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乐、画理论的同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的乐、画艺术是灿烂的中华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以其同构的关系彰显了异质艺术间的可交融性。
     音乐与绘画,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前者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而后者则是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前者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而后者的物质材料则是线条和色彩。从其艺术表现特征和表现手段上来说,音乐与绘画具有很大的异质区别。虽然这种区别从表面看来很明显,但是深究起来,二者之间还是具有同构性的。与西方传统的乐、画艺术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乐、画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形式特点,内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所以研究古代乐、画艺术的同构性是有意义的。
     本论题主要以古代的乐、画理论和艺术实例分析为依据,着重探寻古代乐、画艺术理论的同构性,从而承前探索以继前人未完之事业,使古代乐、画艺术的同构性这一问题获得专门化和系统性的研究。而要系统、全面地对古代乐、画艺术的同构性进行探究,除了要全方位重点探寻艺术理论的同构性之外,艺术作品本身的同构性探究亦是不可忽略的,因为理论不能空谈,它即是艺术实践的总结,又是艺术实践的指导,故其最终要回归于艺术本身。概括说来,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立足于古代的乐、画理论和艺术实例分析,着重研究古代乐、画艺术在艺术理论方面的同构性(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表述模式、审美观、创作观、艺术功能观等方面),扩展性地研究古代乐、画艺术作品本身的同构性(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审美形式、创作技法、创作风格、创作内容、艺术实践者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乐、画艺术作品本身的同构性是以其艺术理论的同构性为基础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乐、画艺术理论的同构研究是重点,乐、画艺术作品本身的同构研究则是此重点上的延续和扩展。如此之研究架构,力求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作品本身研究的二者兼顾,且轻重有分,前后有序,从而使古代乐、画艺术的同构研究这一存在已久的问题形成一个较具逻辑性的系统研究。
     儒、道思想在我国是极具影响力的两大思想流派,对我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本文的写作中,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儒、道两家的乐、画思想,来探讨古代乐、画理论的同构问题。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儒、道思想中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认识论等对古代乐、画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就拿《老》、《庄》自己本身的乐、画思想来说,其艺术思想皆是与其自身的哲学观相联系的。
     在本文的写作中,笔者主要以古代的乐、画理论为依据,对古代乐、画理论的同构思想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第一,笔者立足于古代的乐、画理论,试图探索古代的乐、画思想在理论表述模式上的同构性。通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古代的乐、画理论家在作理论表述时,其思维模式往往具有体味性、形象性、模糊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亦是受到传统哲学的理论表述模式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论述中,笔者以传统哲学的理论表述模式为引源,来详细论述传统乐、画思想的理论表述模式。
     第二,笔者以儒家乐、画理论为切入点,来论述古代乐、画思想的同构性。该部分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乐、画艺术理论的同构研究。儒家思想的中心点是“礼”,故儒家论乐、画亦皆主要立足于“礼”这个中心点来进行理论阐述。概括说来,儒家乐、画思想的同构点可通过其功能观、审美观、实践思想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艺术功能而言,儒家论者皆强调乐、画艺术应发挥教化作用,承担起“修身”的功用;就艺术实践而言,儒家论者皆强调乐、画艺术在实践中皆应以“礼”为本,而体现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等级观念。就艺术审美而言,儒家论者皆强调乐、画艺术应体现出“中和”之美。其二,乐、画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构研究。该部分的研究以第一部分的研究为基础,论述在儒家乐、画同构思想的影响下,由于二者皆承担着重要的礼教功能,故而其在艺术实践者、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技法等方面皆产生了同构性。
     第三,笔者以道家乐、画理论为切入点,来论述古代乐、画思想的同构性。该部分的研究亦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乐、画艺术理论的同构研究。与儒家思想以“礼”为本所不同的是,道家思想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对“礼”采取了批判性的态度,强调应人摆脱儒家“礼”的束缚,“法天贵真”,解放人性。基于此种思想,道家论者便强调作为人之精神产物的乐、画艺术亦应摆脱“礼”的束缚,而使其复归于人性所需。概括说来,就艺术功能而言,道家论者认为乐、画艺术皆应在“自娱”,而不在“教化”;就艺术创作而言,道家论者强调乐、画艺术创作皆应以“情”为本,而不应以“礼”为本;就艺术创作心理而言,道家论者强调应以“澄怀”为乐、画艺术的创作心理前提。其二,乐、画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构研究。该部分的研究亦以第一部分的研究为基础,意在阐述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和引导,乐、画艺术在承担着政治任务的同时,独辟蹊径,立足于审美,开始注重对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进行探索,从而走上了重自娱、重抒情、重体验的道路。基于《老》、《庄》思想的影响,此二者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创作技法以及艺术实践者等方面亦产生了同构性。
     第四,择取唐、宋时期的文论,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来论证古代乐、画艺术理论的同构性。案例有二:其一,以白居易的文论作为个案,探讨白居易乐、画理论的同构性,此同构点主要集中在白居易尚“真”的乐、画审美思想上。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白居易的乐、画思想皆为尚“真”,但是其实质却有所不同,即前者呈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因素,而后者则呈现出了道家思想的因素。其二,以欧阳修的理论作为个案,探讨欧阳修乐、画理论的同构性,此同构点则主要集中在对乐、画艺术之“言”、“意”关系的论述上。需要注意的是,欧阳修乐、画理论的此处同构点亦体现了道家论者对乐、画艺术应解放人性的强调。
     第五,立足于古代的艺术作品和乐、画理论,从审美形式和创作技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乐、画艺术作品本身所存在着的同构性。
     综观上述五个方面的见解,有两点问题需要注意:一方面,古代乐、画艺术不仅在艺术理论(理论表述模式、审美观念、创作理念、艺术功能观等)上存在着同构性,在艺术作品本身(审美形式、创作风格、创作内容、创作技法)上亦存在着同构性。另一方面,立足于儒、道思想,对儒家论者和道家论者的乐、画思想分别进行同构研究,不仅符合于古代乐、画理论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亦还可以使我们在比较中清楚地看到不同思想体系下的同构乐、画理论所存在着的不同思想特点。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are the components of brilliant Chinese art cultures, which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but shows the blending among heterogeneous arts by its isomorphic relations.
