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经济法的司法救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中国经济法诞生以来,围绕经济法诉讼的形态、意义和独立性的争议就一刻未曾停息,实践中也几经起落变迁。但无论分歧大小,经济法实体权利需要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的不可诉现象,大量的经济法规则并未成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同时,与经济法诉讼相关的理论也存在众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如经济法是否存在独立的责任制度,经济法是否具有可诉性,是否有必要建立独立的经济法诉讼程序,经济法诉权的特点与理论基础,经济法诉讼区别于民事诉讼的特性,近年来学界热议的公益诉讼与经济法诉讼的关系,等等。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经济法诉讼现状和特性的基础上,就理论变革和制度建构两方面对上诉问题作一初步解答,全文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我国经济法司法的缺失及其成因。本文基于从问题出发的角度,第一章中先简要回顾了中国经济法司法的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指出了目前经济法司法救济制度在立法上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其成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复杂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经济法纠纷接近司法的障碍。外部因素包括国家权力行使的方式的限制、立法指导思想的制约、司法功能特性与实践做法的局限、经济诉讼历史变迁造成误区、诉讼理论和学术偏好的影响等。内部因素则与经济法本身的特性相关,如经济法泛法化现象、经济法权利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失等。
     第二章——我国经济法司法救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法司法救济的重要意义,其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规范权力的行使、促使责任的承担、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维护公共利益与社会伦理,推动经济法理论体系的完善等。此后,本章归纳了经济法纠纷的几种类型,分析了经济法纠纷的特性,指出其与传统民事诉讼的关键不同点:当事人地位的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针对经济法纠纷的特点,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经济法司法救济的方案,从理论变革和制度建构两方面入手。理论上,首先需要明确经济法的可诉性,针对宏观调控法的可诉性的争议,文章具体论证了宏观调控法的可诉性。其次,基于经济法纠纷的特性,应革新传统的诉权理论。制度上,在简要分析现有的与经济法诉讼相关的主要学说的优缺点后,结合我国司法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现有的诉讼法同时设立经济法特别司法程序以适应解决经济法纠纷的需要的思路。
     第三章——经济法诉权。经济法诉权问题关系到经济法司法救济的启动,是解决经济法诉讼问题的核心。经济法诉讼往往涉及到扩散利益的保护,客观上要求诉权的扩张,而这与传统的诉权理论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诉权的行使方式亦和传统诉权相异。本章从传统诉权的理论出发,以法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方式,特别针对经济法和经济法诉权的外部性问题,以成本-收益方法,讨论了经济法诉权适度扩张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限制,为构建具体的经济法诉讼制度奠定基础。
     第四章——我国经济法司法救济制度框架。经济法司法救济合理的制度模式可建立在改革目前三大诉讼制度并设置经济法特别诉讼程序的基础之上,但经济法特别诉讼程序并不等于经济法公益诉讼,公益诉讼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章分别分析了现有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对解决经济法纠纷的局限,提出了变革建议。改革民事诉讼的核心在于实现对小额多数权利的救济,重点是完善小额诉讼程序和群体诉讼程序;改革行政诉讼的核心在于制约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尤其是对无直接相对人的非具体行政行为的进行监督,重点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放宽原告的资格和贯彻行政赔偿责任等。本章最后探讨了以经济法公益诉讼为主的经济法特别司法程序的利弊和可行性。
     第五章——经济法特别司法程序总论。本章具体研究经济法特别司法程序的建构。首先,提出了经济法特别司法程序的两大原则,平衡与效率。其次,主要以经济法公益纠纷为例,并结合其他经济法私益纠纷的特点,研究经济法特别司法程序的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证据制度、诉讼费用、审判机构、法律责任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具体问题。
     第六章——典型经济法纠纷与司法程序专题。实务中,因经济法本身的特性,涉经济法纠纷也存在多种复杂的形态,而很难适用一种统一的司法程序,甚至需要运用多种司法程序综合处理。因此,本章中选取了几类在中国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纠纷,分专题探讨如何改革现有的司法程序以适应解决这些纠纷的需要,主要研究了财产征用、环境污染、国有资产保护、政府采购和反垄断等几类典型的经济法纠纷的司法救济程序。
Ever since the economic law was born in China, disputes surrounding the forms, significance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economic law have never stopped. It has been modified several times in judicial practice.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dispute, a set of judicial remedy proceedings is required to match substantive rights of the economic law, because many cases are currently impractical in li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most rules of the economic law have been hard to refer to in practical judicial judgment. At the same time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ori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law: whether an independent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itigable are attached to the economic law;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dependent litigation system of the economic law;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litigant right; wha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conomic litigation and the civil litigation,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interest action and the economic litigation. Based on a research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law in our country and integrating the study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thesis explores into the economic litigant right and gives some solutions to the above question. It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judicial remedy system for economic law under the existing judicial system. It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entitled by deficiency with the economic law litigation and its causes.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in our country.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dicial remedy system of the economic law are noted and the causes are analyzed.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combine to hamper its access to justice. The external factors include restriction and limi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restriction of guiding principle of legislation, restraints of jurisdiction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 gray area caused by variation of economic litigation, influence of litigant theory and academic preference. The internal factor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ic law, such as generalization of economic law, uncertainty of economic rights and the default of an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system.
