;萧明福。
    访谈-20120224-2:刘月娥。女性读书受限制;婚姻自由;分田到户;养猪。
    访谈-20120225-1:钟瑞柏。六兄弟娶亲;上学的重要性;女性读书少;分家的过程;家长的责任:钟祥瑞.
    访谈-20120225-2:萧明鹤.解放前的农业生产:选种:浸种;育秧;莳田;三犁三耙;除草;收割;杀虫;施肥;萧明鸿;回忆录.
    访谈—20120223—1:胡玉春(兴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地方史学者)。赣南农村;农村商品化;山区村落的形成;龙村巡检司;兴国城市;开基;理想状态的自给自足;墟市的集期;行商的出现:村庄副业类型:上户经营的手艺人:粮食生产:改朝换代对村落的影响:“明转清”;坊坑与道坑;“天光寺”.
    访谈-20120229-1:胡玉春。清明扫墓的不同层次;兴建祠堂的基础:宗族家法;石浒何氏寡妇生子;买外姓小孩延续血脉;家长权力的类型;财产权;婚配权:择业权:传统时期政府与农户关系;海瑞《兴国八议》;乡村新式教育的兴起。
    访谈—20120301-1:胡玉春。风水观念的复归:应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九厅十八井:耕读传家的社会理想;研究和评价政府行为的方式与态度。
    访谈-20120303-1:胡玉春。明清时期的编户齐民;苏维埃时期父权的变化:苏区出台的《婚姻法》;毛泽东《寻乌访谈》;苏维埃时期的农村识字教育;婚姻登记;土地调整;解放前的换亲制度;宗族和农户关系:地方祭祀仪式:农村医疗卫生:解放前后生育情况。
    访谈-20120305-1:萧明鹤。解放前宗族集会时间;家庭纠纷;宗族理事会功能;当前政府的重要性;村干部;派出所;家长的地位;“投宗族”;“投外氏”。
    访谈—20120305-2:萧明曦。土地调整;结婚登记;生育接生;子女教育;上户做工;“挑肩担”;换亲现象;通奸现象。
    访谈—20120306-1:萧文枫。“万年冢”;祠堂清明祭祖:当下宗族组织的作用:以前的宗族家法;“绑柱头”;村干部代表政府;婚姻登记和领证;当地土地调整的中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与孩子数量有关;农村接生的过程与仪式;解放前看病和请神;龙村小卖部的情况;枫林小组提前分田到户的经过;外地人到本地从事副业生产。
    访谈-20120307-1:萧新材。当地土地调整的终止;村干部规模种烟;村干部的工作性质:家庭情况。
    访谈-20120307-2:萧益洪(萧新材父亲)。基本情况;解放前读书;农民夜校;传统婚姻; 萧明清;计划生育;以往妇女选择出嫁对象的原因。
    访谈—20120308—1:萧明鹤。私塾教育;父母体罚孩子:萧文心;农村男女择偶标准;讼棍;萧芳金;宅基地纠纷;萧新秀;集体化时期;农民对金钱的态度。
    访谈-20120311—1:林青秀。找工作;经济压力;小孩教育。
    访谈-20120312-1:萧文枫。祖宗崇拜的心态;集体化时期的娱乐生活;解放前赶圩;“挑肩担”;母亲改嫁;奶奶。
    访谈—20120312-2:萧新标。集体化时期饲养耕牛;分田到户后饲养耕牛;工分;集体化时期赶圩;土地流转;集体化时期分家;风水观念:土地调整。
    访谈—20120313—1:萧明鹤。老人对现代科技的态度;文化反哺;农民夜校;萧燃烽;孙婷婷。
    访谈—20120313-2:萧益洪。萧新福;婚姻;萧新材;上学读书;父亲婚姻;集体化时期担任保管和出纳。
    访谈—20120314—1:萧明鹤。钟家政;开办针织车间;土地抛荒与流转;劳动力不足;工价上涨。
    访谈-20120315—1:萧嗣楠。基本情况:清明扫墓;土地调整的困境;儿童教育问题。
    访谈-20120316-1:萧新标。妻子住院看病;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槟榔芋;种植花生;种植烟叶;农民负担;修路集资款;乡镇干部。
    访谈-20120317-1:萧益洪。罗布大队;土地调整;分田到户;“赊账”发展副业经济;集体劳动。
    访谈-20120321—1:胡玉春。苏区的经济地理状况;家庭手工业;龙村的起源;苏维埃对家庭的冲击;孝道的衰弱。
    访谈-20120323—1:萧益仅。基本情况;家庭成分影响升学;圳会和桥会;萧元蒸;宗族家法;“生人窝”的故事;取名字。
    访谈-20120323-2:林青秀。上山砍柴;分山林的标准;冬季砍柴的原因。
    访谈—20120324-1:萧文枫。家庭养老;养老金;兄弟间的赡养纠纷;老人独居;村民姓名的构成。
    访谈-20120324-2:萧明鹤。萧氏宗族到吉安扫墓;村民取名字的规范。
    访谈-20120326—1:萧明曦。妻子患病:萧益增:老人停尸交钱的怪事:老人独居:购买电器情况;
    访谈-20120329—1:萧明鹤。宗族理事会换届;农户纠纷调解;建房证件和文书;集体化时期妇女劳动。
    访谈—20120330-1:钟瑞柏。家庭住房;分家与分房;钟祥瑞;老屋;孩子增加后住房紧张:结婚与建房;“四扇三间”;非农就业类型和数量。
    访谈—20120331-1:萧文枫。土地细碎;“百萝坵”;“铜锣丘”;“长坵”;“鸭婆坵”。
    访谈—20120331-2:萧明鹤。“九厅十八井”结构与居住情况;龙村上村小组的地理构造。
    访谈—20120401-1:萧嗣楠。房屋加层;请工;三餐两茶;小孩读书;考大学。
    访谈—20120402-1:萧明鹤。萧欣欣;理发问题:电脑操作方法;老人对现代事物的接纳。
    访谈-20120515-1:钟瑞柏。萧文樽;冒领车祸补偿款
    访谈-20120523-1:萧明鹤。“交伴”生产;雇工;农民扩大自留地;窝工;满产私分。
    访谈—20120524-1:萧文枫。三兄弟“拍卖”房屋;萧佑生诊所;存钱养老。
    访谈-20120525-1:萧明鹤。土地重要性。
    访谈—20120526-1:林青秀。耕地;土地调整;土地抛荒;土地流转。
    访谈-20120602-1:林青秀。农民消费;集中消费的时间段;打工者的消费;老年人的消费态度;超市销售额;圩日与闲日的消费差异;消费经济的压力;钟淑娇读书费用。
    访谈—20120603-1:萧新标。水稻种植计划;“种四发”;土地抛荒;种粮亏本;农资质量低:农资品牌混乱;老人生活节省;医疗保险报销;新农保政策;农村养老问题。
    访谈-20120604-1:林青秀。工资;上班时间紧张;夫妻争吵;离婚。
    访谈-20120630-1:钟瑞柏。家庭问卷;农具;女儿暑期打工。