     In terms of arts form, music refers to the time arts resorting to the auditory sense while the painting refers to the spatial arts resorting to visual sense; the former material is sound, but the later material is lines and color. From its ar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ression means, the music and painting share big heterogeneous difference. Though this difference is not obvious on the appearance, but for deep exploration, there exist isomorphism between them. Compared with western music and pain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own unique 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ain special humanistic spirit. Therefore, to study the isomorphis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y as well as arts example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arching the isomorphism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theory thought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previous unfinished researches so as to ascertain that the isomorphis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acquire specializ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However, in order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isomorphis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isomorphism of artistic noumenon can not be neglectful excep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on the isomorphism of arts theory thoughts, because theory thoughts do not mean empty talk but refer to the conclusion and guidance of artistic practice. Hence, the theory thoughts need to return to arts eventually. In general, based on the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y and artistic example analysis,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the isomorphism of artistic theory thoughts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the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theory expression pattern, aesthetic idea, creative concept, art function etc) and extensively study the isomorphism of arts noumenon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aesthetic form, creative technique, writing style, creative content, arts practitioner etc).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isomorphism on the artistic theory thoughts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leads to the isomorphism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noumenon. That is to say, the isomorphism of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is based on the isomorphism of its arts theory thought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isomorphism research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theories is the foundation and highlights, while the isomorphism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noumenon is the continuation and extension, whose research framework considers both the artistic theories research and arts noumenon research with proper proportion and sequence so as to form rather logic system research on the isomorphism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two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China, which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stic thoughts. Hence, for one thing, this paper has to explore the isomorphism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based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or another, we can not ignore the effect of conception of nature, conception of social history, epistemology etc in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on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because for the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of Lao and Zhuang, both artistic thoughts are related to its class nature along with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the author expressed his views on the isomorphism ideology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At first, based on the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isomorphism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ideology on theory expression mod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hinking modes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st are featured as appreciation, figurativeness, fuzziness and integrality at the time of making theory expression through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alysis, while t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theory expression mode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refore, in the specific discussion, the author clarified the theory expression mode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explicitly based on the theory expression mode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Second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somorphism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ideology "based on the Confucian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This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t first, the isomorphism research of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Centered as "etiquette", the Confucian music and painting are clarified based on the "etiquette". In general, the isomorphism of Confucian music and painting ideology is reflected by its functionalism, aesthetics and practice theory. In particular, in terms of functionalism, the Confucian scholars emphasize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to function the education role as well as the " cultivation "; in terms of practice theor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shall take "etiquette" as the foundation in the music and painting practice and reflects the sense of ethic hierarchy about "Jun-Jun, Chen-Chen, Father-Father and Son-Son. In terms of aesthetics, the Confucian scholars stress to reflect the "beauty of harmony" in the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Secondly, the ontology research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first part, this part clarified the music and painting undertake an important feudal ethics fun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somorphism ideology of Confucian music and painting. Therefore, there will appear isomorphism in the artistic practitioner, creative content, creating style and creative technique.
     Thirdl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isomorphism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ideology based on the Tao music and painting. This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at first, the isomorphism research on music and painting ideology. Different from the Confucianism that centered as "etiquette", the Taoism adopts critical attitude on "etiquette" and emphasizes people shall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 of Confucian etiquette,"true or real" and liberate humanity. Based on this ideology, Tao scholars emphasize that the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of human spirit shall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 of "etiquette" and return to the human requirements. In general, in terms of arts function. Tao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shall be adopted to entertain people rather than education; in terms of arts creation, Tao scholars stress the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creation shall based on "passion" rather then "etiquette"; in terms of artistic creation psychology, Tao scholars emphasize that people shall take " purity of mind" as the foundation of creation psychology. Secondly, the ontology research on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first part, this part intends to clarify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of Lao and Zhuang ideology, the music and painting not only undertake the political tasks, but develop a new way to explore its own internal rules and march into the road with the focus on self-entertainment, emotion expression and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Based on the effect of Lao and Zhuang ideology, China's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generates isomorphism on artistic practitioner, creative contents, creating style and creative technique.
     Fourthly, the case studies method is adopted to verify the isomorphis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There are two cases. One, to explore the isomorphism of Bai Juyi's music and painting ideology. Here the discuss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isomorphism of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of "true"of Bai Juyi. Two, take Ou Yangxiu's theory as the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isomorphism of Ou Yangxiu's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Here the isomorphism mainly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meaning"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It should be noticeable that the isomorphism of Ou Yangxiu's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reflects the emphasis of Tao scholars on the humanity liberation of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Fifthly, based on the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arts example analysi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internal existing isomorphism in traditional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by aesthetic form and creative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ve views, two problems shall attract the attention:for one thing, the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arts not only exists isomorphism in the cultural concept (theory expression mode, aesthetic idea, creative concept, arts function etc), but exists isomorphism in the internal arts (creating style, creative content, aesthetic form, creative technique). For another, based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n the isomorphism ideology of music and painting of Confucian scholars and Tao scholars, which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ncient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but make us aware of the different existing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ies under different ideological systems.
