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地方部门在对外关系中的参与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而学科特点造成的中国内外政治结合型研究不足,以及中国内外政治协调发展的理论化需要,都使得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地方参与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同时,大量外事档案、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的存在以及相关论著的涌现,使利用社会科学方法开展这项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提出,地方参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程度与深度,取决于中国央地、内外、地地三组关系的变化。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部分的研究。对于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而言,已有的多层治理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都有提倡竞争性合作的问题,潜在的政治社会学解释则无法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进路,而且现有理论多基于对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考察与辨析。在批判上述三种一般解释的基础上,将地方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行为体”,提出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这一解释,是在继续和坚持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前提下,以中央对地方的对外事务授权有限为原则,将地方提升到作为对外关系的一类“有限”参与主体,并以对外关系发展中央地、内外、地地的合作最大化为目标,在“整体”考量的基础上,注重国家的国内-国际综合治理观形成。其次,是比较研究方面。通过中西在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方面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代表联邦制国家的德国进行比较,提出政治关系与法律关系这两种央地关系传统,和央地协力与央地竞合这两类有限参与适用,从而厘清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之组织特点、历史流变和运行逻辑。最后,在案例研究部分,使有限参与的解释贯穿于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国际化、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以及地方发展与国际组织在华活动等研究。并通过上述四个案例,从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个大的观察视角,既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形式与现状,又进一步验证绪论部分提出的,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存在央地协力的政策倾向;中国在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国内国际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地方多样性蕴含着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可能的地地合作三个研究假设。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China local departmentshave reached a new level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linkages. However, theacademic gap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udies makes the research oflocal participation a new IR research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calls f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 large number ofthe foreign affairs archives, official documents, statistics and related works of local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ke this study possible and feasible. This studyproposed that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and Local to Localrelations are the critical factors in local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 of China's local participation in foreign rel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was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oretical review, in which Multi-levelGovernance theory and Functionalism both are covered as their advocating the competitivecooperat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and theories from Political Sociology are alsomentioned though they cannot provide final solutions to the target problems of this study.Based on this review, we brought forth a new concept-"limited participation actor"-and itsexplanation in IR. At the same time, we made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a andWestern Countries and case studies to defens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clarify the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linkages.The second part is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ls of localparticipation in foreign relations, especially with Germany which represents the federalstates. This study aims to verify: the Central-local cooperation policy bias in organizinginternational linkage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the coordinateddevelopment of China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construction; Local diversity of China contains the Local-local cooperation, through 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astal economic sub-regi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theborder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e non-central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offices abroad and the activit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引文
①[美]谢淑丽:《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载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②赵玉梁、赵晓春、楚树龙:《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体系: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纪要》,载《现代国际关系》,1987年第4期,第3-6页。
    ③本文认同阎学通、阎梁对非国家行为体中的“个人”作出的解释,他们认为:“一些社会名流或离职的政治家在独立第从事一些跨国活动时,可以被视为个人行为体。”“国家由政府所代表,政府由官员所代表,因此政府官员的行为是代表国家的行为,这些个人通常不能被视为国际行为体。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领导人、跨国公司领导人、恐怖主义组织领导人的行为都是代表本组织的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不能视为国际行为体。”参见阎学通、阎梁:《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④[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潘忠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⑤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相互关系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6页。
    ①Elke Krahman,“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One Phenomenon or Many?” Global Governance, vol.9,no.3,2003, p.326. Liesbel Hooghe,“Introduction: reconciling EU-wide policy and national diversity”, in Liesbet Hoogheed., Cohesion 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16.
    ②Erik Amna, Stig Montin eds., Towards a New Concept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Bergen: Fagbokforlaget Vigmostad&Bjorke,2000, pp.192-196.
    ③转引自[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④在欧盟内部的理论与实践中,倾向于认为地方(地区)参与欧盟活动与地方参与欧盟以外的国际关系活动有本质区别,参见Assembly of European Regions, Declaration about Regionalism in Europe, Basilea:ARE,1996, pp.2-10.
    ⑤一些国际化与国内政治的研究也涉及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问题,但地方部门往往不是重点。参见苏长和:《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载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读中还提到了探讨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另外两本西方学者论文集:Peter B. Evans, Harold K. Jacobson and Robert D.Putman, eds.,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Thomas Risse-Kappen, ed., Bringing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Non-state Actors, Domest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⑥黄顺康:《论地方政府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第66-68页。
    ①代表作如苏长和:《中国地方的国际化》,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265页。
    ②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35-37页。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①[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45页。
    ②刘向东主编:《对外开放起始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参见第一部分“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另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38-639页。
    ①陈玉刚、袁建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编者序),载陈玉刚、袁建华主编:《超越威斯特伐利亚?——21世纪国际关系的解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1-3页。
    ②例如:2012年第5期的《国际观察》杂志上即发表了一组“非传统外交”主题文章,分别是: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刘贞晔:《非政府组织及其非传统外交效应》;涂怡超:《宗教与当前非传统外交:理论、战略与机制》;董青岭、孙瑞莲:《新媒体外交:一场外交新革命》。
    ①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参见第二章“中国国家建设理论和新国家观”。
    ①温家宝:《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第六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25日第2版。
    ①有学者用“动力、行为及机制”三个视角考察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参见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4-24页。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本身并没有以动力、行为、机制作为不同章节标题展开,而是在全文中将三个视角进行了有机结合,文章认为,首先是央地关系中的制度性分权和结构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动力,然后分述了港澳地区、沿海省份、西南省份、西北省份和东北省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行为,并抽象出中国与亚洲区域化关系中的三大制度性安排。
    ②朱乃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经济:江苏开放型经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③[英]戴维·赫尔德等著:《驯服全球化》,童新耕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④World Economic Outlook, May1997: Globaliz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 Publication Services,1997, p.45.译文参见[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直面全球化》,赵绍棣、黄其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中文版代序,第1页。
    ⑤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0页。
    ①[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Roland Robertson,“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ike Featherstone, Scott Lash andRoland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1995, pp.25-44.
    ③参见德国汉学家顾德林(Gotelind Müller-Saini)用中文发表的《近代中国和“人种”概念——“全球本土化”问题的历史探讨》,载黄东兰主编:《新史学(第4卷):再产生的近代知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
    155-178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⑤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范徵院长领衔的研究团队,从事“跨文化管理”研究已有20余年,相关成果如范徵:《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平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Drew Martina, Arch G. Woodsideb,“Dochakuka Melding Global Inside Local: Foreign-Domestic AdvertisingAssimilation in Japan”,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 Volume21, Issue1,2008, pp.19-32. see also George Ritzer,“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Glocalization/Grobalization and Something/Noth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21, No.3, Sep.2003, pp.193-209. Habibul Haque Khondker,“Glocalization as Globalization: Evolution of aSociological Concept”, Bangladesh e-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 No.2.2004. p.4.
    ②Roland Robertson,“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ike Featherstone, Scott Lash andRoland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1995, pp.26. The original text is here forease of reference:“What is called local is in large degree constructed on a trans-or super-local basis. In other words,much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ity is in fact done from above or outside. Much of what is often declares to be local is infact to local expresses in terms of generalized recipes of locality.”
    ③张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地方支持——兼论长三角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59页。
    ④苏长和:《中国地方的国际化》,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⑤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9页。《辞海》中,“中央”的释义有两个,第一个释义是指“中心地方”,如“宛在水中央”。本文取第二个释义。
    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1页。
    ⑦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260页。任进教授在本书中介绍了中外三种央地关系我分析模式:第一、将央地关系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均权制;第二、将央地关系分为相对自治型、代理机构型和相互作用型;第三、将央地关系分为代理机构型、合作关系型和实力-依赖关系型。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③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6页。
    ④安秀梅主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4页。
    ⑤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变革的行为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36-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3页。转引自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6页。
    ②王福春主编:《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④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与技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⑤张历历:《中国外事基本概念诠释》,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报告,2010年7月1日发布。
    ①张历历:《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1998年8月中国组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后,200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1981年恢复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②如《北京市实施<关于全国外事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细则》(京发[2001]21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外事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鲁发[2001]9号)等。
    ③张历历:《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①更多的相关文件,可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全球法律网:http://policy.mofcom.gov.cn/
    ②目前,中国知网(CNKI)开发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决策分析系统”,已建立了“中国区域发展数据中心”栏目,以中国各省市区为统计单位(港澳台除外),而且具备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功能。参考网址:http://tongji.cnki.net/kns55/Dig/dig.aspx
    ③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页。
    ①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当代外交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209页。
    ②赵可金:《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197页。
    ③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附录“论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走向(1949-2000)”。
    ④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见序言“边疆与民族问题——历史与现实层面的思考”。
    ⑤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⑥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变革的行为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第123-129页。。
    ⑦张历历:《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331页。
    ⑧苏长和:《区域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中国地方参与亚洲区域合作的动力、行为与机制》,载张蕴岭、沈明辉主编:《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236页。
    ①Linda Jakobson and Dean Knox: 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 SIPRI Policy Paper. No.26, Sept.2010, pp.31-33.
    ②See Carla Freeman, China on the Edge: China’s Border Provinces and Chinese Security Policy, The Center for theNational Interest and Johns Hopkins SAIS,2011, pp.2-8.[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③Mikel Landabaso, Benedicte Mouton:“Towards a Different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Eight Years of EuropeanExperience Through 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Innovation Actions”, in M. S. van Geenhuizen, David V.Gibson, Manuel V. Heitor Regional eds.: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the Network Society, West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5, pp.209-240.
