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特性,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以及农产品供给需求弹性小等因素都决定了政府干预农业的必要。纵观有唐一代,唐朝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一直努力改善实现农业效率的诸多条件。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指农业公共物品供给、土地资源配置及产权界定保护;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主要包括扶持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劳动力投入、健全粮食仓储体系和稳定粮食价格;收入分配职能,即农业收益分配,主要指农业赋税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分析归纳了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唐朝政府职能的特点,并从需求与供给的视角分析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现实社会中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对其内外环境的需求进行分析、选择和确认的结果,它是作为供给方的政府与作为需求方的社会在共同博弈中形成的。唐朝政府职能特点是:政治统治职能占主导并履行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其政治统治职能往往是通过举办和管理公共工程等社会服务来实现;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政府是决定职能供给的主导力量,形成了供给主导型的政府职能;从最基本的“守夜人”职能开始,宏观调控职能、政府管制职能、直接经营职能反映了唐朝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经济生活;针对农业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现象,唐朝政府表现出突出的农业经济职能。
     第二部分,考察了唐朝政府土地配置与产权保护职能。出于巩固政权,获取财政收入以及争夺劳动力的需要,以及政府掌握着大量土地资源并具备了土地配置政策实施需要的组织体制。唐政府通过建立以均田制为载体的土地产权结构保证了其制度供给意愿与小农的制度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均田制度管理成本,维持成本以及委托代理下监督管制成本却不容忽视,最终,均田制度下的交易费用逐渐增大而制度收益却逐渐减少且最终成本大于收益。唐政府对私人土地产权的保护,有着细致、缜密的规定。在对私人土地产权的保护中处处体现出国家主权意志和统治意志,反映出政策目标在于控制产权,政府干预和管制造成了私人产权的残缺。
     第三部分,考察了唐朝政府农业生产的保障职能。唐朝政府推行劝农政策和保证农时政策,劝课农桑作为地方行政官员的首要职责;从制定历法、农书修撰、提供耕牛、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农业虫害防治等方面考察了唐朝政府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职能;政府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保证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放宽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赋予了民众一定的迁徙权,社会流动带来了地区间的技术传播、扩散;“纳资代役”在唐朝的普遍推行,赋予了民众劳役的选择权,增加了劳动者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以正仓为主体的国家粮食储备、以“义仓”为主体的专项救灾储备和以“常平仓”为主体平抑粮价的粮食储备构成了唐朝粮食仓储体系,为唐政府履行灾荒赈济,平抑粮价,实现粮食安全以及维持农业再生产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考察了唐朝农业赋税制度。农业赋税实质上是农业收益分配问题,是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也是考察唐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渠道。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的制度变迁,既基于劳动力——土地相对价格的变化,也是唐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权衡了各自的成本收益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通过租庸调及两税法在内容、特点、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的制度缺陷等方面的考察,以及赋税蠲免政策,指出“黄宗羲定律”存在的根源,是帝制皇权拥有绝对的制税权,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在一种“软预算约束”和“软法律约束”之上以及委托—代理制下的“败德”行为。
     第五部分,以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为例考察了唐朝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首先归纳总结了唐朝农业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特征,表现为:政府主导型制度安排;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供给容易受到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的冲击,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农业公共物品供给中包含了大量力役投入。其次,考察了唐朝水利灌溉设施治理制度。以唐朝政府决策、组织、指挥、监督为主体的集权型的水利灌溉治理模式,行政权力在更大范围上的运用解决了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集体行动与“搭便车”问题。官办模式表现为,由政府颁布的正式的水利法规和规章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水利管理机构和不同层级职责明确的水利管理者;水利工程严格的申报程序;用水的分配与协调以及人员的调用安排等。唐朝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灌溉用水严格控制和管理,通过上游与下游用水量分配、农作物之间的浇灌顺序、灌溉时间等制度规定,确保了小农平等享用水利灌溉的基本权利。以官修为主的农田水利灌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并支撑了唐朝社会的强盛。
     第六部分,以唐后期的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考察了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的农业经济职能。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分权改革,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道节度使、州刺史所代表的地方政府成为辖区内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地方政府承接了一部分中央政府一直有心却无力承担的农业经济职能。地方政府更贴近于民众,更了解它所管辖区内民众的效用与需求,因而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更有可能使所提供的农业公共物品贴近当地实际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新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培养民力,保障税源,以及代贫穷户纳税,赈济救灾等。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促进了中晚唐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七部分,总结和评价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在国家力量作用下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对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各种要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和诱使作用,强调了制度是影响唐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源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源于唐朝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首先,从六个方面对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进行了总结。其次,从职能到位、缺位和越位三个方面总体评价了唐政府的农业经济职能。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印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唐朝政府履行农业经济职能,农业管理的各种政策、措施及其成效,我们应该是给予充分的肯定。
As 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lso the decisive productive sector throughout ancient times across the world, the public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the unstable fact of the industry and lack of demand elasticity of primary products, etc. All these bring out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roughout Ta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had strived and improved many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build a more efficient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means had been adopt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paper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in Tang Dynasty. And it is divided into six mai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functions of the Tang government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in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peasant economy. And also a summary of the economic functions of Tang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realistic society largely depend on their analysis, selection and confirmation on the demands of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y are what had been generate in the games between the supply side—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mand side which is the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ng government functions are:political domination functions were the dominant and also fulfilled certain social work functions. Their political dominations were achieved through the host and management of a series of social services such as public projects. Because of the absolute advantage position in political strength contras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power which the governments maintained, the government is the leading force that decided functions supply, which formed a supply-leading type of government function. From the most basic "night watchman" functions to macro-regulations, supervision functions and direct management, all reflected that Tang government had overall intervened social economic life; aimed at the phenomenon of'" market failure" during the operating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system, small-peasant economy is the core of the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s as it is the economic basis of Centralization political system. The Tang government showed promin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function.
     Chapter two is an investig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y protection functions of Tang government. For the sake of regime consolidation, financial income promotion and labor collection, the government got control of massive land resources and had developed organizational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allocation polic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based on land equalization, Tang government ensured the combination of needs of small-scale peasants and supply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a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dynasty agricultural economy. But it was not supposed to ignore the management costs, maintain costs and supervision costs under agency by agreement. Under land equalization system transaction cost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profits reduce as respond, finally cost more than earnings. Tang government had careful and meticulous provisions on private land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The will of state sovereignty and domination were reflected in all respects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land property rights. It shows the goal of the policy is to control property rights,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and regulation caused the damage of private property.
