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泉镜花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日本近代浪漫主义小说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创作生涯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一生笔耕不辍,共留下300余篇作品。在欧洲文学思潮席卷日本近代文坛、日本自然主义流派占据主流的时代,他以“反近代”的姿态出现,固守着日本文学的传统,与“平面描写”的自然主义流派相抗衡。泉镜花从传统文艺,特别是近世文艺中摄取养分,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幻想世界。他浪漫的幻想世界,是由对美的执着追求、奔放的想象力、敏锐的感受性、高超的叙事手法,以及精湛的语言技巧铸成的。本文以泉镜花对传统文艺的继承与超越为主线,探讨泉镜花幻想空间的特质。同时,在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这一大背景下,共时地研究泉镜花文学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在与欧洲浪漫主义相比较的大视野中,考察泉镜花幻想的特质。
Izumi Kyoka i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Romantic writer, enjoying extremely high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Romantic literature. He kept writing through Meiji era, the Taisho period, Showa period till his last stage of life, leaving behind him more than 300 works, including fiction, drama, travel notes and essays. Izumi Kyoka established his fame among his peers by his novels Night Watchman(Yakōjunsa 1895)and The Operating Room (Gekashitsu 1895) and was well-known as a“conception writer”thereafter. But his writing style changed with time passing by, however, from fresh and Romantic autobiographic writing to mystic and queer novels which marked the perfection of his writing. From“conceptual fiction”, autobiographic novels to imaginative writings, the one which can reveal his talent most was the imaginative writings, where he created a fictional world with his mastery language skill. The research of Izumi Kyoka’s fictional world from his Romantic novels is aiming at discovering the essence of his Romantic writings. Since there is not much study of him in China, it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for both Chinese scholars and the reception of Izumi Kyoka in China.
     There have no special books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of Izumi Kyoka so far in China except seven relevant journal articles. However, the study of Izumi Kyoka in Japan reached its peak in 1970s. On the study of the works of those following writers, (such as Muramatsu Sadataka, Mita Hideaki, Kasahara Nobuo, Waki Akiko, Yoshimura Hiroto, Matsuhara Juniti, Hujimoto Tokumei, Kobayashi Teruya, Hirai Shusei, Fujisawa Hideyuki, Yamada Yusaku, etc.)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with the texts as the focus, attempts to make the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pproach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Izmui Kyoka’s imaginative world in his writng as a whole. The author is going to adopt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o highlight the writing’s uniqueness; in addition, she will use different approaches such as culturology( for exploring its source), text-analysis(for interpreting its theme), narratology (for analyzing its structure), stylistics (for revealing the poetic beauty) and statistics (for explaining its images), etc.
     When 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swept across Japanese society and Japanese naturalism dominated the literary circle, Izumi Kyoka entered Japanese literature with his“anti-modernism”, clang to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literature as a protest against“flat descriptive”naturalism. H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in particular, thus created a unique world of vision. His Romantic world was built on his pursuit of beauty, unbinding imagination, acute sensitivity, superb narration and distinctive style.
     Izumi Kyoka gained popularity and established his fame for his“conceptual fiction”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But what can reveal the true characteristics of Izumi Kyoka’s literary world is his later works, mysterious, romantic, represented by The Holy Man of Mount Koya. The group of works mark Izumi Kyoka’s mature literary period, known for their strong aestheticism, mastery narratological structure, poetic language and narration, colorful description and witty dialogues. The different taste, elegant style, fantastic situation, expressive language, vivid description of background and atmosphere, all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poetic feature of the writing, which is unprecedented not only in Meiji Period but also in the whole Japanese literary history. Those works by Izumi Kyoka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most typical Romantic writings and Izumi Kyoka himself had been keeping such uniqueness throughout his life in his writing.
     The theme of woman, love and revolt ran through Izymi Kyoka’s Romantic fiction from the beginning. In terms of time, the writing can be divided four phases: conceptual fiction, fresh and pure autobiography, eccentric and superstitious Romanticism, and aestheticism. As a whole, in Izumi Kyoka’s works can be found“the highest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mystery and eccentricity, and poetic beauty in prose as well as traditional art .
     The fame of Izumi Kyoka’s Romantic writing lies in the writer’s acute sense and dynamic imagination. Izumi Kyoka, living in the Meijing Period, believed in the existence of Kuan Yin’s magic and Devil’s power. The facts that hi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young and he was brought up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helped Izumi develop an imaginative character. His imagination was so rich to the extent he imagined that the spirits would show up in Tokyo downtown where the rings could be heard. However, the wring of other Japanese writers, following the counterparts of western literary movement, was inevitably coated with western flavor. In contrast, fully developing from his home literature, Izumi Kyoka’s writing was found no trace of western influence. His imaginative literature was closel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style and its peculiarity,but the European modern imaginative literature mostly was mark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French and German imaginative writing, Izumi Kyoka’s imaginative world kept close to the German writings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but far away from French Romantic writings which obviously shares some characters of modernism, but different from philosophically-swept German imaginative writing, which is filled with vagueness, obscurity, horror and morbidity, Izumi Kyoka’s writing appears to be more transparent, emotional, pleasant and healthy.
     Izumi Kyoka’s imagin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classical and the folk literature. He borrowed from various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Japanese pre-modernism which focused on talking and singing. They were mainly, Waka, Noh, Kusazōshi, Yomihon, folk tales, story telling, Rakugo, Bunraku, etc. For example, Izumi Kyoka transferred the Waka into images, transplanted the content, form, structure and even music from the Noh to his writing, adopted splendid color elements from Kusazōshi, folk stories from the sharebon, portrayal of costume, female faces close-up and humourous dialogue from the kokkeibon. He inherited the rhythm of story-telling by means of severn to five or five to seven syllabls Yomihon. From this, you can feel that his imagination was inspired by the folklore and its plot structure. The three images in his works, water, red and white color and the lantern, rendered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belief as a nation and state of mind from the ancient time. Izumi Kyoka based his writing on the Japanese tradition, and thus guarded the clean“land”which linked the pure Japanese soul and the earthly world. To some extent, Izumi Kyoka is a real anti-modern writer.
