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北方地区在这一时间范围内产生了诸多特点鲜明的考古学文化。本文以殉牲这一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诸考古学文化背后的丧葬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经济类型等问题。
     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要研究的时空范围、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做出解释,并对论文的方法、目的与不足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二章为西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这一章中分别对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诺木洪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和甘宁地区东周时期考古学遗存的殉牲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由早期随葬猪下颌骨到随葬牛和羊的肢骨,再到随葬羊、牛和马等动物的头骨和蹄骨的观点,是定居农业向定居畜牧业和专业化游牧业发展的体现。
     第三章为内蒙古中南部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这一章中分别对朱开沟遗址、朱开沟甲类遗存、朱开沟文化、西岔文化、西麻青墓地和东周时期诸多考古学墓葬遗存发现的殉牲进行梳理和讨论。朱开沟甲类遗存以猪下颌骨随葬的特点与西岔文化没有发现殉牲的现象,两者在不同层次上均体现的是定居农业文明的特点。朱开沟文化与西麻青墓地之间的关系似乎更紧密,前者随葬少量的羊和狗,后者随葬大量的羊肢骨。将东周时期广布于这一地区的墓葬遗存划分为三个地区(鄂尔多斯及邻近地区、包头及呼市地区、凉城及周边地区)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根据殉牲的特点对其内部进行分组研究。同时,在科学鉴定墓地殉牲的材料基础上,结合国际上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墓地人群是如何管理牲畜、如何开发和利用畜产品(尤其是羊)的情况作了一番讨论。
     第四章为晋中、晋北和陕北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这一章分别对白燕文化、浮山桥北墓地、游邀类型、李家崖文化及南流黄河两岸青铜器群和寨头河墓地的殉牲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一地区在夏至战国初期之前一直都不流行殉牲,仅个别墓葬中偶有发现。在寨头河戎人墓地中的殉牲特点应该与马家塬、王洼墓地的殉牲情况是类似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地区与中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且保持了较紧密的文化联系。
     第五章为燕山南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这一章中分别对燕山南北的殉牲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燕山以南地区,夏至西周末年仅有零星随葬殉牲的发现。进入东周时期,这一地区以玉皇庙等为代表的墓地发现了大量的殉牲。这与该地区人群的迁入有一定的关系。燕山以北地区夏至西周末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均很少有殉牲发现,仅在大甸子墓地中发现了殉猪的现象。该地区在东周时期的水泉文化、凌河文化和井沟子类型中开始发现大量随葬头骨和蹄骨的现象。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群的更迭和其所采用的经济类型有关。
     第六章为结语。首先按照殉牲的特点,将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夏至早商、商晚期至西周晚期、东周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殉牲无论在种类上,还是随葬部位上,抑或是数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在分期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横向地域性的比较,突出地域上的差异性。同时,对殉牲这一特殊习俗的源头和流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与殉牲有关的一些问题做了适度的阐释。
The history of northern part of China in period from Xia dynasty to Warring States is notonly an important section of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world history. Thereemerged several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with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is period in northernregion of China. This article picks animal sacrifices as a unique angle to explain burial customs,cultural traditions, religion beliefs and economic patterns behind thos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n which I state the space-time range of this research, theobject of study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is subject, and illustrate the methods I use,my purpose and my deficienc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imal sacrifices in northwest district during Xia dynasty to WarringStates period, in which I stud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sacrifices from differentarchaeological culture, namely Qijia, Siba, Nuomuhong, Xindian, Siwa, Kayue, Shajing and theGansu-Ningxia district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period respectively, and presume that in thechosen of animal parts to bury together with the dead, jawbones of boar was popular in earlyperiod, and slowly give place to limb bones and then to skulls and coffin bones, and this reflect thedevelop from settled agriculture to settled pasture and at last to specialized nomad.
     The third chapter is animal sacrifices in centre and south part of Inner Mongolia districtduring Xia dynasty to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contains study and research about animal sacrificesfound in Site Zhukaigou, Zhukaigou jia type remains, Zhukaigou culture, Xicha culture, Ximaqingcemetery and many other cemeteries in the period of Eastern Zhou Dynasty. had jawbones of boarand Xicha culture had no sign of animal sacrifices, but both sites presented features of agriculturalcivilization, only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kaigou culture andXimaqing cemetery seems closer, the former had a few sheep and canine, while the latter hadmany limb bones of sheep. I divided the cemeteries of this area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period into three districts (Ordos and the district nearby, Baotou and Hohhot, Liangcheng and thedistrict nearby), and researched them respectively, and also divided each district into group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sacrifice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es ofscientifically identifying the animal materials, and in combine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matureresearch results, I discuss how those people manage their livestock, how they make use of animalproducts (especially from sheep).
     The forth chapter is animal sacrifices in centre and north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and northpart of Shanxi provience during Xia dynasty to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conclude studies andanalyze of animal sacrifices in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namely, Baiyan, Fushanqiao northern cemetery, Youao type, Lijiaya, and bronze ware groups on both sides of the south heading sectionof the Yellow river, and River Zhaitou cemetery. The deed to bury with animal sacrifices was notpopular in this district before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eriod from Xia dynasty to Warring States, andcan be found in seldom tombs.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sacrifices in Rong cemetery in RiverZhaitou district are similar with those of Majiayuan and Wangwa cemetery. It’s because thisdistrict is nearby the Central Plain, and has intimate culture relationships with it.