    ④参见:陈志敏:《沿海省份与中国对外政策》,载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250。王小民:《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载《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4期,第65页。朱贵昌:《多层治理理论与欧洲一体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第32-34页。
    ①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2-20页。
    ②复旦大学陈志敏教授根据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专著《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从国际关系学科角度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地方政府国际活动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参见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330页。
    ③杨光斌、李月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参见第六章“中国地方政府与对外关系——以福州为例”。
    ④秦亚青等:《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8-10页。本书的第三部分为“国际体系中的次国家行为体:北京市个案”,对中国地方全球联系的加强进行了个案研究。
    ⑤参见:龚铁鹰:《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第37-42页。他认为城市外交主要有三种形式:1、国际友好城市;2、国际城市组织;3、各国城市对外直接交往。另根据资料检索的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具体的“城市外交”学术研究相对集中于研究广州的城市外交,参见暨南大学杨勇博士论文(2007年)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徐琨琳硕士论文(2009年)。
    ⑥高尚涛等:《国际关系中的城市行为体》,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⑦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①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6-15页。
    ②陈志敏:《沿海省份与中国对外政策》,载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250。
    ③Chen Zhimin and Jian Junbo, Chinese Provinces as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Africa,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International Affairs (SAIIA) China in Africa Programme,2009, SAIIA occasional paper No.22. Chen Zhimin, JianJunbo and Chen Diyu, The Provinces and China’s Multi-Layered Diplomacy: The Cases of GMS and Africa,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 No.5,2010, pp.1-26.
    ④See Brain Hocking, 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 Non-central 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 Diplomacy, London: TheMacMillan Press Limited,1993, p.11.
    ⑤王立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国际合作》,山东大学2012届博士学位论文,第41-45页。
    ⑥苏长和:《国内-国际互动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展开》,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40页。
    ⑦苏长和:《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6页。
    ⑧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10-12页.
    ⑨例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伯利亚研究》(1974年创刊),其办刊宗旨是:“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含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这份刊物中,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在考察中国东北省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乃至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基础上完成的,为中国继续开展类似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
    ①这一部分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级硕士生杨飚的硕士论文《中国对外援助中的对口支援模式研究》开题报告部分的内容。
    ②除在档案馆、图书馆查到的援外档案资料外,笔者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还自行收集到的部分档案资料,例如:援阿工具厂筹建处:《援阿科尔察工具厂筹建工作汇报》,1970年12月。
    ③赵宏林:《晚清地方外交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并不赞同该博士学位论文使用的“地方外交”这一概念,。
    ④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江南与中外交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这本书分“江南社会与中外交流”、“江南文献与外来文化”、“江南城镇与海外贸易”、“江南人物与社会”、“江南人物研究”等专题。
    ⑤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事件,史学界关于“东南互保”的研究是相当充分的,本文主要参考一篇较新的研究文献,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⑥如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一至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具体例如第六卷第十二章:海外移民。再如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杨玉桢:《地方政府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参考第四章“跨国公司FDI与地方政府:地区经济发展”第五章、第六章的天津市案例。
    ①范徵:《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平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朱乃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经济:江苏开放型经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参考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江苏开放型经济”、第三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地方政府”。
    ③黄仁伟、金芳、钱运春、吴雪明:《上海对外开放与发展:实践与经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周蜀秦:《从“地方”到“全球”:中国区域化城市动力与国际化路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⑤贺东航:《地方社会、政府与经济发展:对福建南部一座县级市的政治社会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本书第三章主要考察了“侨乡社会经济结构与海外晋江人的作用”。
    ⑥袁晓江:《深圳建设国际化都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⑦刘平、鲁道夫·特劳斯-梅茨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与德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⑧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第95-119页。
    ⑨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变革的行为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页。
    ①[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Henry Kissinger,Diplomacy, 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pp.58-59.
    ①Simona Piattoni,"Multi-level Governance: 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Vol.31, No.2,2009, pp.163.
    ②James N. Rosenau,“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J. Rosenau and E-O Czempiel e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30. Gerry Stock,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50, Issue155,March1998, pp.17-28.
    ③朱贵昌:《多层治理理论与欧洲一体化》,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第49页。
    ④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pean Governance: a White Paper, Brussels: COM428final,2001,p.12.
    ⑤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载《求是》,2006年第15期,第62-63页。
    ①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6-15页。
    ②同上,第8页。根据注释,单引号中的表述引自Liesbet Hooghe,“Introduction: Reconciling EU-wide Policy andNational Diversity”, in Liesbet Hooghe ed.: Cohesion 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8.
    ③Jürgen Pucher, Isabel Naylon, Andreas Resch, the Partnership Contracts-how to Implement Multi-level Governanceand to Guarantee the Flexibility of Cohesion Policy, Burssels: European Parliament Policy Department,2012, pp.9-48.
    ④Jacques Bertrand and A. Laliberte eds., Multination States in Asia: Accommodation or Resist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p.263-286.
    ①欧洲委员会(CoE)是一个非欧盟组织,有别于欧盟各国部长组成的“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Union),欧洲委员会由爱尔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英国通过1949年5月5日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国际法地位、并且为联合国观察员身份的国际组织,是欧洲整合东欧进程中最早成立的机构。欧洲委员会下设“欧洲地方与地区政权代表大会”(Congress of Local andRegional Authoritie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曾在1985年专门通过《欧洲地方自治宪章》(European Charter ofLocal Self-Government),在2009年完善附加条款后,于2012年6月1日在部分签署国正式产生法律效力(entryinto force)。
    ②原文为“This regional situation fully justifies the regions' participation within State institutions but also in thedecision-making process at European level.”参见欧洲区域大会官方网站:http://www.aer.eu/检索时间2012年7月
    30日。
    ③Liesbet Hooghe,“Introduction: Reconciling EU-wide Policy and National Diversity”, in Liesbet Hooghe ed.: Cohesion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8.
    ①根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网站“友城统计”栏目,截止2012年7月30日,中日之间共建立了35对友好省州关系、213对友好城市关系,日本是中国对外友城结好对数最多的国家。其中南京市与名古屋市的友好城市关系缔结于1978年,是江苏省第一对,全国第六对对外友城关系,全国范围内前十对友好关系都是中日之间缔结的。参见:http://www.cifca.org.cn/检索时间2012年7月30日。
    ②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载《求是》,2006年第15期,第62-63页。
    ③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ty-led Local Development: Cohesion Policy2014-2020, Brussels: European UnionPublication Office,2011, pp.1-5.
    ①潘忠岐:《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及其批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页。
    ②David Mitrany,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hicago: Quadrangle Books,1966, p.56.
    ③The original text is here for ease of reference:“because of the legalistic structure of the state and of our politica1outlook, which tre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 two different worlds, social nature, so to speak, has not had achance so far to take its course. Our social activities are cut off arbitrarily at the limit of the state and, if at all, are allowedto be linked to the same activities across the border only by means of uncertain and cramping political ligatures. What ishere proposed is simply that these political amputations should cease. Whenever useful or necessary the several activitieswould be released to function as one unit throughout the length of their natural course. National problems would thenappear, and would be treated, as what they are-the local segments of general problems.”
    ④Reginald Harrison, Europe in Question: Theory of Regional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New YorkUniversity Press,1974.32-36.
    ⑤例如对“外溢”概念进行再细分,认为“外溢”包括功能性外溢、技术性外溢和政治性外溢等。房乐宪:《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载《欧洲》,2001年第1期,第13-16页。至于“后功能主义”的“管辖权再造”,参见李明明:《后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第33-45页。
    ①潘忠岐:《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及其批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10页。
    ②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③Leon N. Lindberg,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Palo Alto, California: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63. 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1950-1957, PaloAlto,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④Phillip J. Cooper, Linda P. Brady,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lorida: Harcourt Brace CollegePublishers,1998, p.349.
    ⑤喻峰:《区域治理视野下的区域性公共政策:基于对欧盟区域政策转型的经验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08年10月。
    ①喻峰:《区域治理视野下的区域性公共政策:基于对欧盟区域政策转型的经验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08年10月。
    ②Lee Miles, John Redmond, Rene Schwok,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CarolynRhodes and Sonia Mazey eds., 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Vol.3: Building a European Polity? Essex: LongmanGroup Limited,1995, pp.177-194.
    ③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irst Annual Report on 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1975,COM (76)307final/3, Brussels,28thJune1976.
    ④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gional Policy, Cohesion policy2007-2013: Commentaries and Official Text, Burssels: theEuropean Communities Publication Office,2007, pp.13-23.
    ①根据欧盟地区政策官方文件,2007-2013年,由地区发展基金、欧洲社会基金和凝聚力基金共同构成的聚合项目(Convergence objective)共计预算近2511.63亿欧元(251163134221欧元),占同期欧盟总预算的29%左右。参考European Commission: Cohesion policy2007-13: Commentaries and official texts,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1083/2006,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①Kate Nash,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 Politics, and Pow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pp.2-4.
    ②The original text is here for ease of reference:“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politics, that is, to how politics both isshaped by and shapes other events in societies. Instead of treating the political arena and its actors as independent fromother happenings in a society,[Political Sociology] treats that arena 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all social institutions.” KateNash: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 Politics, and Power, p.2.
    ③蒲晓宇:《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双周刊),2011年1月13日第15版。
    ④[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孙嘉明等译,倪世雄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367页。
    ⑤C. E. Black,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New York: Harper&Row.1966, pp.83-91.
    ①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pp.205-300.
    ②[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151页。
    ③[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④A.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p.227.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孙嘉明等译,倪世雄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347页。
    ②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参见第一章第一节“社会学视野中的建构主义”。尹继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参见第一章“认知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①谢淑丽:《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载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219页。在这篇文章中,谢淑丽认为中国的“轻工业、农业、沿海省份及地方官员”是“支持开放政策的同盟”,而“重工业、内陆省份、军工部门及施行政治和经济管理的中央部门”是“共产主义同盟”。两者在新中国的不同时期的表现是:“1978年以前的中国告诉人们,中国国内政治制度在于国际经济力量的较量中占上风,而1978年后的中国让人们了解到,国际经济力量如何使中国改革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取得成功。”谢淑丽还对未来的中国国内政治与和平发展道路持怀疑态度,参见其近著:Susan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②Joel Hurstfield, Alan G. R. Smith eds., Elizabethan People: State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onld,1973, pp.158-160.”Local Administration: the justice of the peace”.[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上册),尹宣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参见第一部分“围绕弗吉尼亚方案提出的十五点建国计划展开辩论”。
    ①David Criekemans, Foreign Policy and Diplomacy of the Belgian Regions: Flanders and Wallonia, in Ingrid d’Hoogheand Ellen Huijgh eds: Discussion Papers in Diplomacy,2010, pp.1.
