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朱子语类》文献语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门人讲学问答的记录。该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论述范围很广,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都有涉及。《朱子语类》不仅是研究朱熹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古白话研究的一部重要语料。目前学术界对於《朱子语类》的语法研究已十分深入透徹,但对於该书的版本研究、词汇研究还很薄弱。
     本文的研究,立足於稀见文献来考察宋代文人语言。全文分上下雨个部分,上编是《朱子语类》文献研究,下编是《朱子语类》词汇研究。全书一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朱熹与《朱子语类》,其次造行了学术回顾,总结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朱子语类》研究的盛况、取得的主要成就,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研究通行本《朱子语类》及成书之前的几个重要版本。本章依次考述了宋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和《晦庵先生语缘大纲领》、明抄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和《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朝鲜徽州古写本《朱子语类》、黎靖德本《朱子语类》。重点介绍了《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朝鲜徽州古写本《朱子语类》和黎靖德本《朱子语类》。版本的考述,反映了通行本《朱子语类》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的发展脈络。
     第三章为中华本《朱子语类》与宋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的异文比较。本章首先介绍了古籍吴文对於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从异文文字、异文词语、异文与文化史、中华本文本校释四个方面封宋刻本造行了全面的校勘整理。
     第四章为中华本《朱子语类》与朝鲜古写本《朱子语类》具文比较。本章著重从异文词语与中华本文本校释两个方面考察朝鲜本的学术价值。
     第五章研究《朱子语类》的文献学价值。朱熹的思想体系,多半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表述出来的。因此,《朱子语类》包涵了朱熹大量的文献学思想,涉及注释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传统小学等。
     第六章和第七章集中研究《朱子语类》的复音词。第六章界定了复音词,并考察了《朱子语类》复音词的分布情况。《朱子语类》的复音词,主要包括理学词、一般社会文化常用词和宋代方俗词、口语词。第六章集中考释了《朱子语类》中的“经画”、“顽麻”、“名件”、“榻翣”、“包罩”等十五个方俗词。第七章继续探讨《朱子语类》的复音词。第一节结合异文词语,对论辨析了《朱子捂类》中的48组同义词。第二节从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三种词性,封输辨析了《朱子语类》中的28组反义词。第三节考察了《朱子语类》中“急躁\躁急”、“大小\小大”、“根本\本根”、“迫促\促迫”、“学问\问学”等31组同素异序词语。第四节研究《朱子语录》复音词的新词新义,一共考察了《朱子语类》中的新词39个,新义22例。其次对《汉语大词典》提出商补,指出失收复音词21例,书证滞后45例。最后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7个异文词语:“稱贴”、“发撝”、“桔橰”、“秋採”、“困善”、“错总”、“落莫”。
     第八章对论《朱子语类》中的多音节词语。三字格和四字格的大量使用,是《朱子语类》作为文人口语的重要特徵。本章按结构分颊考释了120个三字格,133个四字格。这些三字格、四字格,正统的文献和辞书一般不收,但确是研究宋代口语和方言的重要材料。
     第九章总结阐述《朱子语类》的语体特徵、语言特点和研究价值。
As the record of the analects between Zhu Xi and his disciples, Zhu Zi YuLei systematically involves the ideology of Li Xue from Zhu Xi in a large scale from nature to human ki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ideology from Zhu Xi and the necessary corpus for ancient vernacular study as well. Scholars obtain great accomplishment for the grammatical research in Zhu Zi YuLei nowadays. However, some aspects are still not achieved such as version and vocabulary.
     Basing on the rare ancient texts to study its language, the two parts in this thesis are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ancient texts in the first part and the vocabulary in the second respectively.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of Zhu Xi and Zhu Zi YuLei, the summary about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approache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popular Zhu Zi YuLei and several important versions before this. Some versions are studied and narrated chronologically in this chapter such as Hui An,Mr Zhu s Analects and Program of Hui An's analects in Song Dynasty, Hui An, Mr Zhu's Analects and Program of Hui An's analects in Ming Dynasty, ancient manuscript Zhu Zi YuLei in Huizhou of Korea and Zhu Zi YuLei of Li Jingde with focus on the last two and Hui An, Mr Zhu s Analects. The study and narration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ar Zhu Zi YuLei.