    访谈-20120701-1:钟瑞柏。钟祥瑞;生育;婚姻;暑期工。
    访谈-20120702-1:萧明鹤。萧新秀;萧根秀;方永强;暑假探亲;钟瑞华;维修电脑;修葺围墙;门楼:萧方金;宅基地纠纷;土地拨换;母亲生育;溺女婴;萧永根;生育率提高;医疗条件改善;拜神;土方治病;叫魂;萧明亮;萧文玉;王美清;新法接生;“假死”现象;乡镇卫生院;钟瑞珠;女儿赡养。
    访谈—20120703-1:萧文枫。萧仁康;结婚年龄;“老女客”;生男偏好;养儿防老;面子;生育压力;“吃茶”;“看妹子”;计划生育;弃女婴;“株连”政策。
    访谈—20120705-1:钟瑞优。家庭养猪;成本与利润;躲计划生育;弃婴现象;“株连”政策;对抗政府:“吃茶”;领结婚证。
    访谈—20120705-2:萧明鹤。王美清;接生员;未婚先孕;婚姻;萧新秀逼婚;萧婷婷。
    访谈—-20120707-1:林青秀。照顾老人;请保姆;下寨;平寨:打工收入。
    访谈—20120709-1:萧明曦。萧明朎;家庭生育;大兴组老人生活;土地抛荒;婚姻习俗。
    访谈-20120709-2:萧益圳。媳妇出走;孙女抚养权;孙女出嫁;出嫁彩礼;孙子结婚;养老依托。
    访谈-20120712-1:萧明鹤。维修电脑;宅基地纠纷;萧晓明;调解;社公;康王庙;金龙寺;真君庙;金星组老人近况;老年人协会。
    访谈—20120713-1:萧新标。泥水匠;割禾;晒谷;请工工资;交订金;罗金组老人近况;独居老人;老人劳动能力;老人照顾小孩;老人的劳动负担。
    访谈-20120718-1:萧明鹤。婚嫁习俗;“嫁七不嫁八”;“年少公公”;“洗三朝”;“上鸿丁”;“兜魂”;过继;生育罚款;乡村医生;萧元沼;萧明钰;萧桂园;萧明坚:萧友;接生婆;接生员;接生过程;逃避结扎;“假结扎”;“保胎结扎”;“接管子”;“株连”政策;株连被逼上吊事件。
    访谈-20120723—1:萧文枫。请工收割;大型收割机;机耕道;土地抛荒;外出打帘;拆房子;株连政策;生育观念;农村医疗卫生;七朝风;天花。
    访谈-20120725—1:钟瑞优。赡养老人;钟瑞德;钟瑞团;钟瑞峰;轮吃轮住;卖牛负担后事;养老被说闲话。
    访谈-0120727-1:张坤华。生育过程;跪着生孩子;接生员。
    访谈-20120729-1:凌老师。婴儿传染病防治;天花;传统炼丹治病;“七朝风”;接生员;“洗三朝”;非法接生;水稻种子改进;杂交水稻。
    访谈—20120730-1:张坤华。解放前治病;偏方;天花。
    访谈—20120730-2:萧明鹤。金龙寺;偷盗爆竹、蜡烛事件;重修康王庙。
    访谈-20120802-1:李文涛(岗乡党委书记)。乡镇权责失衡;项目直接下村;乡镇职能。
    访谈-20120803—1:林青秀。赡养老人;养老反被说闲话。
    访谈-20120804-1:钟瑞柏。村民建房;村民购买彩电;村民购买冰箱;村民购买摩托车;公共基础设施;道路建设与消费;电力电压与消费;食品安全问题;乡村兽医。
    访谈-20120806-1:林青秀。食品安全;超市;产品过期;工商所抽查;清理过期产品。
    访谈-20120807-1:萧文枫。圩镇建房;泥水匠供不应求;食品消费扩张;食品安全问题;家里建房;购买电器情况;购买汽车摩托车;带小孩;张屠夫;买肉。
    访谈-20120808—1:钟瑞柏。儿童教育;不懂规矩;吃饭规矩;道德品质。
    访谈-20120810-1:张坤华。儿子推卸养老责任;医疗费用;抚养孩子的艰辛;轮吃轮住;婆媳关系。
    访谈-20120811—1:萧明鹤。解放前种植茶油;“铲山”;副食品消费;养猪杀猪;建设土坯房;竹子点灯;煤油灯;村里交通工具变化;村里家用电器变化;农户食品消费观念。
    访谈—20120814-1:张坤华。家庭教育;孩子上学;女孩读书;学费;孩子参加生产劳动;女孩做家务;生育情况;妇女地位;婆媳关系;二婚妇女;改嫁;生活消费;布匹;计划生育;结扎;女儿赡养。
    访谈—20120815—1:林青秀。养老;萧文仕;女儿养老;萧文佐过继。
    访谈—20120816-1:林青秀。孩子教育;父母的态度;“逃打”的经历;不读书的原因;文化要求提高;打工要高中学历;当兵要高中学历。
    访谈—20120821-1:萧明鹤。宗族惩罚不孝子;“家法”;“绑柱头”;萧嗣福;萧元毕;灌洗脚水;红卫兵;孝道的衰弱;老人生活状态;老人带小孩的艰辛;带小孩的数量;带小孩的经 济压力;老人买保险养老;老人存钱养老:对新农保的态度;医疗保险;老人的精神生活;村里教育状况;公办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萧文枫的双胞胎孙子;幼儿园教育。
    访谈-20120822-1:张坤华。萧嗣福打父亲事件;父子关系;钟祥瑞;养老问题。
    访谈—20120828—1:萧明鹤。萧嗣铎;金星组老人情况;丧葬仪式;丧葬费用;萧明芬;父亲停尸向儿子交钱事件;父母逼死儿子事件:近年村里自杀事件;农药自杀;农药毒性。
    访谈—20120901—1:胡校长(龙村小学校长)。龙村小学人数;学生数与计划生育政策;老师配置数量;聘请代课老师;营养餐政策;营养餐不适宜农村小学;学生管理:学生安全责任重大;学校教学不受重视;学校软硬件条件。
    访谈-20120902—1:张坤华。赡养老人;愧对儿子媳妇;增加子女负担;自杀念头;分田与养老责任;分家与赡养;独居老屋情况:女儿有孝心;老人存钱。
    访谈-20120902-2:萧明曦。大兴组老人情况;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安全;学校家访发宣传单;孙子的教育问题;儿子媳妇的态度;父母教育的优点;隔代教育的不足;工商部门打击走私烟;购买补品上当经历;通电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电压过低的办法;饮水问题。
    访谈—20120903—1:萧晓明。全村五保户情况;村干部的尴尬地位;村干部待遇;土坯房改造;留守儿童;儿童安全隐患。
    访谈—20120904—1:萧新材。种植烟叶;烟叶产量;烟叶收入;政府补贴;烟叶支出;种植烟叶雇工。
    访谈—20120905—1:萧文枫。带养小孩;老人负担;学校教育质量;聘请临时教师;小学的变迁;城岗中学的变迁;萧嗣近;村委会订报。
    访谈-20120905-2:钟瑞优。家庭生产;种地;收破烂等转手生意;养猪等家庭副业;摩托载客;做小工:家庭支出;教育费用。