     Chapter three i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ang government. Tang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policy for encouraging the peasants and ensuring the farming seasons. The primary duties of local officials were to encoura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investigate Tang government's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moting functions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rom the formulating of calendars and farming books, the offering of farm cattle, the promoting of advanced farming tools, the exterminating of pests, etc. The government had adopted various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labor shortages; Having eased the restrictions of laber flow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given the right of migration to people. The social mobility brought the transmissions and spreading of technologies in the regions. The right of managing one's (?)labor time at will were given to the peasants for the widely spreading policy of "offering money instead of labor" in Tang dynasty. It offered the people some choices concerned corvees. "Store up grains against a lean year" is another agricultural economy (?)nction performed by the Tang government. "Perennial Storage" as the main part of State grain reserves; "Relief Storage" as the heart of special disaster relief reserves and the "Fair Storage" which main function is to stabilize the grain price, these made up the grain storage systems of Tang Dynasty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isaster relief, food prices regulation,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pter four is about Tang dynasty agricultural tax system. Agricultural taxes is essentially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income distribution, also is a matter of interests relationship issues between country and peasants, and actually a way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ang government used to obtain revenue. The system transition from'"Zu-Yong-Diao system" to "Liang-Shui-Law" is either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price change between labor and land, and the rational choice that made by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fter a judgement on their own cost-benefi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both "Zu-Yong-Diao system"'and "Liang-Shui-Law" of their contents. characteristics,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existed institutional defects, etc, And the policy of reduction taxes, the author indicate that the root of'Huang Zongxis Law" is that the system with imperial and monarchy has absolute right on taxation; Tax revenue system based on a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nd "soft law constraint" as well as bad behavior under commission-agency system.
     Chapter five is an investigation of supply system of agriculture public goods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exact example of water conservancy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Firstly, a summarization of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in Tang dynasty. Assume as:the government--leading system; top to bottom supply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supply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from other financial expenditure project; the system itself is with larger instability;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farmers; The great deal of human input which contained in the agricultural public goods supplies. Secondly, a investigation on management system of irrigation facilities of Tang dynasty. The extensive adop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solved the collective action and "free-rider" problen in wider range of public goods supplying. The executive order-style system which principal i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organization, direction and supervision perform specific (?)formal water conservancy rules and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perfect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ion from central to local governments; different levels of water conservancy officials with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strict notification procedur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coordination; personnel arrangement, etc.
     Chapter six is the finance system reform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central Tang dynasty resulted in the feudal provincials, which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s became the real surplus takers and controllers of their administrative areas. Some of these Magistrates had positively performed agricultural economy functions, lots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had been organized and therefor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of the southern region in the middle-late of Tang dynasty.
     Chapter seven is a summa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functions of Tang dynasty government. First, the summ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functions of Tang dynasty government are from six aspects.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 innovation under the power of nation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of leading and luring the various elements that arouse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system is the endogenous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ang dynasty.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based on both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system changes that leading by Tang dynasty government. Second, an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function of Tang government in three aspects as: the function in place, vacancy and offside ones.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function of Tang dynasty government explains that the authoritarian centralized system was the guarant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For the positive result that the Tang government obtained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functions,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other measures we should give fully affirmation and reference.
引文
①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页。
    ②高王凌:《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18页。
    ②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94年版.第1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①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通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①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费维恺:《宋代以来的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③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992年版,第115、183页。
    ④魏丕信:《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6页。
    ①参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上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胡如雷:《中国封建杜会形态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65-164页。
    ②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第271贞.第284贞。
    ③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范楚玉:《应当重视历代封建地主政权对传统农业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张安福:《唐朝农民家庭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③林廿泉:《秦汉封建国家的农业政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①邹浣:《中国20世纪政治与西方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年第4期。
    ②高王凌:《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
    ③秦晖:《帝制时代的政府权力与责任:关于‘大小政府’的中西传统比较问题》,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com.sort.php/358
    ④武力:《中国与欧美政府经济职能演进的历史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⑤王玉茹:《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⑥王懋林、窦秀升:《政府力的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魏明孔:《中国前近代社会国家的经济职能》,《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②姜锡东:《政府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政府职能与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251页、242页。
    ①姜锡东:《经济史研究的创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科斯、诺思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吴承明:《谈百家争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③汪丁丁:《制度分析的特征及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张良:《制度研究的最新进展:历史比较制度分析》,2007制度经济学年会征文。
    ①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①荀悦:《申鉴》第一卷《政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j贞。
    ③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页。
    ④王仁波:《隋唐文化》,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198页。
    ②《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①《资治通鉴》卷226,代宗建中元年七月条。
    ①《唐会要》卷86《市》
    ②李锦绣:《唐朝财政史稿》,下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6页。
    ③《唐会要》卷88《盐铁》
    ④韦骧:《韦先生集》卷18《议榷货》,光绪二十二年丁氏嘉惠堂刻本
    ⑤弗兰茨·奥本海:《论国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页。
    ① 道格拉斯·C.诺思等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②《唐六典》卷20《台府寺》两京诸市暑令丞职掌条注文
    ③《旧唐书》卷12《德宗上》
    ④《旧唐书》卷13《德宗下》
    ⑤《新唐书》卷54《食货四》
    ⑥《新唐书》卷54《食货四》
    ⑦《旧唐书》卷49《食(?)下》
    ⑧《全唐文》卷541《(?)》
    ⑨《册府元龟》卷510《邦计部·重敛》
    ①《册府元龟》卷494《邦计部·山泽二》
    ②邓宏图:《历史上的“官商’一个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③贺耀敏:《中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②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4页。
    ①杜甫:《忆昔二首》,《全唐诗》卷220,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资治通鉴》216卷,唐玄宗天宝八年二月条
    ①(?)锦绣:《唐朝财政史稿》,上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99页。