     The fifth chapter is animal sacrifices in north and south sides of Mount Yan during Xiadynasty to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contains my study and analyze about animal sacrifices in northand south sides of Mount Yan district. In southern district, animal sacrifices rarely existed duringXia Dynasty to the late period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period,cemeteries represented by Yuhuangmiao and other cultures had great amount of animal sacrifices.This was related to some immigration to this district. In the northern district, except Dadianzicemetery had animal sacrifices of boar been found,other cultures, including Down layers ofXiajiadian, Weiyingzi, and Up layers of Xiajiadian had little such findings during Xia Dynasty tothe late period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period, Shuiquanculture, Linghe culture and Jinggouzi type had many examples of having skulls and coffin bonesas animal sacrifices in cemeteries. This change was basically because the alternation of people andthe economic patterns they chose.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Firstly I divided the period between Xia Dynasty andWarring States in north region of China into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imal sacrifices as follows, Xia to early period of Shang, late period of Shang to late period ofthe Western Zhou, and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hose three stages pres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inthe breed of animals used in sacrifice deed, and the body part chosen of those animals, also theamount of animal sacrifice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es of dividing stages, I comparesituations of several regions, and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lso, I briefly introducethe source and trend of this particular custom of animal sacrifices. At last, I explain properly aboutsome other problems about animal sacrifices.
引文
1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的形成过程》,《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39-76页;原载《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2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年(原版)。
    3磨沟墓地的部分材料报道后,学术界对其主体文化是否属于齐家文化展开了争论,而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齐家文化的年代下限。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磨沟墓地的主体文化应该属于齐家文化。故我们更倾向于齐家文化的下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400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35-558页。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53-71+143-148页。
    4任步云:《甘肃秦安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6-11页。
    5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22-24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187-220+267-280页。
    7梁晓英等:《武威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器遗址》,《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30日。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4期,289-296+304+385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29-62+144-161页。
    11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9-12+3-4页;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甘肃临夏秦魏家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64年第6期,267-269+3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57-96+180-191页。
    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4-24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10-17页+图版四至七。
    13许新国《试论卡约文化的类型与分期》,《青海文物》创刊号,1988年。
    14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大通陶家寨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增刊)2002年,1-8页。.
    15王国道:《西宁市沈那齐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260页;吴平:《西宁市沈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278页。
    16任晓燕:《青海大通长宁遗址》,国家文物局主编《2006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27-30页。
    17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306-317页。
    18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161-167页;《我省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青海日报》1978年2月18日。
    19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等:《青海民和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12期,12-28页。
    21胡晓军:《尖扎县直岗拉卡乡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青海文物》,1996年总第10期,28-34页。
    22任晓燕:《平安县东村古墓葬及窑址发掘简报》,《青海文物》1994年总第8期,11-15页。
    1钟侃、张心智:《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齐家文化遗址》,《考古》1964年第5期,232-233+244页。
    2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考古》1973年第5期,290-291页。
    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8期,673-677+769页。
    4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53-71+143-148页;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421-448+517-528页。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57-96+180-191页。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57-96+180-191页。
    2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讨札记》,《文物》1981年第2期,79-85页。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29-62+144-161页。
    1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306-317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任晓燕:《平安县东村古墓葬及窑址发掘简报》,《青海文物》1994年总第8期,11-15页。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10-17页+图版四至七。
    2毛瑞林:《黄河上游的早期青铜文明临潭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大众考古》2013年第5期,42-47页。
    1李凉:《青海省长宁遗址的动物资源利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29-62+144-161页。
    1安志敏:《甘肃山丹四坝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7-16+121-126页。
    2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239-278页。
    3安志敏:《甘肃山丹四坝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7-16+121-126页。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351-376页。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209-219页。
    7李水成:《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80-121页。
    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1张忠培:《东灰山墓地的几个问题的检讨》,《西安半坡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58—1998)》,三秦出版社。1998年,76-84页。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209-219页。
    3张学正:《甘肃省文物考古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4《火烧沟文化》,《党的建设》2008年第3期。
    5张学正:《甘肃省文物考古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1祝中熹:《甘肃文物精华:权杖巧饰四羊首》,《甘肃日报》2005年8月12日。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座墓葬中发现的88件羊距骨,不一定是一次性屠宰的,也有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特意收集的。距骨与头骨、肢骨等象征的意义可能也有较大的区别,暂时仍归入殉牲这一类祭祀行为中。下文中再出现随葬羊距骨时,与此用意,不再另注说明。
    2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36-44页。
    1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7-43页。
    2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云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39-76页;原载《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3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谢端琚:《甘肃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4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巴隆和香日德三处古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37-40页。
    5顾文华:《青海布哈河畔的青铜器墓葬》,《考古》1978年第1期,147-148页。
    6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7-43页。
    7谢端琚:《甘肃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1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年(原版)。
    2谢端琚:《甘肃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00-506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187-220页。
    5张学正、蒲朝绂《永靖县马路塬和临夏县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244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队:《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第4期,296-310页;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88年第3期,7-19页;石龙、李成瑞:《甘肃临夏莲花台发现辛店文化遗物》,《文物》1984年第9期,94-95页。
    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民和核桃庄》,科学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民和核桃庄小旱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2期,1-12页。
    8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民和核桃庄山家头墓地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11期,26-31页。
    9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
    年第4期,306-317页。
    1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187-220页。
    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民和核桃庄》,科学出版社,2004年。
    1刘晓天:《辛店文化墓葬初探》,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年(原版);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Bu11etin ofthe Museum of FarEastem Antiquities,N0.15,1943,Stockho1m.