    访谈-20120913—1:王芳萌(岗乡武装部长)。个人情况;“选拔生”;治安维稳;农民上访;群体性上访;原农机站下岗工人上访;越南自卫反击战退伍人员上访;出租汽车司机上访;越级上访;乡镇干部的生活状态;年轻乡镇干部县城买房。
    访谈-20120914-1:朱明华(岗乡计生办主任)。个人情况;孕前优生检测政策;环孕检的虚置;“二女户”;计划生育政策转变;计划生育数据;社会抚养费的收取和分配:计划生育服务站的职能。
    访谈—20120918—1:吕局长(岗乡工商分局局长)。个人情况;岗乡工商分局构成;“一室两队”;人员数量与职责;辖区范围;中心工作;食品安全问题;高危行业问题;假冒农资问题;工商部分处罚方式:村级个体户的监管问题;工商部门监管的难点。
    访谈-20120919-1:赖文局(岗乡党政办主任兼民政所所长)。个人情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食品安全;肉猪检疫工作;圩镇出售熏猪肉;种植烤烟;养老问题;敬老院;留守儿童。
    访谈-20120923—1:廖桥生(岗乡组织委员)。个人情况;乡镇干部工资待遇;晋升过程;“法人代表”。
    访谈-20120924-1:张学星(岗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个人情况;岗乡中心小学;小学人数;计划生育与学生数;学校硬件建设;学校教师配置;教师流动性;营养餐问题;留守儿童;学校与家长纠纷;学生安全“一票否决”;岗乡幼儿教育;幼儿园费用;学校撤并。
    访谈-20120925—1:萧明鹤。电脑维修;金龙寺地藏王“圣诞”;萧文琅寿扁事件;萧明鹤兄弟过继情况;农具使用与农业生产。
    访谈—20120926-1:郭德鑫(岗乡乡长)。村民自治;农民素质低;在县市层面推进民主;计划生育政策;公职人员受约束;土地管理;乡政府缺乏土地执法权。
    访谈-20120927-1:欧阳小兵(岗乡农机员)。个人情况;审核农机补贴;农机普及情况;农机普及中的问题;农机维修服务;农机执法;中心工作。
    访谈—20120927-2:廖通辉(岗乡卫生院院长)。个人情况;新农合政策;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执业医师数量不足;硬件建设不够;对乡村医生的收编;农村接生状况的变化。
    访谈-20120927-3:谢新洪(岗乡农技员)。个人情况;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农技培训;帮扶科技示范户;发布病虫简报;测土配方施肥;粮食种植面积核查;组织农民培训;解答农民科技问题;农资产品质量:农药药性:粮食种植积极性不高;新技术推广难;烤烟生产难度大;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中心工作”。
    访谈-20120928—1:张祖煌(岗乡财政所所长)。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转移支付;社会抚养费;圩镇开发;工资;预算外收入;社会抚养费返还;基本运作经费;其它开支项目;乡镇债务;财政补贴;粮食补贴;农用车、摩托车补贴;家电下乡政策;骗补现象;财务监督。
    访谈-20121009-1:雷校长(岗乡初中副校长)。个人情况;岗乡中学基本情况;初中毕业生流向;初中毕业打工情况;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师待遇比较差;教师师资;学生安全;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访谈-20121011—1:王芳萌。乡镇迎检;“表面工作”;个人关系;乡镇财政;圩镇开发;移民安置项目。
    访谈-20121011—2:萧明亮。家庭基本情况;金龙寺;王美清;新法接生培训:消毒;疾病预防;乡镇卫生院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没有孝道;孩子不懂规矩;父母的宠爱。
    访谈—20111012—1:赖主任。基层人大选举;代表数量与分布;代表提案的数量趋势;人大代表的职责意识;人大监督职能。
    调查-20110827-1:龙村走访。“龙村八景”;九厅十八井;“四扇三间”;祥句公祖屋;萧桂生;“吃茶”:客家习俗;“敦义堂”;“海公陂”:钟瑞柏;林青秀。
    调查—20120829-1:龙村气候;村民起居时间;村庄环境。
    调查-20110831-1:萧晓明;钟瑞异;老村支书;独居老人;农村养老。
    调查—20110831-2:九厅十八井;台风;老人石;枫树林;农村赌博;老虎机;打牌;宗族意识;民间信仰;钟瑞柏;电冰箱;家电下乡;黑白电视机;吃狗肉;学校选址;“捉水”;“风水”纠纷;夫妻关系。
    调查—20110901-1:大灶;地基;风水;“起门”;打灶;灶神;钟姓风水。
    调查-20110902-1:固定观察点调查。农工部;固定观察点;张魁;罗布(小地名);萧明曦;村庄地理;杨救贫; “院口”的来历;萧桂生;村委伙食接待;固定观察点数据;官方调查的权威性。
    调查-20110902-2:钟瑞优。收购古董;苏区;土砖墙壁挖古董;赣南古董生意;钟瑞柏;龙村古钱币。
    调查-20110904-1:烧火做饭;家务劳动;调查访谈方法。
    调查-20110905-1:家谱;隐私的调查;价值判断。
    调查-20110907-1:水口;“铁门槛”;狮形山;象形山;社公庙。
    调查-20111013-1:下雨上工;参加新农保;捆绑缴费。
    调查-20111014-1:实地走访岗乡圩市;圩期;圩场;茶馆;店铺。
    调查-20111014-2:小卖部;打牌;商品。
    调查-20111014-3:村委会开会;固定观察点账本。
    调查-20111015-1:参加金龙寺“圣诞”;香火钱;吃斋饭;登记姓名;萧明亮;斋公;和尚;“上黄表”;“念家经”
    调查-20111015-2:参加林青秀同事聚餐;“家乐福”超市;工资待遇;老板娘。
    调查-20111220-1:农业生产;农闲外出打工;“挖岭”;打工工资;弹棉花;串蓑衣;腊肉和香肠;“吃园屋酒”;婚嫁酒席;
    调查-20111221-1:钟瑞柏夫妻上班时间;家庭分工;出卖稻谷;家务劳动。
    调查—20111222-1:旁听村委会会议;村委会选举;海选:选举规则;计票方式;选举中的问题;候选人之争。
    调查-20111223—1:冬至扫墓;“清明挂到前,冬至挂到年”。