     Chapter Three comes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Zhu Zi YuLei of Zhonghua Version with the variant text of Hui An, Mr Zhu s Analects in Song Dynasty. The importance of ancient variant text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is involved as the former part of this chapter and the latter is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of the copy in Song Dynasty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language, the words, cultural history in the variant text and correction of Zhonghua Version.
     The comparison of variant text between of Zhonghua Version and Korean version of Zhu Zi YuLei is Chapter Four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cademic value in Korean version from words in variant text and correction of Zhonghua Version.
     The key in Chapter Five is the value of bibliography in Zhu Zi YuLei. Since the ideology from Zhu Xi is the statemen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to the ancient texts, Zhu Zi YuLei covers plenty of bibliography from Zhu Xi, including exegetics, textual criticism, discrimination studies, textual criticism and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so on.
     Chapter Six and Chapter Seven are about the double-syllable words in Zhu Zi YuLei. The defin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ouble-syllable words in Zhu Zi YuLei are in Chapter Six. The double-syllable words in Zhu Zi YuLei are the words of Li Xue, general social words, dialects in Song Dynasty and colloquial words. The focus in Chapter Six is the explanation of fifteen dialectical words in Zhu Zi YuLei, including Jinghua, Wanma, Mingjian, Tasha and Baozhao etc. Chapter Seven is the research of the double-syllable words in Zhu Zi YuLei as well. The first part in this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48 pair of synonyms combined with those in the variant text. The discrimination of 28 pair of antonyms about verbs, nouns and adjective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econd part.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31 groups of allotropies such as Jizao/Zaoji, Daxiao/xiaoda, Genben/Bengen, Pocu/Cupo, Xuewen/Wenxue and so on. 39 new double-syllable words and their new meanings are in next part, and the complement is offered in Chinese Dictionary involving 21 omitted double-syllable words and 45 lagged examples. The explanation is followed, including Chengtie, Fawei, Jigao, Qiucai, Kushan, Cuozong, Luomo in Chinese Dictionary.
     Chapter Eight focuses on the multi-syllable words in Zhu Zi YuLei. It is the mark for the a scholar to use a lot of three-syllable and four-syllable words in his spoken language and 120 three-syllable words and 133 four-syllable words ar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ir structures and kinds. They are the colloquial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although these three-syllable and four-syllable words do not appear in main ancient texts and dictionaries.
     It is the conclusion of stylistic features, language features and academic values from Zhu Zi YuLei in the last chapter.
引文
1 钱穆《朱子新学案 朱子学提纲》第一册第1页,巴蜀书社1986年8月。
    2 《宋元学案》卷48《晦翁学案》。
    3 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提要,正文第1-2页。
    4 参见王懋竑《朱熹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287-288。
    5 据高令印考证,朱熹从政整整有七年,而不是《宋史》所载的“立朝才四十余日”, “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三年,知南康军二年,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九个月,知漳州一年,知潭州二个月,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四十日,累计方逾七年。”可参见高令印《朱熹事跻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6 徐时仪《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捂研究上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7 见《朱子语类》后序。
    8 见《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
    9 详细内容,可参见邓艾民《朱熹与朱子语类》。
    10 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11 刘子瑜《<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第4-5页。
    12 关於《语录字义》和《宋代朱熹全书的口语研究》的相关论述,转引自赵金丹的《<朱子语类>新词新语初探》结论第5页。
    13 日本朱子学的研究成就,可参见石立善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一文,该文有多处涉及到日本《朱子语类》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14 徐时仪《略输<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5 徐时仪《<朱子语类>的学术价值考输》,徽州社舍科学,1999年第1期。
    16 《朱子语类》全书字数约为一共二百零二万。这一数字与中华本第一册出版信息显示2300千字、有的研究者所称的230万,甚至320万有很大出入。该数字的得出,是经笔者将中华本电子本与中华本原书逐字对照,删去原电子本重复的、错误的部分,认真校正后,电脑对校正后的电子版统计的结果。
    17 转引自盐见邦彦的《<朱子语类>口语语汇索引》编辑后记。
    1 “刘大口”,该刻工名字最后一字残。
    2 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第224页。
    3 关於宋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日本学者藤本信夫在《朝鲜本<朱子语类>考》一文的注释中有提及。汲古书院於昭和51年11月刊的《中国访书志》一书中有《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的介绍,藤本信夫以注的形式保存在《朝鲜本<朱子语类>考》中。
    4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一册序《池州刊朱子语录后序》第2页。
    5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一册第52页。中间方框为文字残损,似为“又”或“更”。此段文字在《朱子抄释》卷二有部分保留。
    6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一册。中间方框为文字残损,无法辨认。
    7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八,第三册第3页
    8 同上,“伏义八卦”为小字。
    9 同上,第4页。此句话在《文公易说》卷十九有保留。
    10 同上,第9页。
    11 同上,第15页。
    12 同上,第33页。
    13 同上,第36页,“平声”为小字。这句话在《文公易说》卷五有保留。
    14 同上,第38页。
    15 同上,第41页。
    16 同上,第50页。