引文
① 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的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91-92页。
    ②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正文、魏大海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① 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②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2005年版,第102页。
    ③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④ 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⑤ 所谓“点描法”就是由一点一点纯色的“点”,构成复杂的画面。
    ⑥ [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设色倪黄》,《续修四库全书》第10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⑦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②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导言》,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③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④ 唐钺编:《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页。
    ①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①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②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下),昆仑出版社2010年版,第594页。
    ① 《老子·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② 《老子·十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页。
    ③ 《老子·四十七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8页。
    ④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9页。
    ⑤ 《庄子·内篇·大宗师》,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2页。
    ① 《庄子·外篇·知北游》,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6页。
    ② 《庄子·内篇·大宗师》,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6页。
    ③ 《孟子·尽心上》,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④ 《孟子·尽心上》,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⑤ 《正蒙集说》卷之七《大心篇第七》,《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951册,杨方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
    ⑥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八《张子之书一》,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8页。
    ① 《老子·二十五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② 《论语·为政》,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 《孟子·公孙丑上》,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①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3页。
    ② [南朝]王微:《叙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页。
    ③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④ [清]王昱:《东庄论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⑤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① [晋]陆机:《文赋》,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②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戚良德撰《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③ [梁]钟嵘:《诗品序》,吕德申《钟嵘诗品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④ [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济亨、高仲章选注《司空图选集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⑤ [宋]朱长文:《琴史·尽美》卷六,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⑥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页。
    ⑦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
    ⑧ [宋]成玉涧:《琴论》,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页。
    ①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一《废琴诗》,《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0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 《乐记·乐本》,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7页。
    ③ 《乐记·乐论》,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页。
    ④ 《乐记·乐论》,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页。
    ⑤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
    ⑥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页。
    ⑦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
    ① 《庄子·外篇·田子方》,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3页。
    ① [清]恽寿平:《南田画跋》,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② [清]王显:《东庄论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③ [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轼文集》卷七十,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9页。。
    ① 《论语·子罕》: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② 《论语·子罕》: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① 《孟子·尽心上》,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② 《荀子全译》,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2页。
    ③ 《老子·六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5页。
    ④ 《老子·八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9贞。
    ⑤ 《老子·七十八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0页。
    ①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6页。
    ② 《庄子·外篇·天地》,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7页。
    ③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6页。
    ④ 《列子·汤问》:景中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页。
    ⑤ 《列子·汤问》:景中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8页。
    ① 《韩非子·十过第十》: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② 《荀苟子·劝学》:孙安邦译注,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 《列子·汤问》:景中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2页。
    ④ 《列子·汤问》:景中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2页。
    ⑤ 《荀子·乐论》:孙安邦译注,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⑥ 《乐记·师乙》: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页。
    ① 西汉以来的音乐赋,如其歌赋、舞赋以及各种乐器赋是文学作品而非音乐论著,大多不能作为传统乐论的研究对象,但是马融的《长笛赋》、王褒的《洞箫赋》、蔡邕的《瞽师赋》、嵇康的《琴赋》等,却也涉及某些音乐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
    ② [魏]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3页。
    ③ [魏]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7页。
    ④ [魏]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8页。
    ⑤ [魏]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9页。
    ⑥ [魏]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0页。
    ① [魏晋]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7、98页。
    ② 《溪山琴况》,徐上瀛著。徐上瀛,号青山,明末著名琴家,一生以琴为业,专研琴学,名盛一时,被誉为“今世之伯牙”。
    ③ 《溪山琴况》是明清琴论的重要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作者结合古琴演奏实践,从演奏美学入手,对古琴的演奏实践加以总结归纳,并以此为参照论述琴乐的审美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命题。
    ③ [明 ]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④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
    ⑤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9页。
    ① 杨抡,字鹤浦,金陵人,明代江派著名琴家。
    ② [明]杨抡:《太古遗音·听琴赋》,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2页。
    ③ [南朝]王微:《叙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页。
    ④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⑤ [南朝]姚最:《续画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①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 唐人把“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笔法风格分别总结为“曹家样”和“吴家样”,而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称为“四家样”,对后世的人物画创作影响极大。
    ③ [宋]米芾:《海岳论人物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58页。
    ④ [元]汤垕:《画鉴》,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78页。
    ⑤ “纯菜条”又名“兰叶描”,它是用以形容线条流畅且具有粗细变化的一种中国画笔法。这种笔法不仅是对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的一种发展,也是对顾恺之以来的“游丝描”、“铁线描”等粗细一致的笔法的一种突破。
    ⑥ [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⑦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用墨》,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77页。
    ① “十八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
    ②[宋]苏轼:《文与可画筻笃谷偃竹记》,《苏东坡集》(上)卷32,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1958年重印,第35页。
    ③ [明]王绂:《书画传习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④ [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⑤ [明]吴宽:《匏翁论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⑥ [清]郑燮:《墨竹舳》,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9页。
    ① 张利群:《辨味批评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797页。
    ① 胡大雷:《传统文论的魅力、模式与智慧》,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 胡大雷:《传统文论的魅力、模式与智慧》,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 《论语·颜渊》,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② 同上
    ③ 《老子·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④ 《老子·十六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⑤ 《老子·十八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4页。
    ⑥ 《老子·二十五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① 《老子·二十五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② 《老子·二十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③ 《老子·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④ 《老子·三十二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4页。
    ⑤ 《老子·三十七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9页。
    ⑥ 《老子·三十七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9页。
    ⑦ 《老子·十四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
    ⑧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老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
    ⑨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老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①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② [唐]欧阳炯:《益州名画录·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2008年版,第255页。
    ③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页。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①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③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
    ⑤ 《老子·四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页。
    ⑥ 李槐子:《大音并非无声——也解“大音希声”》,《中国音乐》1992年第3期,第73页。
    ⑦ [魏]王弼:《老子注·四十一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页。
    ① [明]薛惠:《老子集解》,《续修四库全书》第9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0页。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老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③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9页。
    ① 《老子·二十五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② 《庄子·内篇·齐物论》,陈鼓应注译《庄子今译今注》(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页。
    ① 《周易·系辞下》,郭或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0页。
    ②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④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7页。
    ①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②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林木》,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7页。
    ③ [元]汤垕:《画鉴》,傅慧敏编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④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8页。
    ⑤ [南朝]王微:《叙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7页。
    ② 《琴操》是我国第一部古琴专著,其作者存有争议,但大多数认为是东汉蔡邕所作。
    ③ [汉]蔡邕:《琴操》,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页。