     On the one hand, Izumi Kyoka took over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he went beyond what he had adopted. He did not merely follow the previous art mechanically, but improved it after careful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Creatively, he succeeded in borrowing from the structure of Noh to novels. And then, he revised and developed a“frame structure”in his later writing, making it more flexibl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From time to time, he designed more“frame structures”or inserted such structure in the crossing or joint point of the story. Izumi Kyoka’s sense of color came from the pictures in the preface of Kusazōshi and pictorial drawings, fresh and delicat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flat pictures of Ukiyo-e. The colors which Izumi Kyoka skillfully selecte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lot design and atmosphere building. Moreover, Izumi Kyoka also filled his writing with a new element: movement effect. The movement effect refers to dynamic description and the rhythmic language.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color and movement effect can be found in Izumi Kyoka’s description of a snake in his One Spring Afternoon. Izumi Kyoka’s descriptive language is quite dynamic and rhythmic,and writing as such enlivened his use of colors as well.
     Izumi Kyoka’s sense of rhythm originated from his childhood interest in the art of talking and singing such as story-telling, rakugo, Noh chants and seven-five or five-seven syllables rhythm from Yomihon. As far as language is concerned, the rhyme in his writing does not refer to five-seven or seven-five syllabic rhthm,but often it contains seven syllables and then five syllables and even it includes examples of seven-six or three-two syllabic rhthms. In addtion to the use of rhyme, Izumi Kyoka cut the long sentences into short, terse ones to make his writing more readable. At the same time, to enhance the rhythm, he made full use of onomatopoeia, parallelism, repetitions, all of which reveals a rhythmic style of story telling. The beauty of rhyme in Izumi Kyoka’s writing was manifested not only through the language, but also through the rhythmic narrations. Sometimes the rhythm winded its way and slowed down in the narration, but on another occasions it sped up and it brought the narration to an abrupt halt, as if the music note hopped through the writing. As a result, the readers would feel many changing images approaching before their eyes frequently. In addition, the power of his language also lies in the unfinished sense of sentences by means of nouns ending, the splendid visual effect from the mixture of literary and vernacular Chinese diction, a large bulk of metaphor and similes, plus long sentences of rich images
     Izumi Kyoka is a genius. Though he never entered university, he opened a specific literary field in the Meiji Period by his talent and constant pursuit of beauty. He fought single-handedly in the westernized Japanese literature, guarding the territory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arrying on, promoting the tradition of lyricism and story-telling. By this way, he sets up a pathway of dialogue again between pre-modern and modern literature. His unique and accurate style and splendid narration make him exceed the tradition and place him on the highest point of literary towers. Izumi Kyoka can be regarded as the unprecedented literary giant.
引文
①本文中泉镜花作品的发表年份均在第一次出现时标注,再次出现时不再标示。
    ②唐卉:《水月镜花——〈高野圣僧〉的魔幻想象与原型分析》,北京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③《论泉镜花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1期;《论日本的“泉镜花热”与“泉镜花现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论泉镜花的独特浪漫主义风格》,《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泉镜花与川端康成比较论》,《郑州大学学报》第39卷第2期,2006年3月。
    ④文洁若:《泉镜花及其作品》,《读书》,1982年第9期。
    ⑤[日]村松定孝著,陈子彬译《日本近代文学与中国——关于泉镜花和芥川龙之介》,《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①高山樗牛之弟。高山樗牛(1871~1902)系日本明治时期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著有《论美的生活》。
    ②谣曲为“能乐”的词章,即唱本。“能乐”是日本古典文艺形式之一。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中的解释。
    ③「泉鏡花論」,载于《国语与国文学》,1939年第11期。
    ④『泉鏡花――生涯と芸術』,日本河出书房出版,1954年版。
    ①『泉鏡花』,日本宁乐书房出版,1966年4月版。
    ②『泉鏡花研究』,日本冬树社出版,1974年8月版。
    ③「泉鏡花における〈虚構〉の意味」,载于《国语与国文学》第28卷第3期,1951年3月。
    ④「泉鏡花をめぐって——続〈虚構〉の意味」,载于《文学》,1951年第11期。
    ⑤『泉鏡花——美とエロスの構造』,日本至文堂出版,1976年5月版。
    ⑥[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株式会社1999年5月版,第19~20页。
    ⑦『幻想の論理』,日本沖积舍出版,1992年11月版。
    
    ①『泉鏡花――芸術と病理』,日本金刚出版新社出版,1970年10月版。
    ②『泉鏡花――幻想の病理』,日本牧野出版社出版,1983年6月版。
    ③「泉鏡花と民間伝承と」,载于《相腅哟笱Ъ鸵返?14、16期,1963年2月、10月。
    ④「母胎のロマン——鏡花世界における聖界」,载于《镜花研究》创刊号,1974年8月。
    ①泉镜花幼年阅读的“草双纸”是一种面向妇女、儿童的小型连环画本。关于“草双纸”详见第二章第四节中的解说。