    17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八,第三册第54页。《文公易说》卷十一有保留。
    18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八,第三册第54页。
    19 同上,第66页。《文公易说》卷十七有保留。
    20 同上,第79页。《文公易说》卷二有保留。
    21 同上,第80页。《文公易说》卷六有保留。“今程传已无之际字”八字为小字。
    22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九,第四册第4页。
    23 同上。
    24 同上,第7页。
    25 同上,第8页。
    26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第四册,第14页。
    27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一第四册,第2页。
    28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一第五册,第12页。
    29 同上。
    30 同上,第30页。
    31 同上,第32页。
    32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八,第六册第11页。另,该段下有小字“此条所记未备”。
    33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八,第六册第32页。
    34 同上,第41页。下有小字“当考”。
    35 见《朱子捂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6页第4段。
    36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一册,第三页。
    37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5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7-8页。
    38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87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28页。
    39 《朱子语类》,960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一册第21页。
    40 《朱子语类》819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一册第23页。
    41 《朱子语类》881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一册第26页。
    42 《朱子语类》1895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八,第三册第51页。
    43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27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33页。
    44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第15页。
    45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28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34页。
    46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9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八,第40页。
    47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1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七,第2页。
    48 见《朱子捂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0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七,第19页。
    49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12页。《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八,第31页。
    50 见方彦寿《朱熹书院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第56-59页。
    54 “论”下三字残。
    55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1版第224页。
    56 徐德明《朱熹著作版本源流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25-127页。
    57 朱杰人等《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第14册,1-2页。
    58《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日本)中文出版社,1982年,第9—11页。
    59 姚瀛艇《黄士毅与<朱子语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63页。
    60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页第2段。
    61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7页第3段。
    62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9页第1段。
    63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82页第5段。
    64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2页第6段。
    65 见《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2页第6段。
    66 王春琴《也谈朝鲜古写本<朱子语类>的校勘价值》,《商业文化》,2007年第5期,第120页。
    83 胡适《<朱子语类>的屋史》,《胡适文集》卷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22-424页。
    84 见《朱子语类卷目》考订。
    85 《饶后录 后序》
    86 《朱子语类大全》序
    87 《朱子语类大全》序
    88 《朱子语类卷目》
    89 具体可参见徐德明《朱熹著作版本源流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26-129页。
    90 见和刻本《朱子语类》卷首《日本珍藏朱子语类版本一览》,(日本)中文出版社出版,1982年。该书据日本宽文八年(一六六八)京都山形屋书肆刻本影印。
    1 朱承平《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岳麓书社,2005年7月,前言。
    2 同上,第1页。
    3 对应异文,是指在同一字位或句位上不同版本文字的互对。非对应异文,是此同一版本有此字此句,另一版本卻缺乏与之对应的字句。人们常说的版本异文,一般也主要是指对应异文。
    4 苏杰《<三国志>异文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第27-28页。
    5 广义的古今字是指古字和今字书写形式不同,意义完全形同的字。鉴於与异体字和通假字的区分难读以及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仅从粗放型的角度展现《朱子语类》的异体字和通假字,以及一部分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假字,但字形接近的异文文字——形近字。欠妥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6 《汉语大字典》第4728页。
    7 《汉语大字典》,2140页。
    8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76—277页。
    6 胡双宝《易混易错祠语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302页。
    10 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276—277页。
    12 《勉斋集》卷三十九。
    13 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508页。
    14 周秉钧《古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63-165页。
    1 《汉语方言大辞典》,5341-5342页。
    2 参见《汉语方言大辞典》4743—4751页所词例。
    6许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4年第一版,2367页。
    7 《朱子读书法》,卷一。
    8 《朱子语类》卷十八。
    9 《晦庵集》卷六十四,《答赵民表》。
    10 转引自《宋代文献学研究》,张富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11 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三十四,1631页、1922页。
    12 《朱子语类》卷八十,2022页。
    13 《朱子语类》卷十,165页。
    14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3091页。
    15 《朱子语类》卷八十七,2226页。
    16 《朱子语类》卷四十,1037页。
    17 《朱子语类》卷五十二,1249页。
    18 《朱子语类》卷四十六,1176页。
    19 《朱子语类》卷十一,193页。
    20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3325页、3299页。
    21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3327页。
    22《朱子语类》卷一百五,2626页。
    23《朱子语类》卷八十七,2227页。
    24《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3269页。
    25《朱子语类》卷八十四,2187页。
    26《文公易说》,卷二十三。