    调查-20111225—1:随萧晓明催促新农保缴费;农合医疗;刘贵根;钟能法;钟能优;萧明炯;萧明炳;萧明勋;钟瑞洪;钟瑞珠;钟能辉;萧益发;钟明燕;萧明标;合作医疗费上涨;新农保缴费;捆绑缴费;小农水工程;萧明勋;土地抛荒;宗族关系。
    调查—20111230—1:观看岗乡农民广场文艺汇演;农村民俗展演;兴国山歌;提线木偶;唢呐;排鼓;“三角班”。
    调查-20111230-2:参加金龙寺“圣诞”;祭拜菩萨;“结缘”;求签。
    调查-20120102-1:俯瞰龙村全境;地理构造;“黄泥堵心肝”;杨救贫。
    调查-20120101-2:村委会选举告示;选举过程;海选得票情况;候选人情况。
    调查-20120105—1:参加第八届村委会选举筹备委员会;布置投票工作;拉票贿选;唱票工作;各小组“提票箱”人员进行交叉。
    调查—20120106—1:参加大兴组、罗兴组投票过程;农民选举心态;乡干部监督投票;村干部待遇问题;选举唱票和计票;宣布当选。
    调查-20120107—1:旁听村委会会议;布置村委会年终总结;讨论年终党员、村民代表聚餐及红包;发放选举工作人员务工补贴;会议记录本。
    调查-20120112—1:随慰问团走访困难群众;良村乡;敬老院;卫生院;低保户;农村养老;合作医疗;贫困户。
    调查-20120118-1:参加新房乔迁酒席;“吃园屋酒”。
    调查-20120119-1:准备过年年货;米果;花生米;猪腿;扣肉;鱼包
    调查-20120120-1:参加“园屋酒”酒席;醉坑小组;登记礼金;饭菜打包;饭菜和桌椅;红包。
    调查-20120129-1:参加钟招娣婚礼;婚嫁过程;“讲利市”。
    调查-20120130-1:参加钟招娣接亲过程;酒席;接亲;“哭嫁”。
    调查-20120201—1:考察钟祥瑞父亲螃蟹形坟墓;坟墓构造;风水。
    调查-20120207-1:参加村民喝“添丁茶”习俗;萧文佐;擂茶做法。
    调查—20120213—1:参加乡政府招待餐;农民对政府的态度;拉关系跑项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土地管理。
    调查-20120214-1:到永丰乡做简短调查;永丰圩;圩镇经济;永丰小学。
    调查-20120221—1:旁听调解农户纠纷;萧晓明;萧文琅;老人赡养;政府补贴分割;赡养责任确立;调解协议。
    调查-20120222—1:参加乡村计划生育大检查活动;计划生育检查;计划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结扎:上户口。
    调查-20120305—1:留守男性;基本特点;职业选择;留守原因。
    调查—20120802—1:油茶树纠纷;钟瑞柏;土地拨换;农民心态。
    调查—20120309—1:旁听村民代表会议;新增变压器派工派款方案;低保户听证会会议;听证会的程序与过程。
    调查—20120310—1:赴梅窖镇三僚村做短暂调查;风水文化第一村;杨救贫;风水文化复兴。
    调查—20120315—1:钟瑞柏请小学任课老师吃饭;子女教育问题;学生安全;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数量;营养餐问题。
    调查—20120328—1:旁听村委会会议;低保听证会;低保评定制度;听证会过程;二女户:
    调查—20120402—1:考察清明祭祖活动;祭祖过程;“挂纸”;办餐;轮值。
    调查—20120529—1:参加老年人协会活动;萧晓明;参加人员;聚会程序;协会作用。
    调查—20120726—1:参加老年人协会活动:萧明鹤。
    调查—20120805—1:收集农具;风车;禾筒;农具的改进。
    调查—20120812—1:农药中毒;钟瑞优:农药药性;中暑;医疗卫生。
    调查—20120830—1:中元节;“七月半”;忌讳;习俗。
    调查—20120830—1:杀猪;钟瑞柏;杀猪流程;价钱。
    调查—20120903—1:“散猪仔”;钟瑞优;习俗。
    调查—20120901—1:陪同到学校报名;报名费用;小学情况。
    调查—20120912—1:参加县计生委检查;核实二女户;发放奖金;信息造假;私人关系;“放两头,抓中间”。
    调查—20120912—2:参加乡干部饭局;选拔生报到;选拔生的待遇和发展;粮食补贴;营养餐;“家电下乡”补贴;土坯房改造;乡镇财政;乡镇干部分层:下村“挂点”。
    调查—20120914—1:旁听乡镇干部会议;土坯房改造;报送进度与排名;工作督查;“一票否决”;计划生育政策。
    调查—20120918—1:旁听乡镇干部会议;钓鱼岛事件;“918”敏感日期;维稳工作;下村“盯”上访人员;盯人上报。
    调查—20120919—1:土坯房改造工作现场会;县领导督查土坯房改造;乡镇竞争。
    调查—20120920—1:参加岗乡“人大代表在行动”座谈会;“人大代表在行动”:县人大调研组;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营养餐;烟叶种植;土坯房改造;基层人大代表的地位;人大代表履职意识;基层人大代表交流。
    调查—20120921—1:旁听乡村两级干部会;计划生育工作;优生检测工作;新农保工作;土坯房改造工作。
    调查—20120922—1:赴长冈乡合富村调研;江南提督李占椿;自强军;革命烈士江善忠;“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陈毅;兴国县委机关所在地;冰心洞;灵山。
    调查—20120924-1:旁听乡镇干部会议;土坯房改造;计划生育;社会维稳安全。
    调查-20121008-1:旁听乡镇干部会议;土坯房改造的难度;考核制度;压力型体制。
    调查—20121011—1:旁听乡镇干部会议;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土坯房改造;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冬季征兵工作;参军要求及待遇。
    《萧氏九修族谱》,内部印刷,1995年。
    《孝睦堂七修族谱》,内部印刷,1997年。
    兴国县地名办公室: 《兴国县地名志》,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
    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兴国县志》,内部发行,2001年版。