    ②(?)麟:《从唐朝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1959年第12期。
    ③柳赞:唐律疏议序, 《唐律疏议》,国学基本丛书本, 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页。
    ①《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②《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③《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④《唐会要》卷57《尚书省》
    ①《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②《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③《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④《唐六典》卷19《司农寺》
    ⑤《旧唐书》卷44《职官三》
    ⑥《新唐书》卷49《百官志四下》
    ⑦《唐六典》卷30《三府督护州县官吏》
    ⑧《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唐六典》卷30《三府督护州县官史》
    ⑨《旧唐书》卷44《职官志二》
    ⑩《册府元龟》卷70《帝王部上》
    ①《新唐书》卷49《百官志四下》
    ②《通典》卷33《职官十五·州郡乡官》
    ③《文献通考》卷13《职役考》
    ④《通典》卷19《职官一》
    ⑤三见何汝泉:《唐朝使职的产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①宁志新:《唐朝营田使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2期。
    ②《旧唐书》卷180下《良吏传·姜师度》
    ③《新唐书》卷130《崔隐甫传》
    ④《新唐书》卷49下《百官四下》
    ⑤《旧唐书》卷146《于欣传》
    ⑥《册府元龟》卷503《邦计部·屯田》
    ⑦《全唐文》卷29《置劝农使诏》
    ①《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
    ②《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
    ③《唐会要》卷66《群牧使》
    ① 参见宁志新:《隋唐职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2,第171页,第261页。
    ②《新唐书》卷49上《百官志四》
    ①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内外诸使名》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书店,2001年版,第45页。
    ③《通典》卷23《职官五》
    ④《唐大诏令集》卷70敬宗《宝历元年正月南郊敇》
    1 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①《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
    ②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页。
    ①叶适:《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中》
    ②《宋文鉴》106卷《民议》
    ③《新唐书》卷52《食货二》
    ④《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⑤《通典》卷7《食货七》
    ⑥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北京打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①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492年版,第60页。
    ②《唐大诏令集》卷111,武德六年六月《劝农诏》。
    ③《堕书》卷70《杨玄感传》
    ④《旧唐书》卷71《魏征传》
    ⑤《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
    ①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①西奥多·W·舒尔茨:《改创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页。
    ①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 1441年版,第123-150页。
    ②《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③《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①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52页
    ②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①《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二》
    ②《隋书》卷121《食货志》
    ③《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①《礼记·礼运篇》
    ②《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③《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二》
    ④武建国:《论均田制土地授受方式——兼论均田制实施范围》,《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①王维:《新晴野望》,《全唐诗》卷125,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高適:《宋中十首》其二,《全唐诗》卷212,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④汪镀:《隋唐史论稿》,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⑤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⑥《册府元龟》卷497《河渠》
    ⑦《全唐文》卷380《问进士第三》
    ⑧《唐大诏全集》卷111《劝农诏》
    ⑨《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⑩《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条
    11《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12《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①刘云:《论唐朝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郑棨:《开天传信记》
    ③杜甫:《忆昔二首》,《全唐诗》卷220,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①《敦煌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页,第77页。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第491页。
    ②《唐会要》卷49《像》
    ③《唐会要》卷85《团貌》
    ④《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
    ⑤《新唐书》卷51《食货一》
    ⑥《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⑦《唐会要》卷85《团貌》
    ①《唐会要》卷85《逃户》
    ②《新唐书》卷52《食货二》
    ③《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
    ④《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三》
    ⑤《唐会要》卷85《逃户》
    ⑥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治家》
    《通典》卷2《田制下》
    《唐律疏议》卷3《户婚》
    ③《唐律疏议》卷12《户婚》
    ①陈振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98年版,第311页。
    ②王福生:《政策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③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④陈国灿:《对唐西州都瞥坳检天山县主簿高元祯职田案卷的考(?)》,《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5-485页。
    ①《旧唐书》卷129《韩滉传》
    ②杜树章:《中国皇权社会的赋税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65页。
    ③《贞观政要》卷3《择官第七》
    ④《贞观政要》卷3《择官第七》
    ⑤蒋建新、周宝砚:《唐王朝‘依法治吏’的经验与启示》,《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①《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②《旧唐书》卷60《李道宗传》
    ③裴汝诚:《贞观政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④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2页。
    ⑤《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元二十九年正月条
    ⑥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1页。
    ①《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
    ②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7页。
    ③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页。
    ④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页。
    ⑤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20、21页。
    ①《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
    ②《唐律疏议》卷26《杂律》
    ③《唐律疏议》卷26《杂律》
    ④《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⑤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64《策林》三之四十
    ⑥《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⑦《新唐书》卷55《食货五》
    ⑧《唐律疏议》卷20《贼盗》
    ①《唐会要》卷92《内外官职旧》
    ②《新唐书》卷55《食货五》
    ③《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④《通典》卷35《职官十七》
    ⑤《通典》卷2《田制下》
    ⑥《唐六典》7《屯田郞中》
    ⑦《全唐文》卷289《应知合孙吴运筹决胜科对策》
    ⑧《唐六典》卷7《屯田郎中》
    ①《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②《全唐文》卷33《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③《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
    ④《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
    ⑤《全唐文》卷30《弛陂泽入官诏》
    ①《文献通考》卷3《田赋三》
    ②《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
    ③《全唐文》卷461《冬至大礼大赦制》
    ④《唐会要》卷8j《逃户》
    ⑤《唐会要》卷8j《逃户》
    ⑥《唐会要》卷8j《逃户》
    ⑦《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
    ⑧《唐六典》卷7《屯田郎中条》
    ①《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
    ②《唐大诏令集》卷111《废华州屯田制》
    ③《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④《新唐书》卷52《食货志》
    ⑤《新唐书》卷52《食货志》
    ①《唐大诏令集》卷14《隋代公卿不预义军者田宅并勿近收招》
    ②《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第二》
    ③《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④《新唐书》卷11《食货志》
    ⑤《全唐文》卷19《申劝礼俗救》
    ⑥《旧唐书》卷185上《贾敦颐传》
    ⑦《新唐书》卷129《李朝隐传》
    ①《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②《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③《S.1344开元户部格残卷》,《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
    ④《牌会要》卷85《逃户》
    ⑤《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⑥《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①《旧唐书》卷98《李元紘传》
    ②《全唐文》卷223《请置屯田表》
    ③《旧唐书》卷98《李元紘传》
    ④《唐大诏令集》卷111《废华州屯田制》
    ⑤《册府元龟》卷497《褒姜(?)度诏》
    ⑥《通典》卷2《屯田》
    ⑦《新唐书》卷111《薛平传》
    ①苏洵:《嘉祜集》卷5《田制》
    ②梁小民:《经济学发展轨迹(2)——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311页。
    ①李会明:《产权效率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05、第806页。
    ②《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
    ③《唐律疏议》卷12《户婚律》
    ④《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
    ⑤《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
    ⑥《唐律疏议》卷12《户婚律》
    ⑦ 《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
    ⑧ 《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
    ①拉尔夫·密里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3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③《唐律疏议》卷12《户婚》
    ④《新唐书》卷51《食货志》
    ⑤《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
    ⑥《全唐文》卷33《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⑦《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二·历代田赋之制》
    ①《唐津疏议》卷12《户婚》
    ②《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
    ③《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
    ④《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
    ⑤《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6页。
    ①西奥多·W·舒尔茨:《改创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2页。
    ②安迪·克拉克:《经济理性.个人学习与外部结构的互动》,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
    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
    ③《全唐诗》卷145,杨颜《田家》
    ④《唐会要》卷83《嫁娶》租税上
    ⑤《通典》卷2《田制下》
    ⑥《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⑦《册府元龟》卷70《帝王部·务农门》
    ⑧《唐律疏议》卷13《户婚》
    ①《魏书》卷110《食货志》
    ②《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③ 《唐律疏议》卷17《贼盗律》
    ④《旧唐书》卷69《侯君集传》
    ⑤《旧唐书》卷83《程务挺传》
    ①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②埃瑞克,G.菲吕博顿:《产权合同中的分配问题》.《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5页。
    ②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3-478页。
    ③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页。
    ④冯继康、何芳:《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农业经济》,2001年第3期。
    ①《通典》卷7《历代盛衰户口》
    ②参见朱勇、徐广军:《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③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文献通考》卷3《田赋三》
    ②袁采:《袁氏世范》卷3《富家置产当存仁心》
    ③《新唐书》卷52《食货二》
    ④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38、第304页。
    ⑤《水心别集》卷2《民(?)上》
    ⑥《文献通考》卷4《田赋四》
    ①《唐律疏议》卷26《杂律》
    ②《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7贞。
    ③仁井田升:《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89页.