    ④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⑤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①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7页。
    ②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林木》,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8页。
    ③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702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导言》,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崔凡芝选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②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② 《论语·述而》,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③ [魏]徐干:《中论·艺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郁沅、张明高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④ [魏]徐干:《中论·艺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郁沅、张明高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1页。
    ⑤ 《论语·泰伯》,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⑥ 《论语·宪问》,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② 《论语·八佾》,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 《论语·颜渊》,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② [晋]夏候湛:《张平子碑》,《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郁沅、张明高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③ 郑昶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将整个绘画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即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和文学化时期。
    ①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79页。
    ② 《左传·宣公三年》,王伯祥选注《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04页。
    ③ 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礼记·礼器》,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② [汉]王充:《论衡·须颂篇》卷二十,《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9页。
    ③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 其后,南朝画家王微在其《叙画》中,进一步讨论了绘画的认知功能。其日:“宫观舟车、器以类聚,马禽鱼、物以状分。
    ③ 郑昶:《中国画学全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页。
    ① [魏]曹植:《画赞序》,《曹植集校注》卷一,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68页。
    ②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③ [南朝]姚最:《续画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④ 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文人歌诗,以及后来的梁陈“宫体诗”,亦重在侧艳之风,而这皆与当时统治者的好尚相关。
    ①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②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③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⑤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 《易经上·卉》,郭或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7页。
    ②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叙自古规鉴》,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 [明]宋濂:《画原》,傅慧敏编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③ [汉]王充:《论衡》卷十三《别通》,《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
    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 [晋]陆机:引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叙自古规鉴》,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 楼王寿(1090—1162),字寿玉、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受父荫初任职得赞赏,后迁邵州通判,广闽市舶使,湖北、湖南、淮漕转运使等职。其《耕织图》对后世影响巨大。一方面,其图自出世起便被大为追捧,流传得甚广,临摹的也很多。另一方面,后世历代对此图皆加以仿效而赋予其政治功用,这便使得《耕织图》(见图6,冷枚《耕织图》)成为了一个通用的固定名称,而被作为一个绘画题材延续了下来。
    ② 宋濂《题耕织图卷后》说,他所见到的《耕织图》有吴皇后的题注。
    ① 《礼记·礼运》,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① 《芹传·文公七年》,《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下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1846页。
    ②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135页。③ 同上
    ① 《国语·晋语八》,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60页。
    ②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王伯祥选注《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87页。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 《孟子·滕文公下》,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第一百八十六《经籍考一十三·经乐》,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9页。
    ④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1-1712页。
    ⑤ 《论语·微子》,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 《论语·子罕》,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② 《论语注疏》卷九,[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唐]陆德明音义,《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87年版,第609页。
    ③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裴駰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6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裴駰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10页。
    ⑥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9页。
    ⑦ 《乐记·乐化》,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页。
    ①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② 《仪礼·乡饮酒礼第四》,彭林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0页。
    ③ 《苟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5页。
    ① 《礼记·祭统》,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1页。
    ② 《礼记·礼运》,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③ 《左传·僖公十一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9页。
    ④ 《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63页。
    ⑤ 《论语·颜渊》,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⑥ 《荀子·富国》,《诸子集成·荀子集解》,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5页。
    ⑦ 《礼记·曲礼上》,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⑧ 《大戴礼记解诂》卷一,[清]王聘珍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版,第403页。
    ① 《荀子·儒效》,《诸子集成·苟子集解》,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4页。
    ② 《苟子·臣道》,《诸子集成·荀子集解》,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70页。
    ③ [魏]王弼:《论语释疑·阳货》,《王弼集校译》(下),楼宇烈校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3页。
    ④ 《乐记·乐本》,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页。
    ⑤ 《乐记·乐本》,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页。
    ⑥ 《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3-1464页。
    ⑦ 《苟子·富国》,《诸子集成·苟子集解》,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6页。
    ⑧ 《论语·阳货》,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①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7页。
    ②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0页。
    ③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0页。
    ④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2页。
    ⑤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2页。
    ①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2页。
    ②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苟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4页。
    ③ 《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下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556页。
    ④ 《乐记·乐化》,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页。
    ⑤ 《乐记·乐化》,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页。
    ⑥ 《乐记·乐论》,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页。
    ⑦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社乐志第二》,颜师古注,中华书记1962年版,第1028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7页。
    ② 《礼记·仲尼燕居》,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67页。
    ③ [宋]郑樵:《通志·乐略·乐府总序》,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页。
    ④ 《论语·季氏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⑤ 《论语·泰伯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⑥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季氏第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58页。
    ⑦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泰伯第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60页。
    ① 《论语·八佾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 《孔子家语》卷一《儒行解》,王国轩、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3页。
    ③ 《论语·学而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④ 《论语·里仁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⑤ 《论语·颜渊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⑥ 《论语·阳货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⑦ 《论语·颜渊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⑧ 《论语·子路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⑨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① 《尚书·周书·金滕》,慕平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5页。
    ②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八篇上,《四部备要》,经部,中华书局影印民国二十三年版,第265页。
    ③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徐上瀛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769页。
    ① 《论语·宪问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② 《论语·季氏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③ 《论语·学而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④ 《大戴礼记解诂》卷七,[清]王聘珍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002年版,第453页。
    ⑤ 《孟子·尽心下》,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⑥ 《礼记·大学》,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00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四,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页。
    ② [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传习录全译》,于民雄注,顾久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③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④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⑤ 《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1页。
    ⑥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第二十《昭公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2页。
    ① [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17页。
    ② [汉]蔡邕:《琴操》,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页。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④ [清]程允基:《诚一堂琴谈》卷一《琴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5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① [宋]李薦:《德隅斋画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6年版,第944页。
    ② [宋]梅尧臣:《和杨直讲夹竹花图》,《全宋诗》卷258,许逸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45页。
    ③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4页。
    ① 《苏轼文集》第十一卷《墨君堂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页。
    ② [元]李衍:《竹谱祥录》卷第一,《丛书集成初编》第163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① 《孔子家语》卷三《观周第十一》,王国轩、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2页。
    ② 《匏翁家藏集》,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① [魏]曹植:《画赞序》,《曹植集校注》卷一,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68页。
    ② 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曾画《步辇图》等,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是古典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画宫女,曲眉丰颊,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设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之细密精致,富有表现力,
    ① 谢赫;《古画品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