    ②参考十八大报告中“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的表述。
    ③具体数字为65589个各类国际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主要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政府国际组织(INGOs)两大类型。参见国际协会联合会网站:http://www.uia.be/yearbook检索时间:2012年7月31日。
    ①例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序言、第二章第二十四条、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中关于联邦与州的关系定义和权责划分。第三十二条是“对外关系”条款,规定(1)外交关系属联邦职责。(2)缔结涉及某州特别利益的外交条约前,应及时听取该州的意见。(3)各州在其立法权限范围内,经联邦政府同意,可与外国签订条约。另参见吴志成:《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联邦德国和瑞士》,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59页。
    ②The original text is here for ease of reference,“Soweit die L nder für die Gesetzgebung zust dig sind, k nnen sie mitZustimmung der Bundesreierung mit ausw rtugen Staaten Vertr ge abschlie en.”
    ③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十三条。《基本法》全文及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及决定的有关资料可参见:http://www.basiclaw.gov.hk/检索时间:2012年7月20日。
    ④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六、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五条。
    ①参见国务院《关于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批外资企业的通知(附英文)》国发[1988]36号。
    ②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35-37页、39-41页。
    ③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变革的行为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中文版序第10页。
    ①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11, pp.34. The original text is here for ease of reference:“For foreign representatives the points of entry into China and routes to the capital were strictly circumscribed. Access tothe Chinese market was limited to a tightly regulated seasonal trade at Guangzhou (then known as Canton). Each winterforeign merchants were required to sail home. They were not permitted to venture further into China. Regulationsdeliberately held them at bay. It was unlawful to teach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these barbarians or to sell them books onChinese history or culture. There communications were to take place through specially licensed local merchants.”
    ②Roger E. Backhouse: the Penguin History of Economics, London: Penguin Group,2002, pp.91-94,121-123.
    ③[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2-65页。
    ①代表性文献如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思想》,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阎学通、徐进编:《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见时殷弘:“传统内外的当代中国:对外领导、中国政策及其中国特性”,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王日华:“《管子》的霸权思想及其现代化—兼与西方霸权理论比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②语出《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虽然全诗并不以这句话为重点,但常被单独摘出引用,参见[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①《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2页。
    ②《谷梁传·隐公元年》。参见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③《谷梁传·隐公二十三年》。参见李瀚文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谷梁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页
    ④《谷梁传·隐公二十八年》,参见同上,第76-77页。但第77页对“内之无外交”的解释有误,显然没有和前文中的“正也”对应。
    ①[清]章学诚:《章氏遗书》,转引自邹家炜、董俭、周雪恒编著:《中国档案事业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②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研究的几点想法》,载梁守德主编:《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彼”与“己”》,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叶自成教授的原意为:“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但不等于说中国古代没有外交”,他还指出“古代经典上使用的邦交、聘、朝等语,实际上也有外交的意义”。
    ③何新华、王小红:《试析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制度缺陷》,载《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第55页。
    ④《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8页。
    ⑤《大清律例·户律·军政》,律二百零二,条例一。
    ⑥[清]梁廷枏:《粤道貢國說·入贡通例》,《海国四説》(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6页。
    ⑦王开玺:《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62页。
    ⑧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9页。
    ①十三行具体是指: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易元昌的学泰行,商名昆官;罗福泰的东昌行,商名林官;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阎宗临:《中西交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萧国亮:《清代广州行商制度研究》,载《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②阎宗临:《中西交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③出处为[清]阮元:《广东通志·经政略》。参见熊月之主编:《西风东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页。
    ④[清]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道光朝一。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五。
    ⑥[清]黄爵滋:《敬陈六事疏》,载《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7页。
    ①这里需要注明的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当然起点和历史分期标志”,也有其他说法,如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认为“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在清朝政府看来只是地方事件”,认为19世纪初中国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和19世纪后半期中国国内制度的解体和新制度的诞生,才是中国近代之开始的两大事件节点。参见:[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虞和平校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茅海建教授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因时任英国驻广州代理公使包令(J. Bowring)照会事“独立处理对外事务”而形成了“叶氏独特的外交风格”,并直接将相关章节命名为“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这一类表述显然是一种没有仔细区分的说法,既没有考虑现代语义中严格意义上的“外交”与“对外事务”之别,又没有考虑当时“人臣无外交”的传统理念。参见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5-146页。
    ③王开玺:《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62页。
    ①在当时的央地关系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东南互保”的做法实际上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参见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书中举例,“清廷在接到有关东南互保的报告后,在答复中说:‘朝廷本意,原不欲轻开边衅。故曾致书各国,并电谕各疆臣,及屡次明降旨意,总以保护使臣及口岸商民为尽其在我之实,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
    ②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90页。
    ③罗惇曧:《庚子国变记》,转引自杨鄧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第一集),上海:上海读书出版社,1947年版,第407页。
    ①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06页。
    ②参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版,第168-170页。此处实为清代佚名人士所著《西巡回銮始末记》中“南省保卫记”一节。
    ③楚双志:《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20页。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6页。
    ①楚双志:《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20页。
    ②关于民元前后联省自治思潮,参见谢从高:《联省自治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4页。
    ①《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
    ②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102页。
    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5页。
    ①这里谨例举两本参考书:[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楼邦彦:《各国地方政治制度法兰西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②[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8页。此处引自《日耳曼尼亚志》的第26节。
    ③同上。此处引自《日耳曼尼亚志》的第32节。
    ①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这样写道:“日耳曼人中,小事由酋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体部落议决。人民虽有最后议决之权,而事务仍然先由酋帅们彼此商讨。”此处引自《日耳曼尼亚志》的第11节;“他们(日耳曼尼亚人)的国王是按照出身推举的,而选拔将军则以勇力为标准。国王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他不能一意孤行;将军们也不是以命令来驾驭士兵,而是以身作则地统率着士兵,他们借作战的勇敢和身先士卒的精神来博取战士们的拥戴。”此处引自《日耳曼尼亚志》的第7节;“麦叩利(Mercurius)是他们最崇敬的神,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杀人来祭他也不为非法。”此处引自《日耳曼尼亚志》的第9节。
    ②参见[意]艾儒略:《职方外记》。转引自一言:《1840年代中国人的德国观: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为例》,载《历史档案》,2012年第3期,第92页。
    ③[英]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④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p.57.
    ①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p.64.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1-52页。
    ①Ursula Münch, F deralismus in Deutschland: Geschichtlicher Rückblick, im Jutta Klaeren ed., F deralismus inDeutschland, Berlin: Die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2008, pp.10-12.
    ②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pp.165.
    ①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②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onn: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2011, p.28.
    ③[美]安瓦·沙主编:《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周映华、张建林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4页。
    ④Nicholas W. Puner, Civil Disobedience: An Analysis and Rationale,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43,1968,p.714.
    ①许闲:《德国权力制衡模式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5期,第36-37页。
    ②孟虹:《提高立法效率,明确决策机制德国计划明年实施联邦制改革》,《光明日报》2006年7月5日,第12版。辛蔷:《德国联邦制改革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联邦与州面临创新挑战》,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第18-21页。
    ③两德统一后,为尽快缩小东、西德之间的发展差距,德国联邦政府从1990年实施的“紧急救援计划”,到1995年的《团结公约》,再到2005年《团结公约》二期,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制定了促进新联邦州的投资和发展计划。由基础设施改善入手,逐渐向科研、文化、教育、环保领域扩展,逐渐形成了涵盖15个领域的、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团结公约》一期(Solidarpakt I):从1995年实施至2004年结束,总数1000亿欧元,用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经济结构。《团结公约》二期(Solidarpakt II):自2005年生效,至2019年结束。是在实施《团结公约》一期的基础上,按照公约有关内容,联邦政府继续向东部地区提供大约1560亿欧元的财政资助。
    ④参见纽伦堡市欧洲事务办公室网页:http://www.nuernberg.de/internet/eu_buero_e/about_us.html检索时间:2012年8月14日。
    ①Hannah 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Rev. ed., New York: Schocken Books,2004. The main reference: Part2: Imperialism.
    ①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onn: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2011, p.34.
    ③Bayerische Staatskanzlei, Bavaria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Free State of Bavaria, München: TheBavarian State Chancellery,2010, pp.3-11.
    ①黄霜红:《德国对希腊怨声载道前政治家频发声阻止攻击》,中新社柏林2012年8月16日电。这篇报道中,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主要批评了联邦经济部长罗斯勒和巴伐利亚州财长索德尔关于希望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公开言论。
    ①参见冯天瑜:《“封建”考论》(第二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或参见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结语》,载叶文宪、聂长顺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369页。
    ②参考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419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页。需要说明的是,诸侯王国存在于汉帝国的几乎所有时期,只是后来所辖地越来越小,“大者不过三四县”。后来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一个“两千年三循环”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中变化。
    ①参考王树林:《新中国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的缘起与演变》,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46-53页。张则振:《新中国大行政区制的历史演变》,载《百年潮》,2001年第12期,第46-49页。华伟:《大区体制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政治》,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第26-35页。
    ①王亚平:《析11世纪德意志皇权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18-23页。教区与世俗领主辖区的矛盾与妥协,还可以从欧洲早期大学的形成中进行观察。参见孔寒冰:《东欧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章“东欧历史上的强国”部分。
    ②中世纪发达的教会法对此也有影响,例如“中世纪的教会法学家和教皇们有一种二元论的政治理论,认为世俗政权和以教皇为首的教会领导机构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势力范围”,教会法学家还“把教会法界定为独立的法律体系”。这种二元论的政治思想和独立界定某些法律体系的做法对西欧国家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参见彭小瑜:《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21-133页。
    ③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参见第六章“继承法”部分。
    ①对外交权(power of diplomacy)的详述,参见Silviu Negut,Andreea Gagea, Diplomacy in the Games of Power:Diplomacy of Power-Power of Diplomacy II Power of Diplomacy, Revista Roman de Geografie Politic, No.1,2011,pp.29-40.