    ④林文勋:“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经旁(?)论丛(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⑤ 《陆宜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
    ②(?)思勰:《齐民要术·序》,参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③《汉书》卷43《邮食其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贞观政要》卷8《务农》
    ⑤《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
    ⑥《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⑦《全唐文》卷74《文宗六》条流僧尼敕
    ①《隋书》卷24《食货志》
    ②《通典》卷1《食货一·田制上》
    ③《通典》卷8《食货八·钱币上》
    ④《全唐文》卷670《策林二·息游惰劝农桑》
    ⑤《唐大诏令集》卷4《改元永泰救》
    ⑥《全唐文》卷2《劝农讲》
    ⑦《全唐文》卷2《申禁差科诏》
    ⑧《旧唐书》卷185《良吏上》
    ⑨李世民:《帝范卷四》务农第十
    10《贞观政要》卷8《务农》
    11《新店书》卷76《后妃上》
    ①《唐大诏令集》卷110《诫励风俗敕》
    ②《唐大诏令集》卷104《处分朝集使敕》
    ③《唐大诏令集》卷108《禁珠玉锦绣敕》
    ④《唐大诏令集》卷103,苏颧《处分朝集使救》
    ⑤管仲:《管子》卷11《君臣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⑥《全唐文》卷283《藉田制》
    ⑦《唐大诏令集》卷111《田农·温彦博等捡行诸州苗稼诏》
    ①许道勋、赵克尧:《唐太宗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②《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
    ③《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
    ④《全唐文》卷45《去上元年号大敕文》
    ⑤《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
    ⑥《陆宣公翰苑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⑦《资治通鉴》卷196文宗贞观十六年三月条
    ⑧《旧唐书》卷61《窦轨传》
    ⑨《新唐书》卷197《陈君宾传》
    ⑩《旧唐书》185卷上《田仁会传》
    11《全唐文》卷438《宣州开元以来良吏》
    12《全唐文》卷990《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
    ①《全唐文》卷795《复召堰籍》
    ②《河南通志》卷56《名宦下》
    ③《旧五带史》卷63《张全义传》
    ④《旧无代史》卷14《赵(?)附昶传》
    ⑤《旧五代史》卷15《韩建传》
    ⑥《全唐文》卷567《垢者王承福传》
    ⑦储光羲:《田家即事》,《全唐诗》卷137,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⑧高適:《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全唐诗》卷212,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⑨《册府元龟》卷70《帝王部》
    ⑩《全唐文》卷2《劝农诏》
    11《贞观政要》卷8《务农》
    12《贞观政要》卷8《务农》
    13《贞观政要》卷8《务农》
    14《贞观政要》卷8《务农》
    ①《唐会要》卷50《观》
    ②《唐大诏令集》卷108《兴庆宫成御朝德音》
    ③《全唐文》卷29《令御史分巡河南北诏》
    ④《唐大诏令集》卷104《诫励京畿县令敕》
    ⑤《全唐文》卷283《敕处分十道朝集使》
    ⑥《唐大诏令集》卷74《开元二十三年籍田敕》
    ⑦《唐大诏令集》卷4《改元永泰敕》
    ⑧《全唐文》卷606《管城新驿记》
    ⑨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座右》,《全唐诗》卷86,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柳宗元:《龙城录》卷下,“老叟讲明種艺之言
    ①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②《全唐诗》卷427,自居易《杜陵叟》,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5》
    ④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j8页。
    ⑤《全唐诗》卷214,高适《广陵别郑威土》,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⑥李伯重:《我国稻麦复种制产生于唐代长江流域考》,《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⑦《蛮书》卷7《云南管内物产第七》
    ①《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
    ②《新唐书》卷143《戴叔伦传》
    ③席泽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④席泽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①《全唐文》卷624《禁版印时宪书奏》
    ②《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
    ①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②贾思勰撰,缪放愉校释《杂说》,《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③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
    ①《吕衡州集》卷4《代文武百寮进农书集》
    ②《全唐文》卷731《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
    ③《旧唐书》卷17上《文宗纪》
    ④《全唐文》卷32《量减祭祀应川牛牲诏》
    ⑤《全唐文》卷968《请禁屠牛奏》
    ⑥《新唐书》卷118《张廷珪传》
    ⑦冻国栋:《唐代的小农经济与经营方式管见》.《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①杜甫:《蚕谷行》《全唐诗》卷221,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唐会要》卷29《祥瑞下》
    ③《唐律疏议》卷19《贼盗》
    ④《全店文》卷968《请禁独牛奏》
    ⑤高适:《寄宿田家》,《全唐诗》卷213,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⑥《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①《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
    ②《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
    ③《旧唐书》卷153《袁高传》
    ④《全唐文》卷68《令市耕牛j召》
    ⑤《旧唐书》卷165《殷侑传》
    ⑥《全唐文》卷283《敇处分十道朝集使》
    ⑦《新唐书》卷143《徐申传》
    ⑧《新唐书》卷197《韦丹传附宙传》
    ①《全唐文》卷679《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
    ②《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八年正月条
    ③《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三年七月条
    ④《全唐文》卷565《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⑤陆龟蒙:《五歌、·刹获》.《全唐诗》卷621,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⑥薛(?):《邻相反行》,《全唐诗》卷548,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⑦(?):《田上》,《全唐诗》卷714,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⑧(?):《原上新居》,《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
    ⑨皇(?):《三水小牍》卷上.“卫庆耕田得大珠”条。
    ①杨宽: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L海人民川版社.1982年版,第275、281、301页。
    ②《全唐文》卷801《未(?)经》
    ③《全唐文》卷801《未(?)经》
    ④《三国志》卷29《杜夔传》
    ①《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
    ②《类聚三代格》卷8《太政府符》,引自唐耕藕:《唐朝水车的使川与推广》,《文史哲》,1978年第4。
    ③《水部式》第1条,引自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北京图书馆出版,2004年版.第249页。
    ①《旧唐书》卷185上《工方翼传》
    ②《全唐文》卷565《风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③曾巩:《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卷19《广德湖记》
    ①《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三年六月条
    ②《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③《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④《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⑤《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⑥郑綮:《开天传信记》
    ①西蒙·库兹涅茨著,王宏昌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②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③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65页。
    ④《文献通考》卷11《户口考二》
    ①《资治通鉴》卷193太宗贞观五年二月条
    ②《资治通鉴》卷192高祖武德九年九月条
    ③《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
    ④《资治通鉴》卷193太宗贞观五年二』j条
    ⑤《册府元龟》卷42《帝王部·仁慈》
    ⑥《资治通鉴》卷193凡宗页观四年条
    ⑦《全唐文》卷19(?)劝礼俗敕
    ⑧《唐大诏令集》卷111《听逃户归首敕》
    ⑨《唐会要》卷85《逃户》
    ①《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二年三月条
    ②《资治通鉴》卷210睿宗景云二年十月条
    ③《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
    ④《新唐书》卷123《李峤传》
    ⑤《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⑥《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上》
    ⑦《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上》
    ⑧《唐会要》卷83《嫁娶》
    ⑨《唐会要》卷83《嫁娶》
    ⑩《全唐文》卷5《太宗二》
    ①《册府元龟》卷635《铨选部·考课一》
    ②《全唐文》卷74《文宗六》
    ③《全唐文》卷4《放宫女诏》
    ④《唐会要》卷86《奴婢》
    ⑤《资治通鉴》卷243文宗宝历二年条
    ⑥《唐会要》卷86《奴婢》
    ⑦ 《唐会要》卷86《奴婢》
    ①《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②《通典》卷6《赋税下》
    ③《唐六典》卷3《户部尚书》
    ④《文献通考》卷10《户口》
    ⑤《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6《神宗》
    ⑦《太平广记》卷23《冯俊》引《原仙记》
    ⑧《太平广记》卷84异人四唐庆条引逸史
    ⑨《太平广记》卷53神仙五十三麒麟客条引续玄怪录
    ① 薛平拴:《论唐朝商人经营内容的特点》,《唐史论丛》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8页。
    ②《陆宣公奏议》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③《册府元龟》卷502《贞元九年禁诸州府不得闭籴诏》
    ④《全唐文》卷372《选举论》
    ⑤秦晖:《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全唐文》卷153,戴宵《谏修洛阳宫表》
    ②《通典》卷2《食货·田制二》
    ③《新唐书》卷52《食货二》
    ④《新唐书》卷51《食货一》
    ⑤《新唐书》卷98《马周传》
    ⑥戴叔伦:《女耕田行》,《全唐诗》卷273,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通典》卷7《食货七》
    ②《唐律疏议》卷16《擅兴》
    ③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3页。
    ④《隋书》卷2《高祖纪》
    ⑤《唐六典》卷3《户部尚书》
    ①王永兴:《隋唐五代经历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7页。
    ②《全唐文》卷401《对无夫修堤堰判》
    ③高適:《过卢明唐有赠》,《全唐诗》卷211,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太平广记》卷355《林昌业》
    ⑤黄体复:《茅亭客话》卷8,《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⑥《太平广记》卷108《王翰》
    ⑦《太平广记》卷271《贺氏》
    ⑧《太平广记》卷401《龚播》
    ①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5页。
    ①《旧唐书》卷88《韦嗣立传》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③《通典》卷12《食货十二·轻重》