     Chapter 2 is entitled by necess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judicial remedy system of the economic law in our country. In the chapter 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a judicial remedy system is dealt with firstly: it will be instituted to secure the legal rights, standardiz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define responsibilities, strengthen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over the society, safeguard public interest and maintain social ethics and help to perfect theoretic system of the economic law. And, economic disputes are discussed in the chapter.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isputes are analyzed and its differences with the civil litigation are pointed out: the parties are on an equal standing rather formally than substantively, which results in procedure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comes up with some ways for the solution, starting with reform of the theoretic base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ystem. In theory, litigant possibility of the economic law, especially the macro-control law, should be re-defined, and traditional theory about litigant right should be reformed. In system,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of major doctrines on economic litigation, reform of the existing procedure law and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judicial procedure of economic law to solve economic disputes are put forward.
     Chapter 3 is entitled by economic litigant right. The economic litigant right has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remedy system of economic law. It is central to solving of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litigation. Economic litigation requires expansion of litigant right objectively, a fact that runs counter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n litigant righ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igant right and combining the law with the economics, and with a special view to tackle the external problems of economic law and economic litigant right, necessity and the restriction in practice of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litigant right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 of a specific economic litigation system is discussed.
     Chapter 4 is entitled by frame of judicial remedy system of economic law. A rational judicial remedy system of economic law is based on reform of the existing three litigation procedure and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judicial procedures of economic law. However, the special judicial procedures of economic law differ from the public economic interest action in that the public interest action is only a part of it. In this chapter limits of application of civil litig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litigation in settlement of economic disputes are discussed and reform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Central for reform of the civil litigation is the realization of aids in right granted to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on litigation lies in tightening of supervision of state intervened economy. In the end of the chapter the special economic litigation system featuring public economic interest action is discussed.
     Chapter 5 is entitled by overview of special judicial procedure of economic law. Structure of the special judicial procedure of economic law is set out. Two principles of equilibrium and efficiency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procedure are introduced, and public economic disputes and personal economic disputes are illustr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matters related to the special judicial procedure of economic law, such as scope of accepting cases, jurisdiction, parties, evidence system, litigation fee, tribunals, legal responsibilities and judge's discretion.
     Chapter 6 is entitled by typical economic disputes and the judicial procedures. Due to its special features, economic related disputes vary greatly and a uniform judicial system is hardly applicable when weighing these dispute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judicial procedure is thus required. In the chapter several economic disputes typical in the country are discussed in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necessity to reform the current judicial system. Judicial remedy proceedings, such as in expropri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ion of state owned asset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antimonopoly are discussed.
引文
1 顾培东等:《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新红:《经济法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 徐武生:《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6 颜运秋:“经济法应有其司法保障”,《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第62页。
    7 孙本鹏、甘培忠:《中国经济审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8 相关调查见王亚新等主编:《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4页。
    9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0 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第56页。
    11 童之伟:“法律关系的内容重估和概念重整”,《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第24页。
    12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13 关于司法权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可参见鲁篱:“论最高法院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现代法学》2006第6期,第107页。
    14 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第24页。
    15 单飞跃、罗小勇:“经济法程序理念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93页。
    16 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17[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18 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19 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20 沈飞、朱道林、毕继业:“政府制度性寻租实证研究——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4期,第3页。
    21 单飞跃、罗小勇:“经济法程序理念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93页。
    22 石佑启:“论行政救济的有效化”,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四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23 单飞跃、刘思萱:“竞争诉讼机制研究”,《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第124页。
    24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25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26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27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8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29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30 孙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31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32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33 Roger Cotterell:The Sociology of Law:An Introduction,Butterworths,1984,p.58.
    34 Jan Van Dunner."Narrative Coherence and its Function in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 and Legisl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6,vol.44,pp 463-478.
    35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36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37[德]拉德部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北京: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38[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39 沈敏荣:《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40[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41[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6页。
    42 鲁篱:“论最高法院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107页。
    43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44 J.Willard Hurst(1959),"Introduction",in Francis W.Laurent(1959),The Bussiness of a State Trial Court,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os
    45 M.Weber.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vol.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1069.