    ②林民旺:《欧洲化: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载《国际论坛》,2009年第2期,第50-54页。
    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8号)。
    ①例如,2006年加拿大政府将魁北克的地位提升到加内部一个“nation”(民族)的高度,在英语中,nation既可以指“国家”(魁北克人党的定义指向),也可以指“民族”(加拿大政府的定义指向)。根据哈珀政府的说法,所谓的“nation”并非“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代名词”。换句话说,加拿大联邦政府承认,魁北克是“加拿大这个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在实际效果上,这暂时平缓了加拿大政府与魁北克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参见:王建波:《改革与分离:瑞内莱维斯克与魁北克人党(1968-1985)》,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52-159页。
    ①张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地方支持——兼论长三角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62-70页。
    ①见附表四:“在中国地方开展的重大国际活动列表(2001-2011)”,本表为作者根据公开报导自行整理。
    ②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例,截止到2012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有246个援助项目正在进行,几乎惠及中国所有省份。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项目”官方网站:http://www.undp.org.cn/检索时间2012年9月30日。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3页。
    ②参考章节“附录2-6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7日第10版。
    ④截止2010年底,中国共有17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的省份,其中9个是沿海省份,且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或者接近4万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①林必越:《经济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1981—2010年数据的计量检验》,载《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第45-49页。
    ①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基本数据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章节,百分比数据由计算获得。
    ②2008年,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对外经济依存度分别为67.94%、56.15%、127.30%。以上百分比数据根据各省市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数据经计算得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1:6.83计算。
    ③Liesbel Hooghe,“Introduction: reconciling EU-wide policy and national diversity”, in Liesbet Hooghe ed., Cohesion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16.
    ①例如欧洲四大政党联盟:欧洲人民党、欧洲社会党、欧洲自由民主改良党和欧洲绿党。特别是欧洲绿党的发展,他们从各自“小型化、社区化甚至家庭化的方式”到“成立第一个统一的欧洲政党”甚至寻求执政,完成了从地方到欧盟的跨越。参见鲍伯丰、王同起:《变革中的欧洲绿党》,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2期。
    ②有研究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成员国的地方实体派驻欧盟总部的联络性代表机构已发展到近300家,包括“几乎所有获得欧洲结构基金资助的地区”。这一数据参见俞峰:《弥合分权的制度之隙——欧洲地方联络代表机构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第五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会议论文集,A册,第252页。另可参见Carolyn Moore:“Schloss Neuwahnstein”? Why the Lander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ir Representations inBrussels, in German Politics, vol.15, No.2,2006. pp.192-205.
    ③自1992年以来,中国共设有14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分布于西北(3个)、东北(6个)与西南(5个)边境省份。边境经济合作区“对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睦邻友好关系、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参见中国开发区网站:http://www.cadz.org.cn/
    ④昆山花桥目前已实际撤镇设区,建设“江苏国际商务中心”,管理机构为“中共江苏国际商务中心工作委员会”、“中共江苏国际商务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江苏国际商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分别为中共昆山市委员会、中共昆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昆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相关情况参见花桥国际商务城网站:http://www.hqcbd.gov.cn/
    ⑤Linda Jakobson and Dean Knox, 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 SIPRI Policy Paper. No.26, Sept.2010, pp.31-33
    ①Meine Pieter Van Dijk ed., The New Presence of China in Africa,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9.p.199.另参考刘乃亚:《加强与欧盟间的交流促进中非关系深入发展——再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论调》,载《西亚非洲》,2010年第1期,第66-69页。
    ②参阅苏州工业园区网站:www.sipac.gov.cn检索时间:2011年10月30日。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本身也在探索跨区域共建项目,例如江苏省南北共建项目—苏宿工业园,跨江联动项目—苏通科技产业园。
    ③文嫮、宁奉菊、曾刚:《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载《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5期,第17-18页。
    ④Saskia Sassen,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in Susan S. Fainstein and Scott Campbell eds.: Readings in Urban Theory.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2002. pp.32-56.
    ⑤参考J. 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America Welcomes andAssimilates People ofAll Backgrounds”, in Teresa O’Neill, Immigration: Opposing Viewpoints, San Diego: Greenhaven Press,1992, p.24.国内专著参考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古巴、墨西哥移民历程及双重认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文嫮、宁奉菊、曾刚:《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载《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5期,第19页。
    ②[美]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③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第11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709754.htm检索时间2011年10月22日。
    ②为更好地说明地方智力支持的情况,本文将位于首都圈(决策中心)以外的高等院校归为地方高校,而没有更多考虑高校的属性(部属、省属等)。本文认为,这些高校具有开展相应研究的地缘优势。另外,北京市也可以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城市来进行分析,参见秦亚青等著:《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参见第三部分“国际体系中的次国家行为体:北京市个案”。
    ③参考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组编:《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参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页:http://www.siis.org.cn/“本院介绍”部分。
    ③例如张曙光教授与苏长和教授主编的“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已出版4本译著、1本专著、1本编著。
    ④秦亚青等着:《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①胡礼忠、戴鞍钢:《晚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1页,第408-412页,第425-430页。中国地方全球联系的整体情况可参考:[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叶燕菲、施发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64页。
    ①参见:财政部、外交部《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财行[2011]2号)。
    ①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2786号),附件:《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第7页。
    ②这部分统计数据参见国际能源组织报告: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2。国际能源组织网站上关于中国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9年,分为贸易平衡(Balance)、基本指标和能源指标(Indicators)、煤(Coal)、石油(Oil)、天然气(Natural Gas)、可再生能源(Renewables)、电力/热能(Electricity/Heat)七个部分。参见:http://www.iea.org/stats
    ③未能找到《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原本,此处表述参考黄平、周瑜:《小商品新生活大市场》,《经济日报》2006年1月17日。肖华:《义乌奇迹解密》,《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
    ④Serge Michel, Michel Beuret&Paolo Woods: La Chinafrique: Pekin a la conquete du continent noir, Grasset&Fasquelle,2008, p.40.
    ⑤奥斯莫纳昆·伊布拉伊莫夫:《上海合作组织:希望与期待——吉尔吉斯斯坦视角》,杨波译,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6期,第64-65页。
    ⑥南方周末编辑部:《中国“国际大都市”何其多》,《南方周末》2009年7月1日B1版。
    ①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8页。
    ②参考陈秀山、孙久文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主要参见第三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区域差距”。
    ③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②目前,长三角地区有位于国际小水电组织(国际小水电联合会)、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总部(杭州),联合国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南京),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与培训中心(无锡),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研发中心(南通)等小型国际组织总部、中心、办公室等。参见中国南南合作网http://www.ecdc.net.cn/index.aspx检索时间2011年12月18日。
    ③秦亚青等着:《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该部分转引了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④蒋心和:《75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申城》,《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8日,第2版。
    ①根据《江苏发展国际咨询会议章程》,该咨询会议组成人员为:“江苏省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秘书长;江苏省政府经济(科技)顾问(简称“顾问”)。“其中“顾问”即:“世界著名的各领域跨国公司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以及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每届二十人左右。”
    ②“世博论坛”参见http://www.expo2010.cn/sbw_sblt/list.htm#zt检索时间2012年1月31日。
    ③参见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JointProgramme, Supporting the ‘all round’ Xiao Kang Society, Programme Document, pp.1-34.这是一份单独文件,这里仅作例举。
    ①潘高峰:《市政协专项调查显示:常住上海外籍人士超15万——服务业获外籍人士较高评价》,《新民晚报》2010年6月8日,A2版。
    ②参见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网站:http://www.waigaoqiao.gov.cn/检索时间2011年11月20日。
    ③施捷:《申城常住人口1921.32万》,《新民晚报》2010年3月27日,A4版。
    ④参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http://www.shfao.gov.cn/检索时间2011年10月26日。
    ⑤参见王逸舟主编:《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①何琼峰、王良健:《人力资本区域迁移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国际智力外流模型的拓展》,载《西北人口》,2008年第4期,第12页。
    ②秦亚青:《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55页。
    ③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243号),附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第43-46页。
    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8号)。
    ②[联合国]潘基文:《中国应在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在外交学院的讲话》,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5期,第9页。潘基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的讲话——“全球治理与和谐社会”》,参见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sg/2010/dangxiao.shtml
    ①关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专著,有李富强主编:《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史研究》(全三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另可参考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和思考》,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172页。
    ②张振强、韦兰英:《桂越边境贸易对广西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商贸》,2010年第20期,第209页。原文利用了经济学分析使用的长期静态关系方程和短期动态关系方程,分别计算出桂越边境贸易每增加1%,广西的生产总值将增加约0.2931%和0.2667%。本文取一个大致的中间数,并不作详细论证。
    ①纲要全文参见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709754.htm,检索时间2012年7月8日。
    ②参见[韩]李昌株:《关于中国海洋权力之对韩半岛东海地区的战略研究——以网络世界政治理论为理路》,韩国外国语大学校国际地域大学院,硕士论文。梁明:《建设珲春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战略思路》,载《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12期。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所研究人员。
    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打击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的声明》、《行动计划》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问题特别会议宣言》三份文件的具体内容,参见上海合作组织网站:http://www.sectsco.org/CN/2009.asp
    ②参考艾力克木·克热木、沙尔旦尔·帕尔哈提:《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分析》,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3期,第185页。在资料检索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新疆喀什地区人口构成的不同统计,本文采用艾力克木·克热木和沙尔旦尔·帕尔哈提的说法,他们根据所掌握的统计资料认为,新疆喀什地区2008年的维吾尔族人口数达3444705人,占全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35.03%。根据喀什市政府官方网站的资料,喀什地区常住人口约45万(另有流动人口15万),故本文认为,喀什地区现有80%左右的人口是维吾尔族。
    ①王毅:《全球化进程中的亚洲区域合作》,载《外交评论》,2004年第2期,第19-20页。
    ②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4页。
    ③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王逸舟:《论中国外交转型》,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第58页。参见钟龙彪:《中外学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转型研究综述》,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第80-84页。
    ①参见秦亚青等:《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韦红:《从周边外交看中国在国际体系变动中的身份定位》,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第86-89页。
    ②参见王光厚:《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的转变——试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3期,第38-43页。王光厚:《试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6期,第32页。
    ③参见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期,第45-52页。
    ④参见张蕴岭、周方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1页。
    ⑤参见Peter J. Katzenstein, 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2005, pp.60-68.