    兴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国县志(1986-2000)》,2009年版。
    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兴国同治县志》,1986年校注重版。
    兴国县委农工部:《兴国县回龙村第一季度情况汇报》,印刷稿。
    兴国县委农工部:《兴国县城岗乡回龙村1985年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印刷稿。
    兴国县委农工部:《兴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印刷稿。
    张尚瑗辑撰:《潋水志林》,兴国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校注重刊。
    胡玉春;《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回龙村农民萧文枫的百年家史》,打印稿。
    萧明鹤:《读<千年古村——曲山>一书有感》,印刷稿。
    萧明鹤:《接待吉安曲山世德堂宗亲来回龙探访招待会上的发言稿》,印刷稿。
    萧明鹤:《萧母王氏美清悼词》,印刷稿。
    萧占芳:《城岗回龙十首并序》,印刷版。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兴国县人民政府编, 《1951年兴国县春耕犁耙次数统计表》,1951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兴国县人民政府编, 《兴国几个区乡土改初步总结》,1950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兴国县人民政府编, 《各区减租及清算公堂神会积谷统计表》,1950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兴国县人民政府编,《江西省宁都专区兴国县1951年春耕生产总结表》,1951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白石区人民政府编, 《江西省宁都专区兴国县回龙村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及生产资料占有统计表》,1951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白石区人民政府编,《江西省宁都专区兴国县白石区龙村土改中没收征收分配与斗争果实的统计》,1951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白石区人民政府编, 《兴国县回龙乡土改前后农村各组织情况对比》,1951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兴国县人民政府编,《1951年度各区、乡土改前土地使用关系统计资料》,1951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关于整顿现有社工作情况报告》,1955年1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兴国县第八区委员会四个月来的办社工作总结》,1955年1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农业增产互助合作发展计划的指标》,1955年1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关于春季做好农村工作初步总结》,1955年1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兴国县人民委员会第八区粮食定期定量供应表》,1955年1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兴国县第八区实行棉布计划供应实施方案》,1955年1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中共兴国县关于整顿回龙乡(落后)党支部总结报告》,1955年1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逐年增长情况表》,1956年2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中共兴国县城岗区委员会1956年建高级社总结》1956年2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中国兴国县城岗区委员会关于山区林木入社、生产以及合作社经营管理问题的报告》,1956年2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城岗区关于整顿高级社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2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兴国县城岗区城岗乡高级社整社后基本情况表》,1957年32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海丰乡转社实施方案》,1956年27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扫除文盲初步规划的通知》,1957年32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城岗乡余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总结》,1956年26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王善才同志在社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58年39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苦战四个月,争取实现每人养一头猪》,1958年9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区人民政府编, 