    3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193-327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07-510页。
    5杨益民:《甘肃岷县发现四处寺洼文化遗址》,1991年第1期,80-81+22页;谢端琚、赵信:《甘肃天水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1983年第2期,1066-1075+图版四;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甘肃分队:《白龙江流域考古调查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26-37;裴卷举:《浅述白龙江流域中史前文化发展的内涵》,《西北史地》1996年第
    3期,18-25页;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甘肃卓尼县纳浪乡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7期,587-599页。
    6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夏鼐:《临挑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49年12月,71-137页。
    1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9-19+图版一至七。
    2毛瑞林、钱耀鹅、谢焱:《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文物出版社,2010年,445-446页;毛瑞林、陈洪海、钱耀鹅、谢焱:《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文物出版社,2011年,453-454页。两次共发掘25座寺洼文化墓葬,但具体详情还未见报道,也不知是否有无殉牲。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庄浪县柳家村寺洼墓葬》,《考古》1963年1期,48页+图版四。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考古》,1982年第6期,584-590+图版五至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蹍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蹍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300-477页。
    6韩翀飞、马智全:《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文物出版社,2010年,447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4期,35-47+116-119页。
    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11-52页。
    8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西和栏桥寺洼文化墓葬》,《考古》1987年第8期,678-691页。
    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考古调查》,《考古》1959年第7期,326-328+图版七。
    10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
    11夏鼐《临挑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49年12月,71-137页。在M1随葬品中的红陶大罐内发现有2个羊腿骨,这属于祭肉的祭祀行为。
    12裴文中:《甘肃史前考古报告》,《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208-255页。
    1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庄浪县柳家村寺洼墓葬》,《考古》1963年1期,48页+图版四。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第8期,1994年,28-86+图版一至四。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4期,35-47+116-119页。
    3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西和县文化馆:《甘肃西和栏桥寺洼文化墓葬》,《考古》1987年第8期,678-691+图版二至四。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300-477页。
    2宋景民、张桂芝:《合水九站青铜时代人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461-477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径渭工作队:《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考古》1982年6期,584-590+677-679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蹍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蹍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第8期,1994年,28-86+图版一至四。
    2袁靖、杨梦菲:《甘肃庄浪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出土动物骨路研究报告》,《徐家蹍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蹍考古发掘报告》(附录三),科学出版社,2006年,238-244页。
    1庆阳地区博物馆、庆阳县博物馆:《甘肃庆阳城北发现战国时期葬马坑》,《考古》1988年第9期,852+860页。
    1宋江宁:《试论寺洼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年(原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62-566页。
    3谢端琚:《甘肃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4乔虹:《卡约文化金属制品及其文化意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7月,第35卷第4期,74-77页。
    1许新国:《试论卡约文化的类型与分期》,《青海文物》第1、2期,1988、1989年。
    2许新国:《试论卡约文化的类型与分期》,《青海文物》第1、2期,1988、1989年。
    3吴平:《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发现晚期墓》,《青海文物》第3期,1989年。
    4许新国:《试论卡约文化的类型与分期》,《青海文物》第1、2期,1988、1989年。
    5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255-274+287-290页。
    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第8期,1994年,28-86+图版一至四。
    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
    8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湟源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11-34页。
    9高东陆、许淑珍《: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1期,1012—1016页。
    10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3期,193-206页;马兰等:《大通黄家寨及杨家湾墓地清理简报》,《青海文物》第2期,1989年。
    1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8期
    12王武:《青海刚察县卡约文化墓地》,《青海文物》第4期,1990年。
    13刘宝山:《青海化隆县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青海文物》第9期,1995年。
    14窦旭耀:《化隆县下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青海文物》第8期,1994年。
    15吴平:《李家峡水电站工程砂料区卡约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
    1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湟源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11-34页。
    17实际上在1983年一共发掘了118座墓葬,发掘者认为M103的年代为汉代晚期,其性质不属于卡约文化的墓葬。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乐、韩炳华编著:《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325-352+395-404页;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9-13+52-129页。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平安县古城青铜时代和汉代墓葬》,《考古》2002年第12期,29-37页。
    3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徨源县博物馆:《青海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遗迹》,《考古》1986年第10期,882-886页。事实上,M13中的狗骨被放置在了二层台上,这与简报中的叙述似有矛盾。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3期,193-206页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255-274+287-290页。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29-62+144-161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周庆明:《卡约文化和寺洼文化的族属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5年第6期。
    2刘杏改:《卡约文化的殉葬》,《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年第3月,第11卷第1期,25-27页;卢耀光:《198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古调查》,《考古》,1985年第7期,602-607页。
    3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193-327页。
    1刘杏改:《卡约文化的殉葬》,《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11卷第1期,25-27页。
    1乔虹:《浅析青海地区卡约文化的动物造型艺术》,《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总第108期,75-78页。
    1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文物出版社,2011年(再版);安特生著,乐森碍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年(原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10-515页。
    3Anderson J.G(.1943), 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BMFEA. No.15. Stockholm.;裴文中:《中国西北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的考古调查》,《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256-273页。
    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4年第7期,598-601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90年2期,205-237+271-276页。
    5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登榆树沟的沙井墓葬》,《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34-35页。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一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90年2期,205-237+271-276页。
    8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4年第7期,598-601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3-24页+图版一。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3期,15-27+101-104+113页。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11-52+133-142+170页。
    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登榆树沟的沙井墓葬》,《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34-35页。
    3李水城:《沙井文化研究》,《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128-153页;原载《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93-523页。
    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登榆树沟的沙井墓葬》,《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34-35页。
    1李水城:《沙井文化研究》,《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128-153页;原载《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93-523页。
    2谢端琚:《甘肃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1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宁县青铜器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9期,773-777+图版一。
    2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考古》1989年第11期,971-980页。
    3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403-418页。
    4延世忠、李怀仁:《宁夏西吉发现一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92年第6期,573-575+图版八。
    5宁夏文物考古所、西吉县文管所:《西吉县陈阳川墓地发掘简报》,《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61-70页
    1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站:《宁夏彭阳县张街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2002年第8期,14-24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3-24页+图版一。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3期,15-27+101-104+113页。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于家庄墓地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55-63页。
    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79-107页。
    3这里的数据是依据简报中的描述,而并不包括另外一些数量较多的马、牛、羊的颌骨和蹄骨。
    1这里我们忽略了无法统计的马、牛、羊的下颌骨的数量,如果加上这些数据,无论殉牲的总数量还是殉牲墓的平均随葬数量均会有较大的提高。
    2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13-56+图版一至六。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13-56+图版一至六。