    ②加贺:现日本石川县南部;宝生派:“能乐”的一个流派。
    ③读本:江户小说的一种样式,详见第二章第五节中的解释。
    ①观念小说:指作者将自己持有的观念作为主题明确地提出来的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特指以泉镜花的《巡夜警察》、《外科手术室》,以及川上眉山于1895年发表的《书记官》、《表与里》为代表的作品群。
    ②田冈岭云:1870~1912,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岭云摇曳》等作品。
    ③内田鲁庵:1868~1929,日本明治时期的评论家、翻译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腊月二十八》、《社会百相》等。
    ①[日]藤村作,久松潜一:《明治文学序说》,日本山海堂出版部1932年10月版,第196页。
    ②[日]芥川龙之介:《镜花全集开口》,《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66页。
    ③[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的方法》,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44页。
    ④[日]三岛由纪夫:《天才泉镜花》,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6页。
    ⑤[日]本间久雄:参见本间久雄为村松定孝著《泉镜花》所作序文,日本河出书房1954年版。
    ⑥[日]伊藤整:《作品解说》,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33页。
    ①[日]本间久雄:《明治文学研究上的诸问题》,《明治大正文学研究》(11)第6页,1953年10月。
    ①浮世绘:以江户为中心,在百姓间盛行的风俗画。
    ②草双纸、洒落本、人情本、滑稽本、读本均为江户小说中的一种样式,详见第二章第四~五节中的解释。
    ③[日]泉镜花:《从草双纸看江户女性的性格》,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59页。
    ④[日]水上泷太郎:《镜花世界一瞥》,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83页。
    ⑤正宗白鸟:1879~1962,日本明治、昭和时期的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向何处去》、《牛棚的臭气》等。
    ⑥转引自[日]寺田透:《关于泉镜花》,《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85页。
    ①[日]朝田祥次郎:《泉镜花小说与江户文学》,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1996年3月版,第89页。
    ②据[日]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第354页的年谱记载,泉镜花5岁时就对《白缝物语》、《大河文库》、《时代鉴》等母亲收藏的草双纸的插图发生浓厚兴趣,常常让母亲和邻居家的姐姐们为他讲解。
    ③据笔者统计,泉镜花藏书中草双纸类共有山东京传、式亭三马、柳亭种彦、冈三鸟、曲亭马琴、十返舍一九、山东京山、笠亭仙果、松亭金水等9位作家的80部作品,而其他类藏书也仅有161部(由多册构成的作品也按一部计算)。本统计依据的是长谷川觉编撰的《泉镜花藏书目录》、《泉镜花的〈草双纸〉目录》,参见东乡克美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新集12泉镜花美与幻想》,日本有精堂1991年1月版,第223、224页。
    ①[日]三好行雄:《“反近代”的系谱》,《国文学解释与鉴赏》25(1),1960年1月。
    ①[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株式会社1999年5月版,第17页。
    ①[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株式会社1999年5月版,第19~20页。
    ②转引自[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株式会社1999年5月版,第18页。
    ③[日]泉镜花:《爱与婚姻》,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29、330页。
    
    ①肖霞:《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8页。
    ②由良君美:1929~1990,日本英国文学研究家、东京大学教授。
    ③[日]由良君美:《泉镜花的超自然——〈化鸟〉详考》,《国文学》19(3)第115页,1974年3月。
    ①[日]由良君美:《泉镜花的超自然——〈化鸟〉详考》,《国文学》19(3)第115页,1974年3月。
    ②1892年1月1日~11月20日连载于京都《日出新闻》,是泉镜花印成铅字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据村松定孝考证,《白鬼女物语》是泉镜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但未曾发表。
    ③明治元年~45年:西历为1868~1912,大正元年~15年:西历为1912~1926,昭和元年~64年:西历为1926~1989。
    
    ①上田秋成:1734~1809,日本的歌人、国学家、读本作家,代表作品有《雨月物语》、《春雨物语》等。
    ②[日]吉田精一:《日本文学史》,《吉田精一著作集19》,日本樱风株式会社1983年7月版,第149页。
    ①[日]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1979年10月版,第16、17页。
    ②井原西鹤:1642~1693,日本江户时代俳句家、“浮世草子”作家。主要作品有《好色一代女》、《好色五人女》、《武道传来记》等。
    ③式亭三马:1776~1806,日本江户后期“洒落本”、“黄表纸”、“滑稽本”及“合卷”作家。主要作品有《浮世澡堂》、《浮世理发店》等。
    ④十返舍一九:1765~1831,日本江户后期“戏作”作家。主要作品有《东海道徒步旅行记》等。
    ⑤山东京传:1761~1816,日本江户后期“戏作”作家。主要作品有《江户特产风流烤鱼串》、《忠臣水浒传》等。
    ⑥柳亭种彦:1783~1842,日本江户后期“合卷”、“读本”作家。主要作品有《乡下源氏》、《邯郸诸国物语》等。
    ⑦泷亭鲤丈:1777~1841,日本江户后期“滑稽本”作家。主要作品有《花历八笑人》、《滑稽和合人》等。
    ⑧为永春水:1789~1843,日本江户后期“人情本”作家。主要作品有《春色梅历》等。
    ⑨[日]胜本清一郎:《泉镜花的异神像》,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3、7页。
    ①连歌:日本中世时流行的一种诗歌形态,由数人轮流咏诵“短歌”的上、下句。
    ②[日]三岛由纪夫:《天才泉镜花》,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5、6页。
    ③小林秀雄:1902~1983,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
    ④转引自[日]村松定孝,三好行雄,笠原伸夫:《座谈会镜花与反近代》,《文学》51(6)第2页,1983年6月。
    ①转引自[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的方法》,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44页。
    ②参见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1979年10月版,第26、27页;《文学史中的镜花镜花的后继者们》,《国文学》第46卷第7号《泉镜花特集文学史中的镜花》第118~121页,1981年7月;《定本泉镜花研究》,日本有精堂1996年3月版,第116、120、122、134、140页;《近代作家研究丛书108泉镜花研究增补版》,日本图书中心1992年10月版,第182、183、209页;笠原伸夫:《泉镜花美的方法》,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44页。
    ①[日]须永朝彦:《日本幻想文学全景》,日本新书馆株式会社1998年1月版,第106页。
    ②倪文杰等主编:《现代汉语辞海》,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408页。
    ③赵振钧主编:《语言大辞海》,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292页。
    ④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03页。
    ⑤罗竹风等主编:《汉语大词典》(上下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960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版,第551页。
    ⑦刘振强主编:《大辞典》,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389页。
    ①王同亿主编:《语言大典》(上下册),三环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514页。
    ①参见《汉语大词典》第1637页、《现代汉语辞海》第124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275页。
    ③同②。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270页。
    ②同①,第270~271页。
    ③同①,第272页。
    ④同③。
    ⑤同③。