    ② 颜之推《论画》:“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
    ③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3页。
    ① 《宣和画谱·龙鱼叙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5页。
    ②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3页。
    ① 儒家向来强调培养人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仁、义、智、信、勇等)是符合于儒家礼教精神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才能守“礼”,才不会做出有违于礼的事情。
    ② 《韩诗外传集释》,[汉]韩婴撰,许维通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61页。
    ③ 《世说新语·品藻》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7页。
    ② [宋]郭熙:《林泉高致·画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页。
    ①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5页。
    ②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林木》,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8页。
    ③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2页。
    ④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5页。
    ⑤ [唐]王维:《山水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页。
    ①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论学篇》,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7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十五《大学二·经下》,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4页。
    ② 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页。
    ③ “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
    ④ [宋]程颐、程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6页。
    ⑤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⑥ [宋]程颐、程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明道先生语一》,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5页。
    ⑦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二先生语五》,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
    ⑧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二,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47页。
    ⑨ 《朱子近思录》卷之三《凡七十八条》,[宋]朱熹、吕祖谦撰,严佐之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⑩ 候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①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语五》,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7页。
    ②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伊川先生语一》,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7页。
    ③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论学篇》,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1页。
    ④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语一》,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3页。
    ⑤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十五《大学二·经下》,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6页。
    ⑥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十五《大学二·经下》,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5页。
    ⑦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十八《大学五·传五章》,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0页。
    ⑧ [宋]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四库全书》第11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127页。
    ① 《乐记。乐本》,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页。
    ② 《乐记·乐情》,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页。
    ③ 《乐记·魏文侯》,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页。
    ④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125页。
    ⑤ 《周礼·春官仲伯·大司乐》,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⑥ 《周礼·春官仲伯·大司乐》,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① [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卷二十二,《唐宋注疏十三经》,中华书局影印1998年版,第218页。
    ② 同上
    ③ 《周礼·春官仲伯·大司乐》,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④ 《礼记·中庸》,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08页。
    ① 《周礼·春官仲伯·乐师》,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
    ② 《周礼·春官仲伯·大司乐》,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③ 《周礼·春官仲伯·小胥》,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贞。
    ④ 《左传·隐公五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4页。
    ⑤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三,《十三绎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1727页。
    ⑥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隐公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4页。
    ⑦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下册),[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207页。⑧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隐公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5页。
    ① 《论语·八佾篇》,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 同上
    ③ 《礼记·王制》,杨天宇译注《礼记》(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6-1237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89页。
    ① 《乐记·乐本》,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页。
    ②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③ [汉]蔡邕:《琴操》,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页。
    ④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五《论语七·八佾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7页。
    ⑤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琴律说》,《四库全书》第11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302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180页。
    ② 《礼记·中庸》,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91页。
    ③ 《论语·雍也》,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④ 《礼记·中庸》,杨天宇译注《礼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92页。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页。
    ②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③ 同上
    ③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④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⑤ 《论语·先进》,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① 《论语·学而》,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 《论语·泰伯》,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④ 《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1页。
    ① 《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3-1464页。
    ① 《国语·周语下》,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6-130页。
    ② 《左传·隐公五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4页。
    ③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1728页。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孔子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② 《论语·八佾》,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1-1122页。
    ② 《十三经注疏·论语集解·八佾第三》,[魏]何晏集解,[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468页。
    ③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八佾第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① 《周礼·春官仲伯·大司乐》,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② 《荀子·劝学》,孙安邦译注,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 《苟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8页。
    ④ 《苟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0页。
    ⑤ 《苟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5页。
    ① 《乐记·乐论》,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474页。
    ② 《乐记·乐化》,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503页。
    ③ 《乐记·乐论》,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476页。
    ④ 《乐记·乐言》,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483页。
    ① 《苟子·礼论》,安小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4页。
    ② [魏]阮籍:《乐论》,《阮籍集校注》(卷上),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86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孔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①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②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0页。
    ① [清]华琳:《南宗抉秘》,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②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布置》,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页。
    ③ [宋]李澄叟:《画山水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21页。
    ④ [清]恽寿平:《南田画跋》,毛建波校注《南田画跋》,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701页。
    ② [清]蒋和:《学画杂论·树石虚实》,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③ 同上
    ④ [清]笪重光:《画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页。
    ⑤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布置》,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83页。
    ① [清]恽寿平:《南田画跋》,毛建波校注《南田画跋》,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② [清]王昱:《东庄论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③ [清]华琳:《南宗抉秘》,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
    ① [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②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笔》,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74页。
    ③ [宋]李成:《山水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页。
    ① [清]华琳:《南宗抉秘》,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② [元]李衍:《竹谱祥录·画竹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9页。
    ③ [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④ [清]华琳:《南宗抉秘》,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① [清]王学浩:《山南论画》,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②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第12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43页。
    ②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第138,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49页。
    ① 中国笔花鸟画自唐代开始,就以下笔轻利、用色鲜明见长。黄筌及其儿子继承了前人传统画法,加以改造,创出了一种新体法,即“勾勒花鸟”,并使工笔花鸟画达到成熟。
    ① 《孟子·公孙丑上》,王常则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② 马远(1190年—1279年),字遥父,号钦山。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其画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马远的绘画笔墨风格代表了典型的南宋院体画风格。他的代表性作品除了《踏歌图》以外,还另有《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传世。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②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8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② 《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页。
    ③ 《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1页。
    ④ 《庄子今注今译》(中),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9页。
    ⑤ 《庄子今注今译》(下),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8页。
    ⑥ 《庄子今注今译》(中),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页。
    ⑦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老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庄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裴駰集解,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45页。
    ② 《庄子·外篇·秋水》,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页。
    ③ 《庄子·杂篇·秋天下》,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9-940页。
    ① 《老子·三十五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3页。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536页。