    ④《全唐文》卷300《问进士·第三》
    ⑤《通典》卷26《职官八》
    ⑥《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①《通典》卷6《食货六·赋税下》
    ②《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
    ③《通典》卷148《兵典序·注》
    ④《通典》卷26《职官八》
    ⑤《唐会要》卷82《考下》
    ⑥《全唐文》卷19《中劝礼俗敇》
    ⑦《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
    ①《册府元龟》卷105《帝工部·惠民第二》
    ②《旧唐书》卷131《李皋传》
    ③《册府元龟》卷105《帝上部·惠民第二》
    ④《隋书》卷24《食货志》
    ⑤《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
    ⑥《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
    ⑦《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
    ①张弓:《唐朝的仓廪制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9页。
    ②李锦绣:《唐朝则政史稿》下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15页。
    ③《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④《册府元龟》卷106《惠民》
    ⑤《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
    ⑥《旧唐书》卷49《食货下》
    ⑦《唐六典》卷20《常平署令职掌条》
    ①《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
    ②《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
    ③《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④《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二年九月条
    ⑤《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⑦《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⑧《旧唐书》卷49《食货下》
    ①《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五年条。
    ②《全唐文》卷33《平籴诏》
    ③《旧唐书》卷49《食货下》
    ④张弓:《唐朝的仓禀制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页。
    ①《唐六典》卷15《光禄寺》
    ①《唐六典》卷20常平署令职掌条》
    ②《新唐书》卷51货》
    ③《旧唐书》卷43《职官二》
    ①《文献通考》卷21《常平义(?)税》
    ②《唐六典》卷19《司农寺》太仓署令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7页。
    ②班固:《汉书》卷24《食货第四上》
    ③《新唐书》卷1《高祖纪》
    ① 《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② 《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①《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②《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③《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④李锦绣:《唐朝财政史稿》,上卷第一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99页。
    ⑤《新唐书》123卷《李峤传》
    ①《通典》卷6《食货六·赋税》
    ②《通典》卷6《食货六·赋税》
    ③《册府元龟》卷490《邦计部》
    ④《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⑤《通典》卷6《食货·赋税下》
    ①《全唐文》卷13《幸东都诏》
    ②《元次山集》卷7《问进士》
    ③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卷6《隋唐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4-705页。
    ④《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⑤《全唐文》卷228《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
    ①《册府元龟》卷113《帝王部·巡幸二》贞观十八年三月条。
    ②《唐大诏令集》卷99《政事·建易州县》条《置鸿宜鼎稷等州制》
    ③《资治通鉴》卷204则天皇后天授二年七月条
    ④《旧唐书》卷58《长孙顺德传》
    ⑤《旧唐书》卷185上《良吏上·贾敦颐传》
    ⑥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①孙彩红:《试析唐前期租庸调制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云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②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页。
    ③《旧唐书》卷37《五行》
    ④《通典》卷2《食货二》
    ⑤《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①《新唐书》卷j7《食货一》
    ②《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④《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第二》
    ⑤《全唐文》卷218《皇太子请家令寺地给贫人表》
    ⑥《全唐文》卷169《乞免民租疏》
    ⑦《唐会要》卷92《内外官职田》
    ⑧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①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②《新唐书》卷51《食货》
    ③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8页。
    ④《通典》卷2《食货二》
    ⑤《通典》卷4《食货四》
    ⑥《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
    ①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②《唐会要》卷85《逃户》
    ③《唐会要》卷49《像》
    ④《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⑤《全唐文》卷211《上蜀川安危事三条》
    ⑥《新唐书》卷123《李峤传》
    ⑦《旧唐书》卷88《韦思谦传》附《韦嗣立传》
    ⑧《全唐文》卷335《请孝和皇帝封事》
    ⑨《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
    ⑩《通典》卷7《食货七》
    11《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12《文献通考》卷3《田赋三》
    ①《全唐文》卷373《与史部孙员外书》
    ②《通典》卷3《食货三》
    ③《唐律疏议》卷12《户婚》
    ④《唐律疏议》卷12《户婚》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1页。
    ②《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③《资治通鉴》卷226代宗建中元年七月条
    ④《旧唐书》卷141《旧承嗣传》
    ⑤《全唐文》卷476《论增待制官疏》
    ⑥《通典》郑148《兵序》
    ⑦《通典》卷6《赋税下》
    ⑧元稹:《才识兼茂明放体用策》,《元稹集》卷28,冀勤点校本,下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3-334页。
    ①《通典》卷40《职官二十二》
    ②《通典》卷40《职官二十二》
    ③《旧唐书》卷14《宪宗上》
    ④《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九月条
    ①《旧唐书》卷48《食货志》
    ②《册府元龟》卷487《邦计部·赋税》
    ③《资治通鉴》卷226代宗建中元年正月条
    ④《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①《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②《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③《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①《唐会要》卷87《盐铁总序》
    ②《旧唐书》卷12《德宗上》
    ③《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④《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① 《唐会要》卷83《租税下》
    ②《全唐文》卷78《加尊号赦文》
    ③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译者的话》,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页。
    ①《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②《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③张泽咸:《汉唐时期的茶叶》,《文史》,第11辑,1981年。
    ①《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
    ②《册府元龟》卷510《邦计部·重敛》文宗大和九年九月条
    ③《太平广记》卷37,阳平谪仙条引《仙传拾遗》
    ④ 聂夷中:《咏田家》,《全唐诗》卷636
    ⑤《唐甫里先生文集》卷3《杂讽九首》
    ⑥《太平寰宇记》卷79,引《郡国志》
    ⑦《唐甫里先生文集》卷8《阖闾城北有卖花翁讨春之上往往造焉因招袭美》
    ①《唐会要》卷90《和籴》
    ②《册府元龟》卷494《邦计部·山泽》
    ③张籍:《贾客乐》,《全唐诗》,卷21,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全唐文》卷670《策林·息游惰策》
    ⑤《新唐书》卷52《食货志一》
    ⑥《全唐文》卷634《进上策问二道》
    ⑦《全唐文》卷736《周至县丞厅壁记》
    ⑧姚合:《庄居野行》,《全唐诗》,卷498
    ⑨《全唐文》卷985《对梨橘判》
    ⑩《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节奏》
    ①《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②《册府元龟》卷474《台省部·奏议》
    ③《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7《江南五》元都水监任仁发《水利集》
    ④《通典》卷7《食货七》
    ①《唐会要》卷83《租税下》
    ②《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③《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④《陆宣官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⑤《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
    ①《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
    ②《全唐文》卷63《上尊号赦文》
    ③《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门》
    ④《册府元龟》卷90《帝王部·赦宥九》
    ⑤《全唐文》卷651《同州奏均田状》
    ⑥《全唐文》卷651《钱货(?)状》
    ⑦《全唐文》卷60《置两(?)使诏》
    ⑧《唐会要》卷84《两税使》
    ①《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
    ②《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
    ③《全唐文》卷634《疏改税法》
    ④《陆宣公集》卷22《均节斌税恤百姓》
    ⑤李翱:《李文公集》卷9《疏改税法》
    ⑥《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
    ⑦《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⑧《册府元龟》卷501《邦计部·钱币》
    ⑨《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
    ⑩《旧唐书》卷171《李瀚传》
    ①《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
    ②《新唐书》卷52《食货二》
    ③《新唐书》卷51《食货一》
    ①《新唐书》卷145《严传》
    ②《新塘书》卷162《许孟容传》
    ③《贞观政要》卷2《直谏》
    ④《唐大诏令集》卷4《改元载初赦》
    ⑤《旧唐书》卷7《睿宗本纪》
    ⑥《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
    ⑦《全唐书》卷51《德宗五》
    ⑧《旧唐书》卷14《顺宗木纪》
    ①《全唐文》卷56《赈诸道水早灾制》
    ②李锦绣:《店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0
    ③《全唐文》卷78《加俘号赦文》
    ④《唐大诏令集》卷116《遣使安抚水灾诸州诏》
    ⑤《全唐文》卷73《优恤旱蝗诸州诏》
    ⑥《全唐文》卷89《南郊赦文》
    ①白居易:《杜陵叟》,《全唐诗》,卷426,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元稹:《呈灾自咎,贻七县宰》,《全唐诗》,卷399
    ③《全唐文》卷78《加尊号赦文》
    ④《全唐文》卷89《乾符二年南郊赦文》
    ⑤《新唐书》卷155《马燧传》
    ⑥ 《旧唐书》卷188《崔衍传》
    ①《全唐文》卷664《与韦丹诏》
    ②《全唐文》卷563《江南西道观察使赠(?)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
    ③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序,第3页。