    1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403-418页。
    2罗丰、延世忠:《1988年固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17-21页。
    1杨宁国、祈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年第12年,28-37页。
    2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403-418页。
    3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403-418页。
    4钟侃、韩孔乐:《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203-213页。
    5钟侃、韩孔乐:《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203-213页。
    6钟侃、韩孔乐:《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203-213页。
    7罗丰:《宁夏固原石喇村发现一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3年,130-142页。
    8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吕坪村发现一座东周墓》,《考古》1992年第5期,469-470页。
    9尚陵彬、宋克强:《彭阳王大户古墓探秘》,《宁夏日报》2007年9月14日第003版。
    10罗丰、延世忠:《1988年固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17-21页。
    11隆德县文管所:《隆德县出土的匈奴文物》,《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2期,5-7页。
    12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第8期,743-750页。
    13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14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第8期,743-750页
    1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第8期,743-750页。
    2刘得祯、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年第5期,413-424页。
    1刘得祯、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年第5期,413-424页。
    2庆阳地区博物馆、庆阳县博物馆:《甘肃庆阳城北发现战国时期葬马坑》,《考古》1988年第9期,852+860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蹍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蹍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3-24页+图版一。
    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9期,4-28页。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25-51页;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0期,4-26页。
    7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0期,4-26页。
    8赵吴成:《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文物出版社,2012年,493-494页。在本文中参考了M4和M57的数据。
    1杨建华:《张家川墓葬草原因素寻踪——天山通道的开启》,《西域研究》2010年第4期,51-56页。
    1王辉:《发现西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6期,66-77页。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8期,27-37页。
    3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等:《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25-51页。
    4赵雪野、王山:《秦安县王洼战国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文物出版社,2012年,494-495页。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8期,27-37页。
    1李晓青、南宝生:《甘肃清水县刘坪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及金饰片》,《文物》2003年第7期,4-17页。
    1田广金、史培军:《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2期,44-51页。
    2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田广金:《桃红巴拉墓群》,《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03-219页。
    3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4期。
    4盖山林:《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速机沟出土一批铜器》,《文物》1965年第2期,44-46页。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66-371页。
    5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
    6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3-4页。
    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301-332+369-376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8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7-315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县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57-81+145-152页。
    2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16-26页。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县水泉东周墓地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2年第1期,17-26+126-127+131页。
    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2年第1期,1-7+119-125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3年第1期,1-8+115+103-110页。
    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301-332+369-376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1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257-275页;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诸考古学文化与邻境同期文化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田广金:《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四辑,文物出版社,2001年,266-307页;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21-145页;田广金、韩建业:《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
    究(五)》上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227-259页。两位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对内蒙古的文物考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诸多实践活动以及大量的学术报告和论文等很多都是开创性的。
    2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3杨泽蒙:《朱开沟文化因素分析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岱海考古(二)—中国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411-453页。
    4韩建业:《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第3期,55-64+2页。
    5张忠培:《朱开沟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00年,209-213页。
    6李伯谦:《丰硕果实新的课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7崔璿:《朱开沟遗址陶器试析》,《考古》1991年第4期,361-371+331页。
    8乌恩:《朱开沟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
    40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5年,256-266页;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61-93页。
    9魏坚、崔璿:《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25-143页。
    10吕智荣:《朱开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33-42页。
    11孙华:《夏商周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2年,29-52页。
    12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17-28页;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2005年,42-83页;王乐文:《试论朱开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消亡》,《北方文物》2006年第3期,6-11页;王乐文:《内蒙古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研究》,《华夏考古》2013年第2期,31-44页。王文将朱开沟遗址划分为甲类和乙类遗存,其中乙类遗存才是真正的朱开沟文化。
    13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杨建华、蒋刚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3-43页。赵文将朱开沟遗址划分为A类和B类遗存,其中A类遗存与王乐文所说的朱开沟甲类遗存基本相当,而B类遗存才是真正所谓的朱开沟文化。
    14杨建华:《朱开沟文化的东传》,杨建华、蒋刚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153-164页;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
    1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科学出版社,2013年,514-516页。
    2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17-28页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本文中所引用的有关朱开沟遗址的材料均出于此报告,下文不再另注。
    4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1高广仁:《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见高广仁著:《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291-303页。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
    3李志鹏:《商文化墓葬中随葬的狗牲研究二题》,《南方文物》2011年第2期,100-104页。
    1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第4期,515-536+552-557页。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131页。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291页。
    2黄蕴平:《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400-421页。
    3郭素新:《再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北方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234-243页;原载于《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327-337页。
    2崔璇、斯琴:《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173-184页。
    3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内蒙古包头西园遗址1985年的发掘》,《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1994年,1-27页。
    4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3年第2期,92-100页;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77年第3期,154-157+172+217-220页。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新华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3-12+97页。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3-18页。
    7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第7期,607-614+606页。
    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准格尔旗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第1期,1-10+55页。
    9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2期,97-102+186页。
    10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17-28页。
    11依据王乐文在《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17-28页)中表三的研究数据,属于朱开沟甲类遗存的墓葬有95座,其中土坑墓86座,瓮棺葬9座。因本文讨论的殉牲只涉及到土坑墓,故在正文中不再提及瓮棺葬的问题,后文中若提及墓葬即指的是土坑墓。王乐文在最近的《内蒙古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研究》(《华夏考古》2013年第2期,31-44页)一文中又称可判明文化属性为甲类遗存的土坑墓为80座。因他在后文中没有详细的说明,我们暂且以前文的数据为准。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327-337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327-337页。
    2因M67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没有做鉴定,并且文字中也没有更多关于数量的介绍,此处按1个个体来统计。
    3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边疆考古研究》(第3辑),2005年,42-83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南壕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205-224页。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高家坪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261-271页。