    ⑥同①,第27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273页。
    ②《诗的技巧》,转引自朱广贤著《文艺想象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13页。
    ③《普通写作学教程》,转引自朱广贤著《文艺想象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05页。
    ④朱广贤:《文艺想象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13页。
    ①杨江柱,胡正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2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朱光潜全集》第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39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261页。
    ④弗利德里希:《文学的批判》,转引自利里安?弗斯特著《浪漫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11页。
    ⑤同③,第255页。
    ⑥雪莱:《诗之辩护》,王春元钱中文编,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5年10月版,第90页。
    ⑦同③,第296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6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361、382页。
    ②关于《白鬼女物语》的创作时间尚未有定论。据村松定孝推断,系泉镜花明治23(1890)年11月赴京前创作的。参见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1979年4月版,第269页。
    ③森田思轩:1861~1897,日本的翻译家、新闻记者。主要译作有《侦探尤拜尔》、《穷汉克洛德》、《金驴记》等。
    ①亦被称作“深刻小说”。
    ②成瀬正胜:1906~1973,日本的作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③岛村抱月:1871~1918,推动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发展和新剧运动的展开。著有评论《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的价值》等。
    ④[日]成瀬正胜:《悲惨小说?观念小说的命名》,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图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317页。
    ⑤在《日本近代文学大系第7卷泉镜花集》(日本角川书店出版,1970年11月版)朝田祥次郎和三田英彬注释的补注中,将《金表》和《活人形》称为侦探小说。“观念小说”这一称呼是在《巡夜警察》、《外科手术室》问世后加冠的。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泉镜花此前创作的小说不能称之为“观念小说”,可视为“观念小说”的前身。
    
    ①1893年执笔,后成为《怪语》中的一部分。
    ②本文中的译文均系笔者所译。
    ③[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44页。
    ①[日]手塚昌行:《泉镜花及其周边》,日本武藏野书房1989年7月版,第33页。
    ②据蒲生欣一郎调查,明治20(1887)年在东京吃一碗荞麦面条要花1文钱。参见蒲生欣一郎著《另一个泉镜花》,日本图书中心1990年1月版,第50页。
    ①在镜花欲投河自尽的当晚恰巧发生了女绣工跳河自杀的事件。
    ②[日]三好行雄:《续泉镜花“虚构”的意义》,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20页。
    ③[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52页。
    ①以上时评参见[日]村松定孝:《近代作家研究丛书108泉镜花研究增补版》,日本图书中心1992年10月版,第219页附记。
    ①[日]鲁庵生:《小说界的新潮流(评泉镜花氏)》,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69页。
    ①[日]伊藤整:《作品解说》,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38页。
    ①[日]村松友视:《白鹭——讲述的结构》,特集《泉镜花——怪奇与幻想》,《国文学解释与鉴赏》702第112页,1989年11月。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52页。
    ②同上,第58页。
    ③小杉天外:1865~1952,日本小说家,在左拉的影响下于190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本相》。
     ①[日]须永朝彦编:《日本幻想文学全景》,日本新书馆株式会社1998年1月版,第106页。
    ①[日]泉镜花:《镜花谈话喜欢鬼怪的缘由与处女作》,《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103页。
    ②[日]小林秀雄:《镜花之死及其他》,《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19页。
    ③释迦摩尼之母。生下释迦摩尼后不久即故去。
    ①[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十一,日本岩波书店1987年7月版,第333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第161页。
    ②[日]村松定孝:《近代作家研究丛书108泉镜花研究增补版》,日本图书中心1992年10月版,第242页。
    ①势之佐:加贺第六代藩主前田吉德的四子。遭幽禁后,于1759年3月23日病死。半月后发生了金泽大火。
    ②[日]藤泽秀幸:《论泉镜花<朱红日记>———‘反近代’的个人幻想》,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图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267页。
    ③[日]泉镜花:《镜花谈话我的态度》,《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137页。
    ①[日]吉村博任:《泉镜花艺术与病理》,日本金剛出版新社1970年10月版,第209页。
    ①转引自[日]朝田祥次郎,三田英彬注释:《日本近代文学大系第7卷泉镜花集》,日本角川书店1970年11月版,第542页补注。
    ①在“能乐”中,“序、破、急”指的是“能”的结构,是“能乐”演出的根本理念。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中的解释。
    ②[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日本至文堂1976年5月版,序言第12页。
    ③[日]三好行雄:《续泉镜花“虚构”的意义》,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29页。
    ①[日]野口武彦:《鉴赏现代日本文学3泉镜花》,日本角川书店1982年2月版,第252、254、255页。
    ①[日]高田瑞穗:《泉镜花与谷崎润一郎》,《国文学》38(8)特集《唯美的系谱?泉镜花与谷崎润一郎》第7页,1973年6月。
    ②[日]泉镜花:《从草双纸看江户女性的性格》,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59页。
    ①涩泽龙彦:1928~1987,日本的小说家、法国文学研究家、评论家。
    ②[日]三岛由纪夫,涩泽龙彦:《对谈泉镜花的魅力》,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274页。
    ③[日]水上泷太郎:《镜花世界一瞥》,成瀬正勝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87页。
    ①和歌原文为“うたた寐に恋しき人を見てしより夢てふものは頼みそめてき”,出自《古今和歌集》第12卷·恋歌2·第552首。
    ②短歌:与“长歌”、“旋头歌”同为和歌的一种体裁。“短歌”的形式是5句31音,以五、七、五·七、七的格式排列。
    ①福田清人:《镜花作品梗概与鉴赏风流线》,《国文学解释与鉴赏》14(5)第73页,1949年5月。
    ①[日]泉镜花:《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54页。
    ①[日]三岛由纪夫,涩泽龙彦:《对谈泉镜花的魅力》,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277页。
    ②[日]水上泷太郎:《镜花世界一瞥》,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89页。
    ③[日]柳田国男:《这个泉镜花观》,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76页。
    ④室町时代:1392~1573年。
    ⑤[日]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1979年4月版,第14页。
    ①[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的方法》,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53页。