    ①《叶适集·水心别集》卷10《始议二》
    ②《管子·轻重篇》六《国蓄》
    ①王毅:《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的专制性及其与宪政税制的根本区别》,《学术界》,2004年第5期。
    ②王毅:《中国古代皇权社会赋税制度三定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
    ③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的奕局》,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旧唐书》卷78《马周传》
    ⑤《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条
    ①《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②《全唐文》卷50《停杂税制》
    ③《唐会要》卷83《租税上》
    ④《唐会要》卷84《租税下》
    ⑤《旧唐书》卷48《食货上》
    ⑥《旧唐书》卷48《食货上》
    ⑦《陆宜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⑧《唐会要》卷84《两税使》
    ①《唐会要》卷60《御史台》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1页。
    ③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④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①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4页、第1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页。
    ①马克斯·韦伯:《普通经济史》,伦敦:乔治·艾伦和昂温有限公司,1927年版.第321页
    ①《旧唐书》卷59《李袭誉传》
    ②《新唐书》卷127《裴耀卿传》
    ③《全店文》卷338《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
    ④《旧唐书》卷15《(?)宗下》
    ①《旧唐书》卷172《萧传附萧传》
    ②《吐兽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108页。
    ①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年版,第171页。
    ① 《旧唐书》卷140《1群传》
    ②《管子·轻重篇》六《国蓄》
    ①《资治通鉴》卷227代宗建中元年十二月条
    ①《唐律疏议》卷26《杂律》
    ②宋敏求著:《长安志》卷14,成国渠条下引《唐李石记》
    ①赵克尧: 《汉唐(?)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284页。
    ②《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
    ③李华:《咏史》,《全唐诗》卷6,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380贞。
    ⑤李伯重:《唐朝江南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①《全唐文》卷748《授李纳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制》
    ②《全唐文》卷555《送陆歙州诗序》
    ③《全唐文》卷63《上尊号赦文》
    ④《旧唐书》卷148《权德舆传》
    ⑤李伯重:《唐朝江南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⑥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0页。
    ⑦杨际平:“唐朝水利政策及其成就”,《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⑧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数目,不少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屈弓统计得出的结果是407项(《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统计》);冀朝鼎根据唐代各省的省志记载,统计出唐代水利工程的总数为254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划与水利事业的发展》):邹逸麟先生认为唐代水利工程的数目为264项。《《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韩国磐先生认为唐代水利工程有269项(《隋唐五代史纲》):宁可所统计的农田灌溉丁程255项,(《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宋锡民先生统计的结果是275项。(《唐代的水利建设》):黄耀能统计得出唐代水利工程总数为252项(《隋唐时代农业水利事业经营的历史意义》)。
    ⑨邹逸麟:《从唐朝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1959年第12期。
    ①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第45页。
    ②屈弓:“水利与唐朝后期政权”,《西南帅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③顾炎武:《日知录》卷12《水利》
    ①《新唐书》卷53《食货三》
    ②《通典》卷10《食货十》
    ③《新唐书》卷53《食货三》
    ④《通典》卷12《食货十二》
    ⑤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⑥《新唐书》卷53《食货三》
    ⑦王寿南:《店朝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版,第41-54页。
    ①《全唐文》卷430《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
    ②《全唐文》卷566《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③《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④《旧唐书》卷44《职官三》
    ⑤《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
    ①《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
    ②《旧唐书》 44《职官三》
    ③《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一》
    ④《唐会要》卷89《疏街利人》
    ①《新唐书》卷51《百官一》
    ②《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
    ③《水部式》第5条,本文《水部式》条文均引自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北京图书馆出版,2004年版,第249-266页。
    ④韩国磐:《渠堰使和唐朝水利灌溉的管理》,《求索》1997年第4期。
    ⑤《唐六典》卷23《都水监》
    ①《水部式》第2条
    ②《唐律疏议》卷27《杂律》
    ③《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下·姜师度传》
    ④《新唐书》卷98《韦挺传》
    ⑤《全唐文》卷609《高陵令刘君遗爱碑
    ⑥《旧唐书》卷162《高璃传》、《新唐书》卷203《文艺下·李频传》
    ⑦《唐会要》卷89《疏凿利人》
    ⑧《水部式》第16条
    ⑨《水部式》第17条
    ①(?)观:《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下,丛书集成本。
    ②《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①《新唐书》卷143《戴叔伦传》
    ②《旧唐书》卷164《王起传》
    ①《唐店令拾遗补·营缮令三十一》
    ②《店律疏议》卷16《扭兴律兴造不言上待报条云》
    ③《全唐文》卷312《唐齐州刺史装公德政颂》
    ④《旧唐书》卷140《卢群传》
    ⑤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2《高陵令刘君遗爱碑》
    ⑥《全唐文》卷799《梓浚移江记》
    ⑦《唐会要》卷89《疏凿利人》
    ①《白居易集》卷68《钱塘湖石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31-1433页。
    ②《水部式》第1条
    ③《水部式》第l条
    ①《水部式》第2条
    ①《水部式》第2条
    ②《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③《敦煌水渠》转引自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廿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2。
    ①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②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③《水部式》第22条
    ④《文献通考》6《田赋考六》
    ⑤《唐六典》卷(?)《尚书工部》
    ⑥《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⑦《水部式》第26条
    ①《水部式》第21条
    ②《唐六典》卷30《三府督护州县官吏》
    ③《册府元龟》卷58《勤政》
    ④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2《高陵令刘君遗爱碑》
    ①《新唐书》卷37《地理一》
    ②《新唐书》卷37《地理四》
    ③曾巩:《曾巩集》卷13《越州签湖图序》,中华书局点校本,1998年版。
    ④《水部式》第8条
    ①《新唐书》52卷《食货志》
    ②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载《四明丛书》.扬州古籍刻印社,1981年版。
    ③《全唐文》卷17《即位赦文》
    ④《全唐文》卷61《庄宪太后山陵修奉事赦》
    ⑤《全唐文》卷82《大中改元南郊敕文》
    ①《全唐文》卷89《南郊敕文》
    ②《全唐文》卷640《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③韩愈《韩昌黎集》卷25《韦公墓志铭》
    ④《全唐文》卷637《江州南湖堤铭》
    ⑤参见李锦绣《唐朝财政史稿》上卷(第三册)第1097页。水利兴建及上术营建国家未设专款,但国家的丁夫工匠显然是为维修堤防及修缮廨宇道路等设的。天宝年间天下890万户,820万丁,若中男与丁夫以千万计,人役杂徭10日,日绢3尺,则千万丁夫杂徭所省和雇费600万匹。将作监丁匠15000人,若每人纳资2500文,则将作监匠资额共计375万贯。丁夫杂徭及工匠番役是兴修水利及上术建筑的主要劳动者,也就是说,国家每年常设的兴建费是3.7500万匹绢。
    ①《旧唐书》卷149《沈传师传》
    ②陈明光:《唐代则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10页。
    ③《全唐文》卷753《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④《旧唐书》卷17《敬宗》
    ⑤《全J唐文》卷802《祁门县新修闾门溪记》
    ①《全唐文》卷804、《桂州重修灵渠记》
    ②《新唐书》卷39《地理三》
    ③刘则和:《长乐县志》(明弘治)点校本,第二卷《食货·水利》
    ④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今门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9贞。
    ②《旧唐书》118卷《杨炎传》
    ③《全唐文》卷366《玄宗幸普安郡制》
    ①《旧唐书》卷210《藩琅魏博列传序》
    ②《旧唐书》卷141《川承嗣传》
    ③《全唐文》卷651《钱货议状》
    ④《全唐文》卷60《置两税使诏》
    ⑤《全唐文》卷78《加尊号敕文》
    ①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②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242页。
    ③李锦绣:《唐朝财政史稿》下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7页、第1346页。
    ④《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三年七月条
    ⑤《唐会要》卷78《黜陟使》
    ⑥《全唐文》卷78《加尊号救文》
    ⑦《唐大诏令集》卷72《乾符二年南郊赦》
    ①《水部式》第22条
    ②《唐会要》卷87《漕运》
    ③《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
    ④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⑤李锦绣:《唐朝则政史稿》下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5页。
    ①《陆宜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自姓》
    ②李锦红:《唐朝财政史稿》下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7页。
    ③《新唐书》卷50《兵·序》
    ④《资治通鉴》卷218肃宗德元七月条
    ⑤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川版社,1987年版,第84贞,第101页.第102页。
    ⑥《新唐书》卷163《崔邠附郾传》
    ⑦《新唐书》卷115《狄仁杰附兼谟传》
    ⑧《册府元龟》卷699《牧守部·谴让》
    ①《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
    ②《新唐书》卷39《地理志》
    ③《新唐书》卷166《杜佑传》
    ④《册府元龟》卷678《牧守部·兴利》
    ⑤《新唐书》卷197《韦丹传》
    ⑥《唐会要》卷89《疏凿利人》
    ①《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
    ②《白居易集》卷70《河南元公墓志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旧唐书》卷165《温造传》
    ④《全唐文》卷805《新创千金陂记》
    ⑤《河南通志》卷19《水利下·陈州》
    ⑥《全唐文》卷566《韦公墓志铭》
    ⑦《全唐文》卷804《桂林重修灵渠记》
    ⑧《全唐文》卷520《戴公墓志铭》
    ⑨《新唐书》卷143《戴叔伦传》