《全区接生员的各种报酬问题紧急通知》,1958年36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城岗人民公社目前急需做好的几个工作和几个 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1958年41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城岗人民公社经济数据统计》,1959年46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做好1959年度粮食油脂统购统销工作的联合指示》,1959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1960年粮食收、购、用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决议(草)》,1960年55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全民食堂化的决议》,1960年5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办好公共食堂的几点体会》,1960年5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城岗公社夏预分方案》,1960年56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自留地问题的几点通知》,1961年60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中共城岗公社委员会请求将城岗公社划分为城岗等三个公社由》,1961年59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1965年65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纠正多分自留地的补充通知》,1965年65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回龙大队1966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1967年66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进一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1972年72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回龙大队1974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1974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要求增加拨给返销粮指标的报告》,1974年7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意见》,1974年74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当前计划生育工作和有关补发生育证问题的问题》,1975年75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评发生育证通知》,1975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1975年城岗铲山粮指标分配表》,1975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城岗公社委员会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刹住四股歪风的决定》,1975年75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1976年回龙农业生产统计年报表》,1976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城岗公社部分生产队规模调整意见》,1978年78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 《关于夏收分配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1978年78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1978年78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目前农村几个经济政策的落实意见》,1980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下达1980年人口出生指标的通知》,1980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关于打好八零年计划生育第一个战役(三、四月大会战)的几项规定》,1980年。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人民公社编,《1980年春、夏、冬季计划生育大会战》,1980年80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乡人民政府编,《关于突击完成1983年农业税(公粮)征收工作的通知》,1983年8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乡人民政府编,《关于在全社范围内对社员承包地进行适当调整的意见》,1983年83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乡人民政府编,《关于部分责任田进行调整的决定》,1986年86卷。