    ⑥参见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参见:Barry Buzan and Ole Wae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pp.138-160.
    ①参见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http://www.term.gov.cn/index.jsp检索时间:2012年6月27日。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9页。
    ③Sally Wehmeier e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6thEdition),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0, p.725.
    ④张蕴岭、周方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⑤在周边国家中,中国唯与不丹尚未建交,“但保持友好交往”,“在国际场合保持良好合作”。参见中国外交部网站“中国同不丹的关系”: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6/sbgx/检索时间:2012年6月27日
    ①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Longman: New York,2000. pp.8-14.
    ②本段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的解读,参见刘中民:《复合相互依赖论和海洋政治研究》,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7期,第91页。
    ①Barry Buzan and Ole Wae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3, pp.161-171.472-474
    ②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6页。实际上,中国一些边境省区的经济实力与相邻国家相比,优势已非常明显。例如2009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GDP总量为1424.0亿美元,同期蒙古国的GDP总量为42.0亿美元,俄罗斯远东区的GDP总量为540.7亿美元;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的GDP总量分别为1127.4亿美元、903.1亿美元、570.7亿美元,同期越南、柬埔寨、老挝的GDP总量为918.5亿美元、100.3亿美元、59.4亿美元,泰国的GDP总量为3638.6亿美元,缅甸无数据。
    ①以上数据分别来自“‘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稳步发展”,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中国开发区四至范围公告目录(2006年版)”,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tdzt/tdgl/direction/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http://www.ketd.gov.cn/苏州工业园区网站:http://www.sipac.gov.cn/以及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编:《苏州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②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49-2002年)》(下),载《开发研究》,2004年第4期,第23页。文章为“特稿”,作者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③谢建伟:《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自贸区深入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9日第21版。马博:《中国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对于什么标志着中国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始建设的问题,现在尚有争议,本文赞同马博文章中的观点,以2004年8月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作为标志。
    ④刘建文、雷小华:《广西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前景、问题和对策》,载《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3期,第32-33页。
    ①1991年起,中国正式建立政府白皮书发布制度,内容涉及人权、国防、政党制度、法律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农村问题、妇女问题、粮食问题、对外援助等等。截止2013年3月,中国已发布82本白皮书,最新发布的白皮书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参见:http://www.gov.cn/zwgk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5版。
    ③黄仁伟、刘宏松:《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能否成功的三大标志》,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第1页。
    ④Elizabeth Economy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c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Foreigen Relations Press,1999.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9月6日,第14、15版。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5版。
    ①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②Department of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ds.,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8, p.1258.
    ③C. C.Markides, P. J. Willams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 Resource based 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9, No.2,1996, pp.340-368.
    ④[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第二版),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斯特兰奇在本书中还详细论证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力:结构性权力与联系性权力。
    ①参见:[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12页。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②长三角地区通常被认为仅包括上海及15个(2010年扩容至22个)江浙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辖区范围。
    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详见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http://www.pprd.org.cn/
    ①[新加坡]许通美:《美国与东亚:冲突与合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也有类似表述。
    ②李文、陈亚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与思考》,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展望》(1949-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④彼得·卡赞斯坦:《区域主义与亚洲》,李少军、陈洪桥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第76-78页。
    ⑥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第7页。
    ⑦涂怡超:《宗教与当前非传统外交:理论、战略与机制》,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第23-25页。
    ①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路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66-73页。另可参考于红霞:《动态资源整合模型构建及柔性战略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16页。
    ②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7页。此表原注是:“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博士为表格所做的整理工作。”
    ③参考陈秀山、孙久文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主要参见第三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区域差距”。
    ①简单地说,外贸依存度就是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按照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473104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按1:6.4588计算,中国201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49.72%。以上数据来源自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年统计公报”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1年统计数据”。其中,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7日发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的公告》修正。
    ②陈其人:《东西方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66-179页。
    ③刘承礼:《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第8页。
    ④参考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特别是第二章“制度伦理思想的中国传统”。
    ①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三大板块战略布局是:“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发展的地区,院地合作紧紧围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切入点。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特色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院地合作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用成熟和先进技术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参见:http://www.alc.cas.cn/
    ②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第二版),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③参考马骏:《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问题——关系性权力观的视角》,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①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第13-14页。作者以表格形式整理了“中国的周边制度安排”。
    ②根据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统计资料,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截至2012年10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其中美国有66所孔子学院、英国有12所、法国12所、德国11所、俄罗斯12所。孔子学院章程规定“申办机构是所在地合法注册的法人机构”,“申办者须向孔子学院总部提交申请”。欧美国家申办孔子学院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方世界正在加大了解中国的力度。
    ③苏长和:《国内——国际互动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展开》,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38页。
    ①苏长和:《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载《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12年第27期,第5页。
    ②“‘可持续发展’到底需要通过怎样的国际国内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保证?”这一问题的提出参见:张曙光、胡礼忠主编:《伦理与国际事务新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7页。
    ①罗桦琳:《广州办“国际两会”全球市长盛大聚会》,《广州日报》,2009年11月10日A2版。此次会议全称为“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是“经报广东省政府,呈外交部、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广州市新闻中心官方网站都有大篇幅的报导。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79页。
    ②Sally Wehmeier e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6thEdition),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0, p.1215.“to anrrange sth or the parts of sth into a particular order or structure.”
    ③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④俞锋:《地方政府上行政治参与:欧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13页。
    ①姜平主编:《世界智慧上海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上海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徐匡迪会见市长咨询会成员时说:许多朋友的精辟见解已融入上海市的决策和实践中》,载《决策咨询通讯》,1996年第4期,第76页。
    ③袁恩桢:《别具一格的市长咨询——记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载《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第66-67页。
    ④此处感谢上海市市长国际咨询会议秘书处在相关问题上的解答与支持。
    ①转引自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为《世界智慧上海发展》一书撰写的序言。
    ②信件原文参见时任市长咨询会议主席魏思乐(Daniel Vasella):《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给国际展览局主席的信》,载《沪港经济》,2002年第12期,第1页。
    ③贺林平、罗艾桦:《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在穗举行》,《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4日第3版。
    ④参见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官方网站:http://www.uclg.org/姚朝文:《地方政府大型国际会务管理中的多样性文化创意因素:以2009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为例》,载《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第242-246页。
    ②俞锋:《地方政府上行政治参与:欧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14页。
    ①例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序言、第二章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中关于联邦与州的关系定义和权责划分。另参见吴志成:《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联邦德国和瑞士》,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9页。
    ②[英]哈罗德·尼科松:《外交学》,眺伟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33页。涉及的人名、地名翻译已由本文作者更正为标准译名。
    ③Harold Nicolson, the Evolution of Diplomatic Method, Being the Chichele Lectures delivered at the University ofOxford in November1953, Diplomatic Studies Programm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2001. pp.24-72
    ①26个代表处分为7个总代表团(General Delegation)、5个代表团(Delegation)、10个办事处(Bureau)和4个经贸代表办公室(Trade branch),其中总代表团和代表团的负责人由魁北克政府委派,办事处负责人由魁北克国际部部长(Minis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委派,经贸代表办公室则由委由所在国家公民(citizen of the hostcountry)负责。
    ②陈志敏:《二元民族联邦制与对外关系: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国际活动研究》,载《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第82页。
    ③参见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Act1996英国国家档案局(National Archives)下属立法档案网站:http://www.legislation.gov.uk/检索时间2012年7月22日。
    ④Elke Krahman,“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One Phenomenon or Many?” Global Governance, vol.9,no.3,2003, p.326. Liesbel Hooghe,“Introduction: reconciling EU-wide policy and national diversity”, in Liesbet Hoogheed., Cohesion 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16.
    ⑤David Criekemans, Foreign Policy and Diplomacy of the Belgian Regions: Flanders and Wallonia, in Ingrid d’Hoogheand Ellen Huijgh eds: Discussion Papers in Diplomacy,2010, pp.1.
    ①Zhimin, Chen; Junbo, Jian; Diyu, Chen, The Provinces and China's Multi-Layered Diplomacy: The Cases of GMS andAfrica, 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 Volume5, Number4, October2010, pp.331-356(26).
    ②Noé Cornago,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Sub-State Diplomacy, in David Criekemans ed: Regional Sub-State DiplomacyToday, Leide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0, pp.11-36.
    ③[英]戴维·赫尔德:《全球盟约:华盛顿共识与社会民主》,周军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④"Scotland to hold independence poll in2014-Salmond". BBC.10January2012. Bruno Waterfield. Belgium breaksIraq's249-day record without a government, The Daily Telegraph.17February2011.