    27《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340-342百。
    28《朱子语类》卷七十八,1984页。
    29《朱子语类》卷七十八,1985页。
    30《朱子语类》卷七十九,2056页。
    31《朱子语类》卷八十,2076页。
    32《朱子语类》卷八十,2072页。
    33《朱子语类》卷八十,2077页。
    34《朱子语类》卷八十二,2141页。
    35《朱子语类》卷八十二,2142页。
    36《宋代文献研究》,张富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318-323页。
    37《朱子语类》卷十九,444页。
    38《朱子语类》卷七十八,1988页。
    39《朱子语类》卷八十二,2142页。
    40《宋代文献学研究》,张富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24-325页。
    41《朱子语类》卷一,7页。
    42《朱子语类》卷九十四,2368页。
    43《朱子语类》卷二,23页。
    44《朱子语类》卷二,21页。
    45《朱子语类》卷二,23页。
    46 宋人《宣和书谱》卷六:“方王安石以《字书》行於天下,而子韶亦作《字解》二十卷。大抵与王安石之书相违背,故其解藏於家而不传”。
    47 两段文字分别见《朱子语类》卷七十一,1782页和1783页。
    48《朱子语类》卷八十,2079页。
    49《朱子语类》卷八十一,2130页。
    50《朱子语类》卷八十四,2079页。
    51《朱子语类》卷五十九,1421页。
    52《朱子语类》卷一百三,2607页。
    53《汉语语法学史》,孙敘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54《朱子语类》卷十五,309页。
    1 《汉语白话发展史》,徐时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8-21页。
    2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中华书局,2001年。
    3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4 周薦《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5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1981年第1期。
    6 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尊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7 葛本仪《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587-588。
    8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7月,第94-100。
    11 郭庆林《<晏子春秋>词汇研究》,安徽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64页。
    12 转引自李文泽《宋代语言研究》,缐状书局,2001年,第102-103页。
    13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祠典》(汉英双语),2002年11月第2版,1714页。
    14 《朱子语类》卷一,第1页。
    15 王力《汉捂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546页。
    1 李敏辞《<朱子语类>词语义释》,《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 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14-117页。
    3 《汉语方言大辞典》,第170页。
    4 见《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二十八,《(?)渊录》,残本第三册第75页。
    5 《汉语白话发展史》,徐时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7-146页。
    6 《十驾斋餋心录》,(清)钱大昕,中卷十八。
    7 《禅宗语言概论》,张美兰,(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页。
    8 见《郡斋读书志》卷五下:《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外书》十二卷、《横渠先生语录》三卷、《横渠先生经学理窟》一卷、《元城先生语录》三卷《谭录》一卷《道护录》两卷、《龟山先生语录》四卷、《上蔡先生》语录三卷、《延平先生问答》一卷、《晦菴先生语录》四十三卷、《晦巷先生语续录》四十六卷、《朱子语畧》二十卷、《师诲》三卷《附录》一卷、《近思录》十四卷、《续近思录》十四卷、《五峰先生知言》一卷、《无垢先生心传录》十二卷等等。
    9 据张伯伟统计,宋代笔记小说中以“录”为名的,包括“笔录”、“闻录”、“谈录”等大约有四十多种。祥见《禅与诗学》,张伯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10 《朱子语类》卷十,162页。
    11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3036页。
    12 《朱子语类》卷四十四,1125页。
    13 《朱子语类》卷五,95页。
    14 心里体验法和体验涵詠法,群见《<朱子语类>的解释学思想研究》,张伟博,2008年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15 《朱子语类》卷一,8页。
    16 《朱子语类》卷十一,180页。
    17 转引自塩见邦彦《<朱子语类>口语语汇索引》后记。
    18《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39页。
    19《朱子语类学术价值考论》,徐时仪,徽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48-49页。
    20 徐时仪《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7—48页。
    21 祝敏徹《朱子语类句法研究》,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47-149页。
    22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害局,2001年第1页。
    23 王霎路《辞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24 徐时仪《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5页。
    25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第2664页。
    26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131页。
    27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0—148页。
    28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年,113百。
    29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
    30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827页。
    31 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803页。
    3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7年,第5333页。
    33 (清)允祹等《钦定大清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521页。
    34 (清)允祹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6页。
    35 (清)允祹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7页。
    36 (清)允祹等《钦定大清会典(景印文洲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6页。
    37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宋)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 宋嘉定九年刊刻(残卷)
    (宋)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 明抄本(残卷)
    (宋)朱熹 晦庵先生语录类要 明成化六年刻本
    (宋)朱熹 朱子语类(朝鲜古写徽州本) 日本: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朱熹 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朱熹 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元)脱脱等 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元)脱脱等 金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清)允祹等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白兆麟 校勘训诂论丛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蔡方鹿 朱熹与中国文化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蔡镜浩 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曹小云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曹炜 现代汉语祠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曹林娣 古籍整理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荣捷 朱子新探索——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陈荣捷 朱学论集——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陈荣捷 朱子门人——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陈光磊 汉语词法论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程湘清 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 北京:商务印害馆2003年