    46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47 漆多俊、王新红:“接近司法——经济法的诉讼问题”,王全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48 吴小英:“关于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6页。
    49 顾培东等:《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50 在相当长时期,我国法学界以及司法实践界都将经济法理解为“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或者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就是经济法,以经济法代替民法的现象十分突出,经济审判庭也正是在这种观念基础上才得以建立,所以,经济审判庭实际上也是代替民事审判庭行使职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民法观念发展成熟后,越俎代庖的经济审判庭也当然要被撤销。见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33页注释1。
    51 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52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53 单飞跃、罗小勇:“经济法程序理念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93页。
    54[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55[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5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莱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页。
    57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58 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第24页。
    59 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8页。
    60 程信和:“经济法基本权利范畴论纲”,《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38页。
    61 陈乃新:“经济法的重要范畴:剩余权与经济安全权”,《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第14页。
    62 颜运秋:“经济诉讼独立的法理分析”,《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第68页。
    63[英]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64 邓小荣:“契约、身份与近现代民法的演变”,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99、739-741页。
    65[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66 陶清德:“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的两面”,《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第120页。
    67 Towards a Realistic Jurisprudence(Copenhagen,1946),p112.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344页,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69[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2页。
    70 邱本:《经济法原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71 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扑”,《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第13页。
    72 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扑”,《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第13页.
    73 金蓉:“政府合法违约补偿金60天内到位”,《重庆商报》,2007年6月1日。
    74 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杜,2004年版,第156页。
    75 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扑”,《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第13页。
    76 李志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三位一体”性之解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6页。
    77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78 韩志红:“试论经济法中民事责任的实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第8页。
    79 郝晓玲、董玉明:“经济法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实证研究”,《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2页。
    80 Robert S.Summers,"Evalution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60 Cornell Law Review,November,1974,No.1,pp.1-52.
    81[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英国人的权利和人类的权利》,唐文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82[美]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83[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盛平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25页。
    84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8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莱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86 曹诗权:“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司法》,2004年第2期,第54页。
    87 漆多俊、王新红:“接近司法——经济法的诉讼问题”,王全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88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89 漆多俊、王新红:“接近司法——经济法的诉讼问题”,王全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90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9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6页。
    92[日]小岛武司:《司法制度的历史和未来》,汪祖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209页
    93 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94 Cass Sunstein,"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Lessons From South Afica",Chicago 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Working Paper No.12.
    95 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第1页。
    9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4页.
    97[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盛平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25页.
    98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页。
    9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9页。
    100 冯军、张丽霞:“纠纷解决与社会控制——我国最高法院的若干功能解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140页。
    101 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102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
    103 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104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105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106[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真谛》,蔡彦敏、徐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107 Santa Monica:"Class Action Dilemmas",CA: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1999,p10..
    108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09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10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11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12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113[日]金泽良雄:“消费者政策的意义及其观点”,《法学家》增刊总合特集NO.13,第27页.
    114 Cappelletti,Vindicating the Public Interest,p.519.转引自[德]H·盖茨:“扩散利益的保护——接近正义运动的第二波”,[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115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116[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页。
    117[日]小岛武司著:《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118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
    119 Hemann Kantorowicz:The Definition of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p.79.
    1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8页。
    121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杜,2002年版,第281页。
    122 Hemann Kantorowicz:The Definition of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p.79.
    123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50页。
    124[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123页.
    125 Chayes,"The Rule of the Judge in Public Law Litigation,"Harvard Law Review 89(1976):pp,1307-1309 转引自[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注释[76].
    126 章谦凡:《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27 邢会强:“宏观调控行为的不可诉性探析”,《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第64页。
    128 邢会强:“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法分析”,《法学》,2003年第5期,第25页。
    129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616页。
    130 齐建辉:“经济法运行的正当程序机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40页.
    131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132 刘振彪:《国家宏观调控演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33 颜运秋、李大伟:“宏观调控行为可诉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7页。
    134 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Harper and Rown Press 1996.p.34.
    135 朱瑞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史教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347页.
    136 王新红:“经济法的可诉性障碍及其克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第131页。
    137 鲁篱:“论最高法院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107页。
    138 冯娟:“高院司法解释迫使银行抬高房贷门槛”,《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3期,第46页。
    139 顾培东等:《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140 孟庆瑜:“论中国经济法的诉讼保障机制——中国经济诉讼的反思与重构”,《法学论坛》2002年第2期,第93页。
    141 韩志红:“经济法应当有自己特殊的诉讼制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6页。另外,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344页也持相似观点,只不过认为应成为“公益经济诉讼”而非“经济公益诉讼”.
    142 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第108页。
    143 郭玉军、陈云:“我国经济法诉讼程序制度新论”,《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5月,第58页。
    144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45 周叶中:《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页。
    146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147 由嵘:《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48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149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150[法]狄骥著,钱克新译:《宪法论——法律规则和国家问题》(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16-217页.