    ②[日]水上泷太郎:《镜花世界一瞥》,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88页。
    ①[日]生岛辽一:《镜花杂谈——一名法国文学研究者眼中的镜花》,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133页。
    ②[日]吉田精一:《日本文学史》,《吉田精一著作集19》,日本樱枫社1983年7月版,第149页。
    ①[日]吉田精一:《浪漫主义研究吉田精一著作集9》,日本樱枫社1980年12月版,第254页。
    ②[日]村松定孝:《近代作家研究丛书108泉镜花研究增补版》,日本图书中心1992年10月版,第250 页。
    ①[日]芥川龙之介:《镜花全集开口》,《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66页。
    ②[日]谷崎润一郎:《纯粹的“日本特色”的“镜花世界”》,《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68页。
    ③在此指法国浪漫派。
    ④指安德烈·舍尼埃的诗歌影响。
    ⑤[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分册《法国的浪漫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1月版,第95页。
    ①[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分册《法国的浪漫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1月版,第69页。
    ②[英]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54、65页。
    ③[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社1999年5月版,第234页。
    ①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代表作品有《日出之前》、《寂寞的人们》、《沉钟》、《织工》等。
    ②霍普特曼1896年创作,由登张竹风和泉镜花于1908年全部译完。
    ①[日]东乡克美:《民俗·艺能·暴动》,《国文学》36(9)《泉镜花幻想文学》第47页,1991年8月。
    ②[日]斋藤信策:《泉镜花与浪漫幻想》,瀬沼茂树编《明治文学全集40》,日本筑摩书房1970年7月版,第148页。
    ③[日]手塚昌行:《泉镜花及其周边》,日本武藏野书房1989年7月版,第169页。
    ①[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2分册《德国的浪漫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3、122页。
    ①[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2分册《德国的浪漫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268页。
    ②同上,第186、190页。引文中的“他”指的是诺瓦利斯。
    ①[日]泉镜花:《镜花谈话黄昏的韵味》,《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53页。
    ①[日]伊坂青司:《暗与恶的系谱——一个考察德国浪漫主义的视角》,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编《浪漫主义的欧洲》,日本劲草书房2000年2月版,第5页。
    ①[日]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出1979年4月版,第431页。
    
    ①[日]村松定孝:《语言的炼金师——泉镜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1973年7月版。
    ②原文即为“隠険”,正确写法是“陰険”。
    ①大正时代:1912~1926。
    ②[日]蒲生欣一郎:《另一个泉镜花》,日本图书中心1990年1月版,第158~159页。
    ③[日]泉镜花:《能乐座谈》,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60~362页。
    ④“能”和“狂言”均为日本传统戏剧。
    ⑤平安时代:从794年迁都平安京至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这段时期。
    ⑥江户时代:1603~1868年。
    ⑦奈良时代:710~784年。
    ①[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社1999年5月版,第99~123页。
    ①[日]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1979年4月版,第230页。
    ②净琉璃:以三味线伴奏的说唱艺术的一个门类。
    ③转引自[日]三好行雄:《续泉镜花“虚构”的意义》,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24页。
    ④[日]吉田精一:《近代日本浪漫主义研究》,日本修文馆1943年3月版,第181~204页。
    ⑤[日]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宁乐书房1966年4月版,第219~230页。
    ⑥舞乐:日本雅乐的一种。
    ①[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日本至文堂1976年5月版,第180页。
    ①[日]三岛由纪夫,涩泽龙彦:《对谈泉镜花的魅力》,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279~280页。
    
    ①笔者对泉镜花的藏书目录进行了统计,草双纸类书籍占总藏书量的1/3。
    ②[日]寺木定芳:《人·泉镜花》,日本图书中心1943年9月版,第129页。
    ①[日]寺木定芳:《人·泉镜花》,日本图书中心1943年9月版,第158页。
    ①须田千里:1962~,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人与环境科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
    ②[日]须田千里:《春昼的构想》,泉镜花研究会编《论集泉镜花》第2集新装版,日本和泉书院1999年10月版,第117页。
    ①[日]吉村博任:《泉镜花艺术与病理》,日本金剛出版新社1970年10月版,第231页。
    ①文化·文政时期:1804~1830。
    ②浮世草子:江户中期流行的小说体裁之一,启蒙教化的色彩较浓厚。
    ③好色物:浮世草子的一种,以色欲生活为题材,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和《好色一代女》为其代表。
    ④延享年间:1744~1848。
    ⑤“通”在此指的是具有洗练的“玩乐”观,通晓人情世故。在京阪一带叫作“粋”。
    ⑥宽永年间:1789~1801。
    ①泷沢马琴:1767~1848,日本江户后期“读本”、“合卷”、“黄表纸”作家。主要作品有《南总理见八犬传》、《近世说美少年录》等。
    ②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日本江户时代“净琉璃”、“歌舞伎”作者。主要作品有《世继曾我》、《出世的景清》、《曾根崎情死》等。
    ③[日]吉田精一:《浪漫主义的研究》,日本东京堂1970年8月版,第225页。
    ④[日]三田英彬:《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354页。
    ⑤[日]泉镜花:《颜色的使用》,《现代日本文学大系5樋口一叶·明治女流文学·泉镜花集》,日本筑摩书房1979年8月版,第416~419页。
    ①[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的方法》,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1986年3月版,第49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154页。
    ②同上,第3页。
    ①[日]伊藤整:《作品解说》,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35、36页。
    ②[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175页。
    
    ①锦绘:“浮世绘”的一种,颜色搭配鲜艳亮丽。“浮世绘”是以江户为中心在百姓间盛行的风俗画。
    ②[日]三谷荣一,峯村文人:《大修馆国语便览增补版》,日本大修馆书店1988年4月版,第158页。
    ①[日]兴津要:《泉镜花与江户戏作》,《明治大正文学研究》21号,1957年3月30日;小池正胤:《泉镜花——<冠弥左卫门>和<新曲玉石童子训>》,《解释与鉴赏》44卷13号,1979年12月1日及《镜花文学中的古典世界》,《解释与鉴赏》46卷7号,1981年7月1日;秋山稔:《<冠弥左卫门>考——镜花的起点》,《国语与国文学》60卷4号,1983年4月1日。
    ①吉田昌志:1955~,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日本文学专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近代文学。
    ②[日]吉田昌志:《泉镜花和草双纸——以<释迦八相倭文库>为中心》,东乡克美编《泉镜花美与幻想》,日本有精堂1991年1月版,第176~183页。
    ③[日]芥川龙之介:《镜花全集开口》,《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66页。
    ①平田笃胤:1776~1843,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国学家、神道家。著有《稻生物怪录》、《古史传》、《仙境异闻》等。