    ① 《老子·四十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页。
    ② 综观《老子》全书对于“道”之特征的描述,学术界普遍认为,“道”之特征共有五种。其一即为,“道”是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感知的,正所谓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十四章)。既然“道”的特征是“无形”(四十一章)、“无物”(十四章)、“无状”(十四章)、“不闻”,且《老子》亦称“大音希声”之“希”为“听之不闻”。那么被《老子》用以描述“道”之特征的“大音希声”亦即无声之意。
    ③ [魏]王弼:《老子注·四十一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页。
    ④ [明]薛惠:《老子集解》,《续修四库全书》第9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0页。
    ① 《老子·四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5页。
    ② 《老子·四十二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2页。
    ③ 《老子·一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④ 《老子·四十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3页。
    ⑤ 《老子·十四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
    ① 《老子·二十九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3页。
    ② 《老子·五十七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4页。
    ③ 《老子·六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此章老子向统治者提供了愚民之策,从全章来看,《老子》的确有站在贵族立场而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一面。
    ④ 《老子·六十六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① 《老子·七十七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6页。
    ② 《老子·五十三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8页。
    ③ 《老子·七十五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9页。
    ④ 《老子·三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页。
    ① 《老子·十九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② 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8页。
    ③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老子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① 《庄子·内篇·齐物论》,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② 《庄子·内篇·齐物论》,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③ 《庄子·田子方》有曰:“微夫子之发吾覆,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① 《南华真经注疏》卷第一《内篇·齐物论第二》,[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黄兰发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页。
    ② 《南华真经注疏》卷第一《内篇·齐物论第二》,[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黄兰发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页。
    ③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④ 《庄子·内篇·齐物论》,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① 《庄子·外篇·天地》,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5页。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庄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① [汉]刘安撰,高诱注《淮南鸿烈解》卷一《原道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514-515页。
    ② [汉]刘安撰,高诱注《淮南鸿烈解》卷一《原道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514页。
    ① [魏]王弼:《老子注·四十一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页。
    ② [魏]王弼:《老子指略》,《王弼集校译》(上),楼宇烈校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页。
    ③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王弼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页。
    ① 《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下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556页。
    ② 《荀子·乐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3-204页。
    ① [魏]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3--24页。
    ② [魏]王弼:《老子注·四十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页。
    ③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王弼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470页。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9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嵇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9页。
    ② [魏l阮籍:《乐论》,《阮籍集校注》(卷上),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页。
    ③ [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集校注》卷第五,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7页。
    ① [魏]阮籍:《乐论》,《阮籍集校注》(卷上),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页。
    ② [魏]嵇康:《嵇康集校注》卷第五,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08页。
    ③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页。
    ④ [魏]阮籍:《乐论》,《阮籍集校注》(卷上),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3页。
    ① [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集校注》卷第五,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6-217页。
    ① [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集校注》卷第五,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1-225页。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537页。
    ③ [魏]阮籍:《乐论》,《阮籍集校注》(卷上),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页。
    ① [魏]阮籍:《乐论》,《阮籍集校注》(卷上),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89页。
    ② 阮籍在其《乐论》中言乐道:“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在此,阮籍言乐之作用为“心气和洽”,“乐平其心”,即为此意。
    ① [宋]周敦颐:《通书·乐上第十七章》,[宋]周敦颐撰,[清]周沈珂编《周元公集》,《四库全书》第11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影印,第429页。
    ② [宋]周敦颐:《通书·乐上第十七章》,[宋]周敦颐撰,[清]周沈珂编《周元公集》,《四库全书》第11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影印,第429页。
    ③ [宋]周敦颐:《通书·乐下第十九章》,[宋]周敦颐撰,[清]周沈珂编《周元公集》,《四库全书》第11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影印,第429页。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宋代道学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周敦颐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669
    ①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②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0贝。
    ①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2页。
    ②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0页。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贞。
    ④ 同上
    ⑤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贞。
    ①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
    ②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页。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
    ④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页。
    ①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贞。
    ②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9页。
    ③ 同上
    ④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页。
    ⑤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夏溥序》,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772页。
    ⑥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万峰阁指法秘笺·自序》,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773页。
    ①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②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9页。
    ④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 11页。
    ⑤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页。
    ⑥ 《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1页。
    ⑦ [汉]蔡邕:《琴操·序》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页。
    ① [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声音·琴》,《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389页。
    ② [汉]桓谭:《新论·琴道》,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③ [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声音·琴》,《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389页。
    ④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页。
    ⑤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8
    ① 《诗经·商颂·长发》,《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册),[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6页。
    ②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册),[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6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下册),[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95页。
    ⑥ [宋]朱熹:《诗经集传》卷八,《四库全书》第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04页。
    ① 《老子·十二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页。
    ① 《庄子·外篇·骈姆》,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页。
    ② 《庄子·外篇·骈姆》,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5页。
    ③ 《庄子·外篇·天地》,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9页。
    ④ 《庄子·外篇·刻意》,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3页。
    ⑤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8页。
    ①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6—77页。
    ②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制作楷模》,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③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石》,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9页。
    ④ 众所周知,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尤大。禅宗是结合道家哲学理念而产生的一门被中国文化本士化了的佛教宗派之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颇深,曾在唐宋年间风靡一时,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广泛的影响。禅宗讲“空”、“静”,道家讲“淡”。在此,就人生哲学境界而言,二者具有相通性,故在艺术审美境界的思维启示中二者便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沟通。就此而言,当我们在谈论王维始创水墨山水画时,除了要考虑其禅宗哲学的思想影响之外,亦不能忽略道家哲学对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①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页。
    ②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③ 同上
    ④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⑤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8页。
    ⑥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8页。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① [宋]欧阳修:《鉴画》,《欧阳修全集》卷130,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76页。
    ② [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苏东坡全集》前集卷十六(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230页。
    ① [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4页。
    ① [宋]米芾:《画史》,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979-980页。
    ② 同上书,第979页。
    ① [宋]沈括:《图画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②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802页。
    ③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米氏画》,《四库全书》第8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27页。
    ① 《苏诗补注》卷三十,[宋]苏轼撰,[清]查慎行补注,《四库全书》第11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9页。
    ② 《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三十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396页。
    ③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之二《仿米画题》,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①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蒋述卓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869页。
    ② 《全宋诗》卷257,许逸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1页。
    ③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影印1936年版,第202页。
    ④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影印1936年版,第856页。