    151 转引自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152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6页。
    153 王永福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244页。
    154 左卫民等著:《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注:原文的诉讼权虽与诉权存在区别,但诉权包括在诉讼权之内。
    155 Kenneth E.Scott,"Two Models of the Civil Process",Stanford Law Review,Vol.27.937.1975,p.937.
    156 颜运秋:“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契合性分析”,《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第92页.
    157 Lord Denning:The Discipline of Law,London,Butterworth,1979,p.256.
    158 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25页.
    159[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9页。
    160 范战平:“论环境权的不确定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69页。
    161 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162 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163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64[日]山木户克己:“诉的利益之法构造——诉的利益备忘录”,吉川追悼文集(下),转引自[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页.
    165[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166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167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168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69 Scruoos Howard Radio v.FCC.316U.S.4,14(1942).
    170 Associated Industries v.123F.2d694,704(2d Cir.1943).
    171 徐卫:“论诉讼信托”,《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第107页。
    172 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第139页.
    173 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第139页.
    174 伍玉功:《公益诉讼制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5页.
    175 王甲乙等:“当事人适格之扩张与界限”,台湾《法学丛刊》,第159期,第120-141页。
    176 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177[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78[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179[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上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80[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181[美]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页。.
    182 谭忠东、饶继红:“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知识产权》,1999年第4期,第21页.
    183[德]于尔根·巴泽多,“限制与促进竞争的经济管制”,董一梁、刘鸿雁译,《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3期,第376页。
    184 应飞虎:《为什么需要干预》[J],《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185[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政治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2页。
    186 周毅之:“对经济合理性论证的政府不经济的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1月,第94页。
    187[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188[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189[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190[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191[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192[意]莫诺·卡佩莱蒂等,《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民事诉讼》,徐昕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6页。
    193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194 群体博弈的囚徒困境表现为:如果每个人作出一定的行为(例如每个消费者均就产品质量提起诉讼),则所有人的情况就都会得到改善(比如企业的不当行为被禁止,消费者权益得到改善),但是,单个的消费者显然会认为,如果我一个人提起诉讼,那么我得承担负担全部的成本,但只能得到收益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这样做是不值得的。参见:[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195[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196[美]波斯纳:《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版,第313页。
    197 Jules L· Coleman,"Economics and the Law:.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Law",Ethics,Vol94.No.4,1984,p668.
    198[美]波斯纳:《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版,第313页。
    199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河南省方城县检察院就国有资产流失提起民事诉讼以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至今提起的民事诉讼已有近二百起,在已判决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全部胜诉。参加别涛:“论环境公益与环境公诉”,《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3期,第107页。
    200 Mr.Chief Justice Burger in United States v.Richardson,418 U.S.166,179(1973).
    201[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页。
    202[日]小岛武司著:《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203[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204[日]小岛武司著:《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205 王翔:“威斯康星州的小额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报》,2004年4月2日。
    206 王亚琴、曹海荣:“日本小额诉讼制度”,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asp?id=2520。
    207[日]小岛武司著:《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208 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41页.
    209 李婧:“小额诉讼程序:法理、质疑与完善——兼谈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第166页。
    210 刘敏:“裁判请求权与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第52页.
    211 王建新、陈立:“现代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人民法院立案程序的重塑”,《中共成都市委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47页。
    212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13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214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15 郭云忠、张庆彬:“群体诉讼的起诉成本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25页。
    216 《哥伦比亚法律词典》,第511页,转引自庄淑珍、董天夫:“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和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法商研究》,1996年第2期,第77页.