    ②[日]泉镜花:《旧文学与怪谈》,《时事新报》,1909年12月27日。
    ③鹤屋南北:1755~1829,日本江户后期“歌舞伎”剧本作者。主要作品有《东海道四谷怪谈》等。
    ①[日]长岛弘明,池泽夏树编:《新潮古典文学纪念册20上田秋成》,日本新潮社1991年7月版,第40 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58页。
    ①[日]伊藤整:《作品解说》,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38页。
    
    ①[日]三田英彬:《泉镜花的文学》,日本樱枫社1976年9月版,第75页。
    ②[日]吉田精一:《高野圣僧研究》,《国语和国文学》,1935年10月号。
    ①[日]三田英彬:《泉镜花的文学》,日本樱枫社1976年9月版,第77页。
    ②藤泽秀幸:1957~,日本清泉女子大学文学部日本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近代文学。
    ③[日]藤泽秀幸:《论泉镜花<朱红日记>——‘反近代’的个人幻想》,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图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258页。
    ④[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社1999年5月版,第27页。
    ⑤[日]村松定孝:《泉镜花》,日本文泉堂1979年4月版,第431页。
    ①[日]东乡克美:《从柳田国男的视角看<夜叉池>》,《国文学》702特集《泉镜花——怪奇与幻想》第121页,1989年11月。
    ②[日]中村哲:《镜花和柳田国男——镜花的北海民俗学》,《文学》51(6)第42页,1983年6月。
    ③[日]柳田国男:《这个泉镜花观》,成瀬正胜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76页。
    ④转引自[日]饗庭孝男:《神话的位相学:<高野圣僧>——泉镜花》,《文学界》47(5),1993年5月。
    ①[日]柳田国男,关敬吾:《日本民俗学入门》,日本改造社1942年8月版,第3,20页。
    ②[日]柳田国男,关敬吾:《日本民俗学入门》,日本改造社1942年8月版,目录。
    ③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29页。
    ④转引自[日]宫田登:《镜花与妖怪——从民俗学的视点》,《国文学》30(7)《泉镜花·魔界的精神史》第64页,1956年9月。
    ①[日]小林辉冶:《<夜叉池>考》,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166页。
    
    ①[日]中村哲:《镜花和柳田国男——镜花的北海民俗学》,《文学》51(6)第42页,1983年6月。
    ①[日]玉井敬泉:《白山的传说》,转引自小林辉冶著《<夜叉池>考》,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168页。
    ②[日]真有澄香:《泉镜花咒语的形象》,日本鼎书房2001年2月版,第210~211页。
    ①转引自[日]东乡克美:《从柳田国男的视角看<夜叉池>》,《国文学》702特集《泉镜花———怪奇与幻想》第12页,1989年11月。
    ②[日]小林辉冶:《<夜叉池>考》,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170页。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②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8页。
    ②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50页。
    ①[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三,日本岩波书店1986年11月版,第114页。
    ①[日]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株式会社1999年5月版,第55页。
    
    ①杜亚丹:法国作家,其于1887年发表的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最初尝试。
    ②[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65页。
    
    ①[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日本至文堂1976年5月版,第180页。
    ②[日]野口武彦:《鉴赏日本现代文学3泉镜花》,日本角川书店1982年2月版,第22~23页。
    ①[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日本至文堂1976年5月版,第181页。
    ②《白鹭》的“套匣式结构”在第二章第二节之第三小节《泉镜花作品的表现形式与能乐》中已作介绍,在此不再赘言。
    ①[日]蒲生欣一郎:《另一个泉镜花》,日本图书中心1990年1月版,第375页。
    ②[日]川村二郎:《惊异的世界》,《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11月版,第62页。
    ③[日]手塚昌行:《泉镜花及其周边》,日本武藏野书房1989年7月版,第153页。
    ④[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日本至文堂1976年5月版,第184页。
    ⑤[日]野口武彦:《鉴赏日本现代文学3泉镜花》,日本角川书店1982年2月版,第21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6页。
    ①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89页。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62页。
    ③前田利家:1538~1599,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加贺藩的始祖。曾追随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秀吉去世后,作为五大元老之一辅佐秀赖。
    ④[日]泉镜花:《泉镜花座谈会》,转引自延广真治的《镜花与江户艺文——以评书为中心》,东乡克美编《泉镜花——美与幻想》,日本有精堂1991年1月版,第163页。
    ⑤[日]延广真治:《镜花与江户艺文——以评书为中心》,东乡克美编《泉镜花——美与幻想》,日本有精堂1991年1月版,第164页。
    ⑥[日]小林秀雄:《关于语言》,转引自吉田精一《最终作品集<薄红梅>》,《文学》51(6)第53页,1983年6月。
    ①[日]泉镜花:《镜花谈话怪异与表现法》,《文艺读本泉镜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1981年11月版,第133页。
    ②[法]杰克?利彼埃尔:《冒险小说论》,转引自三田英彬著《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日本樱枫社出版1999年5月版,第52页。
    ③[日]久保由美:《近代文学中的叙述装置———围绕着明治初期作家们的“立脚点”》,小森阳一编《近代文学的成立思想与文体的探索》,日本有精堂1986年12月版,第103页。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24页。
    ②小森阳一:1953~,日本东京大学教养系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近代文学。主要著述有《结构与讲述》、《漱石再解读》等。
    ③[日]小森阳一:《文体与物语》,日本筑摩书房1996年6月版,第196页。
    ①[日]小森阳一:《结构与讲述》,日本新曜社1996年2月版,第326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93页。
     ①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92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61页。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7页。
    
    ①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76页。
    ②同上,第163页。
    ①[日]东乡克美,吉田昌志校注:《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明治篇20泉镜花集》,日本岩波书店2002年月版,第284页。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98、299、300页。
    ②[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爱之茧》,日本国文社1990年5月版,第38页。
    ③[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七,日本岩波书店1987年3月版,第141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172、174、175、176、224页。
    ①[日]赤尾胜子:《泉镜花——以心境小说的特质为中心》,日本西田书店2005年12月版,第196页。
    ①[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四,日本岩波书店1986年12月版,第389页。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45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11页。