    ⑩《白居易集》卷68《钱唐湖石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翁俊雄:《唐后期节度、观察(方镇)职能初探》,《唐代人口与区域经济》,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
    ②《全唐文》卷78《加尊号赦文》
    ③《全唐文》卷639《徐公行状》
    ④《新唐书》卷143《徐申传》
    ⑤《册府元龟》卷497
    ⑥《新唐书》卷197《韦丹传》
    ①《文苑英华》卷806,程浩《相州宴堂记》
    ②《新唐书》卷142《崔佑甫传》
    ⑤《全唐文》卷630《中山刘公神道碑铭》
    ④《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
    ⑤《新唐书》卷196《郑綮传》
    ⑥韩愈:《韩昌黎集》卷26《路应神道碑铭》
    ⑦《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中》
    ⑧《新唐书》卷158《韦传》
    ⑨《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二年七Jj条
    ⑩《新唐书》卷177《李翱传》
    11 《全唐文》卷565《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12《全店文》卷763《楚州修城南门记》
    ①《旧唐书》卷188《崔衍传》
    ②《全唐文》卷640《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③《全唐文》卷679《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并序》
    ④《千唐志斋藏志》1092李正卿墓志,录文见《唐朝墓志汇编》会昌040《全唐文补遗》第1辑,第333页。
    ⑤《新唐书》卷161《王仲舒传》
    ⑥ 参考毛阳光:《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则政与救灾》,《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⑦《全唐文》卷756《唐故尚书史部侍郎赠吏部尚书沈公行状》
    ⑧《新唐书》卷111《薛从传》
    ⑨《全唐文》卷756《赠吏部尚书崔公行状》
    ⑩周绍良,赵超:《唐朝墓志汇编》会昌040《绵州刺史李正卿墓志铭》
    11《全唐义》卷724《唐义成军节度使高公德政碑并序》
    ①《全唐文》卷640《故东川竹度使卢公传》
    ②《旧唐书》卷164《三起传》
    ③《全唐文》卷85懿宗《即位敇文》
    ④《新唐书》卷222《南蛮》
    ⑤《旧唐书》卷124《令孤彰传》
    ①《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二年条
    ②《旧唐书》卷151《孟元阳传》
    ③《文苑英华》卷428《大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敇文》
    ④《全唐文》卷563《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
    ⑤翁俊雄:《唐代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⑥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⑦金宝祥:《安史乱后唐代封建经济的特色》,《唐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页。
    ①Oates.Wallace.E.An Essay on Federalism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 (Sept) p:1120-1149
    ①陈寅恪:《金明月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4页、332页。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6页。
    ①王仁波:《隋唐文化》,学林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页。
    ②西蒙·库兹涅茨西蒙·库兹涅茨著,王宏昌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①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88年版,第2页。
    ①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页。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李防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清)董浩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清)曹寅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日)广池千九郎校注《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唐)魏征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北魏)贾思懿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宋)王说著《唐语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陆羽著《茶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袁采著《袁氏世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宋)叶适著《水心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郑樵撰《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窦仪等撰《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陆贽《陆宣公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沈垚著《落帆楼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清)彭定球《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
    《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出版。
    裴汝城等译注:《贞观政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国学整理社辑: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
    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店1990年版。
    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兴: 《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耕祸、陆宏基编: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至五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沙知录校: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宁可、郝春文: 《敦煌社邑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年版。
    [美]斯蒂格里茨: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英]约翰·洛克: 《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R·科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 《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美]安迪·克拉克: 《经济理性.个人学习与外部结构的互动》,[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 《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霍布斯: 《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西蒙·库兹涅茨: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日]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美]卡尔·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9年版。
    [英]安格斯·麦迪森: 《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美]瓦勒斯·奥茨: 《财政联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银行: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年版。
    [美]科斯、德姆塞茨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丹尼斯·C·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萨缪尔森: 《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94年版。
    [日]西(?)定生: 《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日]仁井田隆: 《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日]加藤繁: 《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日)斯波义信: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谷川道雄: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赵冈: 《农业经济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美]赵冈: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美]赵冈: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版。
    [美]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美]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国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国书局2000年版。
    [英]崔瑞德: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吴承明: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方行: 《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胡如雷: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胡如雷: 《中国封建杜会形态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傅筑夫: 《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赵靖: 《学术开拓的主要路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伯煌: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韩国磐: 《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齐涛: 《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伯康、施正康: 《中国经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仲荦: 《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郭宝平: 《中国传统行政制度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曹贯一: 《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泽咸: 《隋唐时期农业》,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李伯重: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中农业出版1990年版。
    李伯重: 《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宁可: 《中国经济通史·隋唐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家范: 《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贺耀敏: 《中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郑学檬: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郑学檬: 《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高王凌: 《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王凌: 《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
    刘泽华: 《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泽咸: 《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埏: 《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李埏、武建国: 《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埏: 《不自小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武建国: 《中国经济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武建国: 《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武建国: 《五代十国土地所有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冻国栋: 《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冻国栋: 《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弓: 《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986年版。