    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乡人民政府编,《关于下达农业税,附加教育事业费及其它上调费用任务的通知》,1986年86卷。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城岗乡人民政府编,《关于清查处理非法同居、未婚先孕的有关规定》,1987年87卷。兴国县档案馆馆藏:党史编写永丰公社工作组编:《中国兴国县永丰人民公社党史》(手抄本)。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英]铂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陈达:《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90年版。
    D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大才:《湖村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邓大才:《土地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丁龙嘉:《改革从这里起步》,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丁文: 《家庭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邓伟志、许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E.A.罗斯:《社会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社会学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古德:《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室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吉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岛的剧场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加里·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金一虹:《父权的式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美]林耀华:《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俄]列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奥]雷因哈德·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王志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创楚、杨庆堃:《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勇、高化民主编:《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下),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版社,1999年版。
    [德]马克思:《资本论》(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新月书店,1931年版。
    [苏]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
    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法]让·凯勒阿尔、P.-Y.特鲁多: 《家庭微观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爱]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简明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孙中山:《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孙嘉明:《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1991—1994)》,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德]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文森特·帕里罗:《当代社会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许娘光:《宗族、种姓、俱乐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徐增阳主编:《乡土民主的成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萧唐镖:《村治的宗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萧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周建新:《江西客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厚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政村治”的模式》,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张厚安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农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David Zweig.Freeing China's Farmers:Rural Restructuuing in the Reform Era.New York:M.E.Sharpe,1997.
    David Zweig, Freeing China's Farmers: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M.E.Sharpe,1997.PP12-19.