    217 Black's Law Dictionary(Second pocket edition),West Group,2001 p.103.
    218[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219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220[日]谷口安平:“集团代表诉讼法案与概论”,《法学家》第25号。
    221[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222 Jack B.Weinstein:"Some Reflections on United States Group A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Fall 1997,45 Am.J.Comp.L.833
    223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24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225 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226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227[美]约翰·H·贝斯纳、马太·绍斯、杰西卡·戴维森·米勒;“集团诉讼中的律师:私人检察官抑或私利牟取者?”,史长青译,《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145页。
    228 陈志武:“证券集团诉讼在美国”,郭峰主编,《证券法评论》2002年第2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02页。
    229[美]约翰·H·贝斯纳、马太·绍斯、杰西卡·戴维森·米勒:“集团诉讼中的律师:私人检察官抑或私利牟取者”,史长青译,《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145页。
    230 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231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232 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233 江伟、贾长存:“论集团诉讼”,《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第12页。
    234[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235 于胜刚:“构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思考”,《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3期,第35页。
    236[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237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第74页。
    238 张晋红:《民事之诉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239 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第227页。
    240 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第227页。
    241[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242 Chester I.Bamard,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243 高静、杨会新:“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86页。
    244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45 赵凌:“为公益而战,法律人身先士卒”,《南方周末》,2003年8月28日。
    246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47 陈英:“从一起房地产案件看共同诉讼的法律问题”,《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71页。
    248 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第3页。
    249 左卫民等著:《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78页。
    250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页。
    251 石佑启:“论行政救济的有效化”,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4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252 马怀德:“行政诉讼范围研究”,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253 于安:《德国行政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254 王名扬:《外国行政诉讼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
    255 曹炜、陈菲:“论纳税人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32页。
    256 贺晶:“浅议行政诉讼被告之确立标准”,《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5页。
    257 胡肖华:《行政诉讼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258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259[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260 杨俊锋:“行政公益诉讼之理论整合与制度构造”,《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第73页。
    261[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262 Thorsonv.A-G of Canada(No.2X1974)43 DLR(3D)1.转引自[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263 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修订六版),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361页。
    264 前引金蓉:“政府合法违约补偿金60天内到位”,《重庆商报》2007年6月1日。《重庆市行政许可补偿暂行办法》规定了补偿的申请、原则、范围以及补偿方式的确定、补偿金到位的时间补偿的申请、原则、范围以及补偿方式的确定、补偿金到位的时间。
    265 李大良:“我国行政赔偿范围刍议”,《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第119页。
    266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267 Shami Chakrabarti,Julia Stephens and Caoilfhionn Gallagher,"Whose Cost the Public Interest?",Public Law,2003,p.697.
    268 Abram Chayes,"The Role of Judge in Public Law Litigation",Harvard Law Review,Vol.89:1281,No7,1976.p.1284.
    269 Abram Chayes,"Public Law Litigation and the Burger Court",Harvard Law Review,Vol.96.4,No.4,1983,p.4.
    270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271[日I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71页。
    272 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273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274 韩志红:“经济法应有自己特殊的诉讼制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6页。
    275[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276[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277 伍玉功:《公益诉讼制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78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
    279[美]约翰·H·贝斯纳、马太·绍斯、杰西卡·戴维森·米勒:“集团诉讼中的律师:私人检察官抑或私利牟取者?”,史长青译,《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145页。
    280 杨立新:“新中国民事行政检察前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3页。
    281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课题组:“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282 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283 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284[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85 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68页。
    286 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47页。
    287 杨立新:“民事行政公诉制度研究”,转自杨立新民法网,2006年1月18日。
    288 别涛:“论环境公益与环境公诉”,《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3期,第107页。
    289 吴允波:“民事公诉'正快速步入法制社会”,《大众日报》,2003年6月12日。
    290 陈亚都、蔡毅彬:“浅议我国民事检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方向”,《检察文苑》,2004年3月19日。
    291 蔡卓:“公益诉讼:推动人权从民间做起”,《公益时报》,2004年6月9日。
    292 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3页。
    293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294 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第227页。
    295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329页。
    296 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68页。
    297 林忠明:“业主炒物业,判决支持谁?”,《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30日。
    298 林忠明等:“福州中院终审支持“业主炒物业”,《人民法院报》,2004年5月18日。
    299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300 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145页。
    301[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302 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68页。
    303 陶红英:“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法学评论》,1990年第6期,第11页。
    304[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305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306 王小星:“200卡不通清华学子起诉”,《文摘报》1998年2月12日。
    307[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0页。
    308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41页
    309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10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311 叶明:“公益诉讼的局限及其发展的困难——对建立新型经济诉讼的几点思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第31页。
    31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莱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399页。
    313 艾克曼:《财产法的经济基础》(1975年)第14页,转引自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264页。
    314 吴易风:“效率·公平·稳定——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第32页。
    315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316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317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210页。
    318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319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320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页。
    321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322 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323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324 曾繁正:《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325 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327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328 陈一云:《证据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329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330[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109页。
    331 张建权:“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选择”,《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93页。
    332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333 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334 陈国义:“民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理论、概念及举证责任在德国环境损害赔偿事件的适用及其转变”,《法学丛刊》第160期。
    335 肖贤富:《现代日本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336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337 纪红勇:“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初探”,《法律适用》,2001年第9期,第49页。
    338 如《著作权法》规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实践中对该规定的理解认为河里开支包括必要的律师费。
    339[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67页。
    340 Coalition of Citizens for a Challenge v.Metropolitan Authority,(1993),122 N.S.R.(2d),103D.LR.(4th) 409(S.C.T.D.),at 22.
    341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342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Review of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for Legal Aid Eligibility for Civil legal Aid",a Consultation Paper.