    ②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22页。
    ③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98页。
    ④同②,第222页。
    ⑤其中有5部作品未形成代表意象,故收入表中的作品为40部。
    ①[日]须田千里:《<春昼>的构想》,泉镜花研究会编《论集泉镜花》第2集新装版,日本和泉书院1999年10月版,第114、125页。
     ①[日]肋明子:《幻想的理论》,日本沖积舍1992年11月版,第110页。
    ①[日]野口武彦:《鉴赏现代日本文学3泉镜花》,日本角川书店1982年2月版,第37页。
    ②[日]东乡克美:《<高野圣僧>的水中梦》,田中励仪编《泉镜花<高野圣僧>作品论集》,日本库莱思株式会社2003年3月版,第114页。
    ①[日]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日本至文堂1976年5月版,第137页。
    ②[日]吉村博任:《泉镜花的世界——幻想的病理》,日本牧野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54页。
    ①[日]寺田透:《镜花戏曲·小说选第六卷》,转引自生岛辽一著《番町夜谈——镜花的短篇小说》,《文学》51(6)第30页,1983年6月。
    ①[日]武井邦彦:《日本色彩事典》,日本笠间书院1973年1月版,第83页。
    ①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23页。
    ①1856年美国依据培里于1854年与日本幕府签订的和亲条约,在下田开设领事馆,哈里斯为首任总领事,后改名为公使馆。
    ①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0~11页。
    ②[日]小森阳一:《小说与批评》,日本世织书房1999年6月版,第43页。
    ③[日]三岛由纪夫:《天才泉镜花》,三田英彬编《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3月版,第5页。
    ④转引自[日]村松定孝,三好行雄,笠原伸夫:《座谈会镜花与反近代》,《文学》51(6)第2页,1983年6月。
    ①[日]泉镜花:《文章的音律》,转引自弦卷克二的《虚构的意义——镜花<缕红新草>的世界》,《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日本有精堂出1986年3月版,第197页。
    ②[日]水上泷太郎:《镜花世界一瞥》,成瀬正勝编《明治文学全集21》,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9月版,第381页。
    ③日语中的“体言”包括名词、代词和数词。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271页。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02页。
    ②同上,第132页。
    ③“间”为日本的度量单位,一间为6尺。
    ④[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七,日本岩波书店1987年3月版,第133~134页。
    ②[日]蒲生欣一郎:《另一个泉镜花》,日本图书中心1990年1月版,第394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148页。
    ②[日]伊藤整等编:《豪华版日本现代文学全集4泉镜花集》,日本讲谈社1981年11月版,第144~145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324页。
    ②[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145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227页。
    ①[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十一,日本岩波书店1987年7月版,第172页。
    ①[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三版)卷七,日本岩波书店1987年3月版,第134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172页。
    
    ①[日]赤尾胜子:《泉镜花——以心境小说的特质为中心》,日本西田书店2005年12月版,第207页。
    ②[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224页。
    ①[日]村松定孝编:《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10月版,第344页。
    ②因原文是竖版印刷的,所以更加形象。
    ③[日]大久保典夫:《思想的源泉三岛由纪夫》,《国文学解释与教材的研究》35(7)第56页,1990年6月。
    ①[日]三好行雄:《泉镜花的魅力》,《国文学解释与鉴赏》702特集《泉镜花——怪奇与幻想》第14页1989年11月。
    [1]宿久高.日本文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6]朱广贤.文艺想象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7]王春元,钱中文.英国作家论文学(汪培基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8]杨江柱,胡正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
    [9]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贾越.中国小说叙事艺术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肖霞.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16]倪文杰等.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年.
    [17]赵振钧.语言大辞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19]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下册)[M].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刘振强.大辞典[M].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
    [22]王同亿.语言大典(上下册)[M].北京:三环出版社,1990年.
    [23]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秩牛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年.
    [25]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2分册德国的浪漫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6]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分册法国的浪漫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7]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8]佐伯顺子.泉镜花[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2000年.
    [29]三岛由纪夫等.文艺读本泉镜花[M].东京: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1年.
    [30]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泉镜花[M].东京:日本有精堂,1986年.
    [31]三田英彬.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泉镜花[M].东京:日本国书刊行会,1996年.
    [32]三田英彬.泉镜花的文学[M].东京:日本樱枫社,1976年.
    [33]三田英彬.反近代的文学泉镜花?川端康成[M].东京:日本樱枫株式会社, 1999年.
    [34]村松定孝.泉镜花[M].东京:日本文泉堂,1979年.
    [35]村松定孝.定本泉镜花研究[M].东京:日本有精堂,1996年.
    [36]村松定孝.近代作家研究丛书108泉镜花研究增补版[M].东京:日本图书中心,1992年.
    [37]村松定孝.泉镜花[M].东京:日本樱枫社,1983年.
    [38]成瀬正胜.泉镜花集明治文学全集21[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1966年.
    [39]瀬沼茂树编.明治文学全集40[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1970年.
    [40]吉田精一.吉田精一著作集19[M].东京:日本樱枫株式会社,1980年.
    [41]吉田精一.浪漫主义研究吉田精一著作集9 [M].东京:日本樱枫社,1980年.
    [42]吉田精一.近代日本浪漫主义研究[M].东京:日本修文馆,1943年.
    [43]须永朝彦.日本幻想文学全景[M].东京:日本新书馆株式会社,1998年.
    [44]村松定孝.现代文豪名作全集泉镜花集[M].东京:日本河出书房,1953年.
    [45]手塚昌行.泉镜花及其周边[M].东京:日本武藏野书房,1989年.
    [46]高桑法子.幻想のオイフォリー[M].东京:日本小泽书店,1997年.
    [47]吉村博任.泉镜花艺术与病理[M].东京:日本金刚出版新社,1970年.