    Ionathan Unger, 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 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Pacific Affairs, Vol58, No.4, Winter 1985. Jonathan Unger.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Pacific Affairs,VoI.58,No.4,Winter1985.
    Kate Xiao Zhou,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6.
    Kevin O'Brien and Li Lianjiang-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Oi,Jean C.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Vivienne Shue.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Rural China.Remarking Peasant China,Jorgen Delman Clemens Stubbe Osteraard and Flemming Christiansen(eds.),Denmark:Aarhus University Press,1990.
    陈欢:《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期。
    陈国权、徐露辉:《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曹树基:《国家与农民的两次蜜月》, 《读书》,2002年第7期。
    常建华:《明代溺婴问题初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丁煌:《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的制度分析》,《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
    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邓大才:《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社会解构模型——对当今部分农民生育偏好及行为逆变的一个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
    邓大才:《从“以业为商”到“以农为市”——社会化小农的市场维度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邓大才:《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党国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 《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社会》,2008年第4期。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郭正林:《当今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界》,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7期。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韩轶春:《信息改变小农:机会与风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黄振华:《中国农村研究的两条进路——“社会化小农”与“国家建构农村”分析框架述评》,载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论丛》(2011年秋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振华:《八户八十年:农户社会化的过程与动力——毛泽东<兴国调查>8户农家再访》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黄振华: 《要素继替:“社会化小农”概念的延伸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黄振华:《高通胀时代:粮农减产与政策调整》, 《调研世界》,2008年第9期。
    黄振华:《“三下乡”政策:反响、绩效及其比较——基于全国20省(区、市)68村1942户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黄克瀛:《服务型政府理论溯源》, 《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
    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黄德展:《客家人心目中的保护神——康王》,http://www.vos.com.cn/mnh/2009/05/08_2728.htm
    郝亚光:《生产社会化:农户的社会风险与政府服务》,华中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9年;
    贺青梅: 《小农生活社会化与民生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11年。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郝燕:《浅议政府的公共性与私利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卢昌军、邓大才:《从“以业为商”到“以农为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吕德文:《基层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金太军、董磊明:《近年来的中国农村政治研究》, 《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罗峰:《渐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动因与阻力》, 《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
    刘伟:《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第132期。
    刘金海:《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罗勇:《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寻根》,2007年第5期。
    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 《客家研究辑刊》,2003年第2期。
    罗勇、邬开荷:《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吕进贵:《明代的巡检司制度》, 《明史研究业刊》。
    李星:《真君崇拜与江南农业生产》, 《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李星:《真君崇拜与江南农业生产》, 《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李银河、陈俊杰:《个人本文、家本文与生育观念》, 《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 《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潘光旦:《论老人问题》,天津《益世报》副刊《社会研究》第五期,1947年。
    綦淑娟:《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分析——以三门峡水利移民为个案》, 《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秦鸣:《中国乡村研究的基本单位及方法论述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 //www.chinaelecfions.org),2007年11月22日。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 《清华社会学评论》,鹭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 《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孙立平等:《改革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6期。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吴理财:《中国农村研究:主体意识与具体进路》, 《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吴理财:《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剧》, 《人民论坛》,2012年第10期。
    吴毅:《村民自治的成长:国家进入与社区内生》, 《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王格:《家庭教育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王阳明:《南赣乡约》,载《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迁——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 《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
    王雅林、张汝立:《农村家庭功能与家庭形式——昌五社区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
    王振海:《论政府的公共属性与公共理念》,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王臻荣、邹祥波:《试论我国现阶段有效政府的构建及路径选择》, 《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王绍光:《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2010年第2期。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温锐:《20世纪上半叶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初步转型——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为例》,《文史哲》,2004年第1期。
    武力:《论近代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 《武陵学刊》,2011年第1期。
    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解释》, 《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 《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徐勇:《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兼论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东方专制主义》,《学术月刊》, 2012年第4期。
    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对四川达州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与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和当家人》,《二十一世纪》,1997年第8期。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勇、项继权:《回到原点,关注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徐勇、邓大才:《政治学研究:从殿堂到田野》,载邓正来、郝雨凡(主编):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许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 《乡村中国评论》,2008年第2期。
    谢重光: 《客家与族群文化》,《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严由健、吴信学:《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期
    杨善华:《转型期城乡家庭经济与教育功能的现状与变迁》, 《》
    杨善华:《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对中国农村的一个跨(亚)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 《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姚远:《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养老关系的再思考》,《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姚荣滔:《兴国客家的跳觋风俗》,载《客家传统社会丛书》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郑晓江:《孝的伦理内涵与现代归位》, 《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祝灵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 《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张永健:《“家庭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3期。
    张洪武:《论政府公共性的产生、流失与实现》,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