    343 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130页。
    344 相关的调查和数据可见详见贺欣:“我国经济案件数量近年意外下降的原因考察”,《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页。
    345 左卫民等著:《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41页。
    346 左卫民等著:《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53-154页。
    347 宋冰编:《读本:美国和德国的司法制度与司法程序》,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348 曾红东:“科学借鉴外国经验痛盲目与国际接轨的论争”,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2页。
    349 左卫民等著:《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66页。
    350 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第137页。
    351[意]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353 张卫平:“民事诉讼“释明”概念的展开”,《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第101页。
    353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354 郑春燕:“论民众诉讼”,《法学》,2001年第4期,第14页。
    356 熊晖:“异化与回归: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正当性考辩”,《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第159页。
    357 王正立、姜贵善、刘伟:“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用程序比较研究”,《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第3期,第5页。
    358 熊晖:“异化与回归: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正当性考辩”,《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第159页。
    359 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6页。
    360 陶信平、李江鸿:“土地征收中公益性目的被泛化的根源及对策”,《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第25页。
    361 沈飞、朱道林、毕继业:“政府制度性寻租实证研究——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8期,第3页。
    362 赵云海:“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缺陷及改革建议”,《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地17页。
    363 包毅:“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立法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5页。
    364 包毅:“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立法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5页。
    365 曾珊:“松花江污染事件是否存在行政赔偿的法律空间——从行政不作为违法的角度看”,《法学》,2006年第2期,第30页。
    366 王新红:“论企业国有资产的诉讼保护”,《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36页。
    367 王新红:“论企业国有资产的诉讼保护”,《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36页。
    368 王新红:“论企业国有资产的诉讼保护”,《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36页。
    369 王全兴、管斌:“政府采购制度研究”,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370 胡伟、程亚萍:“政府采购的性质:一种经济法上的认识”,《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页。
    371 余凌云:《行政契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372 余凌云:《行政契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373 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374 湛中乐、杨君左:“政府采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第19页。
    375 胡伟、程亚萍:“政府采购的性质:一种经济法上的认识”,《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页。
    376 王周欢、葛敏敏:“政府采购救济机制比较研究”,《中国政府采购》,2005年第12期,第62页。
    377 False Claims Act,31 U.S.C.§3729-3733,:http://www4.1aw.cornell.edu/useode/31/stⅢch37schⅢ.html,visited on March 5,2007.
    383 崔林林:“美国和德国反垄断法若干问题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2年第9期,第127页。
    384 郑鹏程:“美国反垄断法三倍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第165页。
    385 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23页。
    386 Clare Deffense.,"A Farewell to Arms: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Based Standing Analysis in Antitrust Treble Damages Actions",72 Calif.L.Review.437(May,1984).
    387 王健:“德国竞争法的私人执行“,《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第96页。
    388 郑鹏程:“美国反垄断法三倍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第165页。
    389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390 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莱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英国人的权利和人类的权利》,唐文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美]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波斯纳:《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版。
    1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上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3.[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政治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5.[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真谛》,蔡彦敏、徐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0.[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1.[英]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2.[英]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3.[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4[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盛平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25.[德]拉德部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北京: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6.[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7.[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8.[法]狄骥著,《宪法论——法律规则和国家问题》(第1卷),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9.[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0.[意]莫诺·卡佩莱蒂等,《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民事诉讼》,徐昕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1.[意]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意]桑德罗·斯奇巴尼:《司法管辖权审判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4.[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日]小岛武司:《司法制度的历史和未来》,汪祖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6.[日]小岛武司著:《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7.[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8.[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40.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3.顾培东等:《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4.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5.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6.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9.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0.沈敏荣:《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1.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2.左卫民等著:《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3.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伍玉功:《公益诉讼制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李响、陆文婷:《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孙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9.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邱本:《经济法原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1.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4.王新红:《经济法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5.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6.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8.王亚新主编:《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9.徐武生:《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0.孙本鹏、甘培忠:《中国经济审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75.王名扬:《外国行政诉讼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6.于安:《德国行政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展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8.朱瑞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史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79.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宋冰编:《读本:美国和德国的司法制度与司法程序》,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1.由嵘:《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曾繁正:《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83.肖贤富:《现代日本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4.章谦凡:《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85.刘振彪:《国家宏观调控演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6.王永福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87.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8.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89.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1.张晋红:《民事之诉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92.胡肖华:《行政诉讼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修订六版),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版。