    程娟 辞汇专题研究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董志翘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辞汇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董志翘 中古近代汉语探微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董志翘 训诂类稿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
    董为光 汉捂词义发展基本类型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董秀芳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董秀芳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方彦寿 朱熹书院门人考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方一新 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 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符淮青 汉语中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
    高守纲 古汉语祠义通论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
    高文连 近代汉语词典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
    葛本仪 汉语词汇学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葛本仪 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6年
    郭良夫 辞汇与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郭在贻 训诂丛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郭在贻 训诂学 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郭芹纳 训诂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郭作飞 《张协状元》词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何九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敕瑞 《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胡适 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胡适 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双宝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2年
    黄金贵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黄侃 文字音韵训诂笔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韩陈其 汉语词汇论稿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蒋绍愚 汉语辞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蒋冀骋、吴福祥 近代汉语纲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蒋冀骋 近代汉语辞汇研究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蒋绍愚 古代汉语词汇纲要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江蓝生 古代白话说略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
    陆志伟 汉捂的构词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鲁国尧 鲁国尧自选集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李维琦 佛经释词 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
    李维琦 佛经续释词 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李宗江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9年
    李 申 近代汉捂文献整理与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文泽 宋代语言研究北京:線状书局2001年
    林庆彰 朱子学研究书目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
    陆宗达、王宁 训诂方法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陆忠发 现代训诂学探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刘坚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中富 实用汉语词汇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子瑜 《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梁晓红 等佛经音义与汉语祠汇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梁晓红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北京:北京捂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廖殉英 《全宋词》语言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罗竹风 汉语大辞典 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7年
    马清华 语义的多维研究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倪其心 校勘学大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文国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允中 汉语辞汇史概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濮之珍 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启功 汉语现象论丛 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齐佩瑢 训诂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钱穆 朱子学提纲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
    宋子然 古汉语词义丛考 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苏新春 汉语语羲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苏新春 汉语词汇计量研究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苏新春 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论文研究索引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苏新春 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苏宝荣 词义研究典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苏杰 《三国志》吴文研究 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孙常叙 汉语词汇 北京:商务印害馆2006年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 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束景南 朱子大传(全雨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田浩宋代思想史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谭耀炬 “三言二拍”语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吴金华 中古汉语词语考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吴金华 古文献整理与诂汉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吴金华 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辞汇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吴福祥 中古近代汉语研究(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汪维辉 束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汪维辉 《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懋竑 朱熹年谱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王艾缘 汉语的语词理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王彦坤 历代避讳字汇典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克芬 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宁 古代汉语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宁 