    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官地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85-119页。
    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庙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272-277页。
    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1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84-129页。
    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280-326页。
    7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A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91-210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D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211-237页。
    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51-164页。
    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65-178页。
    10内蒙古文化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60-78页+图版三至五页。
    11曹建恩:《清水河县碓臼沟遗址调查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81-87页。
    12北京大学考古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196-239页。
    1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凉城县杨厂沟遗址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1-12页。
    1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等:《板城遗址勘察与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二)—中国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206-277页。
    15乌盟文物工作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2期,97-102+186页。
    16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17出自崔璇、斯琴:《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173-184页。
    1出自杨泽蒙:《朱开沟文化因素分析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岱海考古(二)—中国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411-453页。
    2依据王乐文在《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17-28页)中表三的研究数据,属于朱开沟文化的墓葬共有23座,其中土坑墓16座,瓮棺葬7座。因本文讨论的殉牲只涉及到土坑墓,故在正文中不再提及瓮棺葬的问题。
    1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杨建华、蒋刚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3-43页。
    2内蒙古文化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60-78页+图版三至五页。现今的西岔遗址是西岔遗址、四座塔、扑油塔和碓臼沟等遗址的统称。
    3曹建恩:《西岔文化初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5在西岔遗址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中未发现墓葬,第二期文化遗存中仅发现1座墓葬(M17)。
    6杨春:《内蒙古西岔遗址动物遗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曹建恩:《清水河县碓臼沟遗址调查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81-87页。
    1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16-26页。
    2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2田广金:《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4),文物出版社,1997年,266-307页;又见田广金:《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北方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160-199页。
    3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16-26页。
    4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37-470页;乌恩先生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另见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1乔梁:《中国北方动物饰牌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3-33页。
    2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16-26页。
    4王立新:《秦统一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及其历史背景》,《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61-190页。下文中如提王文即指此文,不再做注。
    5广义的河套平原是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称土默川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
    6鄂尔多斯高原,地处黄河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包头市隔河相望。
    7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12页。
    8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131-144+169-172页;田广金:《桃红巴拉墓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03-219页。
    9田广金、郭素新:《阿鲁柴登发现的金银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42-350页;田广金、郭素新:《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第4期,333-338+364+368+394-396页。
    10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战国墓》,《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51-365页。
    11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玉隆太战国墓》,《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66-371页;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第2期,111-114+146-148页。
    1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准格尔旗宝亥社发现青铜器》,《文物》1987年第12期,81-83页。
    2内蒙古文物工作组:《几年来的内蒙古文物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4期,12-17页;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文物出土选集》,文物出版社,1963年,54-55页。
    3盖山林:《准格尔旗速机沟出土的铜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72-374页。
    4崔琳:《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第5期,25-37页。
    5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发现的鄂尔多斯式文物》,《内蒙古文化考古》1992年第1、2期,91-96页。
    6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文物》1992年第5期,79-81页。
    7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考古》1991年第5期,405-408页。
    8戴应新、孙嘉祥:《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年第12期,23-30页。
    9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131-144+169-172页;田广金:《桃红巴拉墓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03-219页。
    1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7-24页。
    1杨建华、包曙光:《俄罗斯图瓦和阿尔泰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西域研究》2014年第2期。
    2本章节中如无特殊说明,凡涉及到墓葬等遗存的年代均以杨建华先生的论著为准,不再另作注释(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3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文物》1992年第5期,79-81页。
    1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12页。
    2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战国墓》,《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51-365页。
    3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玉隆太战国墓》,《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366-371页;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第2期,111-114+146-148页。
    4戴应新、孙嘉祥:《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年第12期,23-30页。
    1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考古》1991年第5期,405-408页。
    2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16-26页。
    3王立新:《秦统一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及其历史背景》,《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61-190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3-24页+图版一。
    2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市二〇八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77年第2期,72-74、79页。
    1郑隆:《水涧沟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0-221页。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托克托县博物馆:《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218-261页。
    3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16-26页。
    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城嘴子遗址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81-128页。
    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考古发掘主要收获》,《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9-16页+图版一至三。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2年第1期,1-7+119-125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3年第1期,1-8+115+103-110页。
    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3期,3-14页+图版一至四。
    8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58页。
    9李逸友:《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出土的铜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2页。
    1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3-24页+图版一。
    1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75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13-24页+图版一。
    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3期,3-14页,图版一至四。
    3陈全家、曹建恩:《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66-77页。
    4在此说明的是:在《考古》2009年第3期的发掘简报上报道的是56座,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的研究论文中报道说57座,在与当时发掘者联系后,他表示墓号只给到M56,也
    1参见陈全家、曹建恩《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66-77页。
    2陈全家、曹建恩《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66-77页。
    1陈全家、曹建恩:《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66-77页。
    1据张全超博士的鉴定结果,新店子墓地中男性墓有26座,女性墓有11座,还有5座墓的性别不明。
    1Sherratt, A. G., Plough and pastoralism: aspects of the Secondary Products Revolution, Pattern of thePas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61-306,1981;Sherratt, A. G., The SecondaryProducts Revolution of animals in the Old World, World Archaeo1ogy, Vol.15No.l, pp.90-104,1983;Greenfield,H. J., The Secondary Products Revolution: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worldArchaeo1ogy, Vol.42(1), pp.29-54,2010.
    2Miller, L. J., Urhan economies in early states: the Secondary Products Revolution in the Indusciviliz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ew York University,2004.