    94.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5.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7.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8.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9.陈一云:《证据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1.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2.余凌云:《行政契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3.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4.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5.李国海:《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106.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7.周叶中:《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8.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美]约翰·H·贝斯纳、马太·绍斯、杰西卡·戴维森·米勒:“集团诉讼中的律师:私人检察官抑或私利牟取者?”,史长青译,《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
    2.[德]于尔根·巴泽多:“限制与促进竞争的经济管制”,董一梁、刘鸿雁译,《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
    3.[日]金泽良雄:“消费者政策的意义及其观点”,《法学家》增刊总合特集NO.13。
    4.[日]谷口安平:“集团代表诉讼法案与概论”,《法学家》第25号。
    5.颜运秋:“经济法应有其司法保障”,《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
    6.颜运秋:“经济诉讼独立的法理分析”,《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
    7.颜运秋、李大伟:“宏观调控行为可诉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8.颜运秋:“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契合性分析”,《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9.颜运秋:“论反垄断诉讼的公益性”,《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卷第3期。
    10.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11.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扑”,《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12.单飞跃、罗小勇:“经济法程序理念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3.单飞跃:“经济法的法权利范畴研究”,《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14.单飞跃、刘思萱:“竞争诉讼机制研究”,《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15.邢会强:“宏观调控行为的不可诉性探析”,《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
    16.邢会强:“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法分析”,《法学》,2003年第5期。
    17.韩志红:“试论经济法中民事责任的实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
    18.韩志红:“经济法应当有自己特殊的诉讼制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9.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0.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21.王新红:“经济法的可诉性障碍及其克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22.王新红:“论企业国有资产的诉讼保护”,《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3.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24.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5.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26.陈瑞华:“程序性制裁制度研究”,《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
    27.应飞虎:“为什么需要干预”,《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28.翟继光:“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当代法学》,2004年7月。
    29.郝晓玲、董玉明:“经济法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实证研究”,《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0.李志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三位一体”性之解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1.谢晖:“独立的司法与可诉的法”,《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32.王全兴、管斌:“经济法学研究框架初探”,《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
    33.程信和:“经济法基本权利范畴论纲”,《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4.陈乃新:“经济法的重要范畴:剩余权与经济安全权”,《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35.陶清德:“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的两面”,《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36.童之伟:“法律关系的内容与概念重整”,《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37.鲁篱:“论最高法院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现代法学》2006第6期。
    38.徐国栋:“民法典与权力控制”,《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39.王军:“国企改革与国家所有权神话”,《中外法学》,2005年3月。
    40.史际春:“论规划的法治化”,《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41.冯军、张丽霞:“纠纷解决与社会控制——我国最高法院的若干功能解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42.冯娟:“高院司法解释迫使银行抬高房贷门槛”,《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3期。
    43.贺欣:“我国经济案件数量近年意外下降的原因考察”,《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44.范战平:“论环境权的不确定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5.王甲乙等:“当事人适格之扩张与界限”,台湾《法学丛刊》,第159期。
    46.谭忠东、饶继红:“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知识产权》,1999年第4期。
    47.周毅之:“对经济合理性论证的政府不经济的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1月。
    48.孟庆瑜:“论中国经济法的诉讼保障机制——中国经济诉讼的反思与重构”,《法学论坛》,2002年第2期。
    49.郭玉军、陈云:“我国经济法诉讼程序制度新论”,《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5月。
    50.李婧:“小额诉讼程序:法理、质疑与完善——兼谈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51.刘敏:“裁判请求权与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52.郭云忠、张庆彬:“群体诉讼的起诉成本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3.庄淑珍、董天夫:“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和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法商研究》,1996年第2期。
    54.江伟、贾长存:“论集团诉讼”,《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
    55.于胜刚:“构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思考”,《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3期。
    56.高静、杨会新:“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7.陈英:“从一起房地产案件看共同诉讼的法律问题”,《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8.曹炜、陈菲:“论纳税人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9.贺晶:“浅议行政诉讼被告之确立标准”,《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0.杨俊锋:“行政公益诉讼之理论整合与制度构造”,《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61.李大良:“我国行政赔偿范围刍议”,《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
    62.杨立新:“新中国民事行政检察前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63.杨立新:“民事行政公诉制度研究”,转白杨立新民法网,2006年1月18日。
    64.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65.别涛:“论环境公益与环境公诉”,《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3期。
    66.陈亚都、蔡毅彬:“浅议我国民事检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方向",《检察文苑》2004年3月19日。