    ①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11, pp.441-442. John King Fairbank: China: a NewHistor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2, pp.212-214
    ②苏长和:《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6页。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11页。
    ③沈德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双重发展趋势》,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总第333期,第20页。陈承新:《国内“全球治理”研究评述》,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4页。
    ④安秀伟:《全球化与中国对外战略调整》,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第121页。相对传统的政府间外交而言,公共外交强调以公众为对象,实施主体虽然也包括政府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一般包括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近年来,以察哈尔学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致力于公共外交研究,出版了不少论著,如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①Nie wieder und Niemals allein umrei en. Nie wieder steht vor dem Hintergrund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fürdie Absage an autorit re und expansionsorientierte Politik sowie für eine profunde Skepsis gegenüber dem Einsatzmilit rischer Machtmittel. Niemals allein bedeutet die feste Einbindung in die Gemeinschaft der westlichenDemokratien und den Grundsatz der Kooperation in der Au enpolitik.
    ②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德国经济概览:市场、生产力与创新》(2011/2012版),Gesellschaft fürAu enwirtschaftund Standortmarketing mbH,2012年版,第1-10页。
    ③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 Wirtschaftspartner: Deutschland-China (8. Ausgabe), Gesellschaftfür Au enwirtschaft und Standortmarketing mbH,2011, p.7. pp.11-14.
    ④参见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网站“友城统计”http://www.cifca.org.cn/检索时间2012年7月20日。
    ⑤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系国家外国专家局直属单位。
    ③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截止2010年底,太仓经济开发区引进德资企业总数近150家,项目总投资超20亿美元。目前太仓市拥有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这也是国内第一个由商务部以国别名义授予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杨晴初:《“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在太仓揭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25日,第5版。
    ④德国驻外商会(AHK Deutsche Auslandshandelskammern)系统是德国工商总会DIHK系统内处理德国以外经济事务的总商会,拥有“广阔的联系网络和广泛专业的服务”。“商会在德国具有特殊地位,即分法法人地位,这一地位使得商会能在履行法律授权、政府委托的任务的过程中具有如同政府一样的权威,由此它能更好地履行这些任务。德国商会的法律地位是由相关的商会法加以保障的。”参见郑春荣:《德国商会与协会制度的若干经验》,载《德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39页。
    ②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六、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五条。《基本法》全文及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及决定的有关资料可参见:http://www.basiclaw.gov.hk/检索时间:2012年7月20日。
    ③Ordinance on the Grant of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to the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of Hong Kong SpecialAdministration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Berlin, German Upper Parliament (Bundesrat),28February2009.
    ④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58.htm检索时间:2012年7月5日。
    ①David Criekemans, Regional Sub-State Diplomacy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Quebec, Scotland, Bavaria,Catalonia, Wallonia And Flanders, David Criekemans ed., Regional Sub-State Diplomacy Today, Martinus Nijhoff,2010,pp.37-64.
    ②Donald Tsang(曾荫权), Vorwort von Donald Tsang, Chief Executive der HKSAR, Hong Kong DiplomatischesMagazin, April2009, p.4.
    ①《辞海》对“地方政府”的解释是:“中央政府”的对称,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各国地方政府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名称。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
    ①以下两篇文章对地方国际化(Glocalization)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引发的理论思考情况做了很有成效的回溯和探索:R. J. Antonio, A. Bonanno,"ANew Global Capitalism? From 'Americanism' and 'Fordism' to 'Americanization-Globalization"', American Studies, Vol.41,2000, pp.33-77. George Ritzer,“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G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 and Something/Noth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Theory, Vol.21, No.3, Sep.2003, pp.193-209.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③A. LeRoy Bennett, James K. Oliv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7thedition), 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1, pp.2-6.
    ④例如: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组织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工具,而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组织是国际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等。参见于永达编著:《国际组织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⑤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ed.,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007-2008(44thedition), Munich: K. G.Saur,2007, p.16.
    ⑥C. F. Amerasinghe, Principles of the Institutional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5, pp.13-20.
    ①[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2版),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8页。
    ②[美]迈克尔·巴特尼、玛莎·芬尼莫尔:《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薄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7页。薄燕:《作为官僚机构的国际组织:评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第104-110页。
    ③[美]海伦·米尔纳:《利益、制度与信息: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曲博译、王正毅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186页。
    ④Michael Barnett, Eyewitness to a Genocid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wand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pp.130-152.
    ⑤国际组织可持续发展科学咨询调查分析委员会:《知识与外交:联合国系统中的科学咨询》,王冲、冯秀娟、颜莉、张彩贞、肖雁冰译,方新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⑥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6页。
    ⑦例如世界粮农组织(FAO)数据库,参见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另外,此类国际组织的公开出版物一般也可以从他们的网站上获得。
    ⑧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中国的活动为例:将目标文献内容特征设置为“题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知网”共提供了130条检索结果,有38条文献来源于报纸,63条文献是各类期刊中关于该组织的项目介绍、会议纪要、人物访谈等,这两类文献占总文献数的77.59%。检索时间:2013年3月23日。
    ①参见田野:《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第5-24页。在这篇论文中,田野副教授对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国际机制与国内政治互动问题的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②Helen Milner, B. Peter Rosendorff,“Trade Negotiations, Inform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Economics and Politics,Vol.8, No.2,1996, p.145.
    ③Lisa I. Martin, Democratic Commitments: Legisl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0, pp.21-52.
    ④Erik Amna, Stig Montin eds., Towards a New Concept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Bergen: Fagbokforlaget Vigmostad&Bjorke,2000, pp.192-196.
    ⑤Mikel Landabaso, Benedicte Mouton,“Towards a Different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Eight Years of EuropeanExperience Through 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Innovation Actions”, in M. S. van Geenhuizen, David V.Gibson, Manuel V. Heitor Regional eds.,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the Network Society, West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5, pp.209-240.
    ⑥Klaus Segbers ed., The Making of Global City Regions: Johannesburg, Mumbai/Bombay, S o Paulo, and Shanghai,Marylan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 pp.1-26.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译、倪世雄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②蔡寒松:《纽约市与联合国总部翻新计划:国际组织与东道城市相互关系研究的个案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22-26。
    ③例如《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吸引国际组织”。
    ④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提供了很多该组织参与项目对象国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案例,参见http://www.who.int/hiv/pub/casestudies/en.检索时间:2012年2月20日。从整体上介绍国际组织介入当事国地方层面教育发展的文献,参见Colette Chabbott, Constructing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Education for All,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3. Chapter4“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Field”
    ⑤[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551页。
    ⑦王逸舟教授曾经评价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国际法的引介和探讨;二是单个国际组织或国际制度的研究。参见王逸舟:《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8期,第4-13页。近年来,中国的国际组织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例如:由张曙光教授与苏长和教授主编的“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系列研究成果,已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自2008年起已出版1本专著、4本译著和1本编著。该丛书的反映了目前中国的国际组织研究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
    ①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相互关系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第6-15页。
    ②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第4-24页。
    ③熊李力:《专业性国际组织与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186页。
    ④例如Alastair Iain Johnson,“China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ADecision RuleAnalysis”, in MichaelMc Elroy, ed., Energizing China: Reconcil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Energy Demands of a Growing Economy,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pp.555-599.刘宏松:《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态度、行为与成效》,载武心波主编:《大国国际组织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⑤熊李力:《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第49-57页。
    ⑥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5期,第34-49页。
    ①参见联合国驻华系统网站http://www.un.org.cn/.检索时间:2012年3月6日。
    ②参见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网站http://www.capunp.org/.检索时间:2012年3月8日。
    ③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网站http://www.undp.org/.检索时间:2012年3月6日。
    ⑤黄仁伟、金芳、钱运春、吴雪明:《上海对外开放与发展:实践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31页。
    ⑥黄浩明:《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十五年》,载《合作与发展》,1994年第9期,第47-48页。
    ①2008年,联合国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SS-GATE)落户上海杨浦,该机构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成立。参见http://www.ss-gate.org/.检索时间,2012年2月20日。
    ①参见上海环境友好型城市动议项目网站http://www.sepb.gov.cn/efci/index.jsp.检索时间:2012年3月26日。
    ②Fikret Berkes, Tikaram Adhikari,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Indigenous Businesses and the UNDP Equator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 Vol.3, No.6,2006, pp.671-690.张广惠:《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成就》,载《国际贸易》,1995年第10期,第12-1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8页。
    ②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123、133-136页。
    ①刘宏松:《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第104-111页。
    ②目前,上海已经将“积极吸引国际组织”等内容列入《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体方面,如《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中,上海方面已明确将:“探索国际组织落户上海的途径和日常管理方式,通过政策保障和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支持,在‘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秘书处落户上海的基础上,再试点引进2-3个国际组织来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国际教育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推动上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共享,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①王祖康、朱晓明主编:《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详见第十六卷第一章“管理机构”、第二章“外贸进出口管理”、第三章“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管理”、第四章“外商投资管理”等部分。
    ②参见江苏援外医疗网:http://www.jsywyl.cn/检索时间:2012年12月8日。
    ③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载《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第56页。
    ④参见杨彪:《中国对外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①黄梅波、胡建梅:《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载《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5期,第36页。另参见周弘:《中国对外援助与改革开放30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②参见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网站:http://www.zjgj.com/检索时间:2012年12月8日。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①参见“老挝苏州大学接受首届本科生入学报到并开展系列入学教育活动”稿件。稿件中特别指出:“与国内的高校新生入学场面截然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新同学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办理入学手续的,没有家长的陪同和送行,没有拥挤、喧嚣的场面,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极个别的外地学生有家长陪着。老挝学生把大学入学看得非常平凡和普通,以至于有些同学连录取通知书都不带就来报到了,有些同学不带学费也来注册了。老挝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还真得慢慢适应。”“针对老挝学生缺乏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学校专门组织本科新生学习学籍管理和校纪校规管理条例,强调管理制度和纪律观念。”参见老挝苏州大学网站:http://laowo.suda.edu.cn/检索时间:2012年12月8日。
    ②参见“江苏省高等教育代表团首次正式访问老挝苏州大学”稿件。
    ③此处感谢江苏省驻欧洲经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丁大纲主任对相关情况的介绍,另参见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http://www.jsfao.gov.cn/“德国北威州”专题页。检索时间:2012年12月9日。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4版。
    ②《习近平会见美国加州州长布朗》,《人民日报》2013年6月10日第2版。
    ③《李克强会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人民日报》2013年4月12日第1版。
    ①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可进一步参考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主要是第二章、第三章。也感谢在本文预答辩过程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武心波研究员、汪宁教授、韦宗友教授、朱杰进副研究员提出的宝贵意见。
    ①本文中的所有访谈手记均为作者在采访后整理,并经被访人审阅。按照被访人意见,另有三篇手记未能收录。
    ①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六、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五条。《基本法》全文及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及决定的有关资料可参见:http://www.basiclaw.gov.hk/
    ①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06/content_5003558.htm检索时间:2011年11月5日
    ②Ordinance on the Grant of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to the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of Hong Kong SpecialAdministration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Berlin, German Upper Parliament (Bundesrat),28February2009.