    3王华、王炜林、胡松梅、路易斯马丁:《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家猪的驯化与饲养策略》,《考古》2013年第9期,87-98页;戴玲玲、李志鹏、胡耀武、赵青春、王昌燧:《新砦遗址出土羊的死亡年龄及畜产品开发策略》,《考古》2014年第1期,94-103页;李志鹏:《晚商都城羊的消费利用与供应》,《考古》2011年第7期,76-87页;博凯玲(Katherine Brunson):《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利用的变化个案探究一一山西省龙山时代晚期陶寺遗址的动物研究》,见《三代考古(4)》,科学出版社,2011年,129-182页;杨杰:《二里头遗址出士动物遗骸研究》,见《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470-539页。
    4Sebastian Payne, Kill-off Patterns in Sheep and Goats: The Mandibles from A van Kale,//Anatoliantudies, Vol.23, pp.281-303.1973.
    1Kasparov, Patterns in caprine exploitation at Ilgynly-depe, Turkmenystan//New archaeologicaldiscoveries in Asiatic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Sankt-Petersburgpp.36-38.1994.
    2Cheryl A. Makarewicz,XIONGNU PASTORAL SYSTEMS-INTEGRATING ECONOMIES OFSUBSISTENCE AND SCALE,XIONGNU ARCHAEOLOGY, pp181-191.2011.
    1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2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1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市二〇八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77年第2期,72-74、79页。
    2王立新:《秦统一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及其历史背景》,《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61-190页。
    3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16-26页。
    4张全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土城子试掘纪要》,《文物》1961年第9期,26-29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墓》,《文物》1961年第9期,30-33页;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六),科学出版社,1990年,175-203页。
    2连吉林:《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战国至唐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102-103页;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考古发掘主要收获》,《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9-16页+图版一至三;李力:《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战国至辽金元时期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181-182页;李强:《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周边战国秦汉墓葬群》(2010),《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文物出版社,177-178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2年第1期,1-7+119-125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3年第1期,1-8+115+103-110页。
    3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发掘报告》,《草原文物》2013年第2期,36-49+147页。
    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2012年第1期,1-7+119-125页。
    1顾玉才:《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田广金、唐晓峰:《岱海地区距今7000-2000年间人地关系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6卷第3辑。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县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57-81+145-152页。
    1整个墓地的二十五座墓葬中,保存人骨的有20座,经性别年龄鉴定,其中成年男性墓10座,成年女性墓8座,女童墓2座。
    2吴霄龙:《毛庆沟墓地所体现的男性及女性社会地位:继承的还是获取的?》,《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178-202页。陈畅:《崞县窑子墓地研究》,《中原文物》2012年第3期,43-47页。
    1杨建华:《试论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中的内蒙古地区》,《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1期,80-95、79页。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3期,28-48+105-113页。
    3陈畅:《忻州窑子墓地社会学研究》,《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78-82页;李丹:《墓葬习俗中性别角色和年龄结构的观察—以忻州窑子墓地为例》,《传承》2010年第3期,142-143页。
    4陈全家、曹建恩:《内蒙古凉城县忻州窑子墓地殉牲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2007年,科学出版社,344-355页。
    1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7-315页。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3期,15-27+101-104+113页。
    1陈全家、曹建恩、孙金松、党郁、王春雪:《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殉牲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56-62页。
    2陈全家、曹建恩、孙金松、党郁、王春雪:《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殉牲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56-62页。
    1杨建华、曹建恩:《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会地位试析》,《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1期,62-69页。)
    2党郁、孙金松:《凉城县水泉墓地相关问题探讨》,《草原文物》2012年第1期,51-57页。
    1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沟里头匈奴墓》,《考古》1994年第5期,473页。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县草号沟墓地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2期,9-12页。
    1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
    1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253-294页。
    2王克林:《晋国建国前晋地文化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195-206页。
    3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1-21页;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22-34页;晋中考古队:《山西娄烦、离石、柳林三县考古调查》,《文物》1989年第4期,31-78页;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4期,22-30页;忻州考古队:《1987年山西省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289-299页。
    4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40-50页。
    5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陕西人民出版,1994年,91-99页。
    1侯毅:《试论太原东太堡类型》,《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陕西人民出版,1994年,100-104页。
    2阎向东:《论忻定及太原盆地夏时期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3严志斌:《试析长冶小神遗址二里头时期遗存》,《北方文物》1999年第1期。
    4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
    5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忻州游邀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
    6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8年。
    7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1-21页。
    8胡建、郭宝利、赵曙光:《山西商代考古学文化的若干问题》,《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252-262页。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汾阳峪道河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11期,961-965+972页。
    10马升、段沛庭:《山西汾阳县宏寺遗址调查》,《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59-64页。
    11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陕西人民出版,1994年,91-99页。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乐、韩炳华编著:《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孝义柳湾煤矿二十九亩地采集的夏时期遗存》,《文物季刊》1994年第1期,32+31页。
    1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榆社台曲遗址发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山西长治小神遗址》,《考古》1988年第7期,577-583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小神遗址》,《考古学报》1996年第1期,63-110+143-154页。
    16郭勇:《山西长子县北郊发现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198-201页。
    17沈振中:《忻县连寺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67-68页。
    18蒋刚:《论白燕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27-37页。他在该文中还
    2蒋刚:《论白燕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27-37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乐、韩炳华编著:《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1蒋刚:《论白燕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27-37页。还原文中所说的旌介类型还包括浮山桥北墓地的遗存。
    2田建文:《天上掉下个晋文化(上、下)》,分别见于《文物世界》2004年2、3期,53-60、26-31页。
    1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167-184页;原文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乐、韩炳华编著:《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张忠培、朱延平、乔梁:《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283-290页;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科学出版社,2013年,173-174页;田建文:《灵石旌介商墓与山西商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39-44+61页。
    4蒋刚:《论白燕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27-37页。原文还包括浮山桥北墓葬。
    1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325-352+395-404页;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9-13+52-129页。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02-1110页;朱凤瀚:《由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看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考古学报》2013年第1期,1-28页。
    1寿田:《太原光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遭遇》,《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57-59页;谢希恭:《光社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合刊,28-32页。
    2高礼双:《太原市南部许坦村发现石棺墓葬群》,《考古》1962年第9期,508+9-11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狄村、东太堡出土的陶器》,《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1-6页;郭淑英:《太原东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文物季刊》1994年1期。
    4桥北考古队:《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347-394页+图版一至十二。
    1田建文:《初识唐文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1期,2004年,9-15页;田建文:《灵石旌介商墓与山西商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39-44+61页。