    67.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8.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69.陶红英:“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法学评论》,1990年第6期。
    70.叶明:“公益诉讼的局限及其发展的困难——对建立新型经济诉讼的几点思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71.吴易风:“效率·公平·稳定——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72.张建权:“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选择”,《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73.陈国义:“民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理论、概念及举证责任在德国环境损害赔偿事件的适用及其转变”,《法学丛刊》第160期。
    74.纪红勇:“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初探”,《法律适用》,2001年第9期。
    75.方流芳:“民事诉讼收费考”,《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76.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77.张卫平:“民事诉讼“释明”概念的展开“,《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78.郑春燕:“论民众诉讼”,《法学》,2001年第4期。
    79.李累:“略论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的缺陷”,《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80.熊晖:“异化与回归: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正当性考辩”,《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
    81.王正立、姜贵善、刘伟:“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用程序比较研究”,《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第3期。
    82.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3.赵云海:“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缺陷及改革建议”,《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4.包毅:“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立法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5.曾珊:“松花江污染事件是否存在行政赔偿的法律空间——从行政不作为违法的角度看",《法学》,2006年第2期。
    86.胡伟、程亚萍:“政府采购的性质:一种经济法上的认识”,《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7.湛中乐、杨君左:“政府采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88.王周欢、葛敏敏:“政府采购救济机制比较研究”,《中国政府采购》,2005年第12期。
    89.武叶帆、赵若愚:“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诉讼地位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90.孙荣玲、吕春燕:“日本反垄断法的特点研究”,《法学杂志》,2002年第3期。
    91.崔林林:“美国和德国反垄断法若干问题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2年第9期。
    92.郑鹏程:“美国反垄断法三倍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93.王健:“德国竞争法的私人执行”,《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94.陶信平、李江鸿:“土地征收中公益性目的被泛化的根源及对策”,《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95.沈飞等:“政府制度性寻租实证研究——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4期。
    96.曹诗权:“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司法》,2004年第2期。
    97.王建新、陈立:“现代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人民法院立案程序的重塑”,《中共成都市委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98.吴小英:“关于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99.徐卫:“论诉讼信托”,《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
    100.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101.[美]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3.曾红东:“科学借鉴外国经验痛盲目与国际接轨的论争”,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北京: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04.王全兴、管斌:“政府采购制度研究”,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05.石佑启:“论行政救济的有效化”,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4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06.马怀德:“行政诉讼范围研究”,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07.“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课题组:“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08.邓小荣:“契约、身份与近现代民法的演变”,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9.漆多俊、王新红:“接近司法——经济法的诉讼问题“,王全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10.陈志武:“证券集团诉讼在美国”,郭峰主编:《证券法评论》2002年第2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1.谷晓峰:“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之分担”,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民事行政诉讼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112.余晖:“行政性垄断如何终结”,《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4月25日。
    113.王翔:“威斯康星州的小额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报》,2004年4月2日。
    114.齐建辉:“经济法运行的正当程序机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论文,2006年3月。
    1.Roger Cottcrcll:The Sociology of Law:An Introduction,Butterworths,1984,p.58.
    2.Jan Van Dunner:"Narrative Coherence and its Function in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 and Legisl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6,vol.44,pp 463-478.
    3.J.Willard Hurst(1959),"Introduction",in Francis W.Laurent(1959),The Bussiness of a State Trial Court,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
    4.M.Weber: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vol.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1069.
    5.Robert S.Summers,"Evalution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60 Cornell Law Review,November,1974,No.1,pp.1-52.
    6.Cass Sunstein,"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Lessons From South Afica",Chicago 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Working Paper No.12.
    7.Santa Monica:"Class Action Dilemmas",CA: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1999,p10..
    8.Hemann Kantorowicz:The Definition of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p.79.
    9.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Harper and Rown Press 1996.p.34.
    10.Kenneth E.Scott,"Two Models of the Civil Process",Stanford Law Review,Vol.27,937,1975,p.937.
    11.Lord Denning:The Discipline of Law,London,Butterworth,1979,p.256.
    12.Scruoos Howard Radio v.FCC.316U.S.4,14(1942).
    13.Associated Industries v.123E2d694,704(2d Cir.1943).
    14.Jules L.Coleman,"Economics and the Law: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Law",Ethics,Vo194.No.4,1984,p668.
    15.Mr.Chief Justice Burger in United States v.Richardson,418 U.S.166,179(1973).
    16.Black's Law Dictionary(Second pocket edition),West Group,2001 p.103.
    17.Jack B.Weinstein:"Some Reflections on United States Group A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Fall 1997,45 Am.J.Comp.L.833
    18.Chester I.Bamard,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19.Shami Chakrabarti,Julia Stephens and Caoilfhionn Gallagher,"Whose Cost the Public Interest?",Public Law,2003,p.697.
    20.Abram Chayes,"The Role of Judge in Public Law Litigation",Harvard Law Review,Vol.89:1281,No7,1976.p.1284.
    21.Abram Chayes,"Public Law Litigation and the Burger Court",Harvard Law Review,Vol.96.4,No.4,1983,p.4.
    22.Hohman,JZ 1975,S.593;KO,a.a.O,S.91FN.198.
    23.Coalition of Citizens for a Challenge v.Metropolitan Authority,(1993),122N.S.R.(2d),103D.LR.(4th) 409(S.C.T.D.),at 22.
    24.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Review of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for Legal Aid Eligibility for Civil legal Aid",a Consultation Paper.
    25.Clare Deffense,"A Farewell to Arms: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Based Standing Analysis in Antitrust Treble Damages Actions",72 Calif.L.Review.437(May,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