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王锳 近代汉捂词汇语法散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王锳 词曲词语杂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王锳 《汉语大词典》商补 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王锳 宋元明市语汇释 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王锳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 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力 汉语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王罩 汉语词义系统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云路、方一新 中古汉语词语例释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云路、方一新 中古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王云路 词汇训诂论稿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德春 词汇学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伍宗文 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武占坤 汉语熟语通论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福祥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万献初 汉语构词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万久富 《宋害》复音词研究南京:凰凰出版社2006年
    吾三省 古代汉语八千词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魏达纯 近代汉语简论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向 熹 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徐振邦 连绵词概论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徐德明 朱熹著作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徐时仪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徐时仪 佛经音义概论 台湾:大千出版社2003年
    徐时仪 玄应《从经音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徐时仪 汉语白语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徐时仪 中华传统文化丛书——语言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徐时仪 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羲》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徐国庆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许威汉 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 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年
    许威汉 汉捂祠汇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许少峰 近代汉语词典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
    许少峰 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许保华、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
    (日)香坂顺一著江蓝生等译 白话语汇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日)盐见邦彦《朱子语类》口语辞汇研究索引 日本:中文出版社1985年
    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杨爱娇 近代汉语三音词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杨永龙 《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 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遇笑容 《儒林外史》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袁宾 近代汉语概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袁宾 宋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义禄《朱子语类》选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僳人等朱子全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庆之 佛典与中古汉语辞汇研究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
    朱承平 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 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祝敏徹《朱子语类》句法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邹永贤 朱子学研究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周荐 汉语辞汇研究史纲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
    周荐 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周荐 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
    周祖谟 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
    周光庆 古汉语词汇学简论 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
    周秉钧 古代汉语纲要畏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斌 汉语语法学 长沙: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相莳词曲语词汇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张能甫 郑玄注释语言辞汇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张志毅 辞汇语义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张志毅 辞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张志毅等 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张美兰 近代汉语语言研究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美 禅宗语言概论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张富祥 宋代文献学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趟克勤 古代汉语词汇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趟振铎 训诂学史略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趟国璋、潘树广 文献学大辞典 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
    詹鄞鑫 汉字说略 渖阳:辽宁教育出版1991年
    祝敏徹 朱子语类句法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戴从喜 朱子与文献整理 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6年
    姜勇仲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李敏辞《朱子捂类》的文献学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刘子瑜《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 博士论文2002年
    刘文正 《朱子语类》量词研究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唐贸清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 湖南师大博士论文2003年
    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 博士论文1999年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福建师大博士论文2006年
    韦伟《朱子语类》助动词研究南京师大硕士论文2006年
    杨文森 朱熹的文献学成就 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赵金丹《朱子语类》新词新语初探陕西师大硕士论文2007年
    郭庆林《晏子春秋》词汇研究,安徽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张伟博,《朱子语类》的解释学思想研究,2008年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曹娜 《朱子语类》四字语分析 理论界2006年10期
    曹儒 《朱子语类》四字语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1期
    崔 兰《朱子语类》“门限”和“石坐子”辩 文教资料2007年12期上
    刁晏斌 《朱子语类》中几种特殊的“被”字句汉语研究1995年