    2张天恩:《晋南已发现的西周国族初析》,《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50-56页。
    1侯毅:《山西滹沱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报告》,《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
    2忻州考古队:《山西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289-299页。
    3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杨建华、蒋刚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3-43页。
    4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忻州游邀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
    5蒋刚:《论白燕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27-37页。
    1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47-56页。
    2吕智荣:《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4期,76-77页。
    3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144-146页。
    4蔡亚红:《李家崖文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李伯谦先生将这些青铜器墓葬遗存命名为石楼-绥德类型(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167-184页);以瓦廖诺夫、沃浩伟、蒋刚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这些青铜器遗存划分为石楼类型和保德类型(瓦廖诺夫:《商代至西周中国北方诸小族的考古遗存—年代、分布及其文化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研讨会》,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92年;沃浩伟:《晋陕高原商周时期青铜器分群研究》,杨建华、蒋刚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56-67页;蒋刚:《南流黄河两岸出土青铜器的年代与组合研究》,杨建华、蒋刚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68-84页);朱凤瀚先生认为应该划分为晋西北山地的石楼类型和陕东北山地的绥德类型(朱凤瀚:《由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看商人与北方族群的联系》,《考古学报》2013年第1期,1-28页)。而本文更倾向于第二种分法,并且认为石楼类型遗存也应该是李家崖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保德类型应该与李家崖文化有过并行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保德类型人群的移动性和武装性更强。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北甘泉县史家湾遗址》,《文物》1992年第11期,11-25页+图版九。
    2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39-76页;原文载于《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3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47-56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家崖》,文物出版社,2013年。
    5胡松梅、吕智荣:《李家崖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家崖》,文物出版社,2013年。
    6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考古实习组、陕西省考古所商周研究室:《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第6期,30-31页。
    1吕智荣:《李家崖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发展》,《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356-357页。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3-13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邵晶、孙战伟、徐菱、刘小玲:《陕西黄陵县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6日第005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黄陵县旅游文物局:《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期,3-10+图版一至六。
    3孙周勇、孙战伟、邵晶:《黄陵寨头河战国墓地相关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
    期,79-86页。
    1乌恩岳思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47-50页;蒋刚:《燕山南麓夏至早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与文化格局》,《公元前
    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111-147页。
    2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年第1期,8-13页。
    3蒋刚:《燕山南麓夏至早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与文化格局》,《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111-147页。
    1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河北怀来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25-28页。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涞水渐村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第S1期,220-229页。
    3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440-449页。
    4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17-34页。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考古》1984年第9期,769-797页。
    6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考古学报》1954年第1期,77-82页。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滦南东庄店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9期,775-778页。
    8唐山市文物管理所、滦南县文物管理所:《唐山滦南县东八户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6年第2期,5-8页。
    9资料未发表,见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卢龙县东干各庄遗址》,《考古》1985年第11期,980-984页。
    11陈卓然:《三河市新集东达屯出土陶器》,《文物春秋》2000年第2期,51页。
    12保定市文管所:《涿州市松林店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96年第2期,9-25页。
    1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上、下),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4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工作队、房山文教局:《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59-60页。
    1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燕山出版社,1990年,34页。
    16廊坊文物管理处、香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香河县庆功台村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文物春秋》1996年第6期。
    1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燕山出版社,1990年,31-32页。
    18邹衡:《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233-270页。
    1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昌平张营:——燕山南麓地区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173-176页。
    20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97年149-162页;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8期,698-705页;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311-323页。
    21天津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877-893页。
    22天津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577-586页。
    2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35-174页。
    1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蒋刚:《商末周初:围坊三期文化与张家园上层文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173-197页。
    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第4期,246-258+228+图版一至四。
    2林沄:《早期北方式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云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289-295页;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3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4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37-49+102页。
    1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15-30页;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8-15页。
    2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37-49+102页。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7),1983年,67-74页。
    4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37-49+102页。
    5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15-30页。
    6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8-15页。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7),1983年,67-74页。
    8简报中只提及到有5座殉牲墓,故我们统计的殉牲率是可能性的最低值。
    1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231-242页。
    2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23-40页。
    3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第5期,41-51页。
    4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23-30页+图版七。另1979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材料尚未发表。
    5张学武、陶宗冶:《河北张家口市泥河子村出土一批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7期,94-95页。
    6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文物春秋》1999年第6期,31-32页。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17-35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一、二、三、四),文物出版社,2007年。
    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一、二),文物出版社,2009年。
    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龙庆峡别墅工程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北京文物与考古》第4辑,1994年,32-45页。
    1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第5期,41-51页。
    2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23-40页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龙庆峡别墅工程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北京文物与考古》第4辑,1994年,32-45页。
    1转引自林沄:《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林云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20-30页。从此文中可知,1978年发掘的一百多座墓葬中普遍有殉牲,且数量较多。殉马的数量不是很多,且集中在随葬青铜礼器的较大型墓葬中。他还根据该墓地殉马少于草原地区的特点,并结合白庙遗址有厚达半米以上的居住文化层,认为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此与游牧文化无关,只是有重视畜牧业的传统。
    2根据杨建华先生的介绍,白庙墓地的墓号共有110个(包括被扰乱的墓葬),其中有21座殉牲墓(参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一书的130页)。
    3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23-30页+图版七。
    4易振华:《河北宣化白庙墓地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北方文物》1998年第4期,8-17页。