    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 Wirtschaftspartner: Deutschland-China (8.Ausgabe), Gesellschaft für Au enwirtschaft und Standortmarketing mbH,2011.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onn: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2011.
    Ursula Münch, F deralismus in Deutschland: Geschichtlicher Rückblick, im Jutta Klaeren ed.,F deralismus in Deutschland, Berlin: Die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2008.
    A.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Press,1991.
    Alastair Iain Johnson,“China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 A Decision Rule Analysis”, inMichael Mc Elroy, ed., Energizing China: Reconcil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Energy Demandsof a Growing Econom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Assembly of European Regions, Declaration about Regionalism in Europe, Basilea: ARE,1996.
    Bayerische Staatskanzlei, Bavaria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Free State of Bavaria,München: The Bavarian State Chancellery,2010,.
    Barry Buzan and Ole Wae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Brain Hocking, 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 Non-central 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 Diplomacy,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imited,1993.
    C. C.Markides, P. J. Willams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 Resourcebased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9, No.2,1996.
    C. E. Black,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New York: Harper&Row.1966.
    C. F. Amerasinghe, Principles of the Institutional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Carla Freeman, China on the Edge: China’s Border Provinces and Chinese Security Policy, The Center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Johns Hopkins SAIS,2011.
    Carolyn Moore,“Schloss Neuwahnstein”? Why the Laender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irRepresentations in Brussels, in German Politics, vol.15, No.2,2006.
    Chen Zhimin and Jian Junbo, Chinese Provinces as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Africa, South Afric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SAIIA) China in Africa Programme,2009, SAIIA occasional paper No.22.
    Chen Zhimin, Jian Junbo and Chen Diyu, The Provinces and China’s Multi-Layered Diplomacy: TheCases of GMS and Africa, 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 No.5,2010.
    Colette Chabbott, Constructing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for All,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3.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pean Governance: a White Paper, Brussels: COM428final,2001.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irst Annual Report on the European RegionalDevelopment Fund1975, COM (76)307final/3, Brussels,28thJune1976.
    David Criekemans, Foreign Policy and Diplomacy of the Belgian Regions: Flanders and Wallonia, inIngrid d’Hooghe and Ellen Huijgh eds., Discussion Papers in Diplomacy,2010.
    David Criekemans, Regional Sub-State Diplomacy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Quebec, Scotland,
    Bavaria, Catalonia, Wallonia And Flanders, David Criekemans eds., Regional Sub-State DiplomacyToday, Martinus Nijhoff,2010.
    David Mitrany,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1966
    Drew Martina, Arch G. Woodsideb,“Dochakuka Melding Global Inside Local: Foreign-DomesticAdvertising Assimilation in Japan”,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 Volume21, Issue1,2008.
    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gional Policy, Cohesion policy2007-2013: Commentaries and Official Text,Burssels: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Publication Office,2007.
    Elke Krahman,“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One Phenomenon or Many?” GlobalGovernance, vol.9, no.3,2003.
    Elizabeth Economy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cess and Prospects, NewYork: Council on Foreigen Relations Press,1999.
    Erik Amna, Stig Montin eds., Towards a New Concept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Bergen:Fagbokforlaget Vigmostad&Bjorke,2000.
    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1950-1957, Palo Alto,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European Commission, Cohesion policy2007-13: Commentaries and official texts, Council Regulation(EC) No1083/2006,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ty-led Local Development: Cohesion Policy2014-2020, Brussels:European Union Publication Office,2011.
    Fikret Berkes, Tikaram Adhikari,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Indigenous Businesses and theUNDP Equator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 Vol.3, No.6,2006.
    Gerry Stock,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50,Issue155, March1998.
    George Ritzer,“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Glocalization/Grobalization and Something/Nothing”,American Sociological Theory, Vol.21, No.3, Sep.
    Habibul Haque Khondker,“Glocalization as Glob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Sociological Concept”,Bangladesh e-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 No.2.2004.
    Hannah 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Rev. ed., New York: Schocken Books,2004.
    Harold Nicolson, the Evolution of Diplomatic Method, Being the Chichele Lectures delivered at theUniversity of Oxford in November1953, Diplomatic Studies Programm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2001.
    Helen Milner, B. Peter Rosendorff,“Trade Negotiations, Inform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Economics and Politics, Vol.8, No.2,1996.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11.
    J. 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America Welcomes and Assimilates People of All Backgrounds”, inTeresa O’ Neill, Immigration: Opposing Viewpoints, San Diego: Greenhaven Press,1992.
    Jacques Bertrand and A. Laliberte eds., Multination States in Asia: Accommodation or Resist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James N. Rosenau,“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J. Rosenau and E-OCzemp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Joel Hurstfield, Alan G. R. Smith eds., Elizabethan People: State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onld,1973.
    Jürgen Pucher, Isabel Naylon, Andreas Resch, the Partnership Contracts-how to Implement Multi-levelGovernance and to Guarantee the Flexibility of Cohesion Policy, Burssels: European Parliament PolicyDepartment,2012.
    Kate Nash,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 Politics, and Power, 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Ltd.,2000.
    Klaus Segbers, ed., The Making of Global City Regions: Johannesburg, Mumbai/Bombay, S o Paulo,and Shanghai, Marylan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
    Lee Miles, John Redmond, Rene Schwok,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Carolyn Rhodes and Sonia Mazey eds., 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Vol.3: Building aEuropean Polity? Essex: 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Leon N. Lindberg,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Palo Alto,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Liesbel Hooghe,“Introduction: reconciling EU-wide policy and national diversity”, in Liesbet Hoogheed., Cohesion Poli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Building Multi-leve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6.
    Lisa I. Martin, Democratic Commitments: Legisl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Linda Jakobson and Dean Knox, 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 SIPRI Policy Paper. No.26, Sept.2010.
    Meine Pieter Van Dijk ed., The New Presence of China in Africa,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Press,2009.
    Michael Barnett, Eyewitness to a Genocid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wand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2003.
    Mikel Landabaso, Benedicte Mouton,“Towards a Different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Eight Years ofEuropean Experience Through 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Innovation Actions”, in M. S.van Geenhuizen, David V. Gibson, Manuel V. Heitor Regional eds.,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s forInnovation in the Network Society,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5.
    Noé Cornago,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Sub-State Diplomacy, in David Criekemans ed: RegionalSub-State Diplomacy Today, Leide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0.
    Nicholas W. Puner, Civil Disobedience: An Analysis and Rationale,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43,1968.
    Peter B. Evans, Harold K. Jacobson and Robert D.Putman, eds., Double-Edged Diplomacy: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Peter J. Katzenstein, 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Ithaca: CornellUniversity Press,2005.
    Phillip J. Cooper, Linda P. Brady,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lorida: Harcourt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Reginald Harrison, Europe in Question: Theory of Regional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New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Longman: New York,2000.
    Roland Robertson,“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ike Featherstone,
    Scott Lash and Roland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1995.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Silviu Negut, Andreea Gagea: Diplomacy in the Games of Power: Diplomacy of Power–Power ofDiplomacy II Power of Diplomacy, Revista Roman de Geografie Politic, No.1,2011.
    Saskia Sassen,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in Susan S. Fainstein and Scott Campbell eds.: Readings inUrban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2002.
    Simona Piattoni,"Multi-level Governance: 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EuropeanIntegration, Vol.31, No.2,2009.