    冀朝鼎: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1年版。
    叶依能: 《中国历代盛世农政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国刚: 《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李锦绣: 《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卷1995年版,下卷2001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深圳市博物馆合著: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中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卢嘉锡总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翁俊雄: 《唐代人口与区域经济》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
    陈明光: 《汉唐财政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版。
    刘玉峰: 《中国历代经济政策得失》,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
    程民生: 《中国北方经济史·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秦晖: 《传统十论——本图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林甘泉: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玉茹: 《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宁志新: 《隋唐使职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王防:《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制度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松: 《中国农商关系思想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林文勋、谷更有: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勇: 《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孙洪升: 《唐宋茶叶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陈桦、刘宗志: 《救灾与济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版。
    席泽宗: 《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林文勋: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林文勋、黄纯艳: 《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晓亮: 《宋代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明生: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研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张安福: 《唐朝农民家庭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际平: 《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版。
    王成柏: 《中国赋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郑显文: 《唐代律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程念祺: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玲: 《(唐会要)科技思想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太军,赵晖,高红: 《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顾平安: 《政府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乔耀章: 《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岩鸿: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规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阮文彪: 《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郭小聪:《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郑风田: 《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李 华: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振明: 《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杜树章: 《中国皇权社会的赋税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袁庆明: 《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胡元坤: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
    刘国志: 《政府权力与产权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姜锡东:《政府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政府职能与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费维恺:“宋代以来的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 《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柴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中国农村经济观察》2008年第1期。
    王洪军:“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后期兴修重心的转移”, 《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屈弓:“水利与唐朝后期政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陈明光、王敏:“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陈明光:“唐代后期地方财政支出定额包干制与南方经济建设”《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陈明光:“论两税法与唐前后期中央和地方财权关系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
    陈明光:“唐朝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内涵试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陈明光:“略论唐朝的赋税损免”, 《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
    翁俊雄:“唐代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范楚玉:“应当重视历代封建地主政权对传统农业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何汝泉:“唐代使职的产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赵强:“唐朝农业管理的机构建置与决策效能”, 《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李宝通:“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邓宏图:“历史上的‘官商’一个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
    武建国:“小农与专制集权政府的作川力方向及其影响”, 《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武建国:“论均田制十地授受方式—兼论均田制实施范围”,《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武建国:“论唐朝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
    葛金芳:“唐宋之际十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国家干预问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刘云:“论唐朝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 《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林文勋:“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及其效应”, 《经济史论丛(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阎守诚:“从唐朝看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再评价’传统经济再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乜小红:“略论唐代民间养牛业的兴盛”, 《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孙彩红:“唐后期两税法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新探”,《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孙彩红:“试析唐前期租庸调制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胡继连:“政府职能与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1996年第9期。
    刘伟:“古代粮食仓储制度与农业发展银行库存监管制度之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水利管理论略”,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邹逸麟:“从唐朝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历史教学》1959年第12期。
    韩国磐:“渠堰使和唐朝水利灌溉的管理”, 《求索》1997年第4期。
    张美娟、张美华:“略论唐代水权问题”,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3期
    毛阳光: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财政与救灾”, 《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郝春文:“敦煌的渠人与渠社”, 《北京师范学报》1990年第1期。
    屈弓:“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统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李杰锋:“汉唐水利事业之比校”,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8期
    张良:“制度研究的最新进展:历史比较制度分析”,2007制度经济学年会征文。
    宋源:“唐代水利经济与管理制度探源——关于唐代《水部式》中水利管理思想的分析”,《中国经济思想史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刘云:“论唐代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6年第3期。
    王云芳:“从产权演进理论视角看均田制历史沿革”,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赵云旗:“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周振华: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选择”, 《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阎守诫:“唐代的农田水利建设”, 《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
    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王亚娟: “小农经济下的公共物品供给”, 《唐都学刊》2002年第1期。
    方行: “中国封建赋税与商品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第1期
    刘玉峰:“唐代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的发展变化”, 《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刘玉峰:“唐代茶叶政策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张安福: “两税法改革对唐代农村社会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秦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黄宗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王毅:“中国古代皇权社会赋税制度三定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1-29
    吴树国: “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6
    王劲屹: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2005年第五届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