    5小田木、治太郎著、袁香译:《北方青铜器文化墓葬动物殉牲及其地域性特征》,《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568-582页。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17-35页。
    3靳枫毅:《北京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殉牲制度研究》,《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116-166页。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一),文物出版社,2007年。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一),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一、二),文物出版社,2009年。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一、二),文物出版社,2009年。
    1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100页。
    1张忠培:《辽宁古文化的分区、编年及其他》,《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77-81+6-9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111-144+194-207页。
    3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1-39页。
    4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534页。
    5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3期,197-210+186+219-220页。
    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8期,31-44+101-103+107页。
    7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2期。
    8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组:《辽宁建平县喀拉沁河东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1期,973-981+1003页。
    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第5期,399-417+481-482页。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义县向阳岭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3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41-82页。
    11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第6期,497-510+578页。
    12凌源县博物馆、朝阳市文物普查队:《凌源萧杖子村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祭祀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178页。
    13高美璇:《兴城县仙灵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124页;《兴城县仙灵寺商周时期古遗址发掘收获》,《锦州文物通讯》总2期,1985年。
    14孙国平:《朝阳胜利山三角城子遗址群调查记》,《辽宁文物》1982年第12期。
    1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12期,619-621页。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117-140+204-211页。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215-243+279-282页。
    3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12+81+13-22页。
    4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9期,43-49页;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31-39+102页。
    5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咀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420-429+484页。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敖汉旗范杖子古墓群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22-25+图版一。
    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1-8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9赤峰考古队:《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77-81+6-9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111-144+194-207页。
    1张镇洪:《建平县水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兽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57-63页。
    2转引自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的形成过程》,《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39-76页。
    1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朝阳县魏营子西周墓和古遗址》,《考古》1977年第5期,306-309页。
    2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94-116页。
    3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朝阳县魏营子西周墓和古遗址》,《考古》1977年第5期,306-309页。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第5期,399-417+481-482页。
    5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2期。
    6刘谦:《锦州山河营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6年第10期,873-881页。
    7张家口市文物石叶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第5期,41-51页。
    8王云刚、王国荣、李飞龙:《绥中冯家发现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1期,51-55页。
    9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县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第12期,644-645+7页。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义县向阳岭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
    13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41-82页。
    11孙思贤、邵福玉:《辽宁义县发现商周铜器窖藏》,《文物》1982年第2期,87-88页。
    12高美璇:《兴城县仙灵寺商周时期古遗址发掘收获》,《锦州文物通讯》1985年第2期。
    13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第6期,387页。
    14喀左县文化馆:《记辽宁喀左县后坟村发现的一组陶器》,《考古》1982年第1期,108-109页。
    1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79-98页。
    2热河省博物馆筹备处:《热河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16-27页。
    3《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协会》,《顾乡屯》(第二辑),1942年。
    4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喀左县北洞发现殷代青铜器》,《考古》1973年第4期,225-226+257+270-271页。
    5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喀左县山湾子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7年第12,23-27+43+28-33+97-100页。
    6喀左县文化馆:《记辽宁喀左县后坟村发现的一组陶器》,《考古》1982年第1期,108-109页。
    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77-81+6-9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111-144+194-207页。
    9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537-539页。
    10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58-72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704-712页。
    11贾鸿恩:《翁牛特旗大泡子青铜短剑墓》,《文物》1984年第2期,50-54页。
    12董文义:《巴林右旗发现青铜短剑墓》,《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13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西林县大井古铜矿1976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138-146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215-243+279-282页。
    15李逸友:《内蒙古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年第6期,276-277+323页;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27-39+148-159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117-140+204-21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304-308+391页。
    1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
    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年,23-58页。
    1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页。
    2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齐拉墓地调查》,《北方文物》1996年第3期,8-10+14页。
    3杨建华:《夏家店上层文化在中国北方青铜器发展中的传承作用》,《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136-150页。
    4М.П.Грязнов. Аржан---Царский курган ранне скифского времни(阿尔然——早期斯基泰时期的皇陵). Ленинград,198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417-426+图版五、六。
    6王鹏:《周家地墓地研究——兼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亡与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统计的个数主要以头骨为主,但是当一座墓葬中仅出现下颌骨或下颌骨、牙齿等时,也算作一个个体。
    2王鹏:《周家地墓地研究——兼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衰亡与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224-251页。
    2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63-71+130-135
    3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等:《朝阳袁台子》,文物出版社,2010年。
    4锦州市博物馆:《辽宁锦西县乌金塘东周墓调查记》,《考古》1960年第5期,7-9+4页。
    5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辽宁锦西县邰集屯小荒地秦汉古城址试掘简报》,《考古学集刊1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
    7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297-309页。
    8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18—25。
    9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年,23-58页。。
    10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297-309页。
    11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科学出版社,2013年,542-543页。
    12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6-19页。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2陈全家:《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第2期,107-118页。
    1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297-309页。
    1Price, E. O., Animal Domestication and Behavior, CABI Publishing, Oxford. p.11,2002.
    2Diamond, J, The Worst Mistake in the History o f t he Human Race, Discover Magazine8, pp.99-103,1987.
    3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2001年第5期,51-58页。
    4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讨札记》,《文物》1981年第2期,79-85页。
    5张居中:《兽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130页。
    1杨建华:《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3期,40-42页。
    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编,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2-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