    [48]吉村博任.泉镜花的世界——幻想的病理[M].东京:日本牧野出版社,1983年.
    [49]本间久雄.明治文学史续上、中、下卷[M].东京:日本东京堂,1950,1958, 1964年.
    [50]朝田祥次郎,三田英彬.日本近代文学大系第7卷泉镜花集[M].东京:日本角川书店,1970年.
    [51]笠原伸夫.泉镜花:美与爱的建构[M].东京:日本至文堂,1976年.
    [52]野口武彦.鉴赏现代日本文学3泉镜花[M].东京:日本角川书店,1982年.
    [53]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浪漫主义的欧洲[M].东京:日本劲草书房,2000年.
    [54]蒲生欣一郎.另一个泉镜花[M].东京:日本图书中心,1990年.
    [55]平川祐弘等.幻想空间的东西——透过法国文学看泉镜花[M].东京:日本十月社,1990年.
    [56]泉镜花研究会.论集泉镜花第1集新装版[M].大阪:日本和泉书院,1999年.
    [57]泉镜花研究会.论集泉镜花第2集新装版[M].大阪:日本和泉书院,1999年.
    [58]泉镜花研究会.论集泉镜花第3集[M].大阪:日本和泉书院,1999年.
    [59]泉镜花研究会.论集泉镜花第4集[M].大阪:日本和泉书院,2006年.
    [60]泉镜花研究会.论集大正时期的泉镜花[M].东京:日本樱枫社,1999年.
    [61]泉镜花研究会.论集昭和时期的泉镜花[M].东京:日本樱枫社,2002年.
    [62]樋口一叶等.现代日本文学大系5樋口一叶·明治女流文学·泉镜花集[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1979年.
    [63]三谷荣一,峯村文人.大修馆国语便览增补版[M].东京:日本大修馆书店, 1988年.
    [64]渡部直己.泉镜花幻影的杼机[M].东京: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96年.
    [65]中谷克己.心像的视点[M].东京:日本明治书院,1987年.
    [66]寺田透.泉镜花[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1991年.
    [67]平井修成.研究·泉镜花[M].东京:日本白帝社,1986年.
    [68]荒川法胜.泉镜花传[M].东京:日本昭和图书,1981年.
    [69]东乡克美.泉镜花美与幻想[M].东京:日本有精堂,1991年.
    [70]长岛弘明,池泽夏树.新潮古典文学纪念册20上田秋成[M].东京:日本新潮社,1991年.
    [71]柳田国男,关敬吾.日本民俗学入门[M].东京:日本改造社,1942年.
    [72]柳田国男.远野物语[M].东京:日本大和书房,1977年.
    [73]真有澄香.泉镜花咒语的形象[M].东京:日本鼎书房,2001年.
    [74]小森阳一.近代文学的成立思想与文体的探索[M].东京:日本有精堂,1986年.
    [75]小森阳一.作为文体的物语[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1996年.
    [76]小森阳一.小说与批评[M].横滨:日本世织书房,1999年.
    [77]小森阳一.结构与讲述[M].东京:日本新曜社,1996年.
    [78]笠原伸夫.泉镜花——爱之茧[M].东京:日本国文社,1990年.
    [79]笠原伸夫.泉镜花评传[M].东京:日本白帝社,1995年.
    [80]赤尾胜子.泉镜花——以心境小说的特质为中心[M].东京:日本西田书店, 2005年.
    [81]肋明子.幻想的理论[M].东京:日本沖积舍,1992年.
    [82]田中励仪.泉镜花<高野圣僧>作品论集[M].东京:日本库莱思株式会社,2003年.
    [83]武井邦彦.日本色彩事典[M].东京:日本笠间书院,1973年.
    [84]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上下[M].东京:日本平凡社,1979~1980年.
    [85]河合隼雄.传说和日本人的心灵[M].东京:日本岩波书店,2003年.
    [86]泉镜花.明治的文学8泉镜花(四方田犬彦编) [M].东京:日本筑摩书房,2001年.
    [87]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泉镜花[M].东京:日本有精堂,1980年.
    [88]寺木定芳.近代作家研究丛书18人·泉镜花[M].东京:日本图书中心,1943年.
    [89]福田清人,浜野卓也.泉镜花[M].东京:日本清水书院,1966年.
    [90]藤村作,久松潜一.明治文学序说[M].东京:日本山海堂出版部, 1932年.
    [1]吉田精一.最终作品集<薄红梅>[J].文学,1983(6).
    [2]由良君美.镜花的超自然——〈化鸟〉详考[J].国文学,1974(3).
    [3]东乡克美.民俗·艺能·暴动[J].国文学,1991(8).
    [4]吉田精一.高野圣僧研究[J].国语和国文学,1935(10).
    [5]中村哲.镜花和柳田国男——镜花的北海民俗学[J].文学,1983(6).
    [6]饗庭孝男.神话的位相学:<高野圣僧>——泉镜花[J].文学界,1993(5).
    [7]宫田登.镜花与妖怪——从民俗学的视点考察[J].国文学,1956(9).
    [8]生岛辽一.番町夜谈——镜花的短篇小说[J].文学,1983(6).
    [9]村松定孝,三好行雄,笠原伸夫.座谈会镜花与反近代[J].文学,1983(6).
    [10]杲由美.泉镜花文学的视觉性[J].博士论文,2004.
    [11]吴东龙.泉镜花小说的构造和思想——与中国的幻想文学相比较[J].博士论文,1997.
    [12]聂珍钊.华兹华斯论想象和幻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7(4).
    [13]蒋述卓.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J].文艺理论研究,1996(1).
    [14]苑辉.想象与浪漫主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2).
    [15]李公昭.想象与英国浪漫主义[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3).
    [16]费致德.从柯勒律治有关想象(Imagination)的诗论看三首唐人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2).
    [17]特集:泉镜花——怪奇与幻想[J].国文学解释与鉴赏,1989(11).
    [18]特集:唯美的系谱·泉镜花与谷崎润一郎[J].国文学,1973(6).
    [19]特集:泉镜花特集—文学史中的镜花[J].国文学,198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