    ①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画以地异》,王伯敏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 [元]赵孟頫:《松雪论画》(录自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②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③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之二《云林图》,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④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① 《庄子·外篇·天运》,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
    ② 《庄子·外篇·骈姆》,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4页。
    ① 《庄子·外篇·骈姆》,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0页。
    ② 《庄子·杂篇·让王》,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0页。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②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魏晋南北朝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
    ③ 《陶渊明集》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8页。
    ④ 《陶渊明集》卷之一《诗四言·答庞参军》,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页。
    ⑤ 《陶渊明集》卷之六《记传赞述·扇上画赞》,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7页。
    ⑥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页。
    ①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4页。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1页。
    ② [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宗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8页。
    ③ [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宗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9页。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1页。
    ⑤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⑥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84页。
    ⑦ [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宗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9页。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3页。
    ① [唐]白居易:《夜琴》,《白居易集》卷七,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5页。
    ②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55《三琴记》,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43页。
    ③ 薛易简,唐代琴人。《全唐文》辑录其所著《琴诀》一卷,今存《琴诀》有两段辑入明蒋克谦《琴书大全》,上引文字乃见于《琴书大全·圣贤下》。
    ④ [唐]薛易简:《琴诀》,吴钊、吉联抗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⑤ 蒋文勋,号梦庵,清代琴家,编有《二香琴谱》。
    ⑥ [清]蒋文勋:《二香琴谱·琴学粹言·左手纪要》,吴钊、吉联抗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451页。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宋二十八人》,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② [宋]苏轼:《宝绘堂记》,《苏诗文集》卷十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357页。
    ③ [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卷十《答张藻仲书》,《四库全书》第12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309页。
    ④ 沈中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206页。
    ①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②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第四《述而第七》,金良年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③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述而第七》,《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8页。
    ④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第四《述而第七》,金良年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⑤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述而第七》,《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8页。
    ① 《庄子·杂篇·渔父》,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5页。
    ② 《庄子·杂篇·渔父》,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4页。
    ③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32页。
    ④ 《庄子·外篇·田子方》,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3页。
    ① 《庄子·内篇·齐物论》,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页。
    ② 《庄子·外篇·缮性》,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2贞。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庄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② 《庄子·内篇·大宗师》,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
    ① [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童心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8、99页。
    ② [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童心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9页。
    ③ [明]李贽:《焚书》卷五《读史·琴赋》,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4页。
    ④ [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读律肤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2、133页。
    ① [明]汤显祖:《玉茗堂文之七·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361页。
    ② [明]冯梦龙:《山歌·叙》,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28页。
    ③ [明]张琦:《衡曲麈谭·填词训》,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715页。
    ④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授曲第三·解明曲意》,刘仁译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⑤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498页。
    ①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山水林木门》,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453页。
    ②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纪艺中》,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③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山水性情》.王伯敏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④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8、69页。
    ① [清]松年:《颐园论画》,于安澜编《画论从刊》(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12页。
    ② [清]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9页。
    ③ [清]恽南田:《南田画跋》,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④ 《郑板桥集·板桥题画·滩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3页。
    ⑤ 《老子·十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页。
    ① 高亨:《老子注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② 《老子·十六章》,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③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④ [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宗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8页。
    ⑤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3、584页.
    ① [明]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卷一《弹琴杂说》,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从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② [唐]白居易:《清夜琴兴》,《白居易集》卷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页。
    ③ [宋]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41页。
    ④ [宋]刘学箕:《方是闲居小稿》,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① [明]吴宽:《书画鉴影》,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②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③ [明]冷仙:《琴声十六法》,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32页。
    ④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
    ⑤ [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⑥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
    ①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② 同上
    ③ [明]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
    ① 《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7页。
    ①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4-965页。
    ② 《白居易集·文选·醉吟先生传》.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③ 张璨,字文通,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他擅画山水树石,创破墨法,尤工画松。他在唐代水墨山水树石画的发展中是一个关键人物,所谓“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对于后世绘画理论有很深的影响。
    ① [唐]白居易:《记画》,《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三,顾学领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37-938页。
    ② [唐]白居易:《画竹歌》,《全唐诗》卷43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815—4816页。
    ③ [唐]白居易:《画雕赞》,《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九,《四库全书》第10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444页。
    ① [唐]高适:《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全唐诗》卷21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2页。
    ② [唐]李白:《壁画苍鹰赞》,《李太白全集》(下册),[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2页。
    ③ [唐]杜甫:《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全唐诗》卷22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18页。
    ④ [唐]皎然:《观王右丞维沧州图歌》,《全唐诗》卷821,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346页。
    ⑤ [唐]独孤及:《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全唐诗》卷24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63页。
    ⑥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 [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书徐熙画牡丹图》,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页。
    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里望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③ [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晋二十三人》,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① [唐]白居易:《画雕赞》,《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九,《四库全书》第10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444页。
    ② 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③ 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④ 钟巧灵:《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① [唐]白居易:《策林》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白居易集》卷第六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64页。
    ② 《乐记·乐本》,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页。
    ③ [唐]白居易:《策林》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白居易集》卷第六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65贞。
    ④ [唐]白居易:《骠国乐》,《白居易集》卷第三,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页。
    ① [唐]白居易:《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白居易集》卷第六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70页。
    ② [唐]白居易:《策林》六十八《议文章》,《白居易集》卷第六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69页。
    ③ [唐]白居易:《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白居易集》卷第六十五,顾学颇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70页。
    ④ 同上
    ①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4页。
    ② [唐]白居易:《新乐府序》,《白居易集》卷第三,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③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2页。
    ④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2-963页。
    ① [唐]白居易:《新乐府序》,《白居易集》卷第三,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②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5页。
    ③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第四十五,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3页。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欧阳修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381页。
    ② 《庄子·杂篇·外物》,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2页。
    ③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
    ① [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译》(下),楼宇烈校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
    ②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魏晋玄学和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320页。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3页。