    Susan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Thomas Risse-Kappen ed.,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Non-state Actors, Domestic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Globaliz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ublication Services,199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韩]金夏中:《腾飞的龙》,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清]黄爵滋:《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梁廷枏:《粤道貢國說·入贡通例》,《海国四説》(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新加坡]许通美:《美国与东亚:冲突与合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安秀梅主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其人:《东西方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陈秀山、孙久文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元:《政府与市场之间:开放型金融的中国探索》,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当代外交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戴启秀:《德国模式解读:构建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经济秩序》,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戴启秀、王志强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成员国研究:德国》,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丁建弘、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范徵:《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平衡》,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冯天瑜:《“封建”考论》(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江南与中外交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高尚涛等:《国际关系中的城市行为体》,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一至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郭德焱:《清代广州的巴斯商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贺东航:《地方社会、政府与经济发展:对福建南部一座县级市的政治社会学考察》,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与技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黄仁伟、金芳、钱运春、吴雪明:《上海对外开放与发展:实践与经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胡礼忠、戴鞍钢:《晚清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贾庆国主编:《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中国青年学者的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姜平主编:《世界智慧上海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江西元:《中国文化本原与战略文化特性》,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江西元、夏立平:《中国和平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组编:《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孔寒冰:《东欧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富强主编:《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史研究》(全三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向东主编:《对外开放起始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刘平、鲁道夫·特劳斯-梅茨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与德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楼邦彦:《各国地方政治制度法兰西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聂华林、马红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钱端升:《德国的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钱端升:《法国的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古巴、墨西哥移民历程及双重认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秦亚青等:《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童挺进:《德国联邦制的演变》(1949-200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王邦佐、潘世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福春主编:《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逸舟主编:《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文正:《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吴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吴稼祥:《果壳里的帝国: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志成:《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联邦德国和瑞士》,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谢从高:《联省自治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熊李力:《专业性国际组织与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熊月之主编:《西风东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阎学通、徐进编:《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阎学通、阎梁:《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阎宗临:《中西交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鄧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第一集),上海:上海读书出版社,1947年版。
    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光斌、李月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杨玉桢:《地方政府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思想》,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尹继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于永达编著:《国际组织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袁晓江:《深圳建设国际化都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历历:《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张曙光、胡礼忠主编:《伦理与国际事务新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可金:《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版。
    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周弘:《外援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周蜀秦:《从“地方”到“全球”:中国区域化城市动力与国际化路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朱贵昌:《多层治理理论与欧洲一体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乃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经济:江苏开放型经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邹家炜、董俭、周雪恒编著:《中国档案事业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德]顾德林:《近代中国和“人种”概念——“全球本土化”问题的历史探讨》,载黄东兰主编:《新史学(第4卷):再产生的近代知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吉尔吉斯斯坦]奥斯莫纳昆·伊布拉伊莫夫:《上海合作组织:希望与期待——吉尔吉斯斯坦视角》,杨波译,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6期。
    [韩]李昌株:《关于中国海洋权力之对韩半岛东海地区的战略研究——以网络世界政治理论为理路》,韩国外国语大学校国际地域大学院,硕士论文。
    [联合国]潘基文:《中国应在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在外交学院的讲话》,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5期,第9页。
    [美]彼得·卡赞斯坦:《区域主义与亚洲》,李少军、陈洪桥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艾力克木·克热木、沙尔旦尔·帕尔哈提:《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分析》,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3期。
    安秀伟:《全球化与中国对外战略调整》,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鲍伯丰、王同起:《变革中的欧洲绿党》,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2期。
    蔡寒松:《纽约市与联合国总部翻新计划:国际组织与东道城市相互关系研究的个案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
    陈承新:《国内“全球治理”研究评述》,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陈玉刚、袁建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编者序),载陈玉刚、袁建华主编:《超越威斯特伐利亚?——21世纪国际关系的解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
    陈志敏:《二元民族联邦制与对外关系: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国际活动研究》,载《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
    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相互关系研究》,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
    陈志敏:《沿海省份与中国对外政策》,载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董青岭、孙瑞莲:《新媒体外交:一场外交新革命》,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房乐宪:《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载《欧洲》,2001年第1期。
    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结语》,载叶文宪、聂长顺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龚铁鹰:《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何琼峰、王良健:《人力资本区域迁移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国际智力外流模型的拓展》,载《西北人口》,2008年第4期。
    何新华、王小红:《试析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制度缺陷》,载《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黄浩明:《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十五年》,载《合作与发展》,1994年第9期。
    黄梅波、胡建梅:《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载《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5期。
    黄仁伟、刘宏松:《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能否成功的三大标志》,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黄顺康:《论地方政府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
    华伟:《大区体制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政治》,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李明明:《后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
    李瑞昌、于永利:《地方不对等合作中的中央干预模式研究》,载《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13年第1期。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和思考》,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梁明:《建设珲春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战略思路》,载《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12期。
    林必越:《经济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1981—2010年数据的计量检验》,载《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
    林民旺:《欧洲化: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载《国际论坛》,2009年第2期。
    刘承礼:《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刘宏松:《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态度、行为与成效》,载武心波主编:《大国国际组织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宏松:《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
    刘建文、雷小华:《广西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前景、问题和对策》,载《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3期。
    刘乃亚:《加强与欧盟间的交流促进中非关系深入发展——再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论调》,载《西亚非洲》,2010年第1期。
    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期。
    刘贞晔:《非政府组织及其非传统外交效应》,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刘中民:《复合相互依赖论和海洋政治研究》,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7期。
    马博:《中国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马骏:《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问题——关系性权力观的视角》,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
    彭小瑜:《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潘忠岐:《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及其批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秦亚青:《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上海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徐匡迪会见市长咨询会成员时说:许多朋友的精辟见解已融入上海市的决策和实践中》,载《决策咨询通讯》,1996年第4期。
    沈德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双重发展趋势》,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时殷弘:《传统内外的当代中国:对外领导、中国政策及其中国特性》,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
    苏长和:《国内-国际互动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展开》,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
    苏长和:《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苏长和:《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载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苏长和:《区域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中国地方参与亚洲区域合作的动力、行为与机制》,载张蕴岭、沈明辉主编:《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苏长和:《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载《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12年第27期。
    苏长和:《中国地方的国际化》,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载《求是》,2006年第15期。
    田野:《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
    涂怡超:《宗教与当前非传统外交:理论、战略与机制》,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王光厚:《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的转变——试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3期。
    王光厚:《试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6期。
    王建波:《改革与分离:瑞内莱维斯克与魁北克人党(1968-1985)》,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王开玺:《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王立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国际合作》,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王日华:《<管子>的霸权思想及其现代化—兼与西方霸权理论比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王树林:《新中国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的缘起与演变》,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6期。
    王小民:《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载《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4期。
    王亚平:《析11世纪德意志皇权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王毅:《全球化进程中的亚洲区域合作》,载《外交评论》,2004年第2期。
    王逸舟:《论中国外交转型》,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王逸舟:《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8期。
    王祖康、朱晓明主编:《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韦红:《从周边外交看中国在国际体系变动中的身份定位》,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49-2002年)》(下),载《开发研究》,2004年第4期。
    文嫮、宁奉菊、曾刚:《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载《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5期。
    萧国亮:《清代广州行商制度研究》,载《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辛蔷:《德国联邦制改革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联邦与州面临创新挑战》,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
    熊李力:《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
    许闲:《德国权力制衡模式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5期。
    杨彪:《中国对外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研究的几点想法》,载梁守德主编:《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彼”与“己”》,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一言:《1840年代中国人的德国观: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为例》,载《历史档案》,2012年第3期。
    俞锋:《地方政府上行政治参与:欧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于红霞:《动态资源整合模型构建及柔性战略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袁恩桢:《别具一格的市长咨询——记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载《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张广惠:《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成就》,载《国际贸易》,1995年第10期。
    张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地方支持——兼论长三角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张鹏:《中国省市驻德代表机构的发展与特点》,载《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
    张蕴岭、周方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张则振:《新中国大行政区制的历史演变》,载《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张振强、韦兰英:《桂越边境贸易对广西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商贸》,2010年第20期。
    赵宏林:《晚清地方外交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刘贞晔:《非政府组织及其非传统外交效应》,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
    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载《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赵玉梁、赵晓春、楚树龙:《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体系: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纪要》,载《现代国际关系》,1987年第4期。
    郑春荣:《德国商会与协会制度的若干经验》,载《德国研究》2001年第1期。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路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钟龙彪:《中外学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转型研究综述》,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周弘:《中国对外援助与改革开放30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5期。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决定时刻》,郭子林、赵宝海、魏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鲁茨欧:《德国政府与政治》,熊伟、王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德]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陈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法兰克]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查理大帝传》,[英] A. J.格兰特等英译,戚国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联合国]国际组织可持续发展科学咨询调查分析委员会:《知识与外交:联合国系统中的科学咨询》,王冲、冯秀娟、颜莉、张彩贞、肖雁冰译,方新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孙嘉明等译,倪世雄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叶燕菲、施发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安瓦·沙主编:《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周映华、张建林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海伦·米尔纳:《利益、制度与信息: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曲博译、王正毅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潘忠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上册),尹宣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美]迈克尔·巴特尼、玛莎·芬尼莫尔:《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薄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直面全球化》,赵绍棣、黄其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美]谢淑丽:《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载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门洪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虞和平校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瑞典]埃里克·阿姆纳、斯蒂格·蒙丁主编:《趋向地方自治的新理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等著:《驯服全球化》,童新耕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盟约:华盛顿共识与社会民主》,周军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哈罗德·尼科松:《外交学》,眺伟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2版),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英]马丁·怀特、[英]赫德利·布尔、[英]卡斯滕·霍尔布莱德:《权力政治》,宋爱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第二版),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习近平会见美国加州州长布朗》,《人民日报》2013年6月10日第2版。贺林平、罗艾桦:《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在穗举行》,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4日第3版。
    黄霜红:《德国对希腊怨声载道前政治家频发声阻止攻击》,中新社柏林2012年8月16日电。
    蒋心和:《75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申城》,《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8日第2版。
    罗桦琳:《广州办“国际两会”全球市长盛大聚会》,《广州日报》2009年11月10日A2版。
    孟虹:《提高立法效率,明确决策机制德国计划明年实施联邦制改革》,《光明日报》2006年7月5日第12版。
    南方周末编辑部:《中国“国际大都市”何其多》,《南方周末》2009年7月1日B1版。
    潘高峰:《市政协专项调查显示:常住上海外籍人士超15万——服务业获外籍人士较高评价》,《新民晚报》2010年6月8日A2版。
    蒲晓宇:《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双周刊)2011年1月13日第15版。
    温家宝:《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第六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25日第2版。
    谢建伟:《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自贸区深入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9日第21版。
    杨晴初:《“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在太仓揭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25日第5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5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7日第10版。
    《大清律例·户律·军政》
    《谷梁传·隐公二十三年》
    《谷梁传·隐公二十八年》
    《汉书·匈奴传》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
    《左传·昭公七年》
    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江苏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江苏经济年鉴1986》,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编:《苏州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8号)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财政部、外交部《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财行[2011]2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24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2786号)
    援阿工具厂筹建处:《援阿科尔察工具厂筹建工作汇报》,1970年12月。
    俞峰:《弥合分权的制度之隙——欧洲地方联络代表机构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第五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会议论文集,A册。
    喻峰:《区域治理视野下的区域性公共政策:基于对欧盟区域政策转型的经验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08年10月。
    姚朝文:《地方政府大型国际会务管理中的多样性文化创意因素:以2009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为例》,载《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
    张历历:《中国外事基本概念诠释》,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报告,2010年7月1日发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