    董志翘 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 语言研究2005年5期
    高文盛 《朱子语类》中的让步连词“虽”及相关问题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5年5期
    党静鹏 汉语复合词内部形式与词义之间关联的考察 语言学论集2002年4期
    何理 浅析《朱子语类辑略》的“比”字句现代捂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5期
    金小栋 《朱子语类》词语义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12期
    何洪峰 释《朱子语类》中带“绰”字的词 郧阳师专学报1992年2期
    何洪峰 释《朱子捂类》中的“撮”“绰”——兼与袁庆述先生商榷 语文研究1996年3期
    蒋冀骋 俗语源简论 古汉语研究1990年2期
    蒋冀骋 近代汉语词义系统与辞书编纂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3期
    蒋绍愚 关於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 中国语文1989年1期
    李思明 《朱子语类》中单独作谓语的可能性“得”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2期
    李思明 《朱子语类》的处置式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4期
    李思明 《朱子语类》的让步复句 安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1期
    李士金 朱熹修辞学说的哲学精神 修辞学习2001年2期
    李士金 朱熹输明白平易的总体文风 修辞学习2002年4期
    李士金 朱熹理解修辞的实践意义 修辞学习2005年2期
    李士金 从《朱子语类》看朱熹的理想主义历史观 史学月刊2007年4期
    李敏辞 《朱子语类》词语义释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期
    李敏辞 《朱子语类》口语词释义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李文泽 《朱子语类》一书的动量词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 巴蜀书社2005年8期
    李文泽 《朱子语类》一书的动量词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 巴蜀书社2005年7期
    刘学智 《朱子语类》中朱熹所犯的一个错误辩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刘文正 《朱子语类》附加式双音量词及发展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
    刘又辛 训诂学与汉语词语词义研究语文1986年6期
    刘又辛、张博 汉语同族复合词的构成规律及特点 语言研究2001年1期
    罗丹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和“一般”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木霁弘 《朱子语类》中的时体助词“了” 中国语文1986年4期
    闵祥顺《朱子语类辑略》中的复音词的构词法 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4期
    黄志强、杨剑橘 论汉语词(?)双音化的原因 复旦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唐贤清 《朱子语类》中的副词“大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
    唐贤清 《朱子语类》副词“旋旋”杂议 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5期
    唐贤清 《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类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唐贤清《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语用分析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3期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大故”探析 船山学刊2003年2期
    唐贤清《朱子语类》中的“太”、“煞”与“太煞” 云梦学刊2003年3期
    唐贤清《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语羲、语法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唐贤清 从《朱子语类》的“索性”看汉语副词的发展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魏达纯 复音词的形成与修辞方法关系探讨 语文辅导1994年4期
    徐时仪 《朱子语类》词语考释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2期
    徐时仪 《朱子语类》词藉特点与隅 集美师专学报1993年3期
    徐时仪 《朱子语类》口捂词探义 徽州社会科学1995年4期
    徐时仪 汉语两个书面语系统与汉语词典编撰 辞书研究1997年5期
    徐时仪 《朱子捂类》文献价值考论 徽州社会科学1999年1期
    徐时仪 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2期
    徐时仪 白话俗语词研究的百年历程 文献2000年1期
    徐时仪 古白话及分期管窥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期
    徐规 新本《朱子语类》订误举例 文献2004年4期
    徐小波 《朱子语类》“把”字句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期
    徐国庆 论词汇体系研究的三个平面学 术交流1999年1期
    谢晓东 《朱子语类》中两条重要语录辩误 中国哲学史2004年1期
    徐鹏鹏 浅析《朱子语类辑略》的比喻特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
    徐鹏鹏 《朱子语类》中的词尾“然”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4期
    姚瀛艇 黄士毅与《朱子语类》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
    袁庆述 《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词考释 语文研究2990年4期
    姚振武 《朱子语类》词语杂释 中国捂文1993年6期
    杨永龙 《朱子语类》中“不成”的句法语义分析 中州学刊2000年2期
    王风 丛《朱子语类》看《周易本义》成稿过程 中国哲学史2003年4期
    王锳 古代白话词语与大型辞书修订 辞书研究1991年6期
    王锳 宋元明市语略论 语言研究1995年1期
    王树瑛 《朱子语类》中问句系统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王春琴 也输朝鲜古写本《朱子语类》的校勘价值 商业文化科教纵横2007年5期
    吴培德 《朱子语类》论《诗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武振玉 《朱子语类》中的“十分”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
    祝敏徹 《朱子语类》中的“地”“底”的语法作用 中国语文1982年3期
    祝敏徹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便”与“就” 中国语文通讯1983年6期
    章新传 《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 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2期
    周 莹 论《朱子语类》疑问句的语用特色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5期
    周 莹 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 中国语文2003年2期
    张慧远 《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 学术界2007年2期
    张清常 关於汉语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的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1期
    高歌蒂 朱子全书中所见的宋代口语Bulletin of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cs,30
    白寿彝 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杰人 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周年逝世800周年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朱杰人、严文儒 《朱子全收》与朱子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祝敏徹 王力学生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祝敏徹 近代汉语研究(1)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程湘清 宋元明汉语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叶朗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萃(哲学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朱子学舆21世纪国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北大中文系语法化舆语法研究(一)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北大中文系 语言学论装(二十三)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汉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四库全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