    ① [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七,《四库全书》第8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395页。
    ② [宋]欧阳修:《盘车图》,《欧阳修全集》卷六,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100页。
    ③ [宋]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欧阳修全集》卷四,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页。
    ①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黄进德批注《六一诗话》、《冷斋夜话》,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 [宋]欧阳修:《论琴贴》,《欧阳修全集》卷155,李逸安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575页。
    ① 《苏轼文集》第六十五卷,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43页。
    ② [宋]苏轼:《琴诗》,《苏东坡全集(下)·续集》第二卷,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66页。
    ③ [清]庄臻凤:《琴学心声谐谱·凡例》,吴钊、吉联抗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370页。
    ④ [清]祝凤喈:《与古斋琴谱补义》卷三《按谱鼓曲奥义》,吴钊、吉联抗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463页。
    ⑤ [宋J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苏东坡全集》前集卷十六(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230页。
    ⑥ [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卷九《跋画竹》,《四库全书》第12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301页。
    ⑦ [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卷二《惟寅远寄佳纸命仆写图赋诗》,《四库全书》第12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174页。
    ① [元]汤采真:据汪玉珂辑《汪氏珊瑚网画继》,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
    ②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5页。
    ①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② 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③ 《周易·系辞上》,郭或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3页。
    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 [元]赵孟頫:《跋秀石疏林图》,傅慧敏编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② [元]柯九思:《丹邱题跋》,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0页。
    ③ 《郑板桥集·板桥题画·竹》,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2页。
    ④ 《板桥题画兰竹》,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页。
    ⑤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①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他与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一起共同创立了“狂草”,有“癫张醉素”之称。怀素继张旭之后异军突起,将“狂草”推向极致,人称“以狂继癫”。中国书法到了怀素时代,业已大功告成。
    ③ 赵孟坚(1199-1264),南宋画家。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海盐(今属浙江)人。能诗、擅书法,工梅、兰、竹、石,取法扬无咎。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绣。传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图》、《墨兰图》、《岁寒三友图》
    ① 如前所述,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故节奏成为其最主要的表现特征,再加上传统音乐又具有注重线性陈述的特点,故而节奏的特征在其中则显得更为突出。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③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8页。
    ④ [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五《隐逸上·宗少文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1页。
    ⑤ 吴道子(约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的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⑥ 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道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①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故事拾遗·吴道子》,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③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①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2008年版,第144页。
    ② 焦点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③ 散点透视,即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⑤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傅慧敏编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页。
    ① [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之四《画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7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26页。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③ 胡大雷:《胡大雷集—南北文化与古典文学新论》,线装书局2011年版,第175页。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 [五代]荆浩:《笔法记》,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③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论用笔得失》,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 原生性自由节拍:这种音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节奏自由、即兴性强,结构富有弹性,没有明确的、周期性的节拍重音循环。
    ② 韵律性节拍:这种节拍的特点是在于,它比散节拍具有规范性,但却又比规范化的等分节奏和具有周期性节拍重音循环的节奏富于弹性,有相对自由的伸缩性。文人音乐尤为喜欢采用这种形式。
    ③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④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页。
    ⑤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⑥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⑦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页。
    ① “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很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覆罩青绿。但两者都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
    ① “浅绎山水”的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② “水墨山水”。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水墨山水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③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花鸟门》,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④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论黄徐体异》,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⑤ 同上
    ⑥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叙历代能画人名》,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⑦ [梁]萧绎(传):《山水松石格》,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7页。
    ① [清]祝凤喈:《与古斋琴谱补义·乐奏明调收音起接传神说》,吴钊、伊鸿书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页。
    ① [唐]王维:《山水论》(传),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页。
    ②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5页。
    ①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2页。
    ②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论山水·布置》,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页。
    ③ [清]笪重光:《画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14页。
    ④ [清]丁皋:《写真秘诀·阴阳虚实》,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48页。
    ⑤ [清]蒋和:《学画杂论·章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① [粱]萧绎(传):《山水松石格》,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7页。
    ② [梁]萧绎(传):《山水松石格》,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8页。
    ③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7页。
    ④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下,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0页。
    ① [清]笪重光:《画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10页。
    ② [清]笪重光:《画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14页。
    ③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65页。
    [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唐]陆德明音义.《论语注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朱熹.《诗经集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唐宋注疏十三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8.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常则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彭林译注.《仪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2.
    郭或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王伯祥选注.《春秋左传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7.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汉]高诱.《淮南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
    [汉]应劭.《风俗通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汉]班固.《白虎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汉]王充.《论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魏]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望译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黄苗子点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朱熹、吕祖谦撰,严佐之导读.《朱子近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宋]李薦.《德隅斋画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宋]沈括.《梦溪笔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李衍.《竹谱祥录》(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63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薛惠.《老子集解》(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5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印晓峰点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71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王伯敏点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明]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6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清]程允基.《诚一堂琴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75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5.
    [清]恽寿平.《南田画跋》(毛建波校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高亨.《老子注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景中译注.《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于民雄注,顾久译.《传习录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宋]周敦颐撰、[清]周沈珂编.《周元公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1册)[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宋]程颐、程颢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朱熹.《晦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黄进德批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宋]苏轼撰、[清]查慎行补注.《苏诗补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楼宇烈校译.《王弼集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戚良德校注.《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吕德申校译.《钟嵘诗品校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著.《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王济亨、高仲章选注.《司空图选集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郑板桥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彭定球.《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许逸民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沈中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许健.《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唐钺编著.《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于安澜编.《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蒋述卓等编著.《宋代文艺理论集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张利群.《辨味批评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
    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胡大雷.《传统文论的魅力、模式与智慧》[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严善醇.《文人与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毛水清.《唐代乐人考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钟巧灵.《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兰翠.《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M].济南:齐鲁书社,2009.
    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1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
    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胡大雷.《胡大雷集—南北文化与古典文学新论》[M].北京:线装书局,2011.
    吴钊、吉联抗等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傅慧敏编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